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种类篇1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HI-HOP,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舞蹈种类篇2
关键词:藏族舞蹈;种类 ;风格特征
中***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58-02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精髓,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要使它适应社会济经不断发展的需求,使它在弘扬中国文化中更能起到积极作用,就心须对它进行新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理论特征,风格特征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文以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体态特征及审美为研究对象,探索高原上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舞蹈基本要求的及形成的因素,本人在撰写过程中,融入自己在舞蹈学习中的体会,以实事情例逐层逐点的阐述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藏族人民善于以歌抒怀、以舞抒情。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民间舞蹈的种类也很多、内容极其丰富、刚柔相济。由于藏族分布广阔,生活的地域和生产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以及与不同地区相邻的其他民族之间,在文化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色。
(一)“谐”
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形式:《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谐》。
1.《果谐》即圆圈舞蹈,是自娱性的群众舞蹈,亦称“戈谐”“果日谐”等。谐是藏语不同的汉字记音,意为“围成圆圈跳舞”,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圆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形式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相联,所以也称之为“农民舞蹈”。如果谐中“三步一提”的舞步是来自跺麦的动作。“双甩手”动作来自筛麦子的动作。“双晃手”的动作来自一手抱着筐,一手在播洒种子的动作。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流传在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江孜以及拉萨附近“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行,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果谐》表演的时间、地点没有严格规定,但多数在民间节日,宗教祭日和亲朋好友聚会时表演,尤其在七月“望果节”即青稞收获的季节表演,表演“果谐”时几乎没有乐器伴奏,偶尔用鼓打击简单的节奏,人们围圈歌舞有时用串铃为舞蹈伴奏。其舞蹈动作主要是脚的跺、踢、踏、撩和膝盖颤动为主,再加上双手臂的自然甩动,舞蹈动作有快有慢收放之分。舞步刚健有力,气氛热烈活泼,舞蹈充满农业生产气息,深受藏区农民的喜爱。
2.《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如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部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而藏北牧区称之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由于藏族同胞分布的区域广阔,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大有不同,各具特色。比如在农区,藏族人民跳的《锅庄》分为缓慢歌唱和急速作舞两部分,速度由慢到快。开始时,男女各分站半圆,互拉手或搭肩,在轮流伴唱中甩脚踏步绕圈行走,当歌曲结束时,大家齐声高呼”呀-呀!”之后,立即在甩动长袖的同时,以快速的身前摆手,转胯、蹲步、转身等舞步进行舞蹈。当舞蹈进入高潮,还可加入呼号来激发人们的情绪,最后结束于无法再快的舞蹈节奏中。
3.《堆谐》的历史十分久远,至少在公元10世纪时,建于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宫堡集会议事大厅的壁画。绘有身着长裙,体前交叉连手,右脚在前左脚略后,面向左转的10名少女的《堆谐》舞姿,其情状与仍盛行于当地被称为“旋”的《堆谐》舞蹈姿态几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娱性圆圈舞中,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是《堆谐》所独有的形式。《堆谐》,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弦琴乐器舞蹈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的《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蹈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4.《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民间舞蹈,一千多年来有文字记载可考的藏族历史中,它是最普遍、最繁盛的艺术形式。敦煌莫高窟壁画〈〈张仪潮出巡***〉〉的仪仗中,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记录了当时“谐”的舞姿。谐又称“弦子”,它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其参加表演的人数不限,男女分别列队,由一名操弦乐器“必班”(藏式二弦琴)边奏边舞为先导。众人和着琴声歌舞。所以也因此而俗称“弦子”。它是典型农业区的歌舞,曲调动听、歌词秀丽、舞蹈优美,富有高原河谷区农耕文化的特色。《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曾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但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的还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会想到加入了地名的《巴塘弦子》。 “弦子”曲调丰富,表演多样,每个曲调都有标题内容和一组相应的舞蹈动作。由于区域差异,其特点也有所不同。如青海玉树表演“弦子”中、轻踏、甩舞长袖、扭胯、转动腰胸等为特点。高潮时形成“日月同辉”的***案。也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舞蹈种类篇3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舞蹈种类篇4
上例有意义,因为我们至今缺少具备共识性与普适性的----舞蹈分类理念、原则及其标准。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舞坛上有些新东西和旧东西一直无人认领。但是把这桩棘手公案推到人家身上不妥。因为我们拙于分类是由于自己不成熟,而人家对我们则根本不了解。如是,归类都难,何论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标准,标准的基点是原则,原则的核心是理念,理念的结构是逻辑。我们之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来划分五花八门的舞蹈事物,原因就在以上四者本身与之间的混乱。譬如:有按舞种分的,有按时间分的,有按民族分的,有按地域分的,有按形式分的,有按题材分的,有按年龄分的,有按载体分的,有按审美分的,有按功能分的,等等。以上十种分法,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分得清。譬如:某舞种里有了他舞种的元素,某民族里有了他民族的成分,某题材会与他题材并行,某载体常同他载体联姻,等等。要言之,在执行某一标准时很难和其他标准截然断开。这是老大难问题。
公元前6年,汉代刘氏父子提出了以“七略”为名的分类法。其选择一级类目的标准是学科,这一点很超前,但问题在“六艺”与“诸子”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而“历史”又不在一级类目之列。公元600年后,唐代魏征等提出了以“经、史、子、集”为名的分类法。在一级类目的标准上放弃了“学科”,这一点不理想,其问题在“经部”与“子部”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而科技方面则没有空间。
1980年,中国舞坛首部工具书《舞蹈小辞典》由吕艺生推出,该书仅按汉拼音序排列,与分类无关。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出版,其正文也按汉拼排列,并附分类索引,其一级类目是:舞蹈理论、中国舞蹈、外国舞蹈、着名舞蹈家。其问题在:相对于“理论”的“实践”缺席,“理论”的基础“历史”不在一级类目之列,舞蹈被分为中外但舞蹈家们却不分中外。另外,在“舞蹈形式”的下位里出现了“双人舞”与“古典舞蹈”,我以为“双人舞”是形式,“古典舞蹈”是性质。其又将“舞蹈表演”与“舞蹈形象”、“舞蹈表情”并列,我以为“形象”和“表情”应该包含于“表演”之中。1994年,王克芬等编着的《中国舞蹈词典》问世,其正文仍按汉拼排列,亦附分类索引。其一级类目将古代舞蹈,戏曲舞蹈,各民族舞蹈,近现代、当代舞蹈并列。我以为在这四者身上采用了“时间/种类/民族”三种标准。而在这四者之内均存“名词术语”与“人物”的子目,我以为这些相同的类目可以归到一处。
总结上引之两种古代分类法与三本当代工具书的不足,起码有五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历史”有没有作为一级类目出现?换言之,“历史”为什么一定要作为一级类目出现?答案有三:A、以史带论。无史便无理论。B、以古证今。不明史无以创新。C、舞蹈史同人类学息息相关,人类身体的本质诉求与文化属性的异化轨迹尽在“史”中。无史则无舞。据此我以为“经史子集分类法”之所以能在我国沿用千年之久,好就好在突出了一个“史”字。而王克芬等的《中国舞蹈词典》之所以比较权威,其压身之处也在保住了一个“史”字。
参考西方分类法的沿革:自公元前250年的亚力山大***书馆,经1545年瑞士学者盖尔纳的《世界书目》,至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记忆/想象/哲学”三大门类的划分,至1876年从美国波及全世界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其间无一不将“历史”作为一级类目置于显要地位。若联系当代《中国***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之“舞蹈类”中将“舞蹈史”放在“舞蹈理论”之内的处理就着实费解。而在舞蹈宗师吴晓邦1988年提出的“舞蹈学科***表”上,第一级第一位就是“中国舞蹈史研究”,足见我们的大师是真才实学。
第二,在同一层次上是否采用一个分类标准?反问:这个原则是谁定的?如果违背这一原则会有什么麻烦?回答:这是逻辑法则:A是A,B是B,A类与B类不能有交叉关系,否则一切都会“烂在锅里”无法找寻。何况古代时段载体单一、文本有限、翻检不便,所以必须严格限定,才能防止在这找不着,在那也找不着的现象发生。而我们之所以刻意地在各种分类法/表中挑毛病,用意也在于此。
第三,按汉拼音序排列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以为好处不多,弊端不少。A、对不懂汉拼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没有用。B、对没想查什么,只想学习学习的人很没用。如是,放在《中国舞蹈词典》前面的35页汉拼音序目录就是浪费纸。可是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呢?我以为原因有三:A、可以躲避在分类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种种逻辑错误。保持正确。B、电脑时于汉拼音序具有“自动生成”的功能。这样省事。C、按汉拼音序排列全书正文比较“洋”!符合时尚。但是,我猜这种按汉拼音序排列的风气仅仅是对于西文按字母顺序排列之惯例的模仿。遗憾的是人家乃表音文字,在一个地方就能看到某词的原型及多种洐生义项;我们是形声兼半,按音序排只能是鱼龙混杂、驴唇马嘴。
第四、分类的层级以多少为宜?这个问题稍许专业,因为“分类”毕竟是以一门“学问”或“技术”而着称。可是其体系的使用者却是芸芸众生,如果他们在经过两三种途径、三四道门坎之后仍然未能找到东西,大多就会自动放弃。据此,如果让使用者在一级类目中就能发现自己的目标,在二级类目中就可以确认自己的对象,在三级类目中就可以把握住自己需要的全部细节,那就是当代检索性程序的理想化标准。
第五、怎样防止交叉关系的出现?用旧方法达不到新目的,用老原则干不成新鲜事。因为在“同一律”与“交叉性”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原发性悖论。所以,尽管做《史记》的司马迁早在《七略》之前就发明了“互见法”,但是在手工与纸样的时段中,太多的“互见”等于太多的“麻烦”。幸亏有了电脑,有了电脑这种可以在超速状态下实现“界面化”呈现的高新技术手段,人们才可以把那种“理性主义”所遗留下来的“绝症”置之度外。现在,让那些束缚人们头脑的逻辑见鬼去吧,让老派分类学家痛心疾首的“交叉性”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走到“屏幕”上来吧!因为,当代人所需要的正是一目了然,一网打尽的海选,正是层出不穷、多多益善的链接,正是一套精装文本、N条检索途径的服务方式。而我们应该提供给大家的,恰恰应当是一般人均可信马由缰、长驱直入、各取所需的----界面式----主题词名录。
譬如:舞蹈概念、术语/舞蹈史、论/舞蹈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人物/舞蹈机构、团体/舞蹈院校/舞蹈组合/舞蹈书、刊、报、谱/舞蹈学术论文/舞蹈学位论文/舞蹈学理论/舞蹈音像作品/舞蹈演出/舞蹈进修、培训/舞蹈音乐/舞蹈美术/舞蹈服装、道具/汉族舞蹈/各民族舞蹈/古典舞蹈/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老年舞蹈/少儿舞蹈/健身舞/流行舞/***队舞蹈/残疾人舞蹈/街舞/校园舞蹈/国标舞/舞蹈艺术节/舞蹈比赛/舞蹈评论/舞台技术/舞剧音像作品/音乐剧音像作品/大歌舞音像作品/舞蹈爱好者沙龙/等等。
显然,在上列40多个“舞蹈主题词”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关系,但是无所谓。因为我们有了新的理念、原则、标准和方式。这就是:实践中有什么,我们就收什么;社会上有几种称谓,我们就保留几种称谓。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使用者从自己熟悉的主题词进入整个系统。而其间的诸多牵连之处,均由我们和电脑从内部打通。这样,就和往日那种务求一清二楚的分类理念、原则及其方法实现了彻底的决裂。如是,就既与五花八门的活的舞蹈状况同了步,又可施加某种引导性影响于其间。而这才是符合于IT时代社会需求的舞蹈多元化/网络化/便捷化的全景式服务体系。
虽然,前文所谈,均非重点。因为舞蹈界亟待解决的所谓“分类问题”不在***书、资讯与学术建设,而在日常教学和例行的比赛。
那就先说教学。我认为历来的以舞种为分类标准的教学格局有百害而无一利!理由:多年多届多批舞院本/硕毕业生就业后都要担负各舞种的鉴赏课与技术课,甚至是音乐、戏剧、体育、形体诸课。但在校期间于民间/古典/芭蕾/现代四大舞种之间的交互性教学的课时微不足道,非舞蹈类艺术教学更是少得可怜。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大一大二通学,大三分专业”的思路久已有之,但是大家伙儿就是按兵不动!
再说比赛。我以为当下按舞种进行比赛的惯例,正是按舞种教学与按舞种写书的罪魁祸首。理由:出不出人才看获没获奖牌。而那一块奖牌又同教绩、***绩双双挂钩。于是,为了符合那个舞种的获奖标准,只能按那个舞种的比赛规则来教学与写作。讲句狠话:那评委和那教师都是那一个人,她就懂那一点,你跟她谈别的行吗?时至今日,舞种已经成为舞者综合素质的木马病毒,成为舞蹈艺术事业全面发展的桎梏!因为分类不当而遭受重创的行业性案例不少,幽默的是我们至今并无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舞蹈教育风光不再?一无生活积累,二缺舞台历练,三乏学术研究。整天价就在屋里抠搜本门那点动作,焉能不败?
就拿“新舞蹈”或“当代舞”来说吧,其实它叫什么与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毕竟让人们查觉到已往的四大舞种已然失去了霸权与魅力,不得不在也只有在指摘别人的时候,才能维护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克罗齐说过:艺术不该分类。我认为舞蹈不能分家。具体讲:教的时候都教点,学的时候都学点,玩的时候都跳点,看的时候都有点,大家乐呵乐呵挺好。
进言之,奖牌主义和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绝对水火不容。所以,无论你跳什么怎么跳,为的都应该是寓教于乐而不是别的。事实上现下的舞蹈赛事很烂,只不过大家懒得说罢了。何况除了芭蕾以外,我们的舞蹈就是个风格,就是个情绪。请问:这风格能比吗?那情绪又怎么比?明明是没的比却死活要比,那就怨不得“技术/关系/钞票”等非艺术与反艺术的东西喧宾夺主、甚嚣尘上了。
不比成不成?退一步海阔天空。世
舞蹈种类篇5
关键词:舞蹈;构成要素;编舞程序
中***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43—01
一、舞蹈艺术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的形式可做多种分类。若是从舞蹈的社会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自娱性舞蹈一般具有民间性、民族性与自发性,顾名思义,就是借跳舞达到自我娱乐目的一种舞蹈。在我国,从汉族到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自娱自乐性舞蹈。在民间,逢喜事、节庆或农闲,或街头巷尾,或田间地头,人们一人舞,大家随,十分自由,情绪热烈。
表演性舞蹈则是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一种舞蹈,是专门为人们欣赏而创作的舞台表演节目。我们这里谈到舞蹈的特征、构成要素和编舞程序时,主要是围绕这种表演性舞蹈而展开的。
舞蹈以其演出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广场舞蹈和舞台舞蹈两大类。上面提到的表演性舞蹈,因其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广场,场面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比较灵活随意,因此,也可称为广场舞蹈。而表演性舞蹈的活动场所是舞台,它形式繁多,风格各异,因而也可称为舞台舞蹈。
若从舞蹈所包含的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抒情为主,称之为“情绪舞”;一是以情节见长,称之为“情节舞”。前者主要以情感表达为手段,以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变化为主要内容。而后者则重于事件、故事的展示和情节、过程的表现。
舞蹈还可以按品种来划分,如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民族民间舞、古典舞、拉丁舞、戏曲舞蹈、现代舞蹈等等。
二、舞蹈艺术的构成要素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当舞者身体在空间中运动,通过肢体的变化传达出作品和编导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与观者进行交流,就形成为舞蹈。
舞蹈所要求的动作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艺术化加工处理的充满情感的动作。因而舞蹈的构成被归纳为三大要素: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感情),缺一不可。概括地说,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舞台、场地)和时间(一定的音乐节奏)内,用舞者肢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正因为舞蹈的这一艺术特征,客观上要求舞蹈编导要熟悉、了解舞蹈的三大构成要素,在舞蹈创作中扬长避短,选择适宜于人体动作及情感表现的节目题材和适宜于给肢体语言表达相配合的音乐节奏。
舞蹈编导与戏剧编导有所不同。在戏剧艺术中,编剧和导演各司其职,编剧只负责写剧本,而进行舞台艺术的再创造(二度创造)则是导演的事。舞蹈艺术就不同了,舞蹈编导是整个舞蹈作品的艺术总负责人,他本身既是全部剧本(题材、形式、内容)的编剧,同时又是把该剧本搬上舞台的导演。舞蹈编导肩负着编和导的双层使命。在戏剧作品中,不会写剧本的导演大有人在,而对于舞蹈作品来说,不参与编就无法导。由于舞蹈这种特征,决定了一个舞蹈作品在创作之初,编导在选定题材、内容、形式的同时就不得不同时考虑动作、队形、情绪、音乐、灯光、舞美、道具、服装等各个方面的技术要求。由此可见,舞蹈编导较一般艺术人才,应具有更宽泛的知识视野,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编舞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一)选定主题与题材。在舞蹈创作中,一般应先确定主题,再选择题材。主题的选择一般应紧扣时代的主旋,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而在题材的选定中,编导通过对作品的主体内容和客观现实生活深入细微的观察体验,把那些丰富多彩的种种生活和自然现象,经过分析、筛选、加工,使他们构成舞蹈作品的最基本元素——题材。
(二)选定形式类别。在主题和题材确定后,就是舞蹈形式类别的选定。一个刻画某英雄人物复杂心情活动的舞蹈,一般只适合用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的形式来表现,若动用群舞来表现就会显得主要人物不突出和舞台画面杂乱无章;而一个气势恢宏的开场或压台舞蹈场面,也只能由群舞来完成,如换上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则显得势单力薄、气氛变冷。
(三)构思。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情节,不仅仅受舞蹈剧情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和思想世界的范畴。
在舞蹈的思维创作中,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由于思维活动。舞蹈的思维创作是作品主题、题材及基本构思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通过舞蹈构思和思维创作,与主题、题材一起来反映舞蹈作品。
舞蹈种类篇6
[关键词]舞蹈;现实生活;创作来源;社会效应
[中***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80-02
舞蹈是一种源于生活、通过人类肢体动作与音乐等艺术配合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的精神面貌为目的的综合性艺术。舞蹈起源于生活,并通过高于生活的表现语言去表现生活的艺术现象,以此来抒发人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展示人类深层的精神世界。通过舞蹈,不但可以展示舞蹈者自身的体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反映人们的生活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和进一步探索舞蹈与生活的关系,挖掘生活的内涵。
一、舞蹈起源与生活的关系
据艺术历史学家考证,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在那时,舞蹈就开始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如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爱情等。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宗教生活而开始的。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序》有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动作的表达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而舞蹈最初的表达方式是手势,目的是为了协助语言沟通之不足,藉以抒绪,用以加强内心的强大意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手势逐渐形成原始的舞蹈,后来由于各地的风俗、环境、文化不同逐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土风舞,最后演变为艺术舞蹈。舞蹈从起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被人类代代相传,且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各民族的先民们早就以舞蹈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寄托各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由此可见,舞蹈起源于生活,舞蹈与生活紧密相联。
二、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由客观事物来决定和制约。它不是舞蹈工作者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也不是想当然便可创造出来的。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反过来它又作用于社会。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治、伦理、哲学和风俗等各个方面。曾把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概括为“长期积累,偶尔得之”,他在分析创作时说:“作品的产生,可以偶尔得之,但是这种偶尔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①这段话指出了创作需要生活的道理,而无数的艺术家们在他们长期创作的实践过程中证明了这个真理。所以,必须肯定舞蹈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但是,舞蹈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动作是生动丰富的,但这些动作还不是舞蹈,只是舞蹈动作的来源。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的劳动,无论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舞蹈动作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远古时期,模拟劳动生活的“狩猎舞”和从战斗中产生的“战阵舞”的出现,就是因为狩猎和战斗是原始社会人们维持生存的主要手段和社会活动。这说明是人的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为社会服务。②从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狩猎生活、农业劳动生活和其他劳动生活的原始舞蹈,如爱斯基摩人猎取海豹的舞蹈、北美洲红种人的野牛舞、巴戈包斯族的耕种舞等,都是用舞蹈形象地反映了与人们生存有着紧密联系的特定的劳动生活。在我国,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的现代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如《牧马舞》、《织网舞》、《采茶舞》、《看水员》、《丰收歌》、《拉木歌》、《养猪姑娘》等,都是广大观众所熟悉和热爱的反映劳动生活的优秀舞蹈作品。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抗御野兽袭扰和战胜敌人的能力。因此也创作出了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舞蹈。至今,我国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民间流传的《盾牌舞》,就是反映古代士兵操练习武的战斗生活内容的。产生于西周初年的舞蹈《大武》,通过对周武王伐纣战斗场景的描写,歌颂了周武王的战功。唐代著名的舞蹈《破阵乐》为120人的大型舞蹈,舞姿雄健,气势磅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士兵列阵操练的场景。我国现代舞蹈作品中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作品,如《飞夺沪定桥》、《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士兵进行曲》等,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和民兵的战斗生活真实的典型的反映。
舞蹈种类篇7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 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
舞蹈种类篇8
(四川文理学院 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摘 要:舞蹈是“艺术之母”,按作用与目的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舞蹈艺术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一体,内涵及外延随舞蹈种类的丰富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舞蹈艺术具有传情性、动作性、综合性、节奏性及造型性特征,对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及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舞蹈艺术;舞蹈内涵;舞蹈特征
中***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11-03
舞蹈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综合体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舞蹈都起着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任。对舞蹈艺术内涵及特征的探讨,是发挥舞蹈功效、探寻艺术真谛的前提和基础。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是指以经过提炼和组织的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那些语言文字难以表现的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艺术样式[1]。舞蹈按作用与目的可以将其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共同丰富和发展着舞蹈艺术的内涵。
生活舞蹈即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获得乐趣及人际交往需要为目的,具有动作简单性、广泛群众性特征的舞蹈活动。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社交舞蹈、宗教舞蹈、祭祀舞蹈、自娱舞蹈、教育舞蹈6种,这6种舞蹈各具特色,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核。习俗舞蹈是生活舞蹈最常见的形式,也称为节庆、仪式舞蹈,通常为节日、婚嫁、丧葬、农事等活动中举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主要反映出特定区域社会风貌、民族生活习惯、社会文化传统等。湖南新人出嫁时的《伴嫁娘》、湖北丧葬时的《跳丧舞》、云南立春时的《跳春牛》、吉林秋收时的《农乐舞》均属此类;社交舞蹈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增进友谊为目的而进行的舞蹈活动,交际舞是主要形式。交际舞主要有华尔兹(圆舞)、布鲁斯(慢四步舞)、狐步舞、探戈舞、伦巴、迪斯科。此外,民族气息浓郁的群众性舞蹈,如彝族“火把舞”、苗族“芦笙舞”等也属交际舞范畴。宗教舞蹈自舞蹈初始有之,是原始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此类舞蹈在逐渐减少。宗教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宗教教义,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代表性的有佛教“打鬼”、萨满教“人跳神”等;祭祀舞蹈与宗教舞蹈有相似之处,都有迷信性质,但祭祀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腾、祈福,周代《云门》《咸地》《大韵》《大夏》《大武》等就是典型代表;自娱舞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简单易学,通常有手拉手、面对面等动作特征,汉族“秧歌”、景颇族“木脑总戈”及当期流行的广场舞皆是自娱舞蹈;教育舞蹈简而言之就是学校为了进行审美教育而开设的舞蹈课程。教育舞蹈始于周朝,延续至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人们认可,舞蹈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日益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艺术舞蹈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从而产生出主题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善、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表演给大众观赏的舞蹈作品[2],按舞蹈风格可将其分为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及当代舞。古典舞有规范的动作、严谨的体制和较高技巧要求,是历代舞蹈专业人士在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提炼、加工、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舞蹈活动。我国古典舞蹈大多存于岩画、洞窟等文化遗产中,现代舞蹈学家在对这些文化遗产充分挖掘的基础上,使部分文化遗产“活”化,再现了众多古典舞蹈作品。民族舞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是我国古代舞蹈的源头,傣族“孔雀舞”、藏族“弦子”等,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芭蕾舞源于意大利、盛于法国,因舞者以脚尖立地进行表演,故又称“足尖舞”。它是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品种。芭蕾舞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受当时社会观念及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直至50年代才有专门的芭蕾舞剧团,《天鹅湖》《二月映泉》皆是代表之作。现代舞创始人邓肯,主张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生活,自由自在地抒发人类真情实感,其经历了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5个阶段,体现了现代舞与时俱进的特色。当代舞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吸收借鉴各种舞蹈艺术的精华,以此适应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的需要,《战马嘶吼》《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等都是典型现代舞。按舞蹈表现形式,可将艺术舞蹈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及舞剧8类,每种表现形式各有优势,共同致力于舞蹈艺术内涵的丰富;按舞蹈表现特征,可将艺术舞蹈分为抒情性舞蹈及叙事性舞蹈两种。抒情性舞蹈即在特定环境、工作、背景的烘托下,传递舞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以期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形式,强调通过动作整齐规范、队形和谐流畅来表现舞者情感。叙事性舞蹈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寓言,采用模拟、再现、夸张等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舞蹈主题,由于与群众联系颇为紧密,故多得大众欢迎。总之,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随着舞蹈种类的丰富不断充实和发展,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去探寻舞蹈艺术之真谛。
二、舞蹈艺术的特征
舞蹈艺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是都有以下特征:
第一,动作性。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元素,舞蹈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矛盾冲突、剧情发展都需要以一系列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来表现,故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特征。舞蹈中主要有3种动作:表现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及说明性动作。表现性动作即表达舞者思想特征、内心活动的动作,具有高度概括性。目前,普遍用跳跃、翻滚、旋转等大幅度动作来表现欢快与活力,用缓慢、柔软的动作表现舞者细腻的内心活动。装饰性动作在舞蹈中主要起陪衬作用,其目的在于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常没有实质性意义。独舞中“垫步”“错步”和群舞中部分演员表现的陪衬造型皆属此类。说明性动作具有实质性意义,通常展示舞者动作的目的,具有模拟性与再现性特征,传统舞蹈中的打斗、芭蕾舞中的手势都是此类动作。每一个成功的舞蹈背后都是这3种舞蹈动作的高度融合,缺一不可。《荷花舞》以平稳的动作为基调,随着队列的缓慢变化,给观众展示了风吹荷塘、荷叶涌动的意境,表现了荷花的高洁与魅力,同时辅之以伴唱将舞者热爱祖国之情生动表现出来。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以舞者欢快的跳动为基调,展示了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喜悦,给观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舞蹈中,3种动作都实现了较好的融合,得到了大众的高度认可。
第二,传情性。舞蹈艺术具有强烈的传情性,它能将舞者对生活的体验、情绪等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这在《诗经》中也有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充分说明了舞蹈可以表达语言、文字难以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直抒胸臆和寓物传情是舞蹈艺术两种常见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舞者通过自身的面部表情等可视动作来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间接抒情即舞者通过借助道具或模仿动植物特点来表现心理活动。芭蕾名作《天鹅湖》,舞者表现出的“天鹅”给观众深刻的审美体验,充分体现了舞蹈的传情性。天鹅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动物,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振翅高飞。舞者将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通过动作展示给观众,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仰。舞蹈结尾更是点睛之笔,“天鹅”耗尽全力,但是仍然无力回天,在走向死亡的那一瞬间,手臂微微抖动了一下,这个微小的动作引发了观众无限的联想,达到了“舞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部分人认为“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只要将舞蹈的艺术充分发挥,可以实现抒情与叙事高度融合。舞蹈家根据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舞蹈就是叙事与抒情两不误的典范。舞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演之后,人物刻画、矛盾冲突、剧情叙述毫不逊色于原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综合性。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作、音乐、服装、道具、灯光、背景等于一体。舞蹈的种类、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审美标准的提高,综合性逐渐成为舞蹈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首先,综合性体现为音乐与舞蹈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孪生兄弟,自诞生之日就密不可分。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失败,音乐起着决定性作用[3]。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渲染和烘托舞蹈环境、交代与展示剧情、刻画人物情感和性格特征。舞蹈中的音乐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除了正式伴奏之外,舞者脚步声、身上配饰声都可以看做是舞蹈音乐。如舞蹈《无声的歌》虽然没有正式音乐伴奏,但是舞中风吹声、水流声、鞭打声皆可视为伴奏,将***张志新在狱中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只有将各种音乐与舞蹈结合,才能使舞蹈作品更为丰满、真实,引起观众的共鸣。其次,综合性体现为舞蹈与舞蹈美术的综合。舞蹈美术是舞蹈艺术综合性的重要特征,由舞者服饰、道具、灯光、背景等组成,它在表现人物身份、时代特征及推动剧情发展上有着巨大作用。舞台荧幕上出现民族服饰、民族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得知该舞为民族舞蹈;舞者衣着华丽代表此人舞中身份地位较高;出现“大东亚共荣”等标语,代表抗日战争时期;灯光明朗表示喜悦之情,灯光昏暗传达苦闷之情,不同的灯光对剧情的推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酥油飘香》中,舞者身穿藏族服饰,头上、腰间都有众多藏族饰物,展示了藏区妇女崭新的精神风貌,是舞蹈美术综合运用的典范。
第四,节奏性。节奏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时间、动作、音乐的知觉,它能使舞蹈形成和谐的美感,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两种。内在节奏,即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人的机体内部所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变化,如人发怒时,呼吸快而短促、心跳加速等[4],这些节奏具有内隐性,需要通过一定诱导使之转化为外部表现。外在节奏有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种,视觉节奏即人们对视线范围内的物体变化的把握,如物体大小、动作整齐差异。听觉节奏即人们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的直接感受。在舞蹈艺术中,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密不可分,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表现形式,内在节奏是外在节奏的基础。假如一个舞蹈没有节奏,只是将动作简单堆砌,那么舞蹈生命力将会消失殆尽,无法向观众传递思想情感。《酥油飘香》中舞者踏着轻快的步伐跳出场,舞剧通过演员动作幅度大小与伴奏的变化,将舞蹈推向了高潮,给观众展示了藏族妇女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第五,造型性。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舞蹈艺术加工不仅仅指动作节奏性,还指动作造型性,舞蹈造型是舞蹈艺术最直接的体现。造型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体造型,二是整体造型。个体造型即舞者个人的动作姿态要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念。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因此对造型美的看法也就迥异,部分民族舞蹈家认为舞蹈造型以“三道弯”为美,也有人认为舞蹈造型以整齐统一为美,这些看法其实并不相互矛盾,恰恰说明了舞蹈艺术的多姿多彩。整体造型即舞蹈队形及整体美感,舞蹈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独舞还是群舞,舞者都要在舞台上按一定方向和路线进行。舞者的运动在背景、音乐等元素的辅助下,产生了舞蹈的整体造型美感。舞蹈艺术整体造型一般有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及菱形,方形给人稳重感,三角形给人力量感,圆弧形给人柔和感,梯形和菱形给人气势感[5]。我们要根据不同舞蹈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舞蹈造型,使舞蹈艺术美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舞蹈艺术内涵丰富,具有传情性、动作性、综合性、节奏性及造型性特征,我们在创造、欣赏舞蹈作品时必须牢牢把握舞蹈艺术的内涵及特征,这样方能有效开展舞蹈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2〕陈康荣.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3.
〔4〕王一波.论舞蹈艺术特征——从“酥油飘香”谈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181-183.
舞蹈种类篇9
关键词:流行舞蹈 艺术舞蹈 结合发展 可行性分析
流行舞蹈,是指表现方式相对自由、大众参与性较强、有较强的娱乐色彩、在较长时期广泛流行的舞蹈艺术形式,如现代舞、国标舞、街舞、拉丁舞、迪斯科、劲舞等都属于流行舞蹈的范畴。艺术舞蹈则是指由艺术家用舞蹈语言诠释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而创造出来的舞蹈,偏重于对舞蹈的艺术呈现,是一种相对正统、规范、高端的舞蹈艺术。
流行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舞蹈普通大众则敬而远之,这是人们对舞蹈艺术的社会需求现状,也是当前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元素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对流行舞蹈热烈追捧,对艺术舞蹈几乎不闻不问,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日益加剧,促进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成为业界日益关注的课题,笔者就该课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取长补短——有助于艺术舞蹈与流行舞蹈的共同繁荣
流行舞蹈的娱乐性、趣味性、运动性很强,节奏比较有动感,表演自由度高,大众参与度高,融合了更多时尚元素,可以在绚丽的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关在房内自我欣赏,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释放心情、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增进沟通。而艺术舞蹈,表演方式比较正统,动作要领更加规范,寓意表现比较含蓄,有助于人们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艺术舞蹈与流行舞蹈虽然差别较大,但互补性强。流行舞蹈在普通大众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艺术舞蹈则在舞蹈业界拥有核心地位,而且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生活质量、欣赏水平的提高,艺术舞蹈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和渗透已经逐步扩大,这为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稍加扶植和引导,就一定能形成这两个舞蹈艺术门类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寻找共通点——促进艺术舞蹈与流行舞蹈的融通发展
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虽然各具不同特征,但作为舞蹈艺术的两种类别,其本质上也有不少共通之处:第一,主要表现载体都是人体的动作;第二,都对身体的柔韧性和舞蹈的基本功有所要求;第三,都要将人体动作与音乐、诗歌、戏剧等辅助因素协调统一,和谐融合;第四,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五,进入现代后,两者融合出现在同一个舞蹈作品中的现象层出不穷,并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和肯定。例如我们把舞蹈比作汉语言,流行舞蹈类似于白话文,艺术舞蹈则类似于文言文,白话文通俗易懂,文言文内涵深刻,虽然文言文相对难懂难学,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还必须使用文言文才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只有了解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共通点,才能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相互融通,才会推动整个舞蹈艺术健康发展。
三、教育先行——推动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
面对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大部分舞蹈艺术教育机构的舞蹈教学内容则与社会需求正好相反——艺术舞蹈教学课程铺天盖地,流行舞蹈教学内容寥寥无几,而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却是到那些与普通大众联系最紧密的就业领域中去,教育与就业完全脱节,这种舞蹈教学体系是不合理的。因此舞蹈教育应该给予流行舞蹈教育以更多的关注。
面对普通大众需要更多地关注艺术舞蹈的现状,我们呼吁舞蹈***门更多地关注流行舞蹈。在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的问题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重艺术舞蹈教育,轻流行舞蹈教育”的传统舞蹈教育格局,在舞蹈教育界大力推广二者结合教育的新模式。
四、转变观念——实现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
1.嫁接流行元素,在舞蹈作品中实现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结合
将流行舞蹈的随意、夸张与艺术舞蹈的严谨、细腻结合起来,使其和谐共生于一个舞蹈作品之中,这样的舞蹈作品将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演绎传统的大鼓舞时将摇滚音乐融合进去,结果是这种冲击和感染力大大超过两个矛盾个体之和。所以,对特定的艺术舞蹈进行流行元素的改造,是大有空间和市场的。
2.加强舞蹈知识培训——提升全民舞蹈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人们对艺术舞蹈的淡漠不完全是他们不喜欢艺术舞蹈,更多的是因为根本不懂得欣赏艺术舞蹈。那么加强舞蹈知识培训、提升舞蹈艺术欣赏水平对艺术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譬如,剧院可以多引进艺术舞蹈剧目以低廉的票价向大众开放;在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教材里添加更多有关舞蹈的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舞蹈课程;在通俗舞蹈的培训机构中适当增加艺术舞蹈基础知识的培训,这些举措将有效地推动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3.合理利用媒介资源——引导媒体向艺术舞蹈适度倾斜
目前,各类媒体有关大众娱乐的舞蹈类节目层出不穷,如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等都有很高的收视率,普通大众可以通过这类节目关注舞蹈艺术。此类节目的推出对舞蹈文化的推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节目所呈现的内容仍以流行舞蹈为主,因此我们呼吁媒体应多开辟关于艺术舞蹈的栏目,邀请更多的电视台转播省级以上的舞蹈赛事,在一些答题类娱乐节目中适当加入有关舞蹈文化的题库等,各类媒体多管齐下,共同推动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和共同繁荣。
通过以上分析和阐述,可以看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是有基础的,也是可以实现的。笔者希望提出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能引起业界的共鸣,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共同见证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0C009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A058)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宋薇.大众舞蹈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郭声健,刘薇珊.街舞的流行给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带来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7(29).
舞蹈种类篇10
关键词:音乐;舞蹈;和谐一致;互为补充
一 舞、乐关系梳理舞蹈与音乐,这两门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从产生伊始就已经密不可分了。同其他艺术样式相比,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都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坦露人的心灵与灵魂。身体最原始的律动必然伴随着最朴素的节奏,或节日狂欢、或祈福祭祀、或庆贺丰收、或狩猎归来,几乎在每一个聚集的场合,原始人类都用自己的身体以鲜明的节律来释放情感,这应该归于人类的一种本能的体现,这种本能的体现恰恰生动地解释了舞蹈与音乐的一体性。在当今的某些非洲的原始土著舞蹈中,我们还依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原始的乐舞一体所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二者是天然的密不可分。
在艺术的起源之初,舞蹈与音乐就这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随着历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才逐渐分化成相对***却又紧密相连的艺术门类:音乐逐步发展成一门包含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织体等多层内容与形式的系统化的艺术门类。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音乐成为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的时间艺术[1];而舞蹈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演变出了舞蹈本体的多种运动法则,而且包含了音乐、文学、美术、绘画、社会、宗教等多种因素,从而形成了一门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艺术门类。舞蹈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肢体艺术。当我们走进剧场观看一部舞剧时,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舞动着的人体,而且还包含了很多非舞蹈本体的,但却已经渗透进舞蹈的东西,譬如音乐,譬如灯光。在这些非本体的因素中,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应该就是音乐了,甚至把二者看作是一对天然的结合,是理所应当的孪生艺术。舞蹈综合了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也就是舞蹈作为视觉艺术的一面,以人体为物质载体,立体地呈现对空间的占有与运用;而时间则意味着舞蹈必须“表现着一个连续的、进行的过程”[2],在这过程中,舞蹈才有可能实现其艺术的生命历程。
舞蹈理论家约翰·马丁先生在其著作《舞蹈概论》(《Introduction ToThe Dance》)中这样评价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联:“有机的音乐形式的基本原则无疑会立即与有机的舞蹈形式的基本原则吻合起来,并生长在同一条根上。
舞蹈与音乐极为相近,从根本上说,在起源上是不可分离的。无歌之舞或无舞之歌是较晚的发展,而且只存在于西方世界。***的音乐艺术哪里都不存在,***的舞蹈艺术同样是不可想象的。”[3]舞蹈与音乐的“纯粹的”结合正是植根于两门艺术的本性。音乐和舞蹈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建立在节奏基础上,都具有虚拟性,就其基础来说都是表情的而不是造型的语言———正如音乐依赖于言语音调的表现力但不描绘语言一样,舞蹈同样也依赖于人体动作的表现力但并不描绘具体的动作[4]。
同属于表情艺术,舞蹈与音乐都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正所谓“歌以叙志,舞以宣情”;正因为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二者才都具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虽然对于人类来说,听觉世界并不是十分丰富,但是与视觉世界相比,听觉首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更能够细致入微地揭示人类的心灵与情感,这样也就使音乐在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情绪变化上有着强大的力量。但由于其在塑造艺术形象上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容易使人难以理解。而综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舞蹈艺术就可以通过世界上最为复杂但又最为独特的艺术工具———人体,融时间、空间、力量三元为一体,更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充分展现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与肢体魅力。尤其舞蹈对于空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运用,是音乐所难以企及的。在舞蹈领域里,二者展现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表现内涵,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著名音乐家叶纯之指出: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联系,但并非完全紧密的联系,可以是松散的甚至是随机的,可以两者紧紧配合,也可以有完全不用音乐的舞蹈。大体说来,音乐只提供了一种可舞性,是一种潜在的质素;当其被舞蹈采用后,才使这种可舞性变为现实……音乐和舞姿结合起来时,音乐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音乐的节奏成了舞蹈节奏的音响补助;强化音乐所引起的情感、情绪被解释为舞蹈的情感、情绪的音响表现。当两者同步时,音乐是加强了舞蹈;两者不同步时,往往意味着一种内在的冲击,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舞蹈的内涵。音乐所带来的、可因听众的再创造而不同的某些多义性,被舞蹈所制约、明确起来,趋于比较肯定的性质;音乐成了舞蹈的一种音响解说,一种辅助,一种补充。另一方面,音乐对于听众来说,本是一种体验的艺术,因此也成为舞蹈的一种深化。因为通过音乐的出现,观众不再单是从视觉得到感知,他们借助于音乐而对舞蹈有更为直接的感情体验音乐本身所带给观众的空间感、动力感和紧张度,这些仅存在于听众想象与联想上的意象,通过舞蹈化为现实,通过视觉来加以认识、区分和强调。在这种意义上来说,舞蹈又解释了音乐,同时补充、强化了音乐[5]。
在中国,音乐与舞蹈更是难舍难分。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诗、舞、乐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而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则更加亲密,“乐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的古典宫廷乐舞大都以乐命名,如《清商乐》、《燕乐》、《龟兹乐》、《西凉乐》等等。而中国大部分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也都是边歌边舞,舞乐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