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10篇

生命教育篇1

【关键词】生命;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

近年来,"生命"一词在教育领域成为一个高频词。关于生命的教育研究,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和时髦领域。但由于研究者对生命的理解不同,遂导致"关于生命的教育"研究也有不同的思路。目前教育研究中流行的主要有"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之说,这两种说法是不同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强调生命教育,有其不同的背景。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

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如美国芝加哥的"生命教育中心"和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中心",集中介绍的是有关方面的知识;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则集中关注知识和艾滋病预防方面的知识。台湾生命教育的提倡,与校园暴力有某些关系,旨在预防暴力。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以及动物保护提出的。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在消极的层面上是使人不自残生命,也不残害他人和其他动物;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天地间建立美好的共存共荣的关系。

生命教育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生命化教育不同于生命教育,其意义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之前加上"生命化"的修饰语,纯属"画蛇添足"。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实际上一直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为"社会的教育"、"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工具的锻造",惟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所以,针对现实教育对生命的无视和践踏,强化教育的生命性,提出生命化的教育,不仅不是画蛇添足,反而更显必要。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化教育的要义,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直面生命: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

从学理上来分析,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统一体。动物虽然也有自然生命,但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的不同,表现在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而人的生命是未特定化的。动物的特定化,在本质上表现为动物的器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生活条件的需要;相反,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器官不趋向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动物的特定化,规定了它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初始生命在自然界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它却与人更高的发展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人的未特定化,打开了生命与自然界之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通道,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塑性,从而使发展成为可能。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发展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幼年期。幼年期是儿童待发展的时期,它的存在是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为教育的出现提出了必要和可能。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精神的、社会的。人的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一个自然生命体的人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其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显然是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

所以,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

但现代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基点,为功利主义所主宰。正如艾略特的讽刺"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术效力相联系,另一方面同国家地位的提高相联系……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发展生命的内在价值消失了,社会取代了生命,成为教育的基点。社会的需要,成为教育的惟一追求。教育培养的"人",已经不是基于生命"自由而完整发展需要"的充满个性的人,而是社会的工具。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打造社会的"工具"。教育遵循的规则不是"生命的诗意存在",而是"产销对路"。它物化教育的对象,把教育作为获取功利的手段,把生动活泼的个体生命间的精神交流,变成了人对物的塑造和训练。

教育要归还它的本真,必须在基点上实现根本的转换,这就是由社会的工具转变为生命及其发展的需要。生命化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塑造,也不是社会的教育。它首先需要找准它的对象——生命,而不是其他。

二、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性

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对象上要瞄准"人"。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所谓把人当"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生命的特征,是教育行动的依据。为此,生命化的教育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张扬生命的个''''性。

第一,哺育完整的生命。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精神生命又作为一个"中介"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舍弃或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生命的缺失。关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就是促进生命完整、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三者犹如金字塔有三面,而非鼎有三足,构成有机联系的完整的教育***景。

第二,凸显生命的灵动。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因此,关注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生命化教育必须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始终珍视他们发自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其次,针对传统教育比较严重的教师中心论倾向,生命化教育主张把儿童当作灵性的生命体,把教育还给学生,让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我超越。教育过程要"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唤醒儿童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第三,激发生命的动力。

从生命的成长看,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发展就是生命自身的不断超越。为此,教育要唤起生命的超越意识,激发生命的发展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因为人对自身的每一次超越,都是人对自身生命反思的结果。人有对自身的不满,又有对优化生命意义的追求,才会有超越的动力。教育一方面要使人树立理想,认识生命的意义,唤醒人的超越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人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给他们提供超越的工具。在生命的超越中,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第四,张扬生命的个性。

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也称为个性,是个体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以及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它使人对事物的反映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形成个人化的精神世界。生命化教育,关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命。因此,生命化教育当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人不是纯粹的动物,他是意义的存在。人生必须追问意义,活在意义之中。丧失意义的人,可能会选择结束人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先哲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自身所选择的事情,它就是实现活动自身,它是自足的,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幸福是一个人的最大能力得以充分运用的行为生活。一个人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幸福。幸福是一个人通达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核心,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教育需要使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这才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包括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

第一,珍惜、尊重、欣赏生命。

人生意义的实现,幸福生活的享受,都必须要求人首先"活着"。"活着"是实现人生意义、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然前提。虽然人生有限,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但幸福的人生不是以不必要的"死"为代价的。今天,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就需要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珍爱生命,勇敢地、坚强地活着。这就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和使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以能够化为更积极正向的行为,认真生活,发扬生命的光与热,活出价值和尊严。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不仅应试教育折磨人的生命,使人迷失生活的意义,更根本的是,传的伦理道德观念无视人的生命权,用道德排斥人的生命,例如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观念影响着我们今天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例如号召小学生向"赖宁学习","勇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向他们宣扬"见义勇为"。在这种观念中,我们常常把生命***治化,把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主***治相联系,如此才能取得价值,才会有生存的权利,才会得到赞扬。我们恰恰忘记了,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惟一的、不可逆的,每个人都是自的目的,而不是他人、器物的工具。"在生命价值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不能说多数人的生命高于或贵于少数人的生命。这就决定了即便是为了营救更多的人,也不得主动故意地杀死少数无辜的人及危险共同体中的个别人;同时也决定了在遇到生命权的冲突时,社会既应允许当事人做出自我牺牲,也应允许拒绝这种牺牲,实施自救。这就是站在以人为本之基点上的有关生命价值终极性的道德论证。"我们需要转换"英雄"的观念,给平凡的人生、自然的生命留下它应有的生存位置。

第二,开启生命的智慧。

人是理性的生物,生命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生命的核心。智慧,有"大智慧"和"小智慧"之别。大小并不是区别智慧价值的标尺,而是区别智慧所指的范围。大智慧是指人生的智慧,是对人生的通盘规划和思考,是对生命整体性的觉解,通过对人与人、生与死、人与天地、世俗与宗教的体察与感悟,达到生命间的圆融状态。传统的观念中,小智慧主要是限于认知层面的理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大大拓展了智慧的内涵,将触觉伸向人的情感层面。今天人们已经把情感纳入到理智的结构之中,把它与认知相并列。朱小蔓教授指出"人类的智能并不主要是,更不惟一是逻辑一理智能力。由情感或主要由情感在其中表现突出价值的智能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换言之,在智能结构中,情感不仅存在,而且具有促进、调节认知的价值。"智能不仅用于科学的目的,更用于人生的把握;从潜能到现实的智能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和支持。"

所以,今天我们对智慧的理解,不应该只指理性,还应该包括情感因素。只有把情感因素纳入智慧之中,不仅使情感调节智慧,引导智慧发挥的方向,而且由于情感的作用,智慧才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扎根于生命之中,成为生命的智慧。

但在现代教育中,智慧却被严重地遮蔽、曲解、取代。现代教育只教人知识,不教人思考;只教人被动地训练,不教人主动地探讨;只教人记忆和复制,不教人质疑和批判;只给人干枯、死板的客观知识,不使人融入主观的理解:只面向知识,而丧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教育最后剩下的只有"知识的复制和占有",没有智慧的思考。因此,现代教育是"有知"、"无智"的教育。其实,真正的教育,"就爱智慧和寻求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我们的教育本末倒置了。

第三,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

人不能只追求"活着",还必须追求"意义",人的生活必须有意义来充实。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对生命的挚热追求,才能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生命化的教育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桦说,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也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尽管分类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超越了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和***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境界攀升,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对现代人而言,***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

功利化的社会,把人生的境界弹出了自己的视野。社会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和***治的稳定,个人津津乐道的是金钱、权力、地位、房产和汽车;谈精神境界,似乎是现代社会的"疯子"或"精神病"。现代教育也成为了功利社会的"帮凶",成为满足国家和个体不断增长和膨胀的物质和社会需要的工具。现代人"病"了,而且病入膏育,以至于尼采干脆说"现代人死了!"教育拯救现代人,就需要拯救他的灵魂,使他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价值"、"境界",乃至最后的"幸福"。这是生命化教育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最高的目标。今天的人,多么像柏拉***比喻的"洞穴中的囚徒"。我们需要采纳柏拉***的教育建议"心灵的转向。"

综上所述,生命化的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完善生命是目的。教育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生命的本质,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篇2

一、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生命教育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以跑、跳、投掷等为基础,这也是人们在脱离险境所必要的技能,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很多的相溶性。通过跑、跳、攀爬等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在受到危害时能够迅速地撤离危险区域。另外,体育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身体力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体育课中不断的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挖掘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质,养成相互帮助和保护的良好习惯,还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的本领,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二、树立体育生命意识,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有序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以团结、自由、民主、宽松、和谐来营造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用体育项目的参与来激活知识、用情感来丰富体育知识、用智慧来评判体育现象、用心灵来感悟体育视野,并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就要包含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健全的高素质的人,如果连人都没有了,何谈高素质?所以首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安全,平常多进行安全教育,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在体育教学中,几乎是堂堂课要做准备活动,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然而就是由于准备活动堂堂课有。就有许多教师把这个教学部分安排得又是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这样就会对后面的基本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要改变这一不良状况,就要求教师改变方法,做一些针对与上课基本内容相关的有趣味的新颖的生命安全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兴趣性,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生命安全为核心意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指导者,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练习。因此,教师应明确职责,体育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本职工作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护学生身体不因参加体育锻炼而受伤害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略的。这种意识越强,体育安全的保障系数就越大。应该做到早准备,准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术水平、气候、场地设备、教学分组、运动负荷等与体育安全相关的因素。许多案例提示我们,上述环节无不影响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的安全,稍一疏忽,就可能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例如,不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盲目安排超水平的教学内容,其潜在的伤害因素就会显现出来;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安排超负荷的运动练习就极易造成运动创伤。因此,必须适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二是重视课前场地设备的安全检查。场地的平整度、器械的稳定性、器材的牢固性等都直接影响锻炼时的安全,必须经检查确认后投入使用。当检查后发现隐患时,一定要及时排除,确保使用的安全。三是重视日常检查。千万不能让那些摇摇欲坠的篮球板,缺腿少脚的跳跃器、固定不稳的单双杠、填沙不满露出坑边的沙坑等严重威胁练习者安全的器械设备出现在校园之中。一经发现,必须及时处理,该换就换,该修即修。一时解决不了的,立即将其封闭,以免祸害伤人。

四、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培养。

目前,少年儿童在假期之间遇险频频发生,逆水、触电、交通事故等等。我想,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暑期,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游泳课,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游泳的技巧和自救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事夏令营活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可渗透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例如: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复杂地形行进方法、获取饮用水的方法、采捕食物的方法等等,因为地震中被救出的人很多就是吃地下的蚯蚓维持自己生命的。

生命教育篇3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生命教育;人文关怀

中***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69-02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1]24。思想***治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无疑不能摆脱生命的“纠缠”,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在现实生命中,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因此,思想***治教育就应该成为一项直面个体生命,并以提升个体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教育在“我”和“你”的精神相遇中,唤醒生命的潜能,实现人性的复归。它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把尊重和爱贯穿其中。

一、宏观上,高校思想***治教育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哲学家张载说:治学的真正作用,从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变化气质。通过知识来增强个性抑或是改变个性,从而以知识启发行动,否则,个人的心智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灵性自然也得不到照明。可见“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变化气质”,而非记忆知识,也非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而是发展个体的生命力 [2] 。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教育发展个体生命,自然就会尊重自己,也会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会懂得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此,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

1.大学生中轻视生命的现象日益增多

池田大作说:“最崇高、最尊贵的财富,除了生命之外断无他物[3]60。由于个体生命的短暂性、有限性、独一无二性,从而体现个体生命的可贵之处。我们一直把这一简单的事实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点。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珍爱和尊重。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一起起悲剧令人痛心疾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思考:是哪个罪魁祸首,把他们年轻的生命推向黑暗的坟墓?这样的悲剧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屡屡上演,而这些思考不得不给我们的思想***治教育敲响警钟。

2.当前思想***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怀德海认为,教育不仅具有教会人掌握娴熟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与“尊敬他人”的道理,并让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安顿心中不安的心灵” [4]。然而当今的教育包括思想***治教育却是用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僵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控制”。它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忽视了生命的需要和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说:“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为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3]61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治教育要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的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这样的思想***治教育是一种和谐丰满的人格教育。

3.21世纪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649。我国教育一直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面教育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真正的目的是帮助生命正常发展。”[6]生命教育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以个体生命发展为基点,力求将人的个性化发展上升至社会发展的高度,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治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实质精神自然就要承担起建设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引导个体生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微观上,生命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治教育具有同一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及其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减少大学生践踏生命的现象;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为学生的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把握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根据学生生命的发展需要和个体的差异性,生命教育的目标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自然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存在

思想***治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真追求,而人的心智、道德、人格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命的延伸。思想***治教育绝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热爱、珍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他们的责任,因为生命不仅是属于个体自己的,也与社会和家庭密切相关;要教导学生能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以青春和智慧去捕捉趣味。只有这样,人才会领悟生命的顽强和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生机。

2.精神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仰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需要追求人生信仰。人生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追求,它要求学生学会追求自我的幸福,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还表现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上。一个人如果缺乏信仰,且不说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连自己是否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都无从谈起。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信仰,不仅对其生命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会将个体生命的发展提升到较高的层次。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思想***治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目标,教育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实现自我,旨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融合”,最终展现生命光芒。超越自我,就是教会个体学会超越功利和世俗,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思想***治教育旨在教育学生根据个体的需要树立人生的理想,通过协调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通过将自己的命运与他人及社会的命运相联系,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让他们通过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让心灵得到充实,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高层目标。

三、现实中,高校思想***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生命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努力共同完成,其中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生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此过程中,思想***治教育一直被作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多渠道宽领域的思想***治教育方法在加强生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用人性化的方法来深化生命教育的程度

任何教育包括高校思想***治教育都需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个体差异性,尊重其人格尊严。然而,传统的思***教育,从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来看,一般都是统一要求,统一管理。这种教育方法很显然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生命的人本关怀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和管理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却严格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其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它是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以达到某种僵化抽象的道德目标。高校思想***治教育要想确实有效的开展,必须要提高其实效性,把个性化与整体性统一起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学生个性差异性出发,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使生命潜能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自由的发展。

2.以生活化的平台来加强生命教育的力度

陶行知老师曾经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的生活便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便是坏的教育。”[7]生活的基础是生命,生命在生活中的呈现,关注生活必然就要关爱生命。然而传统的思想***治教育目标基本上都带有很强的***治性,这些过高***治的目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治教育内容应该来自生活并回归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目标不仅要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缓解学生在学校期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应该关注学生生存的状况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3.以幸福化的教育理念来加强生命的享受度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毋庸置疑的。”[8]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都应该有享受幸福和拥有幸福的权力。只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幸福,那么思想***治教育必然也会成为一种幸福化的教育。学生就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在感受快乐的过程、享受美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会体验幸福,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治教育除了要完成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社会行为准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富有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善美,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高校也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的思想***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肖行.关于高校思想***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多维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3]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4]张文.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纬度[J].教育评论,2008,(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温菊琴.走出生命误区,重视生命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4,(6).

生命教育篇4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96-02

生命化教育,已经提出好多年了,其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应该关注生命,把生命的本质、特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让今天的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其实,当我们每天站上三尺讲台,面对着一群充满求知渴望的孩子时,我们面对的就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把人性当中纯真、善良、美好的东西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富有同情心,感恩心和正义感,在生活当中能够充满"人情味",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完美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为他们的人性发展进行良好的教育,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润泽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

最美司机面对抉择七十六秒演绎了生命的精彩,最美女教师用柔弱的身躯救下了身边的学生;而那个大学生开车肇事后却用刀捅受害人致死,一家三口溺水被救后却对因救人而牺牲者"关我屁事",扬长而去。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生命的不同理解,演示了对生命的认知态度。其实生命化的教育就是个性化、自由化的教育,它所指的就是一个个永无重复的生命个体,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漠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生命化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无论是什么课程、什么活动,都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教育。都应该让学生了解今天的社会,更好地认识人生;都应该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生命的确记、接纳和喜爱,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关爱他人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爱和珍惜。

润泽生命的教育,首先是一节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的动力,同时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的过程中接受或模仿教师的行为和思想情操,这种潜移默化会真正的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这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就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一定能够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在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奉献社会。如果我们的社会,有了更多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社会就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

因此可见,生命化的教育是教师不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职业当成事业,把事业当成生命,不断的追求专业能力和专业情境的增长与完善。

这些年来,我们从媒体上不断看到一些小小年纪的孩子,因为内心缺乏对他人半点仁爱和宽恕,其行为充满了野蛮和残暴。在市郊,几个孩子将一个身体十分羸弱的流浪汉活活打死;在教室,十几个女中学生对一个与她们志趣不同的女同学大打出手,以至于留下身体的残疾;某市一个初中女学生被歹徒,先后转了三次学,却无法摆脱其他同学背后的指指点点,甚至嘲讽和羞辱。至于取绰号、嘲笑、孤立、捉弄、歧视等校园软暴力更为普通的存在。面对这样"心里的污染"和"道德沙尘暴",我们的生命化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去思考。

教育,润泽生命,就应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受教育者懂得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浇灌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途径中帮助每一个学生个人,我们今天的教育千万不要去回避这个问题,也不能轻描淡写。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教育去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之门,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能触摸到小草的疼痛,感受到鲜花的眼泪和笑容,体会到生命的快乐。

生命教育篇5

    ——直面生命之真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而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直面生命之真。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从生物性和文化性两方面来直视生命,感悟生命的厚重,激发担当生命的勇气。

    二、体会生命意义。这一层次要让学生在具有了担当生命的主动性之后,进一步体会自我社会生命的价值意义,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

    三、创建生命价值。这一层次要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生命价值的多维角度,以及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创建自我的生命价值,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精神生命的高远与丰富。

    四、构建生命和谐。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主动培养开放的生命观,将生命纳入自然的大视野,进一步摆脱人类个体生命的狭隘利益追逐,不断提升生命品质,深化生命内涵,努力构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而以上几个层次中,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首先,因为生命是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而人类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主动的自我实现。作为人类的生命个体,要从存在层面上去拓展生命的前提必然是生命个体对于自身生命的主动自觉意识。也就是说,生命个体必须意识到:生命的旅程虽然不是自己主动预设安排的,但生命本身却是自己的事;以人的生命形态而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人生是仅此一次的生命体验;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法预期性,人生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具体而言,个体的生命过程中,无论悲苦、喜乐,圆满、缺憾,长久、短暂等等,一切我们无法预设同时又必然遭遇的体验都是我们接受的生命馈赠。我们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如此才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那种对于生命的被动承受状态根本无法真正拥有生命,更无从创建生命意义。

    其次,所谓生命之真包括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两个层面的真实内涵。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个体生命过程从物质属性来说,是个体不断地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生命个体的产生、发展和死亡现象。这种肉体生命的物质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的局限性,进而形成了生命个体的一系列文化属性。从而使人生饱受生老病死、饥寒劳碌之苦,历尽悲欢离合、求之不得之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作为实践的存在物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前提,而生命的存在,就要首先能够生存,要解决生命的吃喝住穿的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要担当自身,还要担当社会。不仅要担当现在,还要担当历史与未来。这种担当赋予了人生充实的内涵,同时也铸就了人生的沉重与纷纭。

    再次,由于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想斑驳陆离,冲撞交锋,一方面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极大张扬,另一方面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意义无法在个体的生产劳动中直接显现,个体生命意义的呈现断续、零散,生命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极为复杂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的人的存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人不仅要尊重自身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要尊重他人的幸福生活。个体生命越是渴求自我实现就越是有感于生命的沉重,越是追求自由意志就越是有感于社会的束缚。

    近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的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所以,“精英”不是我们教育的执行范本,而是理想参照。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尊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养生命个体生的勇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帮助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能力为内涵。 正如哲学家施威泽所说:“人的意识的最直接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在反思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每一瞬间,人都把自己理解为生命意志之中的生命意志。在我的生命意志之中,存在着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向往,即对生命意志持续和神秘的提升的向往,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痛苦的恐惧,即对生命意志毁灭和神秘地伤害的恐惧;同样,我周围的生命意志也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能够表达出来或者保持着沉默……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只有人人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人帮助处于危急中的生命,他才可能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学才有思想根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学绝不自足自为,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包含所有能够被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种“敬畏生命”的道德原则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形式。

    由此,在生命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无须回避生命本身的沉重,更无须作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首先要和学生一起直面生命让我们遭遇的一切苦难,唤起真实人生体验的共鸣,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因为每一个教育者自身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受教育的学生无异。所不同的是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具有主动的理性自觉精神的先行者,可以在一个相对高远的立足点上引领学生。由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一方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要打开广阔的视域,呈现丰富灵动的视角。故而进行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等多种角度交融,引领学生调动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

生命教育篇6

最近几年,我们幼儿园开始实行“读书漂流”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不同的绘本,我们让班上的孩子都带一本绘本回来和大家一起进行漂流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除了欢愉,还会出现一些情感上变化:那就是对生命的好奇,她们会奇怪:人是从哪里来?为什么爷爷会死?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由此可见,绘本和生命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下面,我就说说我的一些体会: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命教育。说到生命教育,很多的教育者在各种文献中阐述过生命教育,但他们的阐述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国外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的比较,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可能途径等等。而且这些课程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涉及高等教育的不多,关于幼儿的少之又少。直到目前,我国的学校都还没有把生命教育做为一门课程来实施。而在幼儿园里,还是有部分家长对于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存在着疑问,觉得孩子还小,害怕方式的不恰当或内容的不合适反而使孩子获得对死亡的错误认识,贻误孩子。如何使生命教育真正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有正确地认识,使她们更好地面对生活,是实施课程过程中有课程本身和教师的方法所决定的。

之前跟朋友说起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一直苦恼于不知如何对幼儿讲述生命教育的话题,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绘本之力》。这是一本由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松居直、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以及纪实文学家柳田邦男通过一次座谈会而整理编写的一本讲述绘本的书。书中引述多个例子来阐述如何利用绘本给幼儿讲述生命中的存在以及死亡。书不厚,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就把它看完了。在此,我讶异于绘本的魔力,竟然能让孩子们在这么轻松、温情的情况下理解死亡。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让我也爱上了绘本: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绘本是孩子们看的书,大人看的话应该很幼稚。看了《绘本之力》后,我才觉得大人更是应该看,特别是我们做幼儿教师的,更应该从绘本中读懂孩子的世界。绘本很简单,孩子们的世界更简单,想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最简单的方式就能和他们沟通了。

二、选择合适的绘本让幼儿走进生命教育。

说到生命这个话题,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死亡,如何与孩子解释灵魂与死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般到5岁左右,大部分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关于灵魂与生命的主题。很多孩子都会问到“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是回避还是直面呢?死亡对于传统社会是一种禁忌,但是,生命的本质就是有生有死,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珍爱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来解释,让孩子了解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从而抚慰孩子年幼的心灵。例如《獾的礼物》,这个绘本讲述了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们班小朋友在听完这个故事后,问:

“獾去了那个隧道就不回来了吗?”

“为什么其他动物不跟着獾去隧道的那边呢?那它们就不会很难过了。”

“其实獾没有死对不对,他留着这么多礼物给它们,它肯定会再回来的。”

“老师,我的奶奶也很老很老了,他也会像獾一样去隧道的那边吗?”

……

在孩子们不断的提问、老师的回答下,孩子们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概念,但是他们不会因为死亡这个词感到伤感、害怕,而是很自然地接收了:人老了,总会死亡,还有些人,不一定是老死的,也可能是生病或者发生意外而死亡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班的阅读区,我提供了很多的绘本让孩子们阅读,而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是《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和《和猪奶奶说再见》。前者从儿童的视角来理解死亡,描写布鲁诺在爷爷死后,从不解、懵懂,期盼再见爷爷以及久盼不到爷爷后的气恼伤心,到最终意识到再也见不到爷爷后的失落、悲伤心情和内心中的种种疑问,表达出对死亡的思考,但最终传递出了时光可以愈合伤口并永远印刻下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的主题。后者则用充满温情的方式,描述猪奶奶充满留恋但又含蓄平静的辞世过程带给猪小姐的悲伤,以及悲伤中的克制,辞世者的克制令人感到高贵和不舍,活着的人的克制让人感到高贵和内心的强大。

有关讲述生命和死亡的绘本还有很多,例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奶奶的护身符》、《再见了,艾玛奶奶》、《汤姆的外公去世了》、《苏菲的杰作》、《大象的算术题》等等。

三、选择合适的场景更能增加绘本的功效

对幼儿进行生命教学,不但要选择合适的绘本,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景。在我们中国,

生命教育篇7

(一)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体育教育的生命文化还是需要不断充实的,然而,目前普遍大多数的体育***门,对于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文化认识还是比较滞后的,这就致使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弊端出现,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阻碍体育的教育,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大部分的体育教育都是在锻炼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实施生命化,也就说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只知道一味的进行单一的体育教育。然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就要改善这一对体育教育生命化认识的误区,也就是所说的将体育教育生命化彻底的贯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的进行体育教育的生命化,并且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减少对体育教育生命化的误区。

(二)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影响

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文化意识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说要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文化意识。与上述的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方法不同,前者是从精神上提升体育生命化的文化意识的作用以及积极意义,而后者则是从实际入手,利用学校中的大学体育优势,深入到体育教育体育知识以及锻炼身体的设计内容。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实施永远没有理论来的快。因为体育教育的人员并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意识是非常的困难的,对于这种情况,那么解决的方法就只有建立一套完善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体系,因为要想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作用,那么首先就确认一套相对来说较为规范的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此外还要加强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的管理,从而体育教育生命化在锻炼的时候能够有节制的去进行休息,以体现出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意义。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文化意识。

(三)利用优秀的体育人员去更好的实施生命化教育

在确定了体育教育生命化文化体系之后,就可以让优秀体育人才去体育教育体系中去普及生命化体育教育,传授锻炼身体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就是可以有效的帮助受教育人员提升其生命化教育的意义。此外降低受教育人员身体上的荷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这样的体育教育生命化组织,可以适用多方面性的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因此他们在进行并没有一定的相同性,因为建立的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的时候,体育教育生命化的一些受教育人员并没有一定的组织性,此外,在实施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的同时,还要符合一些相关的教育规定。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

二、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进行生命化教育

在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学校体育教育优势,比如说,学校中现有的体育设施,以及学校里体育文化的人才,在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在对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时候,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地点健身锻炼空间也仅仅局限于某个地方,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的发挥学校现有的体育优势,比如说学校的体育馆,这样的做法可以充分的帮助体育教育更好的实施生命化教育。然而因为我国目前关于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的规定还不是非常健全,这个时候,要想去进行更加合理化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那么就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去进行创新。就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的情况来讲,体育的教育模式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的重要,重视体育生命化可以起到帮助学生们强身健体的目的。在体育教育的时候还可以尽量的将生命化融入到实际的体育教育文化当中,从而体现出体育教育的多面性,在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的体育教育文化已经体现出了多面性,体育教育的如何实施生命化教育已经日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更好的实施体育教育人性化教育才中重中之重。要想做好体育教育人性化教育,必须要以人为中心,在进行体育锻炼之时,要有适当的休息时间,从而体现出体育教育人性化的宗旨。

三、结语

生命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0-03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观调查

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自杀、暴力等严重危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经历过高考,在近似搏弈的对垒中脱颖而出,并顺利跨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为什么依然如此脆弱呢?在当前社会中漠视生命现象不断发生之际,我们需要关注这样一个伦理命题,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考察传统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生命本体的教育理念、对生命价值的理论探讨、对生命个体的意义探究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产品没有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包容。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及态度,以及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开展情况,本文以某高校为范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总结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既要珍爱生命,又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以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的样本包括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男生占58.6%,女生占41.4%;文科学生占31.2%,理工科学生占43.3%,艺术专业学生占25.2%,收回问卷95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个别访谈近100人。

2.调查结果与分析。①大学生对生命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在对“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5.3%的同学能够认识到生命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并表示能够做到珍惜生命。但是在对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更趋于现实,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年龄偏大,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物质要求。②大学生对死亡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有极大的恐惧,并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他们也认识到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死亡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对于死亡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有69.3%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永远结束了”,有25.1%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肉体在这个世界消失,精神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能够有客观认识,但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3.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认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整体上持矛盾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心。但还是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应有的敬畏,一旦遇到挫折,出现与自己期望不符的结果,就会对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或不公平的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经常有自杀计划和念头的占7.9%,曾经有过的占25.4%,从未出现的仅为66.7%,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侵犯自己找不到解决办法时,8.5%的大学生经常出现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出现的占25.3%,从未出现的为66.2%。而对于可能引起的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困难”(30.5%),接下来依次为“心理问题”(22.3%)、“学业问题”(18.9%)、“恋爱问题”(15.6%)、“其他”(12.7%)。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比中学生成熟,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时期使他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开展生命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4.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一直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对于“你认为奉献与索取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依然是主流价值观,占到了41.6%,还有9.94%的同学认为应当首先满足个人利益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到:较之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更加注重自我,他们有时候更加关注自身能获得什么利益,不再完全接受传统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这给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5.对高校生命观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当问到“你校是否开设生命观教育课题及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生命观教育”的问题时,有73.4%的大学生表示相关课程很少,自己的认识也很少,表明了生命教育亟待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研究生中有77.3%的人表示更应该开展生命教育,这可能与研究生自身所背负的心理压力更大有关,需要重点关注。在考察其它高校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现在很少有高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观教育,更谈不上形成生命观教育体系,存在着生命教育与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面对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的漠视生命现象,我们应当意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生命观课程的学习,对生命有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生命的存在和生命价值有比较理性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珍爱生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生命观模糊,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生命。其次,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较差,出现问题一味逃避,逃避不了的时候就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责任感,部分大学生体会不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担忧,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思考,缺少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最后,生命观教育不应只在大学阶段才开展,小学和中学阶段更应该重视生命观教育,因为那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开展生命观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家庭、朋友和社会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当然,高等教育也应该更好地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重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进而不断追求生命真谛,提升生命质量。

二、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生命危机凸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宿舍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学校的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学生不需要承受过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因此,大学阶段应该算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但很多大学生却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进入大学后找不到方向,甚至不知道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大多数自杀者生前都有一些抑郁症状,其中高达60%的患者可以诊断为情感障碍。”[1]这样的大学生遇到的任何挫折往往都可以使他们陷入绝望,很容易走极端,对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不懂得珍惜和关爱生命。现在的高校很少有系统的生命观教育,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生命危机凸显。

2.应试教育体制使高等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深思下去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满足不了学生对生命观教育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高中之前唯一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到大学生,高校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把人变成了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缺少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背离了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1.明确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学科特点,构建新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治理论课来实现。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对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内容却相对较少,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治理论课应当根据社会变化新形势的要求,吸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生命观教育的新内容,建构完整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价值,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价值。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不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在学习之余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成长。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通过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为学生的负面情绪提供健康合理的宣泄渠道,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等集体性活动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帮助其在挫折和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重新发现和感悟生命的美好。

3.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展生命观教育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信息时代,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够有效地预防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首先,可以开展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给学生以健康的生命意识和道德行为熏陶;其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子报刊等舆论阵地,调动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共筑学生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大堤;第三,可以设立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受众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4.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生命观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得成功,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对学生影响重大的环境因素,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生命观教育的立体网络,通过全方位的开展生命观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注释:

①沃瑟曼.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李鸣,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69).

②陈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2.

③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8).

参考文献:

[1]彭鸿雁.论析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研究的构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1999,(5):49-56.

[3]张忆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教育,2004.

[4]刘佑生,陈俊豪.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

生命教育篇9

一是以爱育爱,温暖滋润生命的成长。“学会感恩”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词。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呢?结合《弟子规》的内容,学校积极推行感恩教育。该教育活动分为“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祖国”、“感谢社会”五大版块。通过让学生们观看教育影片,组织专题讨论,开展社会调查,参与感恩行动,完成“情感作业”,交流感恩心得,评选“五好小公民”等多种形式,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唤醒人性的真情回归。学校还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品味真情。

为让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成长中的烦恼,学校创办了“爱心邮局”。教师对学生在信件中倾诉的困惑及时回复,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这样形式别致、充满爱意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们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完善了人格修养,更加努力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赞赏激励,自律维护生命的尊严。当生命的个体受到足够的尊重,学生才能由“要我做”真正转变为“我要做”。生命的自主参与在教育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不是将行为规范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编唱“快乐成长三字歌”、“文明礼仪二十要”,将行为准则转变成贴近学生心灵的“校长寄语”,引领学生快乐前行。当学生真正精神愉悦地自治、自律时,校园是生命展翅翱翔的殿堂。

学校特别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体验,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阳光档案”,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美好生活”、“特别日子”、“挑战极限”、“警钟长鸣”、“志愿者行动”……这些***文并茂的“档案”,既让学生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又使他们更加理性,更加阳光,更加激情满怀地迈向未来。

三是与时俱进,共享体验生命的快乐。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是不可能有快乐的,生命的成长应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把教育的视线放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体验舞台。学校与央视少儿频道通过“友谊牵手”,成立了湖北省唯一的“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站”。学校还成立了央视小记者站培训班,指导学生们以开放的视野,从生活中的情趣角度人手,编写丰富多彩的体验脚本,并利用双休日进行体验拍摄。师生们亲身体验后,亲自拍摄的《收油菜》《学插秧》《捉鱼》等二十多期节目相继在央视少儿频道“快乐体验”栏目中向全国播出,深受观众喜爱。这份丰厚的“体验套餐”,将教育的视野拉得更远。

生命教育篇10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基本都是赏识教育,然而进入大学后,人才辈出,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在校园中受到挫折也在所难免,而有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很差,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高等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是重视生命本身的教育。但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所决定,从上小学开始,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升学,所接受的也主要是应试教育,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忽视了生命教育,偏离了教育之本,这就必然导致当代大学生忽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导致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造成当代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忽视生命观的树立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从人类历史发展整体看,生命观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我国当前的教育回避生死教育,不当的教育策略会妨碍大学生生命观的树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传统教育模式淡化生命教育乃至错误的生命教育观念都会对大学生的观念造成影响。2.忽视生存观的树立生存观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对自身的前途与未来感到迷茫,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生存的压力,使他们容易失去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从而丧失了安全感,引起失望和无助。3.存在错误的生活观近年来,我国经历了较大的社会变迁,整个社会到处充满着新信息、新科技、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价值观。当从高中迈进大学校园,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突然进到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中去时,很多人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他们开始日渐散漫起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认知出现了盲区。他们的生活轨迹几乎差不多,每日除了上课以外,整日沉迷于网络之中,迷失自我,挥霍自己的青春。长此以往,让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意义和价值,导致生命价值观的缺失。4.忽视生命独特观我们每个人相对于动物来说都有其独特性。人拥有大脑,大脑是人所独有的器官。每个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性。大学生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导致忽视生命的精彩,生命存在的独特性价值,没有能够尊重和敬畏生命。

(二)造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原因

“象牙塔”里的不珍惜自身生命和残害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让很多人质问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为什么大学生对生命如此漠视?为什么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会缺失?1.社会原因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随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变动中陷入了迷茫和彷徨中,无法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这个极度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忽视了精神财富的极大提高,看到的是物质财富的极大魅力,想尽办法追求财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土壤中,使得有些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被扭曲了。传统教育的影响,导致生命教育的缺失。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总是围绕着“升学”二字,教育把追求成绩看作是最高准则,忽视了教育之本。这种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追求,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信念,缺乏对生命的关怀,缺乏对生命孕育过程的认识,导致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忽略[4]。2.家庭原因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得素质教育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家长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天天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使家长和孩子都对分数顶礼膜拜,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忽视了关于“人”和“生命”的教育,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他们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最终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与幻灭。这也是生命教育所忽视的一个环节[5]。3.自身原因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并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心灵空虚迷茫,以至寻找无聊刺激,虚度光阴,自暴自弃……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使得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最终导致责任感缺失,酿成惨剧。

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达到目的,它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合力开展。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高校的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应该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直接的生命知识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人生和生命的认知。由于高校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所以要将生命教育课程贯穿到其他的科目中去,例如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视角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无价,体验生命过程中的愉悦,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发展[6]。在实际体验的前提下,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体谅别人,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在进行生命正面价值和意义体验的同时,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负面状态,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对生活中的负面状态有个心理准备,以刺激其重新发现和认识生活的美好,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寻求和实践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培养生命教育师资

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师资队伍还不够完善。要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关于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由颇具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来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和创造幸福[7]。

(三)发挥逆境教育作用

生命教育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命教育10篇

学习

信用社统计工作计划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信用社统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信用社下一步工作计划,信用社季度工作计划。1.1业务覆盖范围ERP信息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一种管理系统,其被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它本身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与模拟功能,能够实现对企

学习

活动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活动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营销策划方案100例,餐厅活动营销策划方案模板。春节过后,“五一”节将是我们面对的第二个销售旺季,在此期间,“五一”长假,客流增加,需求旺盛,为了更好的抓住这一契机,特推出本次特别企划活动,本次促

学习

借款申请书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借款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借贷款申请书范本,借款申请书草稿怎么写。年、季度借款计划已借金额申请借款金额(大写)借款期限借款种类借款用途借款原因还款计划借款批准后以本申请书作为借款借据此致中国工商银行××分行借款单位

学习

公司网络推广方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网络推广方案10篇,内容包括网络公司推广方案怎么写好,公司网络推广方案。在2010年年初,***下发《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国发5号文)决定推进三网融合之际,就专门针对国家有线网络公司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决定“加

学习

产品推广活动方案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推广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防近视产品的推广方案,tob产品市场推广方案。二、推广原则1、***府主导。由市经委会同市财***局联合提出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方案,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配合落实推广任务,切实加强对高效照明产品推

学习

幼儿园教育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育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教育教学文章20篇,幼儿园十篇教育笔记。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

学习

教学交流材料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交流材料,内容包括教学经验交流优秀8篇,教学交流材料。在讲授语文必修一课程之前,我们语文老师还特别加强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强调“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对“语文”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我们指出,生活中处

学习

法制教育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法制教育10篇,内容包括法制教育案例及心得体会,法制教育记录20篇。(二)把握高校法制教育基本内容应融合“三生教育”在法治社会,人们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高校法制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

学习

个人保证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保证书10篇,内容包括个人保证书法律效力,个人保证书模板锦集10篇。然而,正如高尔基说过的那样-当你把一件是看得十分重要的时候,磨难和失败就接踵而来了。比如有一次早晨出操,我在5:50点就飞快的洗漱完毕,穿戴整齐,看着时间还

学习

请求书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请求书10篇,内容包括请求书范文,请求书怎么写最好看。ΧΧ人民检察院申请人:年月日附:1、物证___________份2、书证___________份3、证人证言_______份4、证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

学习

小班周工作计划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小班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小班保育员个人工作计划,小班下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二、工作重点树立学生的学习理想,明确人生价值;明确学习目的,面向全体,偏爱差生。严抓纪律,搞好班风。建设以班风促进学风;做好控流工作,培养负责、肯干

学习

国际市场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市场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方案有哪些,国际市场营销促销方案。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

学习

大学生健康教育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健康教育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范文10篇,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案例十篇。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有计划性,但是在特殊事件发生时,实时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某地发生肺结核***情时对学生

学习

撤诉申请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撤诉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欠钱撤诉申请书,离婚撤诉申请书。申请人因不服(何行***机关的何种处理决定)一案,于*年*月*日向你院提起行***诉讼并被你院受理,现申请撤诉.申请撤诉理由:以上申请,请予以审查决定.此致人民法院申请

学习

幼儿园教育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育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教育教学文章20篇,幼儿园十篇教育笔记。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

学习

幼儿音乐教育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音乐教育10篇,内容包括幼儿音乐教学教案大全集,幼儿音乐教育内容大全。幼儿也称为学龄前儿童,年龄一般为2、3―5、6岁。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故名学龄前期。幼儿时期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重

学习

社会教育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教育10篇,内容包括社会教育100篇,社会教育的例子最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本应同步发展,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在学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阶段,以上为大众教育阶段。据统计,我国

学习

养成教育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养成教育10篇,内容包括养成教育内容100条,养成教育的心得。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诚信培养,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于学生诚信培养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作

学习

教育理论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理论10篇,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摘记10篇,最新教育理论摘抄。策略指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与普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灵活性及兴奋性

学习

赏识教育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赏识教育10篇,内容包括赏识教育的简短经典例子,赏识教育周宏。可见,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赏识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支点。这也许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视。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虽然

学习

远程教育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教育10篇,内容包括全国远程教育讨论记录,远程教育资源通用六篇。(一)信息呈现多媒化远程教育具有集信息于***、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远程教育多

学习

大学教育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教育10篇,内容包括大学教育是重要的范文,大学教育的实用方法。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