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贸易顺差;反补贴税;中美贸易关系
根据美国商务部2007年2月13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8,922.6美元,较2005年增长12%。其中,出口10,371.4亿元,增长6.6%。贸易逆差规模虽创5年来的新高,但增长率已从2011年的22.3%和2005年的17.9%下降为一位数。贸易逆差约占国内GDP的6.2%,较往年也有所下降。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数字,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幅为23.8%.其中,出口额为9,690.8亿美元,其增幅回落了1.2个百分点;进口额则达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了2.4个百分点(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了2,116.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分别增长24.8%、9.1%和30.4%)。
相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去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的局面是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人民币升值的反向效应、国际生产持续向中国转移、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变相资本内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基本面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基本格局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维持。仅从数字来看,中美双方出现了对比明显的贸易环境,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中美经贸关系实际上是互利双赢的,双方的利益分配大体是平衡的。 根据最新修正的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经济实现了3.3%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中居于领先位置。内需的旺盛出事经济充满活力,2006年美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14.5%,其中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为31.7%。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及国际市场能源及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提高,2006年美国能源进口规模达到1.85万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和墨西哥的进口增长率达到18.2%和16.6%。
美国和西方煤体普遍认为,美国贸易逆差再冲高是基于两个原因的,其一是2006年世界石油价格高涨。其二是美中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增长15.4%,达到2,325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为1,443亿美元),同样创下新高,美中的贸易逆差在美国全部逆差中占到了30%。事实上,与过去两年两位数的增长相比,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幅明显放缓。美国2006年对外贸易数字出炉后,创下对单一国家贸易逆差水平之最的对华贸易逆差已经招致美国国会议员和部分利益集团的不满,其国内各方开始对布什***府施压,要求对华采取更强硬的贸易***策,此前美在WTO对华发起涉及钢铁、木材及信息技术产品的反补贴申诉仅是一个开始,目前美国对华贸易***策已经超出单纯的经济范畴。更有甚者,近日参议院民主和共和***议员联合提出一份议案,要求撤消给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2007年以来已经有数个针对中国贸易和人民币升值的议案提交到了国会。这将对中美贸易的前景很不利。
2007年3月3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从今夏起对从中国进口的铜板(主要用于杂志)征收10.9%至23.5%的反补贴税。此举是对去年10月俄亥俄一家纸业制造商提出的补贴指控的回应。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此举表明美国***府23年来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使用反补贴税的贸易***策出现重大转变。这也是2007年2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2006年贸易状况以来首次针对中美巨大的贸易逆差所采取的巨大举措。中美间会否因此爆发贸易大战?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美国商务部面对巨大的国内压力做出的一个像样的案例予以回应。
中国商务部对美方的做法表示强烈抗议,而且应该会应诉。但在发达国家间,贸易争端的解决的确是通过此种途径的。此次摩擦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充当减压阀。反补贴税对中美贸易额的影响非常有限,但将有助于美国制造业对中国出口愈演愈烈的紧张气氛。 如果这能得以阻止美国会对所有从中国进口产品立法进行限制或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猛烈攻击,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在当前时点,反补贴税措施对于平 息美国公众和国会的情绪而言可能显得过于技术化,还不够有分量。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由于对美国出口的依赖性减弱,或许全球经济能够经受得住美国经济放缓带来的震荡。中国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似乎表明如果美国的需求减弱的话,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但IMF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正在减弱,而且,正如很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美国以外的工业的强劲需求也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弹性。此外美元贬值也将有助于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世界银行4月5日发表了《东亚经济半年报》,报告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将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监管层不必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其他经济过热的迹象感到过分担忧。
对中国而言,在过去多年的经验表明,美国的GDP增长对中国出口有教大的影响,大概美国GDP增长每下降1%,中国出口额会下降6.5%,但是有趣的是从去年初开始,这种相关性消失效。美国经济在逐步放缓,中国出口额却继续水涨船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向欧洲的出口开始加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向欧洲的出口开始加速;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虽从2005年7月开始有了7%的升值幅度,但是对所有货币的升值幅度只有3%左右,因此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基本没有升值;同时,在过去的18个月中,中国出口行业出现了比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在产品、技术、设计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努力,使得即使在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中国企业反而出现了边际利润提高的趋势。
虽然美国仍是中国的只要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国贸易对象的多元化,美国经济走势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同时,美国经济的走势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同时,美国经济的走势也将促使中国贸易对象多元化的发展。 就中国自身的顺差太高问题而言,如果开始严格控制出口,会使中国内出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引发通过紧缩,因而还是要在扩大进口方面做工作,也就是对中国紧缺的能源物资加大进口,但这需要中国加快理顺能源产品的定价机制。我们看到由于定价机制中的问题,中石油从国外进口石油的价格与国内的石油价格相比贵很多。 美国经济变化将直接影响两国贸易层面的需求变化,进而影响两国投资状况的变化,但目前,美国的经济基础和势力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去年经济增长保持3%以上,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数据,并非像美国自己所讲的衰退或减速。
虽然美国季度经济经济增长水平有较大的波动,但是其中不排除季节性因素、***治因素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 另有观点认为,其实美国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大,一方面是因为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美国高科技的创新发展决定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而中国处于市场经济、新经济的初级阶段,各行业都在经历积累、扩张。一个是质量型经济、一个是数量型经济,因此这个过程中,美国将获得更大的利益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美国是需求经济型,中国是共给经济型。
面对美国经济并没有实际的下滑,短期季度经济数据的波动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们应提防美国的经济战略和金融策略。 中国的出口与顺差问题更多需要从内部来改善,外部的影响是有的,但实质在于内部的给个效率与结果调整。虽然中美两国已经高度经济贸易一体化,但是两方贸易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障碍,中国已经在全球经历、贸易和投资中扮演仅次于美国的重要角色,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势必引发其他方面的冲突,只能是“零和博弈”、“两败具伤”。
何谦.拐点上的美国经济[N].经济观察报,2007-04-02.
王志浩.美征收反补贴税是个重大信号[N].经济观察报,2007-04-09.
胡涵钧.当代中美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学鸿.有关跨国公司与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探析 [J].社会科学动态,1999,(06).
王学鸿.论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对策意义[J].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01).
王学鸿.技术引进误区剖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2,(02).
王学鸿.蛙跳理论与技术引进[J].科学技术与经济,1991,(01).
王学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中美贸易论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贸易立法中美贸易
一、美国贸易立法的回顾
1、二战以前美国的贸易***策和立法
美国贸易***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贸易***策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这体现在美国国内众多的贸易立法及其发展演变上。美国早期的贸易立法基本上是围绕着关税***策来制定的。本世纪30年代对于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年代,遍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大萧条和贸易战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法》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一般关税水平,标志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高点。1934年美国出台了《对等贸易协议法》,它成为美国贸易***策史上的转折点。该法案旨在降低关税税率以及通过双边谈判和协定来降低对美国产品的歧视,以此扩大美国产品的海外市场,通过出口的增加带动美国经济走出萧条。该法案标志着通过协议进行关税减让的时代的开始。这种通过双边谈判和签署贸易协定来解决贸易争端和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作法在1946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之后扩展为多边主义。除了规定有关关税减让谈判的事宜,美国的贸易立法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减少贸易自由化对国内工业的严重冲击和负面影响,依法对因进口而造成的损害提供某种形式的帮助。美国根据国际国内经贸形势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修改和补充其贸易法规。
2、二战以来美国的贸易立法
(1)《1962年贸易扩大法案》
二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来自国外的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冲击了美国国内的部分工业。1962年,出于保护国内工业和减少竞争压力的考虑,美国出台了《贸易扩大法案》,推出“贸易调整援助计划”(TradeAdjustmentAssistanceProgram简称TAA),为受到冲击的行业的工人提供正常失业福利之外的的调整津贴、援助和再培训机会,以帮助他们转移至新兴的、更具竞争力的行业,对受到外国竞争威胁的公司提供技术援助、贷款和贷款保证以及税收优惠来减少产业调整中的损耗。TAA计划还授权美国总统对外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公平作法采取行动,这也就是1974年贸易法核心思想的前身。1962年贸易法规定,只有那些遭受“重大损害”并且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减让而导致进口增加的行业才可以援引该立法得到补偿。美国专门研究贸易***策的学者德尔塔在对反贴补和反倾销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说,由于1962年贸易法的授权条款和《贸易调整援助计划》将受益的标准订得很高,使受到冲击的部门和公司很难获准接受有关的补偿。
(2)1974年贸易补救法案的201条款和301条款
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一步步放松了进口补救的标准,更加满足了受冲击行业和公司的要求。1974年贸易法的201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第XIX条款即保障条款的对应条款,它规定对美国厂商因关税减让和进口激增而遭受的损害进行补偿,或者阻止这种损害的发生。该法案第一次授权私人企业可以就国外产业的非公平竞争行为直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上诉。如果达到预定的标准,ITC会向美国总统提出建议,总统则有权下令提供包括关税、配额或其它进口限制在内的临时性补偿措施。1974年贸易法将1962年法案中规定的“严重损害”的标准降低为仅仅要求证明进口是“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或者是严重损害威胁的重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这种损害也不必源于美国的关税减让。此外,TAA计划的标准也有所降低,这些法律规定的变化使得遭受进口冲击的工人、公司和行业组织更容易获得法定的调整援助。
301条款是美国向所谓“不公平贸易”进攻,迫使其它国家对美国开放国内市场的主要武器,1974年立法将301条款的有关权力由总统转至美国贸易代表(USTR)。后者在接到私人部门的投诉后,负责进行调查并向总统提出建议以便总统采取行动(征收额外关税或者实施其它进口限制),针对其它国家所谓“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贸易作法进行反击,以保证实现美国各项贸易协定项下的权利。这些由美国单方面定义的‘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贸易作法以及美国提出的贸易报复和制裁措施常常会招至贸易对方的谴责和批评。
(3)1979年有关反贴补和反倾销的贸易立法
东京回合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1979年《贸易协议法》,将美国在多边谈判中的承诺法律化。东京回合上所通过的关于贴补和反贴补以及反倾销的准则,要求对承诺遵守国家的产品反倾销案例进行“严重性损害”的调查。然而,这些多边的规定和标准在美国1979年的立法中得以放宽,比如该法案缩短了对所有的反贴补诉案的时间限制,并且将不公平贸易补偿法的执行责任由***部长转交给商业部部长。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反贴补及反倾销立法的实施和执行,为申诉的美国企业和公司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贸易补偿法标准的放松、规定调查时间的缩短和贸易***机制的强化,导致70年代以来美国不公平贸易诉讼案件的数量迅速增加。相对于保障条款和贸易调整计划而言,反倾销和反贴补立法成为各个工业部门寻求进口保护的“通常”的“第一选择”。
(4)80年代贸易立法及301条款的各种变形——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
进入80年代,美国进一步强化了贸易立法的301条款,以便更好地为美国的商业利益服务。1984年的《贸易和关税法案》要求美国贸易代表每年提供一份《全国贸易评估报告》,对重要的国外贸易障碍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该法案还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可以主动发起301条款的调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付贸易壁垒的打击力度。1988年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301条款要求美国贸易代表每年提交关于外国贸易壁垒的报告,列出所谓“重点国家”和“重点贸易作法”,并将此作为同其它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主要目标。它强调了美国的所谓的公平贸易规则,加强了对国外“不公平贸易”的进攻和报复性,是强化了的301条款,因而被称为“超级301条款”。
特别301条款作为301条款的另一发展,是用于加强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利益,促进国外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该条款特别创立了“观察国”、“重点观察国”和“重点国家”名单,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国家的***策威慑,促进美国维护其知识产权领域的利益。中国曾几次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为特别301条款的“重点观察国”和“重点国家”,并以法定调查和贸易制裁向中国***府施加压力。
(5)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案
1996年美国出台的旨在制裁古巴、伊朗和利比亚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轩然***,遭到世界其它国家的一致谴责和反对,就连美国的老朋友英国也站到了它的对立面。1996年6月4日,与古巴、伊朗和利比亚年贸易额为18亿美元的欧盟,正式就赫—伯法向美国提出抗议,就连被美国认为最保险的第26届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也谴责美国“执行损害其它国家的法律”。10月16日,欧盟把这个问题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后者警告美国不要采取单方面的措施。1996年11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37票对3票通过了反赫—伯法的决议。赫—伯法一出台就非议纷纷,结果克林顿***府不得不宣布推迟6个月生效,同年10月16日又决定将赫—伯法第三条推迟到1997年2月执行。美国还曾表示,达—马托法的实施也可以考虑灵活地进行。
二、美国贸易立法与对外贸易***策的演变
战后美国的贸易立法的演变过程集中体现了其贸易***策的发展变化,也是对国际***治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和竞争者的兴起是美国贸易***策的转变的根本性原因。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不仅表现在其对外贸易在世界总额中的份额下降,也反映在美国同其主要贸易对手的人均收入差距和技术水平的缩小上。70年代世界经济的“滞涨”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制造业,使得贸易问题异常突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浮动汇率制的实施,更增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和经济活动的风险,美元从1981年到1985年期间升值了40%以上。美国同期商品贸易逆差由2.8亿美元增至122.22亿美元。美元突然大幅度的升值是当时美国贸易差额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美国贸易***策的变化起到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相对实力的衰落和欧洲、日本的兴起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演变,冷战的结束更加速了这一趋势。冷战后的世界经济是以各国为争取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而进行日益激烈的经济和技术竞争为特征的。美日欧这三大经济集团为了加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和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参与到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贸易安排当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地位的上升也加剧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适应国际***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维护美国经济利益,美国不断地调整其外贸***策和贸易立法。
1、贸易***策范围的日益广泛,与其它国内经济***策的关联性增强
70年代以前,美国的贸易***策主要针对关税和较为明显的非关税措施(如数量限制)。随着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多边贸易谈判的成功进行,各国的关税水平大大降低,美国的贸易***策也从单一考虑关税措施逐渐扩展为包括***府采购、卫生和技术标准、***府补贴等相当广泛的领域。从行业***策来看,美国的贸易***策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近年来,美国的贸易***策也开始更多地针对计算机、半导体和通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存在的贸易问题和争端,加强***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贸易***策的触角也从制造业开始伸向服务贸易、有贸易关联性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对外直接投资。1984年通过的综合贸易法案号召不发达国家杜绝侵权和仿造行为,放宽对美国企业投资的限制,并将301条款的适用范围由商品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与投资问题,贸易***策范围的扩展在1988年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中反映得更为充分,它涉及国际金融***策、外国贿赂作法、技术竞争力、教育以及培训等诸多方面。这个法案的名称使用“综合”一词,其原因显而易见,加之该法案长达一千多页的文本,其***策范围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2、贸易***策基础观念由“自由贸易”转向“自由和公平贸易”,更强调对等观念
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国一直宣扬其追求“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立场。然而,70年代以来,美国自由贸易的目标却逐渐地被一种“自由和公平贸易”的论调所代替,1985年里根***府的“贸易***策行动计划”标志着美国***府由主张自由的多边贸易转向主张“自由的”和“公平的”贸易,其重点则是所谓公平贸易。7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美国人对自由贸易的看法及处理贸易关系的方法。美国人开始抱怨美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国家,要求贸易对手国单方面进行贸易减让以“摆平竞争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美国对所谓的国外“不公平贸易作法”越来越难以容忍,贸易当局开始积极行动。他们更多地利用态度强硬的双边谈判和单边的贸易制裁和威胁以迫使谈判对手作出让步。例如,日本和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60年代以来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美国认为,这些国际市场上的新的竞争者一方面十分积极地为其出口扩展创造条件,他们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却不愿意开放极其封闭的国内市场,亚洲国家不同于美国的商业做法和市场结构在美国看来更是无形的贸易障碍,严重阻碍了美国企业的进入。美国特别强调指出,这种所谓在其它国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免费搭车”的做法使得美国的生产厂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不公平贸易”论调同美国的对等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最早的“对等”观念(Re-ciprocity)出现在1934年的《对等贸易法案》中,它强调对等的关税减让即在双边贸易谈判中等幅的关税减让,并鼓励以经过谈判协商的同等的步伐来推进贸易自由化。然而,近年来美国国内不公平贸易论调的兴起扭曲了贸易对等原则。原来意指在具体贸易谈判中各方减让程度的对等性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整个市场状况的均衡方面。这种新的对等观念的产生将美国其国内的市场开放以及其程度完全建立在其它国家能否为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令其满意的市场准入的基础上。而且美国通常把双边贸易是否平衡作为美国是否享受公平的市场准入的判断尺码。3、贸易***策的重点由注重限制进口转变为加强***府在出口拓展方面的作用
美国传统的贸易管理是注重对进口贸易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国外进口商品的实施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保护国内的产业部门。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贸易***策的侧重点开始由进口管理转向加强对国外所谓不公平贸易作法的重视和对策研究,美国***府也开始更多地出面,更加积极地为美国公司的出口扫清障碍,打开封闭的国外市场。
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自愿出口限制计划”在80年代以后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由“自愿进口扩展计划”取而代之。很明显,后者的进攻目标转向打开对方紧闭的市场大门,美国这种贸易策略主要是用来对付外国所谓的“结构性贸易障碍”,抵消它们对美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它的1988年贸易法主要内容涉及放松出口管制贷款条件以帮助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府行***部门更积极地为出口创造良好条件、扩大“不公平”贸易做法的定义范围等等,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府及外交官员对涉外合同予以大力支持,多次通过美国驻外使馆建立的经援机构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他们还减少了对与安全有关的出口的控制,尤其是在高技术方面的出口管制。此外,美国***府机构还修改相应的财***规定,与进出口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一起为美国的出口提供优惠贷款。
4、美国贸易强硬化、法律保护主义和贸易立法治外法权主义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地依靠直接的行***手段来管理贸易事务,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并且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进攻姿态,美国单方面定义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其中的许多做法在关贸总协定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它还单方面决定贸易对手国是否存在不公平做法,在它认为必要时并不提交进行多边仲裁,而是要求对方同美国的贸易代表直接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被其贸易对手称为“侵略性的单边主义”(AggressiveUni-lateralis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贸易法的301条款及其各种变形,它们是美国“侵略性的单边主义”***策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遭受国外抨击和谴责的主要目标之一。超级和特别301条款的出台与实施使80年代美国反贴补税和反倾销税的征收迅速增加,严重损害了其它国家的贸易利益和出口产业。他们纷纷指责美国贸易***策和立法的变化,指出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表现,是“过程保护主义”或者“法律保护主义”。
美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以强大的***治经济实力为后盾,动辄抬出国内贸易立法,宣布对所谓国外不公平贸易做法进行单方面的报复和制裁,其实质是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治在贸易领域里的典型表现,美国这种贸易法的治外法权主义不仅违反了国际法的有关准则,也是对多边贸易体制基本原则的严重破坏。它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增加了贸易环境中人为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取得进展,而且美国的单边主义和301条款的滥用很容易激发各国之间的贸易大战,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作为美国“治外法权主义”典范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一出台就遭到了包括欧盟在内的各国一致的强烈反应和抨击。西方新闻机构评价说,美国可能是继德国的“***主义”、南非的“种族隔离”之后本世纪受谴责最多的国家。1996年,不仅联合国、美洲国家组织、欧盟、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等国际组织对美国的贸易沙文主义加以公开抨击,就连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另外两个成员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也加入了指责美国贸易做法的行列。在冷战之后的新经济形势下,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美国越来越难以行使其个人意志。美国的这两项法律只不过起到了一个稻草人的作用而已。
三、从美国贸易***策与立法的演变看中美贸易争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美国也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磨擦。近年来,两国在诸如纺织品贸易、市场准入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华最惠国待遇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都发生过纠纷。加深对美国贸易***策和立法的演变历程及其经济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关系和纠纷,为改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正确看待中美贸易争端
(1)中美市场准入争端
市场准入问题是中美贸易的本质问题,也是中国加入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对美国拓展出口意义重大。因此,美国近年来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打开中国市场,为美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对美国产品封闭市场,批评中国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中存在的许多“障碍”和“壁垒”,如繁琐和复杂的进口管理和许可证制度、进口限额管理的不公开、贸易管理和法规透明度不够等。此外,美国还指责中国对服务行业过度保护,特别是在美国特别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和会计师事务所、运输等领域中国的开放度太低。美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做文章,并频繁地向中国施加压力,充分体现了美国贸易***策及策略由追求竞赛规则的公平合理转为追求竞赛结果的对等性,由单纯限制进口转变为限制进口与积极扩大出口相结合,通过增加出口,改善贸易状况,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与美国的阻挠
我国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和自己的国情,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多边贸易体制,这是我国的一个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和开放市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进口关税水平大大降低。而美国无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以成熟发达国家市场开放标准和经贸管理的做法来要求中国,要求中国承担与自己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过高的义务和责任。美国还抬出其国内的贸易立法单方面给我国施加压力,以贸易制裁和报复主义的措施相威胁,力求迫使中国作出更多的开放和自由化的减让,扩大美国从中国发展中所获取的份额。
(3)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中美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屡有争端。早在1989年和1990年美国就根据美国特殊301条款,把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以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为由将中国列为特殊301条款“重点国家”之一,并以价值28亿美元的贸易制裁和对中国某些出口产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相威胁,要求中国与之签订旨在制止对计算机软件和音响制品的盗版行为的贸易协定。此后,美国又于1994年和1996年多次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做文章,并以高额的贸易制裁相威胁。美国的做法其实质是将知识产权同贸易利益、经济实力挂钩,利用贸易问题和贸易手段外交手段将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策和法规强加于其它国家,其实质是一种美国利益至上的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策。从表现上来看特殊301条款执行一套严格的程序,但是它的实际执行往往取决于美国当年的贸易状况和对因贸易伙伴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损害的美国利益进行的判断。对此,美国贸易代表有较大的自由裁定权。
2、采取正确的策略对付美国的贸易***策和贸易立法
(1)坚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策,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竞争力,这是提高我国的***治经济地位,加强同贸易对手谈判和协商中的力量,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只有经济强大了,外国才会以更加平等的态度来处理双边的经贸磨擦。
(2)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改善进口管理体制,增强贸易***策的透明度,促进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经贸管理和规则的学习,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管理模式,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和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做法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现,然而,对于危害我国基本经济利益和属于原则性和立场性的要求和做法我们要坚决顶住压力,维护我国基本的经济利益。
(3)争取早日加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利用多边机制的约束来抵制霸权主义的贸易,争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应得到的适当保护的权力和我国正当的经济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大势所趋,我国应积极利用多边机制来妥善解决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争端,更好地协调对外经贸关系。依靠多边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个别国家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制裁的泛滥。
中美贸易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不平衡;双边贸易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中美经贸中主要摩擦问题的出现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指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
根据中方统计,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转为对美顺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根据美方统计,从1983年开始美国出现逆差,2000年升至838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在该年首次超过日本,并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 381.3亿美元,据此估算,2007年全年顺差将突破2 500亿美元,冲高至2 600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从近年来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治浓度要远远大于经济,从而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仍将在纺织品进口设限、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经济等问题上。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首季,美国经济仅增长1.3%,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来预计的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5%,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资下降仍是导致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经济衰退或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并且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手段,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国国内***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策都是两***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会随着美国大选而呈周期性。 3.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全球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质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正如布热津斯基认为的“2015年美国将会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因此,美国不可能让一个日益壮大并可与之抗衡的敌人出现。因此,美国总是找出诸多借口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中国威胁论”,“鼓吹人民币升值”等,中美贸易摩擦也因此不可避免。
(二)中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外贸依存度过大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线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1978—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7%,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过了7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笔者还认识到,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伴 随着一些风险和问题。从中国一些产品对美国市场占有率来看,存在着过高的风险。如2005年,中国出口的玩具娃娃占美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88%,鞋类占64%,软面箱包、手提包占51%。可见,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这种关系下,一旦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2.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 3.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我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时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技巧。
三、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对策
1.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加入WTO以来,截至2007年1月虽然已有66个国家先后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套在许多中国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它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更广地参与和融入到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中去,而且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且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主要原因。 对中美双方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中国应在***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迫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根据古典***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贸易过程中各方均能获利,但中美双方却并非如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美国在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时设置诸多限制。显然,美国对华贸易的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我国***府应当制定相应的***策大力扶持、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使我国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和升级,降低同他国产生贸易摩擦的程度。
3.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对美国出口减少将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第二,中美贸易在双边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对称,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都占到中国出口额的1/5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 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应将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段,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4.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从中国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因此,会出现所谓的贸易纠纷,但这并不代表中美贸易状况恶化。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包括贸易冲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一条双赢之路,在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冲击,逐步消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正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美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众多的贸易摩擦,我们需要在思想上正视,在战略上重视,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以科学和符 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中美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刘佳.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宋泓.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几点不同解读[J].国际经济评论,2007,(4).
吴早.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原因与未来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6,(4).
中美贸易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不断出现。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反补贴”四个方面,而产生摩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如何看待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已成为影响未来几年中美经贸关系乃至两国外交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 论文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不平衡;双边贸易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中美经贸中主要摩擦问题的出现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指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 根据中方统计,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转为对美顺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根据美方统计,从1983年开始美国出现逆差,2000年升至838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在该年首次超过日本,并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 381.3亿美元,据此估算,2007年全年顺差将突破2 500亿美元,冲高至2 600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从近年来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治浓度要远远大于经济,从而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仍将在纺织品进口设限、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经济等问题上。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首季,美国经济仅增长1.3%,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来预计的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5%,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资下降仍是导致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经济衰退或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并且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手段,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国国内***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策都是两***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会随着美国大选而呈周期性。 3.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全球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质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正如布热津斯基认为的“2015年美国将会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因此,美国不可能让一个日益壮大并可与之抗衡的敌人出现。因此,美国总是找出诸多借口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中国威胁论”,“鼓吹人民币升值”等,中美贸易摩擦也 因此不可避免。 (二)中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外贸依存度过大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线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1978—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7%,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过了7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笔者还认识到,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和问题。从中国一些产品对美国市场占有率来看,存在着过高的风险。如2005年,中国出口的玩具娃娃占美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88%,鞋类占64%,软面箱包、手提包占51%。可见,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这种关系下,一旦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2.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 3.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我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时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技巧。 三、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对策 1.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加入WTO以来,截至2007年1月虽然已有66个国家先后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套在许多中国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它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更广地参与和融入到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中去,而且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且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主要原因。 对中美双方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中国应在***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迫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根据古典***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贸易过程中各方均能获利,但中美双方却并非如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美国在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时设置诸多限制。显然,美国对华贸易的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我国***府应当制定相应的***策大力扶持、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 发展的***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使我国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和升级,降低同他国产生贸易摩擦的程度。 3.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部分产 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对美国出口减少将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第二,中美贸易在双边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对称,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都占到中国出口额的1/5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 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应将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段,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4.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从中国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因此,会出现所谓的贸易纠纷,但这并不代表中美贸易状况恶化。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包括贸易冲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一条双赢之路,在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冲击,逐步消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正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美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众多的贸易摩擦,我们需要在思想上正视,在战略上重视,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中美贸易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不平衡;双边贸易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中美经贸中主要摩擦问题的出现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指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
根据中方统计,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转为对美顺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根据美方统计,从1983年开始美国出现逆差,2000年升至838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在该年首次超过日本,并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381.3亿美元,据此估算,2007年全年顺差将突破2500亿美元,冲高至2600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从近年来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治浓度要远远大于经济,从而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仍将在纺织品进口设限、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经济等问题上。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首季,美国经济仅增长1.3%,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来预计的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5%,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资下降仍是导致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经济衰退或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并且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手段,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国国内***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策都是两***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会随着美国大选而呈周期性。
3.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全球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质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正如布热津斯基认为的“2015年美国将会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因此,美国不可能让一个日益壮大并可与之抗衡的敌人出现。因此,美国总是找出诸多借口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中国”,“鼓吹人民币升值”等,中美贸易摩擦也因此不可避免。
(二)中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外贸依存度过大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线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1978—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7%,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过了7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笔者还认识到,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和问题。从中国一些产品对美国市场占有率来看,存在着过高的风险。如2005年,中国出口的玩具娃娃占美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88%,鞋类占64%,软面箱包、手提包占51%。可见,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这种关系下,一旦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2.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3.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我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时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技巧。
三、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对策
1.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加入WTO以来,截至2007年1月虽然已有66个国家先后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套在许多中国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它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更广地参与和融入到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中去,而且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且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主要原因。
对中美双方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中国应在***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迫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根据古典***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贸易过程中各方均能获利,但中美双方却并非如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美国在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时设置诸多限制。显然,美国对华贸易的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我国***府应当制定相应的***策大力扶持、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使我国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和升级,降低同他国产生贸易摩擦的程度。
3.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对美国出口减少将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第二,中美贸易在双边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对称,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都占到中国出口额的1/5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
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应将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段,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4.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从中国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因此,会出现所谓的贸易纠纷,但这并不代表中美贸易状况恶化。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包括贸易冲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一条双赢之路,在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冲击,逐步消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正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美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众多的贸易摩擦,我们需要在思想上正视,在战略上重视,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美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刘佳.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3]宋泓.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几点不同解读[J].国际经济评论,2007,(4).
[4]吴早.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原因与未来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6,(4).
中美贸易论文第6篇
1.引力模型的构建在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中,庄丽娟、姜元武和刘娜(2007)在分析影响广东农产品出口的因素时考虑了人均GDP、距离以及区域贸易制度安排等,将引力模型做了进一步扩展。鉴于此,本文也构建了引力模型扩展式,将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家经济规模和碳排放值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引力模型中,得到以下的计量模型。其中,lnEXPijt表示国家i对国家j在第t时期的农产品出口额的自然对数值;α1为常数项,βn(n=1,2…6)表示未知的回归参数;εij随机误差项假设等于0;lnGDPit和lnGDPjt分别表示国家i和国家j在第t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值;lnSAGijt表示国家i和国家j在第t时期的人均收入差值的绝对值的自然对数值;lnD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离的自然对数值;SGMijt表示国家i和国家j在第t时期的经济规模的相对差异;lnCit则表示国家i在t时期的碳排放量的对数值。
2.数据来源说明与处理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UN-COMTRADE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等,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的数据年限为1994—2012年。①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P。在本文中,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包括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以及中美农产品出口总额,单位为亿美元。由于碳排放对初级农产品的影响最大,所以本文研究的农产品主要为HS海关编码商品分类中的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和第二类植物产品。②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于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潜在的需求。本文假定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供给能力越强,出口值就越大;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需求能力越强,进口值就越大。本文采用的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单位为亿美元。③人均收入差值的绝对值———SAG。SAG表示两国之间人均收入差值的绝对值,反映出两国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SAG值越大,表示两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越大,因此两国之间更倾向于产业间贸易;SAG值越小,表示两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越小,因此两国之间更倾向于产业内贸易。本文SAG的单位用美元表示。④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D。本文假定贸易双方之间的地理距离越大,贸易成本就越大,贸易量就会越小;反之,地理距离越小,贸易成本就越小,贸易量就越大。本文用中国北京到美国华盛顿的直线距离表示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单位为公里,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距离D将不出现在模型里面。其中,C表示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Si表示能源i的消耗量,单位为万吨标准煤;Fi表示单位能源i的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数据参考林伯强和刘希颖(2007)对原油、原煤、天然气每单位消耗量产生的碳排放量的计算,三者的数据分别为0.5854万吨碳/万吨标准煤、0.7476万吨碳/万吨标准煤和0.4479万吨碳/万吨标准煤。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构建了三个引力模型分别为影响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影响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和影响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引力模型,采用了1994-2012年的年度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
1.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模型1———影响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模型2———影响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模型3———影响中美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的引力模型:通过检验排除存在单位根和异方差,实证结果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都是显著的,拟合优度都超过了0.97,能较好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化,D-W检验的结果都非常接近2,模型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中美贸易论文第7篇
〔关键词〕美国贸易立法中美贸易
一、美国贸易立法的回顾
1、二战以前美国的贸易***策和立法
美国贸易***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贸易***策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这体现在美国国内众多的贸易立法及其发展演变上。美国早期的贸易立法基本上是围绕着关税***策来制定的。本世纪30年代对于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年代,遍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大萧条和贸易战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法》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一般关税水平,标志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高点。1934年美国出台了《对等贸易协议法》,它成为美国贸易***策史上的转折点。该法案旨在降低关税税率以及通过双边谈判和协定来降低对美国产品的歧视,以此扩大美国产品的海外市场,通过出口的增加带动美国经济走出萧条。该法案标志着通过协议进行关税减让的时代的开始。这种通过双边谈判和签署贸易协定来解决贸易争端和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作法在1946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之后扩展为多边主义。除了规定有关关税减让谈判的事宜,美国的贸易立法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减少贸易自由化对国内工业的严重冲击和负面影响,依法对因进口而造成的损害提供某种形式的帮助。美国根据国际国内经贸形势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修改和补充其贸易法规。
2、二战以来美国的贸易立法
(1)《1962年贸易扩大法案》
二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来自国外的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冲击了美国国内的部分工业。1962年,出于保护国内工业和减少竞争压力的考虑,美国出台了《贸易扩大法案》,推出“贸易调整援助计划”(TradeAdjustmentAssistanceProgram简称TAA),为受到冲击的行业的工人提供正常失业福利之外的的调整津贴、援助和再培训机会,以帮助他们转移至新兴的、更具竞争力的行业,对受到外国竞争威胁的公司提供技术援助、贷款和贷款保证以及税收优惠来减少产业调整中的损耗。TAA计划还授权美国总统对外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公平作法采取行动,这也就是1974年贸易法核心思想的前身。1962年贸易法规定,只有那些遭受“重大损害”并且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减让而导致进口增加的行业才可以援引该立法得到补偿。美国专门研究贸易***策的学者德尔塔在对反贴补和反倾销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说,由于1962年贸易法的授权条款和《贸易调整援助计划》将受益的标准订得很高,使受到冲击的部门和公司很难获准接受有关的补偿。
(2)1974年贸易补救法案的201条款和301条款
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一步步放松了进口补救的标准,更加满足了受冲击行业和公司的要求。1974年贸易法的201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第XIX条款即保障条款的对应条款,它规定对美国厂商因关税减让和进口激增而遭受的损害进行补偿,或者阻止这种损害的发生。该法案第一次授权私人企业可以就国外产业的非公平竞争行为直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上诉。如果达到预定的标准,ITC会向美国总统提出建议,总统则有权下令提供包括关税、配额或其它进口限制在内的临时性补偿措施。1974年贸易法将1962年法案中规定的“严重损害”的标准降低为仅仅要求证明进口是“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或者是严重损害威胁的重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这种损害也不必源于美国的关税减让。此外,TAA计划的标准也有所降低,这些法律规定的变化使得遭受进口冲击的工人、公司和行业组织更容易获得法定的调整援助。
301条款是美国向所谓“不公平贸易”进攻,迫使其它国家对美国开放国内市场的主要武器,1974年立法将301条款的有关权力由总统转至美国贸易代表(USTR)。后者在接到私人部门的投诉后,负责进行调查并向总统提出建议以便总统采取行动(征收额外关税或者实施其它进口限制),针对其它国家所谓“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贸易作法进行反击,以保证实现美国各项贸易协定项下的权利。这些由美国单方面定义的‘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贸易作法以及美国提出的贸易报复和制裁措施常常会招至贸易对方的谴责和批评。
(3)1979年有关反贴补和反倾销的贸易立法
东京回合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1979年《贸易协议法》,将美国在多边谈判中的承诺法律化。东京回合上所通过的关于贴补和反贴补以及反倾销的准则,要求对承诺遵守国家的产品反倾销案例进行“严重性损害”的调查。然而,这些多边的规定和标准在美国1979年的立法中得以放宽,比如该法案缩短了对所有的反贴补诉案的时间限制,并且将不公平贸易补偿法的执行责任由***部长转交给商业部部长。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反贴补及反倾销立法的实施和执行,为申诉的美国企业和公司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贸易补偿法标准的放松、规定调查时间的缩短和贸易***机制的强化,导致70年代以来美国不公平贸易诉讼案件的数量迅速增加。相对于保障条款和贸易调整计划而言,反倾销和反贴补立法成为各个工业部门寻求进口保护的“通常”的“第一选择”。
(4)80年代贸易立法及301条款的各种变形——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
进入80年代,美国进一步强化了贸易立法的301条款,以便更好地为美国的商业利益服务。1984年的《贸易和关税法案》要求美国贸易代表每年提供一份《全国贸易评估报告》,对重要的国外贸易障碍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该法案还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可以主动发起301条款的调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付贸易壁垒的打击力度。1988年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301条款要求美国贸易代表每年提交关于外国贸易壁垒的报告,列出所谓“重点国家”和“重点贸易作法”,并将此作为同其它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主要目标。它强调了美国的所谓的公平贸易规则,加强了对国外“不公平贸易”的进攻和报复性,是强化了的301条款,因而被称为“超级301条款”。
特别301条款作为301条款的另一发展,是用于加强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利益,促进国外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该条款特别创立了“观察国”、“重点观察国”和“重点国家”名单,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国家的***策威慑,促进美国维护其知识产权领域的利益。中国曾几次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为特别301条款的“重点观察国”和“重点国家”,并以法定调查和贸易制裁向中国***府施加压力。
(5)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案
1996年美国出台的旨在制裁古巴、伊朗和利比亚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轩然***,遭到世界其它国家的一致谴责和反对,就连美国的老朋友英国也站到了它的对立面。1996年6月4日,与古巴、伊朗和利比亚年贸易额为18亿美元的欧盟,正式就赫—伯法向美国提出抗议,就连被美国认为最保险的第26届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也谴责美国“执行损害其它国家的法律”。10月16日,欧盟把这个问题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后者警告美国不要采取单方面的措施。1996年11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37票对3票通过了反赫—伯法的决议。赫—伯法一出台就非议纷纷,结果克林顿***府不得不宣布推迟6个月生效,同年10月16日又决定将赫—伯法第三条推迟到1997年2月执行。美国还曾表示,达—马托法的实施也可以考虑灵活地进行。
二、美国贸易立法与对外贸易***策的演变
战后美国的贸易立法的演变过程集中体现了其贸易***策的发展变化,也是对国际***治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和竞争者的兴起是美国贸易***策的转变的根本性原因。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不仅表现在其对外贸易在世界总额中的份额下降,也反映在美国同其主要贸易对手的人均收入差距和技术水平的缩小上。70年代世界经济的“滞涨”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制造业,使得贸易问题异常突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浮动汇率制的实施,更增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和经济活动的风险,美元从1981年到1985年期间升值了40%以上。美国同期商品贸易逆差由2.8亿美元增至122.22亿美元。美元突然大幅度的升值是当时美国贸易差额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美国贸易***策的变化起到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相对实力的衰落和欧洲、日本的兴起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演变,冷战的结束更加速了这一趋势。冷战后的世界经济是以各国为争取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而进行日益激烈的经济和技术竞争为特征的。美日欧这三大经济集团为了加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和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参与到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贸易安排当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地位的上升也加剧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适应国际***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维护美国经济利益,美国不断地调整其外贸***策和贸易立法。
1、贸易***策范围的日益广泛,与其它国内经济***策的关联性增强
70年代以前,美国的贸易***策主要针对关税和较为明显的非关税措施(如数量限制)。随着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多边贸易谈判的成功进行,各国的关税水平大大降低,美国的贸易***策也从单一考虑关税措施逐渐扩展为包括***府采购、卫生和技术标准、***府补贴等相当广泛的领域。从行业***策来看,美国的贸易***策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近年来,美国的贸易***策也开始更多地针对计算机、半导体和通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存在的贸易问题和争端,加强***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贸易***策的触角也从制造业开始伸向服务贸易、有贸易关联性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对外直接投资。1984年通过的综合贸易法案号召不发达国家杜绝侵权和仿造行为,放宽对美国企业投资的限制,并将301条款的适用范围由商品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与投资问题,贸易***策范围的扩展在1988年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中反映得更为充分,它涉及国际金融***策、外国贿赂作法、技术竞争力、教育以及培训等诸多方面。这个法案的名称使用“综合”一词,其原因显而易见,加之该法案长达一千多页的文本,其***策范围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2、贸易***策基础观念由“自由贸易”转向“自由和公平贸易”,更强调对等观念
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国一直宣扬其追求“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立场。然而,70年代以来,美国自由贸易的目标却逐渐地被一种“自由和公平贸易”的论调所代替,1985年里根***府的“贸易***策行动计划”标志着美国***府由主张自由的多边贸易转向主张“自由的”和“公平的”贸易,其重点则是所谓公平贸易。7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美国人对自由贸易的看法及处理贸易关系的方法。美国人开始抱怨美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国家,要求贸易对手国单方面进行贸易减让以“摆平竞争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美国对所谓的国外“不公平贸易作法”越来越难以容忍,贸易当局开始积极行动。他们更多地利用态度强硬的双边谈判和单边的贸易制裁和威胁以迫使谈判对手作出让步。例如,日本和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60年代以来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美国认为,这些国际市场上的新的竞争者一方面十分积极地为其出口扩展创造条件,他们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却不愿意开放极其封闭的国内市场,亚洲国家不同于美国的商业做法和市场结构在美国看来更是无形的贸易障碍,严重阻碍了美国企业的进入。美国特别强调指出,这种所谓在其它国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免费搭车”的做法使得美国的生产厂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不公平贸易”论调同美国的对等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最早的“对等”观念(Re-ciprocity)出现在1934年的《对等贸易法案》中,它强调对等的关税减让即在双边贸易谈判中等幅的关税减让,并鼓励以经过谈判协商的同等的步伐来推进贸易自由化。然而,近年来美国国内不公平贸易论调的兴起扭曲了贸易对等原则。原来意指在具体贸易谈判中各方减让程度的对等性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整个市场状况的均衡方面。这种新的对等观念的产生将美国其国内的市场开放以及其程度完全建立在其它国家能否为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令其满意的市场准入的基础上。而且美国通常把双边贸易是否平衡作为美国是否享受公平的市场准入的判断尺码。、贸易***策的重点由注重限制进口转变为加强***府在出口拓展方面的作用
美国传统的贸易管理是注重对进口贸易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国外进口商品的实施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保护国内的产业部门。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贸易***策的侧重点开始由进口管理转向加强对国外所谓不公平贸易作法的重视和对策研究,美国***府也开始更多地出面,更加积极地为美国公司的出口扫清障碍,打开封闭的国外市场。
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自愿出口限制计划”在80年代以后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由“自愿进口扩展计划”取而代之。很明显,后者的进攻目标转向打开对方紧闭的市场大门,美国这种贸易策略主要是用来对付外国所谓的“结构性贸易障碍”,抵消它们对美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它的1988年贸易法主要内容涉及放松出口管制贷款条件以帮助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府行***部门更积极地为出口创造良好条件、扩大“不公平”贸易做法的定义范围等等,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府及外交官员对涉外合同予以大力支持,多次通过美国驻外使馆建立的经援机构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他们还减少了对与安全有关的出口的控制,尤其是在高技术方面的出口管制。此外,美国***府机构还修改相应的财***规定,与进出口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一起为美国的出口提供优惠贷款。
4、美国贸易强硬化、法律保护主义和贸易立法治外法权主义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地依靠直接的行***手段来管理贸易事务,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并且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进攻姿态,美国单方面定义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其中的许多做法在关贸总协定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它还单方面决定贸易对手国是否存在不公平做法,在它认为必要时并不提交进行多边仲裁,而是要求对方同美国的贸易代表直接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被其贸易对手称为“侵略性的单边主义”(AggressiveUni-lateralis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贸易法的301条款及其各种变形,它们是美国“侵略性的单边主义”***策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遭受国外抨击和谴责的主要目标之一。超级和特别301条款的出台与实施使80年代美国反贴补税和反倾销税的征收迅速增加,严重损害了其它国家的贸易利益和出口产业。他们纷纷指责美国贸易***策和立法的变化,指出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表现,是“过程保护主义”或者“法律保护主义”。
美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以强大的***治经济实力为后盾,动辄抬出国内贸易立法,宣布对所谓国外不公平贸易做法进行单方面的报复和制裁,其实质是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治在贸易领域里的典型表现,美国这种贸易法的治外法权主义不仅违反了国际法的有关准则,也是对多边贸易体制基本原则的严重破坏。它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增加了贸易环境中人为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取得进展,而且美国的单边主义和301条款的滥用很容易激发各国之间的贸易大战,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作为美国“治外法权主义”典范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一出台就遭到了包括欧盟在内的各国一致的强烈反应和抨击。西方新闻机构评价说,美国可能是继德国的“***主义”、南非的“种族隔离”之后本世纪受谴责最多的国家。1996年,不仅联合国、美洲国家组织、欧盟、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等国际组织对美国的贸易沙文主义加以公开抨击,就连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另外两个成员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也加入了指责美国贸易做法的行列。在冷战之后的新经济形势下,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美国越来越难以行使其个人意志。美国的这两项法律只不过起到了一个稻草人的作用而已。
三、从美国贸易***策与立法的演变看中美贸易争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美国也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磨擦。近年来,两国在诸如纺织品贸易、市场准入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华最惠国待遇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都发生过纠纷。加深对美国贸易***策和立法的演变历程及其经济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关系和纠纷,为改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正确看待中美贸易争端
(1)中美市场准入争端
市场准入问题是中美贸易的本质问题,也是中国加入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对美国拓展出口意义重大。因此,美国近年来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打开中国市场,为美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对美国产品封闭市场,批评中国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中存在的许多“障碍”和“壁垒”,如繁琐和复杂的进口管理和许可证制度、进口限额管理的不公开、贸易管理和法规透明度不够等。此外,美国还指责中国对服务行业过度保护,特别是在美国特别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和会计师事务所、运输等领域中国的开放度太低。美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做文章,并频繁地向中国施加压力,充分体现了美国贸易***策及策略由追求竞赛规则的公平合理转为追求竞赛结果的对等性,由单纯限制进口转变为限制进口与积极扩大出口相结合,通过增加出口,改善贸易状况,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与美国的阻挠
我国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和自己的国情,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多边贸易体制,这是我国的一个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和开放市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进口关税水平大大降低。而美国无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以成熟发达国家市场开放标准和经贸管理的做法来要求中国,要求中国承担与自己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过高的义务和责任。美国还抬出其国内的贸易立法单方面给我国施加压力,以贸易制裁和报复主义的措施相威胁,力求迫使中国作出更多的开放和自由化的减让,扩大美国从中国发展中所获取的份额。
(3)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中美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屡有争端。早在1989年和1990年美国就根据美国特殊301条款,把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以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为由将中国列为特殊301条款“重点国家”之一,并以价值28亿美元的贸易制裁和对中国某些出口产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相威胁,要求中国与之签订旨在制止对计算机软件和音响制品的盗版行为的贸易协定。此后,美国又于1994年和1996年多次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做文章,并以高额的贸易制裁相威胁。美国的做法其实质是将知识产权同贸易利益、经济实力挂钩,利用贸易问题和贸易手段外交手段将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策和法规强加于其它国家,其实质是一种美国利益至上的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策。从表现上来看特殊301条款执行一套严格的程序,但是它的实际执行往往取决于美国当年的贸易状况和对因贸易伙伴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损害的美国利益进行的判断。对此,美国贸易代表有较大的自由裁定权。
2、采取正确的策略对付美国的贸易***策和贸易立法
(1)坚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策,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竞争力,这是提高我国的***治经济地位,加强同贸易对手谈判和协商中的力量,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只有经济强大了,外国才会以更加平等的态度来处理双边的经贸磨擦。
(2)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改善进口管理体制,增强贸易***策的透明度,促进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经贸管理和规则的学习,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管理模式,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和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做法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现,然而,对于危害我国基本经济利益和属于原则性和立场性的要求和做法我们要坚决顶住压力,维护我国基本的经济利益。
(3)争取早日加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利用多边机制的约束来抵制霸权主义的贸易,争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应得到的适当保护的权力和我国正当的经济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大势所趋,我国应积极利用多边机制来妥善解决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争端,更好地协调对外经贸关系。依靠多边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个别国家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制裁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