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
“稳”在何处,“好”在何方?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缓中趋稳。一是增长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其中,二季度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二是就业稳。三是价格稳。四是农业稳。五是收入稳。
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一是回升势头好。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策措施的推动下,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企稳回升。二是房地产销售转好。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9%,为2014年以来首次正增长。三是经济结构趋好。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国民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四是经济运行质量好。突出表现在单位GDP能耗进一步下降。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态快速显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1956―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长9.2%,之后经济增速显著回落,1974―1991年,年均仅增长3.7%。1951―1960年,联邦德国GDP年均增长8.2%,1961―1970年回落至4.4%,1971―1991年进一步回落至2.7%。1966―1995年,韩国GDP年均增长8.4%,1996―2011年回落至4.2%。
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经济能够逆水行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所谓“纲举则目张”,科学决策、精准调控就是经济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纲”。
首先,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调结构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调结构从长远看能创造更新、更大、更高的需求。但从当前看,意味着新旧经济动力的转换,在短时期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宏观调控迫切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找出最佳结合点。
其次,要把握好保持适度流动性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平衡。一方面,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保持适度流动性。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多年积累的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地方***府等领域的债务风险有所上升,如果过度放松银根可能导致全社会杠杆率进一步提高,增加金融风险。
第三,要把握好增加工资性收入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平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具有刚性,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既要惠民生,又要强实体,还要拓展国际市场。
面对这些两难问题,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巧妇善炊,精准操作。既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简***放权、放宽准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又用好***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围绕稳增长、强实体、控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稳中向好态势能否保持?
综合分析我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下半年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将延续上半年稳中向好的态势,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信心来自于五个“支撑”:
一是基本面支撑。大国经济市场广阔,回旋余地巨大,韧性强。从工业化来看,尽管我国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居世界前列,但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等方面仍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如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发动机设计制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策效应支撑。一系列***策措施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从财******策看,上半年,国家出台了包括下达地方***府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发行额度、实施重大投资工程包等在内的一系列财******策措施。下半年,随着地方***府债务置换、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功能有所恢复等,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有望加快,加上新项目的开工,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带动全部投资增速的企稳回升。从货币***策看,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2次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3次实施定向降准,3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综合运用多种***策工具,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为棚户区改造等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由于货币***策调整到传导至实体经济往往存在时滞,预计下半年这些***策效应将会更突出。此外,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继续回升。
三是体制机制支撑。首先,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毫无疑问将提高发展效率,增强创新动力。其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的加快形成,无疑将激发澎湃的发展动力。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实施;各类创业集聚区、创客中心、服务平台蓬勃发展。
四是区域协同支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战略,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相关地区的发展。
五是发展信心支撑。***中央、***有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各种矛盾问题的经历,有教训、有经验、更有能力。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根本所在。
国民经济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美国经济虽然二季度有所好转,但加息时点渐近,后期走势有待观察。欧元区在欧央行量化宽松***策的支持下,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希腊债务危机仍是影响其持续复苏的隐患。日本经济虽走出通缩,但增长态势疲弱。新兴经济体受美元走强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下行压力仍较大。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突出。三是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稳增长压力加大。部分地方财***增收困难,就业压力也有所加大。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转型的阵痛,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坚持稳***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这些问题可能都不会再是问题。
靠什么实现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克服当前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从短期看,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增长的要害是稳定总需求。稳定总需求的重点就是要稳投资。稳投资不是要像以前一样大水漫灌,而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投资那些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领域和产业,如城市地下管网、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相关基础设施,要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同时,要创新投资机制,混合投资主体尽可能采用PPP模式,提高投资有效性。
二是从中长期看,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最根本的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创新不仅能突破技术瓶颈制约,也能创造新的需求。过去,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的兴起,电力的发现带领人类社会跨入电气时代;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性变革,不断激发和创造新需求。
三是从保障机制看,归根到底靠改革。稳增长也好,调结构也好,创新驱动也好,最终都要通过释放改革能量,创新改革机制,为经济的转型升级、稳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的关键是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深化改革应体现和聚焦在“四放”上,即全面放开价格管制,彻底放开产业准入,加快放松科技管理,深度放活国有企业。
总之,要立足稳增长,着力调结构,拼力促改革,以相机性、缓冲性的宏观决策,以效率导向性、机制创新性的改革举措,适应引领新常态,转型升级上台阶,扎实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稳中向好”:稳在哪里,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