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10篇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1

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当今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嫉妒心理强、自卑心理强、没有集体意识等等。只有深入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才能从根本上找出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目前,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原因。大学生通过高中紧张的学习阶段,进入到大学生活中。大多数是要离开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熟悉要经历一个阶段。需要自己***的思考、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处理更多和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来自于老师的指导,而大学阶段则更能多来自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加之,大学生的年龄较低还没有对世界形成正确的人认识,性格也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就会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人性格形成的第一课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氛围和谐融合对孩子就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容易敏感、暴躁、不自信等等。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现今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认为学习好了就是优秀的,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这种看法其实是忽略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须知做人首先要有完整的人格,有健康的心理,这才是人幸福的根本,才是其未来生活更宝贵的财富。另外,家庭背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往往因为得到的物质更丰富而不懂得珍惜,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不顾他人的感受。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其他同学,而失去自信、自暴自弃。

(三)学校原因。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便开始四年的大学生活。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条件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大学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教师能够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以及学生之间能有和谐融合的关系,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就会比较的健康。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学校不只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更是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使学生能够适应大学的生活,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四)社会的原因。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性,大学生也同样要面对社会。目前的大学生面临最严重的社会压力来自于就业。大学生的各种对就业的期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比如,专业是否对口、工作的地点、工作的薪酬、上升的空间等等都存在着本身要求与现实条件的差距。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挫败感越来越强烈,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产生消极、自卑、焦虑的心理。

二、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2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历经近百年,从时间纬度上对当代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研究作一归纳。当代我国对于明确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美育一、美育研究与哲学观的觉醒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育作为音乐教育哲学最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在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意义上受到关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陷入危机、经历变革的现实基础上确立、发展,正是以改良人心、改造社会为目标。在抗日救亡的历史境遇中,音乐教育对情感、精神的作用,在激发凝聚民族生命力、能聚战斗力的意义上,得到关注阐发并推向实践。1.“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提出――通过古籍研究发现,自春秋以来,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在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的***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这种特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真正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提法,实际上是我国上个世纪初蔡元培所主张“美育”认识的深化。他在民国元年任教育总长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l912)一文,首次提出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美育作为“育人”目的实现的基本保证。1923年六月***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强调了美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1932年***颁发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为内容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3.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代表了中国代新型音乐教育最初的理想目标,至今仍具有现实的启示。这在本世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设置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也与美国提倡的***音乐教育――审美教育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并且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不难窥见审美哲学在我国有它存在的内在历史的原因。二、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后近20年,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音乐教育又转而强调智育功能。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五大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以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美国的综合乐感教学法),此后,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深度的了解,势必要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采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所以综合学科内容教学,成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和戈尔曼(Gorman)的“情商理论”(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与传统智力理论不同,情绪智力强调能力的情绪因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运用情绪智力概念去解释个体的绩效和成功)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受后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内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如音乐教育者对于审美哲学的理智审视,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哲学问题研究兴趣的高涨,以及艾利奥特创立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等,致使人们急于追寻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批判不断引起人们质疑的审美哲学观。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哲学观便应运而生。即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在国内出现了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提出哲学批评的学者,充分肯定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思想,提出要构建“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直至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的现实还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指导下在发展着,但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种局势在慢慢出现改变。作为多元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的交流所存在的悖论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诸文化之间如何既互相交流和理解,又能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固有文化的特色,是一个严峻而艰深的课题。三、批评与反思2009年,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音乐教育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中,来自国内及港澳台20余位专家和代表,齐集一堂,分别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对音乐教育哲学及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等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朱玉江提交的论文《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反思》一文中,对当代的中国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20世纪的我国音乐教育的百年历程始终未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思维定势中。在全球化时代的西方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研究、音乐教育学发生重大转型的时候,主体性哲学主宰的音乐教育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作者总结为4点:(1)以音乐语言为基础的交往活动;(2)音乐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对话和理解的过程;(3)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生成和发展;(4)音乐教育归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作为其研究对象。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余丹红教授的文章《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若干问题思考》中,围绕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点出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1.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往往将音乐教育哲学的纲领性、原则性与普遍性原则暂搁置一边,而搜索、提取一些口号式的“核心问题”“可操作程序”,并不甚顾及上下文关系地将之应用于音乐教育的体系建构、标准制定、甚至***策法规的制定等,使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偏离“大地***”原则而趋于实用主义。2.如何辨清哲学与美学的区别,是我们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首先应该理顺的基本概念。毫无疑问,音乐教育哲学中包含诸多美学问题,但是美学绝对不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全部,或绝大多数内容。3.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历史上下文关系中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淡出理论研究的核心地位。音乐教育哲学变革、突破的要求,不仅来自音乐教育实践,来自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及文化环境。几十年来,我们的耳边不断地在喊着:音乐是情感的符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等等,这些音乐教育主张并非都是绝对的真理,但至少他给我们的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很多参照,或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自身是否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也许正是在这种反思中,加上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影响,萌动了音乐教育哲学的改革、突破的欲求。

参考文献:

[1]吴淑元.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学法 教材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自1991年10月第一版发行至今15年了,这15个年头是我国音乐教育迅猛发展的时期,对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其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深化是此前我国音乐教育的任何时期都无可比拟的。为此,此书的修订版于2006年10月应运而出,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西安教授认为,“该教材的初版,就已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敢于针对音乐教育改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品格和水平。这不仅是该教材在16年的使用中,受到各地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也为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教材在修订过程中,着重吸收和补充了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外特别是国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使其成为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学领域中的一部具有学科体系完整性、学科理论创新性和学科教学实用性的优秀教材”。(李西安,2006)

那么修订版教材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呢?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构建音乐教育研究框架

修订版教材在总体建构上有了很大扩展,由旧版的八章扩展为十三章。根据笔者阅读比较,除了“国外音乐教学法”一章内容变动不大外,其他各个章节均由于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补充了新的内容,与旧版教材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实质上也表明此新版教材由表及里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该教材站在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构建了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全书可分为基础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三个部分,它们分别起到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阐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优化音乐教育的实践行为目标的作用。基础理论部分在原有的绪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简史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三章,实践部分则在原有的音乐教学原则、教学法及音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拓展为全新的“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领域”、“国外音乐教学法简介”、“其他类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育实习”、“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结构。

二、系统地梳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

该教材系统地梳理、介绍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如在“音乐教育哲学”一章中对几种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引介,在“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中对有影响的西方音乐心理学流派的概述,在“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中对人类学成长的追溯,在“音乐教育简史”中补充了“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动向”这一音乐教育的当代史等等。在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介绍方面也避免了以往理论书籍艰涩难懂的文风而选择了化繁为简的普及性话语,如教材从讨论“什么是音乐教育”、“什么是美育”入手,让学生建立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在音乐教育的概念方面,既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包括社会音乐教育等广阔的空间;在美育的概念方面,既强调审美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的不可或缺,又强调“育人”为美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说,这是一本视野开阔、深入浅出的好教材,对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来说,这亦是步入音乐教育研究门槛的一本很好的导引书目。

三、理论与教学实践和***策相结合

音乐教育各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音乐教育的实践,该教材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色,如果说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美学方面的学习,是为了深化学生对音乐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探索,那么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以及音乐教育简史,则是拓展学生音乐教学理论知识、音乐文化历史视野所不可或缺的;而实践部分则以课程理论为引导,结合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实践,从音乐课程、教学领域、教学法、教育类型到音乐教育评价、教师教育、教育实习以及研究方法逐一讲解,力求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结合国内外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成果

修订版教材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但本教材不是这些成果的简单堆砌,而是紧扣“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为出发点,以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实践为根本目的为主线来组织教材的内容的,充分考虑到一个未来的音乐教师脑子里可能出现的问题。力求在学科入门的基础知识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五、具有丰富的配套音响资料及课件

假如说口传心授和文字印刷分别处于第一、第二传媒时代的话,修订版教材的出版时间则处于“第三传媒时代”(谢嘉幸,200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了作为音乐教育教材的特色:该书配有全套的多媒体课件,每一章节都配上了丰富的音乐音响、教学影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影片资料,使该教材的理论教学更为生动,实践操作更为具体。

六、新颖的体例格式:导读与引申

该教材采用了新颖的体例格式。如每一章开篇都有“本章细目”,将每一节的标题以及谈哪几个问题都层次分明,使读者一目了然;细目下面是1~3条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名人名言,如“音乐教师教育”这一章的名言是:“做一个好的老师要比做一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的多。对于一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是他一个人。对于一个不好的老师,他会持续他的失败30年(从他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柯达伊”。名人名言就像领航的灯塔,点明了每一章的理念和重要内容,更好地引发了读者学习的兴趣并时刻在提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有的使命感。每一章的正文后,都附有“基本概念”、“讨论思考”、“参考文献”、“相关链接”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是对读者学习的简要测评,便于读者复习、巩固基本概念和知识;后两个部分则规范地列出了参考书目和推荐书目、网站,其中罗列了大量国内外音乐教育领域的论文、著作和知名网站,对于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4

论文摘 要: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存在本土化音乐教育体制欠完善、音乐教育理论与观念整体滞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确立中国音乐学派思想,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核心价值,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

自从20 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音乐学院从过去的不到10 家发展到目前有各类音乐学院名称的学院三、四百家。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起色和发展。像谭盾、郎朗、***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音乐艺术家的身影也逐渐增多。出国留学深造音乐,以及与各种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也都十分频繁。音乐基础教育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青少年业余音乐文化生活的热情也在空前高涨。

然而,像我们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和历史的伟大国家,却没有自己的核心音乐教育理论,不能说不是遗憾的、或者说是悲剧性的。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自己原创的、***的音乐教育理论是既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又阻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仅是指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及其理论,而应是指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格和民族音乐智慧的音乐教育之理性主张与系统思想。

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即中国全部音乐教育智慧的系统集成。因此,决定当下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能否有效快速生长的关键,是看能否探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思想。探究中国性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是目前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学术的重要任务,是中国音乐教育持续生长的保障。那么,如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呢?

一、要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思想。

如果缺失探究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意识和观念,必将影响人们主动探究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行为。只有当有了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的引领,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构建起中国音乐教育的系列学理。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应该以“生活世界”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而“体系音乐学”也要放到工业化和理性化时期的生活世界来评价,正如胡塞尔讲科学世界也要放到生活世界来评价是一个道理。今天,人类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生活以及生态文明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重新评价工业文明时代音乐生活世界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以及重新建构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时期的音乐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体系。

二、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

如果想要真正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当然是千万不可忽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总是会呈现出具有这个民族和国家特色的音乐文化印记和共同特征。中国音乐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是随着中国人民求生存求幸福历史演进发展的结果,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说,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表征,也是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形成与实践的基础。所以,在谋求中国当下与未来音乐教育和新生长点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和已有成果。这样才能避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无根行为出现。

转贴于

三、全方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的时期,谋求中国音乐教育理论,还应该有广博的视野和心胸。也就是说,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类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内涵,比较和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财富,为我所用地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形成。我们强调探究建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是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要在保护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前提下,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下形成本土音乐文化特色、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兼容博大的,才是更具生命力与指导意义的。

四、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

探究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目的,是要完善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系统。因此,在研究构建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花大力气探索和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有效生长。

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化引导作用。本土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生产劳动经验、情感变化和审美价值,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烈的示范教育作用,引导着人们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俗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趣味。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本土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本土的音乐文化中思想得到提高,审美得到健全,传统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

总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就是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认知和突出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特色,突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这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音乐教育生长的系列关键要素点。发现和找准中国音乐教育在当下和未来的核心生长点,是促成完善建设具有中国学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迎接未来音乐教育更大发展的必由之策。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5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

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 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审美;定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村”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每一种文化都积极投入到世界交流的潮流中,多元化社会已经初现端倪。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拉近,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被各种肤色的人无障碍的理解和接受,但仍然会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因此,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应结合文化特色进行开展,这对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创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着眼于对世界各种主流文化音乐主体间的交流和理解,取各家之长来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充实我们的灵魂,带动我们民族自身音乐的创新。国内目前的基础音乐审美教育,也正是应对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深入探究。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起源

音乐的历史非常久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音乐特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音乐感受,音乐是一个时代的灵魂,而音乐审美教育则是在20世纪才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较早是由伦纳德•迈耶在其论著《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中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之后引起很多教育专家的关注。随后,贝内特•雷默对此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这套理论付诸实践。雷默对美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美国现代音乐审美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同时,雷默还多次来华进行访问交流,对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1]雷默对于音乐教育有其独特的见解,在其代表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他指出,音乐教育具有与音乐不同的性质和价值,教育的关注点应该在音乐的性质和价值上,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更关注艺术的艺术功能或表现功能。”[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雷默对于音乐教育有特殊的见解,他所提倡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基于艺术本身开展的,更多的关注音乐情感教育,突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教学观念,这可以看做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正式起源和理论根基。

二、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1、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

“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化本身具有发展创新的能力,各种文化的交融是社会发展的比如趋势。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杜威提出该观点是建立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的,杜威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应该并且必须接触不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形成多元化的观念。这一概念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在音乐教育领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成为一种主流说法,它涉及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呈现世界范围内优秀的音乐文化,突出音乐本身所带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上。这一点符合当今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外来文化。毫无疑问,在多元化社会中,这种观念势必会成为新音乐教育的主流。

2、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再发全球引起教育***,同样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外来文化持更为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中去,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国内对多元化教育的深入研究渗透到音乐教育中,部分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不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这使得多元文化音乐审美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另外,中小学的音乐审美教育也适当渗透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在《新课标》中对音乐教材进行适当增编,希望能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音乐鉴赏思维。

3、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与现今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孕育出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色,进而演化成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对塑造本民族的特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族特质决定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影响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著名音乐家王耀华先生认为文化决定音乐风格,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世界上诸多国家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文化背景类似的地方可以归结到一起,因此可以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九大区域。这九大区域实际上代表了九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九种文化特征,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样式。这些风格的音乐与我们传统接触到的音乐有很大的差异,而没有这种文化素养或文件背景的情况下,很难把握这些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如何融合这种差异,真正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文化下的审美体验,体会文化音乐的美,是现在实行多元文化音乐审美教育的难题和关键所在。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审美的尴尬

审美是一种心理感受,因此,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帮助我们分析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审美教育的困境。一般而言,普通人的音乐审美是一种文化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这种心理定势使我们在面对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文化背景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经验,心理定势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感受,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刻板印象”。心理定势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加强感知的质量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同样也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的质量,使你陷入心理困境。从理论是看,目前使用的音乐教育理念一般是着重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以及练习、评价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适用于某一文化的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帮助其***进行音乐审美体验、判断音乐的优劣与价值。这在音乐学习上无可厚非,但这种审美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对于多元文化会产生懒惰心理,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符合审美习惯的音乐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带有文化属性的,能够自动拒绝不符合自己认知习惯的音乐。“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时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中;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称述来表达;离开了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

四、实施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由于长久的一元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定向思维使得现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存在很大的阻碍,即学习者本身的文化观念和心理定势对于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音乐感受产生一定的困扰。不过音乐审美教育不需要完全改变一种文化习惯,而是应该突出音乐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因为不管是音乐的文化情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难以理解,还是学生的刻板印象等原因导致个人难以进入特定文化所富有的音乐审美环境之中,多元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都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情感。那么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依据著名音乐教育家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对于审美教育的分析,即审美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即时效果,而应该关注长期的改变。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接受多元文化音乐,而是通过多元音乐教育塑造学生对于多元的认同和欣赏。青少年时期是难以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音乐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直觉敏感性,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音乐审美教育,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对于实现学生多元化思维、创造性理解是有帮助的。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音乐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应该看到,“音乐”本身是由音乐各要素构成,其本质是相同的,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只不过是不同文化音乐之间对于各种音乐要素的运用不同而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本身是一个新事物,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教育本身的目的并非知识性的,而更多的在于人的塑造。多元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窗口,让我们认识更多是事物,抓住文化的本质,关注每一个个体在欣赏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时都能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尊重个体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感知,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妮 单位: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2004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7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音乐人类学 跨文化交流

音乐教育是一门古老而特殊的教育学科,它在世界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仍然是以欧洲音乐文化作为学习的基础,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学习音乐是从学习西方音乐开始的,西方的古典时期或浪漫时期的音乐也被作为“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代表受到“特别的”关注。甚至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体系也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音乐理论基础,学生学习音乐的最高评判标准是在“国际的音乐比赛”中获奖。当然这包含着西方音乐技术标准的一种成就,但是,如果音乐教育以此为标准的话,我们自己的音乐将失去其在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意义。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曾说过:“音乐是人造的,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欧洲音乐家,还是非洲部落的土著人,都是人类的一员,都是音乐的制造者。不管是巴赫的弥撒,还是南非文达人的民歌,都是‘以人的方法组织的音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在坚持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体系时,起点应该是平等的、一致的。”我们在尊重西方严肃音乐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应该看到它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特殊性,如纯以西方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文化艺术领域将丧失***性,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危险的,当然,拒绝学习和借鉴也是错误的。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应该走出西方,在21世纪一个开放性的全球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以及重构自身,这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挑战。

一、音乐人类学的世界观及对当代世界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音乐人类学关注“非西方”音乐文化的研究,这对“西方文化中心论”观念的破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方文化中心论”是在欧洲殖民主义兴起后滋长起来的一种带有殖民色彩的理论,它认为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巅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当于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在此观点影响下,一些音乐学家用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了解、认识非西方国家、民族所具有的使他们感到万般新奇的特殊音乐文化,并极力想把这些相异于欧洲音乐传统的、且为欧洲人鲜见的音乐文化模式公之于众。这种对待“他”文化的猎奇心理和殖民心理与文化单线进化论理论有关。文化进化论注重用文化的同一性和普遍性来替代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进化论的结果是导致了把欧洲文化的特殊性作为全人类普遍标准的结果。这种建立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文化观点遭到了音乐人类学界的反思和批判。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

受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的艺术音乐形式并不是人类唯一完美的音乐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的价值正在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人类学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音乐人类学在对“非西方”音乐文化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音响资料及理论成果,这也直接影响到国际音乐教育界对“非西方”音乐体系及其文化价值的肯定,如今,“Musics”已经成为常用词汇。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界已经看到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西方音乐上是不妥的行为,尊重音乐文化风格的多样性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受此观点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已经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E)看待音乐教育的***态度。1993年,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参与了“I***E世界文化的音乐***策”小组并负责起草了《I***E世界文化的音乐***策》,该***策被确立为I***E对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重要指南,为当代世界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当人们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教育时发现,西方音乐只是人类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始转向西方之外的音乐文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和语言一样,各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的文化编码系统和自己的意义阐释。

二、音乐人类学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1.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音乐具备学习的价值,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受到合理的关注。音乐之所以在学校中,首先应该是由于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的缘故,这是音乐在学校中作为一门具有***的艺术和学术价值的文化体系而存在的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人类的文化,非艺术的文理学科的传承是重要的,没有这个传承,人类的知识就会断线,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是同样重要的,没有这个传承,人类的音乐、艺术的历史知识和精神就会消失。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常作为选修课程出现,这显然没有正确地看待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主张全面认识和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提倡音乐教育应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美国的学校教育受制于纳税者的税款资助,因此,在教育资金来源下降时,非核心学科面临被裁减的命运。同时,核心学科是受到法律直接保护的课程,它们在教学时间、条件装备投入、师资保证等地位上都优于其他非核心学科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美国***府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已经把艺术确定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并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和美国一样,现在许多国家都把音乐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我们应该看到音乐代表着人类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而且是人类在创造和共享活动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完整和充分的学习,才能领悟其丰富的内涵。

转贴于 2.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教育应该关注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以“纯粹美学”为基础的审美的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影响很大。在“审美”的音乐教育观影响下,音乐很可能被划分为“美”与“不美”或“好”与“不好”的简单的价值判断。而“审美”仅仅是音乐“生活体验”或“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与生活体验和生活世界不是截然分离的。音乐的起源和存在不是由于“审美”的缘故,而是以人的起源和存在为依托,人首先是存在于文化中,音乐也是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存在。因此,“审美”只是由于人和文化的存在而存在,它只是伴随人与文化存在的一部分,从人类文化整体的意义上讲,“审美”不能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审美”的音乐教育观是有局限性的,它体现的是受“西方文化中心论”影响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系,如果我们把“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这种音乐概念体系的西化将导致我们文化灵魂的西化,这将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我们的音乐教育将没有现在甚至失去未来。当代哲学与文化理论已对这种审美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了解构,解构不是完全彻底的否定,而是一种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音乐是因文化不同、社会属性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异的,音乐可以是一种表达、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种工具。“音乐是什么”不应该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标准答案。

面对“文化中的音乐”这一观念,音乐人类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认识音乐世界的文化模式,即从音乐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或围度来认识理解音乐和进行音乐教育。首先,我们要了解不同文化中关于“音乐”的概念。关于音乐的概念理解,是探索一种音乐体系的基础,这些音乐概念预示着所有人的音乐行为,没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有对这些音乐真正的理解。正如印度音乐家香卡曾说:“要理解印度的音乐就必须学习和了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印度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若不研习我们的传统和文化,那么他所演奏的印度音乐也是不真诚或虚伪的。”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今天,受“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消亡的威胁。世界万物、人类都存在个体差异,文化也具有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往往是独有的价值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个体差异才使世界万物、人、文化显得丰富多彩。音乐人类学关注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认为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却平等的音乐体系,所有音乐都存在于它的文化背景中,不同音乐文化具有同样的表现和交流的作用,具有同等的价值。音乐文化多样性不仅能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而且每种文化都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结果,每消失一种文化,人类就消失一种观察、思考、感觉的方式,同时消失的是一种适应于地球某一区域的生活方式。尊重音乐文化多样性,也是保证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在当今这个全球互联网络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跨文化的音乐交流能增进全球人类相互了解、减少误解,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对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交流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而音乐作为增进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培养具备世界观点和世界胸怀的中国人的一条途径。同时,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往往是由于对“他者”文化的误读而产生的。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是文化理解。人类学家哈维兰曾说过:“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所有的人都互相依赖;所以,生活于世界某一地区的人们的所作所为往往对生活于其他地区的人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人类相互之间都有这种依赖性,而且在技术上都有能力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因此,了解‘别人’成为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人类学对当代生活所做的贡献是理解其他民族并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其他民族,而这正是我们生活于当今世界所必需的基本态度。音乐人类学所强调的文化差异性、多样性、文化平等为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文化对话。对话也是理解的过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通过对话又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真正的对话必须走出自己的思维框架,进入“他者”文化的思维框架,从“他者”的逻辑观点出发来进行交流。这点对跨文化交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在我们肯定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价值的前提下,跨文化音乐对话才可能发生,音乐体系及音乐体制的差异性、音乐文化理解或阐释的***性便可凸现出来。如果不承认差异,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会与西方的音乐教育成为同者,同者既无对话的必要,也缺少对话的可能。然而,我们作为对话的主体,如果屈从西方音乐普遍性的主张,真正的中西方音乐对话就不可能发生。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8

关 键 词: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音乐教育

教与学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教师“教”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更多、更好、更充分地了解有关学习的过程以及影响学习的诸多心理因素等有关的学习理论,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音乐教育工作者同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理论。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都认识到了学习理论这一重要性。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专长等,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学习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学习理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哲学上的认识论对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两大对立的认识论方法:一种是以经验主义或感性认识为基础,强调行为的发展取决于经验,这种认识论对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种是以理性主义或理性认识为基础,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知识的基础不是感觉资料,而是理性资料。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的两大派别,除了前面所说的它们的认识论基础不相同之外,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那么这两大学习理论与音乐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一、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及其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认为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桑代克从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中受到启发,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大大肯定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体现了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这种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周围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促进学生学习。

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它适合运用这种学习理论。音乐教育属于学校美育教育,这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与学校其他教育不同的特点。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修养以及判断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眼睛,拥有创造美和向往美的心灵;使学生在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审美素养也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的这些特殊目的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方法也应不拘一格,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外界尤其是学校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审美教育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应通过多姿多彩的学校以及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良好、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和音乐环境中得到审美的熏陶。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对学生学习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学习理论的片面性,它只重视外部环境的刺激,而完全忽视了有机体自身的变化和反应。我们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环境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主体的积极反应和配合,即使外界的影响再大,对主体的作用也是甚微的。同理,学习过程虽是师生共同配合的过程,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音乐教育中也应注意避免这种单纯强调外界刺激的片面的学习观点。

二、认知学习理论及其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相对立的是认知学习理论,它强调的不是外界环境,而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这一学派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转变师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以讲授性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的教学模式。在认知学派中,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是典型代表。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顿悟”学习,其核心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同样适合音乐教育。

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而且音乐最善于表达人的情感。因此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音乐中体会出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学生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中来,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得到情感的升华。不用心体会音乐的人,即使音乐再美再好,对他来说也只能是“充耳不闻”。只有发挥学生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融入到音乐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才能令他们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音乐情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决定了音乐学习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外在的说教都无法替代自我的亲身体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格式塔心理学派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对于音乐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它只重视人自身内部心理的变化,而完全忽视外因即外界对有机体的作用。

三、新的学习理论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尤其我们的音乐教育和学习,需要的是一个全面、正确的学习理论的指导。针对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结合以上分析的两种学习理论,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需要一种更为合理的学习理论的指导,这种学习理论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不是两种学习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剔除其各自的缺点和不足。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学校音乐教育被逐渐定位为素质教育、审美教育,音乐课作为学校艺术以及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这样良好的发展趋势下,音乐教育更应该寻求一种合理的“学习理论”,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新的认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符合前面所分析的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将这种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新的学习理论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几方面呢?

首先,要重视创造一种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这是学校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如教师可在课内或课间定期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好的音乐演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选取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体裁和内容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欣赏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作品给学生介绍有关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特征、相关的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等,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外部条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成功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他们一起加入到音乐学习和活动中来,这种外部的感染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鼓励音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总之,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营造学校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我们所提倡的新的学习理论。

其次,在外界环境具备的基础上又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音乐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新的学习理论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引导、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音乐作品之中。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也适用于音乐表演和创作。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中被称为是二度创作,也就是说要求表演者在原创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表演个性。在音乐表演中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充分显示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音乐实践中的创作环节也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参与,我们所说的学生的音乐创作,实际上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下,创作出有他们自己特点的、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哪怕是最短小、最简单的音乐小片断。不管这些“创作”是否具有真正的音乐欣赏价值,只要是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就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教学手段也符合我们新的学习理论的要求。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中运用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认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音乐艺术以及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把与音乐学习有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笔者相信在这种正确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音乐教育必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版。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9

摘要: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其儿童歌舞艺术思想博大精深。用其“多元兼收”“美感核心”“民族特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释我国新课改思想的滥觞,可谓恰到好处,以此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多元;美感;民族;人本 

当下新课改中有四大音乐教育新理念,即“多元兼收”“美感核心”“民族特色”及“以人为本”,不少学校已将其逐步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理念之中,使现代化音乐教学逐渐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这对于克服纯客观主义的旧知识观,以及促进音乐课程知识的更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创始人——黎锦晖的创作实践为基点,对四大音乐教育新理念进行相关解析。 

一、多元兼收 

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及“多元兼收”,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否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我们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基于音乐教育的学科内涵,我们应该提倡综合性音乐教育模式,即音乐与相关的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整合等。如果从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来看,我们还需要以一种更加果敢的开拓性视野来学习、理解和尊重一切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他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音乐艺术成果。 

黎锦晖根据儿童心理反映整体性强的特点和“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的指导思想,于1921年在开封一师及女师附属小学用国语尝试进行“过渡的教学法试验”,集唱歌、音乐、诗歌(童谣)、舞蹈(自由体操)、即兴创作于一体的独创性的教学模式。将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或神话题材,形象地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给儿童提供了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机会。这些生动的艺术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自身发声器官和肢体语言的基础上的,与今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奥尔夫声势教学如出一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孩子们直观地体验音乐诸要素(如速度、力度、音高等)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促使和提升儿童个体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黎锦晖还亲自编订《小朋友》儿童读物,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歌曲、***画、故事、谜语、戏剧、笑话、小说及小朋友们自己的作品,即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为主调,把教育由有限的学校小讲台扩大成社会大讲台,将音乐与儿童文学、美术、游戏相结合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 

在对待本国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方面,黎锦晖继承了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思想:他借鉴外来音乐的创作技巧以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母体”;在表演形式上,他认为凡是易学易练的(如江湖杂技、民间游艺、武术花招、舞台动作)一概吸收进来,丰富了儿童音乐的表演形式;在学校办学思想上,他“主张教学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授,又要努力吸收外来新兴的音乐艺术文化”。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对当时的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音乐教学活动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一个孤陋寡闻,只懂一点有限专业知识的人,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综合化的音乐教育改革趋势越来越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我国音乐教育实施新课改出现的种种问题,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远离美育轨道的艺术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二、美感核心 

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审美功能。***于2001年7月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位基本理念。黎锦晖长期从事教材编辑与学校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要求,有着较为深刻的揣摩和研究。他本着“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的创作原则,坚持站在儿童审美的角度为儿童编写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所蕴涵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黎锦晖在编写儿童歌舞剧《七姐妹游花园》时曾说:“本剧完全以‘美’为主:人美、服装美、歌声美、姿态美、动作美,剧中人的品性、行为无一不美……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至于美以外的——什么规矩,习惯啊,成见啊,可没有功夫去管”。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篇10

一、 初中音乐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以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为研究方向的一门理论性学科,涉及范围包括人的性格、人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根据近代心理学理论,需求和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参与某种行为能使人在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心理需求,也就能激起人的欲望,以促使人在行为中的参与积极性。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心理学运用

1.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为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抱有期望、充满激情,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设置一些学生擅长、感兴趣的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欲望。

例如,在教《茉莉花》歌曲时,通过学生演唱我国优秀民歌来引入对《茉莉花》的赏析,进而再对其加以引导,对两首同名的《茉莉花》进行音乐欣赏(一首是江苏民歌,一首是东北民歌),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欣赏积极性,体会民歌的音乐魅力。

2.近代心理学的理论指出:人对不熟悉的东西不易集中注意力,从而人的美感和主动探究行为难以激发。

例如,在教《龙的传人》歌曲时,教师引入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由著名钢琴家朗朗演奏的钢琴曲《黄河》,在教学开始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欣赏教学的难度。

3.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对音乐的熟悉度与初中生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尤其在音乐选择上,教师觉得引人入胜、有意义的音乐,在学生眼中也许是缺乏吸引力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因此,教师选择音乐时,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力,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欣赏教学,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欣赏歌曲《故乡的云》时,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了解类似的流行歌曲为教学导入,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介绍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教育学的运用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种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其目标是全力培养有文化素质的社会人。

教育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绩的研究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找到教育的各种规律,完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教育学的运用

1.教育学在初中多门课程中都有所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育学的运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深刻理解各种音乐的思想含义,提高其文化素养。

例如,在赏析音乐《青春舞曲》时,教师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青春主题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演唱《青春舞曲》,深刻理解该歌曲的思想感情。

2.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育学理论,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较强的分辨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通过对两首《苗岭的早晨》音乐作品的欣赏,分辨两首歌曲中使用乐器的异同,辨别两首歌曲的主题思想,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期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3.教育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主题是学生,只有从这一主题出发,根据初中生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授课,自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结构,才能使教育学更好地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教《让世界充满爱》歌曲时,首先让学生在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并感受这首歌的主题爱,然后再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富有感情地演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爱心故事的***片、视频等,以《让世界充满爱》为背景音乐,并适当加入歌曲手语的模仿和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情感教学的统一,使学生内心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和音乐,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心理学与教育学的重要性

(一)心理学运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心理学,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用音乐的方式净化心灵、放松心情。音乐代表的是人的意识,表现的是人的思想,相对于具体的文字来讲,音乐则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心理学的运用将音乐教学的意义具体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感情更加深刻,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心理学理论表明学习可以促使行为的改变,如学习方法的改变。合理地运用心理学来进行初中音乐教学,使其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联系,体现着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从而达到人性化教学的目的。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策略,使每名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

(二)教育学运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学运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教学来影响学生思想感情、思想品质以及文化素养。例如,在教《爱我中华》歌曲时,教师要把握好这首歌的教育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力量,再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音乐分析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七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我和你》,教师可以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知识,歌曲抒情和缓,体现了世界大同,人类和谐的奥运理念,能使学生回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以及中国健儿的精彩表演,并为之骄傲与自豪。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的运用,还可以加强音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青藏高原》歌曲时,教师可以把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等情况,融入歌曲的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域文化,升华学习该首歌曲的教学意义。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10篇

学习

全新营销方案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全新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最新营销方案范文,餐饮营销引流方案。营销业务作为“SG186”工程的业务系统之一,应用上涵盖了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资产管理、计量点管理、抄表管理、核算管理、电费收缴、帐务管理、用电检查管理

学习

作文复习计划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复习计划,内容包括作文题目复习计划,我的期末复习计划作文300字。5:406:00复习英语大家看到了吧!我每天都要重复干这些事情,多郁闷啊!六年级:管艺

学习

公共危机管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危机管理10篇,内容包括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原因及对策,公共危机管理新闻心得。二、公共危机管理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可谓一语中的。但严格说来,决策作为管理(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控制等)的一项重要职能,与管理本身

学习

公司战略管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战略管理10篇,内容包括战略管理论文十篇,公司战略管理的心得。则第一条为规范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在公司和子公司各项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和协同效应,确保公司发展规划目标

学习

工程风险管理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风险管理10篇,内容包括工程风险管理心得体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一、现阶段施工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将工程项目面临的风险按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建设单位引起的风险、勘察单位引起的风险、设计单位引起的风险、监

学习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心理学自我分析。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

学习

乡镇营销方案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适合乡镇的营销方法,乡村营销方案100例。因地州级客户和县级客户参加企业的营销会议较多,有的已经麻木,对于你的***策及观念也不一定认可。而乡镇市场的客户参加企业的营销会议机会很少,近两年乡镇家

学习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实践活动论文,内容包括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科技实践活动论文题目。论文的范畴是广泛的,教学论文包括:专题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例反思、教学方法、教材钻研、教学评价、学法指导、研究报告等。教育论文包括:学生管

学习

供应商管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供应商管理10篇,内容包括供应商管理的窍门,供应商管理专题汇总。二、如何建立供应商管理机制4三、如何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5四、如何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6五、供应商管理目标7六、如何引进优秀供应商7七、逐步建立战略合作供

学习

团委工作汇报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团委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团委工作汇报怎么写,团委工作半年度汇报。一年来,按照报社***、市直机关团工委的要求,我始终坚持把团员青年的思想***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把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团员青年的拼搏、进取、奉献意

学习

办公室管理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管理10篇,内容包括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心得,办公室管理的最新思路。决策是上层领导的主要职责,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而办公室作为辅助领导决策的主要部门,承担着为领导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提供咨询意

学习

心理学认识自我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认识自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学认识自我论文100字,心理论文正确认识自我。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它贯穿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全过程。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把自然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萌芽

学习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内容包括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困境与对策论文,汽车营销策划论文2000。冲突性、游戏性、纪实性是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普遍特点,因此,电视节目在市场营销中要合理利用这三个特点。真人秀节目例如:很多节目除了评委点评

学习

基础英语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英语论文,内容包括英语论文范文大全完整版,英语基础写作论文。在高校谋求发展、面临转型的新时期,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无疑为之提供了新思路,也成为高校转型改革的突破口,基础英语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高校转型

学习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心理学自我分析。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

学习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互联网论文,内容包括大学生与互联网的论文题目,互联网的论文1000字。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一些思考针对上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比如通过六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

学习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情绪管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论文。1.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角色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上主要有三种角色: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良性情绪的传播者和负面情绪的疏

学习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1000字,儿童心理发展学论文结合生活。这些学科相互间往往是封闭的,但由于研究对象是围绕儿童的某一侧面或某一问题,于是儿童成为它们相互联系的纽带。我们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学习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幸福感心理学论文,幸福心理学论文1500字。一、背景梳理:大学生***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幸福研究渐成热点,但大学生***员幸福事件的权重设置还存在缺失。知网检索主题词“幸福”,出现82787次,表明

学习

展陈设计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展陈设计论文,内容包括展陈设计是毕业论文吗,展陈设计。会展活动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进步。会展设计就是要将企业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这就要求设计师能感知,有火花,陈列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体现。1.展

学习

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阅读教学论文,内容包括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精选6篇。3.教学模式陈旧。目前,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没有机会与教师交流,只是被动地接受,失去了学

学习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文库,心理学结课论文怎么写。始终围绕***的中心任务开展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一贯强调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确定***的中心任务,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