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论文

建筑环境论文第1篇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有赖于文化的转变。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是较为清晰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转变似乎显得非常复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现实及未来生活的复杂要求,远非机械地搬用某一种传统方法、途径,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必须博采所长,取我所需。另外,对于本特色的创造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需要结合具体地点、条件,对设计要求作具体分析。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可能会找到一条新途径。吴良镛提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并且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首先是要重视和恢复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设计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关键是根据地点、条件的需要。而“迁想妙得”,“迁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对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也是同样。我们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传统,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菱格、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画、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合一的养生观,等等。它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③这些都阐明,传统对现代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在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精华的同时,摒弃其落后的,不适应现展的东西,寻求传统建筑文化和现展的结合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唯物辩证思想。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还可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手法、意念表达等方面有所启迪、有所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建筑思维与现代建筑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注释

①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142页

②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第65—66页

③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第62页

建筑环境论文第2篇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现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发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

2.1开放性

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与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轴都剧院应该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积极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美融合。

2.2地域性

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免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覆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轴都剧院设计试***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则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

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复杂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形体生成是基于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城市设计分析而得出。鉴于基地的城市属性及建筑的形象需求,轴都剧院采用集中式布局,以整体性建筑体量塑造其标志性。同时为避免大型建筑尺度对城市空间及公众心理带来的违和感,建筑师基于开放性设计原则对建筑体量进行了一系列形式操作,使得建筑与城市在空间视觉及空间动线上产生积极而有效地关联与融合。设计中,以基地西侧城市交通环岛为空间节点,向基地引入一条空间轴线将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形成实、虚相间的体量关系:两个实体通过切削及异化变形,分别形成剧院的两大功能组团部分;相间的虚体则形成集散、共享、休闲、展示等多功能一体的联系空间部分,虚体部分亦连接场地里南北两个休闲广场并直指城市空间节点,在空间轴线上形成视觉通廊的同时,功能上也实现了对城市及公众开放的多维可能。

建筑功能依建筑体量分为两个部分:东侧主要为剧院,包括观众厅、舞台以及相应的辅助房间,同时设有部分展示空间以及办公用房;西侧为数字影厅和若干大、中、小会议室。中间部分为开放的共享中庭,可以容纳展览、交流及部分临时活动。艺术培训及排练室安排在地下一层,与大规模公众活动分开。在当今城市文化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相对***的功能布局可以使各组成部分不受干扰地各自运行,也可在需要时整体运行,并行协作。建筑设置双向公众入口,北侧为功能性建筑入口,西南侧入口在满足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表征建筑形象的需求。建筑形体将场地划分出南、北两个广场,与公众入口分别对应:南广场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为主,注重公众交流及室外文化活动的场所营造,线性水景设计既界定了广场活动场域又强化了剧院入口的空间引入;北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主要供人流、车流集散及举办部分简要室外活动。道具、演员及后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东侧,避开公众活动流线。场地内沿钻石大街一侧布置带状绿化,南广场布置连续的面状绿化,绿化以抽象展现城市丘陵地貌的微地形植草坡地为主要形式,意欲再现典型性地景,表达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起伏的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在视觉上增加了环境的识别感,在体验上增添了场所的趣味性。景观设计中还运用了水艺元素,不同形态的水景设计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又可调节环境的微气候效应。软、硬质景观元素综合构成了立体化、主题化、人性化的整体空间环境体验。

建筑形体简洁,形态呈现不规则块状组合,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矿产金刚石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建筑性格。不规则形体的组合使建筑的天际线在动态视角的观察下,呈现高低起伏的、丰富的变化。建筑体量基本采用石材全包裹,纵向错位拼接的肌理设计增添了建筑的挺拔与力感,石材颜色选择浅黄褐色拼色,具有辽南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筑表皮还应用了玻璃幕墙及百叶格栅,实现了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公共文化建筑的开放度得以实现,城市表情,特别是城市夜景得到极大的丰富。

4、结语

建筑环境论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环境色彩

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作为组成我们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因此,对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发展历史与渊源进行探讨,对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所做的大规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白色、黑色、金色等。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文化圈,辐射和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的城市建筑艺术。无论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建筑艺术、哥特式建筑艺术、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以及后来的巴洛克、洛可可建筑样式,无不被建筑环境艺术家饰以丰富的色彩。

二、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远古时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和虎头梁人就曾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说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彩来点缀和装饰他们的生活环境,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用色鲜明、设色大胆而著称于世界。利用色彩来加强建筑造型,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常见的。如屋顶采用暖色调的黄色琉璃瓦屋面,背光部分檐口、斗拱等选用丰富的蓝、绿色等冷色调,就是利用色彩的冷暖感、明暗感来加强建筑造型的性格和表现力。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色上达到极致,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屋黄色的琉璃屋顶,使得运用了环境色彩的故宫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国各民族的建筑环境色彩也各具特色,如江南民居就运用层层叠落的马头山墙、白墙青瓦的色彩对比,创造出清新隽逸、色彩清丽的民居建筑环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环境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和等级差别,当我们谈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传统时,当然也应该包括它的色彩表现。

三、当代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我国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已开始探索,通过色彩规划设计来美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引起我国许多新一代设计师们的重视。国内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管理部门纷纷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之中。城市建筑环境色彩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逐渐引起足够的重视,展望未来,我们的城市也必将因为对建筑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日益重视而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

建筑环境论文第4篇

民生设计理念对当代设计教育意识形态激发的结果是,植根于意识形态中的设计服务概念始终影响受教群体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具备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实际存在问题的挑战和学会考量专业设计领域中的拓展性需求。

2环境建筑设计课程构建的载体

“可靠的国际合作伙伴和优质的资源是开放性办学运行和管理的保证”。与美国爱达荷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UniversityofIdahoArchitec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合作源起于2011年。模式从两校之间的教师互访活动到联合培养计划实施,合作状态成熟并常态化。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的共建对象主要是其生态区域规划工作室(Eco-regionalplanningworkshop),对接课程为“场地设计”(SiteDesign)。国内教育界关于民生设计的认识与具体实施尚处于启蒙阶段,通过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对这一问题得到更全面的理解。注重相互之间切实参与设计课程,体会民生文化为本源的社会本质需求究竟是什么。

2.2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概念和内容

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组成主要的两个部分为教学模块(TeachingModule,简称为TM)和实践模块(PraticeModule,简称为PM)。教学模块分为两个单元,每单元为1周,每周8个课时,共16学时。实践模块分为3个单元,其中PM1,PM2单元各为1.5周,每周为8个课时,共24学时,PM3单元为0.5周,共4学时。

1)课程的教学模块组成:“模块式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原理讲授模块是开展设计活动前的理论输入,效果指标是指导教师对设计小组进行跟踪考量,熟悉学生群体对设计概念的理解程度。这个过程是明确学习目标的最佳时机,

2)课程的实践模块组成:在概念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完成对设计项目全面而深入地剖析,需要在技术理性的支持下,学习目标结合设计需求完成互动式启发,实现设计理想。民生设计理念导向之下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构建依据实际项目需求,组合学科专业知识与实践技术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现实需求催生的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之中。

3民生设计理念

导向之下课程构建的方法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的授课团队由多名专业教师组成,授课计划拟定在课程开始前半年内便已经开始进行计划部署,因为属于共建联合专项课程,是在暑期国际设计营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将会根据最终师生数量的比例决定确定参与本课程的指导教师人数。

3.1真知学习

真知学习的概念是指对研究对象真实有效的认识过程,不会凭借网络资料和文字资料形成浮于表面的定义。以2012年该课程基地镇江市丹徒镇槐荫村为例,该村落具有中国古代传说文化背景,根据环境建筑课程教学任务内容,需要对镇江市历史文化村落形象整合与环境改善修复提出新的改造模式,这些改造模式是对民生本源与传统文化的设计解释。“历史民居的生态化保护正是遗产保护和生态问题综合考虑的结果,是有针对性的城市历史保护问题的具体研究”。教师团队在原理讲授部分将着重讲述历史遗存在现实社会的双重需求:它们一方面渴求保护,另一方面又祈盼更新,将本土文化和可持续设计原则相结合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改善民众的生活品质。真知学习通过以下4个步骤开展:

1)视频沟通:为克服时空阻碍,通过多协议路由器与视频会议软件Webex等专业视频服务设备与网络支持来实现无距离互动式教学,使双方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到彼此之间的教学理念,跟踪教学进度。并且在这一阶段,实现学生团队分组,总量通常为3个~4个,教师组合则是循环交叉式。

2)听取讲解:在进行基础原理学习之后,两方设计团队会合之后,设计营的所有成员首先需要对设计目标所在地有所了解。由熟知实践基地的居民代表和参与过该地区设计的设计师为成员讲解基地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具体问题,进而为下一阶段做好铺垫。

3)充分调研:在完成沟通和讲解后,需要教师与学生对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活动,考察内容既包括就地测量计算等理性认识,也包括对当地风土人情等的感性认识,从而找出基地的特殊性,得到一手资料。所有内容被视为现状分析与后期设计的基础。基本步骤为:与基地开展联络会议充分听取代表群众意愿以群众意见为基础完善实地调研报告完成初步概念设计。4)开放讨论:完成了基础构思,往往会局限于学生个体自身的理解,需要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因此开放讨论是进入“头脑风暴”的阶段。学生之间进行关于对基地设计的更广泛的专业讨论,使得各自之间的认知更丰富、更完善。指导教师需要进行分组旁听,适时地给予一定的指引。

3.2多效指导

相对于真知学习阶段,多效指导阶段则更偏重于课程中实践模块(PM),这需要带动设计小组讨论的着眼点关注基地(以2012年课程基地镇江市丹徒区槐荫村为例)的身份认同、土地利用、空间密度、网络交通、人际关系等问题,从而分析该基地的可塑性。此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1)拟定设计目标和分解实现:根据设计进度任务书,各团队自行策划,拟定设计目标生成设计步骤与计划,并按照所定目标与步骤进行设计的具体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其所做的规划进行检定,及时调整其对民生设计的理解与表现。这个过程中,设计小组还必须根据需要,前往设计基地进行深度调研和现场情景模拟测试。

2)课程展现与反馈对流:在设计收尾之时,由各团队讲解对基地的设计方案。突出阐述设计协调艺术性、技术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如何突出设计方案中对民生设计的表现。并会在组织下前往设计基地开展设计汇报,以反馈意见为基础循环式改善设计内容。真知学习与多效指导对于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构建而言,设计小组成员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能够学会梳理具有文化遗存背景之下村镇居住环境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模式、家庭生活理念等人文环境要素。让设计活动与教学活动涵盖了人居环境改造设计与文化凝练提升系列工程两个主要方面。

4民生设计理念导向之下课程的教学效果

环境建筑设计组成模块的构建是对专业课程模式的再思考过程。模块构建效果的检定,以及与国外近似课程进行比较获取的参考信息,能够详细了解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阶段和可发展的空间。

4.1丰富教学形式

环境建筑设计组成模块的构建利用国际化教学理念,拓展共建课程,联合培养学生的契机,实现本课程模块组成部分构建形式的突破。对于同一设计对象,不同的学生群体的理解与表现不尽相同,加之设计团队成员文化背景的融和,能够看到对各自生活环境民生概念的不同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带来的文化撞击,极大丰富了民生设计理念导向之下该课程教学互动的经验。同时,设计团队成员对民生设计文化理解的差异程度没有影响建立跨文化的成功合作模式,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创造潜力和协同效果。

4.2强化教学成果

强化课程教学成果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总结和鉴别:方案分析过程中将调查数据与资料结合,采用系统化研究方法得出具体整合设计方案;论证比较过程中使用评估规则结合整体性考量测算,对论证资料进行梳理提炼;模拟实验过程中对拟定的形象整合与环境改善修复系列方法进行民意检验。考量设计过程中基地空间增加节能性和舒适性的可行性,兼顾民众生活群体状态在结构层次中的可持续性。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联通实施,加大了学生群体关注民生问题的节点以及比重,这种概念对应了设计教育的本源,即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更强化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后期影响。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的构建是一种基于实践项目的模块化课程,利用课程培养阶段的各种教学引导与社会资源,与其他学习者及助学者进行讨论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与建构,达到了项目筹措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群体,也使未来社会设计主力***成员们在设计活动中能够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汲取,能够学会发现最为普通的大众生活需求与再生发展需求。

5结语

建筑环境论文第5篇

关键词:空间;环境心理学;领地性;建筑;环境设计

Abstract:Thispaperontheenvironmentandhumanpsychologyofspaceconceptssuchasthedemandforananalysisoftheenvironmentalpsychologyexpoundedon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iesof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inanumberofapplications.AndHunanUniversityasanexample,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casestudies,thecombinationof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yin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oftheembodimentofthedesignanddrawtheattentionofthecorrespondingprinciples.

Keywords:space;environmentpsychology;territory;architecture;environmentdesign

1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及环境设计之间的学科渗透

1.1人的行为心理及其对于空间的需求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空间可以被称为场所,时间则可以被称为场合。人们通过一些行为去创造空间(如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当其处于不同场所和场合则会有不同的体会。人们通过对外界的不断感知,追求适宜的空间。而人类感知外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本能、认知、意动和技能,当他们身处空间中时就需要该空间有刺激性、需要有安全感,需要有识别性。由于人的心理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的行为的综合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及其对外界的意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对空间的感知。

1.2环境心理学

人类可以创造和改造空间环境,同时空间环境也反过来会影响人类,它们可以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的行为心理。而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就是环境心理学,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行为和人的心理,它属于一门交叉学科。

建筑和环境是承载人行为的场所,在设计时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知觉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其研究成果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与环境设计当中来,例如通常在步行街的设计中结合人的心理因素设计流线、景观及空间形态;凯文·林奇通过认知地***作为其调查研究的手段提出了城市的五要素……而环境心理学中有关领地性的理论目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就以环境心理学中的领地性这方面的理论为例探讨其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人类的领地性及其功能

领地性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人们通过一些细致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标志,划分一些区域等,使领地个人化。当前的理论将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表1)

而领地性对于人类的功能有很多,主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2.1私密性的需求

人们都是希望能生活在有一定私密性的地方,以此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拥有一个可以自己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人们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私密性,可能自身会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领地正是人类对于私密性追求的体现,比如有了家,人们就感觉有了坚实的后盾,生活中有了安定;有了公司人们就不会顾及其他因素对其工作的影响等等;

2.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日常生活,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比如学校、医院、工厂、火车站、机场等等,将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组织起来;

2.3优先居住效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体育比赛上所体现出来的。比如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即通常所说的主场优势。

3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从领地性的功能来看,其有保护私密性和社会组织作用,体现建筑设计上就是通过空间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组织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形成通常所说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空间的变化体现了空间的趣味性(刺激性);领域性则形成了一种心理的安全感,使空间成为一个场所,产生归属感(安全性);而空间的变化同时使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特征,体现可识别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当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像“社区”,“组团”等流行的概念,都体现了领域性的特点。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到:“建立起一种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有不同层次空间的物质结构,形成了从小组团和小空间到较大组团与空间,从较私密的空间到逐渐具有更强公共性空间的过渡,从而能在私有住宅之外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从属于这一区域的意识。”①在设计中通过把住宅区划分为更小的单元(私密),更明确的单元(识别性),并用综合性的分级系统联系起来,通过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的过渡,在住宅周围形成一些亲密熟悉的空间,使居民能更快地相互了解,这样就加强了归属感。如果空间的规模过大或是边界不够清晰,人们会对此产生陌生感,自然无法在那里呆下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例子:如医院中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在别墅设计通常设计了会客的客厅和供家庭内部人员使用的起居室,不希望外人进入私人领域,而且两者的装饰风格通常会不一样,客厅相对正式一些,而起居室则相对随意一些;在开敞式办公空间中,座位成组成团的布置,写字台的隔板等都体现了领地性的特点……

在湖南大学复邻舍交往空间的设计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某些关于领地性的理论。在复邻舍的交往空间中都设置了供人休息的坐椅,但是不同地方的上座率却是不一样的。位于边庭的座椅(***1)虽然比较醒目,但是真正愿意在那坐的人却不多,而位于东南角休息空间(***2)的座位虽然位置隐蔽,但是不少同学都喜欢在那里坐。究其原因是由于位于边庭座椅的区域形成的领域感很弱,虽然通过矮墙划分空间,但是整体比较通透,座椅虽靠矮墙布置,坐在上面背部未受到充分保护,由于处于交通核心区,背后总是感到有人走来走去,难以使人产生安全感,人在那里会显得比较局促。东南角处的休息空间则好一些,只有一个入口,领域划分明确,虽然没有坐椅,但是呆在那里受到的干扰要少得多,所以不时会有人在那里聊天、看书,人气较边庭处旺。而位于半地下室的展厅(***3)则由于基面下沉,四周围合形成了领域,再加上组织了一定的功能,所以经常会有人停留,所以对于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在保证其开放的前提下,仍要明确领域的范围,增强人在空间中的安全感。

4领地性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就室外环境而言,领地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边界和核心地带。志水英树在其所著的《建筑外部空间》一书中,将外部空间的构成元素分为边界、场所、出入口、通道、标志、周边六项。②室外环境除了应有以上的六项元素之外,更应该有人的参与,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被称为好的环境。而通过对各种要素的形态进行改变,空间所产生的领地性的强弱感觉也会不一样,从而影响人对其所处空间环境的感知。

例如对边界要素进行改变。用墙来划分领域的北京的紫禁城、用列柱来划分的圣彼得广场、通过高差来划分的北京天坛、通过记号来分隔的毛利家族墓地的灯笼群等等。在这几种类型中无疑以紫禁城的领域性最强,私密性最强,给人感觉是封闭、压抑,而天坛则是相对领域性较弱,给人的感觉则是开敞、通透;再例如对场所要素进行改变。如平地型的圣马可广场与凹型的法国协和广场、凸型的卡比多罗马市***广场、坡型的罗马西班牙广场,无疑圣马可广场与周边空间的接触更容易,也更容易进入,领域感则更弱一些。

领地性除了在空间形态的变化中体现之外,在其他一些小的细节方面也有体现。例如在公共空间中对于座位的选择,人们喜欢坐在边上,而不是被人夹着坐;人们在行走时喜欢靠着旁边有防护物的地方走;比如人们通常喜欢呆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观察别人而不是被人看……

如果观察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开放空间(***4),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北楼、中楼、复邻舍和工业设计系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一个宽敞的院子,加上廊、乔灌木等要素对空间进行再次分隔,其尺度与场所感是好的。院子中央是一块抬高的平台,平台的东面和南面(***5)有一圈依靠灌木布置的休息椅,上面经常有学生在聊天、休息等等。东南面的平台下面由于有平台高差和灌木的围合,比较私密,这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而中央平台的空地则是供学生平时举行活动的,比如“英语角”。通过边界、场所等要素的改变,不同环境要素形成了不同领域,也适合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身处其中,各得其所。不过中央平台过大,人站在中心缺乏凝聚力,或许通过雕塑或标志再分隔一下可能好一些。平台北面的几个跌落平台(***6)由于高差比较大导致人的可达性太差,容易使人产生畏惧感,难以形成领域,导致无人问津。所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切实考虑各要素的改变对人的行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以人为本,切实地考虑各种问题和矛盾,营造宜人的空间场所,舍弃以往的环境设计中只重美学重“***案”的作法。

5结束语

透过领域性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可以认识到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归根到底还是设计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创造环境、改变环境过程当中应时时考虑到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矛盾,塑造舒适宜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韩效,卢芳,李翔译.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志水英树著,张丽丽译,慕春暖校.建筑外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4

建筑环境论文第6篇

(1)共生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本着相互间相互共存的原则,绿色建筑在生态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调整生态系统平衡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反馈性原则。在企业进行绿色建筑施工时,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把社会和人们对绿色建筑需求信息及时反馈,通过向社会作好传承和倡导,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建筑,喜欢绿色建筑,也让绿色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占领广阔的市场。

(3)整体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把握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原则,在细节上要符合绿色建筑的整体要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互相共存。

(4)可持续性原则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平衡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才是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规律。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类与生物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为自然资源长足发展提供需要和保障。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常见方法

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第一,绿色建筑设计前,设计师要全面认真的进行思考,把绿色建筑的节能和环保的特性,进行初步设计;第二,定稿后,要做好调查研究,认真采纳用户的反馈意见,分析对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所提要求,呈现出人性化设计;第三,做论证,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整体优化,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服从***策,解决阶段性出现的各类问题。

2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

(1)自然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开发,借助大自然的各方面进行考虑。

(2)成本计算。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长期的成本,不单只考虑工程本身的费用成本。

(3)回收利用。通过考虑和满足人们的要求,关注人们的舒适度,以及运用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

(4)方案不同。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方案的最佳优点,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力求在设计方案时,突出特点完善设计。

(5)给群众设计,活动场所。考虑群众生活生产的各方面需要。

3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同时应用于绿色建筑中。计算机的应用使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退出时展的舞台,改变原来建筑设计师先提方案,再由木工或其他系统的工程师提出设计的方法,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与专业人员沟通,计算机广泛应用打破了各设计专业间存在的隔阂,各专业间的信息,都利用电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方案,增大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方案而造成的材料和人工的浪费,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人造成的绿色建筑投资的增加值。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1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建筑工程。所以,必须选择良好的、适合的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气候、地貌、地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致的能耗和污染。在不同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有不同的效能。

2尊重基地环境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力求与周围各项环境保持统一和谐,创造人类安全健康的使用空间,高效使用能源和环保材料,提高绿色建筑最大应用性,是建筑达到经济、实用、便利、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建筑设计同时又是人文、地理、生态学科的复杂工程,具有自身特性,所涉及领域和学科繁多。

3重视整体设计

绿色建筑注重的是在整体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因为设计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本身的预算、性能和成本付出。在设计时要与经济、文化、气候、环境有机地结合,做到综合分析,整体规划,合理设计。要根据当地实地情况,结合需要进行设计,避免因盲目随众而出现问题。

4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建造新的或改造旧建筑时,一定要与当地文化环境地域性质结合起来。在保障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新或提升现有生活居住环境,使街道社区与建筑设计很好地融合起来,本着继承和保护原来地域景观,改造新的城市景观的原则,采用地方传统建筑工艺,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景观妥善保护,使绿色建筑真正发挥最大作用。

5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建筑

设计师要在做好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基础上,还要兼顾室内环境的,合理规划,要想保证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就需要使用对人体无害环保的建筑材料,阻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和气体的产生,避免不良空气的出现,优化各类环境使室内环境合格达标。

6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

提到绿色建筑就与节能环保对接,在设计中,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是最合理的选择。第一,根据日照情况选择照明系统,在设计师结合日照强度,有针对性地使用局域控调、换气、换水系统;第二,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利用蓄热系统、排热回收,做好二次能源的利用:第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对于建筑更新、保养、修缮的合理设计;第四,给竖井,层高,机房设备等设计需留有发展余地。

四结束语

建筑环境论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环境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的海南岛和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三中外建筑文化的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受外来文化的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门,引入西方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让每一种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建筑环境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建筑环境论文

学习

学习生活总结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生活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小结及感言,学习生活每日总结。三、娱乐上除了课上跟着老师学习轮滑课下还和同学去操场、广场去练习花样轮滑,虽然滑的不好,但自我认为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中找到了其中的乐趣。有时在空闲时间

学习

施工组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组织10篇,内容包括施工组织策划汇报,施工组织方案百度。随着工程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中,建筑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用户提供质量好、造价低、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要想生

学习

学生课程总结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课程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生课程总结与心得,学生课程小结简短讲解。1课程地位和作用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

学习

专业品牌营销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品牌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行业品牌策划营销方案范文,营销品牌策划报价方案范本大全。3)名品名店(发展到这个阶段此时的消费者己经比较理性行业也趋于规范与合理升级为品牌化阶段)4)连锁名店(此时己经步入高速整合的时代进入

学习

成功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成功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旅游景区营销策划方案,新开饭店营销策划方案。这个时候的营销策划人,基本上处于虚幻的感觉,对营销大师的著作和思想更是到了顶礼膜拜的阶段,对于营销策划的魔力几乎到了神化到地步。可以说此阶段

学习

幼师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幼师个人工作计划结束语,幼儿园幼师工作计划大全。1、继续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强片区调研,以安阳学区为起点,继续深入一线进行教学专题调研,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采用整体调研与专题

学习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内部审计论文,内容包括学校完整内部审计资料模板,毕业论文内部审计研究。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

学习

小区物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物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业论文范文大全,小区物业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二)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物业服务水平提升难。目前我区老旧小区共有255个,2011年起***府陆续对部分老旧小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并且取得

学习

机房防雷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机房防雷10篇,内容包括机房防雷技术方案文字版,机房防雷接地。1、机房设备屡遭雷害的原因1.1随着机房内数据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类电子产品在机房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交换机和服务器设备日益增多,机房网络庞大,有源

学习

计算机软件工程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软件工程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论文研究方法,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方案设计。1计算机软件工程概述1.1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工程是一种开发软件工程学科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来进行开发

学习

水果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水果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水果营销策划引爆客流,水果零食店营销策划引爆客流。1、准确、完整地表现营销策划的内容策划书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传达策划者的真实意***,显得极为重要。2、充分、有效地说服决策者作为一份合

学习

网站建设营销方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建设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网站建设营销方案,网站推广营销运营方式。二、建立中职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各中职技校和大多数教师均有自己网站,校园网站除承担宣传任务外,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个人或团队网上商城,鼓励学生拥有个人

学习

海洋技术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海洋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海洋技术论文,海洋科技论文1000字。海洋科技查新可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等的公正性海洋科技发展迅速,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各领域的项目评审专家知识面和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也受专业和

学习

服装生产流程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服装生产流程10篇,内容包括服装工厂生产管理流程,服装品牌公司生产运营流程。本文结合在东莞联业服装厂掌握的具体资料,从该企业生产车间生流线安排及生产流程中发现存在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等现象,认为该厂在生产流程优化方面有

学习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内部审计论文,内容包括学校完整内部审计资料模板,毕业论文内部审计研究。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

学习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安全论文,工程安全管理论文题目。1.2枢纽建筑物风险枢纽建筑物的安全性,是水电站职工生产过程中安全与健康的前提条件,也影响着所在地周边环境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溢流

学习

物业管理服务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管理服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论文,物业管理论文大全。在日常物业管理服务中,不同的业主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其需求从高到低一般分为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需求、尊严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安全需求和生存需求

学习

商务谈判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谈判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谈判论文,商务谈判策略与技巧论文1500字。布置好谈判会场,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谈判桌,门右手座位或对面座位为尊,应让给客方。谈判前应对谈判主题、内容、议程作好充分准备,制定好计划、目标及谈

学习

国际汉语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汉语论文,内容包括现代汉语论文范文大全,国际汉语论文题目。(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

学习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基础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论文,农村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二、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1.观察、探究农村的自然农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湛蓝的天空、璀璨的星月、缥缈

学习

教师采访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采访论文,内容包括教师个人采访稿子,关于教师专访范文。在信息时代,文献已成为高师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关系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如何依据高师院校***书情报系统实际,更好地开展文献采访,是高

学习

账款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账款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账款管理论文怎么写,应付账款的管理论文10000字。应收账款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保证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的产物,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会影响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应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