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篇1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效率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0-03
引言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在学习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然而,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很好的安排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时间矛盾,充分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具有不变性、无存储性、无替代性,但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1]。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利用时间资源。大学时期作为人生短暂而关键的时期能否有效合理地对时间进行管理利用,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因此,进行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概述时间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时间管理就是要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自然经历与随意打发,转而系统地、集中地、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使用,进行高效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2]。时间管理是指在日常事务中执著并有目标地应用可靠的工作技巧,引导并安排管理自己个人的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时间[3]。总之,时间管理就是指有计划、有目的、高效合理的利用可支配的时间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研究意义
时间是我们所不能左右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有效地管理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能否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将不仅关系到我们大学时代的成败,而且将会影响到我们的个人未来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学时期是人生最后一次比较系统、集中时间地接受教育的阶段,这段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合理管理时间、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期,抓住机遇,为自己走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较其他学生群体相对要好一些,但在客观上时间的浪费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不少大学生似乎不太重视个人的时间管理规划,大部分人听之任之、得过且过,对自身时间管理没有很强的意识,忙的时候就不可开交,不分昼夜,闲着的时候自然舒坦自在,虚度光阴。四年的大学时光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去了,等面临着毕业,开始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浪费了不少的美好大学时光,悔不当初。目前,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时间管理现状仍并不乐观,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时间利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时间安排不合理
许多大学生都是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走进高校,每个人都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信心。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其毕业时感觉总是与自己刚步入高校时的设想大相径庭!究其根源在于大学期间该做的没做好,不该做的却花了不少时间,对自己的时间没有管理好、没有全面的规划,结果时光流逝,后悔莫及。
大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同学会受到周围同学多方面的影响而使时间计划无法实施,同学间交叉影响,特别是舍友之间,朝夕相处更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很多同学在时间分配上存在问题,经常处于无所事事状态亦或感觉有很多事要做却不知道从何着手而一直在空想状态。也有部分同学生活规律反常,白天睡觉,晚上做作业玩电脑等等。
2.时间浪费现象普遍
经历了紧张学习的中学生活,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没有了老师整天的唠叨要努力学习,也没有人督促你几点要睡觉几点要你起床。所有时间基本都把握在自己手中,很多大学生就会不自觉地陷于网络游戏等而不知不觉地浪费时间。
部分同学甚至有时候把这种浪费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认为大学时期是人生最后能玩的时期。因此,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到处闲逛,从来不把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得过且过。很多同学没有时间意识,平时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时间毫无规划的使用,等到交作业、考试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
3.自我时间的控制力不足
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时间意识,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主要体现在对个人可支配时间的控制。由于个人意志不够坚定,导致不是自己在操控个人可支配时间反而是时间在左右自己的行为,被时间牵着走。自我时间的控制能力不足是大学生时间管理面临的又一问题。大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我的时间,而把时间用于那些不该做且没意义的事情上,在有必要做的事情上又不花时间去做。任由时间一点一点地消失,还总以为总是可以抽出时间来做,可别忘了,时间是不等人的。有些学生或因难抵游戏机的诱惑而在电脑旁坐上一整天,或因贪恋被窝的温暖而纵然自己从白天睡到晚上,或放着该做的作业而跟同学去逛一整天的街……。种种现象,在大学生活里比比皆是。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问题 对策
时间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与管理。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时间管理策略作为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运用是个人赢得胜利的关键。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将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及大学生活质量,也是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掌握的能力。
一、理论概念
1.时间管理的概念
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在相同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控制工作。
2.时间管理的特征及原则
(1)时间管理的特征
①不可逆转性。时间是一维矢量,在宏观上具有无限性。
②不可贮存性。时间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贮存,在微观上具有有限性。
③公正平等性。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平等。
(2)时间管理的原则
①积极能动原则。即主动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计划控制原则。即根据个人或组织的目标和使命,合理分配时间。
③实践发展原则。即人们不断学习新的时间管理方法和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创造和完善。
3.时间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把时间管理理论分为四代:第一代着重利用便条和备忘录;第二代强调行事历和日程表;第三代强调做最重要的事。这三代时间管理理论讲求优先顺序,以效率为主旨,但不能满足事业、家庭与社会平衡的需要。于是,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主张关键在个人管理,强调切实改变生活品质以及以人为本,效果高于效率等观点。国内有学者提出第五代时间管理的概念,强调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在温州七大高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经过统计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1)时间意识缺乏。经历了紧张奋斗的中学学习生活,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84%的大学生表示对如何管理时间很茫然。48%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1%时间管理倾向比较弱,28%管理倾向一般。
(2)计划效率偏低。很多大学生仅仅把计划停留在纸面甚至头脑中,在执行上比较僵化,这就导致36.5%的大学生表示计划不会去执行,56%的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不能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3)管理满意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时间利用效率、零碎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上。在零碎时间的利用方面,仅有2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时间,35.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2.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缺乏目标、自制力弱、没有适合自己的计划是导致大学生时间管理不善的主观因素,此外还有诸多客观因素在影响时间管理效果,如周围环境影响、上课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2)大学生时间监控能力较弱,时间分配不合理,主要缘于没有很好地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在大学生的低年级学生中比较突出。
(3)高校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很少针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指导训练,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三、大学生科学时间管理对策研究
1.引导大学生涯规划,强化时间管理意识
高校需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如可以通过借鉴成功人士的时间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的时间管理氛围、体验有效的时间利用等方式来强化时间观念,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
2.开设专题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议将时间管理作为其中一个***的专题进行讲授,主要任务是如何使学生对时间使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讲授时间管理的方法中要强调,目标原则不单单是有目标,而且是要让目标达到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行性、结果导向性、时限性(***ART标准)。还要教授学生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如ABC分析法(即任务优先原则:特别重要的称为A,比较重要的为B,不重要的为C),时间“四象限”法(即建立一个二维四象限的坐标体系,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事件分到四个象限:“重要紧迫”(一),“重要但不紧迫”(二),“不重要且不紧迫”(三),“不重要但紧迫”(四)。处理事件时,要关注第一象限、完成第二象限、舍弃第三象限、收缩第四象限)等。
3.灵活运用技能,提高个人时间利用率
大学生应自觉灵活运用掌握的时间管理技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并注重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建议大学生根据个人习惯和生活节律,把最难办的事情放在自己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时间去做,而把一般性的任务,放在精力一般的时间去做,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总之,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科学的指导和影响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高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迎峰.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与对策.科协论坛,2007,(4下).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3
在大学校园内,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规划与控制时间的能力,学习计划一拖再拖,虚度光阴,或者在遇到众多任务时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亟需一款使用方便的时间管理工具。而当前已有的时间管理工具,主要面向已经参加工作的人群,针对性不够强,不能满足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使用要求。因此,在调查并掌握大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从时间管理领域出发,运用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设计并开发一款满足大学生时间管理需求、同时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时间管理软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时间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能帮助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改善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群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研究基础
2.1理论基础
根据StePhenR.Covey的研究,时间管理的方法从基于时钟和手表的提醒工具时代开始,先后经历了基于日历和预约笔记的计划工具时代以及基于优先权的计划与控制工具时代,直到当下,进入强调效率与能动性,将目标与角色也融入到时间管理中的第四代。面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系统的开发即以当前时间管理工具的主流理论GTD为依据。GTD方法由DavidAllan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该方法主要分为5个步骤,即Collect,收集、记录下所有的任务;Pro-cess,将所有的任务按是否可以付诸行动加以分类整理;Orga-nize,这是GTD方法的核心步骤,组织相应的任务和清单;Review,对GTD系统的回顾与检查,进而更新任务清单;Do,按照GTD清单去执行、完成每一项任务。面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系统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功能模块划分。
2.2技术基础
采用Web应用或者桌面应用方式进行时间管理,有很多的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群体百分之百的手机拥有率,使得安卓应用有着更为广泛的市场和使用前景,因此时间管理系统的开发以手机终端应用为主。开发安卓软件,需要搭建安卓开发平台,在搭建环境时,必须先安装JDK,也就是JavaDevelopmentKit,这是整个Java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Java运行环境、Java工具和Java基础类库。在集成开发环境IDE的选择上,所选择的是Eclipse,它是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最后在此基础上安装An-droidSDK,即SoftwareDevelopmentKit,便可进行时间管理系统安卓应用的开发。
3大学生群体特征与系统架构
在系统开发前,对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做了相应的调研。根据对大学生的座谈访问,以及参考现有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管理意识,但是时间管理意识与行动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对应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有非常富裕的自主时间,除课堂统一学习外,学生个体表现的优劣差异正是源于对课外时间的利用和掌控。因此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将分为上课模式、课外模式和时间管理模式3种。在上课模式下,软件不进行任何提醒,同时按照手机时钟,已经完成的上课任务,对应在时间管理系统中予以标记;在课外模式下,启动提醒功能,每隔一个时间周期,会提醒用户查看任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时钟周期可由大学生自行确定;在时间管理模式下,将启动管理功能,这也是时间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大学生需要收集整理自身的任务,如上课、校园社团活动、课外实验作业等,并将相应的任务及时间分配录入时间管理系统中。
4软件主要功能模块与设计
在时间管理器的3种模式中,管理模式包含了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根据大学生对时间管理的需求,在管理模式下,包含了今日任务、任务查询、任务收集、任务整理、任务提醒与执行5大部分。
4.1今日任务
在此模块,可以看到今天的任务列表和任务完成的进度、执行情况,这里包括已经完成任务、待完成的任务,即等待完成的任务,另外还包括尚未完成、正在执行的任务,能够让大学生清晰地了解当天的状况。
4.2任务查询
任务查询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查看在今天以前完成的历史任务,系统记录了每天各个时间段所做的事情,完成的任务,并可以生成一周表,根据产生的报表,提供立体的任务完成***示,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时间的用途,以便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大学生也可以根据时间报表调整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分配。同样,也可以自行制定查询的时间范围,系统会保存最近一年的任务记录。
4.3任务收集
按照GTD方法,收集、记录所有的任务信息,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特定时间段的任务以及预计完成时间和计划记录下来,如是去上课,还是去参加社团活动,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在这里将任务分为两类记录,一类是不可调节时间,指在这一段时间内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每天的上课时间不能更改,其次是课堂外可调控时间。对可调节时间的任务,在记录的同时,还可以设定任务的优先级。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将任务分为红、橙、黄3色。
4.4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对任务执行列表中的所有任务,进行相应的管理,这里主要包括任务的修改、任务的删除以及任务的添加。任务添加的主要作用,是将任务记录中所列的任务加入任务执行列表。
4.5任务提醒与执行
按照时间管理系统中记录的任务和时间,在相应的时间点做出提醒,尽可能地提醒使用者去完成制定的任务,以及完成自己制定任务的时间,衡量自己的实力,方便今后制定计划。当任务呈现红色时,为重要级别,会在手机全屏显示,并且震动,提醒使用者,要做事情的时间即将到达,请使用者做好准备,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设置预先提醒时间,是否连续提醒。如果是橙色级别,则会以发送提醒对话框来提醒使用者在本模块中。如果是黄色级别,只做最基本的信息提示。
4.6其他辅助模块
除上述主要功能模块外,在时间管理系统中,还增加了励志模块和留言模块。励志模块每周都会展示出在分享的时间规划中获得推荐数最多的规划方案。留言模块提供一个同一个地区按距离远近划分的使用者的公共留言板,当然,使用者也可以屏蔽掉该功能。
5软件部署
大学生可以在任意终端、任何时间、地点使用时间管理系统,为了保证数据使用的一致性,在部署时,将用户的数据存储在云端的用户个人空间中,实现Android客户端与云端数据的同步,如此,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案共享,也能避免终端设备遗失而丢失个人信息。
6结语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4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分析;日常作息
作者简介:程雁鹏(1990-),男,河南延津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山西?太原?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学生自主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33-02
时间是物质变化的一个过程,如果物质没有变化,时间就不存在,就算存在,它也没有任何意义。时间的意义在于它是人最大的成本,同样也是每个人的资本和财富。正在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时间更显得弥足珍贵,没有办法改变它的长度,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做到争分夺秒、专心致志。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职场生活各种资源管理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如此,时间管理与生活、学习、性格、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密不可分,并且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有效地时间管理,是大学生应该掌握并熟悉的一种基本本领。
北京师范大学张小方的研究发现73.3%的大学生认为在时间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1]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模拟求职训练营,吸引了众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测试中以时间观念为重要的一项。测试结果显示九成大学生不会管理时间。
本文以时间利用管理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分析试***得到现今太原市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以及时间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为当代太原市大学生做出合理的引导,为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和相关部门有效管理做出更有效的科学依据。
一、研究设想
时间管理的合理性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实现自我有效管理的核心问题,它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程度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行为。基于此,调查从详细的日常作息安排开始,为了提高调查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特意将日常作息安排调查分为平时与周末。并根据结果,进一步提出各种相关问题。问题分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大类。最后引导性的提出是否愿意接受时间管理方面的指导以及喜欢什么样的指导等解决实际现状的开拓性问题,以此为学校相关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以问卷的形式对太原市各大高校学生进行抽查,着重了解大学生一天时间安排情况以及时间管理上的困惑。例如,一天当中每个时间段的安排,以及影响自身时间规划执行的主要因素等等。调查对象客观全面,包括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等8所高校。调查对象随机,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收回问卷1000份,剔除问卷回答中相互矛盾或者随意勾划的无效问卷99份,有效问卷共901份。
然后,将问卷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编码并输Excel中,通过筛选、查找、数据透视等功能,将答案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调查小组成员多次进行数据核对和相关问题讨论,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并分析其原因。在问卷答案编码清单中,提出了前10位高频词(见表1),在提出高频词后,小组对其进行深度讨论,以便得出其出现的原因、结果以及对时间管理的影响。
表1?问卷调查答案高频词
时间规划具体执行 需要指导 心中规划 不太满意
十分重要也渴望能管理好时间 不习惯拒绝别人 自制力不强
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看书自学 有序摆放物品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通过严密紧张的讨论,太原市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自我时间管理满意度较低
数据显示,仅5%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时间管理表示非常满意,意味着大部分学生知道自己的时间管理存在问题,但时间管理意识不强,对自身的时间管理满意度低。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时间管理出现的问题,63%的学生是由于时间浪费所致,进而表现为时间利用效率低。其中15%的学生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15%的学生不习惯拒绝别人,勉强答应别人的事情而担搁自己的计划;9%的学生习惯晚睡;9%的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睡觉;10%的学生由于懒惰影响时间计划;5%的学生随大流,自己没有主见。这些都是时间无意流失的表现,其中有些是自身性格习惯所导致的,还有一些是自身无法控制的。
2.时间规划在具体执行方面存在欠缺
调查显示,62%的学生做出时间规划后在具体执行方面存在欠缺。主要表现为计划已经制定,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因为社团的临时活动、学生会的紧急会议、周围同学以及室友的影响、恋爱等。经常表现出牺牲自己的时间以保全其他人的安排,但是自己内心却又不想、不愿意,无所适从,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很难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会造成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严重导致时间利用效率下降。不难发现,使得大学生时间规划执行中断的事情可以大致分为两大方面: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5
【关键词】心理辅导;改善效果
时间就是生命,人们常以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分配时间。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背负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用所学建设国家,服务于社会的重任。而在大学校园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总是表现出懒散怠慢,任意挥霍时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面,致使后悔莫及,各科学习成绩不理想,荒废了学业。可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一般资料
(一)调查对象及资料。本次调查取证选择从同一所大学中同一班级的大学生为对象,在调查的48名学生中年龄都在23-25周岁上下不等。其中男生23名,女生25名。按照大家对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同现状,每24名分为一组,将常规组和对照组的采集的数据加以对比。
(二)方法。事先对学生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时间管理的认识,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常规组是此次准备验证的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大学这个团体生活中,通过对心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以便于学生加强自身对看待时间问题的转变,加强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观念和时间利用分配方式。在常规组中我们提前了解学生关于时间管理的看法以及是如何对待时间,通过在一个团体的学习生活的大背景下,对学生加以心理上的辅导,观察学生们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如何分配时间。收集每个学生的数据,初步判断出这种方法是否有利于改善时间管理。
对照组是调查比较传统的时间管理,无任何限制。这种方法比较偏向于个人主义。同样观察学生在独断专行,无任何约束和心理辅导的情况下,在个人意愿的指导下,是如何安排分配时间,通过调查取证初步得出这种趋向个人主义的方法是否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有影响。
(三)评定指标。(1) 没有时间观念,随心所欲,有事情就会做,没有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的学生。(2)在许多事情方面,不知道合理分配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先做那件事情的学生。(3)有一定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沓缓慢,犹豫不决的学生。(4)对待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马上解决,完成之后感觉无事可做,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做些什么的学生。(5)时间观念强,自我约束能力强,有强烈的时间管理认识,能够合理安排分配时间,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习与作息时间不存在矛盾,能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知道在繁多复杂的事情上对事情的重要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做事果断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
二、观察方法
(一)研究评定方法。显效:能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做事情讲究原则,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有效:时间管理观念有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不随便挥霍时间,知道今日事今日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值日生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无效:不能对学生关于时间管理问题起到作用,情况和以前无差别,没有时间观念。
(二)研究评定依据。研究主要依据“部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黄希庭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另外还有自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评价表。
(三)数据统计方法。运用专业的SPSS17.0软件,对常规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计算出差值,以差值作为参考进行***样本和配对的检验。
三、研究总结――研究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研究过程的创新性。本次研究在坚持按照以前可行的研究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这也是这次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不单单采用传统的面对面地通过语言交流的座谈方式,也采用了通过网络视频、播放幻灯片等传媒信息方式,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以对比明显的事例形成反差,使学生们认识到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时间管理有什么作用,以及认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存在哪些欠缺之处。
(二)全校的全面支持。本次研究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关注,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活动当中,为研究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慷慨解囊,积极配合,学校广播和院报、网站给予此活动以专栏的形式大篇幅报道。大家在学校网站等社交媒体上称赞,并提出意见与建议。研究结束后,学生纷纷对这次的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四、结果
在常规组中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65;对照组中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9.64%。由此可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研究讨论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关于时间管理不当的问题,掌握好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形成规范的时间管理观念,消除消极的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数据显示,大量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改善效果明显,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世魁.中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拖延;时间管理倾向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69-01
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学业任务中的延迟和拖延行为,主要指故意而且没有必要的推迟开始或者完成与学业相关的任务。国外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过学业拖延的情况,并且这种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业拖延现象,80%以上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1][2],而且学业拖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多消极影响[3]。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拖延的关系,为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一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从陕西省四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0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
2.调查工具
(1)学业拖延量表。采用Solomon和Rothblum编制的学业拖延量表。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拖延程度及被试想要减少拖延行为的愿望(18个项目),包括六种学习活动,得分越高表明学业拖延越严重。第二部分测量拖延的原因(26个项目)。本研究并未对拖延的原因进行测试。
(2)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由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三个分量表组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分至5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也越高。
3.程序
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程序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完成。
二、结果
1.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总体情况。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不高,平均数为27.98,并未达到均数36(偶尔拖延),高于36分者仅达18.7%。对被试学习任务的拖延与其非学习任务的拖延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低于非学习任务(p
2.大学生学业拖延在性别、学科、年级上的差异检验。对学业拖延及各部分拖延情况进行性别t检验,男女生在总体学业拖延和各类任务的拖延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减少拖延行为的愿望更强烈(p
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相关。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学业拖延总分、学习任务的拖延呈显著负相关(p
三、分析和讨论
1.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总体情况。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不高,这与甘良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可能因为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更为严格、规律,升入大学后尽管主要为自主学习,但本身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大多数学生可以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大学生在学习有关任务上的拖延程度低于非学习任务,这和石轶的研究结果一致[5]。原因可能是大学采用学分制教学,学业成绩和奖学金、毕业等事件联系紧密,因此学业任务得到了学生更多的重视,而像参加学术报告等非学习任务即使拖延也不会给个体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相对于学业任务拖延程度较高。
理科学生在总体学业拖延和与非学业有关任务上的拖延程度显著高于文科,而文科学生学业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高于理科。这和赵婉黎的结论基本一致[6]。可能是因为理工类大学生课业、实验等难度较大,容易使个体产生焦虑情绪和逃避行为,因此容易产生拖延,但由于其日常学习中比较重视知识的积累,因此更容易产生非学习任务的拖延。文科学习任务轻松,但平时学习压力不大,因此易产生学习任务拖延行为。
2.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能力越强,学业拖延程度越低,这与毕重增、彭香萍研究结果一致[7]。这说明在大学生学习活动中,时间管理能力是和学业拖延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个体越能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对时间的安排、计划能力越强强,越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学业拖延行为也不易出现。
鉴于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密切相关,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可以从提升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入手,例如开展时间管理训练课程,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肖蓉,骆云峰,林倩,楚翘.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6(19):550-552.
[2]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3]王灵芝,王晓钧.学业拖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4]甘良梅.大学生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石轶.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7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
0 前言
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模型(黄希庭等,2001),时间管理倾向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孙圣涛,姚誉羚(2006)曾经对普通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但是该研究对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具体关系模式未能加以详细探讨。本研究拟以武汉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模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四个跨校辅修课堂,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86 份,回收率95.3% 。其中大二学生164 人,大三学生122 人;男生145 人,女生141 人;文科 135人,理科 151人。
1.2 研究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ATMD)。
由黄希庭、张志杰等人于2001 年编制,包括44 个题项,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构成。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 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 之间。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由解亚宁编制,共有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2个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1.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
286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注:***p
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文理差异(p > 0.05);但在时间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t=-2.644,p0.05),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t=-2.316,p
2.2 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
为了考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模式,采用路径分析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结果显示如***1。以积极应对方式为因变量,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度为预测变量,发现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对积极应对方式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即这两个变量有直接预测作用,三个变量的联合解释率(R2)为14.4%;而以消极应对方式为因变量时,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维度对消极应对方式的路径系数都不显著(p
3 讨论
3.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应对方式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中不同年级、性别和文理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趋于一致。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在时间价值感上的得分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时间对学生来说愈发宝贵。但同时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说明虽然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宝贵,却没有能够真正更好的控制和利用时间,因此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对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十分重要的。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理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p0.05)。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
与全国常模相比,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偏高 (p
3.2 时间管理倾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模式分析
积极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之间皆存在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在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因子中,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积极应对方式有直接预测性,时间监控观既可以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也可以通过时间效能感中介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三个因子对消极应对方式则没有显著预测性。
具体来看,有良好时间监控观的学生具备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能够在他们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对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时间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时间管理有充足的信心,能做出一个完善的学习计划。所以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时间管理倾向得分高的学生更可能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至于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时间管理倾向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对消极应对方式的直接预测作用有限,不过二者之间仍然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倾向于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管理时间的行动上可能不表现出积极的努力,在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的得分也越低。
不少研究都对时间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做了探讨,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由于时间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在时间上的效能感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方式。Macan 等人发现,通过时间管理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愉悦、满足等积极情绪体验,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学习全程中不仅要有时间管理的良好技能和行动,学生们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时间管理的自我评价和体验,形成积极的时间效能感,这样才能有效的减轻学习压力,从容面对各种压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张志杰. 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 24(5): 516-518.
[2]黄希庭, 张志杰.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 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孙圣涛, 姚誉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02): 186-188.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22-124.
[5]佟月华.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4):
396-397.
[6]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7]黎兵, 杨嘉乐. 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4, (04):67-71.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完美主义 时间管理倾向
一、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1.概念界定
完美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认为追求完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他认为,追求完美的动机的不同取向,会导致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生活方式。其中,社会型是一种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其它三种生活方式都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失调。Maslow(1970)认为通过自我实现追求完美是没有神经症的表现,Ellis(1962)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Burns将完美主义定义为: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期望,然后又过度要求自己去追求这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Frost等人则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这种过高标准会导致恐惧失败的心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完美主义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对高标准的一个追求,其具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但更多的表现在消极方面。
二、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1.概念界定
心理学家对时间管理的研究源于Britton、Macan等对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的探讨。Britton和Glynn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时间管理看作是心理管理的一个方面,把人的时间管理与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类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时间管理的理论模型。[4]依据此模型,Britton和Tesser编制了时间管理量表(Time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简称TMQ),由三个因素即短期计划、时间态度和长期计划构成;Mayan认为时间管理的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成分:分辨需求,根据其重要性来排序以及据此分配相应的时间和资源,在此基础上,Macan等编制了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ime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简称TMB)。
2.国内外时间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对时间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ng)是由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最先提出并做出界定的。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编制了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ng)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黄希庭和张志杰等查阅了大量文献,编制了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由三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是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时间效能感量表。时间管理倾向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的态度和观念,对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和利用时间的能力
三、结论
1.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状况良好,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也与我们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向往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向往着自己将会拥有的美好事业和爱情,有着无穷的内在动力,努力做好自己当前的事情,力求达到完美的状态。
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时间管理观念,这可能是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系的。一般我们认为大学生刚刚经历过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承载着家长的喜悦进去大学,对于新的授课形式和课程安排,太多的课余时间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无从打发,容易造成不作为或者是虚度光阴的时间管理倾向。但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时间管理倾向。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背负着家长的殷殷期望,同时,自己也希望以后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自然而然,觉得四年的大学时间很宝贵,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本结果也可能与问卷对象的选取代表性不足有关。
3.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在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得分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在FMPS中,个人标准和条理性测量积极完美主义,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完美主义者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对时间有一个稳定态度,能够合理有序地安排活动。Hamachek认为完美主义应该分为常态完美主义和神经质完美主义,前者追求合理的、现实的标准,并从中获得满足和自尊,后者追求过高的标准,并害怕失败,担心使他人失望。Terry-Short等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应该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者确立现实的目标,而消极完美主义者尽力避免失败,并确立不现实的目标。他们发现,积极完美主义与情绪压制、认知功能失调、压抑、后悔等没有关系,与生活满意度相关,而消极完美主义则相反。由此可知,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对时间安排更合理有序,对利用和运筹时间有一个更好的信念和预期。
本研究发现父母期望也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父母期望高的大学生更能认识到时间的价值,感觉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并且好好利用时间。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批评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得分存在负相关。但是父母批评多的大学生,则更多的体验到时间给他们带来的烦恼,从而对时间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恐惧,更加不知道怎样去安排时间,降低了对时间管理的信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父母批评与时间管理倾向各量表得分及总分之间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王敬群,梁宝勇,邵秀巧.完美主义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新,2005,(1).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时间管理;因素
时间,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的一个话题,对当今“90后”大学生而言,如何管理时间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及大学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手机、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运用信息资源、理性应对各种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向上的诱惑,避免迟到、早退、缺勤、非正常作息、娱乐、游戏等现象,保证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全面审视目前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特点,理性分析新媒体环境及“90后”学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时间管理的多重影响,为探寻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效率和自身素质提供借鉴。
一、时间管理的涵义
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可控的手段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就是要引导他们合理利用时间,通过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等方式,在执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浪费时间的因素,增强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对时间的掌控能力,通过掌握有针对性的时间管理手段,加强其对时间的分配能力和对事物的管理能力,最大限度的掌控各项任务的进程,科学编排任务的次序,使各项工作获得最佳效果。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特点
1、学生干部对时间的监控能力更强
学生干部的时间管理能力一般会优于非学生干部。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干部需要在合理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同时,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和完成学生组织或班级内的事务,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具备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安排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而同学们则不需要面对过多的事务工作,只需将精力放在学习和个人生活上,时间相对宽松。
2、不同年级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情况不同
处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利用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一年级的新生由于初入大学,经过暑假的放松之后对高中时期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会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因此,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规划分配好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忙于学习,接触到各种新媒体的时间有限,从而使新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对新媒体的依附程度较低,新媒体对学生时间管理的影响较小。这就决定了一年级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其他年级。
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开始适应和了解,再加上从部分“学长学姐”获取的所谓“经验信息”,不少同学开始出现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现象或“60分万岁”的消极学习态度,在时间管理方面表现出无目的性、随大流的特点,缺乏对时间的计划性,导致对时间的利用大大降低。
进入四年级,大学生开始面临就业、考研等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会意识到合理把握和运用时间的重要性,并开始对自己的时间和职业目标等进行规划和管理,因此,四年级大学生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时间管理水平。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1、新媒体因素
(1)网络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之一,其课余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的比例逐步增加。学生们一般均拥有个人的微信、微薄、QQ、贴吧等账号,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学习交流、查阅资料、购物、娱乐等,但有些学生没有合理运用网络给学习和生活提供的便利,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购物和多媒体视频娱乐之中,将课余时间消耗在这些活动上,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在社交平台、APP应用内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共享,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用手机刷微博、逛朋友圈,这既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也造成了学生时间的虚度。因此而耽误既定计划的实行,降低了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2)移动智能设备因素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普及,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掌上设备。这类便携设备易于携带、隐蔽性强,具有随时随地、联机脱机均可使用的特点,这给对学生不当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情况的管理带来困难。各类适应学生需要的手机APP应用程序也被开发出来,即使是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学生也拥有充足、丰富的数据与资源来进行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3)辐射因素
学生使用网络和智能终端从事非学习相关活动而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校园之内,还会辐射到校园之外。例如,学生会通过各种社交网络结识校园以外的人员,通过旅游购物网站等获取校外活动信息。这些活动对于一个时间管理和自我掌控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会得到合理的运用和有效的过滤,有助于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反之,所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2、个体适应性因素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在经历了高中紧张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之后,面对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高校一般会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进行入学教育,除了让学生熟悉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外,更多的是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和新老生间的朋辈交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同学的性格和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会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产生影响。对于适应环境能力强或性格外向的同学而言,有可能盲目加入过多的学生社团和组织,没有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造成每天忙碌却不知道干了些什么,甚至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活动,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最终顾此失彼、一无所获;而对于适应能力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而言,可能依旧延续自己在高中时的习惯,将学习放在首位,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己的空余时间除了上课外不知道还应该做些什么,从而可能导致其沉迷网络,造成时间的浪费。
3、90后大学生个体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接触到的信息多而复杂,加上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造成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控力较弱。当进入大学之后,离开父母的监督和管理,在大学宽松的氛围中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目标,在面对各类网络游戏、娱乐活动的时候,极容易沉溺其中,导致时间的浪费。
结语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充分、合理利用大学时间,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90”后大学生的个体因素,高校应重视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有效避免新媒体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对时间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学地管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时间观念,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提升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这无论对其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步入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迎.高校本科生时间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解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155-156.
[3]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大学生时间管理篇10
[摘 要]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全国各高校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管理不良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完全学分制,加快、加深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学校和学生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课外时间的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56
[中***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3
0 引 言
当前,完全学分制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全面开展,它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外时间。但是,完全学分制作为一项创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施以来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分大幅下降,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多,但众多大学生由于时间管理目标不明确、规划不足,执行力差等原因导致大量的课外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且普遍存在忙、乱、闲等不良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对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找有效的对策,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课外时间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在高校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全面、健康发展。对于完全学分制的研究,国内目前主要集中在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在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管理及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对于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的研究,陈树根曾提出从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体实施三个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课外时间自我管理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以高校完全学分制为背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1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现状
1.1 调查对象和数据收集
本文对西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鉴于西北工业大学自2014年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所选取的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为了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完全学分制实行以来的本科生授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切实了解大学生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课外时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借鉴已有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从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课外时间占有量、对课外时间安排的现状以及对课外时间管理的主动性和目标性、详细度和执行度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回收的问卷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16年11月-12月,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回收率为92%。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1.2 现状分析
1.2.1 大学生课外时间占有量分析
本文所提课外时间是每天在7:00-23:00的时段,除去大学生上课时间、就餐时间等所剩下的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大学生每日平均课外时间,如***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通过压缩课程课时的方式,大学生用在课程上的时间减少,课外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居多。此外,调查发现有5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外时间非常充足,18%的同学认为自己课外时间刚好够用,只有31%的学生认为课外时间不够用。交叉分析得出,4~6小时是大学生认为自己课外时间刚好够用的时间段,说明大学生对课外时间长度的要求较高。
1.2.2 大W生课外时间分配分析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为了详细了解大学生课外时间投入的领域,本文调查了大学生课外时间的分配情况,如***3所示。
由***3可知,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课外时间的安排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但只有18%的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大学生更倾向于将课外时间投入到休闲娱乐中,其次,会去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
1.2.3 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管理的主动性和目标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管理是否具有目标性和主动性,本文调查了大学生平均每周主动安排课外时间的次数,如表4所示。
由表3可知,5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平均每周主动安排课外时间的次数在3-4次,29%的学生在2次以下,而5次以上的仅占15%,这说明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管理的主动性不强。调查发现,51%的大学生对时间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会主动制订计划管理自己的课外时间,44%的大学生有时间管理意识,但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且缺乏明确的时间管理目标,而5%的大学生从未安排过课外时间。总体上讲,部分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是不强,对时间的管理意识不高,主动性较差。此外,交叉分析得出,目标性越强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主动安排课外时间的次数越多。
1.2.4 大学生对课外时间计划详细度和计划执行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课外时间制订计划的情况和计划执行力度的情况,本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本文中,计划执行度指大学生对于已制订计划的完成率。
对大学生课外时间计划详细度和计划执行度调查发现,只有12%的同学会给自己的课外时间制订严格、详细的计划,而88%的同学只是在自己的心中制订了粗略的时间计划。对于计划的执行度,从表4可知,只有13%的人将自己制订的计划落实到80%以上,而68%的大学生计划执行度不到60%。这说明不少大学生对课外时间还是有管理的意识,且制订了时间计划,但计划并不明确和详尽,只是停留在意识阶段。此外,交叉分析发现,大学生课外时间计划的详细度和执行度呈正相关,计划越详细,计划执行度越高。
2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在课外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课外时间的管理缺乏目标性和主动性
由表4的分析可知,部分大学生的时间观念匮乏,对时间管理的目标性不强,主动性不够,总认为时间还有很多,将课外时间花在了盲目跟随其他同学的选择中,而缺乏自我主张。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课程的课时和课程量急剧压缩,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较好的学习质量,而课后又缺乏强烈的个人目标和明确的学习规划,学生很容易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迷失自我,浪费宝贵的大学时光。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被教师和家长催着学习。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导致我国大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学习和被动安排时间的行为习惯,缺乏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能力。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有效的监督,不少大学生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极少主动去管理自己的课外时间。此外,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可以任意选课,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逢考必过的考试心态,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平时不学习,只在考前突击复习,没有进行计划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学习。
2.2 课外时间的计划不明确,执行力差
对大学生课外时间制订计划和计划执行度的调查可知,只有小部分大学生会给自己的课外时间制订明确、详细的计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制订了粗略的时间计划。对于计划的执行度,由表4可知,只有19%的大学生将自己制订的计划落实地很好,而大部分学生对计划的执行力并不高,使制订好的计划落空。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自由选课制度打乱了传统按行***班级上课的模式,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变得松散疏离。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和教师的沟通交流,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活多处于迷茫状态,加之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导致对课外时间极少进行明_、有效的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计划本身就很模糊,再加上自控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意志力不坚定等原因,导致大学生的计划执行度并不理想。
2.3 课外时间的安排不合理、不科学
在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综合测评考查的方面越来越多。由***1可知,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课外时间的安排更加多元化。但交叉分析发现,仍有24%的大学生处于两个极端,一种是几乎把所有的课外时间投入了专业知识学习,而另一种是全身投入到校园的社团活动中,违背了学校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发展的初衷。此外,调查对象中只有18%的同学会在自己的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当下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理念,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较差,出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总体上讲,大学生还是缺乏足够的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常熬夜,晚睡晚起,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隐患。众多的事实反映出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的安排存在单一化、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
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的安排过于单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制度的深入认识,没有深刻理解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全面发展自我。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的重要因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但是沉闷乏味的校园环境会导致大学生拘束自我的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期,自控力及自律能力仍然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不少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无所适从,无法抵抗网络的诱惑,将大量的课外时间荒废在网络上,而忽略了身体锻炼,更有甚者熬夜上网,晚睡晚起,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
3 促进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管理课外时间的措施
3.1 基于高校大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措施
3.1.1 加强完全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宣传和引导,落实本科生导师制
高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加强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让每位大学生能深入了解其实行的目的和意义,杜绝单一化的课外生活,进行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高校要结合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不断落实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强化导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导师和学生成为真正的好朋友,有效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课外时间进行的管理意识和目标意识。
3.1.2 营造包容、开放、共享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学生的“第二课堂”
高校应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包容、开放、共享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正确利用课外时间提供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开设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讲座和论坛,让大学生认识到对课外时间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被动变主动;整合校内信息资源,将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动态信息集中到统一的管理平台,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价值筛选,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化、将无用的信息摒弃化、将信息资源的价值共享化,让学生获取信息既便捷又全面;增加体育和健身设施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的身体锻炼。
3.1.3 完善奖学金评定机制,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当前,学习成绩仍是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中的主要参考指标,其他指标的系数较低,且没有将体育素质成绩纳入奖学金评定体系。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参考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状况,逐步完善奖学金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动向,促进大学生对课外时间进行科学管理。
3.2 基于学生的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措施
3.2.1 加强课外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管理时间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时间,因此,对课外时间进行利用至关重要。大学生应深刻认识到课外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增强课外时间管理的能力,不仅要给课外时间制订明确、详细的计划,更要提高自己的计划执行水平,将计划落实到位。同时,大学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完全学分制的意义,杜绝单一化的课外生活,应积极参加校园科技、文化等活动,全面发展自己;更不能忽视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合理、科学管理自己的课外时间。
3.2.2 树立正确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控力和自我约束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大量的课外时间,荒废了大学生活。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增强自控力,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抵制网络的各种诱惑,将自己的课外时间用到有益的地方。同时,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树立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增强课外时间管理的目标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树根,吕振涛.大学生课外时间自我管理对策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时间管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