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篇1
一、公共危机决策
根据词源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公共危机决策”这一术语拆分为“危机、决策、公共危机、危机决策”等,这也成为其基本构成要素。(一)危机1.含义危机(crisis)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医学里,意思是关系生死的转折点,指病人的身体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即要么开始康复,要么开始进一步恶化,直到死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危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的困难关头,例如,经济危机、财***危机、信任危机等。荷兰莱登大学危机管理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认为[1]“危机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或者基本价值规范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决策集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危机一词理解成:“危”是困难、困境;这种困难、困境对人、社会或自然界造成威胁;“机”则是机会、机遇,表示恰好的时候。当人与社会对所面临的困难或困境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时,“危”就转化为“机”。因而,危机本意是指严重困难的关头或产生危险的祸根。它既给其对象造成威胁与压力。2.特征危机大多是突然发生的,有些则是逐渐形成的。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危机具有几个重要特征[2]:(1)突发性。很多危机的爆发都是极其突然的危机在爆发前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或者不能够确切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怎样的危机,它完全是一种突发性的巨大意外事件。(2)威胁性和危害性。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危机对社会经济***治和公众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危机造成巨大的民生损害、经济损失和***治的不稳定,引发***府的信任危机或生存危机;危机导致社会的混乱;使社会公众的心理产生恐惧和严重不安全感;而且某些危机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3)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无法获得危机爆发时的全面的信息,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危机的性质、危机未来发展的可能及对组织或社会造成的影响,人们往往是不能准确把握,这就造成了危机的不确定性,许多重大危机最后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局。(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危机管理者在信息、资源的严重制约下,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作出重大判断或决策,并且一旦发生决策失误就会后患无穷。这种“逆境中的决策”使决策者面临巨大的决策压力和不确定性。3.分类按照危机事件的产生类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危机,这其中包括了自然现象和灾难事故,如地震、海啸、洪水、蝗灾等;二是人为危机,包括恐怖活动、***、经济危机,如9•11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二)公共危机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领域的极大扩展,任何自然或人为危机都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介进入公共视野,并不断扩散,如同涟漪一样,成为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此文中“公共危机”是指社会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对社会的健康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正常生活造成重大损害的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3]。(三)决策决策(decision-making)概念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演变。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古籍论文格式《韩非子》中,意思是“作出决定”。在现代西方国家,戴维•伊斯顿和拉斯维尔等认为,决策就是***治系统的输出,由此在社会中“实现价值的权威性分配”。[4]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第一次把决策概念引入了管理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随后,西蒙在批判吸收巴纳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决策理论的四个问题,即“令人满意的准则、冲突、协调和创新”。[5]他认为,决策就是根据行为前提或决定前提引申出来的结论。我们认为,决策是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亦即做出决定的过程[6]。(四)危机决策危机决策,顾名思义,是人们在危机状态下为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过程。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先前认定的重大安全和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突发意外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重要决策和反映。”可见,危机决策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它要求组织(决策机构和人员)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预料之外的某种紧急情况下,为了不错失良机,而打破常规,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的速度做出应急决策”[7]。但是,危机决策也不同于普通的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和程序化决策是以决策问题是否会重复发生为标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危机决策很多是会重复发生的,如洪水、地震、恐怖活动等,致使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不同而已,其突出特征在于突发性、紧迫性、局限性、两面性等。(五)公共危机决策根据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的观点,***府权力是人民权利的让渡,而人民之所以让渡自己的权利给***府,是因为***府在拥有凌驾于个人的权力后,才能为个人所达不到的目标寻找可能。危机使社会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引起社会震荡,而***府作为综合的公共事务管理者,理应在这一活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尽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如此这般,公共危机决策就是指:在***府主导下,***府、社会团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为解决社会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对社会的健康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正常生活造成重大损害的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二、公共危机管理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可谓一语中的。但严格说来,决策作为管理(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控制等)的一项重要职能,与管理本身还是有很大不同。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连续循环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四个阶段的管理活动,因此涵盖范围更广,涉及部门更多。(一)在公共危机的事前管理中,要建立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我们已经知道,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行为。这是因为:一方面,自然危机的发生总有一些前兆,如地震之前动物的异常躁动表现,井水变浑等;另一方面,很多
社会危机的爆发是日常生活中诸多矛盾积累的结果。这就要求***府有关部门加强常规管理,重视普及日常社会教育。例如在地震突发后,如何紧急避险;遇到抢劫时,如何自保和自救等。只有在平时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公众进行危机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相关部门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目前各级***府的危机意识普遍淡薄,认识不到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潜在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和危险性,这是目前我国***府危机管理现状的一个最为深层和根本性的问题。由此导致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各级***府层面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每年度或者更远的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类危机事件缺乏宏观上的总体考虑,对一些明显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问题缺少事先详细的预警分析,导致***府处理危机事件往往是撞击式的被动反应模式。“青蛙温水自杀”定理告诉人们: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8]。只有在平时严阵以待,自然不会临时自乱阵脚,不会想“跳”时已经无能为力。(二)在公共危机的事中管理上,要加强***府、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内外部之间的协作互动,共同解决问题随着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和超地域属性日趋明显,危机管理中的处理事务涉及从交通、通讯、消防、信息、医疗卫生、商业、安全、环境到***事、能源等部门,几乎包括了所有***府职能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协同运作,快速有序地采取措施,尽快控制事态发展。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缺乏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导致复合型事件发生后各部门容易相互扯皮、踢皮球,影响应急管理的效率”[9],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建立一元化的应急指挥体系,改变条块分割式的和单灾种的应急反应和管理机制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立即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能够对所有需要的资源进行调配,协调各部门的合作。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走群众路线,进行社会动员。因为公共危机的扩散效应,使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公共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损害,如果***府不允许公众参与,乃至封锁消息,剥夺公众的知情权,则会产生信任危机,在社会上产生更大面积的恐慌,即无知的恐慌,这会使公众的心理、神经变得十分脆弱,因为***的消息和“流言”、自己的见闻甚至感觉相差悬殊,出于本能的需要,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坏消息”,这就需要***府尽可能地“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避免危机对公众心理造成进一步的伤害”[10],披露一些必要的事实和措施,安抚民心,加强与公众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以维护***府在危机中的形象。对于坏消息的处理方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威廉•埃米克(WilliamEimicke)教授的观点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他说:“既然媒体总是对坏消息感兴趣,那就全部告诉他。如果让媒体慢慢探听到事实真相,等到尘埃落定可能要一个月,那对你来说是更大的不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府单靠自己的力量,在面对危机时,仍然是显得势单力薄,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后,便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公众的力量,达到化恐慌为战斗同盟之效。(三)在公共危机的事后管理上,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关系,完善保障机制我国现行的危机管理体系较多地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灾种(如地震、洪水)的行业垂直管理模式,危机管理的重心过于上移,权力过于集中于上级部门,直至中央***府。危机事件发生后,地方***府往往要求助于上级部门,而不是领导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上级部门也疲于奔命,四处“灭火”,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危机事件并没有因此减少发生的次数,反而愈演愈烈。例如矿难事件,中央不可谓不重视,但地方***府某些官员和矿主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没有强烈的动机来开展自救,反而采取“鸵鸟***策”,甚至掩盖、粉饰已发生的危机事件,致使矛盾扩大化,最后还是中央***府兜底。国家要建立危机管理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财***保障和资源保障。在财***保障方面,要将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并建立专门的国家反危机基金。在资源保障方面,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人力、物品以及基础设施都要有所准备,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源目录,一旦危机爆发,便可以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从什么地方调配什么资源,动用哪些设施[11],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四)在后公共危机管理阶段,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科学的公共危机决策观,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如前文所言,公共危机决策兼具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特点,其发生具有重复性(反复性),因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预防,减少并避免日后的损失。例如SARS这种公共卫生危机,我国有些地方***府采取虚报、瞒报的***策,延误了对SARS的控制,最终只得靠中央以铁腕罢免几位高级官员,表明态度,祭出“人民战争”的群众路线法宝,全民动员,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SARS问题的解决,其影响是深远的,它直接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措施的出台,间接让***府开始正视艾滋病问题,更从容应对“禽流感危机”。2005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秘书长***在向全国人大***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时表示: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12]。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指日可待。这些措施的出台,同样离不开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参与,特别是一些科研机构、***府内部咨询系统(如***)等智囊机构的参与,这有助于解决危机决策的科学性问题,为日后解决类似危机提供参照方案。
三、总结与建议
借用西方行***学理论来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治体制改革向社会结构层面的全面推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制度转轨时期。转型使得制度在现实中成为一个多重转型的结合体,不同历史阶段的问题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个体制之下,就像里格斯所说的棱柱形社会一样,存在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的特点[13]。纵观现阶段的***府危机管理的客观环境,易于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主要有:①(各阶层、团体等社群)对于破旧迎新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将引发一些(观念)冲突[14];②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共存,易导致社会矛盾增多;③急速的产业结构变动,就业形势严峻,极易引起经济生活失衡和较为严重的社会矛论文格式盾;④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等发展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公共医疗、土地等问题突出;⑤气候变暖、沙尘暴、外来物种侵害等环境问题严重,自然灾害贫乏;⑥国际环境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或许意味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将成为常态,美国前***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过:“今后的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危机管理”[15]。近几年来,我国危机事件不断。“***”的沸沸扬扬才过去,各种小煤窑的坍塌事件和瓦斯爆炸又暴露出新的问题,苏丹红一号又火速登场,孔雀石绿与猪肉球杆菌紧随其后,而禽流感在今天也不是新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套用一句话,那就是:警钟为谁而鸣?为***府危机管理而鸣!如上所述,我国现已进入一个危机频发时期,危机处理将是长期摆在各级***府面前的一项特殊任务。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上,都还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危机,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建立常设性国家危机管理中枢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协同各方面专家,从国家安全和保障民生的高度上研究、制定各类反危机战略和应急机制,以便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府之间的协调应对能力;[16]在地方层面上,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机构,并且中央***府应给地方***府更多自,充分发挥地方处理危机的主动作用;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增强***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公信力和财***能力,提高***府的决策、协调、指挥、控制能力。新晨: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thechallengeofthetransition[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侯书和.危机和危机管理[J].学术论坛,2005,(7).
[3]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J].***治与法律,2005,(2).
[4]陈振明.《公共***策学》***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危机管理篇2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中***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府公共***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公共危机管理篇3
1.1公共卫生危及管理机制不完善(1)法律制度落后。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是非常稀有的资源,同时也是危及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中对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各地***府在需要处理危机时应该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2)没有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目前,我国***府职能划分的还存在欠缺,不够明确,很多事项管理的权利不明明确,责任存在条块分割以及部门封锁现象,各个***府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协调沟通时非常困难的,如果发生危机,责任问题不能明确。(3)***府领导对危机反应能力存在不足。如果发生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通常的危机处理方式是临时组织指挥小组和领导小组,临时指挥人员是***府***,成员是各部门的行******,这种临时性的安排会对危机的反应能力的持续性不足。(4)危机管理队伍存在问题。危机管理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科学目的性的针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反应以及行动最快的一定是***队,可是***队中受过严格的训练,并且掌握救助技术人很少。(5)因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机制还存在不足,所以,***府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非常态的管理方式和应急措施,严重影响了实施的效果。
1.2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1)因为信息机构大部分属于各级***府,很多公共卫生机构与***府部门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部门之间没有联系,从而就导致了信息和权利的不匹配,所以,在发生危机事件后,应急处理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比较难。(2)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信息机构的规模不大,因此,卫生信息化管理专业的人才也就缺乏,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若,特别是缺乏掌握信息技术有队公共卫生知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工作。(3)目前,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的数据都是需要去现场采集,可是,因为信息标准的不同以及采集方法的落后,不能满足应急突发事件。
2公共卫生危及管理的应对措施
2.1完善公共卫生危机信心管理机制(1)需要构建完善的数据中心和升级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对异地的容灾进行备份和关键业务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功能,实现公共卫生机构与***府部门的横向联系。(2)完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系统,通过建立预防接种、健康危险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公共卫生基础数据检测系统。(3)建立公共卫生信息交换、共享以及机制和***策,完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2.2建立公共卫生危及管理人力资源保障体系(1)为了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以及时间评估等方面,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专业咨询机制。(2)完善应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队伍的管理机制,我们需要培养出一些可以胜任突发性危机管理工作的领导型人才以及专业技术性加强的队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卫生危及管理队伍。(3)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同时建立公共卫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数据库。假设,发生了如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从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的专业人才,同时还会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危机管理的工作中,做大资源的合理利用。
公共危机管理篇4
一、***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 “***”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 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府只能以行***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 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府公共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原有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因此,危机发生时,公众出于对危机的恐俱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
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我国2003年春天“***”***情在短时间内爆发并在较大区域内流行,与***府有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淡漠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府工作人员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会丧失平息
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篇5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 ***府公共关系
危机管理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企业管理的实践,随着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超出单一组织,今天所指的“危机管理”已经不再单指企业管理范畴,而被广泛应用于***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凸现了危机的“公共性”特征,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3年我国SARS***情,2008年初我国南方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中,需要高度重视***府公共关系的开展,以促进公共危机管理,塑造***府良好形象,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府公共关系的内涵
危机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源自希腊一个用于描述濒临死亡的医学术语。罗伯兹1991年对危机做出如下定义:危机是一个心理失去平衡的时期,个体遇到了由重大问题所导致的危急后果,或处于危险的情境之中,而其无法采用以往的应对策略应付此情境。美国著名学者罗森塔尔(Rosenthal)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无论是自然原因、社会原因还是综合因素引起的公共危机,都具有明显特征:
1.突发性,不确定性,突发性是指相对于人们的心理准备与应对能力来说,公共危机表现出突然爆发的特征,即使先期有征兆,但这些征兆也往往以分散、零星的形式表现,使人难以完整把握。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是指其无规则性和无程序性。无人知道何时发生,以什么方式发生;不知它向哪个方向发展,会造成多大危害,它的发展趋势更是难以预测。
2.破坏性、危害性。公共危机造成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国家管理的混乱以及严重的经济损失等。
3.公共性,是指公共危机的影响面很广,会波及到社会大多数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心理恐怖感等。
4.连锁反应性,扩散性,随着世界相互联系与依赖的加强公共危机在整个国际范围具有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它不仅对一地一国具有危害,它的影响是深远与持久的。
公共危机管理是***府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目的,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安全。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组织、机构试***赢得同他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对舆论的估价,以尽可能地协调它自己的***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从词源上看,“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其词义是“大众利益”。***府公共关系是指“***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塑造良好的***府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协调、改善关系的***府行为”。
从上述二者的内涵中可以看到,二者都具有“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并都强调大众的“公共利益”,这表明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共同目标,也说明公共关系能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府公共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树立***府良好形象
***府形象是公众对***府的***策措施,执***行为等具有广泛性的主观反映,是公众对***府的总体性评价,更是***府的重要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公信力。因此,***府形象是***府客观行为、活动与公众主观认知的混合物。
公共危机事件危害性大,影响广泛,社会公众迫切需要获得对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更希望了解***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如果***府对公众的这一需求无动于衷,或者故意隐瞒,会导致公众集体失望,继而是怀疑与不信任,从而使***府形象一落千丈。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现代组织处在一个其活动透明度日益增大的时代里。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所面对的灾难局面并正在采取什么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它无疑将会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并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保证***府公共关系工作正常运转,通过信息沟通与传播,展示***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回应公众的正常需求,这对于***府形象的保持与提升非常必要,同时维护***府形象的***府公关工作与公共危机管理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2.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危机信息的需求
***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实质就是***府与公众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互动。由于公共危机的广泛危害性,极大的不确定性等显著特点,加之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公众对公共危机的信息需求非常强烈,如果***府依然保留以前的封闭管理以及“暗箱操作”,则广大公众从正常途径获取信息的需求和热情被无情扼杀,会导致谣言四起,虚假信息漫布,引发更大的社会整体恐慌,甚至会触动公共危机的连环按钮,后果不堪设想。
反之,如果***府能够转变观念,放弃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权,在危机第一时间通过公关活动把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及时公开,则在危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对公共危机进行“预热”的作用,减缓了事发突然所带来的公众心理恐慌,让公众更自然平静地接受、认可公共危机事实,为危机的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有利于促进公共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紧迫性及不确定性,因此***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的共同投入,发挥众志成城的力量。***府公共关系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首先是***府本身的权威性、导向性和代表性,其次***府在社会信息资源上掌握着主动权。因此,***府公共关系可以发挥整合与凝聚功能,通过引导公众情绪与社会力量,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 另外,***府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利用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保持自身权威性及公众信任;再次,通过公共关系进行公共危机的教育,引导全体公民防御公共危机的破坏,以尽可能减少损失。这样的理性引导,信息推动,动员教育活动促进了公共危机的解决。
4.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支持与援助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当今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关系越来越复杂,竞争也更加激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频繁,在这个广泛联系的世界中,***府公共关系工作一方面立足于国内,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国际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本身具有跨越国界扩散影响的可能性,这也使得在管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单凭一国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联系国际社会诸多力量,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因此,公共危机管理中***府公共关系可以发挥在国际社会传播信息,树立或修复国家形象的功能,通过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整合达到获取国际社会更广泛支持与援助,促进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
三、***府公共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特征
***府公共关系与其它主体开展的公共关系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公益性
***府公共关系从表面上看有利于塑造***府良好形象,但其根本指导原则以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公众利益、社会整体利益。这是***府合法存在的根本前提之一,也是***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公共危机对整体公众的安全带来巨大破坏性和威胁性,对国家的经济运转、***治稳定带来巨大影响,***府公共关系通过沟通信息,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公共危机得以化解,但所有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就是公共利益。也只有在这样的原则精神指导之下,***府公共关系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2.面对公众对象极其广泛复杂
与其他组织不同,***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公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组织等,而且对外还涉及外国***府、公众、国际组织等。公共危机因其影响广、破坏性强、事发突然,因此对社会公众都具有直接威胁和影响,甚至跨越国界,扩散影响到国外公众,此时***府公共关系活动所面对的公众极其广泛。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不同公众,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特别是公共危机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影响,直接导致***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府公共关系要充分运用其统筹兼顾的协调职能,有效平衡各种利益诉求,整合社会关系网络。
3.实施效果影响重大
***治民主化是公共关系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府公共关系本身就是国家***治生活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作为***府各职能部门与公众联系的纽带,***府公共关系活动开展得好坏,不仅对于公共危机的有效化解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生活的稳定,关系到在国内国际形象与地位的稳定。
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中,由于其危害性、紧迫性及不确定性,就更要求***府公共关系不但能够正常实施,还要高度重视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利用真诚平等、双向沟通的艺术手段获得公众理解支持,发挥其柔性管理特点。
四、***府公共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从静态构成上看,***府公共关系由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从动态过程上看,***府公共关系的开展也正是这三者的互动过程,本文立足于三大构成要素来分析***府公共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开展。
1.在公共危机中***府作为公关主体应积极作为,赢取公众信任,树立良好形象
首先,***府应强化公关理念和意识。作为一对关系中的主体,***府秉持的理念会直接影响它的公关活动及其效果。虽然“特别是大发展于2003年’***’后的中国新闻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已凸显出中国***府公共关系理念正在完成从‘黑箱’到‘玻璃屋’的巨大转变”,这一转变也可以从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得以体现,但由于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衙门作风,色彩浓厚,从而把公众等作为管理、统治对象的对立思想不会立即消失,因此坚持与贯彻公共关系开放、平等、公共利益的理念,真正实现这一转变是切实问题之一。
其次,完善***府危机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府危机公关中心处理危机。目前***府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工作分散在宣传、、新闻等职能部门,这样的设置极易导致在面对公共危机时纵横交错,难以协调,***出多门,贻误战机。因此,应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危机公关组织体系,保证协调统一。
最后,发挥领导人形象作用。在公共危机背景下,人们迫切期待来自于***府的声音和行动,领导人作为***府的代表,在第一时间深入公共危机第一现场,能够安抚民众,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作用巨大。2008年汶川地震,在道路损坏,余震不断等恶劣条件下,******在地震发生7小时14分钟已经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开始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广泛的视察,并在汶川、 映秀的废墟之上,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和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会面。美联社(AP)发文“中国***是地震救灾英雄”,把***与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的英勇表现相比较。国外的反危机策略专家把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的任务归纳为3C策略,即命令(Command)、控制(Control)和沟通(Communication)。这种“危机中的在一起”会激发强大的社会力量,提升***府形象。
***府作为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积极行动,承担责任,***府良好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塑造。
2.公共危机中***府应关注公众的利益需求,引导公众参与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对全社会具有广泛破坏性,“无论是国家,市场还是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公民社会,都无法单独承担起应对风险的重任”。只有将分散的个人力量凝聚成整体的力量,众志成城才能够克服危机,***府动员公众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全社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强化提升的过程,起到有效地激励士气的作用。因此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必要且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社会自我救助能力,有效减少公众轻信以及参与流言的传播,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现实中由于我国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比较低,同时缺乏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且由于历史原因***府动员易演变为***治动员模式,因此,***府应发挥***府公关,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此外,公众参与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渠道,因此***府应在制度上对公民参与的主体,形式,参与权的监督与制约进行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建立有序有效的参与机制。
3.公共危机中***府应确保快速、真实的信息传播以推动主客体信任关系
卡兹和坎恩强调:“……传播――信息交流及意义的传递,是社会系统及组织的基本要素。”危机管理专家米特罗夫和佩尔森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因此,危机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合理的信息传播就是***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健康血液。
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以及公众参与都是以对***府充分理解和信任为基础的,相互间保持信任,就会带来支持,交流,理解,同情甚至原谅;破坏信任,就会带来怀疑,抵触甚至对抗。公共危机的紧急形势中,***府与公众的信任尤为重要,而推动双方关系的一大利器就是充分的信息传播沟通工作。
由于公共危机的危害性,不确定性等诸多特点,广大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异常强烈而敏感,因此***府应该把除涉及国家机密外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出去,正面回应公众的需求。无数事实一再证明,任何隐藏、遮掩的行径都只会成为新一轮寻求真相的序幕。阿伦特指出:“在公共领域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为人所见、所闻,具有可能最广泛的公共性。”因此,***府无论是在传播意识上,传播的途径,方式方法上,都应该谨记并实践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
五、总结
公共危机对***府的管理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为了有效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府应高度关注公共关系的开展,在沟通信息,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维护公共利益,协调***府与公众关系。
参考文献:
[1]Albert. R. Robert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risis L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 Engle 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91,p.256
[2]Uriel R ,Charles M T.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a Disaster ,Riots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1989
[3]李经中编著:***府危机管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4]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刘用卿 段开***:公共关系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6]蒋春堂:***府形象探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公共危机管理篇6
摘要:***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对我国各级***府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危机的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形象与权威,也会影响到社会***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认为危机不仅将改善原来的管理制度,而且为造就崭新的制度创造了良机,我们应当化挑战为机遇,以史为鉴,构建并逐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关键词:公共危机;***府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频发已经成为当前***府管理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食品安全、校服安全乃至最近的“N7N9禽流感”以及“4.20雅安地震”等公共安全事件对***府执***能力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是促使***府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在公共危机处理这一课题上,探讨如何化挑战为机遇,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危机的含义
结合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等学者在《危机管理》一书中对“危机”的定义,本文将公共危机定义为“突然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冲突事件,并亟需***府和非***府组织在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以控制事态的蔓延和发展”[1]。
二、公共危机对***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
(一)对目前***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总体评价——以“4.20雅安地震”为例
以最近发生的“4.20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府职能基本上得到了切实地履行:灾害信息迅速反馈到中央及各级***府,***府快速启动各项应急机制,并根据灾害实际情况反馈,组织救灾队伍、救灾物资的准备和运送工作。***府的主要领导人,、等,在第一时间内抗震救灾命令、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进入地震灾害现场,慰问灾害民众;第一时间相关“雅安地震”的相关信息,促使民族向心力、抗震救灾合力的形成。至此,***府在“雅安地震”中的职能履行是有效的。
但更多频繁发生且尚未平息的公共危机事件也在提醒我们,***府面对的挑战并未到此结束:在“毒药丸”“毒校服”、“死猪浮江”等公共危机事件中,***府在危机管控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公共危机对***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
1.***府公共危机管理缺少必要法律依据
首先,目前相关法律的涉及面相当狭隘,一些领域无法可依;其次,当前我国的立法存在着浓厚的部门色彩,法律衔接仍存在一定问题。[2]此外,各部门权责不清,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规定。这直接导致***府对潜在危机***监管无章可循,***不严。
2.***府各部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我国现行行***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协调配合,效率低下。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尽管有统一的指挥能力,但不具有延续性,因此事故处理的经验不能够有效保留,不利于行***效率的提高。
3.公共危机管控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我国在公共危机处理上的传统思路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在一些中小型危害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中,某些***府部门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还向上级瞒报、漏报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
4.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行***问责制度不完善
我国问责制度效果不显著,不但诸多应当被问责的官员没有受到问责,更多即使当时被问责,不久后又“出山”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的行***问责制度尽管列出了惩罚措施,但并没有规定在何种情形下适用,相关法律责任、行***责任以及相应的处罚方式也不明确。
5.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与危机教育不到位
物资的缺乏会令本来就恐慌的公众更加恐慌,使公共危机进一步恶化。以“4.20雅安地震”为例,由于缺乏专门的物资储备系统,灾区粮食、帐篷、饮用水等各种生活卫生用品供远远小于求,但是***府在这方面的准备显然不足。在数次地震赈灾经验积累下,仍发生这种情况,值得***府部门再次深思。此外,我国对公民的危机教育不到位,公民相关科普知识薄弱。
三、化挑战为机遇,提升***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相关对策
(一)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立法机关应当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审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有必要制定适用于某一特定危机为核心的多种多层次多范围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要加强***府的***、监管力度,将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工作日程,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督。
(二)组建专门的公共危机应对管理机构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统一协商决策的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重组行***职能分工,确保***令畅通。组织有危机处理经验的专家和官员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制定长效危机战略与应急计划。应当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编制不同的应急预案,还应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施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三)增强公共危机发生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工作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在保证***府本身进行危机管理所必需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内部交流沟通外,***府应当对所掌握的信息向公众适当的予以公开,消除社会流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起到稳定公众情绪、增强整个社会应对危机事件的信心的作用。
(四)完善公共危机后的反思研究和行***问责制度
通过对危机管理进行评价能够发现***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从而不断完善***府危机管理,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整个危机预防和处理的能力。此外,还必须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问责制度,防止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权力的滥用。
(五)做实公共危机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府应当在年度预算中确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预算,设立专门的基金;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制度,以便在关键时期能有效地调动资源;健全公共危机物资保障及使用监察制度,好相关的审计工作,确保物资专项专用、高效利用。
(六)加强对公民的危机意识以及科普知识教育
***府需要针对公共危机,通过大众媒体和社会教育机构对***府行***人员与社会大众开展相关的危机意识教育,向社会公众传达有关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方法,教育公众如何在公共危机面前保持冷静,树立克服各种公共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诚著.危机管理[D].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危机管理篇7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巨灾保险制度
一、巨灾风险与公共危机
巨灾是指发生重大损失的灾害,可分为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巨灾风险是指突然发生巨灾的可能性,与一般风险相比它难以管理且统计资料不易收集。
从成因分类,危机可以分为自然危机和人为危机两种。公共危机的影响范围广大,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可能产生严重危险,需要以***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在性质与分类的特点上,巨灾风险与公共危机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解读巨灾风险管理。
二、从公共危机管理视角看巨灾风险管理的传统办法
解决巨灾风险给社会带来的公共危机是对各国***府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考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生巨灾后都尽快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框架以减轻公共危机灾害。新西兰、日本和美国各自在两年内出台了相应的地震保险制度,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给其他国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国家设立巨灾基金
最早的巨灾计划是由新西兰地震保险委员会(Earthquake Commission,EQC)在1942年新西兰北岛地震后提出的。新西兰地震保险采取强制方式附加于住宅火灾保险单上,由商业保险公司代收保费,扣除2.5%的佣金后,再将净保费拨付给自然灾害基金(Natural Disaster Fund)。
EQC的创办目的是承担***府的社会责任,以补偿因地震灾害而导致的居民住宅损失。自然灾害基金由保险公司在投保人购买火灾保险时代收的净保费形成,交由EQC统一管理。1993年以前,所有自然灾害基金均为境内投资。1993年以后,自然灾害基金在***府的指导下,70%用于投资新西兰的***府公债、债券,购买银行票券或以现金方式生息,另外30%则投资于全球资本市场。其年报数据显示,各年度累计的准备金绝大部分来自于投资收益,仅有极少部分来自保费收益。
(二)保险人的对策――巨灾再保险
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起源于1966年6月1日,当年日本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地震保险以附加险的形式在居民投保火灾保险、住宅保险时自动附加。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中的一个核心机构――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Japan Earthquake Reinsurance Co. Ltd,JER)将再保险完全留在国内,与***府和各财险公司共同承担巨灾风险。各财险公司将所承保地震保险业务全额向JER进行再保险,同时JER通过两种途径分散自身风险:第一,它与***府订立超额损失再保险,当地震保险超过JER能承受的风险范围时,在一定的责任限额内由***府承担;第二,它与财险公司签订转再保险契约,在扣除了自留额和***府负担额度之后,剩余部分全额转再保险给各财险公司。
(三)资本市场力量――巨灾债券
巨灾债券(catastrophic bond)是由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发行、收益率和巨灾损失状况挂钩的一种特殊债券。它将巨灾风险通过资本市场予以证券化,通过金融创新的途径沟通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使得保险业与再保险业能够将巨灾风险转移给庞大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一般情况下***府在债券运行体系当中担任监管者身份,并不参与实际操作,并且可操作性受金融市场完善程度限制,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可采用但不处于关键地位。
(四)全社会分摊风险
美国洪水保险制度是由***府主导巨灾风险分散。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以社区为单位,对特别洪涝灾害区域的新建筑实行强制保险。其强制性首先是针对泛洪区的地方***府而言――只有地方***府参保,联邦***府才会采取相应的防洪减灾措施,改善洪泛区土地管理和利用;其次是对洪泛区中的个人、家庭和企业来说,原则上社区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是自愿的,但是坚持不参保国家洪水计划的个人和社区在遭遇洪灾后无权享受联邦的灾害救济和援助,即以权利义务的形式约定运行。
出于增强市场活力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初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协会形成了一个“自行签单计划”(Write your Own Program,WYO)。私营保险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出售洪水保险并将售出的保单全部转给联邦紧急事故管理总署(FEMA)下设的联邦保险防灾署(FIMA),按保险数量获取佣金,FIMA负责保险金的统一管理和使用。这种运行机制既通过***府主导的信用保证确保调动全国资源,又充分发挥了市场化机制作用。
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代售洪水保险并在洪灾发生时及时办理有关赔偿手续,在必要时垫付赔偿资金,也会提供一些商业性的洪水保险,作为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补充。
社区是洪泛区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力,也是洪水保险的基本参与单位。对于洪泛区居民来说,在他们向银行贷款购买和建造房屋时,必须先购买相应的洪水保险。因此,联邦借贷机构和商业银行实际上也参与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通过信贷手段促进居民参与洪水保险。
美国洪水保险计划是由联邦***府及其相关部门、州***府、社区、保险公司和贷款机构共同构成的巨灾风险管理机制,对***府和社会的协调程度要求较高,同时也是较为理想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
三、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化建设的建议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数次以地震、洪水为主的巨灾事件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整个保险系统全力以赴开展理赔工作,但由于商业险覆盖率低、产品设计限制等原因,商业险补偿与地震损失相比相差甚远。从商业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高震级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赔付过高,在没有分散风险机制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保险公司偿付不足问题。而且,地震保险在财产险中所占份额较小,保险公司投入的积极性不大。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关于推出巨灾保险机制的各种研究讨论已经开展,一位此前参与过保监会巨灾保险研讨的学者表示,2010年保监会曾向***提交了一个方案,但是并没有下文。这也显示出,每次巨灾发生后,关于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总会引发热议,但是时间一久便偃旗息鼓。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结合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1.***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的是权威角色并承担着核心责任,而且巨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可保利益原则,并不适合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因此***府在巨灾制度建设中仍需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应以法律法规或相关制度的形式确定巨灾保险操作模式,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操作的基本模式,借鉴各国处理有效的经验,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参与。
2.以我国历史数据绘制风险地***及外国相关经验作为费率精算的基础。据悉,深圳从2008年开始对巨灾保险制度进行初探,2011年与一家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及应对机制进行专题研究,对深圳以往20年的台风、暴雨、洪涝、地震及核电等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了深圳巨灾风险***谱。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就深圳地区率先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实施方案。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小部分地区的试点形式不适合在大范围地区推广,保险的开展仍需建立在风险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数据的统计需要努力探寻更科学的对策。
3.构建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发展国内外巨灾再保险市场。***府、保险业、国内外再保险市场、企业和民众,都是巨灾保险制度运行能否成功的关键。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是形成个人自保、保险公司承保、再保险公司分保、国际再保险公司提供支持、资本市场运作巨灾证券、国家财***参与的多维体系结构。
4.调动全社会居民广泛参保。强制参保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条件,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具备人性化的互助共济特点。
5.提升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保险业的防灾减灾水平。巨灾保险制度不能限于灾后补偿或捐助,而应该承担起综合风险管理的责任。从长远看,保险业要充分发挥其行业优势,在灾害发生之时和发生之前做好相关的减灾防灾工作才是真正体现责任的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文娟.与巨灾风险博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公共危机管理篇8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社会资本
课题项目:2010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101),课题负责人:杜稳灵,课题组成员:王肖蓉、邹娜、刘树君、王华、冯建生
中***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廊坊市流动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危机事件频发的危险极大,因此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廊坊市采用的主要是传统单一的、以***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处理公共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公众参与,但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制度并不完善,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论证。
一、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管理是***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
(二)公众参与的定义、形式。公众参与,是指包括公民个体、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社区和媒体等在内的广大公民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有节制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从而达到预期参与效果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促使危机事件的解决。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全社会的所有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它是现代民主***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行为,也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
公众参与的形式:(1)意见参与:表达意见以影响***策。如关键公众接触、召开公民大会、举行听证会等;(2)以物质形式参与:通过捐款、捐物或出资的形式实现;(3)行为参与:参加某种社会团体或某种社会劳务,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公民调查等;(4)组织参与:如成立咨询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会等非***府组织的形式。
二、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廊坊市“京津走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发达、人口流动大等特点,再加上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趋势,希望通过调查问卷,使人们提高对危机应对的关注。当灾难突临时能具备更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经过近1个多月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回馈信息,对廊坊市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及能力上,有了初步了解。
目前,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单位的应急预案中涉及对公众的组织和宣传教育;参与方案评价;部分人员参与应急演练、灾后捐助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等有限的领域和层面。廊坊市的应急管理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廊坊市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多单兵作战,少综合体系;多***府运作,少社会动员;多内紧外松,少公共沟通。因此,就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廊坊市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工作还很多。
三、廊坊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的梳理,对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公众参与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廊坊市93%的人认为近些年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能明确知道其范围的只占36.7%,能明确知道预警信号级别的只占56.7%,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根本不能分辨出什么会产生公共危机以及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46.7%的人认为防灾教育应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但真正接受过相关防灾宣传的占56.7%,进行过相关防灾演练的占46.7%,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近一半人员未接受过相关的防灾宣传和相应的演练,而且会使用灭火器的人只占26.7%。可见,公众的危机意识及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连自救都成问题,更别说互救、互助了。
(二)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廊坊市有关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尚无明确法规规定,仅是在一些应急预案中涉及到对公众的组织、宣传教育。在公众参与危机治理的程序、渠道、方式上,尚无具体的规范指导。目前,廊坊市的相关法规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在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人身、自由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司法救济渠道的相关规定也无从寻找。
(三)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廊坊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手段还相对落后,信息汇总方式单一,信息获取能力仍较差。据调查,廊坊市公众对于类似于市长热线、媒体投诉等方式的结果认为无效、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下文的占63%。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现象仍存在,应善加利用新闻媒体的信息传递、监督以及沟通手段的功能。
(四)社区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危机预防、危机监控和相应的危机应急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廊坊市的社区危机应急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据调查,街道办事处中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几乎形同虚设,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认为居住地无应急组织机构的占半数以上,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则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互救工作。调查中发现,即使设有应急管理机构的,也无固定编制,发生突发事件时多数是从当地武装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社区内应急机构的工作职责、权限不明确,仅在宣传栏、公示栏进行宣传,对公众参与没有明确的参与形式、内容上的规范。
(五)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完善。据调查,近87%的人在发生危机事件时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但80%的人对成为志愿者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程序根本不清楚。那么,当灾难来临时,即使想成为一名救助者都无从下手,结合调查,公共危机中志愿者管理主要出现如下问题:
1、志愿服务缺乏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志愿者管理制度。廊坊市的志愿者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管理工作并无完整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关于志愿者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都没有明确规定。
2、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组织。志愿者参与的临时性和组成的多元化等特点,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志愿者进行有序的管理,致使志愿者的组织工作易出现混乱局面。
3、志愿者活动资金不足。志愿者的资金来源有限,多源于外部捐赠。志愿活动多是义务的,但避免不了资金消耗,因此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活动的发展。
4、志愿者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廊坊市的志愿者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多数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对应急处理知识、方法的了解有限,且缺乏系统性。
四、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
1、广泛进行警示宣传,塑造公民应急文化,增强危机意识。公民应急文化,即培养一种公民在危机中应有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也就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宣传专栏、举办培训班、发放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建立应急宣传网站等形式,进行应急科普知识宣教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维护公共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
2、组织民防培训,开展演练,增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整体对抗能力。组织公民开展危机救援训练,培养公民应对危机的实际能力,把训练中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廊坊市应积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让公众看到参与的实际效用,感受到公众意见对立法或决策的实际影响。如: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引入公众参与,肯定公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公众参与制度是利用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参与性所形成的自治愿望,来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公共事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法律规范体现的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嵌入,它以正式制度的形式消除个体之间的不信任,可增进合作的发生,从宏观上对行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廊坊市要从根本上实现公众参与有效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在立法方面对公众参与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明确公共危机时期***府、社会、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公众参与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法律的角度,对公众参与给予保障。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其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规范其行为。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机制
1、建立健全综合预警信息机制。气象、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做好突发灾害事故的预测、预警、预报工作。
2、推进信息反馈监督机制建设。依托***府系统电子***务建设,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拓展信息回馈渠道,对公共***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监督***府的行***行为,以便提高***策的效果性和***府部门工作的效率性。
(四)建立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预防、监控,以居委会(村委会)为自治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以减少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参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制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和制度,明确社区参与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如,组建民兵应急救援队、社区安全巡查队等。第三,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一,推进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设,为志愿者服务提供立法保障;第二,发扬志愿者精神,培植志愿者文化;第三,开展志愿者定位和培训,尤其应包括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雅静.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J].胜利油田***校学报,2009.6.
公共危机管理篇9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与特点所谓的公共危机,就是指社会中出现的偏离正常轨道的事件或者是一些非均衡状态。公共危机具有一些特征:首先,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突然性,虽然事前可能出现某些征兆,但是具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难以准确确定;其次是危机的危害具有严重性的特征,危机会在短时间内在社会中蔓延开来,波及的面积较大,受到影响的人较多,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危机具有连带性特征,危机爆发后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妥善处理,就会产生继发危机;第四,危机信息具有局限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完整、有效的信息;最后是危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危机发生以后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人们无法对其产生的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重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事前防范,有关部门应该提高警觉,预测到所有危机的种类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尽量进行人为干预,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危机的发生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制定好应急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部分是事中处置,即危机发生以后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果断采取措施控制局面,防止危机扩大,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部分是事后善后,危机的发生必定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们做出补偿,积极开展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薄弱、法律机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府以及民众的危机意识都不够强,法律机制也不够完善。平时很少对群众进行危机教育,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积极逃生,错过最佳时机,酿成不幸。一些地区虽然组织危机演习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应付上级检查,人们没有在演习中真正获得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关公共危机的法律条文不够细致,相关部门的权利与职责不够明确,立法相对分散,甚至一些地方立法中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这些都不利于***府正常行驶管理职能[2]。
(二)社会参与度与信息公开度低从近几年我国爆发的公共危机来看,一般都是有关部门孤***奋战,社会的参与度较低,以最近天津发生的爆炸事件来说,奋斗在一线中的几乎全部是消防队员,几乎没有非盈利组织或社会中的其他部门参与进来。另外,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地区容易出现自我保护的倾向,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虽然在媒体的参与下这种形势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状况,有意或无意的去淡化负面影响,导致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情况。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会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置常设机构,机构中部门清晰、职责明确,一旦发生公共危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我国在针对公共危机方面缺少常设机构,危机爆发以后往往需要临时组织,临时机构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情况,连续性较差,而且临时组建的机构中缺乏危机处理计划,需要对事件现分析、现制定措施,灵敏度较差,对于临时机构的管理也缺乏有序性,应急指挥时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工作效率不高[3]。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预警机制,要将公共危机管理纳入到常态管理中,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形成预警网络,网络的覆盖面要广,由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管理部门,每个阶层都要明确自身职责,对过去发生的公共危机类型与频率进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形成完整的预警体系;其次,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对于监测到的危机信息要及时预报,及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保证预报工作的及时性,防止出现“事后报告”现象;第三是设立危机警戒线,按照危机的危害程度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危机发生以后要迅速判断出其属于什么级别的危机,并及时向群众公开,督促公众提升防范意识;最后是制定应急方案,制定应急方案是预警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预测危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危机对公众的危害,因此预警机制中要包含详细的应急方案,一旦危机爆发要根据方案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预警机制要保证足够的灵敏性,该机制的存在才有价值。
(二)建立果断的决策机制危机发生以后,要根据危机的种类以及危害性做出决策,因此应该建立指挥机制。首先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整理并分析所有收集到的资源,指挥中心内要明确分工,制定决策和进行指挥工作时要保证果断性,保证不错过最佳时机。与常规的决策管理不同的是,决策过程中要遵循权力集中的原则,如果全员长时间讨论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同时要设立短期目标,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局面;其次要修订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对之前做好的应急预案做出调整,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立即到岗,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建立准确的执行机制控制公共危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执行决策,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决策,那么再完美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决策的价值,因此要建立准确的执行机制。首先要制定决策计划,明确执行的总目标,并对该目标进行分解,分清主次,明确那一部分人要完成哪一项分目标,对现场具备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包括人力、机械等,并确定好执行任务的时间期限,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是正式执行指挥,指挥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做到环环相扣,将每个决策准确执行下去;最后是要对决策进行协调,就是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共同奋斗,避免发生各个部门之间指挥人员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
四、总结
公共危机管理篇10
【关键词】公民教育 社会公共危机 时代诉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和谐与安宁,灾害、冲突、恐怖活动甚至战争依然存在。这些现实共同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但造成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在应对这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中,单单依靠***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公民参与非常必要。
***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对其管理能力的全面考察与综合鉴定,它是衡量和反映***府执***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应对这些危机事件不仅需要***府的力量,还需要公民的参与。①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危机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产生的后果严重。所以,如果没有公民力量的参与,一旦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纯粹依靠***府的力量,要么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引起更大的社会危机,要么会导致整个社会发生更多更大的混乱。
公民公共危机参与意识是***府化解危机的基础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从而错失避免危机的良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危机、多风险的时代,危机发生时如果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公民往往会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至丧失理智,客观上会使公共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而***府在管理危机过程中如果也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会使危机的后果进一步扩大。要扩大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行为,***府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和机制,进行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应急能力的教育,以此来不断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例如日本,***府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教育,提升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所以,日本在遇到危机时,公民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与有序,为***府有效解决危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全球性疾病的流行、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的集中爆发、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冲突,甚至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等等,这一切都会成为社会公共危机。因此,随着社会公共危机范围的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学校应成为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机构。当今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覆盖了社会***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很多领域,不能简单地把公共危机看作是一些自然灾害或重大疾病,国家安全和、领土争端、经济贸易纠纷、文化交流冲突、***事侵略、货币战争等都可能导致公共危机的产生,因此,学校中的危机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灾害的认识,还应该包括在全球化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危机时刻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及应对公共危机时的理性选择及自救能力、危机时的合作能力及责任感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使每一个公民充分认识到危机预防和应对是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良好的民族精神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的精神支柱
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治、经济、文化,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一个民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它,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它,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提出了直接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民族的公民,如果缺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这个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时代就会面临一系列的灾难与恐慌。加强公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顺应社会和时展的战略性选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文化、智慧、共同理想以及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②进入21世纪,时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特定情况。而这些时展的新情况和新特征,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不断发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使民族精神能顺应时展潮流。但是,如果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民族精神培养与教育,我们要在一定的基础和依据之上进行。一是要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二是要依据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公民在参与管理社会实践和处理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中,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整个人类的和平幸福为出发点,提高精神面貌和创新能力、强化和提升爱国情怀、自始至终秉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在改变我们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以及进行多维度渗透式的教育基础上,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将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切实渗透到我们教育的各个学科、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要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性,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浓厚氛围。
传统***治文化教育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的动力资源
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③文化特质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要认识一个民族首先就要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不善于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那么,在当今这个社会公共危机频发冲突不断的时期就会彻底丧失自己,带来的可能只是恐慌和灾难。因此,在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纠纷不断的时代,对公民教育的诉求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升公民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和认同,达到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增强是以了解和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汲取外来文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如果没有这个重要的基础,外来文化不仅不能被我们所消化和吸收,而且我们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进而削减甚至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④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所形成的社会公共危机,如果大多数公民能坚持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外来文化,那么,当社会公共危机来临时就能理性面对,既能从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应对和处理危机状况,又能体察和遵循其他公民的文化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应对和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之策,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更大程度地避免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系列影响。因此,在公民教育中,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社会公共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包容精神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掘和弘扬,并在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地吸纳外来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也有很多***治元素,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文化,这种特定***治文化对每个国家或民族成员的***治信仰和***治态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各个***治角色担任者的行为、他们***治要求的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都会自然地受到***治文化的左右和影响。⑤然而,作为外来价值和理念的民主***治与公民教育,并不是我国传统***治文化和教育历史自发形成的产物,因而我国公民教育不能因此脱离本国的***治文化传统,而是应当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适合的契机和融入点。在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我国的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内容设置、目标模式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民主***治文化的精髓,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真正达到公民在管理社会公共危机当中既凸显民族性又顺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西北***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注释
①岳静:“促进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
②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③莫税英:“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