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网篇1
一、疏散出口数量
关于出口数量,因为商业网点术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且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定义相同,这就给设计带来不同的要求,现将不同规范中所涉及得到的条文罗列如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公共建筑中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1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据了解,深圳某些建筑消防支队执行《高规》GB5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面积超过75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且要求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而郑州市无论多高层均执行《建规》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当底层超过120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有些城市执行各自不同的地方规定,比如上海重庆等城市据了解一个疏散出口即可,并无其他要求。
二、层高
商业服务网点层高的要求主要来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9.1.6条: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注:1.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注:2.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根据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住宅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设定为一层二层,而根据上述条文每层按3m计算,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则一层加二层的总高度最多为3+3+1.5=7.5m,大于7.5米则应计算为三层,这就不能再归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了。本人认为两层7.5米的层高实际也是能满足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等功能的,但精明的开发商哪里满足于做上述几种功能的建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实际设计中商业服务网点的地上一二层的总高度往往能做到8.5米左右或更高,实际用途大部分被改为大商业、餐饮或其他类型。
三、节能
商业服务网点的节能设计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住宅为居住建筑,节能计算依据为国家或各省市所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商业服务网点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应而且必须按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来计算节能,因其所适应的标准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因此应分开计算,分别达到所需要求。观点二,商业服务网点的确为公共建筑,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住宅节能比公共建筑节能所执行的标准要高,按国家规定,以寒冷地区来说,住宅执行节能65%标准,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部分省市执行节能65%标准),所以全按住宅节能结算所得结果更能起到节能的效果,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在国家一再提高(而且仍将提高)节能标准的趋势下,这种做法应得到提倡,而且,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设计深度***样》09J801设计说明中深度规定条文的3.15.1应认为:商业服务网点按住宅计算节能应为允许的。第3.15.1条本工程为建筑,建筑应执行标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注:公共建筑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居住建筑执行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注,有些地方也制定了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有些建筑为综合楼,建筑下部为公共建筑,上部为住宅,此种情况分别执行两个标准或按较严的标准。
四、结语
建筑网篇2
物联网可以说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有三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架构: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件.实现物件与物件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第三.也实现了物与人的联系。
物联网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物件通过传感器联网;
(2)互联网协议栈(包括TCP/IP网络平台.互联网应用协议和B/S访问模式):
(3)物件网站。
1物联网发展概况
1995年.比尔_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及''物联网".但当时这个新概念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t'发展机遇。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并预测.物联网的建立将会带来亿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级的微处理器.万亿级以上传感器需求,其是下一个万亿级级信息产业引擎.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〇: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的网络。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于2009年1月28曰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
该战略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或装备到电网.铁路.公路.建筑交通运输工具.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基础设施中.并且相互通信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
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而物联网确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代计算模式。(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终端-主机~称第一代计算模式:80年代初发展的''微机-服务器''称第二代计算模式;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的''互联网''称第三代计算模式)。
"物联网"真正引起中国公众的关注.则是从2009年8月开始的,在此以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和高等院校研发有关传感器和传感器联网的产品和系统.
2009年8月7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表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于同年11月3日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将物联网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2010年3月5日.******在***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首次被写进***府工作报告.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最B层的视野。
据悉.中国已经规划2020年之前投入近4万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研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把物联网发展作为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2010年3月份以来.国内高层有关物联网的动作主要如下:
(1)由工信部和国标委领导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2)三大电信运行商.国家广电总局等均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3)2010年3月下旬举行了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
(4)已有若干大城市宣布成立物联网中心或相应的机构。
2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技术特征
2.1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现状
(1)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个子系统:
(2)子系统分成两大类:常规与专业应用;
(3)绝大部分常规类.几乎全部专业应用类子系统均为网络化或IP网络化架构:
(4)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构建成TCP/IP网络架构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
(5)智能建筑管理平台均构建在TCP/IP网络架构上:
<6)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从传统的"弱电''发展成融合信息和控制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系统":
(7)智能建筑技术遍及数字城市,是构建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
(8)智能建筑技术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
(9)标准与规范曰趋完善.
2.2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表现如下:
(1)设备经传感器联网比比皆是.
(2)TCP/IP网络平台支撑了大部分子系统.
可以说,很多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是物联网形态.例如:建筑设备监控.视频监控.门禁.一卡通.三表远传.智能家居.专业应用等系统.
智能建筑设备传感器联网方式涉及以下四个因素。
(1)单向\双向:
(2)单路\多路:
(3)TCP/IPW\#TCP/IP网;
(4)设备间无直接互动\直接互动。
不同的子系统设备传感器联网方式可能不同.其中双向.多路.非TCP/IP网.设备间直接互动的传感器联网方式比较复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涉及的传感器联网就归于此类情况.
2.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物联网形态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目前常用的是三层结构:管理层一控制层一现场总线层。系统机电设备经传感器联网的特点如下:
(])物与物.物与人互动:
(2)多10,实时.面向现场总线,如LonWorks.BACnet,Modbus等,这些均为非TCP/IP协议网络.要形成物联网架构必须做如下工作:
(1)形成互联网协议栈上运行的逻辑设备:
(2>构建设备网站:
(3)实现管理和监控功能(B/S访问模式)。
2.4TridiumSedona架构简述
T「idium公司于2〇09年8月推出了Sedona开源软件编程开放平台.包括Sedona编程语言.工具包.虚拟机.编译器.***形化开发调试工具等,它是控制网形成物联网形态的一种软件体系架构,目的是将现场总线上的物理设备在系统控制层中形成-Sedona设备",并通过互联网B/S访问模式对"Sedona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控。目前在国外Sedona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3智能建筑展望
3.1智能建筑总体结构的变迁
在物联网B/S访问模式架构上.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框架如***1所示.在浏览器上对系统进行故障分析.能耗故障分tr能耗管理__设备监控-物业管理一通量暖水电计调排梯明配耗
3.2智能建筑与数字城市融合
数字城市按物联网架构实施,浏览器通过互联网对连接传感网的各个行业进行监控和管理就变得简单和容易.3.3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可能已突破1〇〇〇亿元产值,据预测.2010年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据悉.中国已经规划2020年之前投入近4万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研发。这些行情必定会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大发展。
近几个月来.国内一些自主的智能家居的物联网系统已推向市场.但是我国智能建筑物联网标准应该先行,这需要住建部.工信部.***.广电总局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物联网时代来临,这是产品.系统结构.维管模式等自主创新的大好机遇.具体体现在:
(1)传感器微芯化.嵌入到设备中:
(2)产品数字化.这样就使得系统IP网络化.最终实现互联网架构;
(3)资源网站化,采用B/S访问模式:
建筑网篇3
Abstract: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design, method, test, adjustment computation, naturalizing and correcting of the network, coordinates converted into geodetic coordinate and emplacement of elevation control.
关键词:工业建筑;测量控制网;建立
Key words: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urvey control network; establishment
中***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42-02
一个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经过勘察设计之后,就进入了工业建设的施工阶段。这个阶段的测量工作称为施工测量。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纸上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按照其设计的位置(平面和高程)及尺寸大小正确的放样到实地去,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工业建筑总***设计是根据场地的地形条件布置的,主要建筑的轴线往往不能与勘测坐标系的坐标轴平行(或垂直),为设计方便起见,建筑物的设计均在选定的设计坐标系中进行。该坐标系的坐标轴与主要建筑物轴线(例如主要厂房的长轴线)相互平行,坐标系的原点一般选在建筑场地的西南角,这样,场地上所有建筑物的坐标均为正值。
原则上,在勘察阶段所建立的测量控制网,即可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但是这些控制网在布设时并未考虑到将来建筑物的分布以及建筑物放样的要求,因此在施工期间这些点子往往被破环。为了放样建筑物以及竣工测量,需要在工业建筑场地上建立施工控制网。
厂区内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应尽量采用各边相互垂直的导线网,即矩形控制网,若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如山地)亦可因地制宜的布设导线网甚至小三角网作为施工控制网。
1建筑方格网的设计
建筑方格网是为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服务的,因此,方格网点的布置应尽量靠近建筑物。设计建筑物方格网时,要根据技术设计阶段的总平面***和场地的地形情况,使方格网边位于比较平坦的地方。
为使方格网点能够长期保存,方格网点应避开高填深挖之处,设置在地质条件比较稳定的地方。
设计方格网时应首先选择方格网的纵横主轴线,主轴线应选在建筑场地的中心,其方向与主要建筑物的中心线平行。如***1。
***1
主轴线长度应尽量增长,其端点应设在建筑场地的边界上。
主轴线选定后,将它展绘在大比例尺地形***上,并绘出沿线的断面***,研究轴线通过地区的地形情况。在互相通视而位置较高的点上设置主轴点。主轴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0~400m。主轴点既经确定,各主轴点的施工坐标即可在***上量出。并按照设计部门给定的坐标换算公式,计算出主轴点在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以便放样主轴线时应用。
建筑格网设计的第二步就是确定方格网点,亦即确定方格网的形状。这时首先必须考虑方格网点的使用价值,即所设计的方格网点在施工放样时,以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所必须的精度。
2建筑方格网建立的方法
建筑方格网的建立是采用下列步骤进行的:
(1)放样建筑方格网的主轴线:即所谓建筑方格网的整体定位。
(2)校正主轴线。
(3)根据主轴线进行方格网点的初步放样。
主轴点的定位可以采用交会法或极坐标法,然后将定位点与控制点组成一定的几何***形进行精测,经平差求出坐标值后,再改正到设计位置上去,如***2。
***2
每一条主轴线至少放样三个主轴点,以检查它们的正确性。由于每点都有误差。所放样出的主轴点一般不在一条直线上。在方格网初步放样之前,应将放样出的主轴点严格调正到一条直线上来,调正的方法可以在主轴线的交点上测定交角,测角中误差不超过±2.5",若交角不为180°,则应对这三个主轴点进行等量改正。(可以认为它们的放样误差都是相同的)其改正值d可以根据***3导出公式:
***3
在A′O′M中,sinα= (1)
在B′O′N中,sin(180-α-β)=(2)
(1)+(2)得:+=sinα+sin(180-α-β)
将正弦化为弧度:+==
=
=
通 分:+=
=
2d(a+b)"=ab(180-)
d==(90-)
短轴线的测设应在调整后的长轴线上进行,如***4,设置仪器于O点,对ADB等方向进行观测,测角中误差要求与前相同。当角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按下式计算改正值 。
d=L×
式中: L―轴线交点至短轴线端点的距离
―当设计角为直角时
***4
如***:=90°-′ (3)
=′-90°(4)
(3)+(4)得:2=90°-′′-90°
=′-′
=
将此公式代入d=L×,就可以求出改正数d。
―当设计角为倾角时,如***5:
***5
='- (5)
=180--′(6)
(5)+(6)得:2=′---'+180
=180+′-2-′
=-+(90-)
将此公式代入d=L×,也可以求得改正数 d。
建筑方格网的主轴线经调整后,在一定的精度范围之内,可以认为是互相垂直的,方格网点的初步放样就在此基础上进行。
3建筑方格网的测定
建筑方格网是各种构筑物放样的依据。
建筑方格网可分为两级布设,Ⅰ级方格网可以布设成“田”字形导线网或“+”字形导线网,Ⅱ级方格网作为Ⅰ级方格网的补充网来布。各项技术指标要严格按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执行。
4建筑方格网的平差计算
建筑方格网导线网的计算,是非常繁杂的工作,现在,选用优化程序,用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就轻而易举了。
5建筑方格网点的归化和改正
用前述的方法测定了初步放样的方格网点的坐标后,即可计算方格网点的实际坐标与设计坐标之间的差值δx、δy
δx=x设计-x实测
δy=y设计-y实测
在进行改正以前,应在室内绘成方格网点改正的详***,如下***6:
***6表示出改正的各项元素,在实地将它放在标桩的顶面,以实测的点为准,使其重合。并利用实测的方格网的边进行定向,纸上所标的点位(A设计),即为方格网点的设计位置,此位置定出后,随即将它准确标在标石上。
为了检查方格网测设的正确性,应在归化后的方格网点上进行检查,用精密全站仪测定相邻方格网点之间的夹角,测得的角度与90°的不符值应在规定的限差之内,否则需要重测。
6将建筑方格网的施工坐标换算为大地坐标
建筑方格网的施工坐标系(即设计坐标系)往往不能与勘测控制系统相一致,为了用勘测控制网放样方格网上的主轴点,以及为了将施工坐标系其余网点换算为大地坐标,就需要进行换算。
坐标换算的方法有两种,即坐标值的换算及坐标差的换算。
6.1 坐标值的换算,如***7:
***7
设P点在施工坐标系x′o′y′中的坐标为(x′,y′),已知两坐标系的纵坐标轴的正向夹角α以及施工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勘测坐标系的坐标值(x0 ,y0),则P点在勘测坐标系中的坐标用下式表示:
X=x0+x'cos -y'sin
Y=y0+x'sinα+y'con
6.2 坐标差的计算
坐标换算时,有时坐标值的数值太大,换算不方便,这时可进行坐标差换算。即将施工坐标系中两点间的坐标差(x'1-2、y′1-2)换算为勘测坐标系中的坐标差(x1-2、y1-2)。因为:
x1=x0+x1′cosα-y1′sinα
y1=y0+x1′sinα+y1′cosα
x2=x0+x2′cosα-y2′sinα
y2=y0+x2′sinα+y2′cosα
两式对应相减得:
x2-x1=(x2′-x1′)cosα-(y2′-y1′)sinα
y2-y1 =(x2′-x1′)sinα+(y2′-y1′)cosα
也可写为:
x1-2=x′1-2cosα-y′1-2sinα
y1-2=x′1-2sinα+y′1-2cosα
6.3 高程控制的布设
工程施工中的高程放样对高程控制点在精度和密度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勘测阶段所埋设的水准点往往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故要在施工以前建立新的高程控制网。
首级高程控制要用三等水准,用四等水准作为加密。
三等水准及四等水准的观测和计算要依照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执行,为了检查水准点的稳定性,要经常对这些水准点进行联测,以查明水准点高程是否有变动。
建筑网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中***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78-01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眼光来看,人与物的交互次数要远高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次数。且随着我国科学计算机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使得物联网能更好的运用在楼宇的智能化建筑中。物联网能够将随处可见的末端设备以及设施,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互联网(Internet)或者是专网(Extranet)环境下,利用恰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实时***监测、定位追溯、远程控制、调度指挥、报警联动、预案管理、安全防范、***升级、远程维保、统计报表以及决策支持等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管控及\营。这不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可做到有效的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 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概念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是继计算机、移动通信网以及互联网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其作为一个传感网络拥有多重的优势,如: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等,它将互联网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感设备结合在起来,借此来让所有物品均连接到网络,更加便于识别管理,从而实现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管控及运营。物联网在发展的道路上,最终的方向为让物理世界智能化,从而达到大幅度的提高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物联网的普及可以让公共安全、交通控制、智能消防、家居生活、环境保护、工业监测以及健康管理等变得更加的智能,在物联网的作用下,其能够自动的和人进行沟通,进而完成人们所下达的任何命令。新一代IT技术在物联网的作用下充分的渗透了各行各业之中,其主要是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桥梁、铁路、公路、隧道、建筑、大坝、供水系统以及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对现有的互联网以及“物联网”进行整合。在整合的网络中,存在着能力巨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并利用云技术实现实时处理这些海量数据,从而实现能够实时的管理以及控制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基础设施以及设备,如此,人类可更加动态以及精细地管理生活和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及资源利用率,进一步的改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1]。
1.2 智能建筑
在我国,智能建筑出现的时间相对而言还较短,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应用,因其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在当代社会中已占有一定的位置。通过对现代技术进行一个系统化集成以及整合,借此来提供给人们一个智能化的居住空间。多项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得到融合,如计算机技术、现代化建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等。就现阶段智能建筑应用的效果而言,智能建筑功能的实现以及其智能化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物联网在应用的过程的可扩展性以及稳定性。
2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物联网对于智能建筑技术影响可谓是随处可见,通过传感器联网技术,设备遍及大多数的子系统,可以说许多的子系统已经是物联网形态或者是准物联网形态。何为物联网形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其分别为互联网的协议、传感器联网以及设备网站。现阶段其是许多的子系统都已经处于物联网形态。如建筑设备监控、智能家居、远传抄表等系统。智能建筑设备传感器有几种以下的联网方式:双向和单向,多路和单路,设备间直接互动和无直接互动,TCP/IP网和非TCP/IP网等,如: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等[2]。家居网连接了安防、家电、远传表具、窗帘。家居网可是无线,也可是以太网或者是电力载波等。大多数家居网可能都会是TCP/IP不支持的网络。必须要有智能家居控制器来对整个家居里的这些设备的联网进行控制。每家都有了这样的智能家居控制器后,到小区里能通过以太网来连接住户,住户也能反馈一些自己家里的情况。要么是以太网,要么就是移动通信网。在物联网当中,互联网的协议是一个最主要的核心部分,互联网协议在物业和住户移动终端中,一定要通过浏览器跟服务器的访问,若B/S访问模式一定要有一个服务器,可将服务器放进家居智能控制器中,即物业的终端或者是住户的移动终端,这样通过服务器不但能够访问家居设备的运行情况,还能够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同时做到便捷以及高效。
3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融合
3.1 智能建筑为一个信息采集基站。
不管人类的生活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建筑依旧是对实物进行装、运、卸以及存的基本平台。而实物多数的产生以及变化都发生在建筑空间中。正因如此,智能建筑必需要具备的采集实物数据这一功能。虽现阶段根本就无法预料到未来传感技术与数据交互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发展,但是可以确定不变的是基本的有线连接以及无线通信模式[3]。所以,在智能建筑进行综合布线以及组网设计中,应对所有实物可能会通过、停留或者变化的位置预留无线或者是有线的信息接入端点。另外,在采集的同时还需确保实物和监控数据的一致性,并采用视频监控实物所有可能通过、存放的空间以及出入口无盲点地。通过对全面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利用,来监视和记录数据采集过程以及实物流通过程,借此来验证与确保数据和实物的一致性。
3.2 智能建筑应该是物联网信息交互枢纽。
在智能建筑中,应确保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之间的交互畅通。无论是有线网或者是无线网都包含了建筑外的广域网以及建筑物内本身的局域网这两部分。除了要保证一般的信息交互功能外,更需要保证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库的集成交互,如实时监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4]。
4 智能建筑结合物联网的未来展望
智能建筑在采用物联网进行架构之后,总体结构出现了变迁,如***1所示。采用物联网架构能够进一步的融合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同时还能够为产业发展以及自主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1我们能够看到智能建筑的总体结构,中间为建筑设备网站;右边是空调暖通、电梯、给排水、供配电、照明以及能耗计量等建筑设备;左边是浏览器,能够进行故障分析、设备监控、能耗管理以及物业管理。通过建筑设备网站来监控值以及管理这些设备。若要形成集成管理,应建立一个门户网站来统一管理安防、楼控以及智能照明等,让整个智能建筑能进一步的和数字城市进行融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智能建筑领域,彻底的了之前传统思维方式。将物联网运用在智能建筑中,除了其本身就具备的重要技术意义之外,还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智能建筑功能设计以及实现的可行性。很明显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融合,尤其是在物联网基础设施得到了广泛的建设,物联网开始走向产业化时,智能建筑一定会拥有更大的市场价值以及应用空间,而与物联网进行融合的新一代智能建筑会使未来的建筑更环保和智能。
参考文献
建筑网篇5
关键字:智能建筑互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中***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俨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只是居住和实用性等方面了,对于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样也成为人们的追求,互联网技术成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平台。如何追求建筑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怎样才能保证建筑在保证自身的舒适性的同时还能给居民提供互联网的服务与享受?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智能建筑中运用互联网技术。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建筑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活动领域扩大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来说,智能建筑互联网技术就是对于建筑综合使用多项的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等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物设计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对于建筑内部电气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的自动化和综合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得操作更加方便简单。除此之外,特别是建筑物内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的作用,确保了居民的安全性,增强了建筑的智能型。由此见得,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就是帮助建筑物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与建筑物的智能化。
因为在建筑物上应用互联网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大力发展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智能建筑具有工作效率高、居住环境舒适、节能和安全等特点,在发达国家中更是广泛的普及。虽然在我国这项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积累了一定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像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等一线城市都有着相当高的应用水平,而在中小型城市中普及力度还是有待加强。但是从***府对于在建筑物中推广互联网技术的***策中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正在向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居民楼迈进,相信我国的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快的突破和进展。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接入万维网,为住户提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住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访问全球网站,接受来自网站的信息。这些网站能够带来各种资讯体验,如新闻、视频、音乐、网络社区交流、电子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医疗服务、***学习等等,有了互联网,建筑成了全球信息网络的一个组成不部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可以参与全球互动的单元。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彼此交换信息,从而实现互联网无国界的零距离理念。
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文件将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以邮件或其他载体快速传送。并且共享打印机,实现无纸化办公。上下级之间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通过互联网实时进行视频通话,召开办公会议。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办公,而且也实现了环保节能。
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设备状态监控。在智能建筑中,各种电气设备包括电梯、消防、监控、供水、供电等,均可以在配备相应数字传感器的情况下,将数据通过采集器、编码器等,以标准格式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中央控制计算机,从而使中央控制计算机实时监控各设备的状态,掌握设备运行动态,确保设备可靠运行,保障设备运行安全。
实现供水供气供电自动化计费,为物业单位提供了可靠便捷的计费手段。住户使用的供水供气供电设施配以相应数字化计量器具,将相应使用数据传送到中央处理机房,中心处理软件相应计算出费用,并通过与银行签订相应代扣协议,在住户授权的情况下实现快速交费,住户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可以查询相应的收费情况。
通过互联网构建全方位的安保门禁系统。现代门禁系统采用了诸如非接触式智能卡、指纹识别等技术,确保住户的出入安全。但是传统的安保系统往往是***的,其信息只在门禁系统内流通处理。借助互联网,住户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家里的人员出入情况,并可以借助视频系统,了解到更详细的信息。由于现代加密技术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案例,通过数据加密,不用担心泄密的问题。
另外在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中,通过互联网,停车场的车位情况可以在互联网终端实时展现,借助智能卡,可以方便地实现停车出入管理。大大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列举的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说明了智能建筑离不开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将获取应用层面上突破,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由此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的需求。一个典型的智能建筑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系统如***1所示:
*** 1智能建筑互联网应用系统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设计原则
4.1设计中严格采用相关标准
在智能建筑中,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始终贯彻严格遵循标准的原则。
标准,是技术应用的准绳和参照物,一个合理的有质量的设计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以确保相关设计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指标,确保系统的可用性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同时,按照标准进行的设计,便于各厂商的产品实现彼此的互换和配套。不至于当系统中某个产品不再生产,因找不到替代品而使系统完全崩溃。
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个应用系统往往针对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设计,就某个特定应用目标而言,国家往往没有制定相应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和施工单位应该就通用和基础部分按照严格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如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系统集成方面在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而在应用系统方面在设计上适度超前,在具体指标上留有提高余量。
4.2构建适度超前的网络系统
网络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合适的网络,才能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接入服务。在建筑智能化工程,普遍采用综合布线工程(如***2所示),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光纤到户已经成为许多智能建筑的常用网络介质。当然,采用光纤到幢,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到户,也是经常采用的工程选择。无论采用何用形式,都应该考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故此必须对网络数据接口、信息点设置、带宽等预留余量。另外,为了满足无线局域网的需要,考虑在智能建筑网络系统中建设无线接入点。
*** 2综合布线系统架构***
4.3考虑合适的费效比
由于智能建筑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方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一些应用系统尚在开发中,一些已经有成熟的应用,因此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完全割裂。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综合的费效比,即在设计中将基础的网络通讯系统建设好,然后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应用系统。这样既能保证最高的投入产出比,保证建设投入产生应有的效益。同时,不致系统出现闲置,产生不应有的浪费。
结语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在现在以及未来将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源动力。依托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自动化、节能化,并且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升级、工作效率的提高。采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建筑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为未来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岳世***. 现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建筑物的应用[J]. 河北工业科技,2010, 11:1-2.
宋如峰. 浅析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控制.城市建设理论, 2001.
许兴胜. 智能大厦建筑的智能化和系统集成[D]. 浙江大学,.2001, 6:67-73.
建筑网篇6
3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意义
3.1强化建筑资源整合
在传统的智能建筑中,存在着资源整合困难的硬伤。智能建筑中使用的各类产品,由于没有一致的标准而难以协调,为后续的维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该技术使用统一的接口、数据库以及开放协议,无需事先集成就可以打通各个网络,使得不同的产品可以顺畅的交互。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还可以打造形成开发架构平台,并统一编码传感器,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还可以让使用者依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产品,将智能建筑的资源最大化整合。
3.2推动智慧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智慧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列入国家新兴产业之一。智慧产业的战略性地位表明了我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的决心。在国际竞争的“赛场”上,“智能建筑”已经成为各国展示其技术实力甚至综合国力的关键成果。诸多实践成果表明,物联网技术对于弥补智能建筑的不足、提高智能建筑的价值至关重要。该技术一方面优化了智能建筑的自动化与通信性能,另一方面提升了智能建筑的落地效率。因此,必须要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打造高新智能建筑产品,促使我国在国际赛场上“拔得头筹”。
4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方向
4.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能源管理
在时代飞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能源危机问题亟待解决。在建筑行业中,节能降耗统计监测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构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建筑中水、电、气等能源的耗费量,进一步方便了物业部门的管理,同时也为***府部门采取相关节能措施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参考。
4.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设备管理
现代智能建筑中往往会配置大量的高科技设备,比方说中央空调、给排水以及供电智能化系统等。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构建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通过摄像的方式实时监控各类设备的运转情况,并收集设备的运转参数,为设备维护部门开展保养及维修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另外,设备监控系统还可以记录设备维修次数,并及时发送设备维修信号。
4.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停车管理
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被广泛运用智能建筑停车管理,该技术的引入可以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对比,还能控制闸门,从而可以有效节约人力成本。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一般包含停车场子系统、出入口管理子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子系统三部分。其中,停车场子系统主要进行无线感应以及数据传递,该系统在车位中埋设探测器,并利用探测器感应车位的利用情况,并将感应结果传输至停车管理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由RFID读写器、ID卡以及射频天线组成。ID卡安装于车内,并记录车辆的相关信息。RFID读写器设置于停车场出入口部位,可以读取ID卡中的信息,并将读取的信息传输至数据采集子系统。射频天线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用于判断车辆是否具备出入资格,当车辆具备出入资格时,该系统自动打开道闸、放行车辆;当车辆不具备出入资格时,该系统会发出警报并关闭道闸。
4.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全管理
在智能建筑中,安全永远处于首位。智能建筑的安全系统包含信息安全、防盗、医疗救助等子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将智能建筑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识别并传输给公安或消防部门,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信息快速制定应对措施,进一步快速解决建筑中的安全问题,避免安全问题发酵扩大,保护智能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4.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管理
就现阶段来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贴近,因而具备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举例来说,海尔集团在智能家居方面推出了物联网冰箱,这款新型冰箱包含诸多性能,例如放音乐、打电话、看网站等等,有效的将生活与娱乐融为一体,优化了一直以来冰箱单一的使用功能。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可以使得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远程控制生活中常用的电器及其他设施。总的来说,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和多元化。
4.6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健康监测
现阶段,一些先进的医院已经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一方面可以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身体情况,方便医生以及护士开展***,另一方面,当患者转院时,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还可以及时传递患者信息,使得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快速的了解患者的医治情况以及病史,为就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均寿命。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运用在智能住宅中以打造身体监测系统,以方便住户实时了解自身健康情况。身体监测系统主要依托芯片工作,该系统可以定期测量住户的体温、血压、心跳等,并提醒住户按时休息。另外,应对突发疾病,身体监测系统还可以自动与医院联系,防止危机情况的发生。
4.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环境监测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环境质量的管理十分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构建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一方面可以监测环境受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科学的评价受污染的环境,得出具体的数据和信息,并提出环境改善和保护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的对象不仅仅是空气、水等要素,还包含智能建筑中水、电、气、声、光等要素,且监测的范围包含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
4.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楼控系统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打造属于智能建筑的***楼控系统。该系统中包含能耗管理子系统、故障分析子系统以及设备监控子系统等。此外,楼控系统的监理还可以实现一卡通管理,智能化安保管理以及智能照明管理,使得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与整个智能城市相互关联。
建筑网篇7
1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很多的建筑企业当前正在逐渐的向信息化产业发展,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中本身就有着先进的技术和高能力的人才,他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局域网,以此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加快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部门也通过网络技术建立起工程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建筑信息化的进程。
1.2工程软件开发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工程管理软件仍然处于开发阶段,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开发是推动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不仅能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工程管理软件,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局域性的资源共享。
1.3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有很多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根本没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只要上网接收邮件就能实现封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整体上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项目的工程信息化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材料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只有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工作人员能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才能逐渐的发展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否则将导致工程的进度缓慢,工程的整体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很多企业认为网络信息化技术比较麻烦,同时又会增加成本和时间上的支出,因此还是比较愿意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信息化程度难以得到提升。
2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项目比较复杂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因此在建筑工程方面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得到了发展。在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变得复杂起来。面对当前这种复杂又困难的局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提升管理的效率,同时帮助整体的项目工程管理变的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反馈功能,能够及时的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调整,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节省工程的施工时间。
2.2工程管理时间跨度较大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将对工程项目施工造成影响,很多情况下就不能进行施工。如果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去,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制定出严格的施工技术并进行落实,使每一项施工项目都能得到密切的配合。
2.3工程生产空间变化性
建筑工程的产品是固定的,但施工却是一个流动性的工作。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产空间上的变化,导致施工的条件和环境常常会发生变化。而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将能更好的适应新的施工环境,为接下来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3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给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例如设备机械管理和数据管理的网络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又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理资源配置。施工人员可以根据网络数据来进行工程进度的调整,评估工程的成本,提升了建筑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下面将对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3.1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条件
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通常都比较长,而且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都是在室外作业,施工的进度会严重的受到室外温度和天气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工程的进度延误。施工单位为了缩短施工的工期,可以将很多工程项目同时进行施工,例如几个不同的施工工种之间进行密切的协调工作,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工程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多,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此,建筑单位应正确的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工程的科学规划和安排。通过网络信息化反馈作用来不断调整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以此来减少施工的工期,提升工程的质量。
3.2网络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在进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在我们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上来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并来将这一计划付诸于实践,施工管理当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例如施工的工艺、技术和工程进度等等。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制定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法。但要始终明确的是网络信息技术也要依靠人来进行操作,因此,对工程的整体调整还有工期的长短控制仍然取决于人本身。网络信息技术只是复杂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和技术要求,仍然要依靠人来进行执行。因此,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当重视工程的整体技术,并严格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避免耽误工期,造成成本浪费。
3.3强化工程项目信息交流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是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变得更加清晰和科学。作为施工单位可以建立起项目信息管理部门,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工程信息数据的核对以及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立起一个个性化的信息数据库,然后通过一对一方式来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同时也为工程项目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日后的施工交流工作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3.4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未来前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使施工技术得到了提升。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管理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提升了工程的质量,科学的规划更是提升了工程的整体效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使现代建筑行业中的飞跃,在我国的未来建筑业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结语
建筑网篇8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国的建筑施工领域也引入了先进的“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技术
1.1移动智能终端
这是一种可以联网的操作系统,其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中,具体包括以下技术内容。①工程设计***纸的模型化展示和呈现。移动智能终端可以将设计方案审核、技术交底等环节清晰、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让施工操作人员清楚地了解工程设计内容和方案,为后续施工操作奠定基础。②移动智能终端能快速便捷地实现对施工方案、CAD设计***纸、施工规范的实时查询。③施工操作人员通过应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可以使施工进度、安全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更为有序和实时化。④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支撑下,施工操作人员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及管理的实时拍照、检查,增强施工检查报告的可信度,为工程施工的改进提供依据。⑤移动智能终端通过BIM技术方式,规划建筑楼层的结构,并对建筑通道设计、材料设施管理、卫生、消防等施工内容进行模拟漫游,与施工实际进行对比和评估,从而更好地达到施工标准和要求。
1.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运算和分析。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系统实现对分析结果的搜索和阅览,更为合理地取用资源,为决策做准备。具体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在硬件采购与维护、程序运行监控与问题处理等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实现对系统的监督和故障管理,以更好地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②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对系统硬件的优化配置,提升服务器的协同作业能力,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云计算和云共享技术,更为便捷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1.3大数据分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涉及的材料价格、仪器设备成本、劳动力薪酬待遇、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充分发挥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数据价值。
2“互联网+”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依托之下,“互联网+”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并贯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互联网+”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全面分析数据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施工环节的有序衔接,在节约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更好地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2.2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之下,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合理地制订与市场情况相契合的工程招投标计划,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供需情况,并实现对施工的数据分析,从而使施工管理更加科学化。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施工的决策部署,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建构施工现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科学的风险预防,降低企业运营风险,进一步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2.3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构网络化施工费用平台,模拟分析费用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在费用和工艺之间选择最佳方案。其次,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下,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改变关键线路施工工序的持续时间,合理地调整网络计划工期,达到资源需求量的均衡与一致。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建构施工现场材料、设备一体化资源控制平台,实现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网络化控制,提升施工现场资源的应用效能。
2.4促进建筑施工的智能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人工智能仿真系统,实施建筑施工的现场无人化作业,通过先进而成熟的遥感测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施工区域的3D三维立体绘制和远程化监控,并对危险施工区域的作业采用轻型化机器人作业,因而可以预见未来的建筑施工生产将是工厂化的智能制造,成为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同时,建筑施工的智能化还可以较好地实现建筑施工生态环境的优化,减少建筑施工生产区域的废水、噪音、灰尘等污染,并实现对重大污染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回收。
2.5促进建筑施工的数字化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和深入的趋势下,建筑施工生产过程必将走向数字化的操作方向。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用模块化的集成装配式的施工工艺,实现建筑施工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可视化、多维化,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运营和操作,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业务部门、丰富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完整、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之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降耗增效。
3.1成本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成本管理模块具体包括有:①项目成本预算子模块。其中有总分包预算、直接费及间接费、措施费、税金和附加预算等。②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可以将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避免超出成本预算范围。③项目成本核算子模块。该模块从信息化系统中实时归集项目成本各项数据,并实现物料、设备、人工、合同、财务相关数据流的链接和连通。④项目成本分析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项目的汇总分析、成本科目汇总分析等,涉及项目预算数、实际数、比率等信息数据。⑤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实现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合同价和项目决算等关键数据点的投资控制与管理。
3.2进度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该模块贯穿项目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完工全程。其中:①项目计划是对施工项目的时间进度、资源、费用等进行安排。②项目执行与监控是对项目进度、资源、费用等工程数据的系统计算和协调控制,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③项目竣工管理是对项目的竣工验收情况加以记录、分类管理和快速检索等。
4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较好地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效率,增强对建筑施工信息的共享、管理和整合应用,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玉海.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途径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
[2]蒋孝云.施工企业“互联网+”项目施工管理行动方案的思考与对策[J].铁道建筑技术,2015(12).
[3]千素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4]莫海生.互联网+建筑业:基于电商的虚拟建筑企业[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10).
[5]杨剑海.基于BIM+互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
建筑网篇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对所居住的房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智能建筑”以及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把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住宅产业,旨在改善住宅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高速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提高了智能建筑的系统管理功能。智能小区是智能建筑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人们通过对小区建筑群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考虑,提供一个高效、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人居环境。为适应我国加快住宅建设发展,增强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实现真正智能、绿色环保的要求,需要从开始的设计规划到最后的房屋装饰都需要地理信息系统这,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勘测设计一体化以及智能交通系统教学与研究。一强大的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从上世纪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史,简称GIS(GeographInformationSystem),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是指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建模,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府各部门行***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规划、管理决策等服务。简言之,就是把对象的空间属性与它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WebGIS即通常所说的万维网GIS,是GIS技术与万维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Internet或In-tranet的环境下的一种传输、存储、处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他使得GIS的各项功能不在局限于单机和局部的计算机网络,而是扩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目前智能建筑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充分认识的GIS特别是WebGIS的强大功能,纷纷将GIS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采用GIS新技术和新方法来研究和管理城市建筑行业的某一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如用于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建筑社保自动化管理系统等问题,但是用WebGIS把相关的功能进行整合和集成,形成基于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网络GIS把智能建筑的相关功能整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其管理的效率,降低相关成本,提高分析模拟能力,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目前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随着国家对智能建筑的重视,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2.1智能建筑目前的研究动态智能化是一种拟人化的称呼,它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意味着生活的“自动化”,更不是最新、最先进系统及产品的试验场。具体地说,“智能化”在住宅小区中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信息通信服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小区内的高速数据通信网络,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通信需要。(2)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应用现代安全防范技术,建立小区必要的安全防范体系,同时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3)建立高效、科学、便利的物业管理体系: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IC卡等技术建立网络化''''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系统。
2.2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实现智能建筑以及智能小区的要求以及符合WTO的规则和相关的国际标准,要真正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管理的总体水平,还存在很多问题。(1)小区“智能建筑”的设计不科学“智能建筑”应该根据小区的特定条件,包括小区的规模和档次、配套设施、建筑布局、用户对象和投资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从实际出发,适度超前,以实用为目的,选择适合小区实际需要的系统和功能,即“量体裁衣”。但目前有些小区的“智能建筑”整体设计不科学。(2)智能建筑的施工不够规范“智能建筑”不仅仅是科学的设计,规范的施工同样重要,规范的实施包括确定合适的集成商及供货商,制定分步实施步骤,规范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安装、调试、试运行、测试、验收程序等。(3)“智能建筑”的规范化和智能化管理得不到保证小区或建筑的智能化不仅应当是设计、施工、控制的智能化,更多的应当是交付使用后长期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例如,小区的管道出现破损需要迅速的找到发生破坏的管道进行更换;小区的网络发生故障也应当迅速的找到发生故障的区域等等。总之,智能建筑是系统工程,从智能化设计开始,经过建筑单位的土建施工、土建施工竣工后电气化施工、然后是小区的管道、信息网络的铺设、最后交付使用后小区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等都是***的施工与管理,缺少对系统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是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2.3解决方案针对前面提到目前在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基于网络GIS开发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来统一管理相关数据和元数据,这样所有的数据都来自规范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使数据正确有效,规范管理;其二,由于相关的工程***纸和设计施工***纸一般是AutoCAD绘制的设计***,这些矢量数据可以通过相关的GIS软件进行转化成GIS中容易使用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便于进行GIS的相关运算,如:路径分析、地址匹配、拓扑叠加等等;其三,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使对信息的管理不仅涉及一栋建筑,它可以覆盖整个小区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其四,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使业主可以通过客户端与物业进行信息交换,物业公司可以通过系统来受理业主提出的服务要求,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数据及时提供服务。
2.4实施方案的软硬件设施硬件:小区局域网、配置良好的电脑。软件:MapInfo、AutoCAD、SQLserver2000、MapX5.0等专业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XP;相关网络协议。资料和数据:建筑相关工程***和设计***以及其它各类***纸资料等。现有的硬件配置与软件条件能基本满足设计系统开发的需要。
3基于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3.1系统的总体架构根据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结合考虑“智能建筑”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系统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1)客户端。指的是信息平台的用户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公司、业主以及***府相关部门等。具体的服务对象由系统的建设者决定。(2)应用服务层。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运用GIS软件功能对设计***纸进行转化,将这些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返回,再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挖掘和融合等处理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需求。(3)数据管理层。数据管理层也即服务器端,存储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平台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
3.2系统设计方案通过阅读各种资料和文献,提出如下设计方案: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开发是根据建筑的各种数据都和其地理位置具有很大关系,因此把GIS应用于智能建筑是明智之举,也是必须的。另外,由于智能建筑从开始设计到土建施工、电气化施工等涉及很多单位,一个单位也可能涉及好多的建筑工程数据和***纸,同时,这些数据经过不同单位的使用,数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度和准确性都有所降低,因此采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智能建筑”相关元数据的管理就是大势所趋!本系统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模块:(1)智能建筑综合布线设计模块;(2)智能建筑土建设计、施工、管理模块;(3)智能建筑的电气化施工管理模块;(4)智能建筑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块;以上模块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查询功能等等,把分散的数据组成一个系统将更加方便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
3.3系统的开发思路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从上到下”的设计,“从下到上”施工的方案进行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贯彻管理部门的目标、对象和战略,确定需要那些功能来保证目标的完成,从而划分相应的子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设计;“从上到下”的优点是整体性、逻辑性强,为了弥补其应工作量太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因开发周期拉长影响系统的使用,增加开发费用的不足,采用“从下到上”的开发路线,可以边开发、边实施、边见效,这样更符合“智能建筑”的习惯和更能提高“智能建筑”效率。
建筑网篇10
【关键词】建筑;安全网;悬挂;技术要点
0.前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脚手架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对施工的影响。因此,使用建筑安全网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安全网主要用于各种建筑工地,能有效地防止人身和物体的坠落伤害,防止电焊火花所引起的火灾,降低噪音灰尘污染,达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美化城市的效果。平网作用是挡住坠落的人和物,避免或减轻坠落及物击伤害;立网作用是防止人或物坠落。网受力强度必须经受住人体及携带工具等物品坠落时重量和冲击距离纵向拉力、冲击强度。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建筑安全网悬挂的技术要点。
1.建筑安全网悬挂的技术要点
1.1平网
1.1.1网的外观检查
⑴网目边长不得大于10cm,边绳、系绳、筋绳的直径不少于网绳的2倍,且应大于7mm。
⑵筋绳必须纵横向设置,相邻两筋绳间距在30至100cm之间,网上的所有绳结成节点必须牢固,筋绳应伸出边绳1.2m,以方便网与网或网与模杆之间的拼接绑扎。(或另外加系绳绑扎)。
⑶旧网应无破损或其他影响使用质量的毛病。
1.1.2网的选择
⑴根据使用目的,选择网的类型,根据负载高度选择网的宽度、立网不能代替平网使用,而平网可代替立网使用。
⑵当网宽为3m时,张挂完伸出宽度约2.5m,当网宽4m时张挂后伸出宽度约3m。
1.1.3网的安装
⑴安装前必须对网及支杆、横杆、锚固点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安装。
⑵安全网的内外侧应各绑一根大横杆,内侧在横杆绑在事先予埋好的钢筋环上或在墙(楼板)的内侧再绑一根大横杆与外侧安全网的里大横杆绑在一起,大横杆离墙(或楼板)间隙≤15cm。网外侧大横杆应每隔3m设一支杆,支杆与地面保持45°角,支杆落点要牢靠固定,如在楼层无法固定时可设扫地杆,把几根支杆底脚连在一起与柱绑牢。
⑶安全网以系结方便,连接牢固又易解开受力后不会散脱为原则。多张安全网连接使用时,相邻部分应紧靠或重叠。
⑷平网安装时不宜绷得过紧,应外高内低(外侧高出50m)网的负载高度在5m以内时,网伸出建筑物宽度2.5m以上,10m以内时网伸出建筑物宽度最小3m。
⑸在输电线路附近安装时,必须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并采取适当的防触电措施,否则不得安装。
⑹第一道安全网一般张挂在二层楼板面(3~4m高度),然后每隔6~8m再挂一道活动安全网(GB5725-85规定)。多层或高层建筑除在二层设一道固定安全网外,每隔四层应再设一道固定安全。
⑺网与其下方(或地面)物体表面距离不得小于3m。
⑻在张挂安全网时应事先考虑到在临时需进出料位置应留有可收起的活动安全网,当吊料时将网收起,用完时立即恢复原状。
1.1.4维修保养
⑴安全网在使用中必须每周进行一次外观检查,杂物及时清理。
⑵当受到较大荷载冲击后,应更换新网或及时进行检查,看有无严重变形、磨损、断裂、连接部位脱落等确认完好后,方可继续使用。
⑶按GB5725-85规定使用中每3个月应进行试验绳强力试验(或根据说明书进行试验)。
1.1.5安全网的清理
清理安全网如顶进入安全网,事先必须先检查安全网的质量,支杆是否牢靠、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安全网清理,清理时应一手抓住网筋,一手清理杂物,禁止人站立安全网上,双手清理杂物或往下抛掷。清理杂物时,地面应设监护人,禁人入内,或是加设围栏。
1.2立网
安装平面垂直于水平面,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和物坠落的安全网称为立网。安全网应紧紧包围建筑物,不能留有空隙,根据GB5725-85规定,立网边绳、系绳断裂强力不低于300kgf,网绳的断裂强力为150-200kgf,网目的边长不大于10cm。挂设立网必须拉直、拉紧。网平面与支撑作业人员的面的边缘处最大的间隙不得超过15cm。安全网在搬运中不可使用铁钓或带尖刺的工具,以防损伤网绳。网体要存放在仓库或专用场所,并将其分类、分批存放在架子上,不允许随意乱堆。对仓库要求具备通风、遮光、隔热、防潮、避免化学物品的侵蚀等条件。在存放过程中,亦要求对网体作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以确保安全。
2.建筑安全网使用要点
高处作业部位的下方必须挂安全网;当建筑物高度超过4m时,必须设置一道随墙体逐渐上升的安全网,以后每隔4m再设一道固定安全网;在外架、桥式架,上、下对孔处都必须设置安全网。安全网的架设应里低外高,支出部分的高低差一般在5Ocm左右;支撑杆件无断裂、弯曲;网内缘与墙面间隙要小于15cm;网最低点与下方物体表面距离要大于3m。安全网架设所用的支撑,木杆的小头直径不得小于7cm,竹杆小头直径不得小于8cm,撑杆间距不得大于4m。使用前应检查安全网是否有腐蚀及损坏情况。施工中要保证安全网完整有效、支撑合理,受力均匀,网内不得有杂物。搭接要严密牢靠,不得有缝隙,搭设的安全网,不得在施工期间拆移、损坏,必须到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因施工需要暂拆除已架设的安全网时,施工单位必须通知、征求搭设单位同意后方可拆除。施工结束必须立即按规定要求由施工单位恢复,并经搭设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要经常清理网内的杂物,在网的上方实施焊接作业时,应采取防止焊接火花落在网上的有效措施;网的周围不要有长时间严重的酸碱烟雾。安全网在使用时必须经常地检查,并有跟踪使用记录,不符合要求的安全网应及时处理。安全网在不使用时,必须妥善的存放、保管,防止受潮发霉。新网在使用前必须查看产品的铭牌:首先看是平网还是立网,立网和平网必须严格地区分开,立网绝不允许当平网使用;架设立网时,底边的系绳必须系结牢固。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产品的出厂合格证,若是旧网在使用前应做试验,并有试验报告书,试验合格的旧网才可以使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全网是预防坠落伤害的一种劳动防护用具,适用范围极广,大多用于各种高处作业。在建筑安全网的准备、搭设、使用、拆除以及运输、保管的全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努力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清贵.浅议建筑安全施工技术应用及管理[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