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
以上研究成果涉及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创业教育等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层面,鲜有涉及具体操作及实证性调查研究,对目前最具创业价值的移动网络领域也未有谈及。
二、我国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现状
和传统创业行为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年龄上,年轻化是重要特征。从世界各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经历能够发现,在功能层面上,互联网的每一个层级都存在许多的创业空间与创业机会。无论在哪一个层级上,都有不同国家大学生参与创业的身影与痕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开拓性地创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2013年中国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亿部,同比增长44%。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刚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很好机会,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下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他们通过大学时代积累的人际关系以及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小额成本,开设移动网络销售。自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创办了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借助移动网络创业已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的整体特点:创业主体泛化,从精英向普通学生延伸,创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移动电子商务开店日益盛行,LBS等新兴网络服务备受推崇,被动型和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主动型和机会型创业,创业环境逐渐宽松,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创业的区域分布尚不均衡。
三、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目前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手机APP开发等高科技领域创业
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校园外卖”、“超级课程表”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创业者的技术优势。优势:依靠技术及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团体如果有一些好点子,可以尝试做一两款产品投石问路,与一些企业合作,利用已经成熟的渠道、平台和资源去推广产品,可以看作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更快熟悉行业、获取资源和竞争力的捷径。
(2)智力服务领域
目前主要有利用移动社交提供咨询服务等,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提供了另外一条创业通道。
(3)移动电子商务
其最大优势是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只要拥有一台笔记本,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台pad,可以通过它们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获得你所需要的商业信息。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智能手机,这就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手机app客户端各种功能齐全,比如滴滴打车,手机淘宝,校园外卖等等,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了不同的服务,快速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微信的兴起带动了电子微商的发展。这种潜伏于微信的电商,免去繁琐的交易流程,直接与卖家一对一交流,买卖意向达成后立即送货上门,同城内更是几小时便可到达。其实,不管是微商、淘宝商或是实体店商,在消费者眼中,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态度和诚信的问题。微信网友“骑猪FLY原子”说:“其实关于主动要求朋友转发自己产品广告,不如踏踏实实做,做得好了自然有人会诚心推荐。”他还建议,如果要扩大知名度和便于查找,微商们可以建立“公众号”,平时适当送点小礼物、弄点小抽奖活动也是能吸引更多人的。“不管是实体买卖还是网络买卖,服务态度绝对是最重要的。”这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无疑又提供了一条创业途径。
(4)其他各种移动网络营销方式
优势:无线世界,无限遐想。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一、背景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人,为历届人数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确定九所高等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有步骤有层次地在这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的产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始于创业大赛,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在少数能够取得创业竞赛优秀成绩的学生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件高不可攀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很多大学只局限于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讲座,真正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是很多。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协会,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在学生当中的普及面非常有限,创业文化氛围不浓,缺少创业意识熏陶的环境,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2、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
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课时少、讲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学生在学校不能系统地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该吸收到创业教育的课程当中,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一些陈旧的知识,那将很难用来指导创业实践。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都没有专职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很多教师只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4、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目前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最新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数达到5.91亿人,30岁以下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4%,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这说明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而随时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接触网络,这就从客观上为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大学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创建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创业教育网上课堂,拓展创业教育的空间;开展创业教育网络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创业教育网络答疑,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开展创业人物访谈,鼓励学生的创业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受益面。
2、网络的各种应用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种资源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座等形式获取的创业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创业网站、网络课堂、创业***访谈、创业***答疑等形式可以更全面地获取创业知识或指导创业实践。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网络技术,通过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QQ群、论坛、微博等形式,形成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
3、利用模拟软件体验创业过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企业经营类的模拟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温州大学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引进了一款名为“Going Solo”的创业教育软件,可以虚拟出商业投资环境,在这款软件当中,通过成立多家珠宝公司,同时展开各项经营业务,可以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创业。学生通过这样的培训,会真正感受到市场的魅力,同时也会感受市场的残酷。这种介于传统创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育,既可以避免一味的理论灌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也避免了盲目投身创业实践带来的失败风险。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原则
1、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上不仅有海量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生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呈现的信息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资源,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收集互联网上有关创业教育的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创建基于校园网的创业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有关创业***策、创业案例、创业人物、创业课堂等丰富的信息。
2、环境的虚拟性
创业教育的目的不能简单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模拟创业教育软件创设的虚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某一个角色,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这样可以避免投身创业实践的风险,更好地锻炼提升了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3、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地解答,从而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构建***交流平台至关重要。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如实时交流方式(***聊天室、QQ群等)以及非实时交流方式(微博、论坛等)。师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网络汇集了大量的知识性或技巧性的阅读材料,供大学生依托互联网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自主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朔斯、易玄.曾莉.关于构建大学生创业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设想[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2] 安俊学、董凤丽、闫明.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3
Li Haiping
(College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高职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方式为网上开店、创办论坛和建立网站等。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应加强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Abstract: It is inevitability o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The primary wa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is internet online shop, forums, and multi-level market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in present. To promote the succ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create a favorable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s1 for teachers and so on.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网络创业 存在问题 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Entrepreneurship;problems;countermeasure
中***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50-02
0引言
根据著名调查机构艾瑞咨询(i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淘宝网开店创业实现就业的人群当中,18~22岁年龄段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达20%左右。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在校期间淘宝店生意稳定,最终选择了毕业之后直接经营淘宝店的职业。60%的“网上销售”创业者年龄在23~32岁之间,其中主要为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的网络交易行为会影响其对网络的认知,拥有网络交易经历的学生对网络创业具有更积极的态度。因此,高等学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网上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网络创业形式种类繁多,但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采用的最常见的方式只有以下三种:
一是网上开店,这种形式比较常见,学生通过建立自已的网上商店出售自己的商品,或者是利用大型的网络平台开店(如淘宝网,当当网,易购网等);二是创办论坛,论坛主要是为网民提供一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见所闻等等为别人提供某种参考或者娱乐,同时可以在论坛里为自己的网站或者产品作宣传。论坛的赚钱方式一般为广告费。第三是创建自己的网站,有些大学生依靠自己的技术或者借用别人的技术,创办自己的网站,然后对网站进行营销,来赚取广告费,中介费或者产品的提成等等。比如团购网、刷钻网、电影网、游戏网等。
2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网络创业尽管是解决就业,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网络创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为毕竟大学生网络创业在我国刚起步不久,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性随着这些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问题,很多人转向创业之路。再加上,青年人本来年少气盛,对创业即将面对的风险估计不足,急于求成,怀揣梦想就投身于网络创业活动中,这本身就增加了创业的风险性。他们不能非常理性地看待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缺少对网络创业项目的全面分析,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后也不知道怎样去解决。
2.2 缺乏创业知识储备和网络技能网络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比如网络技术、创业理论以及相关的网络营销知识等。同时,要想成功创业,大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包括:创造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大学生基本都是从教师、书本获取创业知识,知识面不够开阔。此外,各个高校队学生创业培训普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功创业。
2.3 缺乏创业资金大学里,学生都是靠向家里伸手来完成学业的,所以毕业后,大多白手起家,没有创业的资金来源。有些学生甚至靠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来进行创业,这种创业方法是注定不能长久的,一旦创业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便没有了资金支持,不能继续维持下去,有些学生甚至就此放弃了创业之路,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和资金都白费了。
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学生创业半途而废。
3大学生网络创业对策研究
3.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培训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延伸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应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让他们明白创业是一种光荣,是对社会,对自己皆有好处的事情,应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创新设立创业培训的课程体系,明确高校创业培训的目标,并邀请成功人士和有关专家来学校讲座、参加论坛交流,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3.2 构建五个模块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基于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和知识结构的分析,现创造性提出由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创业者联盟五部分组成的创业教育体系构想。
模块一:创业课程。
这个模块主要由学校来完成的。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选择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学校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从低年级开始较为合适。
模块二:创业研究。
要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创业研究。创业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学校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探索创业活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在创业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的建设方面,还是在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培养方面,创业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需要从事创业研究者去探索和完善。
模块三:创业论坛。
这个模块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偏重于对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的传授。因为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学校创业教育需要以论坛的形式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府官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开展对话,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这种社会参与的创业论坛对于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模块四:创业技能竞赛。
创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可以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该项活动对于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块五:创业者联盟。
创业者联盟类似于创业者俱乐部,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者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3.3 组织一支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在许多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老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其次是就业办工作的老师。这些老师自己都没有进行过创业,缺乏创业经历,在给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时,几乎全是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成功案例,没有创业思想,所以我们的创业培训师资的水平有待提高。
在创业师资的培训培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培训、合作、引进等形式,尽快提高大学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各类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另外,学校还应当鼓励教师适当进行自己创业,鼓励老师自己参与企业咨询、创立企业以及进行各种创业研究活动,增加其创业、管理以及实战的经验,以便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培训。
3.4 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资金往往非常短缺,经常会在创业的初期或者转折期因资金的缺乏而导致创业失败。我们应该建立以***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一方面,***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支持、社会筹集等方式成立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创业低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拨出专项资金,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予以支持,尤其要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大的网络创业项目。此外,***府还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相关商业网站、机构投资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拓宽网络创业所需资金的来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并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一定文化背景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参与到企业创新和经营活动中去,真正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让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大学生网络创业虽然任重道远,但却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苏益南,朱永跃.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胡桂兰.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的一些理性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4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视频教学,云视频***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价值链;模块化;战略网络
中***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1)06―0065―06
一、企业价值网络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Michael Porter《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构筑了较为完善和权威的产业竞争理论框架。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五力分析模型和战略集团等概念的提出,使得“竞争”成为企业寻求优势的主流手段,击败对手成为经营成功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各个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行业内竞争模式日益丰富,互联网技术使得部分竞争对手甚至具备了一定的隐身能力,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领导者随时可能大规模进入本行业,加剧原有的竞争。这些挑战均使得企业很难盯住所有的竞争对手并采取行动,基于完全竞争的战略思想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合作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开始兴起。战略联盟、战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基于合作的战略思想研究不断深入。
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价值星系的概念。Normann和Ramirez(1993)提出的价值星系(Value Constellation)概念实现了从企业、产业向整个价值创造系统(The Value―creatingSystem)的过渡。价值创造系统是供应商、战略联盟伙伴、客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创造体系。企业价值网络概念出现于Adam Brandenburger和BarryNalebuff(1996)的著作《co―opetition》(竞合)一书。这本著作强调了两个概念,一是合作双赢,二是企业共生(Symbiosis)。而这个共生网络本质上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网络。可以说,这个共生网络概念就是企业价值网络最早研究的雏形。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明确定义了价值网(val.ue net)概念,并详细阐释了其五个主要组成要素。
如果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关于企业价值网络的论述是围绕“竞合”和“互补”等核心概念间接展开的,美国学者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撒,R・柯克・克雷默(2000)在《Value Nets》(价值网)一书中对价值网的阐释则更为清晰和实用。价值网是一种新商务模式,将客户个性化要求与高效的供应体系相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作各方的无缝连接,以高效率提供解决方案。价值网是企业适应巨大竞争压力、全球化趋势和客户苛刻的个性化需求的有效竞争模式。价值定位、经营范围、利润捕捉、战略控制和有效实施是有效构筑价值网的五个步骤。
Kathandaraman和Wilson(2001)强调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客户驱动性,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Suzanne Berger(2001)则从企业能力成长角度指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单个产业环节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Adrian Slywotzk(2002)进一步在专著《Profit Zone》(利润区)中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最优。
国内学者在企业价值网络问题上提出了大量有创造力的见解。刘东(2003)从虚拟组织角度探讨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实质。模块化、知识整合和快速协调是价值网络显著特点。周煊(2005)指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是对各种新兴运作模式的提炼与深化。胡大立(2006)指出价值网络是企业间的合作而连接起来的价值体系。刘海潮(2007)提出价值网络涵盖了企业自身、客户、市场对手、联盟伙伴等多重经济关系的网络体系。它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网络、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合作关系网络、以网络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竞争关系网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价值链的个体对抗演化为群体对抗,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群体竞争的网络模式。企业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多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系统的整合,将企业竞争战略从个体层面发展到网络层面,通过网络成员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构筑整体竞争优势。客户需求激发、组织动态演化、信息技术整合和群体协作响应是企业价值网络的核心运营理念。
二、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
1.价值链理论延伸与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研究
对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最直接的理论阐释就是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入手。价值链理论认为,五种基本价值活动(内勤、生产经营、外勤、市场营销和服务)和四种辅助价值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则组成了行业的价值系统。李垣,刘益(2001)探讨了价值链思想的局限性:单向、静态、缺乏创新。价值网络则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系、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是价值网络基本构成要素。周煊,程立茹(2004)指出,价值链理论是深入阐释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的基石。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战略价值活动,并不断增强在战略价值活动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关注自身战略活动定位已经不够,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是构筑竞争优势的两个必然维度。王伟(2005)从能力要素、业务单元两个角度探讨了价值网的内涵,指出价值网价值创造源于能力要素分解。罗珉(2006)认为价值星系标志着企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机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指出打造价值星系是企业领袖的核心任务。胡晓鹏(2007)通过对基于价值链理论和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微观基础的剖析,构建出一个能够解释并适应于不同微观经济基础特征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分解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可以使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整合方向。价值链环节分解后的模块化运营,使得企业微观运营层面呈现出网络化特征,这为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姜奇平(2009)指出,价值
链明确的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而价值网络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元之间的无缝对接,企业的运作融为一体,边界已经模糊。
2.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研究
在阐释价值网络运行机理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模块化理论展开,也有学者从虚拟企业和系统理论方面加以阐释。朱瑞博(2004)认为价值模块的出现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分解、重建和整合。余东华,芮明杰(2005)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发生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解构为价值模块,价值模块整合成为有竞争力的价值系统。余东华,芮明杰(2008)模块化网络组织是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价值的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四个阶段是其核心环节。引导价值的合理流动,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模块化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闫中锋,刘东(2006)指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很难在所有的价值环节上都保持最有效率的状态,无法依靠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价值链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只能存在某一个环节,这就是核心刚性问题。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对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提出快速变化和调整的要求,因此,解决核心刚性问题也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通过组建模块化网络培育、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并解决核心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平,狄辉(2006)从模块化角度区分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全球各产业以标准模块为基础的制造模式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当产业从价值链竞争转向价值系统竞争后,就会逐渐形成标准化模块企业。价值网络可以吸引大量的标准模块企业加入,而大量模块标准化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组合,为价值网络提供新的创新优势。赵骅,丁丽英,王金山(2009)从网络角度围绕集群经济规模问题,研究了最优集群经济规模特性,并探讨了动态和稳态集群背景下网络成员数量的控制方式。
3.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1)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表现
周煊(2005)认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规模经济、风险对抗、黏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五种基本竞争优势效应。李海舰,原磊(2005)企业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围绕自身核心能力打造价值模块,将自身看做全球经济网络的一部分。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价值活动之间并不孤立,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同价值活动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每一成员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与相关组织核心力的结合实现的。
(2)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阐释
吴海平,宣国良(2002)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将价值网络与集成价值链的精益生产模式和灵活制造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价值传递机制,整体性的运营和利益协调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源泉。
方润生,李垣(2002)提出企业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的概念,强调内部产出对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高效率的内部产出能为企业外部产出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要有效实现企业内部产出对其最终产出价值优势的贡献,企业应努力建立宽松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相容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用体系、非***活动与***活动协调与转化机制,进而促进企业非***活动的健康发展。高效率的内部产出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泉。
周煊(2006)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的强化平台、调整平台和保护平台。通过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减少网络的交易成本,这是价值网络提高客户价值让渡效率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价值网络具备良好的沟通结构,能够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网络的知识分配加以规划、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于其内生的知识管理优势。(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提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的概念,分析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并构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内的知识转化模型。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三个维度。
蒋琰(2005)从资源观角度阐释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活动,主要体现在价值的交换关系上。资源运动及其价值交换关系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统筹企业价值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各方资源并平衡网络各方利益。这种网络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开放式的动态关系网络;价值网络处于远离平衡态;价值网络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3)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构筑与演化
林子华(2006)从虚拟企业角度阐释了企业网络的价值增值机理。企业虚拟化运营过程中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组织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宽广的信息支持,而且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创造了新的组织机制。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这种创新的技术经济特点,大大地促进了信息时代企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网络化实现。
邓龙安,徐玖平(2007)指出,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演进与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有密切联系,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导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新的价值网络形成。技术范式要成功实现转移,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接近“自然极限”,此外是否出现新的破坏性技术也是关键。企业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依靠规模报酬效应和垄断势力,但是技术范式转移使企业价值网络失去规模报酬优势。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网络价值活动的横向联系,减弱纵向联系,并运用松散连接法对企业价值网络活动的联系进行管理。
俞荣建,郝云宏(2009)认为构建客户化的价值创造网络是企业组织演进的最新趋势。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绩效根本上表现为网络系统的客户化水平和动态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价值模块构成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要素,价值创造网络系统绩效的提升有赖于价值要素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价值要素的模块化设计、价值模块的处理策略选择和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结构和价值创造机理设计。俞荣建(2009)还运用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理论,分析了素有“小狗经济”之称的浙江产业集群,阐释如何从价值网络理论角度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些具体建议实践指导性较强。
4.企业价值网络的其他问题
(1)企业价值网络的公司治理问题
卢东斌,李文彬(2005)认为公司治理研究个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转向公司间关系的治理研究。这是一种超产权关系的治理问题。在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公司治理中,价值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和客户网络关系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公司必须采取分类治理思想,协调、维护、发展好对各种网络关系。协调企业创造价值、维持价值创造各方关系,不断吸引各种资源进入网络,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卢福财,波(2008)探讨了全球价值网络中中国企业的定位问题。论文指出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跨国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价值创造的低端状态。这种全球价值网络发展模式会强化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并可能造成环境破坏。论文从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微观角度构造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低端锁定博弈模型,模型的结论指出跨国公司会无条件地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升级路径实行封锁。中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主要障碍表现在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与规模差异、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以及企业自身心智模式与创新能力低下。
傅代国,田小刚(2008)指出当前价值创造的重心已经从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价值星系中存在一个主导性“恒星”企业,它往往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创造资源,如核心技术、知名品牌、领袖人物等,其他模块企业自身优势往往需要与“恒星”的这种资源结合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价值。“恒星”企业是价值星系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价值网络的文化问题
方本新,张宁(2008)重点探讨了价值网络的文化概念。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价值网络也为企业创新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网络构建往往容易忽视文化问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和运营上。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价值网络竞争力,还必须培育价值网络成员企业认同的文化。只有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文化空间,才能改善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营造一个产品、知识交流的平台。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活动方式乃至整个价值生态系统必然随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产业或企业个案研究
欧阳双喜,王世豪(2008)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及得到的启示。该文分析了海尔价值网络的价值定位,信息交换机制和能量交换机制,指出海尔公司通过有效的构筑价值网络赢得了竞争优势。文章分析指出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需要以高度的网络化为基础,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整个业务模式,确立全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让渡流程。
吴晓波,杜健,韦影(2005)在战略联盟和价值网络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G业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作者将价值网络看作战略联盟关系的网络化,认为价值网络即战略网络,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3G业务发展的5大因素的各自权重,并探讨了战略网络在3G业务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3G业务网络发展的平台构建策略、合作内容策略、合作模式策略、终端整合模式策略、营销服务渠道整合策略以及宣传合作模式策略。
刘蔚(2006)运用价值网络工具分析了旅游产业,指出旅游业价值网络是以具有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为中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各种纽带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客户整体服务网络。旅游价值网络要做好核心企业的选择、旅游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网络收益的稳定性等工作。中国旅游企业构筑价值网络应该以航空公司,饭店集团等为核心,也可以构筑基于旅游中介的旅游价值网络。
陈宇科,喻科,孟卫东(2009)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对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了阐释。论文基于价值网理论,提出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以产业链为主要路径、以价值创新为目标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并探讨了其网络内涵、控制机理和运营特点等问题。
三、企业价值网络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构筑价值网络战略理论模型
当前的竞争已经由个体竞争转向群体竞争,战略制定也已经由个体层面发展到群体层面。因此,系统性的网络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代传统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的未来竞争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企业价值网络的提出源于管理咨询实践,虽然操作性相对较强,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对企业战略制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如何将价值网络与当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战略理论体系,以便更深入、透彻和系统地指导企业经营实践,将是未来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
2.整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
在价值网络研究之前,战略网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Jarillo(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战略网络”概念,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系统地阐释了战略网络的研究现状。毋庸置疑,要深入展开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就必须理顺企业价值网络与战略网络在理论逻辑方面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融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前,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见到。实际上,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战略网络,其核心战略逻辑源于网络运营的客户需求驱动。战略网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深入展开。
3.整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成果
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价值网络的研究显然应该与营销学领域大量与客户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周煊(2005)指出价值链理论过于局限于厂商价值,创新性地运用客户让渡理论丰富价值链理论,从微观层面阐释了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除了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外,对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还可以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网络营销理论等大量营销领域现有理论和成果结合起来,对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竞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6
思乡之苦成为中文网络媒体发展的动力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就开始了利用互联网与远方同学进行交流的尝试。到1989年,北美的中国留学生们创办了第一个英语华人网络电子刊物,1991年创办了全球第一份中文电子刊物,1992年创办了全球第一个中文网络论坛。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在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中不断发展壮大,与传统的海外华文报业和广播电视相互影响,并行发展。根据美国网络评估公司ALEXA的统计,目前全球浏览量排序在800万以内,依然活跃的海外华文网站有300多个;根据美国网络COMPETE,INC等网络评估公司的不完全统计,海外华文网络媒体的网民人数远远超过平面媒体,是海外华人新移民最主要的信息传播与交流、表达意见的平台,是海外华人最重要的舆论集散地和整合地,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覆盖范围,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海外华文报业。
排遣思乡之苦和丧失母语文化的寂寞,寻找精神的家园,成为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排除万难,创办属于自己媒体的巨大动力。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美国大学校园里先进的电脑设备,为新一代华文媒体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丰富的土壤,利用新兴的科学技术传播自己喜闻乐见的信息,满足自身信息与精神需求,成为留学生们自然而然的选择。正如一位移民加拿大八年的网民说:“如果没有互联网,我的移民生活将会很不堪。”这种感慨讲述的是互联网在海外华人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海外最具影响力的华文网站
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继1991年全球第一份中文网络媒体《华夏文摘》问世后,世界各地近40份海外华文媒体问世,到1995年,全球第一个中文门户网站华渊网创办,海外华文网络媒体的发展进入高潮。文学城、未名空间、倍可亲等大型综合性门户网站于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叶诞生,最近几年出现了服务于海外青年留学生的新型网站FTP吧中文网Ftp8.co.uk、我酷网、亿忆网等,这些网站色彩艳丽,版面活泼,更注重娱乐休闲与游戏,从内容到形式都更适合年轻人的胃口。
个体户创办的***媒体
目前海外华文传统报业市场中,台湾联合报系的《世界日报》和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占据了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整体而言,海外华文报业一直局限于华人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华文***报业常常因为发行量不足,难以获得足够的经费而倒闭,即使勉强生存的***的媒体往往步履维艰,惨淡经营。这种状况为港台报系的报纸称霸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1995年华渊网的诞生,标志着海外华文媒体进人了商业化***媒体的新时代。此后,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创办的mitbbs(未名空间)、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文学城、加拿大中国留学生陈华等人创建的万维读者网等网站先后问世,这些网站以商业化为目的,顺应读者需求,不断求新求变,不断扩充内容,增加页面,版面形式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以新闻和论坛为主体的大型门户网站。
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传统媒体绝然不同的是,这些网站不需要昂贵的成本,也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天海外最大的华文网站雇员也不超过20人,多数网站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
内容个性化,是新一代华文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多数新一代华文网站的创办者不再是为了传播某种理想或者表达某种***治理念,而是为了实现某种个人目标――电子商务、个人兴趣爱好,满足某种精神需求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等等。多数创办者从未有过任何媒体从业经验,缺乏编辑采访专业训练,他们中的多数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电机工程专业的学生和新移民,像雅虎的创办者杨致远和华渊网的创办者林欣文等人一样,在席卷全球的网络创业热潮影响下,在学生宿舍或自己家中的车库里,用几百美元或仅有的一点积蓄开始创业,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实行自己的电子商务宏伟蓝***。
形式个性化,是新一代华文网站的另一特征。传统媒体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一定的专业规范,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媒体从业人员的手脚。网络媒体诞生初期,海外华文网络媒体所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媒体市场,如何在这个市场上立足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一定的规律可寻,也无一定的成熟模式可以模仿。绝大多数海外华文网站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无一定之规,完全由网站创办者个人喜好而定――多数网站无严格规范,许多网站介于门户网站和社区论坛之间,融广告、电子商务、新闻、论坛为一体,并且根据读者兴趣随时进行调整。将电子商务和网络媒体的诸多功能融合在一起,依靠新闻和网络论坛吸引读者,依靠电子商务和广告维系网络基本运作。
论坛和博客几乎在所有海外华文网络媒体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网站的首页都以一半以上的篇幅展示论坛和博客精华。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海外华文网站都深深地根植在网民中间。是网民与网民之间,网民与网站主持人之间多维互动式交流的结果。这种交流就像滚雪球一样,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意识地挑起一个话题,引起网民的兴趣然后参与,网民发言或者转贴充实了网站内容,新的内容又引起新的议论互动,网民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言论,便呼朋唤友,到处联络,无形中为网站增加了无数条对外联络渠道,像传销一样滚雪球越滚越大。一个成功的网站主管所需要的是随时关注网民需要,及时对网站进行调整,不断扩大网民互动,并不断地刺激互动,为互动提供新交流的平台。
海外华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为海外华文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条件。西方发达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国内疏离,而且海外的社交生活和家庭生活都相对简单,感觉孤独和缺乏娱乐的时候,泡网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许多海外华人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写作各种文章,或者发贴抒发心中感慨,乐此不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点为这些各具性格特点的人戴上了一个保护性面具,人们在这里无所顾忌,争奇斗艳,妙语跌出,常常为了呈一时口舌之快,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城、未名空间、万维读者网等网站的论坛博客中都有大量的高质量原创作品,从小说、杂文、诗歌、随笔、到历史评论、***治时事评论等等,这些文章和帖子仿佛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富有浓郁的个性化特色的海外华人生活百 态***,吸引了一大批性格各异趣味迥然不同的网民。
崛起于最近30年海外报坛的台湾联合报系的《世界日报》和香港《星岛日报》两大报系有严格的组织体系,且受母报系影响,有明确的编辑方针和媒体立场,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的采编处理和报社内部运作程序。由于网络媒体不需要庞大的财力资源就能***运作,为了顺应海外华人多元文化的特点,新一代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在意识形态方面远比传统报业更加开放与多元,许多华文网络媒体讳言任何***治倾向,仅仅强调“服务全球华人”。除少数获得某些资助的海外华文网络媒体以外,多数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凭借自己的能力艰难谋生,从诞生之日起,刻意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淡化自身***治立场,致力于吸引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治观点的网民,而且顺应网民需要,不断改版扩版,以博客、播客、论坛等形式不断拓展网民的自我表达的空间。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7
[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风险;因果关系模型;案例对比分析
[中***分类号]F407.77;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7-0017-06
一、引 言
随着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1]。高新技术园区是合作创新的重要阵地。从1991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围,到2013年全国共有105家国家高新区。地方性高新技术园区也纷纷落成,担负着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如今,高新技术园区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的构建嵌入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Imai 和 Baba(1989)提出了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等概念。Freeman(1991)沿用了 Imai 和 Baba 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创新网络理论的首次提出[2]。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理论一直关注度未减,在概念、构成、功能、利弊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看法,但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广泛,只是一些学者在对创新网络进行探讨时加入了协同的理念。Hadjimanolis(1999)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3]。解学梅(2010)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4]。汪秀婷(2012)认为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化、创新资源的集成化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5]。本文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大量组织(节点)参与,通过资源的高效共享,彼此间实现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增强节点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区域性网络系统。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成是出于增进区域创新活动,发展地区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但在实际中,网络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Grabber 对德国鲁尔地区钢铁业集群衰退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出产业集群网络化负效应可以从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治锁定三个方面来理解[6]。王国红等认为产业集成发展所依托社会网络的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会给产业集成带来一系列的创新风险[7]。Adler 和 Kwon(2002)认为,网络内成员的高度团结将使成员过度嵌入于特定关系之中,会降低新理念流入,导致网络内外信息互动的僵化,产生“路径依赖”[8]。龚玉环基于复杂网络结构视角分析了中关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创新能力,发现中关村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经历了从随机网络到无标度网络的变迁,造成网络创新能力对集散节点故障脆弱 [9]。以上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网络化协同创新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社会网络视角、知识视角还是复杂网络视角都只涉及其中几种风险类型,如何从全新视角展现“风险地***”的全貌将对该项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风险的形成过程。
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与风险形成
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与风险的嵌入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首先应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系统的范围。 Corning 在分析复杂系统进化的过程中,将协同定义为“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很容易局限于区域内,前期很多研究也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区域外部网络对整体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核心协同网络(C网络)、辅助协同网络(A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E网络),前两个部分是系统具有相对***性的体现,后一个部分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的体现。
相应地,该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其中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竞争对手、其他相关企业。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地方***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大学、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技术市场。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也有着相类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该目标网络。由此可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本地区域创新要素的协同运作,还取决于跨区域创新协作网络的建立[10]。
在分析风险时结合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风险:核心协同网络的内部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外部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如***1所示。
核心协同创新网络一旦形成,如要切断某一合作关系而另寻其他合作关系,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与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知识氛围的变更也不利于企业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协同创新合作中去。创新合作关系的积累和升级往往使双方彼此更加适合,加强了资产的专用性[11]。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作用即合作关系锁定风险。此外,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锁定的风险。合作关系锁定会进一步造成知识锁定风险。择优连接风险是指在网络形成过程中,新入企业或组织优先选择与创新能力强的节点建立合作的现象。例如核心协同网络内部新创企业会优先选择依附创新实力强大的大公司。在辅助协同网络和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获取银行贷款,***府为追求整体经济实力和彰显***绩,将优惠***策向大型企业倾斜,重点关注纳税大户的***策需求等。相继故障风险是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稳定性、网络结构不健全,风险在网络中扩散以致多个节点发生故障而造成。
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
围绕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C网络、A网络、E网络的两两交互关系(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以及企业合作关系度、网络无标度特征(网络特征指标)建立风险形成的因果关系***,如***2。
模型中包含四条主要的回路:
(1)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合作对象单一化程度 +合作关系锁定 +知识锁定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反映的是由于核心协同网络内部企业合作关系度偏小而引发的风险。由复杂网络的概念可知,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的度是指该节点企业所引发的合作关系数目。度偏小即企业没有与周围的企业充分展开合作或者是合作路径单一。王国红(2011)等认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对象固定、知识趋同和制度文化的自我强化机制,可能导致产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关系锁定、技术锁定和区域锁定,进而引发产业集成创新的路径锁定风险[12]。企业自身认为现存的合作关系是最好的状态,失去了探索新的更好的创新合作关系的机会,久而久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引起协同创新网络的衰败,更不利于企业拓展合作关系度,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创新扩散 +创新“搭便车”现象 +创新惰性 +创新“柠檬市场”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较大时的情况。显然,核心网络企业合作关系度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可能会引起创新“搭便车”现象,它与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成反比。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在创新市场领域,同样也存在柠檬市场,是指由于创新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低沉本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创新的长期利益,在极端的情况下,创新市场会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网络连接冗余带来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合作伙伴的数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3]。因为过多的合作创新网络连接会造成网络监管和协调成本加大,使企业陷于不断的利益冲突和关系协调的事务中,无暇专注于企业创新。其次,过多的创新合作连接也会导致企业在创新时被大量噪声干扰,增加决策的时间和难度,因此可能延误创新的最佳时机[14]。
(3)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C网络与A网络的合作程度+A网络***策制定的科学性+ A网络服务质量+创新要素的投入+企业创新收益-C网络衰退-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该回路反映的是辅助协同网络如何有效地为核心协同网络提供服务。一个平均聚类系数高的创新网络意味着企业结点之间集团化程度大,大量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会或经济关联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类似小集团的网络结构[15],这种结构又称为模块化。在许多学科领域都认为,模块化能更高效地与周围的资源实现连接,核心网络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说明网络中的企业展开创新合作相关性越大,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都在开展同一个领域的创新活动。这样一来,辅助协同网络能够根据核心网络的创新特征以及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更加专业,贴合企业创新实际的服务。
(4)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创新资源的互补和整合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或者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择优连接风险 + C网络关键节点的缺失+核心技术迁移+C网络衰退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之间的关系。核心协同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该网络的目标越统一,更趋向于模块化,便于与的协同创新网络建立联系。随着核心协同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的合作程度加深,可能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由于单个创新网络内的节点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型的创新活动,所以加强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网络进行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企业过分依赖外部协同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很可能导致择优连接风险,在极端情形下,企业迁离该网络,入驻外部网络而使该区域创新网络受损。还需注意的是辅助协同创新网络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也应保持适当的联系,Davies提出了所谓的“负协同”,即区域***府间制度障碍导致协议的缺乏,会产生“负协同效应”[16]。
四、案例对比分析:国内外生物医药基地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创新密集型行业,建立起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十分必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产业创新的历史较短,如今发展起来的国内高新技术园区成绩显赫,处于产业发展的上升期,缺少能够反映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导致区域集群经济走向衰退的一手资料,所以本文通过国内外案例的结合来证明上述因果关系。
1. 意大利伦巴迪生物医药业
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的中枢,曾经一度获得过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授权达到整个意大利的43.9%。同时该地区集聚了意大利49%的生物技术企业、36%的研究机构和42%的实验室,并且还吸引到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支持资金的29%。为该地区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领域的研发传统[17]。但其后的发展遇到问题。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协同网络构成的缺陷。伦巴迪地区新创企业数量较少,且大都不涉及药物的研发,而是从事中间产物的生产或是试剂的供应。这些本该充满活力的新创企业往往被大公司兼并收购,成为制药公司的分支机构。同时,小企业由于被兼并,其合作对象变的单一,只为集团内部的企业提供加工,造成了合作关系锁定,降低了创新能力。成为分支机构的小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灵敏触觉,以致彻底失去了创新能力。这一过程验证了回路(1)的因果关系。
二是辅助协同网络中***府的力量薄弱,导致不能匹配核心网络的发展,陷入回路(3)的风险。研究机构众多是伦巴迪的优势,但是***府支持不够是它的软肋所在,意大利***府曾由于财***拮据削减科技投入3%,并在此后几年,依然实行财***紧缩***策,对科研的投入连年下降。资金的短缺,丧失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三是内外协同网络沟通不畅。尽管意大利在免***学、基因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从整个生命科学基础和相关学科基础来看,其总体实力不强。也就是说伦巴迪地区的生物医药技术链并不完整,需要加强该区域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联系,而伦巴迪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陷入了回路(4)第一方面的风险。其次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弱。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该地区只有很少几个高校建立了专门系统来处理科学研究的商业化问题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问题。因此,在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割传统以及高校组织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很多学术上的成果无法商业化,没有建立起企业和高校互利共赢的系统。这一过程也是回路(3)所要反映的风险。
2.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
张江高科技园区1994年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开发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集聚和发展了一大批实力较强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张江作为国内目前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标志性区域,被誉为“张江药谷”[18]。可以说张江生物医药园区已经建成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雏形,正处于成长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已经避免了一些风险,亦面临着新风险。
首先,对于核心协同网络,到2013年,基地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企业400余家[21]。此外,与生物医药有一定关联的精细化工类企业集聚度也比较高,主要由国内外大企业组成。从产业链角度看,研发类、生产类、销售类企业齐全,数量适中,从研发到市场能够形成完整回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回路(1)的风险。有数据显示,2010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产值155.74亿元,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9%[19]。这和国家对张江的投入相比还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有商业前景的项目被转让,转让项目主要集中在缺乏生产能力的研究院所以及中小企业,转让地区主要是上海之外的其它省市。从客观上讲,张江作为创新的源头为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张江本地产业投资与回报体系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较大的冲击。如何促进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是下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2013年,张江欲通过生物医药CMO试点破解中小创业主体产业化难题。
其次辅助协同网络功能有限。到2013年,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部级、市级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40余家[21],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生共荣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完善的科研机构以及平台的建设是该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发展的支柱,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需求相契合,增强了回路(3),避免了辅助协同网络的不配套所引发的风险。还需看到的是,企业中有约20%的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化空间需求,需求土地空间总量约在51万m2以上。基地已基本完成规划的一期、二期地块开发工作和基地房产的规划[21],***府如何响应企业需求,结合生物医药业用地特点,进行配套服务至关重要。另外生物医药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大,给风险投资商提出了考验,导致了专业化风险投资匮乏[20]。
综合以上案例,作出总结,如表1。
五、结 论
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入手,建立“三角结构”并嵌入风险,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过程,运用国内外案例的对比验证了因果关系回路,得到如下结论:
(1)核心协同网络内要保持创新主体的多样化,既可避免创新合作关系锁定,知识锁定等积累性风险又可以防止关键节点崩溃导致的相继故障风险。一是大小企业的比例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大企业的活力和小企业的竞争力,伦巴迪案例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导致创新网络节点的减少,创新网络的规模和功能相应减弱。在创新层次方面,大小企业应该各司其职,大企业可以主持大型的、新领域、难攻克的创新项目,小企业则可以主攻生产流程、原材料创新、产品改善等方面。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创企业,新创企业为协同创新网络带来新鲜的血液,保持了网络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2)辅助协同网络的同步运作可以避免由于供需不匹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创新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风险。地方***府容易倡导自上而下的“创新”,由于缺少市场需求的引导,这种口号式的“创新”最后收效甚微。在张江案例中地方***府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的需求,应及时制定科学的***策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中介机构也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商业化。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模式,解决融资难、时间长等问题,例如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以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8
(一)建设背景
为了突显网络工程专业特色,加大与其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区分度,网络工程专业在保持原有网络工程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定位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要实现培养目标,除了需要调整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配套的实践教学环境。为此,网络工程专业以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在网络工程管理和网络协议分析两个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物联网、信息安全、网络攻防、网络测试等专业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建成后,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支撑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基本上涵盖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设计三大方向的典型实验、课程设计,乃至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届时,网络工程专业将具备实验设施齐全、内容涵盖面广的专业实验环境。这为构建特色鲜明、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支持。
(二)体系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在保持网络工程设计特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管理方向。围绕这三大专业方向,以现有的网络工程基础专业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物联网和网络安全方向专业实验室为依托,构建出专业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科与专业竞赛、自主创新研究等多种形式,并分布在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核心实践、专业方向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四个教学层次上。从教学层次的角度看,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下列内容。专业基础实践主要指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软件系统基础三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是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专业核心实践主要指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是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主要指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设计三大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是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主要指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而开展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学科与专业竞赛、自主创新研究、实训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二、实践教学内容
以上述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据,从四个专业实践层次分别阐述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专业基础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基础实践环节可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软件系统基础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硬件工艺实习。模拟电路实验是让学生了***大电路的原理,并能理解相应的实验现象。数字电路实验是加强学生对数字逻辑的理解能力和数字电路的设计能力。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实现原理和方法。硬件工艺实习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用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并利用实际电路元器件实现一个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电子电路系统。计算技术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程序设计应用课程设计等。程序设计实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并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数据结构实验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原理知识编程实现线性表、队列、堆栈、二叉树、***等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访问操作方法,以及常用的排序和查找算法,进而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是让学生掌握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支界定法等常用经典算法,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应用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程序系统。软件系统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软件工程实验、软件系统开发课程设计。操作系统实验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处理机管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五大功能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进而能够模拟实现操作系统部分功能。数据库原理实验是让学生熟练掌握SQL语言的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完整性控制等功能,基本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软件工程实验是加深学生对软件开发方法的理解,掌握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可视化建模工具RationalRose的基本用法。软件系统开发课程设计是让学生在掌握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软件系统。
(二)专业核心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核心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无线网络、Linux编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让学生学习利用Sniffer和Wireshark等常用网络嗅探工具验证TCP/IP协议报文格式和协议交互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网络协议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加深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认识。网络编程实验是以套接字编程为基础编写TCP/UDP协议通信程序以及数据包捕获程序,编写***TP/POP3邮件客户端、FTP客户端、Web网站程序等经典网络应用程序。无线网络实验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无线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方法,学会无线局域网的规划设计、安装配置与故障排除。Linux编程是让学生掌握LINUX环境下C语言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过程,熟悉基本库函数的使用,具有初步的应用程序设计能力。
(三)专业方向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可分为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内容。物联网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射频识别实验、无线传感网实验、物联网开发实验、以及物联网方向课程设计。射频识别实验是让学生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读写卡、多卡读、编码调制、防碰撞算法、通信协议、保密通信等基本原理,能够编写相关应用案例程序。无线传感网实验是让学生能够对温度、湿度、光照、压力、红外等典型传感器节点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Zigbee、蓝牙、WIFI等通信模块,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程序。物联网开发实验是让学生在掌握嵌入式编程的基础上,结合射频识别和无线传感技术,开发物联网应用中的核心功能模块或简单应用程序。物联网方向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物联网方向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网络安全实验、网络管理实验、网络攻防实验、以及网络安全管理方向课程设计。
网络安全实验是让学生掌握网络嗅探器和端口扫描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理解包过滤、网络地址转换等网络安全策略,掌握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网络管理实验是让学生理解SNMP网络管理协议的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SNMP程序的设计与开发方法。网络攻防实验是让学生熟悉网络探测、缓冲区溢出、网络欺骗、拒绝服务、SQL注入等主流攻击技术的实现方法,从而预防和阻止网络攻击。网络安全管理方向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网络安全管理方向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某种安全管理功能的实用网络软件或系统。网络工程设计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网络互联技术实验、网络规划与设计实验、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实验、以及网络工程设计方向课程设计。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是让学生学会网线制作、VLAN配置、交换机配置、静态路由配置、动态路由配置、ACL配置、NAT配置等,为实际网络部署提供基础。网络故障诊断与测试实验是让学生掌握网络故障诊断与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对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以太网、广域网、TCP/IP、服务器等的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网络规划与设计实验是让学生学会网络规划工具、需求分析、技术选择、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编址与命名、路由设计、网络性能保障、安全管理设计等各环节技能。网络工程设计方向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网络工程设计方向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针对某个实际应用场景,规划并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网络工程方案。
(四)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主要指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而开展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学科与专业竞赛、自主创新研究、实训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学科与专业竞赛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与学校、企业、省、***、乃至全球等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学科或专业竞赛,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目前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的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据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自主创新研究可分为课内自主研究学习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内自主研究学习是在部分专业课程内,安排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研究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组成小组,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研究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训和实习是让学生熟悉或掌握网络相关行业或领域中可能遇到的常用技能,以缩短第一任职岗前培训的时间。该类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见习环节、实训环节、实习环节等。见习环节是参观一个网络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部门,见识各类产品和系统的研发过程或应用情况,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实训环节是在校内实验与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炼网络设备产品与网络应用系统的典型功能模块,进而设计出一组项目供学生实习训练。
实习环节是与校外企业或培训基地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研发与实施工作中,从而使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未来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四年专业知识学习后的一次综合性专业技术实践锻炼机会。毕业设计的周期为14周,主要包括选题、开题、课题研究与指导、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毕业设计课题可以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项目课题、研究方向或兴趣好确定,也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三、结论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9
一、引言
技术创新活动包括一项技术或产品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发、试制和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整个过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人们更多把视野聚焦于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通常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而随着网络理论的兴起,企业网络作为一种介于纯市场和企业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也备受关注。有学者基于网络环境,分析网络能力等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往往较单一,缺乏系统性。本文基于企业组织及其创新范式日益网络化趋势背景,归纳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从资源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同时分析了三个层面的内在关联及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提升网络化趋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二、网络组织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一)基于资源观
随着网络组织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及网络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家们认为网络既是一种无法模仿的资源,也是获取资源和能力的一种独特方式,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英国Sussex大学的科技***策研究所(SPRU)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SAPPHO计划,对29对创新成功和失败的创新项目进行测度,并提出对外界科技网络的利用程度是影响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王育晓(2005)指出网络关系资源是影响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提出企业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通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
(二)基于知识观
随着创新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发展,技术创新的成功越来越需要多个组织间的知识学习和合作,并且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协作。创新过程的成功来自于企业之间在彼此***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编码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交换;同时创新也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有从外部和内部的干中学、用中学、共享中学。Cohen和Levinthal(1990)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吸收能力,即识别、吸收并商业化利用来自企业外部网络的知识,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知识的互相学习成为影响集群网络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李正卫和池仁勇等(2005)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这一点。对于企业内部网络而言,宋志红(2006)通过对国内115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行为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三)基于能力现
有学者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即企业为适应变化的环境,进行整合、构建、重塑内部与外部资源的能力freeze等,1997),通过作用于企业的运营操作过程,间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进行分析。诸多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即Cohen和Levinthal(1989)首次提出的企业识别、吸收、并商业化利用来自企业外部的知识资源的能力,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并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基于内部网络,杰弗里-摩尔(2007)指出有两个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了创新绩效不如预期,其一是公司缺乏内部协同能力,即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没有精诚合作的保障机制。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基于资源观的分析
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依赖于他们同其他公司和参与者组成的网络。因为网络内存在大量的积累性资源,网络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得到必要的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并实现新产品的高效开发。企业的网络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和各企业之间共享包括研发资金、技术资源、企业家资源、市场信息以及关联的其他社会关系等资源,从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共享的网络关系资源是影响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但是往往其通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
(二)基于知识观和能力观的分析
在网络联系的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对技术创新绩效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网络正可以为网络内企业提供强大的知识流。同时由于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而且技术往往具有前后关联的特殊性,需要在工作交流中逐步积累,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在供应商、生产商和用户等之间以及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交互学习的过程,并且保持关系的平衡与协作。在学习和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形成发起、维持和运用商业关系与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网络能力,它是企业基于内部知识和其他补充资源,通过开发、维持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取稀缺资源和引导网络变化的动态能力。其中,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吸收能力的差异是决定联结关系在网络中功能的不同的重要条件。这种不同的网络关系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社会资源的积累与动态能力的拓展,强关系主要作用于企业资源积累与网络能力拓展的深度,而弱关系则更多地影响着企业资源与能力积累的范围广度。而吸收能力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并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
(三)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基于三个层面的理论回顾和分析,笔者尝试提出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作用分析框架,构建如下模型:
企业内外部网络资源的共享和通过网络知识的交互形成企业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企业的正向吸收能力,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吸收能力是企业网络资源、交互的网络知识和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控制因素,在网络资源和知识转化为现实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网络资源和知识是否更有效地转化为网络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绩效。网络关系强度作为重要的调节变量,影响着企业网络资源和网络能力的拓展。三个不同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其中网络创新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保障,网络知识的交互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动力,网络的动态能力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前提。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0
随着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1]。高新技术园区是合作创新的重要阵地。从1991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围,到2013年全国共有105家国家高新区。地方性高新技术园区也纷纷落成,担负着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如今,高新技术园区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的构建嵌入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Imai 和 Baba(1989)提出了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等概念。Freeman(1991)沿用了 Imai 和 Baba 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创新网络理论的首次提出[2]。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理论一直关注度未减,在概念、构成、功能、利弊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看法,但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广泛,只是一些学者在对创新网络进行探讨时加入了协同的理念。Hadjimanolis(1999)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3]。解学梅(2010)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4]。汪秀婷(2012)认为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化、创新资源的集成化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5]。本文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大量组织(节点)参与,通过资源的高效共享,彼此间实现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增强节点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区域性网络系统。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成是出于增进区域创新活动,发展地区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但在实际中,网络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Grabber 对德国鲁尔地区钢铁业集群衰退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出产业集群网络化负效应可以从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治锁定三个方面来理解。以上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网络化协同创新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社会网络视角、知识视角还是复杂网络视角都只涉及其中几种风险类型,如何从全新视角展现“风险地***”的全貌将对该项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风险的形成过程。
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与风险形成
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与风险的嵌入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首先应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系统的范围。 Corning 在分析复杂系统进化的过程中,将协同定义为“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很容易局限于区域内,前期很多研究也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区域外部网络对整体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核心协同网络(C网络)、辅助协同网络(A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E网络),前两个部分是系统具有相对***性的体现,后一个部分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的体现。
相应地,该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其中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竞争对手、其他相关企业。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地方***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大学、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技术市场。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也有着相类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该目标网络。由此可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本地区域创新要素的协同运作,还取决于跨区域创新协作网络的建立[10]。
在分析风险时结合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风险:核心协同网络的内部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外部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如***1所示。
核心协同创新网络一旦形成,如要切断某一合作关系而另寻其他合作关系,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与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知识氛围的变更也不利于企业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协同创新合作中去。创新合作关系的积累和升级往往使双方彼此更加适合,加强了资产的专用性[11]。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作用即合作关系锁定风险。此外,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锁定的风险。合作关系锁定会进一步造成知识锁定风险。择优连接风险是指在网络形成过程中,新入企业或组织优先选择与创新能力强的节点建立合作的现象。例如核心协同网络内部新创企业会优先选择依附创新实力强大的大公司。在辅助协同网络和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获取银行贷款,***府为追求整体经济实力和彰显***绩,将优惠***策向大型企业倾斜,重点关注纳税大户的***策需求等。相继故障风险是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稳定性、网络结构不健全,风险在网络中扩散以致多个节点发生故障而造成。
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
围绕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C网络、A网络、E网络的两两交互关系(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以及企业合作关系度、网络无标度特征(网络特征指标)建立风险形成的因果关系***,如***2。
模型中包含四条主要的回路:
(1)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合作对象单一化程度→ +合作关系锁定→ +知识锁定→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反映的是由于核心协同网络内部企业合作关系度偏小而引发的风险。由复杂网络的概念可知,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的度是指该节点企业所引发的合作关系数目。度偏小即企业没有与周围的企业充分展开合作或者是合作路径单一。王国红(2011)等认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对象固定、知识趋同和制度文化的自我强化机制,可能导致产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关系锁定、技术锁定和区域锁定,进而引发产业集成创新的路径锁定风险[12]。企业自身认为现存的合作关系是最好的状态,失去了探索新的更好的创新合作关系的机会,久而久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引起协同创新网络的衰败,更不利于企业拓展合作关系度,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创新扩散→ +创新“搭便车”现象→ +创新惰性→ +创新“柠檬市场”→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较大时的情况。显然,核心网络企业合作关系度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可能会引起创新“搭便车”现象,它与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成反比。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在创新市场领域,同样也存在柠檬市场,是指由于创新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低沉本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创新的长期利益,在极端的情况下,创新市场会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网络连接冗余带来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合作伙伴的数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3]。因为过多的合作创新网络连接会造成网络监管和协调成本加大,使企业陷于不断的利益冲突和关系协调的事务中,无暇专注于企业创新。其次,过多的创新合作连接也会导致企业在创新时被大量噪声干扰,增加决策的时间和难度,因此可能延误创新的最佳时机[14]。
(3)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C网络与A网络的合作程度→+A网络***策制定的科学性→+ A网络服务质量→+创新要素的投入→+企业创新收益→-C网络衰退→-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该回路反映的是辅助协同网络如何有效地为核心协同网络提供服务。一个平均聚类系数高的创新网络意味着企业结点之间集团化程度大,大量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会或经济关联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类似小集团的网络结构[15],这种结构又称为模块化。在许多学科领域都认为,模块化能更高效地与周围的资源实现连接,核心网络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说明网络中的企业展开创新合作相关性越大,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都在开展同一个领域的创新活动。这样一来,辅助协同网络能够根据核心网络的创新特征以及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更加专业,贴合企业创新实际的服务。
(4)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创新资源的互补和整合→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或者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择优连接风险→ + C网络关键节点的缺失→+核心技术迁移→+C网络衰退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之间的关系。核心协同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该网络的目标越统一,更趋向于模块化,便于与的协同创新网络建立联系。随着核心协同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的合作程度加深,可能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由于单个创新网络内的节点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型的创新活动,所以加强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网络进行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企业过分依赖外部协同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很可能导致择优连接风险,在极端情形下,企业迁离该网络,入驻外部网络而使该区域创新网络受损。还需注意的是辅助协同创新网络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也应保持适当的联系,Davies提出了所谓的“负协同”,即区域***府间制度障碍导致协议的缺乏,会产生“负协同效应”[16]。
四、案例对比分析:国内外生物医药基地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创新密集型行业,建立起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十分必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产业创新的历史较短,如今发展起来的国内高新技术园区成绩显赫,处于产业发展的上升期,缺少能够反映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导致区域集群经济走向衰退的一手资料,所以本文通过国内外案例的结合来证明上述因果关系。
1. 意大利伦巴迪生物医药业
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的中枢,曾经一度获得过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授权达到整个意大利的43.9%。同时该地区集聚了意大利49%的生物技术企业、36%的研究机构和42%的实验室,并且还吸引到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支持资金的29%。为该地区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领域的研发传统[17]。但其后的发展遇到问题。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协同网络构成的缺陷。伦巴迪地区新创企业数量较少,且大都不涉及药物的研发,而是从事中间产物的生产或是试剂的供应。这些本该充满活力的新创企业往往被大公司兼并收购,成为制药公司的分支机构。同时,小企业由于被兼并,其合作对象变的单一,只为集团内部的企业提供加工,造成了合作关系锁定,降低了创新能力。成为分支机构的小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灵敏触觉,以致彻底失去了创新能力。这一过程验证了回路(1)的因果关系。
二是辅助协同网络中***府的力量薄弱,导致不能匹配核心网络的发展,陷入回路(3) 的风险。研究机构众多是伦巴迪的优势,但是***府支持不够是它的软肋所在,意大利***府曾由于财***拮据削减科技投入3%,并在此后几年,依然实行财***紧缩***策,对科研的投入连年下降。资金的短缺,丧失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三是内外协同网络沟通不畅。尽管意大利在免***学、基因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从整个生命科学基础和相关学科基础来看,其总体实力不强。也就是说伦巴迪地区的生物医药技术链并不完整,需要加强该区域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联系,而伦巴迪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陷入了回路(4)第一方面的风险。其次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弱。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该地区只有很少几个高校建立了专门系统来处理科学研究的商业化问题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问题。因此,在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割传统以及高校组织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很多学术上的成果无法商业化,没有建立起企业和高校互利共赢的系统。这一过程也是回路(3)所要反映的风险。
2.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
张江高科技园区1994年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开发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集聚和发展了一大批实力较强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张江作为国内目前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标志性区域,被誉为“张江药谷”[18]。可以说张江生物医药园区已经建成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雏形,正处于成长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已经避免了一些风险,亦面临着新风险。
首先,对于核心协同网络,到2013年,基地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企业400余家[21]。此外,与生物医药有一定关联的精细化工类企业集聚度也比较高,主要由国内外大企业组成。从产业链角度看,研发类、生产类、销售类企业齐全,数量适中,从研发到市场能够形成完整回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回路(1)的风险。有数据显示,2010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产值155.74亿元,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9%[19]。这和国家对张江的投入相比还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有商业前景的项目被转让,转让项目主要集中在缺乏生产能力的研究院所以及中小企业,转让地区主要是上海之外的其它省市。从客观上讲,张江作为创新的源头为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张江本地产业投资与回报体系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较大的冲击。如何促进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是下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2013年,张江欲通过生物医药CMO试点破解中小创业主体产业化难题。
其次辅助协同网络功能有限。到2013年,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部级、市级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40余家[21],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生共荣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完善的科研机构以及平台的建设是该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发展的支柱,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需求相契合,增强了回路(3),避免了辅助协同网络的不配套所引发的风险。还需看到的是,企业中有约20%的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化空间需求,需求土地空间总量约在51万m2以上。基地已基本完成规划的一期、二期地块开发工作和基地房产的规划[21],***府如何响应企业需求,结合生物医药业用地特点,进行配套服务至关重要。另外生物医药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大,给风险投资商提出了考验,导致了专业化风险投资匮乏[20]。
综合以上案例,作出总结,如表1。
五、结 论
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入手,建立“三角结构”并嵌入风险,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过程,运用国内外案例的对比验证了因果关系回路,得到如下结论:
(1)核心协同网络内要保持创新主体的多样化,既可避免创新合作关系锁定,知识锁定等积累性风险又可以防止关键节点崩溃导致的相继故障风险。一是大小企业的比例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大企业的活力和小企业的竞争力,伦巴迪案例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导致创新网络节点的减少,创新网络的规模和功能相应减弱。在创新层次方面,大小企业应该各司其职,大企业可以主持大型的、新领域、难攻克的创新项目,小企业则可以主攻生产流程、原材料创新、产品改善等方面。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创企业,新创企业为协同创新网络带来新鲜的血液,保持了网络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2)辅助协同网络的同步运作可以避免由于供需不匹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创新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风险。地方***府容易倡导自上而下的“创新”,由于缺少市场需求的引导,这种口号式的“创新”最后收效甚微。在张江案例中地方***府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的需求,应及时制定科学的***策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中介机构也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商业化。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模式,解决融资难、时间长等问题,例如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以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
(3)外部协同网络的作用容易被忽视,而其对打破区域锁定、知识锁定至关重要。伦巴迪案例中,由于其自身产业链不完整,必须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张江案例中,地方***府应与其他区域的网络建立联系、交流经验,做到“知己知彼”,把握形势的走向,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做好扩容扩资的准备。各国***府加强创新合作的意向日趋浓厚,也促成了跨国界创新网络的合作。另外,网络内外研究机构、大学的交流对于打破区域锁定也十分必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