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篇1
第一条根据《印发市经贸局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4〕67号)要求,我市重点扶持2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特制定《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二条市装备制造业20家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在市***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财***局、科技局、外经贸局、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第三条市装备制造业20家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整机与系统成套优先,兼顾行业现实与潜力、共性与个性、内源与外源统筹考虑”三个大原则,目标是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夯实我市制造业基础,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名城。
第二章认定范围
第四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全部产品或主导产品应属装备制造业产品,且符合国家有关产业***策和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东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意见》以及我市《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
第五条我市装备制造业的范围为:
(一)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三)专用设备制造业(含医疗设备);
(四)通用设备制造业;
(五)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七)金属制品业。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企业除应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必要条件: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登记设立3年以上,企业总部或研发机构设在东莞市行***区域内;
(二)有合法的企业营业执照,有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
(三)从事本认定办法第五条规定中列举的一种或多种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四)拥有自主品牌或独有的专利技术,工艺技术成熟,产业化能力强;
(五)拥有企业研发技术机构和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用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应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2%以上;
(六)申报前一年企业总资产规模1亿元及以上,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年创税利200万元及以上。
第七条承担或配套我市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重点项目的装备制造业本土企业,经市经贸局审核同意,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三章认定程序
第八条企业申请。企业按其隶属关系由所在镇区经贸办加具初审意见后提出书面申请,市属企业可通过主管部门向市经贸局提出书面申请,市经贸局重点联系企业或我市工业龙头企业可直接向市经贸局提出书面申请。
第九条企业提交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报告(内容大纲详见附件1);
(二)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申报表(详见附件2);
(三)企业近3年会计报表;
(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及有效纳税证明;
(五)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
(六)企业申请资料真实性的承诺书;
第十条组织专家评审。市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申报企业进行认定评审,按照《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评估指标体系》(详见附件3-1、3-2)进行评审打分,并提出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一条复审。由市经贸局根据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导向以及相关认定标准和专家评审意见,兼顾行业重点,综合平衡,择优确定20家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候选企业名单在我市经贸网和《东莞日报》上公示五天。
第十二条报市***府认定。候选企业名单经公示无异义后上报市***府审批,经批准后由市经贸局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资格有效期三年,由市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每三年认定审核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实行年审建档制度,市经贸局每年将对我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建立企业信息档案,并根据变化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第十五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依法变更经营范围,合并、分立、迁移、转业、变更法人代表、办公地址等,要在30天内报市经贸局备案。
第十六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要于每年的3月底前,将企业上年度经营和发展情况及需要市经贸局协调的问题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市经贸局,并填报企业年审表(详见附件4)。
第十七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取消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资格,并由市经贸局收回企业相关证书和书面知会相关职能部门,企业被除名后不再享受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相关优惠***策。
(一)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二)申报认定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资格,事后经查证核定的;
(三)不按规定填报有关报表和提交年度报告的;
(四)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第六条或第七条规定条件的。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经贸局制订并负责解释和修改完善,具体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局制订和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企业申请报告内容大纲
2.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申报表
3-1.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原则考评指标
3-2.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综合评价指标
4.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年度审查表
附件1:
企业申请报告内容大纲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资本构成、隶属关系、企业在行业内的经营发展情况等。
2、企业地址及员工队伍构成情况。
3、企业财务状况,包括企业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自有资金和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增长率等指标,以及企业的银行信用等级、近3年的贷款融资情况。
4、企业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状况。
5、企业环保、消防、安全、节能、卫生状况及社会效益。
二、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情况
1、生产能力和销售状况,包括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产品品种结构和产量、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
2、工艺技术及装备状况,包括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现状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照等。
3、企业名牌产品及驰名、著名商标或自主注册商标情况。
三、企业技术进步能力
1、企业研发能力,包括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及研发机构情况,现有的研发队伍构成及研发技术项目情况,以及企业自主拥有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情况。
2、企业技改能力,现有技改或拟实施技改项目情况以及投入的技改研发费用如何。
3、企业是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民营科技企业等。
四、产品市场需求及企业发展战略。
装备制造业篇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
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技术50%以上来自国外。在行业主导产品中,发电设备的50%、汽车工业的70%、基础机械的60%、农业机械的30%来自引进,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戒心不断增强,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和国际领先地位,它们对高技术实行了种种的禁运和封锁手段。为此,***领导曾在三峡工程质量检查报告上批示,重大技术装备中的关键铸锻件,我国技术不过关,被国外公司控制,受制于人,要加强科技攻关,实现国产化。
产业转移中莫忘自主创新
按照中央部署,“十一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接纳了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尽管 “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已难以奏效,但是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府应继续推行“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因为***府作用发挥得好,产业转移才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当前跨国公司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的明显倾向,我们要注意引导企业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忘增强自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掌握的装备制造技术,我们应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近年来,我们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有过不少。比如,大型水轮式发电机,我国通过三峡工程左岸14台机组的对外合作,不但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而且自主改进了转轮模型的设计。在燃气轮机制造方面,多年来,GE等跨国公司一直不肯转让燃机制造技术,国家***利用39台F级燃机捆绑招标,终于使GE、三菱、西门子等公司与国内的哈电、东电、上海三大集团合作。第一台9F级燃机已在哈电秦皇岛出海口基地装配试车成功,发给浙江半山电厂。在火电超临界机组制造方面,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制造,我们不但引进了技术,而且改善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提高了质量。国内电力公司对600MW机组的需求达200台,其中超临界机组有100台,通过捆绑招标,国内制造厂中标后纷纷向国外订购部件,极大改善了国内企业引进技术的谈判条件。
***府该干什么
针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工作存在的问题,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还要努力开发目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和装备,减少装备产品的进口依赖。对于进口税收***策调整问题,国家应该缩小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范围,即对目前国内已能制造或决定进行国产化的装备产品和设备,不再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关键配套件,应该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我国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建立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摩擦监控和产业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信息畅通的快速反应机制,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合理介入贸易争端,帮助企业妥善化解矛盾,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我国***府应以安排依托工程的方式,鼓励用户优先使用国产装备,特别是首台、套国产技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项目应由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对率先采用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项目业主贷款时由国家财***给予贴息。对于确实需要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与装备,在项目启动时就要制定出关键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方案,并从工程的总费用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工作。同时,应设立装备制造风险基金,由***府、制造企业共同出资,主要用于对初次自主化的大型国产设备进行风险担保。
当前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由生产经营前移到研究开发。国家应在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装备的自主创新工作。建议国家财***设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管理,用于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以及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联盟。***府应对产业共性技术、竞争前沿技术等公共产品,以及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品进行支持。国家应指定有关***府部门,负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协调工作,在调查研究、制订***策、信息、特殊领域和项目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给予特别关注。
对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府应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扶植,通过***策引导,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开发体系;通过***策引导、基金扶持、技术转移、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基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只有继续开放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将面临许多新课题的挑战。这些挑战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常常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设计制造100万伏交流和80万伏直流的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这必将为扩大中外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市场驱动。为迎接这些新课题的挑战,我们提倡自主创新,同时也鼓励国际同行与我们合作攻关,在合作中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装备制造业篇3
一、修订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必要性
作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05年本)》)已经与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广泛应用,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隐忧,部分技术、工艺和产品不能满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部分条目表达宽泛、界限不清。
随着各领域科技迅速进步、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全球范围内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多年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主要依靠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按照国发〔2005〕40号文件要求,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是要全面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促进产业由大变强。这既是装备制造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技术进步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
二、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情况
本次修订对《目录(2005年本)》中机械相关的条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如《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原有条目52条,本次新增33条、修改27条、删除25条,修订后共有条目60条;限制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原有条目34条,本次新增25条、修改14条、合并调整2条,修订后共有条目57条。淘汰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原有条目84条(包括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本次新增23条、修改3条、合并调整10条、删除6条,修订后共有条目91条。与《目录(2005年本)》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细化条目内容。对条目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细化,具体到产品、规格和技术参数,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二是提高技术要求。对大部分鼓励类别条目,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规格参数的要求,对部分限制类和淘汰类条目,也提高了规格参数要求。三是扩大覆盖范围。修订后的条目,涵盖了电工、机床、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农机、重型机械、石化机械、内燃机、液气密、模具、轴承、通用零部件、塑料机械、环保机械、印刷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工程机械、文化办公、制冷、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铸造、锻造等机械工业各个行业,覆盖更加全面。
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主要内容
(一)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
本次修订后,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相关条目共11条,占全部条目数的18%,包括关键精密铸锻件、高效环保铸锻工艺和设备、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密封材料、齿轮、弹簧、紧固件、轴承、链条等。
(二)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本次修订中,将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比如,将《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别条目“大型油气集输设备制造”细化修改为“直径1200毫米及以上的天然气输气管线配套压缩机、燃气轮机、阀门等关键设备,单线260万吨/年及以上天然气液化配套的压缩机及驱动机械、低温设备等,大型输油管线配套的3000立方米/小时及以上的输油泵等关键设备”等。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
鼓励类别条目中,修改和新增了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所需的关键装备,如将《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别条目“30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设备制造”和“60万吨/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两个条目合并修改为“乙烯裂解三机,40万吨级(聚丙烯等)挤压造粒机组,50万吨级合成气、氨、氧压缩机等关键设备”。为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修改和新增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如将《目录(2005年本)》条目“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等)”细化修改为“二代改进型、三代核电设备及关键部件,2.5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整机及2.0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控制系统、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各类晶体硅和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设备,海洋能(潮汐、海浪、洋流)发电设备”,新增了大气污染治理装备、污水防治技术设备、固体废物防治技术设备、土壤修复技术装备等条目,提出了鼓励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参数要求等。
(四)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
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在《目录(2005年本)》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农用装备的条目进行了整合、细化,并大规模新增了农用装备技术和产品。修订后,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共有农用装备条目9条,占全部条目数的15%,内容涵盖了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溉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
(五)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
本次目录修订,在鼓励类别中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门类,提出了鼓励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总成,以及运行控制技术等,共9个条目,以更好地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鼓励类别条目中,还首次增加了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方面的条目,新增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门类,共43个条目,内容涵盖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的监测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等,以引导和鼓励相关领域加快发展。此外,在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还新增和大规模充实了安全饮水设备、高档印刷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条目和内容。
(六)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
落实国发〔2009〕38号文件精神,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次修订,对《目录(2005年本)》限制类别条目机械门类原有34个条目中的14条进行了修改,扩大了限制的产品范围、提高了技术标准;新增了25个条目,绝大部分是产能过剩行业和产品。如“新建全断面掘进机整机组装项目”,主要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全断面掘进机整机组装能力迅速增长,但大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同质竞争现象突出,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又如新增条目“新建万吨级以上自由锻造液压机项目”,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和在建的万吨级以上自由锻造液压机已有十余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装备制造业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知识 机制
中***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63-02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装备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包括数控机床(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在知识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加强知识管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生产和发展的质量又与知识管理的效果相关,特别是知识的投入产出绩效相关,所以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在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装备制造业知识的投入产出模式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一般特点,装备制造业可构架如***1所示的知识投入产出一般模式。
1.装备制造业知识投入的评价指标。在装备制造业内,知识投入的要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为此,装备制造业的知识投入评价指标应具有概括性、宏观性、全局性等特点,基于该特点,可以设计如下评价指标:(1)R&D经费占总成本比例:R&D投入费用与企业的总体成本的比值,这部分R&D经费包括:新技术引进费用,R&D试验及研发条件维护费用,R&D试验及研发基础设施引进费用等。(2)人力投入占总成本比例:在人才招聘、培训、发展等方面的总体支出与企业总体成本的比值。(3)技改经费占总生产成本比例:企业在技改方面的投入与企业总生产成本的比值,技改经费包括:新工艺引进费用,新设备引进费用以及生产系统改造费用等。
2.装备制造业知识产出的评价指标。依据装备制造业知识产出要素及其特点,可构建如下装备制造业知识产出的评价指标:(1)系统柔性:系统柔性指的是装备制造业研发、销售、生产构建的大系统的柔性。系统柔性程度可以通过主观评价方法评价,也可以通过客观评价指标来评价,例如: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生产周转间隙、产品平均滞留率等指标来评价。(2)市场活性:市场活性指的是装备制造业响应市场的能力。市场活性程度可以通过主观评价方法评价,也可以通过客观评价指标来评价,常见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更新换代周期、市场平均扩容能力、营销策略市场响应平均周期等等。(3)人才灵性:人才灵性指的是装备制造业人才响应、回应、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人才灵性可以通过主观评价方法评价,也可以通过客户评价指标来评价,常见的评价指标有:客户需求响应周期、客户抱怨延迟响应率、电话呼叫次数等等。
二、装备制造业知识的投入产出转化系统
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其犹如一个智能系统,知识投入到该智能系统之后,经过智能系统转化之后,形成知识产出。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的结果都易于识别,都是由显性要素组成;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该智能系统承担着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职能。在装备制造业智能系统中,知识经历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一般升级模式,该模式的转化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再社会化”的一般过程,在该过程中,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是三大动力源,其中知识应用、知识共享推动知识沿平面方向进行“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的知识转移;知识创新推动知识垂直平面方向进行“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再社会化”升级。所以,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升级动力;知识应用力和知识共享力是知识转移动力,三种作用力共同推动装备制造业知识的发展。
假设知识创新力Fd、知识应用力Fa、知识共享力Fc、知识运动阻力Fk且知识运动阻力沿知识创新力、知识应用力和知识共享力的方向夹角分别为α、β、γ,那么在装备制造业内,知识发展呈现如下数理规律:
知识升级:
Fd-Fkcosα=mad(1)
知识转移:
(Fa-Fkcosβ)cos?渍+(Fc-Fkcosγ)cosσ=mω2r(2)
由式(l)可知:知识升级受知识运动阻力、知识运动阻力方向、知识存量等影响;知识转移速度受知识应用力、知识共享力以及它们的方向、知识阻力以及其方向、知识存量以及“距离”――知识与现实或问题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装备制造业内,促进知识创新,除了需要强大的知识创新力之外,还需要减少知识创新阻力,调整知识创新阻力方向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不错方法,另外,知识创新还依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创新初始态势(知识创新初始速度);促进知识移到,除了需要强调的知识应用力、知识共享力之外,还需要减少知识移到阻力或调整知识移到阻力方向,知识存量和知识移到初始态势(知识移到初始速度)是知识移动的基础条件。
三、装备制造业知识投入―产出假想范式
在装备制造业中,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包括知识的投入机制、知识的内部转化机制和知识产出机制,这些机制的效果如何,需要测度。通过对知识投入――产出效益的测度,既可以诊断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也可以了解知识的投入产出现状,所以在装备制造业内,进行知识投入――产出效益测度具有重要意义。
装备制造业知识投入――产出结构方程模型在装备制造业中,投入的知识经过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过程产生放大的知识产出,基于此可构建如***2所示的装备制造业知识投入――产出假想范式。
在装备制造业知识投入――产出假想范式(如***2)中,存在基本假设:H11:知识投入越大,知识应用越有效、越广泛;H12:知识投入越大,知识共享越活跃、越广泛;H13:知识投入越大,知识创新越活跃、越广泛;H21:知识应用越有效、越广泛,知识产出越大;H22:知识共享越活跃、越广泛,知识产出越大;H23:知识创新越活跃、越广泛,知识产出越大;H31:知识创新越活跃、越广泛,知识应用越有效、越广泛;H32:知识共享越活跃、越广泛,知识应用越有效、越广泛;H33:知识创新越活跃、越广泛,知识共享越活跃、越广泛。
四、结论
本文从装备制造业知识的投入产出模式、装备制造业知识的投入――产出转化系统以及投入――产出效应测度等角度探讨了装备制造业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知识的测度作为测量装备制造业知识经济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要充分发挥知识经济对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那种知识经济水平较差的企业,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其原因,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和教育投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还应运用先进的知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改造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0909]
参考文献:
1.邹十践.以信息化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建筑机械,2002(1)
2.隋秀凛,庞***.基于Intranet的制造企业知识管理[J].情报科学,2003(2)
3.潘星,王君,刘鲁,等.航空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
4.[澳]彼得・申汉著.柳卸林译.澳大利亚与知识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装备制造业篇5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156项工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高铁的顺利开通,“蛟龙”号实现深海探测,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见证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总量持续增加,许多高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现状,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产业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口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进口额呈总量持续增加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额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额达1164.2亿美元,进口额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达47.8%;2003年进口额达2177.3亿美元,进口占比达到峰值52.7%,之后维持下降趋势;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口额虽增至5201.7亿美元,进口占比重新降至50%以下,为45.9%;2011年进口额为7302.7亿美元,占比降至41.9%;与2011年相比,2012年进口额略有上涨达7608.3亿美元,进出口占比略降,为41.8%,维持较为稳定的态势。
(二)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集中度较高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日、韩、美、德、法、英六国,20世纪90年代,来自这六国的设备进口额达进口总量的60%以上,进口额最大的前3名分别是日、美、德三国;2000年,日、韩等六国的进口额占比降至60%以下,至54.4%,后一直保持稳定下降趋势。自2001年以来,来自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额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分别从2001年的24.7%和9.9%降至2011年的15.9%和4.8%,而来自于韩国的进口额占比从8.1%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15.6%。2011年六国进口额占比为43.9%,韩国取代美国成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第二大进口国,进口额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
(三)装备制造业进口中间品、高端设备比重上升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设备分为成套设备和中间品两类。据统计,1997年以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如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光纤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轿车工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高技术装置和大型成套设备都主要依赖进口。1997年以后,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主要以中间品为主,普通机械制造业中间品进口比重占总进口比重由1997年的33.9%上升为2011年的44.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占比由1997年的82.7%增至2011年的90.4%;2011年,整个装备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占比达到了57.9%。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子行业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农业机械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水稻玉米收割机70%以上需要进口或者依赖外资企业,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需要进口,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60%以上需要进口,机床工具中的高端数控机床95%以上需要进口,基础件中的高压液压泵90%以上需要进口。
(四)装备制造业进口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增速强劲
一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受国家装备制造业鼓励进口***策的影响,进口量大幅增长,成为了仅次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第二大进口主体,在平衡进口主体结构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8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6%;而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口额分别为538.4亿美元和69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5.7%和15.5%。2013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额占比分别为44.9%,25.6%和29.6%。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口造成的产业安全问题
(一)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全局。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在进口总量还是进口来源国上,特别是在高端装备上对国外依存度较大,例如在汽车冲压生产线上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进口装备依旧在焊装、涂装、总装、发动机等几大工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会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制于人,增加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南方航空集团花费10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多轴联动数控磨床,外国公司要求设备联网,以便监控和限制设备使用领域,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设备的使用范围,如果我们使用在***用飞机的生产上,就有可能泄露国家***事、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或秘密。
(二)削弱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结构材料领域,有25%的品种完全空白;有45%虽能生产,但质量不稳定,保障能力不足;完全成熟的29%材料中,却有部分存在着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大量高端装备制造业设备依赖进口,这将进一步削弱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和升级。一方面,大量依赖进口设备会陷入“技术落后——引进——技术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引进的国外装备大多是成套设备和中间件,存在设备进口与技术进口脱节的现象,随着设备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成型的产品或国外散件的国内组装不利于我国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加上国外企业为了达到对设备关键技术的封锁,设备故障拒绝提供维修技术指导而是返回国外厂家修理,降低了进口先进设备的技术溢出率。
(三)推高行业生产成本
一方面,装备制造业进口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有着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特点,客观上会造成由垄断而来的虚高成本,加上运抵国内还需各种税费、保险费和运输费,这会进一步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例如,‘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购买装备的资金总额达到2000亿元,而这些设备中约有70%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汽车企业投资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进口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进口设备一般由国外公司派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保养,配件和维修费高昂,维修周期长。例如民航天津空管分局从芬兰进口了气象观测系统设备——闪电探测仪,2013年11月,闪电探测仪突然出现故障,经机务人员检查,属于主板故障,厂家拒绝提供该设备的配件和维修服务,只提供整体主板,采购报价10余万元人民币,供货期最快也要1个多月时间。
(四)挤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
由于大量进口国外设备,国外的装备既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夺取和占据了我国国内装备制造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又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并利用我国国产高端装备产品立足未稳的弱势争夺订单,排挤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外国装备制造商在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还推高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生产成本,严重挤压了我国企业的盈利空间,削弱企业竞争力,使得刚起步的企业濒临亏损的边缘。
三、强化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途径
(一)拓展装备制造业设备进口来源国
拓展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降低因进口来源国集中度高而产生的不确定风险。在进口来源国集中的情况下,一旦主要依赖的国家发生不能预期的各种变化因素,如经济、***治、法律等,不仅将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直接产生影响,也会对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并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可以扩大选购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部件的范围,适度增加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优化进口格局,减少贸易风险,增强应变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实行差别税率,适度降低部分先进设备进口环节税,加大一般贸易引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力度等方式,鼓励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非集中进口来源国进口设备。
(二)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
企业要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就必须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协调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达到规模经济。一要鼓励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兼并改造效益不佳、生产存在问题的企业,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扩大示范工程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兼并国外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走跨国经营的企业扩张之路,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跨越式发展。要在装备行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的重点骨干企业。
(三)增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度
产业集聚能增加产业的竞争效益和创新效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要想摆脱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局面,需要增加产业集聚度。一是建立部级产业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加强产业布局控制,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目前高端装备已形成以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长沙、柳州、临沂等地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在产业示范区加强主企业的配套企业建设,强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未来要在主企业示范区布局和培育高端配套企业,改变配套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没有能力自我升级,限制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形成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局面。
(四)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转化进度
我国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为18个月左右,而美国1990年就实现了新产品试制周期3个月、设计周期3个星期。装备制造业包括的零部件数量多,产品结构层次复杂,产品设计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加之大量的先进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还在高校、科研院所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未来应加大力度推进“产学研”转化进度。一是以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为载体,采取跨部门大联合,由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参与,将***府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研究机构的成果和企业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二是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设计方法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如越来越多的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电子电器、电动工具、家电、模具、医疗器械等,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开始使用3D打印与数字化技术,从***纸到实物,从数月缩短到几天时间,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五)突出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装备制造业篇6
论文摘要: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物流成本巨大。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企业效益,以及如何加强对其成本控制是装备制造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在剖析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了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并总结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目标控制方法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2.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3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3.1建立物流成本专门化管理组织
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为有效地实行物流合理化,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建立个专门负责物流工作的***部门甚至建立一个物流分公司,对物流成本实行系统控制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物流效益。
3.2制订物流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成本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即预算控制。
3.2.1预算标准要细化和科学化
物流成本非常繁杂,覆盖到装备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过程,它包括了供应、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广告宣传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等等。这无形要求了物流成本预算必须根据物流成本的特点,详尽的划分各预算标准,细化到各个物流环节、各项物流费用,使物流成本预算科学化,具有可考核性,使预算落实到实处。
3.2.2建立物流责任中心,明确各自责任
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物流责任中心,将物流成本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随着预算数据的逐级分解,预算的物流责任中心的层次越来越低,预算项目越来越具体。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中心,不断细化物流预算责任,从而达到指标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人、逐级考核的管理效果。
3.3实行物流业绩考核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有效的物流成本考核,通过物流成本考核,将企业整个物流过程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明确其权力、责任及其业绩计量和评价方式,建立起一种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反馈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内部的一种严密成本控制系统。
3.3.1编制物流业绩报告
为了反映成本考核的结果,让领导知道考核体系运行情况,让被考核对象知道他们的业绩被衡量、报告和考核,也为了便于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应形成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考核部门定期编制考核报告,报送领导层及有关部门,控制报告显示过去工作的状况,提供改进工作的线索,也是实施奖惩的依据。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际成本的资料反映,“完成了多少”;控制目标的资料反映,“应该完成多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反映“完成得好不好是谁的责任”。
物流业绩报告就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物流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物流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控制报告。根据物流业绩报告,可以进一步对实际执行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反馈作用,使上层物流责任中心和本中心对有关物流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促使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2纠正偏差,实行奖惩
物流业绩报告出来以后,考核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责任者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奖惩,二是纠正偏差。
兑现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是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奖励完成任务好的人时应注意:第一,奖励的对象必须是为成本节支做出贡献的行为人。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何种奖励。第三,避免奖励侥幸取得好成绩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节约成本的不应给予奖励。第四,奖励要前后一致。保持***策的一贯性。惩罚没有完成任务者时应注意: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责任归属,尽快采取行动,拖延会减弱惩罚的效力,要保持***策的实效性。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超支多少,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责任者才能接受惩罚。第三,惩罚要一视同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性,前后一致体现一贯性。只有保持***策的公平性与一贯性才能获得员工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炎波,张汉江. 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 系统工程,2004(1):11-12.
[2] 谢庆红. 制造业物流成本探析[J]. 商业研究,2003(4):160-161.
[3] 王丰,姜大立,彭亮. ***事物流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装备制造业篇7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规律
[中***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1-0048-04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也具有其客观规律性。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是指装备制造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其实质是装备制造业由低技术水平和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状态的转变,它是资源在装备制造业各产业之间以及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品之间流动的结果。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向前演进的,同时也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产业竞争力增强的过程。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规律的作用下,装备制造业中各产业部门进行重组和创新,在比例关系上发生变化,新兴产业进入,衰落产业退出,进而实现产业升级。
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般过程
(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不断地向高度化发展的
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根据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阶段:重工业化阶段,即重型制造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制造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高度加工化阶段,即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也就是从以原材料为重心的装备制造业向以加工组装为重心的装备制造业转变;技术知识密集化阶段,即装备制造业部门采用愈来愈复杂的高级技术和工艺,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高技术尖端产业的兴起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西方经济学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作过许多实证分析,但是这些分析依据的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数据。我国有关专家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12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状况进行分析,充分论述了制造业的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趋势,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因为大多数国家的重型制造业比重均高于轻型制造业比重,因而装备制造业就必然存在着重化工业化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重化工业化规律作用的影响下,制定和运用产业***策来推动重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这样,使重型制造业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实行进口替展战略的国家中,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较低的重型制造业比重,则主要是由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作用的结果。重化工业化进程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重型制造业比重达到70%左右时,就会出现一种稳定的状态。
然而,即使发展中国家的重型制造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重型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还是要低于其在发达国家所起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重型制造业发展模式有所不同。通常而言,发达国家重型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动的,重型制造业与轻型制造业、服务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所以重型制造业的增长能够促进收入的增加和需求的扩大。而发展中国家重型制造业的增长,却主要是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动的,重型制造业与其他部门的联系相对较弱,其投入产出过程也主要是在部门内部完成的。
在重型制造业中,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如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它们的收入弹性大,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快,技术含量也比较高。这类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内部的比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且,中低收入国家大大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所以,在装备制造业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上,而在重型制造业比重方面的差别,却不十分明显。这就说明,在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完成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中心的阶段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完成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中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就很不容易了。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在重化工业化的前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本短缺,而在后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资本和技术的双重约束。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比技术问题更容易解决。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长期的技术创新,在技术积累达到较高的水平时,技术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方可能有较大发展。
(二)产业价值链升级
在现代国际分工条件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还表现在产业价值链升级上。产业价值链是指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制成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直到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以往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而现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以价值链为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将视角延伸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当中。国际制造业分工逐渐从以不同产业为边界转向以同一产业或产品价值链不同的增值环节为边界,从以国家为主体向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主体转移。处于上游的是拥有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处于下游的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厂房和土地提供方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体现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并整合全球资源的分工与协作体系跨国公司依靠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符合其利益的生产体系,将设计、研发和销售等环节紧紧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将利润率低的加工组装等环节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的全球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其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路径,这就是从简单的加工组装或低技术含量的“三来一补”开始,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积累管理技能和营销经验,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实现从加工组装为主要方式的产业链低端向提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转移,逐步从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跨越。
价值链升级由低级到高级有四种方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多价值链条中某些环节的生产加工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新技术提升工艺流程的效益,由此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日的;产品升级是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质量、规格,提高产
品的档次和品种,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日的;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从而获得高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中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层次是产出总量不断增长,但最终在全部产出中占有相对稳定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工业产品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不断增加,从而拉动并推动着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产业技术进步,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占有的劳动和资本量在要素市场上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从而导致产出稳定在一定比例关系上。
第二层次是产出结构不断升级,重型产业占居主导地位。一般地说,在工业化经济中期前后,重型化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层次是产品加工度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下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以原材料为依托向加工、组装为重心的方向即高加工度化发展的。加工组装业发展速度高于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业,整个产业增长对原材料进而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逐渐下降。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般特征
(一)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向国外转移
首先是在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国家之间及国内有差异的市场需求。如日本把汽车业延伸到美国,在拓展美国汽车市场的同时,又争夺了其他欧美国家在美国的市场。其次是在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到规模经济边界前,将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最后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根据产品技术特征和要素配置,分别由不同国家生产。如美国本土主要生产和出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计算机、生物、新材料等产品,而将家电、钢铁、汽车等成熟期产品主要转移到欧洲,将纺织品、半导体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的多样化和区位上的集中化
装备制造业并非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它是在产业扩张、成本配置和市场供求等多种力量驱使下进行转移和调整的,这就是区域分布的多样化;而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分布却不是连续性的,它是以点集状态出现的,这就是区位集中化。点集状态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制造企业相对集中形态。目前这方面的主要趋势,一是对市场需求依赖性增强,二是对自然资源依赖性相对缩小,三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多样化,四是区位集中到一定程度又趋向分散。主要原因在于:高度集中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成本上涨;大企业出于资产专用性等方面考虑,往往选择区域外投资建厂。
(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纵向整合
一般地说,装备制造业企业很少有采用渐进积累的方式实现其规模发展的,纵向整合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装备制造业企业如果发现其内部实现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管理、生产、营销过程比分包给一系列***实体有更大优越性时,往往采取纵向整合的方式,使相关资源和过程内部化。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其总量增长、产出结构升级、产品加工度深化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等,都是在产业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共同驱使下实现的。
(一)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最基本的内在动力。例如为适应电力的出现而进行的设备更新导致电力设施和电力机械产业的产生;由于电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要素供给。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供求关系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变化。在劳动力紧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装备制造业就必然向资本密集化的方向发展。
3 需求变化。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衣食住行新的追求引发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对高档住宅和轿车需求量的增大,使装备制造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升级的外部条件
1 国民收入分配和财税金融***策的变化。例如实施高积累的***策,就会引发生产性需求的扩大,促使产业向重工业化发展。
2 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策的调整。二战后,日本正是在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下,推动了电子和汽车业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
3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例如一国的生产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密集使用丰富而价廉的生产要素,就会获得成本优势,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和国际贸易。㈨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中,技术进步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中起主导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强弱紧密相关。由于技术在各产业所占的份额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相对应的有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劳动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装备制造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不断高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若干密切关联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水平往往是非均衡的。如果某一产业部门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了该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则会诱导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否则后者将会成为整个产业链条的瓶颈,而这种瓶颈一旦得以解决,就会产生更新的瓶颈和更新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部门的关联机制,共同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形式,是通过自主创新、信息化、产业集群、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表现出来的。
(一)自主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上,是随着自主创新而不断变化的演进过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三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1 通过催生新行业、削减旧行业,来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开发的新产品经过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最后被更新的产品代替。如果这种替生在不同产业部门,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催生新的行业。
2 自主创新通过提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来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提高了生产工具的使用效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传统装
备制造业得到改造,促进了原有行业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使其产业链中上下游产业的生产设备在技术上得以提升,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协作生产。
3 通过改变生产要素配置,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生产要素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配置是不均匀的,当某行业的自主创新带来新的需求时,就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行业流入,促进该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同时,当某行业的自主创新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时,也必然会导致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发生相对变化,引起生产要素流入劳动生产效率高的行业,加速该产业的成长过程,促进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4 通过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渗透,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一是信息技术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最为深刻的新技术,它改变了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生产技术结构和生产工艺过程,使各个行业的技术、知识、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进行重新组合,知识和信息型智力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二是新技术渗透到传统装备制造业,使一部分传统装备制造业得以改造、提升,成为高技术行业,如通讯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数控机床制造业等。三是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使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了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
5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进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而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建立在具有高素质劳动者基础之上的。新技术的开发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有相应素质的人去驾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二)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1 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制及创新。装备制造业通过产品数字化建模、数字样机、优化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工具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通过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优化、分析、仿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法,建立面向产品研制的数字化集成环境,实现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工程变更及研制过程的集成管理和状态控制,提高产品的研制创新能力。
2 促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装备制造业以企业资源、供应链以及客户关系等管理为支撑,通过建立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一方面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变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协作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等问题。
3 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装备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拓展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占领高端市场并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4 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和区域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高企业间的信息、资金、物流的流动率,增强企业间的业务协同能力,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此外,信息化对支撑和促进区域企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升区域协作的整体竞争能力,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创新性、渗透性和倍增性,因而能够增加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和替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结构调整,促使装备制造业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
(三)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集群可以按照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联结模式,分为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产业集群和以市场竞争互补为主导产业集群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大企业为核心、垂直形态的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中小企业则作为供应商分散其周围,这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在技术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大企业相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来说,处于技术能力优势地位。
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现象,会对集群技术能力总体水平产生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技术能力差异的存在,意味着集群技术能力水平不能以某些优势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能力为表征,而是对后者的折扣。某个生产单元的技术能力相对不足,往往造成整个系统产出效益的显著降低,无疑将削弱集群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成员之间的集体学习,核心企业能够带动各级供应商技术能力的提高,推动集群的结构升级,
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上看,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集群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少,缺乏足够的配套能力,核心企业只能采取一体化生产或从区域外购买零部件的方式,势必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缺乏竞争力,这样,核心企业有动力培育本地化的供应网络,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中级阶段,通过一些技术学习途径,如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和流动,核心企业的技术可以外溢到中小企业之中。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核心企业的业务外包,通过学习技术而掌握核心企业对配套零部件的技术要求,通过引进技术、设备、人才等方式,逐渐具备为核心企业配套的技术能力。当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时,通过中小企业的配套支持,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而随着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产业关联的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成长,一部分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将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集群内的创新互动,集群整体的技术能力得到提升,产品结构实现升级。
2 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水平形态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处于价值链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核心企业由于较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因而拥有实力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应地,其产品也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领域。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助于技术扩散的经济组织形式,核心企业的技术通过集群内部人员之间的流动、非正式交流及企业衍生等技术学习途径外溢到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中,从而产生拉动效应,拉动整个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的普遍提高。
由于拉动效应,中小企业通过模仿和集成创新,技术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产品结构升级,由低端产品领域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进逼,并依靠生产成本低、销售方式灵活的优势,正面地与核心大企业展开竞争,从而对其产生挤压效
应。这种挤压效应促使核心企业努力增强其竞争力,以维护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其中主要的途径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不是与区内其他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而是开拓更高技术壁垒的市场领域。在新的市场里,已经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本积累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在核心企业之后跟进学习,核心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的退出,也促进了中小企业去填补核心企业遗留的市场空间,使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这种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拉动效应和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挤压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了整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1 国际贸易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国际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国际贸易所导致的装备制造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促进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发挥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国外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克服要素瓶颈,使本国或本地区装备制造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通过短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本国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变动,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高级化。同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依托制成品出口阶梯的递进,也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融资 现实选择
中***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52-0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就装备制造业的融资情况进行分析。
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逐步回温,尤其在***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性命题,并连续出台一系列***策措施之后,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资本短缺仍然使许多装备企业在高速发展时捉襟见肘。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机遇,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投入普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融资途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银行融资。大多数企业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瓶颈。但是,由于很多装备制造企业是老国企,在银行有大量不良贷款存在,他们很难继续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且,装备制造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时间长的特点。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虽然一些上市公司也有良好的业绩,但由于历史包袱的拖累,很多企业利润率普遍都很低。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很高,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投资建设第一年可能就要支付上千万元的利息,再继续从银行获得更多融资已经非常困难。
2.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家***策性银行在这一领域已经作出了很大努力。从装备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国家开发银行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已经占据了这些企业融资的主流,并且时间长、利率低。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贷款条件已经放宽,对一些还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出于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目的也发放了贷款。巨额资金的投入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并不具备直接从事国企改制、资产重组等方面的投资银行功能。国家开发银行此前也只是通过一种软贷款的形式来完成,这与持续助力于装备工业重点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仍有距离。
3.自身资本金投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较高,目前绝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国家虽然有***府专项资金或税收的支持,但对增加资本金的投入还缺乏相应财力,导致资本金投入始终不能增加。并且作为已经上市融资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大股东,往往在增资扩股的过程中放弃配售,进一步导致了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缺乏。
4.上市融资。目前证券市场规模仍然偏小,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和广大股民的投资理念还不成熟,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的冲击。基于这些特征,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股票发行市场上只能实行合规和上市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从融资规模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出现许多具有高成长性的装备制造企业排队等待融资的局面。已经上市获得融资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以往欠债较多,在归还负债、技术改造、引进和消化技术等安排后,又陷入新一轮融资需求中。在已经上市的装备制造企业中,负债率高达70%的不在少数。
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途径的导向对策
装备制造业企业往往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产品盈利能力,不仅需要巨额改制成本,而且需要通过资本的市场化运作获得充足的资金流,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为了获得持续获充足的、持续的资金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产业基金融资。早在2007年,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导完成的***策性课题报告提出,中国将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这项基金的来源将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其中包括地方***府的财***支持。参与课题报告研究和起草的人士称,产业基金相当于一个软贷款。但与银行直接贷款的很大不同在于,企业对产业基金使用自主性会更加灵活。借助这个基金在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提高和研发费用连续性方面,以及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装备制造业发展***策引导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
银行投资于基金,基金再投资于产业,是国外投资银行通行的做法,既实现了对产业的支持,又隔断了风险,效果很好。事实上,成立产业基金是深化银企合作、走产业和金融融合发展之路的一种有益探索。然而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限制,使得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投资的形式,短期持有装备制造业股份进行战略扶持,然后择机退出的方式不能实现,产业基金到现在还没有推出。
2.金融租赁融资。目前的竞争到了仅仅有好的产品等已经不够,最主要的是要有好的业务模式,关键是为客户提供增加值服务。制造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如果仅靠销售利润是几乎不可能的,可以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当作债权,而不是单纯依靠销售这些产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建立或控股租赁公司,可以实现资金回流、实现利润、增加有效资产、提高融资能力、获得税收优惠和带动扩大配套产品的供应。同时介入二手市场,对于有足够资源的制造业企业,可以采取委托杠杆经营租赁投资机制,通过租金收回投资的同时,可以获取租赁资产的折旧资源,获得抵减所得税的优惠。对于需要购置设备的客户来说,通过融资租赁能保证客户的现金流,使用户使用到好的设备及最新的技术,租赁服务有利于其改善现金流的管理,减少其购置设备的一次性负债投入的压力。同时,租赁服务也有利于企业选择适用的新设备或及时更新设备,这特别适合设备先进性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但是目前融资租赁业是一个亟待发展的小行业,各类投资主体运用租赁方式进行投资的比重较低,厂商租赁尚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商业银行的租赁业务刚刚开展,对租赁的认识还十分不足。
三、制造业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
目前,受制于制度的约束,产业基金、建立金融融资租赁公司都没有运作起来。较好的途径是建立企业财务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服务平台,不但服务于制造业企业自身,也服务于其客户。配合其母公司的营销战略与营销网络建设,相应扩展其服务的市场区域及服务网络,通过并购等手段实现规模和业务扩张,最终能成为制造企业的从采购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提供全程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服务于客户,财务公司出于母公司以及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需要,为客户提供租赁、抵押、保险、信贷、财务、融资等,启动潜在客户和现实客户的需求,最终形成全过程配套的金融服务机构。建立财务公司目前不存在制度的限制,完全可以在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建立起来,这是目前制造业缓解融资困境的现实选择。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08Z162,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及资金使用效率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胜利,王宏淼.财务公司――企业金融功能与内部金融服务体系之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与前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彩莲.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3)
5.刘淑莲.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与机制[M].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7
装备制造业篇9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移模式 沈阳 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
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装备制造业篇10
【关键词】服务制造内部运行模式生产者服务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了14%,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中国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但相当一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还停留于单纯制造阶段,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内制造企业海外战略的实施。在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不仅要完成一件产品的基本功能,而且还要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客观趋势,向客户提供优质和完整的整体方案,其中服务占据着关键地位。
大凡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其装备制造业对服务的认识及范围不断拓展,已把服务视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随着制造层次的不断升级,其中的服务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服务已深入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金融等服务已被众多制造企业用来增加附加值。在全球利润空间下降的情况下,国外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依靠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来扩大增值空间。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服务化的具体运作模式方面,Quinn(1992)对波音公司、Berger和Lester(1997)对服装制造商等的研究发现,很多制造企业开始提供“顾客化产品”,这可以看作是服务增强的一种具体模式。
Deloitte咨询公司在1998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制造商正超越其现有产品线而开发出新的、以相关服务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来为顾客创造价值,如机床行业为顾客提供的是一个整合系统。Berger和Lester(1997)则指出,制造商派员工到客户企业中长驻几个月以帮助顾客培训、运作和维修其设备都不是新鲜事。
在服务化模式的研究中,学者们更为关注“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将产品和相关服务融合在一起提供给顾客。Howells(2000)和Pilat(2000)指出,制造商为其客户提供的是“解决方案”,如计算机企业不只销售计算机硬件,还向顾客提供某一工作所需的解决方案,健康保健公司提供整套的***方案,起重机制造商销售提升重物的能力等。Howells(2000)指出,制造企业将有形产品和相关服务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包”,或在不同时间段将服务附加在产品上进行销售。AEGIS(2002)指出,“销售解决方案”的方法关键特性是,在从概念和设计开始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持续向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一系列服务。
我国学者也对此做出了重要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戴志强(2007)认为,首先,从理念层面上应该明确制造企业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从***策层面上应该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良好平台;最后,从企业层面上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抢占世界产业的“制高点”。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2008)提出以服务衍生、服务功能业务化、服务价值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升级与转型。蔺雷,吴贵生(2008)将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模式划分为功能模式(包括服务质量增强模式、服务功能外包模式和服务价值衍生模式)、整合模式(包括下游整合模式和要素整合模式)、实施模式(包括实施主体模式和实施阶段模式)。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企业服务强化的模式,缺乏从制造企业运营角度的分析。
二、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制造的必要性
当前,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制造企业通过向服务领域延伸,可以增加原有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整体收益,也可以利用营销、广告、金融等服务改善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制造企业通过采纳生产者服务,向顾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系统,延长了价值链条,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价值。此外,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将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起来而获得差异化优势,且由此创造了竞争者进入的技术壁垒。IBM、GE等国际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均已将其业务向服务领域扩展多年,而国内装备制造业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东北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区,据宁连举和郑文范的研究,东北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但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核心技术大都来自于国外,因而只能称之为传统装备制造业而非现代装备制造业。他们还谈到在新型装备服务领域内中国企业缺乏延伸,言外之意,即在服务化方向上做得不够。
基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低附加值、高能耗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学者(如汪应洛、孙林岩等)认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符合中国装备制造业及整个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强国的良好路径。随着制造与服务的高度融合与渗透,制造业为了提高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并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开始实行服务型制造这一先进的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制造价值链与服务价值链相互支持与渗透的过程。
服务型制造是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之一。正如***1所示,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对策,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提高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并实现产品高附加值的增加以达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在竞争力提高及业绩增长的同时,服务型制造企业还需要对内外部环境时刻关注,根据观察到的变化对原有的服务业务进行调整、创新或重新组合,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服务创新也是企业的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源泉。
三、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的内部运行模式
装备制造业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创新模式,顾客成为了合作生产者。这种制造模式带动了用户驱动型创新与业务上新内容的拓展。在技术驱动型的创新与用户型的创新过程中,服务成为价值链参与者沟通的载体,居于产品系统创新的核心地位。企业之间的生产,以及服务性生产协作,使各参与企业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实现交流和互动,更好地实现软硬件资源的互补性运用,实现协作上的紧密联系,提高企业内部之间的可靠性,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实现柔性式生产。
四、中国服务型制造的外部模式
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我们为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设计了一个框架,如***3所示。由于真正从事竞争的是企业,所以一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最终要体现到企业身上,但***府可以提供企业所需资源及行业发展的环境。***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个钻石系统的力量才会增大。因而,在国家层面,相关***府机构要认真研究制造服务化出现的经济基础问题,也可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对制造服务化模式下的产业升级战略及服务型制造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推动“中国制造”这一标签服务内容的增加及服务形象的提升。各国均对制造服务化这一新型制造模式的研究给予了支持。
中国整体制造实力及竞争力不强,重要原因就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广大制造企业处于孤立状态,这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发挥生产业对服务型制造及整个制造行业乃至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发展并挖掘生产者服务业的巨大潜力。首先,从全局范围来说,应重点对生产者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改革,制定优惠***策鼓励市场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动力。目前,国内的生产者服务业还多处于管制及行***垄断的体制下,严重抑制了该行业的充分竞争度,从而导致分工程度不高,运营效率低下的局面,进而导致制造企业采用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加大且效益不高。其次,充分发挥***府规划和其他刺激职能,引导生产者服务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运用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系统设置,避免重复建设。***府应致力于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税收、土地、财***及培训方面对生产者服务业进行扶持。最后,建立相对健全的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提高生产者民间行业的管理能力,为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