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1
(***沙雅县第三中学842200)
【摘要】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感染性,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重要性
中***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7-02
一、前言
近些年,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头等大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致力于人才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培养。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儿童的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抓好幼儿的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社会中对两种教育方式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作为幼儿的两种基本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已家庭教育两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其一,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家”“园”合作新模式的优势,才是我国开展幼儿教育的正确道路。
二、幼儿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概述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部分,以幼儿园为教育场所对幼儿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肩负着幼儿的知识启蒙和健康成长等重任。幼儿园教育是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产物,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幼儿身心和和谐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基本上采取“保”“教”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注重幼儿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此外,幼儿园教育还要求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幼儿在社会中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中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幼儿园教育为人才的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定的,引导幼儿直接感知自然环境,在对空气、花鸟等的欣赏中幼儿对人类的自然环境产生热爱,培养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的社会责任感。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幼儿园主要采用合作、分享等教学模式,通过幼儿之间的情感与话语交流,促进幼儿帮助、合作、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加快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三、幼儿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伴随人的终身发展,对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广义的家庭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教育,另一方面指父母对子女单方面的教育。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属于后者,主要指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具有灵活性和连续性。幼儿家庭教育的灵活性格体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上,幼儿和家长接触的时间较长,家长可以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尤其是在幼儿出现错误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及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此外,幼儿的家庭教育不会出现中断,稳定的亲子关系使幼儿的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首先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幼儿营造了爱的摇篮,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安全感,有利于幼儿形成稳定、活泼的性格,反之,不和谐的家庭会带给幼儿心理阴影,从而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在教育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最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对幼儿“爱”的尺度,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的素质,做到言传身教,不要对幼儿过分溺爱,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性和自主性。
四、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体系,是在国家***统一规定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而家庭教育局限于家庭之内,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对幼儿的教学比较随意。再加上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家长本身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教育掌握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即使在幼儿园放假期间幼儿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此外,幼儿的家庭教育要以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为标准,促进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之中都能健康成长。
(二)幼儿家庭教育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科学、规范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幼儿园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保持一致,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保持连贯性,幼儿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能够显著提升;反之,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左,幼儿园教育的难度会相应加大,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之下降,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科学有序的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幼儿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同步性,幼儿园教育注重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科学逻辑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则侧重与对幼儿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幼儿的智力、能力、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
五、幼儿教育新道路——“家”“园”合作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翼”,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我国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幼儿教育的改革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家”“园”合作的幼儿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要注重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幼儿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家访,增加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长通过家庭教育在幼儿心中树立教师的威信,言传身教,做到尊重教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严格要求,确保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1、加大对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增强“家”“园”合作意识
目前,大多数孩子的家长工作比较繁忙,对幼儿的教育有所疏忽也在所难免,“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要增强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进行“家”“园”合作的宣传,比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共同致力于幼儿的教育工作。
2、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幼儿园应该积极的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亲子运动会、家园主体活动、亲子音乐游戏等亲子活动中,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都进行了深入的情感交流,为幼儿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拓宽了幼儿教育的视野,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要相互信任的关系,在相互信任、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合作。
3、定期进行家访活动,深化“家”“园”合作层次
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机会,但是“家”“园”合作不能流于这些表面的文体形式,“家”“园”合作需要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家访是增加幼儿园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在园期间的表现定期进行家访。幼儿园要十分重视家访工作,制定明确的家访目标和家访内容,在家访中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结合家访的结果,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提升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园”合作的教育水平
提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是提高“家”“园”合作教育水平的基础。幼儿园要十分重视幼师的选拔工作,聘用热爱孩子、有亲和力、专业素养高的综合人才,提高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素养。幼儿园定期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和教育,邀请幼教专家举办讲座,不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另外,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工作中,切实提高“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效率和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终身教育中同等重要,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中,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亲子活动等教育平台,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正宏,钟锐锋.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239-240.
[2]黄绪云.重视家庭教育 突出育人地位——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2):67-68.
[3]廖贻.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目标与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57-60.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家庭;父母;第一任老师;道德价值观
近几年早期教育(0-3岁)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家长重视,亲子中心和幼儿园亲子班的开展也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孩子刚刚出生几个月就可以在亲子中心接受亲子早期教育。所谓亲子教育,就是家长、幼儿、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老师的专业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幼儿健康全面均衡的发展。亲子教育的诞生弥补了我国以前0-3岁教育的空白。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0-3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长在让幼儿进行亲子教育的同时,却忽略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所谓的家长并不单单只是爸爸妈妈,凡是家庭中的成员都承担这教育者的使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都应该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的人员首先自身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幼儿进行教养。家庭教育与家庭养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往往在养育中体现了出来。孩子出生以后,喂养者对孩子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要做到:
1 给与孩子智慧的爱
孩子需要真爱,智慧的爱能使孩子富于理智,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一位合格的家长要分清“慈爱”与“溺爱”的界限――慈爱是蜜糖,溺爱是毒药;慈爱是智慧之爱,溺爱是愚昧之爱。合格的家长能让他的慈爱化作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溺爱只能使缺少辨别能力的母亲们丧失理智,从而毁了孩子。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在当今社会,真正能给孩子智慧的爱的家长少之又少。在亲子班有四十几个幼儿,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由保姆或老人带来上课。琳琳第一次来上课时,对于新环境非常的好奇,一节课60分钟,有50分钟是不停得走来走去的,妈妈看到其他小朋友很安静得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的上课进行操作很是着急,奶奶则在一边不停的责备孩子,甚至有时候还出手打了孩子***掌。很显然,琳琳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平时妈妈爸爸工作忙,奶奶带孩子,因为年龄和性格的原因,奶奶对待孩子的态度是蛮横的强硬的,把自己带孩子的那套老方法用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像这样脾气暴躁甚至动手打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你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相信他们肯定会说我爱孩子但是我是想让他好。
杰杰宝宝是早产儿,父母年龄偏大所以对于幼儿的照料很精细,保护过多使得幼儿很多事情具有依赖性,不能***完成。从小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导致了孩子占有欲极强,上课的时候玩具不许别人碰,老师不能抱其他小朋友,操作时自己不愿意动手每次都让家长代劳,不和心意时动辄就大哭大闹。以上两种类型的家长给与孩子的爱都是不智慧的,严厉的爱只能使孩子的性格也越来越暴躁,溺爱却使孩子不能***。
2 孩子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有了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有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的生活。
家庭环境和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因为爸爸妈妈白天上班,所以宝宝是由爷爷奶奶帮着养育的。妈妈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宝宝一出生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从小就让宝宝感受到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爷爷奶奶性格外向每天带宝宝去邻居家串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所以宝宝在成长环境中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疼爱,为人的友善真诚,所以在宝宝两岁时候就可以很有好的跟别人相处,并且很大方的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
3 给孩子自由
当给孩子自由时,他不再听成人的摆布,他依照生命的秩序来发展;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会专注。在长久的专著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
三岁以前的行为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不能将孩子置身于知识学习当中,而是应该把宝贵的童年时光用在开心快乐的游戏探索中和与人交往中。在学习中不是把你知道得告诉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发现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在游戏的时候,不是把游戏规则强制性的告诉孩子,而是要和他们一商量讨论制定规则并认真执行;在自由活动的时候,不是放任孩子无拘无束的玩耍,而是在规则的前提下,在不打扰到别人的基础上做你想做的事。
4 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模样
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知道怎样去养育他们。家长要反思,应该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将要成长为什么样子?他们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让孩子正常成长需要付出如此之多的耐心和爱,那是因为人类是高智慧的生命。他的成长要比其他动物来的缓慢,而心智与身体的成长又是同步进行的。他还有一个与父母及其他任何同类都不一样的灵魂。遗传不能使他们完全相像,成长不能表现出父母事先想的那种样子。如果父母不去设想就会完全满意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样子;如果去规划和设想,父母就会因为孩子与自己的相像有误差或差的太远,有时甚至是相反而失去心里平衡,耐心就会很快用尽,剩下的只能是唉声叹气甚至暴跳如雷。尽管失去耐心的家长在表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结果只有一个:阻碍孩子的的正常发展。
其次家长的帮助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要想给孩子帮助,首先要改变自己。家长的改变有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在理解、掌握好的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空白,甚至背道而驰。只有这样,才能放下架子,将心抽空,然后才能从零起步,重新学习,才能听得进好的意见和建议。孩子像一颗幼苗,需要家长的帮助。成人如果给他脸色,给他打骂,孩子就会加倍无助。所以,家长要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希望,要成为一把火炬,在孩子心中燃起希望。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样子,这并不等于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样子就会达不到幸福生活的目的,就会考不上大学或找不到好工作。也许由于他们成为自己,他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我们家长完全不认识的,只要我们耐心一点,沉得住气等待并信任他们,他们可能会从另一条路上达到我们希望的结果。
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成长在爱中,在智慧的爱中成长,在自由中创造自己最后必将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重要性;教育原则
中***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慢病;家庭健康教育;重要性
1.概述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人群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严重并发症的过程[1]。影响慢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其中生活方式是慢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从慢病发生、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实施生活方式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3]。
据调查【4】,我国慢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2000 年已高达 80.9%,死亡数近 600 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解决慢病问题迫在眉睫。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国内外的经验都已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当代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促进人类健康的首要战略。健康教育是目前开展慢病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家庭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
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5]。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质是一种干预,
提供行为改变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ABP)认为:卫生保健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因此,健康教育在改变人们不良行为方式、预防疾病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拉木***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2.2 家庭及其作用
是指在同一处居住的,靠婚姻血缘或收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的人所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国内家庭医学理论认为[7]家庭功能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各种需求的能力,体现在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情感、生育、社会化、经济、抚养和赡养、卫生保健等功能。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人,人体的一个细胞一样,所以人体的这个细胞健不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家庭是否和谐,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家庭是推动科学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国民营养不良的一个关键环节。
2.3 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个人健康或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场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健康教育是以家庭健康为目标,对家庭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家庭成员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便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包括家庭居住环境卫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体育锻炼、防病知识和家庭重点成员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与营养、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休闲与健身运动。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科学对待家庭不良生活事件,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人们在家庭中可以凭借“一家人”的身份,获得外人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建议、帮助或关心[8]。
以家庭为一个集体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改善家庭中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疾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果的现代生活方式病,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利用家庭的特殊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知识,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去除危险因素,改善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态度,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家庭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3.1家庭健康教育在干预慢病危险因素中的重要性
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因此,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发生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对于人群来说,这是最经济亦三最有效的措施。在家庭健康教育中重视生活方式教育,如控烟限酒、合理营养、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影响和相互监督,比起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建立。
3.2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病临床前期的重要性
慢病的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完全做到病因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病的发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是可行的。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有利于掌握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提高家庭成员自我监护和对一些疾病早期发现和处理的家庭保健能力。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发现家庭成员中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
3.3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性病临床期和康复期的重要性
对于慢性病临床期和康复期病人,力求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而病人的心理支持、自我管理和护理工作需要由本人和家人共同承担,如:督促或者协助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按时服药和测血压、血糖,帮助瘫痪者翻身按摩,以防褥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等等,在漫长的病程中对病人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能让临床期和康复期病人在生理、心理调节都处于稳定状态,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再者慢性病是一项经济投入大,见效慢的疾病,我们通过家庭教育让家庭成员来承担恢复期的护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有利于病人延长生命。
4. 总结
家庭是社会生活一个最基本的单位,是推动科学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国民营养均衡的一个关键环节。重视家庭健康教育,能将慢性病的发病危险降至最低,推迟慢性病的发生,帮助慢病病人康复,延长病人的健康寿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更上一层楼。但家庭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和居民家庭的共同参与,形成以各级卫生行***部门为后盾,卫生服务人员为主体,居民家庭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傅华,傅东波.预防医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
[2] 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22-26.
[3] Cardona -Morrell M, Rychetnik L, Morrell SL, et al. Reduction of diabetes risk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a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feasible and are the outcomes from reference trials replicab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C Public Health, 2010,29(10): 653.
[4] 张永建,季建隆,谢成渝,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2.
[5]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6] 段志颖,刘腾飞,冯亚兰. 从医学模式转变中看家庭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162-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6
一、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史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目的是谋求儿童特别是社会下层出身的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幸福。1837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的小城开办了一所幼儿教育机构,专收3~7岁的儿童。1873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公立幼儿园。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治、经济、***事、文化领域进行改革的同时,在教育工作者上也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验,近代日本学前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
二、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9月在湖广总督张之的支持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寻常小堂内创办了湖北幼稚园(后改称蒙养院)公立官办,开始了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1922年民国***府制定了壬戌学制,将蒙养院改称为幼稚园。1928年,陈鹤王琴接受***府有关部门委托,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同年8月通过审查并向全国颁发实施。1926年,张雪门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1931年开始对“行为课程”进行研究。1951年10月中央人民***府***务院命令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制度。
三、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
学前教育主要是以(0~6)岁的学龄儿童为教育对象,这一时间的儿童接触最多的,除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伙伴之外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跟着模仿,儿童的辩认是非的能力还很弱,需要一个引导者,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有不同的发展。一个幼儿就像一张白纸,你怎么教育他就会怎么做,如果想让白纸变成美丽的***画,那么就应该从小开始教起,教孩子如何正确的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辨别是非好坏,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到身心健康。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境之一,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就看一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了。
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9个月便可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能辩认物体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3个时期正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时期,熟话说:“3岁看到老”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
四、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观点
我们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就应该首先了解他的家庭。要促进和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0~6岁的孩子也是最天真,最可爱的时候,这时候的他们都没有定型,没有定性。因此这时候的教育就非常重要了,往往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情商是否高,都是这一时期养成的。如果一个家庭中对孩子经常给予鼓励,做对事表扬,错了就受罚,这样孩子会变得自信、自强、自立;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暴力、恶劣、责骂中,孩子也会变得暴力;如果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变得抑郁、压抑、自卑;如果处于放纵、娇惯的环境中,孩子会变得自大,有的会成为小霸王,心术不正。
目前,虽然有了许多学前教育机构,但仍然供不应求,发展学前教育仍是社会地需求,这种需求将为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白日做梦巨大的推动力。传统的教育目的一般为了实现劳动力和再生产,这种教育目的仅仅把人当做发生生产的手段。现代教育反对仅把人当作手段加以培养的教育目的,明确指出,人不足是手段,更重要的是目的;教育应当抛弃那种纯粹功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念,而要去关注人的快乐、幸福和发展。因此,学前教育无疑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基本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在学前教育领域里,有人认为学前教育只能是实践,不可能形成一套理论。我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应从实践中来,再由实践检验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哈标准。我认为,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气在幼儿时期,方方面面都会模仿自己的父母,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育,也正是这个意思。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园或其他的教育机构仅仅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环境、场所,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说一个孩子气像父母,看一个孩子就可以在致的看出父母是怎么样的,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7
1、思想活跃,求新求实,但辨别是非能力差。现在未成年人十分活跃,求新求实,求美求乐。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出现了社会化和成人化趋向,考虑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他们时常比谁家有钱,比谁的楼房大,比谁的父母官大,在未成年人中十分清楚,这些都是过去未成年人所不知道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头脑中将产生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观盲目模仿,自身缺乏识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如喜欢穿新颖、流行、名牌服装,有的家庭生活好的未成年人,2—3天就换一套衣服,有的一个月不重样。有的小女孩子扎了耳朵眼,甚至还有个别的戴上了耳环,在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打上了世俗的烙印,甚至有的未成年人为了追求享受,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违法犯罪日趋低龄化。2010年全市查处的6658名违法青少年中,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036名,占违法人员的30.58%。在父母的影响下,有的未成年人出现“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问题,这就使得我们的早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未成年人爱动脑,求知欲强,但大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单纯地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作业,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当前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越来越小,对未成年人启蒙期提前,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有时提出的问题常常令人难以回答。如有的未成年人向家长或老师问:“为什么我们邻居小朋友的爸爸是局长,就有人给送东西?我长大了也要当局长,也有人给我送东西。”他们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但说明孩子越来越聪明,而且也说明对周围的事物爱动脑思考。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尽管部分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学习动机比较模糊,现在的孩子长大要当大老板、当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正处于品德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周围感情气氛十分敏感,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可塑性很大。所以早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程度,包括家庭对于个人的个性和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强,***能力弱。通过调查看,现在家庭其结构趋于单一,过去几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独生子女占据家庭主要地位。因此,使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加强,时刻意识到了自我的作用和力量,习惯于别人围着自己转,在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他人”这一概念。许多未成年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有的孩子上学让家长背书包、放学家长接,有的家庭小车送、小车接。未成年人身上的任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未成年人的这些缺点,都是由于忽视了品德的早期培养造成的。***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未成年人的早期教育和培养。
总之,要认识当前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它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前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必须要有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不同特点。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种不健康的报纸、书刊、“网吧”等无不在未成年人的头脑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分不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父母是孩子首任的终生教师,而家庭自然成为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气,都会对在启蒙时期的未成年人产生影响:一是行为影响,二是思想影响,三是语言影响,四是知识影响,五是环境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取向放到社会的大背景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实际中去认识、去分析,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未成年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观念,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1、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再提高。教师工作就如阳光雨露,是人类文明之母,学高为师,身正为表。它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个博学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品德行为高尚的人。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再提高至关重要。
2、继续发挥各类家长学校的作用,全面提高家长素质。由于亲缘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言行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因此父母本人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此来影响未成年人品德的养成。
3、继续加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作用,共同关心、关注、关爱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4、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确定教育方法。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不是通过几次教育活动就能形成和巩固的,必须坚持从小培养,从基础抓起,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在实践中使我们体会到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牢牢抓住“六个”坚持不放松。一是建立帮教小组。二是结成帮教对子。三是经常性的家访。四是“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五是“五好青少年”、“平安家庭”。六是“现身说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结合多年在这一方面的探究,认为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从当今的社会看: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公主”、“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就需要做家长的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成长需要到社会中去适应,从小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更好对孩子成长有益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子情、母女情、师生情等,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三、提高孩子应对和解决问题能力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我们的家长无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在知识技能上颇费心机,而忽视了对孩子品质性格的培养,结果造成终身的悔恨。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成长。
四、家庭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9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单纯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需要有效的结合才能完成育人重任。用家长会或家访与家长聊天,了解他们在家庭中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经常交流沟通。长期以来,农村很多家长一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抱怨学校、埋怨老师,甚至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呼应。事实上,在人生的三大驿站――“家庭、学校、社会”中,学校教育具有时段性,而家庭教育是终身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奏,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很多习惯、性格、品行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上学之前的家庭影响中形成了。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由于家庭环境、结构、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孩子性格、品行的多样性。 学校对家庭教育重“标”不重“本”。更未听到、见到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性家庭的指导活动。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现象增多。由于“隔代教育”日趋突出,引发孩子学习、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障碍。首先,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农村学生学前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家长要注意形象,做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错认为孩子成绩很好,便自信大局已定,遂出门打工,孰不知,在小学阶段,孩子可塑性是非常大的,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家长们精心的呵护。其次,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等教育意义重大,有助于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一种技巧、一种方法是不可能保证家庭教育“长治久安”的。家庭学习氛围的形成,亲子沟通的畅达,家庭环境的优化,才是根本之道,要长期地默默耕耘,而不能企求一时半日的速战神功。第三,家庭教育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和缺点,能很好的弥补学校大班教育的不足。教师与家长以纸条、卡片的形式了解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现,定期或不定期沟通,反馈学生的各种信息,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指导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很多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整日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认为全部教育交给老师,不懂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有时甚至比学校老师的教育更有力度、效果。第四,家庭教育有很好的感染力,家长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很好的影响孩子自主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乃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如果我们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则明天我们将第一个品尝由此酿成的不良后果。孩子有出息,能健康成长,是我们的骄傲、自豪。这之间,孰轻孰重,要让我们做家长的多多掂量。希望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来改变农村的旧面貌。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素质。第五,同时农村教育赶不上城市教育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二是学校条件较差,比不上城里学校的条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城里家长们存在差距,许多家长认为:子女能否成才,是命中注定,先天遗传。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家长们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家长的素质才是决定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关键因素。
三、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不但真实感人,而且可信易学。可以利用家长交流会的方式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并且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介绍一些有效的做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对各种情况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推荐优秀的教育书籍,并多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书,让孩子有自己学习的空间。随着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家庭教育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缺一不可,只要合理调整,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只要我们做好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共同努力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扬长补短,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联,2006(6).
[2]周敏.新课改中的家庭教育[J].科技信息,2008(21).
[3]吴佳玮.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应对方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4]孟繁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5):149.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of infants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especially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Family is the first school of children, with family education having a lifetime influence on them, accompanying their growth. By analyzing such factors as the age of infants, features of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infants' growth, this study tries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infants'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1 “幼儿”教育概述
1.1 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 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1.2.2审美观
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造美。
1.2.3是非观
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 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 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 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 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 帮助幼儿养成***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的人格。
3.2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 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