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一般到成熟的培育和建构过程。
【关键词】 班级 班级精神 教师 学生 核心
【中***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52-01
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引领学生通过较长时期的班级工作实践和积淀而形成的班级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班级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班级目标、班级传统、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活动行为之中。这一概念包含了培育和建构班级精神的主体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较长时期的班级工作实践,并有一个由量到质的积淀过程。
1 班级精神的特点
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它的特点。认识班级精神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班级精神含义的理解和认识。(1)从来源产生看,具有实践性。班级精神来源于班主任引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体验和琢磨,是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对较长时期班级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班级工作实践,是班级精神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班级工作实践,班级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精神源于班级工作实践,又高于班级工作实践,并在指导班级工作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2)从影响方式看,具有渗透性。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班级师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学风以及活动行为等各个方面。这就是说,班级精神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作用于班级工作过程,但不能直接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渗透是把班级精神这种精神形态转化为班级工作实践的途径和方式,是班级精神从深层次上指导班级工作实践的一大特征。(3)从作用效应看,具有继承性。一个班的班级精神,其作用效应并不局限于该班级存续的具体时期,其中占主导作用的积极方面,诸如正确的价值取向、优良传统和道德风貌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等,就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完全可以为同一时期的其他班级和后续时期的班级加以借鉴。[1]班级精神这种作用效应,充分体现了它的继承性。
2 班级精神的意义
班级精神的意义,可以从它具有的诸多功能得到体现。理解班级精神的意义,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培育班级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1)教育功能。班级精神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的精神环境,比如班级师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集体的班级传统以及良好的班风等,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班级学生的精神风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2)控制功能。班级精神使班级学生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的准则,[2]这就是它的控制功能。这种控制功能是通过班级目标导向、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等多种途径释放出的心理制约力量实现的。这些控制,从多方面,多角度规范着班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朝着既定的班级目标去努力,去实现。(3)凝聚功能。班级精神,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能够使他们对班级奋斗目标和共同要求产生认同感和强烈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进个体目标与班级目标的整合同化,使班级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着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凝聚作用[3]。
3 班级精神的形成
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经历了一个培育和建构的渐进发展过程。通过我校多年的实践,并考察分析他校众多班级形成的班级精神,这些班级精神的形成,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也可以从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认识到班级精神形成的基本轨迹。
3.1 初始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孕育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初始显现,引领生长。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生成环境。班级精神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它的培育和建构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步的,因此,班主任要引领学生美化班级环境,健全班级规范,为班级精神的生成打下基础。二是班主任要使班级学生明确班级精神的内容、功能和要求,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追求的愿望。三是班主任要善于诱导和发现班级精神的种种初始显现,比如价值观念中初显出来的现代价值取向,又如道德规范中初显出来的爱国品质,又如班级传统中初显出来的集体精神,再如学风中初显出来的好学善思等。
3.2 继进阶段―― 班级精神形成的生长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辐射拓展,实践感悟。班主任要对初显的班级精神大力宣传,使之在班级产生广泛的影响,以形成学生效法的基础,琢磨班级精神的内容,认知他们的要求,进而体验感悟他们的功能。
3.3 升华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成熟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内化,全员认同。具体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第二阶段生成的班级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梳理提炼,使之升华成为班级群体的理性认识,以有效指导班级工作的实践活动。二是对班级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控制功能和凝聚功能的整体效应。三是促进班级精神对学生个体的内化,达成全员认同,实现由“要我这样做”向“我要这样做”的转化,使班级精神的客观要求成为班级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班级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一般到成熟的培育和建构过程。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它的功能,又能遵循轨迹,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4.
[2] 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研究专题[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P223.
[3]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