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10篇

心理教育篇1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 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心理教育篇2

对心理教育的角色认识有助于教师提高对自身完善紧迫性的认识。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现今的教师首先要构建内心世界,树立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教育学生修身,使其心理健康。教师要扮演好心理教育的角色,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认识自己。即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和认识结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全新的教学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体育教师角色行为的正确体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也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这样就容易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求友谊,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或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自我表现受到别人非议等。这样就造成学生心里矛盾重重,对其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心理发展上说,此时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帮助,直至他们走出误区。作为扮演心理教育角色的体育教师来说,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矛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教育篇3

文/陈琦

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简称ICT)的急剧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也影响到教育领域。它不仅为普通教育,也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从对一般教育的影响来说,ICT的大容量和高速度能够储存和快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十分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能够综合提供文本、***形、音频、***像、动画以至于电影和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使学生得以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它不仅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最接近原意的信息内涵,而且由于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信息转换方面的认知负担;它的交互性使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能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计算机在提供给学生大量信息的同时,还能不断获取学生的反应,监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反应做出反馈;计算机还能对教学过程作实时监控与个别化教学,学生除了做出反应外,还能不断了解自己反应的结果,并能获得帮助和鼓励。此外,交互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信息的组织形式呈非线性结构,知识呈现不再像书本那样是线性的、静态的、不可改变的,学生只能按照课程的原作者与教学设计者所设定的序列获取信息。在交互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以及认知方式,选取各种形式的信息组织学习材料,组成各自不同的“课本”,并从中生成知识。这种教学情境,极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现、探索和生成知识,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远程教学大大克服了教学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局限(这也是本文下面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络,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某一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类课程的数据库,远隔千里的师生或同学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学生甚至可以与知名学者和科学家进行交流。无怪人们把信息技术所引起的***称为教育领域的第三次大***。在教育史上,教育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是教育领域的第一次***;而印刷术的使用使教科书成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这是教育领域的第二次***;以计算机炽心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传递信息的载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可以说是教育领域在新时代的又一次***,或称为第三次***。

ICT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的广泛应用及其潜力的发挥,使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整个教育体系无论从目标到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将促使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发生彻底的变革,同时,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的理论和实际也提出了众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远程教育的情况略作分析: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媒体条件和不同的教学水平考虑不同的远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未来社会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未来的信息社会对公民在能力上的高要求。它要求公民获得以下一些能力: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且应该是匕首一教育的目标、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学是在教学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的。然而,这些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并非在远程教育发展初期就被自觉地认识到,而 需要有一个过程。

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ICT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参见李康,1997.3《中国电大教育》)

1.从80年代初,由于十年***所造成的人才断层,急需尽快培养大量人才。为此,环节展了以广播电视教学为主的大规模的传递和大规模的接受并加以辅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此时,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制作了由优秀的专家讲授的录像带。这种大规模的教师加媒体的教学传递模式确为解决当时客观上的人才短缺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观(目标)上还是因袭传统的教学思想。

2.随着客观上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远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在大规模的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者的个别差异问题,学习者在非课堂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包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监控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流等问题;注意研究适应教和学这两方面的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教学研究的重点由只研究教的方面转为同时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

3.90年代以来,由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教的传递手段日益多样化,远教工作者对于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日益提高,教学研究的重点移向学生。

这几个阶段虽然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是在远程教育中,目前可以说仍是这几种情况并存的局面。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特别是所具备的技术条件的不平衡,使得以上三种情况目前事实上带同时存。例如,有些急需的大规模培训项目,目前仍然需要采用大规模的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些地区则可以通过电话线路,进行有声的交互式教学;而一些条件特别优越的和行业则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如电话线或互联网络,实施面对面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并以电子通信为辅。让边远地区全都使用互联网络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承认当前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差别和不同水平,不能以一种条件下的远程教学规律取代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条件设计教学。技术条件差,并不意味着必然要采用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技术条件好,如果观念不改变,也可能走老路。关键在于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

要根据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远教学生的特点以及结合所具备的媒体条件来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即使是在大规模的以教师加媒体的传递条件下,在只有单向传递没有交互作用的条件下,教师也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直接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获得并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做到讲解本身生动有趣,有启发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配合,如辅导课、自学和讨论等环节,以培养学生自己理解和建构所学知识,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来设计教学。这些环节在远程教学中,比起基础教育的教学来讲占着更重要的地位。辅导课是电视课的延伸,它以辅导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讲授弥补电视课交互作用的不足,这是当前远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它又必须从属于电视课,作为其重要的补充(参见蒋建新,1996.10《中国电大教育》);此外,如何指导自学和如何组织讨论等环节,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设计时通盘考虑(参见尹炎,1996.2《中国电大教育》)。又如,在具备双向交互作用的条件下,无论是通过电话线还是通过互联网络,教师又应该如何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条件发挥其多重角色的作用?比起单垧的传递模式而言,双向交互作用的技术更有其优越性。但是,它也存着与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合问题。笔者曾经为江苏电大的教育技术学的学位班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当时教学虽然具备了通过电话线的双向交互作用的技术条件,应该说比起单向的电视教学的传递条件要好得多,但是,学员们普遍反映,只有通过最后的面授辅导,才真正对该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这些看法,一方面反映了各个教学环节配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使我检讨自己最初缺乏对这种技术条件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的认识。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技术条件,而是对远教中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师生关系的认识,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二、远程教学中如何考虑学生特点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是在他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意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的。在以自学为主的在职远程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更显突出。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中,与基础教育一样,都必须考虑学生特点,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和不生的个别差异等。问题在于如何分析和认识远教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1.远教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社会要求,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从层次上讲,已经从80年代初的大学专科教育,扩大到专升本和研究生水平的学位班;人涉及的专业范围来讲,也越来越扩大。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上各企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撑历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强,致使对继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远程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远教学生的学习动机看,他们既有为了得到学位或学历证书以满足社会上对资格要求的外部动机;也有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以适应工作需要的强烈的内部动机。笔者从江苏电大学位班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学员们每周末用三天时间,放弃休息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辞辛苦地从全省各地区集中到省城进行学习,这种精神是极其可贵的。针对这种动机特点,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从而使其内部动机得到更大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应该有必要的作业和严格的评估测试要求,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正确运用外部动机以促进其学习。

2.远教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基础)。

一般说来,远教学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学习基础,但是已有知识往往比较过时或不能适应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在其工作领域中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甚至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这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极其有利的基础。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自学经验,尤其是在职教师,其自学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监控能力往往胜过全日制学生。但是,他们存在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差异,例如年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环境因素的差异(工作和家庭生活负担情况)、学习时间的多寡,等等(参见赵建新,1998.12《中国电大教育》;高文浩,1996.7《中国电大教育》)。如何针对这种极大的差异,在有奶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此,对他们的辅导要求和教师的支架作用应该更高、更有效。这些因素都晨教学设计时应予重视的问题。

3.远教学生的自学。

在远教学生的学习过程吕自学占据自重要的比例,如何根据他们的学习辨认式上的个别差异,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计划和自我调控作用,对于其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参见尹炎,1996.2《中国电大教育》)。这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领域。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皮亚杰划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有人即使发展到了成人,还是达不到形式运算的水平,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元认知时(人们对其认知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计划和自我监控都是属于凶认知研究的范围)认为,不是人人都能具备元认知的能力的。但是,成人学习中,如果能针对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着力于培养学习学习中自我调调控能力,将会大在地提高其学习效率。

如上所述,远教中的学生特点是非常显著的。如果教学中能针对这些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远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扬长避短,就能实现有效教学,发挥远程教学的优势。

三、远程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支架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直接的伟递—接受关系,教学功能只有一具,就是传授书本知识。如前所说,我国远程教育在经过20年的发展,从“教师加媒体”的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和教师只扮演教学传递者或信息源的角色,到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重要性。根据以上所分析的远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应该看到,远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仍然是一种辩证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应加强,其任务更为艰巨。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学的多功能性以及教师的多重角色的作用。多功能性体现在它既要帮助学生获取对提高他们实际工作有帮助的知识,又要发展其多种能力,并且培养品德,增强学习动机。多重角色体现在教师不仅是信息源和信息传递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和管理者、学习伙伴、辅导员。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自己的位置要摆对,除了看到并充分利用远教学生具有的丰富经验,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建构对新教材的理解以外更要重视对他们自己收集和处理信能力的培养,如何用最不物时间,收集和阅读最有用的材料;对他们的自学指导,不仅要指导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指导自学方法,指导其自我管理和监控学习的能力(参见赵建新,1998.12《中国电大教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式的教学,把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的责任逐渐由教师转为学生,由学生进行自我教学管理和自我监控(参见陈永庆,1996.9《中国电大教育》)。

四、远程教学中的社会交互作用—同伴关系

当前建构议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交互作用,达到对事物意义的更加全面的认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社会交互作用。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以项目为本等学习方法的提倡和应用,就是在新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一些尝试。远程教学中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为好?既有过试验,也有讨论(参见李康,1997.3《中国电大教育》)。然而,过去的有关讨论,比较多的限于班级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之间孰轻孰重,如何组织等,却很吵讨论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例如组织学生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韪题目;组织网上的讨论(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等等。当前国外在远距离教学中,小组学习、项目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已经十分普及,学生们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共同工作,比班级教学和个人自学在学习上能取得更大的收获,更好地理解和建构所学的知识。这是值得我国远教工作者借鉴和考虑的一个问题。

五、远程教学中的评定和反思过程

在远程教学中同样需要评定。过去的评定往往只限于其中的作业和期末的考试。从辩证建构议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否定必要的考试,问题是如何考?考什么?过去那种靠一纸试卷决定一切的考法,显然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认为,如果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除了期末的总结性评定以外还要注重期中的形成性评定。例如,灌输电大英语专业“专升本”教育试点中采用的跟踪评价的做法,就有利于学生经常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与进步(佟元晦,1998.11《中国电大教育》)。评定方式可以增加一些结合学生实际工作的真实性任务,以小组为基础但又有个人各自对小组负责的项目为本的评定。这些新的方式都有待于试验。

心理教育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发展

中***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找=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阐述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测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心理教育篇5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潜能。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我国,它包括思想教育、***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德育工作目标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途径之一,它能促进人们自觉地学习与运用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心理与行为改变的理论,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些问题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沟通疏导,能使学生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对话中敞开心扉,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德育提供内在条件。

1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每位社团成员会对自己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给出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他们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目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理智的对待和解决,使自己的心态达到平衡。

(2)培养健全的个性。成员通过参加大量的社团活动,使剩余的能量能够定向释放,情绪得到正常的宣泄;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认清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水平和道德文化水平,培养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感化和引导一些性格孤僻、自卑内向的学生,有利于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3)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心理社团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与其他同学平等、合作的交往,可以学会信任、尊重、宽容和接纳自己及他人;可以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鼓励、团结互助的关系,从而消除孤独感,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4)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诸如缺乏自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共性问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心理社团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心理沙龙”、“心理互助角”、“心理之声”等活动,以心理辅导老师为理论指导者,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自娱自乐中逐渐感受自身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5)强化“朋辈辅导”活动的意义。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同龄的同学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在相互的沟通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另外,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而这种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基本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蕴含着道德教育。一般说来,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现实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需要,能客观认识现实生活,心理行为与社会现实环境保持协调是人心理健康的体现。也就是说,个体的心理健康要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机能正常;对外是行为要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社会适应良好,这就要求个体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良好的道德品质称为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有道德修养、品德良好的人,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马斯洛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和道德原则”、“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着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良前进。”不仅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而且培养学生的道德健康,使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健康并不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如尊重、正直、乐观、开朗、富有爱心等,教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与社会要求,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积极适应社会。实践证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治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精神的健全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学生内心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性的同时,更希望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人是有乐群性的,有一种合群倾向,有受人欢迎、拒绝孤独、不受排斥的心理需要,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个体迫切需要将自己纳入一定的群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这点讲,学生有接受社会思想道德的心理认识倾向。

(2)良好德育效果的取得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规范在学生身上内化外显的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知、情、意、信、行五个过程才能实现,也就是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吸收、转换才能实现。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影响甚至决定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处在情绪快乐、认知良好的状态时,亲社会增强,主动接纳遵循社会规范,能积极适应社会要求;若学生情绪不良,人格不健康,思维负面,就会逃避或敌视现实生活,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挫折容忍度下降,容易引发不良道德行为。日常生活中,学生违背道德的行为,看似道德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德育过程中,教师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避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能为德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如果进行单一的德育而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许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但随时有可能因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良道德行为,影响德育效果。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基础,如道德感要建立在同情心、公正心基础上,合作精神需要心理的乐群性等。因此,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道德规范学习,更要培养其相应的道德心理品质。如果缺乏道德心理品质基础,学生的道德行为将只是一副道德面具,难以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共同培养的教育内容。《论语》中包括着诸多心理教育内容,“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种思想既是职业指导也是对学生的情绪疏通,孔子所倡导的“温、良、恭、谦、让”、“恭、宽、信、敏、慧”等君子德行,既有道德品质,也包含心理品质。古往今来,成功的德育工作者,往往也是出色的心理辅导者,能关心学生需要,疏通学生的心理烦恼,从而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p#分页标题#e#

3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奠性德育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达到培养其良好品德的目的。心理健康是健康人格的基石,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性德育功能就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奠基表现在不仅可以为德育提供较准确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德育提供基础的方法。传统的德育学生被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学生被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理解学生人格缺陷、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步骤可以成为德育的方法与步骤,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同时如果能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技术,就可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节。部分同学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也受到阻碍,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足,把学生的心理、思想调整到与德育相适应的状态。

心理教育篇6

[例一]

某中学一初一年级男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讲话不多。一天,他拿了一个空啤酒瓶,进教室后突然举瓶向旁桌一男生的头上砸去,接着又用手中的破瓶扎那位男生的胳膊,伤者头上和胳膊上鲜血直流。由于送治及时,伤者没有什么危险。学校令打人的学生进行检查,负责受伤学生的医疗费用,接受纪律处分,并张榜公布。

[例二]

某中学一初一年级男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比较厉害。一天,他找了一块木板,还未进校门就向另一男生的头上砸去,伤者头破血流。由于送治及时,伤者没有什么危险。学校令打人的学生进行检查,负责受伤学生的医疗费用,接受纪律处分,并张榜公布。

这两则事例发生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在处理过程中发现,两名犯错误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却很不相同。

第一位学生为什么要打同学呢?待他冷静后叙述了事情的经过:“那天在家吃早饭时,妈妈又像往常那样唠唠叨叨。内容还是埋怨我学习成绩差、没出息,而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好。接着她又长吁短叹,说自己的命不好,养了这么一个儿子。我气呼呼地背起书包一摔门就出来了,一面走一面生气,既气母亲唠叨又气自己这么笨,心里烦极了。上学路上踢到一个空啤酒瓶,我就随手拣了起来。进了教室,看见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不知怎么,我举起瓶子就砸下去了。这时我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气没有出够,就又用破瓶子乱扎一气。一直到同学从我手中将破瓶子夺走,我觉得肚子里还有气没出完。我现在真后悔,觉得对不起那位同学,我们俩平时还挺好的……学校怎么处分我,我都接受。我对不起他。”

第二位学生又为什么要打同学呢?该生说:“他一直看不起我,我作业不会做向他请教,他还冷言冷语讽刺我。那次,他居然向老师告密,说我作弊,害我差一点儿受处分。我后来教训过他一次。前些日子,在校外,几个人打了我一顿。我认为是他找的人,所以决定要狠狠地教训他一次,让他以后听我的。”

根据犯错误学生的自述,分析问题行为形成的动因,前者属于心理性问题行为,后者则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辨别。

1.引起问题行为的动因 心理性问题行为往往由心理不平衡产生的消极情绪引起;品德性问题行为则由于利己的错误道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道德情感引起。

2.问题行为的攻击对象 心理性问题行为攻击他人、物品或自己;品德性问题行为只攻击他人或物品,不攻击自己。

3.引起问题行为的场景 心理性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情境性、偶然性、自发性;品德性问题行为的产生则具有目的性、准备性、经常性。当然,有的心理性问题行为也具有准备性。譬如,当人们回忆自杀者在自杀行为出现之前的表现时,常感到自杀者与平时不太相同,其实这就是自杀前的准备。同样,有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也具有情境性,如小团伙成员因为看到自己的“哥们儿”吃亏,不分青红皂白就“拔刀相助”,但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4.问题行为后的态度 心理性问题行为出现后,当事人一般会后悔或后怕;品德性问题行为的当事人在事后一般不后悔,还希望能侥幸过关。

从上述事例分析,前一位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老师不欣赏他,同学看不起他,母亲埋怨他,使他长期处于压抑之中,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事发当天,在又听到母亲唠叨后,这种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导致了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位学生伤人的啤酒瓶是在上学路上随手拣来的,并不是有意准备的。该生性格内向,一般很少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他的问题行为具有情境性、偶然性、自发性的特点,因此属于心理性问题行为。后一位学生是由于与同学有矛盾,想教训和报复对方,认为只有把他打服了,今后他才能听自己的。该学生知道“用木板打,不至于出人命”,所以特意找了块木板,这种问题行为可以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

在多数情况下,心理性问题行为与品德性问题行为没有绝对的界线,一个人童年初次发生的品德性问题行为,往往出自好奇、兴趣或偶尔犯错后的掩盖。例如,学生的偷盗行为,最初很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财物的羡慕或产生了不良需要。而破坏课堂纪律的恶作剧、对物品的破坏乃至由性好奇导致的性过错,有的就出自心理不平衡。这就是说,即使是品德性问题行为,就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并非完全由错误道德观念所支配。

当然,心理性问题行为也是可以转化为品德性问题行为的。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经常感到自己不被重视而攻击他人;离家出走的学生中不少是由于难以忍受心理压力。

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不同处理,可能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如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拿”同学的笔的处理,这位小学生可能获得三种不同的经历。

1.没有人发现,满足了他想得到物品的需要。

2.被人发现,把他作为小偷进行了批评、处罚。

3.被人发现,但没有作为小偷处理,而是帮他学会在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具有第一种经历的学生,可能使其因尝到甜头而继续“拿”他人的东西,养成偷拿的习惯,形成品德性问题行为,也可能在懂事后自行纠正。具有第二种经历的学生,可能因此终身背上“小偷”的精神枷锁,或者破罐破摔,成为真正的小偷;或者长期压抑,形成自卑、怯懦的人格。当然,也可能从此痛改前非,获得成长。具有第三种经历的学生,可能由于遭遇了一次尴尬、体验了一次挫折,从而学会了如何处理想要而不该要的矛盾,由此成长。

那么,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目标一致、对象相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互不代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体现了目标、对象的一致性。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治理想、人生理想,增强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1999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中,“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个人自觉性的表现,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不可能形成这种在清醒意识下的利社会、利他人的自控能力。因此,学生身上表现的坚忍不拔

的意志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成果。可见,两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但是,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却不能相互代替,不能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此,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比较。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层面。

从人的素质结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

生理层面包括一个人的生理结构及生理功能,如身材,毛发、皮肤、眼球的颜色,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结构等,以及由生理结构产生的功能,如活动的速度、灵活度、力量及耐力等。体育竞赛最能体现一个人所具有的生理功能。

心理层面包括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如认知过程的速度、灵活性、准确性、实效性,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性,以及健全的性格特征等。素质中的心理层面建立在生理层面基础上,例如,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与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关系密切,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先天遗传的,它制约着一个人气质特点的形成;人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大脑的生理结构相关。反过来,心理素质又影响生理机能的发挥。悉尼奥运会上我国第一块金牌得主陶璐娜,就是在运动心理学教授刘淑惠的指导下,克服胆小、临场怯懦的心理障碍后取得成功的。

社会文化层面包括个性倾向结构、认知结构及能力结构。个性倾向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结构与认知技能结构;能力结构则主要指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及专业能力。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主要是后天形成,是通过个体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获得的速度和质量受心理层面的素质的制约。作为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很容易区分出理解快、能举一反三的学生和掌握慢、举一难以反一的学生。除了知识基础、学习策略与方法外,一个人的情感、意志及智力品质也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也对心理层面的素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前已叙述,崇高的理想可以促进个体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则可能使学生意志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个体在心理层面产生变化,使心理过程的各种良好品质得以形成,大脑的潜能得以开发,人格结构得以完整的教育活动;品德教育则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产生影响,主要是构建或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结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其个性倾向性的综合反映。这表现在一个人在众多的事情中选择做什么,以及在做的时候有多大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与金钱。个性倾向性的核心是价值观,这恰恰是德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进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教育,是为了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高于其他”的价值观念,达到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以及理想、信念、世界观产生深刻变化的目的。

因此,从教育任务看,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公民,建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他人活得更好”的信念。因为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利他和克己利人。因此,其工作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积极平衡的正常人,出发点则是当事人的利益。事实上,有了正常、健康的心理,才能有正常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根据任务,品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治方向、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发展自己、调控自己方面的教育。

任务及内容决定教育方法。品德教育可以运用灌输、说服、榜样、奖惩、训练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则通常用倾听、会谈、测验、干预、行为训练等方法。

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两种教育方式是否矛盾?如前面介绍的用啤酒瓶伤人的例子。要求犯错误学生为了班级、学校的荣誉改正错误,要求他替受伤同学着想不再犯错,给予处分产生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再犯,这是德育的做法。启发犯错误的学生认识产生伤人行为的实际原因,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排除抑郁情绪的方法,讨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处境,消除产生抑郁情绪的源头,从而振奋精神,改变学习落后的现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即使如前所举例二中表述的,是属于为制服对方的品德性问题行为,在运用品德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人手,帮助学生认识报复行为与达到其预期目标――使对方服从自己之间的关系,了解人际关系中制约人缘的因素。进而帮助其认识用伤人的办法制服对方,实际上不仅不道德,还可能犯法。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最终必将葬送自己。

心理教育篇7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心理教育篇8

1.把握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疏导教育

高中生心理发展速相对缓慢,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不和谐、不平衡,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脆弱,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并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偏差。

1.1 坚持心理健康知识传播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工作是学生养成良好心态的有力支撑。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其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基础,而其良好的行为则得益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要寓教于乐地帮他们扩展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下发现自我心理盲区、误区和心理行为偏颇。让心理健康知识启迪智慧,促使学生审视自我心理行为。

1.2 调动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高中生辨别真伪能力不强,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易出现毫无根据的争论,看问题易掺杂感彩,固执任性等,与人相处会出现过度争执和心理诱因现象,易导致身心受创,触发心理反常。教育者应消除其抵触情绪、矫正其急躁性情和做事草率甚至不虑后果的心理行为反应。

有时他们放纵自己,我行我素,教育者要把握他们放纵行为的思想心理误区、症结,循循善诱,晓以利弊,并结合身边典型例子进行心理调试,心理教育咨询,心理沟通等,使其能联系自身,对自我心理行为有所觉察,能配合家长、老师等身边人认识放纵自我的心理危险,改变自己的心理放纵表现。

1.3 改变心理偏差行为

掌握高中生心理的一般特征,教育者首先应认同他们在青春期心理发育存在的脆弱、矛盾与偏差;其次,要根据受教育者具体表现的心理倾向、心理问题做好咨询、分析和帮教,使他们认识到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存在的较普遍性,降低他们因心理烦恼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调动他们向青春期心理偏差挑战,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化解心理矛盾,改变心理偏颇导致的行为异化事态。

1.4 促进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当前高中生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培养其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正确评价。增强高中生的承受挫折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1.5 完善人格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规范,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的正确性,并决心以这些作为言行准则。

2.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策略

2.1 合力营造心理教育氛围

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潜意识地在育人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学校应注重将学生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学校整体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行为中享受快乐。

2.2 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科教师应探求有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方式方法、渠道,走进学生心理表现实际,采用课件拓展、师生讲心理问题故事、问卷调研分析、个体咨询等多种可行的施教途径,拉近师生距离,友好地交流,使他们愿意反映自我心理困惑和纠结的心声。

班级要进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多让学生组织"说说心理话"的畅说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级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也是班级管理走进学生的育人举措。班主任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制订计划,合理用时,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教育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娱乐,以健康的心理交往,能共享成功的快乐。

年级可以组织"家校学生心理健康座谈会",可以统一下发"学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掌握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把好序列心理健康教育关。

德育处应重视对典型违纪生的心理分析鉴定,把握事态实质,做好对严重违纪生的妥善教育工作。

心理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心理教育篇10

坐在办公室里,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阵嘈杂声伴着时高时低的咒骂,听声音好像是我们班小孙的声音?我快步走出办公室,正看到小孙一边不停到的咒骂一边与他妈妈撕扯着。拉扯之间小孙看到了我,声音立时停了一下,然后转向他妈妈冲他妈妈嚷嚷到:“你滚开!我不用你管!你给我滚开!……”我立时顿悟,开才小孙咒骂的人是我!一时之间,愤怒、委屈、伤心、无奈,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看着撕扯中的两人,我不禁想了刚接班的时间。

下马威

我刚当班主任,就是从初二接的这个班。我接班的第一个星期,正忙碌着熟悉班内的情况,思量着要怎么开展工作,小孙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当时是第四节课,我们班正上着英语,班长慌张的跑进了办公室嚷嚷着:“杨老师,杨老师,小孙跑了!”“跑了?”我一时没有反映过来,“怎么回事”我下意识的问到。“英语老师叫小孙起来回答问题,他不说话,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拿起书包就跑了?”小班长语言简练的叙述。“那……英语老师问小孙的时侯是怎么说的?”我迟疑了一下,我们英语老师是个很温和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过激的语言。“就问为什么不说话,语气也很平和。”小班长很机灵,知道我想问的是什么,“当时,全班都傻了。”“好,你先去上课,我去找找他。”这一找就找到了小孙的家里,小孙的妈妈在,我一说明情况,小孙的妈妈说:“我还以为今天早放学了呢!杨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小孙脾气很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像有些孩子那样圆滑会讨老师喜欢……”小孙对于我的到来也很是意外,瞪大了一双小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想了想告诉小孙:“杨老师就是来看看你是不是安全到家了,既然,你已经回来了,杨老师也就放心了,至于英语课上的事,我们下午再处理吧,和妈妈一起来学校,我想听听你怎么说?”看着小孙放松下来的表情,我感觉自己这样处理似乎对了。下午,小孙和妈妈到学校,我们进行了这段对话:

“上课发生了什么?”

“没什么?”

“那为什么不到放学就离开了课堂?小孙,杨老师不是想批评你,可你总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才能帮助你呀?”

“英语老师问我问题,我不会?”

“不会可以跟老师说呀,也不用跑回家吧?”

“杨老师,我觉得英语老师是故意的,她看我不顺眼,故意为难我。她知道我英语不好,还叫我!”

“杨老师,我们小孙就是很直不会拐弯,……”小孙的妈妈话来。

“小孙,我们老师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如果老师不问你怎么知道你不会呢。英语老师是看你聪明,所以才想帮助你进步,如果,一直不管你,你不是就更不好了……。”

我从对老师的角度,同学的角度以及小孙自己来跟小孙谈这件事。最后,小孙也说自己的作法不对,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跟英语老师道歉。

在处理整个事情的交流过程中小孙的妈妈似乎没有什么是非的观念,一直站在维护孩子的角度上,是个非常典型的溺爱型家长。而在这件事中,小孙表现出来的任性、冲动、钻牛角尖,也让我头痛。我隐隐觉得小孙不仅仅是青春期的叛逆,而是性格有些偏执。好在通过这件事,他似乎对我有了一定的认可,那接下来我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他。

情况好转

经过这次,小孙似乎开始信任我了。他很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给我听,跟我分享。经过了解:小孙的父亲性格比较内向,在家里很少说话,跟孩子交流就更谈不上了。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父亲总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小孙也曾经跟我抱怨,每次放假或周末,爸爸不是叫同事朋友回家喝酒就是带上他和妈妈去同事朋友家喝酒,他很烦爸爸的做法。在家中他是处于一种矛盾的环境中,父亲的粗暴和母亲的无原则溺爱。

我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上跟他一起分析事情,讨论怎么做可能得到总好的效果;遇事要冷静,如果遇到不高兴的事,在心里数到50再说话;对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用平静我态度去交流;建议他遇事多站到别人的角度上去想问题。随着我们的交流,我感到小孙不那么“冲”了,可看问题还是很偏执,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更多恐怕是来自家庭的影响。

这两年中,我越来越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教育力量的渺小,尤其是在面对家庭教育时,孩子的优秀与否决定者,老师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小孙长期处于父母亲不一致的教育下,小孙的性格就发生的偏差。对于这个孩子,我花了很多的心思,可他像一个钟摆一样时而好转时而复发,但好在,他复发的频率越来越小,特征不再明显,这与我也是种成功吧。

回到原点

升入初三后,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并处理问题了,于是我就慢慢的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对于小孙,我也慢慢由“抓”着不放到“扶”着走。没想到初四开学才一个月,小孙在上操的时候和小董打闹,两人闹恼了就打起来。因为当时同学们都在上操,我看小孙和小董都很激动,就决定让两人冷静一下,下操后再处理。谁想到小孙冲我大叫一声:“不是我的错!”再次的绝尘而去。直到周一,出现了开头我挨骂的一幕。事后,我们一起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孙很固执的认为:当时他心情不好,小董就不该惹他,所以小董错了,而我做为班主任就应该马上让小董给他道谦,我没这么做就是不公平,对他有意见。这一刻,我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的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小孙的心灵,只是暂时的安抚了他,不知道什么事情就会成为导火线引暴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心理教育10篇

学习

基层干部转正申请书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基层干部转正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机关干部转正申请书范文,基层干部转正申请书怎么写合适。①对有入***愿望的同志及时鼓励,指导写好入***申请书。②召开支委会,研究确定入***积极分子,建立入***积极分子档案。③加强对入***积

学习

特殊教育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10篇,内容包括特殊教育的十年,特殊教育典型案例十篇。一、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基础面对着一个个异于正常孩子的特殊孩子,教师要给他们更加特殊的关爱。一把糖果、一个拥抱能让他们更喜欢你,整理衣物鞋帽、扶他们走下楼梯

学习

教育硕士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硕士10篇,内容包括教育硕士实践经验有哪些,教育硕士的基本步骤。

学习

体育教育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教育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育美篇范文,体育教育教学感言一句话。一、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各自特点(一)体育教育的特点首先,亲身参与性。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需要自己亲自参与的实践性强的学科,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也会使学

学习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关于项目团队管理的论文,团队管理论文怎么写。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指将肩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以实现预期项目目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一般要

学习

金融系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系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金融系毕业论文题库模式设计,金融系毕业论文有多难写。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

学习

涂料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涂料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涂料营销方案案例范文,涂料企业市场营销策划方案。1998~2002年,整个涂料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宏远公司采取销售业绩为单一的营销计划制定考核目标,这种方式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2003~2004年,行

学习

基础教育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教育10篇,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论文十篇,基础教育案例汇总。课程改革与教师文化身份的转型丹东地区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分析报告为教师“台前角色”辩护——浅析作为教育者与作为同事的教师角色论学校文化管理论教学常规的

学习

健康教育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健康教育10篇,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集合十篇,健康教育论文十篇。2003~2005年我院共收治高血压病患者53例,男40例,女13例;55~70岁38例;合并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7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3例,接近正常13例;2种药物联合口服35

学习

网站市场营销方案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市场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网站营销方案和销售思路,网站营销方案100条。一、沙河服装批发市场网络营销导向的网站体系建设研究的问题沙河服装批发市场网站建设与网络营销方法和效果有直接关系,没有专业化的企业网站作为

学习

城市园林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园林论文,内容包括城市园林论文,风景园林论文集。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

学习

软件推广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软件推广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软件平台营销推广方案范文,营销系统软件推广。第一、事件营销事件营销分借势和造势,借势是借助已有的社会热点策划话题,造势是自己找个话题炒热,话题和我们营销的企业和产品息息相关,可以找到之间

学习

小学教育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十篇,小学教育研究论文十篇。一、充分认识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战略要求。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少年重要时期。少年强,则中国强

学习

物业下半年工作计划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下半年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物业经理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物业年终总结和下半年计划。做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爱岗敬业是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做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应

学习

特殊教育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10篇,内容包括特殊教育的十年,特殊教育典型案例十篇。一、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基础面对着一个个异于正常孩子的特殊孩子,教师要给他们更加特殊的关爱。一把糖果、一个拥抱能让他们更喜欢你,整理衣物鞋帽、扶他们走下楼梯

学习

教育硕士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硕士10篇,内容包括教育硕士实践经验有哪些,教育硕士的基本步骤。

学习

体育教育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教育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育美篇范文,体育教育教学感言一句话。一、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各自特点(一)体育教育的特点首先,亲身参与性。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需要自己亲自参与的实践性强的学科,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也会使学

学习

教育研究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研究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教育研究类文章推荐,教育教学研究征文。转型期我国中小学类型的多样化及其制度安排刘复兴(17)公共性: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价值余雅风(22)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马晓强丁小浩(25)助

学习

小学教育教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教学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教学最新的主张,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文。一、充分认识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战略要求。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少年重要时期。少

学习

素质教育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素质教育10篇,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教育论文十篇,教师素质教育论文十篇。随着全教会及江***《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如

学习

教育经济学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经济学10篇,内容包括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教育经济学考试题及答案。传统的教学以传播经典文化知识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往往是教学活动的受动者。教材安排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

学习

数学教育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教育10篇,内容包括数学教育文章标题推荐,数学教育主要经验与收获。一、数学素质的含义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