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篇1
教育考试机构承担着国家赋予组织、实施和管理教育考试的职责与任务,教育考试在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文化建设,必须从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考试机构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考试特定人群中的具体实践与主观转化,要突出自身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打造自己的文化力量,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现代管理学认为: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管理,即价值观管理。在我国,加强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构建教育考试机构公共价值观体系,着力营造适合事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为教育考试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教育考试机构文化是在长期的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实践中逐步形成、彰显教育考试特色且为广大教育考试工作者共同遵循的公共价值观体系,集中体现在价值观念、职业理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教育考试机构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主要体现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行为文化、廉***文化和环境文化6个方面。着力提炼具有教育考试机构特色的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使命与责任、远景规划、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考试中心历任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科学、公平、安全、规范”、“考试安全是第一要务”、“科研先行,科技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事业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等文化理念。北京市、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出了“国家考试公正公平”、“严格保守国家机密”、“诚信敬业科学公正”和“忠于职守勤谦并懋”等许多内涵丰富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言简意赅,精辟入理,已经渗透在教育考试的管理实践中,融入考试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中,为促进我国教育考试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提炼出广泛认同、接受和共同遵守的文化理念,应力求“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和富有哲理”,具有“耐久、厚度、共鸣和独有”的特色。着力完善建立制度文化体系制度文化是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发挥制度的规范与导向功能,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考试各个环节,尤其是命题、考务等核心业务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到位。制度管理与文化建设,两者并行不悖,同属于制度文化体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制度的“刚性约束”集中体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制度严格规范员工的个人行为,明确要求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并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使人的行为不偏离组织的方向;文化的“柔性约束”则凸显人文关怀精神,突出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倡导和引领广大员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通过微妙的文化渗透和精神感染,形成一种理性、无形和韧性的约束力。着力创新和传承教育考试机构的团队文化长期以来,在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教育考试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领导齐抓共管,指导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和教育活动,精心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如兵羽联赛、春节联欢、红色旅游、文艺社团、网络论坛、考试文化展览和“自考文化节”等,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体育和教育活动,不仅营造了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集体主义氛围,彰显了考试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寓教于乐”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员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了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当前,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正处在加速期,考试安全公正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一些人的精神压力、思想焦虑有所增加,更需要在“以文育人”的同时,用文化舒缓压力、温润心灵,凝聚力量。着力在职业道德和行为文化上下工夫文化,即“人化”。文化具有教化和培育人的作用。要积极培育“勤谦并懋、扎实严谨”的职业精神,塑造“讲诚信、重操守、知礼仪、守规则”的行为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安全保密的责任意识,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工作作风和组织纪律观念。要通过集中培训、经常教育和环境熏陶等途径、方式,精心培育考试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着力推动廉***文化建设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廉***”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文化润其内,养德固其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廉***文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廉***文化的导向功能。大力倡导“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廉***文化,采取温馨化提示、关怀式告诫等形式,把廉***文化体现在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警示教育和监督管理到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谁也没有天生的免***力,要不断加强***性锻炼和个人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把廉洁自律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自觉抵制社会上腐败现象的侵袭。着力促进环境文化和标识系统建设按照现代管理学诠释,环境文化实质上是单位(或组织)精神追求的物化形态,标识系统是向外界展示的形象设计。环境文化和标识系统既是构成文化建设的主要元素,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能低估,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要加强彰显考试文化理念的牌匾、字画和标志物的维护和保养,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办公场所,因地制宜设置文化设施,如内部环境布置、考试院(招考中心)史展览、事业发展成就展览(荣誉室)、内部宣传栏(刊物)、网站网页设计,以及徽标(logo)、旗帜和办公用笺等外在表现方面,也应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反映出教育考试系统和考试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
教育机构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促进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站)、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乐园、少年儿童***书馆(室)、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校、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第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条地方各级***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业务工作,应接受当地各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各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校外教育机构或捐助校外教育事业。
第二章机构
第七条设立校外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符合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
(二)具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
(三)具有卫生、美观的活动环境、活动室采光条件;场馆内有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等防护措施。
第八条设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报当地主管行***部门批准。当地主管行***部门应报上一级主管行***部门备案。
***设置的校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应由行***领导、后勤供应、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专业培训及少先队工作指导(限少年宫)等部门组成,以满足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校外教育机构实行主任(馆、校、园长)负责制。主任(馆、校、园长)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
机构内部可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辅导员、教练员、管理、后勤等人员代表组成,主任(馆长、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奖惩、重要财务开支,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不设管理委员会的单位,上述事项由全体教职工会议议定。
第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按机构规模及工作性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考勤考绩检查评估、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
第三章活动
第十二条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少年儿童表演为手段,进行经营性展览、演出等活动。
第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良好意志品格、遵纪守法和文明、有礼貌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应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体育运动,应通过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模型、无线电、棋艺和多种多样的***事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四)文化艺术教育,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工艺制作以及集邮、摄影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五)游戏娱乐,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少年儿童愉快地玩乐。
(六)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劳动教育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教育,培养自立、自强品格,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可采取以下形式:
(一)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举办展览、讲座、组织联欢、演出、开展各项比赛、夏(冬)令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开放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活动场所。通过参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科技、文艺、体育、社会服务等技能。
第十五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向少年儿童开放,安排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按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实行减、免收费及其他优惠。
第十六条博物馆、展览馆、***书馆、工人文化宫、艺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园林、遗址、***陵园以及社会单位办的宫、馆、家、站等,可参照本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组织少年儿童活动。
第四章人员
第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拥护和坚持***的基本路线,热爱校外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
第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按照编制标准设主任(馆、校、园长)、副主任(副馆、校、园长)、辅导员(教师、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除应符合本规程第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学历要求可按当地具体聘任文件执行。
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由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
第二十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负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负责本机构的行***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并执行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教练员、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
(五)加强全员的思想***治工作,组织***治、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治、文化、业务进修创造条件。
(六)管理和规划机构内各项设施、经费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
第二十二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
(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制止有害于少年儿童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三)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建议。
第二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资格和职责,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职前培训并为在职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艺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工人、老***员、老模范等老同志的支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聘请他们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兼职辅导员。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二十六条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地、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
第二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
第二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按《教师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教育事业编制、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依照《教师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下,不削弱骨干力量、不占用主要活动场地,并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开展社会服务,其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活动经费。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滋扰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秩序,破坏校外教育活动设施的,有关部门应予制止,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主管行***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整顿,以至停办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校外教育机构的;
(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健康,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三)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
对主要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行***部门给予相应的行***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机构篇3
时代的发展促使了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早在1957年就在高校进行了计算机教育的开展,同时在专业上制定为了“计算机的仪器装置专业”而后随着计算机教育的不断推广以及深化,到现今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教育进行了普及。从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我国对于计算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育也应该跟上发展的脚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1初探进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通常来讲计算机这门学科是一门包含着众多理论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物理以及化学这种学科来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社会中实际的应用范围也比较的广,而对于社会来讲这门学科也有着重要的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可以说一门学科进行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专业知识的过程,而这种改革的过程也可以将学科进行不断的壮大。因此从计算机本身这门学科上来讲进行改革对其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便利使得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将计算机的应用作为重要发展载体,从这些方面来讲该项举措对于社会各方面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关于计算机教育学科结构改革构想
从本质上来讲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学科结构改革探析其实就是对计算机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结构的探析,总结来讲关于计算机的学科结构改革主要是从三方面来讲的:①是计算机是建立在计算方法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就必须体现出学生对于算法的实际应用;②计算机是建立在电子科学以及数学两门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就必须体现出学生对于电子科学的实际掌握以及对于数学的实际掌握;③计算机是建立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因而在人才的培养上就必须注重将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的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就是说基于以上三点计算机学科结构下的人才培养最终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具有计算机的初步技术开发能力以及熟练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力和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的实际能力。
3关于计算机改革教育中遵循的原则构想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以及基础和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同时还要进行这三方面内容的有效分配,而对于其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构想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讲:
(1)要遵循优先发展的改革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知道思想,在此基础上实际设置计算机课程以及实际选择计算机教材内容。从设置计算机课程上讲一定要做到精简,把最能展现学科内在特点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技术方法的内容选择在计算机的教材中。
(2)要遵循实践大于理论的改革原则,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认为计算机教学只有是不断的强化理论知识才能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而这种错误的思想正是传统计算机教学的枷锁,因而不仅仅从社会以及学科发展的角度上来提出进行关于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时还是针对于这种较为落后以及较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而提出的改革要求。注重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不仅是现今计算机教学改革构想同时也是未来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4结论
教育机构篇4
关键词:民国时期;时期;中医史;中医教育;吉林
吉林的中医,是十八世纪末从中原传播来的。中医传入早期,行医的人很少,多为游医。虽然有少数名医,但多数行医者水平不高。后来,有些中医成为药店的坐堂医,有些中医自己开设诊所,采取带徒弟和家传的方式,讲授经典,传授医术。经过道光、咸丰、同治,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止,大约80年间,吉林城乡内外中医有300多人[1]。清嘉庆至光绪百年间,前期医家田梅谷、怀子扬最为有名,后期医家陈佐滨最负盛誉。民国年间,涌现出一些医术高超的中医,如名医焦和、陈佐滨、金玺、郝继超等,这些名医的出现为后来吉林医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吉林官医院”成立,院内附设“吉林医学研究会”。“吉林医学研究会”则是官办中医学校。同时,民间有“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盖受益医学馆”这样的民办中医教育机构。
1官办中医教育机构
1.1吉林官医院及吉林医学研究会
吉林官医院(以下简称官医院)是现在吉林市中心医院的前身。光绪末年,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吉林名医陈佐滨极力倡导医事维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他与同仁共同创建了吉林最早的民办医院——“吉林医院”。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时任吉林巡抚朱家宝见“吉林医院”在民众中影响很大,便倡议建立“吉林官医院”。官医院建立之初,中医人才培养的问题就被同步考虑,附设吉林医学研究会,开展中医教育工作,培养医学人才,解决吉林医学人才短缺的问题[2]。关于吉林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的设立初衷,在《吉林医学研究会章程》中有明确的表述。《章程》第一条规定:“吉省医学,向未讲求。城厢内外,悬牌行医约三百余人。其明解者,固不乏人。而庸妄之辈亦居多数……设会研究,期于切磋琢磨,研精医理”[3]说明研究会的主旨是“切磋琢磨,研精医理”。《章程》第二条规定:“本会附设于官医院内,俾研究医理与考察诊治得以随时印证,为互相表里之用。”[3]说明官医院及研究会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便于在临床上培养人才,体现了医教协同的思想,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1.1.1师资情况研究会设会长、研究员、监诊员、评议员,常一人身兼多职。会长即校长,全面负责研究会事宜,开始由朱家宝担任,后来由官医院总医官(官医院医生)焦和担任。研究员即讲师,来自官医院的医生,如李荫东讲温病,郝继超讲外科等。监诊员即临床老师,负责学生实践教学和临床带教,由官医院医官焦和、郝继超、李荫东、孙聆、冀景芬、王鹤令等担任。评议员即仲裁,由于官医院承担***府部分公共卫生职能,如解决医疗纠纷,***病防治等,所以遇到***病流行和医患纠纷,官医院会派医官,医学会派评议员开会商讨,官医院医官焦和、郝继超、陈春明、孙聆等曾经都担任过此职。1.1.2教学计划研究会第一期的学生学制为1年,从第二期开始,学制改为3年,分伤寒科、温病科、妇科、儿科、外科、西医科等6个科班。依据各科班不同特点分半日制或全日制授课,各科班每周只上一课,周一到周六轮流上课星期天休息。研究会有考勤,需要学生亲自签到。关于考试,学生每月需要去官医院领一个研究题目,进行解答,然后由院长和研究员(监诊员)批改,最后将成绩登记在成绩表上作为平时成绩进行累积。学生学业期满,举行考试,60分以上合格者由民***司发放文凭,准许行医,优秀者可聘为官医院医官。现摘录1909年医学研究会第一期学生数量[3],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研究会学习的182名学生中,只有61人毕业,说明当时要求比较严格.1.1.3学生情况学生的审招工作由焦和等医官负责。《吉林医学研究会章程》第四条规定:“研究生无定额。有愿入会研究者,赴官医院庶务处报名列册。”[3]说明原则上没有规定学生名额,凡是愿意学习中医的,都可以报名。但实际招收学生时,每个科班有大致的名额。除伤寒班32人,其它5个科班都是30人。研究会自1908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一期毕业,再招下期,17年间共招收学生6期,培养毕业生300多名[2]。名医王仙舟、李荫东、李德明、盖受益、张国安等都在研究会学习过。他们后来执业于各大药店、诊所,成为当时社会卫生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1.2吉林官医院附属吉林医学校
1926年(民国十五年),吉林医学研究会因医院财***拮据而停办。1927年(民国十六年),时任吉林省长诚允与吉林督办东北保安副司令张作相商定建立吉林医学校,以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于是,责成时任官医院院长张明浚筹备建校事宜。经过一年筹备,1928年(民国十七年),在研究会原址上建立吉林官医院附属吉林医学校[5](以下简称医学校)。1.2.1师资情况医学校教职工共16人,包括校长、教务主任、讲课老师。官医院院长张明浚任校长。聘请名医郝继超、王简明、孙聆等为中医讲师,李乃馨、郭路加、祖绍逖、王鹤令等为西医讲师[5]。1.2.2教学计划医学校学制5年,课程设置中西医并重。东北沦陷后,随着吉林官医院被***府接管,1933年7月,吉林医学校也更名为“吉林省立医院附属吉林医学校”,中医课程全部改为西医课程,并开设了日语课。1937年,吉林医学校迁往新京,更名“新京医学校”,后又改为“伪新京医科大学”。吉林官医院附属医学校,在吉林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开创了吉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1.2.3学生情况医学校面向高中招生。1928年3月,通过考试,招收第一期50名高中毕业生。同年4月举行开学典礼,开始正式授课。1929年3月,招收第二期50名高中毕业生。1930到1932年没有招生。1933年7月到1937年1月,招收第三期到第七期,第三期开始取消了中医课程内容全部改为西医课程。1932年12月第一期27名学生毕业,1933年12月第二期23名学生毕业,两期共培养50名中医毕业生[2]。
2民办中医教育机构
2.1吉光施医院及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
1928年(民国十七年),由原民国蒙江县长(今靖宇县)李合乾主持,改组吉林同善社,成立吉光施医院。地址位于吉林临江门北,转心湖胡同(今吉林市鞍山街南口)。邀请姜玉春、梅汝霖等吉林名医义务轮流为百姓施诊。“九•一八”事变后,施医馆财源日渐困难,社会失业青年增多。李合乾虽不是中医,却极力主张创办国医学校,这样既可以培养中医人才,又可以弥补施医馆经费的不足。适时辛元凯从上海国医学院毕业返回吉林,在他的大力协助下,1932年,“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以下简称国医学校)在吉林毓文中学学生宿舍创办,开始招收学生,并向学生收取学费。后来,国医学校改名“吉林吉光国医研究处”,毕业生只发一份国医研究处毕业证书。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是在日伪统治初期,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创办起来的一所私立学校,为吉林培育输送了一批中医人才,难能可贵。2.1.1师资情况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办校宗旨是:“精研医学荟萃,发扬医药传统,济世活人,造福子孙。”校长由医界名流兼任(具体不详),教导主任为辛元凯,中医教师均邀请吉林名医,辅助学科邀请毓文中学老师兼任。教师主要有:高广德(妇科)、李荫东(温病)、付裕忠(内科)、郜济洲(内经)、陈玉峰(诊断)、吴铁航(伤寒)、史洪涛(中药)、梅汝霖(针灸)、张作扬(西医外科)、关德恩(体育)等。2.1.2教学计划国医学校学制和课程等是由教务主任辛元凯参照上海国医学院设置的。学制3年,课程除中医各科课程以外,还有国文、生理、病理、修身、体育、日文等。2.1.3学生情况该校仅招录了两期学生,学生多数有中医理论基础。1932年9月,招收第一期甲班,40多名学生。1933年8月,招收第二期乙班,30多名学生。1935年8月甲班学生毕业,毕业生共30余人,中途退学10人。第二期乙班学生于1936年8月毕业。甲乙班历时4年,除中间辍学,毕业60多人。
2.2盖受益医学馆
盖受益医学馆是由吉林名中医盖受益1924年创办。盖受益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冯国棋医馆学习中医。1913年(民国二年)拜名医柴根林为师,学徒四年。1917年(民国六年)经“吉林官医院”考试合格,在临江门外自设“盖受益诊所”。1921年到1924年在“吉林医学研究会”学习中医。1924年(民国十三年)毕业后在吉林临江门外开设“盖受益医学馆(以下简称医学馆)”。2.2.1师资情况医学馆属于私人中医教育机构,附属于盖受益诊所。医学馆没有其它老师,所有课程都是由盖受益一人讲授。盖受益一面诊病,一面培养中医人才。2.2.2教学计划医学馆学期不定。盖受益一般上午出诊,下午给学生授课。课程内容全是中医经典,由浅入深。先是背诵《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脉经》《医学三字经》等,继而学习《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以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医学书籍。曾在那里学习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尤荣辑在《吉林中医百年》中回忆道:“盖老真是耳提面命,晨起第一课是听学生背诵医书……早饭后给学生授课,课后留作业,圈划背诵段落。遇有来患,盖老一般九点后应诊。午后患者较少,大多给学生授课。每天掌灯后,他就阅读医籍或批改学生作业,直至深夜。”关于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医德培养,曾在医馆学习的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胡永盛在《吉林中医百年》中回忆,一次老师巡诊未归,患者申某急于赶路,让我代诊,该患者素有胃脘痛旧疾,近日因气恼复发,痛苦难当。我诊后开个“一贯煎”,又加木香、首乌、甘松,不想连服三剂痊愈,事后得到老师赞扬。又一次,也是由于老师外出,有一患儿,疹出不透,我诊后用“升麻葛根汤”病不解,反增喘促,复诊时先师改用“银翘散加味”,才使患儿转危为安。先师教导,此患不兼外感,况且升麻、葛根用量过剂,致使火旺之气升散上壅肺卫,因而使病加重。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论只有师徒两人,还是当着众人,一点情面也不讲。开始胡永盛有些受不了,久而久之,使他深深感到医术上的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呵护。胡永盛一直记得老师说的一句话:“先有人品,后有医品。”2.2.3学生情况医学馆每期招收十至二十名学生,学生年龄大都在15~18岁之间。如李日新16岁入馆、樊景祺16岁入馆、邓维滨17岁入馆、刘文秀15岁入馆、徐志先16岁入馆、胡永盛15岁入馆、啜焕章18岁入馆等[4]。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医学馆创办30余年,培养弟子200多人,出师后经考试合格均可悬壶应诊。当时“盖受益医学馆”堪称“吉林中医入门之基石”。
2.3其它
虽然民国及时期吉林出现了正规的教育机构,但在民间诊所,还大量存在着师承和家传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还有民间的一些私塾,通过学习医书学习中医。如吉林骨伤科名医石春荣,幼年入王东顺医塾,后到吉林当时的“福生堂”学徒六年,1918年(民国七年)经“吉林官医院”考试合格开始坐堂行医,1926(民国十五年)自设“石向阳诊所”,悬壶执业[5]。如吉林名医陈玉峰,自幼就读于私塾,并随舅父李梦龄先生学医,1921年(民国十年)拜名医王仙舟为师,三年学徒。1925年(民国十四年)在吉林设“仁寿堂”,开业行医[5]。如吉林名医马志,1924年(民国八年)入太平庄私塾学习医书,1929年(民国十三年)拜吉林名医周之丰为师,学徒5年,后随师跟诊。1938年在长春德育药店,坐堂行医[5]。
3中医教育机构特点
3.1附属于医疗机构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医学的学习也要在临床实践中完成。这一时期的中医教育机构都附属于医院内。吉林医学研究会、吉林医学校都附属于吉林官医院,教师同时是临床医生,学生的学习也在医疗实践中完成。盖受益医学馆的授课和临床都在医馆内进行。这样可以做到理论和临床能够紧密结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临床能力强。
3.2创办者的积极努力
吉林中医教育机构,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创办的。这些教育机构发展与创办者联系密切,是这些名医名师,以自己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当时,面向中医未来,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培养了一批名医。如陈佐滨、辛元凯、盖受益等,团结带领一批同道,亲力亲为,在教育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谓鞠躬尽瘁。
3.3课程设置尚欠规范
吉林中医教育机构是在没有办学经验的情况下创办的,在探索中前行。这些机构学制不统一,没有一个行业通行的学制标准。其次是课程设置不规范,没有较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多是以临床需要开展教学,并不系统。但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在教学中引入了西医学知识,开设了西医课程。尤其是,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在办学中,受到辛元凯的影响,他大量借鉴了上海国医学院的经验,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设置比较系统。吉林中医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中医药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建立了中医教育机构,规模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卫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概述1.
[2]李磊.清末民初吉林官医院的创立及其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5,10(3):33-34.
[3]徐世昌.东三省***略[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4329,4331-4332.
[4]崔仲平,李想.吉林名医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67,107,117,125,140,190,194.
教育机构篇5
目前仍然有超过90%的家长选择带实体课堂的教育机构。这类机构在教学产品设计上有相对成熟的体系,也通过一些新的方法缩短了知识传播的“过程成本”,做到了“手把手”和“师徒制”教学。对它们来说,反观互联网教育,能学到哪些东西?
一、传统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1.产品设计环节:需要更懂用户需求、更标准、更易复制。
传统机构往往是先有产品再有用户,互联网则往往是先有用户再设计销售的产品,后者相对于前者更容易产生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很多传统培训机构尽管累积了不少用户,但没有做过用户需求挖掘,导致了用户或决策人对学习结果的不满。
中小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足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过度依赖个体老师的素质,导致无法对用户形成品牌输出。有的机构尝试在产品上小步创新,“小班制”“复合式教学”特点鲜明,却无法快速复制,这样在增速上就容易落后于来自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机构。
2.推广营销环节:新客获取、复购皆是问题
传统教育机构销售依托片区内海报、灯箱、地推等方式获取用户。还有一些会花钱购买搜索引擎关键词和门户流量,通过SEO、SEM来获取用户。这种宣传方式相对粗放,成本高,需要持续反复购买第三方流量,宣传效果有限,且同行竞争激烈。
在互联网产品中,典型的付费产品如手机游戏,付费率通常在3%?5%,这是一个很难突破的范围,只有极少数能做到翻倍,但是绝大多数游戏都可以将付费用户的付费额度提高两三倍,这便是付费率和复购率的关系。
3.业务运营环节:缺乏数据监控和课后运营
传统教育机构对于学员数据、信息的收集通常维度比较有限,课后机构与学员的互动几乎为零。
而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尽可能收集用户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具体职务、阅读偏好、消费偏好,收集各种其他社交平台内的多维度用户,同时还会收集用户对产品的各个模块功能的点击情况和停留时间。这些都是互联网产品用以优化产品和制定运营活动策略的核心依据。
二、传统教育平台转型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国内传统教育两大品牌,新东方与好未来,都在多年前布局了自己的***教育平台――新东方***、学而思网校,但对各自品牌整体收入的贡献不到3%。好未来因此转而发展课后辅导等标准工具类产品。
传统教育平台在转型过程中纷纷遇到了类似的困境。线上公开课、大班课体验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更适合单纯作为拉新手段。转化到“1v1”模式,VIP课程似乎是比较明确的盈利模式,但是尝试之后发现盈亏不均。
51Talk不久前在纳斯达克上市,从上市前发出的招股书可看出,营收越大,亏损越大。规模化之后,“1v1”模式的获客成本远远高于大班课,客单价高,无法摆脱电销模式,也无法形成大班课的口碑来分摊未来的销售成本,规模越大,砸进去的资金越多,这点从招股书上的电销成本几千万就能得出判断。51Talk用3年的时间将毛利率从57%提升至61%,3年4个百分点,相对于指数级增长的获客成本来说是入不敷出的。再看“1v1”做得不错的学大,似乎也还在盈亏线上徘徊。
三、传统教育机构如何转型
第一步: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利用线上产品更容易积累用户,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促使用户转发并将产品推荐给他人,增强口碑营销的效率。
海外***教育平台中已经有很多标杆。美国的Coursera、edX对B2C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场景化的设计,具体的课程也缩减到了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每一位老师的授课更加生动有标签感,像是一位朋友坐在你的面前为你将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
比较极致的是韩国的Megastudy,采用“B2C+C2C”模式,用包装韩国明星的方式来包装明星老师,营销方式也类似媒体的策略,曾在韩国大获成功,拥有2000门课程、280万用户,收入最高的老师年薪100万美金,而韩国的老师平均年收入在4万美金。这种网红效应在教育行业的延伸值得思考。
只有强互动、售前售后完备,才是真正地做到了成功转型。提供***咨询、学习点评等服务提高学习效率,辅以线下学习支撑工具,比如***题库、练习、“知道”等工具类的产品,才是做到了真正的互联网化。
第二步:满足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百度2015年推出了定制化***教育App“作业帮”。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在作业帮通过拍照等方式上传问题,并得到解题过程和答案,同时还可以观看知识点的点评视频。学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而深入学习某个知识点,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特级讲师”来解决难题。
个性化定制需求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机构的线下教学受到人员素质和沟通成本的限制,无法有效满足用户。
通过线上内容输出,练习工具提供,或者社交功能提供,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数据挖掘,更容易完成“私人定制”式的内容和服务的推送。
第三步:建立标准化体系
获得6000万美元投资的***答疑产品“阿凡题”,借鉴共享经济,帮助学生“呼叫”老师并提供即时辅导,获得2亿用户。同样,好未来集团下的“猿题库”从中学生的辅导书题库入手,用足够标准化的“练”和“测”切入“猿辅导”。辅导是教,题库是练和测,线下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老师辅导是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从哪一点切是需要传统教育行业思考的事情。
跨界思维不一定是要完全地改变或标准化传统,先标准化可以标准化的部分,进行精益测试也可。
第四步:优化推广营销环节
“年糕妈妈”通过公众号“母婴内容+精选特卖”,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痛点出发,辅以国外专业理论作支持,目前的单月流水已经达到7000万元。
互联网化不等于做一个App,这是所有从传统行业跨界转型的创业者需要了解的。App的开发、迭代与获客成本极高,反观“年糕妈妈”,利用超过7亿中国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具有高用户黏度的微信作为流量入口作为流量入口,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用极低的边际成本形成社群,再完成商业转化,这种新媒体营销方式为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用户获取思路,其中还包括具有“熟人绑架”基因的朋友圈推广等等。
从用户相对集中的兴趣社交平台去发掘目标人群,也是机构获客的新思路。机构可以通过流量置换、收益分成等等方式与平台进行合作,销售成本是可预估并有回报的。
这种方法对机构的内容输出能力要求较高,“内容即产品”变成了一个新思路,专人专岗,搭建“具有用户思维的专业人员”团队很重要。
第五步:提高收入,提高利润率
传统教育行业利润点较低,一般企业净利低于10%,这与它的密集型人口工作特性有关。
获客链条过长,导致销售链条节点过多,每个节点上都需要支出人员成本。比如,一个用户到店,需要市场人员从百度、线下活动或者外呼导入到实体店,之后需要课程顾问也就是销售介入接待与说服用户,再安排老师给用户上体验课,最后需要财务线下收费等一系列的操作。其中还有校长、教学主管、销售主管等等管理人员角色的参与。
教育机构篇6
1.1“三集中”模式
“三集中”办学模式是借鉴前苏联体育训练模式而形成的。特点就是将一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苗子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训练、生活”的统一管理。这种办学模式的出现为我国现代体育运动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比赛成绩。这种办学模式对国家培养运动员有着其特定优势,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体教结合”模式
(1)联办方式。选择教育体育条件好中小学作为依托,兴办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业余训练。在当地体育、***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下,实行体育部门主管、***门协办、***门主管、体育部门协办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训练和管理。(2)横向联合方式。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协商,通过互惠互利,共同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各中学和中职学校建立自己的业余训练队,体育运动学校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拔和重点训练。通过横向联合,使体育、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促使我国的举国体制从人才培养上得到完善和优化。(3)纵向延伸方式。中小学建立训练网点或招生选材基地,早期发现运动苗子,选送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向上与高等体育院校或高校的运动队形成输送关系,学生可以接受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实现人才的阶梯培养,形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衔接的培养方式。(4)一校多元方式。以体育中专为主,设立多种教学、训练形式,破除自成一体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多元化办学。在校内以中专班教学训练为主,设立体育中学,接受本地域在具备运动潜能和优势的初中生,一边进行训练,一边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建立教学机构与训练机构的合作运行方式。
1.3“校企结合”模式
“校企结合”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健身、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节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参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4“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训练模式以训练为主体、教练为主导、科研为先导、医务为督导、领队为领导的科学化训练保障管理系统,改变传统训练理念中忽视主动恢复,训练、科研、医务和管理各自为战的现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科研、医疗、技术进行辅佐,全面提升运动训练效果,提升教育训练成效的过程,训练、科研、医疗、技术、教育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5“一条龙”办学模式
“一条龙”模式原指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的“一条龙”训练模式,主要是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系的绵密连接和自成体系,构成了对运动员的初级、中等、高级等各层次进行训练的完整体系。在办学模式概念的演化过程中,“一条龙”办学模式主要是指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的全面、完整性,能够满足学生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等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学生在“一条龙”办学模式下能够顺畅地完成学历教育过程。
1.6“训练中心”模式
“训练中心”模式是指省属体育运动学校通过和省级的运动训练中心或者运动训练基地联合办学,甚至直接进驻省级训练中心,借助训练中心的资源开展训练和教育活动的办学形式,其典型代表就是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其直接进驻陕西省体育训练中心,在训练中心完成运动员的训文化教育的过程。
1.7“社会化、产业化”模式
“社会化、产业化”模式是指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教学、训练的办学思路下,积极探索办学新方向,通过积极的***思想、大胆创新,在办学过程积极走向社会,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形式、训练过程、资源利用等办学过程中主动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谋求发展的一种方式。
2整体分析及评述
2.1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目前,中等体育教育机构主要归***府体育部门管理,由各省、市体育局主管,个别省市归文体局、文教局或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海南)管理,各省主要由体育局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体育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体校进行直接管理。调查的83所调查对象的上级主管部门是省、市体育局,只有杭州陈经纶体育运动学校属于体育局和董事会共同管理。内部组织结构仿照普通中等学校设置,74.1%级别为处级编制,25.9%为科级编制。一般设有学校校委会(包含校领导)、办公室、教务科、人事科、财务科、后勤中心,训练科或竞赛科承担训练竞赛任务,还有个别学校设有董事会管理机构。中等教育机构师生规模在500人以下的占29.6%;在500~1000人的占64.2%;在1000人以上的占6.2%。
2.2运行机制98%的调查对象由上级省、市体育局主管,教育机构不具有人事权、财务权,另有23%的调查对象公章不对外,使用限于本地体育系统,甚至有7所没有***法人代表。涉及体育业务由上级体育局管理,其它业务由主管体育局部门委托其它厅局办理,如职称评审由文化厅或者教育厅管理。运动员文化教育由***门进行宏观管理,主管体育局组织协调,决定权在体育局。
2.2.1管理部门关系
70.6%的调查对象认为与上级体育局等主管部门的关系融洽;有46.8%的调查对象认为在与***府其他厅局的业务办理中感到不顺畅;有82.4%的教育机构管理者感到与上级体育局机关中的训练和竞赛部门关系密切,与局机关人事、财务、后勤等处室关系融洽;有40.3%的管理者认为与教务科、监察室、法规办、科研办等部门关系一般。
2.2.2输入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招收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面向全国单独招收计划内招生,学制三年,中专学历。因个别项目的差异,也招收小学毕业生或者初中未毕业学生进行训练、学习培训,此种新式人数较少。约有55.8%的教育机构与其他高职或者高校联办高职,给在校学生提供高职学习培训,帮助他们完成高职学历。
2.2.3输出
在校学生取得中专学历后,经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考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输出途径主要有:继续上高职、大专,约占40.4%;进入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进行大专学历培训,约占32.5%;退役就业占24.1%;进入省市集训队或者国家队继续进行训练,约占1.3%;另有1.7%的学生去向未知。
2.3经费来源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府财***,约占87.3%,另有13.7%的调查对象能够获的其它方面的资金支持,有社会投资、后勤收益、其它收益等几个主要部分。调查显示74.1%的教育机构管理者认为办学经费不足;19.4%的认为严重不足,影响到了正常的基本办学规模;只有6.5%的管理者认为经费充足。
2.4竞训成绩
训练和竞赛工作是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存在的主要目的,从访谈和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训练和竞赛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被调查者都将训练、竞赛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强调的就是“金牌”,要“成绩”,甚至为了“集训”、“备战”,直接停止其它任何工作,包括文化教育课程的学习。调查了解到,因为临近比赛而停止文化课学习的事情时常发生;55.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训练竞赛成绩较为满意;23.9%的被调查者认为还不够好;约20%的对成绩不满意。
2.5文化学习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学生文化课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1)九年义务: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设***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2)中专:学制三年主要以高中课程为主开设语文、数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田径、体操等课程。(3)高职或者高中联合办学的中学,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治等高中课程,完成高职学历或高中学历。文化课学习主要是半天训练,半天文化课,临近比赛时全天训练,文化课学习暂停。此种形式较多,占调查对象的60%;集中学习,在比赛间隙集中授课学习,此种形式较少,约占16%;部分学校白天训练,在晚上文化课学习或者每周两个下午进行学习,其它时间训练,约占34%。整体情况看,各省市文化教育的差异较大,文化课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受重视。
3办学模式的对比评价
3.1“三集中”办学模式
学校整体安排偏重于集中训练,保证训练时间,管理效率高,成才率较高,根植于举国体制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因领导体系是体育管理部门,在解决运动员输出***策落实过程中存在困难;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多数办学经费不充足;办学注重运动成绩,文化教育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就业困难。
3.2“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学生文化课学习得到一定保证,招生和输出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这种体制还不完善,有些只是形式上的结合,多头管理,易造成最终无人管理结果,学训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运动项目进学校后,体育教师不适应训练工作,效果不佳,还存在一些参与“体教结合”的学校场地设施缺乏,训练效果难以保证。
3.3“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经费有保障,学生文化教育质量较好,学生的学历教育衔接较好,出路宽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项目设置过少,招生规模较小,办学成本较大。
3.4“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较好解决运动员在训期间的训练、医疗、管理等问题,训练过程有科研参与,办学流程较顺畅,资源利用率较高,招生较好;参与其中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差异,经常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现象,运动员文化教育组织情况不好。
3.5“一条龙”模式
在教育机构形成的初中—中专—大专—本科的教育模式,给运动员的学历教育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运动员可以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招生和就业较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学历“一条龙”衔接不够紧密,市场出现断裂,大多是就事论事,一次性解决单个问题,没有形成畅销的衔接机制,办学经费保障不足。
3.6“训练中心”模式
办学过程中,训练为中心和重心,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经费充足。在上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整体管理体制运行顺畅,招生较好;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先天不足,纯粹为竞赛任务而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就业存在较大困难,难于适应社会生存。
3.7“社会化、产业化”模式
办学主体与上级主管部门关系融洽,管理体制顺畅,***府拨款的办学经费虽不足,但依靠创收等其它资金来源渠道,可以保障办学资金,招生和就业程度较好,但运动员文化教育组织存在松散状况;办学的初衷是完成教育和训练任务,因为创收等方式影响到了办学的初衷,商业化气息较浓,个别教育机构甚至与办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办学目的,违背了教育机构存在的初衷。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目前,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顺畅,上下级管理不顺畅,多头管理,没有统一规划等成为影响其办学的体制原因。经费保障对办学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并逐渐成为决定因素。省级区域内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也是影响其办学模式的重要因素。(2)研究中所提出的7种办学模式,是在“三集中”、“体教结合”、“校企合作”这三种主要模式下衍生出来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是中等体育教育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体育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改革探索。这7种办学模式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分别适应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等不同的情况。(3)评价办学效益的主要指标是人才输出、竞技体育成绩,因此导致在办学过程中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体制问题。在竞训成绩的“指挥棒”下在训在读的学生、运动员只能放弃其他努力,千***万马去挤竞技成绩的“独木桥”。(4)部分省级***府机构改革中涉及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的厅局进行了合并,产生了新的体育管理格局,直接影响到了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办学模式。例如海南省设立—海南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号称“四厅一局”,对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办学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4.2建议
教育机构篇7
高校远程中心的设置条件要求不高,一般与地方的办学机构合作办学为主。该类学习中心有其优势的一方面是由于依靠高校,其有很多的资源优势,但其对网络教学支持服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重视教学、服务质量的今天,其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危机。由于受到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在实际中三种教育机构相比,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得到认可和受到广泛关注,但最佳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最有效的学习管理和教学组织模式并没有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网络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理解不够,对网络教学支持的重视程度不够。2)在是否需要对学员进行面授课程方面存在着差异。
3)教学平台缺少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支持,无法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
4)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有限,无法很好地满足学习支持服务。
5)往往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到网络中,无法根据学员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
6)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无统一的整体,无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教育其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各个网络节点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下将基层师资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发挥其专业价值,依靠基层专业教师的专业性拓展可支持服务的专业数量和课程数量,依靠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组织模式,形成跨区域的办学机制,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网络教育完善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支持服务,以降低整个系统的办学成本以及师资方面的缺乏关系,有效及充分发挥系统中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机制及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具有差异性的个性化学习效果。
通过对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的分析及比较,网络教学支持服务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机构和区域限制,整合相关的优质资源,包括师资的、平台的等等,根据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为切入点动态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使得教学支持服务的各个优势能产生互补,形成教学支持的协同效应。同时在实际中,远程教育机构可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学分银行机制,通过资源的共享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师资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支持服务提供者的专业素质,通过学分银行机制实现远程教育机构在生源、课程及资源方面的共享,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促进办学机构的有序发展。总的来说,通过加大网络教学的支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发挥教师的整体师资优势,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升教学服务支持:
1)通过设计适用于个性化学习的新型网络平台,以提供更好的网络化支持服务。
2)通过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组织,提升教学的效果,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育机构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多层次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各领域各专业的工作学习生活都要用到计算机。但是面对不同领域的人需要不同类别层次的计算机能力,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合适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层次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计算机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调查和了解各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尤其是相关的知识结构,确保计算机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多层次的计算机教育平台机构应该是由浅入深的。
1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平台建设的根本原则
1.1计算机理论以及基本知识概念的重要性
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和总结技术,如果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那么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计算机的教学和应用越来越重视基本理论的内容[1]。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快等一些特点,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在变化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就需要了解计算机技术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有显示,计算机的公选课中,基础理论以及基础知识占到了一多半的学分,通过了解课程的安排就能感受到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概念的重视。
1.2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通常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行问题,从而得出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不同领域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术,办公室文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像编辑工作者则需要掌握相关的***像处理软件。因此,安排课程的时候就会根据需求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课程。即便是课程安排的内容不同但是本质是相通的。
1.3重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计算机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模式的学习,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时也方便相关的影音教学运用。
2多层次教育教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模式
多层次教学平台的教学原则是一致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和运用过程中由于对掌握计算机人才的不同要求安排了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
根据现阶段课程的设置看来,我国各高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几大类,也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的,首先,对于专业就是计算机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一类需要安排比较多的计算机课程,同时也要结合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于专业偏文科类的,安排的课程中就需要有办公软件的应用,满足其今后的工作需求;对于专业为理科的学生来讲,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可以深入到软件技术层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程的安排体系看来,如果涉及到相关网络工程的情况,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网络技术应用,也应该具备相关的网络技术开发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大多都是宏观层面的,技术层面并不多,其他一些专业的则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和网络设计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虽然专业不同,课程的着重点不同,但是彼此间并不是***的,也是互通的,因此看来,多层次计算机平台教育是一个联系范围广,适用于各层次教育的一个平台[2]。目前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越来越专业化,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安排理科、文科的计算机课程,确保计算机课程安排的得到合理。
2.2实验设计
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具体的实验课程占了重要的部分,计算机的公选课中可以有计划的将理工类学生选修课程设置为一些编程课程和***像有关的设计等一些项目的设计实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更着重于训练基本的办公软件以及相关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仅是要求能做更是要求达到精细的程度[3]。除此之外,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参考学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和试验,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3创设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平台
根据现有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经验,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计算机教育注意几个方面[4]:第一,所有学生应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础功能,学会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第三,网络技术进行开发的保护工程课程安排。多层级计算机教育平台需要在教学体系中体现出不同的专业和需求设置的不同课程。
教育机构篇9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 自我教育; 机制; 构建
中***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1-03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日益增强,高校思想***治教育面临的对象较以往更为复杂。他们是接受各种信息、感受社会变迁、主体意识增强、个性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知识且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使得高校思想***治教育的挑战和困难加大。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治教育的有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则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由此,解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要从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出发,构建有效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
一、思想***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的厘定
1.思想***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概念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诸如,陈威认为:“自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教育,是指自己促进自身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活动;狭义的自我教育,是指自己促进自身品德发展的活动,即主体有意识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或自己主动提出的道德目标转化为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活动。”王成等人认为:“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强化、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夏海鹰认为:“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以教育者的教育和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或能力为基础,并自发地或自觉地运用这种经验或能力,来指导、规范、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细细推敲自我教育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有不下二十种定义,但是总体来看,主要是把自我教育作为两个方面去理解;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活动。但思想***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除了具备自我教育的普遍性或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或个性。思想***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自我根据社会或思想***治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观念、***治观点、道德规范,在自身选择与判断的基础上,使其自身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相符合,并使其进行自我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2.思想***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征
从自我教育的共性来讲,自我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二是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教育;三是自我教育融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为一体。从思想***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来讲,自我教育还应具有以下的特殊性:
(1)主动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从教育的主体来讲自我教育的主体是自己,从客体来讲自我教育的客体也是自己。这种主客体合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有高度的主动性与高度的学习自觉性,而且可以从自身内在的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升自己,以达到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水准。
(2)选择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自我教育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走什么样的路、树立什么样的“三观”、如何为人处世、应具备哪些道德素质都是受教育者自身选择的结果。当然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的目的下进行的,当一个人的选择与目的相统一的时候,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当然也相应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3)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个人是在社会中成长与生存,二者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自我教育是一种将个体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使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同时也能在相应的社会中表现出个体的价值。一个完善的自我教育形式会使这二者之间相得益彰。
二、思想***治教育中实施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1.自我教育是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性的发展结果是怎样的,与人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之中,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组成。然而这三种主要的教育形式要想非常理想地完成教育的目的,那就必须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潜能,使自我教育成为三种主要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人性的要求,因为,依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定位的根本保证
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总是处于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精神存在,总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拷问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每一个阶段总会对自身有一个评判性的自我定位。但由于自我态度、自我心理特点、自我调适能力的不同,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会出现偏差。
自我教育能指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自己与社会等关系,也就是加强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对社会认知的建立。从而不断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自我教育是取得思想***治教育预期效果的必然选择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依赖外在力量而是靠内在力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调遣和丰富充实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思想***治教育最佳效果的实现是建立在受教育者自觉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并自觉将形成的准则和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受教育者通过对外界教育信息认知、辨别、思考、实践后才能被受教育者接受,这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过程。没有这样的内化过程,一切外界教育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外。当然只有这种内在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只有将这种内在的认识通过意志力的作用外化到外在的行为中,使行为与认知达到统一,这样才能够体现思想***治教育的最佳效果。然而,这个从外到内,而后又从内到外的心理认知发展的过程自我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自我教育这个过程就不可能完成。因此,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思想***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模式
1.构建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
任何教育都非自发,而是由内在和外在动力推动的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在内在与外在的动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外在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而内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因此,目前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已成为主体性思想***治教育的长效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而言,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对始终存在的矛盾。理想的我通常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是个体对自身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希望;现实的我通常指个体当前的自我发展水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大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一种内在矛盾。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这种矛盾是自我教育存在的依据,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其中现实的我是自我教育的起点,理想的我是自我教育的目标,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也正是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当然,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二者之间的差距过大,就会使大学生因难以实现目标而缺乏教育的信心与动力;如果二者之间的差距过小,就会使大学生由于目标过于简单而缺乏教育的热情与动力。反之,如果大学生理想的我是消极,其虽然也会进行自我教育,但其方向与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治教育是相反的,也会因其实现的目标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而缺乏动力。所以,思想***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确立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合理性,适当确定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以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2.构建自我教育的保障机制
自我教育由主体我、客体我、环体、介体等要素构成。在这些要素之中,主体我与客体我是相互统一的,而环体与介体则是***于自我教育者外部的因素。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我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之下、基于一定的自我意识基础上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教育始终不能脱离教育实践,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教育的外部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自我教育的动机。这些外界刺激包括思想***治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教育、表扬、批评等。
思想***治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把受教育者引入人生的正确轨道,让受教育者在感染和熏陶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营造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环境,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教育空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治教育的洗礼,并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塑造,完成自我教育的内在转化。
思想***治教育过程中的媒介,也会在思想***治教育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媒介才能到达受教育者。当媒介选择合适的时候,内容的传递会更为具体生动,并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果媒介选择不是太合适或者完全不能使教育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即使有比较好的思想***治教育内容,也不能达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为了使自我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3.构建自我教育的协调机制
韦伯斯特国际大词典(1971年第三版)将协调定义为“为达到最有效或和谐的结果而做出的最适当的关系合作,即使各部分机能处于合作与有序状态。”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当他脱离家庭、学校与社会时,那么他是不能完成社会化的,或者说至少是社会化不完全的。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看作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才能完成对人的教育的衔接与统一。
自我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三种教育最终的归属与期望。而真正能否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结果,除了要激发受教育者自身内在需要,即强有力的动力机制与教育环境的保障机制,同时也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进行协调,建立起自我教育的协调机制。只有将三者的教育目标协同一致,才能使受教育者建立起较为一致性的自我价值观。一个人只有拥有一致的价值观,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教育。
总之,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是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思想***治教育工作只有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内在的需要,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种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实用性,受教育者才会去热烈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而要想真正做到思想***治教育工作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将他人教育、外在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而要做到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构建起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与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威.师范院校德育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1(4):26-29.
[2]王成,王俊丰.试论高校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86-87.
[3]夏海鹰.浅谈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2-88.
[4]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5]黄东桂,潘柳燕.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59-61.
[6]徐志远,季爱民.自我教育:现代思想***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中国青年***治学院学报,2007(5):43-47.
[7]程婧.思想***治教育中公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探析[J].前沿,2005(2):106-109.
[8]姚红波.思想***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06(1):80-82.
教育机构篇10
我国自1986年恢复教育督导工作制度以来,齐地先后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时至2000年,“没有建立县级教育督导机构的县级单位全国还有120个。那么,理论上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是怎样定位的呢?1988年9月国家教委人事部联介发出《关于建立教育督导机构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是行***机构。但事实上,自1988以来,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立及其性质就五花八门。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建有以***府命名的教育督导机构,但性质却分属行***性质、事业性质、教育行***部门的挂靠科室,甚至极少数的教育督导机构被看成是“二线”机构、“安置”机构。山此可见,当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的定位还没有统。当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名义上属于国家行***性质,教育督导机构属国家行***机关。对此,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做了明确规定,同时还规定教育督导的职能是督学和督***。然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教育督导机构的这种性质和职能是否合理呢?
事实上,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五花八门很难定位为行***组织,这里所说的行***组织就是国家行***机关。国家行***机关的个重要特点是:它是典刑的垂直结构,依靠严格的上下级之间行***权力行使职能,拥有行***权力是行***机关个本质特征,在我国,这点更为明显。我国的教育督导和机构是否拥有权力呢?我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下级机关只对上级权力机关负责,上级机关几乎拥有管理下级机关的所有权力,其中包括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虽然规定了教育督导机构对下级教育行***部门及学校有督导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育行***机关的权力是重叠的。教育督导机构对督导对象没有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奖惩的权力,只有建议权。由此可见,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教育督导机构有行***权力,但这种行***权力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自然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其工作力度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与教育行***机关相比,其督导权力较弱,甚至落空。由于没有行***权力,有的督导机构不得以将机构性质定位为事业单位,监督的权力更难以保证;还有的教育督导机构是教委下属科室,教委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督导室的主任和副主任,督***职能基本落空;最后的“二线”机构、“安置”机构也就只剩下迷茫的份了。就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而言,“督***”和“督”更多地依赖于行***权力,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由于教育督导机构的行***权力难以保证,所以,直接导致了“督***”和“督”的职能的发挥不力,前面的分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受教育督导机构的行***属性所限,教育督导机构对学校还是以“督”为主,没有真正转到“导”上来,由于教育督导机构不直接管理学校,行***权力缺乏相应的保证措施,所以其督导的权力相对较弱,导致其督学的力度不够,教育督导机构没有权力自然很难做好“督”的工作。“督学”和“导”则更多地依赖于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由专业权威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的品德、学识、能力、经验所带来的权力),要以理服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目前的学术权力又相对较弱,要想做好“督学”和“导”,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这方面的努力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就学校自身而言,最不欢迎的可能就是行***命令,最需要的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而教育督导机构在导学的问题上,又偏偏认识不足,同时受自身学术权力所限,在实际导学的过程中很难导到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不受欢迎。
综上可见,没有权力是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完成不力的主要原因,因为权力是职责的保障。由于无权,造成了目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无位、无威、无所作为的现状。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从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理顺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入手。
二、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及职能的未来走向
从我国的现状看,要想把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定位为行***,理顺教育行***与教育督导行***的关系,可能难度较大,因为我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行***机关的权力欲望都较强,分权难度较大,所以双头行***(教育行***与教育督导行***)操作起来有困难。那么,要改变现状,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职能该朝哪个方向迈进呢?
1·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应由过去的重“督”转到重“导”上来。
从理论上讲,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督”和“导”自然也为同样的目的服务,但比较而言,只不过“督”更多的是通过行***命令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导”是直接帮助发展的有效手段:“督”是消极的,“导”是积极的。由比较可见,“导”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有效、直接的手段,对促进教育发展更具有明显的、现实的意义。而且一般认为,在督导工作中,“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应在“导”的基础上“督”,教育督导应由过去的重“督”转到重视“导”上来,实践中,世界各国的教育督导工作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各国的教育督导改革都重视“导”的作用,开展积极的建议活动,加强专业性的指导职能。世界教育督导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无疑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职能的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教育督导应该由重“督”转移到重“导”上来,增强自身的学术权力,在导学上下大力气。
2·教育督导机构转变为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其职能相当于教育行***机关的“参谋”、“媒介”和学校的导学专家。
笔者认为如果从转变督导机构职能、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督导机构应从目前无权的行***机关转变为有权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其性质应定位于教育行***机关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单位,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将告别过去的无权时代。当然,它的权力不是来自于国家行***命令,而是来自于其自身的专业权威,这种权力是学术权力(或者称作自然权力),是由专业权威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的品德、学识、能力、经验所带来的权力。教育与评估中介组织应做上一级教育行***机关的“参谋”、“媒介”,组织无疑要由一些专家和权威人士组成,通过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反映给上级教育行***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对策研究向上级机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上级行***机关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起“帮督”作用。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要做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帮助国家机关了解基层教育的现状,增强国家机关宏观调控的能力,充分实现教育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同时,在督学问题上,我认为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要不“督”只“导”,通过“导”来“督”,根据检查评估的结果,找出学校的问题,做归因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帮助学校改进提高,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虽然没督,但客观上起到了“督”的作用,在学校,指导永远比监督受欢迎,比监督更解决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国家领导下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是国家机关,在职能上相当于国家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不仅有权、有威、有位、有所作为,而且为的有意义。
3·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向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你时刻能感知到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将是教育大发展的世纪,温州人已经把教育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更有人看好校园内的IT行业,教育与市场已经在不经意间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产业已经零星地在变为现实,而且来势汹汹。无论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产业化,教育市场都必将空前繁荣,这必将使教育事业大有可为,教育竞争将异常激烈。校与校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以及学校内部的竞争等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发展无疑是硬道理。发展中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竭诚为您服务,这里各方面教育专家云集,他们有能力帮您力挽狂澜,使生源枯竭、行将倒闭的学校起死回生;他们有能力帮您解决您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使教学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的您走出困境;他们有能力帮助您一起解决最令父母头疼的孩子教育问题,帮助您分析孩子的特长、优势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您的孩子逐步走向优秀。但对您的服务是收费的,因为这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已经是企业,属服务行业。它的服务范围包括:学校教育问题咨询、子女教育问题咨询、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帮助学校打有关教育问题的官司、帮助学校培养优秀教师、自己经营学校、做教育行***机关的智囊(但这时要收费)等等。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的职能角色有很多,如“教育医生”、“教育律师”、“教育参谋”等等。事务所的职能以指导服务为主,事务所的性质已经是服务性企业,那时,事务所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组织及其个人的学术权力。到那时,事务所不仅大有可为,而且为的有价值,因为他们不但自食其力,而且还纳税,尤为可贵的是事务所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空前繁荣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及其职能的未来走向应是: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应由国家行***机关转变为国家督导与评估中介机关,再转变为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即企业)。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应由重“督”转为重“导”,然后转变为督***的谋士和导学的专家,再转变为“教育医生”、“教育律师”、“教育参谋”等等。
教育督导、教育立法和教育投入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督***和督学。就督***而言,主要是对下级人民***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脸查,评估和指导。凡是人民赋予了权力的地方,人民就有权监督,而且必须监督,这己经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所以,督***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就督学而言,是指对学校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通过此工作帮助学校找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向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指明前进的方向,其意义小言自明。做好督学和督***工作是国家和人民赋子教育督导机构的崇高使命。然而,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是否能小辱使命呢?
我国自恢复教育督导制度以来,教育督导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对于确保“两基”工作的贯彻落实和确保索质教育的全而推行,教育督导工作功不可没,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尤其是对于制止乱收费、解决危房问题、切实“减负”等专项工作的督导,教育督导更是成绩卓著。但成绩的背后却掩盖不住问题:为什么极少数的教育督导被看成是“二线”机构少安置”机构?为什么教育督导在教育界日碑不佳?这自然暴露了教育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督***工作没有力度,在实际推行中打了折扣;督学工作实际上做得不够,做得不到位,不受欢迎。笔者认为职能是由性质决定的,所以,对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其职能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做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其职能的末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