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论文10篇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1

关键词: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府、教育行***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近几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家长对下一代的早期教育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尽早走进幼儿园,接受系统、正规的幼儿教育。近些年随着全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幼儿教育有所发展,但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要。

一、农村幼儿园的现状

目前,农村幼儿园15%还是土瓦房,教室昏暗、潮湿,室外活动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安全管理难度大,基本上没有设置任何安全防护装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教学用具简单,80%教室只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块黑板、一盒粉笔;90%以上的幼儿园缺少最起码的卫生设施,玩、教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大多数乡幼儿园只有小皮球、呼啦圈等一些价格比较低的玩具,在一些村级幼儿园小孩子的玩具就是泥沙、石块、树枝,各种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待遇大多在400—700元之间学前教育论文,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教师构成比例大专生只占1.8%,幼师文化占30.7%(其中受正规幼师教育占14.7%),初中文化占40%,其它的占27.5%。96%以上的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小学化”。

二、原因分析

(一)地方缺少相应的扶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

虽然2003年***办公厅在转发***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乡(镇)人民***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但受地方经济落后的影响,乡(镇)人民***府一直无承担办好幼儿园的能力,也未形成相应的***策,造成了农村幼儿园一直被边缘化,得不到发展。

(二)幼儿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从整体来看,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受到正规师范教育的特别是受到幼师培训的老师人数不多,有相当大一批初中学历和其他人员加入进来,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相对不足,不能以正常的幼儿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不会组织幼儿开展能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不会引导孩子开展各种户外游戏、不会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经常用“惩罚”、“恐吓”、“批评”等方式对待孩子。造成这一现象原因之一是农村幼儿园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师福利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不能激发其积极性。有的把这当成第二职业,只当每月贴补家用,分散了精力。二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公办老师相比,没有名分、没有提高培训机会、没有前途,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随着幼儿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农村幼儿园走向市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好的方面是能够进一步激发幼教工作者的激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坏的方面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对家长的要求妥协,投其所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农村园还远未得到落实。严重超出了幼儿的年龄负荷。主要表现在:第一,上课时间长。多数农村幼儿园每节课长达45分钟,周上课时间和小学生差不多学前教育论文,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第二,以学习为主,强调幼儿知识的学习,以学多少字、背多少诗、数多少数为评判标准,而忽视了幼儿智力开发、兴趣培养、品格形成。第三,过分强调纪律常规,严格约束幼儿的行动。由于教育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忽视幼儿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因而不能调动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地方人民***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和措施,把幼儿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地方人民***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列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地方***府要确保教师工资的预算和足额发放。幼儿生活费、保育费通过收费渠道解决。建立幼儿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与督学相结合。制定地方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把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府教育督导内容,积极开展对幼儿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村边远山区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幼儿园进行修缮、改建,逐步建立以乡幼儿园为主体,村幼儿园为辅的幼儿校区。鉴于民间资本有“小”而“分散”的特点,无法成片推进。可充分利用连锁加盟方式门槛低,资源利用高,利益分享稳定等优点,积极推进连锁加盟幼儿园。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打消害怕投资风险大、没有回报的顾虑,吸引有投资能力也有投资想法的民间资本积极建设幼儿校区。积极对外宣传当前农村幼儿园现状,让社会共同关注。同时,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矗大Φ髡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致富。加快培训基地建设,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农村劳动λ刂剩内消外化实施劳务输出学前教育论文,增加劳务收入?

(三)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幼儿教师稳定工程”。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的实施者,要提高幼师的素质,必须重视对幼师的培训工作。一是以园本培训为主,提高在岗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课程,选择使用的教材,定期进行培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更新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当地资源,认真研究,系统思考,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新路。二是增加城乡幼儿园交流机会,学习城区幼儿园已经成熟的教学方式,鼓励一批有活力,业务能力强的幼教老师脱产、半脱产到大学深造,到发达地区先进幼儿园跟班学习别人的管理、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当地资源。三是在每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一批品行良好、愿意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与他们签订合同、定向送到师范学校幼教专业学习,保证四年不离开就业岗位。四是提高幼儿教师的***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一批工作出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工资待遇应不低于乡村公办教师的平均水平。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3

对农村幼儿教师相关文献的量化统计,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揭示建国以来我国关于农村幼儿教师研究的基本特征。但是,想要对相关文献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必须对相关文献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现状调查的研究

1.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相关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某一位或某一个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生存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主要是归纳整理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现状和生存环境,最后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如: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闫伟鹏(2010)通过对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揭示出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不高、专业发展匮乏、人际关系简单的现状,并指出导致这些现状的因素包括:社会关注不够、城镇边缘化以及教师自身因素;李晴虹、张智敏通过对31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指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承担的安全责任重大,教学自主性不高、工资低、福利差、专业发展受阻;丁同芳对安徽滁州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状况调查后指出:工作压力、工资待遇和职业满意度是影响幼儿教师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主要特点为:较大的工作压力与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普遍偏低的学历水平、工资待遇之间的矛盾。2.有关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有关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职业倦怠、精神生活等方面。苏刚(2011)指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低;伍明辉、杨仕进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指出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并认为工作任务重、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等因素是导致农村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悠(2012)的结论正好相反。李悠从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幼儿园、不同学历以及不同收入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指出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整体不严重,他们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云亮在其毕业论文《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查》(2012)一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生活状况的特点是:农村幼儿教师对总体生活状态相对满意,他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主要来自幼儿和家长),并且普遍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性格特征;王杰(2006)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般正常人并显著高于县城同行。笔者认为,关于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关。3.有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目前有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普遍认为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李向玲在《延安市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2012)一文中,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教师资格、编制、工资待遇、培养培训以及流失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延安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现状。认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极其艰难,导致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王雪芹(2010)认为农村幼儿教师由于没有正式编制、身份特殊、工资待遇偏低,加之招聘录用的随意性导致农村幼儿园很难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且现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理论修养、专业技能水平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极不适应;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肖晓凌(2010)通过对湖南省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状况的调查得出,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从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间L县的农村幼儿教师的平均年流失率达到了22.3%,严重影响了整个L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流失的教师中,以年轻教师较多,且流失的教师并未完全就业;黄胜梅(2012)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情况调查发现2006年至2010年间,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率高,且呈现出:年龄偏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教龄大多在10年以下和以职业外流失为主的特点;王声平、杨晓萍(2011)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幼儿园为幼儿教师提供成长空间、加强***府财***投入、提高对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关注等措施,以减少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

(二)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关系着农村幼儿教师个人的幸福,也关系着整个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提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者发现建国以来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三个方面。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研究中,关于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较多。

1.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探究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明确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大多都是融合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研究中的。罗咏梅在《重庆市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研究》一文中,从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专业发展环境五个维度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张元(2003)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归纳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郑建成(2001)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陈亚芳认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北京师范大学的庞丽娟教授(2001)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的学习。《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将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以上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来看,不同的研究者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划分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他们划分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并没有质的差异。

2.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找出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郭健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体系构建》(2012)一文中指出:构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层面、两个主体、八项措施、五种保障,即以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府和幼儿园为支持主体,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出发,在***府统筹、健全机制、创新实践、质量监督、舆论配合的保障下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乔中彦在《广州市农村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研究》(2011)一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地位、幼儿园环境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和0.499。窦丽丽在《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2012)一文中指出:制约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前教育***策、幼儿师资培训和幼儿园园长三个方面;王晓云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困境浅谈》(2010)中指出: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社会***府方面、幼儿教师自身以及幼儿园管理三个方面。可见,研究者们通常会从***府、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3.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几乎所有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最后都会探讨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陈思在《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2010)一文提出了教育行***单位、教师培训机构、幼儿园和教师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时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张超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调查研究》(2012)一文中指出:园本课程开发、教育行动研究和培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王杰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2004)一文中提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包括:①规范和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②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经费对教师的投入。③加强“培训”。④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家园合作;杨莉君,陈思(2010)的研究指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①***府出台相应***策,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②构建符合农村世纪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③幼儿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④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另有研究者专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研究,认为继续教育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周端云在《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条建议:①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②教师培训机构增强服务意识;③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④农村幼儿教师展开主动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林琳在《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12)一文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后也提出了四条策略:①行使***府职能,出台配套***策;②提高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③丰富继续教育形式;④加强继续教育过程的监督和评估;潘君利(2010)在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后,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促进城乡互动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以及推进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府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等几方面措施。从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研究者们主要从***府、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四个方面去探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有关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在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已有文献中,有关职后培训的文献数量是最多的。张云亮等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649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指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专业培训方面;培训形式以集体培训居多;缺乏明确的培训制度,有近半数的幼儿园教师极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并提出了建构系统化的培训内容体系,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拓展幼儿教师培训形式,突出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建立教师培训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幼儿教师获得公平培训机会等建议;彭国平等人主要对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的必要性、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应遵循的五条原则:教学目的实用、课程设置巧用、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内容实在、培训阵地迁移。还有研究者主要就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教材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玉珍主要针对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问题,就培训教材开发的意义、原则、过程等展开论述。还有研究者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如高媛在《陕西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一文中针对陕西省职后培训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包括:举行竞赛评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农村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等;田景正(2009)等认为要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多元的培训或继续教育体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幼儿教师资格引进优秀幼儿教师充实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并主张教师培训到农村开辟“幼教教师培训试验田”,举办讲座与示范课程;农村幼教机构建构学习型机构,强化园本培训。

二、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反思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

中***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54-01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败以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正如皮亚杰所说“假如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而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则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突破点,进而是影响了整个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隐藏在这些宏观***策下的现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配置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师资严重“贫血”、城乡师资二元化、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并不乐观的现状,那么重点对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师资配置现实的、理性的现状和原因的研究则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师资现状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不相协调的,这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失衡

(1)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看:师资配置受国家经济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想象,而城市中的中小学教师却相对过剩,甚至存在严重的超编现象。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在去年10月份公布的专项督导检查中表明西部六大省份到都存在这种二元化的体系结构,城乡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种结构上的差距也导致城市教师资源的闲置、积压和浪费,相对的农村教师却面临过重的课业负担。

(2)从农村基础教育内部结构来看:①学科性缺编问题突出,主副科师资失衡明显。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③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堪忧。

2、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流失严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农村基础教育中所呈现出的师资队伍不稳定现象以及教师“向上流动的多,回流的极少”的单向流动的趋势就值得人们深思了。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对艰苦地区学校抽样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三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流失的都是骨干教师。面对这样的流动趋势,让造血功能本就较差的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得到自身的发展;这样不稳定的师资队伍又如何让教师全心专注于农村的教育工作。长此以往,农村的基础教育也将陷入一种很难从外面吸引来优秀人才,而本地的优秀人才又源源不断地往高处走的恶性循环中。

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曾用“双重边缘化”一词来描述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配置现状: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当前的教育被***治严重边缘化;在教育系统内部,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了。然而这样的现状却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不禁要思考: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为什么会走入到这样的困境了?因此,需要着重去剖析作为中间决定力量的教师,对现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做原因的分析。

1、教师人事编制的缺陷

我国现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较差的现状,已实行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是我国的教师人事制度还缺乏完善的合理流动的机制。教师编制核定也未充分考虑农村的背景,出现了“一刀切”的学校教师编制。

2、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

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仅仅依靠乡镇***府这个财***渠道是很难走的长远的。而我国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后,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切断了“以农业教育附加费,乡村教育统筹和集资”为渠道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非制度化的各种教育扶贫专项基金过于理想化,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贫困地区较大的资金缺口。这样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无法从根本带动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运转。

3、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欠缺

首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教师待遇其实相对是不理想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师资配置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薪金满足度的影响。其次,我国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没有完善的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成为农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部分农村教师的“两险一金”福利其实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仍然突出,许多地区教师的住房面积小、危房率高且住房公积金较低,根本无法彻底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且由于福利发放主要依靠各地区、各学校收入水平,因此,教师的福利待遇、津补贴标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距。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2005年,甘肃的陆建娣老师一场主题为“新课程与西部农村教育”的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上表明“因为时间和经费的问题,教师根本不能得到培训”。其实,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或是教学能力上都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等来得到自我的提高。

总之,虽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并不乐观,但我们仍旧应看到近年来国家在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建设都将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及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未来也希望更多的人投身到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中,去燃烧青春、挥洒汗水在那片土地上。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国家教育督导团,2008

[2]李丽萍,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被抽象化[N],中国青年报,2004(4)

[3]李茂松、冯文全、黄育云,农村基础教育经济的现状及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11)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5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府、教育行***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农村女性;文化贫困

中***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91-05

一、问题的提出

女性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瓦伦丁・M・莫格哈登博士最先提出了“贫困女性化”概念,分析了贫困女性化的原因和趋势[1]。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也指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2005年中国妇女研究会消息称我国贫困人口中有60%是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2010年中国妇女研究会举办的“社会性别与贫困”论坛会再次提出,我国女性贫困化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女性贫困具体表现为:女性参与教育、***治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和比例明显少于男性,她们的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文化消费等权利明显不足。确切地说农村女性贫困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困。因为文化贫困很难用数字量化和衡量,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重心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忽视文化贫困治理” [2],因而一直难以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贫困。文化贫困容易产生,从而加剧经济贫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结构性改变?导致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后果是什么?如何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将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置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之下,分析并尝试解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社区等)看成类似生物周围的生态系统,强调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人与生活周围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发生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自生来就有与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活的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他用公式 D=f(PE)阐明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关系,指出D (Development)即发展,P(People)即人,E (Environment)即环境,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这些环境系统从主到次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生理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中观系统是指家庭、群体等组织,宏观系统一般指大的社会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个体微观系统受到中观系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还受诸如社区、社区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样微观系统对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有学者将这一生态环境又做了具体归类:即“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滋养性的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给个人。不友善的环境则缺乏或扭曲了资源支持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3]。依此,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并非完全是经济原因所致,更主要是长期不友善的环境的压迫及资源享受不公等原因所致。生态系统理论主张提供多层面、多元化的全人服务,为研究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措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框架,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从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成因,思考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建议。

三、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及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一)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

联合国开发署在《1997 年人类发展报告》 中正式提出“文化贫困”(human poverty)概念。报告指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经济贫困,更深刻的是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知识缺乏、参与不足、能力低下、素质不高、权利无法保障、健康状况差等的“文化贫困”。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明文指出:贫困不仅表现为饥饿、寒冷、无助,远离***治生活、绝望、没有尊严同样也是贫困。2000年联合国开发署进一步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发展能力的丧失,包括文盲、营养不良、预期寿命不足、母亲健康恶化、可控疾病感染,其间接衡量指标包括缺乏获取维持基本生活能力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能源、卫生、教育、通信、饮用水)的途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4]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文化滞后于时展并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学者秦存强等[5]人分析指出文化贫困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中国农村实事表明,女性较之男性往往更易陷于贫困,即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农村男性群体的事实存在[5]。 而且从本质上看,农村女性贫困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她们更多的是处于文化贫困状态。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就指这一特殊群体或个人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

作为占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女性,她们的文化贫困不仅在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传递,对其后代产生难以克服的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总根源,消除女性文化贫困,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提升农村女性个人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1.个体微观系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导致其主体意识缺失、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个体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或决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在分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及成因时,需要深入分析微观系统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许多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是她们受剥削的根本,也是她们无法摆脱弱势地位的症结。因为从生理因素上看,女性较之男性,肌肉生长较为细腻,骨骼较小,力气不足。由此限制农村女性多数只能留守农村,导致农村女性不仅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而且生活范围、生活内容也十分狭窄和单一,进而致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低、眼界狭窄、自卑心严重等心理偏差。在这样的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的互相影响下,逐渐走向自闭,拒绝社会交往,进而逐渐被限制在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之外,而农村女性这种参与公共生活不足的状态又导致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加重了其自卑心理。此外,农村女性自我认知生理性别意识的弱者定位,使女性人格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她们缺乏自主、自立意识,缺乏***开辟事业的精神。而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又会导致其经济收入的有限和不足。这种物质贫困、经济贫困致使其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使其陷入视野狭窄、缺少主体意识、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境地。

2. 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文化贫困状态。家庭系统和社区系统是对农村女性生存发展状态影响较大的中观系统。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农村女性婚前、婚后都很难获得对家庭的土地、财产的支配权力,接受教育权也极易被剥夺。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农村家庭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较深,重男轻女依然存在,导致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禁忌,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造成了深刻影响。中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女性人口中,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农村妇女总数的609%,远远高于城镇妇女227%的水平。农村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文化比例分别为677%、670%、512%,均高于农村男性相应的323%、330%、488%的水平;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中,农村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73%,远低于农村男性612%和727%的水平”[6]。 农村教育的男女差异,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女性易于陷入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2)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使农村财产仅由男性子嗣继承,子女随父姓,婚嫁从夫居,对女性的经济状况与地位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要求已婚妇女退回承包地,或规定出嫁女的户口所在地进而剥夺其土地分配权[7]。 同时,从夫居的家庭体制导致了女性社会网络资源的流失和弱化,农村女性一旦陷入困境,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

3.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使农村女性处于“失权”文化贫困状态。在探讨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过程中,应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将其放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分析。纵观农村女性生活的宏观环境,发现问题表现在:(1)农村女性可参与分配的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如社会性别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8]。 农村女性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待遇集中体现在物质资源、受教育培训资源以及社会参与资源不足等方面。这些都表明农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资源和占有发展机会。(2)农村女性可消费的文化资源有限。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一些贫困地区没有科技文化***书阅览室,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广播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更没有针对农村女性特点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来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科技技能的获得[8]。 农村贫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3)二元分割的体制限制了农村女性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9]。 由于二元结构制的存在,尤其是现代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大多数农村女性无法随丈夫一起进城,不得不留守农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消磨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致使农村女性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分割,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发展的扶持***策相对较少,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村女性发展的制度。加上社会性别歧视的存在,限制了农村女性个体的发展,使之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处于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文化贫困状态。

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治理途径

(一)微观层面: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激发农村女性文化自觉,培养其主体意识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问题来自个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失衡,强调从服务对象的生态环境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价值理念源于生活内容的基本观点,要改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状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解决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使女性从实实在在的主人地位上产生主体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策,使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开展竞争;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帮助农村女性进行角色塑造,从而成为主体价值发展的导向与支撑。

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与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撑,是激活女性追求***、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女性的***和发展关键在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即女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贫困”呈正相关关系,即拥有文化自觉意识会使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了解自身的文化处境,进而促使其主动获取和接受先进文化。反之,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缺乏或不足,会极大影响或制约主体文化落后状况的改变。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女性长期以来习惯于“别人的附庸”这一畸形社会角色。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对策就是要不断提高女性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水平,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积极宣传健康、文明、进步的女性性别意识,努力实现农村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通过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培养反文化贫困主体的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能力,使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出来,树立良好的现代性别意识,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其命运的自觉愿望,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进而真正帮助其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脱贫。

(二)中观层面:改变家庭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发展农村教育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弱势群体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家庭――社会”联动互动体系。研究与事实表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村女性智力开发的主要障碍。家庭生活和***治公共领域的决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0]。 多数农村家庭血缘的逻辑依然是,只有男性后代才能绵延宗族,而女孩是外姓人,“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受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农村女孩从小就受家庭的歧视,受教育权力被剥夺,导致女性受水平普遍较低。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需要***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层面开展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教育,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每个家庭,让“男女平等”理念从村民生活层面深入村民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女性的氛围,向农村女性和男性宣传社会性别意识,唤起农村家庭性别平等意识。同时,在社会性别意识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电视、广播等媒介积极介入,形成倡导性别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

2.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消除文化贫困根源。保障农村女性实现文化脱贫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鉴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分布不合理以及男女参与学习的性别差异等因素,应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工作:一是发展女童教育,消除“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并通过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安排确保农村女童教育机会得到真正的实现;二是发展多样的农村社区文化[11],通过潜移默化使其受到文化的熏陶;三要加强农村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获取经济收入的本领。

3.通过***策法规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农村女性应有权力的剥夺。对于无法可依的家庭问题,国家有义务在保证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不受损害原则下出台相应的***策法规以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女性实现功能性活动自由的困扰;坚持有法必依的原则,特别是在关于土地分配与补偿的问题上,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回应女性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受损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女性合法权益。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如农村女性土地承包权被剥夺、财产权受侵害等问题。

(三)宏观层面:性别取向的公共***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的根本保障

依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宏观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其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制度***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的解决尤为必要。

1.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制定和调整具有性别取向的公共***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贫困女性免受生存危机的磨难,这既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贫困女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府作为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是公共***策的制定者,有责任调整资源配置,在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基础上,把性别意识和性别和谐理论纳入制度和***策的制定过程,切实制定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救助、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策,并适时地调整、修正公共***策以消除对女性的不利影响,形成有利于性别和谐的***策环境。

2.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享有劳动权利的***策法规,加大对贫困女性的扶持力度。国家不仅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而且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优先对农村女性进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资。***府在增加教育经费时,应保证对农村女性教育投入的财***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她们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举办各类诸如扫盲夜校、农村夜校等,提高农村女性整体素质。同时,制订有利于贫困妇女的扶贫措施,保障贫困女性的资源供给。帮助、支持农村贫困女性实施扶贫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资金向农村贫困女性倾斜。

参考文献:

[1]瓦伦丁・M・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M].马元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3.

[2]黄帅,李丹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贫困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0(6):7578.

[3]张璐璐.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探微[J].黑河学刊,2013(4):181183.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5.

[5]秦存强,郁大海,支秋霞.当代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9(5):108110.

[6]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2000年中国人口普[EB/OL].[20080717].http:///2008-07/17/cms647995article.shtml.

[7]谢志强,李慧英.社会***策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78.

[8]金梅,祝平燕.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22.

[9]石扬令.试论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3538.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7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 思想道德教育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举。***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而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致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建立专门农村道德教育机构,深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主力***。

一、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论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治规范和道德准则,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1.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动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人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农村生产力能否得到进一步***,农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越性,还取决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可以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其不断摆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等传统思想定式的束缚,具备现代新型农民意识,从而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及信仰教育,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氛围和伦理秩序的社会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对农村进行经济、***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仅追求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宽裕,还要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乡风文明、充满活力的新风尚,这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推进。广大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把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放在新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具有当代新风貌的新型农民,才能促使农村文明新风尚的树立,最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3.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农民文明生活方式的客观需要。马克思在阐述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的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时,指出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P24。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对农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培养和引导,受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社会旧道德、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的消极影响,广大农村低俗生活方式的死灰复燃,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封建腐朽的农村群体活动和低俗生活方式侵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损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安定秩序。因此,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关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到改革深水区和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必然会引起农民思想道德状况新的变化,使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由封闭向开放、由传统到现代转变,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并开始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与此同时,农民的责任意识逐渐高涨,权利意识得到彰显,其行为日益做到了履行责任与行使权利的统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二是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有所滋长,农民价值取向功利化。三是理想信念淡化,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一些地方农村地界、房界和邻里纠纷不断;不赡养老人,***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3],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严重缺失。四是封建腐朽社会恶习沉渣泛起,农村社会风气败坏。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封建思想有所滋长,宗族、地域观念有所强化,“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新抬头,建庙宇、修族谱、烧香拜佛、婚丧和其他喜庆大操大办在农村屡见不鲜”[4]。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2.农民思想道德变化的成因分析。在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思想道德变化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治关系来说明。”[5]P335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农民的道德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农民在价值取向中发生了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观,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5]P434其次,社会转型促使农民的思想道德发生嬗变。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内在运行机制出现了新变化,而社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发生,道德失范、公平缺失等不和谐现象不断出现,加之低俗文化不断侵袭农村文化市场,农村优良的道德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深受影响。最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脱节。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滞后。一是农村干部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二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宗族势力抬头和黑恶势力猖獗,从而导致思想道德建设遇到巨大阻力。三是一些农村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干部不仅没有起到模范作用,还出现了权力腐败、等丑恶现象,导致公信力不断下降,道德教育难以奏效。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失效。传统方法体系通常表现为“经验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局面。粗暴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思想***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6]。

三、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思想道德教育执行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艰巨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进农民道德观念生长的土壤。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许多农村地区还处于新旧杂陈状态。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繁荣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绵延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肃清残留在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腐朽意识,使农村的社会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进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农民道德情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和目标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方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第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书室、文化娱乐活动等相关设施,重点解决农民群众看书报、看戏、看电影电视、参加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和文体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二,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事关文化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要着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多挖掘农村题材,多创作反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小品相声,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这些文艺作品中。第三,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健康快乐的文化活动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和谐乡村、培养农民健康情趣的有效手段。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从而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创新农民道德教育方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由农村***员干部具体负责,农村干部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农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在于他们能否起表率作用。在推进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加强他们的“三观”教育。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处于非正规的状态,需要在县或者乡镇***府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专司其职,开展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道德教育。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这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价值不是教育人们获得真理之类的知识,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的意识形态化。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离开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将无法实现。“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7]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农村干部必须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模式,灵活运用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理论灌输是思想***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当前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农村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广大农民进行理论灌输和显性的或隐性的道德说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的路线、方针、***策等灌输给广大农民,才能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良好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农村干部与广大农民形成良性互动,要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道德示范,把道德观念广泛渗透到实践领域中,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农民。

参考文献:

[1]唐奇林,刘镇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范大平.当代中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4,(4).

[4]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当代农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8

从已有文献来看,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农村教育功能、农村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的学理基础、农村教育研究的方***等内容。

(一)关于农村教育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在农村教育概念的理解上,大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地域概念,即在农村中进行的教育;另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功能概念,即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与此同时,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是根植于二元社会的一个概念,强调应动态把握农村教育的内涵。因此,关于农村教育的内涵,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区位概念。如认为“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业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1]显然,这一界定是与中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紧密联系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教育结构。由于农村教育是对应于城市教育因而也是一种区域性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视野中,农村教育也被看成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较为单一的教育。第二,功能概念。如认为农村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在内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2](P2)这一界定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边界,将农村教育视为一种大教育,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既可能发生在农村,也可能发生在城市。它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从区域概念转化为功能概念,使农村教育获得了一种新的更宽阔的理解。第三,操作定义。如认为界定农村教育概念时,至少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三个层面来把握农村教育的内涵:(1)农村教育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仅能自给自足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传统农业为基础的;(2)农村教育是与传统的、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比较分散的居住方式相联系的,并且也是与低收入群体相联系的;(3)农村教育是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3]显然,这一操作定义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内容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也蕴含着农村教育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范畴。关于农村教育的内涵特征,有学者系统总结归纳出了六个方面的特征:[4](P163~178)(1)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启蒙性。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2)农村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主要是指农村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情况复杂,客观上形成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3)教育空间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这是农村地广人稀、情况复杂造成的必然结果。(4)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是指农民最关注的是教育的直接效应,注重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5)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我国的56个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县和县以下的乡村,因此造成了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6)学校人才优势的先导性和辐射性。农村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学校教师一般都是当地较高层次的文化人,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他们的现代意识、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和智能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也有学者指出,21世纪新农村教育应该具备三大特征[5]:一是农村教育突破原有束缚成为“大教育”,具体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二是农村教育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三是农村教育应该是提高公民素质,将农村人口转化为时代新公民的教育。

(二)关于农村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的研究

关于农村教育目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农村服务,具体体现在培养新型农民。如有学者提出,农村教育目的“必须突破单纯升学考试的局限,回归教育的本源,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承担者。”[6]二是培养合格公民。这类观点认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如有学者指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由“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授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人,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业能力的形成服务。”[7]三是培养农村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存姿态。这一观点认为农村教育目标包括两个层面:(1)给予乡村少年以同等的国民教育待遇,即立足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遵循国家教育方针,追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2)作为乡村少年的发展需要,培养基本的乡村情感与价值观,培育乡村生活的基本文化自信,并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接纳现代文明,又不失对自我生存乡土的关爱,从而实现个人内在生存秩序的和谐与置身乡村生活世界之中个人生命意义的安顿。[8]关于农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学者们从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农村的现实状况等角度切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的研究视角: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认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以巩固社会***权为主的农村教育的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再到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的农村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兼顾农村教育的个人价值取向,最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逐渐凸显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9]二是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观、个人本位的农村价值取向观和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折中价值取向观。三是从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的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模式体现了两种价值取向:一种可称之为“城市化模式”,另一种可称之为“乡土化模式”。以上三个层面研究视角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学者们对于农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的关注都与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策有很大的关系,在实践导向上对农村教育的理解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离农”取向,认为农村教育应该为农村孩子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更高一级的学校,寻求更好的出路提供条件和环境;二是坚持“为农”取向,认为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但多数学者认为,应该从“离农”与“为农”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中摆脱出来,着眼于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村教育不但满足城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10]

(三)关于农村教育功能的研究

农村教育功能探讨的是“农村教育干什么”的问题。对农村教育功能问题的正确认识,有赖于对农村教育本质问题的正确理解。由于研究者们在农村教育本质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因而关于农村教育功能的理解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有研究者根据农村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差异,认为农村教育功能可分为三类[11]:一是“为升学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城市升迁需求;二是“为务农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扎根新农村建设者的教育需求;三是“为进城务工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的技能培训需求。(2)还有研究者根据农村教育对社会子系统和乡村社会本身的作用,认为农村教育功能可分为经济功能、***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特殊。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2]:一是具有实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农村教育并不总是被动地去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能用人类积累的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积极地影响生产和生活。这种主动、积极的影响表现在育人、科研、服务、文化等各个方面应起到导向或引领作用。其中,培养和造就不同规格和层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这种引领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方面。二是农村教育具有开发农村“本土知识”的作用。农村中“本土知识”是其固有的自然知识、长期积淀与传承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生存知识,也是农民的精神空气和物质给养,更是促进农村社会内在发展之“根”的力量。三是农村教育具有改进农村风貌的渗透性作用。这种渗透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乡风民俗方面和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因为良好的农村教育不仅是形成文明乡风的根本途径,也使得广大农村儿童能够顺利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同时,良好的农村教育对于协调中国农村的社会利益、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整合中国农村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然,农村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如何才能使农村教育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述关于农村教育功能的两种观点是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待农村教育功能的。前一种观点是从个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农村教育功能;后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发展(包括乡村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农村教育功能。事实上,农村教育应该同时兼有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认识农村教育的正向功能时,应该将上述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教育也会出现负向功能。譬如,如果教育系统与乡村社会的***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系统不相匹配,则可能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解体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在研究农村教育功能时,应该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教育的正向功能,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农村教育负向功能的出现。

(四)关于农村教育的学理基础研究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农村教育的哲学基础。人文主义教育非常注重人格教育,认为人性是美好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让每个人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并且有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的美德。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强调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使他们更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及所处的时代,进而体认人生的道理与文化规范的价值。[13](P10)依此观点,人文主义是乡土教育的价值基础,其所倡导的“尊重人性、关注人格健全”的理念正是农村教育培养“人们了解与认知其所生活环境的人、事、物,从而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进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自尊自爱与社会意识,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乡土情和世界观的国民”目标的体现。[14]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农村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认知发展论强调,学习是在心灵与经验交互作用中重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经验中发展出来的,为发展知识,必须提供给儿童具体的经验。该理论强调,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与周围的人、事、物交互作用以后,才产生知识。因此,教师如果教给学生与其生活或经验无关的知识,对儿童而言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也不实际。皮亚杰也认为,人的个体智能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在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历程。[15](P38)因此,儿童智能的发展,并非只是在知识数量上的增加,而是在智能行为上品质的改变。在皮亚杰***式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广泛研究了知觉问题,认为认知发展按照动作式、***式和符号式三个阶段持续前进,各个阶段分别代表一种内容的表现形式。在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个人首先是依据动作学习,然后依靠***式学习,最后依靠符号。据此,教学如果按照从直接经验、***式经验到符号经验的顺序展开,就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台湾学者陈玉玲进一步指出,知识的获得是藉由***式的同化和调适的过程。具有适当差异的经验能够被调适,但是如果新经验与当前的理解水平差异太大,则不会获得新的理解,所以要先实施乡土教育,再教导其它国家或世界性的知识,因为乡土教育的知识与我们原有的知识差异较小,有助于***式的同化和调适过程。可见,农村教育所主张的儿童学习乡土进而产生乡土认同的观念,强调儿童主动、积极建构乡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理念,正合乎认知发展理论。[16]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论强调,要尊重差异,维持多元,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参与社会每一层面的权利,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独特的个体。多元文化教育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复兴运动浪潮中少数民族要求教育平等而出现的。一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所属社会群体等的差别,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7]而农村教育正是尊重文化多元的价值性,提供不同文化观点、经验和贡献的教育。它将不同种族、性别、阶级及其文化视为积极的、真实的、动态的;它的教材取自社区,用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解释概念,以达成多元文化的理念。文化自觉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是农村教育的文化学基础。在现代化日益推进的过程中,关于农村教育发展走向有两种主要观点,即农村教育发展的乡土化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城市化。这使得农村教育发展始终处于突出农村元素还是突出城市元素的两难困境之中。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末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对这一困境的解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它没有“文化回归”的意思,不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部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8]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村教育要走向“文化自觉”之旅,不仅要全面认识城乡文化的差异,反思农村教育的文化走向,而且要在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城乡之间形成动态性的文化互动和互惠,从而使得农村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要求,为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用人才。(本文来自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杂志。《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五)关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方***

就国内农村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一些研究者以一种“局外人”的立场,持一种实证科学的态度,力求尽可能“客观地”研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农村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也有一些研究者引入“质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等西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强调应秉持一种“同情”和“理解”的立场,强调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和建构特定情境下的知识、结构和意义。但总起来看,在农村教育研究领域内,持“局外人”研究立场者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占主流位置的把农村教育“对象化”的所谓“客观”研究立场,遭到了另外一些“圈内人”毫不客气的批评。批评者们明确主张:农村教育研究者不应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立场,对农村教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应该更多地贴近农村教育的具体情景及其当事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变农村教育面貌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但也应看到,就研究者的基本任务来看,不论是持“客观”立场还是“同情”立场的研究者,恐怕都难以否认,只要是某种活动还能被称得上是一种“研究”,那就不能没有最为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者,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如何解决认知的“有效性”问题。[19]

二、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农村教育研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教育问题,尽管学者们对相关主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研究的学理水平还很低,无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需要对现有的研究加以学术反省。

(一)研究内容:求“真”还是求“用”?

教育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即便是理论,也主要是应用理论的研究。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教育理论多是以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是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应用。据此,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求“真”,外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求“用”,意指农村教育理论要从中国农村本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出发,生成符合中国社会情境的农村教育理论。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尚停留在经验性与思辨性上,而思辨性表现尤甚。经验研究不能解决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思辨也仅是现有结论的演绎,以逻辑的推论和演绎来认识、界定复杂的变动不居的农村教育实践,而不是基于教育问题的历史与逻辑的分析,结果把自身局限在原有的认识与思维框架之中,既不能对教育实践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又不能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做出预测与批判。而辩证的思辨应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证知识为前提和依据进行的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农村教育理论与其它理性认识的成果一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我们仅是从理论到理论,那么这仅仅满足了内在逻辑,而要满足外在逻辑还必须通过对现象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得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取样个案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这样的理论才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20]事实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不存在彼此的隔离,相反二者存在着互动生成的密切关系,实证方法的运用离不开理论思辨,理论思辨的展开必须“回到事物本身”,并准确把握教育实践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未来的农村教育研究者要明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内在关系,构建基于本土实践和世界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关注中国农村的问题和现实,借鉴国外农村教育经验时要立足于中国的语境来创造“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实现在元理论或元话语层面的本土化;另一方面从“知识中心”转向“问题中心”,问题的独特性恰好决定了教育理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理论不断接受来自实践的修正和补充。

(二)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9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再美好,如果没有体育教学将其付诸于实践,那么再完美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都没用。农村是能否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主战场,农村学校体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下降的趋势,农村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比城市更明显[1]。当然,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承担学生体质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应该难辞其咎。因此,本文梳理了之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1.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二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三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将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改造,如对场地进行改造,将乡土游戏如民族民俗游戏引入课堂。如廖金琳的《客家体育与构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研究》,该文对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指出客家体育的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客家体育运用在体育教学内容时,有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颜世刚,沈嘉奇的《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该研究认为,贫困地区引入乡土教材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3]。

1.2 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一直是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有:王涛的《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创造条件正常开设体育课,进而要注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重其实用性,融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4]。汪晓赞,季浏,金燕的《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该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等,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等建议[5]。李忠梅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适用“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研究》,该文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时认为:认真解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思想与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原则;建立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价[6]。

1.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孙德朝,陈佳的《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该文调查了四川150所农村中小学,对该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执行情况;体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情况;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调查情况所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莫少强的《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该文调查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同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8]。张春一,李正花,姜成等的《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该文对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率、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开课率大于小学;90%以上的教师能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85%左右的体育教师能按教案进行教学,88.4%的学校有体育理论课,并且能够实行[9]。

从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者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献言献策,关于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将一些乡土气息较浓的教材引进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开课率较足,教师能按照教材教案上课,但仍然存在像教学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等问题。

2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教学设备不足,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种情况下,涉及农村学校体育设备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必须置于相当的器材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器材设备不充足,确实让有些体育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在器材设备不能短时间改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广阔的资源,自制简易教材,满足体育教学所需。

2.2 在农村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放羊”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对以往的教学大纲做了很大的变动。其中之一就是放宽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但是有的体育教师却把“好经念歪”,将这类规定理所当然的当作“放羊”课的基础,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有名无实。

2.3 农村体育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

农村体育师资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这对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仍然缺乏,仍有许多学校,一个教师兼了学校所有的体育课,或者是非本学科的教师兼职体育课,容易让教师筋疲力尽或门道不通,难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导致体育课质量的下降。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篇10

关键词: 高等学院资源 农村特色 美术教育

江西地处丘陵地区,以农村人口为主,中小学校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不少山村也设有小学。农家子弟读书多以就业为目的,尽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特别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与农民从事教育投资的直接效应的实际,常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江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城市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状况较好,普遍重视素质教育,根据国家艺术改革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少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农村美术教学比较落后。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农村都无法和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如何发展江西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因为江西农村中小学生多、分布广,文化环境相对薄弱,教学设施差。要较好地贯彻国家新课程标准,就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法。高等学院艺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开发,推行有中小学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江西各地、市均设立了师范院校,其中的美术教育基本是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以写实基础练习为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文化中心的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地方,其美术教育专业应成立地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中心,合理制定出适合农村中、小学在职美术教师的培养计划,改革普遍在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帮助搞好对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并合理地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帮助农村的美术教育落到实处。

一、关注国内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状况

高等学院信息广泛,与外界的联系便利,它是外界与农村的联系桥梁和工作站,可以比较快地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上。国外非常重视少儿美术教育,如著名的“瑞吉欧”少儿教育模式、蒙台梭利的“蒙式”儿童教学法都是影响世界的少儿教育模式。在美国也有“DBAE”的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打破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对全面提高少儿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与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中小学美术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的美育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把教育办成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需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因此,加快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是全面推进江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小学校美术教育在其中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农村中小学生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5%以上的中小学校、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江西以农村经济占主要地位,也是一个以农村产业为主的区域。目前在江西区域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一些偏远的县、乡的美术教育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而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若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农村少儿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得到提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薄弱状况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落空。因此,加快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既是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江西区域内的少儿美术教育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成绩,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也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许多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好经验,这为在江西区域一定范围内开展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

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高校可以根据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同的特点,指导农村中、小学在美术教育中根据其自身条件发展,不是照搬城市学校艺术教育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探索适合21世纪江西农村学校少儿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之路。高校美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积极介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更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高校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策略

以高校为主,组织江西区域农村中小学进行以美术教育、科研活动为内容,探索适应江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农村地区特点的美术教育形式,努力提高农村学校少儿美术教育的水平。组织江西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教研活动、建立以农村少儿美术教师为基础的科研组织机构;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组织江西区域内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交流活动,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方式进一步应用并推广。对进行江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辅导,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针对江西农村中小学的特点和不同地区中、小学学生审美标准的差异,由高校积极组织基层美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开展江西区域内的中小学美术教研观摩、研讨。高校应该深入了解江西农村少儿对美育的需求状况,从江西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总结江西特色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经验和规律,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广泛建立科研基地,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和学生问卷调查;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把教学分析结果反馈给基层教师,使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少儿美术教育在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农村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

在江西各个区域内建立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验基地。在实验基地提倡发挥当地文化优势,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少儿美术教学观念,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创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积极组织实验基地的学校进行教学观摩、总结讨论。由高校积极组织专职和兼职美术教研员,构建我省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信息网络,统计农村教学设备状况、教学条件,使之数据化、系统化;并及时将教学出现的问题反映上来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教学中,使得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组织江西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学生美术教学交流活动。虽然农村各地经济,文化都存在差异,各地教学环境、教学设施都不一样,在这样的状况下,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积极拓展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课堂中可以纳入民间剪纸、泥塑、漫画、手工制作编织、皮影、版画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教学方式,并鼓励农村美术教师编写适合本地少儿的美术教材,使农村的少儿美术教学丰富多彩,从而真正全面贯彻国家新课程教教育改革的方针***策,提高农村少儿的全面素质,总结具有特色的农村少儿美术教育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三、高校与农村中、小学美术共建的工作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10篇

学习

互联网营销推广方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营销推广方案10篇,内容包括互联网平台推广方案,互联网营销推广论文。传播目标-在优质网络媒体上,宣传方太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信息,加大品牌曝光,巩固市场地位。-通过优质创意,吸引受众关注方太的相关产品信息,进行双十一活动

学习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10篇

阅读(69)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后勤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校后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最新学校后勤工作总结范文。学校安全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师生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我们牢固树立“学校安全重于泰山”

学习

上半年妇联工作总结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妇联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工作总结,妇联工作总结10篇。今年我处工作重点主要以围绕城市扩容狠抓二三产业的发展围绕市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城市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旅游观光农业和高效精品农业使一

学习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研究的重新定位论文分享,高等教育的有关资料论文。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

学习

发展战略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战略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的论文怎么定题目,发展战略怎么写毕业论文。【本文作者】:周文燕,陈辉华,刘微明关于企业战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

学习

办公室后勤工作总结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后勤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办公室后勤工作汇报,办公室后勤保障简短工作总结。1、理顺关系,办理公司有关证件。公司成立伊始,各项工作几乎都是从头开始,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及证件。我利用自己在xx部门工作多年,部门熟、人

学习

新媒体营销培训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营销培训方案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营销专题培训方案,新媒体营销培训心得怎么写。一、新媒体环境下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是企业进行业务扩展的必要手段,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将市场专项拓展为更加广阔的市

学习

中级职称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级职称10篇,内容包括中级职称审论文十篇,医学中级职称论文十篇。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双学位获得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3、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取得助理职称四年以上。4、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

学习

高中化学竞赛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化学竞赛10篇,内容包括高中化学竞赛知识集锦,高中化学竞赛热点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4、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理想气体的标准状况;5、分子间

学习

农村商业银行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商业银行10篇,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十篇,农村商业银行简介范本。(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app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app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100套app营销策划方案,app定制开发报价方案。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企业打开了通往客户的窗口。与传统的门店吸引客流相比,互联网就像给企业立了更多的指示牌,让更多的用户清楚如何找到企业。

学习

智能营销自动化方案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智能营销自动化方案10篇,内容包括智能自动化营销处理方法,智能化创新营销方案。日前,营销技术领导者SAS上线的一款客户智能新产品——SAS?客户智能360(SAS?CustomerIntelligence360)或将满足营销人员的相关营销诉求。SAS?客户智

学习

合同书样本10篇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合同书样本10篇,内容包括租房合同书样本,合同书样本格式精选5篇。装修设计公司(乙方)为发挥双方的优势,共谋发展,并为今后逐步向组成集团公司过渡,双方经过充分友好的协商,特订立本协议。一、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今后凡甲方

学习

发表教研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发表教研论文,内容包括教研论文发表刊物,教研论文投稿。首先,筛选的论文研究背景限定在教育情境中,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实施教育、施加影响的具体场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其次,教育情境中的主体包括施教者(

学习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研究的重新定位论文分享,高等教育的有关资料论文。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

学习

发展战略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战略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的论文怎么定题目,发展战略怎么写毕业论文。【本文作者】:周文燕,陈辉华,刘微明关于企业战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

学习

人文关怀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关怀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文关怀方面的论文题目,发现身边的人文关怀论文1000字。首先,课堂上,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特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感染力。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形、静止的画面以

学习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景观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论文,公园景观设计论文5篇怎么写。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

学习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内容包括汽车养护用品行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工商管理类的核心竞争力论文。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

学习

人文精神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精神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内容论文,从生活中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论文。古代汉语中,“人文”与“天文”对举,在《易传》中首次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是通过

学习

网络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如何写网络教育的论文,网络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

学习

房地产销售论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销售论文,内容包括写房地产论文的参考资料,房地产销售方案集锦7篇。销售流程贯穿于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快速运作、毫不脱节,才会真正地提高生产效益。房地产销售流程中主要环节包括:承接销售项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