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1篇
一、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清晰的逻辑思维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一书的主要特色,作者在章节构思与内容表达方面,围绕“计算机基础”的主题循序渐进地组织内容,将全书构建成一个环环相扣、密切结合的知识链条。《大学计算机基础》一共分为五章,具体而言:第一章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作者从计算机的起源谈起,接着分析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组成,进而阐述计算机数据的表示以及数据的存储和字符编码方案,内容上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将难点逐一攻破,有益于读者阅读,形成系统的思路框架。第二章为操作系统的阐述,作者首先以操作系统的功能研究为切入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分类、梳理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接着作者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以***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分步阐述,遵循了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原则,让读者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书中的操作步骤***进行巩固练习。第三章的主题为MicrosoftOffice2003,作者则对Word、Excel和PPT的常见基本操作进行阐述,在章节结束后还附有操作习题,以便读者及时进行巩固练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主题分别为MicrosoftOffice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作者在编写该书时思路清晰,全书各章节主题上虽然“各自为***”,但在编写思路上却高度统一,章节与章节之间连接紧密,旨在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提升操作能力。
二、理论内涵与案例实践融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借助计算机辅助工作已成为当下的一种常态。作者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如若仅仅只是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应用,那么理论与实践必将分离。基于此,作者本着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原则,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操作而言,作者的编写思路是“理论知识阐述+实践操作分析”,使每一部分理论都具有实践的支撑,而每一个实践案例都有相应的理论阐释,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学习者真正理解计算机学习的意义。例如第二章节中WindowsXP的操作分析中,一方面作者以鼠标、键盘以及桌面管理的基本操作为切入点,逐步分析WindowsXP的理论知识,使读者在直观了解操作步骤的同时感受WindowsXP的功能。另一方面就WindowsXP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的操作而言,作者首先对“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进行介绍,阐述文件和文件夹的使用要点,让学习者明晰学习主体,形成思路框架;作者秉承科学的态度,以***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分析,将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属性设置等操作逐一展示演练,并给予详细的文字阐述。除此之外,对于操作难点的解释也是非常之详细、清晰。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以人为本的编写理念。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助于学习者拓宽思维,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三、引导模式设计到位,可操作性强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目前,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很多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从未接触过,对计算机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在银行或电视上见过,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只有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相对而言也只是对游戏感兴趣而已,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也并不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很多人工作、学习、生活及娱乐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当前,计算机的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软件也越来越丰富。计算机的价格也逐步下降,功能却越来越强,很多计算机爱好者已经不能满足购买厂家的成品计算机,而是希望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如果发生了故障就自己维修计算机,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其知识涵盖面广,内容繁杂。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理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精讲多练”为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一)理论课教学。教师准备很精美的课件,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而下面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或者睡觉,或者玩手机,或者聊天,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二)上机操作课。学生把老师在理论课上讲的知识照搬照抄,就像一台“复印机”,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就开始想聊天、打游戏或是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现在的局面是学生没有兴趣学老师讲得也很累。教师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尽可能的提高他们学习计算的动力。强化教学结果让学生可以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所谓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是以探索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为宗旨,以素质教学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改变理论课和实习课分开教学的模式,尽量淡化理论课和实习课界限,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为主线来实施教学,使理论课和实习课更加紧密结合,理论课更好地为实习课服务,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计算机(亦包括其他媒体)等要素的关系,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把计算机操作员的教学与计算机操作融为一体,对计算机操作教学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系列、多层次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计算机操作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新型教学系统结构和教学模式。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系统的教学环境下,计算机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高效率的操作能力,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应充分利用各学校软硬件资源,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那么枯燥,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表,以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7的使用为例(仅作参考)(表见下页)。
四、小结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使课程充分发挥其"基础"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3篇
1、 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人士已经出现了一个供求关系的一个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型计算机类人才缺口,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科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步减弱。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歼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再者,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传承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缺乏知与行的结合,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第三,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毕业生又供过于求。 一位著名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只不过踏着别人的知识混日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为了弥补高校毕业生技术与能力结构的缺陷,用人单位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进行岗前应用培训,毕业生才能逐渐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参加应用软件学习班的培训。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人众化,高等院校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为行业和企业培养各级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所学为所用。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引入到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新版本中。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多、难度大、应用性强、案例更新快。如何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抽象的知识、理论及繁多的应用技术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实际应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般地,操作系统的教学方式是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入手, 内容仅限于讲解其概念和原理,最后选讲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只能记住几个基本概念,某个操作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和简单操作,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思想精华和应用技巧,没有掌握操作系统最有价值的实际应用,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的实际用途不大。 当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普遍。很多教学内容已经陈旧,落后于实际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满足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教学工作需要,使我们培养的很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殊人才。因此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 套有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模式,形成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3、 如何评价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的能力 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性,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计算机能力是指计算机基本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个物体,能发现他本身的价值,使其成为资源,就是创新;能利用资源创造财富,也是创新。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是对旧资源的新整合。德鲁克说:“创新是市场或社会的变化,它不是某种发明,不是主观的,是客观的,是作用于外界的。它为客户带来更大好处,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富以及更高的价值和满足。榆验创新的标准永远是它为客户做了什么、是否创造价值。”下面讲一个创新的例子: 100年前,石油还不是资源,只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因为石油可以破坏土壤的肥质。后来人们刷创新的思维发现了石油的很多用途,并赋予它经济价值,令人讨厌的东西就变成了可贵的资源。所以不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都相当重要。小创新的企业和学校不可能产生核心竞争力,不创新的闺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在“十七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们有些同志没能深刻理解胡***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简单地把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对此观点不能苟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正确的,但仅靠高等学校是无法完成这个目标的。因为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者,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通过长期的历练和思考,形成有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方式,同时也培养出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艰苦工作的习惯和创新能力。所以,用计算机创新能力米描述学生在接受高校计算机本科教育后的能力是小实际的,实际上也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实践来保证这种能力的落实。 日前,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应用,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是指对计算机有效技能的培养,具体包括对计算机基 奉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本能力是指计算机操作和使用的能力,要求如下: ① 熟练使用一个流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XP / Vista,linux1: ② 熟练使用文字编辑、电子表格、互联网应用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等;③ 能使用数据库语言设计简单的数据库,并能熟练掌握它的各种操作;④ 能使用常备的杀毒软件工具检测、消除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和有效地防止网络黑客攻击;⑤ 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配置、组装、选购和调试,并能正确配置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如下: ① 因特网和局域网的应用能力,应用网络技术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局域网的建立和运行; ②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③ 多媒体网页制作能力; ④ 判断、检测和排除计算机的常见故障; ⑤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能力; ⑥ 应用软件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⑦ 参加研制开发小型过程控制系统; ⑧ 运用数据库和程序设计语言,能设计和建立一个中等规模的关系型数据库,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作并能培训数据库的管理人员。 4、 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 德鲁克大师说:“注重实践,并请记录下你的实践!” 计算机教学的关键词是“实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知而不行,理论学习简直是浪费时间。只有把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学习在f知,更在于行。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就很难领悟到所学之真谛;行而不知,就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故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出满足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措施、手段和方法,提出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应贯穿“原理。应用。实训”这一主线,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兼收并举,不仅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还要掌握目前流行的windows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思想精华和应用技巧。 结合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特点,我们重新安排和完善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我们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这个两阶段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 第一阶段: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案例的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案例的教学具有丁作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存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避免原理讲授与案例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偏离的情况。 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将“启发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记忆,更好地吃透课程。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我们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特别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以往“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案例教学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质量,结合当前流行的windows xP/2003计算机操作系统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精炼规范地讲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机制和实现方法。我们还增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功能的讲解,全面清楚地展现了当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教师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各部分机制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看到实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情况。例如在学习“进程管理” 时,我们结合多任务的实现和多线程模型进行讲解;讲解“文件系统”时,我们对目前流行的FAT32、NTFS等文件系统进行对比讲解;讲解“内存管理”时,我们对windows xP/2003计算机操作系统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进行对比讲解。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备课难度大,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讨论,适当开设习题讨论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实现被动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过渡。 第二阶段: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训。为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训的力度,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训练项目,结合当前流行的windows xP/2003计算机操作系统和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了1 8个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实训项目。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训部分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处,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安装与使用。例如:着重训练DHCP、WINS、DNS、IIS、FTP、BBS等服务的使用与设置,强调相应的具体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方法,着重训练网络管理命令和网络诊断命令。通过综合实训项目,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有助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实际的能力。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训期间,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 町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凼队协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实际训练项目。这种方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队协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实践题目,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和技术实现细节的理解程度。 该阶段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阶段,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5 、操作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本好教材, 目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材很少。我们融合了二十多年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和教学的经验,吸收了国内外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成果,在自编教材的基础.进行了多次修改,编着了《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两部特色教材。其中《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8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由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篇、案例篇和实训篇三部分组成,全贯穿“原理和应用。 文训”这一主线,紧扣基础,面向应用,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本书精炼规范地讲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机制和实现方法,减少或淘汰比较陈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和原理,增加了线程、任务、会话、对象、句柄、基于消息传递通信、端口和套接字的网络通信、网络通信原语的应用格式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新概念和新技术。本教材规范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原理,对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描述,例如信号量机制和死锁等。该教材体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兼收并举,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抽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结论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特别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按照IT人才培养日标要求,探索建立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把代表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成果和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技术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去,增加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此我们提出了“抛砖引玉式”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实训项目,使大多数学生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际应用的“小能人”。 经过十多年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我院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受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从部分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上看,我院毕业生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能力相当强,受到了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我们提出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孔宪君.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计算机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信息学教育已成为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性举措,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作为教学中饱受争议的传统的灌输式思想必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应用教学教授的知识太过于落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因此本文从目前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的落后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2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简易老旧
计算机这门课程在中国教学体系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书本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等比较常见、实用性比较多的一些内容。这些传统的教授内容在以前实用性较强,可以满足基本的日常需求和办公要求,但在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基本的办公需求以及计算机的操作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应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是对于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其他行业而然,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陈旧的教学内容是目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2.2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差异较大
计算机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也是目前计算机实际教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家庭地址、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学习,像是来自于城市的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就普遍高于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好一点的也会为孩子配上计算机学习,这从起点上就领先其他学生一大步。而对于专业学习这方面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的能力普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些方面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在实际教学中就考验老师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3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书本中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却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注重计算机文化内涵、学术规范和逻辑思维,却不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计算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重视实践应用教学,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对知识死记烂背,只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不能运用知识去实践。老师重视理论却对计算机应用较为轻视的原因是,目前学业水平考试仍然是以笔试为主,实际上机操作占得比重较小,而且实际上机操作考察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便对理论较为重视,只是为了应对文化考试,考过之后大多数的理论都会忘记,不能真正的传授学生正规的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
3.1明确学生起点、因材施教
面对目前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计算机应用教学中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要求,不能盲目的教学,要有目的有重点的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从学生基础抓起,细心耐心的教授来消除学生因为自身基础薄弱而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恐惧;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不能还是按照以往的简单的教学目的,而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要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不容易,需要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熟悉程度。
3.2理论与实验实现同步教学
传统的计算机实践课程都是由老师单独操作,学生在下面学习和操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观察老师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可以在操作过程少走弯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对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需要每一位学生亲身投入到计算机操作实践中,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操作计算机,同时通过实践结果来印证自己掌握的知识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大脑和手相互配合,才是真正的计算机教学的正确方式。虽然目前上机和上课比例接近1:1,但是学生在上机实际动手操作时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操作要求,因此最理想的上课状态便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教学,一边进行理论指导,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会使得学生真正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时的巩固新鲜知识,强化实践操作。
3.3教学思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除了课本上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改变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认识。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太过于古板单一,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对问题的探究和创新,而如果在教学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4结论
计算机教学模式这几年一直被不停地诟病,其教学改革也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在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计算机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为今后步入职场就业提供方便,因此今后计算机应加强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于现状,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冯利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8).
[2]郑显安.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行动导线;教学理论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0-01
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中职院校肩负着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网络人才的专业技术不足,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有利,为了给社会培养出给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教学的目标不符合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其建立及维修局域网的能力、安装维护网络设备的能力、组装维修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等。而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更加注重计算机软件制作、维护及检修等。目前我国这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与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脱轨的现状严重影响了中职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其造成了目前社会上中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人才不符合企业的人才要求,企业缺乏既符合企业人才要求又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企业计算机网络人才选择难、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两难状况。
2、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的方法存在不足
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速度十分之快,因此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时应该紧跟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改进步伐,教授给学生最前沿、最新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但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内容远远跟不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跟新的速度,其造成了中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掌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滞后的现象,其大大降低了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效果。此外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力度还有所欠缺。其次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内容较为狭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此外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方式较为传统单一,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教学应该紧密围绕社会的人才需求,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也应该紧密围绕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进行。社会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实用性计算机网络人才,且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及维护人才、计算机网络创建及维护人才、计算机销售人才等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该掌握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内容,并重视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此外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目的对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也十分重要。教学目的对于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目的能够正确的引导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向,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2、改革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方法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方式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应该创新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方式。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首先应该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然后再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要注意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关系,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不够雄厚会对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但过于重视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的教学而忽视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则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该把握好计算机理论基础教学与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度,从而培养出既有足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例如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积极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及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共同提升十分有效。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性人才
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更加注重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能力需要中职院校积极采用实践教学的模式。实践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进入实践基地,通过亲身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二是通过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现代社会需用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要求不高,其只需要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需求即可,因此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该加大学生专业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的锻炼,从而培养出实用性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计算机网络人才,因此积极研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尹 玲.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6篇
关键词:兴趣;自主学习;理论;实践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皆知的道理。只有对计算机充满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初中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计算机课程时,绝大多数同学对计算机的了解很少,甚至有些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给学生讲解疑点,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多与学生交流。小心地维护学生刚刚对计算机萌发出的“兴趣之芽”,让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逐渐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为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与别的科目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强,并且在操作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Word文档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先自学这一课程,用了一节课大致讲述Word文档的文字输入、设置与排版、网上******片等内容。然后用两节课时让学生上机操作,笔者在学生旁边充当“顾问”的角色,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中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过于重实践、轻理论,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上机实践操作服务的,上机实践操作是理论知识的反馈。理论知识来源于文本教材,是上机实际操作的前提,上机操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分配好理论课时与上机课时的比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相应的课时调整,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计算机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第7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教学思路;教学指导
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开展前理清一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应该是固定而不能变化的,要能够因教学对象、具体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1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1.1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我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一门职业素质必修课,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信息社会背景在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主动并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为今后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和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值、文字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电子元器件、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卡的概念。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逻辑组成和各个部件的功能;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分类;中央处理器的概念、结构、基本任务和性能指标;指令、指令系统的概念;指令和程序的执行过程;主板、芯片组与BIOS的概念;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储器的基本知识;个人计算机输入输出操作的原理;I/O总线的类型;常用I/O接口的知识;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和打印机)的作用、分类方法、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及基本特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操作系统的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Win-dows、UNIX和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算法的概念、属性、表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语言的作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常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语言处理系统的概念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分类方法;通信的基本模型、信号的分类;多路复用技术的作用与类型;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信道的概念和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与分类;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以太网的类型和特点;因特网的发展、组成与常用接入技术;网络分层结构和TCP/IP协议;IP地址和IP数据报的概念;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域名系统的概念;电子邮件、万维网、IM和文件传输服务的基本知识。数字媒体方面的相关知识:字符编码标准;文本处理和常用文本处理软件;***像与***形的概念;***像的获取、参数及常见文件格式;计算机***形的应用;声音的概念;数字声音的获取过程与获取设备;数字声音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计算机合成声音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数字视频的概念、获取方法与获取设备;数字视频的常见文件格式、压缩方法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点;DB、DBMS、DB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语法;典型信息系统的特点。
1.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操作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个人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常用外设的使用与维护;文件的创建、保存、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等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软件浏览网页、检索信息、***资源等操作;WinRAR、讯雷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撰写和收发电子邮件。MicrosoftWord2010的操作方面:文本的编辑和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分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的设置;***片、***形、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通过插入或文本转换为表格的方法创建表格、表格属性设置和计算操作;文档的创建、保存、打印和保护。MicrosoftExcel2010的操作方面:电子表格编辑;填充柄的使用;公式的编辑;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工作表格式化;各种类型***表的创建和编辑;使用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工作簿的新建和保存。MicrosoftPowerpoint2010的操作方面:幻灯片的基本编辑;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片、***形、文本框、艺术字、SmartArt***形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为演示文稿应用主题;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母版的使用;文本、***片、***形等对象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使用超链接;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文件的新建和保存。
1.2.3素质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下基本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修养、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精神、***的专业主见、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判断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2.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培养较高的求知欲,勇于探索并使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的信心、决心,能从战胜困难中体验快乐。‘’‘’
1.3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第五章数字媒体技术、第六章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第七章Windows7操作系统、第八章因特网应用、第九章MicrosoftWord2010文字处理、第十章MicrosoftExcel2010电子表格和第十一章Microsoft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操作的相关内容。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学习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