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论文篇1
【内容提要】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也只有在此目的基础上,学习社会的创建才具有可能性。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目的
自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之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加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社会也逐渐成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探讨最多的是它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即更多的是在形式和概念的层面上探讨它对传统教育的矫正和革新,更多地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全员性及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等教育形式方面,更多的突出教育的终身性、主体性。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必要强调和突出的,它们正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以提出并能迅速传播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然而,笔者在此想表明的是,这种强调和突出似乎跨越了某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更多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如果不首先搞清楚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即如果不首先弄清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将很难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很难对其规划和实施。因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开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因此,只有首先弄清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才可以谈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施、学习社会的构建等实际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出现的时间、强调的侧重点甚至在所追求的实际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比终身学习早,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人们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从保罗·朗格郎最先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起,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一直存在出入。保罗·朗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治。”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R·H戴维则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的向上,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可达到的一种人情的、社会的、职业的发展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阶段及生活领域,已带来启发或提高为目的,并包括全部‘正规的’、‘非正规的’及‘非正式的’学习在内的,一种总合和统一的理念”。关于“终身教育”的这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而人们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则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它是一个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下,个体在某一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求得意识和行为的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社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活动过程,它主要针对的是成人期以后的教育和学习状况而提出的。因为在成人期及其以后的人生发展阶段,学习者和接受教育的人均是自立的社会人,他们不可能再像儿童、青少年那样单纯的从事学校学习和接受教育活动,他们必须担负一定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以自己为中心,去选择适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而且他们常常采取的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任何场合,他们都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计划和实施各项学习活动,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存在以上显著的不同,但这也仅是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非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意义上的不同。终身学习的实质“并非是要否定或轻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而更需强调的是,在确立终身学习为主体的基点上,变教育的‘强制性’为对成人***的学习活动的支援和促进。究其根本意***,即是试***通过高质量学习计划的制定,有效学习课程的供给,即对学习者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援助等措施,来推动成人终身学习的开展。”[1]也可以说“终身学习”概念在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对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援助,而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整齐划一性。但是,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而言,两者都是非常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使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技能,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真正的实现。这也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二、关于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实现之教育目的观
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只要有一种正义的教育,一种面向全人类的文明的教育,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也不能例外。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完美的人性与真正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世纪2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中就已明确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大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目的据以产生的理想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3]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Froebel,1782-1852)在其《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忠诚的、纯洁的、宁静的也便是神圣的人生”。[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对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论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4]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教育的终极目的必然是特殊的,同时也是普遍的。这一目的又常体现在对以下事物的追求中,即体现在对科学的人道主义、理性的发展、创造性及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构成人格因素的智力的、伦理的、情感的、身体的均衡发展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积极认识的追求上等方面。最早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Society)这一概念的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Hutchin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彻底的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也更谈不上学习社会的创建。他说:“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材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5]
以上所有这些对教育目的探讨,均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得以产生并日趋繁荣、日趋必要根本之所在。因为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本然地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们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的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正是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宏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我们设想创建和实践学习社会,就必须建基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这一根本目的之上。其实,也只有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富有人性修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教育和学习活动;也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终身化,重视社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我国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研究多是“如何创建学习社会”这一焦点问题,即较多地从创建学习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遵循的原则及学习社会的模式等“形成性”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于学习社会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应该正确认识我们所要创建的学习社会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就是说,应该首先弄清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学习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为所有社会员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或者一个单纯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那么我们对于学习社会的认识就未免显得太肤浅了,而我们据此所“创建”的“学习社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
社会学习论文篇2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语言学习;内化;多元能力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JamesLantolf等人将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LevS.Vygotsky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逐步发展成为***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简称SCT),对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与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Lantolf,2000b;Arnold,2004)。中介(mediation)、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privatespeechandinnerspeech)、活动论(activitytheory)、调节(regulation)、支架(scaffolding)是SCT的核心理论。
2.SCT的学习观
与其他二语习得理论以关注语言本身(如语法、词汇等)不同,社会文化理论更多关注个体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环境,研究人类借助语言这一学习中介的调节机制所进行的社会人际交流,认为社会文化、历史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首要因素,认为发展或学习是先发生于社会而后通过以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活动逐步内化于个人的过程(赵磊等,2011),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与技能需要在更多更有能力的成员的帮助下完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Vygotsky,1986和Wertsch,1994)。因此学习都应该先是社会的,再个人的;先是心智间的,再是心智内的。
3.SCT的语言学习观
3.1语言是认知活动的中介
SCT认为人脑的认知活动受到中介的调节,人们通过中介与世界相互联系,中介可以是具体实物,如房子、木棍等,也可以是人类创作的符号等,如音乐、艺术等(Lantolf,2000,p.80)。显然语言是中介,而且是人类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产生的最重要中介。语言是“思考的工具”,语言主要是预先准备好的信息和意义来回传送的工具(Arnold,2004)。
3.2语言学习可以受到支架的有效调节的
语言学习是在支架的调节中形成的,即学习是通过个体间协同活动的对话交流或能力较高者(如专家或教师等)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大量的指导性、协商性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填鸭式而非主动性的输入只会让学习者受到更多的挫败感。
3.3语言学习是需要内化的
学习者是自己学习环境中的积极建构者,他们通过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或他人调节(other-regulation)完成从协同的个体间的活动向个人内在的自主活动转变从而成功解决问题、理解知识,最终实现学习(Vygotsky,1978)。当语言学习由社会转向个体时,学习者经常用语言调节内在思想,对自己说话而不需其他任何人的参与,从心智间的学习转为心智内的学习,实现内化,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形成自言自语(privatespeech),内部语言(innerspeech)和模仿等。Ohta(2001)将内化时的不同形式看作是提供丰富的机会来重复和练习新的语言项、假设测试操纵语言表演时的目标结构和使用前自我重复练习互动中的基本句式。所有这些与自主观点和新知识程序化相关。内化不是简单的输入,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认知架构或知识体系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内化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一个渐进的改造;内化不是线性地发展,而是波动的或螺旋式的升华;内化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反复的提高。
3.4语言学习应与社会环境相结合
SCT所支持的提问法(problem-posingapproach)强调在教室外的社区内面临的问题或复杂事件等,以此帮助认清学习者生活的社会、***治和文化基础,提高学习者认识这之间的联系,通过让学习者思考和交流来发展对个人经验、社会不平等条件和现有知识的批判性理解,帮助学习者通过他们认为有益的方式获得必要的交流技巧和知识。语言学习不是将***或非***的知识填入大脑中,而是以问题形式来展示知识,以鼓励学习者定义现实生活问题、分享彼此的经验并详细说明他们的所见。
3.5语言学习应与其他多元能力相结合
首先是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特别是与那些更熟练的参与者的实践交流能力是实现语言发展的主要能力。其次是外显指导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习者提供机会关注、训练,最后掌握顺利实现交际活动所需要的语言和其他相关规则。例如,向他人述说事件过程不仅需要知道语言本身的规则和词汇等,还要明白如何组织事件和观点使得事件描述得清晰易懂。再比如,日常交往需要知道如何选用可理解的话语,还要了解足够的社交技巧以获得他人关注、接话茬、选用合适的行为方式和避免成为话题的终结者。外显指导能力能帮助学习者发现并掌握这些规则,也能帮助学习者为描述交际功能和形式的情境关系而发展元语言。第三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习者旁观活动并批判性分析、识别活动中的多样和复杂的观点,以理解他们所在的情景,如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治的和意识形态等的情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会用已有认知对社会与文化情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性理解,促进学习者拥有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并改造已有世界观。第四是合作能力。学习首先是在社会中发展的,先是个体间的活动,合作就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要相互依赖、共同分担、相对***地进行有意的互动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Hall,2005,p.98)。
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最终目标不是语言与文化本身,而是通过合作、协同活动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发展学习者的多元能力,实现学习者理解与文化相关联的语言使用方式。本文只是对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外语学习观做了简要阐述,本文的后续研究应是将其与我国外语学习与教学相结合,创出适合我国外语课堂的学习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Arnold,H.(2004)SecondLanguageLearningTheo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2]Hall,J.K.(2005)TeachingandResearchingLanguageandCul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Lantolf,J.P.(2000b)SocioculturalTheory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4]Lantolf,J.P.(2000)SecondLanguageLearningasaMediatedProcess[J].LanguageTeaching33,79-69.
[5]Vygotsky,L.S.(1978)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社会学习论文篇3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各项目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制度,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为满足贫困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社会认可的最低生活保障。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体系完善、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救助制度。但是高水平的社会救助体系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问题是所谓的福利陷阱,受益者对社会和***府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对社会救助进行反思 ,各国***府把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
一、无责任即无权利对受益者的工作要求
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的明显趋势是对获社会救助的人们增加工作要求。在英美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三条道路扬弃传统左派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策,主张实行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的积极福利***策,主张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要求每个人尽义务,以此鼓励形成自立而不是依赖性的福利***策氛围。
在美国,克林顿的福利***策折衷性质明显,它是不受约束的市场资本主义的***观念与社会平均主义的***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其社会保障主要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困境,在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其理念从最初的单纯性救济改为工作性福利(welfare-to- work)、由原先的普遍福利转为有限救助、由建设福利国家变为发展多元合作 。这种转向的标志便是在社会救助中增加对工作的要求。例如,接受援助的单亲父母两年内需要每周工作至少20小时;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每周30小时,核心家庭每周至少要求工作35小时 。美国联邦***府还制定了社会救助受益家庭的就业目标。1997年,社会福利受益家庭至少要求实现25%以上的就业,核心家庭则要达到75%;2002年社会救助受益家庭就业率增加到50%,核心家庭则要达到90%。没有完成目标则要给予相应处罚,第一年联邦***府将减少5%的拨款,以后每年的减少量依次增加 2%。虽然原来的未成年孩子家庭补助法案(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简称AFDC)对受益人也有一定的工作要求,但执行并不严格 。1996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折衷法案(The Person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Reconciliation Act 1996, 简称PRWORA)通过后,免除工作的条件更加严格,并且加强了对受益人的培训要求(参加假日培训的人不低于20%),对不服从者有更严厉的制裁。为了便于社会救助受益人能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从1997年开始,州和当地社区为那些享受贫困家庭临时救助(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简称TANF)、又很难找到工作的家庭创造额外工作机会,联邦***府则会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资金主要用于下列项目:公共或私人部门的工资补助;在职培训费用;工作安置和雇佣之后的服务;社区服务;工作支持服务等。
在英国,1998年3月工******府正式出版了代表布莱尔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则的绿皮书《英国的新蓝***:一种新的福利契约》。以此为指导,英国***府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改革进展状况以及伤残(长期疾病)福利、鳏寡福利、儿童福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单项福利制度改革的绿皮书和咨询性文件。在社会救助领域,英国针对以下四类人员的工作要求更加严格:(1)年轻失业人员。英国***府要求失业6个月的18--24岁的年轻人必须从以下四种方案中做出选择:在私人部门工作,雇主得到补助;在志愿性部门工作;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接受全职教育或培训。第一种方案,雇主须提供每周一天的培训,而且必须支付包括工资补助金在内的培训费用;第二、三种方案可以提供6个月的安置,参加者每周可得到比寻求工作津贴(Jobseekers Allowance)高15英镑的补助。选择最后一种方案的人,每周可以参加一天的培训,而且在接受训练时仍然可以继续享受待业津贴。(2)单亲父母。英国***府制定了特别行动计划, 通过工作寻求、建议和培训找帮助单亲父母到工作。必要时,可以为那些再次全职学习的单亲父母提供小孩的照看。这个计划在8个地区得到认可并开始实施,1998年10月便推广至全国。③长期失业人员。自从1998年6月以来,雇主如果雇佣一个已失业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失业者,可获得为期6个月的每周 75英镑的工资补助,当然这一计划受到各方的强烈质疑,因此拖延到1998年10月才实施。年龄超过50岁的人还可享受特殊援助。④残疾人或者长期患病的人。这类人也可获得额外的基金。计划的目标是帮助残疾人或长期患病人找到工作,或者帮助那些已工作的人继续工作。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使那些依靠福利生存的高风险的特殊人群(失业的年青人,单身父母,长期失业者以及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摆脱对福利的依赖;并建立社区不同部门(包括雇主、志愿性组织)、地方***府和中央***府之间的新型关系。
除英美两国外,其它发达国家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大部分国家只要求失业人员接受职业测试,现在要求接受这种测试的范围扩大。荷兰要求凡主张受助权利的人都被迫寻找工作 ,这包括被以前法律排除在外的受医学或社会限制的人(包括带有12岁以下小孩的单身父母)。合适的工作这一词汇所包含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受益者必须接受比原来职位更低的工作。新西兰的福利改革理念强调两个关键概念:积极援助,互惠义务。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了对单亲父母、病人和残疾人的工作能力评估 ,从1997年4月1日开始,有很小或没有孩子照顾职责的失业受益人的配偶也被要求寻找全职工作,而在此以前,这些人不必承担任何一种工作测试形式。 1998年10月,新西兰又实施公共薪金(Community Wage)计划,以取代失业救助和病残救助,这一计划更强调工作要求,而且这种工作会得到补贴。目前新西兰正在实施两个计划以帮助受益者自立,第一个计划被称为指南针(Compass),这一计划旨在帮助受益的单身父母依靠个性化的安排,在寻找工作时有机会获得培训机会和援助。第二个计划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包括为每一位受助者分派一位志愿者,对受益人的所有事务负责。另外,加拿大的许多省也要求单亲父母参加福利性工作。
二、 胡萝卜***策
为了达到让受益者外出工作这一目的,许多国家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软硬兼施的社会***策。
胡萝卜***策是增加工作回报,主要包括减免所得税,提高单亲家庭孩子照料费用资助;创造有利条件,协助受益者寻找工作;加大培训力度。
1.增加工作回报
为了增加工作回报,OECD国家在2002年的纲领性文件中要求各个国家检查其税收体制是否适当,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提高受益人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率。2005年,受益者总就业率达到67%,其中妇女就业率达到57%,而到2010年,受益者总就业率达到70%,其中妇女就业率达到60%,年龄较大的就业率达到50% 。美国实施劳动所得税收抵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简称EITC),为低收入工作家庭提供额外救助,它创造的边际费用的增加超过从社会福利获得的保障金。EITC的理论依据是,它能提高穷人工作的积极性。在抵免额逐步增加阶段,穷人每增加1美元收入,联邦***府就增加40美分,这实质上相当于收入40%的负边际税率。最近的研究表明,EITC 总的来说对劳动供给产生了正面影响,单身母亲的就业率从58.5%上升到64.5%。研究表明,就业率上升,其中有60%是因为EITC 。1999年10月,英国实施工作家庭税收抵免(Working Families Tax Credit)以取代原有的家庭抵免(Families Credit)项目,新项目使受益人数从不足83.3万人增加到了130万人。同时救济金的缩减从70%降到了55%。另外,英国把房屋救济金和议会税收救济金领取的时间延长了四个星期,也就是说,在找到工作之后,仍然可以享受近一个月的救济。2001年又将这一***策推广到抵押利息支付上。1996年,新西兰针对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实施***家庭税收抵免(Independent Family Tax Credit)***策。受益者的收入从50元(新西兰元)增加到80元时,***府不会考虑减少救助标准,这样,做兼职工作的人不会因此而减少收入;特殊受益群体(特别是单亲父母和病残者)的收入处于80元到180元之间时,受助标准则从70%降至30%。同年,新西兰降低了单亲家庭和伤残人士的收入税率。在爱尔兰,重返工作岗位津贴计划允许人们在工作收入之外还保留部分救济金。2000年,将因重新就业或参加培训而撤销救济金的期限从三年延长到了四年。而且,投入该计划的救济金1999年增加了2000英镑,2000年增加了5000英镑。德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强化了 Lohnabstandsgebot(为低收入者和福利受益者提供两种不同的收入支持的一项***策)。这些调整更有力地刺激了福利受益者外出寻找工作, 而且还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如给雇佣福利受益者的雇主以补贴)以提高受益者找到工作的机会。
2.创造更好条件,协助寻找工作
在对许多国家的调查中,协助寻找工作是帮助低收入家庭的一项重要措施。美国各州为福利受益者做技能评估,许多州还协助个人制定发展计划。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道(Greater Avenues for Independence,简称GAIN)计划通过各种案例分析,为福利享受者提供从工作寻求、基础教育到培训的一系列救助,其他州也实施了类似的计划。英国的新***(New Deal)计划为单亲父母和长期失业的人提供帮助。在新***下,雇佣年轻人的雇主直接降低的费用在2000年4月提高了25%,达到每月120欧元,时限为6个月。这6个月中,还有1200欧元用于支付工人的培训费用。新西兰实施了从福利到小康计划,刺激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奥地利,自2000年10 月以来,为了促使年老的工人被雇佣,雇主不需要为所雇佣的50岁以上的工人支付失业保险金。为了提高妇女就业率,奥地利2001就业行动计划确定了计划目标:把拨给就业行动计划50%的基金用于促进妇女就业的措施上。在瑞典,从2000年8月开始,雇主如果雇佣长期失业者那些已经失业4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能够在16个月的劳动费用中降低75%,在随后的18个月中可降低25%。
为促进就业,许多国家为那些首次失业6个月的25岁以下年轻人或首次失业12个月的25岁以上的人提供培训或其他救助。德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芬兰等国家采取积极措施,重点解决初次失业人员的工作问题,在瑞典,失业救济金在2001年已经增加了大约40%。在法国,自2001年以来,为使失业数月内寻找工作的人迈出重返工作的步伐,***府为他们提供一次求职面试的机会,此外,还为他们制定个性化计划。英国在高失业地区也采取积极灵活措施,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就业服务机构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失业者提供详细的建议和引导;根据失业人员的需要、条件和特点,为他们的职业培训、再培训、工作经历或参加其他各种项目帮助拟定个人行动计划。在希腊和意大利,为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尤其为帮助30岁以下的失业者,服务机构被分散到了各个地方,以便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情况的变动和不同地区对技能的不同需求。2002年,这方面的措施正式成为法律。
为了使受益人安心于工作,各国***府尽量解决社会救助受益人的后顾之忧。研究表明,阻碍单亲家庭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足够的儿童照顾费用,因此一些国家把儿童照顾费用直接补贴给儿童照顾场所。如美国增加了分配给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照顾基金,要求基金的4%用于儿童照顾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各州还设立一笔专款,为抚养孩子的贫困家庭提供补贴。一些州还采取了一些独特的作法:密歇根州向接受家庭支持的人提供育儿教育补助,并且向有能力在交通方面提供帮助的个人和组织推荐各位母亲;佛罗里达州减少接受公共援助受益人的新生儿支付;肯塔基州帮助农村贫民搬到该州的城市,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工作。在英国,一种新的儿童照顾制度将代替家庭照顾制度,这种制度将成为工薪家庭税收制度的一部分。每周工作16小时或16小时以上的任何单亲家庭将有资格获得高达70%的儿童照顾费用。
3.加大培训力度
为提高福利享受者进入市场的能力,发达国家改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即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英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1998年2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学习的时代》(The Learning Age)绿皮书,认为未来是一个学习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机会应向所有人、在其人生的任何阶段、以多种方式提供,而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学习。 绿皮书描述了提供终生学习机会的途径,如广播媒体、国际互联网、公共***书馆和公司内的自学中心等。同时,它宣布了两项主要计划:工业大学(The Industrial University)和个人学习账号(The Individual Learning Accounts)。工业大学是一所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职业和专业学习机会的虚拟大学,个人学习帐号是为成人培训提供资金保障的一种方式。在绿皮书的基础上,工******府又于1999年发表《16岁后的教育:学会成功》(Post 16:Learning to Succeed)白皮书,旨在建设一种新的学习文化,以加强国家竞争和个人发展的基础,鼓励创新,造就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白皮书建议成立英格兰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负责提供和资助所有16岁后的教育培训(高等教育除外);与地方教育当局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成人和社区学习计划;向成人提供学习信息、建议和指导;与16岁以前的***门进行合作,以确保整个1419岁教育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策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最初的单纯性救济改为工作性福利、由原先的普遍福利转为有限救助、由建设福利国家变为发展多元合作 。
各个国家之所以重视受益人的培训,是因为培训的投出/产出的回报率很高,特别是对成年女性的影响更大。对美国的研究表明:参加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行动 (Manpow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ct,简称MDTA)的女性年收入增加1926美元;参加广泛就业和培训行动(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简称CETA)的女性年收入增加1797美元;参加工作伙伴行动(Job Training Partnership Act, 简称JTPA)的女性年收入增加960美元;参加工作激励项目(Work Incentive Program,简称MIN)的女性年收入增加438-728美元不等;参加商业部门工作机会(Job Opportunities in the Business Sector, 简称JOBS)的女性年收入增加444美元。而对男性来说,参加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项目(MDTA),年收入增加收入151美元;参加工作伙伴项目 (JTPA),年收入增加970美元。而培训的长远回报更大 。
三、大棒***策
葫萝卜***策有效地激励福利享受者外出工作,但是它并不能彻底解决受益者对福利的依赖,于是发达国家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大棒***策,把受益人 赶出家门,寻找工作。这些措施包括严格受助条件,出台寻找工作并接受就业机会的法令,以及不服从工作安排的制裁。
1.严格受助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府对申请救助的穷人偏重义务而忽视权利,如《济贫法》和《新济贫法》都存在这种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进了西方国家观念彻底更新。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无论是在大陆欧洲,还是北美,社会保护***策发生了根本转变:(1)由***府出面提供给个人及家庭收入相应的最低收入保障;(2)***府有责任帮助个人和家庭抵御社会风险可能带来的危机;(3)***府保证所有的国民享受尽可能最好的、没有确定上限的社会服务。20世纪50年代英国着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策专家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理论,认为所有拥有完全公民资格的公民都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在这种权利观的引导下,部分国民认为,福利国家基于经济决定因素的社会保障项目具有分离作用,扩大了经济方式和道德方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差异,社会救助的受益者常常会感到尊严的丧失,虽然他们具有明确界定的获得收益的权利,于是有些国家力主采纳普遍性社会保障原则;还有些国家采取了较狭窄的、更为尊重人的收入检验(即只关注申请者目前的收入,可通过税单获得证实)代替窥探性检验方式(即要求全面出示收入和财产的清单与证据)。
这种普遍福利和宽松条件所带来的弊端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的一个措施便是用有选择的援助代替普遍的受惠,责任重心由原来的国家向个人转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严格身份调查。以前发达国家对残疾人、老年人以及以妇女为主的有孩子的家庭身份调查比较宽松,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高了身份调查标准。例如美国各州***策规定,绝大多数福利接受者被要求出去工作或是接受工作培训,并且只能在一段有限时间内获得收入支持。此后,他们的身份将失效,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有资格取得收入支持。除了人数有限的残疾人,新计划极大地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工作动机。对残废儿童的定义也更严格了。在以前的定义中,假如小孩的损伤相当于使成人残废那么严重,则他们就被认为是残废的;新定义已经与成人的标准隔绝了联系。现在,假如小孩有医学上认定的能导致明显的或严重的机能限制的身体或精神损伤才被认为是残废的。这种变化导致135,000名小孩将不再拥有领额外保障救济金的资格。新西兰通过了新的工作能力评估程序,对疾病救助也予以更加严格的控制。(2)严格收入状况调查。发达国家实施的转移支付被称为公民权利性拨款计划,所有符合法律要求的个人均可申请。改革后的美国社会救助规定,符合收入状况调查的家庭在获得一段时间的公民权利性拨款之后将得不到收入支持。(3)附加受助条件。除了加强对社会救助受益者的工作要求之外,一些国家还对受助者增加了其他义务。如美国已经增加了部分群体的受助条件,单身父母要获得全额救助需要履行某些父母的规范(如提供孩子的免***证明,而且孩子必须有规律地上学。未成年的未婚父母需要与能负责任的成年人居住或在成年人监管下生活,还要参加教育和培训活动)。假如他们没有履行约定,其救助金会被削减至少25%,甚至救助申请可能会被拒绝。另外大部分近期的合法移民在获得国籍前也不拥有获得联邦福利救助的资格 。在德国,寻找收容所的人被排除在主要社会救助项目合格性之外。在芬兰,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获得劳动力市场支持资格之前必须完成5个月的等待时期(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的人除外);而改革前这种等待期是3个月。公务员之家
2.控制费用增长
社会救助改革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而且这一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如在美国,费用控制策略已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迫使各州实行更严格的基金管理。联邦***府已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励和制裁措施,目的在于鼓励各州在执行时完成具体的目标,包括享受福利的父母及未婚先孕的青少年的就业率。类似地, 加拿大健康和社会转移支付(Canada Health and Social Transfer)***策为降低社会救助费用及减少社会福利人员的省份和地区提供一系列的奖励。控制费用增长的措施主要有:(1)降低替代率。在许多国家, 找到工作的人收入增加后,其享受的救助金就会减少。加拿大许多省已经降低部分救济金和特殊补助金费用,其他救济金则通过控制费用增长,而后依靠通货膨胀达到缩减的目的,这迫使社会救助享受者在成为受益者之前广泛动用个人资源提高收入水平。在新西兰,新的公共薪金已取代了原有的疾病救助金计划,救助标准已降低。在美国,TANF对贫困家庭的援助体系与以前的援助体系有根本区别。在AFDC下,由于公民权利性拨款计划要求对所有符合身份调查和收入调查的人进行收益支付,资金是末端开口的,可以自由调整。因而用于支持穷人的支出并不是直接处于联邦和州***府的控制之下,而是每年都发生变动,这取决于有权享受补助的人数。正因为如此,各州对受助家庭的月平均福利支出极不相同 。这种体制对联邦中央***府和地方州***府的财***都构成了压力。为此联邦***府采取如下措施:①规定联邦每年支出最高限额,并且以州***府对AFDC和JOBS的历史支出为基础配置各州的资金。②管理重心下移至各州。③限制非居民福利支出。④现金补贴只是一种暂时的收入来源,它隐含的意思是,它只为暂时面临财***困难的家庭提供安全网,并且减少受益者对***府转移支付计划的长期依赖。各州为减轻压力也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部分州减少了救助金数目,还有部分州提出社会救助金随受益时间而下降的计划。加拿大一些省份对市实行定额拨款,以控制市一级的财***支出快速增长。(2)对受益人重新分类。加拿大的一些省为削减受益人数和降低费用,已经采用技术手段把部分特殊受益人划到其他项目中,如一些参加法定外教育的人已经被重新划归到学生救助或学生借款项目中;一些省规定,超过60岁的人被要求从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anada Pension Plan)申请提前退休;一些残疾人已经被重新划归到永久残疾救助项目中。(3)限制时间(time-limited)。美国已通过了TANF,对获得资助的时间有了限制。在新的需要援助的家庭计划的主题中标记了暂时性(Temporary)的字眼,先前对未成年子女家庭的资助时间是成年(18岁); 而在新的计划中,单身父母在子女未成年前要提供累积60个月的抚养时间,则***府可以将受助时间延长20%。例如,犹他州的受援时间限制为36个月,这个时间限制也可扩大,但不会超过联邦***府规定的60个月;康尼狄克(Conneticut)州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救助时间限制为21个月,对无工作能力的人则没有时间限制。对单亲父母享受社会救助,则有更严格的时间限制。在接受救助的两年里,单身父母每周至少要工作20小时。在北卡罗莱那州,受益人必须要寻求一份工作(不管是付酬的还是无偿的),或者在12周内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食品券的提供也是有时间限制的。18-50岁、有劳动能力、而且没有可依靠的子女的人在每36个月内只能有3个月时间接受食品券,正在工作或者正参加培训计划的人除外。已经参加培训的人以及失业人员有资格获得额外3个月的食品券。
3.实施制裁措施
在美国一些州,不服从工作安排,支付水平就会降低,甚至有可能取消受助资格。美国纽约州规定,享受救济金18个月后减少10%,两年以后减少15%,三年以后减少30%,四年以后减少45%。联邦***府要求各州必须有一半的受益者每周工作30小时。各州可以制定更严格的计划,并且如果各州不能使福利接受者参加工作的比例达到某一设定值,它们将受到联邦***府的惩罚。美国联邦***府规定,孩子年龄超过5岁的家长拒绝由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工作,将会失去福利收益。TANF计划的联邦基金现在是由***府拨款,每个州根据上年的花费,得到联邦一笔资金资助。在先前的管理体制下,联邦基金是没有限制的,通过各州提供的受益人数而确定基金总数;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如果TANF计划的操作成本超过了联邦拨款的数量,各州被要求减少受益人数,削减救助费用。一方面,强化激励机制,联邦***府对未超过总拨款配给的5%而圆满完成目标的州加以奖励;另一方面,还加强处罚措施,对使用不当的救助金要严加追究。
德国1996年进行了一项改革,即对拒绝承担工作责任的人削减25%的救助金,以强化福利受益与工作义务的一致性。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也有类似的措施。
社会学习论文篇4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学习风格 教学风格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风格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同时,第二语言的本族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如何协调风格的跨文化冲突是语言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都有特殊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定义和属性,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学习中遭遇到的学、教风格冲突问题,以期更好地加以解决。
1.文化定义。19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逐步脱离神学体系和自然主义的束缚,开始转向科学的理解。这种转向源自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解释,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其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文化定义”,综合各家观点,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1)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总和;(2)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3)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其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4)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5)文化是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系统认知”;(6)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2.文化属性。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属性:(1)文化是可被后天传授的。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实践、口口相传或者书面语言进行传授。(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可被理想化地推定槟骋簧缁峄蛉禾逅有成员的共享行为。(3)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4)文化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的,触动其中一处,其他部分就都会受到影响。(5)文化具有约束性。文化具有教化功能,能指导约束人们行为。(6)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和群体中心的特点。特定的民族、种族和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
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抽象又具体。只有了解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属性,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扎实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定义和类别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用以感知学习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质,是学习者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新技能的方式,也是学习者吸纳和理解新信息的内在特点。学习风格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和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Reid,1987,1995)。
“语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倾向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风格具有一致的特点,是其学习风格的直接反映。
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可分为如下类型(按对应组别分类):
1.感知型―直觉型(Sensing and Intuitive)。感知型学习者/教学者倾向通过“感官”观察和收集数据,喜欢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强调记忆,喜爱规则和标准的程序,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物。直觉型学习者/教学者往往不重视细节,倾向通过“下意识”感知、记忆。这类主体往往更为抽象,富有想象力,处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更高。
2.视觉型―口头型(Visual and Verbal)。视觉型学习者/学习者习惯以视觉方式接受或呈现信息。口头型学习者/教学者则习惯口头指导。
3.主动型―反思型(Active and Reflective)。主动性学习者/教学者具有强烈的实践动机和倾向,他们喜爱动作实践活动。反思性学习者/教学者喜爱充分思考的环境条件,思考更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4.连续型―整体型(Sequential and Global)。连续型学习者/教学者以单元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来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指导,喜欢分解词汇和句型,偏好结构化的教学。整体型学习者/教学者习惯在整体层次上理解学习材料,倾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材料。
5.归纳型―演绎型。在归纳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倾向观察现象,推理论证,总结原则。在演绎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以原理、规则为基础,推导现象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人们形成价值观和学习理念的主要环境。因此,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形成其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Oxford,1992)。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教学风格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国籍和民族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偏好,分析如下:
1.整体型和分析型风格。拉美人更倾向整体型风格,如预测、推测(从语境中猜测),他们总体属于高度的场依赖主体。中国师生多为整体型主体,他们会努力在不同事件和事物之间寻求统一性。欧洲裔、美国人多具有清晰分析和低语境化的抽象风格,他们把观点基于逻辑推理而非人际关系之上,以寻找差异,找出因果关系。
2.场依赖型和场***型风格。欧洲裔、美国人的场***风格高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人和亚洲人。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他们多具有场依赖和场***的双重特征。中、日的社会文化允许这两种风格的同时存在:一方面,中日师生会根据社会语境做出整体的认知联系,具有场依赖风格。另一方面,中日师生在严谨态度的引导下,讲求细节,这促成了他们的场***风格。
3.情感型和思考型风格。拉美学生多为情感导向,具有明显的群体导向。同时,他们倾向公开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冲动型。日本学生期待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不善表达个人情感,倾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日本学生喜爱高度结构化的演绎方式,倾向不断纠正细节上的失误,具有分析型倾向。同时,日本人注重反思,追求细节的完善,尽量减少冒险行为。非洲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尤为倾向思考型风格,这与土著美国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及非洲裔美国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关。
4.冲动型和反思型。拉美人具有一定的冲动型风格倾向,这与其外向型风格相关。日本学生则表现出更积极的反思型特征,他们追求准确性,但不愿冒险。日本人往往深思熟虑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不适应猜测式的方法。土著美国人往往表现得反思性过强,他们自尊心强,但在尝试新事物时显得过于被动,害怕“丢脸”。
5.具体连续型与直觉随意型。东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注重具体连续的学习风格。中国、日本、韩国和埃及的人群具有具体连续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经常利用重复、强记、计划、分析、列提纲的方式进行学习。欧洲裔美国人多数为直觉随意型,他们在抽象思维、想象力、理论性、智力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总体偏向具体连续型学习方式。
6.封闭型和开放型风格。亚洲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韩国学生坚持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意见为重点。日本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快速而经常性的纠正。阿拉伯学生往往以排他性的观点对待正确与错误,界线较为分明。非洲裔美国人比土著美国人表现出更多的封闭性特点,而土著美国人则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喜爱非结构化的课堂。
7.外向型和内向型风格。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喜爱交际、健谈,偏好以整体班级为基础的外向型学习方式。西班牙学生也表现为外向风格,他们高度社会化,合作性强,热衷实现社会目标,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并渴望与教师形成密切的关系。非洲裔美人相对外向,喜爱社交学习,喜爱在群体中分享,喜爱有新意的事物。非洲裔美国人在群体交流时还喜爱非口头语言,如眼神交流等。土著美国人也表现出外向特点,合作性强,但对外来者怀有戒心。相对而言,亚洲学生谨慎和内敛。如日本和韩国学生属于内向型风格,他们不喜欢公开的身体接触,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总是显得安静、腼腆。
8.视觉型和听觉型风格。东亚学生倾向视觉型学习风格,其中,韩国学生的倾向度最高,远高于美国学生。同时,中国和阿拉伯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倾向,中国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听觉特点。但是日本学习者则最不擅长听觉学习。
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自身倾向的风格偏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接触的是迥然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及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的外籍教师,他们必然产生不适应乃至诧异的感觉,形成跨文化的风格冲突。
四、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冲突及解决之道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的观察实践,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往往不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经常发生冲突,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削弱。比如,Oxford等人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跨文化冲突。该研究对中韩研究生、美国教师、美国研究生和中国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有不同的风格,导致跨文化的差异。中韩研究生对美国教师的整体型、开放型、直觉型和动手型风格感到压力和焦虑,而美国研究生对中国教师的分析型和具体顺序型风格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据此,我们认为以第二语言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风格上“契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和拓宽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学生风格,减少跨文化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故意“不契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不适应的“教学风格”中调整自我,拓宽学习风格,提高跨文化适应性(吕玉兰,2000),适应新环境,成为全面的学习者(All-round Learner)。无论是契合还是不契合的方式,第二语言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的背景文化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和言语行为特点,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Reid,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1987.21(1):87-111.
[2]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3]Oxford,R.L.,Hollaway,M.E.,and Murillo,D.H.Language learning styles: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tertiary ESL/EFL classroom.System,1992.20(4):439-456.
社会学习论文篇5
[关键词]语言习得;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在诸多二语习得理论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学派以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为其主要目标,试***解释第二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路径,人们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如以Lantolf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以Watson-Gegeo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式相辅相成,不仅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社会系统的认识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本文拟从其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评述。
一、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v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支架,学习者则是在复杂的社会认知任务中的积极参与者。Vygotsky关于调节、活动、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等概念的论述形成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antolf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将Vygotsky的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了不断的解读,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
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的,后来被Watson-Gegeo等一批学者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根据Schieffelin和Ochs的研究,将语言社会化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其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Sapir和Who等人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即认为儿童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然而从其心理学基础看,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受到了Vygotsky的学习理论影响,即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另外,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论思想也为语言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为此,学界有人主张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语言,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适应看作同一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大新兴流派,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前者的理论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后者则主要源于语言人类学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语言社会化理论则把儿童对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的过程。
二、主要观点
在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下,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两者虽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但仍不难看出其观点上的差异。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辅助工具的调节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或不成熟的个体总是离不开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指导或调节,所以儿童的语言主要经历了从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自我言语到内在言语的发展路径。其中,自我言语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儿童的这种自我话语不是针对外在的谈话伙伴,而是有意或无意的自言自语。儿童常用的自我话语形式包括模仿、重复等,在交互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作为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过渡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自我言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后进行的针对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自我言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
除了调节理论和自我言语之外,社会文化理论还阐述了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将活动定义为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包括主体、客体、行动和操作的集合。对语言习得而言,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增进语言规则内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等。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揭示二语学习者可能达到的心理表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Kinginer从技能、支架和元语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就技能习得而言,Kinginer认为,就是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发展其语言使用的技能。而所谓支架就是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儿童通过他人调节的方式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物。Kinginer提出了支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即RIF(激发一反应一反馈)模式和IRE(激发一反应一评价)模式。Ellis的研究认为,支架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初学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交互性的反馈,就很难在课堂上获得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
与社会文化理论相似的是,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着眼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其关注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交互过程密切相关。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如社会习俗和规范、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语言的习得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的。因此,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认知能力的建立与儿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语言习得过程与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属于同一过程。由此可见,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治环境必然会制约儿童所接触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对儿童如何使用语言产生影响。由于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句法、语义和语篇能力的习得对儿童构建其语言与文化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一些学者(Watson-Gegeo和NEilsen,Zuengler和Cole等)指出,语言社会化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研究,而且也能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因为语言学习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和***治因素直接影响所教语言的具体形式以及语言的表征方式。就课堂学习环境而言,其中蕴含的语言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语言课堂虽然无法复制外界的真实社会环境,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有助于儿童和成人克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促进语言社会化的进程。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使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获得了新的解释。与传统的语言习得观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单一、孤立、理想化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二语习得研究摆脱了模块化的语言观。
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语言习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两者均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习得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均取决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互动,这与过去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普遍语法为导向的研究剥离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着重研究语言内在的原则与参数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属性本质的再认识。
三、简要评价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语法学派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简称UG),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认知体系中都有uG知识系统,而UG体现了每个人的心脑语言机制,因而UG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广义规则和原则构成。20世纪80-9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大都是在上述UG的框架里进行,并成为当时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流派。基于语言普遍性的观点,也有学者(如Anderson,Kasper等)主张把二语习得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认为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应该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则仅仅起着辅助l生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Vygotsky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因此,两者都不否认认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学派和认知学派观点明显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强调认知源于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因此,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把语言学习看作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不仅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而且也是对语言习得认知过程复杂性的全新解读。
不过,无论是社会文化理论还是语言社会化理论,还都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前者而言,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将语言本质作为一个系统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难以回答一些涉及语言本体习得方面的问题。例如,二语初学者在习得英语过去式时,可能会将不规则动词(如go)误用为规则动词形式(goed),这种不正确的用法显然是学习者错误推论的结果,单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也有学者批评说,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很难在实际研究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内涵。针对这一点,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解释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活动,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涉及被动性的接受过程。Lantol也曾辩护说,把最近发展区等同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完全是一个误解。不过笔者认为,人们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难以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边界,这也使得人们把对Krashen的批评指向了社会文化理论。
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语言社会化理论也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就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大多数研究者依然沿用Schieffelin和Ochs在人类学早期研究中所下的定义。其实,正如zuengler和cole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语言社会化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广义上说,语言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们终身的过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期。因此,学者们在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时,应该对其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会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实证研究的解释力被削弱。其次,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也得到了语言社会化研究者(如watson-Gegeo和NEIlsen)的承认。另外,从研究方法来说,语言社会化研究不仅需要对学习者的语料进行微观的分析,发现语言认知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对语言认知的影响。而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二语习得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遵循的路线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情景互动的视角考察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为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对支架概念的论述,在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同伴互评作文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语言社会化的概念引入课堂,通过分析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发现课堂话语所蕴含的认知价值倾向,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第二语言的社会化。因此,在社会学转向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LANTOLFJP,THORNE S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besis of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WATSON K A,NEILSEN s.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SLA[M]//DOUGHTY c J,LONG M H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Blackwell,2003.
[3]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 Pre%1978.
[4]俞洪亮《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导读[M]//BOXER D,COHENAD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2007.
[5]高一虹,周燕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2009(1):123-128.
[6]SCHIEFFELINB,OCHSE Language socialization[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86(15):163-169.
[7]BRONERM,TARONEE Is it fun?Language play in fifth gradeSpanishimmersion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1,85(3):363-379.
[8]K1NGINERC,Defin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rnent in US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2,23(2):240-261
[9]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nity Press,2003.
[10]WATSON—GEGEO K A Mind,language and.epistemology:Towards a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C]//Plenary Address presentedat PacSLRF,Honolulu,October,2001.
[11]ZUENGLERJ,COLE K Language soclalizatio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LM]// HINKEL E Handbook of Research m 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aha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12]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ils,1981.
[13]ANDERSON J.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3.
[14]KASPER G“A”stands for acquisition:a response to Firth and Wagner[J].TheModemLanguageJournM,1997,81(3):307-312.
[15]李霞,兰英基于社会文化学派理论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及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7(2):54-61.
社会学习论文篇6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社会学习论文篇7
关键词:***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通过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思想上***”,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治局带头实施集体学习制度,各级***组织和广大***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全***的思想***治水平和执***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治责任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鲜明特征。
1、高校教师***员学习之必要性
1.1高校教师***员加强学习有利于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和“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新时期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是一个创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理念,它绝不是仅仅重复大家已知的道理,也不是仅仅重申强调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学习、传统学习、理论学习,而是要把***员的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团队学习推进到学习型组织的境界,必将大大提升我们***对学习、教育、管理、创新的认识水平。所谓学习型******,就是指善于学习创新的***治组织。学习型******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拥有善于学习创新的先进发展机制的***治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建立在新的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一种***组织发展的新模式。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和创新知识,从而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以新的学习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主旨。其核心元素是学习,主要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新的学习活动,不断拓展***员个体和***组织适应时展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力。
高校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前提是***思想,创新理念,明确目标与任务;基本要求是坚持理论学习与深化理论研究相结合;必然要求是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和学习机制;重要条件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建设学习型***组织,在全***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领导班子。”高校***组织是***的路线、方针、***策在高校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治保证,是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高校***组织坚强领导核心是确保***组织在高校基业长青的关键,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命运。
***强调“学习是***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不学习就无法提高,不学习必将被淘汰,对领导干部和***员个人来。***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策,坚定不移地继续***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也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我们***郑重提出的***员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1.2高校教师***员的学习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指在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人的个性、智慧和才能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期***员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社会先进群体,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特别是***员教师更要“常修为师之德,常思懈怠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为当好人民教师的先锋队。通过学习提高***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员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员价值观提升的知识载体。
1.3高校教师***员的学习有利于履行***员的义务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国******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的路线、方针、***策及决议,学习***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高校教师***员也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本领。
2、高校教师***员学习的重要内容
2.1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是中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道德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赫尔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具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广大教师***员要勤于学习,主要是学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增强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改造思想和增强***性修养。通过思想改造和***性修养,使自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同时要勇于实践,积极参加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建设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检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2学习科学发展观
当前,不少***员教师存在理论水平不够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宗旨意识不够强的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员只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真干,才能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做到真学而不是浅尝辄止。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性,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实践。新时期的***员要从永葆先进性、提高战斗力的角度出发,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当前要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实效。长期以来,不少的***员在理论学习问题上有形式化倾向,还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性,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工人阶级先锋队之列。”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的观点。我们在分析、把握和处理客观事物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其他事物以及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离开了联系就谈不上发展。新时期的***员教师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系统把握科学发展观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学习***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治局委托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继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再次将文化发展建设繁荣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这预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此次会议的召开,也为我们更好的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吹响了进***号!
高校教师***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关注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面发展之后,对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巨大,这就提出了几个新的问题。一是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除国民学历教育之外,还应更多地调动社会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兼容并蓄。为更好地满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需要,对一些意见在行业中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人才,应当开展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同时,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担负起中下端、也是需求量最多的文化人才的培养。三是在人才培养当中,对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靠学校,也不能仅仅靠实践,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踏踏实实地坚守岗位,求真务实,为祖国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工人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高校***员教师自己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不断的提高自己,也可以相互学习,还应该尽可能出去学习,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不学习,我们的思维一旦形成定式,就难以创新,更不用说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大为,梁豆.建设高校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J].工会博览,2010.(8).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3]杜建国.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5).
社会学习论文篇8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学习型***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社会学习论文篇9
关键词:社区;网络教育;实践思考
当网络在不断向教育领域渗透时,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学习。诸多国家为适应潮流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结合,也就需要发展社区的网络教育。
一网络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的途径
广义的网络学习主要是指学习主体在网络的环境下而发生整体的影响;狭义的网络学习主要是指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本文所探讨的网络学习主要是指狭义的网络学习,是指社区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区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必然要求社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社区能保证针对式的服务。社区的网络环境、服务是应用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条件,社区教育需要良好的学习平台搭建,平台中要有丰富的电子学习内容;应用推广主要包括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
1.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在网络飞速发展之时,多种网站纷纷建设,这些网站具备较多的学习功能,并能充分提供学习内容。社区教育即整合自己本身的数字化资源,为社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与服务。以常州为例,常州市教育局联合各区建立了自身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为社区用户提供必要的网络学习服务。网络社区服务必须要做好一定的分析,考虑到网络用户自身的学习习惯与网络的硬件条件,保证社区用户能以十分便捷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保证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平台除了具备基本的网络学习功能外,还要能进行网络***测试、网络平台交流等功能,包括网络***平台提问与回答、网络***测试、网络用户论坛、网络学习资源云共享等。
2.学习内容的构架。社区教育和干部***培训平台是不同的,社区教育所面对的群体是来自于文化程度不一的用户,这些用户年龄有差异、人生阅历不同、信仰也不同。整体网页设计可以参照一些其他较好的教育网站进行,遵循有关的宣传***策、推广服务、群众路线、丰富生活等原则进行网页内容构架。网页中必须包含丰富的教育新闻资讯、通知公告、教育辅导、生活休闲、文化常识等。以常州社区教育网站为例,常州市教育局也意识到学习资源的重要,在常州终身教育***网(www.czcu.net)推出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里的资源涵盖了道德讲堂、文化素养、现代生活、教育辅导、职业技能、休闲娱乐六大资源,其中既有生动的教师讲课视频,也有不少课件、文字材料。对于整个社区新媒体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常州仍然在探索建立过程中,还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大市的网站来看,资源较为丰富,但就各区来看,并不是每个区的资源都十分丰富,这就导致了整体的新媒体资源建设各个区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不过正因为新媒体资源的共享性,优质资源仍然能互通有无,相互共享。当前,常州终身教育***网的网站主要内容仍然是以流媒体和文本内容为主,其中流媒体包含了各种课件达431个。
3.网络化学习模式。网络化学习模式,是为用户搭建好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为了取得预期的良好学习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学习模式。因为社区网络用户自身条件各异,他们分属不同的学历、经历、网络化程度、群体,他们对相应的网络学习模式各有各的要求。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如常州市教育局推出“社区教育先行”的三期活动,当前常州已经探索出四种基本的社区学习模式:讲授型网络学习模式、讨论型学习模式、探索型学习模式、协作式网络学习模式。讲授型学习模式是最常见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教师预先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机制等材料,编写为HTML文件,将文件放置于WEB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这些页面即可享受学习,或者预先将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实录经过一定的剪辑,制作成流媒体文件,方便社区用户进行点播,社区用户不需要去某地集中学习,在家中拥有电脑即可享受教师的授课。讨论型学习模式较为常见的是,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学习讨论,网络论坛往往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内容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这是一种容易实现的讨论学习模式。在进行讨论时,一般都有专职教师进行监控,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定的特定学习方向讨论组,用户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区内进行发言,与他人互动,每个人的发言能够被其他用户看到。在进行讨论时,所讨论的内容必须有教师或其他专家进行监控,以防止讨论内容不符合学习目标。探索型学习模式目前在网络教育中运用得不多,包括常州终身教育***网在内的国内几个知名网站都没有完整的探索型学习模式,探索型学习模式针对社区用户可以这样操作:通过教育机构设定一定的主题给用户,让用户进行解决,通过网络进行,同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供用户进行学习探索。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网络中可以设定一定的***专家对话或教师对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疑难问题的帮助,给予学生帮助并不是直接把答案给用户,而是给用户以适当的启示,比如提示用户“请查阅某某文章”,这样,能广泛调动社区用户的兴趣与创造力。协作学习模式主要是基于网络,用户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彼此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可以预先设定网络的协同学习系统,让诸多用户通过网络来解决网络中所呈现的问题,用户之间的交流协作会通过特定的公共领域来实现,每个用户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以此解决问题。用户之间经过最终的讨论,选择适合自己最有效的方式。
二开展社区用户网络学习的意义
开展社区的网络学习,就要不断克服社区用户的网络学习弱势,加强思想教育。
1.克服社区用户的心理弱势,加强思想交往。社区在进步,不断地在吐故纳新,网络技术飞跃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整体教育。社会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新的知识在不断取代旧的知识,很多社区用户尤其是老年人原本各自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其工作岗位上也发挥着技术骨干作用,但是面临种种新技术,他们不得不产生沮丧,并对新知识产生畏惧感和恐慌,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甚至部分社区中的用户因为长期脱离新的技术知识,形成了规避现实,回避与他人交往的性格,这也就导致了部分长期脱离现代知识的社区用户精神空虚,甚至产生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在看到擅长使用网络的用户在无限畅游新技术并因此而获得物质或精神快乐时,其产生的自卑感就愈发强烈。使用网络化教育对克服社区用户的这种心理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网络能为脱离现代知识的社区用户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社区工作人的帮助,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进入学习状态后,用户不断地利用网络进一步获得知识,获得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与善于使用网络的用户形成合作关系,并产生与时代对接的感觉,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缓解心理压力。“电子媒介确实改变了社会交往行为的社会参数,大体上使得任何人都能够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其他人进行交流。”[1]
2.跨越知识鸿沟,增强文化情操。网络的出现,在给世界带来飞速发展时,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式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在社区用户不断脱离社会时,就形成了知识鸿沟。为配合时代需要,推广社区网络教育,给社区用户带来文化增势。为培养社区用户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加强社区网络文化建设。首先,相关社区工作人员要创造文化理念,通过网络文化建构和谐社区,形成“人人热爱网络学习”的氛围,通过社区人的网络文化知识竞赛与互动,倡导文明上网,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社区。其次,相关社区要建设信息化社区,构筑一定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以便更好地为社区服务。通过一定层面的服务和实践操作,帮助社区中信息能力落后的民众实现知识鸿沟的弥补。
3.实现思想意识的再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2]社会是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在社会中,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生活趋于固定,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甚至对新事物会有猜测和怀疑的态度。在思想意识方面指导社区用户去认识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能够帮助社区用户进行思想意识的再社会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纠正思想的偏差。社区用户会有意识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与社区其他群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对社区用户网络学习中的不良因素的规避
在社区用户中推广网络学习也要对一些不良因素进行规避。1.对于“网络信息过载症”的规避。美国著名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曾说:“信息,到处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思想,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3]网络媒体在带给社区用户无限浩瀚的信息时,对本身网络素养基础差的社区用户而言,如果没有选择,就会迷失方向。社区用户在接受诸多网络教育时,需要防止信息过剩。社区中的工作人员针对社区用户的思维速度、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式地进行指导,让社区用户不断进步。2.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现象”的规避。网络技术本身发源于西方,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较多被西方控制,在整个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网络西化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西方国家网络助推思想已经成为常用的软武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网络,我们就有武器。”[4]“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社会从来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治***谋和意识形态渗透,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谋和渗透变得更加阴险、尖锐、现实和复杂”。[5]不少长期不接触网络知识、缺乏新思想的网络用户在接触网络后,部分人因其思想中的偏执一面而对负面新闻深信不疑,对社会的不良风气义愤填膺。本身关心国家大事、热衷***治新闻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对负面新闻全部相信,甚至导致缺乏信仰,这就完全进入了意识形态冲击的歧途。所以,社区工作人员在对社区用户引导时,一方面在对其进行网络培训,另一方面还要构筑思想的防火墙,放置网络用户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去接触不良信息,将网络培训的良性效果发挥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4.
[2]刘光宁.论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0(2):53-54.
[3]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108.
[4]苏云生,周如俊.网络舆论与思想***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2):22.
社会学习论文篇10
关键词 科学规范 营造氛围 不断创新
建设学习型******是***中央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战略思想与任务。广电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如何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浓厚氛围,必须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建设学习型***组织,既实现广电媒体自身的学习发展,又要为全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广电媒体完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涵义
广电媒体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是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为目标,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广电传媒不仅是人们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浓厚学习风气的重要途径。先进的学习理念需要媒体大力弘扬,丰富的学习内容需要媒体广泛传播,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媒体宣传推广。建设学习型***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宣传舆论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舆论环境,营造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浓厚氛围。既实现广电媒体自身的学习发展,又要为全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广电媒体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作用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播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
(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舆论氛围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覆盖最广、传播最快、影响最大的广播电视传媒,更是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要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和谐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为***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三)为构建和谐社会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广电媒体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代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成为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剂”和“减压阀”。,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新闻节目的创新,进一步增强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权威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
三、广电媒体完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对策措施
(一)建章立制,确保学习的科学化规范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是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学习制度,我们的学习就会因为惰性而懈怠;也会因为好恶而贻误;因为认识而流于形式。为此,广电媒体在组织学习中必须要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督查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考核机制,努力形成促进***员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使学习驶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型***组织建设,对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只有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加强自身学习,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理直气壮、卓有成效地组织本单位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促进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严格监督检查,大胆表扬批评。大多数***员干部对理论学习态度是自觉的、认真的、刻苦的,但也有少数***员干部自觉性较差。对这两种类型的***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再次,开展学习主题活动,提高***员干部参与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如,读书月、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不断创新,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凝聚力。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凝聚力。具体的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请拓学。请专家学者讲一些大家特别需要了解的最新的关于***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二是以走观学。***员干部走出去,到外单位,外地观摩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以研带学。***员干部要结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四是以议激学。针对工作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员干部讨论,各抒己见,交流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目的,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五是以考促学。每学一个月要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检查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对不达标者要通报批评,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