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专业实践篇1
【关键词】幼师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
随着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幼儿音乐教育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新焦点。但是其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突显出来。幼师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水平一直居低不升,教学过程教师对理论的重视也大于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直培养不出来。幼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尽早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促使幼师音乐专业人才能更好的就业。
一、幼师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过程
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一项特殊的教育课程,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挖掘幼儿的各项潜能。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一个结合了舞蹈、演奏等多种实践方式综合进行的实践性能较强的教学课程。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幼师自身必须就得具备非常扎实的实践基础知识。
(二)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学中实践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应式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师为了帮幼儿打好音乐理论知识,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会比较的偏向于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导致我国幼儿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另外,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幼师专业教育也比较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幼师音乐教学实践水平自身就不高,幼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比较的低。因此,培养幼师专业实践性人才是我国幼师音乐教育的需要。
(三)过于重视幼师音乐专业理论知识
受我国应式教育和高考的影响,我国的幼师音乐人才在初中和高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大部分学音乐知识也是为了帮高考加分,或者是进入更好的高校,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音乐掌握掌握能力。因此,幼师音乐专业学生自身会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建设,从而忽视对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师音乐专业型人才是对我国音乐专业应式教育的革新。
(四)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是社会的需要
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幼师音乐人才能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并且,在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过程中也培育了幼师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后,幼师在面对幼儿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时也能解决的更加从然自得。因此,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也是幼师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幼师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幼师自身知识文化素养
音乐本是一门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幼儿音乐教育不仅需要幼师具备基础的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幼师具在文学、历史、地理、***治等其他知识领域都应该有所涉猎。为后期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保障幼师的知识素养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的需求。另外,幼师音乐专业人才在岗位就业后,还应该抱着上进的思想,不断的充实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文化,跟随时代艺术发展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充实自己的艺术涵养。
(二)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指引者、传授者,对其职能和功能一直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如今,社会要求幼师音乐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充分的指导和传授幼儿掌握和获取音乐知识,保障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那么,高校在培养幼师人才时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对幼师的需求和要求,科学、合理的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逐渐融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师的实践能力。
(三)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教师在保障学生幼师音乐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提高幼师音乐专业学生技能课的学分比重。在期末考核时不仅要着重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考核,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考试也不能放水。在平时技能课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中心,通过不断的指引和指导,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奏技能。在上岗之后,在向幼儿进行音乐演奏时,幼师音乐学生才不会感到怯场和困难。
(四)重视幼师音乐人才上岗前实践能力培训
现在不少毕业生都反应,学校的教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内容的挂钩性小,大学生学生的知识无法在社会上充分的施展开来,大学生也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工作生活,大学生普遍失业率都比较的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该要重视幼师音乐人才的上岗前的实践能力培训。要在高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幼师的实践范围,通过大量的实行和情境模拟训练,让幼师音乐人才提前知晓教学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和即将会遇到的难题。在后期上岗时遇到这些困难就不会感到畏惧,并及时、快速的进行处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对幼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的教学需求和提高幼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率,高校幼儿音乐专业导师应该从幼儿音乐专业本身的特点出发,清楚地认识到幼师音乐专业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不断的强化幼师音乐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印亭蓉. 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J]. 时代教育,2016,17:200.
幼师专业实践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特点 实践障碍
伴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益关注,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逐渐在教育理论界达成了共识,幼儿教师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特点。但在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离专业化的水平还差的很远,对幼儿教师专业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对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实践障碍进行思考分析,明晰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找出差距,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指出努力的方向。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学科和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能力是核心
专业知识是体现幼儿教师专业特点的最重要的依据。l.s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1]可见,幼儿教师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有广博的学科性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与情景教学的复合性知识体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能力则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实践能力要求幼儿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时,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快速思考和探究,根据现场的情况调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作出创造性的行动。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朝夕之功,是教师经常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由权威角色向多重角色转换是关键
《纲要》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幼儿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由此看来,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幼儿教师应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包括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2]可见,随着《纲要》)的颁布,学者们的倡导,教育行***部门的宣传,由权威角色向平等角色转换,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过渡是广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合作精神与反思能力是重要保障
幼儿教师除了与幼儿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外,还要和其他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提倡教师的合作学习。他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在团队中学习,通过教师成员间的相互对话,使个人的思想在团体中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彼此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见解。[3]家庭与社区也是幼儿教师合作的重要对象,《纲要》总则第三条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教师除了要利用家庭、社区的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优良的大环境外,还要多和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幼儿在园所获得的经验能延伸到家庭中;同时,让每个幼儿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独特经验能在园中得到共享。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不断修正,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4]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就要对一日生活的实际教育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批判反思,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上方面是笔者结合《纲要》和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特点所做的归纳与总结。但这些特征能否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得到体现?根据笔者多年幼儿教
师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是和教育理论脱节的。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liu&feng,(2005)认为,近20年来中国幼教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是一种由上至下的改革,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脱节。(2)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改革脱节。(3)是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教改与现实情况脱节,现实条件并不配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5]那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实际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抛却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低、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低这些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外,幼儿园内部微观层面有哪些方面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呢?笔者主要从幼儿园内部微观层面来分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障碍。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障碍
(一)幼儿园内部管理层面
1.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主权欠缺。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主要应表现在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而实际情况是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受到教育行***部门、社会公众、园长、保育主任等多方面的控制,幼儿园教师的自主权有争议,决定权受到怀疑,教师权威也遭到严重挑战,由不懂幼教的人来领导幼儿教育的现象并不鲜见。[6]除了教育行***部门的控制及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清等外部因素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的发挥外,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很多幼儿园都有由上而下制定的一系列的繁琐的规章制度,在层层制度所包围起来的工作环境中,常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事务性的忙碌中,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仔细观察孩子、研究孩子,不能自由安排教学时间和工作内容,教师成了僵化制度的实施者、秩序的服从者,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的工作使教师失去了创造力和个性,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挥。
2. 业务培训得不到保障。我国幼儿教师的入职的门槛较低,一般是中师学历,求学期间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素养不足。工作后,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缺乏计划性,由于受到资金、时间、人员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会极少,忽视对保育员的培训。[7]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更无法保障他们培训的权利。即使在一些能提供培训机会的幼儿园,培训效果也值得商榷,往往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目标,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业务培训的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激发不起幼儿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幼儿教师个人意识及能力层面
1. 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正是脱离科学研究使幼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尊严。[8]尽管学者们满怀振兴幼教事业的豪情来大声疾呼教育科研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实践中的很多幼儿教师却意识不到科研对他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仅凭有限的经验应付各种问题,漠视实践中的情景性的教育问题,无法进行分析、总结与提升,所以就很难探究其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更谈不上用教育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理性分析并做出行动。这种状态导致他们研究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其教育观念、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影响了他们对幼教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也造成了现实中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2. 专业发展意识薄弱,职业倦怠突出。幼儿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应该对幼教工作有着深入理解与强烈的认同感,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幼教事业中,明了幼教事业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改善自身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但现实中很多幼儿教师不了解自身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到幼儿园教师职业本身有很大发展空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幼儿教师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状态。思想观念的偏差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勤于钻研及反思探究的敬业精神,无法灵活机智的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少幼儿教师对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乐趣,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3. 家园合作与团队学习流于形式。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低水平影响了其与家长们的合作关系。由于无法对幼儿行为进行仔细观察、探究、分析与思考,导致幼儿教师不能正确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无法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家园合作”只停留在诸如向家长谈谈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午休情况等形式主义的合作上。同样的原因使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无法根据幼儿的兴趣准备教育活动的内容,所谓“团队学习”只不过是讨论如何将计划好的教材内容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这种脱离了幼儿,
只是单纯“准备教材”的合作也流于形式主义,难以擦出思想的火花。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府、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在宏观层面***府部门要加大投入,改善幼儿园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制定可操作性的***策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幼儿园要改革内部管理,唤醒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注释: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j].早期教育,2009,(3):7-9.
[2][8]邓泽***.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51-52.
[3][9]胡金姣.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8):60-62.
[4]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40-42.
[5]朱家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j].幼儿教育,2009,(4):9-10.
[6]陈金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阻碍因素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34-37.
幼师专业实践篇3
【关 键 词】幼儿教师专业化;区域均衡发展;实践;探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这无疑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和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需求的不断加大,民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层出不穷,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多数民办和私立幼儿园根本聘不到专业的幼儿教师,即使是国办幼儿园,也常常由于受人事编制等方面的限制,很难聘任到专业的幼儿教师,许多普通师范和音乐专业教师被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来,这就使得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下滑,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尤其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门的重视,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探讨。
一、创造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氛围
这里所说的区域氛围是指由当地***府、教育局、幼儿园(学校),为幼儿教师发展所提供的***策和各种条件保障。在现实中,幼儿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很少看到有专门的文件或意见针对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这次《纲要》的实施,从国家的层面上,为幼儿教师的发展营造了大气候、大氛围、大保障。为了区域幼儿教师的均衡发展,当地***府应该在***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给予保障。要根据本区域幼儿教师发展的现状制定专门针对幼儿教师培养的***策和意见,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纲要》提出的幼儿教育发展目标。缺少***府的支持和投入,幼儿教师的区域均衡发展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地方教育局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整体谋划区域内幼儿教师的均衡发展问题,为地方***府制定***策提供依据;充分利用行***手段,协调各行***、培训、业务部门,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搭桥铺路,提供便利条件,保障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畅通无阻;幼儿园是幼儿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摇篮,要鼓励和激励教师的发展和进步,拓宽培训渠道,积极开展各种学习和研究活动,逐步引领教师走自我成长之路。
二、抓好全员培训,为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奠基
由于区域内幼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带来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幼儿教师大多集中在公办园和一些规模较大学校的校带园,而私立幼儿园、农村学前班(园)多是一些非专业幼儿教师任教。对此,由主管幼教的行***部门和幼教业务指导部门进行培训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开展全员培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长期从事幼教管理工作,熟悉和了解整个区域内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培训内容因人而定,要“跳一跳够得着”。首先,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培训对象是非专业幼儿教师,主要学习幼教基础理论如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以及教学法等。其次,开展全员理论培训。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以上级下发的培训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集中培训学习,重在让全体幼儿教师掌握和了解幼教发展的动态和一些前沿理论。第三,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是一些专业技能差的私立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和校带园幼儿教师,主要以培训音乐、美术等技能为主,如简笔画、幼儿舞蹈、电子琴伴奏、讲故事等;第四,科研培训。培训对象是园长和专业幼儿教师,主要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当前幼教领域研究的趋势。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培训,基本上保障了幼教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区域内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均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好园本培训,为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铺路
园本培训是幼儿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识,园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被广大幼儿教师和教师培训者所认同。对此,各地区对校本培训(园本培训)纷纷制定实施意见,确定工作目标和实施策略。我们在贯彻落实各项实施意见的同时,根据幼儿园工作实际,从提高认识入手,突出“三化”,确保园本培训有序、有效的开展。
首先,提高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园本培训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操作中更应侧重后者,即要认识到园本培训能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着引领、导向和支撑作用。二要认识到园本培训个性化。园本培训必须突出它的个性,也就是说要突出园本培训的特色,园本培训如果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园本”。每个幼儿园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各不相同的教育经验和人文底蕴,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幼儿园要结合本园实际,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既考虑继承又要考虑发展,创设富有特色的园本培训,以促进教师教育风格的形成,促进向名、优、特幼儿园行列迈进。三要明确认识园长、教师在园本培训中的责任。园长是园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对园本培训全权负责,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园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规划,确保园本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全责。教师的主动学习又是园本培训的关键,因此教师明确学习动机,把个人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幼儿园发展联系起来,找准发展个人特色和幼儿园办园特色的结合点,主动参与园本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速自身专业发展进程。
其次,园本培训要坚持“三化”。一是园本培训工作化。园本培训工作化就是要把培训与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挖掘工作中潜在的教师教育的功能因素,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不忘教师的培训,使培训走向工作,工作贯穿培训。幼儿园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把园本培训单列出来,势必增加幼儿园的工作负担,而且,园本培训离开了学校的日常工作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使园本培训工作化则必须把培训与幼儿园学习、教学、教研、科研以及其它的各项主体活动相结合,把它们作为培训教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时时不忘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不断的强化,逐步使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觉接受培训和教育,已达到园本培训的最终目的。二是园本培训主题化。园本培训就是要以一个主题或主线来组织实施。在过去的培训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把一些零散的、热点的东西拿来作为学习和教研的内容,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还达不到系统提高的目的。培训是一项系统的、立体的、全面地、目的性很强的工作,不仅仅是学习几篇文章。因此,需要在一定的主题或主线下合理组织培训内容,融观念与理论、科研与教研、教学与活动三结合的大培训系统中,使园本培训更具目的性和实效性。三是园本培训科研化。科研的先导作用已被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园本培训也应走科研的道路,即园本培训要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开展。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增强园本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突出园本培训的超前作用,使园本培训更科学、更规范、更超前。同时,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使园本培训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的土壤和共享资源。
四、抓好示范园的“传、帮、带”,为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架桥
幼师专业实践篇4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特点;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远远未达到专业水平,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
伴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益关注,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逐渐在教育理论界达成了共识,幼儿教师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特点。但在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离专业化的水平还差的很远,对幼儿教师专业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对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实践障碍进行思考分析,明晰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找出差距,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指出努力的方向。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学科和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能力是核心
专业知识是体现幼儿教师专业特点的最重要的依据。l.s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1]可见,幼儿教师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有广博的学科性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与情景教学的复合性知识体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能力则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实践能力要求幼儿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时,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快速思考和探究,根据现场的情况调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作出创造性的行动。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朝夕之功,是教师经常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由权威角色向多重角色转换是关键
《纲要》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幼儿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由此看来,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幼儿教师应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包括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2]可见,随着《纲要》)的颁布,学者们的倡导,教育行***部门的宣传,由权威角色向平等角色转换,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过渡是广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合作精神与反思能力是重要保障
幼儿教师除了与幼儿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外,还要和其他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提倡教师的合作学习。他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在团队中学习,通过教师成员间的相互对话,使个人的思想在团体中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彼此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见解。[3]家庭与社区也是幼儿教师合作的重要对象,《纲要》总则第三条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教师除了要利用家庭、社区的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优良的大环境外,还要多和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幼儿在园所获得的经验能延伸到家庭中;同时,让每个幼儿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独特经验能在园中得到共享。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不断修正,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4]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就要对一日生活的实际教育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批判反思,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上方面是笔者结合《纲要》和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特点所做的归纳与总结。但这些特征能否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得到体现?根据笔者多年幼儿教师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是和教育理论脱节的。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liu&feng,(2005)认为,近20年来中国幼教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是一种由上至下的改革,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脱节。(2)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改革脱节。(3)是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教改与现实情况脱节,现实条件并不配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5]那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实际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抛却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低、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低这些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外,幼儿园内部微观层面有哪些方面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呢?笔者主要从幼儿园内部微观层面来分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障碍。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障碍
(一)幼儿园内部管理层面
1.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主权欠缺。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主要应表现在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而实际情况是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受到教育行***部门、社会公众、园长、保育主任等多方面的控制,幼儿园教师的自主权有争议,决定权受到怀疑,教师权威也遭到严重挑战,由不懂幼教的人来领导幼儿教育的现象并不鲜见。[6]除了教育行***部门的控制及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清等外部因素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的发挥外,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很多幼儿园都有由上而下制定的一系列的繁琐的规章制度,在层层制度所包围起来的工作环境中,常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事务性的忙碌中,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仔细观察孩子、研究孩子,不能自由安排教学时间和工作内容,教师成了僵化制度的实施者、秩序的服从者,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的工作使教师失去了创造力和个性,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挥。
2. 业务培训得不到保障。我国幼儿教师的入职的门槛较低,一般是中师学历,求学期间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素养不足。工作后,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缺乏计划性,由于受到资金、时间、人员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会极少,忽视对保育员的培训。[7]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更无法保障他们培训的权利。即使在一些能提供培训机会的幼儿园,培训效果也值得商榷,往往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目标,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业务培训的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激发不起幼儿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幼儿教师个人意识及能力层面
1. 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正是脱离科学研究使幼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尊严。[8]尽管学者们满怀振兴幼教事业的豪情来大声疾呼教育科研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实践中的很多幼儿教师却意识不到科研对他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仅凭有限的经验应付各种问题,漠视实践中的情景性的教育问题,无法进行分析、总结与提升,所以就很难探究其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更谈不上用教育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理性分析并做出行动。这种状态导致他们研究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其教育观念、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影响了他们对幼教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也造成了现实中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2. 专业发展意识薄弱,职业倦怠突出。幼儿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应该对幼教工作有着深入理解与强烈的认同感,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幼教事业中,明了幼教事业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改善自身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但现实中很多幼儿教师不了解自身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到幼儿园教师职业本身有很大发展空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幼儿教师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状态。思想观念的偏差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勤于钻研及反思探究的敬业精神,无法灵活机智的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少幼儿教师对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乐趣,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3. 家园合作与团队学习流于形式。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低水平影响了其与家长们的合作关系。由于无法对幼儿行为进行仔细观察、探究、分析与思考,导致幼儿教师不能正确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无法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家园合作”只停留在诸如向家长谈谈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午休情况等形式主义的合作上。同样的原因使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无法根据幼儿的兴趣准备教育活动的内容,所谓“团队学习”只不过是讨论如何将计划好的教材内容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这种脱离了幼儿,只是单纯“准备教材”的合作也流于形式主义,难以擦出思想的火花。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府、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在宏观层面***府部门要加大投入,改善幼儿园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制定可操作性的***策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幼儿园要改革内部管理,唤醒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注释: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j].早期教育,2009,(3):7-9.
[2][8]邓泽***.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51-52.
[3][9]胡金姣.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8):60-62.
[4]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40-42.
[5]朱家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j].幼儿教育,2009,(4):9-10.
幼师专业实践篇5
2011年12月12日,国家***向全社会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颁布的《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1]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范式、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质量评估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反思型幼儿教师
《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区别于传统幼儿园教师的“忠实技术执行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都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趋势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他们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担当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能建立多元的合作、对话关系;善于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当然,以上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特征,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共同培养完成,职前培养中要以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3]
二、培养模式———实践反思式
《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4]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师院校注重师范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没有把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初步实践研究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思”,只是一个忠实的“技术执行者”,而非一个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对应于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要打破原有的“百科全书式”或“技能培养式”的培养范式,而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4]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在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新思潮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他们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堂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理念上全息浸透,课程体系上全维统整,让学生在实践统整境遇下有了实践洞察和顿悟,让实践成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5]这种实践反思式培养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反思境界,培养了他们的教育实践智慧,为将来最终成为反思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标准》基本内容框架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14个领域。这些基本内容,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体系的“技能型”特点,艺术类课程和师范技能课程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的掌握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还有少量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压缩饼干”,其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其优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较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上手慢。[6]要纠正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的偏向,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处理好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建立与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实践反思式课程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对应《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五个模块: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他们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理念、师德修养的培养打基础;以操作性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为他们的“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以实验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对应于培养他们的高度重视幼儿生命与健康意识,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指导的能力;以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为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教育见习实习、岗前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对应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上述课程体系仅是对应于《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德素质结构的静态的逻辑推论,即使再合理、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如何生成其幼儿教师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发生学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只面对完美的课程体系叹为观止,而应着力于动态生成,发力于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6]
四、课程实施———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上抓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实践整合课程,必须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三个平台”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和幼儿园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包含美术室、声乐室、钢琴室、舞蹈室、行为观察分析室、儿童生理心理实验室等,应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践)任务;学生专业社团应是拓展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应围绕专业发展来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特色需求,如演讲与口才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并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与当地的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广泛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学院的见实习任务,并要积极探索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实践共同体的导师制模式。[6]
实施实践整合的课程体系,必须需要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即专业技能教师队伍、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师队伍既能精于专业技能,又能领会专业技能的目的,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引领到实践反思水平,而不是停留在工匠水平;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要有理论的睿智、批判的反思和专业精神的追求,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感性体验和积累中,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专业辅导教师不仅需要宽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有恰当的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引领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认同、养成职业态度。[6]
幼师专业实践篇6
[关键词]“U-K”专业实践共同体 内涵 特征
[作者简介]胡碧霞(1963-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与教师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高校幼儿园’专业实践共同体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013)、201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编号:2014FX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60-03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符号化的心理表征,而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协商而建构的共识;知识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参与实践的过程,是学习者与他人以及学习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学习应当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关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从事的实践应与其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相一致。“高校―幼儿园”(以下简称“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学习情境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结合的平台,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融为一体。
一、“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含义
1.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经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的发展,逐渐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较认可的观点是: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①。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构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生活于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与成长经历,每个人的个性品质、能力水平、信念与价值观千差万别。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求同存异,逐渐对自己在共同体中的地位、角色、权力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逐步认同、内化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念,进而对共同体产生强烈归属感。这种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的情感体验成为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或组织不同,共同体具有强烈的精神特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应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是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每个成员更追求个人精神需要的满足,渴望在共同的活动中与其他人建立起和谐相处的温暖而美好的关系。虽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某些方面的自由,但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带着拥有这个温馨的世界的愿望。
2.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美国学者莱芙和温格首次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们认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②。学习的过程实则是个人在实践共同体中由个体学习者向社会实践参与者转变的过程。实践共同体是由许多信念相同、目标一致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拥有共享的文化背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实践共同体的成员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并以合法的角色参与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身份也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再转向某一专业领域的实践示范者。
“视学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成员资格的一个条件,而且学习本身就是成员资格逐渐形成的形式。”③“合法”是指随着在实践共同体中活动时间的延长和学***验的累积,学习者能合理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程度;“边缘性”意指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参与有价值活动的程度,还包括学习者成为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距离。“合法的边缘性的关键,是新手进入实践共同体并获得所有共同体成员所必需的资格。”④“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术语描述了一个新手成长为某个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历程。对于某一领域的新手而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不仅为他们提供一个观察其他成员实践活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为新手建立了复杂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长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以为新手提供内化共同体实践文化的机会,使实践共同体中的新手逐步成长为专家。
在实践共同体的真实活动中,学习者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认真模仿专家言行,观察并分析其他成员的专业行为,能使用共同体中通用的专业术语进行交流并根据共同体的规则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随着共同体活动经历的丰富,学习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一些专门的技能,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逐渐向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身份转变。他们的专业自信随之增强,在共同体中的专业影响力日益扩大,还可指导后加入共同体的新手进行专业学习,并实践着共同体的文化。换言之,学习者在适应共同体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最终成长为某一行业的熟手乃至专家。
3.“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摇篮。专业是“基于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而建立起来的职业群体,它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⑤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专业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规范和行为模式。每种专业内部都有一套专门的术语和技术,构成了独特的“圈内知识”。任何想要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能力训练。
现代社会的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在专业自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由‘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成长过程。”⑥同时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⑦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拥有本专业的共同经验与对价值的理解。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教育理论学习与专门实习,而这种学习与实习的过程都离不开“U-K”专业实践共同体。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指高校与幼儿园基于合作共赢的目的共同建设的、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组织。它具有外显的形式,如高校与幼儿园要签订合作协议、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等。同时,它还是一种主要面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它可以给共同体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高校教师和在职幼儿教师的目标都指向个人的专业成长。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中,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日益丰富,专业实践能力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年轻教师从初入行时生涩的新手,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形式,逐步成长为专业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二、“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特征
1.以专业学习为核心。“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有三种类型: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幼儿园教师。我们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称教师和幼儿园的高级教师视为专业实践共同体中的专家。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实践探索的前沿信息,能够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承担着引领专业实践共同体成长的重任。幼儿园中其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实践共同体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各异,有些人已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些人尚未在共同体中获得较为稳定的地位,他们或者是刚入行的新手教师,或者正在向成熟型教师转变。作为准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践共同体中是具有合法身份但处于边缘地位的新手,他们刚涉足学前教育领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较肤浅,需要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中进行全面的学习与锻炼。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成员都要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展开活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主要有集体教育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及各类游戏活动,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工作包括观察研究幼儿、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撰写反思笔记与教育故事、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能观察并分析幼儿的需要、经验水平与心理特点,能设计适宜的集体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与评析,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新手教师要具备上述专业实践能力,在共同体中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必须认真观察、模仿专家教师和成熟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刻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使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专门术语,并根据共同体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行幼儿园教育实践,努力使自己从个体学习者转变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对于成熟型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在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分析隐含在行为背后的教育观点,在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并向专家型教师迈进。专家型教师是共同体的核心人物,他们在指导新手教师、扶持成熟型教师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信息时代的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时刻都在发展变化,新的教育问题不断出现,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需要更新。专家型教师必须以敏锐的专业触角和开阔的专业视野,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尽管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学习目标各有侧重,但他们共同关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在彼此信任、互相合作的氛围中分享知识、共享资源,构建每个人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2.以专业成长为目标。自接受师范教育开始,教师就踏上了个人的专业成长之路。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教师个人面临的专业问题、遭遇的职业困境各异,因此,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有两类:第一类是高校教师,他们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即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使自己具有深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同时围绕专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学前教育理论创新、幼儿园教育实践改革等方面,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第二类是幼儿园教师,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和幼儿园在职教师。对于其中的新手教师而言,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育热爱幼儿、敬业爱岗的专业精神,锻炼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其中的成熟型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重点则是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中,还有一些堪称专家的人,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如何克服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的影响,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是个人的事。但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通过整个实践共同体的不断进步而获得个人的专业成长的。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的,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教师在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与其他专业实践共同体不同,“U-K”专业实践共同体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统一起来,以育人为根本职责,关注共同体成员的心灵世界,以引领准幼儿教师的成长为核心,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参与式实践为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两类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属于一般的原理,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自主阅读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知识理解和内化后带有个人特色的认知,多是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累积而成”⑧。一般而言,实践性知识很难用语言去准确地描述,学习者主要通过观察、模仿或体验等形式获得这一类知识。此外,实践性知识还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任务相联系,学习者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才能领会其实质。这就意味着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有相当的难度,而“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其成员提供参与幼儿教育实践的适宜条件。
“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⑨实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共同体成员相互介入、密切交往的现实关系中,是成员之间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在“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新手教师与比自己成熟的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他们可以观摩其他成员组织的教育活动,运用所学理论性知识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核心力量,专家教师要以“引导者”“激励者”的身份出现,赋予新手教师合法的身份与权力,指导新手教师参与见习、实习、研讨等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丰富他们的实践性知识,促使他们向共同体实践的充分参与者转化。成熟型教师是专业实践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在专家型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进行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更深层次的专业活动。与此同时,他们也肩负着指导新手教师的任务,在与新手教师共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基于高校与幼儿园双方合作互惠的“U-K”专业实践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为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提供了验证理论、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的适宜情境,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最佳平台,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学前教育理论、改革幼儿教育实践的良好条件。
[注释]
①张志昊,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
②③④⑨ J.莱芙,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7,47,45.
⑤***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⑥胡碧霞.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诠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1.
幼师专业实践篇7
当前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普遍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角色的转变,即成为研究者,最鲜明的特色是教师的反思性发展。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缺乏反思,反思能将工具化、技术化的经验升华到普适性的理论层面,将局部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可适用于多种情况的教学实践当中。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外,反思是提升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对幼儿与幼儿教育的反思
关于幼儿发展的需求和自尊VS.自恋章节中,丽莲・凯兹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敏锐地捕捉着日常中的教学场景进行深刻反思。当代我国独生子女占据着很大比重,但多数家长对于儿童的需要则会出现非理性的满足。作者认为: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某样东西对幼儿好,并不表示那样东西愈多对幼儿就愈好,她将此称为“适量原则”,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相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如果幼儿教师能经常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可以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周围,如对幼儿不切实际的鼓励和表扬,导致幼儿自恋倾向;在幼儿园进行分享活动,缺乏反思活动所产生的利与弊;每天面对的环境创设缺乏理性的思考,是否真的是越可爱越好;教学活动往往追求的是场面的热烈,幼儿的兴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幼儿有价值的教育。她认为,形式上追求幼儿兴奋,很快就会导致幼儿关于这种内容的情感衰竭,若不对这类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只是单纯地看表面上的热闹和兴奋,很难提高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水平,同时也会形成教师不重视内在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乎形式上的“花哨”。
幼儿的成长与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内涵的把握在于,教师要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进行不断反思,同时反思让幼儿教师与理论研究者之间消除距离。反思即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具有理性批判性,因为教师的反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主体精神状态和行为的理性批判。具有理性批判性的反思能力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教育合作交流的推进,幼儿教师在汲取某些理论方法的同时也需思考这些教育理念,以往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每次交流之后,经常会有大面积的幼儿园实施所接受到的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更新知识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若不加思考或实施后不进行反思,缺乏理性的争先恐后地模仿往往会造成“水土不服”,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幼儿园教育中的诸多失误,幼儿教育的长期驻足不前,根源就在于缺乏习惯性的反思能力,集中表现为由于教师缺乏对课程运用的反思。
哈贝斯认为,教育者需要有三个层面上的“思”,一种是“技术之思”,一种是“实践之思”,另外一种是“***之思”。技术之思是一名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反思是否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实践之思是教育者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理论体系,并对此进行反思批判和质疑,进行自我剖析;***之思是最高层次的思考,在前两种反思的基础之上掌握宏观的教育理念,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对教育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革新精神,需要胆略。幼儿教师要想很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必不可少,同时应具备一种对问题的反思批判精神,另外,就是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革新,在不断的螺旋式循环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丽莲・凯兹在关于专业幼儿教师对小三轮脚踏车的争执这一议题的阐述中,读者读后有种畅快淋漓、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是专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幼儿教师要想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认同,首先就需要有专业意识,若非专业人员也同样有此教育认识和见解,专业则不存在。很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她们往往缺乏在专业智慧方面所具有的“感受、判断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和转化教育矛盾、冲突的机智;迅速做出教育决策和选择,根据实际对象、情景和问题,改变教育行为的魄力”。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没有把它看做是“专门化的职业”,甚至还被称作“高级保姆”,这就是非专业人员在面对幼儿教育问题情境时往往会与幼儿教师的操作行为或想法相同或相近,人们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目前幼儿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欠充足,其专业程度发展不明显,没有形成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丽莲・凯兹认为非专业行为指出自个人喜好或常识,而非出自专业知识或经验的行为。他们不会考虑“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什么”,他们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审视。缺乏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往往在遇到问题情境时很少会考虑这样一种问题会带给幼儿何种发展的机会,多是进行问题“熄火”,与非专业的人员的做法相同,或者不如非专业的人员。
幼师专业实践篇8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学科负责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幼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师资素质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师资培养的摇篮――职前教育,则是决定师资素质水平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也为改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创榛劈荆,但是仍然步履维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前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究其原因,美国重视职前教师的培养是其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美国***府及***门不断提高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强调以“高质量的教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理念,以为所有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确保美国在世界各项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了解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可以为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有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实践取向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目标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体现了对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终极诉求和价值定位,并且决定课程方案、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确立依据是全教协会制定的初级标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促进儿童发展和学习、建立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能够对支持的幼儿及其家庭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和评估;使用各种发展的有效方法;运用内容知识建构有意义的课程;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早期儿童领域的体验。可见,全教协会制定的初级标准中注重幼儿教师在支持、引导、组织幼儿学习、家园合作中的实践能力。初级标准是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依据,但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在确立培养目标中仍可有所变通,结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定位,制定适宜化的培养目标。
以伊利诺伊州的三所学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森林湖学院、哈罗德华盛顿学院为例,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全教协会的初级标准基本一致,其目标的终极指向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为营造一个公平、团结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做出努力。森林湖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育专家的咨询、监督和评价下,每一位学生能够学会在课堂上表现得自信,能够机智灵活地应对他们的学生并且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哈罗德华盛顿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获得有关幼儿发展的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使其能够具备在公立或者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知识、能力等素质要求。
通过对三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两个特点。其一,专业取向的价值定位。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培养目标直接表述为培养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员,而另外两所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但是森林湖学院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价值诉求之一,哈罗德华盛顿学院以让学生获得幼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本位,两者均体现了以培养学生成为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员的价值诉求。其二,实践本位的目标取向。三所学校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中青睐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诸如培养幼儿教师使之能够挖掘并发展儿童的潜力、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等。总之,从这些目标来看,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即通过在职前机构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专业能力,达成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的理解,养成解决学前教育领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简而言之,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结构的目标在于为学前教育实践领域培养专业化、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师资,“实践性”是其主要价值取向。
专业取向的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一)高标准的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准入制度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对招生对象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发展初期,以初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后来演化至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20世纪80 年代以来,伴随学前教育价值的凸显,美国逐步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为此,许多州都提高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的招生录取标准,幼儿教育师资选拔工作逐渐趋于标准化、科学化。首先,幼儿教育师资对象的选拔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学生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并综合考量和评估学校的不同专业,再确定是否申请师范专业。另一方面,学校根据专业要求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平均成绩在Bˉ以上的学生方有进入教育专业学习的资格。如果申请人不是本校学生,而是转学自其他学校,或是在其他学校获得学士学位后转学教育专业的,学校需要在考察申请人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对申请人进行面试,以决定是否录取。其次,进入教育专业以后,学生必须保证学成绩和专业学习成绩在Bˉ以上,并且在教学实践课上展现出基本的教学才能和良好的个性素质,唯有此,学校方可批准其参加小学和幼儿园的实习。没有经过实习的学生仍可以毕业拿到学士学位,但是不能得到教学证书,也就是说不具备到公立学校教学的资格。
(二)多元化的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的课程设置并非千校一面,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样态,体现了限制和自由、专业和广博、理论与实践的共生共融。 下面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森林湖学院为例进行说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课程结构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入学后,首先修习两年的通识课程,然后再申请转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课程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学科、社会和行为科学、美国历史、外语、写作或演讲、健康、核心领域课程、教育取向讨论会等9门课。其中核心领域课程要求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类学中任意选取一门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修习完通识课程后,方可申请修习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大类。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早期儿童语言教育、早期儿童艺术教育、早期儿童特殊教育入门等;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学校社区经历、教育实践等。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课程,与此相反,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必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比较小。森林湖学院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组成。主修课程包括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美国社会的教育历史、早期儿童阅读方法、初级实地调查、早期儿童教育、健康教育的概念、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辅修课程的性质为选修,但是学生并不具备无底线的自由,学校以分类的形式设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个类别中均选修一门或者两门课程。比如学生必须在发展心理学和应用教育心理学中选修一门,在美国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指导语言的理论与实践中选修两门课程等,学生在完成四年的学习期限并修完学分后,还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方可具备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资格。课程分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完成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
综观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难发现有如下特点。第一,专业定向的实践型工作者。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是由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前领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第二,以通识知识为基础的发展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发展中的儿童,他们充满好奇心、猎奇感以及探究意识,幼儿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和幼儿的相处中游刃有余,否则,可能会在幼儿的层层追问下不知所措。此外,儿童倾向于模仿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因此,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是专业教师,还需是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优秀的人,这样,才能在和幼儿的日常相处中对幼儿潜移默化地施以积极影响。第三,多元维度的课程取向。美国幼儿教师职前机构涵盖的课程领域非常丰富,既有基础理论课,又有专业技能课,并且各个课程领域设置多元的课程科目和内容供学生选择,体现了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精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
(三)标准化的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评价制度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机构的毕业考核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修习完成学校要求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时学分,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面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必须要修习完学校规定的课程,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而且必须参加和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美国80%的州对教师资格的认证评估采用的是ETS普瑞西斯评估体系(Praxis Assessments),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为职前和新手教师设置了名为Praxis series的评估考核系列,考核内容涉及教学原理、学习知识测试、学科知识测试以及课堂教学实际的考核评估,课堂教学实际考核评估包括教学计划与准备、教学情境、教室环境、教学过程、教师责任等内容。这一系列的考核包括三个部分:Praxis 1为学业技能评价,对学生进行读写和数学技能的测验,选拔学生进入教师计划;Praxis 2为学科专业评价,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Praxis 3为课堂行为评价,考察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组织、课堂情境创设、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责任等四个方面,合格者可以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发展完善是奠基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之上,这给予我国的启示是发展学前教育不仅要重视并推进幼儿园的发展,更需要着力改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发展。此外,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的发展机制对我国仍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培养体系的制定应结合实践需求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培养结构以及评价机制均体现了以实践需求作为价值参考依据的性向。职前培养目标以造就能够胜任幼儿教师职业、掌握专业技能、获得实践能力的人为导向。培养结构中无论是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科目的构成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来源均是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将其体现在课程体系当中。在评价体制中,以能否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为标准,并且在教师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中既包括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包括实践能力的评判,充分体现了对职前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因此,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制定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路线,也就是以实践需求为准绳,进而设定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体系结构。比较而言,在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不同层级机构中,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考核的制定依据多是遵循惯例或者专家定向,而未考量到幼儿教育实践的需求,导致幼儿教师成为“理论巨人”“行动矮子”,甚至一些学生因为对幼儿教育实践的认识较少,导致很难理解相关教育理论,陷入食古不化的境遇。并且这种问题在高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中尤为严重,从而不仅使优秀人才未能充分发挥其潜能,还导致了幼儿教育实践的人才缺乏。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认识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获得优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科学化、专业化的认识。从其培养体系中可以映现相关观点。首先,幼儿教师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本。这体现在职前培养机构中重视幼儿教师能够发挥儿童潜力,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能够和家长、社会积极沟通,为幼儿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对幼儿教师这些能力培养的终极诉求在于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其次,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广博而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这来源于对幼儿教师所需素质的基本认识,广博知识可以涵养幼儿教师的人格,并且增强其学习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以及多样化的儿童需求。与此同时,专业的知识技能使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地引领幼儿发展。最后,实践历练是幼儿教师的必修素质。在美国不同层级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准幼儿教师了解、研究、参与幼儿教师实践,以获得相应经验,提升实践素质。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种类繁多,在课程设置上却出现了大同小异的现象,并存在以钢琴、舞蹈等技能课为主的怪象。虽然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技能,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幼儿教师素质的核心。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误区,认为幼儿教师是技能取向的专业,而忽略了幼儿教师的本体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规范幼儿教师培养标准
美国幼儿教师在修习完相关课程并达到标准之后,必须通过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方可具备从教资格,并且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而专业。我国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入资格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幼儿教师的初始学历过低。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整体不高,以专科居多,在农村地区,甚至有初中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直接担任幼儿教师工作。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并没有得到认同,仍然把幼儿教师看做“保姆”,认为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保育,而忽视了幼儿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价值。其次,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缺乏科学性、专业性以及有效性。在我国,2015年以前,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这导致一些师范生并未达到幼儿教师的资格要求,也能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另外,针对非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环节考察的知识多以识记为主,面试环节本意是注重申请人的实践能力的考察,但是,由于面试题目大同小异,申请者在考察之前早已做好准备,本真价值难以发挥。显而易见,这种考核形式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相对较差,无法真正有效地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挑选出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意识和能力的幼儿师资后备***。
幼师专业实践篇9
【关键词】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研究报告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教师专业化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席卷全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幼儿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和推动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方略。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也推动了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策略以及职后培训方式的研究。
一个幼儿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用“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自主的、情境化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智慧经验的体现。由此看来,把好实践能力培养关,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准入、考核、工作等方面能持续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以下简称《规程》)等新的学前教育***策法规的出台,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幼儿园课程实施密切相关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更是成为师范院校教师们备加关注和探究的课题。《专业标准》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全国不少省市的幼儿教师国家编制招考更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不仅幼儿教师教育培养院校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幼儿园更加重视,因为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
如何以学生为本,参加实践,教学研讨,系统引领,全程体验,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石,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活动设计”课程是各个层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了传递 3~6 岁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任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挺高,教师不仅要有关于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非常熟悉。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是幼儿园师资建设的核心任务。纵观历年来的各种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发现,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甚少。一直以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规律不是“知识模式”,就是“技能模式”,而且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居多。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职前培养)以及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各种职后培训就可见一斑。因此,该课题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研究假设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旨在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有如下两方面的假设:
(1)职前幼儿教师(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能会超越职后幼儿教师(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不一定就要成长在公办园中。
(二)现状调查
我国幼教师资质量不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学历层次普遍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要低,培养职前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弱,很多都是非专业师资力量改行来任教。职后培训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培”和“省培”,但多人集体听讲座的形式,只能是扩展视野还可以,真正有效提高每一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恐怕还要打个问号。实际工作中,职后幼儿教师依赖现成的《教师指导用书》中设计好的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居多。不管是职前还是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均堪忧。
职前幼儿教师一般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方法提炼+演练实践”的模式, 借助案例,来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每个内容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儿童诗)、情境表演、弹琴、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并根据教育活动设计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展示。
大多数师范院校在培养职前幼儿教师时,会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突出学以致用,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及时提升学生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也不容乐观。从最近一次的幼儿园特级教师评选现场来看,在规定的45分钟内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并展开说课,几乎没有出彩的教学设计内容,整体水平偏低,作为特级教师在教学方面还要起引领作用,令人堪忧。但是,在全省幼儿园教学能手比赛的现场,能看到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设计,看来给的时间充裕,教师集体研究,领导重视,教研共同体多次磨课,还是有利于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的。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从国培情况看,主要有这么一些方式:
1.观摩交流、集中研讨
安排职后幼儿教师置换到示范园跟岗学习,或由示范园的优秀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授教学经验,建立城乡幼儿教师交流制度。
在加强实践能力培训的同时,着眼于观念转变和理念更新,实现示范课―听课―评课相结合的园本教研机制,以此方式提升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听取专家讲座和优秀一线教师主题报告、讲座等方式的理论,与专家交流、案例分析(主题式视频切片)、主题研讨、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论文、模拟上课等方式获得参与式体验和实际问题操作与解答,以此帮助职后幼儿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育活动设计的技能和素质。
3.课例研究、能力发展
两个以上的学员为一个小组,确定教学内容、备课、授课、评课和反思、修改教案,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分享结果。课例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它以行动研究为首选方法,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这种实践性强、重互动、成本低、易操作的特点恰好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和教研的特点,通过将课例研究引入幼儿园,可快速解决当前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现场诊断
为每位职后幼儿教师提供三种形式的真实课堂实践教学:第一,对每位职后幼儿教师进行课堂话语表达、教师反馈、学习策略指导、启发式教学、课堂导入、教师提问等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第二,每位职后幼儿教师必须参与由“设计、试讲、评课、再讲、再评”等环节构成的“一课三反思”教学实践活动。第三,每位职后幼儿教师须参与现场说课一次,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现场诊断和评选优秀教学设计。
5. 脱产研修、顶岗实习
“幼教国培计划”中,“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培训的重点之一,其模式是组织支教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幼儿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示范引领学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但是,以上这些方式大都是短期的多,开阔视野还可以,回到原位后基本上就抛之脑后了,没有一个长期机制来保证职后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置换脱产研修”也并没有给职前幼儿教师带来多大的收获,有的偏远农村一所幼儿园就1名园长和1名幼儿教师,在职幼儿教师来学习了,留职前幼儿教师1人顶岗,没人指点,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想而知。
(三)课题研究之背景与目的
1.课题研究之背景
前期在做***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课题2006年度项目子课题《以分享阅读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研究》时,就已经对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进行过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从成长途径、园本教研、指导作用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提出5条专家引领的策略: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现场指导,让实践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反思实践,让磨课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分层引领,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网络教研,让交流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些研究结果都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作用。
除此之外,师范院校的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游戏理论”、“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也尝试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追踪研究。1995年师范院校为职前幼儿教师开设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的课程,本课题的研究者中有一直任教此课程的教师,发现单凭关于“教育活动设计”的上课拿学分,是不足以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而且在学习中,“方法”和“内容”的学习往往是分开的,理论的学习无法跟实践结合,学生无法就此建立起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比如“走园活动”,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联合研究活动)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做好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一体化、连续性培养。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基础
(一)“全实践”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下,实践能力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全实践”理念指引下,将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实践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就是要在这种“全实践”理念的理论基础上进行。
(二)教育生态理论
本课题研究以生态学的视角,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运用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热点问题,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深入活动现场观察,同时与职前幼儿教师、职后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她们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路。研究者亲临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活动、拍摄、拍照、查阅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实验、访问等多种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汲取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尽可能地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并进行意义建构。主要两种研究方法如下:
(一)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自始至终主要采取此方法,在若干公办园和民办园开展行动研究,充分发挥各个层次研究人员的研究主体作用,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引导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实践、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二)实验法
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幼儿园进行教学实验,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进行比较、实践检验,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主要选取了52名职后幼儿教师(在公办园任教的有25人,在民办园任教的有27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实验追踪7人从“职前”(师范大专生)到“职后”(民办园3人,公办园4个)。职前幼儿教师就是师范学校正在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在校生。
五、研究路线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分七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2014.1.~2014.2.):搜集资料,准备研究的方案。
1.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框架的建立。
先行研究的研读,有助于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能更好地思考本研究的目的,阐释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同时建立研究框架,才能有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调查表格的设计
本研究中的调查表格是结合本研究的实际需要,了解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专业素质情况和个人成长信息,自制调查表格,要求相关被研究人员――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幼儿园在职教师(包括公办园和民办园)填写电子表格,并保存以备后用。
(二)第二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4.3~2014.6):进行方案第一阶段的实施,实践检验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公办园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质的研究方法必须有足够的资料支持。它要求研究者必须为研究结果中的每一个结论提供足够的资料证据,不能只是列出几条结论或理论。这些资料必须从原始资料中提取,并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因此,本课题研究通过实地拍摄、实践检验和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期望能“让事实自己说话”,更为详尽真实地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
(三)第三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14.7.~2014.8.):实施后的反思,调整下一步研究方案。
条分缕析方案第一阶段的实施情况,围绕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通过反思,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幼儿教师专业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也注重引导职前与职后幼儿教师对教学背后的理念进行敲打,使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和谐发展。最后,调整下一步研究方案。
(四)第四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四阶段(2014.9.~2015.2.):选取若干名准幼儿教师,组织方案第二阶段的实施,分别在公办园、民办园进行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五)第五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五阶段(2015.3.~2015.6.):组织第三阶段的实施,比较研究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民办园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六)第六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六阶段(2015.7.~2015.9.):实施后的反思,分析结果,撰写论文,整理资料,准备结题工作。
(七)第七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七阶段(2015.10.~2016.1.):完善结题报告,完成本课题研究。
六、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一)理论研究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二)实证研究
(1)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2)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
(3)上述这两种比较,分别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中实践检验,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七、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究幼儿教师教学设计方面的专业成长规律。
在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下,实践能力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全实践”理念指引下,职前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缩短职前幼儿教师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就是要在这种“全实践”理念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此外,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运用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热点问题,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1)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因素在起着作用。既有外部因素(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园本教研氛围、引领专家、教学成长环境等),也有内部因素(个人素质,包括个性特点、经验积累、个人的教学基本功、个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2)专家引领是加速器。如果专家引领到位,通过真实课堂、现场诊断、名师示范、观摩实践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智慧,组织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加上个人的基本功、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职前与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专业成长速度都会加快。
(3)如果园本教研氛围浓厚、教学成长环境良好,加上个人素质优秀,即使在民办园中,同一名幼儿教师,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她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都可以得到快速提高,不亚于在公办园中成长的幼儿教师。
(4)职前幼儿教师(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有的会超越职后幼儿教师(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原因是,在校学生只接触游戏化的教育活动设计的训练,而在职幼儿教师会受到社会上“小学化”幼儿园教学的影响,虽然***三令五申要求幼儿园不能“小学化”、“成人化”,但短期内很难解决已经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惯,从而影响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发展。
(二)实证研究
1.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1)在公办园中,同一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职后”明显比“职前”更强。因为,职后幼儿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国家编制招聘考试这一大关,迫于考试压力,比职前更勤奋努力,报相关辅导班刻苦学习,学习动力明显增强,重新好好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知识。考进公办园后,获取教育活动设计经验的途径主要通过园本教研活动(问卷调查中该途径占92%),园长给予教学比赛的机会又多,因此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2)相比较在民办园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小学化”、“成人化”教学的影响,同一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职后”明显比“职前”更差;二是如果民办园园长重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职后培养(问卷调查中,“在职培训”途径占25.93%,“园本教研活动”途径占37.04%),加上原本的通过“师范类教育课程”途径(占25.93%)获得的,那么,同一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职后”明显比“职前”更强。
2.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
在教师教态、教学语言、教案书写、教学目标表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严谨、组织实施、指导环节、幼儿发展评价、教学反思和提问有效性方面的比较:职后胜过职前幼儿教师。
但是在教学设计思路创新、集体研讨、运用游戏的技巧、教学过程活跃方面,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并不亚于幼儿园在职教师。
3.上述这两种比较,分别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中实践检验,研究结果发现
(1)“在设计哪一种方式的教育活动感到较有难度?”方面,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民办园48.15%和公办园80%的职后幼儿教师都感到较有难度;其次就是区角活动设计,民办园37.04%、公办园12%的职后幼儿教师感到有难度;感到设计有难度的还有节日活动,民办园占3.7%,公办园占4%;民办园11.11%的职后教师对“生活活动”设计感到有难度,公办园4%的职后教师还对“游戏活动”设计感到有难度。而职前在校生面对这些都有难度,都在学习摸索中。
(2)“团队合作方式”与“职前、职后幼儿教师携手实践”均能提升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本研究中,以幼儿园多元智能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实验,前者用“团队合作方式”,后者采用“职前、职后幼儿教师携手实践”方式。
前者,每5名职前幼儿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分别从课题解析、无生上课(主要试教者与配合助教者一起完成)、弹唱与多媒体课件操作、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用幼儿园多元智能实践课程的五大领域教学进行试验。
后者由师范学校教师带队,开展“走园活动”,每周固定时间带领职前幼儿教师到实验园,实验园也固定职后幼儿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设计。
结果发现,这两种方式均能提升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3)专家引领的策略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很重要:专家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教学现场指导,让实践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启发反思实践,让磨课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网络教研,让交流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分层引领,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4)幼儿园对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视情况方面,公办园经常培训或定期举行教育活动设计竞赛;民办园各类培训虽然多,但举行教育活动设计竞赛比较少。这样就很明显,职前幼儿教师进入工作现场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公办园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民办园77.78%的职后幼儿教师认为,“参加教育活动设计系统的货真价实的培训”,对提高教育活动设计水平最重要。公办园80%的职后幼儿教师认为,“提高幼儿教师对教育活动设计的认识” 最重要,公办园40%的职后幼儿教师还认为,“参加教育活动设计系统的货真价实的培训”也重要。
关于“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公办园和民办园的职后幼儿教师观点一致,都认为主要应该由“教研组共同研究设计”,其次就是“借鉴专家的教学设计理论”,再次就是“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关于教育活动设计,在民办园,77.78%的老师认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平时的教学实践最为重要”。而在公办园,84%的老师认为“平时的教学实践最为重要”,其次才是“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职前的幼儿教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47-51.
[2]朱丽丽.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6):33-35.
[3]周利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案例教学初探[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24-26.
[4]王薇.从现代职业教育透视专业素养――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5-148.
[5]彭兵,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O):47-50.
[6]沈一心.例谈幼儿园数学教学组织的有效性[J].早期教育,2012,(12):24-25.
[7]陈妍,姜勇,汪寒鹭.“反思”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2):37-40.
[8]常宏.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阶段[J].早期教育,2004,(3):14-15.
幼师专业实践篇10
关键词:缄默知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14-03
一、缄默知识理论
缄默知识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提出。在他看来,“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缄默知识是构成人类总体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后来逐渐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成果都证实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用波兰尼的一句话真切地道出了缄默知识的存在状态――“我们所认识的远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在教育领域缄默知识同样是大量存在的,在日常教学中,缄默知识在教师的潜意识之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不能用语言进行系统表达,也不能通过正规方式进行传授,甚至主体没有意识到但对其教育教学行为和思想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的一类知识,即教师“日用而不知”的一类知识;而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系统表达,教师自己能明确意识到的知识,可以通过正规方式传授与学习的知识,以语言文字、符号、***形、音像等形式存在,显性知识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证实过的客观性知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特征。相对于显性知识,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随着对缄默知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国学者石中英提出了缄默知识特征还具有情境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等特征。[1]
缄默知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波兰尼认为,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优先性。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一切显性知识都有其隐性的根源,默会能力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技能。[2]
波兰尼已经认识到缄默知识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是不自觉的,科学家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对其科学活动的帮助,即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是自发的,不轻易为知识主体所注意。缄默知识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设置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3]正是教师缄默知识的缄默性,不为教师所注意,任缄默知识自发发挥作用,其后果是负面功能的发挥则阻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管理好缄默知识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
缄默知识在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大量存在,对其教育活动时刻产生影响,但轻易不为教师所意识到。由于缄默知识自身的特点,造成教师对其关注不够,忽视缄默知识的存在,实际上,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与根基。主要表现在:缄默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性智慧。
1.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内涵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创新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发展为一个教师职业合格人员的过程,主要包括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等几个方面。[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以上几个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1)幼儿教师显形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缄默知识。无论是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教师规范还是形成教师性格,都是将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用明确语言表述,通过专业培训等正规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达成。其实是对教师显形知识的规定与要求。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也告诉我们,相对于显形知识,缄默知识具有优先性,缄默知识是掌握缄默知识的基础。用他的话来说――“没有缄默知识的显形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达成与完善是以其自身缄默知识为基点。幼儿教师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逐渐积淀在幼儿教师的内心深处,沉淀为教师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这些知识是其接受师范教育,以及后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既是他们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掌握专业知识的“固着点”,也成了支配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行为的“终极框架”。
(2)幼儿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优先性”。与显形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与教育实践有更强的“亲和性”,对教师教育行为影响更大。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缄默知识的支配下进行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既运用了已有的缄默知识,也产生了新的缄默知识,同时,幼儿教师对显形知识的长期运用,慢慢地显形知识也可以内化为缄默的知识,然后以隐性的、不自觉的方式作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进而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缄默知识是非自觉地作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教师不能轻易意识到。在教育现实中,有部分幼儿教师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表现出传统的教育行为,究其根底,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指导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不是那些机械的、显形的知识,而是教师内心真实相信的缄默知识。因此,幼儿教师拥有的缄默知识之于其显形知识对其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具有“优先性”。
2.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智慧。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由于幼儿身心的特点,使得幼儿的发展必须通过活动来完成,决定了幼儿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对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性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体性精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有决定性意义。[5]
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其“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6]缄默知识虽是内隐的,但幼儿教师所做出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要受其已有的缄默知识支配和调节。缄默知识相对于其显形知识具有优先性,与其教育实践有更强的“亲和力”。
(1)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根植于教育实践。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多样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缄默知识的存在。在这里,旨在讨论在教育教学层面的缄默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标准、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7]幼儿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缄默知识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来源于其自身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从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某个活动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性地设计符合本班幼儿原有知识经验水平的活动方案,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幼儿教师从教案怎么写就怎么上,一般不考虑用教案以外的方法和策略,到熟练掌握多种方法和策略,能因时、因地、因内容,熟练自如地运用最适合本班幼儿的方法和策略;幼儿教师从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布置好的有关的墙饰,准备教学直接需要的玩教具,到能深入挖掘环境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激发幼儿主动思考、探索,使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幼儿教师从集体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幼儿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机械地接受集体教学内容,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能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进一步生成新的内容,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8]幼儿教师的这些成长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孩子的关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专家型幼儿教师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专家型幼儿教师的善于为教学活动创设条件,能敏锐地洞察到教育情景中的教育契机,深刻挖掘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觉生成新的教育内容,这些都是专家型幼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幼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不是通过书本学习的,也不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而得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幼儿教师实践性智慧不能通过语言传授,不能通过正规方式传授,只能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专家型教师的模仿而习得的缄默知识。
(2)幼儿教师缄默知识作用于教育实践。缄默知识是通过教育活动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作用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师缄默知识发挥作用的中介,教育行为是缄默知识功能发挥之载体。幼儿教师所拥有的缄默知识是通过教育行为而展现出来的,比如,如果幼儿教师潜在的观念里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那么在教育活动中,他不会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允许孩子作个性化的思考;如果幼儿教师相信孩子是有***的人格,则他就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细心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如果一位幼儿教师相信听话就是好孩子的话,那么她就会不停地强化孩子对纪律的遵守,严格控制孩子的行为,等等。幼儿教师的这些行为都是其缄默的教育观念在起作用,教育行为上就其缄默知识的外在表现,无不作用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在其教育实践中滋生、发芽渐次茁壮,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其生成和作用其实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了,二者是一体的,决然不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徐雅萍.教师的个人理论解读――基于默会知识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B).
[3]刘桂辉,杨钦芬.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2006,(11).
[4]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张晓冬.论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成长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
[6]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