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0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1

【摘要题】理论经纬

【英文摘要】Justlike

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以至突破,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作为一个命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那么为什么今天重新提出这一问题?简单地说,一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指导当前改革实践时,创新还远远不够,需要研究者加以特别的关注;二是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问题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进行讨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结果的创新和研究过程的创新等等,此外还要涉及研究者的自身素质。笔者这几年参与了高等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想从实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做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等教育研究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活动的复杂和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多样,研究活动的创新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仅以学科和研究对象为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活动创新的路线和方式方法。美国学者贝尔曾提出:自然科学是根据一种有顺序的范型来组织的,社会科学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组织的,人文学科则是借助同一中心来组织的。(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哈佛大学普通教育委员会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自然科学来自逻辑,社会科学来自关联,人文学科来自想象。(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活动本身。在研究活动中,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至少使研究者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有所差异。理工科研究者要在题材的逻辑上下工夫,社会科学研究者则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寻找这些关联之间的规律,人文学科研究者则更多地借助想象和猜测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体味其中的奥妙。尽管不同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在研究的结果上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它们所执行的研究活动的践线却大相径庭,创新的途径上也极为不同。

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相当广泛,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又涉及社会科学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涉及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而且同传统的学科相比,它的成熟性很低,以致很多国家到现在还不承认它是一门学科。此外,高等教育也和整个教育研究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就曾说过:“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

教育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作用,才能称之为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内容。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本身是科学的,但“在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之前,就不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对教育科学有所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可见,教育研究并不存在什么纯学术研究,教育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问题,即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的、***策的和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教育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育研究如果不和教育实践相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的创新。教育研究的创新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是一个整体,是教育研究创新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侧面。

二、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特点

无论中小学教育研究还是高等教育研究,要创新就要解决问题,但高等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相比,在解决问题方面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特殊的地方。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宏观方面,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时要更多、更直接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内容,以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地与社会接触。二是在微观方面,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研究,在复杂性上比中小学教育研究要大得多。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林立、课程复杂多样,而且高等学校处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特别是大学,云集了各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这些特殊情况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者比起中小学教育研究者来,在进行微观的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实践者的影响力要小得多,进行高等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难度也大得多。

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能只关注研究者自身在研究活动过程上的创新和研究活动结果上的创新。因为单靠研究者自身的创新,还远不能保证这些创新的研究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这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从理论思想上让教育行***部门的领导者和高等学校里广大的教职员工接受某种创新的改革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的改革实践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改革启动起来并推行下去。因此,在谈论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时,必须要关注在实践第一线的领导者和广大教职员工,使他们不仅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也同时参与到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来,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实践的创新。就微观层面的改革而言,大学里集中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源泉。他们的创造性一旦调动起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仅仅考虑自身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的创新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实践参与者的创新问题,特别是其他学科专家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从多学科视角带给高等教育研究的勃勃生机的可能性。实践也证明:忽视实践者的创新潜力,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来说都是不利的。

若将上述的观点加以概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等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创新;它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由此引申出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身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的相互结合,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改革时代对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只有在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实现之后,才真正能够实现。

三、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思想转变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来说,要在研究活动中创新,除了应该调动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本身也有一个转变思想的任务。不仅仅要转变教育思想,也要转变研究思想。

从实践的视角来看转变研究思想的,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关照理论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相互交叉和结合是高等教育研究创新的思想基矗

所谓“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是在进行任何一项理论研究的时候,要树立起解决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的意识。其中也包括如何调动实践参与者的创造性。在这里,理论研究在实践上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是衡量这项研究是否具有真正创新意义的主要标准。具体说,任何一项理论研究,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应关照到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品格上,都应具有实践含义。例如宏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策含义,微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课程含义或教学含义。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陡然崛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拥有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困境与难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在高等教育中站稳脚步,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状

1.良好的宏观***策环境,给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性文件。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指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民促法》相应的出台,在这个时期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2.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中民办高校承担主力***的角色

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公办的普通高校的资源,虽一再努力扩大,但扩招之势,已显出后继乏力,而给民办高等学校提供正在蓬勃兴起的机遇,民办高等学校是1983年普遍兴起的,那时被称作“拾遗补缺”的“助学机构”,1996年民办高校被称作“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到2005年,全国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在校生200多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目前民办高校已经义不容辞地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担。据估计,到2010年民办高校的在校生,将达到高等教育总在校生的二分之一。

3.加入WTO急需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层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了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性、学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行各业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多年以来,全国普通公立高校虽连年扩招,但办学层次和模式不灵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民办高等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真诚服务学生为宗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办学条件,敏感地捕捉并预测社会需求,灵活调整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打造就业优势。可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需求时,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得到***府、社会及民众的认可。但是,必须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及其尖锐的内部和外部问题,这些问题使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

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存在严重的“家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学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阻碍着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

2.办学资金来源呈现单一性

当前,资金筹措问题一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我国民办院校且多以自筹经费为主,绝大部分靠学费支撑办学,资金积累少,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来源单一。这样势必导致民办院校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而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持续投入和稳定运行,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困扰着民办高职院校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名师出高徒,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基本上是以兼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为主,其次就是新聘的年青专职教师等三部分人员组成,对其三种人员进行教学评价认为:a.兼职教师,是利用空闲时间来校上课,教完就走,除课堂讲授外,根本不能进行课外辅导,参与集体备课及各项教研活动,他们具有工作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b.返聘的离、退休教师,又因其年龄偏大,精力有限,知识结构老化,难以保证教学的创新与活力,不可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c.部分年青专职教师,由于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福利、医疗保险与公办教师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到民办高校,只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更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深层次发展,师资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稳定优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4.实训基地短缺问题

这是目前困扰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又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自身建设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职业学校的实力大多不能与普通高校相匹敌,自身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即使有建,在规模上、设备上、专业上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②缺乏外部实训基地。外部最理想的实训基地是各类大型企业,但企业考虑为学生提供实训或多或少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大多不愿给民办高职校提供此项便利。

三、主要对策

1.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民办院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院内部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而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建议:①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②引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③积极借鉴学习国外私立院校的管理经验;④建立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⑤明确董事长和院(校)长的责任和权力,理顺校董关系。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效益

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真正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坚持不唯职称看能力,不唯学历看水平,不唯历史看现在的标准,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挂牌上课制;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价优酬的分配原则,提高工资、福利、津贴标准并着重于教师、教学和科研,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吸引和留住优秀、高层次人才。体制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可以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效益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

3.***府与民办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在民办院校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民办院校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府与学校共同努力。首先,***府应给予民办院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房改***策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其次,民办院校应制定长远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其三,社会舆论也应该充分报道民办院校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和认识。

4.保证教育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和矢志不渝坚守的底线。民办学校只有永不停歇的追求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缩小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差距。包括资金来源、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首先,保证教育质量是提高民办教育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民办学校只以赚钱为目的,忽视了教育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在这种情势之下,对于民办教育来说,要想纠正社会偏见,得到社会承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证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生源越多,也就意味着学校选择的余地越宽,这样一来,学校的生源素质也就越高。从教育质量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上看,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另一方面,只有那些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对人才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吸引人才、提高师资水平的保证。

5.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模式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学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与其相对应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并与下属企业单位建立与各专业相配套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使“教、学、练”有机结合起来。“学院依企业促发展,企业靠学院搞科研”,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使企业与学院之间架起了校企一体、产教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桥梁,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学生学习与毕业就业的高度统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不断增长的技术型人才的市场的需要。相信在国家、社会、办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定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贱吉.《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对策》.中国民办教育网.2004.12

[2]卢联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3

[3]朱俊杰.《关于现代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教育***报.2005.10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阳性文化;阴性文化;和谐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似乎有着越来越多的倾向,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中学生、研究生还有青年教师,甚至中青年的博士生导师,都曾经报道有自杀现象;再如不良商贩似乎也越来越多,如“黑心棉”、“黑心米”、“黑心肉”以及“黑心奶粉”事件等;***砍死砍伤多名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学生暴力现象也屡次出现,如***事件,一名十四岁的学生在学校门口砍死另一位17岁的学生,只是因为一个女生的QQ号而吵架,甚至有四名中学生只是因为好玩而打死精神病患者的事件发生。如此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这样一些社会现象,不由得我们不深思。对于自杀现象,有人曾经做过调查总结得出,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心理障碍等等,是导致轻生的几个主要原因;对于不良商贩,则有人归结于中国人缺乏信仰约束,以及过于务实,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而对于学校暴力事件,则是由于学校的心理教育不够及家庭等因素造成的。诚然,上述的具体原因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中,中国现代教育中的西方科技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未处理好所导致的。

自19世纪中期中西方文化开始激烈碰撞,西方文化大举人侵中国文化,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等,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以西方先进科技教育为主,所教授的思想及理念也多是西方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全西式的教育,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却不够重视,甚至有时候选择性的忽略,这是不对的,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沉淀和底蕴,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贸然否定任何一种都是错误的,应该抓住不同文化的核心思想,与时俱进,扬长避短,有机结合。

对于文化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而早期的科学活动往往是和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宗教文化又对于自然科学以及科学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文科学、宗教文化的发展。西方的宗教是独神论的宗教,它具有较强的理性、理想化、排他性以及侵略性等阳性特征,是一种刚性(阳性)的文化,这从西方宗教对异教徒的残酷迫害以及多次的等事件便可看出来。这样一种刚性文化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促使人们去强力改造自然以使之适和人类,这对于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它使得近代科技在西方产生并迅速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西方社会的高速发展。而随着自然科学和数学的高速发展,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使得宗教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白然科学技术以及数学所表现出来的理性、逻辑性、唯一性等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们的思想以及世界观,使之更具阳性特征。

这也是近代西方社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肆进行侵略、扩张、掠夺,以及种族歧视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原因。西方文明注重技术层面的探索,利用技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在“斗”中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对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正因为“斗”,这也是一种很容易产生争斗的文化,如宗教战争、种族战争、侵略等,不利于人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和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这需要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皇权以及一个强调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道教强调的是无为、隐世、顺应自然、与自然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影响,由达摩祖师所创立的禅宗,以及其他流派,如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等,它们与道教一样,都是强调容忍、包容等,具有很强的阴性特征,都是柔性(阴性)文化;而儒家思想,一方面,它强调积极人世、治世、上进等,具有一定阳性特征,而另一方面,作为统治阶层的工具,它又强调和谐、宽容以及中庸等,具有一定的阴性特征,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在上层精英阶级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而在广大普通群众阶层则是柔性文化。

总体来说是一种阴性为主的文化,它注重社会的稳定性及人的根性方面的探索,主张“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这种文化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促使人们去顺应自然,或者是轻度的改造自然,它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它使得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并持续发展着,然而这种文化却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技术层面,以至于近代中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由于技术落后而倍受欺凌。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体制;财***支出

1我国高等教育财***体制的演进

1.1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由“基数十发展”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所谓“基数+发展”。即由***府财***或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及日常开支的需要,核定一个拨款基数,此后各财***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即在上年基数上,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这种拨款方式简便,但不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校的拨款基数,也不利于纠正不当开支行为。因此,从1986年起,高校拨款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包括本年度计划招生数)核定的,“专项补助”则根据学校的特殊需要,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给。

1.2高校经费由***府包办向以国家财***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过渡

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拨款。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可知,国家财***性资金逐渐减少,由1998年的64.16%减少到最低为2005年的42.77%,虽然2006年所占比例又略增至48.96%,但整体发展趋势说明***府逐渐改变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财***性经费变化趋势相反,学费和杂费比重逐渐提高,从1998年的14.29%增加至2006年的33.33%,日渐成为高校经费中除财***性经费以为的另一重要来源,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也上升了9个百分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2我国高等教育财***体制的问题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1999年以来的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倍。各类高校的在校生达到1738.8万人,也比1998年增加了4倍}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9313人,比1998年增长约1.8倍,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16.16:1,比1998年提高了92%以上。这种发展速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同时也使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约1398万人,但据***、国家统计局和***的《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国家财***性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01%;与2002年公布的3,41%相比,减少了0.4个百分点。***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如果按照每增加100万在校生、生均4万元基础设施投人要求计算,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10年累计就要4000亿元,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性投入的经费缺口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

(2)经费筹措中***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再拓展的潜力已不大。

首先,在现行财***体制下,***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需要大量财***资金弥补;基础设施薄弱,需要财***大规模投资;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急需***府加大投入。相对于上述各方面,***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经常居于优先地位。

其次,自从198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分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1990年为4.6%,2006年达到33.33%。从国际来看,国外公立和国立大学的学费水平一般没有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20~25%。

3高等教育在财***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差异分析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如何确定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问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规模等。

3.1我国三级教育公共财***经费的差异

(1)财***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分配:从***府高等教育一个可行的视角。

2供给学派的研究范式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提出了减税减支、增加供给、刺激储蓄和投资的***策主张。其***策核心是减税,具体分析了减税的效应、原则、时机、规模和方式等内容。毋庸置疑,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的效应在于供给边即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数量和效率。扩大固定资产抵扣范围的增值税转型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成本将会刺激新的投资进入和促进固定生产设备的更新,较高的投资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支出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经费规模逐年增长,由1998年的356.7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259.57亿元;从三级教育在公共财***经费中的比重来看,***府高等教育支出在公共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21.54%增长到2006年的24.18%。从这个变化看,笔者认为,公共财***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在25%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较为稳定的,指望继续提高财***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2)财***性教育经费在中等教育分配:1998年我国用于中等教育的财***性经费为599.26亿元,2006年增长到1259.57亿元,其分配比例在37.61%~35.18%这个很小的区间上下浮动,近几年又呈慢速上升,笔者以为这个趋势是合理的,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受到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也会更多。需要提高财***预性教育经费对中等教育的分配比例。2006年我国将37.61%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给中等教育,与中等水平国家38%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3)财***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分配比例:1998年,我国用于普通小学的财***性经费为699.99亿元。到2006年达到了1990.07亿元,增加了1290亿元。1998年~2006年,初等教育的比重从42.27%下降到38.21%。这些年我国新生人口减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导致了小学总体教育规模下降趋势,与我国小学生均财***性教育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伴的过程。

3.2三级教育生均财***性教育经费的差异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5

“幼儿教育”硕士层面研究成果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各个方面。诸如特色教育、研究生教育、法制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在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学者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评估、督导、以及教育财***等问题,如:教育评价:《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研究》、《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等,但整体上来说,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创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博士阶层对“幼儿教育”关注

在CNKI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为“幼儿教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999年到2010年)共找到15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数据上传过程中重复上传,剔除重复文献后,共有112篇博士论文。从思想观念的整体上进行研究,高屋建瓴的把握教育学的脉络,如《幼儿教育的范式研究》、《幼儿教育的价值研究》、《幼儿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从隔离到全纳》、《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学生权益保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等。结合地域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发展比较前卫的国家为实体,实际进行论证,主要有澳大利亚,如《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府——市场关系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等。

硕、博专业论文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之比较

与其他学科类似,幼儿教育学硕士阶段论文研究范围较广,可以说各个方面有所涉及。博士阶段论文其涉猎范围相对更加集中,但其研究更加深入。总体上研究相对较多、实证研究也多集中研究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国家、如美、澳、德、而不是各类国家均有所涉及。博士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为龙头,其导师各有其研究领域,在各自研究深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如华东师范大学注重幼儿思想教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在基础性教育方面有所侧生、西南大学则在教育理念高度方面有所加强。其各院校有其风格、特点,导师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差异。

小结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研究取向;学科建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从教育领域范畴内***出来,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为明显。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以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术热点课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始终是作为同一个问题在研究讨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起初就被列为单独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意识较强。

(一)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上,不注重理论体系的研究会导致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需要向脱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理论研究服务于具体实际问题的需要,加强热点问题的研究,注意现实问题实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思考。

(二)问题研究

赞同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项专门的学科,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解答教育中的矛盾、困难和疑惑,帮助人们增加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重视,不必过分强调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其建立一个不成熟的体系,不如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修改论证研究中的某些理论。

(三)研究问题与构建体系并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的观点进行的综合与折中,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和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研究目标上应该坚持二者兼顾的原则,不断的研究问题,创新理论。努力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醒方***指导。研究理论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理论的源泉。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

许多研究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自诞生之时广大学者就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等问题上进行了讨论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促进高等教育学里理论不断进步。

(一)学科建制

高等教育学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学者的攻克对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与国外相比,起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将高等教育学从教育学的范畴内剥离出来,最终扩大到国家学科专门目录,以教育学下的分支专业合法存在,许多师范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增设了博士点、硕士点,加大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力度。我国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高潮、成熟以及理论成果几个阶段,最终被确立为专门学科,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仍不够完善,在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上仍需要不断研究和修改。

(二)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从来都具有专门的、***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许多研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基于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索与总结高等教育的深刻意义,促进高等人才素质的提高。将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后不难发现,各学者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存在异议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即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其本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与分支上仍具有争议,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科学建设中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较为重要,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规律更重要。当今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将高等教育学编织成一个动态的、科学的、多元的系统,其中涵盖了经济、***治、文化等不同因素,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高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而言,在学术界存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综合考社社会需求,以社会经济、文化、***治、科技水平、教育资源等为基础,避免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条件由于高等教育低下而下降。同时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减少社会功利性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品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学教课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树立长期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此,应树立人才兴国战略意识,从高校入手实施。有观点认为专业和综合知识相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一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专业水平。高等教育应该将培养专业人才与提高公民素质相结合,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实现全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专业人才与综合素质人才共同培养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依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参考:调整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实施社会教学,增加社会实践,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重点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试点,推广本硕连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实现高等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战略是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内容,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问题,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探析—跨学科的视角[D].汕头:汕头大学,2006.

[2]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6):54-59.

[3]黄敏.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研究[J].考试周刊,2015(53):147.

[4]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述评[J].江西教育科研,2005(7):25-28.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7

作者简介:高桂娟,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上海/200092)

摘 要:高等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思辨与实证”之间的困惑暴露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研究自主性的衰微。高等教育研究自主性衰微的外在表现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泛化,内在症结是高等教育研究“科班出身者”未能做到学术上的***自主。高等教育研究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除了孜孜以求学科的“知识逻辑”以外,尤其要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建构,“科班”与“杂家”整体改进。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学术共同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出现的或需要预见的问题都向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的解答,都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所进展。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庞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如何推出高水平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如何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舞台实现平等对话等等,也迫切需要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影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因素包括多个层面,最核心层是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视角、思想深度、方法立场等等;中观层面是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制度环境,包括学术评价制度、出版发行制度等等;宏观层面还涉及社会***治、经济结构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等。本文从长期困惑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问题出发,并主要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探寻提升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进路。

一、困惑:制约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矛盾与问题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状况,不难看出研究者们研究定位的困惑和摇摆不定。譬如,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思辨还是实证?这些既相互统一又存在对立的一些关系,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难以把持,日积月累,也就成为困惑和阻碍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老问题。

(1)理论与应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从一开始就以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一条以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为主;另一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而从学科定位上讲,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它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解释和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在应用研究中不断充实、提高、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1]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研究的另一条轨道——“学科”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且在学科归属上,虽然划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实际上却和教育学相距甚远,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无法直接拿来研究和解释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现实状况是,高等教育学究竟是学科还是领域存在着诸多争议,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色彩日趋浓厚。由于相对于其他学科,高等教育学没有学科壁垒的限制,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具有最大的开放性,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遵循“来者不拒,一视同仁”的原则:无论是教育专业的“科班出身者”,还是其他专业的“半路出家者”,甚至“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加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都可以在学科领域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成果赢得同行的尊重。[2]这在极大地繁荣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大量工作总结、经验报告式的文章充斥着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这让“科班出身者”感觉到高等教育学“没有学问”了。问题还不仅如此,许多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者”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实践状况,在一些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一线教师眼中,他们的研究大多属于空谈无用。于是乎,各种级别的课题反复重申的就是“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了赢得学校、***府和社会重视,为了获取研究资源,高等教育学的“科班出身者”也更加注重应用。其结果是,与中国高等教育热火朝天的改革实践相比,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显得门庭冷落,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现象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高等教育理论无法有力地指导和引领实践。

我们一向遵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倘若只是关注整体的教育实践而不加以分解,并进行充分的论证,这样建构的教育理论是否会因其模糊、混沌而陷入到处充斥着大而无当的“正确的废话”的困境?[3]这是其一。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滥用给我们带来的是理论的贫乏,实践的落后。……大学问的顶端就是理论,很可能还是很抽象的理论”[4]。可见,要加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做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问,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研究,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克服学科性先天不足的短板?如何在应用性的大海中搭建通往理论研究的通途?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实证与思辨。与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相对应的困惑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实证与思辨之间的偏颇。高等教育研究长期以其应用性见长。既然是研究,其底线应该是依照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尊重事实,注重论证。但实际上,“求用”的研究为了“时效”,不免短视急躁,再加上“非科班者”大多缺少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整体的深度不够。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徐辉与季诚钧两位教授提出了有关“实证与思辨”的分类,并归纳了“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实际情况”的定性与思辨方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他们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方法意识淡薄,思辨倾向严重。[5]

也许是矫枉必须过正,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量化和实证之风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课题的申报与结题验收常常要看“工作量”的大小,亦即是否有量化和实证研究;翻翻教育类的学术期刊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冠名以“调查”、“实证”的论文越来越多,且通篇布满了大量的数据、数学推演和***表。在此需要我们置疑的是:

其一,高等教育活动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过度强调量化是否会遮蔽或曲解其丰富和鲜活的内容?“虽然现代社会着魔似地竭力要测量每一件事物,但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只有具备像实验室那样精确条件的地方,才有可能测量出精确的结果。可是,是否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达到实验室的精确条件呢?事实上,当需要人们参与的诸如教育、经济或选举之类的重要问题处于关键的时刻,你不可能得到像实验室条件那样的东西。”[6]可见,量化本身也具有多种局限性,实证和量化数据的获得不仅取决于研究者本人操作的规范性,也取决于研究对象的真实状态,由此谁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乃至真实性?不真实和不准确的数据又如何能揭示事物的真相或规律呢?

其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规模虽然庞大,但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共同体,研究者多属于散兵游勇式的“单打独斗”。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规模的定量研究尤其如此,这显然是单个的研究者无法完成的。仔细阅读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大量的量化和实证研究的文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某校、某市或某省,且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简单的问卷调查和简单的“相关分析”。这样的研究,其成果和价值都不免令人生疑。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建设不到位,数据的采集并不能被充分利用,往往被采集者占为己有或束之高阁;且大规模的研究项目极容易落入高层教育行***管理者之手,因为只有他们才拥有更多资源,也极容易调动人财物进行大规模的定量和实证研究。这样所导致的学者的边缘化势必进一步恶化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

其三,每个观察均是理论之光照耀下的观察。更重要的是,每个观察均可被划入由许多理论构成的理论等级之中。我们必须说,一个观察是在哪一种理论指导下做出的观察?[7]“我们使用统计数字越多,伟大的真理越容易从我们的手指间溜走。”[8]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薄弱和滞后的前提下,量化和实证研究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

其实,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思辨倾向严重”的指责,冯向东教授进一步撰文明晰了思辨与实证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指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分类不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状况恰当的描述,呼吁不必忌讳思辨而是要把握好思辨,所有的理论,包括实证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和质的研究所主张的“扎根理论”,都是思辨的产物,没有思辨就没有理论。应该要求的是思辨的深刻性而不是“去思辨化”。[9]可惜在大家都急于表现自己的研究属于“硬科学”的情境中,冯向东教授的呼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我们需要警觉的是,在愈演愈烈的、以磅礴的数据掩饰低层次的研究风气之下,如何彰显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理论研究是否会更加边缘化?

二、省思:自主性衰微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侵蚀

高等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思辨与实证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尴尬。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这种尴尬地位,和高等教育研究自主性的衰微不无关系。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文化主体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的实质是突出知识主体(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10]自主性衰微在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为外力所左右,丧失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无法关注高等教育本身,而导致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种种偏离。

自主性衰微的外在表现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泛化。依据胡建华教授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泛化包括组织、队伍、成果三个方面的泛化。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的泛化,主要是指许多挂着“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牌子的机构并没有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活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泛化,不仅表现在许多高等教育研究所(室)内的研究人员并不研究高等教育,还表现为作为学术团体的高等教育学会的一些成员也不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学会作为学术团体,其成员应是学术工作者、研究者,这是学术界的惯例与常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泛化是指,在数量颇丰的论文、著作中,有许多其实不能划入“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之列。[11]

自主性衰微的内在症结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科班出身者”(主要指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和高等教育研究的专职人员)未能做到学术上的***自主。

客观地说,高等教育研究的“科班出身者”不乏对理论研究的探索,但通常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方式:要么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体系与分析路径;要么是舶来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先进理论”。前者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者“引入了其它学科的概念措辞,在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措辞方式‘说话’、‘写作’和‘思考’”[12]。不可否认多学科观点和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但“高等教育越是走近相关的学科,越是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则越是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和知识系统”[13]。后者则无视“借鉴”的本土化要求,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缺少合理的继承,对本国的高等教育经验没有认真总结和提炼,试***以“普适性”为凭据,直接用国外的“先进理论”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一味地尊奉外域理论,其结果是落入“从属理论”的境地:研究内容主要是翻译、介绍、诠释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研究形式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但比较研究只是一个空壳,基本上是复制别人的思想、理论、定理、观点、结论和假说;对中国自己的经验、理论却不屑一顾;研究成果上基本没有原创性的发现、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开创性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只是亦步亦趋地跟随、模仿、验证。[14]

“拿来主义”式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只是在做理论的寻找和复制工作,没有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咀嚼工作,无法创生新的理论增长点。这使得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新概念层出不穷,语言表达晦涩难懂,思想内容空洞漂浮,其成果常常成为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隔离开来的“科班出身者”的自说自话。

“拿来主义”折射出高等教育研究的“科班出身者”缺乏学术上的***自主的另一种表现,那就是“唯书”、“唯上”。“唯书”是指盲目地推崇“经典名著”,但又不求甚解、生搬硬套;“唯上”是指对各种“权威”顶礼膜拜、人云亦云,缺少反思和批判精神。

缺乏学术上的***自主更加恶劣的表现是,目前一些高等教育学科的硕士、博士“读书只为稻粱谋”,把学问当作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急功近利的研究心态让他们注重短期效率、盲目追踪“热点”,很难做深入系统的研究,更无法静下心来做纯理论研究。周作人曾说过:“单靠文学为谋生之具,这样的人如加多起来,势必制成文学的堕落。”同理,如果把高等教育研究仅仅当作谋生之具,这样的人如加多起来,也势必制成高等教育研究的堕落,这对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危害尤其严重——“因为经济所难以克服的短视而对基础理论研究不会十分慷慨,所以那种为学术而学术者往往是比较清寒的”[15]。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没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气度,是很难做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

三、进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科班”与“杂家”的整体改进

从学科的角度分析,学科不仅仅是基于知识的分类,其思想内涵尤指“在一门知识里受教,即是受规训而最终具备纪律(discipline),亦即是拥有能够自主自持(self-mastery)的素质”[16]。长期以来,但凡讲到高等教育理论建构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要讲到“高等教育学”学科问题;讲到“高等教育学”学科问题,又不约而同关注的是知识建构问题。而学科里的“人”,尤其是“人”的“自主自持”的素质问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上述分析,高等教育研究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除了孜孜以求学科的“知识逻辑”以外,尤其要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科班出身者”应该是最有条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群体,同时“科班出身者”也是构筑学术共同体的中坚力量。终身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爱德华·希尔斯认为,大学对业余者的胜利得益于科学和学术成就所要求的专门化的出现。较之于业余者的自我教育,大学里系统的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更有利于专门化。研究的专门化助长了科学和学术共同体的超越地方的特点及其层级。专门化更易于确定注意力集中的中心,确定来自这些中心的研究课题,提出、应用和建构观点,诠释和成就标准。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或学者,就要求他是一个专门家(fachmann)。[17]

我们平日所说的“科班出身者”本义亦是此处的“专门家”。 高等教育学科的“科班出身者”如何才能达致专门家呢?古人所云“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这对我们不无启迪。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出发,“博晓古今”、“学贯中西”更要聚焦于历史和哲学领域。

教育理论研究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伪问题?对一个真命题的解答,其论证材料是否清楚?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前瞻性?这些教育理论研究自始自终需要斟酌的问题,都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中。在高等教育史领域颇有建树的刘海峰教授曾发文“初探”、“再探”、“三探”、“四探”高等教育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先生也一向强调研究教育理论应有一定的教育史知识,这样才能了解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研究才能有深度、有远见。缺乏历史分析,往往只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潘先生还通过鲁迅之言“治学先治史”重申了学习历史对掌握理论、研究学问的重要。[18]另一方面,反思、追问、批判,这些教育理论研究必要的思维和过程都需要哲学为我们提供养料、奠定根基。“哲学的精神在于必须求贯通,必须追问到澈底,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把哲学当作一个训练。换言之,即可以训练人们的头脑,使他有很快的联想力与分别心。习哲学的功用在于使学习的人们训练成了一副敏锐的脑筋。能够自己运思,又能够发现古人思想中联络处与间隙点。”[19]

历史与哲学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裨益从涂又光教授的治学可见一斑。涂又光教授在教育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涂又光教授提出以“教育自身”为核心的教育本体论、以知行关系为核心的教育认识论、以反刍律和经验律为核心的教育方***、以复归于无知为中心的教育过程论;他的关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泡菜坛子理论”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关于教育应定位在文化里的“三Li说”是人们在研究教育与***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时绕不过去的一个“理论制高点”。涂又光教授对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建,是和他在文史哲方面的精深造诣密切相关的。涂先生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高足,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资深教授,长期主讲“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教育哲学”。他在课堂教学和阐明问题时,古今中外的典籍信手拈来。正是由于他博古通今,精中晓外,他对教育的认识与论述才可能十分系统、非常本质、极富创见,既站在历史高度上具有战略意义,又身处我国实际中可以具体操作,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又吸取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经验,被誉为“才学识兼具、精气神俱足的智者”。

众所周知,历史和哲学的素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非一两门课程、几本教材能够解决问题的。这至少需要高等教育学研究生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有走进“象牙塔”的体认,方能有走出“象牙塔”的底气;这也至少要求高等教育研究的专职人员有“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持守。但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所处的中观制度环境是,研究生的求学面临学制短、课程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专职研究人员则面临“publish or perish”(出版还是灭亡)的严峻现实。因此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还需同时推进学术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譬如,要改革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学术性”学位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控制招生数量,实行严进严出,辅之于充沛的学术资源、良好的生活条件,确保他们能够“衣食无忧地做学问”。改革目前学术评价与晋升制度过度量化的弊端,更要根除学术腐败的毒瘤,辅之于良好的学术扶持、资助和奖励制度。总之,“拔苗助长”、“立竿见影”式的***策和制度,都不利于学术的长远发展。这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为致用而学术,容易犯一种短视急躁病。结果学术研究不好,因而也无从致用。“为学术而学术”,不以致用为意,反而可以得到学术之大用。[20]以此为出发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制度设计,要吸纳宝贵的历史资源,不能丢弃我国历史上的“养士”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争士蔚然成风,养士风尚造就了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氛围,对繁荣学术培养士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古知今,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为学术而学术”之精神,也需要制度设计者具有“为学术而学术”之雅量。

当然,“科班出身者”的孤***奋战是远远不够的。鉴于高等教育研究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其队伍组成几乎涵盖了和高等教育相关的各种人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半路出家者”、“业余爱好者”等等“杂家”的整体跟进。这需要加强“杂家”的学术规范,提高其理论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着的研究者”的觉悟。其途径有二:一是在压缩高等教育学“学术性”学位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性”学位教育,满足高校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需求,并保证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二是建立稳定有序的培训制度,如定期开办高等教育学的高级研修班,使广大“业余爱好者”有机会了解高等教育研究全貌,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方法。在此方面,我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的培训,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1]中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亟待提升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这是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以高等教育研究为志业者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学院学报,2006(8):30-39.

[2]潘懋元,李均.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来居上 异***突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15-20,41.

[3]李润洲.教育理论何以称为理论[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3-7.

[4][15][20][21]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163-164,165,165,160.

[5]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15

[6][8][美]David Boyle.为什么数字使我们失去理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5.

[7][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79.

[9]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思辨”与“实证”方法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72-178.

[10]范进.康德文化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86.

[11]胡建华.试析高等教育研究的“泛化”现象[J].现代大学教育,2003(1):33-36.

[12]周玲.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8-72.

[13]陈洪捷.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与范式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2-12.

[14]吴岩.从属理论现象与教育理论研究创新[J].教育科学研究,2003(7-8):23-25.

[16]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13.

[17][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36-38.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8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质;方***;教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人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于是乎有人提出我们有必要单独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虽然大家在研究教育本质上达成了共识,但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时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却有着多种多样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也对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弄清高等教育的本质,达成统一意见。

通过研究中国学者目前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的工作,总结他们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展望我国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工作的未来。

一、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阶段

在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也会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产生影响,而中国不同时期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的研究的不同特点也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不同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程度

通过分析中国这些年来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发现可将其发展历程总结成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是1994年到1995年的两年时间。在此阶段,对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有些人认为应该由教育的本质出发,类推出高等教育的本质,剩下的人认为应该使用历史考察法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剩下的人中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这些人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于是他们研究出的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很难达成一致。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才刚刚处于兴起阶段,研究者们会选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另外在这一时期,更多的人主张用教育的本质推出高等教育的本质。

(二)相对沉寂阶段

@一时期大致为1996年到2001年。在这一时期,依然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了何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虽然他们并没有发生争论,但是他们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达成一致的观点。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文章很少,在少有的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文章中,作者重点批评了在高等教育本质的探究过程中,有人提出的“***治论”以及“经济论”。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已经明白想要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是建立高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他们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热烈讨论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是从2002年到今天的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是受到了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的高校开始扩招,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实践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许多人将目光放在了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上。在这一时期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文章越来越多,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可发现,他们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多元化。在这一时期的文章中,很多作者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比如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导致他们得到高等教育本质的结论是很难达成统一的。

第二,研究的方法变得越来越丰富。在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由的思考高等教育和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关系大致有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喜欢用教育本质推出高等教育本质的人都持第一种观点,坚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都表现着高等教育本质是很特殊的。

第三,有人开始进行反思。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不仅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他们开始反思过去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并将它们写在文章中。在这些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的反思文章中,有的是对国内的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还有一些事对国外的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

第四,开始阐述高等教育本质。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研究一件事物的本质必然是先研究这件事物的基本概念,然后确定研究它的方法,最后再提出研究路径。这是研究一般事物的过程,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原本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但事实是一些人已经开始阐述高等教育的本质,当然他们发表的只是自己的观点,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依然没有在高等教育本质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观点。

二、高等教育本质研究取得的进展

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无论是对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还是对高等教育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在目前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中还没有达成一致观点,但是总得来说,可以总结成以下四种观点。

(一)双重属性说

在很早的时候,有关学者在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时就对高等教育的属性产生疑问。在现实生活中,高等教育到底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它是一种生产力,还是上层建筑?最后由于早前人们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于是人们参照教育的属性定义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关于教育的属性,许多专家进行了争论,但是很难达成统一意见,最后有人提出教育既是生产力也是上层建筑。高等教育于是就具有双重属性即既是生产力也是上层建筑。

(二)动态性说

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确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不是变化的。问题的答案只有“是”与“不是”两种。这两种观点都有人推崇。推崇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实践是一种客观事物,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高等教育本质自然而然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实践变化而变化。推崇第二个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高等教育的实践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变化中总是有不变的东西,高等教育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也恰恰因为它是不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就衍生出了高等教育本质的动态性。在这一学说中,高等教育本质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是不同的:过去早期的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优秀职业人员主要是通过传授以及探究高深学问。现在的高等教育的主要是培养出一批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的人,这就体现了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本质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性以及职业性。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更加注重传授的知识的高深程度,应该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尽量增加传授知识的难度,更多的是进行学术上的研究,于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更加注重学术性以及高深性。

(三)文化本质说

研究者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时会强调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研究教育的人在研究过程中会关注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经过他们的研究,教育对文化后会产生一些作用,这些作用大致是传承、选择、批判以及创新。因为之前就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者们从不同教育探讨总结出的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和教育的一样,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也是传承、选择、批判以及创新。

(四)集多方面为一体的本质说

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时,有人提出,高等教育应该只是育人的,它承担着传授高深学问、培养人才的职能,还有人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是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当然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不可能与社会相脱节,它应该是服务社会的。总结以上观点,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单一的,它应该是集研究高深学问、育人以及服务社会为一体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而展开的教学、管理、服务以及科研等活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综合。这种集多方面为一体的本质说算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其中有些地方的正确性还值得商讨,比如,这种观点还是将高等教育归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和教育在概念上就是有区别的,也没有区分高等教育的概念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最后将高等教育总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是十分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展望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的大致状况,在这之后我们要明白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通过总结之前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工作未来的发展会有以下趋向:

(一)确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

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本质研究中,许多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之间可以就高等教育本质进行交流,但是有些人的观点之间就是不可交流的,原因所在就是前一种人与人之间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的观点是一致的,后一种人与人之间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的观点是不同的。

在目前阶段,中国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者们就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还没有达成非常统一的意见,可以说是大家的观点是不尽相同,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中国研究者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各执己见就导致他们研究的对象就会呈现多元化的结果,也就是他们也很难关于高等教育本质达成一致的观点。有些人将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理解成什么是高等教育,还有就是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是什么又有许多更加细致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在实际中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可能是什么以及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那高等教育是什么以及什么是高等教育之间有没有区e呢?答案是肯定的,什么是高等教育表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定义,而高等教育是什么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在实际中高等教育是什么以及高等教育可能是什么,最后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这些疑问涉及到研究者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如何理解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一还是多。

“高等教育是什么”表现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既然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那么尽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高等教育本质都是不变化的。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包含不同时期的,有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的,这些不同特点都是一些表象因素所呈现出的,而骨子里的却是不变的,骨子里不变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

(二)寻找适合的研究方***

针对方***,探究者一定要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方***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为只要方***正确,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可以探究到高等教育的本质。

在目前的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于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所以我们在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其中甚至不乏有人直接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还有的认为相对于教育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在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时候摆脱教育的本质的束缚,寻找到时候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两种方***都会涉及到高等教育和教育的关系,于是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教育。教育因为空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其中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学校教育是占主体的,一些人意识里的学校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学校教育又会因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划分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空间形态上教育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学校教育划分的不同阶段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原本教育学概念只是为了在大学科上与其它的学科有所区分,而在教育学本身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知识是一个类概念,我们在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时候不能将教育的本质直接用在高等教育身上,更不能将教育的本质和高等教育的本质相同作为方***来进行探究高等教育本质的工作。

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即使之后的过程都是正确的,但是之前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也会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例如在找到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合适的方***就一定要在明确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的前提之下,想要弄清楚高等教育的内涵就必须明确高等教育的概念。只有保证从一开始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正确的,最后研究者们才能真正探究到高等教育的本质

结束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就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和高等教育实践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特点所导致的。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关于探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的观点以及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队伍中,他们应该在明确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之后找到合适的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

参考文献:

[1]马颖. 文化流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研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宗旨和实现过程的解读[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0-92+107.

[2]丁俊苗. 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1-6.

[3]何文晓. 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兼论高等教育哲学的***治论与认识论[J]. 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8):5-7.

[4]衣俊卿. 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7,(02):21-24.

[5]袁***.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景――兼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J]. 江苏高教,2003,(02):45-48.

[6]何云坤. 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与适应性变革的限度――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与变革发展的本质规定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23-129.

[7]何云坤. 高等教育的两对基本矛盾和两条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与变革发展的本质规定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4):133-142.

[8]何云坤. 科学文化进步机制是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范和根本制约机制――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与变革发展的本质规定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23-26.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0篇

学习

发展战略论文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战略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的论文怎么定题目,发展战略怎么写毕业论文。【本文作者】:周文燕,陈辉华,刘微明关于企业战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

学习

办公室后勤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后勤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办公室后勤工作汇报,办公室后勤保障简短工作总结。1、理顺关系,办理公司有关证件。公司成立伊始,各项工作几乎都是从头开始,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及证件。我利用自己在xx部门工作多年,部门熟、人

学习

新媒体营销培训方案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营销培训方案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营销专题培训方案,新媒体营销培训心得怎么写。一、新媒体环境下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是企业进行业务扩展的必要手段,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将市场专项拓展为更加广阔的市

学习

秀干部个人总结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秀干部个人总结10篇,内容包括优秀干部个人总结200字,两委干部年度考核自我总结怎么写。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今年是先进性之年,我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先进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写出了剖析材

学习

新媒体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全案营销策划机构,新媒体平台营销策划方案。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偏重理论教学广告属于市场营销4P中促销(Promo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市场营销服务,但又***于市场营销。“广告学”课程

学习

小学总务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总务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小学总务工作总结范文怎么写,学校总务后勤工作总结。我夏溪中心小学各校的财务自1999年元月1日起就实行了全镇小学一本帐管理,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会

学习

第一书记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书记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第一书记工作总结范文15篇,第一书记工作总结标题。1.基层***建:和原村干部一起积极组织开展“当日活动”、“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以及每月18日的“***员奉献日”等活动,加强基层***组织的

学习

上半年妇联工作总结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妇联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工作总结,妇联工作总结10篇。今年我处工作重点主要以围绕城市扩容狠抓二三产业的发展围绕市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城市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旅游观光农业和高效精品农业使一

学习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后勤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校后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最新学校后勤工作总结范文。学校安全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师生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我们牢固树立“学校安全重于泰山”

学习

互联网营销推广方案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营销推广方案10篇,内容包括互联网平台推广方案,互联网营销推广论文。传播目标-在优质网络媒体上,宣传方太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信息,加大品牌曝光,巩固市场地位。-通过优质创意,吸引受众关注方太的相关产品信息,进行双十一活动

学习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教育现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论文范文,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论文。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习

中级职称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中级职称10篇,内容包括中级职称审论文十篇,医学中级职称论文十篇。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双学位获得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3、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取得助理职称四年以上。4、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

学习

高中化学竞赛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化学竞赛10篇,内容包括高中化学竞赛知识集锦,高中化学竞赛热点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4、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理想气体的标准状况;5、分子间

学习

农村商业银行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商业银行10篇,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十篇,农村商业银行简介范本。(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发展战略论文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战略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的论文怎么定题目,发展战略怎么写毕业论文。【本文作者】:周文燕,陈辉华,刘微明关于企业战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

学习

人文关怀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关怀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文关怀方面的论文题目,发现身边的人文关怀论文1000字。首先,课堂上,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特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感染力。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形、静止的画面以

学习

高等教育研究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研究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成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和讨论的焦点。高等教

学习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景观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论文,公园景观设计论文5篇怎么写。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

学习

高等教育法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法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高等教育法全文100字。法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创立于拿破仑时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工程师学校在法国创立并发展,逐渐超过了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地位,法国社会对

学习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内容包括汽车养护用品行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工商管理类的核心竞争力论文。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

学习

人文精神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精神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内容论文,从生活中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论文。古代汉语中,“人文”与“天文”对举,在《易传》中首次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是通过

学习

网络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如何写网络教育的论文,网络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