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论文模板

消费主义论文例1

中***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49-02

一、问题提出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强调。一时间文化成为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追求精神的享受,更加注重陶冶情操。但文化消费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休闲时间、消费能力等,文化消费对某些人来说仍只是一种奢侈品。如何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解读文化消费

所谓文化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享受,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消费文化消费品的过程[1]。它的产生是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活动的进行而进行的,起初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追求的是生理需要的满足,但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也会获得满足感、幸福感等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其中也包含了精神享受的成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劳动之余逐渐有了闲暇时间和购买能力来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原本只有少数富人才有能力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渐被普通人所接触。由此可见,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基础和前提的更高层次的消费,如果说物质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那么文化消费的宗旨就是满足人类希望更好的生活的享受和发展性需要[2]。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对消费的讨论一般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马克思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意义[3]。马克思对“自由时间”、“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等与消费有关的概念的深层论述,为后来学者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关于自由时间,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论述的,“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4]他说:“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5]节约劳动时间就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更多产品,这样人们才有自由时间去消费去享受。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其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同人相异化。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这种异化就表现为劳动者对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他们过度追求商品,被自己生产的商品所奴役。在资本家眼中,“需求与货品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连接,都不是自我发展辩证中的一环,而是算计与剥削的产物”[6]。

马克思还全面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在这里,人们进行商品交换表面上看是物与物之间的平等直接交换,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交换,是商品背后所隐藏的不同劳动行为之间的交换。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7]。“商品拜物教”所反映出来的消费文化,意味着消费者个人批判质疑能力的萎缩,他们成了商品的奴隶,抑制了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从马克思在他经典著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们要想很好地进行文化消费,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自由时间,还需要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不仅包括经济能力,更包括选择、欣赏、审美能力。对于文化商品,我们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让它们真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不是成为它们的奴隶,失去作为人的主体地位。

三、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文化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文化消费蓬勃发展的局面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是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的文化消费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细看我国的文化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文化消费水平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文化消费因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呈现出消费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首先,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地区,文化消费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次,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发展不平衡。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像杂志之类的文化消费则很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更为实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但这仅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中有所体现;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和西部山区,文化消费才刚起步,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种奢侈消费。

2.消费动机更多寻求感官满足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社会压力之外的闲暇时光,人们追求轻松愉快的娱乐生活是理所当然的,领略文化消费中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缓解压力追求生活的重要内容[8]。然而由于人们的文化修养不同,有些人在他们的文化消费中,更多寻求的是一种感官的满足,更加热衷于黄色与暴力等不良消费产品带来的刺激和体验,而不是追求个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3.文化消费市场亟待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商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作出来的,但其中也充斥着部分低俗、暴力、封建迷信等方面的文化产品。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润,文化产品的有些生产者和销售者们已经无暇顾及相关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他们迎合部分人低俗的审美需求,制造或销售违法的文化产品,扰乱了正常而健康的文化消费市场。

四、建议与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个人更好更全面地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让人们真正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感受文化之美。

1.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高,则家庭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层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就会越大。通过一系列***策不断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让人们有经济能力进行文化消费。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低收入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在农村,要给农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有助于改善他们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2.倡导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文化产品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在全社会倡导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引导人们对宣传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进行消费,对那些鼓吹好逸恶劳、骄奢***逸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产品坚决抵制。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有益于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作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

3.完善关于文化消费的法规,为文化市场的监管提供依据

不断完善文化消费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仅有法制的监管还不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文化产品的供应者要有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提供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产品。公民也要有自律精神,对不良的文化产品做到坚决抵制,多欣赏和消费优秀的文化产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相信在***和***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人民将会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洪海,薛华.我国文化消费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4):147-148.

[2]车放.新时期我国文化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蒋建国.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当代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31-3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219.

[6]DonSlate.消费文化与现代性[M].林佑圣,叶钦怡,译.北京: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189.

消费主义论文例2

二、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的特点

在西方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现代陶艺,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传入我国。在最初的传播中,由于中国经济水平较低,这一建立在消费主义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陶瓷艺术新形式还无法获取我国民众的认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主义开始在城市中的一批社会精英阶层,包括富裕的工商业者和白领中盛行,现代陶艺也在发展中不断添加符合这部分人群的思想观念(如时尚、自由、休闲、健康、活力等)的意识符号,从而充分地反映出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城市新兴阶层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习尚。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特点:符号化、生活化和多元化。从符号化来看,中国现代陶艺与人们的真实消费需求并不完全相符,其中的许多消费者并不能理解现代陶艺所包含的艺术层面以及工艺层面的内涵,他们所注重的是身份符号元素,即陶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文化以及审美标准和形式语言以一种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种符号化则与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消费者实际是在进行身份消费。在符号化特点下,任何一种符号都能够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以达到符合其特定消费人群的身份需求,如中国现代陶艺家最惯常的做法之一是将传统民间文化符号按照时尚流行理念进行解构和重构,从而将目标消费人群从乡村转向城市中上阶层。从生活化来看,中国现代陶艺在最初形成时,往往将自身置于较高的位置,盲目模仿西方,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所迎合的生活方式实际是西方的,因而脱离了中国民众实际生活。而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现代陶艺家逐渐将其关注目光从国外转向国内,注重契合发展中的中国民众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明显的生活化潮流,也促使生活陶艺这一中国现代陶艺中的分支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生活化并非对应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而是城市中上阶层的生活方式,以与体面的、优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面貌传递时尚信息,借以吸引城市新兴阶层的关注,促发其消费认同感。从多元化来看,尽管中国现代陶艺的目标消费人群主要为城市中上阶层,但其所面对的消费人群依然是非常庞杂的,存在着身份、职业、地区、收入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消费人群差异化的现状促使中国现代陶艺在视觉表现语言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整体形成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的格局。在消费主义背景下,中国现代陶艺所形成的符号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鲜明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并非孤立存在。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中国现代陶艺逐渐摆脱了其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叛逆的激进倾向,转而以一种发展和融合的眼光谋求发展,在促进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化、推动其迅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消费扭曲与中国现代陶艺的重塑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现代陶艺作为消费品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反映着当代中国民众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必须指出的是,当消费主义过度扩张之时,消费的意义也被严重扭曲,从而直接导致现代陶艺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而这些不良倾向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现代陶艺的形象,因而,重塑现代陶艺形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现代陶艺家的重要使命与责任。礼品化是消费主义背景下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不良倾向之一。中国现代陶艺因其时尚性和流行性而日益成为民众用以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这导致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展示出追求奢侈、奇异甚至低级趣味的倾向。礼品化严重扭曲了消费目的,使部分现代陶艺作品成为送礼者与被送礼者炫耀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资本。而在礼品化倾向之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实际艺术与工艺价值被忽略,创作者的职称、荣誉、地位反而成为价值所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直接导致了部分现代陶艺家盲目过度地追求自我包装和作品包装,过度包装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另一不良倾向之一。过度包装是消费主义观念在中国现代陶艺追求商品附加值过程中的极端表现,无论是对陶艺家还是对陶艺作品的华丽包装,都是过度追求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扭曲心态的体现,极具功利性,反映了一种庸俗化的消费观和生活态度。除此之外,消费主义的极端化还助长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不良倾向,如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相互模仿和攀比,严重削弱了原创性;时尚化和流行化使现代陶艺的艺术生命缩短,加速了更新换代;消费享乐主义还阻碍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大众化,使得小部分人群消耗了绝大多数陶艺作品等等。这一切由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倾向,虽然不能代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主流,但不加以重塑和调整,势必影响到中国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所谓中国现代陶艺的重塑,意指中国现代陶艺由功利性向伦理主义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伦理境界是中国现代陶艺的最高境界,高于功利境界和艺术境界,而消费主义使中国现代陶艺出现了既背离艺术境界,也背离伦理境界的迹象。从伦理观上来看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陶艺家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与资源问题,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念,陶艺家的创作眼界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人群,特别是富裕人群,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伦理意识。当然,这种社会伦理意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赖陶艺家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将消费主义观念限制在在较为理性的限度之内,并由功利主义向伦理主义转变。当前,绿色消费的概念开始反映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当中,并逐渐深入陶艺家人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绿色消费的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化和适度性的理性消费方式,它使中国现代陶艺作品不再因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而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在绿色消费理念下,中国现代陶艺可以采取许多手段与策略,如采用更为环保的材料、杜绝过度包装、风格朴素简约等等,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消费主义论文例3

当前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我国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和类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印象中,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生活消费为主,消费领域集中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自然性消费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富裕,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态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大学生手持高级手机,身穿高级服装,出入高级饭馆,进行短期旅游,个别学生在校外租赁公寓居住,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汽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越来越多,甚至在大学生中已出现“卡奴”现象,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产生危害。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已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规模上急剧的扩张,在消费水平上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总金额也不断地上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也日趋分层化,层次之间的差异在持续扩大。

正如弗洛姆说:“消费异化一方面加强了接受型心理倾向,窒息人仅存的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消费当做目的,因此总是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在他自己国家里和更贫困的国家里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欲望一旦扩张文秘站:就会滋生浪费甚至罪恶。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引发的偷盗、抢劫等非法谋利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打工,虽然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但是它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更是令社会各界担心。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理集中性,导致个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对周围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果,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模仿它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向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争议。由此,大量的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以期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本研究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思想***治教育在大学生消费观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支持。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消费观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1)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李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张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当前对消费文化观念进行革新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谦在《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上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消费方式和成材目标相脱离。这些研究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消费观的总体发展趋势。

(2)关于消费观核心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观。廖菲菲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中提出,可持续性消费的实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划分出内涵并建立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群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干预,建立起系统的、可持续性消费观念的、从理论教学到习惯培养再到保障机制的体系。凌云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伦理》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的消费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就可持续性消费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进行指导。在他的提议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研究包括内涵、基本原则等。孙艺文在《消费伦理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功能需求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对生产领域中的消费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为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生产领域中重视消费伦理的作用,提倡重视理性消费思想。

(3)关于当前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状况和特点的研究。张兴桥在《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中,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当前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其中,消费异化是问题的核心。在文章中,他试***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规范当代消费观念的道路。这些研究从前端科研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对消费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社会消费存在的消费异化等主要行为问题和消费伦理等思想问题。陈力在《消费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中提出,给大学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消费享乐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价值虚无主义的出现、人的主体性的弱化。

.......................

2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概述

消费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蔓延并形成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培育是国家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一方面是对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

形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现实对消费主义研究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同时对理论进行总结,对需要将进行明确,通过先进思想的指导实现培育。 2.1 基本概念

2.1.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为理论核心,有一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在现代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调节消费者行为、思想、情绪、愿望及相应的实践行为的总称。

消费主义按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并认为消费主义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消费,这种无形的意象不断被制造出来,人就陷入这种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之中。也就是说,人们所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符号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无休止、无顾忌的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耗,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形成“消费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忽视精神消费的提升;重视商品的“名牌”效应,忽视其使用价值效应。其中典型的消费行为如:时尚攀比性消费行为,奢侈浪费性消费行为等。因而其具有欲望性、符号性、炫耀性、虚假性、异化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定义及内涵,诸多学者的看法相对一致。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进行消费行为时对消费价值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也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大学生在对消费关系进行价值判断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观。

..........................

2.2 理论与现实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任何生物有机体,为了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活动,都要摄取营养物,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及社会活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单独同自然进行奋争。因此,人们的活动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即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或称需要结构,其中包括四个环节,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一般需要或称经济需要、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即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一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由于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直接需要”。

而社会需要的内涵要复杂一些,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与活动的需要。

经济需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但将其单列主要是指商品经济、尤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货币的需要。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的才能的需要和作为个体享用人类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需要也具有物质性,都要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来实现。

2.2.2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阐释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首先,它具备一定的理论形态即消费主义理论,并以一定思想理论为指引。其次,它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是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形式。主要表现为:

物欲享受是其内在驱动力。所谓物欲享受是指对物质的需求及追求得以满足和实现。而消费主义思潮极力鼓吹的就是一种贪***享乐的、不断消费来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所以它的流行毫无疑问会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

........................

3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及分析 ........................... 14

3.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 .................. 14

3.1.1 追求品牌消费符号化 ............... 14

3.1.2 攀比透支消费超前化 .......................... 15

4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 .......................... 21

  4.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成果 .................... 21

4.1.1 理论研究提供客观研判和教育依据 .............. 21

4.1.2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消费观予以分析和引导 ................. 21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26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 26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 26

5.1.2 学校消费教育观念的引导 ................ 27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不同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消费观创造合适的条件。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我国在由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型经济增长后,国家的***策是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策的转变使我国的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我国内需的增长,社会舆论就会引导民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市场规模。但是,社会的消费舆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各级别学校内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因有***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表现出受社会消费舆论的影响更为重大。社会消费舆论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必须要对社会消费舆论进行改变。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在

宣传上主要包括对商品的介绍与“消费捆绑”。当前社会消费舆论采用的诱发式消费引导无止境地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对大 学生的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由诱导式变成引导式,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理性的角度。在这方面,当前对烟草的消费舆论变化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原本烟草的广告中典型的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而现在的烟草广告中都加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提醒,使烟草消费者能够对吸烟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消费。同时,对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应涉及到语言词汇的“禁”与“限”的使用。当前社会消费舆论中,对奢侈品经常采用的“尊贵”、“高级品位”、“成功人士”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在舆论上将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等进行捆绑,利用社会舆论塑造出消费层次。社会消费舆论这种“消费捆绑”行为,是对消费观的不良诱导,对此现象,在塑造消费舆论环境中应当采用“禁限用语”,避免产生误导。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包括对消费焦点的转移。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在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由于物质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物质的消耗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符号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以精神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精神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精神素质的水平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并且精神消费会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的素养与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表现,有利于消费者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提高。因此,当前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应当以引导民众的精神消费为主。

......................

消费主义论文例4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文化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消费品。金钱和消费的逻辑渗透到文化市场的各个角落,充满诱惑的广告就成为世界性的言说方式,主宰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动机,影视广告在编织生活美好***景的同时,也将人们带入心甘情愿的消费时尚和承诺梦想生活的超真实中,整个社会引诱消费者成为“上帝”而顺理成章使金钱和消费变作社会的统治力量,从而演绎了整个社会浓厚的功利主义氛围和拜金逻辑。“消费社会导致了人的本质的歪曲、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动以及文化文本和商品的相互占有。人成了商品消费和无休止的物欲追求的奴隶;在货币和商品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后面是身份、地位、人格、人的尊严和价值方面的等级化。”

    消费文化的拜金主义倾向掩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消费文化使人产生错觉,以为主体与客体、个人与其消费的物之间已经融合无间,这种认同表明个人已完全被物化。消费文化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文化认同的假象,以此掩盖现实中身份的真正缺失。其次,精神的平面化与感官愉悦。商品拜物教和消费至上的原则导致了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匮乏。

    当消费而不是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流,金钱和商品及其附加的符号象征成为人们生活的惟一意义时,价值的混乱就不可避免。极度生产以及资源耗费,强大的消费主义不断刺激消费的欲望,不但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也使人类在当代物质过剩中处于精神的贫乏状态。消费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整个社会文化转向享乐主义。各种娱乐节目、无厘头影片蜂拥而至,张扬着感官的愉悦与欲望,空洞无意义的内容大行其道,层出不穷的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搞噱头、娱乐至上。当“玩”和“乐”成为社会的文化思潮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合法性危机。

    再次,文化消费的一元话语。后现代社会消解中心性和秩序性,倡导综合性、无主导的文化。在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各类文化不断走向融合,体现了文化一体化世俗化的倾向。“如今,休闲、娱乐与文化已交织在一起,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不再被完全分离开,同时,商品消费和文化消费也融合在一起,业余时间被视为文化、消费与娱乐合而为一的时间。”

    传媒的迅速发展造成新的文化霸权,文化消费的一元话语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大众文化不断从价值层面驰入游戏层面,在虚无主义和低俗游戏中消费感性,并甘愿被传媒的一元话语所支配。

    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理论话语转型

    后现代文化消费甚嚣尘上,文化的商品化,日常生活的片断化,精神领域的贫瘠化,文艺表现力的匮乏,视觉影像造成的冲击都使文学理论的原有价值不断遭遇解构和危机。文艺为了生存而沦为商品,逐渐丧失了批判和否定功能。“边缘”话语的非体系性、反本质性也对文学理论提出新的挑战。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理论话语也经历着选择与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文学理论的话语选择。处于后现代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理论,其研究范式业已发生变革。

    文学理论不仅满足于基于当代文化发展的纯理论建构,已深入到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国内学者运用文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文艺消费的研究进入文化消费尤其是大众文化的研究,运用后现论和文本批评方法对媚俗、身体化、视觉化等消费倾向进行文化解读。文艺学视角的研究从某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试***挖掘文化消费表象之下的社会文根源,并较多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精神,明显地表现出对当今文化消费现状的忧思与反省。关于消费时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有学者提出实现知识分子精英立场的合法转变,在意识形态层面消解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集权意识,打破经院文化独尊局面。人文知识分子应该主动进入大众传媒,发掘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价值资源。

    实现单一的精英话语向精英、公众话语的渗透、融合、交流与互动。这些对消费理论的研究和大众文化的思考展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已走向自觉之路。其次,文学理论的理性探索。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在反观自身的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文艺实践的动向和问题。在消费主义和商品拜物教的冲击下,原有的文艺体制运转曾失效,纯文学陷入尴尬的困境,文学理论批评界都在探索文学的出路问题。1993年开始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更将消费时代文学去向何方的讨论推向高峰。论争的实质在于,如何面对和评价文化消费时代出现的新现象,以及知识分子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钱中文提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初衷。这一文论始终立足于重建文学艺术的价值和精神,他说:“新理性精神是一种以现代性为指导,以新人文精神为内涵与核心,以交往对话精神确立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包容了感性的理性精神。这是以我为主导的、一种对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实施兼容并包的、开放的实践理性,是一种文化、文学艺术的价值观。”

    学者们还对消费社会中传统文学与美学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进行了批判,对消费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激烈抨击,认为“它们‘不断地引发自然、社会和文化上的各种生态灾难’,造成了文学的‘单向性化’。在此情况下,文学应当有对于消费时代的‘切实的生态关怀’,应当实践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统一,为人类营造一个‘绿色的精神家园’”。这些争鸣都展现了文学理论工作者重建精神深度意义的情怀与努力,以及试***重塑社会启蒙者的身份追求与理论尝试。

    再次,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9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理论界出现了诸多复杂的变化,处于后现代文化消费的文化生态语境中,文学理论界切实地感受到了文化消费的主导地位,在传媒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文化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渐消泯界限。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导致消费主义理念渗透各个方面,表现为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剧。文学理论在此阶段做出了各种理论话语探索,摆脱被边缘化的身份,以融入社会现实的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文学理论界开始广泛关注大众文化的崛起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学者们比较客观地评价大众文化,从单纯地批判大众文化的媚俗性和商业性转向探讨大众文化的走向、如何引导和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流派不断引进的同时,如何摆脱盲目西化的困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文论失语症”一度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由此引出当代文论体系的建设、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以及全球化时代如何建构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理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都表现了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以及学者们对文学理论现状的反思,也显示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的古今、中西、体用等方面的文化冲突。随着90年代后期社会重大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文学理论界进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学者们走出文学文本,文化批评成为展示他们积极应对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文学理论话语的实践化与当代性以及批评功能的增强。

    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理论前景

    后现代消费时代造成的人文精神失落,文化价值失衡,以及欲望化、感官化、无深度的文化生态语境中,文学理论何为?文学理论话语如何发挥其积极的批判价值与意义?在文化荒漠化和媚俗化的洪流中,当代人如何在精神消解的世界上重新建构?如何进行文化精神的启蒙与重建?

    在后现代文化消费时代,消费活动不再富于人性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活动,而成为被异化了的活动。消费主义正在迅速地改变和塑造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追逐消费的同时,也掉进了消费制造的迷阵。因此,民族的身份与文化认同逐渐被取代,并被全球化及其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理念所占据。文化消费以欲望满足为特征,本身具有虚幻性,导致人们生存意义迷失,从而瓦解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聚合力,使社会个体陷入认同虚无的文化焦虑。“当每个个体在灵肉濒临崩溃、身份焦虑的同时,只能在文明内部冲突的现实压力下寻求妥协的身份。因此,文化寻根就成为现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个体就变成时刻追问自身存在根基的生存者。”

消费主义论文例5

亨利·列斐伏尔,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人物,受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影响,他首次将哲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是西方研究日常生活哲学的领***人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下,列斐伏尔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他将马克思基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异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列斐伏尔指出: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是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同时,列斐伏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日常生活的异化。[1]资本主义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的异化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观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提出了批评,而且还从经济领域内对异化劳动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异化。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发生了新的转变,马克思已将劳动异化的辩证观点转变到科学形态的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科学论证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发展以及消除异化的途径。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分工的存在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要消除异化只要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无产阶级全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才能消除异化。

二、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源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样也是如此。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的理论主要受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影响,这些经典理论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更多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批判较多的劳动的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异化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与拓展,异化现象也更为严重。当代社会的异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统治的重心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列斐伏尔在其生活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将马克思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异化理论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之中,在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中,认为日常生活当作异化批判理论的中心,而不再把马克思的关于“异化劳动”的4个方面放在首位,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2]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大部分是由消费造成的,而不再是由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所造成的。[3]他指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质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的异化集中体现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列斐伏尔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虽然摆脱了传统社会由于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劳动异化,却成为了一个日常生活被各种消费体制所操纵的“碎片化”状态与过程,即“消费受控制的官僚社会”。[4]日常生活理论展开了对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并寻求日常生活***的道路。其中,对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和介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富有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理解,对***主义的批判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异化批判理论的结合,则是形成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动力。

三、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当前社会消费的异化

由于受到时代和特定思维方式的制约,列斐伏尔的理论自然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就其局限性而言,首先,他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视野的、微观的主体向度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其次,在如何克服消费异化的问题上,他没能找到一条消除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现象的正确途径。[5]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异化消费进行了独创性的批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领域。在列斐伏尔看来,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社会上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使人们逐渐陷入“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生活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消费观念的渗入,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异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的现象,对于在当下社会中建立科学、和谐的消费理念具有极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过度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形式的消费,奢侈消费、符号消费、超前消费逐渐成为当下社会消费的主流现象。人们通过购买高档的物质消费品,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感,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个性,增加自信。并以此作为实现幸福的标准、判断个人成功与否、衡量人的贵与贱的价值尺度。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的人们,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的,拼命赚钱,盲目消费。在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遗憾的是,并没有感到快乐的增加,相反的是时常觉得空虚、烦恼和迷茫。在物质消费不断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次的消费却少之又少,人们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

2、消费异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当代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曾把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异化消费”使人们把物质商品消费看作是满足和实现自我的唯一方式,并造成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习惯性期待,而这一切有赖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不断扩大,由此必然和地球有限的生态系统之间产生矛盾,体现为生态危机。[6]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利润,创造出更多数量的消费品,人类不断加大对自然界的剥削,超出了其能够承受的限度,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消耗,加剧了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为了满足贵妇人的披肩之美,不知有多少藏羚羊暴尸高原; 为了采集一斤发菜,又有多少亩土地沙化荒芜。”[7]为了满足过度消费的需求,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应运而生,环境、资源和生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为了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人们除了关注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以外,对商品的外在包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附加在消费品之上额外的过度精致的包装,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消费品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导致了大量消费品的闲置和废弃物的增加,不利于消费品的循环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消费异化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和行为准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中,经济活动对道德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倡导以爱国 、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为公民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我国,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为中心的落后道德观也随之传入我国,影响着年轻一代,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形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加速了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财富和地位的标志之一,人们通过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互相攀比、满足虚荣心,人们试***通过奢侈消费来体现成功和品位,以奢侈消费来换取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四、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应采取的对策

列斐伏尔认为,在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强加给人的异化,充分表现在消费主义的世界里,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8]随着科技的更新,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下社会中,消费有着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消费异化的现象更为严重。列斐伏尔对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的行为进行了独创性的揭露和全面的批判,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如何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消费观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异化消费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不协调,人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化费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消费,简单的认为只要物质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幸福。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就曾指出,人不但要有物质上的追求,也要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人的需求被全面满足才是幸福的。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的理念。在人们进行消费的同时,既要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精神消费,既要满足当前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又要注重未来发展的需要。

2、宣传可持续消费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生活中存在异化消费现象与可持续消费的理念相悖,异化消费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自然界的负担,进而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模式。走生态、可持续的消费之路,既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不破坏生态环境。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在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和环境承受力之下鼓励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

3、树立和谐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要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和谐的消费观,鼓励适度消费,进而影响价值观念,提升道德水平。金钱的挥霍,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精神上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才更持久。因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必须纠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摆脱物的奴役,积极倡导合理的消费理念,通过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5、101.

[2][3]LEFEBVREH.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London Athlone Press,1971.P78、P56.

[4]王倩.劳动的异化与日常生活的异化——列斐伏尔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2.1.31.1.

[5][8]王茜.试论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J].现代财经,2010.12.30(总第251期).

[6]彭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及其科学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32.2.

[7]曹孟勤.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3.31(1)59.

消费主义论文例6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初期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巨大创新的时代,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不断深化,资本不断积累的时代。在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生存的程度,因而他们不可能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直在关注着生态环境。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上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一脉相承性,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为其提供了借鉴。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工业***的开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与自然不断发生矛盾,生态环境的凸显这些问题产生的。尤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而且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陆续发生了“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主要是由于空气和水遭到工业污染而在人群中流行的某种新的病种―“公害病”,许多人在事件中死去,而成千上万的人则遭受“公害病”的折磨。当初频繁出现在发达国家中的“环境公害事件”也开始在中国出现,面对如此频繁而惨烈的环境事件以及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内外学者、各国***府以及联合国都在探索各种应对措施。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酝酿以及本・阿格尔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975年和1979年出版了《论幸福的生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至此最终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但学者们始终在探索一直到后来的奥康纳、福斯特和岩佐茂都在不断完善着这一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始于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马尔库塞之后经过莱斯在《自然的统治》中加以完善,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是资本主义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提高到对整个人类启蒙文化的反思,不仅将科学技术于生态环境危机直接联系起来,而且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连在一起,强调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阿格尔认为生态危机是由消费异化直接导致的,资本积累是引起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本原因,但是,无产阶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无产阶级的消费不再是维持其生命和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病态的对奢侈品的消费,这种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替代。他视***以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奥康纳将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联系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双重危机理论。他超越90年代之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否定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否定。将资本主义的危机归结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同时存在的双重危机,还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原因。上述理论家及其他们后来的继承者在不断的批判和继承中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从不同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生态学相结合,不断将生态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研究高度,不断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着力量。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当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们也在不断地创新着生态环境理论,特别是2007年,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在全社会中提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生态文明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之上,具有丰富而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背景,国内外无数专家学者都为此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我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

1.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从西方国家发生的“公害事件”到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再到中国前段时间的康菲公司漏油事件,无一不体现着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绿色生态运动根据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不同可分为“浅绿色”和“深绿色”,“浅绿色”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来说是无限的,任何现存资源都可能在科学技术的改造下变为为人类服务的资源和能源,而“深绿色”则认为科学技术造成了当前的生态环境灾难,它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因而要想改变当前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只有改革。我认为科学技术在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手段的一项重要工具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人作为生产发明的主体,人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其所发明的科学技术也必然有局限性,至少在目前条件下,科学技术不可能将潜在的能源和资源转化为全部可利用的。况且资源和能源属于有限的东西,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浅绿色”的观点太乐观了,对人类的生存状况没有任何担忧。

2.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前面提到过的奥康纳理论证明了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矛盾体系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概括为第一类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第二类矛盾,这两类矛盾相互作用共同存在于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当中,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我国在当前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存在着这两类矛盾,我国当前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3.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

异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通过消费奢侈品以补偿异化劳动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追求所谓的自由和幸福,二是资产阶级在控制无产阶级整个消费的过程中也被消费所控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而被消费品所异化。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消费而不是劳动才能体现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只有在消费中而不是劳动中无产阶级才能够体会到幸福,无论消费是否需要,消费都成为无产阶级的避难所。进入21世纪,科沃尔对异化消费现象又做出了新的补充。他认为,资产阶级通过消费贷款等金融货币***策刺激无产阶级的消费,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工人家庭都处于异化消费当中,都背负着沉重的消费债务,整日处于担心受怕当中,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房屋和汽车等。

4.新陈代谢和生态危机

马克思对新陈代谢的理解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领域内的物质代谢,即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代谢,这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变换;二是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交换,马克思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商品交换;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福斯特在2000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中,也专门分析了新陈代谢这一理论,福斯特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形成劳动的异化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和对立,造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中断,破坏了社会内部的物质循环或者新陈代谢。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和私人所有制的存在,造成了自然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新陈代谢的双重断裂,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国家的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是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一种后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升华。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人类自身作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人和自然相处的模式,不能被动消极的接受,更不能主宰和统治自然。从根本上说,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出发点,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也正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属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后现论,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它只是提供了一种价值理念。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大国来说,我们要吸取其有益思想和经验,形成我国特色的生态理论,不能照搬照抄其现有理论,我们要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生态环境的路子。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四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其主要内容中找到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理论观点:

1.在科学技术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上

生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技术乐观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我们要理性慎重地看待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为人类造福,提供便捷的同时,它也可以发展一些核工业、核***事,如果对这些高科技的利用超越了人们可控范围,它依然会给人带来灾害。科学技术也会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利用其好的一面,当然乐观的技术的前景,也为我国21世纪的人口***策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普及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的增长不仅可以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多的人口在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会自然地造成人口数量的整体下降,掌握人类不断增长的科学技术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和周期。

2.异化消费理论让我们建立健康合理消费生活方式

消费生活是人为了生存而不断地消费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再生产的过程,我们要加强舆论导向提倡适度消费,消费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能让它成为一种病态的对奢侈品的追求,我们要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风气。适度消费是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消费,是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它既不是禁欲主义地反对消费,也不是享乐主义地过度消费,而是倡导健康理性有节制的消费,发对奢侈、浪费型的消费,舍弃生活消费中过度包装,一次性用品等资源浪费现象,要弘扬实行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选购对环境无害的商品,并鼓励企业转向绿色生产。在此基础上争取建立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健康消费理念和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活方式。

3.新陈代谢理论让我们完善分配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这也对我国基尼系数和城乡差别的扩大敲响了警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都会导致整个社会新陈代谢的停滞和断裂,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这就启示我们积极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实现分配公平。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与按需分配的三位一体。按劳分配体现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体现效率,按需分配主要体现公平。这样,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4.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基础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通过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开发绿色能源、降低能耗、变废为宝、变污染为绿化,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也要加强企业的科研能力,促使其转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质量取胜,在国际竞争中加强自己的名牌打造实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到国家来说,就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过程中,我们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发现有益思想,也要乐于去实践它,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运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比如计划生育退耕还林抗震救灾等过程中处处体现出这种优势。我们还要继续探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校利.关于生态文明的不同研究思路和解说方法[J].西部资源,2009(2).

[2]李黎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生态文明[J].经济导刊,2011(9).

[3]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

[4]张进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运思理路[J].哲学研究,2009(11).

[5]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

[6]李校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J].商业时代,2010(31).

[7]李黎明.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生态文明研究最新进展[J].生态经济,2010(11).

[8]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09(2).

[9]于小强.低碳消费方式实现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2010(10).

[10]李顺兴,邓南圣.生态消费观诌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11]陈红红.遵循生态规律,倡导生态消费和和谐消费[J].发展之道,2009(10).

[12]刘阳.生态消费的哲学意义及解析[J].消费经济,2010(3).

[13]邱高会.我国生态消费的研究及展望[J].中国市场,2010(8).

[14]王近夏.论消费观的建构[J].中国环境管理,2005(3).

[15]李校利.生态文明理论定位与发展策略[J].理论月刊,2010(6).

[16]李黎明.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7]王孔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5).

[18]李玲.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2).

[19]杜晓霞,高雪晶.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宁夏***校学报,2011(1).

[20]薛桂波.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11(3).

[21]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

[22]李黎明.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J].中州大学学报,2010(3).

消费主义论文例7

[作者简介] 黄宗喜(1978—),女,湖北恩施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文艺理论.

[摘要] 詹姆逊认为西方消费社会中物质的丰盛压缩了个体选择的自由,拉大了社会阶层间不平等的鸿沟,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剥夺了大众理性判断能力。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文化沿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现代化远是未竟的事业,消费社会尚未成型。中国的消费文化承担着解构泛***治话语,扩展民众自主生活空间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语境下接受与理解詹姆逊的消费社会理论,需要进行新的阐释与创造性解读。

[关键词] 詹姆逊;消费社会;文化资本逻辑;文化生产力

[中***分类号] B08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96—05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中,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1934-)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消费社会领域詹姆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他并不专门从事消费文化研究,也没有专门的消费社会论著问世,他关于消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通过后现代文化以及全球化思想体现出来,并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以及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对消费社会和文化批判的传统。他的批判理论反思了美国施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治霸权主义的策略,并力***唤醒处于被美国全球化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有效抵制。也正是从这种批判立场出发,詹姆逊认为消费社会并不是他们渴望的理想社会形态,物质的丰盛、视觉的盛宴并没有带来自由民主,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相反,消费文化还混淆了现实与幻想,使人们失去判断能力。消费社会使文化商品化,商品形象化,广告符号化,整个社会“麦当劳化”。詹姆逊认为这一切再造和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和意识形态。詹姆逊基于美国晚期资本主义的现实立场,对于晚期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相当深刻。但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消费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此,在中国语境下接受与理解詹姆逊的消费社会理论,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新的阐释与创造性解读。

一文化商品化背后的资本逻辑

随着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从工业社会跨入到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与以往的社会有很大不同。工业社会以机械技术为中心,后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正如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所说:“工业社会的‘意***’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它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意***’是‘人与人的竞争’,在那种社会里,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1](p128)因此,后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被冠以各种各样相似的名称,比如跨国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等。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詹姆逊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新的消费类型: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5期黄宗喜,周骅:詹姆逊的消费社会理论批判

技术具有了不同的含义。美国人在五六十年现了一种崭新的东西,那就是信息,媒介,如电视等;电视在50年代初极快地发展起来,进入了每一个家庭,正如今天的录像机,几年以前还只是极有钱的人才能享受,而现在几乎是成千上万了。[2](p143)

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无处不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文化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2](p145)

他注意到今天的消费社会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大不一样。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们使用物品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享用节俭、实用的原则,而是以快乐享受与满足为最高准则。商品的使用寿命变短,时尚和风格的迅速变化使商品遭到人为的废弃。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新的消费社会中,一切物品商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不仅劳动力已经商品化,而且精神领域,如艺术生产,甚至各种理论的生产,都已普遍地融入了商品生产的形式。”[3](p119)甚至连康德所说的人内心深处的美感也无法逃过商业的渗透,“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商品社会的规律驱使我们不断生产日新月异的货品(从服装到喷射机产品,一概得永无止境地翻新),务求以更快的速度把生产成本赚回,并且把利润不断翻新下去。在这种资本主义晚期阶段经济规律的统辖之下,美感的创造、实验与翻新也必然受到诸多限制。在社会整体的生产关系中,美的生产也就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而必须改变其基本的社会文化角色与功能。”[4](p429)在詹姆逊看来,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文化与工业生产、商品设计、大众消费已经无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在资本主义工业尚在初期发展的阶段,文化还可以是一种高雅艺术,可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异质性力量,如欧洲19世纪涌现出大量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而到了后现代社会中,随着资本不断的侵城略地,消费社会逐步形成,整个社会不可挽回地进入到资本控制的时代,甚至连人的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都完全渗透了资本与资本逻辑。

文化商品化意味着文化被推入市场经济的大潮,遵循着市场经济的逻辑。这与前资本主义时期人们推崇纯文学、高雅文学或者是文化作为一种艺术产品,以高雅的姿态***于经济之外大不一样。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推崇的是被精英知识分子贬为“低级的”一整套文化现象,“如电视连续剧、《读者文摘》文化、广告模特、大众通俗文学以及谋杀故事、科学幻想等等。”[3](p120)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文化与商品产生了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在购物,在职业工作中,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褶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连。”[5](p108)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被无情地抛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艺术的审美价值让位给交换价值,衡量艺术家成就不再以艺术作品的特定准则与审美为标准,而是艺术作品在市场上所取得的商业价格。艺术家本人也会因为价格高低与商业利润多少的攀比而自豪与失落。詹姆逊认为文化的这种彻底商品化是“复制或再造——强化——消费资本主义逻辑的方式”[5](p20)。

二商品形象化背后的符号价值

在后工业时代,电视、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类进入视像社会。形象化便成为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詹姆逊认为在这种视像社会中,“所有这些,真实的,未说的,没有看见的,没有描述的,不可表达的,相似的,都已经成功地被渗透和殖民化,传统转换成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5](p98)形象化后的世界,形象本身就是商品,我们消费物品不再仅仅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因为通过消费物品而获得物品之上的精神意义。譬如新型轿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或者只是在使用起来更方便更舒服,而是拥有它就拥有了“成功人士”或者“上层阶级”的身份象征,它使别人看我们的眼光与先前不一样,我们在别人的眼中就成了另外一种形象。因此,商品不完全是物质性的,商品和精神状态有关系。拥有一辆新的轿车,主要是拥有身份、地位、品味等符号价值这些抽象观念。在这一消费过程中,经济的交换价值被转换为经济的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鲍德里亚使用的,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再被人包围,而是被物包围着,我们消费物品也不再是因为消费其使用价值的需求性满足,而是消费其符号,他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是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 substance)的组织之中。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6](p25)这些符号价值把同类商品区分开来,使相同商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完全不一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詹姆逊认为要加强产品的形象设计。

商品的符号化,离不开广告。广告是使商品符号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告的目的就是使消费品变成具有某种文化意义的符号象征,或是让消费者在消费品和某种文化意义之间进行某种习惯性联想,以至于一见到某种在广告中出现过的商品,就会联想到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7](p122)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每一个广告都像一个确认‘身份’的仪式,确认的不仅是商品的身份,更是消费者的身份,受到社会公认的美好形象。”[8](p108)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广告具有使人产生幻象的作用,“它通过虚假的象征,使个体陷入到所谓个体无意识的神话中,以促使他们对其作出投资而完成消费功能。”[9](p163)詹姆逊也指出广告是商品符号化的中介,而“***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广告宣传的策划者是真正的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懂得性本能投入的必要性,懂得必须使这种投入伴随着商品并使它们吸引人。连续性也有它的作用:其他人的汽车或花园机械的形象会在我购买那些东西的决定中发生作用(由此也可以使我们看到文化和经济折回到社会本身)”。[10](p368)在广告中介的过程中,广告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詹姆逊认为广告艺术家都是些了不起的艺术家,遗憾的是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家和商业性的目的联系紧密,只要和商业利润挂钩,广告形象的目的最终都会使人们沉浸在“想象界”,把内心的欲望引入到消费中去。

詹姆逊对商品的形象化与符号化毫无好感,他以萨特的“想象界”概念为例,说明形象通过否定存在而与存在相联系,形象使存在非真实化。詹姆逊通过“形象”与“存在”演绎出“实践”与“存在”的关系,后者认为我们的实践,我们在世界上所作的一切都在改变我们的存在。而“形象”与“存在”关系认为任何事物会通过它的形象而使我们产生幻觉,从而否定现实中的存在,这种幻觉破坏了适用于实践的对象。萨特对形象的这种催眠作用深恶痛绝,他认为这“只会毁灭这个世界,是尼采式憎恨的一种表现。那些对现实不满、仇恨,但又不愿意行动的人正是通过形象来败坏现实,使现实受到损害,这就是想象界的作用过程” [2](p194)。詹姆逊沿用萨特对形象的认识,认为商品的形象化很危险,它通过使人产生幻觉,使现实存在非真实化,形象化的商品采用一种隐秘的方式感染毒化现实世界。

那么形象怎么让真实世界非真实化从而达到毒化现实世界的目的呢?詹姆逊通过分析“摹本”与“类象”的区别加以说明,在他看来,“摹本”与原作是有区别的,原作具有真正的价值,而“摹本”永远只能处于从属地位。“类象”则是没有原作的“摹本”,在“类象”中,一切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原作和“摹本”的区别。在詹姆逊看来,“类象”物品破坏了现实感,使幻觉与现实混淆,使人精神涣散,软弱无力,分不清自己是处在现实还是幻觉中,从而失去对现实的正确判断力。

三全球化时代的消费至上

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之一便是消费文化的产生,消费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我们的生活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文化最初出现在美国以及第一世界国家,而后蔓延到全世界。如今,我们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到来自美国的星巴克咖啡连锁店,来自法国的春天百货,来自日本的平和堂购物商场,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店差不多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中国大城市的商场里,我们同样可以购买来自世界其他城市的品牌商品。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穿过不同的疆界和文化差异,在世界不同的城市被大量生产、流通和消费,物理时空的距离、人文环境的差异而被消费商品的相似性缩短缩小,让人们从心理上感到北京和纽约、日本和中国的距离并不遥远。

詹姆逊与其他理论家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仅局限于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来考察消费文化,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消费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结构组织的一部分。他把消费文化作为社会结构组织的一部分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批判:一是他把消费行为看作是个人主义行为,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二是他把商品消费与金钱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认为消费文化破坏了传统的契约关系。“消费本身是个人化的和***的,其逻辑是破坏那种常常被隐喻化为日常生活结构组织的东西”[10](p372)。詹姆逊告诉我们消费行为是个人主义的。而个人主义伴随着启蒙运动而产生,它最初因为对个人尊严与个人自由的强调而受到普遍拥护,随着工业***的产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主义与欲望、放纵等相联系,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个人就是一切目的,甚至国家、社会都应该为个人服务。这种个人主义至上的论调引来很多反对之声,如理查德·布隆克(Richard Bronk)在《质疑自由市场经济》一书中认为个人主义破坏了世世代代所形成的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和道德秩序。詹姆逊考察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组织结构的破坏和他的这一观点很相似。消费社会追求个人的享乐和满足,使个人从以前的道德枷锁中完全***出来,个人利益变得至高无上,而整个社会也都以过好自己的日子为最终目的。个人意志的突出和物质欲望的放纵,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和***府组织结构,最终使国家走上自由市场的道路,从而产生如此非理想的社会形态:“剧烈的社会两极分化和贫困化,中产阶级遭到破坏,毫无福利保障的结构性失业,世界上最严厉的监狱统治,城市污染损坏,家庭解体。”[10](p377)

詹姆逊对消费商品的批判与传统上对金钱的批判相似,认为消费文化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与金钱的腐蚀作用一样,它们都破坏着社会的契约关系。传统社会认为人们一旦产生金钱欲,精神道德的追求就会走向虚无,大家重视的是功利和实利,以金钱来作为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这种对金钱的过分崇拜会导致道德败坏、“伦教荡然,纲常已矣”、“上下相争,惟利是***”的现象,这样必将导致国破家亡。消费社会中的拜物主义和金钱崇拜相似,它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如此局面:“人们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11](p10)一旦这种对消费商品的关注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以后,消费就会成为合理化的日常生活。但其实这种合理化的日常生活又是不合常理的,因为一旦消费商品无限增长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整个社会将变成一个沉浸到消费所带来的暂时的蜜罐里,无法逃离,没有出口。这样势必会转移个人对公共问题、对社会***治的注意力,统治阶级便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操纵社会和大众,传统的契约关系遭到破坏。

四詹姆逊的消费社会理论

对于中国的启示意义

詹姆逊的消费社会理论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波德里亚的理论路线,认为消费文化混淆现实与幻觉,使深处其中的人们失去辨别真伪的能力,从而达到稳固社会、维护统治的功能,这对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有着非常积极和警醒的意义。对于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消费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对于人们自由与民主空间的拓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完全挪用相关的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的消费现象加以批判,有着不恰当之处。但是,当下学术界对中国有关消费社会的批判基本沿用鲍德里亚、法兰克福学派以及詹姆逊这一理论路径,注重从符号学、影像幻想的角度批判消费文化的消极作用,而无视中国语境与现实,没有看到处在发展期中国消费文化的积极作用,这是有失妥当的。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和商业、物品以及欲望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它确实有如詹姆逊所论述的很多负面因素。但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和健康的一面。如果把消费文化作为一种解构武器,它提供给人们的消费自由可以有效地消解在中国长期以来,特别是时期所形成的高度***治化的一元主义,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消费主义在中国的盛行就有不可否定的积极意义。有部分崇尚启蒙精神的精英知识分子虽然承认消费文化有缺陷,但他们主要肯定消费文化的消解和批判作用,“因为即使从建构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的对立面首先也绝不是什么大众文化、痞子文化,而是僵化体制,是独断论、一元论、绝对论。”[12](p179)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鲍德里亚还是詹姆逊都认为消费文化只是受资本主义控制,由资本主义操纵和左右,任资本主义摆布的棋子,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失去自主性。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消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正如台湾学者刘维公所说:“消费文化发挥文化的作用力,参与资本主义创造利润以及累积资本的过程。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则是消费文化繁衍的温床,资本主义是当代消费文化‘欣欣向荣’的重要推手。”[13](p211)消费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单向的,一方受制于另一方,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才是二者的关系。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我们更应该看到消费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构成。

因此,我们在接受詹姆逊的消费社会理论时,一方面既要看到其中对于消费文化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刻性与局限性,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中国的现实语境,看到消费社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有其积极性与合理性,正如陶东风所说:“如果我们不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世俗文化,具有正面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80年代文化界和知识界对于准宗教文化的***治文化、个人迷信的神圣光环的充分解除,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是不可思议的。”[14](p83)因此,伴随着消费社会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的衍生物,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其负面现象而像贝尔那样充满着怀旧的情绪,或者像詹姆逊一样给予强烈批判。我们回到传统社会肯定是不可取的,只能积极思考让经济以及消费趋向正常化发展与得到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与文化扩张访杰姆逊教授.读书[J].1986,(3):118-124.

[4][美]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陈清桥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20-515.

[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A].文化转向[C].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0.

[6]Jean Baudrillar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M].Mark Poster(e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何纯,张海寅.传媒舆论引导与生活方式多元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实践[J].湘潭大学学报.2008,(4):106-109.

[9][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美]詹姆逊.全球化和***治策略[A].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64-385.

[1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消费主义论文例8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在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鲍德里亚也因较早的对这一理论给予系统的论述而在社会学、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生产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决定生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消费社会。正是看到了这种现状,他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消费而不是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消费社会,而不是一个生产社会。吃饭、穿衣等基本问题解决以后,人们追求的是要吃什么、穿什么,精神上如何得到愉悦。”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更多是追求它的符号价值。

按照马克思***治经济学原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鲍德里亚则认为,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外,还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是它的终极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这一点体现在广告中尤其明显,以耐克鞋为例,耐克公司策划广告的时候,把乔丹精湛的篮球技艺转化成***像符号,然后再和消费者脚上的鞋联系起来。其言外之意就是穿这种鞋的男子就有阳刚之气、甚至有着和乔丹一样精湛的篮球技艺。这种符号意义上的满足,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并由此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鲍德里亚提出了“仿真”、“超真实”的概念,以此来界定消费社会的特征――电视提供给我们的已经不是事情的原貌,也就是说,电视提供出来的只是“拟态环境”,是经过采编人员加工、制作以后的东西,但由于电视的仿真特性,人们又缺乏将其与真实对照的手段,所以,往往把非真实当作真实,甚至比真实还真实。观众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获得,引发消费的欲望。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基础带来了精要的逻辑,也为分析我国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我国媒体消费主义的若干表现

我国媒体的消费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二是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其中后者表现的更加明显,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1.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传媒决定的。传媒出现了大量的包括广告在内的“生活方式报道”,对受众实施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生产方式报道”,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报道的内容转向“生活方式报道”,这种“生活方式报道”的核心是社会的消费行为。媒体就是用这种方式吸引受众的眼球,激发他们消费的热情。

2.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

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传播内容主要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需求欲望的创造,新闻传播者也在扮演信息推销者的角色,很多主持人一改过去严肃面孔,努力拉进和受众的距离,培植观众对媒体的亲和力以及消费热情。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文体遭受消费主义的侵蚀。哈贝马斯指出,“新闻和报道,甚至是新闻评论,都以休闲文学的形式粉饰起来”,从而导致“小说与报道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以消费的充足度替代现实的可信度。报纸和电视台为了迎合受众,开办情感专栏,以情感为卖点,吸引受众眼球,以此获得高发行量和收视率。为了促使女性成为消费者,,妇女杂志采用种种策略,刊登虚构的广告画面,把各种商品促销信息巧妙地扮成“消费指南”,登载既能迎合女性心理又能刺激女性气质养成的小说故事等等。

(2)大众传播娱乐化。新闻本应是严肃、真实的,而我国的传媒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新闻也娱乐。娱乐本没有错,大众传播也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但一些媒体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造成新闻节目庸俗、低下,甚至跟风炒作,丝毫不顾社会效益,如杨丽娟事件,媒体恶意炒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传播者通过各种手法来强化媒介内容的可售性。恶意“炒作”、新闻策划都是传播者经常使用的手段,如湖南卫视的《名声大震》精心筹划电视节目真人秀,其口号和宗旨是“将明星还原于凡人”。男女明星搭配演唱,加上舞台、灯光的绚丽配合,制造出华美的审美享受,让观众看到明星真实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收视率和观众的忠诚度。

(4)媒介的“造星”。从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到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再到央视的《星光大道》,这的确是平民造星,是草根文化,媒体正式抓住“普通人”也能成为明星这一卖点,吸引了众多的受众和广告商,观众参与短信互动,既保证了收视率,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而观众也从中获得。但是,电视提供的只是超真实,舞台上的超女、明星,已经不是真实中的再现,而是经过媒体的包装、策划后呈现出的,所以,所谓的“明星”只是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媒介世界就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存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除了追求利润以外,也应对自己在文化、道德、社会领域中承担的责任进行反思,应把公共性和公益性放在第一位。不能单纯的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否则,媒介的公信力就会下降。

三、我国媒体出现消费主义趋向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驱动。一直以来,我国的媒体是***和***府的喉舌,报纸、电视台等媒体要生存,都是***府拨款,而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治、经济、媒体内部的变革以及体制的变革,“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报社和电视台都要自负盈亏,于是,各媒体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都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生存开辟空间,广告正好弥补这个缺口,但是,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报社、电视台还是很难盈利,在困境中,他们就自己策划经营,甚至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而把公共性和公益性放在次要的位置。

2.受众需求。当今社会,经济进步,市场繁荣,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渐大,为缓解压力,受众需要放松、休闲,甚至需要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媒体注重受众调查,也是努力使自己的编码与受众的解码相一致,这样的话,传播者就算成功了。

3.激烈的竞争。由于各大报纸、各家电视台竞争激烈,为了在传媒中有立足之地,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各家媒体都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进行新闻策划,对新闻产品进行包装,对新闻内容进行加工制作,甚至是炒作,其目的就是追求轰动效应,以在竞争中获胜。

4.体制变革。以前是***管媒体,我国的舆论监督是很不力的,只允许舆论一律,不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媒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作为企业的媒体,为自己的生存,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上的广大公众想要维护的是公共利益;而***和***府则追求的是自身的对媒体的要求则是维护***的意识形态。于是,经济利益、公共利益、意识形态之间展开了博弈,这也正是矛盾的焦点所在,在钢丝绳上跳舞的情况下,很多媒体就打“球”。从***管媒体到“事业单位、企业经营”,这种体制的变革,正是我国传媒出现消费主义的深层原因。

四、我国传媒消费主义带来的启示

1.我国的传媒和消费主义之间的关系

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的激情,广告冲斥着广播、电视,报纸也在不停地教育人们消费什么、怎么消费。一方面,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用于满足”理论的研究中,受众基于各种需求来使用媒介,例如获取信息、心绪转等,这样,媒介表现出消费文化的这些特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认为,“娱乐工业”的特点是隐蔽的欺骗性、文化沦落为商品,传媒的宣传以及电视的仿真,人们从电视中获得,丧失了批判精神,变得麻木、被动,人便成单向度的人。他们对此持悲观批判的态度。在鲍德里亚看来,媒体是推行消费主义的助手,消费行为是由大众传媒所决定的。在我看来,媒体和消费主义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大众传媒由于宣扬消费主义而获得更多的受众,消费主义由于大众媒介的宣扬更加深入,但如果大众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宣扬过渡,则会造成不良影响。

2.正确认识我国媒介的消费主义

对我过媒介的消费主义,应该持一分为二辨证的态度,既要肯定其合理的一面,由于新闻媒介的消费主义,给观众带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使观众远离了生活的烦恼,也应该警惕其不合理的一面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享乐主义。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哈贝马斯,曹卫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李明.消费・文化・***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观论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消费主义论文例9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对消费主义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停留在对西方消费主义理论的解读(如孔明安、刘晓君、罗钢、杨魁、董雅丽等),也有学者开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主义倾向表现及其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如黄平、陈昕)。但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作为消费主力***的女性消费者在消费主义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换言之,在我国的消费主义研究中存在缺乏性别视角的缺陷。因此,本文将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消费主导力量之一的城市女性呈现出怎样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影响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的因素有哪些。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消费主义

刘晓君认为:“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杨魁则认为,消费主

消费主义倾向这一概念用于反映发展中国家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的情况: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已开始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既表现在广度(即卷入的人数和地区),又表现在深度(即对商品符号价值的追求和受广告及媒介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尚不如西方社会的消费者)。即介于“消费”和“消费主义”之间的一种状况。

三、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由原先的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通过消费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多种消费形式,如攀比性消费、审美消费、情感消费、个性消费、娱乐消费、休闲消费等等。而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的扩散更是对人们原本潜在的、处于下意识状态中的消费需求起到了“诱导”、“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2、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了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企业不仅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且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去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以扩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为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其中,广告宣传是刺激人们需求最主要的手段。由于女性是消费的主力***之一,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刺激女性的消费需求自然就成为了企业的策略之一,目前大部分的广告都专为女性消费者而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性消费者的消费。

(二)地位因素

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就业和收入情况以及对***治及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建国以后,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策法律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力求实现男女平等,与以往相比,女性和男性在受教育、就业和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有了一定的缩小,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总体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初步实现,使得女性不再是凡勃伦所说的“消费者”,而是成为具有“主体性”的消费者,即女性的消费活动不再是为了炫耀有闲阶级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是从自身的需要和意志出发去选择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女性可以依赖自身进行消费,在消费时束缚更少,因而她们在进行消费时更加的自由,有更多的自。

(三)、文化因素

1、社会的性别文化。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的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属性、价值、作用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从而构建了不同的性别模式。性别文化内化在人们心中,就造成了性别的社会角色。女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为女人,而使女人变成为女人的正是性别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230.]这就说明正是在性别文化的作用下,女人才具有了不同于男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人们赋予女性的性别角色文化就是女性喜欢购物、消费。因此,城市女性更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和我国当前的性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媒介的消费主义特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借助于媒体,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传播媒介日益具有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媒介的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错觉,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现实的或者是一种理应追求的生活方式,不断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使人们处于“欲购情结”中。这就是大众媒介的“拟态环境”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与具有消费主义特征的媒介接触越频繁 ,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的程度就越高,消费心理和行为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会越明显。

(四)价值观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庭中的消费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女性之中在,她们购买家庭中大部分的消费品。部分女性由于受到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再加虚荣的心理,往往只重视物质的享受,在享受中不断“竞争”,看谁有品位、看谁有价值、看谁有地位,互相攀比消费高档品,在竞争攀比中凸现自己的价值,标识自己的地位,消费远远超过自己或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即进行炫耀性消费和不可持续性消费。她们以追求无限性的狂热与潜能去追求有限的物。她们认为,占有的物越多,占有物的档次越高,自己的生命便越有价值。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以上四个因素并非单独对女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起作用,相反正是在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城市女性消费者表现出更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J] .青年研究,1998,(6).1.

[2] 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 .兰州大学学报,2003,31(1).63.

[3] 陈昕.救赎与消费[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

[4] 毛世英.走出消费主义陷阱,建设和谐消费文化[J] .济南大学学报,2003,13(4).23.

[5] 方亚琴.以北京为例对中国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11.

[6] 张美君.国内消费主义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 85.

[7] [法]波德里亚.物的体系,让-博得里亚文选[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 21-22.

[8]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3.

[9] 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121.

[10]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6.

[11] 张美君.国内消费主义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85.

[12]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230.

[13] 周蓉,张颖.浅谈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4(1-2).9.

消费主义论文例10

绪论

电视文化作为宏观促销制度的产物,善于制造符号消费诱导物质消费。伴随着全球化电视工业的发展,电视广告和各种商业赞助成为电视业的实际支撑力量。电视广告已经从直接促销的功能转向一种生活方式的推广。现代广告淡化了理性和信息内容,强化了形象感化力量,更富于视觉的煽情效果,从而使全球电视广告能够跨越民族语言的理解障碍。

电视文化作为后现代典型审美风格代表,突出表现为它是一种形象借喻性的文化,这是和那种基于个人阅读思考的理性方式的文化完全不同的。最近二十多年这两种文化的断裂越来越突出。所谓后现代文化,并非仅仅是一个***的历史阶段。艺术和商业、艺术和社会生活的界限、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传统和时髦的界限都被抹平。城市口味形成主导;符号品牌、形象包装迅速流行。法国社会文化学家布尔迪厄将设计师、作家、学者、电视人、广告人统统视作创造符号产品的“新型文化的中介者”。这些人都在极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在新媒体和传播方式的控制下,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议程设置功能。

后现代性是当代电视广告发展的一个凸显的特性,也是一个主要的特性,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显性理论作为电视广告文本纵深研究的平台,梳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义,试***探讨后现代主义理论如何影响电视广告的制作与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语境的形成

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的含义众说纷纭,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然而后现代一词已经广为传播,自然也有其固定的文化视域。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具有鲜明的反叛和批判色彩,它的矛头指向自启蒙运动以来到19世纪现代主义的思想文化成果,主张与现代性理论、话语和价值观彻底决裂。我国旅美学者田晓菲认为:“后现代主义,确切地说,是一种心态,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哲学”;①它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并因此有自嘲,也有对传统和权威的嘲弄。它不相信任何庞大和具有综括覆盖性的意识形态,也不相信艺术和理论、高级和通俗、艺术形式和艺术形式之间存在什么绝对界限。

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文化和价值观念上进行自我证明、使自己的全部活动“合理化”的过程。正如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指出的,在西方传统和现代思想文化中,话语活动都是在某个“宏大叙事”的制约下,或参照某个“宏大叙事”而构建起一套自圆其说的元话语。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弊病百出,产生了对这种“合理性”的种种怀疑,即“知识的合法化问题”以及“叙事危机”。后现代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流精英文化及其专制性权势针锋相对,营垒分明,担当的正是这种怀疑、批判和否定的角色。

如果说,过去主流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大众文化更多的是受到批判和责难的话;那么,在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对模糊,而且这种理论活动更多的是涉及到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现象的分析和评价。种种事实表明,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过程,己经不仅仅是以阿尔***塞所分析的国家、阶级、集团、学校、家庭等社会机制的活动方式进行,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消费等各种行为去实现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性的变化。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达到了完全的大众化,无所不包,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大批生产的录音带、录像带等。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己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当艺术与现实的界线彻底消失,两者都已瓦解为普遍的“模拟虚像”时,也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电视就是世界”。②广告更是现代社会商业化和市场营销的直接产物。借助电视这一最为大众化的媒介进行传播的电视广告的发展,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在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渲染和影响上,莫不令人刮目相看。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电视广告这一文化消费现象。

二、电视广告——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符号

后现代社会从生产为核心的逻辑转为消费为核心的逻辑,从而后现代思潮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不再满足于大众传媒所构建与传递的商品普遍符号价值,转向于开始追求消费中的个性体现,关注不同商品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符号价值,以及其体现出来的个性与生活方式,更多地选择能够表现自身个性、符合自身向往生活方式的消费品。

于是消费需求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新的消费文化,它以商品的不确定性符号意义为消费对象,以异化的人本主义为运作机制、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风格化,消费产品由有形化向无形化转变,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中的电视广告已经不仅仅单纯地推销产品,而是将其活色生香地放进社会生活网络里,在这个关系网络里找到它说话的位置。位置对了,共鸣与回应才会产生且持久。透过广告,透过形象,透过语言还可以看到社会状况,基本收入,人际关系,社会潮流,经济状态,社会阶层等等复杂的社会关系。广告和广告形象不仅仅是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沟通,其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在创造和生产价值,并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价值。虽然最终导致的是商业性目的,但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去。

意识形态渗透其中,形成了混杂上述不同表现形式的一种仪式化的叙述模式。对于电视广告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和由其他领域引入的符号,往往有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无疑给了电视广告以宽广的解释空间。而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创意,具有詹姆逊所归纳的平面感(深度模式削平)、断裂感(历时意识消失)、零散化(主体消失)、复制(距离感消失)等美学特征,因此对于广告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来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

三、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广告

后现代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文化理论家杰姆逊曾经指出:”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杰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一一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电视广告文本借助其独有的声像***文传播功能,为后现代主义在电视广告(包括平面广告)得以彰显提供了平台,并且它还主导了消费文化的变迁。

消费文化的由来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商品观的驳斥:把商品仅仅看作是与人类固有的需求系统相联系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实际上,实物商品及其生产、交换与消费,需要放在一个文化母体中加以理解。在鲍德里亚看来,面向大众的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广告文本解读结语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使商品变成意义上的符号,其意义可以任意地由它在能指地自我参考系统中地位置来确定。因此,“消费就绝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地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③

在后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维度与表意性维度是消费文化带来的一种平衡。消费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冲击:“时尚”、“品味”为消费文化中充斥的符号所制造,又为社会各阶层所追逐(身体是一个人阶级品味的物化特征:阶级品味嵌入在身体上),其中存在着动态的关系(时尚深藏着模仿与分化两种相反的趋势……时尚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越是大众化,越是被扩张,就越导致它自己的毁灭)。

后现代概念尽管来自于西方,而中国社会的***治、经济、意识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但由于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际上己经被卷进了世界文化的共同体之中,西方国家发展的历时形态被压缩为一种共时的断面,因而,中西方文化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共性,尽管这种共性所掩藏的是同样惊人的文化差异。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视广告文本是在受众、媒体、广告制作执笔人、广告主多种力量主体共同作用下出现的,深层的、更为广阔的语境则是后现代主义这一新“西学渐进”中完成的,在我国广告界方兴未艾。对各种电视广告的后现代语境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正是本着这样的意旨为广告文本的后现代语境探讨做点铺垫,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英]安吉拉·默克罗比著:《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

[2]钟以谦:《媒体与广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

[4][法]让·鲍德里亚著,刘富民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吕尚斌:《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武汉:新闻与传播评论[J],1999年第3期.

注 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消费主义论文模板

学习

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少年强则中国强2020观后感,少年强中国强的观后感400字。九月,代表着新的学期和新的起点。***情的有效防控为新学期开学工作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基础,学校正常开学,学生们告别了暑假迎来了新的学校

学习

国学人生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学人生10篇,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文章大全,国学人生智慧精选。法家人物从来不讲仁慈与兼爱,他们崇尚阳刚之气,主张强力与奋斗,不断地向权势进展,为了辉煌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较动机与后果。法家的哲学人生,很容易使人联想起

学习

光棍节由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光棍节由来10篇,内容包括光棍节的由来和典故,光棍节的来历与意思。光棍节由来第二种版本: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子经历了1000试***结婚的努力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一辈子单身了!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作为一个节日-光棍

学习

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德能勤绩廉。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非凡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

学习

商贸城招商工作计划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商贸城招商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关于商贸城招商的提案,商贸城如何招商策划方案。(三)出口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我局积

学习

避暑山庄导游词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避暑山庄导游词10篇,内容包括带避暑山庄的导游词,避暑山庄导游词1000。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始建于1703年,耗时89年建成,与颐和园、拙***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承德避暑山庄由

学习

汽车维修检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维修检测10篇,内容包括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简介怎么写,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践每日心得。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蓬勃,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这种形式下,不但使汽车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

学习

中餐礼仪文化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餐礼仪文化10篇,内容包括中餐礼仪文化有哪些内容,中餐文化礼仪。3.就餐氛围。会餐时,中国餐桌好热闹,而德国餐桌喜静。4.礼仪习惯与禁忌。中国传统家庭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犯了禁忌,就会带来厄运。德国人在用西餐

学习

老师给学生的毕业留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老师给学生的毕业留言10篇,内容包括毕业留言老师寄语简短,毕业留言十字唯美短句给老师。3、愿我的临别赠言是一把伞,能为你遮挡征途上的烈日与风雨。4、我深深地理解,花费了多少时间,战胜了多少困难,你才取得眼前的成绩。请你相

学习

写我自己的作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写我自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我自己的作文,写我自己的作文500个字。我看着我的杰作,不由得产生一丝丝的自豪感,便对着我的自画像开心的笑了。我还为我的自画像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现代小学生的微笑》!(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儿童节的祝福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节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送给初一孩子儿童节的祝福语,生日快乐祝福语儿童。4、儿童节到了,一条短信载满祝愿,乘上幸福快乐车,夜跑白天跑,把好运、平安、吉祥送到,愿满心的真诚让你永远笑哈哈、乐陶陶。祝童真永固、童心永在

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模板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汇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发言稿。2、自主学习学生个人的***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自学,考虑好自

学习

语文教学信息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学信息10篇,内容包括高一语文必背十篇,语文教学经验标题大全。二、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力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手段的选择、课程资源的优化、素材呈现的

学习

虎年短信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虎年短信10篇,内容包括虎年短信,虎年最有创意短信。新年到了,想想没什么送给你的,又不打算给你太多,只有给你五千万:千万要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祝愿你致富踏上万宝路,事业登上红塔山,情人赛过阿诗玛

学习

银行系统妇联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系统妇联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妇联权益部1月份工作计划,妇联第一季度工作计划。该行行长郭友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习

审计专业导论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专业导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模板,审计的重要性论文范文大全。(一)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高教司《关于启动实施“本

学习

艺术本科论文模板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本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100字,艺术毕业论文初稿模板范文。艺术实践全面化是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实践全面化包括活动类型、参与人数、年级分配以及参与范围的全面化。协调各专业及各年

学习

个人可行性报告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可行性报告模板,内容包括可行性报告范文精简版,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模板。(二)可靠性评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可验证性即可核实性

学习

路桥施工员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路桥施工员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路桥施工个人技术工作总结范文,路桥施工个人总结免费版。路桥设计不仅从整体上对施工进行了布局控制,而且对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等都进行了规范。路桥的施工建设都是按照设计***纸进行的,科学合理的

学习

专业主义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主义10篇,内容包括专业主义歌曲,专业主义经典。发起救助行动后,杨斌慢慢认识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职业大多是律师、法官、公务员、大学老师和心理专家。他们走进求助家庭,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和孩子教育问题。这个由

学习

可行性报告模板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可行性报告模板10篇,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模板,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第二部分投资项目建设可行性第三部分投资项目市场需求分析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