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论文第1篇
因为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要更加注重学习人员的资源使用价值。现在,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根据是否***,可以划分为网上资源(网页和网站,多媒体课件,电子***书馆,网络课件等)和网上***的资源(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电视直播课堂,CAI课件等);因为多媒体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为印刷媒体资源(辅导资料,实验材料,参考材料,文字材料和作业手册等),影视媒体资源(电视网络,教学录像,录音资料和VCD光盘等),网络媒体资料等。因为教学资源种类较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利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资源整体化构建中的双核思想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四、调整资源,进行共享
教育资源论文第2篇
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哪里有水,哪里才有生命,是水促成了环境美。水对我们既然如此重要,全民就应该及早行动起来节水和爱水,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通过营造具有感染性的水文化环境,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在居民社区、公共场所,开展水法律法规、张贴标语及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组织“水与人类文明”、“水与文学”、“水与艺术”、“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系列演讲或讲座,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器具创新制作比赛,编演水文化类文艺节目等,加大全民节水知识的认识程度。在浓厚水文化氛围,全民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形成有关水的习惯、理念、文化素养和主体价值意识。
二、开展全民科教认知教育,加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市不仅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现象也及其严峻。在2013和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水平排名中,河北省连续排名位居最后,具体到城市,2007年度衡水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03亿吨。域内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级别均为严重污染,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衡水湖洼内为轻污染,衡水湖冀州为中污染,衡水湖水库为重污染。地表水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衡水市、沧州市等全国6城市因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被国家环保部曝光批评。2008年度全市地表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重污染河段是100%;衡水湖在河北省14个生活用水水源地(湖库)中,水质综合情况倒数第一。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渗坑、渗井渗入地下,是造成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的重要原因。二、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种植长期大量农药、化肥的施打使得残留物质经灌溉水或大气水的淋浇而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三、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经处理堆放,降雨后有害物质带入地下;生活污水中含合成洗涤剂量大等,这些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三、水文化教育常驻学校,培养具有爱水意识的下一代
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大学生,都应开展水文化教育。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从娃娃抓起,教育下一代具有节水爱水意识,是保障水文化传承的关键。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美好事物的,也不会受利益的影响。一旦在孩子从头脑中扎下根深蒂固的水文化,就会不自觉地从行为上惜水爱水。水文化校园教育可分为课上和课外两方面。一、课上:不同的课程都可以融入水文化教育。如:思想品德课讲节约水资源,语文课引导孩子写爱水的文章,生活与劳动课和孩子一起探讨费水再利用方法,美术课和学生用绘画语言表达爱水的情感,常识课根据水的专题进行爱水教育和行动宣传等;二、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水活动,节水小调查、爱水标语设计、爱水自编报、黑板报评比等。大学生可开展更有深度的考察水利工程、开展水利调查、参观水利景观、采访水利名人等社会实践活动。
四、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扩大水文化教育的社会覆盖面
教育资源论文第3篇
一
无疑,一般的社会交换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教育与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学校作为社会结构定的实体性要素,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其本身的地位与性质使之在参与社会交换的过程中具有了特殊的形式与涵义。首先,教育的社会功能规定了这一社会交换活动的主要取向。一般而言,教育具有***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种功能。从***治上说,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治意识和***治热情,可以提高人们实现一定社会***治目标所需要的***治行为能力,它可以为国家输送必要的***治人才,并使人们对一定的***治领导及***治格局形成认同。另外,教育还能够通过其内在的选择促成一定的***治结构等。从经济上说,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文化上说,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文化的净化和创新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教育对于技术的发展,法制的完善,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口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功能。从微观上看,教育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更是可以发挥文化辐射、辅助经济发展、完善社区环境等作用。这样,我们便可以由此而大致地认清教育的社会交换活动的基本取向。显然,正是由于教育本身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服务,它才能够得到必要的“回报”,即投入。其次,教育本身的不同类型、和目标也是教育参与这种广义的社会交换活动的内在依据。对此,我们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作下面简单大致的划分。第一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显然,这样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决定了学校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同对象。第二是以社会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教育和受教育者个人收益率较高的教育。①前者指的是诸如文、史、哲、师范等类别和专业的教育,其中受教育者个人收益率较低;面后者指的是诸如医学、、工商管理等类别和专业的教育,这些教育在一些市场经济体制的西方国家中,可以为受教育者个人带来较高的个人收益。而这样一种差异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参与社会交换的不同尺度。第三是基础理论学科与实际学科的教育。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而且还要培养基础理论的人员。前者通常更为强调工艺性和操作性,而后者一般来说更为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具有不同侧重的学科教育,在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时,也必然具有不同的对象与取向。除上述之外,还有的学者从生产性和消费性的角度对教育进行分类。
二
根据上述教育社会功能的规定,以及教育本身在类型、内容和目标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交换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首先是垂直的交换类型。它具体指的是学校教育在履行某些主要涉及到整个社会或地区的功能和教育内容时,与***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交换活动。例如,国家的义务教育,以社会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教育,以及某些基础理论教育,都属于这一类型。由于这些教育并非完全是为社会中某一些特定的专门组织或阶层服务的,而主要是为经济阶级,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因而,理应由理论给予投资。一个国家的***府或地区的***府,为了实施这些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投入。其次是平行的交换类型。这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与某些和自己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亚群体或组织的交换活动。为简便起见,我们权且把家庭这一社会单位和个人与学校的交换活动也放在此种类型中。当然,它主要涉及的是某些特殊性的教育内容。例如,各种非义务教育,各种具有较高个人收益率的教育,以及某些以特定对象为面向的实际应用学科的教育。由于通过这些教育而直接获益的是这样一些特定的地区、社会群体与组织及个人,而且它们也不属于国家普及教育的范围,不属于无偿教育的领域,所以,理应由这些直接受益的地区、社会群体、组织或个人给予回报。也就是说,它们必须为这些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投入,而不应仍然由国家和中央***府承担。否则,在教育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便必定会出现紊乱,以致于出现各种弊端。
再次是间接的交换类型。这主要指的是教育通过其维护和建设某些社会公共规范及一般性社会秩序、制度等的功能,进而与社会各个要素之间发生的交换活动。换言之,教育活动有益于社会中某些必要的公共规范,如社会道德,以及某些一般性的社会秩序,文化氛围,社会风气等,而社会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府、各种亚文化群体、家庭及个人,则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道德规范、社会秩序、文化环境、社会风气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益处。由于这种间接的社会交换是通过一种共有价值的媒介而实现的,因而,这一共有价值的覆盖面的大小往往决定了这些教育的受益者,以致于了它的交换对象。这一在同质性较大,价值一元化的社会中比较好办。而是异质性较大,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则要求有不同类型的教育,从而依照不同的共有价值的媒介,由不同的受益者对特定的教育予以回报和投资。显然,在这种间接的交换活动中,***府、社会组织与群体及个人,作为不同程度的受益者,都应该成为教育的投资者,对教育承担相应的义务。
最后,是直接的交换类型,它可以是与***府的,也可以是与社会群体、单位和个人的。但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属于一种社会结构中实体性要素与实体性要素之间的交换活动。有必要说明的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交换并不是彻底的或市场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一种不完全性的社会交换。因为,教育这种综合性的活,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教育的各种功能,教育的不同内容、目标,以及教育的各种价值,往往同时渗透和包含在同一教育活动中,体现在同一个教育对象上,这样,势必造成教育与社会各个要素之间在互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显得格外复杂,以致于很难进行某种核算。而且,在某些由国家直接举办和实施的教育活动中,学校与***府的关系更多地是以权力和行***为基础,而不便完全理解为一种社会交换活动。当然,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其与社会的互动中,交换的资源内容也是与其他社会交换有所不同的。
它向社会所提供的是各种人才、知识、等精神文化产品和地位性资源,而它所得到“回报”则是必要的办学条件,包括各种权力、经费和支持等。
因此,学校教育在从事其活动时,所获得的资源应该是多渠道的。其中,不仅有来自中央及各级***府的,而且还应该有来自社会上各种群体、阶层及个人的。这们,才有利于形成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缓解教育资源的短缺。
三
应该说,以上关于与之间资源交换活动及类型的论述只是一种上的抽象。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它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就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不同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从以往各种有关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规定和表述来看,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基本上是通过一种从属的关系和思路去规定和分析这种联系和互动。在此,人们使用或看到的常常只是这样一些概念和术语,即一方面是“规定”、“约束”、“决定”、“”等,另一方面则是“适应”、“服务”、“实现”、“符合”等。例如,在谈到教育与的关系时,总是强调***治制约和决定了教育的基本目标、教育、办学方式,影响了教育机制、制度和经费等,而教育只是为***治服务;就教育与的关系而言,则是强调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规定和影响,而教育必须适应一定的经济制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等。尽管人们也充分肯定了教育本身的相对***性,但这种相对***性多半只是就教育本身的内在而言,或者体现为在这种从属关系之中的反作用。如果按前面的类型划分来看,它们仅仅表现为一种垂直的互动关系,而缺乏平行的相互联系。
第二,通常只是表现为在社会结构中的实体性因素与某些制度性或规范性因素的关系。也可以说,只是注重于某种间接的互动,而缺乏必要的直接性互动关系。显然,学校是以一种实体性因素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它具有自己本身的实体性地位、实体性构成和实体性力量等因素,包含了一定的人员、空间和构件等。而在讨论与此联系的各个对象时,人们所看到的大多是某些制度性和规范性因素,如道德、法制等。它们本身往往并不具有特定的实体属性,或者说,只是社会学中表示社会结构中诸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突生因素”②,尽管它们对于社会结构的形成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与学校毕竟不属于同一系列的结构要素。虽然它们与学校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联系,但并不能形成真正实体性意义上的互动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在计划体制中也存在着学校与其他社会实体性要素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从客观上讲,它们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因为彼此间并没有真正形成在资源上的直接转换与流动。
第三,功能性关系是人们的着重点和中心。这也就是说,人们在分析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时,仅仅关注了彼此间的功能关系,即教育对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对教育又有什么作用。这一角度诚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又是不够的。在于:这种功能关系的基础是什么?它们之所以发生和继续下去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一些特征是与社会的计划体制相联系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中,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因为,在严格的计划体制和中央集权的社会背景中,资源几乎全部掌握在***府手中,社会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学校本身,并不拥有***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中的资源转换、流动或交换活动,都是通过***府的枢纽而实现的,或者说是按照***府指令性计划而发生的。可以这样看,社会中的各个要素直接地与***府发生资源的转换关系,它们向***府提供必要的资源,而***府则根据计划和需要,向它们分配各自所需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由***府提供教育资源是合理的,而且是应当的。尽管社会中的其他要素也从教育中获益,但是,它们对学校教育所承担的义务,或所应给予的回报,都已经通过各种利税等形式上交给***府,而由***府代替它们给教育以回报。而学校也就无法再向它们要求更多的支付,只能从事一种无偿的服务。这也就形成了在计划体制下教育资源的投入主体单一化的现象,即由***府承担教育的全部费用,提供全部必要的条件。这样一种教育与其他社会要素之间的交换形式或途径,从理论上讲是有优点的。因为它便于宏观的了解和调控,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它也有利于集中各种资源进行重点学校和学科的建设,并形成较强的教育动员能力。但是,这样一些优点的实现又是有条件的。首先,它要求社会文化的相对同质性或较大的同质性,这样,才能够比较有效地形成和保证间接换的可能。其次,它要求以详尽、迅速的信息和反馈为条件,从而使其宏观调控具有客观准确的依据。否则,不仅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反而会由于宏观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浪费,形成教育对社会“有效供给”的不足。另外,资源转换和流动在距离上的长短,也常常是影响资源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过多的间接交换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损耗,以致于在实际上减少教育资源的投入。
四
尽管教育不可能完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变为一种“市场教育”,但作为一种第三产业,其服务的功能,以及其中某些部分的进入市场都是必要的。从这种变化看,单纯的垂直与间接式交换类型是不够的,而必须辅之以适当的平行式或直接的交换。
这种交换类型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第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过去那种基本上依附在国家行***机器上,本身毫无自的社会单位,已给变成了具有相对***性,对自身的资源拥有相当大的管理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部门,地方及地方财***也获得了愈来愈多的自。这样,在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与***府或中央财***的资源关系的条件下,地方和各部门、社会单位也就不应该再继续照样无偿地享受仍然由***府或中央财***投资的各项社会及福利事业的好处,而必须实行“谁受益谁投资”的办法。同理,在享受某些教育,并从教育中得到各种服务和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对教育给予“回报”。由此,形成一种正常的资源交换关系。如果还是象过去那样,依旧由各级***府或中央财***承担教育的全部投资,必然形成在教育与社会各要素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和倒错,以致于造成国家教育投入上的窘境与教育资源的短缺。第二,社会教育的分化与差异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举办主体和委托主体的多元化,也使得这种交换类型的调整成为必要。一方面,除***府办学之外,各种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都可以依法举办各种教育,这样,必然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改变过去计划体制下国家统办教育的单一性而显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差异性,也必然形成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和委托。对于后者,也许有人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由国家统一征收教育税的方式,形成***府对教育的独家投入。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现代社会通过分化而且日趋扩大的异质性,必然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集团、地区和亚文化群体。出于自身的利益,对教育形成不同的要求与期望。这样,作为社会资源间接交换的重要媒介—一共有价值,或者是处在一种比较抽象模糊的状态,或者是由于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而难于形成,以致于各个地区、群体和集团在利益取向不明确,或不能获得自己特定利益的情况下,不愿意加入这种与教育的资源交换,从而不能真正形成全民关心教育、全社会办教育的局面。例如,在教育税附加的征收中,便常常出现某些和部门不愿承担的现象。
顺便说一句,过份注重教育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间接换,也常常影响教育资源的效益。因为在这种关系中,互动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第三者而实现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彼此间在结合上的松散和在责任上的懈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的效益。当然,由这种平行的或直接的交换类型调节的仅仅是一部分教育本身的资源。简单地说,它主要是指那些非义务性的教育,某些对受教育对象而言收益率较高的教育,以及各种具有特定服务对象的带有技能性或职业性的教育。而义务教育,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教育,以及基础理论和某些特殊专业和学科的教育等,仍然需要通过垂直和间接的方式,由各级***府加以调整。因此,社会中的具有相对、***性的部门和单位,除了为教育的某些公益事业(包括各种义务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秩序等),以上交税利的方式,通过***府与教育发生统一的间接性资源交换之外,还必须根据自身从教育其他方面的受益,与教育发生个别的直接和平行的资源交换。这里,应特别提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这两类教育大部分是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需求相联系,而且也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领域,因而,它们的经费等主要应通过平行或直接的资源交换,由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少数重点由国家投资和扶持。
应该看到,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已经开始逐步地与市场接轨。例如,高校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等资源不再是一概免费赠送,而实际上实行了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科研成果实行了专利和技术转让制;高校与企业的各种合作也实行了委托或分成的办法;除完成指令性的招生计划外,可以招收委托代培生,以及一定数量的计划外全额或差额自费生,同时也开始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等等。总之,通过教育而受益的企业和个人已经开始负担起一部分应由其负担的教育费用。但是,从整个教育经费的投资来源和投资结构上看,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投资来源上,通过社会服务和学杂费而用于教育的投入,不到整个教育投资的10%③。其次,在投资结构上,我国目前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的比例也极不合理。其中大学生的人均数大大高于中小学生。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真正进入与社会平行和直接的资源交换的部分还非常之少,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本来正是需要更多地从社会中获得经费和支持的高等学校,反而吃掉了国家投资的大部分。相比之下,日本1982年的这一比例为1:1.1:1.4;曾经在60年代起在高等学校实行学费赠予制的英国,1982年的这一比例也只是1:1.14:7.6④。最为直观的表现是:除外资、三资企业或集体性质的经营性单位,无论是中央所属的机构和企业,还是地方的各级单位与部门,尽管它们在资源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成为***自主自负盈亏的单位,但仍然可以象过去计划体制下那样,获得由国家耗费大量财力培养的各种人才。(据说,有些地区和部门在大学生调出时,还要收一笔费用。)我们不知道这些用人的地区、部门和企业是否已经向各级财***上交了足够的税利,从而合法地取得了无偿获得由国家花钱培养的各种人才的权利,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拥有的这种权利是否与他们对教育所尽的义务相平衡。假如他们的确是上交了足够的税利或提供了必要的费用,那么,根据权利和义务相等的理由,那些在一定时期中不需要或未能得到国家培养的人才的地方、部门和企业,当然可以拒绝交纳与上述获得人才的部门同样数量的税利。因为他们没有享受到同样的权利和益处,自然可以少尽一些义务。这样,势必引起相当的混乱。可以说,我国目前教育和社会的互动或资源交换中,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不太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只得不断地向***府伸手,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各种手段“化缘”,或是以其他方式大搞“创收”。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知识贬值、人才贬值的现象。无疑,这正是我国目前教育机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治、体制改革需要的现象之一。
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教育与社会之间平行的和直接的资源交换的发生,是以供需双方的一致为前提的。换言之,社会的需求与教育的供给是基本吻合的。如果不能一致和吻合,交换是不可能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倡和实行教育与社会的资源交换,必然会反过来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更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投入和支持,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注:
①参见曲恒昌:《市场经济与我国高教经费筹集的原则与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1994年第2期,第71页。
②参见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第3-4页。
教育资源论文第4篇
效益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指所取得的效果与利益。所谓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是指某种思想***治教育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所得与所消耗之间的比较。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之分。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的直接效益是指直接作用于教育对象,对受教育者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如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的间接效益,亦可称为“思想***治教育外溢效益”,它是指通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作用于整个社会,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如通过思想***治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其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利用都不会是无偿的,而必须支付代价。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则,也是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实现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效益一般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效益=有效产出/投入=所得/所消耗。就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而言,当产出不变时,投入越小,效益就越大;当投入不变时,有效产出越大,效益就越大。也就是在有效产出或所得一定的条件下,必须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尽可能减少思想***治教育资源投入过程中的成本;或者在投入或所消耗固定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现有思想***治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激发出思想***治教育资源全部的价值和作用,以提高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符合受教育者和社会所需的效益。
二、整体性原则
思想***治教育资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就是要整合多种资源要素形成合力,以实现思想***治教育目的。一方面,思想***治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存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社会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又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整体,这是人类活动包括思想***治教育活动的宏观环境。在这个宏观环境中,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整体也就没有了局部。另一方面,思想***治教育资源发挥作用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治教育资源要发挥作用,取决于多种要素的协同努力,而不能仅仅依靠某种单一资源要素的利用。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注重思想***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思想***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不等于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没有一定的结构,思想***治教育资源系统就不能构成一个整体,也发挥不了思想***治教育资源系统的合力作用。因此,我们在对思想***治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时,不仅要充分认识思想***治教育资源各种构成要素的具体特性和作用,还要根据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其结构,促进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提高思想***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源自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迫使人们不得不从长远利益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问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思想***治教育资源的总量也是一个有限的常量,因此,我们在利用思想***治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要满足当前思想***治教育活动的需求,又要保证后人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所需的资源不会遭受破坏,更不会枯竭。坚持可持续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在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注重节俭、加强保护。尽管时间、空间和运动是无限的,但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思想***治教育资源是以一定的数量,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内,在消耗过程中数量会越来越少,因此,在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节俭,并加强保护。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另一方面要求在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加大开发力度。思想***治教育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可以开发的,在思想***治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资源要素进行重组,可以使得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上升到一种新的水平,这是解决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对已有思想***治教育资源的未知功能作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从而发现新功能,以提高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如***府修建的城市广场、步行街、公园等,最初只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如果在这些场所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就能起到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二是开发潜在的思想***治教育资源,使之成为现实资源。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及其影响力的扩大,网络逐渐被作为重要的媒介资源利用到思想***治教育活动中,由此开辟了网络思想***治教育的新阵地。
四、开放性原则
教育资源论文第5篇
很多单位反映,廉洁从业教育资源少,仅有几名纪检监察干部在从事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力量薄弱,方法单一,设施陈旧,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其实单位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资源宝库,就看能否慧眼识珠。如果目光短浅,仅仅把教育资源局限在教育书籍、教育器材、纪检监察干部身上,自然就会感到资源匮乏、力不从心;如果视野开阔,把一切有利于反腐倡廉的资源都视为教育资源,就会感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整合运用廉洁从业教育资源,既要充分运用显性教育资源,也要深入挖掘单位内部的隐性教育资源。不拘一格选才授课,实现局部人才全局使用。授课讲座是开展廉洁从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讲授好廉洁从业教育课及讲座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每个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都有局限性。怎么解决廉洁从业教育要求全面与教育者素质相对单一的矛盾呢?主要是发挥整体的合力弥补个体的不足,也就是说什么人讲的好,就请什么人讲;哪一堂课讲的好,就来讲哪一堂课;能在多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就在多大范围内授课。比如,可以探索开展“廉***教育协作区”活动,让优秀***风廉***教育工作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动授课,以通俗的道理、生动的语言、熟悉的事例和真挚的感情进行授课,以求良好的廉洁从业教育效果。在这个问题上,还可以考虑制定一个廉洁从业教育资格认证制度,不论什么人,纪检干部也好、其他干部也好,业务干部也好、***工干部也好,都可以报名参加,由纪检***门规定一个时期内的反腐倡廉教育重点,广大***员干部参与授课,哪种课讲的合格了,以后就可以进行哪种内容授课,用硬指标规范廉洁从业教育授课队伍,通过充实教育者队伍提高教育效果。挖掘干部职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从教育规律上看,干部职工是廉洁从业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者。每个干部职工自身都拥有丰富的教育素材,应该努力开发和运用,提高干部职工自我教育的效果。比如,可以广泛收集基层干部职工进行自我教育的做法,编写一本《廉洁从业教育百种常见问题自我疏导指南》,在一个单位进行试用,准备完善后在整个系统进行推广使用;还可以在基层单位开展“每月一个话题”活动,鼓励干部职工互相辨论、互相启发、互相教育,达到廉洁从业教育的效果。加强廉洁环境建设,实现外部建设内化入心。人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环境时时处处都在影响人、改变人。应发挥环境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加强环境建设,树立“干事、干净”理念,巩固教育效果。结合单位特点,可以重点强化四种教育氛围:一是通过标语牌、宣传板宣传***的理论、介绍***的***策,营造一个坚定理想信念的环境氛围。二是通过开展工作竞赛、广播宣传等办法,介绍热爱本职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营造一个爱岗敬业的环境氛围。三是通过丰富***书资源,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一个学习成才的环境氛围。四是大力加强的风气建设,督促教育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努力为廉洁从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通过加强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干部职工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受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围,增强廉洁从业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加强覆盖渗透,广纳社会资源
社会家庭影响是引发干部职工思想问题的重要因素,廉洁从业教育脱离社会家庭的支持,就会空洞乏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厚,廉洁从业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整合运用教育资源既要充分运用内部资源,也要积极借助外部资源。着眼透彻说理,请进专家学者。受理论水平、知识视野的局限,一些***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理论性、专业性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职工搞不清、吃不准、讲不透。这些内容,应尽量邀请专业人士上课,给干部职工答疑解惑。比如,在***和国家重大***策出台时,可以聘请当地***、***府***策研究室及***校的同志进行授课、举办讲座,解除困扰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坚定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着眼感性印证,拓展教育基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能够加深廉洁从业教育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相应的廉洁从业教育场所,进行参观学习或是开展实地授课,使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交相辉映,赋予形象化、增强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组织外出学习活动,使干部职工在参观廉***书画展、***纪念馆、英模先进事迹展等活动中受到教育。着眼情感影响,借助家庭力量。干部职工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家庭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运用社会关系把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运用家庭影响配合廉洁从业教育,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对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笔者感到,家庭和社会关系是做好干部职工思想工作的巨大能量宝库,要想很好发挥它的功能,就要真正把干部职工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摸清楚,通过耐心负责地工作,与干部职工的亲朋好友形成共识,把与干部职工家庭与亲朋沟通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这样家庭社会就会成为反映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的温度计,成为廉洁从业教育的助力器,成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好帮手。
3追踪时代前沿,开发“网上”资源
时展和科技进步不断为廉洁从业教育提供新的资源和平台。因此,整合运用教育资源既要充分运用传统资源,也要潜心开发新兴资源。当前尤其要在建好、用好局域网上下功夫。使网络成为学习上级精神的园地。以往,各级反腐倡廉教育计划通常采取书面文件的形式下发,每个单位只有一份。学习时,受传达人表述,被传达人理解、记录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遗漏,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因为只有一份,借阅不方便,影响各级对上级精神的理解。可以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基础上,各单位在局域网上刊发反腐倡廉教育计划,易于基层单位全面学习、准确把握廉洁从业教育精神。使网络成为汲取教育经验的课堂。教育方法影响教育效果,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就差;方法丰富,教育效果就好。丰富教育方法既要潜心探索,也要开门借鉴。应充分发挥局域网的桥梁作用,按时优选刊发各类廉洁从业教育经验做法,供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借鉴;有针对性地选取、***经验做法,作为新任职纪检监察干部的培训内容;定期采取个例分析的办法,点评、剖析典型经验做法,推进廉洁从业教育改革创新活动。使网络成为领导答疑解惑的平台。领导干部“上一线、上讲台”答疑解惑,是提高廉洁从业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可以依托局域网进行领导干部答疑解惑,请干部职工把疑惑和问题在局域网指定的栏目中,领导干部定期上网答疑,能够有效克服时间束缚,扩大教育面。使网络成为掌握干部职工思想的渠道。准确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才能增强廉洁从业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基层单位普遍反映,很多干部职工不愿意暴露真实思想,有的怕说实话,给领导留下消极印象,影响个人成长;有的怕说真话,暴露个人隐私,被人笑话,类似的情况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仅靠面对面谈心、思想汇报、纸上问卷调查等传统途径,难以完成掌握干部职工真实思想的任务,应创建一种能够打消干部职工思想顾虑,保护个人隐私的渠道。局域网恰恰符合了这一要求。在网上开展各类调查,不会暴露到具体人,更容易打消干部职工的顾虑,掌握真实思想,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从业教育打下基础。使网络成为宣传先进典型的阵地。局域网在宣传先进典型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在网上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刊发文字事迹和新闻***片、发表干部职工学习体会文章等办法,增强典型宣传的生动性、持久性、群众性。可以在局域网上设立先进典型园地,全面展示先进个人和先进群体的事迹,依托科技阵地,把廉洁从业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教育资源论文第6篇
“红色资源”是光辉的榜样和不朽的丰碑,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宝库和精神财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教育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1)“红色资源”是开展***史国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历史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脉就会断裂,中国***的精神之河就会干涸。只有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人们才能深刻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创造未来。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对领导干部进行***史、国史教育,则是***的***治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领导人民革除内忧外患的艰难征程。这些历史的展开与追溯,有利于***的干部正确认识“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增强“在***言***、在***忧***、在***为***”的意识。(2)“红色资源”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抓手。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之泉,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精神追求,始终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但是理想信念既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随着***龄增加或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除了个人修炼之外,还需要持续有效的教育。所以,“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进行伟大***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的一切***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重塑理想、唤醒信仰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折射出中国***为民的***治本质,闪耀着***性的光辉,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绝佳教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不断从中汲取***治营养,既能以历史为镜鉴,针砭时弊,又能坚定“三个自信”,勇克时艰。(3)“红色资源”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生活目标物质化、行为动机功利化的追逐中,人们逐渐疏于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社会风气渐有庸俗化的危险。***的干部作风事关***的形象,要想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首先要端正***风,***风正则***风清,***风清则社风明,社风明则民风淳。“红色资源”蕴含着许多***的干部高风亮节的光辉范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夜打灯笼访贫农”。如今,***的干部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但这种优良作风永远不会过时。以史为镜,可引发新时期领导干部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耻后勇,从而端正作风,肃清***风,教化民风。(4)“红色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地概括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的最高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重要‘软权力’”[4]。“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价值传统的历史凝结,其中既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凛然风节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昆仑气概,也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慎独自律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济世胸怀。这正是当前最需要弘扬的时代主旋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濡养效用。(5)“红色资源”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借鉴。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对于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5]中国***在早期治***、治***及局部执***的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在中央苏区时期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群众生活,取得了成功,并得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等。
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红色资源”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且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遗址等)多散布于县市区域,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载体维修保护不力,开发建设过于粗放为了满足干部教育和国民历史教育的需要,各地的红色旧址遗迹大都进行了维修或复建,扩大其空间,丰富其内容。然而,维修或复建结果却存在着保护不足、过度建设、拆真建假、迎合市场等问题,导致旧址遗迹时代感太强,历史感太弱;市场气息太浓,文化意蕴太淡;历史解读渐有媚俗化、庸俗化、迷信化的危险。造成这些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县级馆争取上级拨发专项建设资金难度很大,争取社会资本支持难度更大。等资金到位,很多原物、原址都因年久失修,已神貌难辨,只能重新建造,而建材选择多不能满足历史需要。二是受智力支持体系所限,专门人才不足,史料征集、甄别、整理方面困难重重,在开发建设上时有“移花接木、画蛇添足”之弊。
(二)“红色资源”史实考证急功近利,观点论据值得商榷由于资源所承载的历史多已久远,留存资料较少,导致一些史实不可考,结论不可靠。属地馆所对史料细节处理上不够严肃,或有仅凭“口耳相传”即草率推测甚至妄断历史,从而导致争议。争议问题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明显硬伤,包括个别红***将领的生卒年月、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点勘定等,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态度不严谨;二是各执一词,如“秋收起义第一面***旗升起地”,一谓修水县,一谓铜鼓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史料积累不够;三是过度拔高,争当“最早”“始源”“第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盖为“急功近利”,对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取经济支持的强烈渴望造成了这种“大干快上”的资源开发模式。
(三)“红色资源”史料内涵发掘不够,宣讲手段陈旧僵化部分县级馆在对属地“红色资源”史料发掘、甄选方面,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动因及其影响,满足于就事论事、简单陈列布展,导致主题不突出,脉络不清晰。此外,对史料的宣讲手段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的讲解过多,借古喻今的对比分析较少,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感官体验教育缺乏,受众参与度不高。
(四)“红色资源”蕴意解读脱离现实,资***育人效果不足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如果脱离彼时背景与环境,则很多史实难以理解,甚至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如果不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解读历史,则成为无的放矢,自言自语。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打造钢铁之师,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一条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如果不能够明确“红薯”对于当时艰难求生的群众以及饥乏困顿的红***战士的重要意义,不能将“红薯”与现在的“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则很难充分解释这条纪律背后的为民情怀和远见卓识,也很难收到资***育人的效果。
(五)“红色资源”宣讲队伍建设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只有正确地宣讲,“红色资源”的价值才能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宣讲员的素质就成为“红色资源”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调研发现,县级馆所的宣讲员在史料积累、讲解技巧、自身认识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史料积累不够,很多与其讲解内容直接相关的历史细节掌握不全面,讲解牵强附会,内容苍白;二是讲解技巧不熟练,不能根据内容需要调整语速语调、表情神态;三是自身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宣讲的深远意义,讲解过于随意,“精气神”不能感染听众,营造宣教氛围乏力。
三、提高“红色资源”教育效用的路径思考
只有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更为严谨,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才能使之在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当前“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突出“红色资源”资***育人的***治性“红色资源”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治性,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教育培训应服务于***的建设事业,应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干部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科研无,宣讲有纪律”的观念,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媚俗、不歪曲、不猎奇、不偏激”。“红色资源”的发掘应紧扣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作风纪律、理论创造等主题,以***性***风***纪教育为主线进行规划设计。
(二)尊重“红色资源”历史逻辑的客观性解读“红色资源”,需要以“大历史观”“大***史观”为基本前提,要在历时态的框架下厘清其历史脉络,找准其历史定位。在史料甄别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客观、正确”的原则,既要牢牢把握***治主线,又要努力还原历史原貌,还要合理组织材料,不讲“野史”“秘闻”。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不以“技术性处理”为名对历史“一删二加三篡改”,不对历史文件滥施刀斧[6]。
(三)强调“红色资源”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和归因方式迥然各异,在信仰淡漠的精神世界中,封建迷信悄然滋长。毋庸讳言,有的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红色资源”被视为成功的见证和象征。某些“红色资源”因而被臆造具有某种神秘力量,流于庸俗,堕为迷信。实际上,这种心理和行为玷污了“红色资源”的神圣与纯洁,与“红色资源”的本质背道而驰。所以,在对干部开展“红色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始终结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来解读,摒弃迷信,杜绝神怪化的“风水论”。
(四)拓展“红色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形式是内容实现的逻辑前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红色资源”的价值内涵才能显现,适当的形式是通往红色历史的桥梁。应根据“红色资源”的不同特性,开发出不同宣讲方式:对于文献资料,开发专题研究、主题讲授;对于红歌红剧,开发激情教学或舞蹈史诗教学表演;对于口述史料,开发访谈教学;对于旧址遗迹,开发体验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此外,还应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通信工具,建设并开放网络宣讲平台,开发“网络课堂”“掌上课堂”等,多渠道地激活“红色资源”的历史生命。
(五)保护“红色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往往也是旅游热点,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旅游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载体的周边环境正遭受来自旅游开发和商业建设的冲击。为此,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明确其外部保护范围,严格内部建设规范和运行使用原则,不盲目逐利,使“红色资源”免于商业浸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在馆所建设上,坚持“慎重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红色资源”的历史感、厚重感、严肃感,不贪大求多,不过度修饰,不拆“真”建“假”,不“画蛇添足”。在教学中营造现场感,使学员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六)提高“红色资源”宣讲队伍的专业性就教育的作用机制而言,“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7]。“红色资源”是静默的历史,宣讲员是其精神内蕴传译者,是人们了解“红色资源”的窗口。所以,提高宣讲队伍的专业性,是利用“红色资源”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强化宣讲员的***治意识。“红色资源”宣讲员应保持***治立场坚定、是非观念明确、道德情操高尚和自律能力突出,才能在宣讲过程中作出表率,信仰并敬畏所宣讲的内容。其次,要抓好宣讲员培训。可邀请***史专家、讲解能手对宣讲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技能培训;可组织宣讲员赴有关教学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可开展宣讲技能比赛,以竞赛促提高。再次,要规范对宣讲员的监督考核。宣传主管部门应建立精细化、规范化的“红色资源宣讲工作标准”,成立“宣讲工作督查小组”并明确奖惩措施,应健全宣讲员“进退流转”机制,培养并抽调优秀的宣讲员到宣讲工作一线,将不适合继续从事宣讲工作的人员调离宣讲队伍。
四、结论
教育资源论文第7篇
以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先于企业产生,为节约教育成本,必须界定产权。最佳产权界定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自愿达成的,产权维护需要制度支持,***府由于其规模经济和强制权威的原因可以降低产权维护的交易成本,人成为组织的人、制度的人,制度变迁是各种组织之间互动的结果,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利润机会。交易成本和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为了达成交易而发生的事前准备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了教育机构的边界,具体说来就是一个教育机构选择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和经营规模,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比如有的机构是公办,有的教育机构是公办,有的是民办,有的是中外合作等。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由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参与竞争的环境等四种因素单独或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竞争优势。此外,***府和随机事件能以特殊方式改变竞争者的竞争优势,并使整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参与竞争中是否存在优势不仅受内部条件的影响,还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在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就不得不充分利用并创造一切合适条件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府在教育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各个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策都会受***治影响,教育服务贸易的***治敏锐性非常强。除此以外,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还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全球一体化等。
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方式和内容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个方面。跨境支付是指从一个成员国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支付,享受服务者通过跨境的方式支付服务费用,表现为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虚拟教育机构、教育软件等,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国居民移动到另一成员国境内享受教育服务,比如出国留学和培训等,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在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教育服务,比如地方分校、合作办学、培训机构等,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服务者进入并暂时居留在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比如外教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程度,在教育服务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对外***策,在上文提到的四种方式中,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境外消费以留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境外消费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境外消费贸易逆差现象。
作为WTO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协议框架包含总协定、附件和各国减让表三部分。各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要按照不同的服务行业分门类地做出承诺,并列入各国服务贸易减让表,同时允许各国依据国内立法对有关服务的开放做出限制和保留。目前我国在商业存在及自然流动上有较多的限制,境外消费是承诺最多的方式,自然人流动是限制最为严格的一种,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比国民待遇方面的限制要多。之所以我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模型,是因为教育服务贸易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文化,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教育服务产业。
受教育资源的影响,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国,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是主要进口国,这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如中国、印度及非洲一些国家等。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以境外消费为主,表现在人员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逆差,我国教育服务进口总体上是大于出口。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求学者众多,加之我国教育资源相对较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求学者有了经济能力出国深造。
4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