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10篇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财富管理 银信合作 票据理财产品 监管***策

中***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50-05

一、银信合作开展票据理财的模式和产品特征

(一)票据理财产品的具体模式

目前,市场上既有的票据理财产品均为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票据资产集合资金信托理财计划(本文简称票据理财产品),它采用了银信集合资金信托合作方式。从合作双方看,委托方和受托方主要为国内知名的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见表1),从而增强了普通投资者对该类理财产品的认同度。

在此模式中,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成立一个特定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银行作为委托方和受益人,将已经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或保贴的商业汇票等票据资产所对应的权利,以约定的利率转让给特定的信托计划,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从事理财计划设计和管理。以该信托计划为依托,银行向投资者发行理财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专项用于投资该信托计划。(见***1)。

根据银监会《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信托计划对应的票据不按照一般票据转让的要求办理票据背书后由信托公司支配,而由银行作为该信托计划中票据资产的托管人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信托公司通过签署《票据资产委托管理合同》的方式将票据资产委托发售银行管理。如果信托计划对应的票据因为承兑银行的自身原因,或者票据权利存在瑕疵,或者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票据被拒付的,受托人不能直接向承兑行行使付款请求权,也不能向包括发售银行在内的票据前手直接进行追索,而只能由发售银行作为该信托计划所对应票据的名义持有人代受托人向票据承兑行行使付款请求权及向发售银行的前手依法追索。在理财计划到期时,该信托计划的收益在扣除了信托公司和银行收费后、票据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获得相对应的理财收益。

(二)票据理财产品的一般性设计特征

根据银监会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定》和《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定》等的要求,银行在发售票据理财产品时均提供了相应的产品说明书进行风险提示。从可获得的同类产品的说明书中可归纳得到票据理财产品的一般性特征(见表2)。

银行在收到信托计划受托人足额支付的信托利益后三个银行工作日内将投资者理财应得本金和收益划转至投资者指定账户。其中,该类理财产品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都较发售当时市场同期限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年化收益率低0.8-1%,主要是扣除了信托公司的委托管理费、银行资产托管费、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举例说明如下:

9月初,国内市场同期限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5.0%,银行通过设立信托计划投资银行承兑汇票须向信托公司支付信托管理费、信托资金保管费、票据委托管理费等费用合计约为0.5%,同时扣除个人投资者支付的银行理财销售、托管及管理费用约0.5%后,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票据资产按时全额收回资金,则客户可获得最高年化收益率约为4.0%,即客户最高年化收益率4.0%=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约5.0%)-(信托管理费+信托保管费+票据委托管理费等)(约0.5%)-(销售费用+托管费用+投资管理收益)(约0.3-0.5%)。从收益分配中可以看出,银行和信托公司均可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这是银信合作推出理财产品的重要经济动因。

(三)银信合作开展票据理财产品的业务特征

与银信合作开展的其他信托类理财产品相比,票据理财产品还具有如下独特的业务优势:

第一,票据资产转售无须征得承兑人同意,简化打包过程。与贷款信托理财不同,票据理财产品的基础性资产具有法定的要式性和可转让性,形成信托集合计划出售时,无须与债务人(承兑银行)商洽即可打包转售,省却了信托产品繁复的打包过程。

第二,票据理财产品无需信用增级,为资本节约型产品。信托产品出售时,银行一般须为信托产品的基础性资产以担保的方式进行信用增级,但银监会在2007年10月颁发的《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中对商业银行为信托计划等融资性项目担保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因此商业银行改以信托产品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或由商业银行为借款人提供贷款承诺的方式进行外部信用增级,但贷款承诺须耗用银行的经济资本;而银行承兑汇票本身就是银行信用,毋需进行信用增级,对资产出售银行来说,由于承兑银行已对持票人做出了到期支付的承诺,其中已包含了票据理财产品的本金与收益,所以此类产品为资本节约型产品,无须耗用经济资本,同时具备了保证收益型的特点。

第三,票据理财产品不受贷款额度限制,可以实现真实销售。在信贷资产打包成信托集合计划出售后,虽然信贷资产已由银行表内移至表外,但通常信贷资产的借款人仍须依赖原贷款银行的融资支持偿还借款,很难形成真实销售;而票据的贴现与转让完全依存于票据关系,贴现银行只要形成贴现买入理财产品卖出的持续循环,就可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途径实现真实销售。

二、主要商业银行票据理财产品发展的市场概况与特点

(一)银行票据理财产品发展的市场特点

2004年7月,中国光大银行与福建联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票据理财信托计划。其募集资金将用于受让光大银行提供的银行承兑汇票,销售对象为个人客户,投资申购起点为30万元,预期年收益为3.16%(同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收益为1.58%),期限为1年,预计总规模为1-1.5亿元。此项信托产品开辟了个人借助信托公司平台进入银行票据市场的渠道。

此后三年,票据理财产品并不多见。随着2008年从紧宏观调控***策力度的加大,票据资产信托类理财产品异***突起。从不完全统计信息资料整理得出,2008年来市场上多家银行推出的票据理财产品种类繁多(见表3)。

根据可获得的市场信息分析,银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售票据理财产品的银行类型众多。从表3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票据理财产品,不仅中资银行发售票据理财产品,部分外资银行也推出了同类产品。

二是票据理财产品形成系列化,募集资金开始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方向。如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招银进宝票据盈理财计划,截至8月末已发售79期,募集资金总体规模350亿元;交通银行推出的“得利宝”新蓝系列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该行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2008年已发售不少于50期,募集资金规模在80-100亿元之间。

三是票据理财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从理财产品的支持资产看,除了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型产品,市场上还出现了结构型和链接型票据理财产品,支持资产除银行承兑汇票外,还包括央行票据、国债和短期融资券等,甚至与股权或外币链接;从收益类型看,多数票据理财产品被设计为固定期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但也不乏部分银行设计推出了固定期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从认购币种看,票据理财产品的认购币种既有人民币,也包括QDII、QFII等外币;从产品设计看,有的商业银行还推出了多款票据理财产品,如招商银行在“金葵花”招银进宝票据盈理财计划基本型之外,还推出了“金葵花QDII景顺中国基金”和“金葵花QDII富达基金-中国焦点基金”两款链接型产品。

(二)工商银行票据理财产品开展的概况和特点

工商银行作为国内“第一贴现银行”,对票据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票据理财产品的发展状况也颇为业界关注。

2007年后,工行在理财产品上开始重视稳健收益型,推出了“稳得利”人民币理财计划,主要是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贷款融资类(含票据)信托、股权信托和货币市场投资计划,2007年共发售了22期,其中20期为单一企业贷款信托型,2期为股权信托投资型。2008年2月28日,工行北京市分行推出2008年第5期“稳得利”一个月票据理财信托投资计划,工行首期票据信托类理财产品问世,该计划募集资金上限为人民币20亿元,被设计为固定期限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此后,“稳得利”系列票据信托理财计划不定期发售多期,截至三季度末,工行2008年共发售票据类信托理财计划19期,均为固定期限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中,16期为90天,108天和30天的分别有1期和2期,收益率在3.7-4.2%之间,募集规模达到805亿元,平均每期募集资金42.37亿元。从工行发售票据理财产品的机构看,全部由北京、江西和广东三家分行发售,其中,北京分行发售了11期,募集资金达到385亿元,江西分行发售了6期,募集资金达到350亿元,广东省分行发售了2期,募集资金60亿元(具体见表4)。

从工行发售的票据理财产品数量和募集的资金规模看,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工行票据理财产品已形成系列化,“稳得利”票据投资信托计划成为工行基础型票据理财产品,此外,工行还推出了增强型货币市场资金信托投资计划,它是结构型票据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市场固定收益品种;其二,与同类产品相比,工行票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最大,单期募集资金均为亿元级,最高的单期募集资金达到百亿元,而其它银行同类产品大都为万元级,普遍在3000-7000万元之间,少数达到亿元级,但一般不超过5亿元。

三、银信合作创新票据理财产品的动因和市场前景分析

(一)2007年以来银行推出票据理财产品的主要动因

2007年,人民银行为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将票据融资额纳入贷款规模的窗口指导***策。此后,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新增贷款额度倾向于高利差的中长期贷款,使商业银行体系的票据融资额从2007年4月的历史最高额开始呈现逐月下降态势,至2008年3月末票据融资额较2007年4月末下降了35.5%。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在近两年中剥离了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公开上市,使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上升,为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和规避贷款规模控制,商业银行转而以银行承兑的方式来解决客户的融资需求。

针对市场上呈现出大量的银行承兑汇票在不断开出,但却因票据转出渠道不畅使商业银行不愿贴现的状况,一些商业银行将信托公司拓展为票据转出渠道之一。2008年初,部分银行利用信托渠道适时创新票据理财产品,将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打包后,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改由银行零售渠道,销售给小额投资者。票据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引起市场关注,深受市场欢迎,招行、浦发、民生以及工商银行等都在2008上半年相继推出了此类产品。

从银信合作推出票据理财产品的动因和功能看,票据理财产品满足了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和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多方需求。

对银行来说,在从紧货币***策环境下,银行通过发售票据理财产品,节约了贷款规模或缓解了资金缺口的问题,可以开拓新的客户和资产业务,并可获得费、手续费与资产托管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银行通过开展票据理财业务,可以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对信托公司而言,由于信托公司的经营转型需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和创新适合当前市场的产品,而其原本着重开展的房地产信托贷款和证券投资类信托理财的***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大而迫切需要开拓新的业务合作领域,票据资产信托理财计划符合信托公司这一要求。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2008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和证券基金类理财产品的的风险加大,更多的投资者将其资金转向寻求较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稳健理财的方式之一。

(二)当前票据理财产品的市场优势

从当前市场环境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预计理财产品市场仍会维持“稳健+收益”的投资风格。与其他类型理财产品相比,票据理财产品因其自身具有的优良品质满足当前市场对理财产品的要求,具体分析,票据理财产品具备以下三大优势:

一是收益较高,收益预期较为稳定。以3个月产品为例,目前国内同期限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5.0%,银行间市场债券平均年化利率为3.4%。通过设立信托计划投资银行承兑汇票须支付各项费用合计约为0.5%,扣除银行理财销售及托管费用后,3个月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约为4.0%-4.5%,高于同档期储蓄存款收益,甚至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4.14%的利率水平。同时,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比较稳定,票据预期收益也较为稳定。一年期央票从2007年12月25日上涨6.5个基点至4.0583%之后,已经连续15期维持这一利率。在从紧货币***策措施下,银行间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预期较为稳定。

二是风险可控性较强。票据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是信托计划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票据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是银行承兑汇票,因票据本身经过银行承兑,其中的信用风险较低,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市场风险。由于票据理财产品的收益受股市波动性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票据贴现与转贴现利率的定价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央行的管理,其波动区间较易预测,市场风险可控性较强。

三是流动性强,符合市场短期化投资需要。当前,伴随着通胀和金融市场波动性的增强,中长期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可能面临不利局面,市场倾向于投资期限偏短的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的短期投资特点和流动性较强,同时票据理财产品可以在到期后连续滚动发行,可以满足市场投资短期化和灵活性的要求。

四、基于监管与***策层面的思考

从积极的角度看,银信合作创新推出并有效开展票据理财产品业务是在当前从紧货币***策下和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时期,银行有效进行产品创新的成功案例,它对银行票据业务经营的重要意义在于拓宽了票据转卖渠道,把原本主要是银行间的票据转贴现交易市场延伸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理财产品的方式成为普通群体的投资对象。

但更客观地分析,银行票据理财产品的开展存在着较大的***策性风险,这主要在它使银行可以借助于信托渠道利用票据理财产品削弱从紧货币***策的调控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从监管与***策制定层面分析,银信合作开展票据理财产品带来的有益启示主要在于:

1.关注票据理财产品对货币***策调控的影响,监管层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宏观调控“漏出”效应的存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转型和普通大众投资与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监管的角度看,银行产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对货币***策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在从紧货币***策下,银行借助创新与央行进行博弈可能会部分抵消央行的调控效果,例如,2008年以来,银行通过发售票据理财产品或与信托合作开展类似贷款信托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贷款规模”监管要求。上述货币调控效应的“漏出”因素的影响应值得监管层面的高度重视,并在采取调控措施时计算在内以及采取相应办法降低此类“漏出”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银行来说,其自身应关注开展此类产品的***策风险,否则非但不能获得创新收益,反而适得其反。

2.完善票据市场的制度建设,规范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

当前,银行开展票据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于借助理财产品可以实现贷款规模的“释放”,而现有票据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票据贴现纳入贷款统计口径,这一规定使得银行把票据业务作为调节信贷业务发展的工具,因此,我国的票据市场和银行的票据业务难以保持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央行紧缩信贷规模时期,银行的票据业务面临极大的困境,这也是本轮从紧货币***策促使银行积极开展票据理财产品的一个制度因素。从促使我国票据市场均衡和规范发展,避免银行票据业务受周期作用大起大落,监管层应从票据制度设计上进步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一是适度放宽将票据贴现纳入信贷统计口径的做法,应将票据转贴现业务做为银行间资金业务进行管理,从而改变银行运用票据调节信贷的做法;二是修订现行票据法,尽快推出融资性票据,如银行本票等,使后者成为银行票据业务产品创新的载体,从而促进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正常开展。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2

金融改革打造更市场化的

发展空间

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证监会一系列监管新***推出,陆续对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放松管制、拓展投资范围,并促使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私募等成为资产管理领域的生力***。相比而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领域则显狭窄,所受监管限制更加严格。监管不平等使银行理财吸引力大幅下降,使优质资金和高净值客户从银行体系分流到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构成影响。

2013年7月20日,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标志,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随之,商业银行息差收入优势被削弱,更加市场化的价格竞争驱使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成为必然。

随着工行超高净值客户“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的问世,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第一款资产管理计划试点落地。工行的资产管理计划由工行作为管理机构发起设立,是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投资范围等对客户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受批复稍晚的农行也于近期“进取”系列理财管理计划并明确该计划是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不设预期收益率,实行市值评估,按净值结算,投资范围主要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流通的债权、金融衍生产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标准化金融投资工具。不难看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产品与之前的银行理财相比,突出***投资和运作,投资领域扩展至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标准化金融投资工具。

混业竞争构造更多元化的

发展空间

实践中,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已经形成格局,目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控股模式、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非金融性实体企业控股金融机构模式及非金融性电子商务公司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四种。前两种模式有利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同一控股集团下分享投资优势,共享客户资源,促进金融混业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第三种模式则加剧了金融脱媒,加强系统内自给性金融供给,分流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而非金融性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的同时更激发了整个市场的创新活力,逼迫商业银行必须走更加灵活高效创新的道路。

在业务多元化的混业格局下,商业银行探索多元化的业务合作模式,促进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一是商业银行将加大综合化经营框架内跨领域、跨机构、跨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尤其在银行可开展资管业务后,银行必将凭借综合化布局,加强与其系统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和客户共享,拓展集团整体的资产管理业务。二是商业银行将加强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围绕资产管理的需求,从理财端和投资端共同着手,运用资产管业务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在企业客户的上下游供应链产业中挖掘潜在客户和投资对象,系统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三是商业银行将加大互联网技术创新,尤其加大移动设备的金融创新,加强客户个性化、差异化、模式化的信息搜索处理,通过更便捷的渠道捕获消费者,以更高效更快捷的产品锁定客户资金,为资产管理业务提供基础客户、营销信息和资金来源,最终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财富积累创造更具潜力的

发展空间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私人银行;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向社会富裕人士和其家庭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大幅度增长,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以往简单地通过银行储蓄存款获得利息并保障资金安全,发展到需要银行提供包括投资、信托、税务规划、遗产安排、现金管理、股权变动及继承人教育安排等在内的高保密性、高个性化的个人金融服务。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准私人银行业务,或者说是“贵宾理财”。例如,1998年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2002年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等。2007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虽然中资银行贵宾理财业务开展得轰轰烈烈,但仅仅是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一、制约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银行自身因素

目前我国各家私人银行都是由各自的商业银行新设私人银行部而成。我国银行过去主要专注于公司业务,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经验不足,高端客户服务基本上是空白,与私人银行业务要求相比较还存在很多问题。

1、认识不足。国内大部分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2、组织体系不合理。目前国内银行大多实行的仍然是总行以行***管理为中心、分行以经营为中心的横向块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相比较国外银行的事业部制,这种模式资源配置过于分散、效率低下,不适应财富管理业务自身的发展规律。

3、专业人才匮乏。一流的人才是私人银行业务成功的关键因素,西方私人银行家大多学历出众,从业时间长,经验非常丰富,许多人更是身兼投资顾问、股票经纪、保险经纪等多个行业执照。但目前我国能够精通各种金融业务的人才匮乏,许多具有培养潜质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多数处于领导岗位,很难去做私人银行家。

4、产品单一、同质性高。私人银行业务除传统的个人信用、按揭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外,还包括结构性产品、离岸基金、保险规划、税务规划、财产信托等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领域。但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往往仅是结构性投资产品、信托产品,充其量也就是单一理财产品,而且银行间模仿性强,无法营造差别优势,很难满足高端客户个性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需求。

5、营销手段落后、难以突破。在银行的各种业务中,私人银行业务层次最高,其产品对我国银行和居民来说大多是新产品,新产品能否被人们所接受和能否高效率的销售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的成败。传统的批发销售方式、依赖固定的柜台推销产品等落后的营销手段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

(二)观念因素

1、对私人银行存在认识误区。我国居民对私人银行业务不仅陌生而且存在认识误区,将私人银行理解为“私人办的银行”,不知其内涵更不懂得其运行机制,而且多数居民对“私”比较敏感,一般不愿意接受“私人办的银行”的服务。

2、对银行有偿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已经习惯了银行的无偿服务,对银行提供服务的一些合理收费不理解、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3、对财富增值的需求强于财富保护和财富传承的需求。我国高收入阶层从年龄分布来看,以41岁-55岁的人居多(占到65%),这些人正处于财富积累的旺盛时期,不仅精力充沛,而且承担风险的能力强,他们不善于或不在意财富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处于高端的富裕阶层,对财富管理不甚敏感,追求的是财富的进一步增值,注重的是“锦上添花”,而非财富的保护和传承。

4、对私密性的要求高,很难与银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中国人历来讲究财不外露,并且目前的高收入者中,也有相当的属灰色或违法所得,所以除个别情况外,高收入阶层大都不会张显财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高收入阶层特别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即使知晓私人银行业务,也不愿假他人之手,而更愿意“亲自操刀”。

(三)制度因素

1、外汇管制仍然比较严格。我国实行的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策,使得国内缺乏完善的对冲产品市场,不能将客户的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对冲,一些较高层级的服务目前在我国难以得到满足。

2、分业经营所带来的业务限制。为客户全面经营规模庞大的财富,其提供的投资产品组合极富个性化,绝大多数均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外汇等多个市场。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制度,使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割裂状态,不仅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向其他市场的交叉和延伸,也极大地削弱了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产品组合的回报率和吸引力。

3、现行税收制度抑制了业务的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个人的税收制度设计非常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和惩罚措施也非常严厉,因此,拥有自己的私人银行家进行税收筹划属于日常需求。而我国针对个人的税收比较简单,征管也不严,并且许多诸如遗产税和赠与税等还没有开征,个人税收筹划的意义不大,抑制了私人银行服务的需求。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我国居民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认知水平,树立家庭理财的基本经济思想

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要提高我国居民的认知水平和投资意识,在全社会中培育和宣扬新的认识理念。

1、家庭是一个***的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以追求未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而进行的资产投入行为,都是投资行为。

2、小储蓄、大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应树立“小储蓄、大投资”的家庭理财的一个基本经济思想和投资理念,即将家庭当前的节余资金充分地利用起来,一方面实现其自身储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资金的有效供给,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资金,因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金融服务是有偿服务。广泛宣传、引导,确立金融消费有偿服务的意识,改善金融消费环境,为私人银行注入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

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应该依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科学地分析和设计私人业务流程,界定服务内容,整合现有分散的业务和部门,设置垂直领导的一个***业务单元,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

1、在组织机构上,在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如上海、北京或深圳等,使之成为并列于机构业务、公司业务和住房金融业务的主体业务之一,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并进行统一配置,制定私人银行业务计划、***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指导、推进和管理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

2、在营销体系上,私人银行中心既要成立自身的直销团队,也要充分依托于国内银行现有的广泛的分支行网点。分支行可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分中心(分部),从事营销工作,不归属区域分支行管理而直属私人银行中心总部管理。

3、在客户资源上,实行信息互相沟,各条线客户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地获取客户资源。

(三)培育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家,提高私人银行队伍的整体素质

国内银行要以注册理财规划师(CFP)为标准,着力培养本土的私人银行人才,逐渐建立一支熟悉外汇、证券、基金、保险等基础金融工具,又要了解结构型产品、衍生工具等复杂金融工具,还要具备进行投资计划、教育计划、退休计划、税务计划的策划能力等方面的投资专家队伍。

1、对现有的客户经理和员工进行持续的在岗培训。我国银行应该立足本土,针对银行客户经理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尚可但动手能力差、人文素质不高等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下大力气进行持续性的、积极的课堂培训,参加相关专业的讲座、会议及同业的交流活动等。

2、着眼未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银行应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为主线的私人银行客户后备经理人,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培训竞争上岗。

(四)明确市场定位,研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可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业务处理系统,对客户进行细分,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

1、针对给银行带来主要效益的优质客户,实施优质客户发展战略。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贵宾式服务,以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手段的不断丰富,吸引和留住客户。

2、针对我国富裕人士年龄较轻、进取心、***性、承担风险能力强,追求财富增值的特点,银行可以为他们设计和提供更积极、更具有自主性的资产管理服务。

3、针对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这一实际情况,银行应推出针对家族企业富豪子女的各种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培训计划。在课程设计上应体现富豪家族企业的文化、富豪子女的特性,具体包括企业的文化背景、实际运作流程、实业投资、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富豪家族企业的需求,加强和富豪家族企业的人脉联系,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转变传统的营销服务理念

营销是一门艺术,其本质在于高效率的销售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营销经验,综合采用以下几种营销方式。

1、数据库营销。通过建立客户数据库,自觉的、主动的挖掘客户特点,利用数据库信息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包括行业细分、收入细分、年龄细分、工作性质细分以及行为心理特征细分,筛选出有价值的私人银行客户,然后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

2、捆绑营销。在产品多样的情况下,要挖掘客户的交叉互补性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互补需求,将各种各样的产品捆绑在一起销售给客户。

3、启发式营销。在产品多元化的情况下,很多客户不是很了解,因此,要启发客户对多个产品的综合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如定期存款、基金、保险等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4、永续营销。通过对客户反复维护,以让客户对一个或多个产品重复续期购买,以满足客户的重复性需求,如保险、基金及其他具有续期性特征的产品。

5、专业化营销。为客户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德峰.三方面因素制约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8(9).

2、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 法律风险 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急剧累积,个人理财意识也逐步增强。居民个人的理财服务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强大的市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开展相关理财业务,而各家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纷纷进入这块领域,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认清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些银行甚至以个人理财业务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有鉴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办法和指引秉着“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监管原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分类。根据《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而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二)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严格限定。在《办法》出台之前,关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担心商业银行会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把它作为一种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工具,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进行不公平竞争。《办法》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承认,但为防止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变相高息揽储,《办法》明确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利益;商业银行使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此外,银监会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三)综合理财服务的准入起点。为保证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所销售的投资产品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确定不同投资产品或理财计划的销售起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人民币应在5万元以上,外币应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其他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应不低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并依据潜在客户群的风险认识和承受能力确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财业务准入的门槛,这将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资者退出该市场,而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将会成为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力***。由此,个人理财产品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重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法律风险单独列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我国《办法》和《指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如《办法》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如下的法律风险:

1 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和《指引》分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义务,否则将可能会遭到客户的索赔请求并受到银监会的处罚。如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理财计划的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包含对产品风险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揭示相关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如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中风险提示应设计客户确认栏和签字栏,由客户抄录确认栏的语句进而签名;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2 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理财计划或产品的活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予以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如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理财计划或产品,也不得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单独当作理财计划销售或者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理财业务人员和一般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应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不得主动向无相关交易经验或经评估不宜购买该产品的客户推介或销售。

3 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未保存有关客户评估记录和相关资料的, 不能证明理财计划或产品的销售符合客户利益原则,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出现诉讼情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来证明自身理财计划或产品销售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妥善保存完备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记录,为以后可能产生的诉讼提供全面有力的证据。此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客户授权委托书和其他必须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和各类授权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够齐全。

4 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往往也只能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相连,随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必然会积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格局下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策风险。

5 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户的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境外理财业务时不仅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及行业规定,而且还必须知晓且严格依照投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来开展投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违反投资所在地规范的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其法律风险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认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有规定虽然出台的比较及时,但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将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明确。且仅就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仍处于法律规制的空白状态。例如我国现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委托关系,但这种界定十分牵强,模糊和回避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这种法律界定和现实业务运作的冲突必将难免法律风险的发生。再有,我国虽然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认可,但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在破产清算中个人理财产品将处于何种清偿顺序,《办法》和《指引》都没有予以提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获得资格的情况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实际中复杂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般也都会涉及该类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备“理财”的内涵,因为它也承担类似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导致的情形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监管法规上的“交集”,商业银行对在判断适用何种法规及相应程序上存在困难。

(二)金融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由于西方国家放宽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他们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繁多,无论是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还是保险业务、基金业务,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统统可以代为,可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服务全能化,体现出“理财”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原则,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最终导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

(三)银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兴起较晚,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完善的建立。例如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操作依据等不够完备、存在疏漏,有些甚至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和矛盾;银行法律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风险化解上,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被忽视; 银行高层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给予重视;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低下,为了稳住客户,有些业务人员往往明知道应该办理哪些法律手续,却为了行客户“方便”而使银行承担法律手续不健全的危险等等。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我们认为可以从其外部法制环境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注重对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上重视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调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的现实发展趋势,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1 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首先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结合国家法律的调整对已有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进行必要的修改。

2 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 重视银行法律部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应正视法律部门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将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法律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的经营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到法律部门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订立个人理财业务合同、文书范本。合同和文书范本可以使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门应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本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和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常用合同,订立、完善并推广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同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来进行调整和修订。其次,加大审查力度。法律部门应严格根据已有的法律事务审查制度,认真完成行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事务审查工作。法律部门在审查中如果发现风险点,应及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提供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指导意见。第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档案。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档案库,积累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同时也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加强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 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贺坤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 北京:中国金融,2005,(24)

[3]赖小民 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产品业绩核算;风险资本;商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7-0055-05 中***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推行了以经济(风险)资本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将股东回报率、经济资本回报率与产品定价等同起来,实行了将经济资本回报率与绩效工资和非人力发展费用挂钩的业绩考核办法。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分产品业绩核算的量化难题,使得业绩核算还是以分支行机构为单位,形成了新的平均主义,使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对此展开初步研究。

二、分产品业绩核算的框架

分产品业绩核算,就是围绕银行产品线,把商业银行所有的资产负债损益科目,按照一定的规则核算到产品,以获取不同产品的经营业绩。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银行资产负债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

银行核算的基本等式为

收入:支出+利润 (2)

等式(1)、(2)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收入就是资产的收益,支出就是负债的成本,利润就是对股东的回报、未分配利润、留存公积金等所有者权益。一定的资本收益率就是资本的使用成本。

现代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全部收入-全部支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和附加)-资本减值损失+(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 (3)

由上式(1)、(2)、(3),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成本与利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建立分产品业绩核算体系,就是要将银行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全部按照产品进行分解,在此所有金融产品的收入、成本支出对应核算到金融产品,将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所有内容全部按产品分解,按照金融产品出具“金融产品资产负债表”和“金融产品损益表”,以此准确衡量银行不同产品占用银行资源规模以及产生的相应经济效益。

在分产品业绩核算体系中,由于资产、负债科目相应的外部利息收入与支出向产品划分相对简单,核算重点是解决不同类型产品成本向产品分摊的问题。按照商业银行的会计要素,产品成本包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税务成本、营业成本、资金成本。其中,资金成本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等,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工资、业务费用、水电费、奖金等,税务成本主要为5%的营业税金和附加、25%的所得税等,风险成本为一般损失准备金和专项损失准备金,资本成本为净利润中支付给股东的回报,从理论上讲一般是无风险收益率加上股东期望的风险溢价率,通行的是税后收益率15%或以上。金融产品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汇兑损益、衍生产品交易损益和其他营业收入。分摊了成本收入,我们就可以分产品计算出相对值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绝对值经济增加值。

金融产品的经济增加值(EvA)=(收入-资金成本-营业成本-税务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4)

金融产品的经济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险资本=(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税务成本)/非预期损失 (5)

风险资本和经济资本是一个含义,就是金融产品承担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如果设定经济资本回报率≥股东回报率≥资本充足率,从(4)和(5)可以看出,这体现了资本要求回报、资本覆盖风险和资本满足监管要求的原则。如果要核算出某一产品全部成本收入,必须考虑经济资本回报率与绩效工资考核和非人力发展费用,不仅可以对金融产品进行准确的风险定价,还要知道在与同行竞争时为保持经济资本回报率如何降低资金成本、营业成本等成本,诱导银行各级从业人员从事风险收益均衡的业务,更可以做到银行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

三、分产品业绩核算的计算方法和构成

分产品业绩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金融产品,将银行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及相应的收支核算到金融产品上,方法和构成如下。一是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衡量资产业务的资金成本、负债业务的内部收益以及资金运营的利差,准确反映相关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二是通过提取各项资产的质量分类数据及相应的损失率计提风险成本,表外资产、中间业务要按风险权重折算成相应的表内资产计算,风险成本包括按资产余额1%计算的一般准备金、按五级资产质量分类计提的专项损失准备金。这是按标准法进行产品评级计算的。如果按内部评级法计算风险成本,就是按违约损失率计提风险成本。三是通过合理的分摊基数和分摊方法将分部门的成本摊到产品,准确反映产品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四是提取各产品的利息收支、中间业务收入、汇兑损益、衍生产品交易损益、营业外收入等各类关键业绩指标。五是根据不同产品占用的资本成本,计算不同产品的经济增加值或者经济资本回报率。具体的计算方式如(4)和(5),但与银行科目对应后,如下式:

产品经济增加值=产品账面利润-资本成本占用 (6)

其中,产品账面利润=资产业务利差收入+负债业务利差收入-风险成本+中间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入+往来收入-费用成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资本成本占用=产品经济资本占用*资本成本 (7)

其中:

资产业务利差收入=利息收入-内部利息支出-相关营业税金

负债业务利差收入=内部利息收入-负债利息支出-法定准备金机会成本

内部利息支出=∑(资产某期限日均余额+相应期限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内部利息收入=∑(资产某期限日均余额*相应期限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法定准备金机会成本=负债平均余额*法定准备金比率*(负债类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法定准备金率)

风险成本=∑(各级资产余额*相应的风险损失率)

四、产品线的确定和产品线设计原则

产品线致力于为商业银行设立标准的产品定义和分类,使不同分支机构采用相同的产品分类,在不同领域能够采用统一标准进行操作,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银行把产品线维护在计算机系统里,很容易生成各种统一报表。

第一,从数据可获取角度出发,分产品业绩核算需要按照产品线对银行的各项收入与成本支出数据、按照金融产品进行完整细分与核算,只有这些要素全部具备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客观评价。

第二,从基础应用角度出发,产品线设置要能够为银行日常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分产品业绩核算的基础应用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利用分产品业绩核算体系所生成的产品业绩信息进行诸如定价等长短期决策的过程。因为内部管理涵盖整个银行的经营过

程,从而要求产品线包含银行内部的各类主要产品。

第三,从拓展应用角度出发,分产品业绩核算要为高层决策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使产品业绩信息符合动态战略决策要求,产品线要充分考虑银行整体层面的规划发展,使产品归类具有可拓展性。

第四,从分析加工角度看,分产品业绩核算要为部门业绩、管理层负责人业绩考核等提供相应的信息,从而将产品分类与部门划分、权责利分配挂钩。

产品线在考虑与部门的关系对应之外,还要考虑下列原则。

(一)对属于同一部门但业务不同的产品,应该单独核算

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属性,银行产品总体可分为资产产品、负债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在这三类产品中,资产产品作为资金运用,从外部客户获取利息收入,负债产品作为资金来源,向外部客户支付利息,中间业务产品主要是非利差收入,收取手续费等。这三类产品的核算内容与核算方式存在差异,需要细分如表1。

(二)对属于同一部门但规模较大的产品,应该单独核算

根据重要性原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要求在下列情况下应当单独设置产品:从客户收取的外部收入占全行所有外部收入总和的10%以上,或者向客户支付的外部支出占全行所有外部支出总和的10%以上,或者该产品的资产负债规模占全行所有资产负债规模总和的10%以上。在实际划分中,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划分的产品只占到全行业绩的60%,则划分的标准应该进一步降低,例如将标准降到7%,产品可以进一步细分。我们根据重要性原则,把产品线细分为37种(见表2)。

(三)对属于同一部门但客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的产品,可根据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分

例如在住房贷款中,个人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属于不同的客户群体,管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进一步细分。机构业务由于存款的主要客户群体可分为***府存款、保险存款、特种存款、同业存款,也可以按照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分。这样按照客户群体细分,银行产品可以划分为41种(见表3)。

(四)产品线应该体现银行未来业务发展趋势

对于纳入银行整体战略的重点业务,尽管当期规模不大,如电子银行、企业年金等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资源投入较多,也要纳入产品线范畴,强化对这些产品的追踪管理。

(五)产品线要与银行的会计科目设置适用,确保核算有准确数据来源

根据分产品业绩核算的整体框架,产品核算要把营业收入、费用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等银行损益数据以及资产负债科目等业务数据,依照产品线进行拆分汇总,这需要稳定、准确的数据来源支撑。这些数据的获得,有些需要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保证多数产品的资产负债类数据以及损益类数据能够基本准确按照产品线进行分解归类,有些需要通过统计方式获得。在银行短期内无法按照账户只能按照总账数据进行分产品业绩核算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产品线就必须考虑银行对应的科目设置。

在建立产品线与会计科目的对应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1 资产负债科目与损益类科目等外部收支科目捆绑划分到产品。由于资产负债科目与损益类科目具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为准确核算产品业绩,当资产负债科目按照产品分类体系进行划分之后,其对应的损益类科目也要按照产品线划分到相应的产品。如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等科目有贷款、存款等业务相对应,是与银行外部客户业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业务记录,应当按照金融产品的分类体系,连同资产负债科目对应划分到金融产品。

2 当会计科目全部为核算某一种产品服务时,则将该科目直接划归到这一产品。这是建立产品线与会计科目对应关系过程中最简单的划分方法。当前,银行的会计科目设置越来越详细,多数会计科目都能够直接与某一金融产品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

3 当以一个会计科目同时核算多种产品时,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其划分到相应的产品。例如在会计科目设置中,对于有些业务规模不大的会计科目,采用“99”类科目进行核算。在以机构为主体的核算体制下,这一做法是合理的。当推行分产品业绩核算之后,这种核算方式很可能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解决该问题:一是直接建立账户与产品的对应关系。由于账户是银行核算中最为细化的层级,其设置能够满足产品核算的需要。在科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类业务数据按照产品线,从账户直接加工汇总为分产品业绩核算需要的数据。这种处理方式较为复杂,但核算准确,对银行科技水平要求较高。二是采用适当的分摊方法,将这些科目按照与产品的关联程度分摊到这些产品上。在银行会计科目设置中,合并计算的科目大都是规模不大、对银行管理影响较小的业务,从分产品业绩核算的可操作性考虑,采用分摊方式划分会计科目,对银行核算的准确度影响有限。特别是在银行建立分产品业绩核算体系初期,可以采取较为简便的方式,尽快建立分产品业绩核算体系框架。

4 对于相关产品的附属资产或负债科目,要根据与产品的相关性,归属到相应产品。例如,现金、在途资金等科目尽管不产生效益,但由于这些科目主要是为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服务的,应当根据与产品的相关性,将这些科目归属到相应产品。

(六)产品线应该考虑业务的可操作性

在分产品业绩核算过程中,营业费用的成本归集,要按照既定的产品线进行操作,如果划分过细,前台人员无法保证操作质量。成本分摊中要涉及人数、面积、业务量等大量成本动因。这些成本动因,都需要按照金融产品进行分类汇总,如果产品线无法兼顾这些相关业务操作,会给银行分产品业绩核算带来显著影响。因此前台业务的可操作性是保证核算数据质量的基础。

(七)产品划分标准要考虑分支机构的辐射范围

机构范围越大,机构间的差异越大,产品汇总越复杂。如上把产品划分为41种,意味着银行要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风险损失、营业费用等的损益项目全部按照产品进行精细化核算,才能形成完整的产品业绩。这一划分标准,要求银行不同分支机构处于同一管理水平,否则,分类就要适当减少。

五、分产品业绩核算汇总

(一)单一产品的业绩核算

按照上述产品业绩的核算方法,单一产品的业绩核算表如表4所示。

(二)不同层级产品业绩生成

产品业绩将通过汇总的方式实现,汇总核算的路径由最低层次机构(网点)产品的业绩数据开始向上一级机构的产品汇总,之后加上本级机构产品业绩数据逐级向上一级机构汇总,即

某机构产品业绩=∑辖属机构产品业绩+本级产品业绩 (8)

(三)部门业绩汇总

在分产品业绩核算的基础上,根据经营性部门和产品的对应关系,将产品业绩横向组合,即可形成经营性部门的业绩报告。考虑到各行部门设置的差异性,对于一个产品由不同部门分管的情况,可以将产品业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拆分到相应部门,拆分比例可以根据各个分支机构的情况自行设定。

部门汇总业绩=∑部门所经营的各产品业绩 (9)

(四)机构业绩汇总

通过分产品业绩核算,根据分支机构所经营的产品范围,将该机构所经营的全部产品业绩汇总,即可形成分机构业绩报告,具体汇总方式见***2。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 个人理财

个人理财是指金融机构以特定的客户为服务对象,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短期、中期和长期需求或收益目标,对客户的个人资产分配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客户的财产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管理,从而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都开办了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其中,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业务各具专业性,在理财范围方面受到较大限制,欠缺理财的整体规划,过多注重投资的操作层面;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不同,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是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理财产品,比如各种储蓄业务、办理保险、买卖外汇、国债、基金、黄金等,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更深层次的合作,居民可以从银行平台上享受银行为其提供的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商业银行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个人理财市场上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推出的背景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个人理财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个人的财富迅速增长,社会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私人财富和财产,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0万亿元,达到519,322亿元,在中国,年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的城市家庭大约有3000万以上。我国的中产阶层人数正在迅速扩大,根据福布斯公布的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目前中国中产阶级数量已经超过3亿。伴随着财富的快速增长,个人的金融投资理念不断增强,对于理财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些家庭迫切需要专业的理财团队帮助他们管理资产,这就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居民金融需求多样化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个人资产的增加,金融理财产品和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旺盛,再加上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实际银行存款利率为负,出于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需要,不同收入的阶层都会选择合适自己的理财工具。中低收入阶层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理财的安全,会首选无风险的定期储蓄和国债,中等收入阶层可以承受适当的风险以换取较大的收益,他们关注基金、外汇和股票投资,而高收入阶层追求的是伴随着高风险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黄金、古董、艺术品、金融衍生品成为他们的选择。由于各个阶层的居民普遍缺乏专业知识,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难以抉择,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渠道、人才等优势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

(三)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加入WTO,我国银行业的开放步伐越来越快,银行类金融机构迅速增加、使得各银行之间的竞争达到白日化的程度,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存贷款利差大约在3%左右,利润空间缩小,而我国内地商业银行收入的80%依然是靠传统的存贷利差取得。国外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比如在花旗银行的总利润中,个人理财业务所占比例超过了50%,在英国、新加坡、瑞士等一些国家的银行业务中的收入占比也达到30%~50%左右,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不合理,建设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只有8%,工商银行是5%,招商银行最好也只能达到12%。个人理财业务可以使得银行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专业优势和客户资源增加业务收入,并日益成为各家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同业竞争的焦点。我国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赢利能力,增加自身竞争力,势必要调整现有的业务结构,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开拓力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限制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银行不能介入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只能代销基金和保险产品,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业内风险,但也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受到诸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业务无法展开,导致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层面,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张,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都十分有限,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难以满足顾客全方位的理财服务。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尽管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品种不断增加,但是,大部分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都没有细分不同的客户群,有针对性地设计理财产品,导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名称虽然各异,但是理财产品的设计方案大致相同,投资方向趋同(大都投向央行票据和国债等方面),仅仅在确定收益率方面略有差异,产品同化现象严重,严格来讲,只是在不同的理财品牌下,向客户提供相同的资产管理服务,例如外汇理财、基金代销等,且无论是哪一家银行率先推出新的理财产品,立刻会被其他银行效仿,使其迅速丧失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

(三)商业银行缺乏业务过硬的高素质理财人才

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业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理财经验、不但要熟悉银行推出的各项理财产品及其功能,还需掌握投资学、营销学、会计学、经济法等知识,能够根据客户所处的不同生涯阶段和风险承受能力,正确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为其量身定做理财方案。

2006年11月国内首批488名CFP(国际金融理财师)取得认证资格,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专业人员提供理财服务的时代。截至2012年6月底,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认证的中国大陆CFP系列持证人总人数为110,820人,其中金融理财师AFP持证人总人数为93,205人,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总人数达到14,152人,金融理财管理师EFP持证人达到3,169人,认证私人银行家CPB持证人为294人。但是面对近几年的投资理财热潮,现有的国际金融理财师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中国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表示,国内理财师的缺口至少在30万人以上,而现有的理财师的规模是远远不够的,高素质专业人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四)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落后

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市场拓展力度不强。现在,一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中心还延续着原有的营销观念,等待客户主动上门咨询,缺少主动营销的意识,缺乏创造市场的意愿。宣传工作主要采用发放直邮单的形式,这种宣传模式很容易造成投资者的轻视心理,成本耗费很大,但是带来的收益却并不大。而且商业银行在营销组织架构上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涉及到银行多个部门,需要个人银行部、房贷部等多个部门合作。但是商业银行一般在经营过程中,习惯把这个业务归结到个人银行业务部,造成了前、后台业务的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五)银行内部操作不规范,忽视理财风险管理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发新的个人理财产品时,缺少核心技术,不重视对产品风险的评估,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照搬国外银行的设计和报价,比如某些利率和汇率类的理财产品,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会给银行的安全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在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很多商业银行热衷宣传产品的收益率,忽视风险提示,没有做到应有的风险揭示义务。在我国,某些银行把个人理财产品作为抢夺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例如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盲目承诺较高的收益率,还有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的情况下制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以该产品作为竞争手段争夺客户资源。而且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对理财资金管理不规范,对理财产品的营销和风险监控没有进行责任认定等问题,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横向联合降低分业限制的影响

混业经营是当今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但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实施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只能分业经营。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加强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合作,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创新同时具备流动性、保障性的保险产品,目前一直在银行柜台销售的投连险就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一个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对资本市场产品的投资需求,银行可适时推出有价证券质押贷款、住房贷款证券化、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银行还可以与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合作,利用客户资源,拓展基金业务,2007年,招商银行推出的“填富增利”的理财计划就是典型的银行与基金、信托合作的理财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是适应金融国际化,也是拓展自身业务的需要,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策放松以后可以实现混业经营,那么他们也可以像美国的商业银行一样,为客户提供办理保险、买卖股票、基金和债券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个人理财业务将会有更长足的发展。

(二)加快金融创新,丰富个人理财产品

产品是银行占领、维系客户和创造收入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产品的研发,力求在自身的理财产品中涵盖类型更多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产品进行组合和纵深发展,借助于金融衍生品开发个人资产管理业务,提升服务的层次和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对个性化理财产品的研发,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不同收入、年龄、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个客户的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规划不同的财务目标,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储蓄计划、置业计划、投资计划、保险计划及税务计划来帮助客户减少理财的盲目性,规避财务风险,给客户带来最大的增值收益,从而实现差异化服务,突出产品的个性,满足不同客户群体投资理财的需要。

(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为了使理财业务人员成为既通晓专业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高素质的人才,商业银行要高度注重对理财业务人员的培训,除了开设投资工具运用和理财规划等课程,还应通过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横向交流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各类金融市场知识,并进行实际的操练,提高应用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进行专业理财的能力。

商业银行理财经理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岗位,所以银行必须有一套适应岗位特点的薪酬激励机制,督促员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银行对理财经理在收入和晋升方面应给与适当倾斜的考核,在确定基础工资的同时可实现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不是以产品销量,而是以高端客户的稳定性和资产的成长量作为业绩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加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考试,取得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认定的AFP和CFP的资格。

(四)创新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果

商业银行要想改变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现状,可以从改变营销策略,完善营销组织架构入手。在改变营销策略方面,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众多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自身理财产品的宣传。理财人员应采用更积极的营销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各类理财产品,运用直面营销、公关促销等多种形式,向客户推荐产品。在完善营销组织架构方面,银行可建立新型的客户理财中心,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一系列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提高营销组织架构的灵活度,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前台和后台,银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沟通。

(五)充分认识和化解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风险

为降低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在完善现有内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系统,并将操作风险作为一种主要风险纳入该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明确银行和客户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银行的理财人员为客户介绍产品时,一定要尽到风险提示的责任,在突出理财产品收益的同时,也要揭露该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带有诱惑性、误导性的承诺;其次,商业银行应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并通过对理财业务人员定期进行法律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及安全操作程序,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参考文献

[1]鲍立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工商管理系,2009.

[2]周茂清.我国个人理财模式的转变及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J].新金融,2009.

[3]凌江怀.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新趋势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俞国章.完善个人理财服务的若干建议[J].福建金融,2009,(4).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7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对管理会计有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计、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在我国,“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结合,它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非货币性资料,采用会计的、统计的、数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多维度评价,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编制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和考核,目的是调动各方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如何描述,管理会计都被认为是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企业内部会计,它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外部会计有所区别,主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战略、战术、日常业务运营决策、支持服务和绩效管理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是适应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本监管的刚性约束、客户服务需求的明显提升以及股东要求的必要回报,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随着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正在形成多维度的经营体系,在各层级机构中,不断涌现以特定客户群体或特定业务范围为经营职责的经营主体(比如中小企业部、财富中心、大客户部、票据中心和各类业务团队等),迫切需要对这类新兴的经营主体进行计划制定、贡献度分析评价,但商业银行的总账系统或其他财务会计系统无法完整、及时、快捷地提供这些信息。在目前越来越依赖多维营销实现最终收益的情况下,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迫切需要满足各方面对客户、产品、渠道等各维度绩效评价的需求,进而进行多边考核。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完善条线、产品、客户贡献度和解决各种经营主体盈利数据的计量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计划指引和绩效考核。

    (二)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适应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机制的需要。客户是商业银行一切价值的来源,各类客户群体在所受宏观经济***策、行业、区域、规模、发展阶段等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必然导致其风险、金融需求和对银行贡献度的巨大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营销、定价、产品覆盖等经营管理活动。但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盈利性相关数据均散落于相对***的系统中,收支数据残缺不全,基本依赖人工进行汇总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较差,极大地制约了商业银行客户经营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客户盈利性分析结果,实施细分的市场策略,开展精准化、差别化的客户营销;需要应用客户及产品的盈利性分析功能,实施客户综合定价策略;需要应用产品盈利和覆盖度分析功能,制定产品经营策略,选择重点产品,抓好产品的组合服务;综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尽快实现商业银行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多维度的业绩计量,切实提升客户和产品精细化、差异化经营水平。

    (三)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的需要。商业银行决策的根本在于保证投入产出的效率,这就必须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从而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而要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就要增强对客户、产品、渠道的分析研究能力,在算细账、算准账、算清账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最赚钱的地方,才真正能够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客户和产品的盈利性,识别不同客户、产品和渠道对商业银行的差别贡献。当前,如个人住房贷款等敏感产品的效益判断、自助设备等新兴渠道的贡献度衡量,超大型集团等重点客户的盈利分析等,都是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都需要财会部门给出公允、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经营策略。再譬如我们需要得知在许多大集团客户中,哪些客户是真正产生贡献的,哪些客户的贡献率较高,以此来确定相关资源的安排。没有可靠的分析,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因此,依靠管理会计系统可靠的数据和系统支持,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为业务部门和管理层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水平。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条件

    (一)随着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相对统一、规范和稳定的总账、存贷款账户余额生成、账户利息收支核算、交易流水生成等规则;同时,商业银行也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系统,该系统又积累了账户级、交易流水级的加工数据,存储了大量明细可用数据,这些海量的交易明细数据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持。

    (二)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建立了基于“机构+责任中心+自然科目”级别的经费成本核算体系,即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ERP系统根据成本实际支出和受益情况,依据“谁使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将费用、成本和资产直接认定到责任主体,或依据一定的管理参数公平、合理、科学地分解分摊到相关责任主体。而且有些起步比较早的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已经能够细化到业务条线、产品维度甚至是客户维度,这种多维度成本分解系统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一定业务基础。

    (三)随着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系统)的建设,为每一项产品、甚至每一笔交易都相对准确地匹配了转移价格,这为清晰、客观地核算某项产品、某个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贡献提供了数据;同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系统通过对单个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角度等来准确计量其经济资本的占用,这些系统的不断完善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也提供了相应业务基础。在具体实施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上,管理会计系统就是将商业银行各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以机构、条线、部门、产品和客户为基础,通过从核心业务系统中直接提取前台业务交易明细,并对ERP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产品定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经济资本计量系统等后台关联业务数据的加工和集成,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多维度绩效指标的计量。

    四、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运用取决于管理层对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清晰认识和持续推动。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自发的管理行为,由于在历史发展、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和内部组织架构等方面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方面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也正因如此,管理会计工具能否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取决于商业银行管理层自身的意愿。特别是有些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实施的过程较长,效果有时候不能立刻显现;有些还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和再造,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只有依靠管理层的清晰认识、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的坚定决心,才可能顺利推进这些工具的应用。同时,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应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工具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如经济资本的计量就需要几年的数据积累,因此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二)实施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需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管理会计结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目前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持续调整,责任体系的划分和职责定位尚不清晰,未来情况比较复杂,较难预测,因此,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在架构设计、系统设计、逻辑流程、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等方面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8

银行创新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其必要性

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银行创新活动包括银行产品创新、银行管理创新和银行服务创新等方面。而银行创新管理是指银行为控制、促进其创新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等管理活动。创新管理的目标是加强组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工作的效率,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创新活动能促进组织经营、管理、***策、社会责任等各种目标的实现。银行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战略和创新规划的制订、创新流程的设计与规范、创新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创新成果的推广与运用、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等。

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而且是金融业中规模和数量最大的一类金融机构,这导致银行创新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银行创新具有无形性。银行的创新无论是金融产品、新服务传递方式以及新服务组合的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均呈现出显著的无形性特征。第二,银行创新具有多样性。银行的创新受到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进步、***策监管的规制以及客户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了银行的创新具有多样性。第三,银行创新具有易模仿性。虽然银行按其规模、性质、功能可分为不同种类,但它们的运营机制没有显著的差异,产品复制成本低廉,造成创新成果在整个银行业中很容易被模仿。第四,银行创新具有高风险性。由于金融机构特殊的属性,造成银行的创新活动具有较高的风险特性。银行开展的一项创新活动不仅要关注是否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还要关注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及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由于银行创新具有上述特点,银行要想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动力、调动自身的创新资源,从而使得银行的创新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就必需对银行的创新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来说,银行创新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银行创新所具有的难度和存在的风险要求银行进行创新管理。银行创新成果虽然多不具有有形实体,但却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开发难度。从前台客户需求调研,到后台产品设计研发,需要综合应用市场调查、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不是分散的单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同时银行创新成果又往往包含着极高的风险性,需要不同学科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进行风险识别和预防。因此银行对金融创新需要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

银行创新的战略方向和需求识别要求银行进行创新管理。有志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银行应该根据银行所在的行业技术状况、市场竞争态势、发展定位等因素制订银行创新战略规划,从而将创新活动纳入工作常态,而战略规划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管理过程。另外大部分银行创新源于对客户的需求识别,这就要求对分散的客户需求进行搜集、集中、总结,这个过程也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协调。

银行创新过程中要调动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要求银行进行创新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丰富、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学科的发展,银行创新的方向和成果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但与此同时创新开发成本也与日俱增。银行创新过程中,需要调动不同部门乃至外部的人力物力,需要支付调研、人力成本、专家咨询等大量费用,还需要承担产品和服务开发或管理制度变革失败带来损失的风险。这些资源的调动、费用的支付、风险的承受,没有一定的管理协调,显然是无法有效率地进行的。

银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效果评价要求银行进行创新管理。银行创新的产品或服务需要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收回开发成本并获取盈利。而新产品的开发效果,则直接影响到对新产品采取进一步推广、进一步改进或完全放弃等决策。银行创新成果的推广过程涉及到***府监管部门的报备报批、营销部门的宣传培训、科技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工作。新产品的效果评价也涉及到客户意见调查与回馈、产品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产品改进研究等工作。这些推广应用和效果评价工作,均要求银行对其进行管理。

银行创新管理模式及其选择

从国内外银行发展的历程看,经常引领业内创新的银行,最终都获得了极高的创新收益,提高了综合竞争力,从而成为业内的龙头。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在创新活动中的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中有专门负责创新工作的组织安排,比如工商银行的业务与产品创新管理委员会,作为统领全行创新工作的部门。在具体的业务部门中也设立专门的负责创新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比如工商银行的产品创新管理部,负责创新业务的具体开展和实施。创新管理部门与其他业务职能部门平级,但在具体工作开展时,特别是需要与其他部门配合时,在创新工作管理委员会的授权下,可以统筹创新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创新过程中的各项任务。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内外银行有德意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但是,工商银行的创新管理部门主要管理产品创新,在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没有具体的创新管理部门。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9

花旗银行的创新管理

花旗银行以创新著称,在全球金融创新进程中几乎总会扮演“急先锋“的角色。花旗银行的创新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战略创新、组织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

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引领业务发展和创新管理方向。合适的战略是银行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成功发展,主要原因是其在不同的时期都能适时制定和实施可行的发展战略,而这些战略为其业务发展和创新管理不断指明方向。

不断完善事业部制,创新组织架构。1969年初,花旗银行在组织结构上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以解决之前在总分行制下无法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的突出问题。在事业部制下,原先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之前按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重组后的花旗银行在整体上由七大部门组成,即公司银行业务部、商业银行业务部、个人银行业务部、国际银行业务部、货币市场部、投资管理业务部和运营部。重组后,个人银行业务部负责纽约各分行的消费者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其中的高端私人客户从分行转移到投资管理业务部(原信托部)管理;公司银行业务部负责规模较大公司的银行业务和关系管理,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则由商业银行业务部管理。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新的花旗集团,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和租赁等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有效地组织和运作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和业务推动两方面对组织架构进一步精简和重组,将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此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没有改变,至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持续创新产品技术,不断取得营销优势。产品技术创新在花旗由单一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通过金融产品创新规避监管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CDs),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大额存单的可转让性既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又规避了活期存款不能付息的限制。第二,高度重视金融技术创新,不断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本,始终保持金融技术领域创新的活力。花旗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业务集中来完成,而这正是“迈向”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而且大大减少了创新的成本和时间。第三,通过矩形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产品营销,提品开发和销售的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并以此指导整体的营销行为。其中,“横向”是指由市场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客户,“纵向”则是指由产品经理分别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市场经理和产品经理在营销过程中充分合作。这种方式在考核评价时可以较好地平衡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将银行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长期激励机制,不断提供发展动力。为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花旗于1923年推出了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将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进行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这种安排,激励并促使高管将更多的精力和经验无私奉献给银行。之后,花旗于1998年实行了一项股票期权计划,在这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中,高管只有在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才可变现股票。花旗的激励机制在整体上取得了成功。

BBVA银行的创新之路

西班牙BBVA银行拥有150年的发展历史,员工数量超过10万,拥有5350亿欧元资产和分布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7466家分支机构,2007〜2009年的利润分别为85亿、79亿和57亿欧元,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评出的2009年全球最赚钱银行前五名。上述指标体现出BBVA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超凡水平,而优秀的创新管理是其取得上述优异成绩的关键。

创新组织架构,不断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金融业务部门的创新需要建立一套以创新为导向的组织架构,灵活实施不同的创新解决方案和保证创新实施过程中的横向协调。2004年,BBVA在业内率先设立了专门负责创新项目和创新系统的部门。2005年底,BBVA进一步在各业务经营部门中设立创新分支机构,负责本部门的创新。各经营部门作为执行者,也参与本部门创新计划的制订和发展,并同时为集团的创新部门提供支持,实现创新与集团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为推动高技术创新,BBVA银行设立了战略与技术创新部,通过跟踪市场上的技术发展和提前引入新技术,为在未来取得领先优势打下基础。2006年,BBVA成立创新与开发部,负责协调所有部门的创新行动和强化集团范围内的战略性开发与创新。为适应各业务经营部门制订和跟踪计划的需要,BBVA开发并应用了项目管理工具模型,在集团总部和各业务经营部门间建立起了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

2007年,BBVA成立了由董事长和CEO参与的创新管理委员会,致力于推动集团的创新和变革战略,并成为各部门战略和计划的集结点。创新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使集团的发展能够建立在成长和创新的基础上,加深了集团对全球业务与经营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各业务部门间的协同、交叉发展。

创新产品、技术,不断符合市场需求。BBVA银行于1993年推出“一本通”产品并大获成功,客户通过一本储蓄存折就可存取各种非金融产品的收益。1999年,BBVA实施“蓝色青年计划”,专为15〜25岁的青年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并附赠电影票、电子和音乐产品等。2007年,BBVA获准在证券市场发行第一支指数基金,这支基金随后发展成为西班牙证券市场上指数基金的“标杆”。

BBVA银行不断利用技术杠杆为客户提供“尖端”的产品和服务。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如:2002年,引入移动支付新概念,实现了入网信用卡通过移动电话进行支付;2006年,提出“L@el”计划,将公共管理引入新数字化时代,利用新的技术和软件在数字化管理的范围内为机构提供解决方案;2007年,推出 “中小企业Web 2.0”计划,加快实现中小企业从“桌上办公”发展为“网上办公”。目前,BBVA银行正利用新技术(如指纹电子识别)开发“无接触”付款,有望实现付款领域的重大创新。

创新经营模式,不断赢得和扩大市场。BBVA银行在西班牙金融界首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经营模式的创新,以达到培养、增强客户忠诚度以及在新的领域和市场不断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

BBVA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BBVA服务系统。BBVA银行将经营模式创新的重点放在了开发并满足客户所需要的非金融解决方案上,通过“BBVA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非金融类产品和服务,包括:BBVA住房,即提供丰富的房地产中的新房促销项目供客户选择;BBVA健康,即实现BBVA关心客户和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的承诺,向客户提供保健和家庭服务;BBVA旅游,即通过网上平台为客户提供旅游安排。(2)BBVA服务方案。BBVA为客户提供非金融类服务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建立在最新的技术基础上,简单易行,可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如商旅计划、中小企业法律咨询和BBVA企业健康保险等。(3)汇款速递业务。BBVA创立了以移民群体为目标客户的汇款速递公司,并与汇款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的汇款业务量超过1200万笔。(4)办公模式。一是双重办公室,即BBVA银行的分支网点和汇款速递公司在同一地点办公;二是多产品办公室,即将商店开在BBVA银行的分支网点内,由“BBVA服务”的专门人员提供延时服务;三是多店办公室,即将BBVA的办公室设在商店的专门区域内;四是多功能办公室,即BBVA将办公室变成了四个销售点。

国内银行的创新管理策略

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本文认为我国银行的创新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切入和展开:统一规划创新战略、优化适应创新的组织架构、规范创新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完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和健全创新评价激励等配套机制。

统一规划全行创新战略。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资源禀赋出发,综合考虑全行创新发展的目标、方式和途径,在准确把握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分析梳理同业创新情况、竞争趋势和技术条件,统一制定全行中长期创新规划。创新规划的内容包括:创新愿景、创新路线***和创新资源投入等;创新规划的管理包括:规划制订、规划目标转化为行动计划、规划执行和调整及创新绩效评价等。

创新规划应符合银行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特定目标客户群、整体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同业竞争、组织结构和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情况。在总行层面,要围绕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准确判断未来经营管理形势,制订并执行创新规划;在经营机构层面,要结合行业、区域特色,提出创新项目计划。由于各细分的市场间差异较大,创新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借鉴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工具和技术方法,并联合总行部门、经营机构乃至外部力量合作完成。创新规划的制订和执行要在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均衡配置资源,因为管理创新的效果往往决定产品创新的成败。

优化适应创新的组织架构。国际先进银行进行创新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在各事业部(如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和资本市场)下设立产品研发等部门;建立直属于董事会的创新委员会,在创新委员会下设立产品研发等部门。这两种模式都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全过程管理,加强资源的整合、联动。我国银行应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管理组织架构和灵活、高效的创新管理团队。第一,成立创新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制订创新战略、审议重大创新事项和对创新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第二,成立专司创新管理的部门或中心,明确创新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经营机构的创新职责和管理流程。专司创新管理的部门或中心,不仅要强化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查,及时提供创新建议和项目开发方案,还要加强与总行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监测已投放市场的产品的运行情况,及时向创新管理委员会反馈信息,保证市场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递及时、准确和有效。

规范创新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在实施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参照优秀银行的最佳实践,对创新研发流程进行梳理和诊断。通过设立专职从事创新活动的项目经理制和跨部门的项目团队(或小组),保证各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综合考虑项目间关联度和创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跨部门的团队进行重组和集成,解决银行内部存在多个创新项目同步研发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进行重组时,将项目关联比较密切的团队组合成为大的研发中心,保证同一类或同一系列的创新项目在开发时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沟通,充分实施并行工程,提高整体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在大的研发中心建立等级式的创新项目小组负责人制度,可以进一步明确每个小组所承担的职责,促进开发项目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

完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管理制度是全行创新管理的战略、运营系统和组织架构等内容制度化和标准化的体现。为了确保各项创新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要着重进行组织、流程、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创新;要建立完备的创新标准和制度体系,涵盖管理、研发、营销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为银行持续创新制订基本的行为准则;要同时实现总行部门、经营机构对创新战略、项目研发、市场推广、风险管理、IT技术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各有侧重的管理和安排,有效调动和整合全行创新资源。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银行;绩效考核;运用对策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运用管理会计的意义

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和会计管理控制体系两部分内容,是各类企业用于战略发展与财务、业务统一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在商业银行中也具有广泛应用。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运用管理会计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管理会计能促进绩效考核体系的更完善构建。作为商业银行系统工程内容之一的绩效考核,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紧密相关,而管理会计应用的加入能够保证绩效考核体系与商业银行动态经营管理目标一致,可以从数据评价角度进行更科学系统的动态管理绩效考核。第二,因为管理会计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需求进行活动业绩、信息处理、工作任务完成度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利用管理会计体系还能进行商业银行财务管控、成本及投资决策,所以管理会计加入绩效考核中可以更好的检验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与目标完成度。价值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目标,利用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发展和成果进行管理,在绩效考核方面参考银行资本回收和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更具代表性的核心利润绩效考核目标,能够更好的指引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科学运用。第三,商业银行在进行绩效考核目标制定时一般会参考经济增加值,在资本管理风险和资金回报效率方面也会有一定要求,经济资本作为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管理会计数据对产品价格和资金调控等进行把握,才能实现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所以,管理会计加入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对实现更好的经营管理要求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作用及绩效考核目的

(一)管理会计体系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体系作为内部会计内容,其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作用是为内部经济活动、发展规划、银行经营现状评价提供数据参考,对商业决策、管理目标确立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优化人员配置、资源配置、综合业务管理等活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推进和经营整体调控都有重要作用[1]。

(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目的

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竞争意识和银行综合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通过对银行从上至下全体的工作目标、绩效指标的考核,监督内部工作完成进度、完成情况,并结合绩效考核结果能够对商业银行阶段性经营成果进行检验,也是商业银行阶段性发展理念的侧面反映,善用绩效考核,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动力。

三、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的运用方法

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能够解决绩效考核基本信息来源的问题,在优化商业银行产品定价、盈利分析、成本控制等方面均有作用。笔者根据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及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汇总了以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办法。

(一)管理会计精细化促进绩效考核水平提升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科学制定需要从产品成本角度进行,而产品成本的划分则包括成本归集和分配两项内容,以往在进行绩效考核指标制定中,经常出现因为成本归集和成本分配划分失误导致的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成本费用记录错漏、混乱时有发生,这就导致虽然银行按照利益责任制进行绩效考核划分,但却难以规范管理。管理会计的加入,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目标的精细化制定。在成本计算时由财务中心通过管理会计综合系统,以准确会计数据进行成本分配和成本归集的科学统计,银行各个部门必须按照精细化管理会计制定的标准进行费用支出,对商业银行经营全过程实行更准确的经营业绩把控,实现绩效考核财务数据精确化,这更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高效合理运用[2]。

(二)管理会计数据确定绩效考评中的产品利润

对利润的把控是商业银行实现经营发展和企业生存的关键,也是商业银行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的基本标准。但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却以销售额来制定,而忽视实际利润。这就造成员工的一种误区,更关心销售额而忽视实际利润。从管理角度而言,这并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管理会计的加入可以将企业产品成本从销售额中剥离出来,按照税金、人工支出、成本管理等单独计算销售利润,这能更好的实现度计量产品企业经营价值贡献度的计算,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以产品纯利润计算,也更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长远发展。例如,银行在利用管理会计进行绩效考核优化时,可以先健全信息化管理会计系统,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会计数据进行结构优化,再将信息化平台上的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板块进行关联,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会计数据分析,获得更合理的产品利润绩效考核指标,这样能够实现绩效管理更好的动态考核[3]。这一方法是广大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的做法。

(三)管理会计与绩效考核结合解决产品设计及定价等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关注对于机构的评价,而对产品设计、资源合理划分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这就导致绩效考核方面对产品设计和定价的相关考核也是缺失的,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绩效考核促进商业银行产品设计和定价合理性问题上,引入管理会计十分有效,可以利用管理会计的精细化数据给产品设计及定价提供依据,同时也给这部分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例如,工商银行就在其原有业绩价值系统上增加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这一系统利用数据仓库这一技术,对产品、部门业绩、机构利润等全方位进行评价和核算,依托这一系统,工商银行解决了不同网点和分行之间的金融产品价格不统一、风险评价标准不统一、成本分摊模糊化等问题,通过管理会计数据对产品合理定价、创新设计、风险评定方面进行精细化指标设定,充分提升了工商银行绩效考评的目标性和精细化水平,对提升银行内部综合管理的整体性、实现部门间多维度的竞争和绩效考核都有极大激励作用。

(四)平衡记分卡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还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角度进行研究。财务预算、盈利分析、绩效考评、资产负债管理等都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内涵,而平衡计分卡作为衡量企业成长、客户积累、业务流程、财务指标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模式,是一种将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与银行日常发展全过程、人员工作状态进行紧密联系的工具,这一工具的使用需要管理会计内容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优化中,加入平衡计分卡管理评价方式,通过财务数据管理推动非财务指标提升,驱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也能很好的实现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绩效考核提供精细化财务数据、科学绩效考核指标等方面的支持,借助管理会计与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的结合,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实现更好的绩效考核效果,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仍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林晓敏.浅析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8,708(23):123+12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10篇

学习

财务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机关财务审计工作计划范文,财务审计优秀工作计划精选十篇。全省“.中财务、资金中心、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已由省局项目组完成,明年一季度将正式运行。该系统将统一会计

学习

产品质量发展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质量发展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产品质量发展规划模板,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范文。车间生产工作计划范文120xx年,为配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方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生产连续性,确保公司的企业形象,完善生产部管理。结

学习

农产品公司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农产品公司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农产品公司工作计划,农产品年度总结及工作计划。(一)新开工项目9个:1、冀北有机农业产业链建设项目。投资主体为承德牧原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出栏2万只

学习

教育局组织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局组织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教育局党建下一步计划,教育局***办工作计划。作会议精神,坚持科教兴业战略,紧紧围绕交通工作目标,加强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为交通建设服务开展交通职教工作,以不断提高交通职工队伍素质为目标,

学习

产品抽检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抽检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怎么制定产品抽检方案,产品抽检计划表。全县计划抽检数量为120批。各单位计划任务数按《XX县2015年食品监督抽检计划分配表》(附件1)执行。抽样品种范围和月进度安排、检验项目按《食品抽检计划

学习

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发展新产品计划和成本分析怎么写,产品岗位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在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时,人们更多地注意到***对创立这一理论的贡献,这是必要的。但是,任何思想的形成,都“必须首

学习

产品交流会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交流会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产品交流会总结感想,产品交流会会议流程。从1957年到1960年代初,即前后,为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兼顾自身发展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支援,上海与华东及全国各省、区、市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通过互

学习

毕业自我总结总结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自我总结总结10篇,内容包括毕业后个人总结怎么写,毕业实习自我总结。在工作上,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工作,运用所学知识去完善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坚守诚实守信的信条,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团队合作精

学习

大三学期自我总结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三学期自我总结10篇,内容包括大三学生鉴定表自我总结100字,大学生大三自我总结200字。知识学习方面。学习刻苦,态度认真,只是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有些欠缺,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改进。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在悄悄降临之际也

学习

上市公司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上市公司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上市公司审计工作流程,上市公司企业年度审计计划范文。农电维护费的支出应包括:用于支付农电人工成本、农村供电设施的维护、维修、更新和保护费用,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器材和必要的生产工具

学习

产品项目部门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项目部门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产品项目实施方案怎么写,产品项目管理计划书。[中***分类号]U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项目管理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行业中已得到灵活、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人

学习

大学自我总结总结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自我总结总结10篇,内容包括党员自我总结100字,大学学期自我总结完整范文。在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平时友爱同学,尊师

学习

大二学生自我总结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二学生自我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年自我总结大二100字,大二学生自我小结。光阴似箭!转瞬间我的大学生活已接近两年时间了。我们不能奢望留住时间,但我们却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刚升上大二时,看着大一的学弟学妹

学习

毕业总结个人总结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总结个人总结10篇,内容包括毕业自我总结100字,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简短。进入大学,首先是一次思想的进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在心智上应该逐渐成熟起来,凡事要首先自己***进行考虑,沉着冷静得出结论。我能做到积极要

学习

财务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机关财务审计工作计划范文,财务审计优秀工作计划精选十篇。全省“.中财务、资金中心、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已由省局项目组完成,明年一季度将正式运行。该系统将统一会计

学习

产品质量发展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质量发展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产品质量发展规划模板,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范文。车间生产工作计划范文120xx年,为配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方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生产连续性,确保公司的企业形象,完善生产部管理。结

学习

农产品公司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农产品公司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农产品公司工作计划,农产品年度总结及工作计划。(一)新开工项目9个:1、冀北有机农业产业链建设项目。投资主体为承德牧原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出栏2万只

学习

教育局组织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局组织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教育局党建下一步计划,教育局***办工作计划。作会议精神,坚持科教兴业战略,紧紧围绕交通工作目标,加强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为交通建设服务开展交通职教工作,以不断提高交通职工队伍素质为目标,

学习

产品抽检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抽检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怎么制定产品抽检方案,产品抽检计划表。全县计划抽检数量为120批。各单位计划任务数按《XX县2015年食品监督抽检计划分配表》(附件1)执行。抽样品种范围和月进度安排、检验项目按《食品抽检计划

学习

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发展新产品计划和成本分析怎么写,产品岗位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在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时,人们更多地注意到***对创立这一理论的贡献,这是必要的。但是,任何思想的形成,都“必须首

学习

产品交流会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交流会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产品交流会总结感想,产品交流会会议流程。从1957年到1960年代初,即前后,为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兼顾自身发展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支援,上海与华东及全国各省、区、市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通过互

学习

医疗器械产品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医疗器械产品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医疗器械新品运营计划书,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计划书。一)规范具有合法资格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生育药械行为。二)规范使用计划生育药械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