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10篇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育

2012年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回顾工程教育百年历程,迎接建校105周年。100多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高校,同济大学更致力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

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筑类专业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程类学科,其知识主体除工程技术知识之外还包含造型艺术法则、社会文化内涵、哲学意义等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学学科最初是在艺术院系里,后来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学院,接着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 如今,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计算机、智能科技、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展,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学问综合而复杂,既需要设计者坚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涉猎更为广博的领域。

历史上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经历多次变革,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追求的竖向线条寓意着高高在上的神权;巴洛克洛可可则是将装饰艺术进行到了极致;[2]柯布西耶领衔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改革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审美。密斯的钢与玻璃的结合将建筑的轻与透表达得完美,他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纯净的建筑观,影响全世界。[3]如今更是有被普利兹克奖青睐的国际前沿设计师哈迪德、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他们在设计的思想上就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

“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住到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 [1]从小的方面讲,所有的著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来引领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从宏观上讲正是在建筑理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更新在进步。

2、相关人群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较早创办的学院之一,专业实力雄厚,蜚声国内外。从建院以来就一直不断吸收中外的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融贯中西是同济对待建筑教育的态度。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对理论课程相当重视,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而对理论课程的体系更是经过近年的摸索逐步完善。

1、由浅入深,完善授课类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设置了不同深度的理论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大一设置有艺术史、建筑史,大二设置了城市阅读,大三则是建筑理论与历史,这些课程都是由资深教师任课,他们知识面广泛,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开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授课类理论课程的体系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确立并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贯穿始终,强化设计课程中理论教育的融合性。在每周的设计课安排中,对2010级施行的是“2+6***策”,即每周2节理论课,6节设计课,希望改变单纯的教师授课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共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理论,贯穿设计实践的始终。此类理论课的内容上也将紧贴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设计。

3、互动引领,发挥现代艺术引论与名师讲堂的前瞻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设置有现代艺术引论和一年级下的名师讲堂。现代艺术引论将请校内外地先锋艺术家来分别讲述他们从事的艺术领域的前沿思想,这其中包括现代艺术、现代舞蹈、戏剧、哲学、美学等一共十讲,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名师讲堂也是汇集国内外前沿的建筑师来授课,这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机会。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2

天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钟登华任此次暑期学校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教授,建筑学院书记张玉坤教授,建筑学院院长曾坚教授任暑期学校副校长;课程借鉴国际上类似课程的设置并根据本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教师,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主讲课、学术前沿讲座、建筑设计创作和实地参观四部分内容。课程形式除了教师授课外,还有现场实践、专题讲座、设计沙龙、座谈会、概念性建筑设计、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师生们提供了交流学习机会。学习之余,学生们将在趣味竞技、素质拓展、联谊会等活动中得到专业与个体素质的综合提升。

7月13日开幕式后进行了院长论坛,八所国内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与学员们就建筑教育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整个讲堂课程的安排上全面体现了建筑与社会、科学与文化、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的融合,讲堂中既有著名建筑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彭一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全国高校部级教学名师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邹德侬,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教授宁宗一,天津大学日本籍特聘教授博导青木信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徐苏斌,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雷,也邀请了社会著名文化人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骧龙等;既有国外当代著名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韩国建筑师承孝相,也邀请了国内著名当代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建筑工程大师崔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中方总建筑师周恺,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所长刘家琨,天津华汇环境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营运主持人、规划总监黄文亮,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王辉,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英国高级建筑师、法国注册建筑师齐欣。这些国内外知名的建筑领域大师、专家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就建筑创作、建筑遗产保护、建筑美学、艺术设计、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等领域作系列报告和讲座。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 工业建筑; 建筑教育; 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expatiat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information era,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esign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cident developed countries,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y combining the actuality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lls 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opinions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nformation era;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中***分类号:TU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91-02

1引言

2008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全国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单位有设计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过这次会议交流,我们惊喜的发现:许多工业建筑设计院越来越重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项目中的地位,年轻的建筑师们对工业建筑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工业建筑精品让我们耳目一新,特别是上海1933老场坊的改造设计项目[1],经过建筑师匠心独具改造后的内部空间让参观者都颇为感动。但是,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业界对工业建筑的教育关注不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体系中依然忽视了工业建筑教育,在这次研讨会上仅有2~3所大学建筑院系的代表与会,该现象反映了工业建筑教育在我国高校建筑教育中受到忽视的现状。

2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2.1.2 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2.1.3 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2.1.4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2.2 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 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3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3.1.1 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3.1.2 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3.1.3 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3.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3.2.1 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3.2.2 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3.2.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3.2.4 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3.2.5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3.2.6 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4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工业建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回顾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历史,我们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理论、技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中提倡“全方位教育”,并指出“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5]。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工业建筑创作的整体水平,应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此,我们建议高校建筑院系重视和加强工业建筑教育,呼吁更多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工程界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来参与我国高校建筑院系的工业建筑教育事业,共同开创我国工业建筑设计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J].工业建筑,2008,38(10) :4-7.

[2] 费麟.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新建筑,2004,(03):4-10.

[3] 袁渊.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探析(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设计工作;相互作用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need to design personnel solid expertise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 work of reserve, architects design practice by constantly able to form their ow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so as to work late to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etical guidance, reduce design problem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is constantly form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design practice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and design a working relationship, to give building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to provide some comments related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design work; interaction

中***分类号:TU-02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方***是在建筑设计方法不断的经验积累上产生的,方***的建立一方面是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技术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建筑设计方***是系统的建筑设计方法的结合,研究建筑设计方***能够指导设计工作的开展。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方***

(一)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相关建筑工程施工前,对待建建筑进行整体的分析,从而发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以***纸或者文本形式给出解决办法的设计工作。建筑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这不仅是因为建筑设计涉及到的面广,更由于建筑设计工作独特的特点,一方面,建筑设计工作是在建筑施工前进行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还不能得到确定;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不仅要考虑到人员安排、工期进度安排,还要考虑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具体的建筑细节,因此,建筑施工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建筑施工特点,同时具备灵活的思维,将设计工作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筑设计方***

建筑设计方***,顾名思义是建筑设计方法的理论结合,建筑设计方***是在建筑设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建筑方法的不断实践中得到产生和形成的,是一种系统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方***与建筑设计方法不同,方***站在了理论的高度,而方法更加的生活化,方***的产生离不开方法的不断的经验积累,同时,方***的形成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实践。

建筑设计方***与设计工作的关系

建筑设计方***是在建筑设计工作的不断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建筑设计理论的系统概述,而设计工作是具体的工作,两者都属于建筑设计学科范围中。建筑设计方***与设计工作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设计工作积累经验,得出最好的设计方法,从而从各种方法中提炼出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建筑设计方***对设计工作起着推动作用。

建筑设计方***对设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建筑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建筑设计方***是建筑设计方法的理论结合,是一定高度上的方***。建筑设计工作不仅需要设计人员了解建筑施工的流程,同时对建筑施工技术也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建筑物与城市整体布局,建筑物功能分区、结构规划等方面建筑设计人员都需要有所涉猎;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能根据对建筑施工方案的分析和施工场地情况的把握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进而找出在建筑施工中将要出现的问题,为建筑施工做好前期准备。

建筑设计方***是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各种设计经验的理论结合,设计方***不仅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进行相关建筑设计时,方***能为设计师带来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避免设计工作出现失误,造成建筑施工的不良影响。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方***并没有很好的形成,在进行相关理论教学时,所用的课本都是西方国家的理论教材,因此,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形成的是对西方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但我国的建筑工程有我国的特点,从远古时代开始,我国的建筑就渐渐形成不同的建筑类别,同时,我国相关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进行建筑设计实践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设计实践工作的难以开展;从国际社会上相关建筑物设计情况来看,迪拜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建筑都有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它们自建造之日起就备受瞩目,而我国国内这样的有一定设计水准和设计高度的建筑很少,这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建筑方***尚不健全造成的。

(二)建筑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方***的作用

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进行的设计实践工作。建筑设计的设计实践对建筑设计方***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具体的设计工作环节分析。

第一,建筑设计的准备环节。建筑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建筑设计师都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为后期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前期资料收集不仅包括建筑施工人员水平、建筑施工场地情况、建筑施工方案以及相关可行性研究,还包括用户和开发商对待建建筑的具体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信息的情况下,施工才能顺利开展,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

在进行资料收集时,设计人员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选择有用资料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一定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积累能够提炼出建筑设计方法的相关理论,因此,在这一阶段,建筑设计方***能够得到不停的完善和补充。

第二,设计方案初步形成阶段。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所在地相关地理环境和城市整体规划布局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后,能够形成具体的建筑物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初步构想,从而为建筑物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概念支持。建筑施工中设计方案的好坏关系着建筑物质量的好坏和实用价值。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方案的初步设计时,对相关情况和城市整体布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在进行这方面设计工作时,建筑设计师能够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推进建筑施工的整体进程。

建筑施工需要前期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而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和实践性很高的工作,通过在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建筑设计,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工程施工,同时对国家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积极的作用。建筑设计方***也能通过设计方案环节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设计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时,设计师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分析,这为建筑设计方***的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在设计人员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详***设计阶段。技术设计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不仅有施工设备、施工方法选择,还有施工用料、各工种之间的配合等;而施工详***的制作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对施工流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对施工人员和施工条件能够进行有预见性的管理,这样繁复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技术分析和施工详***设计是设计工作中最难的一环,施工详***强调设计人员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握,技术分析需要设计人员对相关技术应用的充分了解。

在这两个环节中,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进行不断的分析、改进,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因此,在这一环节,设计人员能够总结出较多的设计经验,从而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建筑设计方***的形成和完善。

结束语

建筑设计方***和建筑设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在设计实践中,方***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设计方法的使用能够完善建筑设计方***体系。我国应加强对建筑设计方***体系的研究工作,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建筑特色的方***体系,推进我国国内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屹.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方***与实际工作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

[2]江俊浩,陈大乾.建筑设计方***教学探讨[J].新建筑,2010(3)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6

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未能明确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素质培养之间存在脱节,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也存在较多缺失,难以满足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对建筑师基础阶段教育的要求。本文从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入手,从建筑学专业的职业教育背景出发,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艺术思维的启迪、社会职责理念的树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职业教育;建筑学;教学研究

建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师,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职业的能力,即执业能力。当前,我国在实际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筑师并未参与建造流程的全过程,大部分情况是建筑师的职业范围仅仅局限在建筑设计阶段。这一现实情况导致高校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方案设计这一内容上,虽然毕业生能够基本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筑设计这一传统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均受到较大制约。较之欧美国家,我国的建筑师注册制度和专业学位的授予开始时间晚,注册建筑师制度本身和建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依然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注册建筑师制度和专业学位的授予推动了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发展,但是我国建筑学毕业生仍有相当一部分难以达到职业建筑师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建筑教育从整体上来看也未能和注册建筑师制度有很好的衔接。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亟待深入研究。

一、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

国际上对建筑师的职业及其职业性的内涵有明确的规定。职业实践和建筑学服务是国际通行的对建筑师职业内容的描述,许多国家通过行业学会对建筑师职业服务的流程和标准进行了规范和定义,明确了建筑师的专业职责和对社会的职业责任[1]。可见,建筑师的工作绝不仅限于建筑设计,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不仅要会做建筑方案设计,还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基本素质和相应的职业素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认为:“建筑学是一门十分高尚的科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位天赋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很好教育之人,是一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感觉与明智判断力之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能有资格声称是一位建筑师[2]。”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也认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修养,应具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从两位大师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建筑师应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他们需要在专业、思想、文化、认识、艺术品味等各方面进行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因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建设管理方式的改变等都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对现行的建筑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建筑学专业的职业教育背景

中国现代真正意义上职业建筑师的出现和建筑学专业教育都始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第一代到海外学习建筑学专业学子的归来,他们中一部分以职业建筑师的身份在中国开始自己的执业生涯并留下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一部分则将西方国家的建筑教育体系引入中国。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建筑事务所有华盖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同业建筑事务所、大方建筑事务所、李锦沛建筑师事务所等。中国最早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有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等。中国早期的开业建筑师给中国带来了当时国际上最流行的折衷主义和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随后开始了运用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早期的建筑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明显受到西方的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留美归来的学子则将现代派建筑教育体系引入国内。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建筑学教育受到了前苏联的较大影响。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全国大规模的调整,借鉴了苏联强化专业训练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中国新的建筑教育格局。这一时期,建筑师没有资格自己开业,学习建筑的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设计院、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和各种学术机构管理部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建筑学毕业学生数量严重不足,这都促进了许多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3]。20世纪90年代,为了和国际接轨,中国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和建筑学专业评估制度,凡评估合格的高校建筑学毕业生将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而未通过评估的只能授予工学士和工学硕士的学位。至此,培养合格的职业建筑师成为各大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此时,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教学体系完整,并拥有学院派占主导的师资力量。可以说,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占据了主要的建筑市场,中国的建筑教育成果成为推动中国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目前中国含金量高的建设项目中首席设计师大都写着外国建筑师的大名,国内外重大竞标项目中国内建筑师声音微弱。中国建筑师整体创新能力弱,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细节把握不够,建筑品质难以提高,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了中国建筑师执业能力的欠缺。除了市场运行机制等客观因素,中国建筑学教育的现行教学体系与教学目标之间出现偏差才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教学

中国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也正是因为如此,变革和突破才显得异常艰难。并且,从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初期的发展和现今的模式来看,存在突破和创新较少的问题。有条件的学者专家将出国带回的一些观念、方法应用到当前的建筑教学中,而鲜有人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属于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教学方法,总体来说,缺少具有突破和创新、充满勇气和挑战的变革。由于未能将建筑师执业能力和教学紧密相连,我国当前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文化和艺术的思想性深度不够、对执业建筑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缺乏认识等方面。

(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建筑学教学中提及的实践创新能力往往局限在设计方案和表现的创新方面,主要关注学生的设计创意以及设计表现。然而,以职业建筑师为培养目的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方案设计的创意表现方面,应努力满足职业建筑师执业能力的各种要求。根据国际通行的职业建筑师执业要求,建筑师的职业范围应该涵盖整个建筑的生产过程,包括从项目前期的策划、设计阶段直至项目的招投标和施工的全过程,建筑师还需要以业主人的身份控制从设计方案到施工的落实、监理技术和材料工艺的质量,以保证和提升建筑最终的品质。而我国建筑学教学体系重方案轻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强调不足,以及缺少职业化教育内容等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以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执业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德国建筑杂志》的编辑、建筑师赛伦科认为中国的建筑教学体系缺少建造的理念,五年教学时间重复着相同的设计技能训练方案,而从中国的教学手段和培养目标来看学制三年就已足够,并且由于方法不当、把关不严、缺少淘汰等因素,许多毕业生并未真正掌握好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4]。因此,以职业建筑师培养为目标的建筑学教学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着眼于多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应深化和拓展学生专业基础,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从微观视角来看,除了拓展设计思维之外,应让学生树立前期策划、经费控制、造型和结构之间的选择、材料构造及其流程、可持续发展、产生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建筑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把玩,而是一个程序,是一个整体控制的过程。由于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并不能直接体现在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上,因此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据此,建筑学教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设计课程的设置安排都应该围绕职业教育的目标进行相应调整,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教学改革。首先,作为主干课程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体系要围绕实践创新进行重构,建立开放研究型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利用当下先进的数字技术,搭建建筑学数字化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拓展建筑设计手段和方法,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最后,要重视和强化产学研实践平台的作用,不能只停留在实践基地的数量建设上,而是真正落实到生产实习环节的严格控制上,制定细致合理的实习任务和要求,加强学校与设计实践单位的沟通和配合。

(二)人文艺术思维的启迪

为什么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建筑师寥若晨星?为什么让我们觉得奇思妙想的设计总是来自于外国建筑师之手?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我国中学教育制度在整个中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整体上人文艺术素质贫乏,缺少人文情怀且思维模式单一,在大学期间又未能在该方面进行有效地补充和提高。因而,培养出来的建筑师更多的是缺少品味和创新意识的绘***员。也许有人认为不需要每个建筑师都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这是大师们才需要的能力。这种观点显然错误,我们都希望生活的环境拥有好的品质,其实好的环境品质并不一定只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一个有才思的和有责任感的建筑师就能给我们创造出这样的条件。德国教授托马斯•斯密特在中国任教时认为“今日的中国建筑是以如何一种程度丧失了与环境的关联和它们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三流国际风格建筑的翻版。显然,这里的建筑学有点走歪了”以及“学生对现代建筑理解的背景知识相当缺乏”[4]。这种情况事实上依然存在。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不仅能从设计思维角度帮助他们在形式和表达上进行拓展,更能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考虑建筑学问题。纵观西方建筑史上的许多运动,形式和表现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建筑师对现实的批判思考,形式和表现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却是建筑师试***去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对建筑学学生人文艺术思维的启迪需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加以强化。一方面,应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建筑与艺术、哲学、文化、宗教、历史、道德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课下积极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同时提供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由于课时的局限,这一类课程不可能大量开设,因而就非常有必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对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的计划做认真推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系统性的安排。

(三)社会职责理念的树立

当前建筑学教育中有关职业建筑师的社会职责教育非常薄弱。建筑生产的过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建筑活动涉及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领域。建筑师不再是那种关在房间里做好自己设计就好的职业,必须要承担起自己应负的社会职责。建筑师的职业角色是为业主服务的角色,但这却可能与设计师要为大众设计的社会职责之间产生矛盾。建筑师应担负起为人们创造更好生存条件和环境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为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建筑师还需要承担设计伦理职责,要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有清楚的认识。建筑设计中对环境的尊重,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坚持设计原创其实都属于建筑师的伦理职责范畴。建筑师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他们必须反思自己的设计行为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建筑师还应担当起影响社会的责任,他们一面应当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影响决策者的判断,让城市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一面通过自己的设计告诉普通民众什么才是好的设计。当然,建筑师的社会职责涵盖范围远远不止上述几条。当前建筑师还未能普遍上升到自觉用设计伦理来规范自己设计行为的高度,这与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对相关内容的忽视不无关联。在本科教育中树立学生的社会职责理念,首先要从提高建筑学生的建筑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入手,培养正确的建筑观。其次,应该增加更多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相关课程,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建筑法规和建筑师职业规范的相关知识和要求。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建筑学科全球化背景下虽然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的尝试和突破,但是,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未能明确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素质培养之间存在脱节,在课程体系中职业化教育也存在较多缺失,难以满足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对建筑师基础阶段教育的要求。本文所涉及到的内容仅仅是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在诸如如何将大学教育和建筑师职业培训内容进行衔接、大学教育如何和职业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配套等方面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栋 丁昶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姜涌,汪克,刘克峰.职业建筑师业务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意]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著.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M].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计算软件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rational concept of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analyzed the concept design and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n example is analyzed the concept design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content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conceptual design; Calculation software

中***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至关重要。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一个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水平一个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并能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及其结构程序在结构工程中得到大量的应用,结构设计人员过分依赖设计软件的现象日益普遍,在设计中常常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而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大量经验以及艰辛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提倡采用概念设计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师的创造性,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是一种设计的思路,是定性的设计,一般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主要原因有:首先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 ,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 ,为了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因此,结构工程师只有加强结构概念的培养,才能比较客观、真实地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

二、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1.场地的选择

地震灾害表明,建筑的破坏,不仅与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有关,还与建筑物所在场地条件有关。

2.建筑平立面的布置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从结构计算、内力调整、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等多方面加以仔细考虑,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3.结构材料的选择

为保证抗震结构的基本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什么样的结构体系,需要经过对其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刚度、强度完美比配,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4.结构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研究,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强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5.选择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

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这就要求在做设计时要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

6.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一个结构体系只要构件间的连接不破坏,整个结构就能始终保持其整体性,充分发挥其空间结构体系的抗震作用。因此,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且应符合下列基本的要求:

(1)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三、结构工程师应注重的一些概念设计

1、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应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结构概念,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例如,某高层框剪结构,底部二层为大空间的大堂:

方案一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密柱方案外框柱子较多,给建筑使用带来不便,特别底部二层大堂的大空间,需要抽调中跨的柱子,采用结构转换,造成竖向刚度突变,转换层的柱内力也变化较大,给结构设计增大不必要的难度。

方案二:稀柱方案柱截面尺寸过大,难于满足轴压比的要求,且造成很多短柱对抗震不利;剪力滞后现象严重,结构受力不尽合理。

方案三:稀柱+四角“L”形剪力墙方案既减小了柱子的截面尺寸,又改善了由于柱距较大而产生的内力不均匀、剪力滞后现象,使结构受力更为合理。

2、结构工程师应能比较客观、真实的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不可被计算机计算的结果所迷惑,造成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使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3、结构工程师应处理好结构的协同工作,保证结构构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能共同受力、共同工作,且具有共同的耐久性能。

4、应注重结构刚度的控制。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结构整体刚度和构件的相对刚度控制设计。

5、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拓宽结构设计的思路。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筋,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S呢?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

四、结语

在概念设计日益重要的今天,要求结构工程师应有深厚的基本理论基础,并能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对自己的作品、设计(即使是已建成的),应经常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每一项设计都精益求精。强调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旨在要求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在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规范、规程中有关结构概念设计的各条规定,设计时不能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的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而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同炎结构概念和体系[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国胜 简明高层钢筋混凝土设计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8

关键词:结构概念;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中***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相应算法也逐步趋于成熟,结构设计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结构工程当中,在长时间不懈努力下,建筑结构设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相应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一般而言,结构概念设计所针对的是实践当中的力学分析或制度规定无法准确或精确的问题,不用计算,按照相应的设计原则、力学关系、设计理念,从整体或全局角度解决相应建筑工程当中的布置和细微的应急措施。

简析结构概念

所谓的结构概念就是没有通过准确值进行计算,尤其是对那些难以作出准确分析的问题,根据整体结构同子结构体系之间力学关系、经验教训、试验等获取的新想设计思想,然后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布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结构概念,大大拓宽了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可是,传统计算理论通常只强调如何提升整体建筑结构抗力,造成使用的混凝土等级也不断提高,加大了配筋量,从而逐渐提高了工程造价。如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仅仅强调配筋率,就会出现胖柱、肥梁的问题。因为建筑结构很复杂,所以如果受到地震影响,加上材料的质量、抗震的精确度、安装质量的优劣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容易造成设计结果同实际结果具有很大差距,所以至今为止还不能准确计算出作用效应。因为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充分重视结构概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结构概念的意义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精确性及立体化

建筑结构的计算理论是从破损计算、经验估算、概率极限状态计算等等阶段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建筑业通常采用的都是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知识。现阶段,结构设计标准的基本准则就是极限状态设计理论。虽然概率理论比较先进,但其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和概率法非常相近。此外,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只采用极限状态理论难以对建筑承载能力进行准确的估计,所以建筑业一定要积极推广并应用结构概念,从而较好的解决现有的结构设计标准当中无法准确计算建筑物承载力的漏洞,提高建筑设计的准确性。此外,因为建筑为一种空间立体的结构,又有大量的构件,并且这些构件的切连方式非常复杂,所以设计师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整体上的布置。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设计师分析建筑结构的时候,通常都会忽略结构材料质量、结构空间作用、阻尼变化等各种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从而增多了不确定因素,所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尤其是馆员抗震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结构概念,从而尽量发挥耗散地震的作用。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相应的结构设计师如果可以有效掌握结构概念方法,而且能够充分应用于结构设计当中,就能够有效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

结构概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拓宽设计思路

因为传统结构实际的计算理论侧重于建筑结构抗力的提升,所以导致建筑业逐渐提高对混凝土等级要求,加大配筋量,提高了建筑造价成本。下面笔者以建筑的抗震设计做例子,说明结构概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传统方法中,通常都是设计师根据既定混凝土及尺寸来对结构的刚度进行准确计算,然后根据刚度的大小来计算相应地震力的大小,最终确定相应的配筋量。这种方法主要以提高建筑抗震性作用进行配筋,可是,增加结构的配筋率以后也会提高结构的刚度,所以提升了地震作用。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应用结构概念之后,就能有效过宽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的时候,绝不可以仅仅加强建筑物刚度,而要通过最科学、最合理的建筑结构来降低相应的地震作用。

结构概念应用于抗震结构设计

为了确保相应建筑物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设计是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应用结构概念,从而在宏观上有效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首先,选择那些有利于建筑抗震性的场地,从而避免由于地面变形损坏相应建筑物的问题出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稳固建筑物的地基,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其次,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在相同的结构单元中不可以设置在不同性质地基上,还不可以使用不一致的地基形式,从而充分发挥地基的潜能;第三,建筑结构设计不仅要对称,还要尽量简单,从而保证结构的质量、刚度等都能发生比较匀称的变化,降低由于地震作用形成的扭转应力;第四,必须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相应的抗震构件应对称,设置多个抗震的防线,从而防止某个部位成为建筑薄弱环节,结构的传力也更加简单;最后,建筑构件的连接必须特别坚固,还有具有相应的刚度,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结构自重,减轻地基向建筑物所传递的震力。

结构概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方案

一个设计的优劣,评价标准为其是否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及经济性。结构设计中采用的结构体系及形式的可靠性是体现设计经济及合理的重要方面。因而,设计师一定要全面分析材料质量、建筑设计要求、施工条件等,同相关施工负责人进行充分的沟通才能确定相应的结构类型,选择最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科学选择设计简***

设计简***为结构计算的一项基础性内容,所以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设计简***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相应计算简***的悬着直接关系到建筑安全性,所以必须谨慎,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简***进行计算,否则很容易产生结构事故。

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比如建筑的抗震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等。所以,相应的设计工程师必须充分重视对建筑结构的设计,积极应用结构概念,从而尽量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周建祥.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结构概念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2]程骏.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概念的有效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7)

[3]程建伟.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8)

[4]韦润忠.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和经验[J].科技资讯,2008(5)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9

杨 洲YANG Zhou

杨洲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混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合作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各地的建筑设计院已经快成为“施工***配合院”了,很多发达城市的大设计院都在配合国外建筑师做施工***,我们很多有影响的大型建筑都是由国外建筑师提出创意,国内的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来配合。从建筑来看:金茂大厦、国家大剧院、“鸟巢”、CCTV新址、上海交通枢纽、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似乎都是这个模式。而小型城市和边远地区似乎也在克隆着这个模式,与前者不同的是由国内发达城市的建筑师作方案和初步设计,当地的设计院和建筑师来画施工***……创意从国外流向国内大城市,再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型城市。每年开建筑设计交流会的时候,同行们拿来展示的建筑作品基本都是大型的合作工程、中型的外地工程和小型的本地工程。

也许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特点。

从现代主义开始,建筑已经失去了地域的特点,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以及设计和商品在全世界具有普世使用的性质,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今天的世界失去了时间的维度。我们已经记不清哪个城市有哪些特征,哪段时间有哪些特征。运输的高效率和信息传播的高效率,使地球成为无数的点和点结成的没有名称的大网,有的只是一个个符号和商标。

在这个时代,国际合作是一个趋势。而对于我们这个现代化起步比较晚的国家,合作就是学习和追赶的过程。在引入国外或者发达地区的建筑设计和产品时有三个阶段和我们在学习和追赶过程中要解决的三个相应的问题。

第一阶段是创意阶段,这个阶段要从国外引入创意及以下各阶段的所有设计和生产方式,比如在香山饭店阶段,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PEI事务所做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施工和提意见,以至于当时很多人看到照片中有几百个工人蹲在宾馆的园林里用小石子拼甬道的***案,还争论贝先生把桂林山水的石头锯下来运到北京放在宾馆里对不对。这个阶段的问题虽然很大,但是因为涉及到的主要是建筑师,所以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现在中国的设计已经有能力作自己的创意了,个别一些中国建筑师自己的作品已经开始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了。

第二个阶段是技术设计阶段,指的是专业的精细化分工以及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再有就是专业有意识的设计动力。在解决了我们创意设计的问题后,技术设计就是一个直接面临的大问题了,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很多的建筑比人家差的就是专业的设计理念,比如结构的创造性、设备和建筑的密切配合等等。像水立方那样的结构设计如果用我们常规的结构设计思路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而且按照常规的专业配合方法,在ETFE膜结构的外墙上给那些“枕头”充气放气的设备管和阀门以及内部安装的那些变换色彩灯具都是很难做到的。再比如,首都机场T3 航站楼的设计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就引进了协同化设计的工作方法,使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做到天衣无缝,最后达到了高完成度的设计。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这需要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都要有创作的精神才能达到。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产品制造的问题,是施工和建筑材料、建材产品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整体水平还有差距,而且这不是建筑师和工程师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制造业的发展和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才能达到。

综合这些问题,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设计问题,其中最首要的是创意问题。现在一谈创意很多人依旧局限在形式、空间、功能中,这些问题只是一个建筑的最基本的问题。这里,创意是一个广泛的涵义,不只是在设计前期构思时的问题,而是对建筑在所在的环境和所在时代的整体思考和看法。

如果在掌握了基本问题后要想挣脱这些最基本问题的束缚,就需要有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概念。建筑虽然是物质的,表面看来是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变化产生了建筑的变化,但是从历史上看,建筑的变化更是由于思想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维特鲁维曾经提出建筑的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我国建国后的建设方针和二千多年前这个原则非常接近: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重美观。这个建设原则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相对较少的资源满足了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口生产和生活的大部分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这十年来,我国的建设飞速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是在翻天覆地地变化,用日新月异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了。半个中国都成了建筑工地,每个设计院,每个建筑师都在加班赶***。

1980年以来,我国对国外的建筑理论引进就一直没有停过,从那时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开始翻译出版了各种现代建筑理论文献,到现在还继续着。各种杂志也迅速地报道着国外的建筑动态。建筑创作非常迅捷地追随世界建筑潮流形式的变化,建筑风格也随着建筑杂志上的国外形式在不停地变换,建筑和城市反复重复着西方各种潮流和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形式。形式新颖奇特成为时尚。这二十年来,虽然我们建造了很多的房子,但是我们很难说那些是我们自己的建筑风格,那些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在世界变换和高速的建设中,建筑师们好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理论是思考的工具,没有理论思维就缺少框架。设计的提高首先就是要有理论框架的构筑。 什么是建筑理论呢?从字面看,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建筑思想和有关建筑的言论就是建筑理论。其中既包括对建筑的理解性的内容,也包括建筑实践性的内容,很多和美学、历史、哲学等范畴相关联。建筑理论和建筑的关系是什么呢?是否是在建筑完成后对它的补充、说明或者对它的理解呢,还是一系列理念和原则的宣言,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和方向?奥地利的艺术史理论家考夫曼曾经说过:“艺术理论不是别的,无非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达,并且理论的意义不在于为自身所处的年代指明方向,事实上是为后人提供一块过往岁月精神宝藏的界标。”他的观点是反对理论会对实践产生影响的,这个观点是很多人都持不同意见,同时期的法国诗人瓦莱利就说过:“当理论获得某种最为明确的表达时,有可能偶然会对实际应用提供某种支持。”这些的意见都是1924年前后的事情,如果哪个时候人们对于理论的争论还是不确定的,今天,理论会对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观点则几乎是普遍被认同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和被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誉为“是人们曾经写过的有关建筑理论方面最为糟糕的著作之一”的《都市计划》,我们怎么会有现代的将城市进行彻底的功能主义分区的北京呢?把老城区推干净建金融界,让几百万人住在离工作的城区有30km距离的天通苑都是拜他的理论所赐。这虽然是一个反面例证,但是可以看出很多时候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字和语言是理论的工具。原始的世界本来是连续的,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当我们用语言命名之后,世界就被我们的语言打散了,被分割成我们思维可以理解的一块块的碎片,也丢失了碎片之间的广阔的世界。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描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所有,可是我们忘记了在我们可以描述的外面还有着广阔的领域。

建筑理论可以产生规律,对建筑实践有好的影响,也可能对实践产生束缚,甚至是反面影响,只有两方面产生对话,才能让两方面都繁荣和发展。但是缺少理论的理性指导,我们的实践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从历史上看,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从战乱的疮痍中艰难地恢复,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爆发的温床。功能主义、未来主义等激进的理论都是在这个时期萌芽和发展的,一直延续到战后的60年代。1973年底,西方世界陷入了战后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市场的萧条促进了建筑理论的探讨。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从1998年开始,美国的金融系统已经出现裂隙,在不停地通过向缺乏抵御性的国家通过金融和战争的手段多次转嫁危机后,2006年终于开始大面积出现漏洞,终于在2008年开始濒于危境,银行破产、百年产业告危,金融危机一下子波动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只要是在全球化的链条中无论是在寒带还是在热带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这个冬天的寒冷。

在这个经济的转折期,在人们反省后才会到来的新时代的前夕,也许正是人们开始酝酿构建新理论框架的时期了。

① 当时汪坦先生主持翻译了一套11本的《建筑理论译丛》,按出版时间计有《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1750~1950》、《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人文主义建筑学》、《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的问题的基本途径》、《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符号・象征与建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建筑体验》、《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和《建筑美学》,是当时我们这些建筑学学生罕有的建筑精神食粮。后来因为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就没有再出版其他的。还出版了一个《建筑师丛书》系列,是《建筑师》杂志翻译连载文章重新整理出版的,有:《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现代建筑语言》、《外部空间设计》、《存在・空间・建筑》、《后现代建筑语言》等。

② Emil Kaufmann (1891-1953) 1891年生于维也纳,艺术史学家。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篇10

一、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1. 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现状长期以来, 建筑工程专业尤其是本科, 教学方向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 专业课的设置偏重结构理论, 专业方向较单一, 毕业生毕业后去向主要为高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等。然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层次的不断提高, 以及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转向建筑施工单位, 大部分毕业生要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然而, 目前高等教育中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相分离, 就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而言, 有关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 在其它学科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中, 也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导致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 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在进行项目的决策和设计, 进行施工组织和工程项目管理时, 不知该如何考虑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 不能有效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组织计划管理。2. 经济管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建筑活动中加强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 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建筑工程具体进行中所需的人才现状来看, 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显重要, 如目前本行业中需要大量工程管理和施工工程师、建设监理师、工程造价师、工程预算师、物业估价师、建设咨询师和物业管理工程师等等, 都需要掌握本课程中的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 工程经济、建筑工程定额和概预算、招投标等等。另外, 还需要掌握一些与其它专业相关的课目,如: 投资经济、经济法规、投资预测、资产评估和工程财务等等。而单纯的土木专业的传统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的需要。一座桥梁, 一幢高层建筑物, 都是可以运用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来完成的, 但是, 如何在各个阶段实现最优化, 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地组织与管理, 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前不久, 国家奥委会提出节俭办奥运会的要求, 对一些在建和未建的奥运会场馆项目重新进行了方案设计、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删减项目中的不必要功能, 停建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可见, 切实可行地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 加快建筑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是符合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

二、建筑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建议1. 教材的编撰目前, 建筑工程专业经济管理课程往往是汇编一本涉及专业面广的教材, 其均有跨学科多方位的知识内涵, 但都缜密有致而生动不足。如“工程概预算”“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监理”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等等, 一一罗列其中作为一个章节, 其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是一本教材的缩写。这种不深不透、面面俱到的做法, 不仅使学生学得缺乏一种真实感而难以理解, 而且使教师也难以驾驭教学。教材的编撰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 虽不应有“生动性”的要求, 但也不应理论和现实脱节。可否渗入部分实际性的内容, 如当代成功企业的理性思维和精辟论述、增设一些小型案例分析, 如: 小型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案、或零星工程的概预算、做一些住房贷款利率计算等等。目前我国正处在蓬勃建设的高峰期, 为“建筑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吸收其中的养分, 才能使本课程的教材更加实用, 更加完善, 更符合时代的特点。2. 实施互动参与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是把对市场的模拟, 严峻地摆到学生面前,超前地把学生推向模拟市场的场景中, 对于提升学生规范行为和理性的运作无疑是必要的。其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强调教师与教师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参与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双方的距离。参与过程中, 启迪参与者的强烈个人意识, 由浅而深地阐发出个人正确的理念, 促使非理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 从而使其自主地积极投入其中。组织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对于建筑工程类学生适用, 而且普遍适用于所有学科。3. 加强实习的仿真训练把学校向社会开放, 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以把握社会的变化, 减少滞后性, 使学生在实习中体验未来职业的环境, 进入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增加师生社会实践的课时, 提高社会实践的时间效能比, 从而不仅使社会实践在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且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接受新的信息,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 还应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已有实习基地往往是为了满足《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而设置的, 从教改的发展趋势看, 还应增加一些新的校外基地。如: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或经营公司、建设监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等。这样, 学生增加了专业实践的机会, 也扩大了学校及教师与社会及建筑各行业的联系面, 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4. 论文或设计自由选题针对本课程专业性强的章节, 如房地产管理、房地产评估、建设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招投标内容编写、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等。布置一些研究型的论文或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由教师组题、限题的方法, 提倡并鼓励学生自选论题, 自设大纲, 让学生自主地对命题开展研究。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去***书馆查找资料, 与同学讨论等方法和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问题可思考, 有方法可推敲,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设计(论文) 质量的效果。

三、教学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 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高标准。因此该课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如下素质:1. 课程开发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使其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 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 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2. 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21 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这就为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 市场参与的能力教授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走出书斋, 迈入企业, 加入市场参与, 以市场动态为导向来有效地组织不断改革、创新的专业教学, 及时地向学生传输市场形态, 从而使学生具备紧迫感、责任感, 带着充足的竞争意识走入社会, 而不再茫然无备地在复杂的市场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小结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它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筑经济管理学科体系, 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总结, 排除发展中的障碍, 让管理科学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10篇

学习

高速铁道技术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速铁道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速铁道技术论文,高速铁道论文题目。工程建造技术针对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及气候条件,攻克了湿陷性黄土和软土地区沉降变形控制难题,掌握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技术,系统掌

学习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保卫技师论文100篇,大学生安全论文3000字。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

学习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案例分析论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论文3000字。1加强施工前的监理工作监理工作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它必须对所承担的项目有系统的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掌握全局,及时发现

学习

班主任经验交流体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班主任经验交流体会10篇,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经验与体会400字左右,班主任工作经验及体会。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

学习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体育论文摘要万能模板,体育教育论文模板范文。(一)明确体育教学改进方向一是老师在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并对体育的内在美进行

学习

高铁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高铁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铁完整论文范文参考,高铁论文。高铁文化是新形势下职工的追求。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后,一种全新的工作观、时间观摆在职工面前,其中最客观的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安全技术的高难度,调度指挥的快节奏和人们精

学习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铁道工程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铁道建筑论文格式,铁道信号专业论文。第一代铁道兵发出“大***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铿锵誓言;抗美援朝时期,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赞誉铁道兵为“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建设时期,“

学习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2)

一、总承包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要点对于一项电力工程来说,前期的工程设计与对整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内容。所以,总承包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应用的要点就是把握好电力工程的设计与做好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

学习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论文。1贯标认证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通过贯标认证,领导首先要领略标准的精神,在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程序文件时,对企业的发展有了宏

学习

教师道德模范事迹材料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道德模范事迹材料模板,内容包括教师个人道德模范事迹范文,教师道德模范人物事迹200字。丹心育桃李,绿叶村红花是周老师的从教诤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桃李的真诚赞誉;菁菁校园就是他的家是同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

学习

铁路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铁路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铁路安全内容管理探讨论文,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论文。(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

学习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论文1500字,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论文。1.1目标的明确性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设目的,有明确的工期和投资限额要求,有明确的质量和功能标准。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项目的

学习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企业成本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看***文。1.2探讨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成本中包含了项目的直接成本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费用,还包括间接成本,

学习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管理论文。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随意堆放、施

学习

高速铁道技术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速铁道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速铁道技术论文,高速铁道论文题目。工程建造技术针对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及气候条件,攻克了湿陷性黄土和软土地区沉降变形控制难题,掌握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技术,系统掌

学习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保卫技师论文100篇,大学生安全论文3000字。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

学习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案例分析论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论文3000字。1加强施工前的监理工作监理工作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它必须对所承担的项目有系统的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掌握全局,及时发现

学习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体育论文摘要万能模板,体育教育论文模板范文。(一)明确体育教学改进方向一是老师在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并对体育的内在美进行

学习

高铁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高铁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铁完整论文范文参考,高铁论文。高铁文化是新形势下职工的追求。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后,一种全新的工作观、时间观摆在职工面前,其中最客观的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安全技术的高难度,调度指挥的快节奏和人们精

学习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铁道工程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铁道建筑论文格式,铁道信号专业论文。第一代铁道兵发出“大***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铿锵誓言;抗美援朝时期,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赞誉铁道兵为“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建设时期,“

学习

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模板范文。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