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论文10篇

人文精神论文篇1

当前,贵州省委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贵州的文化传统,以两个中国哲学命题为核心,提出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及其建设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我着重从“人文精神”的基本意思出发,进一步探讨贵州人文精神丰富、立体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古代汉语中,“人文”与“天文”对举,在《易传》中首次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是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来慢慢地改变天下的风俗。

现代汉语中,“人文精神”一词主要是用来翻译英文中的Humanism一词,有时译主义,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指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近现代资产阶级的一些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内容。

伴随着十九世纪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开始产生裂痕,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的实证精神而言的,其存在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提倡人文精神,反对自然科学霸权,尤其是反对科学主义的霸权,就成为十九世纪以来现代西方人文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文学都面临着科学主义的压力。科学主义把科学当作了新的宗教,但批评科学主义,并不是反对科学。因此,提倡“人文精神”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一项重要的现实任务。

贵州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贵州人文精神建设的新问题、大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省领导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

贵州人文精神的地方性与时代的普遍性关系

贵州属于欠发达地区,矿藏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大,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人文传统有自己的独特性,多民族文化及其传统是丰厚的文化资源。

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两个中国哲学命题为核心,并对其做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性与区域性阐释,表明贵州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巧妙的历史“接合点”。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内极其丰富,其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指人类开发自然时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今天的贵州在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就应当弘扬贵州人文精神,科学、合理的开发贵州的自然山水,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发生矛盾时,不是首先牺牲自然环境,而是要首先尊重、保护自然环境,暂时牺牲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GDP的增长率,从而保持贵州地区长期、永续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观念相一致。“自然的人化”主要强调改造大自然中那些不适宜人居住、生存、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从古代到近现代社会形成之前,人类长期在努力奋斗的一项事业。今天人类的生存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更应当强调的是“人化的自然”,即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改造、利用自然。

“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阳明学的精髓之一,主要强调道德之知要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落实。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行合一”的道德哲学命题,有着更为广泛、丰富的时代性的内容,需要一大批的理论工作者去发掘、解释,也需要***府的文教部门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去宣传,让古老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具体说来,贵州省提倡“知行合一”,就需要全省上下都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治理论方面,***员干部要对马克思主义和***的路线方针***策要真学、真信、真懂,尤其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在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天人合一”就是适合贵州省发展的工作总纲,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GDP的增长。在道德实践方面,认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学习***人的人生哲学,然后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做社会主义、***人的道德楷模。

如果能在以上三个层面做到“知行合一”,则阳明哲学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也得到了极好的现代性发展。

贵州人文精神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贵州“人文精神”的两个命题――“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有高度的吻合性。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的硬性约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走一条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国家力量,并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来推进现代化事业。

相对于东南沿海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而言,贵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节制性开发。“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其实包涵着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求天――即大自然符合人的要求,满足人的欲望。这方面内容在古代社会是合理的,进步的,但在今天,人类就应该慎重对待自然资源,不能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不可能完全由计算理性来控制的自为的系统。人类在局部取得的成功很可能在一个无法计算的时刻被大自然所报复。这一道理,恩格斯早就在《自然辩证法》一书说过了。

“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要求与欲望的满足必须符合大自然的法则,要在大自然可承受范围内。人类要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态系统的自循环等,对于贵州这个多山地而环境脆弱的省份来说,尤其重要。

“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在传统哲学中意义极其丰富,但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其主要的精神面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道德规范与道德行动的统一。

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说,“知行合一”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应当结合起来。“知行合一”不应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尤其是落实到各种考核制度中,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大***员干部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知,就要真懂、真信。行,要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实践中努力保持***员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人文精神论文篇2

摘要:新科技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化的方便,人们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世界为之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然而人们面对面交流情感的机会却减少了,正所谓“物理上更接近,心理上更疏远”,故要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以及新技术诸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上的混乱等问题,都需要人文精神的关照。

关键词:新科技;人文精神;关照

历史进入到21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更是发展到了日新月异的新阶段,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人们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知道天下大事,世界为之变小。然而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方便的时候,人们愈来愈感觉到新技术时代其实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照。

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二词来源于西方,它们的涵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往往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而技术则是利用知识需要的研究;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总之,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对科学来说,技术是它的延伸,但对技术来说,科学又是它的升华。

科学最初的涵义较为宽泛,不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主要指近代的自然科学。但西方的科学传统则源于古希腊的求知精神,其本身又具人文的意义。古希腊人很讲求人的自由精神,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1](P31)由此可知,西方科学思想从起源时就包含着人文的因素。但这是广义的科学,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科学”一词,主要是欧洲近代科学的概念。它既继承了古希腊科学的传统,又随着自然的数学化、研究的方***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它理性化的进程,从而也构成了它的基本精神气质。科学的作用则更显现在它的实用性,即通过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弗兰西斯·培根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他主张科学应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因此他批评希腊人的科学大部分是些“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2](P48)西方科学从此走向求实之路,技术便得到了更加地重视。今天我们所说的技术一词,是指一个计算型的工具系统,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为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全身心修炼的过程。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规模宏大、形成体系和建制,尤其是在工业制造和商业运行方面;二是现代科学的高度渗透,使得现代技术看上去更像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应用部门。因此,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似乎它对人文精神产生了一种威胁。

“人文”一词,则在我国古籍《周易》中早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即自然;所谓“人文”即教化,强调人的道德教化,在我们中国主要是儒家的理想道德。所谓“人文精神”,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强调人的理想道德规范,即孔子所谓的“仁人”理想。“仁人”超越了人的本能,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为了他的理想可以献出一切,乃至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P163)这种仁人理想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情操的主要源泉。“人文”在西方既含有“人性”(Humanity)层面意义,即理想的人、自由的人;又有为了培养理想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即“人文学科”(Humanities),总之,就是人就要具有理想之精神、自由之精神。

二、新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科学技术使得世界经济更趋一体化,从而使人文精神从现象上看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科技与人文似乎走向***,其实不然。在科学领域,科学技术新一轮的“分门别类”的高速发展,实际上对人文精神更加渴望。现在世界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引发的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文化心理的冲突和纷争,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科学家自身的知识结构,更需人文精神的关照。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到信息爆炸时代,丰富的资料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借助互联网几乎没有查不到的资料。信息社会必然是科学家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不同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更需要像爱因斯坦式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来完成。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殴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践发现有可能提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4](P46)爱因斯坦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的重大发展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导。比如微软巨头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尔·盖茨不但具有科学家锲而不舍、顽强进取的伟大人格和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具有一般科学家所少有的人文思想的关照。他对社会活动和社会心理的理解使他在微软的王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也给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再如,对我国科学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都说明人文精神对科学发展的关照作用。我国当年从事“两弹一星”研究的老科学家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成功正是他们的一腔爰国情怀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杀身取义”的人格理想,给予了他们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因此,大科学家往往都具有人文精神和哲学的素养。杨振宁、李***道博士都多次谈到搞自然科学的青年一定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本人也是这方面的榜样。我国著名的物候学家竺可桢就非常注意人文知识的积累,并用之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服务。如他在说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地方不但没有夏天而且也没有春秋时,就引用了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明这诗是记实。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说:“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具有广泛的文史知识,不但能推动本身的科学研究,还能反过来影响文史研究。”[5]因此,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合流是新科技发展的趋势。

其次、信息时代使“地球变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的人们“物理上更接近,心理上更疏远”。因此,人们之间更需要人文精神来沟通、调节。譬如,信息社会人们通过网络相互接触,空间距离缩小,但面对面倾诉衷肠的机会更少了。因此,新技术并不能完全从心理、思维等深层次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冲突。能够沟通全球文化,解决民族间、宗教间的冲突,其良药便是人文精神。有人说21世纪的战争主要来源于文化宗教间的冲突,美国“9·11事件”正说明这一点。美国尽管用先进的武器可能很快消灭掉阿富汗的武装,但要消除***教极端分子对它的仇视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而,在当今社会解决国际间的事务如民主、人权、宗教等问题用人文精神来关照是极佳的途径。

再次、新技术带来的人们伦理观念上的纷乱,也急需用人文精神来审视。新技术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伦理观念上造成急需规范的问题。譬如网络的出现,它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性的变革。网络打破了空间对人的限制,人们在网上可以上学、购物、交友,确实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然而,当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时,也遇到了种种急需用伦理规范的问题。如网络欺诈、网上信息垃圾、网络信息垄断等不文明行为。因此,有人担心网络化正在导致计算机理性的无限蔓延,人文精神渐渐在丧失。所以,面对着网络新技术,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对其进行审视,使其不但不扼杀人性,而且能张扬人性,从而使网络不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再如克隆人的问题,就遇到极为棘手的伦理道德问题。就目前技术来说,克隆人已不成问题,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成功诞生,标志着这项新技术已完全被人类所掌握。然而人究竟能不能克隆和在什么范围内克隆已完全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人文哲学的问题。譬如一对夫妇的一个独生女儿患了心脏病需要移植心脏,于是他们克隆了自己的女儿,第二个女儿的历史使命就是为第一个女儿提供心脏。因此,在救活第一个女儿时,又同时杀害了第二个女儿,所以说医学上克隆人也是不人道的。另外,克隆技术也容易被具有野心的独裁者所利用,他们企***永垂不朽而克隆自己,像莱温的小说《一群来自巴西的小男孩》描写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纳粹科学家用希特勒的基因克隆了一群小希特勒,这些小青年散布在世界各地仍从事着纳粹活动。由此可见,对克隆技术的管理,显然仅靠***府行***的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提高科学家的人文素质,用人文精神来调节规范它。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大量使用,人类社会愈来愈显示出物化的力量,人文精神被弱化,单极世界使一些人更相信尖端技术的威力,从而使全球人类处在一种危险的境地。要消解这种危险,仅靠核武器,甚至AMD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是要靠人类所能共同接受的文化来解决纷争,无疑,人文精神是一条佳途。因此,作为一个人文学者,面对信息化时代人文精神弱化的现实,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正像竺可桢先生所说:“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索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6](P140)什么是科学精神?竺可桢先生解释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的民族,做到此就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自由精神,即人文精神,这正是我们提倡人文精神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人文精神论文篇3

关键词:***书馆 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一、***书馆的人文精神

1.***书馆与人文主义。***书馆是以人文为基础的。文献是人类进行人文进化需要的产物。而文献的产生及积累是***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书馆正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文献的有序化存储、管理和利用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书馆现象的产生归根溯源也是为了满足人类人文进化需要的产物。因此,***书馆“天生”就具有人文属性,即人文主义精神。

但是,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书馆领域开始重视技术应用以来,***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人们一味地热衷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建设。

其实,学者们早已注意到技术的有害倾向,他们强调人文精神在***书馆和***书馆学中的重要地位。美国***书馆学家巴特勒认为:“***书馆作为一个‘专业’,和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一样,有技术、科学和人文学这三个层面。以往的***书馆学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层面,而忽视了科学和人文学的层面。今后应该强调科学和人文学层面”。***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书馆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得更近,但我们要提醒自己记住,***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我国的卢泰宏先生指出:“***书馆学人文传统源远流长”。蒋永福先生提出“***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

2.***书馆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Humanism)指称,主要体现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之所以用“人文”一词,主要是为了同“科学主义”(Scientism)中的“科学”一词相对应。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与把人看作神的秩序的神学观点和把人看作自然秩序的科学观点不同,人文主义的焦点是在人的身上,是从人的经验开始的。第二,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有尊严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第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

在***书馆的发展史中,正是这种思想促使了近代公共***书馆的产生,***书馆成为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并且“研究人文的***书馆是21世纪***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书馆人文精神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在***书馆中的具体体现,是指“在***书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思想态度”

二、***书馆人文精神的意义

1.***书馆人文精神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进步。***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社会进化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以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人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首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书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潮流对它的要求,符合***书馆自身发展的规律。

2.***书馆人文精神有利于认清和克服技术传统的局限性。在***书馆理论与实践中,讲究科学精神和方法,以此保证***书馆活动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我们决不能顾此失彼或走向极端――只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方法的使用。缺乏人文精神的***书馆精神,则是一种少了人情味的、冰冷的***书馆精神。

3.有利于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信息环境对***书馆所提出的要求是:以用户为中心,即“以用户而不是技术为龙头,要以服务而不是资源为导向”,实施个性化服务。这与以往文献、***书馆为中心的传统***书馆服务模式具有显著区别。现在迅速发展和推广的信息推送服务、检索帮助服务、智能服务、专题服务等,就是个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书馆人文精神所主张的“***书馆是用户的***书馆”、“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书馆服务体系”、“在***书馆面前人人平等”、“***书馆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等思想,完全可以为***书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提供充分的指导,实现内在的统一和贯穿。

三、***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书馆人文精神的实现需要从理念到行为、从***书馆工作人员到用户、从***书馆业务到***书馆环境的全面的实施,需要在理念、行为、环境等全方位的散发出***书馆的人文气息。

1.***书馆人文精神的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行动都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因此,***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首先要从***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中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书馆公益性、平等性、服务性的理念。

自由平等是***书馆公益性的进一步延伸,它的公益性决定***书馆要向社会的所有人提供无差别的服务。美国***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了《美国***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其中强调:“***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基地……***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的人平等地提供资料……***书馆尊重个人价值,***书馆要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打开方便之门。”在《公共***书馆宣言》的1996年修订本中,对这一论点表示的更为简洁、明晰:“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这说明平等地获得***书馆的知识服务是民主社会中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树立了这个观念后,***书馆在具体行动中才能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我们是用户的服务人员;才能体现***书馆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浓厚的人情味。

2.***书馆员工的人文精神。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资料和先进技术的使用者。***书馆的各项制度、***策和服务的实施都有赖于***书馆的员工。对***书馆员工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对他们进行培训、考核、提供晋升的机会,提高***书馆员工的自身业务素质。一方面,满足了***书馆员工对自我的价值实现,达到对自我的提高,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用户开展服务,从中更好地体现出***书馆的人文精神。对***书馆员工的人文关怀更要从细微之处落实,实行弹性化工作制,使员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业务提高和个人事务的处理,注意解决员工的家庭问题,如住房、孩子上学等,从而稳定后方,为***书馆的高质量服务提供后盾。

3.服务用户的人文精神。随着***书馆的公共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强,用户的范围不断扩大,用户的数量也迅速倍增,从而促使用户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至发展到今天,用户已占据了***书馆各组成要素中的核心地位。***书馆是用户的***书馆,强调用户及其需要在***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是***书馆固有的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是***书馆人文精神最集中和本质的表现。

这要求我们为用户提供***书馆的开放服务,从资源和时间等方面开放,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用用户的满意度衡量***书馆工作。资源开放要求***书馆反对“藏以致用”的观念,使***书馆的一切馆藏和设施都要向用户开放,最大限度地实施开架服务;各馆之间相互开通馆藏,实现资源共享。时间开放,即最大限度地延长开馆时间,做到节假日不闭馆。需求是多样的,开展服务也应是多种的形式,如咨询服务、借阅服务、主题服务、代译代查服务等。

4.***书馆环境的人文精神。***书馆建筑不仅以其强大存贮、传播文献信息的功能而成为充满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外部造型的功能设计、结构布局上极大地体现人文关怀的建筑思想,构成建筑、色彩、内部布局、家俱配置交相辉映的勃勃生机和温馨如家的阅读环境。

(1)便利的地理位置。列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应该在离家徒步10分钟之内可以找到一家***书馆的办馆思路。从地理上接近读者,是***书馆普及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建造***书馆时,应该考虑选址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枢纽地带。

(2)人文意蕴浓厚的建筑造型。***书馆建筑作为瑰丽的文化风景在建筑造型以及外部形象上要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时代精神,以优雅、新颖、亲切的格调,成为平易近人的“人间***书馆”。

(3)人性化的阅读环境。***书馆的阅读环境通常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营造的,人性化的环境可以提高读者利用***书馆的兴趣和效率。

综上所述,***书馆的人文精神作为***书馆发展的精神内核和动力,在***书馆中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要珍视这种宝贵的传统,让它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以指导***书馆人的思想和工作,使我们的***书馆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蒋永福:《人文***书馆学论纲》,《中国***书馆学报》,2002.4。

2.卢泰宏:《***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书馆学报》,1992.3。

3.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中)》,《***书馆》,1998.1。

4.袁咏秋、李家齐:《外国***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吴:《.21世纪***书馆情报学的研究方向》,《***书情报工作》,2001.1。

6.肖希明:《***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书馆》,2000.1。

孙英: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馆员。

人文精神论文篇4

论文摘要:从传统民法到现代民法,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民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具有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格权保护的强化;弱者权利保护的加强;国家强制的扩张。

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创设一切制度的基本动因。这一精神始终是民法的基本精神,民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人类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民法的人文精神具有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人格权保护的强化

人格权制度是对有关生命健康、名誉、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加以确认并保护的法律制度。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法日益面临着如何强化对人格权保护问题。首先,高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人格权保护的新的课题,如对个人生活情报的收集和泄露,对个人身体隐私的窥探、对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的保护、对环境权的保护等。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有关信用、商誉、姓名的许可使用以及名称转让、形象设计权的产生等都是民法在人格权制度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最后,随着法治的进步以及对于公民的人格保护的扩张,出现了许多各种新的人格利益。如对于通过造型艺术获得的形象的保护、对于死者姓名和名誉的保护、对于遗体的保护、对于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的保护等都需要在民法的人格权制度中有所反映。

21世纪是人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纪,是人的创造性能更大发挥的世纪,是人的价值更好实现的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完善,民法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对权利的充分确认和保障以及对人的充分关怀,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途径。因为人格权保障了人的尊严与人身的不受侵犯,也保障了个人身体与精神活动的权利,而人的尊严与人身自由是实现主体其他民事权利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人格的最直接的途径。人格尊严、人身价值和人格完整是最高的法益,被置于比财产权更重要的位置。在现代民法中,人格权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其类型与具体内容都得到了极大丰富。民法正是通过对人格权的保护,确认了个人的共同价值,并鼓励个人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人身活动,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交往,对维护个人的尊严、培育个人的***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闪现出更加耀眼的人文精神的光芒。

二、弱者权利保护的加强

自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社会组织空前复杂庞大,垄断加剧,社会生产和消费大规模化,公用事业飞速发展,消费者、劳动者等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问题突出起来,民事主体在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的不平等尤为严重,一方面是愈来愈多的经济实力极为雄厚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另一面是非常弱小的广大消费者和劳动者等弱势群体。J·斯通发人深思地指出:“实际上,与法律如何规定毫无关系的社会地位是永远不平等的。法律对人的一视同仁,在权力、智慧、个人幸福等实际上的不平等状况下,只能使不平等变得天经地义,甚至加深这种不平等。”现代民法必须面对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种种不平等身份,以加强对弱者权利的保护。保护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法国民法承认消费者可享有“直接诉权”,对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生产者、销售者提起诉讼,德国民法承认了“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来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

二是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加强。一些国家的法律对于雇佣合同规定了一系列限制性的规则,如最低工资标准、资方解除合同的限制及相应的补偿、对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的限制等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工的利益。还有许多国家的法律普遍承认集体合同的效力,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由工会代表全体劳动者签订集体合同,极大地改善了在劳动关系中单个劳动者的地位,使其成为劳工争取权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由此可见,弱者权利保护的强化蕴涵着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它使民法的人文精神得到充实,得到升华。

三、国家强制的扩张

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恒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强制日益扩张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在私法关系的形成到消灭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个旁观者,从民法典到外于民法典的民事规范,国家的强制处处可见。从本质上说,国家强制的扩张并不是对人文精神的侵犯,它仍然继续着对人的幸福生活的求索和关切。与传统民法的人文精神相比,他们只有手段上的差异,但内在精神圭臬并无不同,它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在时代变迁后的新的体现和弘扬。

现代民法中国家强制的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合同形式的必要限制。古代法律倍加推崇形式主义,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履行特定的仪式,合同方可对当事人产生效力。但随着现代社会交易生活的频繁飞速发展,合同法越来越注重交易形式的简化、实用、经济、方便,从而在合同形式的选择上不再具有重视书面、轻视口头的倾向,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有些合同规定为书面、对有些合同规定为口头。法律大都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合同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合同形式在现代合同法中越来越不重要了,正如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理由书所言:“遵循某种形式之必要性、可给当事人产生某种交易性之气氛,可唤醒其法律意识,促使其三思,并确保其做出之决定之严肃性。”因此,现代合同法对合同形式做出了一些特定的要求,以督促人们理性地判断选择自己的权利义务,正确谨慎地缔约,自己决定自己的福祉。如在最近的几时年里,在消费者信贷合同、住房租赁合同、全包度假合同、培训合同等合同中越来越要求采取书面形式,形式上的要求体现了对个人的具体生活利益的关切,充满着人文精神。

第二,对合同缔结的强制。基于对人的幸福生活及生存发展的深刻关切,强制缔约成为现代合同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所谓强制缔约,又称契约缔结的强制,是指在特殊情形,个人或企业负有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立合同的义务,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现代各国民法对此均有相关规定,例如我国《合同法》第289条明确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电力法》第26条第1款也规定:“供电营业区内的供电营业机构,对本营业区内的用户有按照国家规定供电的义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其营业区内申请用电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供电。”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民法浓郁的人文精神。

第三,对格式条款的限制。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垄断的加剧和公用事业的发展,格式条款日渐普及,进而大量流行。至20世纪,格式条款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已成为当代合同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格式条款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格式条款的提供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可以将预先拟订的合同条款强加于对方,排除了双方进行协商的可能性,极易造成对相对人利益的损害。因此,有必要对格式条款进行限制。到20世纪中叶,各国立法和判例大都高度重视对格式条款的规制,以色列、瑞典、英国、德国等通过单行立法对格式条款施以种种限制。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则是通过司法手段予以控制。这些手段无不以人为目的,无不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归根结底,国家为人而存在,而非人为国家而存在,国家强制的终极目的仍然是社会生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一切具体的人的福祉。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

[2]梁慧星.民商***丛(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1.

[3]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

[4]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6辑).法律出版社,2004.

[5][日]星野英一著,王闯译.私法中的人——以民法财产法为中心.载民法总则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06.

[6]徐国栋.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M].北京:中国***法大学出版社,2001.

[7]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8]陈历幸等.民法的理念与运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人文精神论文篇5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创新型人才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结、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理论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尽管它产生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但并非为科学工作者所独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探究求识的理性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家求知的理性和灵魂表现为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的坚信和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能力的坚信。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客观基础,而人们所具有的探究、求识的主观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基础[1]。

第二,实践检验的求真精神。科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未必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得以验证,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的力量[2]。

第三,敢于批判、发展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都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怀疑与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它是促进科学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使之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本质特征[2]。

第四,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对不同的观点、不同学派理论,应有的态度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客观尺度和主观尺度的统一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

第五,坚持不懈、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对于真理坚持不懈追求,淡泊名利、义无反顾、勇于献身,是科学得以产生、创新的必要条件。

2.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道德、尊荣、生命价值的追求、关心和庇护,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自我关怀。它不仅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十分珍爱,而且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其内涵十分丰富,如追求道德信仰、道德人格的价值;期望和渴求自由、公正的功用;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尊重;对人类的生命、死亡、幸福及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思考[3]。如果说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那么人文精神的本质就在于求善、求美,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4]。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两种基本方式和精神能力。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二者具有对立性。

第一,科学精神是人的理性品质,它提倡理性至上,追求真实、协调与完整的现实世界。人文精神是人的感性成分,通过情感、意志、信仰等感性活动理解生命的价值和追寻。

第二,科学精神外化为人的理性力量。它建立在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探索的基础上,重视的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有序性及完整性等。人文精神则主要内化为人的素养、气质和品格,它是建立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认识和美好理想的基础上,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尊贵性、价值性、向往性[5]。

第三,科学精神更具有客观性,强调的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人文精神则更倾向主观性,强调的是符合人的目的和要求性,它主要关注人生在世的价值和命运等理想问题。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使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要按照主体的意志和需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真理和价值是同时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人们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活动只有秉承人文精神,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才能满足人自身的的需要,二者有机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偏废。

第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源于人类精神的统一性。科学理性表面看来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但归根结底的意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寄予了人的情感需求。认知理性满足人的求知欲望;自然科学理论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社会科学理论满足人的情感倾向。因此,科学精神作为外化的人类理性力量,它貌似指向外在的客观,实则指向人的内在主观。以求得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和谐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中内蕴人文精神。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决定了此二者的统一性。同时,人文精神中内蕴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它在关注人的同时,要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关注人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所谓价值,即是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本身就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由人的客观生存状态决定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也是客观的。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及满足的程度,取决于客体、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属性。否则,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就会成为虚无缥缈主观臆想,对人生的引导力和感召力也必定随之丧失。人文精神对人生目的、价值的思考和理解,不仅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以理性思辨为指导。比如***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文精神,都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的思考和领悟。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中也蕴涵着科学精神。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对立统一的。人文精神必须具有现代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应也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二者统一于人们的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之中。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反省

(一)科学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

当今时代科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它使人们的生活日益便利,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科学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如果人们一味沉醉于用新兴的科学技术向自然掠夺式地索取,则会造成危害人类自身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名义进行的生物、人体试验如纳粹医生和日本***国主义731部队的医生所进行的人体试验,克隆技术,不可否认它的科学价值,但他们的活动有悖于人类的道德伦理、道德良知,是彻头彻尾的犯罪行为,必须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惩处。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治灾难,值得人们警醒的是一些学历和智商高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恐怖组织,从而导致该组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这加剧了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战胜它的艰巨性,更反映了人类道德良知的堕落[6]。

(二)竞争全球化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

全球化的经济是诚实守信、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经济,而不是坑蒙欺骗、投机掺假,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经济。公平、透明和非歧视的道德规范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世界上,任何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有内在的道德力量在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我们应重新反思和定位创新性人才的素养,坚决克服单向化的人格塑造模式。要使之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要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又要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关系的人文精神。爱护环境、关注民情、体恤民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发展[7]。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当前,我们已跨入21世纪,审视上一世纪的不足之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相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

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深化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的迫切需求。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现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且其内涵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极强的好奇心和发现探索的勇气

爱因斯坦在谈到自己成功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创新思维。其中科学主要运用抽象、逻辑的理性思维,而人文主要运用形象、直觉的感性思维。抽象、逻辑的理性思维在创新活动中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直觉、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有时也能够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感性思维的能力。如作为感性思维的好奇心就是充分激发人们潜在能力的加速器。好奇心,可以使人对正在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并乐于、勇于进一步发现和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极强的好奇心和发现探索的勇气是创新型人才最为宝贵的素养。

(二)崇高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探索、批判精神

创新型人才必须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必须具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要关注国家与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包容互助的道德修养,认同的价值观念,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攻坚团队,坚毅、乐观、进取的态度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提供了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当然要实现对现实社会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方面的批判和否定,建构新的理论和机制,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还必须有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善于发现相异见解的批判精神。

(三)遵循创新规律与拥有科学的态度和理念

基于人文角度,创新型人才不应参加任何、***的组织,也不能参加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组织,这是创新人才必须遵循的创新规律。科学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等应有的求真务实、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的态度。科学理念,其本质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的哲学观,他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思想上的指导。拥有了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创新者就能以敏捷锐利的目光与当代进步的思维方式和手段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欲望,进行理论创新和物质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既积极作为、大胆突破,又谨慎求真、脚踏实地,从而实现理想超越的创新目标。

(四)坚持客观和主观两个尺度

科学精神对于创新虽然重要,但是它只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客观标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主体尺度和对生命的关怀,则会致使科学主义得以滋生、蔓延,科学创新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由人文精神对科学创新进行导向就非常必要。创新实践必须同时坚持客观和主观两个尺度。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类为目的。这就需要创新者具有社会道德良知,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五)***自由的个性与良好的心理品质

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无拘无束、***自主地发挥才智的特性,而且要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活动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因而创新性人才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就成为创新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品质的高低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

基于以上分析,便可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必须同时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不可或缺。二者统一于创新人才的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之中。总之,深化改革需要创新性人才,经济全球化呼唤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都有家国情怀的理念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新时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反思[J].时代报告,2011(10)(下半月):19.

[2]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

[3]陈民,李勋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础[J].辽宁行***学院学报,2006,8(11):54-55.

[4]何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生幸福的精神支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38-144.

[5]胡安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冲突与融合[J].九江学院学报,2014(4):71-78.

[6]苏丹.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J].学术交流,2013(1):59-63.

人文精神论文篇6

既然“人文”包罗万象,涉及与人类文明化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那么,以博返约,就有“人文精神”一说。“精神”原指人的精气、元神,与人的形体相对。如《吕氏春秋•尽数》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东汉王符《潜夫论•卜列》云:“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即上述意义上的“人文”之精神,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谓一个民族在其文明化过程中所形成并一直遵循的基本观念、信念、原则和精神归宿。一个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同样需要一点精神。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质所在。丧失了这个精神,这个民族的一切创造成果只不过是“物件”的多少而已。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的今天,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族人文精神或民族精神是民族性格、习性之上的一个概念,是民族性格和习性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习性具有多面性,既有积极的、正面的性格和习性,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性格和习性。人们常说的民族劣根性,就是特指民族的负面性格和习性而言的。民族精神则与此不同,是指优秀的民族性格、习性、意识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凝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所创造的文明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品格。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个民族没有优良的精神,没有优良的品格,就会在民族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而也就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史源远流长,长达七、八千年之久。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蒂固,历久而弥新,是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否优越,不凭口说宣传,而要看这种民族精神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要看这种民族精神孕育了什么样的民族人物,以及这些民族人物又为这个民族造就了什么样的功业,贡献了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伟大的,那是因为这种精神从一开始就与“天地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内涵之博大、品质之优越,足可以使后世中华子孙引以为骄傲。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天地”中来,都是对特殊的民族利益、民族眼界的超越。中华民族精神的品质,可以说就是天地的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性,可以说就是天地的特性。中华人文精神追求人与我、人与物的和谐共生。《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天地之间有两种力量,一种被称之为“阳”,一种被称之为“阴”。这两种力量相吸相斥,相推相摩,不断地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因此,天地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系统,宇宙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死寂的,都是处在生生不已的状态之中。天地有好生之德,故人应效法天,使万物不断地发育生长。这个原则被古代思想家概括成仁。仁是爱,爱就是使人生、使物生。损害别人、戕害他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为中国人所不齿。正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所说,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自己遂其生,使他人亦遂其生,使万物各遂其生,才算得上是仁。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墨子所谓“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载所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戴震所谓仁是生生之德,“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等等,无不秉承的是天地的生生精神。中华民族把天下共生视为天经地义,把“赞天地之化育”、助天地之生生看成是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强大了不仅不会称霸世界而且还会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全人类的幸福,其基本的论据根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确立的这种和谐共生观念和仁爱精神。

中华人文精神尊道、贵德、尚义、忠公。我们知道,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古人把现象界背后自然的必然性称之为“天道”。道家认为,道是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之母,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万事万物得道而生,不道早已。人作为天地的产物,当然就要遵循天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遵行天道是正,违逆天道是邪。正和邪的分别,就在于行道与否。中国思想史上的不同学派,虽然对于天道、地道、人道各有不同的认识,但无一不强调行道、得道的重要。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俯而读,仰而思,辩而争,今是而昨非,无一不是为了求道。道家学派的杨朱曾经“哭歧途”,也是出于对世人走错道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怜悯。中华民族正是出于对天地正道、天地正气的尊崇和景仰,才形成了尊道而贵德的伟大传统。三皇五帝年代久远,事迹几乎湮没无闻;尧舜禹之事,史书虽有记载,但也若存若亡。然而,他们尊道贵德的精神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历经夏商周到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和荀子那里被发扬光大。经无数先贤以毕生生命实践的诠释,直道而行,不趋邪曲,居仁由义,尚礼贵信,急公义而贱私利,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贯的精神传统。“以德配天”,“太上立德”、“明明德”、“止于至善”被看成是最大的不朽事业,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孟子所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陆九渊所说“轻重荣辱惟义与否”,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不畏,为维护天下正义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都是出于对天地之间的道义和正气的维护。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因道义而不朽,被后人永远景仰和尊崇。中华人文精神所崇尚的道义,是天下之公道和公义,而非一家一姓、一人一时之私道和私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因而人应当效法天地,尚公而不尚私。先秦儒家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法家讲公私相背,尚公义而克私义。《吕氏春秋•贵公篇》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忠经》提出“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享贞。”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孙中山提出,忠于民族,忠于人民。***人提出并踏实地践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条。***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这自古至今的思想和实践都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崇尚公忠的特点。中华人文精神崇尚昂扬向上、与时俱进。《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是天道刚健,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人作为天地之间之一物,就应该效法天道,不断进取。从此,“自强不息”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意为努力向上,永不懈怠。在这方面,古人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墨子兼爱天下,虽枯槁不舍。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是勤劳敬业,发奋***强,使中华文明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自强不息表现为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奋斗毅力,更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还表现为一种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的自省意识。

3000多年前,商朝有位君主叫“汤”,被后人誉为一代明君。商汤在他的洗脸盆上刻上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著名的“汤之盘铭”。它的深刻寓意可以这样理解:每天都有新气象,每天都有新创造。脸是天天要洗的,同样,心也需要天天洗。既除去身上的污垢,又除去内心的渣滓,人才能不断进步。因此,自强不息也包含着自新的意思。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很多的修身、治心的思想。古人把进德和修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德业相互促进,日日都有新发展。***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优秀的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开放、与时俱进的,像天象的运行那样一刻也不停滞。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内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精神,抗洪精神,抗击***的精神,航天精神,救灾精神,志愿者精神等等,都鲜明地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性。中华人文精神崇尚博厚恢宏和宽容大度。《易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博厚的,可以容纳和承载万事万物。中华民族从大地那里吸取了这种博厚能容的品质,形成了宽容的精神。老子所谓“有容乃大”,《论语》所谓“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荀子所谓“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戴震所谓“以我之情絜人之情”等等,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厚恢宏特征。中华作为泱泱大国,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精神和思想也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势。我们知道,许多人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本身就体现了宽广能容的特点。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神物。传说中的龙,角象鹿,头似驼,眼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如牛。人们对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更欣赏龙来源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腾崇拜的说法。相传最初的华夏部落的***腾崇拜物是一条蛇。凭借当时最高水平的生产力,华夏部落不断地发展壮大,不断地融合接纳它周围其他的部落。华夏部落每把一个部落融纳进来,就把这个部落的***腾的一部分加在本部落的***腾———蛇的身上。这样,当中原各部落最终统一的时候,一个新的***腾形象———龙也就定型了:驼首、鹿角、兔目、牛耳、鳄吻、蛇身、虎齿、蟒鳞、鹰爪、鲤须、麒尾……它几乎汇聚了各种灵物最雄美的部件,因而显得异常神奇,极其独特。龙的诞生本身就体现着中华民族和谐一致、宽广能容、敦厚能载的博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北来的少数民族,印度来的佛教,西方来的文明,毫无例外地都容溶于中华文明的大海之中了。这种大海般、大地般的气度,在其他的民族精神中是不多见的。

人文精神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人文精神鉴赏

人文性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美术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定位为人文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更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我国学校美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教育,本身属于人文形态的范畴,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术课程人文性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美术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二)在美术课堂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其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要特色,从课本外观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渴望,这种设计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价值——在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从结构上看,采取单元组课、专题呈现、多元交叉、循环递进的方式构成课本结构。这就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具体的课题中,都有明显的标识。“学习提示”、“作业要求”、“活动建议”,“相关链接”以及“学业评估”等栏目的设计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与尊重。新版的教材无论从设计样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对文化情境创设、涵养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术鉴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鉴赏课,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生成、发展人文精神,那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达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标呢?

(一)教师要做适应性调整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铸就自身的人文精神、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师角色。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根本,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高素质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转变角色

师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启迪思想,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努力摈弃权威习惯,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二)用人文的方法引领学生鉴赏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巧妙启发、创设情境等手段,引起主体积极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活动,这种方法因其处处以尊重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因此称之为人文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解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采取人文的方法,正是因为它强调了体验,强调体验就意味着让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

(三)在引导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核心,具体到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就是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以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概念。人的个性发展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的带有遗传性质的生理发展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并由此把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理想模式;其次,在美术鉴赏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会因人文精神而生彩,人文精神更会因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获得了栖身之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才能让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中高扬。

参考文献

1、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7期

人文精神论文篇8

做好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关键就看顶层设计。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起就逐步提炼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目标。遵义医专***组织***宣传部、社科部、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形成该项工作的执行主体,设定了学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即:全员皆参与,探索求创新,体验出实效。理念是实践的指导,行动的方向,顶层设计成为学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人品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特别是医学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抓好青年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了“青马工程”外,还为青年教师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时事***治、“道德讲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等理论学习,让教师们从传统文化、时事理论、专业知识中汲取人文知识、汲取养分,使之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在教师中开展重大社会科学、贵州省及遵义市地方经济文化的课题的理论研究、社会调研等活动,在校内进行选拔评比,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水平。创新教育模式,通过科研课题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鼓励教师申报与医学人文相关的省市校级科研课题,一方面大胆创新,尝试“师带生”的方式开展校级医学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必须携带学生参与,学生和老师在科研课题的合作过程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感化。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立体化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育人环境

1.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中彰显人文精神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际沟通、职业道德、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另外开设了医学法学、医学史、生命的意义、医学人文电影赏析等选修课程,并适当增加了这些课程的课时。由于受高职学校学制的限制,医学类的高职高专学时紧张,课程安排困难,学校就将医学人文课程安排成必修课、选修课,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等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入教学,促进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紧密结合,促进医学生医疗思维转变,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专业课程是传递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在专业课程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将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渗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教师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彻到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上去,学校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临床医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临床人文知识的熏陶。学生在专业课上不但学习到专业知识,更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与患者的情感交流。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升华转化。学校的学生们每年近2000人次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荣***疗养院等志愿服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到乡镇义诊扶贫,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宣传健康知识等,到乡镇学校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活动,卫生管理系的学生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在用医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了解民情、体验生命、感受疾病痛苦,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编制了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基层患者对医护人员医学人文素养需求调查问卷、高职高专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现状调查问卷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到医院和乡镇、社区对患者、基层医院医生做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社会调研和调研报告的写作,学生提升对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理论认知,让学生从认知、情感、体验三个层面获得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除此之外,学校邀请遵义市“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到校作先进事迹报告。先进人物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大医情怀,朴实无华的点点滴滴最好地诠释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追求为群众健康服务的人生价值起到了集腋成裘的作用。

3.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学校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康复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进入康复医院,教师由学校和医院教师共同授课,衣食住行都在医院,休息时间就进病房,与患者、脑瘫儿亲密接触,直接生活在临床医生和患者中间。这种零距离的交流,让学生与医生、患者之间做到了无缝对接,情感交流水融,达到心灵的沟通,他们体验到了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体验到了患者、患儿及其家属对生命的眷恋和渴望,最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学生不仅看到了“疾病”,更看到了“病人”,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等问题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树立起“以人文本”的价值观,并将临床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知提升,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起自己作为医者的道德信仰体系。綦江区医院作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将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作为院校合作的研究课题,制定了系统的课程,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操作实践、专家授课、部门竞赛、开展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专题的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实习同学进行培训,学生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增强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为学生表现突出,有6名实习生通过綦江区卫生系统公招面试,正式成为綦江区人民医院在编人员。

4.在基地建设中强化人文精神

学校充分利用遵义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红******陵园”、“红***四渡赤水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遗址”、“习水县桃林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构皮滩电站等作为学校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地。遵义是***老区,红***长征经过遵义,在遵义召开了逆转历史的“遵义会议”,留下了无数先辈追寻生命真谛的故事,其中为救患病群众惨遭杀害牺牲的女红***卫生员成为当地人民敬奉的“女菩萨”。学校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会特别安排这一课,让学生到红***山***陵园为女红***卫生员敬献花篮,听讲她的感人故事,平时会去祭扫***墓,通过实地参观、感受、联想,感受先烈为民献身的精神。

5.在新媒体运用中铸牢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论文篇9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及表现在这种追求过程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致力于探索人的精神出路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历史。从人文精神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人文精神都把真善美作为自己价值的终极追求。每一个有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促进人类幸福,使人性更美好、社会更和谐,乃是人文精神探讨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色彩极强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语文课程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这些精彩绝伦的典范之作处处都闪耀着绝妙的情思,人生的哲理。入选的文章有许多表现了历史名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对事业、真理的不懈追求,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出使匈奴,历经艰辛而不辱使命,杜甫在《蜀相》中抒发了自己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中仍然激情燃烧的报国情怀;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用游山的经历说明处事、治学都要尽志、深思的道理。有的入选的作品则用美好人性教育学生,这些作品深情满怀,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陈情表》中的祖孙情深……这些作品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

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离人文教育越来越远。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感染教化作用,在语文学习上,多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忽视对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忽视语文学习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除了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多阅读人文方面的书籍,不断获取历史文化、***治法律、审美情趣等人文知识,多思考人生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为人师表,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用完美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

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创设相关情境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志。比如在学习白居易、杜甫的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于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完善。

2.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文熏陶,提高道德修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有着交流讨论和阐述意见的平等地位。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平等对话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让思维在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平等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平等、合作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学习《雷雨》可以指导学生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提高审美能力。

课余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课程,诸如举办读书报告交流会、演讲会、组织语文社团等,这些活动既推动了学生课内的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在无形中就把经典名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注入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很有帮助。

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不要失之偏颇;要防止唯美主义倾向和语文课人文教育说教化倾向的出现。因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精神必须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培育,不能靠一味***治说教。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论文篇10

化学在科学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化学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种有机的融合。化学教育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更应该注重发挥其人文价值的作用,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服务。在化学教育中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一)化学中体现出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化学中有着丰富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它们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质量互变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等。在化学教育中可以利用丰富的化学内容来从构成物质微观粒子的物质性、物质形态和种类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结构的层次性方面对学生进行编制唯物主义物质关进行教育。通过对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反应类型知识的教育能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多样性,而通过原子观点、化学键观点和能量变化观点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最终让学生明白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量变质变规律在化学运动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在化学中,对立与统一的法则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一系列的平衡。

(二)化学能够培养人严谨、细心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会改变一个人的一身,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则会直接决定着做事的成败。良好的习惯将能够使得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通过化学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严谨、细心的习惯,化学本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要求的是要用事实说话,所有的化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的验证基础上的,而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都要求要细心、严谨,因为往往一个细微的错误就能够导致整个实验结论的错误,一个很不起眼的疏忽就能够导致最终的推论出现巨大的偏差,正所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利用化学中要求的严谨、细心来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和责任心,让他们养成严谨做事的习惯。例如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处理,而且其中所讲的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如果计算错误,那么学生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如果在讲气体的体积时没有指明外界的条件,那么这个气体的体积就没有意义,而这些都是细心与严谨的要求。

(三)化学中的理性思维体现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其本身就蕴含有一种理性精神。在化学之中,有很多的问题、结论都是通过各种实验来进行验证的,而所有的结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实验所获取的结果来进行科学推论,而这些推论的过程都必须是理性的。同时化学实验多少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虽然有理论作为支撑,但是各种未知因素可能引起的危险却不能够忽视,危险性的存在要求实验者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理性。化学本身所蕴含的理性、确定性和规律性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例如课本中传统的Cu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存在着这样的几个缺点:

(1)试剂的加入过程中伴有气体逸出;

(2)铜与浓硝酸反应时,导气管直接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能会发生倒吸;

(3)作为有污染物产生的课堂演示实验,应尽量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教材中氢氧化钠溶液对NO2的吸收有限,有排入大气的可能。那么就应该考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而将此实验交给学生们进行改进,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用,但是却必须要让学生们明白为何要进行改进,以及自己进行改进的理由。这样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化学知识中蕴含有多姿多彩的美

在高中化学知识中蕴含有多姿多彩的美,例如那微观的五光十色,微小元素构成了我们眼中所能够看到的绚丽多彩的世界,让我们能够见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让我们能够看到微观世界的和谐,元素之间的有序排列,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有序。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们去深入的体会化学这种秘、和谐的美,提高化学素养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二、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既然在高中化学中渗透了如此丰富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素材,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们来体会到其中的人文价值,并提高自身的人文价值素养呢?

(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教育并不仅仅是有教书这一层含义,它包含有育人的含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古人有云“不正己何以正人”,要教育学生就需要先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对于高中的化学教师来说,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就需要先从自己做起,在课堂和平时的生活中要做到合理用语、端庄仪表、做事严谨、工作一丝不苟,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对自身的业务素质进行强化,并针对学生们的具体情况与自身的教学效果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要不断的对自身的化学逻辑思维进行强化,树立起能够被学生认同的教学风格。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能够让学生更加认同教师,进而对于教师的观点也能够更好的接受,进而更加的有利于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实现人文价值。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勇于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多重角色,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气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帮助学生们逐渐的树立起自信心。例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如习题“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请你上网查一查金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与同学交流。”这个习题是一个开放性的习题,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查阅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引导。然后学生们需要掌握如何整理已经查阅到的资料,并且将自己的成功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的良好引导的基础上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参与了进去,进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师,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各种化学史料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化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精神,它并不是枯燥、机械的实验或数据所堆砌起来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收集一些化学史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通过对化学家们的故事的讲诉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与记忆,通过化学家的成长经历与优秀的科学素养和思想品质来教育学生。从这些化学史故事中学生们能够学会坚强、勇敢、不畏艰辛、勇于挑战。例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钋的经历、凯库勒研究苯的分子结构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碳、硫元素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引入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发展史,这样不仅仅紧扣了教材内容,而且还能够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之情。通过化学史能够让学生明白,化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化学家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例如可以围绕“拉瓦锡和燃烧学说”组织大量的化学史料,如斯塔尔将“油土”的燃烧说演进为“燃素说”,并且大批的支持“燃素说”的学者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卡文迪许的氢气,布拉克的二氧化碳,卢瑟福的氮气,舍勒和普里斯特里的氧气等让人们认识到了空气的组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燃素说”无法自圆其说,从而为化学***提供了土壤。从这些化学史料中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拉瓦锡严谨求实的实验研究,知道他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舍勒、普利斯特里固守燃素说所留下的遗憾;也能够倾听到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的不为人知的落寞。

三、结语

人文精神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文精神论文10篇

学习

网络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如何写网络教育的论文,网络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

学习

后勤部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后勤部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后勤部门工作总结13篇,后勤部试用期工作总结。XX年,后勤部对长沈两店实行统一管理目标,在工作标准和规范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XX年对所有设施设备进行普查,重新建立健全了设备档案

学习

房地产销售论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销售论文,内容包括写房地产论文的参考资料,房地产销售方案集锦7篇。销售流程贯穿于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快速运作、毫不脱节,才会真正地提高生产效益。房地产销售流程中主要环节包括:承接销售项目、项目

学习

文明礼仪策划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礼仪策划10篇,内容包括文明礼仪活动策划书模板范文,文明礼仪策划的活动流程。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获得人们持续的信任,那么就不要空喊:“狼来了!”策划新闻会时也不要放空炮。勿要使你的信誉——关乎媒介对公司的态度——承担

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途径社会中存在的非主流道德观与心理问题处处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

学习

智慧农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智慧农业10篇,内容包括智慧农业专业,智慧农业平台。(一)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农业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产业之一。在原始社会,人们偶然发现掉在土地上的植物颗粒可以发芽,长成新植物。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

学习

人文地理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地理10篇,内容包括人文地理经典,人文地理随笔值得看吗。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进程和学习要点。第二部分以TerryG.Jordan的TheHumanmosaic一书为基础介绍

学习

高中化学方程式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化学方程式10篇,内容包括高中化学方程式配平,高中化学方程式怎么推。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配平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变化,找出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例1:fe3o4+cofe+co2分析:找出关键

学习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内容包括汽车养护用品行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工商管理类的核心竞争力论文。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

学习

职称考试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职称考试10篇,内容包括职称考试公式大全,职称考试内容及答案。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特别是经济基础知识部分,看起来都是一些枯燥的宏观的东西,但是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知识,我们要结合实际去学,那样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

学习

幼师专业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专业10篇,内容包括幼师的专业知识简短,幼师专业实习。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创造力(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亚里士多德在其《畀思黑》中有“魂与身战”的提法,这种提法既先验又生动地解释了精神动力对于行为的促进意

学习

高等教育法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法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高等教育法全文100字。法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创立于拿破仑时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工程师学校在法国创立并发展,逐渐超过了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地位,法国社会对

学习

网络营销与策划方案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营销与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鲜奶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品牌网络营销策划方案。电商会议:“2011中国服装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峰会”火热报名中10月20日,由、中国服装网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服装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峰会暨中国服装产

学习

整合营销推广方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整合营销推广方案10篇,内容包括整合营销及推广方案怎么写,媒体整合推广方案。***书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涉及30多个家居建材、家电/小家电、软件、服饰鞋帽、快速消费品、酒店/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实战分享,对全球范围内100多个

学习

网络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如何写网络教育的论文,网络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

学习

房地产销售论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销售论文,内容包括写房地产论文的参考资料,房地产销售方案集锦7篇。销售流程贯穿于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快速运作、毫不脱节,才会真正地提高生产效益。房地产销售流程中主要环节包括:承接销售项目、项目

学习

化工本科论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本科论文,内容包括化工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应用化工技术论文全套。明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关系,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之前,对于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这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

学习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物理电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电学物理小论文1000字,初中物理电学论文。例2:如右***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B电流表和

学习

特色专业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特色专业论文,内容包括大学专业深度解析论文,最新专业论文解读。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规律探索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雷同。

学习

化学工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工论文,内容包括化学专业论文范文大全,绿色化学的进展论文。(2)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实践性非常强。除了规定的上机练习实践教学外,在计算机命令和执行的演示,化学

学习

工商管理类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类论文,内容包括工商管理论文模板完整版,工商管理类的论文。本书以各位专业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也可供其他专业学生毕业论

学习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word操作题论文,计算机操作论文范文大全。二、理论内涵与案例实践融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借助计算机辅助工作已成为当下的一种常态。作者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如若仅仅只是重视理论学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