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机电一体化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性本科;职业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中存在已久,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根据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评价分析,它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但是,社会不仅仅需求具有很强理论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还需要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因此,为了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在学术与应用上很好地匹配二者关系,以便更好地显现应用性本科教育下的人才培养。
1.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应用性本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应用性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应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应有别于学术型。
应用性本科实质上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应正确定位、构建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2.重视理论、实践教学
2.1 注重开发教材
应用性本科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产物,但是,它也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就其现状来看,它的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尚处于等待开发的阶段。也就是说,符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严重不足,这制约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在教材开发上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教材开发上主要有两种渠道:
(1)职业类与学术类教师合作
高职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术性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应用性本科教育开发出一系列适应其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教材,从而改善现在教材紧缺的状况。
(2)教师与学生合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拥有充足实习、实训条件下,学生可以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积累加工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升华为理论知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开辟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这些知识可以重构成好的教材来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需要。
在这一方面上,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积极与其他兄弟院校沟通,洽谈合作意向,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进来与教师相互配合,从而为今后的应用性本科教育做好铺垫。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往往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提高师资水平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说,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他们的理论知识储备量是不用质疑,但是,这种校门――校门、理论――理论、书本――书本的转变恰恰又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一大缺陷。而作为从高职升格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相比理论要好的多。
由此可见,要想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承担教学任务的话,教师自身必须兼备有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做法可有:
(1)提供更多机会的进修
各协会、学会、论坛、院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地提升,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亲身感到相关机电行业的最新动态,以便把这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从而让自己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2)教师与学生一起实践
每年的实习、实训中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直接接触真实职场环境的机会,同时,把这种机会也留给教师。
以往的实习中,教师的参与是有的,但是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环节中,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岗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得到一个较好地结合。
(3)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教师力量,而这其中的兼职教师包括两种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兼职。两者各有千秋,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统领全局、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以此来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并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来充实到应用性本科教育战线上。
2.3 开发更多的实习基地
作为高职院校中最早提出一年四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每年的第三、四学期作为实践训练环节,即在真实的企业、真实的岗位进行真实的操作实习。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来看,这是一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岗位的最好的办法,同时,也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良机。
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数可以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但是,作为今后本科教学的需要,这些都还有待开发。我们需要开发更多地符合岗位对口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注重“职业人”的培养
作为应用性本科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备理论、实践能力以外还应该注重“职业”。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操作的技能,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今后走向职场的一名员工来说,他所应该具备的员工素质。而这些往往都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的相关培训机构完成的,这在无形当中既给企业增加的负担,又给学生减少了一定的砝码。因此,在培养学生――员工的转变过程中,“职业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从一个扳子的摆放到制服的穿着,从如何与师傅沟通到如何与同事公事,从工具的使用到操作的流程等等,这些需要学生一点一滴地去熟悉――消化――吸收――转化。
“职业人”的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走向、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4.结束语
要想在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环境中去更好地适应就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对岗位的需求等多方面来加以完善,为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更好地在不失掉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尽快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的教师去完善,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曾清德.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开始交叉渗透,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导致工程领域的***与改造,机电一体化被赋予新的内容。目前,真正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学校为数不多,即使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校,也只是把机械和电气的知识简单地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渴求,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优化课时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掌握课文内容,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即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实际的例子导入,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经验。如对于金工实习,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
作者:张秋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省办有工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
(一)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 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
(二)本质
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
能,增强柔性。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供产品这一当今最高级供贷方式的关键技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五)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工业机器人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当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另行设置其他专门化方向。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1.综合化系列课程
机械制***:包含原机械制***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专门化模块课程
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
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设立的精雕技术专门化方向,要求学生***编程并在数控精雕机上自行操作,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刻产品。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
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4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从行业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1]。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专业。学校始终围绕“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这一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合理定位,产学结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具体改革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设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企校合作,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滨海特色的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1从企业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未来五年内要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2],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其中要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青岛地区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根据对青岛地区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普遍关注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
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机电类专业集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青岛滨海学院2003年开设的工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院级品牌专业”,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专业。在该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青岛滨海学院整合工科教学资源,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中心,衍生高职专业,培植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学科基础牢固,专业发展平台开阔的“机、电结合,本、专互补,资源共享”的机电类专业集群。
2.1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心的高职专业集群
高职专业集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6个专业。专业之间资源共享,如***1。
2.2以机电类高职专业集群为基础建设的本科专业集群
本科专业集群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等专业,如***2所示。
3行业企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结合确定专业方向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积极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根据青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大量用人单位的调研,结合本校本科资源优势,青岛滨海学院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分为:机械加工方向、机电设备维修方向、材料加工方向、电气控制与检测方向、汽车及工程机械维修方向,以及机电产品营销方向。各专业方向的需求行业、合作企业以及支撑该方向的本科专业情况,如表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修完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选择专业方向,并根据所选择的方向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需要继续修习的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
3.1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N”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3.2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企校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以教学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以培养思想品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C代表Character,指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P代表Practice,指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T代表Technology,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4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主要培养方式
4.1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
培养目标包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质量意识、职业健康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
主要培养方式:通过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开展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养成教育;《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课程纳入大学三年的教学计划;开设《专业导论》、《职场心理辅导》、《质量及安全管理》等职业系列课程;坚持开展体育测试、读书活动、演讲训练、收看新闻联播等教育活动。
4.2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
培养目标包括: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巩固工程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达到47.4%。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增加双师型任课教师比例;加强机电专业相关实训室、实验室的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活动,如:暑期社会调查、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4.3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
培养目标: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工程意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和制造系统;增强对工程实际问题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技术标准和***策法规。主要培养方式包括:校内生产型实验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双主体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产实践机会,深化各类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式、工学渗透式、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等等[4]。
4.4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目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技术改造创新能力;工艺革新潜力、设备革新潜力。主要培养方式采用“1+N”制,将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纳入毕业资格审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将科技竞赛成绩纳入毕业资格审核。课余时间开办数控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机械综合加工技术、PLC技术等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企校之间的横向课题研究和开展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5]。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5
【关键词】探究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
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不仅要看一方面的因素,而要多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 学校背景条件及开设优势
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是随便一个中职学校就可以开设的,必须有充足的条件和开设优势才能有发展前途,否则,即使开设也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我教授的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央企办学,全国唯一一所以铁路桥梁冠名的省部属部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同时具有职工培训和***校教育职能。建校30年来,一直致力于铁路桥梁建设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湖北省和武汉市两个级别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质,学校拥有湖北省一级、二级专业等优质特色品牌,我们为众多企业以及中铁系统培训了大量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型人才。我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一下我们学校自身的优势。
一是提供智力支持。中铁大桥局集团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随时可以根据办学需要,聘请专家,尤其是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为我们学校培养建桥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集团公司桥梁建设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为学校第一时间提供桥梁建造和维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为学校紧跟桥梁技术发展及时修订教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是提供实训保障。集团公司每年有超过二百项大型分部工程,几百个施工工地,为学校学生实习创造了有力的实训保障。在武汉,学校长期与武桥重工、中铁七局、中国一冶、中铁科工、中交二航局、武锅集团签有实习合作协议,学生实习教学安排方便灵活。
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首先引进像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等,要想发展还要有足够的设备,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后盾作为基础。
2、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产物,而且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其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生产的发展,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之前不自觉的利用电子技术上出现的技术成果到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但是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其出发点还是用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来组织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教学目的上来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因为就现在社会的发展情况,一般一个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决策等方面的工作,而是被分配到生产线从事制定工艺、调试试车、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方面的工作。更有甚者,很多学校干脆单纯的培养“电工”、“钳工”等,并没有从“一体化”上来深入教学,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新装备、新技术的需要来贴合实际。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求及发展方向
要想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要在教学不足的地方多下功夫,多进行改进学习。如下是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些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的原理***、电路***及梯形***还有一些程序都要用软件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并更好地理解。第二,在校内实训方面。校内实训一方面要营造“车间”的真实情境,还要把学生学到的零碎的知识系统的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车间联系起来,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三,在顶岗实习方面。顶岗实习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顶岗实习可以跟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也可以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实习岗位还是很多的,可以做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车工、制***员等等,主要是把实习内容和实习岗位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严格的教学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机电一体化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是集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在:第一,智能化方面,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与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相结合,使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把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结合的智能化。第二,网络化方面,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给机电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集成化方面,这是放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特点,很多的系统都是运用了这一特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等,在这一方面机电一体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总之,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功能及发展方向远不及上面所介绍的这些,还有很多技术领域会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社会和科技在发展,各种技术之间将会有很多融合的部分,机电教学要本着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使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中职学校的发展前途一定会很光明,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斌. 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略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09)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6
关键词:实训课程;分层次;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 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高职
中国分类号:TH-39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它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以及软件编程等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1】。
2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理论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2】。根据对多个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调研,现将目前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结如下:
(一)照搬机械制造专业、电气控制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使课程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
(二)将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可有些课程有脱节,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学生不能理解。
(三)课程设置太偏机械专业。有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仅仅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上增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相关课程。
(四)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训技能课程少。
课程体系优化,如何优化、精简、合理组织以及创新开发课程是关键。
3课程设置优化
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中,课程是关键【3】。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因而,课程设置与优化对学生个方面素质培养非常关键。
(一)调研高职机电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及管理,其次是面向家电、智能控制行业企业、智能玩具行业企业等的技术支持及售后维修人员。
(二)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因素
1)课程设置一定要从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技能出发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要从学生毕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出发点,为行业企业培养无缝衔接的员工,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岗位群的需要,量体裁衣。
2)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基础知识点和面
机电专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多学科多专业,因而课程设置不能只偏向否一个学科,面太窄,就不是机电专业。当然在课程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突出重点。
3)课程设置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机电专业,动手能力一定要重点培养。因而在课程中就要设置实践课,不仅仅在某些单独的专业课中有实训项目,可以***出来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将电工技术、PLC技术、伺服电机技术等根据高职技能要求整合成电控实训课。
4)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系统性好,前后衔接自然。
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养成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5)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加大学时。专业技能的训练,要孰能生巧。
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实训重在学生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训。
6)专业课程要构建模块化。把几门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一个模块,或者根据完成实际项目所需要的联系紧密的课程构建一个模块【4】比如,编程模块,可以包括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等课程,因为现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用C语言来开发。
7)课程内容一定要优化,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堂,融入课程。我们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一定要简化,删除复杂理论推导,重点在基本概念解释和实践能力训练。行业企业标准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都将成为高职课程的特色。
4总结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优化任重而道远,只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集思广益,不断实际总结,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探讨,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对机电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立勋,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筱调,编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电力系统、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部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9
1自动化专业概述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确立了自动化专业的定位,它主要归属工学门类,并且是其电气信息的下属学科,而且涵盖的范围较广,如自动化控制、电气自动化,还有飞行器控制等等。但从学科内涵分析,自动化主修专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比如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还有控制科学和工程。根据自动化专业所修学科可以看出,该类知识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其一是将控制理论作为基础;其二是将下列两种专业为背景,它们分别是电气工程、电机工程;其三是电子计算机,将此技术作为核心。近些年来,自动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方面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亟需改善,促使我国自动化专业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2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增多,因而对于该学科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在自动化专业学科中,电子信息类课程比例较大,这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硬件与软件。这两者相较而言,硬件的学习尤为重要,并且其学科课程相对较多,本文将着重介绍硬件课程改革措施与思考。
2.1实践教学改革。针对电子信息硬件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其必备的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步骤,有利于形成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课堂演示-自主设计实验-课内课程设计-课外电子设计等一系列的改革。注重课堂与课后的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旨所在,其具体教学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计算机硬件发展趋势,尤其是嵌入式技术的不断成熟,还有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逐步完善微机接口技术,并促使其与相应的执行结构不断融合,同时强化其传感器之间的联系,促使硬件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使其与教学内容更贴合,实现自动化应用专业的教学有效性。第二,根据现有教研成果,同时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以如下元素作为控制对象,如全向轮式机器人等。促使微机接口实现新的教学功能,并在某种程度上与控制类课程联系密切,特别是针对控制类实验课程,促进微机接口与其实现融合,并且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计算机硬件、自动化系统,还有机器人创新等等,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思维的完善,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该技术基本上处于日新月异的状态。而对于计算机硬件来说,其专业教学在不断缩减。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善了硬件编程手段,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对应,同时满足语言编程的相关要求,促进新的硬件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2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思考
2.2.1注重电子信息硬件课程的综合化体系建设。针对自动化专业规划而言,其包含的很多专业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因而可以将这些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课程系列,进而进行统筹规划,共同完成改革规划,比如单片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这种学科整合改革有助于自动化专业更具科学化,学科之间可以实现合理衔接,避免重叠与脱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的理想化,进一步从整体上实现优化。例如:针对A/D、D/A教学而言,其在教学中归属于计算机系统范围,并且是模拟I/O核心部件,但是将其归入另一个学科教学效果会更好,即硬件技术基础。将此类知识放入该学科,教学效果极佳,甚至比其在“数电”的教学中效率还高;在“数电”学科教学中,将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数字逻辑部件,而这些部件在某种程度上与计算机关系密切,特别是针对其中的硬件,其与“数电”中的逻辑部件遥相呼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学科知识,如微机原理、接口,它们与下列学科知识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如单片机原理、接口,因而可以将上述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统筹优化处理。一旦学习了前者,那么后者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只需将后者之中的特色教学进行展示,促使其应用系统设计得到有效的使用。
2.2.2强化实验室建设。对于自动化专业而言,其实验室建设的好坏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完善实验室教学也是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改革所在。针对实验室建设而言,最好做到一人一组,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并且同时满足实验室教学的基本要素,比如提高设计性、综合性、自主性;除此之外,还应借助实验教学达到其它的教学目的,比如促使实验室利用率的提升、提高实验效率等等,这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要想使实验教学发挥应用的功能,就必须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例如:创立新型实验、完善实验管理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推进,如虚拟实验设备、网上实验预约、现场实际动手以及设备自动管理等等,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改革。
2.2.3创设精品课程。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而创设精品课程是上述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保障,但这需要长期积累沉淀,而不是在朝夕之间就可以形成。因此,创造与建设至关重要,而且必须立足于教学现状考虑,防止出现以下不良现象,即重总结而忽视过程。消除思想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深化精品课程教学,并且以“五个一流”作为出发点,完善评价指标,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促使教学建设日趋合理化。
3结束语
专科机电一体化篇10
本文就找出那么几对看似是孪生的专业,让大家来辨别一下。
生物技术 vs 生物工程
这两个专业都属于生命科学学院,差别在于“技术”和“工程”,从字面上,基本无法很清晰地分析出区别。它们在学习的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是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就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最大的区别在于,生物技术是理科,而生物工程是工科。前者偏理论,后者注应用。
生物技术学习的是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内容偏于理论,从微生物到细胞到分子到基因,一切都是为了向更高端的生命科学发展而努力,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考研或是在研究机构做研究工作。
而生物工程相比生物技术来说,诞生的时间要晚一点。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应社会之需要而兴起的,所以更注重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对生物进行创造和设计,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这些不同的层面上,对生命有机体进行新的改造,比如利用固定化菌体或固定化酶来大规模生产果糖浆来代替蔗糖。生物工程需要学习不少药学相关的课程,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生物医药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或者是进入***府的工商税务、海关、药检等部门从事监管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vs 材料科学与工程
想必大家已经发现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差别了:“高分子”和“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橡胶和塑料都属于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材料”里并不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它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
虽然都是材料,不过最大的区别在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化学的关系紧密,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相伴。这一点看看它们的课程设置就明白了。前者要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基本涵盖了所有基础化学课程。后者则要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和材料物理等课程。在学习的内容上,它们就很不一样。
就业方面,高分子更注重新型材料的运用和研发,反而是一些和化学沾边的公司更需要这一专业的学生,比如著名的陶氏化学。当然,说到橡胶和塑料,化工、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同样需要相关人才。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传统机械制造类行业更有优势,比如航天、船舶、重工业的相关企业。
环境科学 vs 环境工程
读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偏理论,后者重实践,理学vs工学。的确,前者更多地注重在科研方面,而后者则注重在工程上。
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宏观,比如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营造、环保的规划。学的是理学,对环境化学、环境毒理、环境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学习。
相比之下,环境工程属于工程类专业,它的应用性要强得多,很多课程都是实打实地去学如何控制污染,比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以及环境的评测。
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两个专业的区别在于,环境科学是指认垃圾的,而环境工程则是处理垃圾了。这种说法或许不完全正确,但可以给我们参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vs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vs 电子科学与技术 vs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首先,让我们镇定一下,千万别被这一连串的“科学与技术”给绕晕了。这四个专业,都和物理、计算机密不可分,但是细究起来,差别却不小。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计算机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应用系统的学习,学的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学的是如何获取、传输、处理和设计电子信息系统,偏重在电路和电子上,它的口径比较宽,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都有所涉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电信、广播、雷达、声呐和导航都是它的应用领域。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学习的是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关的知识。最后一个光信息则是现代光学和信息科学紧密结合的专业,研究的是如何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像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光纤通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专科机电一体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