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黄花岗七十二***之一。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少年时代,林觉民即扎下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基,但他对科举制度抱有天然的反感和敌意,十三岁那年,他迫于父命,参加童子试,却只在试卷上挥写“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就掷笔而去,头也不回。这样一位叛逆少年成长为******人,自然是不难理解的事情。林觉民留学日本期间,其民族***思想即已根深蒂固,他膜拜拿破仑、华盛顿这两位欧美世界的伟人,特意将他们的画像挂在东京田野居寓所的墙上,称之为“华盛顿哥哥”和“拿破仑弟弟”。
无情未必真豪杰,林觉民堪称是一位深于情、挚于爱的真豪杰。他的妻子陈意映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陈元凯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她知书达理,聪慧贤淑,两人虽是包办婚姻,却情投意合,十分恩爱。林觉民在《原爱》一文中写道:“吾妻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有这样一位纯良的爱妻,林觉民感到非常幸福,这从他《与妻书》中的片段描写可以得到印证:“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可这对恩爱夫妻却不能长相厮守,林觉民待在日本,与黄兴等******人谋划武装起义,这是很可能掉脑袋的凶险事,他当然不会向爱妻透露半点风声,以免她担惊受怕。广州起义前,林觉民回家探亲,实则是与妻子永诀,因为他即将去参加的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武装起义,他自知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此时陈意映身怀六甲,林觉民犹豫再三,硬是强忍着什么也没说,就踏上了有去无归的征途。
广州起义失败了,林觉民在战斗中受伤被俘,他坚贞不屈。有人游说两广总督张鸣岐,要他为国家保存元气,爱惜人才,对林觉民法外开恩,刀下留情。张鸣岐凶狠地回答道:“此人面貌如玉,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为虎添翼,那还了得!”评价出自仇敌之口,字字中肯更不待言……
林觉民的《与妻书》深情如海,算得上天下独步,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妻儿,都是极其真挚,毫无保留。儿女情,英雄泪,尽在其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种博爱的境界,这种割舍的精神,必须要有大悲悯的支撑才能做到。它告诉我们:六尺男儿就该具备超迈古今的气概和涵盖天地的情怀!
再说,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藏身于破屋陋巷,生下遗腹子,心境极端愁惨。何其有幸而又何其不幸,她读到了一位好心人从门缝中偷偷塞进来的林觉民的遗书,从此以泪洗面,哀恸不已。一对爱侣,人天永憾,幽明永隔,内心的狂悲剧痛殆非笔墨可以形容。娇弱的陈意映,痴情的陈意映,她的精神遭受重击,没能撑持多久,两年后,她就追随林觉民而去,留下两个儿子和一册诗文。
在台湾流行歌曲中,有三首歌曲的创作灵感直接源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三首歌曲的歌词分别出自齐豫(《觉・遥寄林觉民》),童安格、刘虞瑞(《诀别》)和许乃胜(《意映卿卿》)四人之手。其中,齐豫的歌词是站在女性角度写的,揣度陈意映内心的痛苦和寂灭,极其精微。歌词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这里就不再赘录了。
(选自《燕赵都市报》2011年5月13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林觉民的形象特点。
答:
2.《与妻书》有何特点?
答:
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答:
4.林觉民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5.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
6.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刘郁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