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10篇

结构主义篇1

关键词: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能指 所指 镜像理论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20世纪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主要采取对比的方式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延续性和对立性。由此来加深两者之间的理解,使两者各自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一、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它缘起于世纪之初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理论,经由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的结构主义“布拉格学派”,最后于60年代在法国获得空前的胜利。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二十年之久的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的“意识”哲学,而结构主义这股强大的人文科学思潮的代表者宣称,他们的思想是与其相对立的。因为这个思潮的代表者都使用“结构”及相近的概念来从事相关的文学研究。于是得名“结构主义”。从理论上来说,结构主义是反人本主义的文化分析方***。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调整、改造和反拨,也是其某一方面的发展、扩充和超越。它的标志是“消解形而上学传统”。“后”既是历史时间标记,也是一个理论逻辑标记,它与结构主义有直接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后”字可以理解为对以往种种“主体中心化”理论立场的全面告退。它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指导,对符号、知识、主体性等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质疑。它是在后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最早产生的思想运动之一。

二、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对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的认识对比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源自索绪尔关于记号的定义。索绪尔把记号定义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后者被看作一种心理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存在任何自然关系,所以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然而,一旦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被确定,由此产生的记号会被看作语言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静态结构。

后结构主义则对这种稳定的静态结构不能予以认同。他们认为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转化和变化的,因此同一能指在不同语境或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与之相关的所指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后结构主义以诗体和修辞手法作为例证,来强调意指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与结构主义的僵化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他们指出诸如隐喻和转喻这些手段,对比于结构主义拘泥字面意义的做法更能体现语言的实际性质。后结构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不过是隐喻和其他比喻的残留物,它们通过不断地重复和流传而丧失了文学作品的光泽。稳定的语言结构是无法捕捉到这一品质的。

三、两者共同的影响者――拉康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学影响了结构主义阵营的一些人,例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阿尔都塞借用了许多概念:想象的、转喻的因果性,以及偶然的隐喻的和修辞的文体。还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设计,显然是以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的设计为模型的,正如拉康企求把弗洛伊德从其门徒的错误解释中拯救出来那样,阿尔都塞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其庸俗化和曲解中解脱出来。

另外,阿尔都塞在对意识形态的讨论时也运用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把拉康的镜像理论运用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之中,把意识形态的“询唤”过程看作是一个“镜像化”的过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所说的“误识”就是个体认识意识形态的方式,但又要保证这一“误识”不被发觉。

拉康对德里达的影响也同样巨大。德里达对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否认了真理的存在,而这一挑战主要来源于对拉康的能指和所指论述的借鉴。在拉康看来,能指在语言链中不断地滑动,能指和能指之间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能指永远也不可能到达无意识的所指。写作过程就是无意识中的语言经过意识的审核而产生变形的一种活动,因此,文本中不能存在真理的意义。德里达进一步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文本,而文本中并不存在真理,这样德里达就否认了超验真理的存在。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是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之一,在人文科学中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所形成的一股研究潮流或倾向。其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即“明确地寻找心灵本身永恒的结构,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潮的转变,源于对所谓的文本一致与意义、微卡尔学派的统一的人的主体观念以及基础主义的启蒙观念的全面批评。其次,后结构主义借用了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的概念,声称“自我”不可能完全知道它自身的同一性,因为它的“自我”形成完全不是在意识状态下完全产生或加以揭示的。后结构主义者们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联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在于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本身和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解释在一层又一层地不断展开,而每一层又转化成为一个新的表意系统。

参考文献:

[1]萧俊.结构主义的文化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

[2]杨大春.文本的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Agger,Ben.Cultural Studies as Critical Theory[M].London:Falmer,1992.

[4]Rose.A.No Respected: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1989.

结构主义篇2

当中国的经济周期结束了黄金十年,同时又遭遇1978年以来制度周期的黄金三十年末端,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大趋势的结束,而一个新的趋势尚未确立。应对旧有趋势的惯性以及探索新趋势的迷茫,使得新的投资环境异常的纠结。有人说,格林斯潘用模糊的语言传递了清晰的信号,伯南克用清晰的语言传递的是模糊的信号,但这对成熟的经济体似乎都不是问题,而对于中国的经济、***策及投资环境,似乎任何表述都有其合理性,任何表述却又有其局限性。我们的问题就是,在没有趋势的形势下,如何去判断短期的方向。

牛顿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通俗点说,就是通过研究影响趋势的各因素,最终判断合力的方向与力度。对于目前的中国,一定时期内或许体会不到新的制度方向,一波传统的周期衰退也不能给我们中短期以趋势上的指引,而在这个纠结的资本市场中,在年度为考核周期的投资者眼中,这种中短期趋势恰是投资决策的基本,所以,为了应对模糊的趋势,新的投资框架――结构主义分析法派上用场。这就是,长期看我们都将死去,这是长期趋势的问题,可是明天我们如何生存,则是结构主义可以解决的问题。

结构主义之所以能适应现在的资本市场,实在是因为结构转型期,任何一种结果都是有结构性因素共同合力促发而成,过去由一种单一而又强大的力量主导方向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任何经济或***策决策,简单的单因素主导论所引发的所谓一刀切、xx挂帅等决策行为,都将成为过去,无数的结构性因素面临群龙无首的状态。这意味着任何一种因素所扮演的角色都应得到重视,这就是结构主义的用武之地,在一个模糊的趋势下,哪种力量会成为主导中短期趋势的力量,同时相应制衡的力量又有哪些,并且,何时会有一个转化,由附属的力转化为主导的力,就是辩证法所谓的量变到质变。特别是在结构性转型时期,新的主导力量逐渐孕育,当时机来临,结构性的宽松就会成为主导,成为新一轮经济与***策周期的主导。

结构主义的力量恐怕超乎我们目前所能感受到的,依然需要一些时间与经历加深我们的印象,理论性的暂且不提,我们先列举几个目前的体会,来分析我们所面临的短期趋势,同时也借此体会结构主义框架的力量。

1、整体性的***策紧缩与结构性的***策宽松

在我们的***策调控语录中,最常听到的就是“有保有压”这个词,这应该是结构主义在中国的特色体现,一方面体现了***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为趋势上的模糊不清、令出多门、朝令夕改提供了环境。2010年底开始,通货膨胀就已成为宏观调控的第一要务,在此指导下,整体性***策紧缩作为主要基调持续至今,以货币的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为主要武器,力度甚至强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由此还引发准备金率有没有顶的争论。整个经济面与资金面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从这些描述上看,按传统思维,似乎目前正是治理通胀挂帅,各种手段来一刀切的通胀治理方式。应该说这在一定时期内是正确的,在问题的前期往往都会这样,***策本身对事件的滞后效应,导致其必然有调控过度的冲动。但在后期,同样是由于滞后效应,负面效果逐渐显现,而这时,一刀切的步伐逐渐慢下来,同时,其他辅***策开始出现。比如,水利、高铁、核电、七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始不断得到***策与资金的支持,与整体性的经济冬天相比,行业的结构性春天似乎才刚刚开始,宏观的一刀切转化到“有保有压”,这时,就已经孕育着新的方向的到来。比如到现在,通胀问题在***府心中的重要地位,必然是逐步下降的,而伴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渐滑落及硬着陆声音的再次复燃,可能很快就面临着“保增长”对“防通胀”的替代,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样的转折无疑具有拐点性意义。

2、整体性的资金紧张与结构性的资金宽松

存款准备金率的拉高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高度的刷新,不停地提示投资者市场中资金紧缺。6月底,各个资金市场的利率都维持了很高的水平,银行间、交易所、Shibor等,都达到甚至超过10%的水平,还导致投资者抛售一些其他长期限品种,来搏取短期的拆借收益,资金成本之高可见一斑。同时,一直作为拥有强大谈判能力的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而付出的疯狂努力,更加提示着人们这种资金的冻结程度。

而这时,令人惊异的是,在一些其他的结构性领域,竟然面临着充裕的流动性。比如银行的理财产品,用其高昂的利率吸收了天量的活期资金,虽然没看作是银行吸储的结果,但却能为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提供一个反证。

再比如,本意是打压地产的各类货币调控,却在一定时期之后,发现地产价格并没有下降,而地产商的资金面,似乎没有按预期的降下来,然后我们会发现,各类地产信托层出不穷,原来,地产商不能进行地产变现而导致的现金流紧张,已经由银行间的流动性补充进去了。这里,特别凸显出结构性的威力,这足以让本来理所当然的***策效果发生了转向。目前,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已经异常紧张,M1已经接近历史低位,这时,是考验***策由一刀切向结构性转变的时候了。

3、整体性的地产调控与结构性的保障房推进

对目前的状况而言,房地产调控是一个***治问题,而保障房则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一个经济、***治大周期过去之后,地产原有的经济支柱地位必然被替代,这曾经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治问题。但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产由于其占GDP的份额,使得我们只能接受地产的缓慢退出。这时,就需要保障房这个结构性因素予以突出,来解决***治问题中的经济问题,这同样是结构性主义在实际经济中的体现。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地产企业通过发行中票等渠道筹资进行保障房建设已经得到许可,投资者最为担心的保障房资金问题得以解决,作为结构性因素的保障房力量进一步增强,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转换,又更进一步。

4、整体性的货币通胀与结构性的猪通胀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问题,这已成为资本市场广泛接受的金科玉律,也是目前我国大规模回收流动性的理论依据。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大规模资金回收进行几个季度后,CPI指数却不断的超预期,甚至预计6月份会超过6%的幅度,这时候,货币作为短期通胀的解释,似乎无能为力。其实我们会发现,在今年以来,造成CPI不断超预期的,正是作为CPI指数中结构性因素的猪肉价格导致,原本正经的货币通胀,却在一段时间之内诙谐的转变成猪通胀,这让我们刚刚接受的传统分析框架情何以堪?

这确实是结构主义框架的经典演义,相信很长时间内,我都不会忘记猪通胀给予我们的警示意义。

5、整体向上趋势下的结构性牛市与结构性熊市

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就已步入衰退的区间,到现在已经接近三年,逐步迈入复苏的步伐,应是确定的。而在大趋势确定的形势下,从2008年的单边下跌,2009年的单边上涨,2010年的结构性牛市,2011年以来的结构性熊市,向我们演绎了周期转变过程中资本市场的路径。最有代表意义的是2010及2011年,在单边、明确的货币***策方向,逐渐转为退出,而新的方向尚未明确的形势下,资本市场的反应是这样的纠结,如此的结构性。

以上五个方面,向我们清楚地表明了,结构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最适当有效的分析框架,先前的任何一种单边的、一刀切的、武断的经济或***策决策已不能行之有效,任何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可能也由于结构性因素的存在而多元化,从而,简单的分析框架也不能适应需要,结构性的分析框架必然得到有效利用。

结构主义篇3

在一系列争论中,关于思想的构成性(the compositionality of thought)的争论尤具代表性。所谓思想的构成性,主要是指思想之间由于其内在的语义关联,而系统地相互联系,以及人的思想在合理性原则和逻辑推理原则的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经典主义由于假设思想的构成要素具有似语言的结构,因而能比较容易地解释构成性问题。一些经典主义者认为,联结主义模型在根本上不能说明这一问题,所以它们不适合作为认知模型。另一方面,一些联结主义者则论证说,经典认知科学承诺了常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但联结主义的探讨表明,这些原则是假的,所以,正是经典主义在人类认知的模拟上误入歧途。联结主义把这个论证称为对经典主义的排除主义(eliminativism)论证。本文将分析一些联结主义者对经典主义的排除主义论证,并表明思想的构成性问题对于这个论证至少是中立的。

一、联结主义和排除主义

简单地说,排除主义是这样一种主张:科学的发展将表明,在常识或对世界的日常论述(甚至于过去的科学论述)中,所采纳的某个范畴的实体、过程和性质并不存在,这些东西最终应从严密科学中被排除掉(p.feyerabend 1963,r.rorty 1970,p.churchland 1981)。排除论者乐于引证的典型例子是燃素和热质。随着神经科学的兴起,一些当代的排除论者认为,日常谈论的精神状态甚至也是排除的对象,成熟的认知科学不应该授引精神状态这样的概念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因而排除主义的关键论证是要表明,设定了某些实体或过程的一个理论应被一个更好的理论拒斥或取代,如果后者比前者提供了更精确的预言和更好的说明。当然,仅仅是新理论的说明的合适性和预言的精确性并不足以表明旧理论所设定的实体或过程不存在。更严格的论证需要表明,旧理论的本体论完全是假的,对于设定来说明现象的那些实体,新理论提供了更精确的说明。如果是这样,从旧理论向新理论的转变可以称为本体论上激烈的转变。于是,对命题态度心理学的排除主义论证大致如下:

(p1)命题态度心理学是真的,当且仅当关于心智的最好科学为之提供了基础;

(p2)这门科学并未为命题态度的概念提供基础;因此

(c)命题态度的概念应从关于大脑和认知的成熟科学中被除除掉。

联结主义者对经典主义的排除主义论证立足于这一点:常识心理学承诺了命题模块性论点。以下我首先将考察这一论点,接着分析这个排除主义论证的基本思路。在接下来的两节中,通过分析经典主义和联结主义对于思想构成性问题的处理,我表明这个排除主义的论证并不是决定性的,经典模型和联结主义模型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经验探究的问题。

1.常识心理学和命题模块性论点

常识心理学的捍卫者认为精神状态是语义上可评价的、有因果力的离散状态(j.fodor 1987)。在提炼排除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关系时,常识心理学的关键信条是:命题态度是功能上离散的、语义上可解释的状态,这些状态在其他命题态度的产生中,以及根本上在行为的产生中起着因果作用。这里,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点:常识心理学认为命题态度具有语义性质,因为正是由于一个信念具有特定的语义内容,它才具有特定的原因或效果。语义性质的独特性成为功能离散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命题态度的功能离散性是针对它们的组织而言。由于这种组织的离散性,可以合理地说一个人已获得或失去了一个单一的信念,或者,一个人可以一次把一个信念增添到他的资源库中去。

在心理学文献中不乏有采纳命题模块性论点的信念或记忆模型。在传统认知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模型是由a.collins和m.quillian (1972)发展起来的记忆的语义网络模型。这种记忆组织模型为每个记忆设置了一个不同的语句或准语句结构。按照这些模型,记忆可以被看作一系列准语句结构,每个结构对应着一个分离的信念。如果信念或记忆贮存是以这种方式被组织的,那么确定导致言语行为的一个信念状态就很容易,它不过是结构化的记忆网络中的一个分离的语句或公式。这种模型明确解释了记忆修改和从语义记忆中回收信息的方法。

然而近年来,一些理论家对这种高度模块化的模型产生了怀疑。一个主要的理由是,语义网络模型不能说明我们迅速有效地在记忆中确定相关信息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是对非归纳推理模型的日益关注。因为越来越清楚的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要求大量的非归纳推理(r.schank,1987;t.winograd,1981)。在达到对一个单一的日常话语的解释时,必须同时运用与话语的题材、说话者的意***、交流的场景等等有关的信息,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并不是从听话者的信念内容中推出来的。为了说明我们解释一个话语的能力,相关的认识模型必须假设一种在非归纳推理中促动记忆之有效使用的记忆结构。m.minsky则充分表明,把专门知识和一般推理规则完全分离开来的策略太极端,我们需要把专门的知识片断与如何使用它们的特定规则联系起来。进一步,思想的机制要被分解为许多相互作用的单元;但是,这些单元没有一个本身“具有意义”,因而没有一个能被等同于个别的命题态度;意义或内容只能从“巨大的结构网络”中突现出来(m.minsky 1981a,1981b)。这自然得出了一个与模块性论点不相符合的结论:认知系统中没有哪个自然的部分能与“明确的”或言语上可表达的信念相联系。

相比较,使用分布式表达的联结主义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些认知事实,尤其是说明不受明确的“硬规则”支配的认知现象。这为排除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思想契机。他们的逻辑思路是:常识心理学承诺了命题模块性论点,如果联结主义模型表明模块性论点是假的,而且对一些认知现象提供了更合适的说明,那么也就表明了常识心理学是假的。

2.对排除主义的联结主义论证

联结主义是在最近十年突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认识模拟型式。受神经结构的启发,联结主义模型由大量格外简单的相互作用单元组成的网络构成。网络的单元之间能够相互发送激活或抑制信号,激活值受动力学方程支配。通过改变网络之间的联结权,可以改变网络联结的学习规则。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联结主义网络。局域式网络(localist networks)把每项信息存贮在网络的一个单一单元中,而在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s)中,每项信息则在许多不同的单元上同时得到表达,信息被迭加存贮。

这种结构支持着一种与经典认知模型所采纳的表达和计算截然不同的表达和计算。经典模型的操作最好被描述为“符号处理”。在这种模型中,信息一般是被存贮在与执行计算操作的结构相分离的不同位置。因此经典模型的信息处理是由离散的符号标志构成的;按照易为该模型识别的方式被编码的规则或指令,那些符号被重新定位、复制和改组。在经典模型中,可以为每个符号表达式提供一个语义解释。然而,相比较,联结主义模型一般并不使用离散的符号实体。在这种模型中,表达是用迭加的、分布的方式进行的。“每个实体由分布在许多计算元素上的一个激活模式来表达,而每个计算元素在表达许多不同的实体时又都被涉及到”(rumelhart and mcclelland,1986,p.77)。这样便产生了联结主义模型和经典模型的一个显著差别:在联结主义模型中,存贮信息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结构的区分实际上并不存在;信息就存贮在个别单元之间的联结权中,而在处理中,这些联结权也充当了中心的要素。因此,制约着计算过程的自主的控制结构的概念在联结主义结构中似乎没有地位。采用分布式表达的联结主义系统的个别单元的活动无须是语义上可评价的。相反,得到一个语义解释的是某个单元子集的组合活动。结果是,一项特定的信息被认为在网络中得到明确表达,当且仅当在某个特定的单元子集上,一个特定的激活模式在回答这些单元的输入时被产生。但明确表达只是采用分布式表达的联结主义系统的暂时特点。如果网络的输入发生变化,那么构成它的处理单元的激活值也发生变化,结果被明确表达的信息也随之而变。因此,这种系统不能以在构成单元上产生的激活模式的形式长期编码信息,长期的信息编码是由隐含表达实现的。分布式表达决定了联结主义系统的信息处理的整体论。

正是这种信息整体论成为排除主义者论证的起点。w.ramsey等人构造了一个联结主义的记忆模型,此模型能够从事更传统的认知模型所从事的一些任务,但却显示了分布式编码的特点(w.ramsey,et,al.,1990)。这个模型的基本特点是:由于信息是以高度分布的方式进行编码,每个联结权体现了对于许多命题来说突出的信息,而关于任何特定命题的信息又分布在整个网络中,因此,系统缺乏那种可以在语义上解释为个别命题之表达的功能上离散的、可鉴定的子结构。从模型建造者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这种网络模拟了具有某些信念的人的认知行为。然而,在这个网络中,被常识心理学处理为自然种类的东西并没有被看作自然种类。由此他们推断说,“一些联结主义模型并不具有在某些认知情节、而不是在其他认知情节中起着因果作用的离散的、语义上可解释的状态,在这些模型中,不能合理地鉴定出与常识心理学的命题态度相等同的东西。如果能够证明这些模型对人的记忆和信念提供了最好的说明,那么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本体论上激烈的理论变化。这种变化将维护这一结论:命题态度像燃素和热量一样,并不存在”(w.ramsey,et.al.,p.37)。

这个排除主义的论证最终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验研究。然而,一个直觉是值得维护的,那就是,常识心理学的理论构造在某种意义上不同燃素说或热素说设定的理论概念。当后者由于近代化学的兴起而被排除掉时,前者并不由于神经科学或联结主义的兴起而被轻易排除掉。根本的理由在于,首先,常识心理学的概念框架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明和预言能力;其次,采纳了这一概念框架的经典认知科学获得了一定的成功。[①a]以下我将表明,常识心理学并没有像排除论者所设想的那样承诺命题模块性论点,完全可以使联结主义与常识心理学相调和。

3.常识心理学与层次-1的描述

经典认知理论几乎完全接受了常识心理学对如下原理的所谓“承诺”:(1)按照命题态度来分析心理状态;(2)命题模块性论点:(3)命题态度是因果地产生的内在状态。如果常识心理学承诺了这三个原则,那么它的确成为承诺了另一组相当不同的原则的联结主义的排除对象。因为不像经典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并不把认知过程处理为受形式规则支配的符号操作。因而它提出了符号探讨是否是对认知模拟的正确探讨的问题。联结主义模型似乎能够执行认知任务,而不利用明确的对符号串进行操作的规则。在认知结构问题上,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因而成为一对竞争的学说。这样,如果经典认知科学对常识心理学的辩护要求它认为常识心理学承诺了上述原理,如果联结主义能够表明那些原理根本上是错的,那么常识心理学便面临着被排除的潜在危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排除主义者热衷于把常识心理学处理成一个关于内在过程的理论。[②a]这大概是因为意向实在论者认为常识心理学状态是因果相联的状态,而排除主义者惯于按照基本的物理机制来设想因果相互作用。然而,不是作为一个内部处理理论、更合适地说,常识心理学是一个高层次的理论,它表征有机体对环境的知识和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一个真的信念可以向我们传达关于环境的知识,成为环境状况的一个可靠的指示者(h.field,1978)。一个真的信念和一个合适愿望的组合可以导致成功的行为。常识心理学的这一本质特征使它处于marr所说的任务分析层次(层次-1)上(d.marr,1982)。这个描述层次旨在于说明一个有机体或系统处理什么信息和为什么处理这些信息。只有完成了层次-1的分析,才能问它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层次-3的描述)。常识心理学不是直接按照系统的内部结构,而是按照它们与环境相联系的方式来表征这些系统。就科学的发展来说,对这种关系的说明像对内部结构和过程的说明一样重要。当我们能够区分系统和它们所操作的环境,部分地处理这些系统,好像它们不受环境影响时,我们往往对系统的那些旨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活动更感兴趣。对于智能系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智能系统的一个本质特征便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理解一个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就不清楚要对哪些内部性质给予最充分的注意。所以,一个关于内部认知过程的理论必须补充一个关于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因此,常识心理学不是任何内部处理理论(无论是经典理论还是联结主义理论)的竞争对手。如果经典主义能够合理地处理信念的语义性质,那么联结主义似乎也有潜力这样做。为了明白这一点,让我们转到经典主义和联结主义的一个中心争论上来。

二、思想的构成性;经典主义的挑战

j.fodor和z.pylyshyn(1988)通过区分对认知理论的表达主义探讨和排除主义的探讨开始他们对联结主义的批评。表达主义者声称认知系统的内在状态是编码世界状态的表达状态或语义状态,排除主义者则试***取消表达这样的语义概念。在提出这一区分后,他们把联结主义置于表达主义的一边。因为联结主义者典型地为个别单元或单元的组合提供语义解释。然而,他们论证说,正是由于联结主义的语义解释的特点,联结主义系统不适合作为表达系统。他们的根本结论是:没有一个符号表达系统的资源,便不可能有模拟认知过程的合适的表达系统;只有一个具有结构化的符号表达的系统能够合适地模拟认在过程。

fodor和pylyshyn的论证立足于符号表达的语言特征,立足于fodor所说的思想语言假说--认知活动要求一种似语言的表达媒介(t.fodor,1975)。因为我们需要以此来说明思想的产生性、系统性和推理的连贯性。思想的产生性是指从一个无限的集合中理解和生成命题的能力。由于这个能力是通过使用有限资源获得的,所以便需要递归操作。思想的系统性来自于这个事实;理解或思考一个思想的能力与理解或思考其他思想的能力是内在联系的。例如,能够思想x爱y的任何人也能思想y爱x。推理的连贯性涉及到做出句法上和语义上合理的推理的能力。例如,一个人能够从x是一只棕熊推出x是一只熊。这三个特征要求精神表达必须是语义上结构化的实体,这意味着:

(i)表达必须具有构成要素;

(ii)表达必须有一个句法;

(iii)表达的语义性质必须是它的构成要素的语义性质和它的句法的函数;

(iv)对复杂表达的语义性质做出贡献的构成要素的语义性质及其句法必须可以***于那些复杂表达来指定。

从这几个特点可以看出,一个语义上结构化的表达是一个具有逻辑形式的表达。fodor和pylyshyn的主要论证如下。首先让我们考虑具有局域式语义解释的联结主义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表达单元是原子的,只有一种方式使单元之间相互联结起来,即通过对偶的因果联系。因此,如果a&b和a是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从a&b到a的联结权可以这样确立起来,以致于激活a&b将导致a的激活。这可以看作一种推理,但是a的表达根本不是a&b的表达的一部分。任何两个节点都可以被联结起来以便有同样的推理模式,例如,节点a&b可以激活节点z。这样一来,这种联结显然本质上不是构成性的。这种推理必须对每个合取实例分离地建构进入,而不是由一个规则来指定,此规则利用变量来指定句法包含关系。因此他们推断说,局域式的联结主义系统缺乏必要的认知资源。

分布式系统又如何呢?在具有分布式表达的某些网络中,一个特定表达中的活动单元编码被表达的实体的特点或微观特点。p.smolensky提出了在分布式系统中实行结构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就组合结构问题来说,例如,“咖啡杯”的一组特定特点可以分成三个子集:一个集合只应于杯子(如,瓷的弯曲表面),一个集合只应用于咖啡(如,棕色液体),一个集合应用于相互作用时的杯子和咖啡,如,与瓷器相接触的棕色液体。按照smolensky的观点,咖啡和杯子这两个特点子集包含在咖啡杯的集合中,这就取得了构成性的性质(p.smolensky 1987)。

然而,fodor和pylyshyn认为,smolensky的解决并不奏效,因为他不能把一个具有语义和句法构成要素的表达和一个按照微观特点来编码的概念区分开来。一个微观特点是对一个对象的表达的一部分。这样,在对[李杨爱这个女孩]的符号表达中,对[这个女孩]的表达与此命题的其余部分处于某一句法关系中,以致于不把此命题与[这个女孩爱李扬]混淆起来。但对分布式表达就不是这样了。例如,对[李扬爱这个女孩]这个命题的一个最小的分布式表达可以由一个网络来实现,该网络的单元对应于[李扬]、[爱]、[这位女孩]这样一些概念;激活这三个单元便对此命题提供了一个分布式表达。然而,这个表达将不可区分于对[这位女孩爱李扬]的表达。继续对关系添加单元将是无助的,因为没有直接了当地的办法抓住这一事实:这个主体正是李扬,而不是这位女孩。这些单元是在共同发生的关系中被约束在一起,但没有句法所提供的结构。所以分布式网络也不能处理构成性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在复杂符号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经典区分不能被特点集及其子集之间的联结主义区分所取代。如果这一点是对的,那么联结主义网络丧失了组合句法和组合语义提供的益处。又如果构成性是人类思想的本质特征,那么联结主义似乎没有能力处理那些涉及到思想的高阶认知过程。构成性问题于是提出了这一怀疑论见解:联结主义是否是对认知的正确探讨。

三、思想的构成性:联结主义的解决

有两种方式回答经典主义的挑战。首先,正如fodor和pylyshyn已指出的,没有结构上的原因为什么联结主义不能采纳语义上结构化的表达。联结主义者可以发展其网络来处理表达的构成性问题。然而,在这里,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产生了:即使联结义网络能够实现语义上结构化的表达,但据说联结主义者“不能既有一个组合表达系统又有一个在认知层次上的联结主义结构”(j.fodorand z.pylyshyn,1988,p.308).fodor和pylyshyn认为,允许语义上结构化的表达的联结主义系统只是对经典模型的硬件实现,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真正的联结主义结构。其次,而且更根本的是,联结主义者可以质问fodor和pylyshyn论证的基础,即询问实际的认知活动是否显示了他们所认同的那种构成性。这就是说,联结主义者可以否认在联结主义系统中实现强构成性的必要性。为此,他可以表明要么语言和思想在强的意义上实际上不是构成性的,要么无须假设本身可由强构成性来表征的内在结构便能说明思想和语言的构成性。

强构成性是语义的构成性和构成要素的语境***性的结合。从人们对日常语言的理解中很容易看出,强构成性与理解的语境敏感性不相容。因此强构成原则本身就值得怀疑。事实上,大量来自概念学习和概念组合理论的经验证据表明这种怀疑是合理的。这里我们需要以一种纯描述的方式来使用“概念”这个术语,即把概念看作是对范畴的主观表达,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人们用来范畴化范例或进行典型性判断的知识结构。作了这样的规定后,我们可以来评价fodor和pylyshyn的这一经验主张:概念组合过程在于从构成要素的***于语境的意义中计算复杂表达式的意义。

第一组经验发现涉及到概念结构的不稳定性。由于f.rosch等人的工作,这一点已得到广泛接受:范畴不是按照必要的和充分的特点来表达的,一个特定范畴的范例可以沿着典型性的一个方面连续变化(e.rosch.1973)。结果,对概念的新近说明是按照原型、家族相似性或存贮起来的范例来进行的(e.e.smith and d.medin,1981)。l.w.barsalou考察了概念结构不稳定性的大量实例,其中发现,对一个范畴的成员的典型性判断对于不同的受试群体、对于同一群体的不同受试者,甚至对于处于不同时期的同一受试者都是不同的。由此他推断说:“逐级渐变结构并不反映概念的不变性质。……而是,人们使用的概念是从长期记忆的知识中,由一个敏感于语境和新近经验的过程构造出来的”(l.w.barsalou,1987,p.135)。这些发现有力地表明,对一个特定范畴的表达是随着目前的和过去的语境变化的。概念是根据长期记忆的知识灵活地构造出来的短暂的记忆结构。什么信息被整合进入一个范畴的特定表达中,这取决于能否得到存贮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语用的、语义的词汇的语境,以及视野、目标和意***都在调整着用来构造一个特定范畴表达的知识。

概念结构的不稳定性对概念组合施加了重要约束,确实,人们往往能够不费力地理解复杂概念或语句的意义,因此某些构成性似乎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强构成性是否确实表征了人们理解复杂概念的过程。早期的概念组合理论把复杂概念的外延处理为简单概念的交叉。现已表明外延理论作为心理学理论是不合适的。大量证据表明,一个复杂概念的实例的典型性通常不能从简单概念的典型性中预测出来的。概念的不同的特点方面是相互***的传统假定已受到挑战,相反,在组合概念时,人们依赖于属性之间的相对复杂的共变模式,而这些属性是从人们对世界的一般知识中引导出来的(e.e.smith,et.al.,1988)。不难理解,概念组合的灵活性和语境依赖性也对语句理解施加了必要约束。有充分的理由假设语句意义的构造是几个知识源并行相互作用的产物(w.marslen-willison and l.k.tyler,1987)。

所以,如果我们发展一个心灵的计算理论,该理论公正地对待常识心理学的见识,那么这个计算框架必须既能处理信念内容的构成性(信念是由有内容的要素构成的),又能处理这些构成要素的语境敏感性(信息的构成要素具有部分地由包含它们的语境决定的内容)。经典符号主义在能够实现第一个要求时,似乎不太有能力实现第二个。相比较,具有分布式表达的联结主义网络似乎能在一种弱的意义上调和这两个事实。这里,关键的思想是约束满足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构成要素的意义是以敏感于语境的方式渐变的,以便使最终得到的复杂意义的整体连贯性达到最优。语境的敏感性来自于两个源泉:首先,包含一项特定的语言信息的外部语境输入会改变定义在网络状态上的能量函数,从而调整网络将收敛到的稳定状态;其次,隐藏单元不仅从输入单元接受激活,而且也从网络内得到激活。结果,对一个特定输入的响应将多少随着当前的内部语境输入而变化。另一方面,在联结主义系统中,复杂表达式能够由一些网络或单元集的协作活动产生,每个网络或单元集贡献了一个构成部分。由于每个这样的构成部分本身是网络的整体活动的产物,所以复杂的联结主义表达可分解成为真正具有内容的构成要素。这里应注意的是,在联结主义网络中,语义解释的基本对象是单元集,而不是个别单元。

联结主义的这一解决不丧失语境的敏感性,同时又阐明了这一点:简单表达式的语义内容确实对复杂表达式的语义解释做出了贡献。然而,约束满足网络并不允许这一意义上的真正的句法构成性,即构成性是受纯粹的形式规则支配的。所以严格地说,p.smolensky所启示的这条解决路线并没有真正地解决语义上结构化的表达的问题(j.fodor and b.mclaughlin,1990)。另一方面,如果构成性原则是一个经验假说,那么经典主义者所设想的这种构成性似乎不适合作为一个心理过程理论。所以在我看来,经典主义和联结主义在思想的构成性问题上的争论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经验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尤其取决于常识心理学的见识,取决于对人的认知结构本质的探究。

参考文献

barsalou,l.w.(1987),"the instability of graded:structure:implicationsfor the nature of concepts,"in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ed,u.neisser,cambrdge university press.

churchland,p.m (1981),"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propositionalattitudes",reprinted in churchland (1989).

churchlaud,p.m. (1989) a neurocompurational perspective.the mit press.

feyerabend,p.(1963),"materialism amd the mind-body problem".review of metaphysics,94.field,h.(1978),"mental representation."in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vol.2.ed.n.bloc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dor,j.a.(1975),the language of though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dor,j.a.(1987),psychosemantics.the mit press.

fodor,j.a.and mclaughlin (1990),"connectionism aud the problem of systematicity:why smolensky's solution doesn't work,"cognition,vol.35(2).

fodor,j.a.and pylyshyn,z.(1988),"connectionism and cognitive architecture:a critical analysis,"cognition,vol.28 (1-2).

marr,d.(1982), vision,freeman and co.

marslen-willison,w.and tyler,l.k.(1987),"against modularity" in modularity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ed.t.l.garfield,the mit press.

minsky,m.(1981a),"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in mind design,ed.j.h.haugeland,the mit press.

minsky,m.(1918b),"k-lines: a theory of memory," in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ed-d,norman,n.j.,ablex

ramsey,w.,stich,s.and gardon,j.(1990)."connectionism,eliminativism and the future of folk psychology," in folk psych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eds.s.m.christensen and d.r.turner,n.j.,lea publishers.

rumelhart,d.e.,mc clelland,j,l., and the pdp research group (1986),parallel distributed proessing,the mit press.

rorty,r.(1970),"in defense of eliminative materialism",review of metaphysics,24.

schank,r (1981),"language and memory," in d,norman (ed).

smith,e.e.,and medin,d.(1981),categories and concep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e.e.,et.al., (1988),"combining concepts: a selective modification model,"cognitive science, 12.

smolensky,p.(1987),"the constituent structure of connectionist mental states: a reply to fodor and pylyshy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6 (supplement).

结构主义篇4

电影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艺术学中的内涵,特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汲取了众多艺术养料,自身的综合特质得到了丰富,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融合关系。电影中渗透了各种样式的文学元素,电影借鉴了文学表现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等,不但增强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表现能力,还逐渐在丰富电影综合艺术特质方而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影是通过视听来表达思维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文学是在其基础上将这种思维方式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是电影文学的基础构成,并且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应用最多的地方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其中还包含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这种文学形式与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以及戏剧文学都有着较显著的区别,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电影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必须通过非直观表达来表现电影的直观性,电影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作品,通过文宇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态度,是可供导演及剧组人员阅读和欣赏的。电影剧本并不是完整的电影艺术,剧本的完成,只是意味着影片的剧作阶段告一段落,然而就影片的完整创作过程来说,还需要通过影片摄制工作来创造作为综合艺术的银幕形象。电影本的创作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因为它主要是为方便影片的拍摄工作而创作的,因此,它也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创作规律。

电影剧本是文学特性和电影特性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它不但属于文学的范畴,还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和支配。电影剧本如果想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关学价值,就必须适合影片拍摄过程,不能脱离了电影拍摄的基本程序和需求,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电影文学的特征决定于电影的特征,只有遵循电影的特征,创作的电影剧本才能符合真正需求。所以,虽然我们用文宇来描写剧本,但思考必须按照电影的方式来进行。在构思剧本的阶段,需要对素材及感受进行最先的电影式处理。

电影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由于电影通过银幕的声音、***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因此,电影艺术区别于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剧本是以文宇作为手段和载体,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直观,只能通过直观文宇,让读者去间接想象,最终取得共鸣的艺术效果。同时,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又与其他形式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特点:所有电影剧本的内容,一定能够通过摄制,在银幕上以电影的独有的光声等影视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剧本的电影特性主要表现为:作为电影文学的电影能够通过大脑的联想和信息综合,从而展现出鲜明的动作感和画而感。剧本通过特殊的文宇描写使人们在阅读时,未来影片中视觉动态影像可以在大脑里得以较清晰的展现。

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取代了存在主义,从而成为法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并波及欧关,形成了一股具有世界影响的潮流。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概括研究的方法,具有许多不同变化形式。从广义角度而言,结构主义旨在探求通过怎样的相互关系(即结构)来表达一种文化含义。根据其理论,文化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而产生的,这种再现被称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如婚礼礼仪、各种会议、各种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宇、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类的文本等,透过不同的形式和现象寻找某种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和再造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与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通过文学现象的相互联系来表达一定的文学内涵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原则和方法广泛地来研究人文科学。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由本质决定的,而是由现象的内在结构及其在社会体系中低分位置决定的,它否定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的意义,而不过是一些具有意义因而可以作为符号来研究的东西,但事物和符号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所以结构主义认识活动的惟一对象就是结构,即事物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在这种研究活动中,把事物和认识的主体即人贬低为结构的支撑点、关系项,既排除了认识的主体,又排除了认识的客体,剩下的只是主宰万物、决定它们意义的结构。

然而,结构又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是人类心灵无意识结构的反映。结构主义及其认识论上的特点,如整体性、封闭性、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结构主义影响到艺术和文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诗词、小说、戏剧到电影文学,成为一种文艺思想;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触及如文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层而中。

结构主义篇5

摘要:结构主义课程观出现已40年,但对其之剖析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结构主义课程观的合理内核,这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在不笼统否定或肯定它的同时,分析了这种课程观的症结之所在。随之我们以超结构为基本概念对其提出了改造的建议,并提出了弥补其缺陷的一些设想。很可能这对于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转贴于 (二)结构主义课程观极易导致形式化、逻辑化 转贴于

结构主义篇6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普遍遵循“教材内容课件制作课堂讲授作业解题”的标准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下课程教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重课上教师讲授,轻课下学生协作[2-6]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及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课程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7]: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首要因素,协作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1.教学中实践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工程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被割裂或被限定;2.学生定性分析能力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结构设计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通过结构设计来培养学生定性分析能力的环节被忽视;3.课后学生协作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过程中协作、会话环节被弱化,这会使通过协作、会话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环节被忽视。可见,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创设缺失、“协作”“会话”机制不完善、“意义建构”不充分紧密相关。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8]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已较完善,具有较完整、较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操作性,但其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三、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以我校结构力学为例,进行了宏观上教学模块的划分,中观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单元设计,微观上以工程情境创设为特色的教学小节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相应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基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宏观教学设计。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将绪论、结构几何组成分析章节定为力学概念能力培养模块,教学中强化结构整体系、分体系的概念,加强力学计算简***简化、分析能力的培养;将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影响线、虚功原理和位移计算章节定为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方案比选、软件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协作学习加强力学基本功的训练;将力法、位移法、渐进法定为计算分析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工程问题力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强结构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以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为例,结合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导向,从多方案实施角度进行中观(单元)教学设计。

(二)情境创设

结构大师林同炎在其经典著作《结构概念和体系》中曾指出[9],“工程师教育的专门化模式导致人们常常由细节开始,而对总体方案缺乏足够的关心”,“必须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建筑和结构专业的学生学会在总体设计内容中将技术知识概念化”,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总体教育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总体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注重工程应用、实践训练注重定性分析为原则,分别介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理论教学作为结构力学的教学主体,其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4小节静定桁架为例,介绍微观(小节)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作为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内容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结构力学与工程联系紧密,除具有力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外,实践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以我校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为例,介绍实践教学环节中基于结构设计流程的情境创设。

本实践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资料(建筑施工***、工程概况、建筑做法、可变荷载取值、地质条件),进行上部结构布置、竖向荷载计算、风荷载计算及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横向框架内力计算(弯矩***、剪力***及轴力***的绘制)。根据结构体系选择结构布置荷载计算计算简***建立作用效应计算等结构设计流程,依次创设框架结构整体模型结构分体系模型及构件尺寸拟定与定位作用方向分类及荷载导算分体系计算简***内力、内力***及包络***等结构设计情境,旨在通过此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方案比选能力、概念设计能力、规范应用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及定性分析能力等。

通过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工程意识,使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纯理论学习,而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内化,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资源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学堂***、爱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等***网络课程,发挥MOOC优势,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拓宽视野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将相关的资源信息上传到课程资源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四)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以支架式教学方法为例,介绍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1节静定梁中静定多跨梁几何组成的自主学习设计。在遵循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前提下,笔者首先回顾静定单跨梁的基本类型,结合公路桥梁、屋架檩条等工程***片,引入静定多跨梁工程情境,让学生借助于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规则在静定单跨梁的基础上创设出静定多跨梁,然后结合静定多跨梁的定义、上述工程***片相对应的计算简***及工程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进一步明确静定多跨梁的几何组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进行相关评价。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或曰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10]。下面以协作学习环境中的组织环境的创设为例进行说明。结构力学理论性较强,对于力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由于课堂上听课吃力、课后缺少帮扶协作,其会逐渐陷入听不懂不听课不及格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在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尤其是静定结构受力分析教学单元)教学中,笔者采用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全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通过组长遴选组员报名小组组建小组活动小组评价等环节的实施,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传统的结构力学考核方案主要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但对于结构设计、结构分析、软件应用、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查很难做到。因此,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笔者进行了结构力学考核方案的设计。该考核方案成绩由理论教学考核模块、实践教学考核模块、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三部分构成,各模块分值比例依次为60%、20%、20%。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计算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理论教学考核模块(6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实践教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模块(20%)=模型制作(10%)+软件操作(10%);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考核模块(20%)=个人表现(10%)+组内表现(10%)。

(七)强化练习设计

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涉及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等杆系结构内力、位移的计算等内容,在学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减的情况下,适量的强化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以静定梁弯矩***绘制为例,从弯矩***绘制基本步骤、弯矩***绘制技巧、概念法绘制弯矩***、弯矩***正误判定等角度进行强化练习,以便及时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四、实践结果反馈

上述教学设计在我校土木2014-2016级课程教学中得到探索应用,从课程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近15分,不及格人数明显降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采用电算的比例(比例提高了近25%)、省结构设计大赛所获奖项(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省级一等奖,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2018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5项,其中部级3项,省、校级各1项)等情况来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案设计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效果显著,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结构主义篇7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叙事;批判

叙事,英文Narrative,是一种语言再现模式。19世纪以来,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尊崇历史研究的实证性与经验性,要求史学家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客观地描述历史事件,让历史事实本身说话,因此传统史学往往被称为叙事史。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叙事史在西方史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克罗齐直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所谓“叙述本身就是历史”盛行于史学界。但近50年来,“叙述性”史学的弊端遭到无情的揭露。

一、后结构主义者的解构

后结构主义者对“叙事”的“仇视”从根本上动摇了所有西方文化和历史赖以依存的语言文本基础。对历史叙事抱有敌意的后结构主义学者,如巴特、克里斯蒂娃、德里达和科恩都认为叙事是现代思想中仍未消解的神话意识的残余。罗兰・巴特在《历史的话语》中指出“对过去时间的叙述,从我们文化中的古希腊时代开始,一般都要征得历史‘科学’的认可吗?都要符合‘真实’的基本标准,经过‘合理’解释原则的证实吗?这种叙述形式真的以某种特性,某种不可否认的独特性区别于我们在史诗、小说和戏剧之中发现的那种想象的叙述吗?”

显然,巴特认为,历史叙事性的再现模式与文学作品中想象的叙述没有什么区别。巴特认为,“十分明显,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更准确地说,是想象的产物”。巴特认为,所谓的历史的客观性无非是依赖于一种明确的叙事话语模式,目的在于暗自用概念内容(所指)代替其假装描写的指涉物。他在《叙事的结构分析导言》中写道:“因此,声称叙事的首要动机是真实的主张,是很值得怀疑的…叙事的功能不是‘再现’,而是拼凑一个场景…叙事并不使人亲眼目睹,并不模仿…叙事中“所发生的”从指涉(现实)的观点看是无;“所发生”的只有语言,语言的冒险,对其到来的不断赞颂。”

巴特在其《历史的话语》中则表示:“历史的话语并不顺依现实,它只是赋予现实以意义;它随时断言:‘该事发生了’,但所传达的意义不过是,某人作了这一断言而已。”

巴特还指出:“历史学家与其说是事实的搜集者,不如说是能指的收集者和叙述者,也就是说,史学家把这些能指组织起来,目的是为了建构积极的意义,填补纯粹的、毫无意义的序列所造成的空洞性。”

巴特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历史叙事就是一种语言的操作”的观点。

二、后现代主义者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者视历史研究为语言“游戏”,大肆鼓吹“历史=文学”,其矛头同样直指叙事体,这一西方传统史学的基本形式。

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可以算是“历史等于文学”这一思想的始作俑者。怀特认为,所谓历史事实只能是一种建构之物,一种语言学上的存在,“说某个人‘发现’事实,这毫无意义,除非我们用这种断言指的是在文献中发现的陈述,它们证明了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了特定的事件……事实只是一种语言学上的存在……历史事实是构造出来的,固然,它是以对文献和其他类型的历史遗存的研究为基础的,但尽管如此,它还是构造出来的:他们在文献档案中并非作为已经包装成‘事实’的‘资料’而出现”。

最终怀特断言,“把‘事实’视为建构之物,…它是一种语言学上的或话语的虚构,即把它视为某种人工制成的或制作的东西。当然,这正是我看待现代小说中实在表现的方式,它们明显就所描述的一点一滴社会实在都提出了真实性要求,这丝毫不比任何一位进行叙事的史学家所做的弱。关键在于,就叙事为实在强加了那种只会在故事中遭遇的意义的形式与内容而言,将实在叙事化就是一种虚构化。……史学家也许想准确地言说,并且只想讲述与他们的研究对象有关的真实,可是人们无法在叙事化中不求助于比喻性语言和比写实性更具诗性(或修辞性)的话语”。

简而言之,怀特就是认为,“叙述体这一形式,必然会让史学家在著述时,不断整理、剪裁已经挑选过了的史实,加以编排处理,以体现他所著述的故事的完整性……认为史学家剪裁史料的目的,就是在有意无意地制造情节,使故事变得生动诱人。由此看来,史学家的的工作与文学创作没有根本的不同”。

三、结语

尽管“叙事体”遭到口诛笔伐,但是作为一种历史书写的形式,“叙事”正不断革新。恰如美国史学家贝林在《现代历史编纂学的挑战》中所言,“今后历史学家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历史学家可获得的信息(量的和质的,统计的和文学的,试听的和口述的信息)转变成生动的关于关于重大发展事件的叙事”。

参考文献:

[1]Roland Barthes, “The Discourse of History”,in Keith Jenkins,ed.,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7

[2]Hayden White , “The Question of 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Theory”,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 23, No. 1, Feb., 1984

[3]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结构主义篇8

【关键词】主位结构 信息结构 主动句 被动句

【中***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08-02

I介绍

被动句是英语中重要的句式。传统语法认为被动句多数是根据主动形式进行变换后获得,这是造成学生对主动句和被动句只是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学生难以正确把握两者的含义,不能选取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个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上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做过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被动句分类、信息分布、主位强调等,得出结论:被动结构中主位(主语)不是被强调的成分,相反位于述位部分的成分才是信息核心所在。这是本文理论基础之一。

II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主位和述位系统是功能语法的重要概念。韩礼德(2000)提出对话语进行语义切分,认为任何句子和话语从交际功能角度出发均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一般情况下,位于句首的主语就是主位,在正常语言使用中最常见(钟,1997)。信息结构是一个信息片段内已知信息+未知信息的线性序列,在句子范围内,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可有多种模式,如:已知+未知,未知+已知等。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不同在于:主位结构总和句子联系在一起,信息结构不局限于小句;主位结构倾向于说话者,信息结构倾向于听话者;主位结构中主位总在前,信息结构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都可在前。

III主动和被动句对比

根据结构特征,被动句可以被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be-型一般被动句,get-型一般被动句、be-型复杂被动句,和have-型复杂被动句。

be-型一般被动句是英语被动句中最基础的一类,乔姆斯基(1995)曾给出过一对例句:A. Beavers build dams. B. Dams are built by beavers. A陈述的是海狸的筑坝能力,B传达的是大坝的建筑者是海狸。A主位是海狸,以海狸为出发点,B主位是大坝,以大坝为主题。由于说话者的意***是传递新信息,A中海狸的能力和B中大坝的建筑者是新信息,是句子价值所在。句子的重点不是主位,而是新信息。相同成分所组成的句子的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的主题和强调的重点都是不同的。

get-型一般被动句只能与那些表示动作过程的动态动词连用,通常不伴随动作执行者。其不仅是形式上的被动,而是带有独特含义,如:When the greedy old Duchess of Glasgow put her hand into a chocolate box and got nipped by a scorpion… 这里get nipped强调动作过程,被动形式使句子主位延伸下去,句子主题围绕格拉斯哥年老贪婪的女公爵展开,句子目的是陈述女公爵发生的事。由于大部分get-型一般被动句不带施事,不存在对应的主动形式,也证明被动句是脱离主动句***存在的。

be-型复杂被动句至少有两种表层句,且通常可相互转换,如:1. It is believed that his success is due to his wife. 2. His success is believed to be due to his wife.虽然句子可以转换,但每种句型有其各自存在的话语环境。以上两句子可转化的主动形式为:3. People believe that his success is due to his wife. 1和3虽语态不同却结构相似,成功的描述出现在新信息里,信息价值比2的高。但1中主位是无人称,只引起下文没有实际意义,3选用了人们作为主位,以人的观念为出发点。2选取成功为主位,句子后面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因此,be-型复杂被动句形式的选取要考虑语境中话题中心以及上下文衔接等问题,不能随意选择。

Have-型复杂被动句较之前三类有其自身含义,多表达能使宾语在主语控制之下发生某种变化的意义。如A computer that uses infrared can have all communication hard ware built in. 主位是某种电脑,新信息是整个动作。本句是复杂句,have后面部分可再划分:硬件是主位,被置入是新信息,但也受电脑控制。因此,have型复杂被动句结构可总结为have+sth.+done,句子不包含施事者信息,很难找到对应主动形式,是***于主动句存在的。

IV结论

本文根据被动句结构特征分类,对每一类被动句和其主动形式进行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研究两种句型在结构差异之外的不同。研究发现,被动句型有的有主动形式,有时则没有,这了传统语法教学中被动句是由主动句变化得来的观点。当被动句存在对应主动形式时,两种句型的话题中心和传达信息是不同的,此类被动句教学时不能只区别结构变化而将两者意义划等号,而应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树立两种句型意义不同的观念,具备能够选择正确语态形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omsky, Noam.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rd Ltd. 2000.

结构主义篇9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活动》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挑战传统,不断的追求创新,他处在结构主义猛发展势头的时期,他以思想涉猎的广泛性在这一时代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列维―施特劳斯,雅各布森、格雷马斯等人的引导下,构成了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理论体系。

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主要观点在其作品《结构主义活动》中有详细论述。首先以索绪尔语言学为起点,追溯结构主义的起点,试***定义结构主义的概念,认为语言学中能指/所指.共时/历时的概念能将结构主义与其他思维模式区分开来。结构主义依据语言符号但更应该由思想上体验结构的方式来界定。而且结构主义包含了对于历史的二度审视,认为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阻碍了结构主义的发展。进而谈论结构主义的目的,他认为结构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新建构一个认识“客体” 而建构的方式必须要表现出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规律。结构实际上是这个客体的幻象而且是一个直接的、有利害关系的幻象”。他认为结构是对客体 的“幻想要另辟蹊径将原本无法看到的东西呈现出来,对真实的东西重新组合,进行包装,使之焕然一新。”又认为结构主义在根本上是一种模仿活动,是对世界的一种模仿,是从功能意义上模仿世界,从而使世界变得可理解,现实主义艺术也是对世界的模仿,但现实主义世界模仿世界的实体,模仿世界的表象,而结构主义活动则是同世界进行功能上和结构上的类比。“结构主义之能以与其他形式的分析和创造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这完全取决于结构主义活动的目的是与一定的技巧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重新建构认识客体。目的是使某些功能得以呈现,这无异于说,是手段方法成就了这项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谈论结构主义的活动,而不是结构主义的工作。”罗兰巴特认为结构主义关注的是结构这一活动的意义,所使用的方法,而不是经过结构加工出来的物质本身。这期间他反对将结构主义定义为“无谓”“无聊”“无用”的概念认为结构主义是将真实的东西拆解并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东西”,它体现出的不仅是自己本身,还有有关于它的历史,自由等等关于人类学的价值。又对结构主义活动的运作方式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结构主义首先应该做的是分解,对客体进行分解,从中找出一些断片,这些断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其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异会引起整体的变化。一个组织中的断片可以组成一个类型,组成一个功能类似的客体储存库,而在具体的形态上又有所差别的类型集合,犹如隐喻中的情况:各个断片单元虽然并不相同,但发挥同样的功能。显然罗兰巴特的分解原则也是他所说的提炼原则实际上遵循着隐喻法则。同样,表述也遵循着换喻法则。它旨在强调这些断片单元是通过什么规律联接表述的,①就此而言,表述活动可以证明艺术使人从偶然中夺取之物,艺术是对偶然的征服。正是在这里结构主义显示了它的重要性,他既不关注真实性,也不关注否理性,他关注的是作品的功能,关注的是意义如何产生的而不是意义本身,关注的是人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这一仅为人所有的过程,最终将视角转向能构造各式各样意义的人、表达意义的人。从结构主义方式分析事物,从人的主观意志出发,赋予事物意义,才能达到“结构”的目的,从而发现“结构者”的意义和价值。

罗兰巴特认为自然万物原本只属于自然,就是因为有人类的介入,使其发生了变化,从原本归属于自然或宇宙的秩序中转换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变成了社会性的,赋予人的一切都已经人化了。结构也是如此,他从文化中发现的自然地东西并不稳固也不真实,他所关注的是意义的建构大于意义本身。事物现存的状态是其被制造过后的存在,结构主义是将其重新审视,重新创造意义。文学也是一样,只关注意义的建构和所在,并不指明意义是什么,“他把世界提供的意义重新加以改造、并沿着这种意义的走向介入世界”。自然地将结构主义引向文学领域,称为文学领域的“结构主义大师”。

罗兰巴特并不认为结构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它所关注的是事物的形式,认为结构主义是世界的形式,运用语言学的抽象理论去分析世界万物的方法。或许大多数时候只关注这一事物的外在特征,就像戏台上的聚光灯,或者衣服的边裾等等,避开大众视角另辟蹊径关注细节。但罗兰巴特反对结构主义避开历史,将历史从世界中抽走的概念,认为结构主义并未抛弃历史,是通过历史的结构位置,所占据的空间点,以及他们的关系构成等为历史增加某些内容和形式,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知识的。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而且是审美方面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历史。罗兰巴特反对挖掘叙事作品中的内容、隐秘和深度,他的结构主义清除了一切主题学幻想,遵循唯文本原则,只有文本是值得关注的,文本以外的东西都赶走,背景、时代、作者都赶走,只剩下光秃秃的文本。

结构主义是列维―施特劳斯利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来解释种种社会现象,从而在法国发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基于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用结构说话只有无处不在的规则系统,无处不在的律令系统在起作用,人只是结构中的一个符号,一个语法功能。只关心共时性的东西,关心精致的结构法则,回避了历史,时间概念也被抛弃。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完全对立。罗兰巴特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启发下,在结构主义前辈的引导下,扩大了结构主义的疆域,大大延伸了结构主义的波及范围,尤其将它用于文学领域,影响十分广泛。作为20世纪“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他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更展现科学性与言语写作形式二种形式关系,重新替语言学系统提供崭新的思考角度,更打破传统分析的藩篱与局限,对于解释各种社会、文化、艺术、与***治现象提供了大胆挑战,且可作为分析意义的明晰分析利器。

注释:

①汪民安.罗兰巴特[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俞吾金.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英美哲学卷)[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法]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卡勒尔. 《罗兰・巴尔特》[M].方谦译. 三联书店,1988.1.

[4][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104-105页.

[5]瑞士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7] 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8] 汪民安.《罗兰巴特》[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结构主义篇10

关键词:结构主义;工业建筑;设计;

中***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ndustrial Building Analysis by Structuralist

Abstract:Structuralist stresses relations among the elements, concerns the "deep structure", seeks common sense of representation, those are many established industrial buildings miss. This paper analyze some cases which reflect the meaning of the structuralism, to point out the factors needed when designing. And the structuralism will be the useful and responsible designing methord in the future.

Keywords:Structuralism;Industrial architecture;Design;

工业是国家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是由于业主的短期效益要求和建筑师的忽视,工业建筑被关注的往往是其实用性,忽略了对环境与景观的影响,造成了很多城市的杂乱和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工业建筑不仅仅提供生产的场所,也是生产工作人员长期停留的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者,因此,现代的新型工业已经不能仅是冷冰冰的大跨度方盒子,应该在设计与建造时注重其人性化、地方性、节能性等特性,强调建筑与环境、与城市、与人的联系,这些要求正是工业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与结构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1.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它是从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规律系统。“结构主义”是一种方***,而不是一种建筑流派,,[1]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许多学科都能够像语言学一样精准而秩序化。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发展扩大,其特征却能够涵盖许多学科。首先,关系重于关系项。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整体中的要素。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本身没有***的意义,只能从关系中发现其意义。其次,深层结构重于表层结构。结构主义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认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深层结构),也就是人思维的本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始终不变的,但是文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表层结构)却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时间及观念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共时性重于历史性。结构主义所研究事物的任务就是在特定时空中的定性研究法,要通过事物结构的操作从无意义的构成要素中引出有意义的事物本质关系。[2]

2.结构主义应用于建筑

建筑中的结构主义理论是1960年以来建筑界重要的先锋派运动。结构主义者以整体的方***批判了早期现代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3.工业建筑与结构主义

工业建筑作为一种倾向实用和近期兴起的一种建筑类型,或许设计中并未刻意追求运用结构主义的理念,但是建成的优秀建筑中仍然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作品做出总结,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意识而且合理的运用结构主义。

3.1关系重于关系项

前面已经提到,注重关系而不是关系项是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而其应用于工业建筑中,体现在建筑自身中各要素的关系,包括功能布局、技术支持、材料应用等等方面;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不仅仅包括基地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地域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因素。工业不***于环境而存在,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融入环境,还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影响,重视“关系”。

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位于德国的产品大厅和中心能源工厂(***1)能够良好体现建筑中“关系”。三个玻璃大厅部分被四个高起的支架部分悬挂起来,其生态学的理念表现在建筑方方面面:隔热良好的玻璃、自然通风的运用、太阳能利用、屋顶植物的雨水收集作用。而且,流经屋顶和场地的雨水流向新开辟的人工湖,用以浇灌和消防。(***2)建筑环境的营造体现与环境和景观友好的创作理念。

形式单一而又快速建造的工业建筑充斥着城市,但其实它们不应该是单独孤立的,其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体现企业理念、跟随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存在,工业建筑应该是与种种要素作用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自我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工具而已。

3.2变化、生长与共存

变化、生长与共存是“十次小组”提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成为结构主义理论核心。[3]因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导致形成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这种作用使有机体在适应环境时,使客体在机体和能量两方面与有机体自身同化,并在融合客体于自己时产生新的***式,在新的概念性表象的层次上形成新的结构。[4]

Glass bottling Plant Cristalchile(***3)是建筑师Hevia做工业工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案例,良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存,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对环境的友好层面。

透过建筑,在设计上体现着两种真实事物:朴素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但同样试***向社会传递有用的信息。建筑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天和夜晚,起伏的大型的上升的屋顶仿佛是这个地区风力作用下账幔的动势,立面玻璃幕墙的使用时生产过程透明可见,成为一种直接易懂的建筑化的语言,强调光和影的处理,现实了巨大尺度,获得直接面临地区环境和地理的意义。

使用自然通风(文丘里效应)是利用了现有的风和屋顶通风设备,生产区域的热空气排出,温度通过有孔的玻璃外墙消散(内部温度总是比外界高)。通过地热,温度稳定在20°T的空气进入工作区域,这样的空气是自然形成的,通过地下管道(3米深处)用7个机械风扇(37 HP总消耗量)。而白天,这个建筑只利用天然的天顶照明。

工厂的位置、形式、发展都深深受到社会、文化、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筑就需要学会极力的与这些因素协调共存。

3.3层次性与多价空间性

多价空间性这一概念是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赫兹伯格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共同价值观而缺乏个性自由所提出的,他说:“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空间,可以用集体来解释个人的生活模式,亦有使个人解释集体模式的可能,换言之我们要从特别的途经来建造住宅,使每人都能将他自己带进以他自己所解释的集体模式中去……因为,为每一个人安排一个精密适合他个人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创造出一种供个人作解释的环境”。[5]

Software and Biotechnology Plants(***4)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科技园区,对于工业发展的最后阶段,决定新建两座建筑物用于研究和生产,分别为计算和生物科技。在外部他们应该各自完全***,尽管这项计划被认为是在一个统一的方式中(***5);在内部,每个用户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占用室内空间,但建筑外观依旧保持一致,并且保持它最准确、长效的元素。

正面是通风的双层皮(***6),使建筑能够呼吸,同时,它连接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并能够在这种呼吸交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能源,提供良好卫生条件和空间,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持续与外界联系的场所。。两层薄膜之间的空间立面实际上是一种通高的垂直空间,并且为外层膜的两侧都提动了足够的自然光线。

3.4整体性的人性关怀

结构主义特正中强调“深层结构”与“共时性”,由此引出最为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自身需求,无论是人本身心理情感上的满足需求还是人对与意义的探索前进,都是共时性的深层结构体现。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单纯的生产空间光线来自人工照明、空气不流通、工人简单的休憩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可以说结构主义是一次对建筑作为表达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的探求 [6] ,而结构主义若应用于工业建筑则更能体现市场环境下的人性关怀。

位于土耳其的Ipekyol(***8)是一个定制生产优质纺织品的工厂,体块由于用地的限制已经触及到基地的边缘,不过能够使两个单元通过中间直线型的花园产生对话(***9)。花园狭长,种植树木花草,设置座椅,主要目的是提供员工休息的场所,同时,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进入生产空间,为工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总结:

结构主义告诉我们需要注重关系、关注永恒不变的“深层结构”、追求意义的存在,这些正是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建造中缺失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的工业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生态、景观、社会、人文、民俗等多个方面,材料、技术服务于结构主义的工业建筑的建造而不是越来越孤立工业建筑,从而使我们的工业建筑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注释:

[1] 陶友松.建筑领域中的“结构主义”――运斤堂刍论之一.新建筑.1995年1月.61页

[2]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上).时代建筑.1989年2月.5页

[3]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4]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5]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9页

[6] 蔡勇.整体秩序与群化思维――结构主义建筑观的启示. 新建筑.1999年6月.40页

参考文献:

[1] [英]特伦斯・霍克斯 著,瞿铁朋 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瑞士]皮亚杰 著,倪连生 王琳 译.结构主义,(第一版)商务印书社,2009.

[3] [德]英格伯格・弗拉格 等编,李保峰 译.托马斯・赫尔佐格 建筑+技术(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想(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结构主义10篇

学习

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课堂有效教学论文,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论文期刊,课堂教学案例及论文范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认为主要是这些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讲课。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的重要性就是

学习

园林景观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景观10篇,内容包括园林景观的100个常识,园林景观范例解析。1.城市景观园林分析城市景观园林的构成。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托。经济发展得越好,越需要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而且其需求也会愈高。人们可

学习

环境管理体系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管理体系10篇,内容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知识汇总,环境管理体系管理手册范本。一、成立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明奕副组长:郑更新徐友龙丛澜成员:林欣欣李合宜王国长林俊真李韧黄韦仁办公室主任:丛澜成员:林

学习

工业工程与管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工程与管理10篇,内容包括工业工程与管理论文,工业工程与管理基础知识汇总。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7-5429国内刊号:31-1738/T邮发代号:4-585

学习

通信工程专业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工程专业10篇,内容包括通信工程专业代码,通信工程专业大学。XX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通信、电子等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大学通信工程系则是全国著名的电子信息学

学习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音乐文化论文,内容包括弘扬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论文,中国民间音乐概述论文范文。千百年来,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陶冶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性情,孕育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民族心理,调适着各族人民的社会制度、生活秩序,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情感

学习

桥梁护栏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桥梁护栏10篇,内容包括桥梁护栏种类推荐,桥梁护栏款式大全。护拦按设置位置可分为路侧护栏和中央分膈带护栏。路侧护栏,是指设置于高速套路路肩上的护栏,目的是防止失控车辆越出路外,避免碰撞路边其它设施和车辆翻出路外。

学习

工业工程师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工程师10篇,内容包括工业工程师简历范文,工程师工作经历的核心成果。1.2计划中的工序分解,即确定计划中要表达的施工过程的内容,划分的粗细程度应根据计划的性质决定,既不能太粗也不宜太细。业主的一级计划中反映的是项目

学习

工程测量规范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测量规范10篇,内容包括工程测量规范标准大全,工程测量最新测量规范。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规范化的意义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来说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化。就现阶段建筑工程

学习

桥梁工程师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桥梁工程师10篇,内容包括桥梁工程师论文范文,桥梁工程师的内容有哪些。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对本行业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最为了解,深刻了解目前桥梁工程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

学习

园林专业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专业10篇,内容包括园林管理专业,园林专业知识有哪些。2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

学习

岩土工程师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岩土工程师10篇,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师论文十篇,岩土工程师参考书。第二阶段是专业考试,在考生通过基础考试,并在岩土工程工作岗位实践了规定年限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测试考生是否已具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岩土工

学习

酒店经理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经理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酒店采购经理工作总结,酒店大堂经理工作总结。2、针对6月下旬的住房预售低,实行对散客和商务住房赠送早餐,对旅行社调低周末价来吸引住客。3、把西餐厅定位成华强北至高观景的中高档西餐厅,细化

学习

桥梁加固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桥梁加固10篇,内容包括桥梁加固方法比较实惠,桥梁加固100例。加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构件乃至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以满足新的要求。旧桥加固方法可综合为以下几类。2.1结构性加固体外预应力加

学习

从结构主义解析《碟中谍5:神秘国度》

阅读(73)

2015年7月上映的《碟中谍5:神秘国度》是《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第五步作品,9月在中国内地上映,好评如潮。本文将从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出发,运用“行动元模式”和“符号矩阵”的主要理论来分析影片中互相对立的角色、存在与

学习

浅析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内容包括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的目的。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世界文坛,且思想体系复杂。通过对罗兰巴特《结构主义

学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异同辨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异同辨析,内容包括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的差异,结构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异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说明白点儿,我们使用符号所进行的指意活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