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篇1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育变革
评价反馈与矫正补偿——高效教学的关键
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层式学习
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策略
“自学—互帮—释疑—建网”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对物理探究教学的反思
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物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密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由英国物理实验看科学探究
由瓶子吞蛋实验的错解想到的改进做法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的再探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探讨
一把直尺的“风流”
力电转换的应用——电子秤
用自制教具构建高效课堂——对焦耳定律实验教学的改进与设计
解析生活·物理·社会的奥秘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从两道中考题谈物理试题的设计
把握物理教学特点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重视身边实验丰富课程资源
浅谈初中物理学生“粗心”的成因及其对策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下物理课堂与“问题”为伴——浅谈物理课堂提问
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之我见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艺术性探讨
“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浅析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
对试卷讲评课的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巧用小实验发挥大作用
利用***像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声现象教学实验探究的效果
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气体的压强》教学案例
正本清源还探究活动本来意义——关于人教教材《光的反射》探究实验的改进意见
“比”“连”“变”“表”做好物理总复习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中“减负增效”的尝试
颠覆教材祛除顽疾——《密度》教学片段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物理规律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更新理念构建合作学习新课堂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物理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网络环境下物理研究性学习之初探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知觉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误区及对策
物理课中的创新教学
初中物理“自讲互评”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技术体验”的液体压强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实施物理有效教学的三条途径
构建和谐课堂实现互动共进——例谈“活动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升学生学力
一个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浅谈探究教学中初中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
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式教学研究
中学物理篇2
一、利用物理学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物理学史中的科学家的小故事或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进行光学中光的色散等实验,对于实验现象学生很感兴趣,但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进行小车滑行距离与阻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时教师可以用伽利略的惯性原理导入新课,伽利略在学习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过程中,怀疑古人的知识,用自己设计的大量斜面实验原有结论,得出当一个物体在水平平面上运动,不受任何阻碍的话,它的运动是匀速的.伽利略为近代物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经典力学为什么会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呢?学生会拿伽利略惯性原理和牛顿第一定律作比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物理概念、方法时,能说出它们的来源、历史演变过程等,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电流的磁场”时,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奥斯特如何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电流磁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利用物理学史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物理学先贤们的献身精神、严谨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很多物理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令我们感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学史引导学生感受前人的科学态度,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教学“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时,教师要介绍布鲁诺因为坚持日心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伽利略宣传日心说被教会终身监禁,居里夫妇为了研究放射性物质做出了巨大牺牲等故事,学生都为之感动,自然提高了科学态度.对初中生来说,物理实验中往往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实验数据,这种态度不是我们倡导的.做“研究水的沸腾”实验前,可以给学生介绍雷利测定氮气的密度时,万分之一的差距也不放过,查阅大量资料后最终发现了惰性气体,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时,遇到问题可能会丧失自信心,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奥斯特探究电流的磁场时,经历了多次失败,最后在失败中获得启示,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坚强意志与探究精神.
三、利用物理学史加深知识理解,走近物理学家
初中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已有一定认识,一些学生是通过阅读了解的,一些学生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这些概念很多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但这些概念形成后又很难消除,对学习新知识有着重要影响.如教学“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学生大都是认为运动是由力产生的,很多实验都无法扭转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给学生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发展史,涉及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拉近学生与物理学家的距离,深刻体会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电磁波和核物理等现代物理学知识,内容繁多,详细讲解时间不够,照本宣科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学这些章节时教师可以打破章节顺序安排,给学生讲授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伟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现代物理学知识,然后留下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四、利用物理学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知识是学无止境的,知识还在不断地更新,一味的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教学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学史料教学生学习.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错失良机的故事.为了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他把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放入磁场中,导线通过放在另一个房间里的电流计.把导体放入磁场后,他立即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计,看看指针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取出导体,再到房间里观察电流计,在跑的过程中他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物理学家法拉第不相信现有的结论,凡是能做的实验他都要亲自做,用不同于传统的方法研究电磁学,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出了结论.
五、利用物理学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物理篇3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运用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11-01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杂性。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一、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学生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和接受。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就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可归纳如下:
1、物理对象模型化。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也能当作质点来处理。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还有刚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等。
2、物体所处的条件模型化。当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使问题得到简化。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3、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模型化。
4、理想化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物理中的数学模型。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在建造物理模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建造表现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当然,由于物理模型是客观实体的一种近似,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也只能是客观实体的近似的定量描述。例如,单摆作简谐运动时,为什么要求摆角小于10度?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单摆的回复力才近似与位移成正比,才满足简谐运动的条件。
三、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模型概念,理解概念实质。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3、构造过程模型,建立物理***景。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过程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转换物理模型,深入理解模型。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既快又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例如,建立起“单摆”这一理想化模型后,理解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可以解决类似于单摆的一系列问题:在竖直的光滑圆弧轨道内作小幅度滚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竖直的加速系统内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光滑斜面上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 勉;浅议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年03期
[2] 张粉英;论物理模型教学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学物理篇4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物理学魅力 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魅力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我们通常说某某很有魅力。汉语词典中是这样给“魅力”下定义的:“魅力即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或拥有极能吸引人的力量。”根据汉语词典的定义,魅力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而且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或现象,所以我们说物理学魅力是可行的。那么,物理学的魅力何在?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作简单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促进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物理学的魅力
1.物理学物化成果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物理学物化成果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1],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18世纪中期,蒸汽机在物理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发明并广泛地推广使用,也就是第一次产业***,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理热力学理论就不可能有第一次工业***。到19世纪中期,物理学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得电力工业得以产生并发展起来,人类也步入了电气时代,人类的文明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就是第二次工业***。到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微观物理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物理学在微观方面取得的进展,微电子工业得以开创,使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迎来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工业***。
2.物理学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人类可以把宇宙飞船开进太空,去探寻更多、更深、更远的领域,人这无不彰显出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人类能把宇宙飞船开入太空的基础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空气动力学知识,都属于物理学知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物理学领域的纳米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人类便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子或原子团进行重新排列,制造出纳米材料,使人类文明有了质的提高。物理学的发展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物理学魅力的有力体现,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巨大意义。
3.物理学使人们能揭示出物质本质的奇妙特征。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热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小到原子、粒子,也可以大到整个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物化成果使人们了解到物质的本质特性,认识到物质许多奇妙的特征。另外,物理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科学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上。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到第三次工业***,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无一不体现出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地位。
4.物理学的最大魅力在于魅力需要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物理学魅力除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史上外,物理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需要人们去探索,也就是说物理学的真正魅力在于物理学的探索性,人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和探索物理学魅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体验才是物理学最根本的魅力所在。物理学的理论具有简洁性、抽象性等特征,连同他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奇妙的境界。物理学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和物理学结论的奇异性,能让人们在研习物理知识和实践物理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2]。
二、物理学魅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没有人愿意去学习那些没有用的知识,也没有人愿意去钻研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然而物理学的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特征,结合其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中学生引入一种奇妙的境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地钻研习物理知识。所以,物理学魅力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2.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物,都是为物理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学生在研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受到他们精神的影响[3]。人们的内心都有成为有用的人的愿望,只是缺少引发它的条件因素。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物理学魅力,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
三、如何打造物理魅力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巨大魅力的自然科学,物理学魅力对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魅力的作用呢?笔者基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很好地发挥物理魅力作用的建议。
1.将物理学发展史引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每一个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定律都有一定的历史故事,中学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发展故事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其历史故事作为导入的背景,从而实现物理知识与物理历史的结合。
2.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物理魅力所在。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学的新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更有必要。物理学魅力除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史上外,其最大的魅力在于需要人们去探索,人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和探索物理学魅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体验才是物理学最根本的的魅力所在。中学生只有自己探索发现物理的魅力,才能切实受到物理魅力的鼓舞,物理魅力才能影响学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凤,张元元.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进步[J].成人教育,2010(06):18-19.
中学物理篇5
1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有效衔接
1.1电学部分的衔接
首先对于电场强度、电场强度的叠加和点电荷的电场等方面,大学物理更强调矢量的性质,并强调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场”与“实物”的区别,及弥散性和叠加性。在传统的中学物理的教材和讲授中,对“场”的这两个特性都是略微指出。只要有场源电荷,就会在空间激发电场,而场的分布与其他实物不同,它具有“无处不在”的弥散性和空间叠加性,而大多实物都是有形态有尺度并占用一定空间的物质,并在同一空间不能叠加。对该部分讲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现在通讯手段十分发达,可以通过手机在某一个固定位置能够探测到众多的wifi信号来说明“场”的弥散性和叠加性,比如同一个空间可以被无数的“场”同时占用,而不同的实物却不能同时占用同一空间。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场”的弥散性和叠加性这两个特点。当然也可以证实场与实物一样,也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等重要性质。正是由于场的弥散性和叠加性这两大特点,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的学习中对于分均匀分布的电场的计算通常采用微积分的方法,因为对无穷多个小电荷元激发的电场的叠加就是积分。另一方面,电磁场作为与空间位置有关的矢量点函数,在积分中要涉及到矢量的运算,这也是电磁场矢量叠加必然的数学工具。以电势为例,下面详细讨论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中的异同。在中学教材中,电势被定义为:如果在电场中选一个标准位置,那么电场中某点跟标准为止间的电势差。电势差跟高度差相似,被选作标准位置间的电势为零。电势和电势差单位相同。由电势的概念可知,电场中某点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改点移动到标准位置(零电势点)时,电场力做的功。电场中某点电势的大小与电势零点的选取有关。在大学物理中,对电势有更加具体的表述。如果选取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空间中任一点P的电势就等于:。由于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对于空间中任意两点P和Q,我们有,即,表示P、Q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P点的电势减去Q点的电势。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以地面或者电器外壳的电势为0,这样各点的电势值也将随之改变,但是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通过比较可知,大学物理对此概念的描述在定性引入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另外,对电动势的讲授上,中学教材只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定义了电动势是把其他形式的能(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学物理在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非静电力”等概念来揭示电动势的本质: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通过电源内部移动到正极时非静电力做的功,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
1.2磁学部分的衔接
首先,对于电流磁场的理论知识,中学物理教材定性地描述了电流产生的磁场以及判定磁场方向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右手定则(或者叫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或螺旋管),让伸直的拇指(或弯曲的四指)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或伸直的拇指)所指的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很容易判定直线电流和通电螺旋管(包括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大学物理教材中首先列举了几种典型的磁现象,如奥斯特实验、磁铁对载流导线的作用等。然后引入磁感应强度以及磁通量的概念,对于任意形状的载流导线在给定点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可以看作是导线上各个电流元在该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叠加。可以通过毕奥-萨伐尔(后面简称“毕萨”)定律定量计算出任意形状的载流导线在给定点产生的磁场大小和方向。当然,用毕萨定律判断载流导线在空间某点产生的磁场方向与中学教材中讲述的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方向的结论是一致的,只不过用了矢量的数学运算。其次,在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阐述方面,中学物理教材只能计算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的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并用左手定则判断其方向;大学物理教材可以根据安培定律计算磁场对任意形状载流导线的作用力(通常叫安培力),并用矢量叉积法或者右螺旋法则判断其方向。并且大学物理中还可以计算无限长两平行载流直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力。另外,中学教材从基本的电磁感应现象入手,通过载流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先定义这种力叫作“安培力”,再详细研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写成公式即:B=F/IL。而在大学物理教材中,可以分别从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和安培定律的基础上对磁感应强度进行定义。中学教材中并没有体现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安培力的方向的关系,因为高中生没有学过微元法,用一小段通电导线检测物体所受的安培力,这样的实验演示比较形象直观。但测得的磁感应强度是一小段通电导线在一定范围内的平均值,并不适用于非匀强磁场。大学物理教材中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与毕萨定律和安培定律相对应,但在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单独的电流元,所以没有办法用实验直接确定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从闭合载流回路的实验中间接地反推出来结果。最后,在对电磁感应的学习上,中学物理教材首先是通过一些基本的电磁感应现象来研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即只要闭合回路所包围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产生,另外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由楞次定律判断。在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来主动地获得电磁感应相关的背景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这一理论是以法拉第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通过很多年的探索才发现的。相比较而言,大学物理教材更强调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理解,即磁通量变化的两种原因上。对于这两部分的讲述重点应该放在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这两点上,它们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前者为学习电磁波做准备,后者可看作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结语
在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学物理不仅仅是中学物理课程的简单重复,让学生能够理解大学物理对研究对象以及所学定理的阐述更具有一般性,要重视高等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建立物理思维。所以,做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内容的衔接,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刘要北 高银浩 张文庆 崔小敏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
参考文献
[1]安秉权,张秉让.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比较(电磁学部分)[J].固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6):59-62.
[2]尹彩流.《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2):98-100.
[3]汪涛.比较法在电磁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5):48-49.
[4]吴英.中学电磁学知识点与大学电磁学部分理论的对比[J].喀什师范学院报,2012,33(6):65-68.
中学物理篇6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想象”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想象“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中学物理篇7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怎样搞好电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1.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本文由收集整理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3.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1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3.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v,如果r1=800,通过r1的电流为0.2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
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中学物理篇8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微型物理实验有助于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微型物理实验的特征及应用价值,探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微型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措施,期望能从理论层面对物理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型实验;应用价值
引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改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方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下。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多角度进行优化,以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微型物理实验的特征及应用价值
(一)微型物理实验的特征其一,生活化和自创性特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微型物理实验的运用,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要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微型物理实验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自创性的特征[1]。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教师通常选择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验内容,实验的物品多是生活中容易获得的,是比较常见的生活材料。微型物理实验自创性的特征也比较鲜明,
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其二,成本低和方便性特征。在微型物理实验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所选择的实验仪器的成本比较低廉、取材比较方便,常见的易拉罐及气球等都能作为实验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在成本上比较低廉,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三,简便性和明显性特征。微型物理实验操作简便,学生能结合实验目的参与实验方案设计[2]。同时,微型实验所体现的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能从实验中感受到乐趣。
(二)微型物理实验的应用价值微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比较基础,教学中诸多内容都和物理实验相关。为消除学生物理实验的紧张感,将物理知识学习难的心理压力消除掉,教师就要注重运用微型物理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内容充满兴趣,从微型物理实验当中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3]。另外,教师应用微型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并积极探究物理实验的知识,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微型物理实验的应用措施
(一)运用微型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黄金时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物理知识比较基础,涉及的概念性知识内容比较多,而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型物理实验,为学生呈现直观化、生动的物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感官。微型物理实验能从生活中找到材料替代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所以会拉近学生与物理实验的距离,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述机械能的知识点时,教师通过微型物理实验操作让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及原理有更深的了解。该微型实验,运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如装有半桶水的水桶,用绳子悬挂,学生站在地上双手扶住水桶,让水桶置于距离学生的鼻子1cm处,把小水桶没有初速度放开,在重力作用下水桶会摆动,远离后又靠近。在没有学习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前,学生在面对这一情况时会在水桶回来的时候躲闪,而学习过这一知识点后,学生就会很自信地站在原地不动。教师通过这样的微型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就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
(二)运用微型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节点。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微型物理实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积极性。同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地提供辅助,让学生顺利地解决实验的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和效率。在微型物理实验开展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熟悉的材料内容,让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实验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讲述压强的知识点时,为让学生对大气压强有更多的认识,教师可设计微型物理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来体验大气压强。常规的实验是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方式,具体的实验是把少量凡士林涂在两个半球接触面,然后增强半球的密封性,打开阀门的开关,通过软塑料管连接半球和气泵,把半球内抽成真空后关闭开关。让两个学生从不同方向拉半球手柄,半球没有被打开,说明大气压强存在。为了能增强实验的效果,教师可对实验进行改进,通过微型实验的方法,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马桶拔子两个及水。具体的实验是在马桶拔子皮碗边涂上少量水,教师在中间把皮碗边缘对整齐,学生在教师两侧从两端向中间挤压排气把皮碗密封,然后向两边拉。这时学生会发现很难再拉开,这样也能说明大气压强存在。微型实验方式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实验成本,方便实验活动开展。
中学物理篇9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23-01
高中物理常见的模型有:1.对象模型。2.条件模型。3过程模型。4.结论模型。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相依托,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了解物理模型的迁移和转化,对于物理逻辑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出现的物理模型问题进行教学呢?
一、利用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知识对与我们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就针对力学的中的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模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些相接近的概念间的差异,在解决问题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典型物理模型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1、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在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建立模型。
先让学生观察下列对比实验:
(1)、两个质量不同,但摆长振幅相同的单摆振动。
(2)、两个摆长相同,但振幅不同(摆角都小于5度)的单摆的振动。
(3)、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的振动。
通过这一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形成对单摆这一理想模型的初步认识。进而展开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1)、实验器材:轻质绳(不可伸长)、小重球(密度大);
(2)、实验的条件:小摆角(小于5度);
(3)、实验的结论:等时性(来回摆一次时间相等)。
深入分析(运用抽象、近似等方法)可以得出单摆周期T与摆长周期的关系,使单摆模型的物理表面与本质特征统一起来。
2、典型物理模型的迁移。在物理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一些典型的物理模型,而且要巩固发展物理模型,将其放在一个更复杂的新环境中去加以应用,促进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举例说明:
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两小球分别置于轨道圆心O点和离轨道底A点很近的B点处,将它们同时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问谁先到达A点?(此题求解的关键是对两小球建立物理模型。)
分析如下:
首先,“小球”是一模糊语言,但从题目分析来看,可将球a、b大小忽略,抽象为质点模型。其次,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A点很近的b点处”、“光滑轨道”等描述。可将a球运动转化为自由落体运动模型,而b球的运动转化为单摆模型(联想到光滑轨道对小球b支持力N相当于单摆运动过程中摆线对摆球的拉力)。最后,对两小球分别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简谐运动规律进行求解。
对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和迁移可以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我们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重要物理模型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1、质量柱体微元模型
对于速度为v定向流动的密度为ρ的连续流体,可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在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流体质量即为以vΔt为高、以S为底的柱体微元的质量,柱体微元质量表达式为:Δm=ρSvΔt。
举例说明: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ml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的平均功率约为多少瓦?
分析如下:对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情景上,而应将问题转换成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的功为:W=FL=pSL=pV其中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因心脏每分钟跳动n=70次,故心脏的平均功率应为:P=nW/t=70W/t=1.4W。
2、电荷柱体微元模型
类似于质量柱体微元的建立,对于速度v定向连续移动的电荷,也可以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电量即为以vΔt为高、S为底面积的柱体微元中的电荷的电量。柱体微元电荷表达式为:
ΔQ=neSvΔt。其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e为电子电量。
对于重要的物理模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逐渐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本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模型的形式出现(概念模型),它们是物理现象和事实抽象出来的,用来表征物质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学生对物理模型这个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否领会,直接影响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对物理知识整个大厦的构建,因为概念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基石。
2、有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意义领会,准确把握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中学物理篇10
中职学校新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物理课,但中职物理课与初中物理课相比,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计算方法、思维方式、实验操作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关键词】
初中物理;中职物理;衔接
中职学校新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物理课,但中职物理课与初中物理课相比,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计算方法、思维方式、实验操作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这些客观差异让学生们难以把握,所以物理老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认真对待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中职物理学习上来。下面笔者就多年的中职物理教学谈一点中职物理与初中物理的不同。
1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
1.1引入了矢量概念矢量是数学、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指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几何量。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力、动量、电流密度等都是矢量。这些量之间运算并不遵循一般的代数法则,而是遵循特殊的运算法则,矢量加法一般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解,平行四边形法还可推广到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矢量减法是矢量加法的逆运算,一个矢量减去另一个矢量,等于加上那个矢量的负矢量。而初中物理只学习了标量,标量只具有数值大小而没有方向,如质量、密度、功、能量等物理量,这些量之间的运算遵循一般的代数法则。例如,在学到物理的运动速度时,速度就是矢量,它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它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如果速度的大小未变而方向改变了,那么速度就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v=s/t式中s为路程的影响,认为只要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没有改变,速度就没有变化。很显然,持这种看法的学生是把速度和初中的速度(速率)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不理解矢量和标量的差异。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矢量和标量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研讨矢量和标量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对其概念加以概括总结,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矢量和标量概念的本质含义,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矢量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运算,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中职物理要求定量分析初中物理教学多采用定性分析法,而中职物理则采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比较难度加大,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中职阶段不仅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而且要分析其物理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1.3中职物理是运用***像分析法***像法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各式各类的函数***像,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位移***像和速度***像就容易混淆,其实只要分清楚x轴y轴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容易掌握。
2在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存在不同
(1)初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他们习惯于反复的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学习。当他们进入中职后,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并没有因为升入上一级学校而一下子有所提高,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上。中职物理教学中则在相当程度上要求学生***地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归纳,要能举一反三。中职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培养自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培养自学的效率;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初中阶段教学多运用形象思维,而中职物理则更多需要辩证思维,它要求对运动的整个过程要有深刻把握。如碰撞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是随时间变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讲解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在动量定理中用变力的平均值等效变力的作用效果来表述。再如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当磁通量的变化率随时间变化时,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出来的电动势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只有理解求平均值方法的物理意义,才能更好理解这个内容。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得细致深刻,使学生真正学会这种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中职物理大大加强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既要注意传授知识,又要注重传授技能,发展学生能力,把两方面统一考虑、设计和实施。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要不断启发学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思考力和直线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物体做各种不同形式运动的外部原因。在讲解动能定理、功能定理、机械守恒定律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探讨这两个定理和一个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使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认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4两个阶段的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不同
学习的态度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指端正的学习态度、踏实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生观。从初中到中职阶段学生的年龄不断增长,心理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思想上进一步成熟,物理教学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在思想上加强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勇于探索科学规律、能够***思考,不盲从,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具有坚持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中职物理课,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欣赏科学的优美,体会科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把物理学习看成是学生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而不是物理竞技场上的比赛。教师应该高效率提高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归纳物理规律等方面方法,让学生得到对物理学业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例如“万有引力”教学是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讲到英国牛顿的故事来进入新课的导入和讲解。“库仑定律”的教学是通过讲述电学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库仑、富兰克林、卡文迪许等科学家都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最后是由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直接进行了验证,为了纪念他,后人把电量单位称为“库仑”。这样物理教学就不是干巴巴地记忆公式、定理、定律的过程,而是具有人文方面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对现有所学的知识理解深刻,还会引发他们学习其他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和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居里夫妇研究放射性元素,倍受放射性元素射线的危害,以难以想像的毅力与困难作斗争,他们追求真理,敢于批判,不断与科学界内部、外部的阻力作斗争,甚至还要经受恶势力的迫害。历经四十多个月艰苦劳动,数万次的反复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了0.12克的氯化镭;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火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