不久前,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指出:“5年内,各级******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此举顺应大势,深得民心。
由此不禁想起2007年媒体报道的贫困地区河南省卢氏县的一条消息:该县县委办公用房,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人多房窄、办公拥挤自不待言,每到雨天,有的房间顶部还往下滴水。如此简陋破旧的办公用房,按理早该拆旧建新,但几十年来,卢氏县十多任领导一直是“修修补补”,始终没有“大兴土木”。
久居破房,不建楼房,此为哪般?县委书记如是说:有了钱,这几年不断有人提议建县委办公大楼。花1000多万元建座新大楼,我们能办到,但旧房修修还能用。有钱了还是先“紧”着老百姓。一“紧”为民生,倾心关怀大山深处的困难独居户;二“紧”为民居,倾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紧”为民利,倾力完善医疗、教育体制。
时下我们有些贫困落后地区,百姓刚刚实现温饱,可那里的官员不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经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民生上,而是在兴师动众地建造楼堂馆所。一些地方中小学师生长期胆战心惊地蜷缩在低矮破旧的危房内教学,而他们的主管部门乃至不少******机关却高楼林立,“安居广厦”……诸如此类,与卢氏县委“久居土坯房,不建办公楼”的言行相比,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
笔者无意推崇“苦行僧”,也并非笼而统之地反对改善住房设施和办公条件。问题在于,“动土兴木”,必须从经济实力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从百姓意愿出发。问题还在于,要防止和根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一种“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忧在人前,乐在人后”的传统美德。不言而喻,官员有了这种精神和美德,百姓就有了福祉。这正如***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所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府就要过紧日子。”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忧国忧民的同代诗人杜甫则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饥寒交迫的民众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好生回味这些先贤的名句,继而像身边的先进典型那样,自觉践行***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