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作文篇1
道德与观察
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时代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有些人利用高科技来制造一些假货买入市场,这些人虽然得到了利益,但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力。
在一幅《农药》的漫画中就揭示了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上的老农往田里打农药尽然是假药,不仅没有杀死害虫,反而让虫子更强壮了。
现在的社会最缺少的就是“道德”,为此***还倡导了《八荣八耻》,提倡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侵犯消费者的权利就是见利忘义,以维护消费者权力就是诚实守信。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诚信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社会主义荣耻发扬光大,使《八荣八耻》永远扎根在人们心中。
道德观察作文篇2
全面考察并且有效甄别干部道德品质的优劣,把那些德行高尚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是衡量各级***及组织部门识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杆。各级***及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干部道德考察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道德评价在干部考察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把加强***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全面把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明确“考德标准”。在这方面,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率先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进行了量化考评,着眼于反映被评价者道德素质的全面性,制定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除设置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外,还增设“***治品德”,使之成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以笔者之见,从领导干部的工作特点来看,其道德规范大致可分为基本道德规范、领导道德规范和岗位道德规范,评价内容可包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廉洁清明,公道正派,这是领导干部的执***之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更好更快发展,这是领导干部的施***之要;突出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领导干部的为***之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服从集体领导,善于吸收不同观点,这是领导干部的谋***之策;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辨善恶、明是非、识真伪、讲礼仪,这是领导干部做人、处事的基本规范。
其次,把道德评价体系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考察中确保公正、公平和公开,谨防“察德失准”。一是要注重考察方式的灵活性。坚持定期考察与日常考察、专项考察相结合;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听取班子成员意见和广泛征求民意相结合;开放式考察与互动式考察相结合。二是要注重考察范围的宽泛性。不仅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而且要关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善于听取社会不同层面对干部的评价,并能去伪存真,见微知著。三是要注重考察内容的全面性。在全面考察干部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突出道德评价的导向作用,尤其要注意考察干部在急、难、险、重工作等特定环境下的现实表现,通过掌握干部在个人重大事项方面的情况分析其道德水准。四是要注重考察手段的针对性。领导干部由于岗位特点、工作性质不同,对其思想道德评判的标尺不尽相同;同时,每一位道德缺失的干部在行为表现上也大相径庭。因此,在干部考察时,要因岗而异,因人而为,综合运用各种考察手段,达到科学、真实、准确地评价一名干部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
道德观察作文篇3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班级
德育观察日记德育观察日记是人文思想、精神文明的聚合,旨在强调和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日记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触摸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此适当点拨,有助于激励学生纠正并抵制日记中所针砭的不良倾向和个人恶习,增强自制力。同时,坚持德育观察日记记录以及合理使用,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引导班级内部正确舆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一、德育观察日记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端正班级良好风气。班级是一种类社会化的机构,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己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比照,学会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从而全面了解“做人之道”。所以说,每日坚持记录班级德育观察日记,能够端正班级内部的舆论指导作用,指引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个性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班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二)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应重视素质、品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细致记录着学生日常学习和行为品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与进步;同时,德育观察日记还能督促班级管理民主化发展,形成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学生之间的多渠道管理、互相监督的班级管理机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于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的记录方式
(一)要注意对细节的观察,发掘问题的内在成因。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都不同,因而学生与学生间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由此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德育氛围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记录德育观察日记的时间,不应仅限于在课堂上,而要覆盖学生每天的课余生活与学习,要注意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之间的关联度。其次,注意不仅要观察学生细节行为,还要分析诱发这些行为出现的原因,并详细记录,形成观察链条。通过这样不断地、细致地记录,有益于发现隐藏在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从而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实施纠正措施。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笔者发现班上后排某男生长期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散漫,不仅上课时常走神,还经常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对此,笔者在对该学生进行整体了解和行为预判后,得知因该男生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带大,长期在母爱父爱缺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总爱在课堂上闹出一点动静来吸引别人注意。因此将其安排在了前排座位,并安排其担任小组长职务,此后该生课堂纪律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通过德育观察日记的细节记录,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分析与比较,从而预先推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的发展轨迹,进而加以重点观察,准确解决。相较于其他德育方式,对端正学生思想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更直接的作用。(二)要运用德育观察日记的结论,使之有效指导实践。班级德育观察日记并非仅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还包括通过不断观察、记录,形成完整的结论,以此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并从中发现班级管理和学生日常行为的德育因素,以此形成“德育引导———班级管理———德育引导”的良性循环,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在前述观察与记录之后,教师要将自己的德育管理思路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例如,笔者管理的班级近期转来一名外校的问题学生,自其进入班级的第一天,笔者就有留意他的行为点滴,并将一一记录在班级德育观察日记中。经过一段时期连续观察,发现这名转校生身上存在这些问题:说话粗鲁,举止不文明,不尊重老师,对同学也十分冷漠,还有着抽烟的坏习惯,因此在观察日记上将其划入重点观察对象。但并非就此作罢,而是在此基础上,将该生身上的问题逐条展开,深层分析。笔者利用周末时间前往该生家中走访,得知该生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由父亲带大,经常跟随父亲去室,久而久之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在了解背景后,笔者为其度身定制了一套德育实施方案:从家长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在学习生活中鼓励他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并安排他担任班中活动委员,鼓励其组织同学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充实内心。慢慢地,在良好的德育氛围和文明礼让的班级风气影响下,该生逐渐改正了不良行为,并慢慢融入了班级生活,为人变得谦和有礼,还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三)要坚持长期记录,及时做好整理与教学反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但在实践中,德育观察日记的效果如何,不仅需要经历上述记录、实施等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坚持反思,及时改正。具体地说,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段时期后,总结归纳日记载录的班级、学生问题和实际引导情况,并从中总结本段时间内的德育成效及不足之处,从中反省、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作出改正。例如,翻查上学期的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德育表现都有记录在案,包括“德困生”的具体转变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和纠正,很多学生有了明显进步。但经过翻查,笔者发现上学期忽略了对部分表现一直较优秀的学生的关注,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许,也没能及时发现他们因年龄变化而出现的细微改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德育观察日记后,笔者加强了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并及时给予了他们引导和鼓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较之以往有了更大进步,甚至成为班级、年级表率。可见,整理与反思德育观察日记也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亦是裨益良多。
三、总结与反思
德育观察日记是学生成长的忠实记录,也是学生道德长跑的里程碑,可使学生知悉自己的进步与失误,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和繁琐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正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德育工作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打持久战,通过班级日记使班级管理从制度化转向情感化,使班级组织人性化,根据每天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斧正问题。希望本文对于“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的论述能为诸位同仁提供良好的德育思路,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的氛围。
作者:何瑩亮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参考文献:
道德观察作文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 观察学习 亲历学习 榜样 强化
[作者简介]王翠荣(1965-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河南 郑州 451450)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81-02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吸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派的观点和成果,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构成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框架。其主要观点包括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及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通过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以形成态度和品德。职业道德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由部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是高职院校共同的探索。本文通过对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分析,探索如何在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以期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让学生在观察学习中获得道德认知,优化理论教学效果
班杜拉为具体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受环境的影响,区分了两种学习: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学习,也叫替代学习。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属于态度的学习。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是培养其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引入观察学习。在观察学习中影响态度学习的关键因素是榜样。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伟人、劳模和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事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行业成功人士和事业成功的校友来给学生做讲座,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职业道德知识,也产生了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从而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自觉地选择职业道德行为。
二、应用强化原理,为学生树立自己的榜样
班杜拉把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作了区分。他认为人们并不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为中,当被示范的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那么人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被示范的行为,这是直接强化的结果。如果观察的榜样行为产生了有价值的结果或能有效地防止惩罚,个体出现榜样行为的频率或强度就会增强,这是替代强化的结果。具有个人意义的被示范的行为在缺少直接强化或者替代强化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得以继续,这由于被示范的行为得到个体的自我肯定,这是自我强化的结果。基于强化原理,学校应开展各种竞赛,诸如体育比赛、歌咏比赛及专业技能竞赛,对获胜者进行奖励,同时对学习工作、社会服务和创业实践等方面表现出勤奋努力、认真负责、乐于服务与奉献、诚实守信的学生和团体进行表彰。对在活动中受到奖励和表彰的同学来说是直接强化,这部分学生会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坚持受到奖励的行为;另一方面,学校奖励和表彰优秀者,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替代性强化,他们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习获奖者的优秀品质,选择做出与他们同样的行为。
三、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在校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榜样,其影响力要远远高于符号化的榜样人物。那些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高尚热情、为人师表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仰慕和学习的对象。高职学生在学校三年不仅接触到授课老师和辅导员,他们还会广泛接触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书馆及其他行***管理部门。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首先,学校应加强教职工的爱岗敬业教育,引导每个教职工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与工作理念。其次,学校要针对不同的部门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部门职责和具体的工作规范,把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其中。再次,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由学生、教职工及部门领导共同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保障所制定的规范得以执行。最后,教职工要加强自我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则
班杜拉提出,人们可以进行抽象的观察学习,即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者能够抽象出支配特殊行为的规则,从而生成超越他们所见所闻的行为。在抽象的观察学习中,通过观察习得判断技能和可概括化的规则。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接触到不同行业,虽然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要求都具有特殊性,但在具体的规范中包含着普遍的职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感悟到这些本质的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应针对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寒暑假打工、暑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会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当然,学生也会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比如一些行业的欺诈行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这些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不解和困惑。因此学校应采取一些方法措施消解这些负面影响。同时,每一位老师都应负有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义务,适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做好正面引导。
五、让学生在亲历学习中内化职业道德品质
班杜拉将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他强调认知预见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主体因素在亲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个体对反应结果的功能性价值的认识。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并不断改革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学习机会,诸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顶岗实习制度。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一方面社会给予反馈,负面的反馈会让学生自觉调节工作态度及工作表现,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在学校组织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学校还要与用人单位配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对于表现不佳者,给予批评和惩罚。通过职业道德的亲历学习,学生将会体悟到职业道德的价值及具体职业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达成职业认同,树立职业理想,在内心信奉职业道德精神,在行动上实践职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职业道德的内化。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高职院校应遵循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的规律。尤其是观察学习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获得形成职业道德素质的环境和条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可学习的道德榜样,并恰当利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引导高职学生主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向道德榜样学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选择职业道德行为,逐渐实现职业道德品质的内化,在校期间完成职业道德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蔡志良.职业伦理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美)加涅.学习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9.
道德观察作文篇5
(一)把握好人的发展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建立在生命物质存在的一般性基础之上,具有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特征,但在更多方面,人的发展体现出特殊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警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忽视一般性,或者一味强调人的特殊性的片面存在。因此,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这些一般规律之上。一方面,开展广泛的职业道德普及教育,在新警培训和年度考核中加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每名警员都掌握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道德规范》,建立广泛的认同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具有不同特点、执行不同任务的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确保任务执行到哪里,***治工作做到哪里,职业道德践履进行到哪里,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
(二)把握好人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关系
人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精神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从根源上讲,人的精神属性依赖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分工协作中逐渐生成的。警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最明显的精神属性就是其意识形态属性,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建立在这种属性之上。因此,要大张旗鼓地灌输“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筑牢维护人民民主的思想根基。另外,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建立在物质属性的基础之上,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应体现对个体生存的关注,注重解决民警的现实困难,坚持刚柔相济,实行从优待警。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空洞的人,而是现实的人、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中的人。从现实目标看,警察道德教育着眼于培养警察的使命意识、职业精神,增强对公安事业的认同,提高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从长远目标看,警察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警察个体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关系,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公安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进行思想引导,坚定***治立场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对警察思想导向的引导,最根本的目标是确保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治立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有一定的***治观念和倾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警察必须在***治上立场坚定,坚决服从***的领导。当前,一些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人民警察队伍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思想交锋不可避免,这就需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着力点,培育警察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打牢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治基础。另外,要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导向功能。历史环境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人对价值选择的多样性。警察作为具体的人,除了受法律的约束外,其行为还要受到道德的调控。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在宣传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警察的价值选择提供正确的导向,倡导积极的、进步的符合警察职业特点的价值取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履职能力,完善素质结构
人的劳动能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人的劳动能力表现有很多方面,警察的劳动能力突出表现是职业技能,即警察履职能力。警察履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素质的拓展。人的素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程度及智力、体力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是一个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共同构筑的整体,其形成是以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过程、社会过程和历史过程综合运动的结果。[5]可以说,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警察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能力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对警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推动素质向能力的转化,还能促进警察个体能力转换成群体能力。在警察队伍建设中,职业道德教育对警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启蒙和催化的作用。
(三)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实践证明,只有工作积极性的提升,警员业务技能和履职能力才能提高,公安工作才能搞好。当前,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个别警员存在畏难情绪,但从全局的角度看,公安工作不能因为任务重、警力少、待遇低或者个别人的抵触而畏葸不前。在物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更需要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去启发警察的职业精神和思想觉悟,提高他们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度。[6]此外,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还有调解人际关系的功能。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人际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完善和发展贯穿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警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融洽。警察道德教育通过引导,使警察能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进而理顺和完善自身社会关系。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警察的压力排解和职业倦怠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依靠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创造人际关系和谐的主观条件,借以提高警察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认识,是加强警察人际关怀的必然选择。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维度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既要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形态下可行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将“敬业”纳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敬业”这一民族传统上升到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价值标准。这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描绘了宏伟蓝***,提供了具体确切的理论遵循。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需要的不仅是坚强的理论基石,还要有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气魄以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根本方法。当前,在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依旧存在,职业道德理论体系构建仍需加强,一线干警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等,这些都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急需破解的现实困境。加快理论途径与实践路径的有机融合刻不容缓。
(一)实现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设计者和工作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素养,要通过观念更新,使思想符合实际,丰富和完善理论设计,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一要充分认清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职业道德是从业者时刻遵守且信仰的理念和原则。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培育警察良好职业操守和具体行为规范的一种长期性教育,是伴随警察职业生涯始终的教育。当前,必须走出忽视公安***治工作的误区,把警察的职业道德指标作为警察入警、晋升的重要标准。[7]二要结合生动的公安工作实践把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推向更高层次。理论离不开实践,公安工作实践既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问题,也检验着教育的成果。三要搞好警察培养对象的教育,把好入口关。警察学校是警察职业生涯的起点,要从端正入警动机开始,搞好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要重点考察警校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道德状况,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要以教育为引导,以监督为保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设计,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二)实现警察职业道德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既有以理想信念为支撑的核心价值观,又有在具体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给警察队伍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尽快建立以警察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职业道德体系。2012年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上一些行业也相继确立了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对行业的从业人员起到了信念确立、职业定位和精神鼓舞的作用。显然,要发挥好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统领作用,不仅要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体系。只有进一步挖掘警察职业精神的内涵,才能增强警察队伍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真正使警察职业精神成为广大民警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追求。
(三)实现职业道德的常德化和教育对象的层次化
道德观察作文篇6
Based on the Police Professional to Deep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Teaching Reform
WU Jing
(Inner Mongolia Police Profess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particularity of police school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Moral Course to really play its role must be reformed on the content. From the four "based on" expand discussed, based on the textbooks highlight the common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age morality highlight the times, based on the public security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inent personality morality, based in Inner Mongolia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 Inner Mongolia highlight core values. So prepare officers to develop good style, firm belief in the future to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Key words police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在公安院校开设的“两课”课程之一,是***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是对预备警官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民警察良好作风养成。目前在专科院校使用的是***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安院校由于开设法律课较多,为避免重复,理论课教师一般只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课时少,教材只强调高校共性,不能突出公安院校培养警察个性特点。所以理论课教师必须立足于公安院校教育对象特殊性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取长补短,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鉴于此,笔者就自己十几年实践教学经验,认为在教学内容改革上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立足于统编教材突出高校大学生共性的道德修养
(1)彩绘人生、担当使命――适应大学生活教育(讲授绪论部分)。大学是是人生路程的一个起点,立足于社会的本领在这里铸就。大学生对崭新的校园、学习、生活充满好奇与迷茫,所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才能为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讲清楚大学生活之特点、***生活之能力、新的学习理念、优良之学风;勇于担当历史新使命;明确成才之目标、塑造崭新之形象,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努力成为心理健康,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继承人。
(2)设计坐标、报效祖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讲授第一、二章内容)。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至少方向正确,要把握好人生坐标。所以本部分要使大学生树立远大之理想,坚定崇高之信念,继承爱国之传统,弘扬民族之精神,掌握安身立命之技能本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新时代做忠诚的爱国者以期报效祖国。
(3)乐观心态、创造价值――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讲授第三章内容)。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追求高尚之人生目的、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面对每一天,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规定条件,正确对待人生环境,有效进行人际沟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浑然天成,从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精彩人生。
(4)积善成德、锤炼品质――道德观教育(讲授第四章、第七章内容)。大学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良好道德品质对人一生影响巨大。所以大学生要了解道德的起源、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锤炼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法律规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2 立足于弘扬时代精神突出道德修养的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治理论课的时代性,但是教材一经形成就具有滞后性落后于现实,如若不能很好地把握实际,会使课堂缺乏现实感,使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失去其初始之价值。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要立足时代注重教学内容的“三性”教育创新。
(1)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育:主要是从教学对象和实际出发,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体现到教学内容中来,使道德修养教学更加关注时事、注重实际、反映时代要求,从而突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现实社会变化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发挥积极因子培养大学生健康道德品质养成,从而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加强道德教学吸引力、感染力。
(2)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育:两课教学难,人尽皆知,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把空洞、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必要的方法充实、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共鸣才能认知、认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有效指导、引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增加趣味性就要运用丰富多彩人生实例,可以是人物或者事件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接地气、人性化,易于大学生接受。
(3)注重教学内容的启发性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授课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大学生的特点,正确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注重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引导教育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由愉快选择空间里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努力追求实现高尚思想道德境界的形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某一事件或热点,引导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增强教学针对性,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促成学生自主、生动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3 立足于公安院校突出警察职业个性道德修养
要打造高素质的公安队伍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生力***,警察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和国家的形象、公信力、***权威和警民关系和谐,公安院校在培养预备警官时必须突出这一职业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思想道德与警察职业相互交融渗透有机结合,突出警察职业道德教学,对于警察德性的养成与培育更应该强调道德灌输、价值认同和精神自律,使为人民服务成为其唯一的价值导向。所以立足于公安院校要突出以下教育:
(1)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讲清楚社会和公安机关对警察的职业要求,掌握好新修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十个方面:忠诚可靠、秉公***、英勇善战、热诚服务、文明理性、严守纪律、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使预备警官真正懂得忠诚可靠、爱岗敬业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最高标准,热诚服务、文明理性是人民警察必须履行的最高职责,秉公***、清正廉洁是人民警察总体价值的最高体现,严守纪律、甘于奉献是人民警察的最高天职,英勇善战、团结协作是人民警察应有最高本色等一些最基本道理。教学目的是使每一名预备警官的行为举止都符合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标准。
(2)纪律作风教育:明确警察必须遵守的指令性和禁令性的规章制度等,硬性约束警察的职业行为才能合理而有效地调控教学对象,才能保持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整体素质水平。要讲清楚五条禁令、内务条令、纪律条令、三项纪律等
(3)先锋模范和优秀典型教育:要使公安院校的德育内容从预备警官的实际出发,把公安一线的新经验、新成果以及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及时宣传公安一线的先锋模范和优秀典型。以身边涌现的大家认可的先进典型人物为标杆进行宣传,弘扬正气,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使预备警官自觉地向他们学习,立志将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4 立足于内蒙古公安突出内蒙古警察核心价值观
社会矛盾凸显、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用“核心价值观”占领警察精神制高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广大预备警官必须清楚作为警察“忠于谁”、“为了谁”、“维护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在将来真正做到“立警为公、***为民”。思想道德修养课要坚持用这一主导思想培养教育学生,学生才能具备成为合格人民警察的优良的***治素质和优秀的精神品质,所以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清楚“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流导向,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展的客观需要,是新时期贯彻***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促使人民警察更好的履职,圆满完成***交办的各种任务,加强队伍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道德观察作文篇7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 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 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 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 初中思想***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 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 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 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测评过程实施程序大致如下:
附***{***ζ#12 5;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 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1]《教育评价》,布卢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2]《教育测量》,王孝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道德观察作文篇8
一、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概念
文化修养,即为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使自己在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文化修养进而可以解释为“社会个人在学习、吸收文化知识基础上提炼、反思乃至升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基于此,笔者认为,检察官文化修养就是检察官(包括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在个人生活环境和检察工作环境中,通过学习和吸收思想***治理论知识、检察职业道德知识、法律文化知识以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断提炼、反思,最终形成用于指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和素养。
二、检察官文化修养的特点
检察官文化修养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修养,主要体现在其职业特点之上。笔者认为,检察官文化修养构筑在“思想***治理论素养”、“检察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文化素养”、“其他科学文化素养”几大基石之上,缺一而不可。(一)思想***治理论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根本。思想***治理论素养高低决定了检察官文化修养形成的根基是否稳固、底蕴是否浑厚。检察官加强思想***治理论素养,就是要坚定信仰、坚持正确***治方向,要坚持***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终实现***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检察职业道德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生命。春秋管仲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也曾说:“体也,载知识之身而寓道德之舍也。”道德,无论古今,都是文人志士修身养性首先必修之课。人立于社会,不仅要靠相貌、经济实力,更要靠精神、靠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社会道德一起共同铸造人的心理,形塑人的人格。检察官职业道德关系检察官在检察事业中安身立命,是塑造检察人格的根基所在。(三)法律文化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主要内容。检察官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特征在于,检察官是具备相当法律专业素养、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大多数法治国家,检察官都是从作为“社会精英”的法律从业人员中优中选优而来,能被选任为检察官意味着其在法律学术或实务造诣上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四)其它科学文化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重要补充。“法律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决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律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给自足的***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以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学科相脱离”。因此,作为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官,还应当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现代科学等方式锤炼品格、增广见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自身不但拥有精深的法律素养,而且思想睿智、富于哲理、有社会洞察力并富有时代精神。
三、检察官文化修养在公正文明司法实践中的价值
道德观察作文篇9
关键词:检察文化;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2011年10月18日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同样处于这样际遇,也给检察文化的大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检察文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坚持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促进检察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已成为各级检察院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笔者近期关注了一些检察文化建设相关文章和基层检察院对检察文化的认识、做法,并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商榷。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检察机关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方向、定位正确,内容丰富。笔者看了一些检察文化的文章,结合我市两级检察机关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传统,弘扬民族气节。如山东省邹城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称誉。邹城市检察院,得天时,享地利,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检察文化结合的新路,精心打造“邹城检察”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机关,促进了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1]
(二)利用文化走廊,渲染检察氛围。如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检察院在筹建新办公楼时,就为文化建设所需硬件环境预留了足够空间,形成一条曲线型的检察文化长廊和办公大楼两位一体文化园。[2]走进淇县检察院办公大楼一至五层楼道走廊,是采用***文并茂形式阐释的“礼仪、行为、法律、朝歌、廉***”五个主题的文化长廊。[3]
(三)利用文体活动,传载检察情怀。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歌咏比赛和唱检察官之歌等文艺活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体能、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向外界传递、表达检察情怀,体现了检察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
(四)开展调研活动,孕育检察制度。制度需要文化作支撑,文化离不开制度的保证。检察文化建设,各地都十分重视健全、完善检察工作制度。出台了诸如检察礼仪等具文化内涵的各项制度。等等。
以上做法,各有千秋,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基层检察院在抓检察文化建设中,还有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
(一)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检察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包含三个方面,即检察思想、检察精神和检察行为。由于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可能导致检察文化建设杂乱无章,没有主题,甚至本末倒置,无的放矢。进而对检察文化建设意义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到位,工作流于一般形式,做表面文章,缺乏内涵和创新。有的干脆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干警的文体生活,忽视了检察机关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建设。
(二)个性不鲜明,特色不明显。检察文化建设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即应当具备所有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又应当具备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而且应当内容丰富、翔实,个性鲜明,且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检察特色。检察特色是检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属性。就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而言,有不同程度存在把检察文化建设套用其他文化建设模式的问题。这种一般化的模式,显然没有检察个性,特色不明显。
(三)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业务、检察理论结合不够紧密。实践和理论是所有文化建设的基础,检察业务是检察工作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检察理论是检察实践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指导检察业务。两者的提炼和升华形成检察文化。基层检察院在检察文化建设中,较容易出现检察文化建设表面化单项化的倾向,忽视了与检察业务、理论相融合,有的甚至割裂开来,认为开展检察文化建设活动会妨碍正常业务工作开展,未能发挥检察文化在推进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
尽管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检察文化的活动,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提炼不够,还没有真正得到升华。如何才能做到“神形兼备”、“愈久弥香”呢?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检察文化,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二、正确认识检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必然联系,把握检察文化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不复杂,它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的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回答了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一共同理想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希求国家强盛的共同愿望,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志愿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历史和现实凝聚而成的,是鼓舞我们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今天,爱国主义一直是激励我们民族争取***、谋求发展和实现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社会思想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公民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性,最显明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的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这“八荣八耻”涵盖了***治、法律、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荣与辱的对比、对立中划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框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什么叫检察文化?笔者认为检察文化可以这样表述:检察文化是在中国***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实践、法治实践及检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检察思想、行为准则和精神内涵。有的认为:“检察文化是在长期的检察实践中形成的,且支配和指导检察干警进行检察实践活动的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势、行为准则。”[5]也有的认为:“检察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下,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检察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6]《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什么是检察文化是这样表述的:“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回顾检察发展史,回顾检察制度的创建历程,回顾检察改革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检察事业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检察文化事业的发展。检察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引领。就拿我市两级检察机关近年开展检察建设实例来说。2009年以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主题实践活动,以“我们的队伍向前进”为载体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既做到严格公正廉洁***,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初步达到了加强素能建设、提升广大干警推动“三项重点工作”能力的目的。在新形势下,两级检察机关始终坚持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检察机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提高检察干警思想***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把它列入年度***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检察干警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认识,修正错误;三是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是在实践中着力加强检察干警忠诚履职、服务大局的意识;五是结合形势聘请专业人士上***治教育、经济发展、法制教育课,增强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等等。由此可见,这些必要的主题实践教育和载体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其目的就是要把检察工作以文化形式体现和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
三、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突出检察主题,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要坚持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检察主题。从当地具体检察实践情况出发,提炼检察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此,必须做到:(一)坚持中国***领导的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制定的“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把其精神贯彻落实到检察文化建设上来。只有坚持这个思路,检察文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只有坚持这个目标,检察文化建设才不至迷失方向。(二)要加强检察思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建设。近年,检察机关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体现***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检察机关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夯实全体检察人员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真正使之成为检察人员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如我市两级检察院始终坚持把检察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与“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我们深刻感到“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含了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着力教育引导检察人员在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中实践“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戒骄戒躁,遵循检察人员规范。广大检察人员是检察文化的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检察文化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尊重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广大检察人员的首创精神,激发其文化创造的潜能,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充当主角,主角的行事必须符合检察风格,做到统一、缜密、规范。如我院在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活动中,为提高检察人员的素质,专门制定了检察人员礼仪行为规范,内容有:礼仪概述、礼仪要述、日常礼仪规范、文明用语、法律用语与公务忌语等。不断增强检察机关的文明***、忠诚履职意识,大兴文明检察礼仪之风。(四)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推动整体检察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与特色,检察文化既有所有文化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正是检察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检察工作80%的工作量在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基层院的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地区和本院的各项工作实际,在开展共性检察文化的基础上,找准自身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加强本院特色文化品牌的总结提炼、开发推广,创新文化内涵,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检察文化体系。要加强本地特色文化的研究,把本地优秀的文化与检察文化相结合、相融合,借本地文化提升个性检察文化。要加强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用特色活动培养和体现个性文化,从而使检察文化更具有个性化、本地化,更具有生命力。(五)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要有计划地进行,讲究步骤和方法。“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立足当前,认真探索;又需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7] 国家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这个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措施、目标要立足这个根本,按照基层检察院自己的特点,制定一个五年规划。着力于总体规范的制定和工作部署;着力于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与具体活动督导检查;着力于在文化实践中调查问题和总结、升华。要科学谋划,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方案,一年一个主题活动,三年一检查总结,五年一回顾展望,统筹兼顾,分步骤、讲方法,不断巩固和提升检察文化成果。[8]
我们应当坚定信心,加强和改进检察文化建设,把基层检察院建设好,为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摘自检察文化建设网2012-03-19 《弘扬孟子思想 打造特色文化 》 作者: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2]摘自《检察日报》2012-01-12 《用文化内核引领精神家园 》作者:欧阳晶。
[3]《检察日报》2009年12月14日《文化“软实力”提升办案“硬实力”》 作者: 柴春元 于红旗 张敏 冯付勤。
[4]湖北省人民检察院2011-09-16 《关于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作者:龚志龙。
[5]摘自《中国检察网》2012年02月20日《浅谈基层检察院如何推动检察文化建设 》 作者:阿克塞县人民检察院 许风雨。
[6]摘自《中国检察网》2011年11月29日《积极发展检察文化建设》 作者:神木人民检察院 刘耀先。
道德观察作文篇10
【关键词】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德育 价值
【中***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社会学习理论最早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者班杜拉,在其专著《社会学习心理学》(1977)中全面总结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和环境的互相作用下成就了人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来获得道德行为,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对现阶段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构成
基础―交互决定理论。班杜拉从理论层面研究了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交互决定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将环境因素、行为和主体因素看成是***而彼此间相互作用的实体,“交互决定”强调人、环境和行为三者间是双向互动、决定关系,存在因果关联。其中,人、环境和行为间并不具备等同的交互能力,三者形成的交互作用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者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模式会因情境、个体以及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出现变化。但大部分情况下,这三者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三元交互决定论”注重从人、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表现,将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人、环境和行为间的互动体系,把握了人和环境间的关系,理论上更富有合理性,这三者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特别强调人在这个整体因素中的作用,主体性让人的行为、变化和发展中渗透了认知活动。
形式―观察学习。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属于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强化结果,所获得的新反应,或者是已经具备的某一行为反应特点获得矫正。观察学习不仅对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个体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又表现在观察者对一组刺激采用一定方式进行组织,从中获得相关行为信息,形成示范刺激。同时,开展观察学习的榜样既有实际的主体,还包含一定行为规则信息环境刺激,也就是说,示范作用出现的方法呈现多样化。人们在进行观察学习过程中,榜样起到的示范作用将转变成个体内部认知表征,而获得该行为学习。
核心理念―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在特定水平上来完成该活动时,主体的感受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我效能属于潜在自我因素,是从个体的身心机能发挥的动力学视角来研究主体的作用,是个体以自身作为对象的思维形式。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将困难的任务作为挑战,不断设定富有挑战性的一些目标,当面临失败时,归因于自身的知识、技能或者是努力程度达不到要求,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进行弥补。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
观察学习有利于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榜样示范”,这在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观察学习包含两个部分:相互区别与联系的“观察学习”、“模仿性操作”,其中“观察学习”是行为的习得期,而“模仿性操作”则是行为的具体操作阶段。班杜拉通过行为实验,总结了在榜样示范过程中存在的变量,观察者和榜样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和年龄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就容易让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倾向,特别是榜样和观察者在某些方面接近时,榜样的吸引力会增强。
再者,观察者将榜样的示范行为转变成认知表象并能在头脑中存储下来,也非常关键。当观察者进行观察学习后,在榜样不会再出现的情况下,观察者要想获得益处,就要将榜样行为模式采用符号的形式去展现出来,这一能力能让人去学会很多行为,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决定个体面对示范性事件前应去观察和学习什么,最终形成何种品行。但是观察对象的特点也是影响到个体做出选择的重要方面,个体在进行观察过程中,容易与和自身类似、新奇或者是与自身相比优秀的榜样,将其作为模仿对象,实际上观察对象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分成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所以,教育者需要净化个体周围环境,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因为教育者的特殊身份与地位,教育者就应该给个体树立好的榜样,克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视说教,但轻视身教的情况。教育者在提供榜样时,需提升榜样对个体的正面影响效能,做到榜样是可敬的、可信的,可信才具备真实性,更容易接近生活,才能激发共鸣,可敬才具备权威性。
最后,在“模仿性操作”阶段,观察者只是去观察榜样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去实际总结行为,并积极进行自我矫正。示范行为的获取和行为具体操作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这充分证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知行脱节”的情况。强化虽然不能对获得道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能影响个体道德行为的表现。所以,只有在个体具备了充分的动机与激励作用后,处在潜在状态下的“模仿性操作”才能转变为行动,个体内在的动机在道德行为表现和获得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去接受通过学习榜样示范后对自身有价值的结果,并且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时,也会选择令其满意的行为。这需要发挥教育者言行一致的积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对个体开展道德行为上的练习,可采用口头说教的形式,但是更应通过教育者个体的言行示范来完成,所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实施道德教育的人员要注重言行一致。假如道德教育者的言行不一致,就会影响到个体对道德要求的遵守程度,也就会出现不好的道德行为。由于个体道德行为本身是受榜样者行为,并不是受到语言表达方面的影响,对个体开展德育教育不只是依靠言语上的单纯说教,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者本身的行为开展教育。班杜拉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研究榜样行为与口头说教对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劝说影响的是个体的口头行为,而对外部行为出现的作用很小;在决定外部行为方面,榜样者开展的具体行动比说教更有效。所以,道德教育者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使用美的语言、心灵与行为来影响个体的心灵,做到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即便道德方面的道理讲得不多,但是对个体也会产生很大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发挥自我效能,有利于个体自觉投入到道德实践中。前面谈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重点来自三个方面:个体在道德事件中积累的经验,这是自我效能主要路径,多次、反复失败会大大削弱该效能;替代性经验则指在观察别人行为所出现的自我效能;话语规劝,科学有效的话语规劝需要做到与个体实际相符,全面培养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鼓励通过努力实现成功,相反,消极的语言规劝则会进一步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
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改变个体虽然参加但是并不参与的情况,提升个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能从内心出发去投入到德育活动中,这就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虽然个体已经全面认识到该做什么,但也并不经常去努力做该行为,这主要是考虑到自我思维在行动、知识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性作用。而自我效能在个体道德行为表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强的自我效能让学生能投入到道德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利于逐渐养成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否则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个体是否愿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与或者是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久力,主要是由自我效能来决定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在学习、生活上所取得的进步,并对个体行为第一时间内予以认可,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个体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增强自信心,并通过榜样以及言词说服培养个体好的自我效能,增强其道德学习和实践的动机,全面体验到在德育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我效能,由消极变积极。
此外,还要突出行为目标本身的动力作用。人是有目的、自觉的行动者,所以人的行为动机源需要有建立行为目标能力。目标能科学指引个体去展开自觉性行动,但是实现目标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客观方面来讲,实现目标,还受到该目标的难易程度制约。一般来讲,个体假如不切实际地将目标定位在高水平上,虽然经过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最终往往是失败的,这就会降到较低的目标动机上。从主观层面来看,目标也受到来自个体期望水平的影响,在某一特定情况下,个体实现了希望的目标,本身就会产生自我满足感,进而能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工作。但是,成功并不能带来持久性满足,在达到特定成就水平后,一般会不满足于该水平,个体会进一步希望能达到较高的新成就水平。
个体的行动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将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作为动力过程。要全面发挥好目标动力源的作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要提供给个体古今中外的道德典范,让其熟悉道德典范人物的言行,从理性与感性基础上去选取适宜的道德事实,全面分析综合成自己一直向往的道德风貌,当成是理想的行为目标。二是,为个体规划确立道德行为目标时,需要从道德个体发展的个性特点与年龄特征出发,强调实效。如果目标定的高就会容易落空;如果目标定得低,就会失去效仿动机。三是,为个体规定好的行为目标进行细化,细化成能更接近一些的子目标,这有利于保持行为动机的动力源。
最后,还需要注意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班杜拉指出自我调节本身属于心理现象。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行为内部标准而发展和应用奖惩的能力,是个体内部的强化过程。班杜拉指出,在个体周围环境出现变化时,需要个体去掌握并学习新行为方式,当面临可能的行为反应与后果,要求做出某一抉择时,个体就需要去全面改变这一习惯化的行为反应序列,开展自主性认知加工、自我调节,这一加工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对外界相关信息开展的搜集、整理、筛选和取舍,并对最后的行为抉择来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认知加工,个体就能实现将本身的行为从原来的呆板形式中***出来,去面对新情境。从德育工作方面来看,已经习惯了的道德行为有其重要的方面,道德习惯在养成之后,就会转变为内部的驱动力,进而诱发个体去作出好的行为或者是制止坏行为。然而,道德习惯与道德品质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在和自律意识有机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转变成个体道德品质,这主要是考虑到道德行为本身为自觉行为,并不只是对社会准则的服从,也不是习惯,应理解成处在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内,主动做出的积极决策,并能适时开展自我调控的行为。
交互决定理论有助于科学利用德育时空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全面观察学习榜样的示范学习过程,个体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等都会对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强化作用。在开展德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持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影响与配合的一致性,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多个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在学校或社会上学到的道德行为在家庭中得不到表扬或认可,甚至会受到批评,这样个体就难以养成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行为、个体和环境间发生相互关系,需要个体采取某一行动。个体主体因素要参与到个体、行为和环境的互动中,参与后发挥的自我效能也渐渐显现出来。因此,德育教育者要善于突破环境、遗传和教育上的理念,全面认识到活动和个体自主能力对个体发展的效能。
再者,在培养个体道德行为中,要限制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个体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媒体、社会媒体中存在暴力镜头,让家庭、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这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精心设计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各类活动,使个体通过活动能实现进一步发展,教育者通过指导活动来影响个体的发展。将培养个体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能力和识别、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全面贯彻到德育教育的阶段与活动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来塑造、培养个体品德,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受教育者能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进一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配合,才能提升个体德育实效性。所以,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培养,为个体从他律往自律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符合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有利于辩证施教,促进个体的道德进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应辩证看待奖励与惩罚的价值,综合运用好多种德育方法。如果对个体实施过多的褒奖就会让个体感觉到自身的道德水平较高,而使其不能很好正视存在的短处,会导致因为高频率表扬使其对表扬的灵敏度下降,兴趣减弱,使得本来应该具备的强化功能渐渐丧失。从这里可以发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诫人们不要过多使用奖励,过多使用让个体褒奖控制遭到削弱,呈现出一定的危险性。事实上,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具备重要的价值,这能对个体不良行为起到一定的负强化作用,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良行为。另外,滥用惩罚也会出现类似的不良后果,这需要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出发,适当开展批评与表扬,将两者紧密结合,开展辩证施教,取长补短,有效促进个体的道德进步。
结语
美国心理学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交互决定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出个体通过榜样示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获得道德行为。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学习理论起到了关键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德育理念,对当下开展德育研究起到了启发作用,科学使用社会学习理论,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来讲,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德育价值重点体现在观察学习有利于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自我效能,有利于自觉投入到道德实践中,交互决定理论有助于科学利用德育时空影响,有利于辩证施教,促进个体的道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