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篇1
1、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比较难考,每年招生人数很少,保送为大部分,考试录取较少,每年考研竞争很激烈;
2、北京大学是一所很知名的学府,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按综合大学规格进行全面的学科建制,从事多方面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涵盖心理学各主要方向,是全国最著名的心理院系;
3、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考试是全国统考,考试大纲由***指定,考试范围不会脱离考试大纲。
4、如果想要考取北大心理研究生,必须制定好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拥有足够的自信。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考研篇2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
1.前言
如果把人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都视为是一种考试的话,那么人的一生都是在考试中度过的。所以,具备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比知识的准备更重要。因为考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较量,也是一种心理的较量。对大学生考试心理的研究,能使考试本身更加科学,更好的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所谓考试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考试应激情绪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及身心行为障碍。本研究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上的特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研究有很多,下面是一些人的研究: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该研究在我国首次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S),并对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并得到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在国内试用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值得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的结论。
陈璟,《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是研究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以及探索出影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有焦虑感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5.2%,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
人数:1000人,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
范围:华中师范大学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逻辑分析法
3.2.3问卷调查法
问卷收集情况:问卷出自郑日昌著《大学生心理诊断》,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大一学生313人,大二学生360人,大三学生216人,大四学生111人。男生276人,女生724人。文科533人,理科467人。
调查程序:
1.整理问卷
2.利用上公共课时间对所在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
3.收集问卷
4.总结分析问卷
4.调查结果
4.1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体状况
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均分为3.2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表现不同。见***表1
***表1
4.2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性别差异
华师学生的男女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相比较均分而言没有太大的差异,男生的心理控制能力要稍好于女生,见***表2。
4.3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专业差异
通过调查,文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的平均分为4.7分,理科学生的平均分为3分。说明理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文科学生的差,见***表2。
***表2
4.4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均分为4.5,大三学生为2.1,大二学生为2.7,大一学生为3.6,说明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弱,见***1。
4.5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职务差异
职务差别是本研究的亮点,通过调查的1000份问卷中有156名学生有职务,这156名学生干部的平均分为4分,而剩下的844名学生的平均分为3.6分,显示出学生干部的考试性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学生。
5.结论
调查发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平均分为3.7分,处于中低水平。而男生女生的考试心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在专业上来说,理科学生相比较文科学生要差些,究其原因,不同学科在学习方式、学习要求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的学生体验到的学业压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产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在类型和严重程度上自然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大学阶段考试心理问题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在大二至大三之间显著下降,而大三到大四显著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三的考试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最低。究其原因,大一刚刚来到校园,对新的学习任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体验到的考试压力较大。进入大二,虽然已经逐步适应了专业学习和考试节奏,但对考试结果抱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因此也体验到较高的考试压力。大三以后,他们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考试,而更多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对于考试相对降低了要求,所以体验到的考试压力较低。到了大四,毕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对考试结果的要求也相对比较表面化。因此,容易在考试期间产生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考试心理问题。本研究还发现,职务的差别对考试心理控制能力也有影响。究其原因,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责任心较强,处理事务的能力要好于一般学生,对考试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所以,从数据上表现出有职务的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学生。
6.结论
本次研究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体不高,其中男女差异不大,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弱。还有就是理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文科学生的差一些。最后,担任学生工作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要好于一般学生。(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6
[2]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7
[3] 谭欣,王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报告.教育学,1996,(2):37240
心理学考研篇3
同等学历申硕属于先学后考其报考条件较低,学员只需要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通过院校审核即可免试入学。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3年条件的学员,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拿到硕士学位。目前,申硕考试只考两门科目外语和学科综合,两门科目满分均为100学员只需均考过60分即可通过考试其难度还是较低的。
以一月联考形式报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其难度较大,学员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联考成绩达到国家线及以上才可得到院校复试资格。目前,全国联考只考两门科目英语和综合,英语难度介于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之间,综合又包含数学、逻辑和写作其难度还是较大的。且学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大专学历且有5年工作经验、本科学历且有3年工作经验、硕士学历且有2年工作经验,才能够进行报考其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以上便是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要求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报考。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考研篇4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考研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还做了如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做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人们了解到,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行为,更会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途径或方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综合起来就会影响着人的生活。相应的,针对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鲜有涉足。如今,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潮流,特别是这几年大量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却在减少,从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考研的毕业生每年递增,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不容忽视。所以本文想通过考研与非考研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比较来了解考研压力给考研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健康的不适。其实考研也是一种考试,在考试压力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专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考试焦虑、考试抑郁等,但是大多数只是涉及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方面。而本文则是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在研究生考试前夕通过对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测量、比较与分析,试***发现一些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健康整体方面的差异和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避免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考研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七所高校中100名2003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考研大学生共44名19名男生25名女生,非考研大学生共37名25名男生13名女生。
(二)调查方法
运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是《心理卫生综合测定量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的生活状况自评量表。量表共90道题目,分成10部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一个附加项目。量表分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的总和总症状指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阳性项目指数是评为1-4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1) 本次施测的信度是,内部同质信度是0.9096,分半信度是0.9369。本次调查首先收集问卷其次在计算机上用SPSS10.0统计分析。
三、 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总体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数据中得出考研的毕业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是9.16比非考研的毕业生的5.56要高,而且总症状指数(总均分)也相应的要高很多。这说明了考研和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总的生活状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女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普遍比男生要高。
(二)具体结果分析
***表1、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T检验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考研(44)的均值 9.14 10.86 8.70 15.34 9.42 6.75 3.20 5.07 7.64
非考研(37)均值 6.03 6.84 5.65 7.59 5.03 3.51 2.68 3.62 4.92
T检验 2.298* 3.220** 2.718** 4.289***3.675***1.987*()2.484* 3.559*
* =P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恐怖这一项,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方面的症状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
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而且往往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由于整个考试情景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利伯特(Liebort,1967)等人对考试焦虑测量进行因素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一为忧虑性,主要是对将来的考试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括较多的认知成分。二是情绪性,主要指的是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惧、焦虑和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表2、
从***表1,我们得出考研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是十分明显的,P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面对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的失望。抑郁心理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从消极悲观处着眼,结果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甚至有厌世感,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2)对待事物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易自寻烦恼。
(3)一些细微的小事就能引起忧愁和苦闷,常常愁眉不展、长嘘短叹。
***表3、
从***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
3、躯体化
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表4、
***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也是高出很多的,P
心理学考研篇5
关键词: 农村学生 考试焦虑 心理分析 对策研究
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不够,还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农村考生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同。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弛与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影响了正常发挥。此外,有些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心理,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农村教学条件差,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导致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别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像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地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农村学生生长环境特殊,心理紧张,过度紧张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里紧张,拘谨异常。另一方面考生受到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惑杂念自然产生,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是灾难性的。
3.躁动心理。即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躁烦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猜题、押题。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躁,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1996年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头脑一片空白,不能迅速恢复,答题思路混乱,以致影响整场考试。
4.惰性心理。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的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轻率心理使学生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得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克服农村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对策
1.心理的明确性。考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能考取大学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即使考不上,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深造。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学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考前重视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对自己作正确估价,不要存在过高奢望,期盼“奇迹”出现。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做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水平,考出好成绩,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重要用途。
4.心理的预见性。考生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对策。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跟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是要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会有不同做法。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考研篇6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方***
[中***分类号]X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37 — 03
无论什么研究方法,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地给予我们清楚而无偏见的关于驾驶行为的知识,每种方法各有千秋,需彼此弥补局限。因此要采取适度的怀疑主义精神来审视单一方法得到的结论,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才能全面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1 事故率统计法
事故率统计法就是查阅相关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处理事故统计数据的一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有人假设驾车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了探明事实是否如此,研究者可以查阅所有事故报告,并统计其中有多少驾驶员在出事的时候正在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因果关系不一定如此直接。往往由于如下一些原因,事故统计数据很难被解释清楚。
1.1 数据失真
数据搜集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想要通过事故统计数据,来准确评估驾驶疲劳诱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除非疲劳是诱发事故的直接而明显的原因,否则很少被记录为事故的主要原因。酒精和疲劳经常同时发生(因为人们习惯于酒醉之后晚上驾车回家,酒精本身就有镇静的作用)。如果出现事故,直接原因是疲劳,但是由于酒精更容易检测,因此还是被归因于酒驾。有研究表明疲劳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冒险超车,如果出现事故,事故可能被归因于驾驶员的错误判断,即归因于驾驶技能局限而非疲劳〔1〕。
报告偏见也会导致事故统计数据失真,例如,如果两辆汽车以低速碰撞,警察根本不会费心记录(这种数据更可能被保险公司记录,而且依赖于损毁程度)。如果汽车与摩托车也是以低速碰撞,摩托车手更有可能受伤,并将被作为紧急事故处理。因此,即使汽车之间的碰撞和汽车与摩托车之间的碰撞是等同的事故原因,警察更可能会详细记录后者〔1〕。很多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致命事故报告中,这样做的好处正在于:致命事故不会被漏报,而且警察对致命事故的细节报告得更精确。
1.2 样本规模受限
交通事故是相对稀少的事件,某一特定类型的事故少之又少。研究者可能需要筛选上千个事故才能得到与特定原因有关的事故样本,而最终样本可能又太小不足以概括任何一般总体。对于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死亡事故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Violanti的研究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1992~1995年间调查了223137例交通事故报告。包含1548例驾驶员死亡案例。其中只有4.2%(65)的驾驶员的车内存在电话,并且其中只有7.7%(5)的驾驶员报告说在碰撞时使用了手机。这样小的样本根本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结论。Violanti的研究陷入小样本的困境是因为他将研究局限于手机使用的事故报告〔2〕。想要利用事故统计的研究者往往都会遇到事故统计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不统一的问题,死亡事故报告一般都比轻微事故报告更详尽和精确,但是样本太小。
1.3 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解释事故统计数据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在众多可能的危险行为当中,哪一种潜在变量才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缺少匹配的明确数据,这种情况下,撞车数据对撞车驾驶员的分析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发现某种因素与某种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有很强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手机使用与事故风险正相关。我们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这种关系是使用手机本身造成的。因为使用手机会降低控制车辆的一些指标水平,并且会减少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替代观点,手机使用和事故率都与第三个潜在变量相关,而它是更直接的事故诱发因素。例如,压力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也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他们驾车更加着急,因此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使用手机本身不是问题,使用手机的人的气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禁止使用手机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可能收效不大,因为压力很大的驾驶员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
2 访谈与问卷法
调查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驾车最直接的方法,也许就是就某个问题,直接问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询问驾驶员的事故记录,要求他们提供最近事故的细节,并让其提供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
2.1 报告偏差
在答问卷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会提供准确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局限造成的:他们几年前可能的确开车闯过人行道,但是现在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可能不情愿泄露会损害自我形象的信息,或者太过敏感,例如,不报告或者轻描淡写自己的酒醉驾驶行为。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但是依然尽量给出答案。例如很多人在回答自己驾驶的公里数时,其实根本估计不出自己每周的里程,更别提精确估计每年的里程数了,但是依然会给出一个数值。
通过邮寄问卷调查驾驶员还有一个主要缺陷。例如,在一个关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中,给6000名驾驶员邮寄了问卷,让他们识别28个交通标志。结果显示,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和事故报告率没有关系〔3〕。这两个变量之间也许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首先,我们不知道提交问卷和没有提交问卷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什么区别。6000名驾驶员中有47%(2820人)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对于邮寄问卷来说,这种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剩下53%没有提交问卷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事故率,并且对交通标志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可能不会答案,太尴尬以至于不提交问卷,或者根本不屑于回答问题。这些没有回收问卷的被调查者可能恰恰能提供交通标志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交问卷的驾驶员确实是***完成问卷而没有作弊,遇到不会的题,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的人,或者干脆看书上网寻找答案。
2.2 缺乏内省
尽管访谈与问卷法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都不能提供驾驶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驾驶是一个程序表现的过程,驾驶员无法有效地细想和陈述,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部审视。
3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有关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类型和对安全的影响率的直接信息。目前,研究者已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自然车辆里的观察。前者,一个固定的观测器记录驾驶员行驶过一个事先选择的位置时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获得的信息受到车辆移动至固定位置观测器的有效次数和辨别力精确性的限制。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自愿参与者驾驶着装备感应器和视频录像机的车辆,这样能够实时记录驾驶行为。
3.1 表现失真与隐私问题
观察法受到一些可能性的限制,即驾驶员如果知道他们的车辆有这些装备,他们将表现不自然。研究驾驶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秘密地记录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的真实行为,而当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观察到的仅是他们所做的表演。但是,驾驶员不太可能愿意自己的隐私被完全暴露。
3.2 缺乏控制
每天大部分的驾驶时间是太平无事的,为了采集到一个稀有事件发生时的影像,如某人使用手机时发生撞车或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摩托车,需要观察大量行为,但是给每辆车安置仪器又比较昂贵。这导致相对较小,非代表性的志愿者样本。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记录和检测驾驶员的大量公路里程,这对于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导致撞车的有效数据来说,其花费高,成功的可能性低。结果是,为获得有用的撞车数量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样本。例如,McEvoy 和Stevenson已经指出Klauer et al.’s (2006)的利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分心问题时的方***局限性〔4, 5〕:“很难稳定地捕捉某些种类的次级分心任务,例如驾驶员的认知注意水平,乘客的作用,以及外部分心物;在编码分心活动和设定撞车和近距撞车时的评分者信度问题等〔4〕。”
3.3 缺乏内省
虽然自然观察可以提供撞车状况的细节,并提供了匹配明确数据的可能。但是,与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类似,这种方法也存在被试缺乏内省的问题,观察法能够提供的关于驾驶员为何如此行为的信息非常有限。
4 实验法
大多数心理学家偏好选择实验法。广受欢迎的实验技术主要有模拟驾驶技术、眼动测量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验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无法保证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生态效度即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生活的适用程度。
4.1 实验任务人为性
与生态效度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实验任务往往带有人为性(artificiality),某种程度上,被试是在进行表演。因为实验设计或实验装置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想要在实验中展现最好的表现。Orne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的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很多被试对此都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将实验当做对自己能力的某种考核,或者他们会猜测实验者的动机,并自以为是的产生他们所认为的实验者会满意的行为〔6〕。
例如,驾驶模拟器研究就存在生态效度问题,无论多么昂贵的模拟器,无论质量多么好的场景呈现设备,在驾驶模拟器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正参加实验,处于驾驶模拟器装置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他们知道真实世界中的伤害后果不会真的发生。他们不会受伤,不会被警察开罚单或者碰伤汽车。正如Evans(1991)嘲讽地评论到,即使能绝对模拟现实世界的终极模拟器,如果在虚拟事故发生后只需重启一下程序,那么研究者又怎能将设备上取得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现实生活呢〔7〕?
4.2 测量重复性
实验法需要对单独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例如,在研究驾驶员反应时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驾驶员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反应多快,如可以多快刹车?在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对一个非预期事件(小孩在车前横穿马路)的紧急反应,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为了争取到测量的稳定性,一般让驾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一系列非预期实验情境(车前出现障碍物)做出反应(刹车)并加以测试。尽管获取数据信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类实验不能告诉我们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紧急情况是如何反应的,而是仅仅告诉我们驾驶员知道自己在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将要对一系列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后,他们是如何反应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3 忽视被试主动性
在真实世界中,是否参与风险驾驶行为,其决定权在于驾驶员,驾驶员才是决定是否从事危险任务并卷入危险驾驶情境的最终决策者。但是,实验研究不考虑真实驾驶情境中影响驾驶员自愿实施风险行为的动机因素。例如,驾驶员自愿参与的分心任务与分心任务产生的收益有关。分心任务提供了娱乐,抵消了厌倦和疲劳效应,或者是因为分心任务是驾驶员的日常“工作”之一,如驾驶时打商务电话或安排工作任务。这便增加了实验结果在真实驾驶情境中推广应用的难度。例如当研究者为了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规定多个分心任务的优先权相等,那么多个次要任务在任务时间分配上将是等价的。然而,如果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个任务更加重视,那么无论是在正常驾车时还是更加危险的情况中,该任务都将会被执行的更加频繁。即使实验发现它们造成分心的效果可能性相等,但真实的结果将是更重要的任务带来的风险大大提高。我们考虑一下随意性电话交谈和对驾驶员有重要性的复杂电话交谈之间的区别。后者通常要求更多的认知努力和情绪卷入,因此导致比前者需要更高水平的投入。诸如投入程度和关注水平这些因素,虽然观察不到,却对次级任务的认知分心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考研篇7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跨越,2018年,深圳GDP万亿级别,增速迅猛,产业迈向以“战新+金融”的中高端产业,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深圳2018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被誉为中国的“创新之都”。2018年,深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互联网等7大战新产业增加值超九千亿,创新驱动为深圳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深圳经济呈现出不靠投资拉动、对土地财***的依赖是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天津、苏州等几大城市中最弱的、深圳经济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深圳创新驱动使能源结构发生了经济增长和资源能耗出现“剪刀差”等变化。深圳博采众长、海纳百川、蓬勃发展的气象,特别是在城市品质提升及城市肌理打造上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使我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大战略、高规划、大变化的繁荣景象近在眼前。
一、深化改革开放
城市建设,规划引领。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深港融合发展、广深科技走廊打造等叠加机遇,统筹发展、创新方式,突出规划引领和设计先行,强化产业用地和公共设施及城市绿地的空间保障,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标准城市设计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找准深圳“多元化、创新化、年轻化”的城市定位,强化深圳“创新”的城市风格,突出深圳“年轻”的城市特色,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设计使深圳建设成为了一座独具魅力的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海城市。
二、聚焦招才引智
深圳城市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市发展的一切活动以满足人的需要、方便人的生活为根本宗旨,始终把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圳在加强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治理、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城市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与艺术化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内涵和文化品位,彰显城市魅力。
深圳作为“创新之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放眼全球,大力推进“孔雀计划”,而被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高额的奖励补贴,并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待遇***策。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的专项资助,并在创业启动、项目研发、***策配套、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将每年的11月1日确立为人才日。深圳市栽梧引凤,使得人才成为深圳创新经济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在人才的有利支撑下,深圳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国第二。
三、,科技引领发展
心理学考研篇8
教育心理学这部分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小,内容的篇幅也相对少,但涉及实际问题想利息的部分往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内容有: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心理发展、学习的主要理论、学习的主要动机和学习的迁移五个部分。
这个科目的复习大框架上应该注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流派关于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的不同理论观点和教育实际应用。其中学习的主要理论部分是重点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教育心理学容易出简答题和综合题,大家要充分的理解并识记相关理论,并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分析。
总体来说,教育心理学复习备考的出发点是学习理论、理论学习。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理论。教育心理学实际就是在说什么是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饿、学习如何迁移、学习动机是怎样的等基本方面的理论问题。理论学习则是按照学习理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理论的学习。备考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种理论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要注意理论的细微差别。要十分注意不同学派的理论家以及同一学派理论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理论离不开时间。要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学习中的现象,解决教育中的问题,逐渐培养用所学理论与原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时间可以找一些相关案例来分析。还要采用多种方式细致整理、归纳相关要点,打通章节联系,强化记忆效果。例来分析。
心理学考研篇9
压力之一:来自家庭的一厢情愿
基于就业需要、高考成绩不理想、攀比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父母青睐洋学位,不惜勒紧裤腰带掷巨资为子女铺设海外求学道路。然而,不少家长却忽略了物质以外的因素: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留学?孩子的生活能力能否应付得了长时间的独自生活?更有一些家庭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改变孩子甚至整个家庭命运的赌注,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一名未成年留学生因思想上对出国学习的准备不够,在到加拿大仅13天后,便走上自杀之路。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前途安排上,只做理性分析,忽略情感因素,造成了一些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不堪忍受压力而选择轻生。
压力之二:文化冲突造成情感缺失
出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一些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群体,多是拘泥于中国学生圈子,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即便与当地学生建立起社交网络的,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比如欧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动帮助人,需要你主动求助,但中国人又不好意思;欧美人表面比较热情,但要深交却不容易,让中国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分留学生出于经济考虑,为节省社交费用,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都可能出现,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知情人反映,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
压力之三: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活的现实压力从飞机降落地面的那一刻起就凸显出来:怎么从机场到学校?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在哪办银行卡和***?很多留学生由于背景知识缺乏、行前准备不足,刚下飞机就想回家了,更不用说从容应付选课、打工、毕业找工作等更多现实挑战。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很难既洗衣做饭又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压力之四:个人价值感的缺乏
美国一着名高校的某中国学生因为未考到第一名,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许多在国内学习优秀的学生到了国外会在某个阶段非常不自信。因为语言问题、学习习惯、评价标准等因素,中国学生往往花很多时间学习,表现却差强人意。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上课以专题报告和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一些在应试教学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此时却感到难以应付,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对个人价值产生困惑。
压力之五:心理疏通渠道的匮乏
心理学考研篇10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创新
1前言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工具类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它是在以前设的专业性课程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的报告等。事实上,它把心理学专业所学习的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整体化,促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包括对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掌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和科研创新精神。前两目标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只要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加上学生的主观努力,考出好成绩不成问题。然而,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十二五”期间作出了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决定,韶关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必要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
2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还存在不足。
2.1课程内容方面
由于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研究方法至今还是百花齐放,体系复杂庞大,这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不利。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教材都是以“如何做心理学研究”为中心来组织教材内容的,重点也集中在资料的收集方法的介绍上。从知识技能和掌握上来看,这种安排对学生是不利的。作为一门研究方法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技能。因而,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达到以理论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理论的理解和巩固的效果。
2.2课程教学方法方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研究的技能和能力是要在进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和提高的。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纸上谈兵”,就算考试得高分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研究实践机会。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采取教师讲授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科研技能就无从提高,科研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锻炼,科研创新思维更是得不到相应的培养。在面对提问时,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没有更多的思考,更不会进行深入的挖掘。要使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要有广泛的课外文献阅读,更要给学生机会,让其进行科研实践。
2.3课程考核方法方面
传统的大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是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模式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如果也采用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势必对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技能和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是,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很好,可是却没有相应研究的能力。这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及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相违背的。在强调创新、强调应用能力的时代,这种考核方法更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3合理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心理学的研究需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做出研究结论。每个研究阶段都有自己适用的方法,它们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相对的***性。根据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以及地方性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情况,在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存在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将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以心理学研究活动进行的过程为教学线索,将已有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形成由密切联系的四大教学内容组成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体系。这四大内容分别是: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的选择与研究的设计、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报告与研究的评价。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主要讲授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包括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述、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原则及一般过程、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的体系;第二部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的设计,主要讲授研究课题的选择策略和途径、研究假设的提出及课题论证报告的报告的撰写、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及研究综述的撰写、研究设计的内容(重点讲变量和指标的选择和操作定义的设计、无头变量的控制);第三部分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讲授各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几种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侧重讲准实验和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在实验心理学课程中已重点讲授),同时有选择地讲授一些其他研究方法,如语义区别量表法、内容分析法、元分析法等;第四部分研究结果的分析报告与研究的评价,主要讲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的几种常见分析方法的使用,如描述性统计方法、均值比较、单总体方差分析、量表信度分析、统计***表制作等,最后讲授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方法。
4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方法学理论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真实的研究实践当中进行应用。它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这就决定它不能和其他课程一样只是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还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因而,教师有必要转变思想,改革以教材知识为本、以课程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研究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学习过程被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教师通过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让学生分线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2]这种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在开始阶段(学期开始),可采用任务驱动及案例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提出研究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为之撰写论证报告,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并为后面的课题创新提供基础;在深入阶段(学期中间),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成员一起选择并确定本小组的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这个环节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且可以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增长;在强化阶段(学期末期),提倡产学研结合,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均有质的提升,同时也使其有得以展示的平台。这三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中心进行教学,项目由小及大、由浅及深、由简及繁。“你讲我练”的思维定势在这里得以解除,学生以项目为媒介来学习,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其主动性及科研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当然,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设计师的角色,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5改变考核方法
改变考核方法,就要打破以往那种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考查,从而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机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这些有益的诊断性信息指导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3]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促学评估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等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与在教学程序完成之后对所得效果加以衡量的总结性评价相对比,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根据教师反馈进行学习调整,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更理想的评价,从而成为具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4]根据形成性评价的要求,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学生考勤和个人作业成绩、小组合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整个课程的成绩比例分配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提问和讨论、个人作业),书面考试占30%(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小组合作研究占40%(包括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报告等)。为了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适当把小组合作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小组内每位同学所得成绩没有差异,这可体现小组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精神,促使小组成员自觉自主出力;同时拉大组间差异,体现竞争与比较,激发小组间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把在不同阶段的考核结果向学生反馈,从而激励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考核评估方法,使得一些靠机械记忆得高分的学生失去优势,而那些爱动脑筋、喜欢钻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高分。
作者:谭红秀 单位: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莫雷,王瑞明,陈彩琦,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J].心理科学,2006,29(5):1026-1030.
[2]李湘民.以项目为中心改革PLC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9(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