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篇1
论文摘要:伴随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者分析了许三多精神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向许三多学习什么,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也就会更易找到工作。
Keywords:ThespiritofXuSanduo;Thesituationofobtainingemployment;Connection
Abstract:Withmorestudentsbeingenrolledincollege,thenumberofcollegegraduateincreasesyearafteryear.Besides,thefinancialcrisishappensin2008.Bothcausethatitisharderforcollegegraduatetofindajob.ThroughanalyzingthespiritofXuSanduoandthesituationofobtainingemployment,expertspointoutwhatweshouldlearnfromXuSanduoforthesakeofimprovingourcompetingabilityandgetajobeasier.
《士兵突击》感动了很多人,许三多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他耐的寂寞,甘于平淡,大寂寞后的生命启示。许三多被许多人评论为中国版的“阿甘”,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共同点。简单,执着。他们生活简单,思想也很简单,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生命中碰到很多人给予帮助,然后用力抓住每一次机会,看做救命稻草,认真完成看似无意义的事,坚持到底。“当初看似抓住救命稻草,到最后其实抓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这个高连长对许三多的评价,其实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这种精神,努力做好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
相信自己的明天会更美好。【1】
一、什么是许三多精神
许三多精神是甘于平淡,耐于寂寞,忍辱负重,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抛弃,是相信,是包容;不放弃,是坚持,是笃定。他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出实践。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当代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下面两***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和就业率的对比***
【2】
通过以上***示可以明显地看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逐年增加,然而每年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2009年当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以上,加上前几年的累计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近480万,所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将更加严峻,加上经济面的影响,2009年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困难时期。
三、许三多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在一些人看来,许三多够“傻”,一次腹部绕杠竟然玩命般的做了333个,他说,
“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许三多“笨”。老兵不干的,他抢着争着干;
许三多“缺心眼”,他说,“记住一个人的好,总比记住一个人的坏好。”可是,就靠
着这股傻劲,乡下孩子许三多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列兵渐渐成长为尖兵。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意志消沉、萌生退意;而有的则像许三多一样坚忍不拔、踏实肯干、真诚待人,同样起点的毕业生因为面对挫折的作为不同,最后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同许三多身上这些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正是不少毕业生所欠缺的,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大学毕业生要回归一些本原的东西,所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以往花了不少心思,要学会像一些面试技巧、人际关系等求职技能,以为如此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实际上,一个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来自有真才实学、道德素养、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品质如何。眼下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不愿屈就,甚至有业不就,许三多身上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今天好好把握”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如果每个大学生都心存许三多的这份心,何愁找不到工作。在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大学生不在简单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应该是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要提高自己能了,多学学许三多精神,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应该学习许三多的哪些精神
(一)坚持梦想
在人生中每一个能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电影。5岁的时候,《少林寺》的热播点燃了王宝强的梦想火焰;8岁王宝强启程去少林寺习武;1999年王宝强来到了北京参加了北漂大***,一蹲就是两年。在人生中每一个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你的目标是电影。坚持梦想,这就是王宝强走向职业成功的第一把“钥匙”。
(二)真诚待人
在上某电视台的一档读书栏目时,王宝强被问到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你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机遇,这是运气。但你后来迅速地接了《天下无贼》、《士兵突击》和《集结号》这么多大片,这显然不是运气。王宝强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他的好朋友赵毅替他回答:“他待人真诚,让人很有安全感,相处起来特别舒服。一般剧组散伙,大家就不再记得谁了。但王宝强不一样,他总让人惦记,即使没有片子,大家聚一起,也常说,哎,这个孩子干嘛去了。你做人做到这样,机会就走不了了。”这就是职业成功的第二把“钥匙”——真诚的力量比能力更大。
(三)定位准确
第一和第二可能是天壤之别,但只要你愿意,你永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第二是哪座?许多人就不知道了,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就比珠峰矮了200多米。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叫做……?阿姆斯特朗。第二个是谁?许多人就不知道了,叫奥尔德林,就比阿姆斯特朗晚了19分钟。【3】但是影响力却相差很大。命运的机遇,让王宝强遇到了《盲井》,在这个片子里面的那种老实木讷、本色而质朴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他一定是这种角色的第一。手握钥匙好开门,要做的,只是用行动去开启成功之门。握好自己的第三把“钥匙”,去奋斗去拼搏。
就业形势篇2
关键词: 中文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 应对措施
中文专业是一个具有较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老牌专业,也是一个传统的就业强势专业。曾几何时,中文专业一度是一个热门的专业。而今,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文专业就业形势也日渐严峻,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面临着一种尴尬的择业境地。面对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很多人不禁要问:中文专业毕业生“过剩”了吗?
一、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社会挑战
1.毕业生总量上升,市场需求量减少。
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高。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559万,2009年增长到592万,而2010年又增加38万,达到630万人。与之相反,原来一直是接收大学毕业生主渠道的***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持续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近年来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尤其是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后,企事业单位雇用劳动力更加慎重,加之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就业***策调整,就业难度加大。
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生就业***策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到“统分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再到“双向选择”的调整和变化。近年来,师范生就业***策也逐步放宽,在很多省份已取消了师范与非师范的界限,毕业生全部进入市场“双向选择”。这样一来,原本可以回原籍由地方教育系统“消化”的中文师范生也被卷入市场,同非师范生共同竞争职业岗位。此外,由于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岗位竞聘要求更加严格,凡进必考,大大增加了中文师范生就业的难度,师范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3.岗位吸纳量小,需求层次提升。
一个单位招聘文秘人员一般是1―2个,就这1―2个文秘岗位,有的单位还不一定要中文专业学生,反而可能会聘用一些有其它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的毕业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层次的提高,市场不再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而更加青睐掌握本专业的同时习得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学历与技能、经历之间,用人单位更看重实践技能和经历。一项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大学生选择对就业“作用非常大”的前5位因素中,实用技能和实践经历排在榜首,占全部因素的58.5%。
4.相近专业涉足,岗位竞争有加。
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文秘、中小学语文教师、新闻记者编辑和广告公司文案等。近几年来,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档案部门就职的为数甚多。在一些单位,有的尽管是作为档案专业人才招进的,也并非仅仅做档案业务,大多要兼职从事文秘或人事业务。而新闻专业的出现与发展则为新闻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培育并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僧多粥少”,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竞争加剧。
5.市场经济升温,中文就业遇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尤其是所谓教育产业化的定位宣传,“中文无用”的论调渐渐流行起来,“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成了最流行的观点。于是,一些大学的中文系更名为人文系,还有一些干脆不办中文系,改为新闻或广告系。与此同时,一些有着中文背景的专业,如旅游管理、商业文秘、新闻学、广播电视主持人、广告、编辑出版等新专业又开始红火起来。
二、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冷的内在原因
1.高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在课程设置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修的大学公共课程,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本校教师的治学专长,开设一些选修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学术型、研究型中文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现行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新型中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切实建立一套有助于突出从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课程体系。
2.中文专业就业服务力度欠缺。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没有深入到下面各个院系,并且这种就业指导和服务基本上是宏观方面的,而针对某个专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更显欠缺和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院系应该根据当下的就业形势,提前对学生开展就业相关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这种服务包括实习单位的介绍、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观念的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等鼓励。
3.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自身观念亟待转变。
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自身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三、高校中文专业应对形势的对策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专业,合理设置课程。
如何加强和改进中文专业建设,高校应该首先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北大注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中文人才,不能所有的高校都一拥而上,争相效仿。层次比较高的院校在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应用类课程,层次较低的院校则更须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要给中文专业一个合理定位。中文专业是培养什么人才的?如何培养人才?在中文专业建设方面,一是有一个规划科学、思路清晰、体现高教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规划;二是强调教学计划的作用发挥,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上体现社会需求;三是保障措施要科学有力;四是教学条件要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建设,实习基地要进一步明确,切实发挥“基地”聚合效应;六是要突出中文专业建设的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2.以培养中文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通才”含义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内涵。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事者知识水平高、内容新、实用性强。这就是现在所说的“T”人才或“***钉式”人才,“―”代表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代表精深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中文专业特点,中文专业的教学应采取“中文+x”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分制,以学分制的实施为契机,开设中文专业选修课程。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因此首先中文系学生应该对历史和哲学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可开设一些中文应用性强的科目,例如影视评论、公文写作、新闻学、编辑学、广告策划等方面的课程。最后可开些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技能型课程。中文专业必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实用性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必须将中文作为一种工具,古为今用。广东教育学院的做法是,在学好经典文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演示、编辑、文秘、计算机等实用型课程。同时,还通过各类选修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中文专业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服务力度。
深化对中文学科的专业认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服务力度。学校应根据当前日益严峻的中文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相关服务。其中包括专业自身认识和就业前景分析,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观念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鼓励包括实习单位的介绍。要在做好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强化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活动,另一方面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此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
4.学生要做好职业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挑战。
职业定位是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有助于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通过分析和确定自身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态度等个人特征,以及可以获得的选择和机遇后,设立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探索、建立、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它贯穿于一个人终身的职业过程。中文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广泛了解和深入分析本专业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在此基础上,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转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挑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复合型的中文专业人才。学生应该构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薄发,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应强化素质拓展,打造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己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应利用一切可能,进行职业实践。因此,在今天中文专业毕业生实际上并没有过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入世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对中文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依然很大。但并非单一型的中文专业人才,而是需要具备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晓声.中文有什么用?――梁晓声答中文选修课学生问.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2日,第7版.
[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3,第2版.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4]独之秀.中文类各专业就业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5]林春田.大学中文教育改革与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
就业形势篇3
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应该不错,但企业还在抱怨能选到“像样”的文秘人员不容易。那么,文秘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
一、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方面上看,被调查的民企 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方面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 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方面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 (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二、文秘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情况
调查反映,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素质需求是多元化的,但都存有“德才兼备”的倾向。据统计显示,民营企业注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和道德素质 (33%)、文化素质(27%)、业务素质 (13%)、心理素质(8%)、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5%)等。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如品德修养、灵活程度、努力程度和知识面等,可以概括为“要素质而不求专业精”。素质中,“德”为首,可见“德”在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思想和道德素质方面选择较多的是:
职业道德(75%)、事业心(63%)、良好人际关系(43%)、吃苦耐劳精神 (38%)、忠于职守(28%)。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其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整体工作水平。因此,民企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排第二位。最注重文秘人员的文化素质是从高到低依次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38%)、掌握宽阔的专业知识(28%)、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26%)、掌握相关学科知识(16%)、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4%)。
业务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民企注重的文秘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依次是:***工作能力(42%)、组织管理能力(35%)、实际操作能力(28%)、创新能力(23%)、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0%)。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民企关注的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多元化社会,文秘人员能否适应新时代并谋求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强或弱。民企最注重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是易于投入、热情工作的心理(40%)、自信心(37%)、自主主动工作(25%)、追求卓越、渴望成功(11%)、开放乐观(9%)。
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越来越为民营4~_lk所看重。有位民企的人事主管讲,企业要的是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接触,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的的人。平时在学校参加社团、组织策划完成过大型活动的学生最受欢迎,这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融入团体,顺利开展工作。
三、文秘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情况
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最看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前五项综合能力,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文秘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这五种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民营企业的要求。认为文秘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按重视程度,依次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使用和维护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
民营企业在录用文秘专业毕业生时最看重的能力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8%)。此外,“外语水平”(15%)和“计算机水平”(9%),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专业水平是民企最看重的素质,它是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另据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单位中对应聘秘书岗位的毕业生是否获得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表示重视的占35%,一部分单位表示不会十分在意,关键是看是否真正具备秘书的职业技能,当然有的话最好;对获得电脑操作等级证书重视的占55%,但对是否获得外语等级证书却100%表示重视。
在问到文秘专业毕业生除了文秘专业知识外,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时,民企的老总选择最多的是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会计、统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
大部分民企认为高职学生最需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是:敬业精神、知识能力水平、文化素养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问到高职毕业生与其他重点或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水平上有否明显差距时, 85%的民企单位认为有一定差距,还有的认为有明显差距。在问到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民企单位认为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目前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生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民营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乐观的,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因此,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企业特色和适用性,以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五、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日前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会打杂的“听话”秘书已经难以再满足职场的需求,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秘书证书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俏资源。
秘书分两级,一般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助理的角色大概在5000元,外企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高级秘书在8000到1万元左右。
秘书职业以后的发展是做行***、人力资源或者后勤方面的经理,或是负责自己熟悉的工作。因为他们与各个部门都打交道,对于公司的架构和业务都比较了解,所以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这些,“对企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身为人事主管,依视路光学的李小姐认为,“当一种职业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且从业人员的规模已达到相当数量时,职业标准的制定和资格认证的确显得很有必要。
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事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包含了从企业基础文书、专职文秘、到高级行***助理等一个完整的行***辅助人员体系,是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之一。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秘书是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急需的人才。该专业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发展前景极为可观。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从事秘书工作和行***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企业广告、公共关系 等文案创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和营销工作。
目前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正规培训,很多在职的秘书工作起来不够自信,这时,他们就应该选择一个与秘书职业相关的专业,赶紧补补课,以补充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尽快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秘书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处在秘书这个职场中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给自己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培训,然后择机跳槽已成为职场发展的最新动向。而面对名目繁多的秘书培训机构,如何选择好的培训机构进行充电,是个首要问题。只有有效的培训才能为职场人士跳槽、提薪、升职增加筹码而能达到这样目的的培训才是值得投入的。
就业形势篇4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趋势;对策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可谓“更难就业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众多,加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总量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5月14日,在天津调研时强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本文依据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重点从高校和毕业生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来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一、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就业率。2011年、2012年,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4607、5163,就业率分别为97.48%、97.93%,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处于较高比例。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5320,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明显低于2011年和2012年,仅为76.54%,这是自2000年以来就业率首次下跌最为严重,可见“最难就业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落实就业单位。此外,2012届男生就业319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18%,女生就业18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12%;2013届男生就业26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9.55%,女生就业14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99%。工科院校受专业特点限制,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依旧存在,***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策导向性仍有待加强。
2.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2012届5163名本科毕业生中,77人出国出境,884人升学,118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723人到国有企业,2326人到私有企业,20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2013届5320名毕业生中,38人出国出境,883人升学,36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587人到国有企业,2511人到私有企业,22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比,私有企业成为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分别占到毕业生人数的45.05%和47.20%。此数据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2012届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情况基本一致。参加国家征兵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人员有明显上升,这与近年国家引导广大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基层,并对服务期满的毕业生配备一系列优惠***策密切相关。此外,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趋向多元化。
3.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动物科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艺术设计、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从专业就业来看,粮食工程专业就业率独居榜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就业率靠前。河南工业大学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学校粮油和材料加工两大学科优势突出,带动就业效应显著。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2012届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2013届有7个为理工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就业率呈现较高的趋势。
4.毕业生地域流向情况。 2012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市)依次为:河南3768人(其中郑州2767人)、江苏158人、山东152人、河北92人、广东92人(并列)、浙江79人、湖北63人、天津61人、山西50人、上海50人(并列)、北京34人。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份依次为:河南1808人(其中郑州1742人)、江苏129人、山东122人、广东124人、天津72人、上海63人、浙江60人、河北57人、北京53人、山西35人。可见,毕业生偏好本地就业十分明显,其中河南郑州是毕业生流入规模最大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河南工业大学大部分学生是河南籍,毕业后考虑留在河南省会郑州工作成为大多数河南籍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加上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毕业生“孔雀东南飞 ”的现象依然明显, 而相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数量偏少。此外,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就业人数也较高,这是由于邻近省市间的就业信息较为通畅;在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邻地区较为相似,毕业生更易适应,在邻近地区选择上也会有倾向性。
5.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单项素质得分排在前五名的分别为:职业道德、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业务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排名后五名的分别为: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同时,用人单位提出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在校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趋势
1.就业区域省市地区差异明显。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河南籍学生毕业以后选择本地就业趋势明显,且大多选择省会郑州,致使河南地级市区吸收优质人才困难。同样,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远远大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此类情况都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不能够合理有效配置。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不同的***策,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织领导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为进入基层和部队的大学生提供许多***策上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到西部就业,一方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地域结构上的供求矛盾。
2.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明显。应用性专业就业率高于基础性专业,理工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学校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等应用性专业,如粮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市场需求较大,而其他专业人才尤其是文科性供给已达到饱和的状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异,受制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从总体上来看,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行业紧缺型人才长期供应不足。
3.大学生就业渠道差异明显。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分别有45.05%和47.20%的毕业生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仅有2.29%和0.68%的毕业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查显示:一方面,事业单位和国家***府机关人员趋于饱和,且招考程序复杂,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吸纳人才的能力逐步减弱,毕业生仍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人才空缺,主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却门可罗雀。
4.非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更多的是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动手能力等一系列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非认知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包括自我剖析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顺利发展能力等品质特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固有的大学生教育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新的人才观、学习观、发展观、价值观构成了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动力。突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过分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网上广泛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的说法,这句话基本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一种现实。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了诸多问题,如婚姻、家庭等,所以,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性别歧视甚至直接注明只需要男性。这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是相悖的。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歧视状况却普遍存在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通过河南工业大学近两年男女就业率比较进一步印证,就业性别歧视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1.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高校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做出及时的相关性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可以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行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个性化特色;可以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发展优势专业,扩大专业适应面,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注重个性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个性化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培养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发展。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服务的全方面覆盖,提供高质量、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道路。
就业形势篇5
一、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各统筹地区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经认定符合缓缴社会保险费条件的困难企业,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缓缴社会保险费申请,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等有关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府同意,由设区市人民***府核准汇总后,报省人民***府批准。经批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应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协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抵押。核准的缓缴期内,企业应继续按月申报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缓缴期满后企业必须补缴社会保险费,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
二、阶段性降低四项保险费率。各地在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待遇水平不降低、保证社会保险各项***策落实到位、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从2009年1月1日起可以适当降低企业所缴部分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具体降低费率标准及实施方案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门根据当地基金结余情况和承受能力确定,经同级人民***府同意后,报省人民***府批准。严禁擅自降低养老保险费率。
三、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统筹地区在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可通过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两项补贴标准参照当地就业资金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执行。上述两项补贴,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项。已享受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不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补贴程序: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计划措施,填写《失业保险支付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申请表》,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同***门审核批准后实施补贴。岗位补贴资金按月划入企业帐户,社会保险补贴资金按月划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帐户。
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门制定周密的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计划,报当地人民***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厅和财***厅备案。各地要严格基金使用的审批、拨付和监督管理。要将向企业补贴的基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规定使用,不出问题。
四、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对按规定提取了职工工资总额2.5%职工教育经费,并全部用于在岗职工培训的企业,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经费不足部分可在严格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从就业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的职业培训补贴。困难企业在岗培训补贴标准、申领办法按照《省财***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执行。
五、妥善解决困难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问题。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对于困难企业经过多方努力仍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且确实是属于一次性补偿数额大、无能力一次性支付的,可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依法平等协商一致后,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平等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认真做好困难企业认定工作。本通知所指“困难企业”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方面条件: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已制定稳定就业岗位措施且没有裁员或少裁员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和环保***策的(国家限制的行业和企业除外),已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认定由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管理局、省劳动保障厅、省财***厅、省***、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部门负责,具体认定工作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经贸、国资、税务部门提出意见,报上述部门批准。
就业形势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技术性人才,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在学历上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对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工作则是实现“人尽其才”的基础,因此各个学校必须予以重视,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依旧较大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面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加之,很多大型企业对于学历的高要求,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中职毕业生如果专业技术不够精湛,就很难找到自己期望的就业位置。
(二)专业对口相对较少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2006年为95.6%、2007年为96.08%、2008年为95.77%,2009年为95.99%,2010年为96.56%,2012年则达到了96.71%,但是由于片面的了解这种高就业率,很多中职生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实际的就业形势。事实上,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许多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大大减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很少,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就业理念较为落后
中职毕业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理念的误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正确处理“我要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这就导致中职毕业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帮助中职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化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树立就业目标
中职学校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两方面出发,树立就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这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关键。只有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给自己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优势和潜在能力有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消除盲目性,提高面试成功率,最终得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也应该尽快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的就业指导,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切实的就业目标,并且实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求职目标的全方位对接。
(二)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中职学校来说,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冷静地面对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走向,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适应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1. 形成勇于竞争的理念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勇于竞争的观念,应该形成一定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中职学校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同时中职学校应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实习或者就业。
3.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
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利用学校优势,建立本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建立人才供求沟通的桥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学校还应该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联合协作办学的路,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稳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之路。
(三)克服消极心理
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渲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近年来我国整个就业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遇到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即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开设就业心理辅导等课程,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一个部分,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择业心态,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一颗平常心,坚强的面对就业压力。
(四)提高综合能力
目前,随着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所招聘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以及团队意识。因此,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不仅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加强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学习和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中职毕业生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抓紧业余时间进修学习,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该从中职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注重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定位、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进而提高毕业生质量,适应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中职学校应该抓住机会、认清形势,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实行角色转换,进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静 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J】职业 2011(33)
就业形势篇7
关键词:高校“弱势”专业;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近年来,在众多高校迈进综合性大学行列的进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学科结构更为合理,各学科之间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一些新办专业或基础性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往往“拖学校就业率的后腿”。如何有效地促进弱势专业学生实现就业,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当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弱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
所谓“弱势”专业,是相对金融、经管、外贸、通信等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而言。根据就业情况来看,本研究中的“弱势”专业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偏冷门专业,由于社会组织部门对人才的吸纳量有限造成就业面狭窄,比如历史、农、林、地、矿类专业;二是基础性专业,这类学科理论性强,但在实际运用中比较虚泛使得就业困难,如哲学、思***教育等;三是新开设的专业,学科发展刚起步,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未经用人单位检验,因而毕业生相对来讲缺乏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难成为***府、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生家长甚至因为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怀疑大学教育的作用,产生“大学无用论”。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高校“弱势”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形势则更为严峻。
1.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虽然扩大了高等教育受众面,提高了人员素质,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60万,加上近几年沉积的未就业毕业生480万[1],有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且,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上升。在市场对人才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吸纳大规模的新人才。因此,不论是供需失衡还是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在近期内缓解。
2.世界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压力
2008年9月开始蔓延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企业的冲击正逐步显现。其中,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受影响较大。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机会的源动力。对于依赖出口的我国经济来说,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水平降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2]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在企业裁员或变相裁员风潮下,2008年的校园招聘不如往年开展得火爆。一些企业招工人数大幅缩水,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对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弱势”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相对热门专业来说,“弱势”专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弱势”专业的毕业生要在就业市场这块大蛋糕上分得满意的一块,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弱势”专业的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既有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原因。
1.“弱势”专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成功的砝码。但对“弱势”专业来说,有三方面原因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挥,进而增加了毕业生在求职中获取职位的难度。
(1)技术性和实用性不强。这是“弱势”专业的共性,也是弱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由于“弱势”专业偏重理论,或知识趋于边缘化,毕业生说和写的能力不错,但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操作和实践技能掌握甚少,讲求实效和利润的企业自然不愿意雇佣此类人才,也不太愿意花高昂的成本来培训他们。
(2)根基薄弱。高校新成立专业是完善学科结构、扩充办学领域的需要,但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并在相关专业领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方面还需时日验证。在社会对新专业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使企业倾向于好的老牌专业。而且,生源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使“弱势”专业更弱。同一所学校,新专业的招生条件往往比好专业低得多,甚至有的生源主要是调剂录取而来,这些问题堆积到学生毕业就会在就业上体现出来。
(3)缺乏专业知名度与校友资源。任何品牌都是由质量、服务、形象及文化等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展现和沉淀,高校专业学科品牌的构建亦如此。新专业尚未在高校和社会领域内形成良好的口碑,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很高的社会知名度,自然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在发达国家,即便是劳动力市场中介体系相当完善的条件下,基于人脉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使用在大学生寻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对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求职显得格外重要。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历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是通过往届毕业生介绍、推荐的途径而获得成功的。但对新专业或往届就业质量不高的基础性专业而言,校友资源十分缺乏,没有形成就业资源链条,少了条帮助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2.毕业生求职期望值过高
虽然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阶段,就业期望值高,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企业、***府机关或薪资高的外企。这就大大缩小了毕业生择业范围。尤其是对弱势专业学生而言,这类思想会更加缩小本已很窄的就业领域。而且,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会互相影响,容易造成跟风或盲目攀比现象。一些“弱势”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所学专业和自身技能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而只注重在薪金上比较,结果错失许多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3.就业市场萎缩
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在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不得不通过重组、减薪和裁员来减少开支。在金融、房地产、进出口、物流等行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肥”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招聘,岗位需求的萎缩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新压力。例如某国际知名物流公司,将广州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合并,并取消了09届校园招聘计划。在力求平稳渡过危机的情况下,企业都希望招到能尽快上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而弱势专业学生偏重理论,技术性不强,很难达到企业的应聘标准,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难度自然增大。
4.企业用工要求越来越高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宏观***策调控下,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各类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创新及人际沟通等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高校毕业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大多数在校生偏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加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相对于社会需求有一段滞后期,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所需不对口或脱节。这种现状必然影响毕业生就业,对“弱势”专业学生则更深更明显。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弱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与质量
结合“弱势”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弱势”专业学生提供特色服务,帮助他们提升竞争力,实现就业目标。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定位
转变“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是“弱势”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弱势”专业学生的心态容易走两种极端:一是盲目自信,好高骛远,把目光锁定在优势地区优势企业的好职位上;二是对求职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专业优势不明显,目标是有个工作就可以了。
要改变“弱势”专业学生这两种不良心态,首先从大一开始就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强化,改变他们对“弱势”专业的偏见,消除消极情绪,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其次是就业指导部门根据既有的信息资料和数据,专门为“弱势”专业学生定制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和职业信息手册,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和用人单位需求。最后是让“弱势”专业学生每年进行性格测试以及职业规划相关的测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关注自身性格、兴趣和能力特长等的变化,合理定位,为寻求合适职业做好准备。
2.提升综合素质,培育择业竞争力
专业知识应用面窄是“弱势”专业的通病,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根治此病的重要方法。“弱势”专业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缺乏实践和创新,造成“弱势”专业学生不懂得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弥补“弱势”专业学生这种先天的劣势,可以宣传和动员“弱势”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获取第二学位,扩大学生就业时的选择范围。在增加扩充学生专业领域的同时,还需要各种能力素养的积累。
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弱势”专业学生的特点,专门开发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尽量为“弱势”专业学生每人提供一次实习机会,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开设技能培训班,重点或特别面向“弱势”专业学生,通过免费培训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技能证书,为成功就业增添筹码。
3.鼓励多元化就业,拓宽就业路径
合理调低预期,错开竞争过热的行业和地区,各种就业途径都纳入选择范围,是拓宽“弱势”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的必要方式。首先,对就业实在困难的专业,提倡学生接受和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灵活就业的种类和涵盖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人员等高层次的自由职业者,也包括季节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一般劳动者。灵活就业也可以实现大学生从拥有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化过程,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某方面的特长,学生依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价值。
其次,学校和学院配合,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就业。从短期来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到这些艰苦地区,认为大学辛苦四年不值得,但从长远来看,在国家***策支持下,这些地区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就业的一项举措,而且对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规划。
最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和创业平台。邀请成功的校友做经验分享,帮助学生申请***府的创业基金,在学生创业过程中请专家解决各种问题,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学生大胆创业解决部分后顾之忧。
“弱势”专业学生就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提高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既要学校和学院加大对“弱势”专业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使其能较快完善并成熟起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变“弱势”为“强势”;也需要“弱势”专业学生客观、科学分析自身的专业与个人能力,准确定位,扩大选择面。只有学校、学院和学生多方配合,“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就业形势篇8
论文摘要:从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来分析了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针对这一形势提出相关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毕业生就业正逐步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招统分”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过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适逢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必然将给我国带来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冲击波将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那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呢?本文就此作出探讨: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离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根据***不久前公布的数字,受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影响,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出现第一个高峰,将有212万本专科及硕士、博士生毕业。比2000年翻一番,比2002年(145万)净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00。据报道,北京地区的高校今年就有11. 2万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2. 3万人,其中,研究生的增幅高达27写,本科达到了2600。而在广东省安排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7. 7万人,其中:省内院校11. 7万人(毕业研究生0.6万人,本科毕业生4. 1万人,专科毕业生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 2万人;省外院校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 5万人。创纪录的毕业人数给就业市场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有数字表明:明年毕业的高校学生,除出国、准备考研、创业等等外,截至七月份,仍然找不到工作的人仍然接近40万。因此,时下所有的招聘会几乎都是人头攒动。像这样的就业高峰,随着高校扩大招生的继续实行,在往后的日子将会出现第二、三……个高峰。
2.高校专业设里不合理
同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为什么有人几个单位你争我抢,而有的却无人问津;其实从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是远远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呢?除了一些主观因亲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这些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这便涉及到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造成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社会需要什么就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同类专业设置过剩必然使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过剩,同时由于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许多专业课程往往匆匆上马,师资、设备教材“穷于应付”,“换汤不换药”,教学质量不过硬,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以后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只有70写。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预测手段不科学,无法做出准确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3.社会失业人数增多
随着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轨改制、减员增效的宏观调控,企业处于裁员状态,普遍存在下岗问题,加上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府机关改革的展开和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大量的***府机关“下岗”工作人员也加人失业队伍,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在竞争就业岗位中,由于下岗人员曾为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为使这部分人的生活有所依托,制定了许多优惠***策,鼓励下岗人员再就业。以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农业劳动大***中分流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镇,占人口71%的农民中有1. 2亿人要到城镇寻找更高收人的工作,这些都无形中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4.用人单位缺乏公正、公开、科学的择人机制
无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部分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往往过多地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如上级领导、亲朋好友、用人单位子弟等等,使得有的毕业生即使学习成绩平平,在校表现一般,也能很快落实到一个较好的单位,有的优秀毕业生即因为没有关系无法落实工作。其次,用人计划、岗位、用人情况的透明度低,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另外,选择毕业生缺乏科学的评判手段。凭想当然接受毕业生,有些单位盲目向往“名牌”学生,追求名牌效应,不顾自身具体情况,抢购重点院校毕业生,而一般院校毕业生则受到冷落;有的过分强调某些方面的特长,而忽视了对毕业生全面素质的考察;还有些单位条件要求苛刻、不切实际,使很多毕业生望而生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不利因素。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1.商校毕业就业的***策环境比较宽松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新的就业***策,改革力度非常大。相对而言,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有一个比以往更为宽松、有利的就业环境。2002年3月,***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上述四部委又经***同意,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是罕见的、空前的。一年内的两个文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市场导向、***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对各级***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贵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影响毕业生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提出了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用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等限制,切实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跨省、跨地(市)就业的***策规定,取消对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延长毕业生找工作就业的时间为2年,不少省延长到3年,允许待业毕业生在此期间,自由选择将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或生源所在地。同时,新***策也对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出了加强管理的要求。这样给毕业生就业清除了许多障碍和减轻了思想负担。 2.加入WI’O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将按国际规则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而国门开大、门槛降低以后,国外企业和国际资本会涌人,国内企业和民间资本会崛起,而不管涌人还是崛起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无疑会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遇,正如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认为:“各行各业都在谈论着加人从几习的影响,其实,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加人WI’O后,中国将面对全方位的人才危机。”国内企业为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甚至与外来的大公司一决高下,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中最根本的方式也是要引进人才,因此,大学生自然将成为国内企业抢夺的目标,而同时对跨国公司来说,高校毕业生也成为他们的抢夺目标.究竟人世后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多大的机遇?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国整体就业机会增长来体现.据美国著名的信用评估机构杜夫·普公司预测:中国加人Vrl习的GDP增长可提高2^-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的一般规律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增加了3个百分点,将意味着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所以,加人WI’O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应该有乐观的一面,对高校毕业生将来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综合上述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机会和压力并存。要为高校毕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府要加强对商校的指导,帮助商校设t合理的专业结构
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专门人才的培养品种;关系到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和科研方向;它对专门人才的合理使用,对学生的就业,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决定的重大影响。为了招生竞争,高校往往热衷于增设热门专业或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高校对“热门”专业把握不准,往往以学生报名人数的多少为依据,并不真正是从毕业生需求量来判定,这样学生和高校都可能犯了盲目选择“热门”专业的错误。因此,***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按照我国各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客观和微观相应的人才规划预测方法,规划、侧算出主要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人才需要量,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帮助学校建立合理的专业结构,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离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直以来,就业指导是放在学生毕业才进行的工作,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长远的规划,高校的普通做法是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开设一两个讲座,从学生的思想到学生的成绩,从就业的现状到职业的选择,从就业的心理到就业的技巧,无所不包,认为这样的讲座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样,就业指导也就成为了一件不甚重要的事情。至少从指导意识来说,传统的就业指导思想己明显不适应今天开放的、竞争的、“双向选择”的机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个一践而就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常规性的工作。因此,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以本科生为例,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教育的方法上,应改变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为主。例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正常的讲座、报告及技能培训外,还应举办大量的活动,如篮球赛、演讲赛、歌咏比赛、辩论赛、文娱汇演、时装表演等等,通过活动的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形象气质、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为学生的就业面试打好基础。此外,还要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社会综合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就业形势篇9
一、基本形势
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二是职业素养不高。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三是社会经验不多。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二、就业对策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其就业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出台***府促就业***策,实施“新失业群体”就业工程
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的相关优惠***策,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的相关***策法规,以***策促就业。
一是综合运用再就业优惠***策,实施目标管理。我们要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策适用范围拓展到“新失业群体”就业当中,市***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方面给予税费减免、落实各项补贴及其他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策,综合运用国家***策促进就业工作。同时,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纳入到我市社会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成立由主管就业市长亲自挂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牵头,工商、税务、公安、城建、民***、社会保险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长春市“新失业群体”就业领导小组。同时,将具有社会安置能力的***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确定为就业目标单位,每年制定详实的就业目标,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实施就业目标宏观调控管理,将此项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府考核其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同时,调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举全市之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就业氛围。
二是实行***府扶持,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首先,以市***府名义制定出台有关创业小额贷款扶持***策。简化贷款申请程序,放宽借贷条件,通过建立信用社区担保和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加强小额贷款的安全与实用性。为一部分有创业愿望,具备经营能力和创业条件但苦于资金不足的新生劳动力实施创业小额贷款资金帮扶,鼓励其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建立全市创业项目库,收集投资小、见效快,风险相对小的适合“新生失业群体”从事的各类创业项目,组织专家对好的创业项目在投资风险、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论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公社会公布,鼓励立志创业的新生失业人员行动起来自主创业。同时,要对正在创业的人员从事的项目实施方面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其创业成功。其次,建立长春市青年创业者基金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相关银行一起,建立青年创业基金会,每年要对创业人员的项目运行、经济效益、安置能力、企业信用等创业情况进行严格审核,评选出全市在创业促就业活动中表现突出且成功带动了一部分失业人员就业的有为青年创业者,给与一定数目的创业基金奖励和支持。同时,对每户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要给与一定的税收及各项开办费用的减免等***策上的扶持,以调动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创业促就业的重要作用。
三是大 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其招聘新生劳动力。***府要出台相关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广大空间,发挥民营企业在就业安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同等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新生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安置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好的***策上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民营企业招聘新生劳动力的积极性,改善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形势。
四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生劳动力就业保障机制。总结就业转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运作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将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新失业群体,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付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建立专项新失业人员基金,专门用于保证新生失业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工作所涉及到的前期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多方面支出,同时与市民***部门协调,将长期失业且生活困难新失业人员纳入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帮助解决其就业和生存困难,为做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
五是建立职业见习制度,提高就业安置能力。由市***府出面在我市选择一些经济益好、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业作为新生就业人员的见习基地。如一汽,客车厂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企业,同时为了保证见习的含金量,邀请一些有一定职业介绍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见习活动,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组织下,通过这些就业人员与企业的亲身实践与交流,把职业见习与社会新兴产业、急需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开拓"蓝领"岗位的职业见习领域。从而建立起"***府搭台,中介推广,企业参与,个人实践"的运作模式。职业见习人员与企业双方要签订《见习协议书》。职业见习补贴所需费用由***府通过财***给付:一是给予见习学员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二是给予见习基地的实训见习补贴费;三是为见习学员参加“见习综合保险”。通过以上措施提高青年人包括职业经历,动手能和敬业精神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帮助新生失业人员树立就业的信心和方向,同时又为企业选择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求职者与企业以及社会的多赢的就业局面。
(二)实施就业援助行动,拓展就业领域新空间
第一,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中介作用。目前,新失业群体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部分人更是成为新时期我们劳动就业部门援助的主要对象之一。为此,全市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职能优势,积极参与就业服务和援助行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全力开展针对新失业群体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开通“新失业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实施专门化服务。定期组织招聘单位,举大型专场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扩大其就业机会,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
第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安置力度。首先,要以就业责任单位为重点,根据新失业人员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发出适合其从事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如以XX年举办亚冬会为契机,利用我市的冰雪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属于我市自己的产业品牌,开拓相关产业,随着品牌效应的形成将带动服务业、商贸、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平衡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其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跟进我市一些大的、好的、重点的项目特别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为其做好招聘用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等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形成我市就业安置的新增长点。
第三,加快人力资源输出步伐。我们在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要运用劳务输出渠道,开发出外省、外市人力资源需求市场,将新失业群体纳入人力资源输出范畴,开展有组织、有规模的输出工作,从而减轻我市的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我们更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将人力资源输出工作作为一项促就业、保稳定的重要产业做大、做强。建立良好的输出信誉,将输出后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用工需求的人力资源及时更换,重新为企业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创造我市人力资源输出的品牌,使此项工作能够得以良性循环,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输出工作,来促进“新失业群体”实现就业。
(三)建立培训体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第一,提高失业人员素质,开展专业化培训。我们要将全市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形成以全市工科院校为依托,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面向“新失业群体”开展旨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具体是:社会办学机构主要开展初级工、劳动预备制、外埠劳动力培训;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开展中级工培训;高级技工学校着重开展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培训。同时,鼓励广大用人企业开展针对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及岗位技能的内部短期培训。创造具有我市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扩大知名度,使我市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大幅提高。
第二,运用社区就业基地,开展家***服务培训。针对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失业人员,发挥社区就业与培训主渠道作用,就地就近开展技术含量较低的保姆、保洁、保绿、保安、物业管理与服务等社区家***服务培训。由社区调查本社区内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基本情况,制定相应培训项目,同时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联系,收集人力资源市场最新的就业信息,为本社区的新生劳动力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通过人性化的贴心服务,使更多的新生失业人员得到培训,掌握简单技术特长,寻找适合自己从事的就业的机会。
第三,建立人力资源召回制度。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要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开展“新失业群体”的职业介绍工作,同时,要及时了解及掌握企业用人之后反馈信息。时刻关注新生劳动力就业后的表现,对那些不能胜任或不适合本职工作的人员要实行召回制度。然后,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与培训,以提高其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打造我市的人力资源的品牌,提高新生失业人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广大失业人员的就业率。
第四,建立青年创业与就业培训机制。市***府要选择一部分有资质、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作为青年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创业援助行动。对青年创业者在创业方法、创业项目、创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策等方面给与全面培训。使其树立起科学的创业理念和思维,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去创业自救,从而降低青年的创业风险,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开展职业指导,转变择业观念
就业形势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人―人”系统
中***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宏观经济走势趋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出现了较困难的就业局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首先应认清、分析好当前的形势,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思路。开拓创新,方能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通过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根据国家***的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截至去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还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2008年的就业大***,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尽管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但毕竟受寒风侵袭亦难独善其身,企业用人非但不能增加,还有大幅萎缩的趋势,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供给的绝对量大于需求的绝对量,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
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涉及到***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府在实施高等教育扩招***策的时候,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等信息不能及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同台竞争和大量积压:二是学校尚未能根本转变办学理念,只顾教书,对就业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需要多少、分布地区和行业知之甚少,学生得不到完全充分的就业信息;三是社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不充分,提前的很少,要么集中招聘,要么临时搭台,致使大量就业合同集中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无法形成完整、明晰的信息流,使***府的决策、学校的教学、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技能准备无法一致起来,出现就业梗阻也是必然的。
第三,培养产品目标定位的偏差。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催生了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然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得以彻底转变,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预期没有变。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产品)仍然坚守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观念。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重新定位,即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合格技术人员。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专业、哪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你是公务员也好,是教师也好,是公司职员也好,都是合格的技术人员,只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这一点,仍然会出现许多毕业生由于身份意识障碍而出现无法就业。
第四,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之间的背离和不对称,一是学科的刚性约束与自主设置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决于其有社会影响的专业,尤其是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刚性特征十分明显,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专业老化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按照国家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而有的专业已是明显的边际专业,社会需求有限,培养的学生必然出现过剩;二是学科的趋同与同类型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导致相同专业学生供给过剩;三是高校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彻底从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开放性、启发式教学,真正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消除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的背离,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五,高等教育产品积压的累积效应,产品积压形成的累积效应将产生以下结果:一是缩减存量的压力很大;二是制度设计难度加大,需要两头兼顾;三是对在校生产生就业压力,出现就业焦虑:四是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若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家庭就会失去送子女上大学的热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五是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步伐的放缓,既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可供选择,就不再急于求成,对劳动力价格的谈判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如此一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出现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二、高校学生就业“人一人”系统概念的提出
在学校管理中有“人―物”系统,也有“人―人”系统,但主要是“人―人”系统。所谓“人―人”系统,就是用系统观点对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形成的规律。在学校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工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和发挥领导干部作用的一种综合效果。在此,我们借鉴学校管理心理学中“人―人”系统的观念,提出培养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培养。
(一)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构成及动态分析,由***1可见,“人―人”系统是由个体、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它们之间分别组成有层次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1)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指环境对人的要求和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例如,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学校由应试模式转为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领导、教职工为了适应社会这一外界环境的要求,采取改革措施,改变学校当前的教学状况。而广大学生,则应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逐步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发展趋向,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2、人际活动的互动关系。是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关系。例如,老师在参加学生班会活动、教研组备课活动、***小组学生活动、领导集体决策活动以及家长学校授课等群体性活动中,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甚至社会团体有关人员发生交往关系。人际活动的互动无形之中就编织成了一种信息资源“大网”,通过它可以高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指学校中每个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的同时,能够与老师形成默契的配合。同学能够更大的调动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听课效率极高,收获颇大,而老师则也会心
情愉快,上课的行为显得比较灵活而准确。反之,若老师与学生没有应有的默契,则会出现上课秩序混乱,则会因老师的情绪烦躁影响教学行为,如言语表达混乱、挂***不及时等情况出现。学生也会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继而会对专业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由于高校是个开放系统,学校中的人际作用不仅在校内进行,而且在校外进行。随着学校组织开放性的增强,校内外人员的相互作用的程度也明显提高,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念及方式会受到社会***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加强对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社会性,是指高校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如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包分配到现如今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引导,自谋职业,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应当积极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扶计划”等鼓励就业措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发挥“人―人”系统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概括、发现高校及高校成员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好、应用好这些特点,调动起“人―人”系统中一切积极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一)以社会需求为信号,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已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要尽早地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此情况下,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很少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步入大学的校门开始,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二)以学生成才为根本,鼓励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他们要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谋求谋生的岗位,因此大学生既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同时也要能够驾驭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有所学专业的背景,同时又会因与社会的互动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适时地给大学生进行一下专业指导、就业辅导,甚至是就业机会的提供,对大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具备的心态各不相同,针对他们的心态特点,大一可进行本专业的专业教育,使其明了专业的基本情况,大二进行社会就业形势的教育,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可进行就业技巧的教育,大四则是就业***策、就业心理的培训。因材施教,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分类指导的原则。可分为优势群体、劣势群体、困难群体,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力争让就业指导工作既具整体性,又具个体性。
(三)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保证,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始至终都生活在集体当中,集体中成员的言行对每一个成员的影响都很大。一个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挫折。他可能收到来自集体的鼓励,也可能从集体中一无所获。一个健康的集体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而这一切都要从学校的根本抓起,那就是教风、学风。有了良好的教风、学风,集体的作用就会增强,成员也会从中受益,他们会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而感到自豪,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就有了保证。前已述及,良好的身心会让自己的行动更果敢、更准确,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自然,更能够赢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