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设备篇1
【关键词】建筑机械;设备管理;问题;建议
中***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需求逐年加大。但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设备管理工作弱化、工人队伍的变换以及租赁双方责任义务不清等。
一、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存在问题
1、对设备管理认识不全面、定位的不正确。长期以来设备管理主要侧重于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满足正常施工的需要,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对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比如在更换零部件、结构件时不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贪***省钱,不到具有生产维修的专业厂家进行维保和大修。
2、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小型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3、工人队伍变化增加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我国的建筑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4、租赁双方责任义务不清。据调查,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主要有施工企业自有设备、施工人员自带设备、从租赁公司租赁设备等三个渠道。租赁物体的管理,我国的《合同法》和《安全生产法》清楚地界定了租赁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像电梯、起重机械、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5条规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目前租赁市场中,各承租企业比较注意对大型设备的管理,租赁合同也将双方的责任义务划分得比较清楚,但对一些小型设备、专用设备,就不那么重视了,由于这些设备小,使用频率高、周期又短,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企业,所以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在设备使用中主动维护保养设备的动力明显不足,设备只要能将就着用就可以了。而租赁公司则认为:设备是你施工企业用,日常的维护当然该你负责。设备的管理在此出现了无人管的真空地带。
二、加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对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建筑机械施工。针对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归纳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1、从源头抓落实,严把采购关。建筑机械设备本身质量是影响设备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许多建筑设备事故就是由施工单位使用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而引发的。该类事故主要由于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或制造工艺不过关造成的,事故隐患隐蔽性强,日常检修保养不易发觉,故危害性较大。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机械设备及配件采购工作。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完善的档案体系是设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从中了解设备的现存状况、调动情况、使用性能,而且能够及时实施维护和检修,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另外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交接班记录必须详实客观,交接班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带病作业。根据设备管理档案及交接班记录,制定切实可行的检修计划。
3、加强机械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高技术、高性能的现代化装备,对设备管理、操作和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机械操作人员从“知”的基础上,提高到“会”,更要在掌握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中去认真“执行”。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起重机械作业、起重指挥、起重司索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参加年审考核。同时要与经济利益挂钩,既能提高整体素质又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4、明确租赁单位与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建筑施工是实行总包负责制,即使是租赁单位提供的设备,总包单位也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范围以内,对其提供的设备状况,机操人员的持证、维修保养的职责要明确论定。严禁出租国家明令淘汰的、不准使用的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的、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起重机械。
5、安全用品有效使用年限的确定。关于绝缘鞋、绝缘手套有效的使用年限, 是不是绝缘鞋、绝缘手套出现破损才进行更换?如何确定无破损的绝缘鞋、绝缘手套是否丧失绝缘性能?如果工人穿戴了丧失绝缘性能的绝缘鞋、绝缘手套去作业,将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由此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6、对安全检查的程序。在对工程质量的检查中有“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度, 最后报监理验收, 经过一系列把关, 使工程质量处于可控状态。而实际当中安全检查一般从安全员开始后就终止了。对安全的检查缺少了监控程序, 易引起安全隐患。
7、安全经费的投入及监督。工程总造价中的安全费用一般没有明确, 施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好操作。是否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确定一个合适的投资比例; 另外对安全经费的监督怎样执行?
三、结语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建筑机械设备篇2
1.1机械设备使用不善因为建筑施工机械作业场所多位于户外,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这增加了设备老化以及拆装频率,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和消耗速度,所以,对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显的异常重要。尽管当前大多建筑企业对设备的操作和保养实施了“定人、定机”制度,但仍然会忽视定人保养制度,操作上既没能将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相关制度纳入日常管理体系,也没能将该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人,最终形成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之间不协调的局面。另外,如果在设备操作使用过程中对其现实状态检测不到位,导致存在故障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这必然会加大后期的维修费用和维修频率,进而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1.2单机维修及核算不彻底当前国内对大多数设备维修费用没有相应定额,单台设备维修费用没有明确的规定,设备维修时费用处理往往滞后。然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则要求尽快修复,否则会对施工带来更大的损失。在该种状况下,企业往往会忽视了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费用。同时,在后期对单台设备维修费用以及其超支或节约部分的处理方式不能明确规定,或即使出台相应***策但不能落到实处,导致维修费用的增加以及在最终单台设备决算也不能彻底进行。
1.3机械设备维修不能切实依托社会当前大多企业在设备维修过程中,无论是内部维修队伍还是外聘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均存在缺少必要的检测仪器,只能完全依靠感觉进行。同时内部人员对大型、专业性较强、性能要求较高的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力量存在欠缺。对该类设备维修,应采取依托社会的方式,但是大多企业在该种改革方式中步伐较慢,还没有真正打破以往的机械设备从使用到维修“小而全”的传统模式,最终不仅影响了施工中的正常使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1.4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方面还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机构的同时,在设备台账以及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方面也还缺少完善的可供相应人员遵循的规章制度,往往会导致项管理工作出现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这样不仅严重制约了设备的维修效率和质量,而且会影响在建项目的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等目标的如期实现。
1.5操作人员水平低、管理责任不到位当前多数企业里仍然存在操作人员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部分施工企业对设备的操作和管理工作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企业工作中经常采用非专业人员兼职管理设备,或者有部分专业人员实施管理,但不是专职设备管理人员;(2)大多企业设备维保工作中存在机械化程度低、方式陈旧落后以及经费不足等现象,也存在宁可用人力也不用设备进行维修的思想,最终会淡化机械管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影响其管理和指导作用的发挥;(3)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对相应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最终导致设备使用人员专业水平不能与时俱进,在管理和维保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则达不到到相应要求,机械设备无法得到最佳的运作状态,最终加剧了机械设备的磨损程度,继而导致养护和维修成本的大幅增加。
2设备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2.1坚持正确选型、合理调配的原则施工中在设备选择时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工制宜的原则,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以及维修方便的选型方式,并充分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达到所选设备能够方便、安全为建设项目服务的目的。针对企业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1)在企业内部调剂设备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闲置机械数量,以提高其利用率;(2)可以通过和附近租赁单位联盟的方式,并逐步扩展到与大型公司和厂家的合作,以更大限度的使设备流通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既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最佳组合,避免出现“大机小用”“、小马拉大车”等不合理现象,通过机械设备的优化配置来扩大企业的经济利益。
2.2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与体系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是实现设备管理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做好设备管理制度体系工作:(1)所采用的制度,首先应严格实行定人、定机到定岗位职责,其次把机械设备使用、维保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对班作业的设备应分清责任以减少设备损坏和事故的发生几率;(2)在维保工作中应以保养为中心,以修理为辅助,形成全套的安全可靠的保证体系,并制定配套操作细则,便于严格参照执行;(3)对参与维保工作的人员应确保其充分了解设备结构和原理,便于正确分析故障原因,避免盲目下结论。在保障操作和指挥人员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通过“管好、用好、养好”以及推行机械设备风险评价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4)在设备管理中还应坚持等级备案制度,建立两份台账,即机械设备检测有效期台账和安全防护装置有效期的台账。
2.3坚持安全运行巡视检查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坚持设备安全运行巡视检查制度,首先要求企业配备专职安全运行巡视人员,通过每天对运营的机械设备的安全巡视,及时发现运行中设备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小故障可就地解决,对存在的较大故障则应及时报告,更大限度地保障设备完好率。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检测、安装以及使用和维保单位等联合进行定期检测,这样既能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又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便于最大限度的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转,并可提高对突发故障的排除能力。
2.4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任何企业要实现设备良好的管理,首先应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其次要淘汰不称职员工,同时还要对现有人员加强后期培养,通过定期培训等措施使其能够掌握较先进技术,更大限度的适应越来越先进和复杂的操作、维保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1)通过提高员工待遇、建立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等避免人才外流现象;(2)结合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将其工作任务逐步量化和细化,并将量化后的目标作为对其考评的依据,将最终的考核结果同奖惩挂钩;(3)尽量保证机械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便于有效提高设备使用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在现场设备操作管理中应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对人员合理安排,力争实现人员的流水作业,最大限度地降低窝工带来的损耗。
2.5设置灵敏、方便、高效的传递系统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和设备间不断传递信息,所以,在设备上安装的显示器、开关等装置应方便人员操作,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方便、灵活。同时应结合建筑施工多露天作业的特点,将气温、及噪音等因素有效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环境条件同人员心理和生理要求相适应,最大限度的给操作人员创造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2.6加强使用前安拆管理通过对设备故障和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可知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的的安拆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掌控安拆的过程和质量是有效防止事故,提高设备管理效能的有效因素,因此应认真做好:(1)对设备进行编号和备案登记,应保证所采用的安拆单位有相应资质证书,操作人员也有相应资质证书。(2)在安拆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安拆方案及操作规程,并进行相应的检测验收。
2.7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由于特种设备的使用状态与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较一般生产设备更具有潜在危险性。鉴于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容易发生事故,并且容易对操作者本人及他人带来人身伤害,为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应对其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
2.8更大限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和前提,通过对企业业务构成以及市场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以更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可适当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建筑机械设备篇3
(1)建立专机使用和维修档案。设备因型号不同而各有差别,不仅在部件构造和使用上有特别要求,维修和养护也需要单独处理,不能靠经验而一概而论,考虑到施工单位设备的复杂存在状况,建立专机的使用登记、维修养护专门档案是非常必要的。服役期间的机械登记并完成电子化有助于调度系统的合理安排,提高施工现场的运作效率,避免机械的重复使用对寿命的损耗,将机械使用实现最大的合理化。(2)定期巡查和养护。设备使用过程中是问题发现的集中时段,技术操作员按照基础操作规程、借助设备生产说明和专业问题监测设备即能实现施工现场的设备维修工作。而设备存放的后期需要进一步检修维护,在相对静止的待工情况下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是管理的关键。一方面是出于安全使用考虑,为下一次使用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出于成本、寿命的控制。(3)专业设备的特殊管理。建筑施工作业中需要重型机械支持,其中还有特殊性质的工作环节,有些机械需要使用危险系数较高的作业方式,在运转过程中需要提高安全防护级别,对于特殊设备要建立安全使用预案,使用过程中派巡查员检查设备实际情况,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特殊的设备存放和管理更要由于基本设备,建立更为严格的检查养护巡视机制。(4)技术培训与考核。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构造、使用流程、维修和养护技术、保障工作、安全工作注意事项以及国家机械使用规程和设备管理使用考核标准等。技术人员培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技术顾问和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与现代化的电子教学技术相配合,以生动的实例演示和危险教育视频等多媒体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定制与本单位机械实际相关联的设备使用和管理教程,建议与设备生产部门联合,定制专属本单位的设备的技术培训内容以作为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参考。经过系统的技术和安全培训后要形成考核机制,判定参加培训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合格后发放上岗证,并严格岗位审查制度,严惩无证上岗作业的情况。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人员安全是首要问题,培训时要增设安全预案设计和实况分析考察。
二、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将大中型设备集中管理,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体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流动陛、生产条件多变等特点,只有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①设备实行集中租赁管理后,可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专业管理,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②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对设备实行合理的调配与调度,加强宏观控制能力,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可减少重复配置和设备闲置,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能;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配件消耗。减少修理费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④可进一步统一各分公司管理队伍,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修理车间和仓库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鉴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具有严格、规范、标准等特点,加上较强的技术支持,如果能加强服务意识,将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中国也有15年的发展时期了。但是,在国外租赁使用建筑机械占总的机械数量80%以上,而中国目前仅占30%,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熟和成本核算的精细,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必将在中国蓬勃发展,因为它符合“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国家产业导向。事实上,企业内外的租赁市场如不能进一步发展,就很难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和真正推行项目成本管理,因此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设备租赁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组建自己的设备租赁分公司的同时,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多种经济形式,通过产权划转、托管、租赁、单机承包、融资和人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搞活经营管理机制,就能进一步激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设备管理的发展,为深化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体制改革。
三、结束语
建筑机械设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项目 机械设备管理
中***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11-01
1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明确
建筑工程的项目部主要是由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等构成的,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项目决策计划过程中,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建筑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需对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还要彻底服从技术人员与工程管理人员。但就我国建筑公司实际情况来看,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并不了解建筑机械设备,然后忽略了对建筑机械设备的正常管理,最终使得建筑公司机械设备管理方法无法真实执行。此外,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内部还未拟定对于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或是已拟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且也没有切实做好建筑机械设备技术材料档案与台账等一系列工作,然后致使建筑设备管理始终处于紊乱的局面。
1.2 机械设备更新慢
由于建筑业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上也是比较快的,一些企业公司为了节省成本,不对相关设备进行技改或升级换代,而还在使用一些破损、陈旧的机械设备。目前,我国施工现场中的机械设备普遍存在零件破损、锈蚀、工作中经常出现故障等现象,这在建筑施工中是极具危害的。首先,破损的机械设备在工作时容易出现运转不畅的情况,这会造成施工中一些工序的延误,而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其次,在现场的施工中一旦破损的机械设备出现故障,还有可能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不能保证建筑产品的工作质量。
1.3 机械设备安装不规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些建筑企业未充分做好机械设备安装准备,未制订相应的设备安装施工方案,在安装之后也没有进行严格的校正及调试,从而导致一些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同时,一些无资质的企业从事设备安装活动,未按照规定编审施工方案便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也没有实行旁站监理等措施。这些问题导致项目机械设备管理的水平落后于建筑业整体发展的速度。
2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构与制度
建立健全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管理程序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加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有实际效果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并真正落实到企业基层工作岗位上。对于建筑机械设备的操作,要制定并严格实行定人、定机、定岗的“三定”制度,从而将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与维护等各环节任务落实到个人。要避免设备损坏与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的正常实施等,就必须建立交接班制度及岗位考核制度。
2.2 建立完善的施工机械设备的保护措施
施工机械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修理是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因此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护机械设备的安全才是我们在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中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大量的经验总结,在一些建筑企业已经提出如下机械设备的保护措施:第一,提高认知,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在施工中机械设备不能持续不断的连续使用,而应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良好的保养工作。很多施工机械设备的损坏都是因为在施工时不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工作。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造成的设备损坏,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中应该制定强制保养的制度,已达到施工人员能按时的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的目的。第二,确定合理的保养周期,每一台机械设备都有其最适宜的保养周期。在这一周期内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保养工作,会使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下降,从而达到对机械设备良好保护的目的。
2.3 加强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安装管理
从事建筑机械设备安装的企业,必须具备由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许可证。从事安装工作的人员也必须是经过安全技术培训的,并取得了相应的工作操作资格证书。此外,对于设备的安装,必须制订相应的安装方案,且在经过技术负责人的审批之后才可进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职责分明,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交底,使从事安装工作的人员明确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定人、定岗、定责,还要派专人指挥、专人监护。
2.4 增强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要经常组织操作机械设备的人员进行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仅满足于现在使用的设备是不可取的,但新型的设备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如果操作机械设备的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定期的进行学习和培训,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不能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中发挥作用。另外,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施工人员,只有对工作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才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实现自我提升,创造更高的价值。
2.5.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从整体上来讲,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与工作能力的训练总称都叫做人员培训。而对人员的培训一般都要做到这5个方面,即: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以及有针对性。
(1)为了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每个员工都心中有数,就必须要牢牢把关对施工项目相关操作人员的选拔过程。
(2)为了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就需要该公司 将编制的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放到每一个员工的手中,并做好宣传工作。
在做到以上两点的同时,还要给企业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以树立安全理念。这里的全员不仅指与机械设备相关的人员,而使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工作人员的家属,要给每一个工作人员建立起防护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从源头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现在建筑工程行业管理人员主要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但要做好这个工作的前提是查出工作中的问题,就要能够及时地查出所用机械设备可能存在的一些危险,强化企业管理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租赁双方做好交接工作。只有提高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定期对工程机械进行保养和检修,增强机械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机械损失,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额度地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裴丽恒.论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J].我国科技,2015(18):26-28.
建筑机械设备篇5
1.1维修保养不到位目前,对建筑机械设备重用轻养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施工单位负责人认为只要施工机械设备不出故障就可以一直用下去,即使有点小毛病也可以照常使用,根本不重视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很容易使机械设备的小毛病逐渐变成大故障,最终酿成生产安全事故。
1.2技术力量不雄厚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建筑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据分析,大部分的故障和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在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员工往往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遇到危险情况后,不能正确处置,容易导致事故。大量的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维修保养人员,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后,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经常不能及时地消除故障。在机械设备难以做到及时维修和保养的情况下,有的单位仍然使设备“带病工作”,导致事故隐患的产生。随着建筑机械设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升,但目前许多施工单位现有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1.3维修配件不充足目前,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机械维修和保养工作还十分缺乏专业化和产业化服务,实际现场的设备维修保养基本上处于分散落后状态。此外,由于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经常用于野外作业,现场流动性大,交通条件恶劣,维修所需零配件很难有库存,一旦需要却不能及时购到配件,机械设备只好停工或者加大带病工作的时间,形成事故隐患。
2建筑机械设备使用和维修安全事故隐患的治理对策
2.1建立健全建筑机械设备各种配件采购和供应市场随着建筑机械设备技术含量的不断增加,一般企业的维修力度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维修过程中的需要,设备维修保养工作已趋于社会化和专业化。在这种情形下,为广大施工单位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维修保养服务网络也应运而生。例如:组建一些专业化的机械施工公司,充分发挥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将人机分散管理变为集中和专业化管理。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维护,及时消除故障,恢复生产。另外,也可以倡导专业化的维修保养公司与施工单位签订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协议,在施工单位需要的时,可以提供迅捷专业的维修保养服务,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和安全运行。
2.2建立健全建筑机械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规章制度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建筑机械设备在使用和维修保养过程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员工遵章守规。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建筑机械设备的科学使用和维修保养工作促进很大。维修保养制度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包括规范三级保养(例行保养、定期保养、以清除隐患为目的的专项保养)行为和明确保养工作重点。按照实际使用情况,有计划地进行“预防维修”(它的特点是“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即根据机械的运行周期,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检查了解机械的技术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缺陷和隐患,有针对性地安排修理计划,以排除这些隐患和缺陷,从而保证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根据国家相关***策,对应淘汰的落后设备必须立即进行报废处理,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2.3建立健全建筑机械设备现场操作员管理规章制度根据统计,各类安全事故中人为的因素占80%以上。因此,要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运作,人是决定性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一线的生产工人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知识。为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就必须加强对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坚持持证上岗,按规操作,坚决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
2.4建立健全建筑机械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培训制度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对建筑机械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维修技术水平。企业可以针对维修技术的薄弱环节,选择工作主动、责任心强、有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参加国家和行业协会主办的高级技术人才培训班,或者是直接参加建筑机械生产厂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举办的学习班。也可以从建筑机械生产厂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聘请专家为本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然后由这些人员再负责对企业内部技术人员或具体操作员工培训。企业培训要有组织计划地、系统地补充和更新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要紧密联系实际,采用分阶段逐步提高的办法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能适应现代化建筑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专门人才。
3总结
建筑机械设备篇6
1.1技术力量不足导致维修困难一些建筑企业的建筑机械长期使用,已严重老化但又未能及时更新,这就更加重了维修的难度。但目前维修人员的数量和技术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目前来说,在建筑企业中,可以***完成维修任务的技术人员还不是很多。修理工不能完成维修任务的情况有很多。另外,建筑机械维修还需要专门的工具,而很少有建筑企业能配备专业的维修工具,这也是导致维修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一旦企业的建筑机械出现故障就只能送外维修,这就大大增大了建筑施工的成本。
1.2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矛盾突出目前,虽然很多施工单位建立起了岗位责任制,但还有很多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对施工制度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操作人员还不知道轮胎需要定程更换、电瓶应该换季保养,对机械设备的擦拭、程度和频率也不够从而导致建筑机械设备表面存在大量油污。只要设备可以启动就进行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联系维修人员,导致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1.3建筑机械维修状况混乱和其他的维修行业相比,建筑机械维修行业起步较晚,其维修水平、设备、修复工艺都比较陈旧,同时还严重缺乏专业的维修人才。而且维修管理模式也不是很合理,目前主要的采用的是计划预防检修制度,这种模式是一种管理型的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维修的经济型要求,而生产型的管理要求不但考虑设备性能的需要,还需要考虑建筑设备维修的成本和经济型。
1.4机械设备维修基础设施落后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建筑设备,它们对配件的要求也往往比较高,例如高标准的燃油、液压油、油等。而一些企业机械管理和维修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机械设备知识,责任心也不够强。一旦给这些设备配备了质量低劣的油料或者机械配件,就会造成这些成本昂贵的先进设备出现过早损坏,最终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增加了企业的施工成本。
1.5工作环境恶劣,施工任务繁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往往由于工期短或者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赶工期,导致施工机械要承受大量的工作量。但同一时间可投入使用的机械数量又不是很多,所以只有依靠少数设备进行加班作业来完成建筑任务。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建筑设备都是超负荷运转甚至带病作业。这种使用方式大大降低了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年限,加速了其老化程度。
2建筑机械维修与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施工现场维修组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建立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维修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这种制度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另外还可以根据设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维修、防治计划,进一步做好施工现场的保修工作,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2机械设备的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建筑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的节能减排***策,对于应当淘汰的设备必须进行更新和报废处理。如果当前使用的设备虽然性能较差,但尚未达到报废年限,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对于建筑机械的改造,必须考虑到施工中的实际要求,以科学合理的理论为指导,还要有相当的技术力量、物质力量的保证。
2.3提高建筑机械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企业可以组织对建筑机械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学习。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对设备维修以及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理论和维修技术水平与自身素质。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可以针对施工机械设备维修的薄弱环节,选拔一些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员工参加国家或者建筑行业举办的各种维修人才培训活动。也可以从建筑工程机械的生产厂家、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本企业的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再由这些接受过教育培训的职工对本企业的一般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操作人员培训。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培训应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理论的补充,还要密切联系本企业建筑施工的需要来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过硬的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人才。
2.4建立维修档案资料管理建筑机械设备维修档案是对目前本企业建筑机械设备维修情况的经验总结,它对于此后的机械事故分析、设备操作和维修工作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还可以为本企业的施工成本核算提供文字依据。
3结语
建筑机械设备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
建筑工程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有更多进行技术与材料设备被应用其中,工程建设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对机械设备应用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管理不足问题,一般施工单位将重点放在工程施工质量上,但是忽视了机械设备的管理,检修维护不到位,导致其在放置与使用阶段出现问题,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机械设备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实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提高对其维修管理的重视,针对现存问题采取措施将维修措施落实到位,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维修分析
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的主要装备,尤其是现在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加大,高层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机械设备已经成为保障施工作业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有更多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越的新型设备被应用到项目建设中。但是受传统思想限制,导致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不完善,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导致大部分机械设备日常检修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运行隐患。并且为保证所有施工作业可以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机械设备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强度运作,这样高负荷运行也会对设备自身性能产生影响,加速构件的磨损,但是因为检修维护不及时,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上升,导致施工作业不能正常进行[1]。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综合效率,需要提高对机械设备维修的重视,针对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确定机械设备维修要点,并编制相应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维修作业可以落实到位,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
2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维修现状分析
2.1设备基础维护缺失
对于很多施工单位来说,在工程施工中,只注重眼前利益,未从长远角度分析,导致机械设备存在超负荷运行,而基础维护不到位问题,使得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大。就我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现状来看,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均将重点放在追求施工进度上,只在乎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忽视了设备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造成完成每天规定项目内容后,没有时间对设备进行日常基础维护检修,这样对于存在的故障隐患不能及时发现,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积攒的故障隐患越多,一旦发生故障势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解决,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同时也会造成设备维修成本增加[2]。
2.2维修机制不完善
现在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时,采用的是定人定机制度,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设备,但是缺失了对应的设备维护制度,导致设备维护工作成为一句空谈。维修机制不完善,再加上管理不重视,并没有对相应的维修人员作业任务进行合理划分,缺乏相应的管理约束,导致维护作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各项检修维护工作不到位。而对于操作人员来说,一般在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基本上不会存在主动维修的情况。如果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间相互推诿,而影响工程施工效率。并且,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来说,维修作业还是采用传统事后维修方式,预防维修意识不足,不能主动去检修发现存在的隐患,只能在发生故障后被动的采取措施处理,造成各项资源的浪费。
2.3维修技术落后
为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要求,施工机械设备种类在不断更新,技术含量也不断增加,这样就对维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在面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时,更多的是选择用传统维修技术,并不能满足新型设备维修要求。先进的设备对配件质量以及油、燃料、液压油等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采购人员对机械设备运行原理以及要求等信息更新不及时,再加上责任心比较低,购置的配件与油料不能满足设备运行要求,同样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增大了故障发生概率[3]。
3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维修优化措施
3.1建立完善维修机制
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维修效率,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维修机制,对施工过程中各项管理与维修作业的实施提供依据,且对维修人员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各项维修作业的有效落实。对于设备维修与操作人员应转变传统理念,要求操作人员在完成日常作业任务后,按照规范对设备进行日常检修,检查是否存在的不正常情况,并做好检修结果记录,作为后期维修的依据。而维修人员需要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各类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对存在问题的部分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消除存在的各类隐患,保证设备可以正常运行。另外,机械设备维修机制的确定,还需要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将事后维修调整为预防检修,在故障发生前,按照设备大、中、小型维修计划或相应技术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满足施工作业要求[4]。
3.2更新设备维修技术
针对机械设备更新问题,在对其维修作业进行分析时,必须要做到维修技术的同时更新。一方面,应积极引进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通过专业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隐患,且可以短时间内确定故障位置与原因,缩短故障检修时间。另一方面,要求维修人员、操作人员以及采购人员及时更新设备相关信息,能够掌握设备运行原理以及对各类油料的要求,避免因人为失误出现运行故障。
3.3加强设备保养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机械设备来说,对其进行定期保养和维修同样重要,需要根据工程建设要求,编制合理的保养方案,确定保养时间与内容,不仅可以定期更新设备各构件状态,同时还可以在保养过程中消除存在的故障隐患,避免故障发生后浪费更多资源。做好前期保养工作,可以提高机械设备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并可有效控制故障影响程度,提高施工作业效率。
4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是确保施工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施工企业应提高对此方面工作的重视。应结合建筑工程建设特点,编制完善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操作与检修人员责任与义务,明确设备检修时间与要求,落实前期养护、预防检修措施,将一切故障隐患消除在前期,减少故障发生概率,避免因故障对工期以及质量产生影响。
作者:方昕宇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代青松.浅谈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7):186-187.
建筑机械设备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机械设备;管理
一、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管理,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的保证,同时又是确保建筑项目施工生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机械设备的维修使用、竞赛考评、信息反馈要达到规范化,从而使管与用有效结合,在使用中真正求得实效。机械设备管理的基础和重心均在各个建筑工程项目部,建筑工程项目部应成立机械设备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负责人亲自抓,设置适应项目施工所需管理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职责和安全教育,司助人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设备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项目保障部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对作业层的机械设备维修,强化“两定三包”制度即“定人、定机,包使用、包保养、包保管”,建立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档案及台账,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提高机械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以完好的设备来促进施工生产,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
1.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养护
建筑施工单位工作重点是施工现场的实际建筑项目,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仍存在漏洞,举例而言:施工现场的建筑设备露天摆放缺少基本的苫盖工作;部分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人员缺少相应的机械操作合格证即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部分设备使用记录空白,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使用登记管理工作流程;机械设备后期的保养、检修和维护工作不到位,加速了机械的老化,不能保证使用周期内的安全性。
2.机械设备成本控制链的断层
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预算中比重较大,工程的成本控制需要机械的管理实现有效的支撑作用,建筑施工中重型机械价格不菲,其生产效率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设备性能的保障需要项目部专门建立设备管理部门,专职负责设备引进、存放、使用和后期维修,建立一整套的设备管理系统方案,编号登记并严格控制设备的进出、使用。对单位个体设备进行追踪式管理,由引进使用到报废处理,整个使用周期内的设备性能控制都要建立档案,借此有效控制机械的磨损率,为成本控制提供分析依据。
3.施工机械设备转移频繁
为了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回报,是业主乃至全社会的主要经营理念。因为建筑施工项目普遍要求是施工工期短,长则几年,短则一年半载。这些施工项目工期长短不一,性质不同,当一个工程项目结束后,机械设备可能需要转移到另一个项目上,这样就造成设备转移比较频繁,成本费用也相应的增加,机械设备利用率波动大。由于受工期安排、项目衔接、工程规模的大小等影响,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又必然存在着施工的高峰期和低谷期。施工高峰期,为了抢工期容易造成拼设备,拼人员的现象使机械设备没有保养的时间;低谷期时,设备闲置时间过长,又容易忽视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
三、对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严格风险管理制度
对机械设备作业实行风险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确保机械设备作业安全为重点,以推进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为载体,把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有机融合,构成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的超前防范和过程控制,最大程度地消除和降低机械设备作业的安全风险,从而达到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后果的目的,实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确保机械设备持续安全稳定。
2.严格教育培训制度
要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促使其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技术参数、安全措施等内容。每个操作人员都必须要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施工单位、项目部和施工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树立其安全防范意识,项目部需对相关操作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3.严格拆装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除要严格遵守国家、行业的相关规定,事先要根据现场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安装与拆装方案,并报上级部门审核批准。同时必须请具有相应资质单位或生产厂家委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拆装,严禁无资质人员擅自拆装。
4.严格设备使用制度
机械设备必须建立主要使用制度,根据使用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编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严格按照定人、定机、定岗“三定”制度,按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操作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开机前检查、试机制度,安全员监督制度,台班工作记录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的主要使用制度,确保机械设备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5.严格维修保养制度
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是保证机械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积极的预防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保养,做好保养记录,严格按国家规定邀请具有相关资质部门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加大对建筑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检测力度,认真落实设备维修、例行保养、定期保养、特殊保养的维修保养制度,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避免出现带病作业。设备维护好了,就可以减少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为企业、项目部、个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为此,设备的维护必须每班维护和定期维护相结合。每班维护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中必须做到:班前检查,班中正确使用设备,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下班清理设备;交接班时要做好交接记录,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定期维护由操作者和维修工合作,根据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性能的优良。
结束语
施工工艺和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机械设备施工来实现的。因此,抓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提高了施工作业的规模,促进了工程施工的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效率,缩短了施工的周期,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生产力,降低施工成本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并生.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
建筑机械设备篇9
【关键词】建筑机械 安全管理
1建筑机械施工常见安全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机械施工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下面几项。 1.1 电气安装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 1.1.1 施工现场配电箱、设备电控箱上不装漏电保护器或漏电保护器不灵。目前,建筑施工现场都要求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采用三级配电保护。正因为如此,目前在施工现场很少发生触电事故。但现场检查中发现,有的施工现场已出现安全隐患,一级配电箱上确实安装漏电保护器,而且工作可靠,然而,有的在二级或三级配电箱上不装漏电保护器,有的漏电保护器失灵,一旦一级配电箱上漏保出现问题,安全事故很难避免。 1.1.2 设备电控箱外壳不接地或接地不可靠。建筑施工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接地线均要与施工机械的电控箱外壳连接,而且要求连接可靠。这是因为当电控系统某一相的绝缘损坏而与外壳相碰时,带电的外壳由于接地,就会形成单相短路,使该相电气保护装置动作,因而使带电外壳不再带电,达到安全的目的。其次,在漏电保护装置失灵的情况下,有了这外壳接地装置,当外壳带电时仍可使空气开关动作,切断电源,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现场检查检测发现,不少施工现场仍采用四芯电缆或五芯电缆的接地线不接地工作,留下安全隐患。 1.1.3 电控箱当配电箱使用,箱内乱接线这种情况在打桩机的安全性能检查检测中,发现较多。尤其是在一些自制的打桩机上,这类打桩机的电控箱不仅要完成打桩机本身的各项操作任务,而且还要承担打桩机以外的电气设备配电箱功能,例如电焊机、水泵、工地附近的照明,均从电控箱接出,使得电控箱内,接线混乱无序,电控箱内的漏电保护器无法起到保护作用,极易造成触电事故。 1.2 机械安装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
在现场施工机械安全性能检查中,这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较少,主要发生在打桩机械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桩机的立柱、斜撑或滑轮与底座连接用的连接销没有加以锁定;有些桩机的立柱底座与桩机底架的连接螺栓常年缺乏保养,已经锈蚀不堪(有的螺栓用榔头轻轻敲击,螺栓即变得粉碎;立柱法兰的连接螺栓缺乏保养,生锈严重。或法兰连接时该用的螺栓数量没有全部用上,造成连接强度下降;一些关键的焊接(例如立柱底座与桩机底架的焊接),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造成脱焊和开裂,而又没有及时发现并修复加固;用于吊重物的钢丝绳,断丝相当严重,仍在继续使用。 1.3 安装调试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
安装调试上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用机电转换器件作为安全装置的施工机械上。常遇到下列问题:塔机力矩限位器没有调整或调得过大;塔机最大力矩80%时变幅速度的控制开关没有调整或调得过大;塔机小车向内行驶时的极限位置没有调整;物料提升机门锁联动开关没有安装;物料提升机防坠器失灵。
2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对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建筑机械施工。针对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归纳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2.1 从源头抓落实,严把采购关。建筑机械设备本身质量是影响设备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许多建筑设备事故就是由施工单位使用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而引发的。该类事故主要由于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或制造工艺不过关造成的,事故隐患隐蔽性强,日常检修保养不易发觉,故危害性较大。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机械设备及配件采购工作。
建筑机械设备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 机械应用 机械设备 性能 解决措施
机械设备质量、性能直接影响其使用的年限,决定着其在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力,而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又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工程进度。针对机械设备实施管理,重在把握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促使机械设备功能全部的凸现出来,通常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仅仅体现在一方面上,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对机械设备实施维护与保养,这样才会体现其在施工单位中的意义。
1建筑动工现场中机械设备管理的目前形势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建筑施工工程数量的与日俱增,其在增长的过程当中不乏许多问题存在,特别是机械设备的管理方面的不足比较明显:1)在建筑施工工程的发展过程当中,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与实际不相符,并且这些问题的改善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他们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思想没有普及,这样开展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就会有一定的困难。2) 建筑施工公司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不够重视,过分的追求动工效益,对于机械设备管理所带来的效益认知程度不够。追求根源主要是因为建筑单位的发展观念不正确,再加上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就更推进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过分的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长远效益认识不上去。3) 不少的建筑施工公司只关注利益多少,完全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程所需的资金比较多,同时对于机械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也需要很多资金。长期下去,机械设备得不到维护,就会隐含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工程的质量和公司的财产、人的安全。4)因为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这样所需的建筑工人就会增多,而目前建筑工人队伍的主力是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机械操作水平较低。他们对于机械的使用、维护上的技术水平一般,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机械设备的管理可有可无。
2搞好建筑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有效方案
2.1将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放在第一位,促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
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随之带来的就是建设单位对动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的提高,建筑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与设备的竞争。同时,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部分建筑企业已有的机械设备都已经过时,整体技术情况已进入老化期,这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这就使得企业在较大型项目的投标与动工组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抑制。所以,机械设备的更新是否及时,对企业的动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要眼光放在长远利益上,建立健全的设备报废体制,注重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的开展。在这一环节上,一定要把机械更新换代的标准搞清楚,对机械设备实施科学的检测,如果发现有磨损严重的,技术性能与实际要求不相符的,消耗能量较高、效率却上不去的,修理维护的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费用等等设备,与正常使用要求与安全要求不相符,要及时的更新,这样不仅仅可提升动工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对动工效率也有很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工程机械***府已经严令其使用的,要坚决对其做报废处理,不可以再使用,以免造成严重的影响。
2.2抓好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促进其专业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机械设备的更新越来越快,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把好竞争机制的设置,注重人才的培养,组织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将机械设备的使用放在第一位。建筑企业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集中培训、引入高技术专业人才、带领人员去厂外接受相关培训,力争打造出一支技术通、业务精的专业人才队伍,如此可实现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安排操作人员开展一些关于机械设备操作的比赛,给他们创造一个学技术、比技术、钻业务环境,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其实施基础知识培训,通常对于培训的形式有多种,例如模拟学习、示范表演、技术知识演讲等,针对各级人员开展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培训班,大力宣传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这样可使得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业务水平提升上,实际操作方面有全面的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其进行思想培训,让其具备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将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授给他们,以便其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2.3对于实际作业中的相关问题要有清楚的认知
第一点,工程机械作业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上动作不要太粗暴,以免出现冲击负荷,有效避免工程机械故障的出现,促进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一旦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冲击负荷,会给工程机械设备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使其结构产生磨损、断裂、破碎等现象,还有会造成液压系统中出现冲击压力,冲击压力的存在会使得液压元件出现损坏。要想使得冲击负荷有效避免,就一定要遵照操作规程来操作;开启或是关闭液压阀门的时候,要掌握好其速度和力度;这样可使工作装置构件运动保持原位,不会产生太大的撞击。要注重空气对机械设备的腐蚀。设备运转的时候要对液压泵和溢流阀的声音进行随时的关注,假如发现有噪声,一定要找到噪音存在的原因,及时修理。
2.4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
施工企业要抓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一步制定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的规划,要让专人来负责,实行统一的管理,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管理职责分清,促进各级职能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进而确保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第二,有完善的机械设备统计制度,强化机械设备的统一经管,有具体的设备技术档案管理计划,按时组织检查,对于重要的技术档案应该设置专人负责保存;除此之外,可设置一些绩效制度,可促进工程机械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增进维修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第三,在具体工作之中,可遵循“三定一包”的原则,确保每一台机械设备都有专门的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确保可以为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企业的工作效率、动工安全性的提高,使得机械设备的所有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此外要保证员工队伍工作岗位的稳定性,不要随意变更职务,确保其对机械设备性能可以充分了解。
综上所述,对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定要有充分的意识,使用正确的方法,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最高。
参考文献:
[1] 刘薇.机械设备管理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 安子***. 机械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