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识论文第1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管理学常识论文第2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管理学常识论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管理学》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是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之一。与其同名或者冠以《高级管理学》、《管理学精要》、《管理学原理》等课程是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和MBA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有关内容还作为公务员考试重要内容进入考核范畴。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的规范和日趋严谨体系的学科,其理论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管理实践,其思维方式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和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流程及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这是《管理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从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来看,除极个别的学生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要投入社会,从事形形的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管理学》教学的使命不光在于传播知识,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而提升超越知识掌握层面之上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传统的做法显然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客观上说,多年来人们对工商管理“华而不实”的印象以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报考热情明显滑坡存在相当的关系。显然《管理学》教学的最重要定位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管理意识、市场意识及竞争意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情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管理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长期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与很多同行一样有着很深的体会,同时也有相当的困惑。
现有的教材和教学体制与机制不利于《管理学》的教学。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大多采用的《管理学》同名教材或相似教材,都是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主编教材,也有部分院校采用主授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但不管哪种情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都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教材从理念上都基于西方理性,尤其是美式理性;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因此,这些教材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大困难。所以,老师和学生在这门课程投入的精力和情感都很大,但在指导实际方面却不很理想,在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的贡献不高。常常是学生把一个个管理名词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充满了激情。但一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门课程一般在本科四年的第一年开课,有时甚至就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课。面对年龄不大,涉世也不深的青年新生,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授课内容很多无法使学生充分接受,学习者常常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了问题的表面而浅尝辄止。由于本课程有较多的鲜活人物和诱人的故事可以传授,所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常常不会太低,但客观上说来,主讲教师通常难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由衷地满意。以至于不少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同仁们都有这样的感慨,管理学难教,越来越不敢教。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俱强,即本课程具有比较完整的科学和知识体系,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强调管理的环境和时代要求。就其理论体系讲,管理学立足历史、人文和职能等主要脉络,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理论及方法,计划编制及组织实施,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管理的实践性通常是指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由于不具备完全符合管理理论的典型条件,因此要求具体管理活动要实施因人、因地、因时、因环境、因管理主体的意***而变的权变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固然与教学主体本身实践知识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容易传播而实践知识不容易传播的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较多的弊端。比如在教学计划安排时没有或很少设置实验和实践学时,即便有也往往是走形式而徒有虚名。还有在考试环节对实验或实践的内容只做参考,并不计入成绩评定。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上还绝对地盛行主讲教师一统天下的模式。所以,现实流行的仍然还是一份考卷定成绩的旧习。
总的说来,管理科学教学中出现典型的“实践迷失”现象,也即为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理论(管理学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难以解决实践问题[2]。突出表现为管理学教学者和研究者“自娱自乐”、“做练习”式的教学和研究,对实践“插不上嘴”(实务界不应用管理学研究成果)。根据实践者的感知界定,明显的脱节包括重复常识,违背客观事实,颠倒因果关系和同义反复,根据时空适用性来界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后失效等都属于明显的脱节。
三、《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管理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应是在巩固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保证课程内容的学术完整性和先进性,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管理素质为目标,努力使课程教学从理论型向理论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方法灵活,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实现以下目的: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作为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注重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以及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通过网上课堂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包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拓新、管理学术论文、中外企业案例、管理大师、知名企业家、著名品牌、大学生创业、MBA考试、就业面试等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和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牢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领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与教学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管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说到底,管理学是关于人性的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发展到“复杂人”、“权变人”、“知识人”。因此《管理学》要培养学生洞察人性、洞悉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与研究如何做人、做事、求知和处人的本领[3]。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步入职场才不会感到恐慌和一筹莫展。
立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强化。《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思路,是坚持基本原则、基本观点不动摇,又不唯书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当今管理前沿理论和观点。同时,为了克服管理理论抽象难懂难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案例分析、习题演练、情景模拟、漫画故事、成功者箴言、管理游戏集锦等内容,创新并推广结构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真情模拟演练法、管理漫画教学法、管理故事教学法、管理游戏和管理名人名言教学法等,采用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考核方式得以实施。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多样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过程和活动是:
第一阶段:《管理学》教学内容的再设计。要重新定位本科生《管理学》授课内容,在教科书基础上编写包括编写《管理学教学辅导》、《管理学案例分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文件整理汇编。要采撷管理学研究、管理学课程建设和管理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作为网络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共享。
第三阶段:制作《管理学》教辅文件。主要是在精炼和完善《管理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文案的基础上收集与制作《管理漫画集锦》、《管理故事集锦》、《管理游戏集锦》和《管理学名人名言录》等教辅课件,并作为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使用。
第四阶段:实施管理学教学过程改革。综合运用以主讲教师为主,辅助以学生发言、问题辩论赛、焦点与热点问题评述等手段和方式,充分体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五阶段:《管理学》课程网站建设。包括完成网上课堂多个栏目的内容规划与选编。
第六阶段:《管理学》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立体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4]。
第七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结与反馈。构建《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同行以及学生代表进行评审,总结成绩,纠正不足,以有利于本课程向更好的目标发展与提高。
实现《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推进《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关键是要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以案例分析为主导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管理学的教学[5]。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试验他们的主意和想法;有机会彻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获得别人批评性的建议;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思想、分享思维成果;有机会试***说服别人。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看到公开的、正直的讨论价值,逐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善意地批评别人[6]。关于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实施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另文专论。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6-100.
[2]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3] ***.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38-40.
[4] 周光礼.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2(2):10-14.
管理学常识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些问题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合理。
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模式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多媒体演示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讲解财务管理的操作过程。这种方法一般与平常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这样能够较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感性认识。
案例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推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案例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学生从多方面收集信息才能很好地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学生在完成老师任务的过程中,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阶段练习作为一种常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学习完某一个专题的财务管理知识之后进行。关于练习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财务管理相应专题的核心知识要点。通过阶段练习的进行,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相应专题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校内实验室模拟,是指在学校的实验室内,通过虚拟企业一个月份的财务基本资料,模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岗位职责,即进行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等。由此可见,校内实验室模拟的重要环节就是虚拟企业财务资料的仿真性、虚拟企业财务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学生校内实验室模拟结果的考核。进行校内实验室模拟,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财务管理的实战能力。
校外实习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常见的形式。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是第四学期进行,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或是第八学期。生产实习属于认知实习的范畴,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等有一个直接的认知,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毕业实习属于毕业前的一次重要练兵,是对前面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良好的毕业实习环节,能够为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和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撰写主要有专题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形式。通过撰写论文,学生能够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跟踪专业理论前沿的能力和***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当然,本科阶段的学术研究属于层次较低的归纳性创新范畴。
社会调查,就是利用学校的各种假期或是校外实习的机会所进行的形式多样的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小组根据老师初始提出或是设定的主题,由学生一人,或是几个人联合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二本院校,它设置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经济管理类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非常强调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动手能力。所以,南昌工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和安排。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实践课时比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超过35%,在专业必修课中必须设置相应的课内实验,如《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第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下面设置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即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和机电企业财务管理。学生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模块。在设置的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中,学院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题授课,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在大二结束的学期期末(第四学期末),学生被安排在校内的手工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综合专业实验,这个环节是对学生两年来所学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的一次实战检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在大三结束的暑假(第六学期末),学生将进行为期4个星期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生产实习)。第五,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将进行6个星期的毕业实习和12个星期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此外,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院就会给每位同学都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主要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如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研究生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
南昌工程学院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每个实践环节,都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认真撰写和履行相应的任务书。下面以毕业实习为例进行阐述。
1.实习目的
(1)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熟悉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技能。(2)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同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查学生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的计划性和完善程度。
2.实习内容
(1)对实习单位目前所处的理财环境的分析,了解实习单位现有资金的来源渠道、方式、资本结构状况;掌握企业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2)参与企业投资项目有关情况的预测及投资方案的决策;(3)熟悉企业如何进行各项流动资产的日常管理;(4)参与企业实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分析与考核;(5)了解企业利润分配的方案;(6)熟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近几年来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变化。(7)收集毕业论文资料。
3.成绩评定
(1)在实习中的总体表现,以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检查情况为考核核依据,占20分。(2)实习周记的写作情况。要求真实、全面、详细、讲解清楚、内容、丰富,占40分。(3)实习报告。要求按格式写作、内容全面、字数不少于4000字,占40分。(4)无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的学生,不予评定成绩,视为缺考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英明,费会娟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6,(7).
[2]嘉兴学院会计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实训”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管理学常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思维导*** 研究生 个人知识管理
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d和Hixon提出,之后密西根大学的Dorsey教授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1]。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理念框架,它用来组织和整合个人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策略,可以将零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应用,并可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工具[2]。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方法技能等角度进行定义。目前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定论。
笔者认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科研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等过程进行的管理。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复制堆积保存,而是在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炼,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中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和知识的创新,提高研究生个人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对知识的把握,将知识运用到科研项目和实际生活当中,以期更好地解决科研难题,规划生活。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应该有两个:一是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二是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运用知识。
1.2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困难
1.2.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海量信息中,人类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知识愈加困难。面对信息负担,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获取整合表达交流、共享和创新的能力。这使得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成为一种需要。
(1)研究生需要随时记录知识,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根据自身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自主进行学习。研究生一般是通过***书馆或是互联网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这些零碎分散的知识和灵感需要及时记录整理归类,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常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研究生需要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阐述个人的思想,体现个人的能力,激发集体的思考。很多时候,研究生会发现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诠释出来或者诠释清楚。隐性知识是个人特有的一种思维。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的语言是***像和联想[4]。研究生需要借助一种***文并茂的方式来将知识进行转化。
(3)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科研论文。研究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对知识的质量和创新有着较高的要求。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研究生整合原有的知识,挖掘新的知识,激发创意,解决科研难题。有调查发现,45%的研究生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55%的研究生认为重要[3]。
1.2.2 研究所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研究生并未成功地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原因是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一些困难:
(1)难以把握知识界限,抓住重点知识。首先研究生有个人的专业方向,需要培养个人的专业特长,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膨胀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研究生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难以抓住重点的、有学科价值的知识。其次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需要搜集大量的知识。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会造成所搜集到的知识不全或者重点不突出。
(2)对原有知识的加工整合不够。随着研究生知识的积累,其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不断增多,然而大多数知识处于一种孤立无序的状态。即使对知识有所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大多只是一种表层形式,并未真正地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知识需要整理,更需要整合。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重新整合,才能从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
(3)难于评估学习效果。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同时也不停地淡忘原有的知识。温习原有知识的效果,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的吸收而得到提高的幅度,很难通过一种方法或工具去评估,可能会形成一种盲目无效的学习状态。
(4)缺乏易用性的知识管理工具。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研究生,都希望通过简易便捷不需要维护功能强大的工具来管理个人知识。然而这类易用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却极其少有。大多数研究生认为这是没有成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试***用思维导***这一工具来予以解决,以期满足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需要。
2 思维导***
2.1 思维导***简介
思维导***又叫心智***,是由英国记忆之父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像式思维工具,是运用***形动态记录信息和思维的方法[5]。东尼•博赞说:“大脑并不是用英语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例如当一个人听到‘苹果’这个词时,他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个苹果或者与苹果有关的***像。***像和联想才是大脑的语言。”思维导***就是用***像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它用文字将人的想法“画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运用***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2 思维导***的作用
从思维导***的特点来看,思维导***可以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1绘制了一张简单的思维导***用来说明导***的作用:
2.2 思维导***的绘制
思维导***由主题和思维两部分组成。主题又分为中心主题以及由思维跳跃性的发展引出的子类主题。主题一般用***像或者颜色鲜明的字符来表示,特别是中心主题,以此来加强大脑的记忆、激发联想,加强视觉上的渲染。思维通常用线条来表示,形象地再现了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通常情况下,线条的粗细不等,思维主干上线条较粗,分支思维线条较细。所有的子类主题和思维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出发的。思维导***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绘***软件辅助绘制。由于个人习惯不同,绘制出的导***可能外观形式各异,但都遵循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
3 思维导***在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述导***的绘制,可以发现思维导***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放射性。任何感觉记忆或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成千上万个与主题有联系的关节点。这种收放自如的放射性思考模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工具,而且有助于创意的联想与收敛。正是基于此,笔者试***将思维导***引入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以期帮助研究生更有效地学习和工作。以国内大多数高校三年研究生学习为基准,笔者依据研究生每年的主要学习目标来阐述思维导***在其每一阶段的应用。
3.1 思维导***应用于知识积累阶段
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知识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学位课合格。学位课一般涉及知识面较广,深度不大,要求研究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大环境。依据学位课的内容,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本专业的全局思维导***,以全面把握整个专业动向,明确个人研究方向的重点难点,为专业知识积累指明方向。学位课一般有学分和到课率要求。思维导***主要由***形和线条组成,可以促使大脑兴奋,增强记忆力。上课时,研究生用思维导***不仅可以高效记笔记,同时可以节省书写文字的时间,跟着老师的讲解进度进行思考。考试时研究生可以为每一门学位课绘制一幅思维导***,以最省力省时的方式帮助记忆和考试。第二是自主学习,积累专业课知识。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而阅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大致浏览一本专业课书籍之后,研究生就可以根据内容绘制该书的思维导***。通过该书的导***,研究生可以快速把握一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同时研究生可以从导***中心出发沿着分支深入到各个细微的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照思维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已具有的知识,可以明确该书的难点、重点和自身的兴趣点,从而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本书的主要问题,达到快速高效地阅读一本书的目的。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零碎的过程,而知识内部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不断更新的规律。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个关于小主题的开放导***,将零碎的知识随时记录在相应的***上。再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个小主题进行连接整合,使知识之间相互融合,这样日积月累会形成一个体系庞大、层次分明的网络化知识库。人类大脑记忆的机制是将记忆信息视为神经细胞连接,从而构成有效的记忆网络。细胞及其突触的星型生理结构,决定了有效记忆的组织方式必然是结构化网络化。通过这个思维导***的体系结构,研究生可以随时快速地温习已有知识,把握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块中,进而激发直觉思维去联想和发现新知识。
3.2 思维导***应用于科研项目阶段
经过专业知识的积累,研究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科研问题并撰写科技论文。
3.2.1 解决科研难题 心理学上,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解决科研难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每一个科研难题必然包含着一些小难题。局部小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每一个局部的小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整个难题将会不攻自破。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现大难题中的一个个小难题。而思维导***发散收敛的特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有效工具。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可以将大的科研问题视为一个关键主题,从关键主题出发寻找每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以及次级小问题,以此类推。通过层层小问题的提出,研究生可以清楚整个项目的流程,明晰每一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而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通常是由几个研究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并且有时间限制。对照***上的问题,研究生项目组的组员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擅长的某个问题或者一部分小问题去解决。这样可使分工合理,人尽其才,避免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其次是分析问题。通常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多种,而每一种方案又有多个流程步骤。方案之间又存在时间和费用的较量。利用导***工具,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向外扩展有多种方案,每一个方案下又可以用线条连接着此方案的流程步骤。这时研究生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个流程步骤的代价(时间和费用),并记录在相应的短线条上,以方便进行各方案代价求和。通过问题的分析导***,研究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各个方案的繁复情况、优劣程度,便于最终决策。
最后是解决问题。先前通过思维导***将整个项目进行了细分并落实到每个成员,最终只要将每个研究生的局部工作进行共享、衔接、汇总,整个科研项目就得到了解决。由于每个成员负责的工作不同,对项目每一部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也有区别。知识汇总阶段,研究生可以通过思维导***进行项目块知识的共享,交换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思维导***清晰地体现了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激发大脑的想象力。
3.2.2 撰写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一般都是依托科研项目来撰写,并且有格式框架的规范。研究生可以将科技论文题目视为思维导***中心,将科技论文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引言、采用的方法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论作为导***的四大分支,再将每个大分支视为一个主题,“画出”相应每一块应该写的内容。那么对照导***,研究生可以直击资料库找出所需要的资料,填充式快速完成科技论文。同时,还可以确保不跑题,不乱框架。
3.3 思维导***应用于职业规划阶段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生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研究生三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未来职业。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范围的扩大,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愈加严峻。研究生将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读博、出国或者是就业。但无论是做哪一种选择,研究生都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研究生用思维导***做职业规划时,他们可以把要考虑的所有要素都“画”出来,形成一幅“职业全景***”。通过这幅***,研究生可以客观看到自身职业规划的前景和要到达这种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4 应用实例
“论文写作方法”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笔者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娄策群教授“论文写作方法”的教案为例,使用绘***工具Visio辅助绘制了一幅个人特色的“论文写作方法”导***。以此中心为主题又有四个分支主题:论文选题、论文结构与大纲、论文写作与规范、论文投稿,并在各分支主题上添加二级层次的主题或更多层次的主题。这种***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研究生避免枯燥直线式地看课件,避免死记硬背论文规范。例如,二级主题“论文结构与大纲”用一棵树表征,那么人脑的第一反应为:论文应该像一棵树一样有根、主干、枝干、叶子等,既贴切又有趣。如***2所示:
这幅思维导***既可以作为这门必修课课前的整体内容介绍,又可以作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时的行文规则。
5 结论
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研究生借助思维导***可以快速高效地记笔记、整合知识、激发大脑思考问题、规划生活。思维导***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展现,并且绘制简单。笔者认为随着对导***认识的加深和导***软件的开发,思维导***必将成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曰芬,浦晓斌.个人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57-62.
[2] 董燕菲.Web2.0个人网络知识管理[J].***书馆学研究,2010(9):32-35.
[3] 刘丽丽,李肖霞.Web2.0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技术,2010(2):49-51.
[4] 齐征.思维导***学物理 学会用大脑的语言思考[EB/OL].[2011-06-10].tech.省略/d/2005-05-10/1153603120.shtml.
管理学常识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实效性
中***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16-03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更加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并且将人才资源看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视人文关怀和创新激励,重视科研过程中的项目培训及专业发展,重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在关注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促使知识价值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科研管理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往的只重视量化考核、数据收集、科研立项、项目结题等常规性管理,向科研计量管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的适切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促进科研主体的专业发展,提高科研效能感。
1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
知识经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专业化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职业伦理、组织制度健全”;[1]相应地,对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张微在“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一文中对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五项标准,即“***策把握、创新理念、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自学能力”。[2]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特别强调科研管理中的协同创新理念。
大学科研管理者需要完成一些常规的管理任务,诸如科研***策的上传下达和制定、教师科研论文的统计工作、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管理、经费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比较繁琐细致,需要耐心和细心,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同时应转变服务观念,变单向的服务管理为协同创新管理,通过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等信息的分析,为他们提供适切的信息服务和培训、学习机会,也为他们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科研与社会、专家与大众之间搭建便捷的合作交流平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科研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要变主客体关系为合作关系,加强理解与合作”。[3]“大学科研管理应从重实证管理向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模式转变。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4]高校科研管理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营造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科研管理内部的关系,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地发展”。[5]
与此同时,大学科研管理要树立明晰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策创新意识。科研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熟悉同一时期、同一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发表时间,以防教师科研成果在上报、鉴定和转化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鼓励科研的创新性,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同时要促使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迅速向生产转化。
科研管理者还需要有较高的***策解读、实施和创新能力。一是能够正确解读各级各类***策文本,理解其精神实质,基本的科研导向,并且能及时地、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科研主体方。二是能够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提高组织科研实效性和创新水平。
2 加强对科研的知识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科学性和明晰性,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强对大学科研的管理: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三是对知识的统觉定位。
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管理、重要性程度、被引情况、知识生成状态等知识***谱式管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多数属于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包括地方性知识、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性知识、非规范化网络知识及默会知识管理;知识统觉是在本地知识实践和对人类知识***谱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知识生成与走向的整体统观与定位。
“知识计量学派”的兴起为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知识计量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时期,以信息单元为基础的信息计量学研究时期和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学研究时期。”[6]知识计量学中的引文研究、知识单元、知识***谱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到科研管理中,有助于科学定位科研项目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科研走向、知识生成的内部逻辑和原创性、生成性状况,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预见性。
大学科研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基于日常工作,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小组会议和访谈等技术掌握地方性知识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科学定位地方群体思维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规范性科研与地方性知识,理性思维与野性思维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和定位大学的科研潜力和基本走向,更好地洞见大学科研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发现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同时能够提供有效平台,抓住机遇,形成群体科研态势,促进协同创新。
3 基于日常工作加强科研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应基于常规性管理,从专业的视角对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加以重新审视,从单纯的任务管理向过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于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培训。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实效性和创新性,必须建立在对科研主体科研能力、水平、方向等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大学的科研目标、科研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大学科研管理中引入智力资本报告以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智力资本是组织通过无形资源和活动的结合,将一系列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转化为价值的能力”。要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需要加强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建立科研信息库,并对其科研素质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科研倾向性进行认真研究以帮助教师确立科研方向,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和专业学习机会,例如针对科研项目和论文而组织的小组讨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高层进修访学等。
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准比较高,教师基本的科研素质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普通院校,特别是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基本科研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如科学精神气质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养成。科研是大学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存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科研与日常工作是融为一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从外在目的看,科研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科研方法包括方***基础和具体的科研方法,它是科研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也是科研伦理的基础;科研态度和习惯主要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大学科研管理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促进科研主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科研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结构性浪费。
最后要重视对大学教师科研的全程管理。从大学教师科研的生命周期看,其科研水平的上升有一个从渐变积累提升期到高峰飞跃期再到平稳沉淀期这样一个历程。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教师个体共同协商制定出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解决好每个时期的科研发展和产出任务,并且抓住关键期促使其科研产出和质量的飞跃。
4 确立实效性科研管理目标
“科学研究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目的性为核心,综合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欲求、知识能力,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技术手段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仅仅属于认识的范畴,归根结底它还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认识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在实践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价值”。[8]
当代科学哲学观强调科学的实践性,科学、技术与实践在一种博奕状态下共生共荣。大学科学应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观和以实效性为导向的目的观。科学的实效性与真理性、客观性、创新性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尊重客观,尊重规律才能发挥科研的更大作用。科研的实效性与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致的,所以真与善应该是统一的。科研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当今科技的创新强调其价值导向性,带动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价值标准应该与其代价成反比,而不是一种新技术在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又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所以说创新与进步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的,也是有利于局部利益的,这样的创新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利用,赢得效益,拓展市场。科学、技术、实践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博奕境界。
大学科研管理在促使科研成果向实际转化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淡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科研市场观念、成果转化理念淡薄,通常只重视科研前期工作如项目立项、经费分配等,对项目后期管理、市场分析、成果转化等不够重视,项目通常局限于完成成果鉴定,科研开发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缺乏共同利益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未能实现将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业化”。[9]因此需要强调大学科研管理的媒介作用,提高科研的针对性,促使科研成果的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大学科研实效性的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其实效性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大学科研创新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诸如管理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创新等。科研实效性不能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要考察其创新指数、实际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可以包括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否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出现;是否在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等。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主要看是否被***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在指导社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本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改善某一领域的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等。当然大学科研还包括一些实践反思性研究,其实效性主要看是否对改进自身和同行的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科研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实践效果反映出来。
5 树立高效能感的科研管理愿景
科研活动更多地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教师需要在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境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体验到内在的幸福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基于日常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践的接纳,能够体现出实际价值,也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同,激发群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进而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自我效能感。
我国现存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多地依靠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师生共同体的研究和学术传承。但学术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衍生繁殖,也应敞开视界关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更广泛的领域,从其它学科或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型,同时关注一线群众的实践智慧,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再者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可能都留在研究型大学里,他们更多地被分配到地方院校或基层研究部门和企业,充当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媒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够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推动日常工作的改进,带动同行的专业发展,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价值的外化。
在这个从体系内向体系外、从理论向实践、从专家向大众多向互动和转化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发挥着协调和联络作用,在高层次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以及具体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平台,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参与学术会议、展现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的机会,提高其成果在学术领域被接纳的机率和向实践转化的效率,也使教师的科研行为不断获得强化,提高其科研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科研管理者的管理效能感和美好愿景也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推动相关工作滚动式、高效率地运转。
总之,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应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基于日常工作,从科研管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到对科研主体的人力资源评估、专业发展,再到对组织目标、科研环境和科研实效性的评估分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增强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组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注重科研实效性,在把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利用科学造福一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关注其求真的价值,并力求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之有效路径[J].求实,2010,(1):228-230.
[2]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58-59.
[3]欧阳洁慧.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0-62.
[4]孟建伟.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0,(4):33-38.
[5]许崇波.高校科研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0,(1):40-42.
[6]穿越学术地平线[M].人民出版社,2012:101.
[7]刘海燕,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大学科研管理的新视角[J].清华教育研究,2010,(6):56.
管理学常识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案例教学;药事管理;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解读、讨论和拓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辩证、客观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近年来,培养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工作需求,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在此背景下,不少医药院校开展了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但因缺乏经验、不注重联系学科特点等原因,大部分院校仍旧案例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论述了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在当前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入手,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的主、客体资源建设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根据能否将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和有效转移,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传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来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凭借其严格、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够取得教学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隐形知识的教学中却无处施展,当前多数隐性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的,然而其对于客观教学条件的苛刻要求却使得应用范围大大受限。应用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其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药学类核心课程中的比例势在必行。药事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对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合理的资源投入获得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药事管理学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都要求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药事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医药相关领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当前药事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中,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经验开展所谓的“案例教学”,如部分教师将案例(case)与示例(story)混淆,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用“实践”来验证课堂所授的“规律”或用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示例不乏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借助案例进行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演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仍习惯使用驾轻就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犹如旧瓶装新酒,这种重灌输轻启发、重智商轻情商、重管制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所谓“案例教学”,有违案例教学的本质。部分院校在进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过大,挤占了基础理论讲授的学时。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涉及情况不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给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药事管理学案例资源匮乏
充足的案例储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的药事管理学优质案例非常贫乏,部分案例过分简化、缺乏深度,严重的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甚至采用来自《中国医药报》《医药经理人》《中国药店》等报刊、杂志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通常偏重故事性和新闻性,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容易受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视角的影响,并不适宜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此外,由于药事管理学建立发展至今仅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材,然而,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典型意义的药事管理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多是各个学校教师自发收集整理,缺乏符合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现实问题的案例。
(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在开展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时,实际制作演示文稿、汇报演讲,其他多数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搭便车”现象极为常见。或者指定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其他各组的成员对该案例事先未做任何准备,使得在不同组之间的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便存在讨论也多为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案例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刻,且药事管理案例存在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抽象性。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诸多医药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学习会因学习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对于习惯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案例讨论常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讨论内容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三是实践性。药事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部分案例要求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工作有一定的和知识基础感性认识,而学生恰好缺乏实践经验,经常出现分析脱离实际的情况。
三、完善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与思考
(一)转变案例教学观念
在现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更好的讲故事”和“讲更好的故事”。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真正的案例教学过程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一定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师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对于新知识结构的拼接,并且反作用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管理实践能力等。改善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条件,也能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药事管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
(二)精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题一致。即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化对相关药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共鸣。其次,事件典型。教学案例涉及的药事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矛盾冲突。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矛盾冲突、难以取舍的现实情境,这也是案例示例与最本质的区别。教学案例必须用中立客观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破坏学生***思考和自由讨论的基础。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
以往的药事管理考核体系中,案例教学的成绩权重通常只占到10%左右,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开展案例教学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师应适当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考核所占权重到30%左右。此外,考核过程也应适当优化,对评分项目赋予科学的权重,避免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搭便车”。对学生的考核应细化到人,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
作者:洪亮 刘丹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