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管理10篇

收益管理篇1

一、经济收益:社会财富观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收益是纳税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对象,也是评价企业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收益的确认、计量、评价及真实性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以及会计学研究的重点。经济收益和资本保全概念是密切相连的。要想更好地理解收益的经济学概念,必须了解资本保全概念。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也就是说,在确认收益时必须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回。二者如何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就有三种资本保全概念:

(一)财务资本保全

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即以名义资本的保持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当企业在一个特定会计期间的名义收入超过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达到了资本保持的目标时,其超过额就可确认为企业在该期间的收益。这一概念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或认为货币价值的变动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

(二)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

亦称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是指在不改变会计计量标准但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前提下确定收益,即企业的收益确定必须保持原有资本的购买力不变,企业的现时收入超过原有资本购买力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

(三)实物资本保全

亦称再生产能力资本保全,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原有的实物资产或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故要求企业在一个资本循环终了时收回的资本至少能满足下一个资本循环垫支的需要。这一资本保全理论引入了重置成本概念,认为现时收入超过资产重置成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英国桑迪兰兹委员会就曾指出:“利润不是维持货币资本后的剩余,而是维持实物形态资本或者说是维持生产一定量产品的能力之后的盈余。”

显然,社会财富观严格地以资本保全理论为基础,只把不损害资本完整前提下的价值增值作为收益,从而保证收益的分配具有足够的资源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收益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途径。

二、账面收益:虚拟会计收益观

会计学上的收益具有特殊的含义。一般而言,会计收益与特定的会计主体有关,是会计主体在特定时期内实现的收入与相同期间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的差额。会计收益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现销售收入所耗用的费用后的差额。2.会计收益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现代的会计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当期收入和费用的,相应的会计收益的确定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3.会计收益的计算是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费用的。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因此费用是已消耗的资产的历史成本。4.会计收益是依据配比原则计量的。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项目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5.会计收益的确认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只有与资产价值增加的相关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即会计收益的确认要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账面收益观是一种传统的会计收益观念,编制财务报表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人士,他们出于对估量企业现金流量的关切,对这种信息特别感到利害攸关。他们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的关心,转化成主要关心收益方面的信息而不是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但是,尽管会计收益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程序形成的产物,尽管它被认为是企业的收益,但仍难以说明它与企业财富特别是现金流量增加之间的关系。因为会计在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时,普遍遵循着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并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这就使会计收益更具有一种“虚拟收益”而非真实收益的倾向。因为会计收益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得了相等的现金流量,而可能是以一种虚拟的形式(债权)表现出来。其结果是会计收益只能说明企业“赚得的钱”,而不能说明企业“赚得的现金”,从而使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发生“滞脱”。当然,这种收益观还与特定的会计期间有关,而非与企业整个的持续经营期间有关。当企业因为某种不可控制力破产或清算时,所有的资产(真实的或虚拟的)都需要转换为其初始形态(现金),即所有资产在企业整个寿命期间流动的结果是其终极形态等于初始形态(所不同的只是其量上的变化)。这便说明了资产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最终是以现金流入为标志的。

三、变现收益:真实会计收益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现金流量信息受到了普遍关注。与特定企业最直接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潜在使用者,一般较关注企业获得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决策都和期望中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有关。现金流量表进入财务报表体系后,对现金流量以及变现收益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谓“现金至上”“现金为王”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因为从理财的角度看,企业持有足够的现金,不仅可以满足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质资源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对外投资的需要,还可以满足日常支付、临时性需求等需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或可动用的现金资源,则可能导致生产经营的中断,或者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甚至引发财务危机。因为只在账面上表现的会计收益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企业不能拿这种收益进行分配,不能补充生产资料,不能缴税。收益的“虚拟性”必然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与支付能力的不协调,甚至使企业暴露在财务风险之下。当企业的收益大部分为“虚拟收益”时,也可能就是企业面临清算之日了。利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现金是一个物质资源。收益的虚拟性导致会计盈利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所以它们无助于投资和生产决策,并且,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也不可能向竞争性投资活动中的资源分配发出有用信号。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会计收益与其现金流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由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收益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应当在实现或发生时就确认,而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这就导致了有些收入虽然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但可确认为收入;有些成本费用虽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可确认为成本费用。虽然从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个期间来看,企业的总收益和现金净流量是一致的,但在特定会计期间,两者往往存在着差异,因为有很多会计收益并未真正实现现金流入。

收付实现制作为与权责发生制可以相提并论的一种会计确认基础,在确认收益时既不遵循持续经营假设,也不遵循收入实现原则,而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作为确认标准。因此,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会计收益是一种更具直观性的收益,是真实收益,是可以进行分配、缴税、偿还债务的收益。收付实现制的运用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收益最大限度地与其发生的现金流量接近,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保持一致。因此,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真实收益比账面收益更具有决策相关性。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而非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收益。

收益管理篇2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国有资本收益监管

***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而准确确认国有资本收益是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第一步。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界定的国有资本收益包括:(1)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2)国有股股利、股息;(3)国有产权转让收入;(4)企业清算收入;(5)其他国有资本收益。其中,应交利润是目前国有资本收益的主要形式。

一、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包括对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会计收益进行确认和对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进行确认两部分。两部分收益确认的程序、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且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是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确认的基础。

1.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国有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确认会计利润的真实性,防止利润虚增或虚减。国有企业按照规定,年末需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财务决算报告,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中央企业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新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策处理,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的确认。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的确认是指根据有关财务法规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的利润,防止同股不同利。在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时应贯彻以下原则:(1)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防止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下,采取各种手段侵蚀国有资本股权收益,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国有股低价转让、剥夺国有股配股权等。(2)统筹兼顾,适度集中。要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比例。从既有利于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期,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比例的确定,应以“适度、从低”为原则。(3)循序渐进,分类处理。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由于受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税后利润水平差异很大,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确定一个上交比例。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资本结构不同,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需要一个不同的比例。二、国有资本收益的监督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不正确。二是国有资本管理过程存在层层授权、链过长,导致信息层层失真。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收益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失和转移的必要措施。监督主体包括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国家。

1.企业监督。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监督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系统。(1)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出资者(股东)能够运用自己享有的监控权来建立对其人(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入更加积极的股东,提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②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③强化监事会权威。现实中,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权威和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够。④以股权激励方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2)内部审计。在企业决策、执行与监督组成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处于监督位置上,代表经营者对本企业和基层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评价。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3)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减少财务信息失真,保证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准确。

2.社会中介机构监督。国有资本收益的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资本收益实施的监督。在现实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资产评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注册会计师受托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会计收益的准确确认。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3.国家监督。国有资本收益国家监督是指由国家审计部门、财税部门及外派监事会等对国有资本实施的监督。(1)审计监督。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处于最高层次和主导地位,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国有资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监督。从宏观角度看,***府审计部门要在审查监督国有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方面、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方面、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方面要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微观角度看,***府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状况也要进行监督。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形成防止国有资本收益流失的防线。(2)外派监事会。2000年3月,***颁发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监事会以财产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本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宋文阁:国有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5.05

[2]陶友之:破解国企利润上缴的十个难题.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收益管理篇3

【关键词】每股收益;摊薄;投资决策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指标之一。通过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计算,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正确运用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对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和盈利能力进行评价,进而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我国***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IAS33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已经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信息依据的是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中的相关规定。按照两者的要求,各公司需计算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其中,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净利润÷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净利润÷加权平均普通股股份数。关于加权平均股份数的计算,前者只要求简单地按照期初、期末普通股股份数除以2的平均数来确定;而后者要求以时间为权数进行计算。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报告期内的总股本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上述两种的每股收益是一样的。媒体和投资者经常使用的是全面摊薄每股收益。这些规定和具体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和GAAP的规定有所不同。

一、每股收益的计算

计算“每股收益”是自1950年以后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帮助投资者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目前,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如美国、英国)均有每股收益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第33号准则中对“每股收益”的计算、列报和披露等也做出了规定。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英等一些国家关于“每股收益”的准则,均要求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

我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07年修订)对每股收益的计算做出了调整。

(一)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根据我国证监会“第9号”规则的第六条规定,基本每股收益参照如下公式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P÷S

且S=S0+S1+Si×Mij÷M0-Sj×Mj÷M0-Sk

其中:P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S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S0为期初股份总数;S1为报告期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Si为报告期因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增加股份数;Sj为报告期因回购等减少股份数;Sk为报告期缩股数;M0为报告期月份数;Mi为增加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以上公式以文字形式表达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普通股股东的报告期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缩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照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份简化计算)。

例1,2005年,某公司1月1日已发行股数800股,库藏股数为120股;5月31日发行新股320股;12月1日购买库藏股100股,则该公司2005年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为:(800

-120)×12÷12+(320×7÷12)-(100×1÷12)=858股。

(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根据我国证券会“第9号”规则第七条的规定,公司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报告期净利润和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并据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在发行可转换债券、股份期权、认股权证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情况下,稀释每股收益参照如下公式计算:

稀释每股收益=[P+(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利息-转换费用)×(1-所得税率)]÷(S0+S1+Si×Mi÷M0-Sj

×Mj÷M0-Sk-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可转换债券等增加的普通股加平均数)

其中,P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公司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所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最小。

(三)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计算的稀释作用

公司在计算当期每股收益时,还应考虑到当期发行在外的潜在普通股由于权利的行使,而对其造成的影响。潜在普通股是指可能赋予其持有者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合约,如:可转换成普通股的债券(可转换债券)或权益(如优先股);认股证或认股选择权;或有发行股等。潜在普通股的发行对当期每股收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潜在普通股都会对当期每股收益产生稀释作用。只有当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时,它才能被视为具有稀释性(称为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否则就不具有稀释性或称为具有反稀释性。

当公司发行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时,当期除计算基本的每股收益外,还应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

1.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分子的影响:

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后,以前与这些股份有关的股利(如可转换优先股)、利息(如可转换债券)和其他收益或费用(手续费、债券的折价、溢价等)将不再有效。相应地,这些节省下来的股利、利息和其他收益或费用会增加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新转换的普通股也将有权参与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分配。现举例说明可转换债券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

例2,某公司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500万股,可转换债券100万张,并且每10张债券可转换2股普通股,与可转换债券有关的本年度的利息费用为9万元,与利息费用有关的当期所得税利率为33%,则每股收益的计算为:

基本每股收益=1000万元÷500万股=2.00元

调整后的净利润=1000+9×(1-33%)=1006(万元)

债券转换形成的普通股数量=100÷10×2=20(万股)

用于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的普通股总数=500+20=520(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1006÷520=1.93元

2.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分母的影响:

由于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转换而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作为分母的普通股股数除了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外,还要加上全部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时将发行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对于股份选择权(认股权证或认股选择权)而言,如果其以低于平均市价的价格发行,则其具可稀释性,稀释金额为平均市价减发行价格;按发行价格转换的普通股股数与其按平均市价可发行的普通股股数间的差额应作为不需补偿的普通股发行处理,只有这部分不产生发行收入的股份才是具稀释性的,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加到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中;而其按平均市价可发行的股份由于是公允定价的,发行收入已按市价从发行中收取,因此,按IAS等的规定,被假定为既不具有稀释性也不具反稀释性,在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不予考虑。现举例说明股份选择权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

例3,1999年,某公司净利润为12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为500万股,每股普通股的平均市价为20.00元,选择权中的股份加权平均数为100万股,选择权中的股票行使价格为15.00元,则每股收益的计算为:

基本每股收益=1200÷500=2.4(元)

选择权中的股数1000000股

选择权中按市价发行的股数=100×15.00÷20.00=75(万股)

选择权中不需补偿的股数=100-75=25(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1200÷(500+25)=2.29(元)

(四)多种普通股同时发行时,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如果公司有一种以上的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那么,在分析它们是具稀释性还是具反稀释性时,应对每股潜在普通股进行单独分析,而不是汇总分析。考虑潜在普通股时所使用的顺序不同,将会影响到对其是否具稀释性的判断,进而影响到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因此,国际会计准则(IAS33)及一些国家的每股收益准则(如SFAS128等)均规定,为使基本的每股收益稀释达到最大化,潜在普通股的转换应按稀释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来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现举例对多种潜在普通股在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中的顺序加以说明:

例4,2000年,某公司的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0000000元,发行在外普通股为2000000股,年内普通股的每股平均市价为75.00元,其潜在普通股为:

1.股份选择权100000股行使价格为60.00元;

2.可转换优先股为800000股,每股拥有累计股利8元;每一股优先股可转换成2股普通股;

3.利率5%的可转换债券名义金额100000000元;每1000债券可转换20股普通股,税率为33%。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见,选择权的新增每股收益为0,因而,最具稀释性;可转换债券次之;可转换优先股最少稀释性。因此,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按此顺序排列,如表2所示。

由于考虑可转换优先股时稀释的每股收益会增加(从3.32增至3.51),因而可转换优先股是具反稀释性的,则在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不予考虑。因此,本例中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总是3.32。

二、我国每股收益计算的不足及其改进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每股收益的不足

在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与IAS33的差别后,笔者发现,我国每股收益准则的规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摊薄”这一术语不准确。

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与公司的资本结构关系密切。如果公司没有发行认股权、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对每股收益具有潜在稀释性影响的证券项目,即为简单资本结构的公司,按照国际惯例,只要披露单一的每股收益指标——基本每股收益;如果上市公司除了发行普通股和不可转换优先股外,还存在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职工认购股权证、优先认股权等,成为复杂资本结构的公司时,才使用“全面摊薄”概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尚属于简单资本结构的公司,一般不存在上述对每股收益具有稀释作用的证券项目,使用“全面摊薄”这一术语,其实际含义并不符合国际惯例,容易造成误解。

2.“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这一指标的信息含义不明确。

每股收益作为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指标,反映的是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每股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益额,该收益额是由公司在整个会计期间内对应的实存资本所创造的,应采用整个会计期间内加权平均的普通股股数来计算。而《格式准则》中所要求计算披露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却是采用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来计算的,反映的是年度末普通股每股所能分摊到的收益额。可见,“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并不符合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义。

3.每股收益指标的预测性差。

投资者使用每股收益指标进行决策,是因为他们认为该指标具备预测价值,通过该指标可预测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对分子的计算简化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这一指标,这在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盛行的现阶段,会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准确性和该指标的预测性造成负面影响。

4.过于简化的配股计算方法。

在配股计算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采用了简化的计算方法,不计算配股后的理论除权价格及其调整系数,只将配股视同发行新股处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时存在。虽然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在利润分配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但由于非流通股不流通,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难以计算除权价格和调整系数。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每股收益改进的建议

1.每股收益准则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从证券市场前瞻性的发展角度出发,可根据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类型,对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作不同的要求。对于简单资本结构的上市公司,由于不存在稀释性证券,按照国际惯例,只需要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即净利润除以加权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我国现行规定中按年度末普通股股数计算得出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可作为补充的信息加以披露,以反映年度末普通股每股所享有的收益额。对于复杂资本结构的上市公司,应同时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充分稀释每股收益,后者是在考虑了认股权、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对每股收益的潜在稀释影响后计算得出的。

2.每股收益准则应规范其计算标准。

为了使每股收益指标的计算具有可比性,对于时间权数的计算应统一。在《格式准则》中规定按“月”进行加权的基础上,可补充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范围。例如,凡是在每月15日之前(包括15日)发行的,视为当月月初1日发行在外,凡是每月15日后发行的,视为下月月初1日发行在外。此外,也可考虑按特定股份发行在外的天数占当期总天数的比例来计算时间权数,这样更为准确。

3.每股收益的计算重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合理贴现率来修正净收益和每股收益,便于投资者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每股收益指标不能具体反映股东收益的时间性和连续性,为克服这一缺陷,可以将公司一定时期的净收益,按投资需要的最低报酬率进行折现计算,然后算出每股收益,这样算出的每股收益更有说服力,更具有预测、决策价值。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净收益折成现值÷普通股股数。

三、正确运用每股收益提供的相关财务信息

(一)每股收益提供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虽然每股收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财务数据,能够反映公司过去的盈利情况,并能用来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但是由于许多人倾向于直接使用该数据,而不去详细阅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过分强调单一的每股收益数字会使报表使用者忽视企业的总体经营状态与财务状况,因为每股收益数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每股收益不能反映股票投资所内含的风险。例如,假设某公司原来从事日用品的产销,最近转向房地产投资,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了许多,但每股收益可能不变或提高,并没有反映风险增加的不利变化。

2.股票是一个“份额”概念,不同公司股票的每一股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这样势必会影响公司间每股收益的比较。

3.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公司能够分配较多的现金股利,这还要受公司的现金流量、未来投资机会以及股利***策的影响。

(二)每股收益数据的使用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缺乏经验的报表使用者常过分注重每股收益额,这实在是一个错误。这一总括性的数据并不能囊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尽管对于权益投资而言,每股收益数据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它只不过是财务报表里许多数据中的一个,所有这些数据都反映了证券的价值以及管理人员的业绩。为了能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每股收益,一定要仔细分析其他数据。在使用每股收益数字时,报表使用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采用的并不是同一个股份数。因此,不应该用每股股利去除每股收益数字来计算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是以股利日实际发行在外的股份数为基础的,而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必须根据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的规定,对实际发行在外的股份数进行调整。

2.由于各个公司在会计方法上的差异,具有稀释性质的股数转换为实际普通股的概率不同,加之公司间财务风险的水平不同,每股收益数据是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的。

3.稀释的每股收益数据可用于许多相关的目的,然而,如果它不能反映现实,或不能反映计算中相关证券的期望,那么,它就可能具有误导性。因此,有经验的报表用户总会在每股收益的计算中确认稀释性证券的影响,检查那些引起调整的关键证券的市场状况,并且,如果他们认为市场与会计对这些证券的看法有所差别,就有可能重新调整每股收益。

鉴于每股收益信息的复杂性,财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该数据时一定要充分收集其它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只有结合了充足的其它信息,该数据才能对使用者的决策有所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子余.每股收益会计准则之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2006(28).

[2]欧阳爱平,董巧云.每股收益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3]唐欲静.我国每股收益新准则与国际每股收益准则的比较:趋同、差异及改进[J].会计之友(中),2006(12).

[4]赵西卜,宋瑞京.解读每股收益会计准则[J].会计师,2006(06).

[5]张博.关于每股收益准则的几点思考[J].财会月刊,2006(19).

[6]林少苑,赵春一.试论稀释每股收益的信息披露[J].集团经济研究,2006(01).

[7]肖琳.资本结构的变化对每股收益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6(13).

[8]吕兆德,刘冬.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每股收益计算方法解析[J].财会月刊,2005(27).

收益管理篇4

[关键词] 收益管理;协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中***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12-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研究”(批准号:7077307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资助项目“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批准号:T0502);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服务管理研究”(批准号:05es74)

[作者简介] 施 若,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高级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服务管理、收益管理、银行管理;

(贵州 贵阳 550004)

顾宝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上海 200093)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由垄断转向竞争,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顾客需求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供求理论在解决有限资源约束下提高企业收益问题时,面临资源闲置或因潜在收益流失造成企业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来,深受市场激烈竞争和价格血战带来收益严重下滑困扰的航空业,通过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反思,率先进行有效提高企业收益的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源于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理论正是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协同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细分和预测为基础,以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为优化机制,以协同环境为运营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该理论发展,而且其应用领域逐步向酒店、银行、汽车租赁、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等服务性行业拓展。正如国际运筹联合会***Bell先生预测管理科学未来50年发展时所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应用领域和管理科学的面貌。笔者通过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系统地对收益管理理论的内涵、行业应用特征、发展演化及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力***为收益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 Van Ryzin (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 Revenue 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细分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识别,确定销售价值、价格设定、折扣生成、订房过滤准则以及对价格、客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标。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存量等要素对收益的影响,强调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观点。

Kimes(1989)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营销学理论,提出4R理论,即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Right time and place),以正确的价格(Right price)向正确的顾客(Right customer)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实现资源约束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4R理论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目标等内涵,是目前对收益管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笔者以为,企业收益应由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传统收益管理对收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受价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响的利润的这一显性收益上。但随着经营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顾客、员工、企业内外环境等要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和社会价值等带来的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单一采用利润一个维度来诠释企业的收益已显不足,企业的收益应该诠释为由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三个维度共同构建的价值。故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企业在有效协同影响收益的内外要素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通过有效地对市场细分和预测,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由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构成的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多个要素影响,由市场分析、优化机制(即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协同环境构成的复杂服务管理系统。

二、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应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论是一门由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交叉学科。随着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现已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适用于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一般具有共同的应用特征。Van Wes-tering (1994)和 Kimes(1998)等学者对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应用收益管理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将其共同的应用特征总结如下:

1.企业具备相对固定产能。以航空、酒店等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如购买新的飞机、修建新的酒店、开设新的营业网点等),最大生产或服务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其生产或服务能力来满足需求变化。企业只有在有限的产能条件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收益。

2.需求可预测性。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飞机座位、酒店客房、银行服务窗口)和无形资源(如酒店入住时间、银行窗口排队时间等),其顾客可分为预约顾客和随机顾客,其销售可分为旺季和淡季。企业只有通过对计算机或人工预订系统收集的顾客、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管理者才能够了解不同顾客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实现需求转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存量配置和定价机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3.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不同,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即时效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时间递减,不能通过存储来满足顾客未来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出去,企业将永久性地损失这些资源潜在的收益。企业只有通过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实现企业收益增长的目标。

4.市场可细分性。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不同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单一价格策略将会造成顾客流失或潜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场上存在两类顾客,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和服务敏感的商务顾客,另一类是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和服务不敏感的休闲顾客。如果采用高价策略,休闲顾客可能选择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资源闲置。反之,如果采用低价策略,商务顾客选择低价或因对服务质量不满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潜在收益下降。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分配不同资源,是解决企业资源闲置或潜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径。

5.具有随机波动性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确定且无波动,企业可通过调整生产和服务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顾客需求不确定,呈季节性或时段性波动。企业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时提高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时通过折扣等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的经营属于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短期内改变生产或服务能力比较困难,但增售一个单位资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机型的航班为例。根据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机型成本数据,平均每个航班的成本如下:总成本大约6万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约5.5万元,而边际成本仅为0.033万元。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载旅客能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总收益。

7.产品或服务具有可预售性。企业面对需求多元化的顾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过提前预订,以一定折扣价格将资源预售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降低资源闲置概率;另一方面设置限制条件防止对时间或服务敏感的顾客以低价购买资源,造成高价顾客的潜在收益流失。同时,对预订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购买资源的概率分布情况,在确保资源不闲置的基础上,尽量将资源留给愿出高价的商务顾客。

尽管以上特征体现了企业有限产能、产品和需求特性、市场和经营等特点,却忽略了企业的技术特征。笔者认为,由于收益管理的实施需要进行复杂的模型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有效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该还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

三、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竞争性市场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封闭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缺乏对资源或价格管理的源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放松行业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争促使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向顾客为中心转变、由产品功能向顾客需求转变,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再难以通过垄断控制资源或价格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收益,而是要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和价格,获取潜在收益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总收益。也就是说,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多学科理论交叉是保证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多学科理论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同样道理。收益管理理论是解决航空等服务性企业资源和价格均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在传统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资源存量机制、差异化价格机制等收益管理的优化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市场细分、预测以及顾客行为等市场分析理论基础;博弈论推动了收益管理联盟资源共享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组织学、和谐理论以及协同学是形成收益管理协同运营环境的理论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学科理论支持的结果。新型学科的吸收和引进,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体系。

再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保障条件。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飞机制造成本和企业入市门槛;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如座位编目计算机控制系统(SABRE)、计算机预订系统(CRSs)、全球分销系统(GDSs)、动态存量资源分配和优化系统(DINAMO)等,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解决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及复杂的资源、价格优化计算、市场预测和顾客分类等问题。网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收益管理的市场分销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收益管理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四、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业面临的有限资源闲置或价格战所造成总体收益下滑的现实问题。随着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收益管理的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萌芽、优化和协同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处于发展初期,飞机成本较高,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航空业主要经营运输邮件等货物运输和富有阶层的高端市场,市场主要由大型航空企业垄断。大型航空企业通过高额垄断价格策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二战后到60年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可以采用大型喷气式飞机,增强了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同时其高速性和舒适性刺激了公众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飞机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航空业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高额票价***策造成了飞机座位闲置,由机座位资源的不可存储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为了解决收益下滑问题,航空公司利于计算机技术加强顾客订票的管理,将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渐应用于航空领域,如计算机订票系统的使用;利用超订管理手段预防顾客违约(如取消订座、爽约等顾客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利用折扣价管理手段来提高飞机运载率。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渐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的雏形。英国学者Littlewood提出机票预订折扣费用准则理论和二阶分类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预期边际座位值(EMSR)等理论,逐步揭开了收益管理理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府放松了对航空业管制,许多低成本运营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纷纷涌入航空市场(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国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引发美国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价格血战”,造成了美国航空业近20亿美元的损失。而此期间,美国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兰德尔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收益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经营实践中。通过利用收益管理系统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资源和价格,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创造了6%的收益增长。收益管理理论在美国航空公司应用的成功,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收益管理的重视和研究。国际航空协会(IATA)、运筹协会国际联合会(IFORS)等国际机构、科学机构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构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组织与机构;运筹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收益管理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单航程发展到OD网络研究、由单资源发展到多资源、由二阶分类发展到多阶分类;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收益管理应用领域由航空领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银行等服务领域。此阶段,随着收益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和实践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体系,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利润为中心的收益优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企业收益的要素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信誉、社会价值等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趋增强。研究者发现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过分强调显性收益――利润最大化,忽视信誉、社会价值等企业隐性收益,将制约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对企业收益的认识应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利润、顾客满意、社会贡献)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对资源、价格要素优化管理转变为对资源、价格、内部环境(员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策、顾客、竞争对手或伙伴)协同管理。随着和谐理论、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顾客行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收益管理,为协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优化阶段步入了协同发展阶段。

五、结语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是解决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学科分支。笔者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并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Talluri,K.G. and van Ryzin,G.J.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venue Management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2]Weatherford,L.R. and Bodily,S.E. A taxonomy and research overview of perishable-asset revenue management:yield management,overbooking pricing [J]. Operation Research,1992,10(5):831-844.

[3]Kimes,S.E. Yield management:A tool for capacity-constrained service firm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89,8(4):348-363.

[4]Van Westering,J.,Cooper,C.L. and Lockwood,A. Yield management-the case for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J].Progress in Touris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4,6:139-147.

[5]Kimes,K.S.,Chase,R.B.,Choi,S.,Lee,P. and Ngonzi,E. Restaurant revenue management:applying yield management to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J].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iminstration Quarterly,1998,35(1):22-29.

收益管理篇5

[关键词] 收益管理运筹学计算机技术预测优化

收益管理(Revenue Management)是建立在旧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之上,随着运筹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决策理论等科学理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方法。

一、收益管理起源和发展

收益管理起源于1978年美国民用航空部放松对价格的管制之后。在此之前,美国航空业是一个垄断经营行业,实行严格的标准票价规则,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控制经营成本和扩大经营规模。该经营方式不仅造成航空运输资源的闲置和航空经营的低效率,而且高额的单一票价体系阻碍了航空客户需求的增长。二战后,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迅速增长,同时刺激了公众旅行需求并降低航空公司行业进入和运营成本,推动航空运输业发展,为打破垄断,实现自由竞争创造条件。

1978年10月24日,美国***府为了促进航空领域的自由竞争,提高航空业的经营效率,卡特总统签署了航空放松管制法废除了***府对航线和票价的所有管制。以美国人民快递航空公司为代表的一些新兴的低成本小型航空公司的进入,彻底改变了美国航空业的市场结构和加剧行业竞争。低成本战略成为小型航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重要手段。1981年,美国人民快递航空公司采用成本效益策略,以低于大型航空公司50%~70%的票价,吸引大量低端客户群,获得了许多潜在的市场。1984年,该公司的收入接近10亿美元,获利6千万美元。虽大型航空公司通过服务、品牌和信誉等竞争优势吸引重视舒适和服务的高端商务乘客,但利润仍受到严重的侵蚀。1992年4月的价格大战使航空业共损失20亿美元。而此间,美洲大陆航空公司采用收益管理的经营思想,不仅在市场竞争中保住市场份额,而且当年还获得了10亿美元的额外收益。美洲大陆航空公司成功经营案例使美国航空界认识到收益管理的重要性,使得收益管理理论以航空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运筹学、管理科学等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收益管理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而且应用领域也从航空领域拓展到其它服务领域。

二、收益管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收益管理理论能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首先要有理论基础支持。收益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理论思想,运筹学、决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是收益管理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

运筹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了解决***事指挥等实际问题而提出和应用的一些方法,二战得以发展形成理论体系并推广应用到各行业。运筹学是一门多分支的应用学科,主要由规划理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内容)、***论与网络分析理论、决策分析理论、随机服务理论和仿真技术等构成。收益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求解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优化决策问题。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几乎采用了运筹学中的大部分理论概念和模型,特别是数学规划、动态规划和网络分析技术。运筹学的每一项新的突破和发展都会及时地在收益管理研究中得到应用。运筹学为收益管理中的优化决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求解工具。在收益管理早期的座位超订和座位分配问题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模型都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假设后,利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建模和求解。由于动态规划的模型在收益管理问题研究中比线性规划或非线性规划模型更加接近应用的实际问题,动态规划成为了现在研究收益管理问题的主要研究工具。

另外仿真技术、行为科学、搏弈论等学科的理论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收益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收益管理研究的视角和领域。风险因子的引入,将收益管理同风险管理进行统一研究分析,突破了传统收益管理模型中假设所有个体风险中性在收益管理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缺陷,使得风险管理成为收益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收益管理预测研究中考虑顾客行为对预测的影响因素,使得收益管理预测的结果更为精确和更接近实际结果,行为科学成为收益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的有力工具;搏弈论等理论在收益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收益管理的研究不在局限在个体企业环境下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收益最大化,而是要考虑整个企业联盟相互约束下的整体资源最优配置和收益最大化。

运筹学等理论学科为收益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收益管理的应用所碰到的新问题也促进理论学科发展。运筹学国际联合会***Peter Bell指出:管理科学和运筹学在企业收入方面的应用将会引起每个企业的高级执行官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技术”已经改变,并且将会继续改变整个应用行业以及管理科学和运筹学学科面貌。收益管理与运筹学等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交融关系。

三、收益管理发展的技术基础

促进收益管理发展的第二个基础就是科学技术进步。收益管理是对历史数据分析和预测,利用各种数学模型计算出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益的最大化。收益管理中存在大量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存在着大量复杂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等数学模型的运算,对事务处理要求较强实时性。例如,每天有1000个航班的中等航空公司,每时每刻都会有250万种运价、舱位组合需要计算,每天都要接受成千上万的座位预订。凭手工处理显然是天方夜谭。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数学模型运算是人工处理手段将无法逾越的瓶颈。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保障,收益管理只是一种空想。计算机以其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有效解决收益管理中的繁重的数据处理和复杂运算瓶颈,推动了收益管理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伴随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收益管理经历从数据库管理、预警监控管理、自动决策管理、全程网路优化管理(O&D管理)等阶段。计算机技术成为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收益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收益管理思想结合的产物。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第一代收益管理计算机系统,主要对航空公司航班订座历史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整理。这些数据信息包括航班的各个舱位的订座数量、订座限额、客舱座位数、超订数额等。航班起飞后,还要采集实际登机旅客人数和名单,以确定no-show和go-show的旅客人数,以报表或***表的形式提供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根据这些报表或***表来分析和判断该航班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决定各个舱位的最优配置。该系统被动地向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报表,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对这些数据进行主观的分析和判断,并对未来的市场需求进行主观预测和对航班的订座限额进行手工调整,这种预测的精确性很大程度受到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水平的限制。

第一代收益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航班座位预订监控功能构成第二代收益管理计算机系统,称之为订座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将实际订座情况同该航班的订座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不相符,自动向相关的管理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管理人员做出相应调整。该系统采用“极值曲线法”以识别航班不正常订座情况。计算机系统根据订座历史数据自动生成上、下两条极值曲线,确定航班未来的航班订座趋势范围。当实际订座情况超出了极值范围,系统自动将订座情况提交给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提出一些决策方案供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进行参考。第二代系统比第一代系统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较大的改进,计算机不仅是管理人员处理数据的一种工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够协助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决策管理。该系统对管理人员人数的需求相应减少,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该系统的极值曲线完全是根据历史数据生成的,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的一些因素没有考虑,企业将丧失许多潜在的收益。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前两代收益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了具有智能学习功能的第三代收益管理计算机系统,即订座限额自动决策系统。该系统除了具备数据处理功能和预警功能外,又增加了预测、优化及超订等数学模型等计算功能。该系统不仅能够根据订座历史数据自动生成各种折扣舱座的订座限额,而且还能根据对市场的预测,确定出每级舱位可超订的数量。并将结果提供给管理人员或直接输入到航空公司的订座系统中。第三代系统中的功能模块采用了许多数学模型,使得该系统提供的分析数据和做出的决策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该系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该系统的反馈机制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因素的变化(比如季节性变化、顾客需求偏好变化等)自我修正,使系统做出的资源分配策略和定价策略更接近市场需求,使企业的获得更大的收益。订座限额自动决策系统是第一个将市场预测与航班座位管理结合起来的收益管理系统。该系统与前两代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智能性和高效性,做出的市场预测、收益管理策略更加科学和精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欧美一些先进企业和公司开始了第四代收益管理计算机系统研究,即全程网络收益管理研究。通过覆盖全网络范围的资源优化和实现客户自助服务方式来挖掘潜在的收益机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收益。

综上所述,每一次技术的进步促进收益管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成为收益管理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和基础。

四、结语

收益管理篇6

关键词:收益管理;价格歧视;期望边际收益;衡量指标

收益管理是近年来在服务行业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收益管理系统最早由美洲航空公司开发,并在航空业运用中取得了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在其他服务业和运输行业的使用和发展。Marriott连锁旅店1991年首次使用收益管理系统即增收1亿美元;希尔顿、凯悦等饭店集团先后开发了各自的收益管理系统后,凯悦摄***俱乐部客房的预订率上升了20%,希尔顿创造了空前收入的记录,凯悦和希尔顿都声称销售和预订之间的沟通有了显著的加强。

在我国酒店业,由于对收益管理的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加上酒店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等因素,使得收益管理还没有在酒店业中广泛应用。有鉴于此,本文将在综述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基于经济学基础的收益管理理论。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单一采用降价***策难以维持酒店的收益,通过收益衡量指标的比较,选择竞争市场内最适合本酒店的定价***策,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避免我国酒店业的“冬天”,是本文企***为我国酒店业提供的一种新思路和启示。

一、酒店收益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对酒店收益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如收益管理的运作框架、客房存量控制以及定价决策等多方面。代表人物有Donaghy(1995)、Baker&Collier(1999)和Steed&Zheng Gu(2004)。

Baker&Cotlier(1999)专门针对酒店的收益管理问题设计了两种启发式算法,将超额预订和客房分配有机集成,并建立了仿真模型来模拟实际的酒店运作环境。在定价决策方面,Emmett Steed&Zheng Gu(2004)对多种酒店定价方法进行对比,指出收益管理的定价必须基于市场和竞争,并且建立有效的隔离措施。

随着收益管理的不断深入发展,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顾客对酒店收益管理的公平感知问题。SherylE Kimes&Joehen Wirtz(2003)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客会进一步理解收益管理的内涵,因此充足的信息有助于顾客接受酒店实行差别定价,并且促使顾客自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价格,满足自己的需求。

国内对酒店收益管理研究起步较晚。黄丽丽(2002)指出旅游业可以借鉴民航业的营销方式对其市场进行需求分析。黄颖华(2005)通过回顾国内外饭店收益管理研究状况,对饭店收益管理方法的六大研究内容:定价***策、客房存量控制、计算机收益管理系统研究、收益管理决策的最优化、细分市场收益贡献分析和收益管理绩效评估的研究进展、热点与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并对我国饭店业收入管理应用提出了建议。席丽娟、徐虹(2005)认为价格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收益管理运用的成败,在收益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饭店收益管理定价决策模型,指出收益管理的定价就是“供给方(饭店)和需求方(顾客)之间力量博弈的结果”。张燕(2007)从成本导向、市场导向、成本和市场导向的结合对有关饭店客房定价方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

酒店收益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定价***策和客房存量控制,而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和期望边际收益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理论依据。

二、基于价格歧视的酒店收益管理

收益管理中的“价格歧视”的实质是差别定价,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把同一类产品按买主规定不同的价格,对一部分买主所制定的价格高于另一部分买主的价格。实行差别定价无论对酒店还是对客人,都有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从酒店自身来讲,如果酒店只有统一固定的房价,出租率可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事实上酒店在固定成本已经支出的情况下,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可能只是一晚上的水电费、一次性用品的消耗以及布件的洗涤费等,一般不会超过数十元,客房的单位售价完全可以近似看作边际收益。酒店可以在淡季或非高峰期,通过较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客人,从而增加酒店的出租率。而在旺季或高峰期,将客房销售给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顾客,从而增加总收益。从顾客角度来讲,酒店实行收益管理中差别化定价也是有吸引力的。很多顾客可以通过比较淡旺季酒店的房价差别,调整自己的出行与入住计划,通过提前预定客房以及团体购房等途径,减少自己的支出。

酒店收益管理中的定价***策充分应用了经济学中价格歧视的原理,通过价格来引导消费方向,从而达到酒店收益的最大化。酒店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不同的买主。需求价格弹性一般是指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变动的大小。对于酒店而言,不同的顾客群体其需求价格弹性是不一样的。以广州为例,广交会期间酒店客房价格大幅度上升,此时商务客人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一般的旅游客人;其次酒店要实行价格歧视,市场必须是有效隔离开的,即不能使顾客在购买了低价客房后再卖到高价市场上。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可以满足,酒店就可以对客人进行价格歧视销售,从而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例如,广州地区的酒店可以在广交会期间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吸引缺乏弹性的市场(如商务客人市场),隔离富有弹性的市场(如休闲度假客人市场),而在酒店的平季或淡季通过制定较低的价格引导富有弹性的市场进行消费。

由于旅游产品属于享受性消费,不同的顾客对同样的产品的主观感受不同,因此愿意支付价格存在较大的区别。一级价格歧视是价格歧视中最理想的状态,将每一间客房都以可能的最高价格出售给顾客。升档销售(Up-selling)就是酒店对一级价格歧视策略的一种应用,即尽量引导顾客购买价格较高的客房,在客人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从高到低报价,最大限度提高客房收益。升档销售与酒店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以及顾客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因此具有不确定性。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根据顾客购买产品的数量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价格。酒店的细分市场中存在团体客人和散客之分,由于团体客人预定时间较早,更改的机会不大,并且一次性购买数量较大,因此酒店收益管理可以给予团体客人更多的折扣。

三级价格歧视在酒店收益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采取市场细分策略表现为用不同的销售策略对价格、时间敏感度不同的顾客进行隔离,引导价格敏感度高但时间敏感度低的客人能享受更多的优惠,如通过广告和促销活动鼓励顾客增加淡季消 费,减少淡季闲置客房,为酒店淡季或非高峰期争取尽可能多的收益;而价格敏感度低的客人则被隔离在外,不能享受同类优惠。

以某酒店结合价格与时间等限制条件,应用三级价格歧视细分市场为例。该酒店客房总量是200间,市场需求是当房价为1000元时,只能销售100间客房;当房价为800元时,增加销售20间;当房价为600元时,又增加销售40间。如果采取单一房价策略,房价为1000元,销售100间客房,总收入10万元。但应用三级价格歧视以后,按市场情况将房价分为1000元、800元、600元三种。酒店设定严格的限制条件隔离,房价越低,限制条件越严厉,目的是把低价房卖给只能付低价的顾客。例如房价为800元的房间必须提前三个月预订且提前支付定金5%,房价为600元的房间必须提前六个月预订且提前支付定金25%。这样采取市场细分销售策略,总收入为14万元,显然能比单一房价取得更好的收益,同时,部分顾客也得到了价格优惠。

三、基于期望边际收益的酒店收益管理

边际收益是企业出售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能得到的收益增量。边际收益递减指的是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增加每一数量的消费带来的效用增加也越来越小。如果酒店只提供一间客房销售,那么成功销售出客房的几率非常大,这时通常不需要采取折扣行为,此时的期望边际收益非常大。然而,由于酒店客房数量必然大于一间,因此所有客房能全部成功销售给顾客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此时酒店面临采取折扣的压力。当销售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多销售一件的可能性接近为零,此时单位客房的收益也接近零,如***1期望边际收益曲线(Expected Marginal Revenue Curve)***。

本文为简化模型,将酒店的期望边际收益分为全额期望边际收益和折扣期望边际收益两类,通过比较全额和折扣期望边际收益,以定量供应和竞标定价两种不同的形式,解释酒店收益管理中的客房存量控制问题。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运用期望边际收益曲线对酒店细分市场进行定量供应。假设酒店的客户市场只存在商务客人和休闲旅游者,且商务客人愿意支付的费用高于休闲旅游者。对于酒店来说,为获得更多收益,要尽可能地将客房销售给愿意支付较高价钱的商务客人,直到销售到某套客房的期望边际收益等于或小于将客房销售给休闲旅游者的期望边际收益时,才开始将客房销售给休闲旅游者,此时全额期望边际收益曲线和折扣期望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无差别点”。

例如,某酒店的全额房价是100美元,折扣价是70美元,酒店应尽量将客房销售给愿意支付100美元的客人,直到再多销售一套100美元的客房的可能性降到70%或以下,才开始销售70美元的折扣房。如***2,酒店收益管理从左边的全额期望边际曲线开始,尽可能地销售全额客房,只有当酒店的期望边际收益达到“无差别点”时,才开始销售折扣房,此时期望边际收益曲线沿折扣期望边际收益曲线递减。

另外一种直接运用期望边际收益曲线的方式被称为竞标定价(bid price)。这种方式通过确定酒店所能接受的最低价格作为bid price,只要酒店的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期望边际收益的bid price时,该交易就可以接受。每出售一间客房,酒店可供销售的客房容量就减少一间,但期望边际收益是随之增加的。如***3,该方式从期望边际收益曲线的最右边开始销售,随着折扣房销售量的不断增加,酒店可供销售的客房容量不断减少,直到达到“无差别点”,就停止销售折扣房。

期望收益的最大化是通过限定较低房价客房的销售量来保证满足预期的对较高房价客房的需求。虽然上述两种方式达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竞标定价更加直观、简洁,所以对实践的指导性更强。在酒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期望边际收益曲线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通过输入最近的订房数据和不同客房的收入水平,确定最优的全额房价客房保护水平,据此获得折扣客房的数量限度以及酒店所能接受的最低价格,更好的应用竞标定价实现客房的最优化。

四、酒店收益管理衡量指标――酒店平均每房收入REVPAR(Revenue per Available Room)

酒店收益管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衡量,这些指标也成为考核饭店的经营状况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标准之一。当前大多数饭店经营者评价经营业绩时所用的指标是客房出租率、客房销售量、平均每日房价,客房总收入等。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酒店采用平均每房收入指标,更能全面反应酒店企业的效益质量。

平均每日房价反应的是酒店客房质量对应的价值表现,不同类型的酒店不具有可比性;客房出租率是销售量的相对指标,不同规模、类型的酒店可以进行比较,但仅仅只能反应销售量的状况;客房总收入,它包含了销售量和平均房价因素,是反应酒店客房效益的重要指标,但不同类型、规模的酒店也难以比较,因此需要引入全面反应酒店客房收益质量的可比性指标,即酒店平均每房收入(Revenue per Available Room)REVPAR,它既考虑了销售量(出租率),又能够反应客房价值质量(平均房价),最终全面反应酒店收益的质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酒店平均每房收入REVPAR=平均每日房价×客房出租率

以某酒店为例,如表1。今年4月与去年4月相比,如果仅以客房出租率来考核业绩,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能反映销售量的大小,却无法得知销售的质量以及酒店的效益,虽然今年的出租率低了10个百分点,但事实上,酒店的效益是增加的,因此从REVPAR来评价结果更能反映酒店的效益质量状况。

通过比较分析,REVPAR这一衡量指标能够合理地反映酒店客房的收益的质量,它有效结合了平均每日房价和客房出租率,在对不同规模酒店进行收益管理测评时,使其具有可比性,同时也能深入分析平均每日房价和出租率,哪个指标对酒店收益贡献更大。如表2中虽然A酒店的出租率最低,但是由于其ADR最高,因此其REVPAR最大。REVPAR可以让管理者决定采用哪种方式来提高酒店的经营效益,比如旺季抬高入住价格,虽然可能会引起出租率的下滑,但只要保证平均每日房价增长的幅度大于出租率下降的幅度,酒店的平均每房收入就是增加的。

REVPAR不仅可以让管理者得知采用何种方式来提高酒店的经营效益,而且在酒店之间对REVPAR进行横向比较,可以促使酒店正确做好细分市场和战略定位。如表2,A酒店规模小,只有200间客房,仅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6.7%,出租率60%,月出租量只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3.5%,A酒店实行高房价策略,定位高端量少市场,其客房总收入占当地市场份额的21.5%,超过其客房量及出租量的市场份额,说明其收益质量高,A酒店的 REVPAR是该市场中最大的,为90元,因而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B酒店客房数量中等,300间,占当地市场份额的25%,出租率70%,月出租量占当地市场份额的23.6%,B酒店定位中端市场,其客房总收入占当地市场份额的25.1%,与其客房量及出租量的市场份额相当,说明其收益质量较理想,B酒店的REVPAR是该市场中等水平,为70元。

C酒店客房数量最大,700间,市场占有率在3个酒店中最高,达到58.3%,出租率也最高,达到80%,月出租量只占当地市场份额的62.9%,因此其客房总收益也是最大的,但平均房价最低,为80元,是采取的低价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取得高收益,其客房总收入占当地市场份额的53.5%,低于其客房量和出租量的市场份额,所以C酒店的收益质量并不高,其REVPAR是该市场中最低的,为64元。

收益管理人员在所处竞争市场用REVPAR相比较,能够寻找到自己酒店的差距和不足,更加合理确定自己酒店的目标客户群,确立自己的优势,预测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例如,根据上述分析,A酒店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出租率来增加总收入,C酒店在稳定和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提高一部分房价来增加收入;B酒店则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和酒店内部情况做出相应的经营策略。

五、酒店收益管理在中国应用的前景

收益管理不仅可以给酒店带来可观的收入增加,还拓宽了酒店经营的思路,使酒店不再把精力只放在降低成本上,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创造利润。

收益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再加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使酒店更有针对性的制定价格以及合理分配客房资源。因此,大力推广收益管理,对我国酒店企业的效益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公共休假制度使得我国的饭店业的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更大的需求波动性,给酒店业实施收益管理获取最大利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2008年“五一”为例,尽管“五一”小长假从原来的7天缩短到3天,但是选择去三亚旅游的游客量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三亚各地的酒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大部分五星级酒店房价均上涨近八成,有的酒店涨幅甚至超过1倍。我国的旅游市场巨大,酒店实施收益管理可以帮助酒店根据不同的销售季节以及不同的目标市场,参考以往的历史数据,依据宾客需求与客房供给的预测以及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制定出最佳房价。

其次,运用收益管理的衡量指标可以更加精确的汇总酒店的收益情况。酒店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详细、准确的资料数据库,把历史同期数据和当前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对平均每日房价、客房出租率和酒店平均每房收入的连续性比较,就可以得知酒店当前的赢利情况,并且有利于收益管理人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收益管理篇7

[关键词] 收益管理 酒店业 团队 散客

当今酒店之间的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尤其是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地区酒店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酒店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应用了收益管理的方法来进行酒店的经营管理。若能较好地利用收益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酒店的竞争能力。

一、酒店收益管理的概念

收益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酒店业。因为收益的高低取决于房价的高低和与之相应的房间数,故酒店的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客房入住率的调整来达到客房收益的最大化。其基本要素是价格和房间,即对价格和房间的管理。旺季尽量提高房价,淡季尽量提高出租率。

二、收益管理在酒店业的应用

酒店的收益管理是对酒店经营的决策过程。酒店将可卖房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出售给合适的旅客是收益管理的关键。酒店在开展收益管理时,以下几个方面应值得注意。

1.平衡供求关系时,注重价格而非成本

酒店收益增加时,成本并不是成比例地增加。因此,实行收益管理的酒店常用房价来应对市场的短期波动而较少地考虑其成本。

2.在制定价格时,以市场需求和客人愿意接受的价格为标准

制定价格时,采取以需求为导向的差别定价法而不是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定价时主要考虑客人能接受的价格,遵循高需求高价格,低需求低价格的定价原则。

3.在销售时,要着眼于微观市场

如果酒店销售房间时,不进行市场细分,只实行单一价格则酒店收益的损失比较大,而进行市场细分后,采用多级价格结构则酒店收益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少。

4.把可卖房留给愿付最高价的客人

传统的销售理念是“先到先得”,这会使有限的可卖房全部低价出售,减少了来自高端顾客的收益。而收益管理的理念是在预测的基础上,保留适量的房间给愿意出更高价格的客人,从而给酒店带来更高的收益。这里的关键点是根据历史数据准确预测需求再依据当前的预订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来确定房价的底价,从而限制低价房的数量。

5.利用流量控制进行收益优化

流量控制是指对客人停留时间的控制。酒店客房的容量是酒店销售的上限,未来任何一天的预订和需求情况与这个上限比较就可以得到是否需要进行流量控制。若需求超过这个上限则酒店采用流量控制来确定是接受还是拒绝某个预订的客人或团队。由于收益并不是只取决于房价,而是取决于房价乘以逗留时间。因此,流量控制的重点是制定最短住宿期策略。例如短期住宿的客人要支付高房价,而达到最短住宿期的客人可以享受打折优惠。

6.团队管理

一般团队的折扣较大,因此要根据散客的情况来制定是否拒绝团队的策略。团队预定一般早于散客预定。团队的种类较多,特性各不相同,变化较大,酒店应尽量将团队安排在酒店入住率最低的时段。

三、酒店收益管理信息系统

酒店收益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酒店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酒店应用了这个系统。酒店收益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按人为设置的时间段从前台管理系统中取相关数据,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以下数据:市场需求的房间数、通过预订来入住的房间数、没有通过预订或者当天预订来入住的房间数、取消预订的房间数、没有取消预订但也没有来入住的房间数、更改入住时间的房间数,系统将这些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并利用这些数据通过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每天的期望订房数量。准确的市场预测是收益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收益管理软件评价的重要指标。

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将实际订房情况和通过酒店历史订房情况所作出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随时能发现它们的差异,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通常酒店的历史数据积累的年头越长,预测所得到的曲线与实际所产生的曲线拟合的就越好,预测值也就越准确。当系统发现实际订房情况与预测订房情况相差较大时则会发出报警,这个功能可以在一些非正常事件发生前,提醒管理者注意。

房间分配自动决策系统包括预测、优化和超预订等数学模型,系统根据管理者制定的价格、超预订点、淡季、平季、旺季和特殊季,以及团散比例等策略和客人的需求、客房供给的预测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来制定每天不同时段的最佳房价和推荐可卖房的最佳分配方案。系统为收益经理提供市场需求的预测值、各类房间的最低限价、超预订房间数和拒绝接受预订的建议等信息。

酒店收益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一般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在日常的收益管理中,系统根据数据分析并结合管理者制定的策略自动生成各种房型的最低限价和房间分配方案并允许人为干预后传送到前台的预订系统中,前台系统根据收益管理系统传来的信息,按时间段关闭那些不允许销售的低房价,但已签协议的低房价不受此控制。在收益管理系统的应用中,管理者在制定好相应的策略后,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这是收益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

总之收益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等科学理论,以及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基础上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现代酒店管理的一个战术性管理工具。若能很好地利用它,酒店的经营管理就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Jauncey S,Mitchell I,Slarnet P.The meaning and management of yield in hot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5,7(4):23~26

收益管理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收益

自《巴塞尔协议》制定以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性,加之对于利益的追求,商业银行往往在经营中出现风险管理方面的漏洞,这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一、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构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积淀过程。目前应将观念变革作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导,大力倡导和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每个岗位、每个人做每项业务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坚持风险防范从我做起、风险管理从每项业务抓起,风险控制从每个环节做起。将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成为每个员工的基本信条和共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将风险管理的规范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前中后台风险管理、协调一致的良好运作机制。

(二)建立相对***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设立垂直管理的专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保证内部评级的***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平台,建立明确的风险映射关系。

3.统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经济分析、数理统计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模型与方法,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对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动态、标准化评级和预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要尽快在全行系统树立如下风险观念:一是树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风险防范不仅是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个部门、每个分支机构、每个员工共同的责任,并将这种风险意识自觉地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二是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前台与后台、下级行与上级行统一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上来,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依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来争取优质客户,有意识地避免银行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四是树立银行不是“当铺”的观念,不过分强调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着重分析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考察项目本身是否有可靠的还款来源。

二、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不仅要接受国际标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外监管部门的检验,要承受更大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压力,还要面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落后、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的压力。在面临压力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认识到,股份制改革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资产已按国际惯例重新分类、计算风险损失,风险管理的重点将发生重大转变,正是夯实基础、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极好时机。

(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

(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

(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

(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

三、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认识到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互为表里。风险控制寓于发展之中。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将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获得优惠待遇,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覆盖要求减低,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资本进行业务拓展;反之,若风险管理能力达不到监管要求,则必须缩减业务范围或规模,以增强经营风险的资本保障能力。因此,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保证。所以,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着手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统筹资本、规模和结构的关系,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手段和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继续发展目前仍能带来较好收益的对公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预期收益好的个人高端客户,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业务,确保收益目标的终级实现,构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

(二)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业务,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绝不能因为风险与收益有着这样的基本关系,就盲目地认为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原理只是揭示风险与收益的这种内在本质关系:风险与收益共生共存。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收益的获取以适当的风险为代价,风险的暴露必须以相应的收益作补偿,两者互为因果,共生共存。收益的增长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和加大,风险的加大总是阻碍着收益的提高,它们是对应的,但又是不对称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总是随着收益的增长悄然产生,并不是在确定收益目标时就表现出来,而是在收益获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有时风险是已知的、可察觉的、可控的,有时是未知的、突然的、不可控的。第二,收益的确定是主观的绝对的,而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相对的。总是风险的变化决定收益的高低,而不是收益决定风险的大

小。第三,风险是外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而收益则是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四、科学的把握财务杠杆,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一)要以业务增长与风险相适应为原则把握财务杠杆尺度

结合实践,加强风险计量参数的研究,优化风险预警系统,细化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完善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为尽力提高财务杠杆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要在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基础上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系数

股本净回报率公式告诉我们,资产净回报率较高,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较大;反之,若资产净回报率远低于 1%,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就很低。因此,有必要研究财务杠杆系数如何与资产净回报率相匹配的问题,从而针对各个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以促进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的匹配,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保障经营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杠杆的统计分析研究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将财务杠杆情况作为财务报告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进行系统内、同业内的对比分析,以便客观揭示财务和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收益管理篇9

    [关键词] 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国有资本收益监管

    ***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而准确确认国有资本收益是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第一步。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界定的国有资本收益包括:(1)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2)国有股股利、股息;(3)国有产权转让收入;(4)企业清算收入;(5)其他国有资本收益。其中,应交利润是目前国有资本收益的主要形式。

    一、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包括对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会计收益进行确认和对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进行确认两部分。两部分收益确认的程序、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且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是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确认的基础。

    1.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国有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确认会计利润的真实性,防止利润虚增或虚减。国有企业按照规定,年末需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财务决算报告,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中央企业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新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策处理,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的确认。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的确认是指根据有关财务法规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的利润,防止同股不同利。在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时应贯彻以下原则:(1)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防止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下,采取各种手段侵蚀国有资本股权收益,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国有股低价转让、剥夺国有股配股权等。(2)统筹兼顾,适度集中。要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比例。从既有利于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期,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比例的确定,应以“适度、从低”为原则。(3)循序渐进,分类处理。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由于受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税后利润水平差异很大,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确定一个上交比例。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资本结构不同,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需要一个不同的比例。

    二、国有资本收益的监督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不正确。二是国有资本管理过程存在层层授权、链过长,导致信息层层失真。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收益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失和转移的必要措施。监督主体包括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国家。

    1.企业监督。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监督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系统。(1)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出资者(股东)能够运用自己享有的监控权来建立对其人(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入更加积极的股东,提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②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③强化监事会权威。现实中,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权威和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够。④以股权激励方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 (2)内部审计。在企业决策、执行与监督组成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处于监督位置上,代表经营者对本企业和基层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评价。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3)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减少财务信息失真,保证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准确。

    2.社会中介机构监督。国有资本收益的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资本收益实施的监督。在现实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资产评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注册会计师受托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会计收益的准确确认。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3.国家监督。国有资本收益国家监督是指由国家审计部门、财税部门及外派监事会等对国有资本实施的监督。(1)审计监督。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处于最高层次和主导地位,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国有资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监督。从宏观角度看,***府审计部门要在审查监督国有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方面、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方面、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方面要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微观角度看,***府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状况也要进行监督。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形成防止国有资本收益流失的防线。(2)外派监事会。2000年3月,***颁发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监事会以财产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本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宋文阁:国有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5.05

    [2]陶友之:破解国企利润上缴的十个难题.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收益管理篇10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国有资本收益监管

中***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55-01

1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构成

从整体来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按形式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税后利润类收益,即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属国有资本分得的部分,包括股息、红利、承包上缴利润等;二是产权(股权)转让类收益。具体来讲,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包括以下内容:

(1)国有企业应上缴国家的税后利润,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按一定比例上缴的税后利润,上缴后的余额可按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

(z)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应分取的红利,是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根据股东会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按照出资比例应分得的红利。

(3)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股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是指经股东会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国家股应分得的现金股利。

(4)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是指国有企业的产权持有人转让国有产权取得的收入。

(5)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出资转让的收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股股权转让(包括配股权转让)的收入,是指国家出资转让收入、国家股股权(配股权)转让收入。

(6)各级***府授权的投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应上缴国家的部分。

(7)其他非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应上缴的收益和其他按规定应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

2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包括对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会计收益进行确认和对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进行确认两部分。

(1)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国有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确认会计利润的真实性,防止利润虚增或虚减。国有企业按照规定,年末需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财务决算报告,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中央企业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新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策处理,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的确认。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的确认是指根据有关财务法规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的利润。防止同股不同利。在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时应贯彻以下原则:①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防止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下。采取各种手段侵蚀国有资本股权收益。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国有股低价转让、剥夺国有股配股权等。②统筹兼顾,适度集中。要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比例。从既有利于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期,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比例的确定,应以“适度、从低”为原则。③循序渐进,分类处理。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由于受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税后利润水平差异很大,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确定一个上交比例。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资本结构不同,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需要一个不同的比例。

3 国有资本收益的监督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不正确。二是国有资本管理过程存在层层授权、链过长,导致信息层层失真。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收益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失和转移的必要措施。监督主体包括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国家。

3.1 企业监督

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监督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系统。(1)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出资者(股东)能够运用自己享有的监控权来建立对其人(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入更加积极的股东,提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②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③强化监事会权威。现实中,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权威和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够。④以股权激励方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2)内部审计。在企业决策、执行与监督组成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处于监督位置上,代表经营者对本企业和基层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评价。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3)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减少财务信息失真,保证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准确。

3.2 社会中介机构监督

国有资本收益的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资本收益实施的监督。在现实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资产评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注册会计师受托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会计收益的准确确认。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3.3 国家监督

(1)审计监督。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处于最高层次和主导地位,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国有资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监督。从宏观角度看,***府审计部门要在审查监督国有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方面、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方面、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方面要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微观角度看,***府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状况也要进行监督。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形成防止国有资本收益流失的防线。(2)外派监事会。2000年3月,***颁发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监事会以财产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本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收益管理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收益管理10篇

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小学数学论文范文100篇,小学数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1.2基础性与智力性的结合小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在数学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在这一特点下,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内容基础性和智力性的区分和结合,在加强

学习

学校教务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教务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学校教务工作总结最新版,教务工作总结标题。三、合理规划,合理计划常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务处把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合理分配给全体教师。在上课之前,每位教师根据教务处的要求详细的

学习

幼儿教育管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育管理10篇,内容包括幼儿教育管理,幼儿教育管理方案怎么写。一、幼儿学前教育安全管理教育教学现状(一)教师安全态度与安全教育行为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而言,最困难的在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接

学习

转正个人自我鉴定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转正个人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员工入职转正自我鉴定,转正申请自我鉴定简短。一年的时间说来也很短,但却是我一生最励练的一年,在做教学工作总结的同时,也回首前面走过的路。刚刚毕业时,虽然有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实践的东西

学习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10篇,内容包括企业如何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文章,客户关系管理十大思路。(一)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客户关系管理,它的表面意思是客户关系管理,但是有其更深刻的解释。国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的专家,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的

学习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维修企业管理10篇,内容包括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学习报告,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心得1000字。1.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涵盖的内容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是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建立,基本形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

学习

网络社区营销方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社区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网络社区营销推广方案,如何做网络社区营销方案设计。根据已操作过的案例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分析,虽然目前已有奇虎、大旗等社区聚合类网站推出社区营销服务,但尚未形成规模,也并未实现如同品牌网

学习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系统范围管理10篇,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管理的范畴与内容,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心得。一、制定范围管理计划范围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范围定义不清、范围蔓延,影响项目的完成。在正式

学习

大学生时间管理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时间管理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时间管理方法摘要,大学生时间管理的重要性20字。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0-03引言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在学习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

学习

出口商品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出口商品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商品出口方案,出口产品的营销策略方案。2004年,中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5.10%,出口额超过616亿元。但在我国纺织服装业惊人的产量和出口量背后,却有着“大而不强”的阴影。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世界名牌hu

学习

市场运营管理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运营管理10篇,内容包括市场运营管理如何做好,市场运营管理的业务流程。(1)给予回扣。日本企业就经常在其国际经营活动中采用这种方法,并屡屡获得成功,下面就是一个这方面的例子。早在1963年,日本几家电视机生产厂家共同制订

学习

网络活动策划方案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活动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如何设计网络活动策划方案,网络创意活动策划方案。互动式广告构思:主要是宝贝选举互动。互动以问答:测试您喜欢什么类型的女人!===》10个左右选择题(题目要求容易理解,答案要求唯一选择性)===》

学习

企业信息管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信息管理10篇,内容包括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十篇,医学信息管理论文十篇。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平稳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际上的各种知名品牌的产品、各种带有外来文化的产品不断进入我国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

学习

试用期内对工作总结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试用期内对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试用期内对工作的总结及规划,有关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合集十篇。第一条完善现有的考评体系,明确公司的价值导向,不断增强公司的整体核心力。第二条通过对试用期员工的考核沟通,帮助他们尽快了解

学习

幼儿教育管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育管理10篇,内容包括幼儿教育管理,幼儿教育管理方案怎么写。一、幼儿学前教育安全管理教育教学现状(一)教师安全态度与安全教育行为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而言,最困难的在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接

学习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10篇,内容包括企业如何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文章,客户关系管理十大思路。(一)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客户关系管理,它的表面意思是客户关系管理,但是有其更深刻的解释。国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的专家,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的

学习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维修企业管理10篇,内容包括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学习报告,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心得1000字。1.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涵盖的内容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是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建立,基本形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

学习

供应链物流管理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供应链物流管理10篇,内容包括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方法,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心。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1、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

学习

营销风险管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风险管理10篇,内容包括营销风险管理实务操作,营销风险管理分析方法。3.来源于经销商和客户的风险我国,由于商业信用普遍不高,企业的风险很多是由于经销商造成的。特别是在当前皮包公司、骗子公司满天飞的情况下,如稍不注意

学习

物流采购管理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采购管理10篇,内容包括物流采购管理的案例,物流采购管理。一、引言物流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捍卫和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就必须要进行物流服务创新,适应新的市场变化。物流企业有必要把物流业务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

学习

企业品牌管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品牌管理10篇,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管理的新法,企业品牌管理怎么做。众所周知,品牌的这种差异或特征是在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关系中形成的,因为人们对物业管理的评价上有一定的主观性,会随着业主的心理变化而变化,所以物业管理需要

学习

绩效薪酬管理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绩效薪酬管理10篇,内容包括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书,店长绩效薪酬管理方案。企业的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两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面对如今的时展,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究竟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