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10篇

电视新闻写作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信息化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以真实性原则来对事情进行阐述,保证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整理时,要根据采访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保证文章具有逻辑性和真实可靠性。

作者:何青梅 单位:泸水市全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杰.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14(02):42-43.

[2]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新闻世界,2014(06):60-61.

电视新闻写作篇2

关键词 电视画面叙事 电视新闻写作

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这样。电视新闻符号无疑就有了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层面:一则是它的能指,二则是它的所指。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的传播载体类型,并通过这些不同的类型将我们需要表达的理念、意念和概念准确地传送到受众那里,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电视新闻之所以与报纸、广播这样的传媒有相当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动的画面,或者说是用流动的***像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报纸虽有***像,但它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广播虽有声音,但它却没有***像优势。所以说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最骄傲,最有特色的优势。不仅如此,还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活动的画面,始终给人一种现场感,并且给人提供一种选择性和多义性的提示,所以,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出这一优势。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在消费者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愤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用报媒和电视来报道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不是说报纸就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这种真实,关键在于,活动的画面,具有报纸所无法具有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报道中所拍的画面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饼馅又拿出来制作“新月饼”的画面,就给人以一种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而这种现场感受在报媒和广播的同类报道时是不容易在受众的感觉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活动画面的播出,是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同时也说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是准确的和到位的。由于这一特性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在把握时态时,必须始终踏着进行时的步伐,必须使播出的新闻画面与观众的收看同步,即始终要强调时效性,千方百计“缩短”典型新闻的时空距离与观众收看时的心理距离。

但是,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实践证明,只满足于用画面来叙事是有缺陷的。仍然以“南京冠生园事件”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1,画面: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光线昏暗的车间,一扇黑漆漆的门打开了,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从里面搬出一箱箱的东西来……2,(记者画外音):这里是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一个隐秘的冻库,工人们正打开冻库大门从里边搬出一箱箱的月饼馅,准备制作今年即将上市的新月饼。

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搬出的一箱箱东西是月饼馅。即使知道是月饼馅,也断不会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如果记者的语言和屏幕上的文字将这一活动的画面解释为食品厂的工人们在加班加点、辛苦地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献上他们对市民的一片心意,观众是不会想到有什么不对的。这就说明,单纯的画面,其含义是多义性的,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介入是不清晰的和不确定的。再看第二组画面:

1,(画面,镜头特写):搬出的一箱箱月饼馅上面,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团块……2,(记者画外音):这一团团、一簇簇的白色斑点是什么呢?原来是月饼馅上长出的霉斑……

再看第三组画面:1,(画面,一年前同一车间画面回放)工人们正紧张地将一箱箱月饼馅装入冻库。2,(记者画外音):这是一年前中秋节后我们拍摄的镜头。当时所有没有销出去的月饼,它们的馅又被食品厂重新装箱放回了冻库……经记者暗访,食品厂的工人说,这已不算什么新闻,食品厂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每年卖不完的月饼,都把馅弄下来重新放入冻库,第二年再用……

正是在写作的参与之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才将新闻画面中的叙事的缺陷——即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克服和“挽救”,最终使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所提供的信息有了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即,电视画面必须要由制作者预先处理。比如,何以要选择食品厂隐秘的冻库车间,这样的场景来拍摄。而不是选择工厂庄严洁净的大门。绿树成荫。鲜花绽放的厂区花园来拍,这里除了有传播者的主体选择意识在发挥作用外,最根本的就是这种选择性更接近新闻事件的真实。选择性把握得好,不仅有利于克服多义性,或者说为克服多义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更逼近新闻事实的本质,发现并提取内中所含纳的新闻价值,更有利于向观众准确、清晰地传达新闻的理念和意***。

与此同时,声音系统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声音系统所传达的理念、意***和情感也是其他的符号系统所不能够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因而决定了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众所周知,音乐是很难得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特别是根据画面来进行配音配乐的那种情况;当然,新闻现场客观真实出现的音乐声不属此例。其实,这种客观真实的音乐声,只能算是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完全是两回事。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具体说来有这么两大作用:其一是可以将新闻的叙事积极推动,其二是可以使现场感更加渲染和突出。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画外配音,这种配音如果运用得好,能与播音员的口播一道,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增加新闻叙事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大量实践证明,假如离开了电视新闻写作,不仅播音员的口播语言会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而且,再动人的现场音响,同期声,特别是碰外配音,都将使其意义得到衰减,甚至显得单薄和苍白。

在电视新闻中。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有种意见认为,电视新闻中的写作和广播一样,是为听而写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细加分析,还是有些问题,因为。电视新闻的写作不仅是为听而写,而且还体现其为视而写的个性特征,恰恰是这一个性特征,才使它与广播新闻写作有了“质”的区别。在电视新闻中,由于播音语言承担着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此,新闻的五大要素几乎都必须通过它而为受众所了解,而光靠声音系统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个重任的。尤其是在电视播出的大量的短讯当中,它完全承担了对所有新闻内容的诠释工作;而在深度报道,以及专题报道当中,播音语言的功能作用更不容小觑。因为,所谓“深度”,必须通过播音语言才能够得到体现,光有同期声,画外配音,以及音响和音乐等等,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总而言之,作为电视新闻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份量的因素,播音语言与画面语言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下面的两个典型性新闻例子,足以说明播音语言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第一例取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温岭个体户:50岁后像国家干部一样领工资》:连日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工商所组织18名干部,兵分4路,深入到市区个体工商户较集中的主要街道和专业市场,宣传***府的社会养老保险***策。到8月15日下午,已有1000多名个体户自愿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8月15日,在太平街道东门路综合市场经营服装的蔡慧霞笑着告诉我们:“再过5年,我就50岁了,那时也可像国家干部一样每月领养老工资了。”

在这条电视新闻中,新闻五大要素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几乎都是通过播音语言来交待清楚的。如果光看活动的画面,是无法交待清楚这诸多的新闻要素的;而播音语言又完全是依照文字稿来完成其播报内容的。第二例是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黄金重成投资亮点》。在这则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里面,大部分的新闻传播内容都是由播音语言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专题报道中的活动画面与播音语言相较,只不过是在起着新闻背景和现场感的交待作用。

电视新闻写作篇3

[关键词]电视;消息;新闻;写作

消息是一种简明、迅速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在各种新闻媒介中运用最多、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消息具有迅速、准确、清晰、简洁的特点。消息的种类有动态消息、综合报道、典型报道等。内容包括***府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等。在电视新闻中,要按篇幅的长短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还有由一组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消息写作主要是采用声画思维的新闻架构,在架构中把精彩的现场画面和声音进行适当的安排,再写出简洁的文字作衔接和背景交代。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电视消息类新闻,在稿件写作时要简洁清楚、重点突出。电视短消息一般长度在两三分钟,除去同期声,要想在几十秒钟内说清楚一件事,只能突出主要事实。

一、消息的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是在导语之后,按照新闻事实重要性或受众的关心程度递减的顺序安排报道。多数重大新闻都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展开。倒叙方式的广泛采用是由于新闻基本规律和电视传媒特点做出的理性选择,新闻要打乱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最重要的要素置于导语中,次要的放在第二段,第三重要的放在第三段,依次类推,每一段都解释或补充了前一段的内容。其特点是头重脚轻,短小精练,断裂成文。其优点是重点突出,成稿快,行文干练,能迅速掌握报道重点,对后期编辑控制报道时间有利。

(二)时间顺序结构

这种结构是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展示新闻事件的过程。该结构保持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线索清楚,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

(三)循环式结构

此结构围绕新闻事件或重要的消息来源的叙述或描写开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把读者吸引到报道中。人物的采访多使用这种结构,围绕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的主线,讲述相关故事。一个故事讲完,报道回到人物身上,再开始讲述下一个故事。这种结构能有效简化新闻报道,使报道充满人性。

(四)沙端型结构

这种结构在开始时与倒金字塔结构相似,在报道的开头给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再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余的部分。采用沙漏型结构时,新闻事件一般有戏剧性的情节,情节按时间顺序叙述。在犯罪或灾难新闻中,使用此结构叙述事件非常适合。此结构的优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内容可增加文章的故事性。缺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这部分内容容易重复文章开头的关键信息,使文章比按倒金字塔结构的文章要长些。

二、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电视新闻的标题通常在报道开始时以字幕的形式伴随着新闻画面出现的,发挥提示收视、概括新闻事实、吸引受众、阐发评价等作用。

(一)标题的写作要求

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要按新闻标题创作的一般规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要确定标题从新闻中提示什么样的事实和观点;怎样写,是解决标题表现方式的问题。电视标题还有自身特定的要求:

1.简明具体。电视新闻标题要高度概括,抓住新闻内容中最本质的东西,有价值的部分,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具体鲜明。

2.通俗易懂。标题要尽可能使用通俗、形象、便于理解的词汇传递新闻大意。

3.新颖生动。标题要尽量使用新颖、生动、独到的语言和词汇,将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新鲜的信息生动展现,让观众愿意接受。如:使用成语、俗语或对仗句来做标题,易读、易记、易接受。

(二)标题的形式。

1.陈述式标题:就是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或新闻的主题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2.提问式标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把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或新闻的主题表达出来。

3.描写式标题:用形象的手法把新闻事件的特点描写出来。

4.对比式标题:用对比的写法凸显新闻价值,吸引观众注意。

电视新闻标题的立题方式较多,方法比较灵活。应在创作中从实际出发确定恰如其分的新闻标题。

三、电视消息导语

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是新闻的开头,一般是由主持人进行。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扼要表述新闻的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揭示新闻主题。一条电视消息类新闻的导语精彩,直接决定着观众是否愿意看这条电视新闻,直接决定着新闻有效传播的成败。所以,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精髓,它决定整个报道的基调。

(一)导语的种类

导语可分为硬软两类。硬导语适用于动态新闻,它概括介绍稿件最为重要的事实。硬导语应精练。软导语用于特写类稿件,它使用别出心裁的描写、小故事或巧妙借用的成语之类引起观众往意。硬导语通常用最短的语言,而软导语则可长达几段,在最后一段才点破同全篇的关系。导语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点:记叙式导语、对比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直呼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引语式导语、结论式导语等。在实际写作中,导语的形式可混合使用。

(二)导语的风格

在电视新闻导语中,要使用简洁、准确易懂的词,使用有力生动的动词,尤其是口语化的词。导语的风格要与节目内容、定位、主持人风格相一致。这是整个新闻的风格。这个风格或轻松或庄重,或幽默或严肃,或舒缓或快捷。如: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播报新闻导语的风格就和“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节目相匹配。主持人或随和平实、或幽默风趣地播报新闻导语,以真切的情感为整个节目增色。

(三)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要点

1.开门见山。导语应把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挑出来,突出最具有新闻价值、有吸引力的事实。事件性消息应注重何时、何事,人物新闻要多强调何人、何时,经验性消息要更关心何因、如何。

2.简明扼要。导语要用短短的几句话概括新闻事实,要言简意赅。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不可罗列过多新闻事实,面面俱到。

3.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电视新闻导语必须要运用电视新闻声画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和富有特点的细节。

4.照应主体。导语的内容和语言,应与新闻主体协调致,相互呼应,避免相互脱节和矛盾。

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手法,都要将观众感兴趣的东西,编辑、记者最想告诉观众的东西,巧妙简练表现出来,有效抓住观众的心。

参考文献:

[1]曹仁义. 应重视导语写作, 中国广播,

2010.3.

[2]李今红.四两拨千斤 “软”后见效果,新

闻传播,2011.4.

电视新闻写作篇4

目前,专题类电视新闻日趋重视选题,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视叙事的故事化和情节化,注重现场细节的捕捉、情感的挖掘、人物个性化的展示,这是专题类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按照题材的不同,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可分为新闻事件专题报道、新闻人物专题报道和新闻调查专题报道,因其题材不同,解说词的创作上也要有特殊要求。

一、新闻事件专题报道的写作要点

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报道。它要求详细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深入发掘事件的本质。事件专题报道的写作应尽量将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并通过细节、环境的描写,突出真实性和现场性。

1.清晰明了的叙事。专题类电视新闻重点报道新闻事实,有人对专题类新闻报道要求进行总结,提出:“选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提出要讲得清晰明了、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新闻事件专题应以时间即事件发展过程为顺序组织内容,一般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和倒叙。前者是根据事物发展过程的顺序进行叙述,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或以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显示叙述线索。顺叙的缺陷是可能写成流水账,平铺直叙、起伏较小,因此,在写作中详略应得当,善于设置悬念,寻机制造高潮,调动受众的期待心理。倒叙是先将事清发展的结局或关键部分作为开头,回过头来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运用倒叙,开头要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线,下文与上文的伏线要相照应。

2.强烈的现场感。新闻事件专题报道有其强烈的现场感。记者在现场对事件的发展过程以较短的篇幅进行详细报道,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满足了他们对事件信息的需求。强烈的现场感一般来自电视画面和同期声,解说词可起增强现场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说词对现场气氛的描摹和画面细节的提示。画面、同期声能通过作用在受众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获得现场感和真实感。

3.故事整体的完整性。新闻事实的报道,消息类新闻能对事件进行实时跟踪报道,展现事件动态,新闻事件专题报道是对事件的集中专门报道,从事件发生到结尾,进行全程记录,时间跨度大,在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或已经完全结束,在电视屏幕展示,奉献给受众的是一个有完整故事。然而,不是一切事件新闻记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事件最开始的信息和画面有可能捕捉不到,有些事件由于延续时间过长,等事件完全结束,就可能影响节目的时效性,失去播出的最佳时机。在这些情况下,解说词能发挥它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概括性,通过叙述性的语言根据时间顺序把没有画面的事实信息补充上去,让观众了解整个事件的完整信息,满足受众对此事件的信息需求。

二、新闻人物专题报道的写作要点

新闻人物报道是以受众普遍关注的人物为报道对象,报道人物的活动,反映人物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怎样做好新闻人物报道,怎样才能把新闻人物报道做得真实、可信、感人。这些是新闻人物报道的关键。

1.以事写人。事实是新闻的基础.要使人相信就必须拿出事实来,以事实为依据,而新闻人物专题是写人,人物个性的刻画离不开他们从事的事件。无具体的事实,就不能实现对人物的刻画,不能打动观众,不能震撼人的灵魂。人物类专题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方式:一是先有主题思想,进而以几个事实和细节加以证实,此方式需要对人物的言行进行长期的记录,再选择能体现人物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件,紧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二是表现方式通过完整记录一个新闻事件表现人物,此方式的新闻性更强、时效性高,为新闻人物专题报道普遍采用。

2.以情感人。好的电视新闻人物专题报道蕴含浓浓深情,用真情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或通过故事的叙述,记录人物的生活点滴,博得观众的钦佩、赞赏,将他们紧紧吸引在电视机前,关注这些人物,与人物一起经历丰富生活,调动受众的参与。

3.突出个性。体现人物个性的写作,应从人物不同的经历、职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差异入手,善于观察和发现人物形象和气质的个性特征,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非他莫属的个性特征。

三、新闻调查报道的写作要点

电视新闻调查报道是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报道。它通过纪实性的采拍,对事物探本溯源、辨证分析,开掘现象的本质,立足现实,展示以往背景,预测未来,达到对问题的共识或起到“释惑”作用。电视新闻调查分为事件性调查和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是对新近发生的有较大社会影响事件的调查报道,主题性调查是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

1.新闻调查报道要真实准确。调查性报道要揭开被掩盖的事实,它是一个发掘和展示真实的过程。真实是调查性报道的本质。在调查性节目报道的写作过程中,记者必须保持客观态度,把新闻事实陈述清楚,不轻易对把握不准的事情下结论。必须尽交代新闻来源,文字应平实、准确,不可用文学手法来写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客观,让调查性报道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要有效保护记者防范新闻诉讼发生。写作的真实来自采访的扎实、深入。采访中要对事实要进行深入调查,对各种材料要到现场进行核对或有人证、物证,尽量采访所有与事件相关的人员,不可顾此失彼,偏听偏信。对数字应反复核对,确保新闻调查准确性。

电视新闻写作篇5

一 主题鲜明是新闻写作的灵魂

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态度和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确定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正确鲜明而深刻,并且具有针对性。表达主题要简明扼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最重要的事实,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务必删去,即使材料再精彩也要忍痛割爱。例如,我台获奖栏目“效能建设试点”中有这样一则新闻,原标题是“效能建设动真格,脱岗干警被处理”,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新闻主要是体现“效能建设视点栏目”的作用和“脱岗干警”的处理结果两个方面,显得中心思想不突出,依据新闻素材经过反复推敲后,将新闻标题重新定为“报警电话无人接,值班干警被处理”,这个主题不再强调栏目的功能,而是更加突出新闻事实,从而使这则新闻主题更加鲜明,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

反之,如果冲淡主题,喧宾夺主,不能突出最主要的事实,则会使新闻失去价值,群众看不到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领悟不了精神实质。例如有一则新闻,原标题是“驻地武警官兵义务栽植丰产林受到县领导赞扬”,当时的新闻背景是县***府把建设小康林业确定为经济发展思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积极响应栽植速生丰产林。为了积极扶持县***府工作,驻地武警官兵也积极投入到栽植工作中,如果转换主题立意为“***民共建丰产林,友谊之树万年青”,则突出“***民一家,友谊长存”这个主题,就会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二 确定主题的几种技巧

确定主题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首先要吃透两头,即上情和下情,通过深入实际,精心采访,掌握丰富的素材,并进行去粗取精的细心筛选,找出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从获取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具有宣传价值的新闻主题。新闻主题确定后,其表现形式还需要精心提炼,最好是鲜明地表现在标题上,要善于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在推敲佳句上下工夫,使主题出彩。

提炼主题的方法主要有:(1)要对大量新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改造,根据新闻结构的特点选择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并将其余可用的素材按其重要性的程度予以挑选。(2)要在掌握大量事实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抽出可以贯穿于各个事实之间的意义线索,再判断出哪条更具有传播价值,更具有普遍示范或者警示意义,预测其传播效果来确定主题。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本质展示的渐进性和阶段性;主体的实现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3)预设主题加事实印证,作者可以依据对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寻找、选择事实,以验证主题。

以下是提炼主题的实例:我台获奖消息“日本友人情系山里娃”讲述的是一个日本友人资助中国贫困学生,使其顺利升入大学,这份挚深的爱跨越国界,将两国朋友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的故事。而这则消息在最初将标题定为“爱心飞跃国界”,由于该标题反映面太宽,写得过于大,观众很难看明白新闻事实,而改写成“日本友人情系山里娃”则更加注重新闻事实,并且主题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 紧扣主题贯穿新闻写作的全过程

新闻主题确定后,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新闻的结构。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导语、主题和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并且根据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对材料组合、段落安排进行总体设计,形成一种写作顺序。

首先要写好导语,不管写什么新闻都要努力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放在导语之中,并在导语中揭示主题思想,有助于读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新闻主旨。作为一个记者,不仅要善于捕捉新闻,提炼主题,还要善于巧妙构思,表现主题。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多设计几个导语,多琢磨一下篇章结构,认真推敲文字,力求把“好米”做成“好饭”,使人食之有味。一条新闻怎么写,如何设计导语,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看新闻的内容而定,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闻主体是由导语引出来的,写好导语后,必须认真处理新闻的主体部分。写好主体部分要注意主题鲜明,层次清楚,点面结合,精选材料,并与导语相呼应,力求生动活泼,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和逻辑相结合顺序等进行写作。在主体部分还可以穿插新闻背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进行说明,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实际意义,为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服务。在选取新闻素材时,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不论来得多么不容易,也不论它本身多么生动,都要忍痛割爱,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主体“亭亭玉立”。

电视新闻写作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 民族意识 写作方法

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没有识字能力的要求,可以影响更大规模的受众群体;能够跨越空间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广播声音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电视语言的形象性使传播更具影响力。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能够将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文化空间中传播,创造相应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民族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推动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广播电视对民族新闻的报道。

一、广播电视民族新闻报道的现实意义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曾在中国传媒大学作了《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的主题演讲,演讲中提到记者要承担3个主要责任:传播责任、***治责任和文化责任。其中,文化责任的具体内容是“要给读者以准确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审美观”[1],强调记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潜在的文化传播,通过记者的传播活动,不仅能够传递给受众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2]

电子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实践着“地球村”的联系与沟通,我国56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与交流。新闻传播仅仅是诸多传播活动中的一个传播渠道,但其在公信力、权威性、专业性等方面是其他传播渠道不可比拟的。拉萨“3·14”事件和***“7·5”事件给予新闻业界的启示是:如何在民族报道方面抢占先机,并能进行合乎新闻规律、宣传取向的新闻报道,将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和谐与发展。

关于这一点,在***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已形成共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六大原则,其中为新闻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民族新闻的发展、传播可以改进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开放,信息更加畅通,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阔少数民族的视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别,使社会更加和谐”[3],所以说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在新闻写作中贯彻民族文化传播的意识,可以对民族地区的***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采写和传播,从而协调民族地区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2010年4月14日晨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青海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和全国媒体都参与了对地震灾区的报道。尤其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声音和画面等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及时发回很多来自地震灾区的现场报道,使得全国和玉树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地震救援工作的有效展开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此外,在玉树地震报道中,新闻记者比较突出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敏感,从民族文化视角关注和报道玉树地震。玉树县90%以上为藏族,藏族文化中突出的宗教和生活方式等文化信息,就成为采写玉树地震报道的新闻记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整个报道中,尊重民族信仰、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传统,得到了突出体现。“火葬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救灾食品有青稞”、“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传统妥善安置灾区孤儿”等相关报道,都是尊重民族信仰的有力见证[4]。

第二,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共处。同志曾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这一多民族特征归纳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认为[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新闻写作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其任务之一就是较好地在新闻采写和传播中站在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背景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从而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共处。

第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广播电视新闻的多媒体传播技术,能够通过视听等传播符号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生动而丰富的传播,这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跨民族和本民族内的纵横两个不同方向的传播,从而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2010年11月16日,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云南省普洱市开幕,主要设置竞赛、表演两大类项目。其中,竞赛项目设有秋千、射弩、武术、摔跤、陀螺、龙舟、抢花炮、吹***、高脚竞速、马术、蹴球、板鞋竞速等12个项目;表演项目共有85个,分竞技类、综合类、技巧类、民族健身操四类。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民族之声、云南电视台、云南广播电台等多家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都对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了报道,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播和发展。

二、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方法

新闻写作与民族文化信息的结合,就是要求新闻记者在进行民族新闻报道的采写过程中,重视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加强新闻报道传播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明确民族新闻的特殊规律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民族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具有一定民族意义的事实的报道。”[7]对于一般性的新闻而言,其新闻价值体现在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和接近性等五个方面,其宣传价值表现为: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等方面。民族新闻的报道除了需要具备以上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内容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民族特色”。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几个原则上[8]:

1.***策性原则。我国针对多民族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民族***策。民族***策是我们处理民族问题、报道民族新闻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族***策的基本原则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新闻写作时的前提,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重视研究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新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事业的发展,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情况,避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件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

2.导向性原则。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体现出分布广、人口少的特点。因此,民族新闻报道就少数民族受众而言,受众人口基数少是一个主要的特点,但是受众人口基数少并不意味着民族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小,更不代表其影响力小。民族地区的***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一直是西方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民族新闻的导向上必须采取审慎、慎重、严肃、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适宜性原则。民族新闻报道通常坚持的是时宜性原则先于“及时性”原则。因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众多,并且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研究存在族群识别不全面的问题,因此部分民族问题涉及比较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将有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对于类似的新闻事件,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梳理问题的本质矛盾,并在考虑大局发展的前提下来对新闻报道进行采写,甚至需要等待相应的时机,在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来才能进行报道。

4.民族性原则。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甚至同一民族因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民族内部的差异。例如,生活在云南省迪庆州的回族,被学术界称为“藏回”。因为他们长期与藏族生活在一起,为了适应高原的生存环境,加上人口数量少,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与藏族通婚,参与藏传佛教的相关宗教活动,穿藏装,并学习和接纳了藏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这样的民族文化现象,需要新闻记者从民族自身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来了解和分析问题。

(二)广播电视民族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1.坚持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主旋律。***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9]因此,坚持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主旋律是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如何唱响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的主旋律,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吴国清作出了回答:第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忠实记录各民族及其民族地区发展的脚步,及时反映其历史性进程,着力报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历史性进程;第三,报道***的民族***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带来的繁荣昌盛,特别是着力宣传坚持***的民族***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大繁荣的根本保障。[10]

2. 把握好民族工作和民族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对于民族地区、民族群众的一些特殊性问题,要特殊处理。对此,民族新闻报道的原则是,利于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团结一致向前看。注意疏导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一些情绪,协调好关系,防止报道情绪化、观点偏激、方法简单,被一些***分子、极端分子等敌对势力所利用。民族新闻报道不能一味赞美。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一些地区在执行***的民族***策方面,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对一些相关地方和部门对***的民族***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行不力、行动过缓的行为,也要综合抓住典型予以曝光,以利于促进工作。对一些一时认识不清、看不准、或疑难问题,要先开展调查研究,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才有助于把握好报道方向。

3.努力学习民族***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熟悉民族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撰写民族新闻的广播电视记者应该重点学习和掌握,作为我们报道民族新闻的立场和出发点。民族知识博大精深,民族历史浩如烟海,只要我们真正学习了,有所了解了,就会产生敬仰感,自然对任何民族都不敢妄自菲薄地乱发议论了,报道的深度与厚度也就在其中了。

4.要怀有真挚的民族情感。民族新闻报道是民族之间心与心的交流,需要记者感情的投入。记者只有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关心温饱,体贴冷暖,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到感情上的理解和心灵上的沟通。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着特殊感情,只有理解、尊重他们,才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在多些理解的同时,还要少些猎奇。对于少数民族的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不要从猎奇的角度去报道,更不能简单一言蔽之曰“落后”,而应该持有更多的民族情感来进行报道。

三、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中存在的误区

刘眷歌和金林针对《人民日报》上的“少数民族报道”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府***策和经济建设报道在数量上位居前两位,多于民族风俗报道。但是在受众认知中,对于风俗文化的认知远远高于前两位。其原因是:首先,新闻记者对于民族习俗文化的报道往往能够抓住最具民族特色的东西,为受众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在***府***策和经济建设报道时没有吸引力。其次,***片新闻中对于***片没有严格把关,***片分布不平衡。尽管大部分***片都能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民族装束,但是有些***片过于追求民族特色,容易造成摆拍嫌疑。在***片数量方面,“两会”期间的民族***片新闻相对较多,占据了***片总量的27.59%,而其中反映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片新闻则较少。第三,城乡报道比例存在失衡。关于乡村报道的有28篇之多,而关于城市报道的仅有5篇,这样的报道方式很容易让读者忽略了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已经走出乡村,奔向城市。[11]

基于上述分析,民族文化报道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两个:第一,民族文化就是唱歌、跳舞。这是许多人的误区。其实,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括语言、工艺、服饰、习俗、婚丧嫁娶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要我们在思想上全面认识,从深度上下功夫,就能做出大量有深度、有分量、气势恢宏的报道来。作为民族地区的***报,民族新闻报道是一个很出彩的话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民族新闻报道的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和各种各样的节庆日子。这对报纸来说是需要的,但仅有这些动态的消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宏观上的高层面上的报道。第二,民族文化新闻地域性不强。有些民族文化新闻作品尽管主题好,文笔也不错,但如果删去地点,人们也看不出该新闻出自何处,它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有着同样民族的地区。那些新闻发生地的风貌、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无影无踪,既无历史背景,也无现实画面,更缺乏特殊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把民族新闻报道混同于一般性新闻报道。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12]

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就任美国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时表示:“……它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合适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13],他要求新闻学院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接受社会学、人类学、***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训练。因此,广播电视民族新闻报道的写作同样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的基础之上,具备民族意识是对报道民族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衡:《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好记者》,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2010年10月18日。

[2]高卫华:《传媒文化责任与民族文化传播》,《新闻爱好者》,2007年11月。

[3]钟克勋:《康巴地区民族新闻传播的掣肘与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第8期。

[4]王艳:《青海玉树地震:中国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新思路》,《才智》,2010年第20期。

[5]:《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时***>>高层动态,2005年5月28日。

[6]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7]徐利:《民族新闻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8]章波多措:《试论少数民族新闻的时代特征》,《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7月。

[9]吴国清:《唱响主旋律:把握新形势下民族报道的着力点》,《中国记者》,2009年第9期。

[10]吴国清:《唱响主旋律:把握新形势下民族报道的着力点》,《中国记者》,2009年第9期。

[11]刘眷歌,金林;《浅析主流媒体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以《人民日报》为例》,《新闻世界》,2009年12月。

[12]步芝梅:《对民族新闻报道的认识与实践》,《新闻窗》,2008年第4期。

[13]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电视新闻写作篇7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采写;对策分析

一、电视台新闻采写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新闻报道较少

在电视台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有关基层新闻的报道很少,而且缺乏详细的内容。由于记者下到基层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再要深入进去还得花一段时间,使得基层新闻不容易被记者发现,再加上基层采写环境比较差,这也减少了基层新闻被报道的次数[1]。

其次,基层新闻不同于一些报道或者活动,在传播上往往存在宣传不到位的情况,而且还经常滞后,导致基层新闻曝光率不高,电视台记者需要主动去寻找新闻动向,甚至要深入到一线去挖新闻,并且即使到达基层后,记者和基层人员也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也给基层新闻的采写带来了不便。

(二)新闻内容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电视台新闻采写一直按照紧跟领导的方式进行采编报道,报道内容习惯于突出***府***策的出台和制定,而较少将视线转向广大市民和群众。

在对市民群众的采写报道中,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以市井中的奇闻异事为主要对象,加上一些违法犯罪案例或者一些民众突发事件,而经常忽视了对百姓生活中的热点需求和难点问题进行关注,也不过问百姓的具体诉求[2]。

(三) 新闻报道形式单一

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和顺序很大程度上由电视台领导决定,这就造成了新闻报道中结构相对固定,模式也基本一致,对新闻一般采取逐条播报的形式,有些地区条件有限,在配音和画面上不能体现新闻采写的重点,因而造成可看性比较差。

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台记者在采写之前没有对新闻对象作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资料上了解的不够细致,因此在后期编写报道的时候只能针对事件进行表面上的肤浅写作,导致新闻内容形式化严重,达不到深刻报道的效果。

二、电视台新闻采写的对策分析

(一)电视台新闻采写需要突出新意

在电视台新闻报道中,不仅要体现在新闻报道出现在第一时间,以及事件热点的当前性,还需要在题材和构思上突出新意,在采写的过程中,一个有异于传统的新题材很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度,然后通过新奇的构思,以及特别的表达手法,给观众带去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有效扩大收视率,电视台新闻工作者需要运用多种途径,以发散性思维为前提,找寻新闻中的蛛丝马迹,吸引观众的同时,发挥出新闻与众不同的价值[3]。

深度挖掘,持续追踪能够实现新闻新意的表达。深度挖掘体现在对新闻线索循序渐进地跟进,以采访一个公司发展为例,在对公司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后,可以首先通过对公司创始人的个人经历开始,从他开始创业,到一点点的成长,以及怎样带领公司一次次度过难关,再对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后期不断发展壮大进行采访,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推进,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实现内容上的深刻性。持续追踪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有效采写方式,因为一件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时间较长,这时候不仅需要对事件过程、内容进行报道外,还需要持续地跟进,使报道得到延续性和足够的反馈。

另外,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也能体现出新闻的新意,逆向思维一般具有反常性,在电视台新闻报道中,报道不能始终一成不变,需要突出电视台的特色和台风,还必须时常更换思维方式,以满足观众的对不寻常事物的好奇心,在题材上充分运用逆向思维的形式,例如,“北大才子放弃高薪工作摆摊创业”这种逆向思维的运用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二)电视台新闻采写要实现本土化

在整个媒介系统的快发展下,省市级以上的电视台发展迅速,而县级以下的电视台受资源和设备的影响,逐渐和上级拉开了较大差距,但是这一类比较基层的电视也有诸多自身的优势,比如更容易贴近群众生活[4]。

因此,基层电视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既要兼顾上级对***府工作的报道外,更需要时刻关注当地民生新闻和百姓身边的事件。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家长里短的诉求要比联合国以及外国总统更有看头,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切实需求。因此贴近生活的采写,实现新闻的本土化对电视台新闻工作意义重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也渐渐增强了对电视台新闻的关注,这就需要我国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以广大观众的视角出发,提高新闻采写能力,要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⒖嘉南祝

[1]王红.县级电视台栏目规范与创新[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07).

[2]梁俊杰.浅谈融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借势突围[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10).

电视新闻写作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编辑 创新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手机端的完善使得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对于电视媒体这一传播形式有了很大成都的忽视,但是不得不说,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具有的实时报道以及广泛传播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电视新闻媒体编辑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创新编辑的问题,给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资源开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下文简单的阐述电视新闻编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当下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编辑形式十分的空洞

在我国,电视频道的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受到社会大众喜爱的频道不多,多数的地方卫视播出的电视节目内容是十分枯燥的,对于电视新闻稿的撰写以及编辑更是忽视细节,甚至出现了照搬照抄的现象。在电视节目中,一些新闻节目中常常出现的点评报道常常是使用单一、枯燥的语言,所使用的新闻编辑的方式也没有创新,使得电视节目的新闻编辑形式十分的枯燥,内容十分的空洞,这样在日渐丰富的网络世界之中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

1.2当下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编辑形式过度侧重***治性

就电视新闻来说,传播的内容都是有助于提升公民思想健康的,也就是播出的内容以当下的***治形势、国际时局形势等等,对于传播我国的健康积极的思想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些***治新闻稿对于大多数的公民来说并没有关注到他们切身的利益,也没有真正的从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为了提升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阅读兴趣,我国的新闻媒体人在编写新闻稿的时候应当从社会大众的切身生活角度出发,对一些***治新闻进行筛选以及编写技巧的注意,使得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重新上升。

1.3当下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编辑形式具有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在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对新闻的时效性进行确认,新闻对于社会大众的生活意义在于人们能够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就高度且及时的关注,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下,电视是新闻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以及电视新闻编辑手法的一成不变,使得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失去了兴趣,加上一些电视台在进行新闻采访以及编辑的时候存在一些资源、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了电视新闻质量的降低,时效性也大大的下降,并且,在安排电视新闻的时候,一些新闻记者对于新闻内容的安排并不十分的合理,不能真正的提起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兴趣,加上当下电视新闻的途径并不多,网络平台的存在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更多丰富的资讯,电视新闻的收视观众自然就有所流失。

2.1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对于新闻创新能力的认识

为了改善电视新闻稿的编辑质量,首先应当使得记者对于新闻稿的创新性树立一定的创新能力,并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新闻编辑能力,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和创新,为此,新闻的编辑者应当从打破常规编辑意识出发,对传统的编辑思维勇于提出质疑,对新闻材料的创新性进行质疑和创新,不能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思维意识进行新闻编辑,总结新闻现象的创新点,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树立求异的思想,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新闻的编辑,在新闻稿编辑的时候融入编辑者自己的个性,形成独有的新闻编辑风格,这样才能够在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大众的眼球。

2.2新闻编辑者应当从日常的采访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及积累新闻素材

进行创新性的新闻编辑不仅要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新闻编辑,还要在写作技巧以及素材收集方面对新闻编辑者的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首先,新闻编辑者应当在日常工作之余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和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作为新闻编辑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专业水平也不断的提高,这样新闻编辑者在搜集新闻素材的时候对于有价值的信息更有自我独到的判断力,在进行新闻稿件编写的时候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进行素材的利用以及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并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知识积创新完善新闻稿件的编写以及角度的创新,其次,新闻编辑者在进行新闻稿件编辑之前还要对其他的新闻节目进行观察,从其他的新闻报道之中反复思量自己的新闻稿件的编辑,发现自身新闻编辑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思考新闻创新编辑的时候应当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发挥积极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优秀的新闻编辑之中吸取先进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写作技能的升华,提升自己新闻电视稿件的质量和水平。

三、总结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市场地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视新闻在编辑的时候存在许多的问题,并且电视新闻编辑的时候缺少创新性,给电视媒体的新闻事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有效的避免这一不良现象的长久延续,应当对电视新闻的编辑现状进行改善,提升电视新闻编辑者的创新能力以及稿件的编写能力,促进电视新闻的质量提升以及水平提高,为电视新闻事业的长久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媒体市场优势继续发扬,与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公平的竞争,为电视新闻媒体市场注入全新的活力,为社会大众的娱乐生活丰富以及多样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红.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J]. 东南传播, 2010(5):155-156.

[2]费敏.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8):229-230.

[3]唐飞.浅谈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6):331-332.

电视新闻写作篇9

[关键词]新闻;要素;构成关系;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编辑、记者理清创作思路、建立作品架构、进行内容表述的过程,是整理、加工、提炼新闻素材,综合广播电视新闻其他表现要素,进行新闻创作的过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主要是指新闻文字稿的写作。广播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具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作为一种非***的文字语言,它必须与广播声音及电视声画语言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在广播电视新闻各要素的总体构成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考虑写作所具有的广播电视特点,重点是处理好文字稿与声音,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尤其是与画面的关系,又要考虑新闻文体自身的风格和特点,遵照规律,精心构思组织创作。由于广播文字稿与解说词之外的声音的关系同电视新闻写作中解说词同采访同期声以及现场环境声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的内容中,为讲解上的方便,我们将以电视新闻写作中各要素的关系为主来展开相关论述。与传统媒体不同,电视具有声画双通道传播的特点,通过声音与画面所包含的多种表现元素进行信息传播,解说词、文字稿只是多种表现元素之一。了解电视写作的特点,必须首先了解电视声画构成,认识文字稿在整体构成中的位置和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构成元素

电视新闻画面元素主要包括:***像、***表、字幕等。***像是摄像机所拍摄的画面、特技合成画面或动画等。***像元素是电视画面重要、具体特征的元素,把形象、可视的信息直接传递给观众。其中,特技画面、动画画面扩展了***像的表现范围,使画面更加直观、醒目、美观,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表、***形则能够使一些抽象的时空概念、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具体,使观众易于接受。字幕有助于提高新闻时效、强调重要内容、完善信息传达。电视传播的发展也越来越将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增强了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声音元素主要包括:采访同期声、现场环境声、解说旁白声和音乐效果声等。采访同期声是在新闻拍摄时同步收取采录的采访对象的采访谈话。采访同期声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而富于个性化的同期声语言,还能够展示采访对象的性格、思想和感情。现场环境声对于烘托现场气氛、增强临场性和新闻真实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解说旁白声在表现抽象、思辨、概念化的内容时,具有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作用。音乐、音响效果声主要是指后期制作时所配上的声音,有利于表达某种情绪、营造某种氛围,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表现力。

二、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画面的构成关系

文字稿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成为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是新闻文字稿通常的和主要的形式。我们研究的是以解说旁白形式出现的文字稿与画面的关系,是属于声画关系的一种。

文字稿与新闻画面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不同的报道形式的主从关系不同,声画各有侧重,但在大部分新闻节目中,声音即文字稿解说占主导地位。只有在一些现场性较强的新闻、欣赏性新闻以及强调过程和细节展示的新闻报道中画面占据主导地位,解说词仅起解释、说明、补充等作用。电视新闻中文字稿与画面的构成关系有两种:声画统一和声画并行。

1.声画统一。解说词与画面协调统一,二者内容基本吻合、同步推进,相互补充、配合,实现完整的视听信息的传播。声画统一是声画关系中常见的,也是最适合于电视新闻表现的一种声画关系。在这种声画构成方式中,解说词可以发挥其作用和优势。

(1)介绍新闻要素,补充背景材料。具象的画面很难明确、完整地表现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内容,而这是文字稿的优势。

(2)阐释抽象理念,增加内容厚度。画面本身不能对作品的内涵、新闻的主题、深邃的思辨进行充分的阐释和表达。解说词则善于表现画面形象内部所蕴涵的思想、哲理、知识这些抽象的理性观念. 对于深化作品主题、增加内容厚度有较大作用。

(3)表现非现实时空。画面不能再现过去记录,运用解说词则可以轻易地追述过去、预测未来的情形,表现时空比较自由、不受限制。

声画统一由于文字稿与新闻画面的同步性而易于为观众所理解、接受。但同时地要注意在内容上一目了然、画面剪接频率较高的段落中,若解说词与画面内容完全同步、吻合,类似于“看***说话”式的***解新闻内容,就会显得幼稚。因此,除了运用声画统一这种声画构成关系外,电视新闻中较为常用的声画关系还有声画并行。

2.声画并行。解说词不是简单重复、说明画面内容. 二者相互***、不完全相同. 但所表现的内容、主题是一致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从而使解说词与画面构成和谐的整体,使新闻传播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运用声画并行的构成方法时,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解说词与画面的内容尽管不尽相同.但一定有关联,不得出现声画“两张皮”现象。二是声画并行并不等于滥用“万能镜头”、中性画面。

三、广播电视新闻文字稿与采访同期声的构成关系

解说词完全能转述采访同期声的内容,但转述的内容却不具备采访同期声的实证性、权威感和感彩,所以,解说词不能取代采访同期声在新闻中的地位。在采访段落中,处理解说间与同期声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解说词与同期声相互补充、合理搭配、形成节奏;二是为强调某些关键信息、突出某些重要内容,解说词与同期声可以适当重复。

四、广播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现场环境声的构成关系

现场环境声有助于烘托现场气氛,增强现场性和新闻真实感,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元素。现场环境声与解说同共同承担传播功能,带给观众完整、真实、朴素的视听信息。

电视新闻写作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象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要求

1.1 全景拍摄要求

全景拍摄也称大景拍摄。主要指摄取新闻场景全貌的电视画面。全景拍摄由于拍摄空间广阔,能够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等做好交待,并能够有效烘托氛围,使电视画面有人有景较为全面。其在电视新闻摄像中较为常见。

1.2 中景拍摄要求

中景拍摄相比全景场面较小,其对人物拍摄通常为3-5人每幅,对场景拍摄也只能选取部分。更多是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进行有效衔接,让受众观看到画面细节内容,集中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在摄像过程中也较为常用。

1.3 特写拍摄要求

特写主要指通过“特写镜头”进行拉近拍摄,将人、物进行局部放大处理,从而产生画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取景范围相对较小,画面内容也相对单一,却能够在周围环境中有效突出表现对象的特点,从而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达效果。此外,特定镜头能够有效体现人物的细微情绪变化,展示人物心灵深处的动向,让受众通过视觉与心理的感触而引起共鸣。如果把特定画面和全景、中景画面等相融合,就能造成大小、强弱、远近等不同感观,形成独特的蒙太奇效应,从而丰富电视画面。在普通电视新闻中,大都用于突出领导、表面新闻人物情绪和心理变化等,因此要合理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则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引起反感。

1.4 画面稳定要求

电视新闻摄像要求选择适当角度平衡拍摄,要求摄像机镜头保持稳定,通常每幅3-5秒为宜,而不可随意推、拉、摇动机器,以够造成画面不稳而影响新闻画面效果。

1.5 空镜头运用要求

空镜头主要指画面里没有人、物、景等的镜头,又可分为写景、写物空镜头两种。写景时通常使用全景、远景称为风景镜头;写物时通常运用特写、近景等,其具有三种功能:一是体现新闻发生环境,如“幽静的山林” “宁静的村庄” 等;二是体现新闻发生时间,如“朝阳” “月色”等;三是体现人物情绪,如破碎的酒瓶、燃烧的烟头等。通过空镜头能够促使受众联想,烘托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等。

二、电视新闻拍摄的主要技巧

2.1 体现新闻摄像的个性化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专业艺术,电视新闻记者在摄像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同时体现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行为特点。电视新闻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点主要体现在正确选择画面内容,合理处理画面构***,科学运动摄像技巧、有效组织画面语言等方面。摄像时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占据重要作用,其更多是以新闻记者的想象力加以展现出来。好的电视新闻作品,既与编导、编辑、合成等环节密切相关,更与新闻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及其想象能力密切相关。

2.2 体现新闻摄像的想象力

想象通过是进行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应用于电视摄像中也同样如此。然而,电视摄像时大都注重稿本内容却未能充分发挥新闻记者的丰富想象力,造成因固定镜头过多而影响摄像技巧的灵活运动,给新闻编辑带来许多不便之处,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记者的丰富想象力来源于其自身艺术修养和日常工作积累,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引导摄像记者设计和选择新闻素材、环境、摄像角度等,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引起受众共鸣。摄像记者在发挥想象力时,要求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电视新闻作品、专题片作品等均与摄像记者的丰富想象力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拍摄技巧和手法对新闻摄像质量的影响

电视新闻对事件的传播一般通过***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新闻的主要内容,所以电视新闻的摄影记者对***像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像对新闻内容的表达,因此,摄影记者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摄影能力,以敏锐的判断力和成熟的拍摄技巧来完成对新闻画面的高质量拍摄。一般情况下,摄影人员在进行实地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首先,要保证新闻摄像具有平稳性的特征。新闻摄像最关键的一项技术要点就是要保证新闻画面的“稳”,摄影师在进行推拉摇移等运动跟进摄像中,一定要充分运用相关的经验和技巧使画面在稳中开始,也在稳中结束。在进行特殊的摇镜头拍摄时,也应将镜头缓慢的平行移动,避免画面突变和摇晃使观众产生厌烦心理。其次,要保证新闻摄像具有准确性。新闻摄像所需的准确性不单指日常摄像所要求的曝光控制、画面构***、落幅镜头等方面要准确到位,还指摄像工作人员的摄像要能准确地表现新闻事件的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事件的全过程,保证事件的真实准确性。因此,摄影记者一定要能够对相关摄影技巧熟练操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拍摄准备,迅速进入拍摄状态,保证画面的完整、真实。最后,还要保证拍摄时能够全程匀速运机。新闻对摄像的连贯性要求较高,所以摄像人员在工作中要想实现整体画面的关联统一,就一定要注意拍摄运机的速度,避免忽快忽慢等不良拍摄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每一个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背后都蕴含着新闻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也要具备高超的拍摄技巧、牢固的拍摄基础、深厚的审美底蕴作为强大的支撑,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将更生动、具体、鲜活、富有美感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恩和阿木尔.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J].才智,2012(1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视新闻写作10篇

学习

新闻采编与制作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采编与制作10篇,内容包括新闻采编与制作的热点话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有前途吗。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新闻技工新闻技工一直是国内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刻意避免的办学误区。但笔者认为,这个人才类型恰恰应

学习

新媒体融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融合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融合新模式,新媒体融合发展心得。在这个受各种媒体冲击影响的时代,包括专业媒体、渠道类媒体、社交类媒体为主的非自媒体,到如今日益强大的自媒体,媒体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无论形态如何,内容取胜仍

学习

超市辞职报告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超市辞职报告模板,内容包括超市辞职报告模板,超市辞职报告怎么写越简单越好。请公司各领导审查批准!超市辞职报告范文(2)尊敬的xx:自xx年从事收银工作以来,我一直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因某些个人原因,我要重新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最

学习

毕业论文指导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指导论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范文6篇模板完整版,毕业论文指导记录50篇。(1)毕业论文界定(2)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3)毕业论文与专业思想的培育和拓展1.2毕业论文的性质(17)1.3毕业论文的撰写目的(14)1.4毕业论文的写作原则1.5毕业论文

学习

自媒体时代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自媒体时代10篇,内容包括自媒体怎么一天写十篇文章,自媒体时代收获和感想。“历史的记载必然要溶入时代谬误的阐释。我们关于报刊起源的观点,无疑囿于这种谬误之中。我们多半吧最早的的报刊设想成一种向‘公众’提供‘新闻’

学习

新媒体宣传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宣传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宣传的经验分享,新媒体宣传知识大全。传统的档案宣传手段主要与媒体发展技术条件相关,一般认为传统的档案宣传媒体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广播电视媒体、报刊媒体、户外媒体、主动宣传以及通

学习

建筑装饰材料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装饰材料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主题乐园建筑装饰论文范文,建筑装饰施工论文十篇。本文就装饰材料课程特点与市场调查环节结合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探索其实践规律,更好指导课程教学。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特点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

学习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模板,内容包括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及总结,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方案。四.活动地点:xx区xx镇祠堂小学五.活动流程:8:20----8:30xx区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集合9:00----12:30与孩子们一起做午饭,包饺子13:00----14

学习

广播电视史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史10篇,内容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史历程梳理,中国广播电视史笔记。网络的崛起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把以广播电视历史进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广播电视史学置于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中,一系列新的视野亟待开启。

学习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内容包括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现状分析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设备安装项目种类较多,电梯、中央空调、给排水设备、消防设备、高低压配电设备等。目前我国的建筑

学习

电视新闻编辑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编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论文,电视新闻报道论文。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

学习

新闻专业毕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专业毕业10篇,内容包括新闻专业毕业寄语,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

学习

新媒体运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运营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运营思路大全总结,新媒体运营课程。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于伦敦与中国的时差关系,等到奥运赛事密集的伦敦下午时段,中国已是凌晨2点,大多数人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与国内***

学习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频道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时政新闻论文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论文投稿。Keywords:newschannel,CCTV,newideasfortelevisionnews,internationalization,publicinstrument一.电视新闻传播理念更新总体阐述新闻

学习

新闻采编与制作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采编与制作10篇,内容包括新闻采编与制作的热点话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有前途吗。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新闻技工新闻技工一直是国内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刻意避免的办学误区。但笔者认为,这个人才类型恰恰应

学习

小学生写作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写作10篇,内容包括写作过新年的范文十篇,写作公文必看的十篇。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

学习

网络电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电视10篇,内容包括网络电视节目清单,网络电视精彩回顾。一、网络电视在MP3播放器出现之后,各种CD、录音机、磁带的销量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如同MP3播放器的出现一样,现在的传统电视仍然面临着相同的境遇。网络电视的兴起,究

学习

记叙文写作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记叙文写作论文,内容包括记叙类的文章范文,记叙文写作的各种范文。一、叙事情节的安排情节是指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事件”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

学习

新闻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心理学微论文题目,新闻类心理学论文2000字。1.1萌芽阶段此阶段的时间为1945—1978年,***到“***”期间。新闻工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读者心理,其中代表作品为1956年王中编写的《新闻学原理大

学习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模板,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模板,广播电视论文摘要万能模板。1.1起源传统的电视节目,其***像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及接收等均为模拟信号,都是采用时间轴取样的接触上进行的,并以幅度调制的方式传输。为

学习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6-03随着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中进行真实的操作,符合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

学习

新闻实习报告10篇

阅读(35)

贯穿整一个实习过程并且暗自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似乎是一种无法遣散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并非来自可触摸的失败经历,而是来自实际表现与自我期许的反差;如另一位实习的同窗所言:从理想回归到现实,想到自己的将来,不禁心乱如麻。上述这种说法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