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现代教育篇1
新《纲要》更强调用“情境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这些观念无不反映了新《纲要》多元的理论基础和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要求教师尽快地从以往注重静态、描述性、习得性知识的传授,向让幼儿自主获得过程性、行动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知识转变。那么,幼儿教师教育如何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呢?应该从后现代幼儿教育观出发,应用情景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的幼儿教师培养策略能加快幼儿教师反思和解构能力的形成,促进他们历史地、情境地探究幼儿知识的“过程化”和“经验化”体验。
二、后现代幼儿教育观
在现代思维中,人们用单一的、线形的、永恒的逻辑、公式、原则和普遍规律来说明和解释世界,进而形成了决定论、均衡论、中心论、统一性、渐进性、连续性等思维范式。而后现代思维强调事物、现象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偶然性、突变性、开放性,通过相互作用、结构转换等进行概念重构和创新。后现代思维是以不确定性、情景性、***治性、自我建构为其主要特征。
后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模糊而不是清晰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脉络中极具情境性的,是不可知且无可限量的。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探究意义和灵魂、情境化和多元对话,寻求课程理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课程和教学实践有机适度的发展结合。①后现代的知识探究观不只是紧随时代的变化,也冲破了原来的儿童发展和早期儿童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认识局限。基于后现代广泛的理论认识(批评理论、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和分析工具,后现代的学者们开始怀疑和盘问人类对现代科学力量的信仰。在他们的眼里,科学被认为是激发建构者价值的社会建构活动,同时也创生科学应用的权利关系。②在早期教育世界中,对各种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的后现代检视表明,过去被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框架主要是基于相同背景的学生的同质性研究,基本上不关心文化、阶级和人生履历等的媒介变量,而这些历史的、***治的、情境的变量恰是后现代思维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必须对社会和智力的快速变化做出应对。而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后现代的课程观念,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就有可能从整体上克服现代课程观念的局限,更好地理解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质。
三、后现代幼儿教师培养策略
根据大卫和苏马偌的观点,正像现代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现代教师教育课程训练中的学会教学也被概念化为对特别的一套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都能普遍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③但是,一个后现代教师教育涉及从这种模式下转向对知识是如何创造边界和可能性的检验中。④为了帮助学生也帮助幼儿教师教育者对知识建立不同的立场以及如何把工作更靠近我们的儿童,可以使用三种后现代的认知策略:情境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
(一)情境知识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危险内存在这样的假定中:知识生产是非历史的,价值无涉需要所有的知识被当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并被在情境中加以认知和检视。⑤情境知识涉及检验历史、社会、***治、经济和文化的关联儿童教育发展的各种理解和实践的语境,是意义性寻求和故事性知识。通过使用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历史、传记和相关社会知识,幼儿教师教育者能够让未来的幼儿教师洞见到不同元素的交互是如何导致人们对儿童的理解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察觉和体悟到幼儿教育者关于幼儿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情境知识不仅仅是用来检视知识基础本身的策略,也是关涉对早期儿童相关教育情境领域的理解问题。为了获得这种情境形式,对学生来说,获得对影响当代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和对影响早期儿童问题的特别洞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必须在他们得以产生的历史社会情境中被加以检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量的多元化阅读作为检视和理解的基础。
(二)多元阅读策略
从后现代视角来看,为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如何展开的,学习者就必须把知识基础作为语篇而检视。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后现代语篇以及后现代语篇如何塑造了当下社会和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在幼儿教师教育中使用多元阅读策略。这种策略涉及学生阅读各种早期儿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献,以便学生能够追问谁从这些特别的知识中受益以及其他人的实践可能是什么样的等反思性问题。那么,什么是语篇呢?语篇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整个语言的情境化完整片段,是语言的意义单位。每个语篇都创造着真实的决定着人们行动的方式以及什么是可信的知识认同。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在社会生活中操作的多元意义系统,但是,有一些意义系统比另一些意义系统更占居主流的地位,成为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制度”。⑥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早已是幼儿教师的“真实的制度”,因此,多元阅读提供给学生机会去学习如何解构意义和权利的关系,这种关系操纵着语篇并在其他方面也起着作用,同时塑造着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各种关系。
多元阅读不仅仅只针对文献阅读,还涉及把社会生活作为文本来阅读和解构。用这种方法阅读课堂教学生活,首先意味着检视教师和儿童所言说的意义,然后,审视这些语篇被实践或被课堂参与者创生的方法。通过把语篇外显化,就可能明白其中的社会结构、权利关系、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地位以及每个个体被塑造为现实的生活历史和愿望的方法。多元阅读允许这种解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或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诸如教师研究、批评理论、儿童社会学、后结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等认知手段和反思工具。不论探究什么话题,教育者至少要为学生介绍一到两种阅读理论。新晨
(三)影像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在情境、历史和个人传记中转换的,没有不变的无情境、无历史或无传记的角色功能变化。相反,教师的身份认同产生于语篇,教师基于语篇和他们置身与其中的社会情境建构了多元主体角色。这意味着教师能同时置身于多重角色:他们能通过培育、关爱、支持和对个别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回应创生发展适度的课程,与此同时,也建立起自己对课堂和性别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专业认同感,可以使用视觉影像技术。影像不是简单的对镜关照而是社会和***治建构在视觉表征上所展现的意念和想像以及人们对此反思所产生的特别价值。⑦早期儿童教师的影像技术往往是通过诸如电视、电影、文学和艺术以及研究和学术文本等现代手段而再现。因为这些影像能让学生洞见知识的***治效果,反思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体观以及他们作为教师工作的隐喻意义。
当然,把视觉文化、多元阅读和情景知识相结合将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策略可以照亮后现代的方法理念,在其中,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意义的多元系统能使儿童和教育者形成多元认同,了解权利和知识的关系是如何塑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机制。
幼师现代教育篇2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中,讲到的幼儿***画故事具有夸饰性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德国系列***画故事《狗熊的婚礼》,讲述狗熊安东和埃米在举行婚礼时,一阵春风吹走了安东的帽子和埃米的头纱,被春风吹走的帽子和头纱经过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主人的手中,它们每一幅***都突出表现了夸饰性的特点。所谓夸饰,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造成画面内容不同程度的夸张和变形。这一难点,通过***画故事在大屏幕上的演示,直观、生动,学生一看便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可以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训练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格林童话故事《稻草、煤炭和豆子》,通过录音机给学生播放2-3遍后,让学生听故事,记录内容要点,再根据记录把这则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不但能按要求把内容要点记录下来,而且还能够模仿录音中的音色和情感把故事讲完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三、帮助幼师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在将来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所以,普通话的训练是幼儿教师的口语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播放多媒体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跟着多媒体播放的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朗读单音节和双音节字、词,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普通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准确的发音会运用到平时的一般口语交际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讲故事训练。又如,在训练学生讲《乌鸦和狐狸》的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和狐狸》的寓言故事,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边看边讲,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四、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评价他人
从学生成长角度分析,间接经验的学习很必要,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部分学生觉得当幼儿教师很容易,学习不努力,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评价他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在学习幼儿戏剧文学时,我会分组让学生表演童话剧《小熊拔牙》《“妙乎”回春》《骄傲的小燕子》,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头饰,扮演小熊、小燕子、小白兔、小花猫等剧中角色。在表演时,我会拍摄每组童话剧的全过程后,播放给所有学生观看,学生就会从中看出自己和他人存在的问题,就会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他人,看到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针对自己的不足或弱项不断努力。
五、结语
幼师现代教育篇3
早教专业幼师生应尝试以兴趣班的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早教知识面,掌握早教技能技巧,促进幼师生早教专业发展。幼儿教育早教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一、幼师生早教专业发展的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早期教育对象是指0~6岁儿童,涉及0~3岁婴幼儿阶段和3~6岁幼儿阶段的儿童,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是不相同的。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拓展办学思路,着眼于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江苏省范围率先对专业实行细分,分出了0~3岁早教方向和3~6岁的幼教方向。新辟的早教班有2个,其余班为幼教方向,即原来的幼教班。相比幼教方向,早教方向的专业学习内容更多,早教班的学生除了学习幼教班的课程,还要增加0~3岁婴教方面的课程,因而将来的就业面应该也更宽,既可选择面向0~3岁的早教机构,也可到普通的幼儿园当老师。在早教专业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一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体现出早教班的特色?如何能满足社会对早教师资的需求?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以活动课程方式――专门开设0~3岁婴幼儿早教兴趣班,学校聘请早教专业老师引领,使学生一进校园就接触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片、***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0~3岁早教兴趣班教学实施我们对幼师五年学习中0~3岁早教兴趣班的学习作了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年级学习阶段制定了基本流程。
总体规划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初触早教、亲历早教、研究早教,并通过规范的教学行为使学生进入早教实践,获得早教专业经验。1.学生初触早教0~3岁早期教育专业性很强,婴幼儿每个年龄段都有与之相附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年龄越小婴幼儿发展的速度越快,因而不仅年龄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而且同龄个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因此,0~1岁婴幼儿是以月龄为依据分段教养,1~3岁婴幼儿以半岁为依据的分段教育。对于刚入校的幼师一年级学生,他们缺乏婴幼儿教养经验和没有专业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按婴幼儿月龄给学生看视频,学生第一次看到从新生儿到一周岁的宝宝成长的全过程,观察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许多照顾宝宝的基本常识,积累早教专业知识,初步感受早教内容。2.学生亲历早教每个幼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专业内化成为可能。所以,幼师第二年教师鼓励学生到早教机构去观察、体验和经历。学生去早教机构亲历婴儿游泳、亲历亲子教育活动,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直观、具体,有助于形成对早教的整体认识。在亲历中学生直接观察早教活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纸笔记录往往会遗漏许多信息。因此,学生在早教机构中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并为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备用。3.学生研究早教进入幼师第三年,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网络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即在任务驱动下,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和学习网站上的资源,掌握网络信息搜索主要策略和技巧,上网操作实践,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任务。4.规范学生早教技能进入幼师第四年,根据江苏省规定,幼儿园教师持双证上岗(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学生开始参加育婴师中级资格的考试,在育婴师中级资格培训中,除对学生进行早教专业理论考核外,还要对幼师生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实操的内容有给婴幼儿洗澡、抚触、换尿布、穿脱衣服、喂奶和副食(添加)制作等,这些都要规范的动作和操作步骤。教师在培训中采用微格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学生训练上述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可使师范生和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例如,老师讲解抚触的实际操作,在给婴幼儿抚触前,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手掌、手指间、手背、手指、大拇指、手心和手腕。然后,老师分别教了学生婴幼儿脸部、腹部、四肢和背部的抚触。每一个部位的抚触都有专业的手法、程序以及相应的注意点。老师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让幼师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并作角色扮演。5.学生展示早教活动进入幼师第五年,学生经历了毕业实习,学生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要求,学生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例如,学生以PPT的形式呈现了游泳中心看“婴幼儿游泳”的观察报告。从什么是婴儿游泳――调查几个宝宝的情况――分析宝宝游泳出现的情况而作的科学解释――最后分析了游泳的好处。调查的内容分为宝宝的月龄,第几次来游泳,游泳时发生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其的看法,最后还用照片展现,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一环扣一环很有专业性,每一个课件都能体现学生思路的选择,在制作中课件***片、视频、动画、声音、文本等素材的获取方法,课件素材的制作加入一些视频、音频、***片、动画等,使课件有声有色,内容的呈现,动画的设置,文字的设置,***片的位置、大小、效果,视频音频的播放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模板的选用,背景的选取等都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证明,利用0~3岁早教兴趣班的形式,用任务目标的方式,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幼师生专业成长的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世辉,石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雅芳.幼儿教师“专业化”对幼师生“自主教育”的挑战.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幼师现代教育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管理;现代信息技术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时代已然来临,幼儿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是在必行,目前,在教育领域当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应用到幼儿的教育教学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教育管理中,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因此,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重大的作用。
1.2研究的意义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当前的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者,要正确的看待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科学并且有效的使现代信息运用到如今的幼儿教育中,并且与其他的教育方法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所长。一定要正确的看待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园内的管理,也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2.1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培养能力;了解幼儿的知识构架
在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构架之后,才可以为幼儿决定之后的学习内容。如果幼儿想学习新的知识,则幼儿应该以原来的知识构架为基础。幼儿时期是幼儿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未来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玩。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更可以让幼儿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感到满足。第二,利用多媒体策划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引调动思维。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渴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与幼儿的实际课程相结合,幼儿园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幼儿学习的内容。
2.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的坚持性以及学习环境、内容等等中表现出来的偏爱。幼儿自身特点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幼儿是通过感知通道获取信息的,其主要的获取通道在于触觉、听觉和视觉三种。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相结合之前,教师对幼儿的学习风格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设计的活动要与幼儿自身的特点相融合,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熟悉的学习风格可以更好的引导幼儿获取知识。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更好的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适应幼儿的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真正的实现“一切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2.3通过信息化课程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的教学当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运用电脑的相关技术,幼儿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仅可以让幼儿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幼儿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成功的刺激下让幼儿对事物形成新的感知和激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上幼儿重大的作用,并且对于提高幼儿的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4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课堂一般都用欢声笑语来形容,因此,运用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育方式是有必要的。在幼儿的教育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像等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手段。比如,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数学计算和时间等问题的知识,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为幼儿们播放动画以及***片,可以更好的让幼儿了解所学的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孩子们学习到了知识,也可以促进整体的教学质量。
2.5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幼儿是其中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教师举办的一系列的活动均是围绕着主体进行的。及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中功能有多么的齐全,多媒体辅助教育也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并不能作为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其实是幼儿学习、认知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幼儿与教师之间交流的一个过程,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操作和运用,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的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安排。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较少了教师的负担,让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大纲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特点、心理变化、个性的发展,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多媒体教育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只可以将其定位在“辅助”的地位上,可以让他成为教师的辅助工具,不断的引导教师和幼儿,在激发幼儿的是我思维上和教师的启发种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育,它并不是万能性的,而是要根据教育活动和多媒体的特点相结合,采用使用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当前的先进技术而忽略了其他的教育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的频率,虽说这种教育方式更加的吸引人,但是却不能完全的替代其他的教育方法,而是要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对于每一种教育手段都要有不同的侧重,并且要扬长避短,相互结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可以让多媒体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挥起作用。
3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幼儿园管理网络
3.1.1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在幼儿园内,可以实行联网。可以将教职员工的相关资料输入到平台上,就可以方便的对教职员工的档案进行管理。根据教师入职时间、职责的不同,分别进行档案的确立。在对幼儿的管理中,也可以将幼儿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贯、父母等相关进行电子输入,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幼儿的所有状况。3.1.2完善信息管理网络,确保资料管理的可靠性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如果用纸张进行存档,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档案的数量会不断的增加,导致需要大量的空间进行保存,由于纸张的特殊性,存储比较困难;如果使用电子存档的方法,则会担心电子设备损坏,档案内容容易丢失等等。因此,当前幼儿园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幼儿园中的所有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电子管理,将数据储存在一个服务上,就不用担心电脑损害导致信息丢失的问题。这样的措施不仅可以方面园内的使用,也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通过完善信息管理网络,可以准确的保证资料管理的可靠性。
3.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师业务管理系统
幼儿园的工作几乎是一成不变,对于有着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而言,许多的教学内容是有规矩可循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应该让更多的教师去学习和应用,教育资源与其他的资源有所不同,如果长时间不相互交流、不使用就会失去时效性,其主要的教师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由此,可以由网络最为平台,收集园内教师制作的优质教学材料最为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的管理,方便园内的教师共享和交流。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学习,可以促进园内的教师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要不断的发现促进教师专业养成的途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材料与资源。
3.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园同步发展体系
通过幼儿园建立网站,制作不同的宣传主题,家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幼儿园的管理理念、师资力量、教育教学、幼儿园活动各方面的信息。每一个班级可以建立一个单独的网页,而已围绕家长关注的问题设置不同的专栏,形成家长也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幼儿在幼儿园整天的学习以及生活的状态。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不单单可以园内的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利用短信交流,除了与家长及时的交流外,幼儿园可以将园内的事情进行转达,家长也可以像幼儿园提出建议,并且及时的解决,方便快捷。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4.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的出发点主要是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的目的不是让幼儿教育更加的现代化,而是希望在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可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决定其成败的原因不在于设备、资源、硬件,而是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应用水准以及综合能力有关。换一句话而言,教师不单单要有较好额信息素养,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有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合理的运用,才可以让其发挥巨大的作用。
4.2加强幼儿教育的资源开发
当前,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局限在于信息的开发,一旦教学的资源受到限制,信息化教学就不能如期的开展。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幼儿教育者和技术人员的开发,两者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教学上的错误,更好的贴近幼儿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舒缓当前教育资源匮乏的模式。
4.3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水平
在教育领域当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今,由于缺少相关技术的专业培训,有的教师在面对各种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的时候,教师经常会感觉到茫然失措的感觉,由于对计算机不了解,也不知道怎样的运用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作用,根据自身的水平,一般只会用简单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的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准不达标,就不能真正的体现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老师是幼儿启蒙道路上的领路人、支持者或者是合作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于当前幼儿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不了解的情况下,幼儿园应该组织这方面的培训,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从本质上提高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水平。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今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社会上多个领域上得到了应用,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作用。在幼儿的教育管理中,现代的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目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孩子了解更过的知识,开阔眼界。对于教师而言,不单单可以培养教师的技术素养,也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教师的负担,并且,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人情。对于家长而言,家长可以及时与幼儿园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状态,并且更新家长的观念。所以,就目前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在社会上不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为了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春燕.浅谈幼儿园教育教育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J].新西部(中旬刊),2014(12):120,118
[2]白秀珍.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时间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4):156
[3]程志龙.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学术界,2014(5):207-217
[4]田茂娟.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的作用[J].东方教育,2014(5):249
幼师现代教育篇5
一、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策略及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把不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容易实现。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手指的活动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完善,还有幼儿大脑发育方面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多种类型的游戏当中,幼儿比较喜欢手影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通过手编成多种形状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十分有效。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仅用手便能够编出多种形状的影子,而这种现象让幼儿感到十分好奇,进而激发出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但是在进行手影游戏的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必要的光源条件,幼儿园通常都是使用灯光开展这种游戏,由于光源方面的限制以及幼儿分布的比较零散,没有办法让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比赛。比较发现,运用幻灯进行这种游戏,在光源方面不会受到限制,幼儿们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比赛,并且对于画面老师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影子比较清晰且集中。使幼儿更加容易操作,进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幼儿编一些相对简单的手影,使其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找到手影的技巧。要求教师日常生活中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采取看动画片以及看书的方式,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素材。幼儿基本掌握了手影的技巧之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进行自由的想象,从而对于手影的花样进行创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最大限度的被挖掘出来。因为在编手影时要求手指的灵活使用,进而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当中,游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基本形式中的一种,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幼师现代教育篇6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当今教育技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对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更是研究的重点。2004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而在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同时,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幼儿师范生(以下简称幼师生)俨然成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发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2 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调查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加强课程内容分析与设计的合理性与针对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分别设计了针对幼儿教师和幼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并对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幼师生发放了学生问卷,对徐州幼教集团部分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发放了教师问卷。通过对返回的有效问卷(学生275份,教师66份)进行分析发现,53.03%的幼儿教师曾经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80.3%的幼儿教师对《标准》的了解比较清楚。而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在校幼师生中,所有人都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但对于《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现根据被调查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按照《标准》中提及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四大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意识与态度 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只有43.27%的在校幼师生认为教育技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而72.73%的幼儿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60%以上的幼儿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而将近60%的在校幼师生在这一方面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在应用意识方面,69.7%的幼儿教师和57.09%在校幼师生都具备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在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这两个方面的意识和态度,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均比在校幼师生的调查结果较为理想。
知识与技能 从教育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看,幼儿教师的掌握程度比在校幼师生稍高一些,尤其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幼儿教师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在校幼师生;而在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方面,常用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幼儿园常见的教学设备,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也明显高于学生(少于三分之一)。
应用与创新 《标准》中关于应用与创新的要求分别有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四个方面,由于在校幼师生缺少足够的教学实践,他们虽然很感兴趣,但在这方面的能力表现却远远低于幼儿教师。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这两个方面,在校幼师生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大,幼儿教师中能够完全掌握的约占50%,而在校幼师生中能够完全掌握的仅占20%。
社会责任 《标准》中关于社会责任的部分,就公平、有效、健康地应用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示范规范行为与传授与技术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的内容做出要求。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各被调查对象对这些要求的理解与认可程度的比较发现:80%以上的幼儿教师完全认可《标准》中关于社会责任的四点要求,而在校幼师生中仍有近40%的人对这部分的理解不够深刻。
3 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需求对象的分析 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教育技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幼师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既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有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因此,本课程一般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以期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后,结合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能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之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应用与理解奠定夯实基础。可以说,在课程方面,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之间,实现更灵活、更具渗透性的有机串联。而对幼师生自身而言,也能帮助他们寻找到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最佳着力点和最具“知行转化”意义的平台,从而让其职前教育能够最大化地满足职前需求。
课程内容的分析 ***1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2012年第一学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课时安排。以《标准》为基准,经过对照***1中的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分析发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理念、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方面都存在与《标准》要求相脱节的突出问题。
1)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常规媒体使用过多,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前沿知识与技术的介绍和描述。这样一来,不仅不易调动广大幼师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也很难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的精神。
2)课程内容的安排包括教材的内容都缺少针对性,对于幼师生的专业化特征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结合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特点与职业需求,将普适性的教材与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
3)课程内容结构过于单一,未突出“教学设计”这一重要部分。“教学设计与实施”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两部分内容,应作为培养幼师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这些也是一个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
那么,幼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究竟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既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又适合幼师生的专业特点与发展需求呢?笔者将在以上问卷调查与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内容设计的新思路。
4 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取 选取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才能更符合现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未来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既做到对应《标准》 ,又有适度弹性。2004年***颁布的《标准》主要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明确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幼儿教师同样要求具备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素养,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擅于将信息技术与自身的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可以说,《标准》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要求广大教师包括幼儿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是核心部分。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若以《标准》为准,对他们在校期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可以为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快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以《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部分的现状调查结果为例,通过将在校幼师生与幼儿教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现状明显优于在校幼师生,而两者出现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校幼师生开设课程课时相对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真正实现教育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因此,难免出现幼儿教师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需求与在校幼师生面对教育技术课程被动学习之间的尴尬现状。然而,这种差距不仅仅在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出现,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校幼师生在教学资源应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教学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如幼儿教师。究其原因,是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教育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频繁应用,在锻炼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加深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环境的熟练掌握,而这一切正是课时有限、缺少实践的在校幼师生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结合课程需求对象即幼师生的特点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与设置,并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实现以下教学效果。
1)教育技术理论。熟悉教育技术主要理论基础与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幼师生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了解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应用相关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掌握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和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从而培养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终身学习观念。
3)教学设计与实施。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教学设计过程要素,根据幼儿特点和幼儿园的教学条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研习教学实施案例与创建教学实施计划,能够应用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
4)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了解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内涵,为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等后继课程奠定一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期提升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与整合水平。
5)学习成果整理与展示。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实现个人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评价。学生将自己整理、记录的习得成果,利用已掌握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进行展示、分享、交流与评价,不仅增强他们学习活动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利于培养他们信息化教学研究、评价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 结合以上选取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框架设计理念是以《标准》为基准,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网络教学环境,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优势智力,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使学生成为各具风格的幼儿教师。
3)遵循“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通过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从职业工作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取、序列化教学内容,“教、学、做”三者相结合,利用现有师资、校内实训环境、学校下属幼儿园资源等条件组织相关教学实践。尤其将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实现幼师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线性贯穿。例如,教育技术课程与其后继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之间的衔接与渗透,都可以为幼师生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等方面,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基本四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同时,更利于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帮助他们培养根据时代与行业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在内的各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观念。
结合以上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与各课程内容,搭建基于《标准》的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框架如***2所示。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不仅考虑到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序列关系,也遵循了一般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
该框架设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呈现,使得幼师生在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在对幼师生实施课程教学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通过试点教学发现,这种更具灵活性、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进行每一次的小组活动或任务活动之前,都必须先进行“活动设计”,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实施等不同层面都能受到“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的锻炼。而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在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整体感,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
5 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语言领域学习的要求有“利用***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里提及的“其他多种方式”就包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开展也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更乐于被幼儿接受和青睐。那么,为了符合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必然要对广大幼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标准》设计一套切合当前发展要求、结合幼师生特点的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并予以实施,适时推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与自身特色的教育技术校本教材,才是积极培养真正适应时代与行业需要的幼教师资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北京:教师[2004]9号,2004.
[2]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23.
[3]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 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1.
幼师现代教育篇7
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构建
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还于192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从而初步构建了幼稚教育新目标——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教育。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中坚。1927年陈鹤琴等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中国式幼稚教育的十五条主张,勾画了中国化幼稚园的雏形,主张第一条便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并以适合国情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幼稚教育目标。
张雪门毕生从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他对幼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尤为深刻。1936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时,他提出幼稚教育应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教育目标是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集大成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完满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幼稚教育。
二、本土化幼稚园课程的探索
陈鹤琴与他的学生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课程实验对幼稚教育中国化至关重要。该实验本着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的原则,根据本土季节的变化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教学采用游戏式的方法,并为此设计了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具,如读法教学中的缀法牌、挂***,算术教学中的点数牌、滚珠盘、旋珠盘、初学加法片等。1928年他们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幼稚园课程规划,并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为中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直至***后全面学习苏联为止,我国幼教界通行的一直是陈氏所创造的以本土季节变换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他所编的中国化的幼儿故事、幼儿园设备标准等更使后人受益无穷。
张雪门一生致力于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他就提出课程是适应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而生长有因时因地的差异,应区别对待,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1970年,他在台湾出版《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他从北平到台湾的近40年的课程研究作了总结。书中把“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作为课程标准第一条。他于1966年初步完成的“行为课程”体系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化的精神和理念。
看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的本土化课程观,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对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两点是他们的课程取得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三、适合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旧的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是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所以要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在幼稚园中学习如何办幼稚园。陶的办校思想对今天幼稚师资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方。
为真正实施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张雪门认为幼稚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他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师范生的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无论是孔德师范的“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还是北平幼稚师范的乡村教育实验区,都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中国需要教育之迫切、自己能为教育事业献身之光荣。
陈鹤琴建立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是他的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活教育理论的特征。1940年,陈鹤琴创办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活教育”实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以下对陈鹤琴的“活教育”幼稚师范教育体系的评价亦可作为对陶、张等人师范实践的代表性评价:它虽然实用主义教育色彩颇浓,但它“吸收欧美教育的长处而去其短处”,同时,“发扬我国固有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以中国社会为其发展的基础;它是针对社会实情,适合大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社会的道地产物,所以,它才有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深厚的影响”。
启示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同时,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引入各国教育思潮和教育经验。如蒙台梭利教学法,二三十年代已引入过,但遭到失败,90年代重新推广,至今方兴未艾;正在推广中的瑞吉欧教学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和接纳。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学习,中国幼教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味崇洋,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如盲目追风赶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似乎没见过的都是好东西,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幼教界的发展将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于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向国外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已是非常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再认识,笔者获得一些启示。
一、新拿来主义——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综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以向外引入为起点,不断调整适应国情、并不断向外学习的过程。其运行公式大致为: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自主发展性学习。在对外学习的问题上,陈鹤琴的观点是较为理性的:“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下国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尽管在他们美国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国采用起来到底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我想,陈鹤琴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呼声的缩影与代表。这
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来源:作者:范文时间:10-2722:45:41浏览:13Tag: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大中小】
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教育新思潮风起云涌,“民主与科学”“教育救国”成为时代呼声。中国幼教界亦乘风逐浪,掀起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的改革运动。改革主要针对民国前期各种外国教育思潮倾门而入,中国幼教界一味模仿抄袭,从而迷失自我,身患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大顽症之现状;运动以若干教育实验为先驱,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三方面着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人自己的学前教育体系,继而带动了整个幼教界的本土化复归和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式学前教育——这个西方的近代文明之果,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出本土之花。这场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本文试对这些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实验进行再认识,以期获得可供解决今天中国幼教界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一些有益启示。
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构建
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还于192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从而初步构建了幼稚教育新目标——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教育。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中坚。1927年陈鹤琴等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中国式幼稚教育的十五条主张,勾画了中国化幼稚园的雏形,主张第一条便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并以适合国情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幼稚教育目标。
张雪门毕生从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他对幼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尤为深刻。1936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时,他提出幼稚教育应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教育目标是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集大成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完满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幼稚教育。
二、本土化幼稚园课程的探索
陈鹤琴与他的学生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课程实验对幼稚教育中国化至关重要。该实验本着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的原则,根据本土季节的变化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教学采用游戏式的方法,并为此设计了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具,如读法教学中的缀法牌、挂***,算术教学中的点数牌、滚珠盘、旋珠盘、初学加法片等。1928年他们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幼稚园课程规划,并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为中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直至***后全面学习苏联为止,我国幼教界通行的一直是陈氏所创造的以本土季节变换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他所编的中国化的幼儿故事、幼儿园设备标准等更使后人受益无穷。
张雪门一生致力于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他就提出课程是适应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而生长有因时因地的差异,应区别对待,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1970年,他在台湾出版《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他从北平到台湾的近40年的课程研究作了总结。书中把“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作为课程标准第一条。他于1966年初步完成的“行为课程”体系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化的精神和理念。
看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的本土化课程观,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对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两点是他们的课程取得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三、适合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旧的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是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所以要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在幼稚园中学习如何办幼稚园。陶的办校思想对今天幼稚师资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方。
为真正实施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张雪门认为幼稚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他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师范生的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无论是孔德师范的“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还是北平幼稚师范的乡村教育实验区,都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中国需要教育之迫切、自己能为教育事业献身之光荣。
陈鹤琴建立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是他的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活教育理论的特征。1940年,陈鹤琴创办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活教育”实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以下对陈鹤琴的“活教育”幼稚师范教育体系的评价亦可作为对陶、张等人师范实践的代表性评价:它虽然实用主义教育色彩颇浓,但它“吸收欧美教育的长处而去其短处”,同时,“发扬我国固有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以中国社会为其发展的基础;它是针对社会实情,适合大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社会的道地产物,所以,它才有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深厚的影响”。
启示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同时,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引入各国教育思潮和教育经验。如蒙台梭利教学法,二三十年代已引入过,但遭到失败,90年代重新推广,至今方兴未艾;正在推广中的瑞吉欧教学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和接纳。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学习,中国幼教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味崇洋,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如盲目追风赶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似乎没见过的都是好东西,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幼教界的发展将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于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向国外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已是非常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再认识,笔者获得一些启示。
一、新拿来主义——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综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以向外引入为起点,不断调整适应国情、并不断向外学习的过程。其运行公式大致为: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自主发展性学习。在对外学习的问题上,陈鹤琴的观点是较为理性的:“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下国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尽管在他们美国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国采用起来到底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我想,陈鹤琴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呼声的缩影与代表。这
新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64页.
幼师现代教育篇8
幼儿师范 教学内容 遵守原则
一、幼教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新生中考分数普遍较低,素质能力和以往相比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弱,原因不外以下几点:自幼养成教育不够,学习习惯不好;独生子女多,意志品质差,刻苦精神不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之高分学生有一定差距;有部分学生虽然智力能力不错,但学习适应性差。
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状况
由于生源锐减,幼儿师范学校为了生存,往往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并存,教学上互相影响。一些学校兼办高中或者办艺术高中班;一些学校大专、中专混办;一些师范、幼儿师范兼办其他中职专业。有部分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导致了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为历史原因,许多幼师学校师资多来自中学,这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联系实际不够。理论学习多,艺术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
三、对幼儿师范教育特点的初步认识
1.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理论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的是经验技能型实用人才,理论教育尽管作用巨大,但对于文化基础薄弱、不习惯理论学习的幼师学生来说,要在短短三年扭转其学习理论的习惯,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几乎不可能。在教学上就必须有所舍弃,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幼儿语言训练方法,幼儿数字思维训练,美术实践能力和音乐舞蹈技能等。
作为职业教育的幼儿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多数学生,不可能以培养幼教专家为目标,培养能够驾驭幼儿园课堂教学,胜任一般日常管理的实用人才,应该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2.面对择业就业、具体工作的实用性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低,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高。与重视知识灌输的基础教育和重视理论探讨的高等教育不同,幼师教育直接面向基层幼儿园,毕业生需要实用的工作技能,所教、所学要实用、有用、管用。目前,举国上下多幼教空前重视,公办、私立幼儿园方兴未艾,过去长期的不重视造成师资短板,各地都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实用型幼儿教师。
3.以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技能性培训为主
在培训内容、时间、难度上,幼儿师范教育相对来说不需要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学,要求学习训练短平快。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是反复“操练”,以足够的时间、相关的技术指导进行专注的专门的训练。做到“熟”生“巧”,以“练”求“精”。幼儿师范教育急需的是在美术、音乐、舞蹈、体育、营养学等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并且适合在0~7岁幼儿阶段训练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方面有一定能力,并富有组织教学水平的实用人才。
4.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专业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幼儿教育专业,在抚育幼儿成长,发展幼儿智力,提高幼儿体能和健康水平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提出,不断丰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幼儿教育虽然被误解为“小儿科”,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专门学、专门练,不成为“熟手”乃至能手,就适应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满足不了竞争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人才竞争,从娃娃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更加需要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教育训练,更凸现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有价值乃至不可替代性。
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对策
1.宏观对策
概括地说,幼儿师范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实用性职业技能的教育;实施就“业”、就“高”、不就“理”;按市场要求来进行培养,社会需要怎样的幼儿老师,学校就培养怎样的幼儿老师。社会需要怎样的育儿人才,学习就输送怎样的育儿人才;课堂上要少讲乃至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多讲“操作”,多搞“实训”,偏重学技能、出能手。在抓好传统的艺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幼儿营养和健康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尽快成为育儿能手;发展和研究多门类职业技能、技巧,进一步体现和实现幼儿师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实现职业专项技能对职业工作者的全员必备性。要让全社会尊重幼儿教育工作,让幼儿教育工作成为无法替代,持证上岗的专门技术性人才。
2.实现宏观对策的微观策略
(1)加强市场调查,研究现实需求
近年来,社会对幼师毕业生需求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社会需要本来是有层次的,社会有对各个层次的教育专才现实需求。用大学本科生,甚至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当普通幼儿教师,在现实条件下,既是浪费,又是不必要和不可能持续的,未经过专门培训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未必能搞好学前教育。
(2)幼师学生的年龄段决定她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虽然有部分学生对理论教学接受理解能力不够强,但对艺体技能完全能达到要求。甚至有“读写困难症”的学生,在技能实训中,也“如鱼得水”,大展身手。
(3)幼儿师范教育应当开拓和激发社会对育儿技能乃至“能手”教育的需求
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使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幼儿园需要熟练的教师乃至教育能手。幼师教育如果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必然会激发社会对幼儿师范教育的新一轮的需求。
(4)幼儿师范教育应可成为基础、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
幼儿园工作技能乃是工作“熟手”、“能手”的教育,应当和可以成为以基础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育,以专业理论和创新研发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并存发展,不可替代的教育。
3.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体系
(1)近期目标
以就“业”为主,兼顾就“高”。就“业”,就“高”,不就“理”。所谓“以就业为主”就是要学生能胜任基层幼儿园工作,满足幼儿园工作需要,实现高就业;所谓“兼顾就高”,就是针对部分学生,不仅要求胜任工作,还能成为幼儿教育的专家,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创业者和推动者;所谓“不就理”就是优化改善甚至对某些学生暂时忽略理论学习。
(2)中长期目标
逐步实现幼儿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满足和激发社会对“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的认识。让幼儿教育工作更加收到社会尊重;让育儿工作成为技术性专门性工作。
(3)创业教育
幼师现代教育篇9
关键词 教育技术;幼儿园课程;信息技术
国内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
二十一世纪,由于计算机、电子通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丰富了信息技术的内涵,极大地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物理基础,是科学实施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育技术对当前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幼儿园课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对于构建与课程相匹配的立体信息环境,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思考:教育技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现状如何?教育技术运用到幼儿教育将会对幼儿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在幼儿课程实施中的运用?等等。
一、教育技术的运用将给幼儿教育带来质的飞跃
1.教育技术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中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发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为学习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不同的学习个体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幼儿教学环境即可以实现班级教学,又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兼顾了幼儿的个别差异,让幼儿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
2.优化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
目前,教育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领域主要有四种方式,即多媒体投影教学、多媒体交互式教学、个别化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媒体传播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使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而且画面的色彩性、动感性、趣味性等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课程实施过程能有时间以儿童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3.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实施过程,无意识地培养了幼儿的信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哪些媒体是做什么的,可以产生哪些效果。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将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从娃娃抓起并不是说要让幼儿掌握多少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应该根据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出发适当培养其对新事物的感知与了解。
4.促进家校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利用平台,记录幼儿的成长情况,以供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成长进行评价,使教师和家长可以即时交流幼儿的成长情况,提高家校信息的共享。
5.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教师可以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远程交互式教学平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Blog等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解决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差异问题,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二、教育技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运用现状
1.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观念与意识很淡薄
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用来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对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亟需回答的问题,由于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到位的原因,致使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到位,甚至连教育技术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知道教育技术的却对其概念的认识有误,常常犯把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的错误。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害怕被新技术所取代而极力反对技术进步,形成了技术应用的阻碍着,这也使得教育技术的观念与意识没能在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得到广泛的认识认可。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得设计构建新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2.传统的教学工具仍是主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只是陪衬
当前的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采用的教具大都是传统的教具,如黑板、粉笔、录音机、实体道具等。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较少,有用也只是象征性地作为陪衬,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使得一些媒体设备成为了摆设,闲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3.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在教育技术素养方面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对媒体的选择较为盲目,缺乏对媒体的整合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媒体的使用目的性不强,对媒体的运用常常只发挥其单一的功能,不懂得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效应。由于缺乏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素养培训,面对琳琅满目的计算机软件和媒体设备,教师常常感到茫然,也缺乏必要的自信,不知道如何选择和有效运用、如何为儿童做适宜的指导。
(2)缺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人员和设备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主要还停留在“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幼儿教育由于处在教育的起步阶段,幼儿园教师未能在信息技术水平及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进行相应的提高,使得她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是缺乏。此外,幼儿园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制约了幼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时,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专业化素养,就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难以适宜发挥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三、对于改善当前教育技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1.幼儿教师是教育技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利用新技术不是追潮流,媒体设备不应该仅仅是摆设。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完善专业素养。
(2)善于选择媒体提高媒体的整合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学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多样化要实现对教学媒体进行有效的利用就首先要熟悉教学媒体的特性,幼儿教师在熟悉了教学媒体的特性之后还应该能够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媒体的组合以求达到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幼儿教师应遵循这几个原则: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媒体特性;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2.社会应该在促进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肩负责任
(1)开发更多有益的、实用性强的教育软件。过去的十几年,我国面向学龄前教育阶段的软件,尽管在数量上、内容上发展迅速,但是在软件质量上却不容乐观,更多交互性强、智益性高的教育软件还有待开发。只有这些教育软件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获得教师的认可,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幼儿教学的热情。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必将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教育技术不能在幼儿教育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还不高,对媒体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为教育技术能更好地运用幼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力平.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余武.教育技术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3]杨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王俊萍.中小学学生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幼师现代教育篇10
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构建
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还于192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从而初步构建了幼稚教育新目标——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教育。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中坚。1927年陈鹤琴等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中国式幼稚教育的十五条主张,勾画了中国化幼稚园的雏形,主张第一条便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并以适合国情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幼稚教育目标。
张雪门毕生从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他对幼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尤为深刻。1936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时,他提出幼稚教育应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教育目标是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集大成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完满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幼稚教育。
二、本土化幼稚园课程的探索
陈鹤琴与他的学生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课程实验对幼稚教育中国化至关重要。该实验本着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的原则,根据本土季节的变化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教学采用游戏式的方法,并为此设计了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具,如读法教学中的缀法牌、挂***,算术教学中的点数牌、滚珠盘、旋珠盘、初学加法片等。1928年他们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幼稚园课程规划,并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为中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直至***后全面学习苏联为止,我国幼教界通行的一直是陈氏所创造的以本土季节变换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他所编的中国化的幼儿故事、幼儿园设备标准等更使后人受益无穷。
张雪门一生致力于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他就提出课程是适应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而生长有因时因地的差异,应区别对待,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1970年,他在台湾出版《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他从北平到台湾的近40年的课程研究作了总结。书中把“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作为课程标准第一条。他于1966年初步完成的“行为课程”体系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化的精神和理念。
看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的本土化课程观,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对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两点是他们的课程取得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三、适合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旧的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是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所以要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在幼稚园中学习如何办幼稚园。陶的办校思想对今天幼稚师资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方。
为真正实施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张雪门认为幼稚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他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师范生的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无论是孔德师范的“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还是北平幼稚师范的乡村教育实验区,都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中国需要教育之迫切、自己能为教育事业献身之光荣。
陈鹤琴建立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是他的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活教育理论的特征。1940年,陈鹤琴创办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活教育”实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以下对陈鹤琴的“活教育”幼稚师范教育体系的评价亦可作为对陶、张等人师范实践的代表性评价:它虽然实用主义教育色彩颇浓,但它“吸收欧美教育的长处而去其短处”,同时,“发扬我国固有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以中国社会为其发展的基础;它是针对社会实情,适合大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社会的道地产物,所以,它才有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深厚的影响”。
启示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同时,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引入各国教育思潮和教育经验。如蒙台梭利教学法,二三十年代已引入过,但遭到失败,90年代重新推广,至今方兴未艾;正在推广中的瑞吉欧教学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和接纳。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学习,中国幼教界取得了
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味崇洋,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如盲目追风赶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似乎没见过的都是好东西,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幼教界的发展将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于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向国外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已是非常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再认识,笔者获得一些启示。
一、新拿来主义——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综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以向外引入为起点,不断调整适应国情、并不断向外学习的过程。其运行公式大致为: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自主发展性学习。在对外学习的问题上,陈鹤琴的观点是较为理性的:“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下国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尽管在他们美国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国采用起来到底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我想,陈鹤琴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呼声的缩影与代表。这个时代已不是学前教育的起始时代(也就是模仿性学习阶段),而是经历了模仿和抄袭之后的适应性学习阶段,在此阶段,人们已看到了抄袭的弊端,对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不再是全盘端来,而是“拿来”,选取自己有用的,经过改装,为己所用。这个改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科学化为保证的,离开了科学化的中国化,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封建主义的抬头。因此,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为切入点的,而不再以模仿为基本手段。由此可见,实验是理性地引入西方先进经验的必经之路,是东西方教育经验交流的桥梁,实验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这种实验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而不是“一实验就成功,一推行就不通”的人为的模仿性实验。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改装和再造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看西方教育经验是否能顺利通过实验桥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适合国情则是它的通行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西方先进教育经验,经历了20年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界应该已经超越了“陈鹤琴时代”,进入到自主发展性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吸取借鉴各国先进经验,自主发展中国式的幼儿教有的新拿来主义应成为学习特征、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我们应吸取历史成功的经验,在新拿来主义的实施中,坚持“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二、国情+发展+公益——中国幼教改革之思路
中国幼教界一直以改革作为其寻求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20年来,在经历了频繁的方方面面的改革后,我们是否应寻找一下改革的根源所在,即反思一下:我们为了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想改革肯定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变学习苏联为学习美国,而是为强国富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像陶行知、陈鹤琴当年所倡导的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其形式虽各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种强国,改变落后中国之面貌。直至今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后,依然不能忘记这个目的。
我们要贯彻这个目的,正视国情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对国情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考虑是一切改革的前提条件。其次,当发展日益全球化时,我们应求得自身的稳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教育可以改造民族劣根性,张雪门以及那个年代的许多教育救国论者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他们的改革信条。时至今日,我们须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找寻一条后来居上的自强发展之路,这个发展是超越性的发展,而非跟随性的发展,须是建立在发扬民族优胜性,改造民族劣根性的基础上的理性和自信的选择。最新的东西未必是最适合我们的东西,我们大可不必打着全球化的牌子,盲目追风赶潮,忘却了教育改革之根本目的——强种强国。第三,教育的公益性应是改革追求的目标。等级教育维系了封建等级社会,现代民主化的教育致力于建立民主社会。综观中国近代史上的幼稚教育改革运动,从陶行知的乡村幼稚教育,到陈鹤琴的活教育,无一不是为了挣脱封建等级教育的枷锁,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改革的成败也最终落实到是否有更多的孩子得益于现代教育。陶行知在燕子矶幼稚园的活动室挂了一副对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好地体现了幼稚教育公益性思想。当人的物质生产愈发达,精神生产也愈普及,人的受教育权利愈受到尊重,教育的公益性就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此,我们的改革应以公益性为准绳和终极目标。
三、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历史使命与责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是中国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些教育家们无一不是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凭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造民族、拯救国家的热潮中的。“逝者如斯夫”,但他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一体的责任心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却令后来者可歌可泣。幼教界亦不例外。陶行知拿出“与牛大哥睡觉”的精神,亲自创办乡村幼稚园;陈鹤琴带领二百多位师生辗转流离、辟山开荒,饯行“活教育”;张雪门飘零半生,“痴心”不改;张宗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当第—位男教师。倘若他们不具备屈原投江式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决然做不出这些壮举。
时至今日,“科教兴国”已成为时代呼声,时代赋予新一代幼教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陈鹤琴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当前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才会迸发出巨大的热忱去牺牲、去奉献、去做创造历史的有名的或无名的英雄。假如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只追求新的科研成果,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假如幼儿园园长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只会迎合家长心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幼教界“科教兴国”将是一句空话。中国幼教界的当务之急是在引入外国经验的同时,努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继承的精神遗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
四、反思与构建——态度和方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实际上是对前阶段引入的西式学前教育的反思和建构,是对西式文明之果的咀嚼和内化的过程。陈鹤琴、张宗麟等以反思与建构作为基本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在反对复古和崇洋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验探索,努力建构一条中国幼教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90年代中期,普通教育学界开始把反思与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态度。学前教育界的一些教科研工作者也相继把反思与建构运用于教科研,使反思与建构成为学前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对人员队伍的反思应是反思中最为关键的。目前,在中国,直接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员队伍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1.高校教师。2.幼师教师。3.幼儿园教师。在这个构成中,幼师教师理论上显得十分重要,它承上启下,连接高校和幼儿园,把高校的科研信息和科研精神输送给幼儿教师,又可把幼儿园的新需求、新动向反馈给高校。但实际上由于三级师范系统中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规格和要求基本等同于中学,客观上限制了幼师教师在科研上的主动作为,使绝大多数幼师教师成为“教书匠”,既不了解高校科研动向,也不清楚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日益陈旧,难以完成理论上的连接作用。而且,教书匠式的教师和小步子、低容量的课程模式,使得幼师培养出来的幼儿园教师整体上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分辨能力,容易盲从或守成。这样一来,便在人员和体制上割裂了理论体系建构更新与实践经验积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大 概也是当代难以出现陈鹤琴式的集理论与亲身实践于一身的教育家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幼师升格、变三级师范为二级师范已是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一大任务和趋势,上海、浙江等地已付诸实施,相信这样的改革会对中国幼教界的反思与建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注释:
[1]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新教育评论,1926年,2卷22期.
[2]陈鹤琴。我们的主张。幼儿教育,1927年,1卷1期.
[3]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