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篇1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长。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并规定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特殊性,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是女性,心理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幼儿的成长。据了解,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应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自身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同时课程设置又过于单一且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注重开设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以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课程为主,而对于幼儿心理学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比例不多,使得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此外,大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2+1模式,所以,在目前中职的教学计划中,另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难较大,并且效益不高,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应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而在幼儿心理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能全面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为: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以适应校园生活,为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精讲、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结构的各方面,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采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即结合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章节教学,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结合认知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情绪教学中,学生了解觉察情绪的方法和理解“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压力;结合社会化教学,讲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结合个性心理阐明,重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强化“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在讲授婴幼儿心理健康时,重点讲授心理健康的调节,注重“适应社会,职业心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绪论》中学习心理的实质,同时使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例如,本校面积比较小且教学楼宿舍比较老旧,外观不美,新生到校后心理反差很大,难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现状,笔者结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质量高、艰苦的住宿环境可以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尽快适应新环境。2)结合幼儿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通道感知,学生学会使用多通道来学习技能和知识;以茱莉?安德鲁斯和罗琳等名人为例学习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实验理解记忆的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学会学习。3)结合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掌握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方法。4)结合幼儿社会化的学习,通过分析自身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学生懂得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结合幼儿个性的学习,通过问卷测验和案例分析学习性格和气质,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并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人格魅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例如,通过设置“一顶帽子”的问题情境和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影视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尝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并谈今后该如何取长补短,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6)结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通过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争做健康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规划职业人生道路。
四、小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2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思考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0-01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教学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怕学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学生对课程对象―幼儿缺乏实际的研究,造成了教学内容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缺乏与幼儿接触和相处的经历,对幼儿身心变化规律了解不甚了解,对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等方面,浅析了中职幼儿教学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师生双向活动过程。因而,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在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1、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2、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3、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
4、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时少,内容多,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甚至不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厌学为愿学,改革课外作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传统的作业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抄来抄去,意义不大。于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手抄报作业。即每学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查阅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手抄报,定期展评。这一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绘画、书写、排版等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课下查找井背诵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故事。每次课前让2-3位学生到讲台上或讲或演案例、故事,其他同学总结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教过的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第一次上台讲述案例时,脸羞得红红的,手不自然地抬起又放下,站在那儿好半天说不出话,最终是声音像蚊子似的读了案例,笔者和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了她。自那次之后,这位同学上台交流时逐步大方起来,毕业后还去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马***康.《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3(14)
[2] 邓宗君.探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新课程(上). 2014(12)
[3] 邓宗君.探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新课程(上). 2014(12)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3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渗透
幼儿园课堂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现代幼儿教育崭新思想意识。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正常,心理也能够保持良好状态。虽然幼儿心理单纯,认知浅薄,但幼儿成长也需要健康心理素质形成支撑。教师通过教育言行展开健康教育渗透、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育幼儿协作互助精神,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对塑造幼儿健康身心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师言行渗透,传递健康和谐信息
健康心理学明确指出,健康心理持续存在,必将带来良性持续成长动力。幼儿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特别是心理健康诉求更为强烈,如何让幼儿能够顺利构建建立心理基础,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需要直面的课题。幼儿与教师互动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现象,教师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剧烈的。幼儿都有模仿意识,而教师正是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会产生触动性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鼓励、赞儿,一定能够促使幼儿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反之,教师经常侮辱、讽刺幼儿,幼儿心理会留下深深阴影,其负面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幼儿心理比较敏感,特别是面对教师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畏惧感,这是教师特殊身份造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调整好表情,还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刻意筛选,不可随意发泄心中不满,甚至对幼儿出现语罚现象。如幼儿出现了错误行为,教师需要纠正幼儿行为,但不可出现讽刺侮辱性语言。如“你怎么这样笨,说了好几遍也做不好啊?”“你就是一个捣蛋鬼,就你最不听话。”“你脑子有问题吗?老师的话都不听。”幼儿在老师语言攻击下,往往会造成严重心理挫败感。教师对待幼儿出现的错误,需要耐心地劝导,或者是给出一些希望性鼓励。如果老师这样说:“这样做是不对的,给大家都带来了麻烦,影响了其他人。希望你以后能够替别人想一想,为大家带来便利,这样做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做好,你说对吗?”幼儿对教师大多是一种敬畏,教师要让幼儿接受你,需要在平时做出更多友善表达。幼儿都喜欢教师表扬,教师不能吝啬赞美之词,要让幼儿有自信,这样才能激活幼儿积极心理,改变幼儿精神面貌。
二、教学环境渗透,培养幼儿阳光心理
幼儿教学需要良好环境条件,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注意利用多种教法改进,对幼儿展开多种心理暗示,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快乐。首先,教师要布设好教室环境,给幼儿以舒适感,特别是一些色彩运用,能够激活幼儿内心暖流涌动。其次,教师要释放善意,不仅是口头上的友善表达,还要用实际行动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幼儿系鞋带、整理服饰等行为,幼儿会感觉到妈妈般温暖,这对其健康心理形成有良好促进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氛围包含多种内容,教室布设只能是单纯的外部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法运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如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给出一些指导示范,还要与幼儿一起活动,幼儿会感觉老师是亲切的,其参与主动性也会大大提升。教师与幼儿需要良性互动,并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是幼儿教学的基础条件。幼儿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及时跟进给出必要的鼓励,相信幼儿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亲和力是幼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教学环境因素对幼儿教学形成的影响是剧烈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让幼儿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增加相互信任感,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环境。幼儿喜欢与教师交流,喜欢上幼儿园,这就是幼儿教学维系在高品质基础的最重要保障条件。
三、合作学习渗透,塑造协作互助精神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4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幼儿教育;心理障碍
曾经有人对一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患有各类身体疾病大约占据65%,而心理障碍却占据参与调查人数69.9%,占比超过身体疾病患者。形成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幼儿心理健康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是多年人们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所致。事实上,孩子处于成长关键时期,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种形势下,从心理学视角去探究幼儿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正规的教育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接受过正规幼儿园教育的幼儿,他们的性格活泼开朗、易合群,他们的品格较端正,讲礼貌、守纪律;而家居幼儿的性格则过分害羞、内向,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长期独处让他们心理上形成孤僻。
2.注重发展各项能力对心理影响较大。现今有许多家长强制孩子学习,例如,背诗词、地***、字典等。相关方面的专家认为,在孩子三岁之前,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包括想象力、适应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而不是进行机械的记忆训练,因为幼儿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机械记忆还会让幼儿产生一种定式思维。
3.教育方法的影响较大。父母不可对幼儿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否则幼儿会形成自私、任性、骄傲等不良性格;父母也不可对幼儿过于苛责、打骂,否则这种矛盾的教养态度会使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问题,要都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4.和睦的家庭气氛有积极作用。如果一个家庭的和睦度过差,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很大问题。家庭的不和睦或者父母离异,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抑郁、急躁、古怪的性格。
二、从心理学视角强化幼儿教育的对策
1.教师指导:自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教师通过与幼儿接触,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的外貌、衣着、性格、行为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的心理。
2.同伴游戏: 幼儿与其他同伴之间友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l展,也可以促使幼儿形成谦让、合作、友好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幼儿通过与同伴玩耍游戏,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还可以在竞争中培养***意识和集体意识。
3.亲子活动: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各类亲子间的问题也就接憧而至。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适当的开展亲子活动,一方面可以将上述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日益强烈。而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一般无法满足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究需要。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兴趣,而且可以加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联系。
幼儿的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而,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采用幼儿心理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其他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在某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对另一个人情绪的体验以及理解。运用移情训练法,让幼儿通过情境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去亲身体验和理解别人的情绪,与别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移情训练法是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方法,幼儿能够明白并理解他人的情绪,使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切身体验他人的情感,也就是情感的换位,以此来达到幼儿心理教育的目的。在移情训练中,让幼儿通过想象表演,或者实际体验等方式,使幼儿去关心被理解对象的心理感受,主要途径包括游戏、情境表演、编故事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是指让幼儿在认知某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心理进行反复的行为的练习,更深一步的理解该心理认知,从而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例如,在教育幼儿坚持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钓鱼、接力比赛、拼***等活动,反复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达到幼儿行为坚持性的目的。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是指让幼儿参加相关心理教育评议,给他们提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经过大家的讨论评议,让幼儿得出自己的结论。讨论评议法可以鼓励幼儿对他人的言论进行评价,帮助幼儿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即让幼儿观察示范者的榜样作用,以此来引起幼儿的行为。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夸奖,就会产生对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对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幼儿模仿的榜样的选择很是重要,其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桑吉草.浅谈幼儿心理学视角下分析幼儿教育问题[J].职工法律天地,2016(6).
[2]林南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浅析[J].教育导刊月刊,2016(10).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5
一、对幼儿园午睡的价值分析及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反思
午睡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方面的,幼儿大脑工作的特点是易兴奋不易抑制,因而容易疲劳,且脑细胞脆弱,由此,幼儿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来预防疲劳以保护脑细胞的健康。经过上午的半日活动,幼儿一般都需要通过午睡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以保证下午半日活动的质量。二是适应能力方面的,能在幼儿园有午睡的习惯是幼儿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体现,这样的幼儿一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作为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在此目标下列出了幼儿睡眠方面的典型表现:3~4岁幼儿要“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4~5岁幼儿要“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5~6岁幼儿要“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可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保教内容。但这一重要的保教内容是否要“一刀切”地落实呢?笔者认为这要因人而异,讲究一定的方法,要思考幼儿的睡眠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有没有幼儿不用午睡也精力充沛的。为此,我们不妨先尊重晨晨的意愿,而后观察晨晨当天下午的表现。假如他下午活力依旧,且随后几天也无异常,我们就要考虑是否应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指南》中所列的各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是指大多数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特征,决非每个幼儿都是这样的特征,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其不完全一致并不代表异常。〔1〕所以,我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宜一概而论,不能僵化地认识理论和制度的要求。
假如发现晨晨下午表现出疲倦,那就要探明原因对症下药了。如,了解晨晨在家有无午睡习惯,是否因不习惯集体睡眠环境而拒绝午睡。对此,可从家园共育、营造睡眠环境、帮助晨晨习惯集体睡眠等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可供选择的方法如下:(1)与家长沟通午睡的价值,让家长引导幼儿午睡,保证幼儿周末和节假日都能在家坚持午睡。(2)营造睡眠氛围,午睡室要通风少光、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睡前不要活动过度或谈论兴奋话题,不妨播放似有似无的摇篮曲,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能很快入睡。(3)动静交替地安排上午的活动,适当增加幼儿的运动量。(4)通过一些教育活动让幼儿逐渐喜欢并适应集体睡眠环境。如,通过故事、绘本让幼儿感受到小猫小狗小羊一个个都躺下睡在一张大床上,好温馨、好舒服,以改变幼儿的态度,让他们愿意午睡。
惩罚乃至体罚往往是我们的无奈之举,假如我们能够理解幼儿,且有足够的方法达到保教目标,这种无奈之举就会越来越少,对幼儿的身心伤害也会降到最低。因此,在讨论这类案例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讨论该不该惩罚,而是我们要怎样面对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幼儿,怎样尊重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这就是《指南》反复提及的“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理念是一个人的深层素养,理念的改变是教育行为改变的基础。
二、在一日生活中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以幼儿为本“是学前教育领域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强调这一核心理念。以幼儿为本就是要把幼儿的发展及其幸福视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视为保教工作的宗旨。为什么要以幼儿为本呢?幼儿身心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同时可塑性大,亟待接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以幼儿为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兴趣、需要和学习方式,在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启蒙教育。以晨晨的午睡问题为例,教师本来是为晨晨着想,希望他好好睡觉、利人利已,但屡屡失败之后就与晨晨对立起来,以“补觉”作为惩罚使晨晨就范。晨晨为什么会就范?是心甘情愿的还是迫于压力?教师描述的“安分许多”反映的是怎样的观念?“安分”地躺在床上的晨晨心里是什么感受?这种迫于压力之下的“安分”对晨晨的发展有无负面影响?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是断章取义地利用某个专家的一句话来证明惩罚的合理性,是否偏离了以幼儿为本这一核心理念?
保教工作的实施是否科学关系到幼儿当下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做坏一件衣服扔掉即可,而伤害幼儿或限制幼儿发展则可能既毁了他们的童年又毁了他们的人生。“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那么,要如何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呢?
1.让爱扎根
以幼儿为本是建立在爱幼儿的基础之上的。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原动力。没有了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也就谈不上培养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力了。〔2〕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或溺爱,而是一种理性的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爱。这种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幼儿,让他们拥有作为“人”的尊严与权利;二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寻求“发展适宜性”;三是认识幼儿期的独特价值,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成长。这三个方面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尤其当某一项保教任务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相冲突时,当教师的管理诉求与幼儿的行为相冲突时,教师的爱往往就大打折扣了。让爱扎根,使师幼双方在爱与被爱中共同生活与成长,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福祉。
2.与幼儿建立亲和关系
假如一位教师某日因病没有上班,幼儿知道后欢呼雀跃,那这位教师必须深刻反省了。幼儿的幸灾乐祸表面上反映的是幼儿缺乏爱心,实则反映的是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氛围是保证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或前提。可见,师幼之间亲和的关系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手段。在这样的师幼关系中,幼儿的内心会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自在探索,自由游戏,快乐成长。
3.充分重视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
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也由此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3〕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上,要让每个幼儿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日本教育家仓桥既的“生活诱导理论”主张,幼儿的现实生活是第一位的,保教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考虑如何实施与幼儿能力相适应的教育,而且是让幼儿过真正幼儿那样的生活。他指出,若以成人的目的为主实施教育,幼儿的生活容易套入成人的教育计划之中;相反,若以幼儿的生活为主实施教育,以成人为中心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就可以慢慢地、谨慎地向目的的方向循循善诱。〔4〕显然,这样的学前教育正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精神要义。
4.解读幼儿,尊重个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幼儿也都是不同的。以幼儿为本最重要的是努力读懂幼儿,熟悉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根据他们的特点灵活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保教工作,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应始终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给予幼儿自由和安全感,对于个性突出的个别幼儿则要放慢步调,循循善诱,防止以教育为名行强迫之实。对于午睡之类的保教问题,我们不要在问题表象和策略探讨中纠缠,而是要抓住问题的根本,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更有效的保教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更加专业的保教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心理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通过潜心探索与实践,引领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e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三、调整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能够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状态,筛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构建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教育措施。为此,我们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统编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全书内容调整为四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学中以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为基础,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包括幼儿生理机制等生理心理学知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等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幼儿方法等教育心理学知识,明确幼儿知、情、意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特点。以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的教学,探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0~3岁亲子教育等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为教学重点,着力研讨幼儿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心理问题破解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法学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奥秘,更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生动与丰富,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模拟实际幼儿教学情境,总结幼儿心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中掌握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心理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中丰富自己,建立自信,形成良性刺激。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让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多媒体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方便学生的记忆。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四、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将两者联系起来,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准备,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而进行单方面的幻灯片展示,很显然,这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专业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拓展专业知识。它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的案例,将教材中没有详细分析的专业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说明。利用新颖的案例导入对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具体的专业教学。
针对学生特点,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 舞蹈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
【中***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01-0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来说,其并不单单指的是小学到大学这一单一的阶段。学前教育也是十分的重要。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善,对事物的理解较为简单,因此,对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的关系
(一)感知培养
感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认识过程,我们习惯将这个作为儿童认知过程的开端。一个人在婴儿阶段便已经开始了对于社会的认知,只不过这个阶段的认知方式是利用手的触摸。而当一个人摆脱了幼儿阶段,认知这一基本活动仍然会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将感知过程的发展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一方面是儿童感觉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儿童知觉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
对于儿童感觉的发展我们会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一方面,学前儿童舞蹈教育需要依赖于身体外部感觉,并且将会以外部感觉为基础,完成舞蹈中的漂亮动作。而对于多种肢体动作的感知,便需要通过各种感觉来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学习舞蹈的主要过程需要经历动作的拆分过程,然后在进行动作的整合,最终达到对动作连贯的演绎。在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视力使儿童可以清楚的接收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自身镜面反射的动作。为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学前儿童的舞蹈学习来说。听觉和视觉同样重要。儿童的语音听觉能力及对于韵律的感知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提升。也就是学生正确感觉舞蹈节奏,契合舞蹈韵律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儿童在学习中感知音乐中蕴含情感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将会依赖于身体内部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询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高低主要就由学生内部感知力所决定的,内部感知力将会主导学生外部行动力,其对于提升儿童舞蹈技能及儿童舞蹈感觉有着重要的意义[1]。
2.知觉发展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的知觉种类分为以下几种: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其中物体知觉又包括了空间、时间、运动这三个小方面。而社会感知主要指的是对其它个体的感知、对自身的感知、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感知。而这些与儿童舞蹈学习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记忆准备
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是有间接性的。这种间接性主要来源于个体的思维。而对于舞蹈学习来说,对于记忆力的依赖性更为明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记忆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但是儿童阶段的学生其记忆能力通常表现为易记易忘的特点。并且出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记忆并不精确。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这种记忆差异性。
二、刍议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一)锻炼学前儿童的注意力
学前儿童的思维刚刚开发,往往表现出极为好动的现象,因此在学习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时间将会十分稀少。当学生接受了舞蹈教学之后,将会对舞蹈曲目中的旋律进行感知,这样才会更好的使自己融入到音乐当中,同时也只有这样才会得到教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有助于儿童日后的学习和观察力的锻炼。
(二)锻炼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通过第一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学前儿童的记忆力是存在不足的,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蹈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舞蹈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师的示范及讲解过程中达到试听结合的目的。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可以快速记忆。并且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学生的记忆误差。最后让学生达到准确记忆的能力。并且在舞蹈学习中,需要随时为舞出合拍的舞姿做准备,因而能提升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学生记忆力的增长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2]。
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保证着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更好的认知社会,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学前儿童舞蹈教育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9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评价机制
幼儿教育心理学篇10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探索实践
中***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8-132
“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幼儿心理学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学习发展道路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谨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立志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融入教学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提高学生的应试工作水平。
一、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繁杂陈旧且背离实际需求
从整个中职学前教育的氛围来看,中职学校对本校的教育改革建设还不够重视。因而,关于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繁杂陈旧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心理学教材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背离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标准不符,难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社会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精力心血去研究和实践,近年来研究成果喜人,但并未及时编排进幼儿心理学教材,因而教师难以紧跟最新变化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2、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有些教师习惯给学生传授“考试小妙招”、“得分技巧”等投机取巧的方法,使得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成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机械地把答案放到应该放的正确位置,忽略对于知识背后的深入探究,导致他们一直无法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就。而且,有些教师一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的传输知识点,甚至只是照着念课文、搬教材,授课方式只停留在口头表述,没有搭配使用当前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工具,也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重点难点知识学生学起来吃力、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影响以后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应变能力。
3、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上不了普通高校分数线的线下生,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就比较不好,学习自制力、主动性都不高,对学习缺少兴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更是随心所欲,因而大多數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并且中职学校为保证生源数量,招生标准不高,导致生源质量也不尽人意。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有些学校对教师的招收条件比较宽松,导致招收的教师教学水平不一。每个教师的个人经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不同,他们的理解和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必然也会不同。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较高的学习能力,且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若还是停留在以前,不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课堂教学不到位,可能会拉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探索
1、调整教学内容,契合培养需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标设置相关内容。幼儿心理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要求,必须严格编排教学内容,力求与实际应用画上等号,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坚实掌握理论知识,从中摸索科学素养,领悟实际场景的对应解决方式,提出有效策略。以往教学内容繁杂陈旧,必须重新调整,将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儿童心理研究趋势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四个部分,更能契合培养需求。
2、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多以讲授知识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授课越来越没有动力。因而教师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科学利用信息化教育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在讲授课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权威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相关的主题情景活动,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营造表演氛围,让一些学生进行角色饰演,展现幼儿的行为表现,另外的一些同学分析幼儿行为下的心理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情景表演下,体会到课堂乐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构建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3、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使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合理需求为主要导向,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快速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学前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幼儿心理学科学地、与时俱进地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幼儿教育心理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