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1篇

1.基本的与农村相关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相应的思想,就不会有相应的行为。农村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农村基础教育学生在未来成人、成才之后,以不同方式贡献他们的力量。如他未来是农民,自然需要有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意识;如果他未来是农村社会的干部、教师等,也特别需要他们具备热爱农村、热爱农村人的情感,为农村人口服务,为农村贡献力量的意识;即使他未来不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他们有关心农村、力所能及地为农村作贡献的意识。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逐步养成相关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班固语),年少时养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是牢固的,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因此,农村或县域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基础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改造农村和建设好农村,乐意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幸福的增进而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与志向;逐步养成***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等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只要他们真正具备上述思想情感、理想志向和行为习惯,当未来确实需要他们在农村从事农业等工作时,他们一定能够非常愉快地扎根农村,并在农村有所作为。即使未来不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也必然会是一个有高远理想、宏大志向、广阔心胸、丰富情感、积极向上、有所作为的优秀的人。

2.基本的与农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逐步获得比较广博的知识和各方面的基本经验,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逐步获得基本的与农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关于农村的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基本的农业生产常识、农村生活常识,当地农村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发展农村现代产业的初步知识,有在农村生活的初步体验,有初步的从事农村生产的经验,初步的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的经验等。这些素养对于开阔其眼见、丰富其知识、增加其阅历都有重要作用。初步的参与农村建设和生活的能力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学生逐步养成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有初步的参与农村建设和生活的能力。如从事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的能力;初步的在农村创业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农村问题和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初步的宣传与组织农村民众的能力;初步的在农村***生活的能力;适应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等。上述基本素养的养成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够为其未来在农村工作和生活奠定初步的基础,甚至对于未来从事其他工作也不无益处,故农村基础教育应当重视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1.观察、探究农村的自然农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湛蓝的天空、璀璨的星月、缥缈的云雾、绚丽的彩虹、巍峨的高山、连绵的丘陵、广阔的平原、莽荒的高原、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江河、清澈的水塘、壮阔的湖泊、浩瀚的海洋、苍茫的森林、青青的草原、鲜艳的花草、翠绿的树木,欢唱的飞鸟、忙碌的百虫、矫健的走兽、悠游的鱼虾等等,美不胜收。如果能将这些东西有机地加以利用,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进而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的品质都大有益处。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到农村大自然中去感受,通过深入的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其基本了解农村的大自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亲近农村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养成观察和探究自然的能力。

2.观察和适当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中国农业丰富多彩,相关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对增进学生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品质有重要作用。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观察,为学生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初步认识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初步认识萝卜、白菜等蔬菜作物;初步认识辣椒、花椒等调味作物;初步认识梨、苹果等果类作物,初步认识猪、牛等家禽、家畜等,初步了解这些农业方面的动植物的形态,生长变化的规律、基本功用。其次,引导学生通过亲手种植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养殖当地主要的家禽、家畜来初步获得参与农业生产的经验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养成热爱农业、农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情感或品质。

3.考察、学习农村的传统工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农村形成了很多技艺高超的传统的手工技术和艺术。如木工、金工、编织、刺绣、雕刻、制陶、泥塑、剪纸、绘画,等等。很多传统的技艺、艺术本身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但面临失传的危险。农村学校如果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等适当的时间对当地各种主要的手工技术、艺术做个普查,让学生学习少部分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与艺术,对于这些传统的技术和艺术的传承、学生本人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了解、研究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产业的现代化,而农村学生是未来农村产业现代化的生力***。为让学生未来真正能够发挥其生力***的作用,需要在学校时就初步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相关素养。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先进典型、发展趋势而对农村产业现代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地的调查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当地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基本经验、现存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思考未来发展当地现代化产业的经验和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可养成学生初步的认识和参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素养。

4.探究农村的思想文化与风俗习惯农村在数百万年特别是近五千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很多良好的风俗习惯。如农村历史上的思想家的文集、农村宗规、族规、家规、乡约、村约、校规、方志等文本性文献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口耳相传、世代相沿的风俗习惯、基本观念,等等。其中的保护自然的思想,人际和谐的观念,勤劳朴素的品质,热爱生活的信念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请修养较高的老人讲他们的思想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到农村去采风,共同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等方式,使学生对当地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基本的了解,对如何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有基本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思想文化方面的熏陶,相关能力方面的锻炼。

5.挖掘、整理与农村相关的文学与音乐舞蹈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与农村相关,如吟诵农村的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的诗文,与农村、农民有关的故事等。另一方面,各个地方也有许多民间的故事、传说,有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各地风情的民间歌谣、音乐、舞蹈。这些东西,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养成其良好的品性,发展其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可通过整理、研究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不成文的故事、传说,传唱民间歌谣、弹奏民间器乐、表演民间舞蹈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锻炼,发展相关的素养。搜集、研讨农村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农村都有许多可歌可泣、可敬可效的先进人物。如历史上艰苦创业、乐善好施的先贤,勇抗邪恶和外敌的英雄;现实中勤劳致富的典型,带领民众实现一方共同富裕的先进,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访问相关人物、讨论相关问题来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与事迹,从中得到熏陶,逐步养成为农村和农村人作出贡献的志向与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等思想品质。

6.探究农村社会的问题农村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社会问题很多,如完善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发展农村生产,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农村社会进行考察、访问等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农村社会的状况、现存的问题与原因,研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锻炼各种相关能力。总之,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各地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善加利用,对发展学生的涉农素养和其他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体现或渗透农村特色要适当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当体现农村特色,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适当。

三、农村特色的体现要切合各地实际

1.要切合各地农村或县域实际全国各地的农村或县域各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只能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主要教育资源,才能使相关的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切合学生实际各地农村或县域学生相互间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学生之间因年龄、经历等方面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教育需要讲究因材施教,因此,如何使体现农村特色的教育活动基本适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及其他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尽可能贯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有机渗透等原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锻炼,从而促成其各方面素养的顺利养成。

2.切合各个学校实际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学生、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和物质条件、所形成的教育传统都不尽一致,如果都生搬硬套、千校一面地开展农村特色方面的教育活动,其效果必然有限。因此,只能是根据适当体现农村特色的基本要求,再根据本校实际来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才能使学校的相关工作既游刃有余,又实在有效。可以说,在实施体现农村特色的教育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途径与方法的运用、时间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可能适当、切合实际,从而使学生既不会浪费太多精力,又真正能够从这类教育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好处。四、相关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为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适当体现农村特色提供基本的条件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当体现农村特色,除了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而外,***府及有关部门、有关机构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很重要,相关制度的规范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当地或较好地体现农村特色,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途径与方法、教育管理与督导、招生、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而要使这些改革科学合理,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因此,***等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门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基本的制度来规范相关工作的开展。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2篇

第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配套教学设备欠缺。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加上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音乐课不够重视,投入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力购买充分而有效的音乐教学设备。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中,学生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他们所使用的大都是一些陈旧甚至破损的设备,有些学校连一架像样的电子琴、风琴也没有,更不用说钢琴、提琴了。另外,为了削减开支,很多学校选择低价聘请代课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或者由语文、数学等教师兼而代之,教学的专业性大打折扣,个别中小学甚至取消了音乐课。而正式音乐教师的工资则被压到最低,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甚至不能参与教学评估和业绩考核,使一些教师对音乐教学丧失兴趣,继而改变专业,从事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或是转做其他行***工作,导致师资严重流失,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

第二,教育观念落后,对音乐教育的意义理解存在极大偏差。在广大农村,人们依然以应试教育为指导,将文化课视为唯一的关注点,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孩子才有出路,而丝毫不重视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诚然,这种想法是在深刻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原因之下产生的。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人们解决温饱还是个难题,根本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支持学生的音乐学习。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都文化素质较低、知识面较窄,他们认定音乐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甚至担心音乐课的开设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把喜欢音乐、追求音乐的学生视为不务正业,完全忽视了音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家长和学校对于事物的态度能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在这种重视文化课而无视音乐审美教学的氛围之中,他们潜移默化地便将目光凝聚在文化课的学习之上,将音乐视为无用之物,进一步降低了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以及音乐教学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较低。对于基础教育事业而言,教师的能力和才干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和成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搞好了,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农村的音乐教师力量完备了,全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才能迈入新的台阶。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受过专业有素的训练,在乐理知识、音乐鉴赏、歌曲唱作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然而,受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恶劣,交通、通讯不便,文化与科技也显得非常落后,很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去农村任教,因而便造成了如上文所述,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而代之的状况。由于这些兼课老师对音乐知识和专业教学方法都不甚熟悉,致使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令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而那些冲破了经济社会文化限制走向农村教学岗位的音乐教师,因为学校不予重视、教学设备不完备等问题,才能得不到施展,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完善。针对以上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我们应当着眼大局、重点突破、对症下药,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观念转变和提升师资力量等措施,扭转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总体水平。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音乐教学设备。***府应当增加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财***投入,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根据学校规模,配备与之相符的音乐教学设备,比如购置包括钢琴、风琴、电子琴、录音机等常规教学设备,逐步配置包括打击乐器、提琴等其它辅助乐器教具,有条件的还应当建立专门的多媒体音乐教室,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经济发展的方针,采取东部带动西部、沿海带动内陆、城市带动农村的策略,加强东西交流和城乡交流,呼吁音乐教育发达地区帮扶音乐教育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音乐教育事业和谐均衡发展。城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农村,与农村音乐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以城市音乐教育的成功案例指引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的道路,深入农村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则应当及时将所获信息反馈到上级有关部门,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有的放矢,积极有效地制定应对措施,帮助农村中小学筹集音乐教育资金、完善音乐教学设备。

其次,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若要全面改变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较为落后的局面,仅从资金投入等经济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主管部门、农村中小学及其音乐教师、学生家长与学生本身,都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思维,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深入理解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乃至塑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音乐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战略要素。乡镇***府和***门的相关领导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我们***中央和***府实行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策,***思想、求真务实,还应当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和教育资源因地制宜,保证农村音乐教育经费和教学基本设施尽快到位,注重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的内外部环境,努力提高广大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让音乐工作者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中小学的课堂上尽情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也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放松身心、体会由内而外的愉悦,与此同时了解乐理知识、开阔眼界,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判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3篇

1.农村基础教育功利性与育人性的突出矛盾城市、县镇与少数民族偏远特困地区受交通、文化等因素影响分化明显,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优良的生活环境对于农民的吸引力愈发明显,虽受封建社会思想荼毒,但他们仍然渴望优越的生活环境,认为教育是孩子进入城市改变人生的唯一道路。就其父母来说,其子女成绩差时他们偏爱速成的技能培训学校,而子女成绩好时则要其全情投入,学历和成绩就是一切。就学校来说,也忽视育人性,重功利,他们抓升学和汉化,轻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大部分教师使命感弱,不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情,教学内容守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对自身成长、人格养成帮助小。

2.学生在校率较早的发生转折,入学率与巩固率形成矛盾2005年,我国6~22岁人口在校率为68.71%,其中7~12岁人口在校率为99.0%,也就是说,12~22岁随着年龄增长,在校率不断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就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而言,在校率下降趋势更显著,入校率与其巩固率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学生在校率。具体表现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小学毕业或者未毕业因各种原因辍学,其中女生居多,他们或转入其他职业技术初中学习技能,或14岁前后外出打工,女性则受传统早婚文化的影响,多嫁为人妇在家务农。入学率与巩固率间的矛盾,形成原因主要有三:

⑴初高中教育资源匮乏,初高中数量短缺,导致其招生数量有限;

⑵学校仅功利地为了升学率,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身份歧视”,加剧了他们的辍学;

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父母生活负担较重,加之封建思想观念作祟,加之现有“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大学生也不见得找得到工作,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益太小。

3.少数民族地区师资质量与学校硬件构建的矛盾教育资源状况对教育总量结构和教育质量均有直接的影响。教育资源包括很多内容,教师,学校,教育经费即是教育资源核心的部分。国家财***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包括新建校舍、完善教学设施等,但与师资质量却依然矛盾突出:①教师分布不合理。由于待遇和居住环境差距较大,条件落后的村小学教师紧缺,而城镇、乡镇***府所在地学校又人满为患。②教师素质偏低。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较多,受过专业教育少,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到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小学任教。④新的外地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语言沟通困难,教学工作开展困难。⑤教师专业不对口。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

4.经费投入力度与***策措施实施效果矛盾显著前******同志在2010年作***府工作报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07年,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2,706亿元,占当年预算内基础教育经费总投入的65.7%;到2011年,该项拨款达5,582亿元,占当年该项拨款的63.1%。5年内,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拨款在数目上增长106%。以上数据表明,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地缘、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其农村基础教育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发展仍面临若干阻碍,一方面国外有关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经验、理论在此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的农村教育***策中良好的***策意***有时却不能带来尽如人意的结果。如何利用好教育经费结合地区特色,提出适用于教育发展的***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1.不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教育方法,淡化“功利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更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在保护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有原则的探索教育发展。针对学校及教师,要淡化一味抓升学的“功利性”态度,大量开展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学校在办学上应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多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中学则可以适当把课堂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对未来有帮助的职业技能。对于家长而言,要淡化“升学主义”倾向,破除守旧的少数民族封建,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理解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树立其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农村社会及***府部门也要树立对农村基础教育怎样发展的正确认识,结合地区实际,不盲目宣传引进,善思考,淡化“***绩观”,强调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把教育经费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面上。

2.巩固在校率,消除“身份歧视”

⑴***府部门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应有侧重的投入在农村学生最易发生辍学的方向上,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其父母及他们自身的后顾之忧,让其充分享受到受教育权利。

⑵学校应扩大招生,不应只以升学率为追求对学生择优录取,树立“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观,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办出地区特色,留住学生。

⑶消除“身份歧视”的传统思想,减小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身份歧视”让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辍学现象的发生。城镇或城市中小学,及在校学生都不应该对本地学生,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加以严格区分,认为他们学习能力低下。***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营造更包容的社会氛围;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农民尽快融入城镇;学生家庭应消除教育功利心理和封建落后思想,认识到教育对于人的意义。

3.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问题,优化教育核心资源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关键点在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它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

⑴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让农村老师能安心教书。

⑵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

⑶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要具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现状及文化的能力,能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

⑷教师应多开多样的创新课堂,多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4篇

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需要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立足于地方,关注地方基础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和教师的特殊性,特别是要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独特素质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师资。为此,我们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入手,制作了《河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了“你觉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特别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你在教育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等问题,借助学校“国培计划”培训班和到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的实习生,对河南省的周口市、商丘市、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本校实习、支教归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和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归结出农村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品德和能力有如下特别要求:品德方面的要求。第一,要特别具有一颗善良、热爱学生的心和高尚的人格;第二,要特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第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为自己的故乡出把力的心愿;第四,工作要特别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第五,为人要正直廉洁,淡泊名利,不攀比;第六,要甘为人梯、默默苦干;第七,要具有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品质。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具有应对大班额管理、跨课头多和超负荷工作的能力;第二,要有较强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有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的能力;第三,有较强的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第三,善于激发学生潜能、赏识学生的能力;第四,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第五,要特别有耐心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基础薄弱、纪律性差、生活无自我约束力、性格偏激等问题的能力;第六,能说普通话并具有积极在农村中小学中推广普通话的能力;第七,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的心态;第八,有从生活入手说教结合、管教结合的能力;第九,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多才多艺。

着力探索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方略

周口师范学院作为周口市唯一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周口及其周边地区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根据农村基础教育对师资的独特要求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师范生,使师范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地并真正地成为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优秀师资。农村基础教育的独特性,要求施教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学校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用可感、可知、可信的事实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报告,“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周口师范学院加强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教学院、系在新生入学之初和毕业生离校之前,邀请往届扎根基层并有所作为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并与学生座谈交流,讲述他们在基础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通过交流,在校师范生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在此感召下,学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自愿去农村从教,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而深受地方农村中小学的欢迎。其次,学校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比如,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各项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原副部长王湛曾经说过:“课改成也在教师,败也在教师。”因此,想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要转变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此,要使立志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师范生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知识价值观,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推行“(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为众多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根据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师资培养的适应性。首先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实施“(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其中的X由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一般介于1到2之间)。在前4-X年阶段,基本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后X年是分类培养主要阶段,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使毕业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此模式经周口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试验,成效显著,师范生每年参加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均取得优秀成绩,师范生就业率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此,学校拟在2012年招收的各专业新生中,全面推广实施“(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周口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师范性、地方性、教学型院校,因此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生的必修课。

传统师范教育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特殊要求。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开设凸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师教育课程平台,改变传统的教育类课程“老三门”状况,必修课分为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必修课,同时增加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该平台课程是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的,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行***工作者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提升学生从教技能与技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提出重视平时的教育见习,认真抓好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训练、比赛等活动,包括讲普通话、书写技能、课件制作、网页设计、教学技能、摄影摄像,等等;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建立研究基地,促使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共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外教学技能大赛,锻炼队伍,培养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参加教学实习的同时,应根据各自专业或相近专业特点完成好其他相关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画展、演唱会、专业调研报告、教研论文、专业技能证书考核等。近年来,学校还通过承担“国培计划”,接受农村教师脱产置换研修的方式,选调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通过顶岗支教,了解农村孩子性格特点的差异,探索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策,使师范生具备到农村中小学从教的思想和能力,为日后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师范院校的教师群体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教学中的第一位重要因素,因此,师范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必须注重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群体的教育专业化水平,否则,用旧观念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必然会成为教学改革的直接障碍。为此,学校首先以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引导教师成为“理论+实践”型的专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兼职人才引进力度,把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拔尖人才聘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入人才培养过程等,从而推进本校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发展。其次,学校要求教育学科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虚心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充分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高教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教育科学系在周口市六一路小学建立了教育研究基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每学期双方开交流会2~3次,专题研究会1~2次,联合申报研究课题10余项,零距离地掌握了基础教育状况,也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了校本研究的能力。再次,重视并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论、教学系统设计、数学教学论等精品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对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支撑作用。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府、教育行***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6篇

从绝对意义上说,全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后,经过各级地方***府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还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大历史任务,这是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但从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财***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存在着教育资源存量不足、教育经费财***投入不足和已经取得的“普九”和“两基”成果不能巩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总量不足就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经费问题是困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不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保障。

一、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总量缺口分析

(一)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导致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存量不足形成的缺口

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拥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二是基本的教师素质。而恰恰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与城市地区的巨大差距,在基础教育资源存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据统计,1991年,全国中小学校设备配齐率,城市中学为42.49%,小学为25.52%,而农村中学只有17.62%,小学为8.46%;城市中学生均拥有***书20.9册,小学生7.6册,而农村中学生只有3.6册,小学生1.9册。2001年底,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比例为1:19,其中,城市为1:17,县镇为1:19,农村为1:20。全国普通小学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比例为1:21,其中,城市为1:19,县镇为1:20,农村为1:22。这种教育资源存量方面差异大的局面需要一段时间连续的较多的投入才能逐渐扭转过来。

教育资源存量上的差异根源就在于国家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方面。在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基础教育的统一财***与分级管理(1970-1985)。在这一阶段,虽然农村中小学教育在规模上迅猛扩大,形式上花样翻新,但其目标、内容与方法已背离教育规律,总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水平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的限制,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第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1985-1993)。在这个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教育总投入逐年增加,但这些投入都是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认识的转变而进行的自发投入,国家财***投入水平并不高,虽然颁布《义务教育法》,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法律规定,但由于当时财***管理体制尚处于变革之中,国家财***投入的重点也没有放在农村基础教育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许多问题,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到1989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5.88%,初中文化程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0%,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农村;第三,国家财***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1993-2001)。1992年,***在***的十四大上指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国家制定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规定了不同地区达标的时间表,并开展了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由各级***府实施的“双基”达标活动,在这一阶段,农村教育财***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财***投入水平显著增加。可以说,每一阶段的教育投资体制都曾有过积极作用,都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作为重点,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存在两个突出特征: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这种差距的扩大趋势。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农民承担了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绝大部分成本,这些年高等教育体制的产业化改革又使农村的一大部分资金以教育投资的形式流向城市,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曾于1999年组织过一次对于我国“普九”工程资金投入缺口的调研,认为如果要全面达到“普九”标准,至少还需对国内1053个县投入资金总计约354亿元。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王蓉表示,这一数据只是在一个较低物价标准上的保守估计,实际需要只可能是高于这一数字。毫无疑问,这一具体情况的存在促使决策者对义务教育财***投入体制进行改革,使今后的改革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资源存量和人力资源存量方面的缺口。

(二)由于近年经济***策原因导致的增量不足形成的缺口

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这一目标是根据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情况而确定的,应该说是合理的和可行的,可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财***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稳步地上升,而是呈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1991年为2.85%,1992年为2.73%,1993年和1994年平均为2.52%,1995年为2.46%。到1999年仅为2.97%,2000年为2.90%,仍比国家预定目标少投入1.1个百分点。

注:1.预计占GNP比例根据1993年的占比,到2000年达到4%计算的平均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此表可以看出,如果按照1993年提出的增长目标,1995年以来,每年财***性教育经费总量投入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且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241.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71.9亿元,累计达3515.4亿元,即使是按照1995年以来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30%左右这个比较低的比例,2000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投入缺口就在1000亿元以上。在这种总量增长乏力和目前的教育财***投入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背景下,首先受到影响的必定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总量增长,无论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增长,都相当有限,这种影响会直接体现在农民义务教育负担方面。

我国普通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1999年比上年增5%,而农村初中则减少1.5%;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1999年比上年增6.4%,农村小学只增加2.9%。与此相对照的是,小学生均交纳杂费1999年比上年增加6.1%,而农村小学的增幅则是6.9%,超过了城乡平均水平。结果,1999年农村普通中、小学杂费占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都高于城乡平均水平,如果再考虑到城乡学生人数的差异,则这一比例的城乡差距会更大。所以说,农村在基础教育财***投入方面,仍然处于不利地位。

(三)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需求的影响

2000年,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中央和***的统一部署,各地陆续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2001年5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把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有关地方人民***府应在改革后的财***预算上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农村地区展开。

这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三提五统”以及屠宰税等多个收费项目,农民只需交纳农业税及其附加。在取消乡统筹费后,原来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等支出,由各级***府通过财***预算安排。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是衡量农村税费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正在迅速扩大试点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从分配上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是国家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而实施的治本之策,但税费改革也势必给现有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带来重大的冲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各种收费,改为只收一种农业税,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和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此引出的矛盾也显而易见:农民减负,县和乡、村就要减收,按原有的经费收入渠道和格局,农村基层***府和基础教育就难以保持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县乡财***可用于基础教育的收入在税费改革后主要依靠两个来源:一是县乡中非国有或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由于县及县以下经济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是没有多少国有经济,更少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而非农产业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是否能正常进行的关键。如果县乡中的非农产业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成熟,那么主要依靠在GDP中比重不断降低的农业增加县乡财力,是全然支撑不了农村基层***府和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行的。另一方面,整个税费改革过程又受制于上级财***的转移支付能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大部分教育集资,大幅度减少了农村教育的经费:全国农村教育费附加1996年240亿元,1997年269亿元,2000年151.97亿元,地方教育费附加25.94亿元,农村教育集资34.2亿元(1999年),而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农村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虽然国家在进行税费改革过程中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把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有关地方人民***府应在改革后的财***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但如果不进一步建立规范的财***转移支付体制,调整农村基层***府不平衡的事权和财权安排,仅仅靠地方财***是难以完全填补税费改革带来的日益扩大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

二、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制度性原因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财***体制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教育财***投入体制的基础。一方面,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与地方财***在权力和责任分配上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权力与责任分担机制的改革决定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体制,也决定了投入主体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

根据传统的测算指标,如各级***府的***府支出比例,我国的财***体制是高度分权化的。《预算法》授予地方高度的自治权—各级地方***府都有***的、经由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府间的收入共享体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级***府之间的层层相叠的分级体系依然存在着。在中央***府决定收入共享体制的大致框架基础上,各级次之间是分别向下进行分享的。即中央一级的***府只与省***府打交道,而省级***府则与市级***府确定收入分享机制,市级***府与县级***府确定收入共享机制。同样,支出分配机制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这一分享机制的确定使得各省之间的实际收入由于其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距,也使得我国财***体制的框架呈现出联邦制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数次大的财***体制改革,80年代分权化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和1998年开始的公共财***改革。80年代初的分权化改革财***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财***包干、分灶吃饭,扩大地方***府的财力,使得中央***府与地方***府财***收入的比例从80年代初的40:60,变为90年代初的22:78。但随之而来的总体财***收入下降,国家中央财***对于经济调控能力减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1994年我国对财***体制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这是一次综合性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三个领域的问题:抑制财***收入下降和对***府尤其是中央***府,提供充足的收入;消除税收结构中的扭曲因素和增加税收透明度;调整中央***府与地方***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如果从增加财***收入,加强中央***府的调控能力来看,这次改革是十分成功的。在当年,一次性将大额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上缴国库,使中央***府收入占***府总收入的比重由22%快速提高到55.7%。

(二)改革对于我们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结构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

1.从各级财***主体财力分配格局来看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调整了中央财***与地方财***在收入分享机制上的比例关系,增强了中央***府的收入与支出能力的同时,将大部分的公共支出责任,包括教育、卫生、医疗等支出留给了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府负责的体制时,财***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财***包干、分灶吃饭,扩大地方***府的财力,地方***府财力的增强为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央***府与地方***府的财***收入结构,奠定了***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新框架,其基本特征是:中央财***收入占全国财***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现在大约50%左右,标志着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如果再加上省本级的财***收入,那么,中央和省的财***收入在整个国家的财***收入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超过60%;而县乡基层***府财***收入比重现在一般为20%左右。正由于县乡财力规模相对较小,现在我国县以下财***自给率不高,在1999年县级财***自给率总体水平仅为64.97%,而大部分的县财***自给率不足50%。

尽管财***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变,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投入的支出格局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依然强调了地方***府财***投入在整个基础教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即地方财***占大头,中央财***只占很小的比例。1996年全国教育投入2262.3亿元,其中,中央只占10.8%,地方占89.2%。到1998年,教育投入总额为2949.1亿元,中央的教育投入比重略有提高,当年为12.8%,而地方仍高达87.2%。再从国家财***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结构看,1996年和1998年地方的教育投入比重仍高达87%~88%。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民曾发表看法:“中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财***体制,在经费筹措上过于依赖基层乡村和农民,这是不合理的。级次较低的***府,其财力规模小,难以有效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而级次较高的***府,其财力相对雄厚,必须适当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我国中央和省级***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基本摆脱了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乡***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种***府间财权与义务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安排,是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制度原因。

2.从各级财***主体的转移支付情况来看

1994年财***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深远影响就是进一步加大地区财力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进一步影响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情况。

1994年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彻底改革***府间转移支付体制,通过公式化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将收入分配和***府间转移支付放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但是改革的结果没有改革现行的转移支付体制,只不过增加了两项新内容—税收返还和过渡期均等化转移支付。由于这两项***策的实施使得原有的收入再分配改变成为了来源地原则,也就是将更多的收入返还给富裕地区而不是贫困地区。这种返还制度进一步造成了财***转移支付与各省的财***收入相关,加剧了原有省际之间的不平等。

具体到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的转移支付,我国中央、省级***府在这几年中也投入了大量专项财***资金用于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但这些转移支付资金的数额与实际各县级财***投入在教育的资金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央财***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教育补助专款还无法弥补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1997年,中央财***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教育补助专款为11.13亿元,约占当年全国财***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的1.5%。但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7省市26个县的抽样调查,1998年样本县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含预算外经费)中各级财***的教育补助专款约占12%,县财***约占9.8%,其余78.2%为乡村负担。

3.从财***主体结构动态发展来看收入重心上移、支出重心下移

从财***主体结构动态发展来看,我国财***体制还存在着收入重心上移、支出重心下移的倾向。一方面,收入上移,县乡财***成为层层集中财力的对象。从县财***与中央财***的关系看,在分税制财***体制下,县需要将75%的增值税和100%的消费税上缴中央财***;中央财***对县的补助主要有税收返还和机关事业单位增加工资补助。这样县财***与中央财***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央集中各地的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较多,而地方得到两税增量的比重却大幅度下降。从县财***与省级和市级财***的关系看,1994年分税制以来,省级和市级***府在中央集中一部分财力的基础上,又对共享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进行了分成,即又对县乡财力再次进行了集中。收入的上移使县乡基层财***财力薄弱,入不敷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支出下移,使县乡财***支出不断加大。在中央及省市财***与县级财***的关系上,在层层集中财***收入的同时,还存在着负担下放的倾向,即将部分应由上级财***负担的财***支出全部或部分下放给地方***府,这在基础教育上的表现特别突出。中央和省级***府在发展义务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明显不够,省级以上财***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很少,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基本上是由县乡财***和农民负担。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4.6万多个乡镇财***,2000年全国财***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级财***赤字面一度高达40%以上,而且越往西部赤字面越大,有的省份赤字面甚至高达60%以上。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困难,急需增加财***投入的地区,不仅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县市,东部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也有很大的缺口。薄弱的县乡基层财***难以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这一最繁重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三)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现实性原因

县级财***财力薄弱的基础性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缺乏推动和支持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现有县级财***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仅凭县级财***难以支撑中国庞大的义务教育工程。从县级财***本身的收支状况看,收入上移和支出下移,使县级财***财力匮乏。近年来中央出台的大幅度调资***策,给县乡财***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即使中央对落实此项***策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县乡财***承担其余部分仍然感到十分吃力。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80年代联产承包和90年代农产品提价的***策调整中,曾有两次明显的提高,1978—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1倍。但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原因,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1991—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1倍,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甚微,有的地区和有的年份甚至下降,个别的还有人不敷出、种地赔本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经济基础。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在近几年一直处于迂回爬坡的阶段。统计资料显示,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6%、3.8%、2%,刚刚过去的2002年,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善,增长幅度仅略高于4%。”另一方面,农村人均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无论在绝对量的增加上,还是在速度的增长上都远远落后于城镇,仅占城镇的13%左右。违背了我国1993年《农业法》的规定,即国家财***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另外,教育成本由于教师工资和教材等材料价格的上升而提高,也进一步使得许多地区单靠县乡财***已经难以承担义务教育的全部经费。贫困地区有的县乡全部财***收入还不够发放教师工资(例如甘肃省榆中县2000年全县财***收入7410万元,而财***支出13900万元);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权放到乡级***府后,由于乡财***中的大部分是教师工资,容易被挪用,这样就连续出现了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2000年曾达到180亿元,有的地区拖欠达半年以上,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的严重困难。

三、完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体制***策思路----构建合理的财***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公共投入的不均衡

(一)***策思路

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开始试点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的总量、投入公平性和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来源等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在不少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已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2.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分配不够合理;3.农村基础教育区域间财力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以上三个突出的矛盾,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我们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体制的***策思路。

1.明确***府财***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体

农村基础教育是事关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是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均衡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明确其经费主要由以基础的财***负担,国家有提供义务教育所必要的基本就学条件的义务,这也是保障公平就学机会的基本要求。应进一步加强财***的公共职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府的财***拨款保证普及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和承担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因此,在未来的财***公共体制改革中,明确财***的公共投入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体,由财***承担起农村基础的投入。

2.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在民教育体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人。根据200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我国预算内农村中小教育事业经费占总预算投入的比例分别为9.98%和21.12%。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相应比例数据,同时,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还存在着巨大的资金远远没有达到满足需求的要求,需要我国***门在未来通过更多的渠道投入更多的资金。

3.明确各级***府在基础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从其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来,这样的体制设计并没有太多的制度障碍,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各级次***府对于在基础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府在基础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县和乡各级***府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基础教育分担比例。

4.加强转移支付力度

近几年,中央用于各省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在增进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补助的规模过小,制度本身设计不规范,补助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等原因,使得这项补助的作用极其有限,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因此,建立规范的中央对省基础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中央***府应正确认识基础教育专项补助的意义和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加大补助规模来提高基础教育的财***责任.加快基础教育专项补助制度的公式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的进程,设计科学、可操作性的转移支付公式,同时简化分配程序,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中央基础教育专项拨款在决策、分配、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到科学、透明,以达到增进义务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效果。

(二)构建合理的财***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公共投入的不均衡

******在全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经济以及财***能力的地区间差异导致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关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关于我国地区间财***能力差异,一是我国地区间财***能力差距十分明显;二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地区间财***能力的不平衡。各地区人均财***收入相对差距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和直接表现;三是各地区在接受中央财***补助以后,地区间财***能力差异没有明显变化;四是人均财***支出和人均财***总支出相对差距较人均财***收入和人均财***总收入相对差距大大缩小,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各地区财***能力差距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状况;五是如果考虑征税努力程度和支出成本的差异,各地区财***能力差距可能比以财***支出指标衡量的各地区财***能力差距要大得多。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经济的均衡发展是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均衡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全局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来说,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地区差距问题只是一个局部问题,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单独解决。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地区差距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总量增长问题和投入、支出结构(各级财***投入比例、城乡比例、基础教育与中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问题,比如,在中央、州、地方***府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上,美国为6.2:48.3:45.5,法国中央***府则分担了68.4%。而在我国,中央财***负担2%,省地负担11%,县级负担9%,乡镇负担78%左右。谁都知道,中央和省级财***能力比地方和基层***府强得多,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加大中央和省级财***转移支付、财***性拨款力度;教育经费投入,突出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总量和结构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讨论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地区均衡问题就是画饼充饥,纸上谈兵。

1转移支付制度目标的确立

财***转移支付,指***府间财力的上下移动。广义上的转移支付指国内各级***府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收入级次和规模,包括上级***府对下级***府财***收入的补助和下级***府对上级***府财***收入的上解,还有***府间财力的转移与划拨关系,都可被视为转移支付。狭义上的转移支付指相邻两级***府间上级对下级的财力补助。转移支付从形式上表现为各级***府间事权的转移,财权财力在不同级次***府间的转换,是财***资金在各级***府之间的一种再分配,它是分税制财***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解决中央***府与地方***府的财***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财***横向不平衡。无论从国际经验方面考虑,还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考虑,建立和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地区间差异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从上面转移支付的定义来看,转移支付是一个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是中央***府和地方***府支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决策者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决策方案,其指导原则涉及到财***转移支付制度中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公平与效率。公平因素和效率因素在确立转移制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国家或者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的时候差距还可能很大,因此,在财***转移支付中,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财***能力差距,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反映上级***府对社会公益产品的服务准则,另一方面强调财***的再分配功能,使不同地区能够保证提供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履行***府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职能。

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的差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毫无疑问,不能听任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否则,无论在公平目标还是在效率目标上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然而,地区差异问题只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之一,我们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差异问题,最终目标不能只限于缩小财***投入水平的地区差距,而是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在认识到地区间适度差异的客观性、合理性以及它对整体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转移支付制度,逐步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地区差异问题。

2.在我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模型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允许适度地区差距的存在。从前面的分析和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地区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旋律,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听任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否则,无论在公平目标还是效率目标上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急于缩小地区差距的任何措施都是不现实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是有害的。所以,既要承认区位优势的客观性和区域差距的长期性,不能用行***手段人为地拉平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又要运用经济的、***策的和行***的手段,使地区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且通过实行投资和***策适当向农村和困难地区倾斜的战略,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创造条件。***府所能做的,首先是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资源,不要因为***府行为加剧结构性失衡与短缺,也就是说,***府的关注重点首先是“雪中送炭”,其次才是“锦上添花”;同时,在重点建设上既要有投资的重点倾斜,更要注重运用***策效应和市场机制,在改革中增加教育投资,在改革中提高投资效益,即通过***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动态平衡。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实行确定不同地区基础教育成本标准,各级***府分担基础教育成本的规范化的财***转移支付制度

缩小地区差距,不能以追求绝对的平均为目标。财***收入和财***支出的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基础教育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转移支付而缩小。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差异、财***能力差异与公共服务部门差异的关系。既然地区差距不可避免,在设计转移支付模型时,首先,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即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只有经济发展,中央***府才能增加转移支付总量,从而通过增强财***平衡能力来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其次,转移支付模型要能够保证平衡地区财***能力的一般转移支付,以保证各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再次,专项转移支付要注重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部门和领域的资金短缺问题,要简化地方***府的事权范围,由于我国地方***府层次较多,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项目过多,可能会出现上级***府截留下级***府财***资金和责任过度下移问题,反而加重基层地方***府的财***负担。农村基础教育是***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因此,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地区差距问题,必须充分考虑部门分目标和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关系。

第三、转移支付模型的相对性和动态性。所谓转移支付模型的相对性,即确定转移支付标准时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和地区自然、文化、人口结构的差异,财***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是不断变化的,不同地区对达到一定基础教育水平的需求不同,供给能力也不同,这种公共投入地区差异的必然性决定了转移支付标准必定是相对于一个或几个相关定量经济指标的一个相对数,而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因此在运用转移支付模型计算的转移支付额度时,不能将其绝对化,所谓转移支付模型的动态化,是要求转移支付模型能够随时根据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特点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各地区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避免基层***府对上级补助“等、靠、要”等等不作为倾向,也能有效避免“鞭打快牛”情况的出现,因此我们建立转移支付模型时,要以相对性和动态性作为主要原则之一。

虽然转移支付模型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一旦根据转移支付模型确定转移支付额度后,实施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弹性,这是实施转移支付模型的绝对性。(三)缩小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地区差距的转移支付模型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计算转移支付数额的计算公式不尽相同,也从未形成过统一模式,但在具体做法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纵向的转移支付,既可以解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府的纵向财力不平衡问题,也可以解决地区间财***能力的差异问题,纵向的转移支付要受到中央***府或上级***府财***能力的限制;二是横向的转移支付,则是对纵向转移支付的必要补充,目的在于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在制度和标准确立后,一般不存在总量限制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建立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转移支付,尽快弥补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投入缺口,满足落后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

1.纵向转移支付的模型

研究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模型,必须把国家用以平衡财***能力的一般转移支付作为研究的前提,这种纵向的一般转移支付模型就是计算下级***府从上级***府获得转移支付的标准问题。上级***府对下级***府的转移支付是分税制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府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无论多级财***体制的国家还是单一制财***体制的国家,纵向的转移支付制度都是财***分配的主要内容。确定纵向转移支付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各级***府财权和事权必须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以平衡地区间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模型,是以完成以平衡地区财***能力为目的的一般转移支付后的专项转移支付模型。建立这一纵向的专项转移支付模型时,纵向转移支付的总量除了要受到一般转移支付总量的限制外,还有分配结构对总量的影响问题。

因此,平衡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地区差异,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投入较高地区的投入数额,二是增加投入较低地区的数额。前面的讨论已经提到,我国即使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投入也存在财***投入不足的问题和分配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是要限制教育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要尽快用各种方法把低水平教育的地区、学校扶上去;要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低水平的学校,而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均衡发展。因此以平衡地区差异为目的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不应以降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投入水平为代价来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因此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也存在总量限制问题,即用于平衡地区差异的专项转移支付总量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总量的增量部分,二是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于其他中高等教育财***投入比例的调整产生的增量部分,三是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分配比例的调整而产生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增量部分,用公式(1)表示为:

县级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总量=总量增量+比例调整增量…………………(1)

专项转移支付总量确定后,我们来研究分配标准。由于是以平衡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差异为目的的,用于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总量增量部分的补助对象应该是人均基础教育财***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以保证地区差距的逐步缩小。因此,我们计算转移支付额时应以县为单位,计算其基础教育成本,不足部分通过财***转移支付获得。其次是因比例调整而增加的转移支付数额的计算,转移支付的对象则是全部地区。我们先来看平衡地区差异部分,具体计算方法用公式(2)表示为:

x县应得转移支付额=本地标准的教师工资总额+人口总数×本地人均基础教育成本–本地上年规定标准的基础教育财***支出……………………………………(2)

公式(2)中,本地标准的工资总额应该全省统一标准,可参考外国的经验,由较高一级的***府负责制订,由县级***门直接按时拨付到教师个人的工资账户的方式,但这部分资金来源应该至少由省一级财***解决,以此来保证用于教师工资的财***支出部分不被挪用,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由于前面提到的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差异的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受到人口、文化、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本地人均基础教育成本要考虑人口密度、学校数量和面积等因素。还有,公式(2)中规定标准的基础教育财***支出为本地按经费来源核定的应该支出额和获得的专项转移支付额之和,用这个数据而不是用实际支出额核定转移支付额,可保证教育经费的基本支出和避免教育经费的挪用和稳定增长。财***性教育经费被挪用的现象越是在经济不发达、财***能力弱的地区越普遍。按公式(2)计算的转移支付额为正数的即为x县当年应该获得的转移支付额。

县级基础教育转移支付额确定后,应由省级财***统一安排,省一级的财***缺口应通过中央财***对省级财***的一般转移支付来补足。

公式(2)计算的转移支付对象只是人均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相对较低的地区,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总量中还包括比例调整增量,这部分增量的转移支付对象则应该是全部地区,转移支付数额则根据调整的比例计算。通过这两部分转移支付,则既保证了所有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不断增加,又保证了困难地区的基本支出水平和增加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根据公式(1)、(2)和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增长速度,以及今后教育经费财***支出中基础教育比例和基础教育经费中城乡比例的调整,我们预计2001年以后几年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增量和落后地区应得转移支付总额的计算结果。

按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07年,我国财***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将达到占国民收入4%的水平,如果在未来的5、6年中,财***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加快的话,达到4%这个目标的时间还能提前。我们这里仍然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财***性支出的增长情况如表11。1996年至2001年,农村普通中小学财***性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平均值为30%,按照这个比例,我们预计2002年至2007年农村普通中小学财***性经费支出较2001年的901亿元的增量见表11第3列总量增量数据,累计将比2001年增加2850亿元。如果再考虑每年增加的基础教育经费中城乡比例的变化,比如我们按每年增加1%的比例预计,这几年的结构增量见表11的第4列数据,累计为424亿元,两部分增量总额为3274亿元,占未来6年累计支出总额的40%,所以即使按当前的增长速度,如果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增加总量和逐渐改变支出结构的途径,完全有可能改变目前的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差距状况。

2.横向的转移支付模型

接下来我们研究横向转移支付模型。同样道理,在研究基础教育横向转移支付模型之前,应该先研究以平衡财***能力为目的的***府间一般转移支付模型。

横向转移支付作为纵向转移支付的补充,对平衡地区财***能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例如,在德国,地方***府间横向的补助和平衡是德国联邦制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平衡通过一系列特别的措施,即德国独具特色的转移支付方式,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由各州之间实施“兄弟般的”第二次分配来实现的。近年来,我国虽然也采取了东西部省份之间合作援助措施,但由于措施不规范,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影响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建立我国***府间横向转移支付模型。

在横向转移支付模型中,首先考虑在完成纵向转移支付后,所有那些人均财***能力超过平均水平一定幅度的地区,要按规定比例计算横向转移支付数额,作为***府间横向转移支付资金。这种***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主要在省一级***府间和省内县级***府间进行。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需要进行横向转移支付的地区不应该是所有超过全国人均财***收入水平的地区,因为在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方法可能会因减少发展资金而影响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并影响发达地区增加财***收入的积极性,所以,作为国家纵向转移支付的补充,只能选取那些人均财***收入高于全国人均财***收入一定水平的地区进行横向转移支付,这种计算公式有点类似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以此原则计算出每年国家能够用于横向转移支付的财***资金总额。

在横向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确定后,还要计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幅度的地区的财***收入差额。需要得到横向财***转移支付的地区,则应该是所有人均财***收入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地区。因为横向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与收入较低地区的财***收入差额并不完全吻合,这里用横向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和财***收入差额计算出横向转移支付分配系数,从而保证横向转移支付资金完全分配到应该获得该资金的地区。

确定横向转移支付模型的关键在于需要进行横向转移支付支出地区的确定和横向转移支付比例的确定,这两个因素影响横向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规模过大,会影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减少发展资金,规模过小,又难以起到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

在完成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后,在各地区的财***能力的差异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的情况下,不应该再以财***资金的形式进行横向的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而是应该规定人均基础教育财***投入较低的地区获得横向转移支付后,必须把一定比例的横向转移支付收入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用公式(3)表示为:

地区j用于增加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横向转移支付额=地区j获得的横向转移支付资金总额×适用于该地区的用于农村基础教育财***投入的比例……………………(3)

这样表11中各地区基础教育财***投入增量中又增加了横向转移支付增量部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差距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如下表。

根据1996至2001年的计算,估计农村人均财***性教育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的教育经费总额占全国的比例在55-65%之间,考虑到地方***府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积极性,横向转移支付不应该大幅度减少进行转移支付地区的支出水平,且财***支出能力的平衡主要应该通过纵向转移支付进行调节,因此这一比例不应该定得过高,我们在计算表12时,按照占支出总额1%的比例进行计算,换句话说,就是横向转移支付资金占人均教育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教育经费总额2-3%,作为缩小地区间教育经费差距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

四、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主体的国际比较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主体结构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国家各级财***主体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责任,试***从中发现或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总论,来进一步指导我们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主体结构的分析,并对现有主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一)以地方***府为主的基础教育财***体制

纵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财***投入与管理体制,都与本国的***治体制、财***体制、尤其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无论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还是单一主体国家,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基本上都形成了以地方***府为主的基础教育财***投入与管理体制。

1.联邦制国家

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教育财***体制各不相同,但根据宪法第10修正案,教育是美国各州的保留权力,联邦***府没有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力。在美国的现实教育制中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府,美国地方学校管委会是公立学校的决策机制。管委会成员有权兴办学校,推选地方学区教育主管,制定规章制度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以及筹措和分配教育经费。但州***府和联邦***府每年也提供相当数额的拨款资助地方学区中小学校。

联邦***府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一般而言,联邦***府通过资助教育项目来实现自身对州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例如,1996年联邦***府教育总投入达到738亿美元,其中48%用于资助中小学教育,主要包括:职业教育项目、特殊教育项目、双语教育项目、补偿教育项目等。这些资助都是采用专项拨款的方式,即指定专门用途,且大多通过联邦***府的相应职能部门来核拨给项目单位。有些项目拨款采取“一揽子”拨款方式,即将某一地区的相关教育项目一笔拨给有关州和地区。但各州获得州***府的资助拨款的方式和数额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凡是州或地方财力条件比较好的(或具有联系***府所辖直接利益的地区),得到联邦***府的教育拨款就比较少。反之,则多一些。

与联邦***府相比,州***府对基础教育的管理具有具体的职责和权力,它们对公共基础教育的管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税收和基础教育的经费分配,且规模较大,作用显著。1992年公立初等和中等学校的资金由州***府提供的部分平均在45%以上,地方***府-学区提供公立初等和中等教育资金47%,联邦***府提供了公立初等和中等学校资金的7%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州***府对于地方教育的扶持作用日益重要,学区对于州补助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州***府公立中小学资金提高最快的年代是70年代。学区得到的州***府教育补助经费占学区收入比重不断提高,1965年为39%,到了198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9%,90年代仍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公立中小学教育是美国州***府对于地方***府补助的主要项目。1991年联邦***府对于教育的补助占总补助的16.4%,而州***府对于教育的补助占州***府总补助的63.4%。从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州***府对于公立基础教育补助占公立基础教育经费的比例扩大速度远远超过了州***府在公共财***支出中份额扩大的速度。州***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拨款在基础教育经费中所占份额在1929-1989年间增加了31个百分点。美国州***府对于学区公立中小学的教育补助在提高学区公立中小学教育经费水平、保障各学区公立中小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德国,教育是各州的义务,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管辖权在州,由州议会主要通过立法和财***预算参与学校的监督,而州文化***是通过命令和指示以及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来参与学校监督的;另一方面,按照《基本法》的规定,乡镇***府作为地方上的行***机制,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自己负责下处理地方共同体的一切事务”,即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则。由于地方自治与国家对学校的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由州和镇***府共同负担教育经费。

在加拿大,基础教育实行联邦、省、地方***府三级管理,分10个省3个地区,省以下设市、县、社区,统称为地方***府,基础教育主要由省和地方***府负担,联邦***府向教育项目提供援助的转移支付。在澳大利亚,根据其国家行***体制的划分,共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府,分6个州和2个地区,联邦***府的教育管理职能是通过对州***府的财***转移支付来实现的,具体的教育事务由州和地方***府负责。联邦***府负担了全国的大部分公共教育经费,目的是保证各级***府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服务都能达到同一水平。

2.单一制国家

法国:实行中央、地方分级管理体制,有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区、36565个镇。中央***府统一支付全国所有教师的工资支出,地方***府的职责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教育的财***支出责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分别由中央***府、大区***府、省***府、市镇***府管理并负责其建设费用和正常运行费用,学校教师的工资统一由中央***府支付,省级财***主要是初中教育和中学生上、下学的交通网络。法国***府认为办学校是***府的职责,因此,即便是私立学校,只要与***府签订合同,即可获得经费资助,其教师工资全部由中央***府发给,学校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亦可得到地方***府供给或补贴。市镇财***主要负责小学教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进一步推行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从公共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按照多级***府分工理论,义务教育属于地方***府的事务,其发生的经费负担也应由地方***府承担。但是由于义务教育产品存在的“外溢性”,以及公民享有义务教育权力的公平性,中央***府在制度上、财力上给予支持。它的义务教育直接提供者主要是市级***府,但在各项经费开支中很大部分为中央***府以专款专用的形式进行转移支付。

首先,日本的公共教育经费由国家和包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在内的地方***府共同承担;其次,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央***府承担的比例逐年增大,由19世纪80年代的10.2%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的48.4%,而地方***府的投入比例则相应地逐年下降,由19世纪80年代的89.8%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的51.6%;第三,在地方***府的投入中,都道府县的投入比例也逐年上升,由19世纪80年代的14.3%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的30.3%,而市町村的投入比例则逐年下降,由19世纪80年代的75.5%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的21.3%。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部分国家各级***府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的调查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的三级体制十分明显,即中央***府、州***府和地方***府。当然,不同国家的基础教育投入有三种情况:一是全部由中央***府承担;二是全部由地方***府承担;三是由中央***府、省、州等中级***府以及地方***府按照不同责任分别承担一定的投入比例。但从大部分国家所选择的投入主体结构模式来看,基础教育一般以地方***府的公共投入为主,中央/联邦的财***预算资金作为专项拨款的主要来源,由中央***府、州***府和地方***府共同完成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

(二)各国教育支出责任划分的特点

为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基础教育主体责任划分的特点,在实证的数据分析之后,本文在此给出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结论性归纳。

1.基础教育责任归属的划分

西方财***理论界普遍承认,***府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这三大职责,并把事关国家全局利益的收入分配职责和稳定经济职责主要赋予中央***府,主张地方***府在行使地域性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责方面可能有更多的作为。即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大小程度确定各级***府的职责和财***支出责任。

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支出的原则:技术原则,凡属复杂的支出项目应划归中央财***,一般性的而又需要适时进行监督的支出项目归地方财***;利益原则,凡属事关国家范围内的整体利益的支出应划归中央,而与地方利益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则应划归地方***府;行动原则,即行动需要一致的项目归中央,需因地制宜安排的支出归地方。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主要是确定哪一级***府最适合于处理哪一项公共事务。以效率为标准划分支出,规模较大的支出归中央财***,规模较小的支出归地方财***,外溢性较小和地方性较强的公共产品,更适合于地方***府提供。

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分级财***的条件下,地方财***既是上级财***的某种程度的延伸,同时也是一级相对***的理财主体,地方***府职责是各级***府职责的基础环节。因此,将基础教育的财***管理体制归属于地方***府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府在基础教育财***投入由三级***府来构成,即中央***府、州***府(日本是都道府县)与地方***府,但其主要的财***管理责任一般主要由地方***府负责;同时,在教育经费的构成中,各级投入主体都负担了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责任,无论是中央***府还是州、县以及镇、村和地方***府都承担了一定的投入比例。

2.基础教育财***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国***府对于人力资本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日益做为各国***府关注的重点,在财***投入体制上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调整。

首先,发达国家中央财***和州省邦等高层次地方财***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负有主要责任。不仅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而且在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埃及、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来自***府的公共经费一般均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85%—90%左右。而在1998年,OECD国家初等、中等及中学后教育经费中,财***性教育经费平均比例已达到了90.9%。1995—1996年美国初等、中等教育经费的97.6%来自***府投入。这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应由***府举办,其经费应由***府公共经费承担的基本原则。以***府公共经费负担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府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排除各种因素对义务教育的制约和干扰,切实保证一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均衡发展,并为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较为平等的机会。

其次,发达国家教师工资由中央和高层次地方***府分担成为主要责任。在世界各国,教师工资历来是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最主要支出,一般达到***府公共投资的80%左右。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之初,曾将义务教育视为基层的责任,并将教师工资经费的支付责任也一并交给了基层地方***府。这种作法不仅给地方财***造成很大负担,而且无法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相继调整了教师工资的管理筹措体制,采取的基本办法是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上移或适当集中,由中央和高层次地方***府分担主要责任。

研究认为,实行集中或比较集中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中央和高层次地方***府承担,不仅切实保障了教师工资的发放,而且能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为义务教育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当的福利条件,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在法国、泰国、韩国、埃及等国,均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中央财***预算,由中央财******负担。日本的国立学校教师工资全额由中央财******负担,地方学校教师工资由中央和都道府县财***各负担一半。德国和印度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额由州或邦财******负担。美国教师工资虽然由地方学区支付,但由于地方学区经费的半数以上来自州***府的财***补助拨款,故实际上教师工资是由州和地方学区共同负担的。

最后,逐步规范化的***府拨款体制。各国基础教育财***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特征就是***府教育拨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①基础教育经费由州和地方议会通过;并通过规定的立法程序法定化;德、英、美、韩等各国基础教育经费拨款均建立在州、郡等地方议会的法定程序上,经费拨款标准和经费管理权限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为规范***府的拨款行为奠定了基础;②***府基础教育拨款注重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地方教育当局或其他拨款部门作为***府机构实施按既定标准的拨款程序,将教育经费拨付给地方教育当局所管辖的学校;③***府拨款机构在具体拨款时,十分注重处理和协调与有关的***府各部门、地方或学校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校长及相应的协会、家长和社区代表、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规范化的拨款体制落实到实处。

(三)案例分析:美国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1.美国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如下特点:三级管理,地方分权,财***单列,法律至上。

所谓的“三级管理”是指美国教育的管理由上至下分别由联邦***府***、州***府***和地方教育办公室负责管理。各级***府***门都有自己不同的决策权力和负责对象。“地方分权”是指美国的教育管理和其他的行***管理体系相同,地方拥有很大的管理和决策权。一般来讲,联邦***府***只根据总统和议会的决策制定对全国教育都有影响的大***方针,一般以法律和财***支持两个方法保证实施。比如,布什总统提出的“不放弃一个孩子的教育行动计划”(nochildleftbehindact)成为当前美国教育行***的一个主题。州***府对教育决策和行***掌管着主要的权利。州***府***负责制定所有的课程规划和全州的教育发展计划,绝大多数的教育法律是由州***府制定的,地方各级部门要绝对执行这些***策,依法治教。主要的教育资金也是由州***府投入。所以美国各州的教育***策有很大的差异。地方分权,还主要指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学区(schooldistrict)也有很大的教育决策权。比如学区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开设怎样的课程,进行什么教改等。学区也决定着怎样执行联邦和州的教育法案和行动计划。所以学区作为教育行***的前沿阵地有很大的自。“财***单列”是指美国的教育财***单列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各级***府都有特定的税收作为教育的单项资金。其中,州***府承担的任务最重,主要的教育资金来自于州***府,比如洛杉矶地区每年的州教育投入是1千亿美金($100,000,000,000)。联邦***府的资金直接投入到每个学区的特定项目。地方***府也有一定的教育单列资金,保证教育质量。甚至各学区也会根据社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到不同的资金资助。比如,收入中的将近半数投入到地方的教育中。所以,财***单列导致美国教育财***有这样几个特点:教师的工资不因学区不同而变化;各级***府都依法为教育投入,所以学区的资金充足;学区决策资金的使用,因此学校基本没有财***权。“法律至上”是指无论是学区或是州***府***无论权力多大,都必须依法行***,依法治教。法律是美国教育管理至高无上的准则。美国的教育法律制定的非常广泛和明细。每一个教育行***管理人员都要注意熟悉相关法律,用法律规范自己的工作,保护教育的权利。

2.日本

在日本教育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来,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不断增大,特别是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其公共教育经费几乎与国民收入呈同步增长,明治18年(1885年)为1.8%,1930年为4%,1955年达到5.5%,短短几十年时间,从2%增加到5%以上,这种迅速完善教育事业的步伐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与欧洲对公共教育经费的缓慢投入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民日均收入为350美元(当年价),但与人均900美元以上的英国、挪威一样公共教育经费占整个国民收入的5%以上,属于最高层次,当时美国、德国、加拿大均在4%—5%之间。

日本教育刚刚起步时,所需费用都是民间承担,虽然规定学生需交纳学费,但学费收入只在教育费中占了极小的一部分。小学经费主要依靠学区内集资和捐款。从明治以后,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开始从市町村向都道府县,再向国家转移,现在日本教育费的国家负担额实质上已经达到了50%左右。这种教育财***体制得以实施的理念是什么呢?

日本教育财***的基本理念即是从经济、财***的层面上确保“国民受教育的权利”。日本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均有依据自己才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使之无偿地得以实现”。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不论其经济地位或门第如何,所有国民在接受教育上均是平等的”,“对于那些有能力,却因经济原因上不起学的人,国家和地方***府必须采取鼓励其上学的措施,此乃义务”。日本的教育财***理念就是确保平等地实施上述法律规定的“国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以义务教育为轴心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分担原则是实施的前提条件。

日本公共教育经费的负担原则是“学校的设置者须管理自己设置的学校,除去法律规定的特殊场合外,还要负担该校所需经费”,即涉及到学校经费时,国立学校由国家、公立学校由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等地方***府、私立学校由学校法人来负担。学校教育法对市町村还赋予了如下义务:“必须在所辖区域内设置所需小学校,确保学龄儿童上学”。上述的学校设置义务和学校经费设置者负担原则,是地方自治分权的具体性制度表现之一,但从收入财源的构成比例来看,国家和地方***府之间、各地方***府之间的财***负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于承受着设置各种义务教育学校义务的市町村来讲,学校经费设置者负担原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负担,比如要新建一所中小学,市町村就必须要负担学校用地购入费和校舍建设费等一次性支出、以及学校营运时占比例最大的学校教职员工人工资等经常性支出,对于财***负担能力差的地方***府而言,只用自己的资金来负担这些费用是不可能的。如果要从财***上真正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受教育者全国范围的地域性流动逐渐展开,教育所带来的效果也就惠及整个国家,而不是局部地区。这种大背景的变化,需要以国家规模推进教育***策,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担当起重要角色,这是日本的教育财***倾向。

日本地方财***法规定:“按照法律规定,那些必须要地方***府实施、且涉及到国家与地方***府相互利害关系的事务,如果为了营运顺利,国家有必要负担经费的,国家将负担其经费的全部或一部分”,换言之,日本采取的特殊措施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学校经费设置者负担原则的例外事项”,这些例外共有26项,均由国家负担,具体包括义务教育教职员的工资、共济组合(互助会)长期支付所需经费、建造各种学校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向高度残疾儿童支付的残疾儿童福利补贴、振兴产业教育所需经费等。

上述法律所规定的国库补贴的特点是:(1)补贴的用途明确;(2)补贴采取的是定额或一定比例的形式,接受该补贴的地方***府自身必须准备一定额度的财源。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库补贴制度未必能够调整地方***府间不均衡的财***能力,但是,作为特定财源,在地方教育费的财源补给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消除教育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提高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日本,义务教育任务基本完成后教育投入依然在增加,主要用在了提高教育质量上。今后,在教育经费的国库补贴对象、范围、程度上依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关链接

甚至各学区也会根据社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到不同的资金资助。比如,收入中的将近半数投入到地方的教育中。所以,财***单列导致美国教育财***有这样几个特点:教师的工资不因学区不同而变化;各级***府都依法为教育投入,所以学区的资金充足;学区决策资金的使用,因此学校基本没有财***权。“法律至上”是指无论是学区或是州***府***无论权力多大,都必须依法行***,依法治教。法律是美国教育管理至高无上的准则。美国的教育法律制定的非常广泛和明细。每一个教育行***管理人员都要注意熟悉相关法律,用法律规范自己的工作,保护教育的权利。

2.日本

在日本教育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来,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不断增大,特别是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其公共教育经费几乎与国民收入呈同步增长,明治18年(1885年)为1.8%,1930年为4%,1955年达到5.5%,短短几十年时间,从2%增加到5%以上,这种迅速完善教育事业的步伐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与欧洲对公共教育经费的缓慢投入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民日均收入为350美元(当年价),但与人均900美元以上的英国、挪威一样公共教育经费占整个国民收入的5%以上,属于最高层次,当时美国、德国、加拿大均在4%—5%之间。

日本教育刚刚起步时,所需费用都是民间承担,虽然规定学生需交纳学费,但学费收入只在教育费中占了极小的一部分。小学经费主要依靠学区内集资和捐款。从明治以后,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开始从市町村向都道府县,再向国家转移,现在日本教育费的国家负担额实质上已经达到了50%左右。这种教育财***体制得以实施的理念是什么呢?

日本教育财***的基本理念即是从经济、财***的层面上确保“国民受教育的权利”。日本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均有依据自己才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使之无偿地得以实现”。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不论其经济地位或门第如何,所有国民在接受教育上均是平等的”,“对于那些有能力,却因经济原因上不起学的人,国家和地方***府必须采取鼓励其上学的措施,此乃义务”。日本的教育财***理念就是确保平等地实施上述法律规定的“国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以义务教育为轴心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分担原则是实施的前提条件。

日本公共教育经费的负担原则是“学校的设置者须管理自己设置的学校,除去法律规定的特殊场合外,还要负担该校所需经费”,即涉及到学校经费时,国立学校由国家、公立学校由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等地方***府、私立学校由学校法人来负担。学校教育法对市町村还赋予了如下义务:“必须在所辖区域内设置所需小学校,确保学龄儿童上学”。上述的学校设置义务和学校经费设置者负担原则,是地方自治分权的具体性制度表现之一,但从收入财源的构成比例来看,国家和地方***府之间、各地方***府之间的财***负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于承受着设置各种义务教育学校义务的市町村来讲,学校经费设置者负担原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负担,比如要新建一所中小学,市町村就必须要负担学校用地购入费和校舍建设费等一次性支出、以及学校营运时占比例最大的学校教职员工人工资等经常性支出,对于财***负担能力差的地方***府而言,只用自己的资金来负担这些费用是不可能的。如果要从财***上真正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受教育者全国范围的地域性流动逐渐展开,教育所带来的效果也就惠及整个国家,而不是局部地区。这种大背景的变化,需要以国家规模推进教育***策,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担当起重要角色,这是日本的教育财***倾向。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我国的基础教育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近几年来,在大广大农村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体系紊乱,生员极度短缺,投资严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育跛足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产生这种局面的因素也是复杂的,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质力量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欠账过多的问题

农村教育一直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加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城市,轻乡村;重考分,轻素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体系呈分崩离析之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通过考试,解决了民办教师的供养问题。将一部分合格的教师纳入了财***分配的行列;而将另一部分教师清除出了教师队伍。通过精简机构,撤销了乡镇级的教育组,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通过减赋,取消了教育附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措施,成绩是主要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也为教育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农村小学的老师减少了,却没有想办法予以补充;体制精简了,对农村基层学校的管理却没有跟上去。弄得乡村学校有没有老师没有人管,学生有没有地方上学没有人管,农村有多少适年儿童辍学更是没有人管。说到底,还是对农村教育的管理投入没有跟上。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教育缺失,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

2、农村学校生员有青黄不接之势。随着打工族的增多,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选择了就近的学校就读;也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在城里购置了房屋,将自己的孩子转学到城里读书。这样一来,有一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就逐渐少起来了。有些地方,不仅学生少,老师也少。某市徐刘小学2006年全校只有2个老师和3个学生。其中一年级一个,二年级一个,五年级一个。老师教了一段时间,维持不下去了,就将学校撤销了。这三个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其中有一个小孩投靠亲友在镇上读书,另外两个学生就只有辍学。农村类似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今农村富裕了,上学的孩子却减少了,岂不是咄咄怪事?

3、农村投入不足如断***待哺之羊。所谓的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究竟是指的什么呢?除了一些特困地区的学校没有校舍,没有课桌之外,应该说在中国的中东部地区的乡村里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是有的。村镇中小学主要是老师不足和教师的工资没有着落。在财***、地方和农民共同负担的年月里,供养了大部分民办老师,他们的素质虽然不高,但他们能解决学生的识字问题;他们虽然没有养老保险,但是有的人教了一辈子的农村小学生也无怨无悔;他们虽然很难造就出批量的大学生,但他们却为农村减少了成千上万的文盲。他们是深受当地的老百姓爱戴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在农村,一方面普遍存在着学校收费过高,农民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让孩子停学;另一方面,有许多中小学却成了欠账大户。几乎每个学校都欠着一屁股的债。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投入不足,还是经营不善呢?人们是该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二、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有受农村整体投入欠账的牵连,也有人们对农村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有受城市教育挤压带来的伤痛,也有形式主义带来的困惑;有农村的瓜果熟得快,农民的孩子当家早的惯性,也有长远的利益见不着,眼前的利益来得快的误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城轻乡的教育投入方式使得农村学校负债累累。长期以来,城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着基础教育,几乎没有一个城里的孩子不是高中毕业的;而农村的孩子没有进过学堂门也不足为奇。一方面,城市学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多,上面来检查也可以装一装门面,教育经费偏向城市的自然也就多一些了;另一方面,农村面宽点多底子薄,要想把所有的学校都办好,的确不容易,再加上过去的农村学校,大多数是靠农村收取提留的一部分来供养的,有的地方提留收不起来,就只有欠着学校的。日积月累,学校的欠账越来越多,经费越来越紧,无米之炊的日子也越来越频繁。过去的一村一校,慢慢地变成了由邻近的两个村或者是三个村联合办一所学校,有些地方甚至把联办学校也撤销了,孩子们只好跑上十多里路到镇上去读书。有些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差,因此,干脆就不上学了。农村的孩子没有上学的地方,虽然说不完全是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投入不足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2、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检查使得农村学校雪上加霜。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活动,的确促使农村教育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有很多中小学就是在达标中欠下的账。有些学校本来就不富裕,为了按照上级的要求达标,就不得不大兴土木,不得不咬紧牙关增加一些设施。检查一阵风就过去了,可学校的债务却不是一时半载能还清的。学校又没有正当的资金来源,只好以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为代价来逐年偿还债务。负担加重了又迫使有些家庭不宽裕的人家望而却步。这种恶性循环把农村的基础教育不断地推向了深渊。

3、农村教育整体滑坡使得投资载体发生变化。农村基础教育是以中小学为载体的。目前,有些地方出现了村里没有小学,镇上没有中学的问题,没有了学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钱该往什么地方投呢?是这些村不需要学校,还是领导者的心中没有农村学校呢?是农村的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还是先把别的大事抓好了再来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呢?是脚踏实地逐村逐户地调查拿出农村教育投资方案,还是泛泛地说说而已呢?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有些人对农村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归根结底,还是存在着对农民的感情问题,存在着给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的问题。尽管农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会损害某些领导者的切身利益,但可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尽管农民的儿子提前加入了打工族的行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尽管农民的子女辍学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却是可能造成未来国力减弱的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不重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行吗?

三、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策略

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每个行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然而教育却是一项基础建设,它的重要性更是非同一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而人的素质的高低却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就要十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问题,就要改变投资载体的现状,注重主体投入的方式,确定总体投入的方向。

1、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载体的引导、指导和督导。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忽视,不能断档,更不能荒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摸清投资载体的现状,调整农村教育的格局,建立基础教育的体系。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农村教育工作的引导、指导和督导。所谓引导,就是要逐村逐户的调查摸底,并且登记造册,彻底清查出农村究竟有多少孩子是在外地上学,有多少孩子没有上学,要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来一个全民动员和全民配合,对适龄的辍学儿童要进行分类排队,有多少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能力上学的;有多少是因为教育环境欠佳而导致孩子辍学的;有多少是受其他因素的制约而上不了学的。摸清情况以后,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力争不漏掉一个孩子,不发现一个新文盲,不为今后留下一个新的遗憾。所谓指导,就是要对农村缺师少教的问题拿出一个指导性的工作方案出来,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师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在舆论上引导老师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任教,对在这方面成绩突出者予以大力表彰;在工作待遇上要尽可能地给予改善,为他们创造一个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育人的良好条件;在对农村教师师源的补充上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设想和长远的规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抓出成效来。所谓督导,就是要恢复或者重建农村教育体系,对农村教师的设置、定位、培训、检查、考核以及职称和职位的晋升等工作要有人问,有人管,并且要层层落实督导责任。只有建立起农村教育体系,解决好农村的师资力量问题,让农村的学校里有人教书,有人读书,才能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把那些不能读书或者不愿意读书的孩子请进学堂里来,才能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变为有效投入。

2、注重对农村教育投入主体的吸引、引进和联合。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对社会进步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资金的投入有着永久的期待和经常的渴求;同时,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对相关产业也有着推动和牵引作用。因此,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能只当作一项事业来办,而应该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要用吸引、引进、联合等多种办法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一是要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办教育。对农村教育,仅靠国家的财***投入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该启用教育信贷、教育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相关财团和个人投资教育产业。要彻底地施行***教分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只在***策和业务上把住关就行了,而在经营上则应尽量放开搞活。要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中等教育或者是基础教育集团公司,并积极为其上市创造条件,国家对在基础教育中成绩突出的产业部门应该给予重奖,以鼓励更多的人来投资这项对经济建设有着特殊意义的教育产业。二是要引进外地资金办教育。近年来,有不少的巨富无偿捐资助学,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应该鼓励一些富商投资兴教。要在基础设施、税收等方面给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而不能看见外地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眼红,更不能使绊子有意刁难投资者。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投资法规,从***策和法律制度上保证教育投资、兴业和分红的合理合法性。要使各行各业投资兴教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为世人所称道的现代产业。使由单纯依靠财***一家投入变为多家投资办教育;由单纯依靠本地资金办教育变为本地资金与外地资金相结合的局面;由单纯依靠农村资金办教育变为全民参与,全社会努力,全方位投入兴教的态势,努力把农村基础教育推向一个新的起点。三是要联合相关产业办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不能走封闭式办教育的老路子,要打破行业界限,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农村的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可以挂靠一些大专院校或者是一些大型的集团公司,一方面可以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对口单位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作为其实验基地,为其开展专业研究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可以由农村学校与某些集团公司联合办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劳动力,由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也可以将做工作为一种实习,不拿工钱,但毕业后可以享受优先被录用的待遇。总的来说,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应该囿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层面的和相互联系的工作。谁都可以成为投资主体,谁都能从教育投入中受益。这件事只要兴起来了,不仅投资者能从中受益,而且最终受益的应该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学习

市场营销实施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营销实施方案10篇,内容包括市场营销策略实施方案范文,市场营销学课外实践实施方案。一、可口可乐公司茶饮料产品营销现状1.市场定位可口可乐公司在1998年上市了“天与地茶”采用品种是乌龙茶、茉莉茶和柠檬茶,适合现代生

学习

需求价格弹性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需求价格弹性10篇,内容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案例,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公式推导。1、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类型需求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上衡量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关系的一个指标,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

学习

大型活动策划方案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大型活动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大型活动策划方案ppt,景区活动策划创意方案。大型活动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大型活动往往耗费很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如一个产品要进入一个中心城市,恐怕要花数百万元的传播费用。我们最近在深

学习

培训季度总结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季度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季度培训总结,培训学习月度总结怎么写。相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全员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一零年我们一定会创建一个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大家庭!学校教师深入各供电分公司、支公司工作现场进行调研,依

学习

电话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电话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电话营销方案案例范文,电话营销策划。目标市场分析:1、经调查外来经商的私营企业和工商老板,尤其是在金龙一带从事矿产品购销的大小经营者,他们在我县从事经营活动时,大量使用移动等他网通信手段

学习

文件管理系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文件管理系统10篇,内容包括文件管理系统免费版,企业文件管理系统。TAR命令是在Linux下最常用的文件打包工具,可以将若干文件或在若干目录下打包成一个文件,既有利于文件管理,也方便压缩和文件的网络传输。TAR可以为文件和目录

学习

新媒体调研工作计划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调研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新媒体调研报告总结,新媒体调研计划表。一、媒体类专业及媒体类人才的“新”特征媒体类专业可分为传统媒体类专业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传统媒体类专业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

学习

公司产品营销策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产品营销策划10篇,内容包括公司产品营销策划案,买产品送产品营销策划。H公司通过开设几家店面销售菏泽牡丹系列产品以及其他菏泽地方特产,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初步具备了继续做大企业规模的基础,但是其主力产品木瓜酒和

学习

道路护栏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道路护栏10篇,内容包括道路护栏种类大全,道路隔离护栏。城市道路护栏不仅防范行人、车辆违反交通规则,减少交警的工作量,而且美观而漂亮的护栏美化了城市形象,并且为城市的交通畅通及降低交通事故做出贡献。各式护栏静静地竖立

学习

生产管理课程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管理课程10篇,内容包括生产管理培训内容大全,生产管理课程培训心得。0引言生产管理课程是管理类和工程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都存在着课内实验课时偏少、实践环节重视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的现

学习

小学语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十篇教案,小学语文必学100篇。(二)诵读课文,提升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出课文蕴含的意境,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例如,嫦娥奔月的凄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悲壮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

学习

需求理论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需求理论10篇,内容包括需求理论案例分析,需求动机理论。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

学习

学习项目总结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项目总结10篇,内容包括攻坚项目总结报告,学习项目总结报告ppt。1、迅速掌握项目相关工作三峡培训中心建筑室内修饰及景观改造工程虽然早已经完工,但还有工程结算、资料整理归档、防水维修事项等需解决。来到项目部,在项目

学习

网络营销培训方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营销培训方案10篇,内容包括网络营销推广方案费用,网络营销方案案例范文。第四届中国网络营销大会在京开幕。本届网络营销大会着重关注互联网开放大势下新环境、新理念,以及此趋势为网络营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此外,大

学习

教师采访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采访论文,内容包括教师个人采访稿子,关于教师专访范文。在信息时代,文献已成为高师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关系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如何依据高师院校***书情报系统实际,更好地开展文献采访,是高

学习

账款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账款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账款管理论文怎么写,应付账款的管理论文10000字。应收账款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保证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的产物,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会影响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应收

学习

新课程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程论文,内容包括课程小论文大全,完整的课程论文范文。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讲《端午日》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

学习

医药行业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医药行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医药行业分析论文1000字,医药行业论文。一、二维条码及物流条码1.1二维条码条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可靠性高、采集信息量大、灵活实用等优点。

学习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模式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模式论文,企业高效的管理模式论文。1.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关系知识和决策权在美日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中的分布差异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日本管理模式中的质量圈、参与

学习

大学生宿舍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宿舍论文,内容包括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论文1000字,宿舍安全论文。1.按照院、系集中住宿,有利于院、系老师深入宿舍开展工作,有利于院、系统一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营造具有本院、系特色的宿舍文化,此外,还有利于发挥院、

学习

绿化工程造价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绿化工程造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园林工程造价毕业论文范文参考,绿化工程结算论文。一是加大对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视力度,将其视为工程造价控制的源头。对绿化重点项目,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阶段就配合主管部门积极参

学习

审计师职称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师职称论文,内容包括审计师职称论文,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论文要求。一、申报程序1、拟申报人应自行对照《**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基本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