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篇1
作为开展德育工作重要基地的高校,应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道德素质为目标。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多元化、高校化途径融入到当今高校德育工作之中是目前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现状为研究起点,探究增加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为主导,引入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期实现高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合,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途径
社会中存在的非主流道德观与心理问题处处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以现况调查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贵州省部分高校教师及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目前贵州省高校道德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了解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如何根据现实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心理需求改进德育工作现存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索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或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学方法,以有效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一、高校德育途径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扫描
1.德育课程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调查表明高校德育途径大多属于显性德育途径,理论课程、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黑板报宣传、***课团课等是目前采用较多的途径。大多数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灌输或说教式教学持反对态度,认为效果甚微或一般,更希望老师能够通过多样的真实案例,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
2.德育课程之外的教师进行德育的内容较少
除了德育课程的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虽有一些德育内容的穿插或指导,但内容很少。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开展的途径、效果等往往受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基本态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不同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实施效果因人而异、好坏不一。
3.德育课程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高校德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形式与***策》、《贵州省情》等,不可否认这些课程对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厌学心理,理论灌输办法、空泛的教学内容及任务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愿意接受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德育途径,这些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德育途径更具针对性,学生也从中颇有收获。
4.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样化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除开展核心专业德育教育基础课程外,同时应积极探索种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在进行专业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其他活动,比如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开展趣味心理游戏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案例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高校德育工作。其中,学生比较喜欢的教育途径包括心理活动或游戏、心理咨询与讲座、校园情景剧等,还有些学生喜欢通过观看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阅读具有心灵感悟的书籍、放松、运动等途径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
5.半数以上大学生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调查问卷分析显示,约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辅佐的关系持有肯定态度。笔者认为,两者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德育工作开展实效。
二、高校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
德育目标是指按照社会需要、教育目的、文化传统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等要求,实现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最终结果,在高校德育系统中具有指导功能,对整个德育过程起到导向和控制作用[1]。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治思想教育这一内容模块,由此导致***治理论教育几乎成为德育的代名词,容易将学生的道德问题归结为***治思想问题,不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心理需求,违背了“以人为本、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理念,部分课程内容和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2.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情感教育
高校德育的教育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任何事物的认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高校德育课仍一成不变地沿袭以往的内容和方法,忽视社会变化及学生的内在需求,势必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另外,高校德育内容更多侧重***治常识、高尚行为的提倡,而忽视大学生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等最基本的个性心理需求,缺少对心灵、情感的审视,使得学生主观上产生一种印象,即德育与学生的实际心灵困扰、现实生活情境相距甚远,课堂上很多内容难以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无意间助长了学生的抵触心态。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认识与处理和德育问题心理化认识与处理两种倾向兼存[2]
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内外素质的发展,但实践中往往存在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将两者的重心及性质相混淆。简单来说,容易错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绪失衡、认知偏差、行为偏激等看成***治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容易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认为大学生德行问题的来源是心理问题。上述混淆两者工作性质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两类工作开展不到位,因方向偏差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府宏观***策的学习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995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3]。
2.增加德育工作者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技能,增加情感教育
德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对原有的德育观念及知识加以更新;增进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增加情感投入,尽量消除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抵制情绪。许多专业教师喜欢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认识与技能掌握非常有限,有些教师因备受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心理失调的不良状态,不经意地把课堂之外的负性情绪带入课堂,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应强化心理技能训练,调节身心,觉察自我、***自我并创造自我,推动德育的高效课堂。
3.遵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
应予明确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如果德育工作的开展背离规律,一味地对其***治思想道德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或过于满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而放松正面引导教育,都是偏颇的教育。可见,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时展下的开放与多元化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方式将传统的德育理念与心理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
4.适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校德育方法主要为单向式、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积极性差,甚至还会出现厌学,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促进德育教学。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交谈互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素质训练等教学方法运用到德育工作中,无疑更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与此同时,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必要的人格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推进密切相关。高校德育工作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观念、发展学生丰富乐观的个性、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动机、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简言之,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外在的德育思想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素质。
作者:王艳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红艳.高校德育途径的现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37.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2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
中***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24-02
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对档案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主要从教育机构、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改进。但教育本身是强调互动、沟通的过程,教育主体及最终成果的物质承担者是受教育人员,因此档案高等教育的重心是学生,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双方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档案学本科生教育过程进行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是研究的主要方面”①。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学生专业选择、学习过程具体分析档案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学习动机理论与生源危机②
长期以来档案学被指称为冷门专业,报考第一志愿人数较少,近年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总体局面下,招生规模开始好转。然数量不代表质量,档案学专业的生源危机依然存在,主要与学生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习动机即是内驱动力。美国教育学家奥苏伯尔将这种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对知识理解、寻求问题解决的需要,源于人类原始好奇心与求知欲。是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大部分档案专业学生缺乏认知内驱力,原因其一,中国档案基础教育缺失。学生在高等教育前很少接触档案学,中国应试教育将基础学科分类,规定相应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四大功课外皆称不务正业,知识面较狭窄;第二,长期以来,档案学科性质被定位成***学科,不同于文学、***治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拥有广阔外延,与学生生活多有交集,档案学对学生比较遥远,缺乏了解和基本的认识,很难将其兴趣投射在档案专业。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完成学业以获得地位与威望的需要,不直接与知识相关,是间接需要,具有被动性、诱发性。此动机成为档案学专业吸引生源的主要原因。主要产生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当代背景,法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市场职位趋于饱和,档案专业因较冷门,市场职位空缺较多,尤其是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广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注重档案基础建设,提供稳定、高薪的工作单位,对于大学生诱惑颇大。但这样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极不稳定,当学生发现档案课程设置枯燥,就业面较窄,工作处于辅助地位,并不能发挥其能力,不免对本专业产生失望情绪。
以上两种学习动机共有特征是对档案学内涵本身并不了解,没有相应学科积累,缺乏兴趣,仅跟随社会大流,盲目选择。这样形成的档案学专业学生,缺乏研究热情,应付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节,找准自身定位,将浪费宝贵的时间和大学资源。笔者建议,在基础教育中引入一定比例的档案基础教育及有联系渊源的相关学科:档案基础教育虽然不能动摇主修课程的地位,但可以在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中适当加入,尤其可以作为德育环节的辅助。此外,历史学、***治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也可以作为激发兴趣的基点。如,参观当地档案馆、专门的档案教育基地,接受档案文化、历史文化的熏陶,可以补充应试教育缺乏的道德感染;收集感兴趣的档案材料进行整理汇编,引入孔子编纂《尚书》、司马迁编纂《资治通鉴》的档案编纂事例,以获得相应的理性知识。
二、学习迁移理论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迁移指学习者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③。迁移按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效果,负迁移是相互妨碍、阻扰的现象。学习迁移现象可以为档案教学提供方***意义。
(一)课程设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RAMP报告中提出档案教育课程,包含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信息专业教育公共课(与情报学、***书馆学共有课程),与其它专业共有公共课,专门研究课和选修课④。共六个类型,共涵盖几十种课程,与我国现有档案教学差距较大,如何系统科学的将档案课程在有限的四年中传授给学生,需要按照学习迁移规律、安排顺序,形成积极有效的正迁移,提高效用。
首先,学习迁移价值较大的核心课程。某些具有管理学院背景的档案学系,在初始阶段(第一学年)制定大量管理类课程及文科生不擅长数学,档案课程只有档案学概论,核心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没有相关课程与之呼应,学习效果打折扣。笔者认为,管理类课程与数学课程固然重要,但不是档案学课程迁移重点,在此阶段应将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等迁移价值较大的课程提前,形成档案管理八环节、机关文书处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档案基本意识。例如,在档案学概论中直接引入前段控制等理论,却没有对文件的相关认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在学习文书学等公文课程时,如果没有中国***治制度等相关学科的铺垫,对于行文方向、文种类型的学习也会出现空白区域。
其次,积极向其他相关领域迁移。档案管理课程是档案专业学科大厦的基石,而档案工作与机关单位行***工作关系莫大,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工作未来趋势,因此机关文秘类、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也是档案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在掌握核心课程同时,积极向相关领域迁移,完成对电子***务、电子商务的未来档案文件方向适应。
(二)教学手段
档案课程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的学科,实践性较强,教学方式除了知识传授,更需要学生“***发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为典型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⑤。
总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适合档案教学,教师提供平台,学生实践学习,激发其想象力和主动性。但必须注意实践性教学与单纯实习区别,在高年级阶段,一些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档案实习单位,主要是工程档案叠***、打码、装订、著录等档案基层工作,对于已接受较高层次档案管理教育的本科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这样的实习不能代替档案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只能作为基层工作的体验。而档案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⑥,这要求学生具备广阔的管理视野,能够宏观掌控档案工作各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复合体。
(三)教师与学生
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的最终成果应直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现今高校综合实力博弈的重心更多倾向于科研水平,师资力量与招生规模,而对于教学手段,学生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档案学教师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同步,在传授相应课业知识同时,更应该以自身高尚师德感染学生,教书更要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社科底蕴且具备熟练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
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一方面需充分利用自身权力,通过学生言论行为影响高校间的博弈模式,“推动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以形成了新型的内部质量保障模式”⑦。另一方面也必须尽早确定未来方向,从事本职工作或选择转行,继续研究学术或出国深造,自主安排充裕的大学时间,按照性格、兴趣、能力辅修相关课程,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姜智.教育心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
②朱玉媛.当前我国高等档案学教育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1).
③姜智.教育心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127.
④何嘉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档案教育课程简介[J].浙江档案工作,1985(8).
⑤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3
论文摘要: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和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强,身心互动,并大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法,还能使其成为心理***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从剖析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问题。
一、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常由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两方面决定,其中社会环境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健康心理的标准和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实现。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2001年天津市的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9%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98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标准为:(1)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现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自我认识正确;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悦、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乐于学习、善于生活和工作。(3)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发展比较完善,适应客观环境,个人心理倾向与现实要求能保持和谐状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学习问题。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但管理宽松,许多学生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再加上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大多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生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世不断深入,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同学间的交往矛盾就会凸显出来。(3)网络依赖问题。6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查资料、发邮件。但也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一天上网6—7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4)恋爱情感和性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观、恋爱观形成时期,又是性生理成熟时期,情感成熟和婚恋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5)求职择业问题。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一种过早忧愁、焦虑的心理负担。(6)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障碍。(7)自杀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家庭问题、考试问题、异性问题、欠债问题等精神刺激,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厌世和孤独,盲目选择以自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探索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的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应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其教学内容着手,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按“体育教学大纲”主线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体教学进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索质角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主要讲授体育与健康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主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身体练习和心理训练。开设或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还应根据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开设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级开设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开设选修课、专项体育心理课、保健与心理咨询课等。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可设为必修考试课,规定学期考查,学年考试。
2、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增加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指导。如:学生生理和心理一般的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咨询等释疑解惑内容。
增多调节情绪、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体育训练技能,增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项目。如:能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登山和攀岩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能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医疗保健体育、形体健美与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与训练技能;能锻炼学生情感控制力,改善人际关系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自我调整心理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可侧重教授1—2项适合其自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方法。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1、探索教学模式:可尝试运用“身体、心理测试_+建立档案呻分类教学_+再测试分析再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体育课开课之初,体育老师要组织对选修体育课的新生进行身体、心理摸底,身体、心理摸底可采用一组小技能测试、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小技能设置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恐惧症、焦虑症等体育实作方面心理障碍;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各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爱好,对人际关系、网络兴趣、恋爱情感、人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测试完后,应将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体育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简易档案还应设法与院校心理素质体系相挂钩。摸底后,将班里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可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分类施教,综合心理素质中上类为一小班,综合心理素质中下类为另一小班。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好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难度较大、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体育实践教学项目,利于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向上的坚强意志,也利于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差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先安排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可先侧重理论课,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辅导,必要时对“体育与健康、人生观、恋爱观、人际关系、网络”等问题开展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对整个年级的重点类学生,也可进行集中重点教育,可与班主任或体育课代表联系,做好重点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对有危险倾向的心理障碍学生,应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一般采用一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情况好转时,也采用一个学年当作一个时间段,体育教师在学期或学年开课之初,再对选修体育课的学生进行身体、心理测试摸底,结合上学期或上学年体育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及时修改补充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根据新学期或新学年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又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根据不同小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再实施分类教学,如此循环下去,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效益。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方法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
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5
作者:张国磊 杨龙滨 李晓明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 高等教育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根据心理研究理论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进行教育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高校体育;优化教学内客;创新教学模式
前言
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强,身心互动,并大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法,还能使其成为心理***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从剖析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问题。
一、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常由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两方面决定,其中社会环境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健康心理的标准和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实现。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2001年天津市的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9%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98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标准为:(1)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现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自我认识正确;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悦、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乐于学习、善于生活和工作。(3)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发展比较完善,适应客观环境,个人心理倾向与现实要求能保持和谐状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学习问题。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但管理宽松,许多学生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再加上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大多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生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世不断深入,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同学间的交往矛盾就会凸显出来。(3)网络依赖问题。6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查资料、发邮件。但也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一天上网6—7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4)恋爱情感和性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观、恋爱观形成时期,又是性生理成熟时期,情感成熟和婚恋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5)求职择业问题。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一种过早忧愁、焦虑的心理负担。(6)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障碍。(7)自杀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家庭问题、考试问题、异性问题、欠债问题等精神刺激,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厌世和孤独,盲目选择以自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探索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的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应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其教学内容着手,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按“体育教学大纲”主线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体教学进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索质角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主要讲授体育与健康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主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身体练习和心理训练。开设或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还应根据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开设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级开设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开设选修课、专项体育心理课、保健与心理咨询课等。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可设为必修考试课,规定学期考查,学年考试。
2、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增加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指导。如:学生生理和心理一般的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咨询等释疑解惑内容。
增多调节情绪、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体育训练技能,增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项目。如:能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登山和攀岩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能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医疗保健体育、形体健美与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与训练技能;能锻炼学生情感控制力,改善人际关系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自我调整心理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可侧重教授1—2项适合其自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方法。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1、探索教学模式:可尝试运用“身体、心理测试_+建立档案呻分类教学_+再测试分析再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体育课开课之初,体育老师要组织对选修体育课的新生进行身体、心理摸底,身体、心理摸底可采用一组小技能测试、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小技能设置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恐惧症、焦虑症等体育实作方面心理障碍;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各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爱好,对人际关系、网络兴趣、恋爱情感、人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测试完后,应将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体育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简易档案还应设法与院校心理素质体系相挂钩。摸底后,将班里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可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分类施教,综合心理素质中上类为一小班,综合心理素质中下类为另一小班。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好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难度较大、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体育实践教学项目,利于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向上的坚强意志,也利于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差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先安排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可先侧重理论课,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辅导,必要时对“体育与健康、人生观、恋爱观、人际关系、网络”等问题开展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对整个年级的重点类学生,也可进行集中重点教育,可与班主任或体育课代表联系,做好重点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对有危险倾向的心理障碍学生,应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一般采用一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情况好转时,也采用一个学年当作一个时间段,体育教师在学期或学年开课之初,再对选修体育课的学生进行身体、心理测试摸底,结合上学期或上学年体育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及时修改补充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根据新学期或新学年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又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根据不同小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再实施分类教学,如此循环下去,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效益。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7
论文提要: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中来,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心理教育,已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毕业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源于西方经济大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结构和 经济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也将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压力。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是全球的经济危 机仍在蔓延,尚未见底。前所未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2009年6月3目主持召***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 步加强就业工作措施和6月14日在湖南大学与毕业生座谈时都谈到,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加强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理教育的实质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培养和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具体来说就是教导学生为获得职业做好心理准备;应对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困境的技巧,这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现今社会劳动市场存在着就业难和招聘难的矛盾,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员;同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却难以找到他们愿意从事的工作。这 对矛盾从一个方面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偏差。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心理教育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只有在高校毕业生头脑里真正树立了正确 的就业观,客观正确地判断自己能力和对企业薪酬、职业发展的 要求,正确面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尽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心理转换,消除对家长、学校和老师的依赖心理,才能切合实际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 位。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也让自己能学以致用,尽早就业。由此看见,加强毕业生心理教育,是确保毕业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的重要措 施,是巩固高校教育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心理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能促使毕业生了解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公民,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自觉地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高校为社会 输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大学生就业的各项调查问卷中,心理教育所涉及的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方面的指标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都列于用人单位在招 聘毕业生时的因素中的第一层次,可见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准入条件。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 力弱,面对工作畏难情绪严重,显示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不应只面向高校学生的择业环节,而应全面涉及求职期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 样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以及参加工作后严格要求自我,树立良好形象,真正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部分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素质欠佳、理想 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高校成为多元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前沿,这使当代大学生 心理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社会因素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在带给人们更广阔视野和更多价值选择的同时, 也带来了人们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上的困惑、矛盾和分歧,这无疑加大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当代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毕 业生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强烈。西方国家通过电影、电视剧、网络向我国高校学生进行的文化宣传,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表现在:有的以自我成才为中心,追求自我奋斗和自我价值;有的对前途悲观迷茫,意志消沉而无高尚奋斗目标;有的受西方思潮影响,崇洋媚外,追求国外享乐为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
其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就业观念的转变、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毕业生心理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有利影响的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就是就业观和成才观的功利化。从现实利益方面来看,部分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更多地关注职业的“含金量”,过分地看重工作待遇, 而忽略了自身特点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或者就业的过程中,过分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 社会利益的结合,不愿意投身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再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竞争激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招生和毕 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反映就是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及其造成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规模的剧增。在这一情况下,毕业生因就业过程中竞争者大量增 加和就业选择范围缩小而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分化的加剧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中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困难学生群体,他们是一个需要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需要特别关照的群体。
(二)高校因素
首先,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心理专业或者心理课程,只是设置了心理咨询室,而心理咨询老师难以顾及众多全校学生。其次,高校的扩招在带来中国高 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扩招使本来就不足的心理教育师资更显匮乏。尽管近年各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 都有明显的增长,但其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造成毕业生心理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象。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引导的趋势。所充实的心理专业教师 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一线上,而无力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而且心理专业知识教学与学生心理辅导有着重要的区别。教学过程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知 识的掌握;而心理引导关注的是学生心理认知的转变和心理情绪的调节;教学过程是一对多的讲授知识过程,心理引导更多的是一对一或一对几的个别辅导。而且正 因如此,高校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工作尤为突出。
(三)毕业生个体因素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较大,这对毕业生心理素质 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种种心理偏差。另外,毕业生 中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群体,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增加,父母对子女就业的期望也随之提高。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某些层次和某些专业的学生就 业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形成了巨大反差。
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现实条件和自己能力认识不足,产生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认为家庭条件差,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绩不够优秀、不是名校毕业生,这都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无法预期,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由于对就业前景难以预期,对毕业后的情况感到失控和无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容 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择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准,导致产生从众心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够及时转换角色,喜欢到东部沿海大 城市、大企业工作,认为辛苦学习多年,一定要找个体面、舒服收入高的工作。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在大城市理想的工作岗位出现了很低的录用率,而西部城市的 众多中小企业则出现了招聘不到满意的优秀人才的情况。大学生缺乏信心,依赖心理强烈。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依赖心理表现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性不强, 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心存依赖,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而是一味 地依赖家人、朋友、社会关系给自己找门路,让家长替代自己去奔波。
(四)金融危机影响因素
2008至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 融危机从西方发达经济国家的虚拟经济蔓延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中。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许多企业在今年的校 园招聘中纷纷削减名额有的甚至取消了原定的招聘计划。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沿海加工制造和出口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这对沿海高校的毕业生影响尤为 严重。
四、加强毕业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综合实力,调整就业观念,是高校毕业生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要在学习阶段,从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提前为就业积累资本。一是培养集体意识,能否在参加工作 后顺利融入团队并为原有团队所接纳,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这取决于个体的团队意识水平。二是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提升业务能力的基 础,但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良 好的自我学习、自我增值提高能力是知识更新的保证。三是加强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是使专业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在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看 重的是专业知识储备和在现实中应用的能力。而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从事实际工作的业务能力将会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员工的重点。高校毕业生若要在激烈的职场 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加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二)正确认识自我,消除焦虑自卑心态。
首先要正确认识、评价自 己,接纳自我,消除自卑心理。要消除自卑心理,至关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评价自我不仅表现为知道自己 的短处,也表现为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是建立自信、消除自卑的有效方法f51。首先,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积极进行补偿。其次,要在抓住机会恰当地 展现自己的才能。再次,还要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如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摆脱因为紧张、焦急、忧虑等原因带来的不良情绪。其次要增强 竞争意识,克服困难与挫折,消除焦虑自卑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克服焦虑心理。要克服焦虑、急躁的心理,就要打破求稳的想法,增强竞争意识。而且有竞争必定 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就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则能得到缓解或克服。同时,毕业生还应克服自己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否则越急越容易 择业失败,而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和焦虑的情绪。因此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
(三)摆脱麻木从众的心理,正确定位。
高校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我后,应该找准自己的求职目标和定位。不要盲目与他人攀比,更不应有从众心理,这样尽量减少挫折,也会减轻焦虑的程度。盲目从众地蜂拥到沿海城市的大企业求职则会事倍功半。应该全面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和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自身实际出发择业。将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的要求相结合、将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将短期的收益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对自身的择业目标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减少因盲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而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四)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心理教育的力度
重视危机干预,避免发生不良后果。为此,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助和互助的力量,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互助、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二 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危机干预多级网络, 通过明确职责、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多级干预网络有效运作;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尤其是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危机干预中的专业作 用。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心理问题常识培训和讲座,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引导毕业生科学合理 地实现就业心理压力的自我疏导,正确面对就业挫折,减少自身的心理问题。
(五)重视家庭育人的重要作用
为确保毕业生 顺利就业,学校与学生家庭应经常保持联系。家庭是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毕业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所受到的影响比较持久,而且在性格培养上,家庭教育的 个别化与学校集体教育相比有其一定的优势。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有物质上供给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情感支持、精神引领。对待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 困难,父母要冷静、客观地帮孩子分析问题、找到症结,帮助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各种困难。
(六)将心理教育贯穿到就业指导全过程中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心理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科学的择业期望值。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注意将国家、社会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另 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当前,在就业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都理想就业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 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在就业指导中要教育学生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求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同时要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和作风教育, 使毕业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8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从冲动心理、焦虑心理、自责心理、男女心理四个方面入手,对高中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当高中生产生孤独感时,正确引导高中生对生活和学习压力进行缓解,并通过科学减压方式,积极面对升学等问题,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健康发展状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以下就是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等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冲动心理。即由于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属于青春期成长时期,所以,生理因素分泌旺盛,易形成冲动、暴怒性格。同时,若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佳。如,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和应试教育,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中生成长压力,让高中生逐渐产生冲动心理,因此,需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这一心理问题进行缓解;
第二,焦虑心理。即因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迫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开始表现出局促不安,害怕人多的沟通障碍。因此,在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了解决高中生焦虑心理问题,必须定期组织运动会等有氧运动,让学生体内激素得到正常分泌,避免焦虑心理障碍的形成;
第三,自责心理。即当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未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时,部分学生会开始质疑自己能力,产生患得患失的感觉,且当害怕失去时,逐渐形成了自责情绪;
第四,男女心理。即受“男女有别”传统观念的熏陶,高中生往往会对异性有着一种特别情愫,一旦这种情愫产生,就要求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男女心理进行指导,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二、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
(一)建立专门工作机构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焦虑心理、冲动心理、自责心理、男女心理是主要教育内容。而为了更好的提高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应在焦虑心理和冲动心理等心理问题教育期间,建立专业的工作机构。即成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由市级心理辅导中心科学规划心理课程意义评价、活动开展效果评价、短期规划等等,并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网络,由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成,继而借助完整的工作网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同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工作机构构建的基础上,需由校长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领导职责,而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家长等成员共同负责个别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反馈学生心理辅导结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专门工作机构构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效果,应相继完善心理教育中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制度、团体辅导制度、心理教师培训制度等管理制度,由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带动教师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高中生冲动心理、自责心理等心理问题进行跟踪、反馈、排解。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所以,在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期g,必须先加强对心理教师职业方面的培训。即以“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模式,丰富心理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知识。同时,鼓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通过对心理健康理论书籍的阅读,了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了突出有效性教育效果,必须在师资队伍组建时,展开教师资格评价工作[2]。如,“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资格审核等,由此通过规范化的考核办法,成立一支具有扎实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的教师队伍,为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构建科学的辅导网络
为了达到有效性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注重构建科学的辅导网络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高中心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组建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学生、心理教师、家庭、学校等各个系统组成部分。其中,心理教师在系统工程中,主要负责实践性辅导工作。所以,学校应借助新媒体手段。如,QQ,微信,微博、网络等,向心理教师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高效性完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中,可尝试开发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资料宣传、家长会等方式,向父母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然后,由父母负责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预防学生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形成。
三、结论
综上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手段,可实现对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控制,并更好的适应当代教育趋势。所以,在现阶段高中生教育工作中,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中,从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构建科学的辅导网络3个方面,提升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并借助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使高中生焦虑心理、冲动心理等心理问题得到高效缓解。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3):31-42.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9
[关键词]微博;思想***治教育;大学生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40 — 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 考 文 献〕
〔1〕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
〔2〕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高等教育心理学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策研究
0 引言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的民办高校应该包括民办学院、***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截止2006年底***统计,我国共有***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学院318所,两类在校学生达到280.5万人,其中***设置民办本科院校28所(现有40所)[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有的特点,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给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被重视的发展过程,对于民办高校起步更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具体如下:
1.1 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民办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却晚了近10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不少学校至今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已经开展的民办高校许多是凭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努力在推动,缺乏相关支持,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难以提高质量。
1.2 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绝大数民办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应的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效果不佳。
1.2.1 重视程度不够,即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发展,这项工作对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仍有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加油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误解,尤其是在经费支持上,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没有一个民办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经费支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认为只要做到学生不出大事就好,比如:跳楼等自杀事件。更多的经费花在实验室的建设,多媒体的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简陋,基本上没有心理测试的软硬件,即使有也比较落后,得不到更新。
1.2.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体制不顺,人员流失严重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个重要的方面[2]。但在有心理咨询室的民办高校中,机构设置比较紊乱,归属不清楚,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12所有心理咨询室,7所归在学务处或者在团委,3所在共科部,其他2所挂在其他部门,基本上都是行***人员编制,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专职人员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兼职人员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大部分人员工作量大但报酬低,目前心理健康教师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还有些民办高校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1.2.3 心理咨询教师缺乏 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的比例是:1:10000,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连1:10000都达不到[2],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50%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此外兼职的人员均由辅导员来担任,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用德育的工作方法代替心理咨询***方法,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德育教育。
同时,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的专业技能,对心理疾病相关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都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在我国,从业人员按照要求也必须是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方法。而多数民办高校心理教育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即使培训,目前的培训工作也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实习和督导,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甚至有些根本都没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低。因此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缺乏心理素质教学的开展 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课程能普及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正确认识现实中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而在我国90%的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至于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的讲座更是寥寥无几,有个别民办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的也只是课堂灌输,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1.4 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而在民办高校各个部门人员都比较精简,所以部门职责比较明确,而且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想***治工作人员的事情,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往往其他部门都这项工作了解不多;而且咨询中心和各个院系之间配合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互相掌握的一手资料不能提供对方参考,也就是没有很好的衔接,无法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欠灵活 面向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未开展,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以个别辅导为主,职业辅导主要以提供就业信息为主,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等活动开展的很少,职业心理辅导不普及。而团体合作的精神和技能是大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综合来看,目前民办高校面向全校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处在发展初期,而且由于人手和专业的限制,使现有的辅导工作仅仅处在表面上,不深入。
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转贴于
2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研究
对于任何性质的学校来说,***策资源将是最大的资源,如果没有***府的支持,民办高校将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府出台了系列法规支持民办高校,有1982年的修订的宪法中规定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有1987年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有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有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那教育促进法实施条列》[3],在这些法规和***策的指导下,民办高等教育也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府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审无保障的局面 ***《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涉及到人、才、物等方面,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对民办高校来说,现在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款,更无法确保教师的质量和心理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的有序发展。
2.2 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 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不过,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辞职、免职、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使得民办教师在医保、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3 改变招生不公,学生待遇不公局面 在我国行***法规明文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均有享有招生自主权。但是在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公立院校优先、民办高校最后录取原则[4],现在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三本院校,按照录取的顺序,一本、二本录取后才开始三本,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质量受限,恶性循环,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永远跟不上公办学院的学生质量,无形中就会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应贯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在招生、教学、行***管理和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均享用平等权利,尤其应改革招生制度,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参与不同层级的招生,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5]。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待遇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从毕业生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差距。
2.4 加强监督环节的***策落实 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督促作用,同时,将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下阶段各个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参考依据,建立评估体系。
2.5 建立心理健康督导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 督导制是由专业人事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到各个民办高校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制度,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候,可以与督导组联系,得到指导。
资格认证可以由***门规定考试科目,制定考试大纲,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的人员才能取得资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6]。
参考文献:
[1]金劲彪.民办高校***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4]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等教育心理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