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硕士10篇

农村教育硕士篇1

①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②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③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没有的占60%。

二、对农村中学选拔

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①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②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选择“其他”的占13.4。③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选择“责任心”的占86.7%,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5)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①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选择“很满意”的占20%,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选择“不满意”的占13.3%。②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认为“不适应”的占6.67%。③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三、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调整和完善“招生***策”。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农村教育硕士***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策的执行过程中来。(2)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策”重视不够,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策执行监控措施,对***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不断修订招生***策。(3)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人事局、财***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统一划拔管理,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4)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2)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3)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农村教育硕士篇2

关键词: CDIO教育理念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专业硕士培养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领域对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中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我国“三农”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DIQ是来自美国高校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贯穿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方面,提倡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把课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学习方式。为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本文重点分析CDIO教育理念在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

一、CDIO教育理念对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生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急剧增加,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已成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中招生单位最多、学生来源构成最广泛的专业硕士领域[1]。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更注重实务训练,侧重于应用,因此,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CDIQ是由美国著名的几所理工学院在2004年创立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贯穿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其教育理念是让学生主动把课程内容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生大量参与产品研发与运行的实践活动,主动地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CDIQ教育模式是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CDIQ教育模式是以产品创造及生产全过程为载体,形成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直接联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参与性的培养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把知识与能力整合在一起,提供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CDIQ教育模式有利于重点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皆具备的专业化和实践型人才。

(二)增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CDIQ教育培养方法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单向和被动传递信息的方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从事操作、运用、分析,切实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经济活动中。CDIQ教育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且通过此模式中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培养在团队中的创新精神与系统掌控能力。

创新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CDIO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四个层面的能力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主动”完成任务,并在协同工作中不断提高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式构建

CODI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运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条件,以实践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3]。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要求,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构思:依据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硕士生的层次及其他客观情况,构思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2)设计: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景实践环节,按照能力培养规划教学内容和运作模式。(3)实现:为保障实践与理论之间有机联系,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导师队伍。(4)运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体系与研究生实践培养评价体系,实现培养能力适应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需要。

(一)明确人才定位,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

CDIO教育模式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利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包括个人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5]。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是培养在现代农业经济方面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基于CDIO教育理念,在制订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以培养为农村服务高层次人才为中心,坚持农业与经济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为农村服务的业务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培养方案突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贯彻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现代农村与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融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提高为一体,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增强实践环节,提高应用能力。

为适应国家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的需求,基于CDIO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构思”与理论知识相关的系列可操作性的案例,模拟实际农村经济运行环境,以团队形式,“设计”案例执行的步骤,保障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案例的“运行”中。这种模拟情景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农业推广和农村经济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为农村农业服务技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构建的农村经济环境中,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系列过程,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农推广硕士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农户、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高校应主动与当地***府、农村社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结成产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农推广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农推广专业硕士的双导师的实践指导,实践导师提供实践基地所有相关材料,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以自组团队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农村社区或农民中的实际事务,根据实地调研及考察,学生“构思”农村或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导师引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可掌握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使理论研究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实施”和“运作”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问题解决的效果。通过在课内外实践中贯彻CDIO教育理念,可以培养专业硕士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可以培养专业硕士在农业领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专业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位论文是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将CD10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应用于论文写作中,极大增强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选题,结合对问题的分析,对论文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实际问题的发展状况,实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运作论文写作全过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论文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得以解决,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这将对实际生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完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CDIO教育理念的贯彻,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加强研究生管理,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建设。CDIO是一种使专业硕士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在CDIO教学方法中获得的成效进行具体衡量。对校内项目,在学生完成基于CDIO教学方法完成的项目之后,由指导教师及其他CDIO课程组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评估,及时给出学生反馈意见,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给出学生成绩,评析学生参与项目的作用,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便于在后续项目学习中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校外实践由学院与实习实践基地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实施和管理,对学生评价主要由实践培养基地和第二导师具体指导。在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为贯彻任课教师及导师实施CDIO教育理念授课或指导,实行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培养学院和研究生会三级监控和全面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2).

[2]梁惺彦,张蔚,顾晖.CDIO教学模式下嵌入式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

[3]祝丽杰.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对外经贸,2012(2).

农村教育硕士篇3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农科专业学位和全日制农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步。1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多数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则不同,其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生源来看,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lO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2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即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一般为3年”。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其中一部分是调剂生,他们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攻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存在差异。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强,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高,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先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以获取硕士学位为翘板进而改变人生,以提升个人价值为前提,其直接目的是为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鉴于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岗位待遇、农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高。目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入学形式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每年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全国研究生“统考”。其中,通过10月份“联考”入学的研究生按非全日制培养,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入学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复试资格,专业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人数不多,部分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有的甚至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多重因素导致招生单位通过调剂渠道补充生源,从这两年的调剂情况来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调剂门槛较低,大多没有要求本科专业,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生源需求,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源质量,专业素养不高的调剂生对本专业认识程度不高,保证培养质量成为一大难关。

3培养体制具体实施困难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实行学校导师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因为农业推广硕士是在职教育,研究生大部分有工作单位,因此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实施“双导师制”的难度较小。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没有工作单位,缺少相关职业背景,实施“双导师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校内导师“专业”性不强。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校内导师主要是由农学硕士的指导教师担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但在许多方面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择程序及指导方式有待完善。校外导师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但具体资格确认尚未统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因其与校外导师的学习实践时间有限,就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要求。

4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

生源背景复杂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还不能完全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相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我国,学术型学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一直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多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而实践式和案例式教学比重较小。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适用于农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对农业技术推广技能的提升有限;研讨式教学不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最终影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能力培养,无法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学制缺乏灵活性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不同,两年制的学制安排并不能充分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推进学制改革,提高学制灵活性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对策

1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优化个人培养计划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不能否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应允许并鼓励科研能力较高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避免培养目标僵化,在坚持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多元化的个人培养计划,以适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推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2完善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

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本身为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生源不足,调剂门槛较低,反而影响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通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为此,必须调整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一方面,完善调剂方案。培养单位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自主设定调剂要求,基于此,培养单位应从保证培养质量出发,适当调高调剂条件,比如要求调剂生的本科专业应属于农学科类。另一方面,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特色,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知名度。加强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就业***策倾斜,加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宣传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增加生源数量的有力支持。

3改革培养体制,推进双导师制

为了保证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应重视指导教师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推进“双导师制”,开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培养工作。一方面,提高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鼓励校内导师深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培养单位应明确校外导师来源途径、保证导师资格,可以由农业推广或农业管理部门推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也可以由培养单位对外公开招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此外,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做好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与研究生三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4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研产结合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即深入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案例教学即运用本领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实例研究。要根据社会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研产结合的锻炼,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必要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研产培养模式可采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联合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单位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单位应主动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间的联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校企联合开发项目,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

农村教育硕士篇4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学位论文; 质量; 评价体系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吴启迪副部长提出大办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们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及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因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 2 ] 。10多年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农业、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以应用型、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后,他们的研究课题成果又很快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在农村、农业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持续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源于实践,深化理论,创新发展,应用提高的有效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硕士要求坚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且专门知识是成系统的;博士则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知识上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要求。在工作能力方面,硕士除具备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外,还强调具有***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不仅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要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层层提升的能力要求。而研究型学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又突出了理论深化和应用转化的区别。推荐阅读: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以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到修改成文答辩的全过程也是对该生理论与技能、知识与分析理解的全面检验,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所以,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必须有前沿性、创新性,又必须要有应用性和前瞻性,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 3 ]。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色

农村教育硕士篇5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05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 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农村教育硕士篇6

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 研究生教育

一、背景介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年的发展,到2011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已近百万。1999年5月,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近百个,年招生人数超过万人,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为例,介绍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方法,并就相关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探讨。

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状及特色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1年12月止已授予硕士专业学位641人,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557人、兽医硕士学位66人,高校教师18人。到2011年12月,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1275人(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183人),在校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1243,规模上与专业学位人数已超过科学学位研究生人数。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拓展生源,成绩显著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在全国开展在职攻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学校中,2009年招生639人,在69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一;2010年招生385人,在73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二。2006年~2011年云南农业大学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录取在职攻读研究生共1912人,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786人。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不断创新,特色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云南农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教学管理模式,经过近八年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具体包括:(1)初步构建了以严把关为中心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2)主要课程教学实现团队化;(3)严把导师遴选环节,严格执行双导师制;(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云南省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结合,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发展需要,增设新领域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10年4月,经***学位办批准,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增设了“设施农业”领域并开始招生工作,云南农业大学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这在地方农业院校也是首次。

三、主要做法

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分级管理,有效激励,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积极性

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明确研究生处、学院的职责、分工与权利,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研究生处招生科负责招收和录取,培养科和学位办负责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各学院组织招生宣传和生源拓展、授课和各培养环节的实施。

学院和学校进行对考入学生的学费实行比例分成(一般为73),学院在再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进行招生宣传,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在招生咨询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录取时,按照国家的计划严控录取规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办学质量

为做好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分级管理办法》《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流程》《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规则》《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规定》《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及成绩管理的规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关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保证了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

实行二级管理后,各学院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培养管理实际,也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如经济管理学院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等11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修订了培养方案计划的32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探索灵活的办学方式

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学习,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采取了平时自学,每半年集中一个月时间面授的方式。对生源比较集中,同一领域超过20人以上的地州,可以申请联合办学点,减轻学生到昆明就读的交通、生活等经济压力,不足20人的领域,必须到学校本部参见面授。到目前为止,校外集中联合办学点有15个。

教学组织与管理,严格按照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学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课堂授课时间1年2次利用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每次约1个月。部分课程有云南农业大学选派,其他课程委托办学合作单位组织选拔师资进行教学,授课教师完全以教授为主,副教授和其他部分高职师资参与少数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和合作单位的教学管理规定,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1.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

农业推广硕士原有13个领域,云南农业大学除林业、水产两个领域没有开办之外,其余11个领域都招生,但有招生的11个领域的招生人数极不平衡;招生人数最多的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是人数最少领域招生数的60多倍,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3%。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就全国而言,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学位课,尚无统一配套的适于农业推广硕士教学特点的高水平教材,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

3.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第二导师未能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建议

针对目前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现状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按照全国指导线进行录取,体现公平原则

根据报考云南农业大学考生的GCT和专业课考试成绩来看,近两年来,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比如我校在2009年报考我校农业推广硕士的达1053人,但按照学位办的招生限额(350人)录取,尚有98名GCT成绩在全国指导线以上的考生无法被录取,导致以后的考生报考热情受到冷遇,2010年报考人数就降到788人。

2.按照各领域生源及招生情况,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

在同一类型的专业学位中,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自然学科录取人数较少,而社会学科录取人数较多,导致许多以前本科时读自然学科到报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时改报社会学科,为了培养更多的自然学科人才,建议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扶持相应的领域人才培养。

3.加强教材建设

鉴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的情况下,建议加强相关教材的建设。

4.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应加强第二导师相关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充分发挥第二导师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2).

[2]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杨武英,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农村教育硕士篇7

[关键词]农业硕士;农业管理;创新能力

2016年10月,***决定(农业教指委[2016]3号)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改成农业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改成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并于2018年开始招生。2017年3月,***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其中《农业硕士(0951)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提出:农业硕士是服务于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经营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农业硕士中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总结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经验,尽快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以便结合办学领域的方向和特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1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挖掘

1.1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创新能力”的正确理解是讨论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和根源。创新具备下列特征:①新颖性。创新是冲破惯性观念,是否定旧事物,并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观念取代。②价值性。创新必然具有价值体现,创新的根本目的便是创造价值,以不断发展的维度(包括文化、教育、经济等角度)来看,创新是内源驱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的价值是无穷的。③先进性。创新即是领先于现有存在,是历史进化的内生动力,创新自身能够预见发展趋势。创新的过程就是开拓现有状态下未解的领域,拓展已知领域的界限。④更新性。创新是破超既定存在,这代表眼下的创新不一定就是永远的新颖事物,可能以后会被新事物替代成为旧事物,说明持续创新具有必要。⑤可持续性。创新是对既有事物的去粕取精,是一种扬弃,就是这种可持续发展观,才使得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停向前迈进。伯恩斯和司道克(1961)把创新能力最初用于经济和管理学范畴,表示“组织采用或推行新观念、新方法及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个过程,即对产生问题的缺点、基本元素的遗失、不和谐、有分歧等表象警觉,并有能力找出症结根源,寻求有效处置的方法,形成推测或架构设想,对设想进行实证和鉴定,也许是完善和考核,最终达到理想效果”。赵桂荣认为创新能力指在已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进行润色和完善,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通路和新成果的能力。甘自恒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主体在发明行为中展示的、成长的各种能力的概括”。综上,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坚持专注一个领域甚至问题,经过领会和获得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积累过程后,经过应用训练,做出新创造、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能力。

1.2农业硕士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内涵

杨蕙馨认为,创新能力包含理性思考、敏锐发现和做出决策的才能,这些才能属于概念范畴,无法使用数字来测度,所以她构建了一种体系,以创新的根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再造能力、学习方法的共享能力、把创新应用于新实践中的能力为测度标准的形式来度量学生的创新能力。郭蕾认为,以创新性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去挖掘和创新,鼓励学生去实践操作。如,北京大学调用丰富的业界影响力,邀请权威企业知名的管理人员,与前沿的研究人员以开办报告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研究生的各种实践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过程,因此,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聚焦在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①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②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体现在案例改进创新的能力;③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室、科研团队、基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上。

2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2009年至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多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惯性难于应对规模性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培养应用过程中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当今研究生培养的热点问题。2014年,***农业推广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教执委给出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其中在能力方面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具备进一步获取实践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承担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学位获得者还需要具备农村与区域发展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以及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2017年3月,***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中指明农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专业能力发展良好,职业素质高,在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且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良好。综上,确定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熟悉该领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该领域能够寻找、整合专门的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把成熟和先进的技术示范,或者推广出去。这里突出培养的是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的培养目标。达到快速了解国家相关部委的农业类推广项目等***策方针的目的;熟练掌握在各类文献资料数据搜索引擎中及时获取国内外前沿知识和技术成果的方法;掌握导师所在学科团队中产生的成熟或先进的成果。二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相关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案例教学,达到能够理解、模仿和改进现有案例,涌现新观点或者新流程,改进案例中的不足,优化案例结构的目标。比如在教师对美国绿色有机农业及英国绿色有机农业案例讲解启发之后,同学们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项目前景及实际环境出发,使用科学分析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自行寻找国内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优势和劣势,总结出能够实际应用的一套体系,并进行班级环境内的宣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提出观点。三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参与并体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应用过程,尝试应用过程中创新,并通过应用成果固化创新成果。从而达到培养应用过程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通过校内实践中进行学术论坛演讲及研讨交流,以及对实战案例进行理论创新,并在试验室工作和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应用,或者校内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应用创新;结合校外实践基地现实情况,参与将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进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达到获得实践经验的目的。上述目标最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体现应用价值,帮助基地完成推广项目,促进教师团队的成果转化。既,拓展思考广度,更新原有技术、冲破旧有观念,如将地理科技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情报学研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跨学科先进技术成果创新性地有机应用于农业推广领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实现推动农业推广领域学科发展,实现农业种植水平提高,农产品增收,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等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侧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获取能力,对一点示范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掌握之后的创新应用能力上。该培养目标的确定,对2018年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考核和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黄海洋.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4]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张文燕.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赵桂荣,刘***,澹台湛.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139-140.

[7]龙美平.农业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8]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6-121+128.

农村教育硕士篇8

  “三农”问题,根本上是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民的发展也是农民的教育问题、西部的“两基”问题。那么,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最需要什么?需要资金,需要新的设备,需要基于“五个统筹”的教育发展战略。任何需要都重要,但资金可以财***转移,可以扶贫,可以搞希望工程;设备可以更新补充;教育发展战略可一夜而跃然纸上,但谁在学校工作,即农村教师是否可以“神兵天降”?   西部农村缺教师,不仅仅指数量,质量也远不及其他发达地区。   师范大学可以为西部农村教育做什么?可以为他们培养教师。但事实上,毕业生并不愿意去西部农村。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创业已有***策,要让大学生爱上西部农村却很难。知识分子“支边”、“支农”、“支教”都曾有过,而斗转星移并未改变西部农村缺教师的事实。   每年都有师范大学的学生外出实习,短暂的实习多在城区或郊区,而一些学校并不需要学生来实习,甚至害怕实习生的到来会打乱本校教学秩序。这是单向的教学实习,是师范大学恳求中小学支持、提供实习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学只重视单一培养职能而忽视基于事实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知识并服务于社会的职能的办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实习也并不是真正“临床”,只是短期的“蜻蜓点水”。   注意,这里有一个连环的、隔离的又难解的循环矛盾:西部农村缺教师,师范大学单向培养学生,实习生仅在城区和郊区并不缺教师的学校实习,大学求中小学校支持实习,“蜻蜓点水”式的实习难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毕业时就业难,而西部农村仍然缺教师。   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体制创新,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改变教师教育的单一模式。2001年始,西南师范大学与香港救助儿童会合作实施了“小松树”计划:师范大学学生到西部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一批学生实习结束,另一批学生还到同一所学校,中间无间断,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师缺编始终由实习生补充,只要有师范大学存在,这所农村学校就有充足的后备教师。   “小松树”计划的范围虽小,受益农村学校也不多,但给我们的启发却很深远。随着师范生到农村,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等都很快进入西部农村,远比地方***府的教研机构快速而具弹性。此举意义有三:一是解决了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并可慢慢改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结构,逐步改变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二是师范生到这些地区实习可以“真***实弹”,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增强他们服务西部、到农村创业的意识;第三,这不是一般的学生实习和解决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促进西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发展,解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为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做出了有益探索。   这只是入手而已。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研究很多问题,仅举以下两点。一,师范大学学制改革问题。我们可以探索4+2或3+2本硕连读“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将本科延长的部分时间用于西部农村学校实习,有理论、有实践,而后回大学完成教育硕士学位攻读及教育论文撰写,这样既避免了因本科时间不足而影响基础知识学习,又解决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空对空的弊端。二,进一步探索西部农村现有教师水平提高问题。设想,如果较多的师范大学学生到西部农村学校实习,并逐步“置换”出部分现有教师到师范大学进修培训,经过一些年,现有教师均轮训一次,既可以保证西部农村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又使其教师水平获得提高。   这样的改革,需一系列重大***策支持,不仅要解决经济投入问题,更需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        

农村教育硕士篇9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亮点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今年我们参与了2015年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把支持和发展农村特别是贫困、偏远乡村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均等化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内容来抓。我们与吉林师范大学和北华大学两所高校的十名参与“硕师计划”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补充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同时我们还向省里申请特岗教师25名、“三支一扶”大学生4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硕士篇10

关键词:农业工程 专业硕士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今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结合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对农业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专业配套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研究和探索,并把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中[1]。

1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多样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工程应用高级人才。

1.2 创新创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山东“农业大省”“农机强省”的基础条件,积极探索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确保我国农业工程事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2]。

2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2.1 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实行学位论文盲评以及预答辩淘汰机制,多种措施并举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2.2 彰显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根本着力点,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3 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型紧密结合,所以实践锻炼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校企联合或与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方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实践为抓手,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3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做法

3.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1.1 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立足于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农业工程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工程领域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实现的手段。重视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同步提高。科学构建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1.2 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院在学校研究生处统一部署下,不断修订完善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区域特点和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突出强调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行校内学习与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实行校内考察和基地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3.2 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基础平台

3.2.1 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更好地适用现代农业对知识的需要,聘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经过项目的实施,农业工程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中形成了一支学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的导师队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中现有导师24名,4名导师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历层级、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实践背景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3.2.2 加强校外联合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基地

为提高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实验条件,所有教学实验室以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训室,都对研究生实行全天开放,制定了校内实习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使校内实践基地成为真正的创新基地、创业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外基地建设,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新、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为研究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选择了8家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我校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3.2.3 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通过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以及省、校相关部门共拨付2 700余万元建设经费,除用于规定的各项投入外,有较大一部分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师资队伍培养、面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整合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分类,组建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面积达到2 060.59平方米,固定仪器设备891台(件),总值约计9 409万元。

3.2.4 探讨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学科平台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把平台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常抓不懈的方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农业工程学科科研资源丰富,平台建设完备。通过创新机制、引导转化,如今的省级重点学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均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3.3.1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

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奖励、资助制度,加强校企“全程合作”的力度。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在专业建设层面,提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或教授委员会成员兼任导师组长,建立了由导师组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秘书等组成的专兼职研究生管理队伍,形成“专业学位建设齐抓共管、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人人有责、培养环节管理环环相扣”的管理运行机制。

3.3.2 在质量控制方面

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如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把关研究方向,共同确定论文选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撰写硕士论文,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4]。

4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配套建设,学位点的实验条件、校内外基地建设、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等专业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和增强[5],学位点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2003年设立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博士点,2010年设立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成果二等奖,2011年“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4.2 专业学位导师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目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厅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题课题28项,科研经费1 260余万元;校外导师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经费1 600余万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

4.3 提高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近三年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100%,考博率42%,申请专利28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2项,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32项,发表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32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8项。

5 结束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校农业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注重社会需求特点、同类互补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10.

[2]付世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4):69-71.

[3]臧寿红,孙铭媚.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12(1):168-170.

农村教育硕士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教育硕士10篇

学习

继续医学教育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继续医学教育10篇,内容包括继续医学教育综述怎么写,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攻略。主办单位:天津市职工医学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4-6763国内刊号:12-1206/G4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

学习

内勤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内勤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车队内勤工作总结,法制内勤工作总结。

学习

会计专硕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硕10篇,内容包括会计专硕读博,非全日制会计专硕。

学习

发表教研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发表教研论文,内容包括教研论文发表刊物,教研论文投稿。首先,筛选的论文研究背景限定在教育情境中,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实施教育、施加影响的具体场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其次,教育情境中的主体包括施教者(

学习

合同书样本10篇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合同书样本10篇,内容包括租房合同书样本,合同书样本格式精选5篇。装修设计公司(乙方)为发挥双方的优势,共谋发展,并为今后逐步向组成集团公司过渡,双方经过充分友好的协商,特订立本协议。一、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今后凡甲方

学习

智能营销自动化方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智能营销自动化方案10篇,内容包括智能自动化营销处理方法,智能化创新营销方案。日前,营销技术领导者SAS上线的一款客户智能新产品——SAS?客户智能360(SAS?CustomerIntelligence360)或将满足营销人员的相关营销诉求。SAS?客户智

学习

app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app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100套app营销策划方案,app定制开发报价方案。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企业打开了通往客户的窗口。与传统的门店吸引客流相比,互联网就像给企业立了更多的指示牌,让更多的用户清楚如何找到企业。

学习

后勤年终总结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后勤年终总结10篇,内容包括后勤管理年终总结,实用的后勤年终工作总结汇总5篇。1、进一步加强物业设施维修维护,提高服务设施运行标准。XX年,后勤部对长沈两店实行统一管理目标,在工作标准和规范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在基础设施维

学习

发展规划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规划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规划论文摘要怎么写,个人发展规划和定位论文。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学习

会计专业简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简历10篇,内容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简历范文,会计专业简历的个人经历。姓名:-国籍:中国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梅州身材:165cm51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8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

学习

美容院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美容院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美容院营销策划引爆客流,美容院营销策划服务热线。活动节奏的脚步进行一个活动方案,首先就要明确你的活动要如何进行。活动的推进过程,每一个活动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目标等。你的美容院需要举办

学习

督导方案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督导方案10篇,内容包括如何写迎接督导方案,督导方案汇报内容有哪些。(二)评估内容:以《省县级人民***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为基础,重点对县级***府履行职责、经费投入与管理、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

学习

道德观察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观察作文10篇,内容包括道德观察为主题的作文1000字,道德观察的作文素材。现在的社会最缺少的就是“道德”,为此***还倡导了《八荣八耻》,提倡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侵犯消费者的权利就是见利忘义,以维护消费

学习

房地产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营销策划工作内容,房地产营销策划半年考试方案。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房地产营销工作则是将商品房等房产的价值直接体现出来的一种方式,以便于让更多

学习

农村商业银行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商业银行10篇,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十篇,农村商业银行简介范本。(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教育现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论文范文,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论文。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习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基础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论文,农村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二、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1.观察、探究农村的自然农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湛蓝的天空、璀璨的星月、缥缈

学习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社区低保工作总结范文怎么写,低保经办员年终总结范文。二、缺失项目管理规范下的朱桥镇低保主要问题(一)确定低保人群贫困标准的问题。目前朱桥镇各个村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如果按照机械性地贫

学习

教育硕士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硕士10篇,内容包括教育硕士实践经验有哪些,教育硕士的基本步骤。

学习

农村控烟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控烟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农村控烟情况调查及建议,农业农村局控烟工作计划。20*年,是新一届乡***府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

学习

农村小学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小学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农村小学科普推广活动预期成果,农村小学科普日活动计划。二、工作目标东港市是省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市)之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试点的行***村建立

学习

农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支部书记个人思想工作总结,支部书记第一季度工作总结。三是纪检监察工作。10月初,我有幸加入学院纪检组。纪检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而全新的工作,在学院纪检书记和纪检组长的带领下,我询问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