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1
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我们的眼膜似乎也被粘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采光,或许这能让我们的眼光显得熠熠生辉,可是那层薄薄的眼膜又是否承受得起呢?或许我们已对城市的灯红酒绿极度厌恶,但是我却哀伤了红与绿。
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最终彻底折服于中国红的强大力量,我第一次体会到奥运圣火的圣洁,认识到五星红旗的庄严和美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鲜红的凝聚力。红色,让我一生敬畏而骄傲的颜色,你是我的根,是我的动力,是我的梦与想。我爱你,美丽的红。
绿色,永远是胜的希望与喜悦。在大地被彻底震撼过后,器材的生灵被扼杀在残垣断壁之间,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子弟兵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绿色,让我一生守候与追求的颜色,你是我的魂,是我的力量,是我的方向标。我爱你,清新的绿。
生命本来就是一张白纸,从最简单的结构开始,你可以华商绚丽的彩虹,或者只是最朴素的素描。而我,将用火热的鲜红涂抹,再以清雅的淡绿点缀,最后留一处空白,用以栖息。每个人的眼光与选择皆偏差,在我眼中,红与绿才是生命的主流。
【点评】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2
无数条光线从百叶的罅隙间照射进来,将被子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几何***形,拉开卷帘,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映入眼帘。它们在风中静立着,还有??外婆劳作的身影,穿梭在金黄中,被金黄的大浪所掩盖。。。。。。
劳动时的外婆是金黄色的
一片金灿灿的油菜田,那是外婆辛勤耕耘的成果。瞧:外婆背着竹筐在层层金黄的巨浪中移动,一阵微风吹来,油菜花仿佛在微笑,在跳舞,在歌唱,那是它们对外婆的礼赞。看着外婆那利索的动作,她寂寞的心灵在劳动时才是快乐的,,她曾经说过,她的一生离不开劳动,每年的油菜花开季节是她最开心的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赞颂。望着远处在油菜花田的外婆,她是那么渺小,然而又是那么耀眼,仿佛一块金光熠熠的金子,永远闪耀在我心中!
讲故事时的外婆是天蓝色的
小时候外婆喜欢在庭院里给我讲故事,外婆坐在摇椅上,我则乖乖地坐在她腿上,她摇晃着身子,我也跟着摇晃,仿佛乘着小船置身于蓝天大海间,那么惬意,她轻轻握着我的手,指着院里的花花草草,一边在我耳边说着委婉动听的故事,嘴里还不停地叫着“乖囡囡”。。。望着外婆,脸上是岁月辗过的痕迹,但都在无意间舒展开了,流露出一种孩提般的天真,抬头仰望蓝天,一片蔚蓝,那么纯洁,那么无暇,我眼前的外婆,不是如此吗?
厨房里的外婆是红色的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3
夏日的梧桐树下,一个稚嫩的童声打破了闲静,"爷爷,爷爷,你说,生命是什么东西呀?它是什么颜色的?"看着孩子那双渴求的眼睛,爷爷想了想,用慈爱的口吻回答说:"生命是紫色的,里面有各式各样新奇的事,等你长大后就明白了。"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中却盼望着自己早点长大。
夕阳西下,枫叶似火,整个教室都被映得红红的。小孩变成了学生,学生向自己心目中最崇敬的人----老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老师稍微沉吟了一下,深情地说:"生命是红色的,就像蜡烛,它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温暖。"学生仔细品味着老师的话,觉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白雪皑皑,一望无际。风呼啸着吹起哨卡窗外的积雪,纷纷扬扬地又洒下来。兵站在窗口,心里还在隐隐作痛,十年的寒窗苦读,三分之差的名落孙山。苦闷中,他向班长提出了那个埋藏在心底很久的问题:"生命是什么颜色的?"班长知道兵的心,缓缓地回答道:"生命是白色的,就像这唐古拉山的白雪,风吹不散它,阳光照不化它。"兵听了班长的话,陷入了沉思。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天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绿色洒在大地上。但兵却带着他的疑问,和战友们奔赴大西南。面对侵略者猖狂的气焰,兵心里就像烧着一团火,他和战友们摸爬滚打,挥着自己青春的汗水和生命。直到有一天,无情的炮火吞没了年轻的身躯,奄奄一息的兵,脑子却很清醒,二十年来对生命色彩追求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突然之间,他明白了:生命的真正色彩并不是一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爷爷的答案紫色寄托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老师的答案红色是自己奉献精神的象征;班长的答案白色表明边防战士的坚强和忠贞。
兵走了。他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的答案是那绿色的***装和长青的翠柏。他用自己绿色的答案铸成了一座属于自己的丰碑。
一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多彩的答案中找出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种吧!
---后记
【点评】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4
1、美瞳彩色隐形眼镜,最早是由美国强生公司提出,也是强生公司注册的品牌之一。“强生美瞳隐形眼镜”就是一般人提起的美瞳,也指彩色隐形眼镜。美瞳是彩色隐形眼镜中的代表者。彩色隐形眼镜主要品牌有:强生美瞳隐形眼镜、科莱色隐形眼镜、海视彩色隐形眼镜、自然美彩色隐形眼镜、伊丽视彩色隐形眼镜、光美彩色隐形眼镜、保视宁彩色隐形眼镜。
2、最早的彩色隐形眼镜,是为了帮助眼睛受伤的人遮盖眼睛瑕疵而发明的,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化妆中。
3、随着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彩色隐形眼镜也以其独有的魅力渐渐地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它不再像传统的普通隐形限镜一样拘泥于矫正视力的功能,而是成为了时尚人士妆扮自己,彰显个性的新潮化妆用品。在美容和医疗方面也具有用途,通过一定浓度颜色的镜片来改变虹膜的颜色,具有时尚的美容作用,一般为个人及职业的需要。现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时尚人群开始将乌溜溜的黑眼珠变成深邃的蓝、前卫的绿、迷幻的紫。
(来源:文章屋网 )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5
关键词:室内设计家庭装修设计色彩色彩视觉心理
一、形式和色彩服从功能
充分考虑功能要求室内色彩主要应满足功能和精神要求,目的在于使人们感到舒适。在功能要求方面,首先应认真分析每一空间的使用性质,如儿童居室与起居室、老年人的居室与新婚夫妇的居室,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或使用功能有明显区别,空间色彩的设计就必须有所区别。
二、力求符合空间构***需要
室内色彩配置必须符合空间构***原则,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和润色、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室内色彩主色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有统一而无变化,达不到美的效果,因此,要求在统一的基础的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大面积的色块不宜采用过分鲜艳的色彩,小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达到空间色彩的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切忌杂乱无章。
三、利用室内色彩,改善空间效果
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性能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改善空间效果。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笨粗之感。四、注意民族、地区和气候条件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室内设计基本规律。但对于不同民族来说,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不同,其审美要求也不同。因此,室内设计时,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的特殊习惯和气候条件。
色彩包围出的好心情
作为装饰手段,墙面色彩因能改变居室的外观与格调而受到重视。色彩不占用居室空间,不受空间结构的限制,运用方便灵活,最能体现居住者的
个性风格。
色泽功能
色彩的心理作用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能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空间知觉甚至情绪。色彩的冷暖感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联想。例如,从红、橙、黄等暖色会使人联想到火焰、太阳,从而有温暖的感觉;从白、蓝和蓝绿等冷色会联想到冰雪、海洋和林荫,而感到清凉。
色彩与空间感
基于色彩的彩度、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可产生前进、后退、凸出、凹进的效果。明度高的暖色有突出、前进的感觉,明度低的冷色有凹进、远离的感觉。色彩的空间感在居室布置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空间狭小的房间里,用可产生后退感的颜色,使墙面显得遥远,可赋予居室开阔的感觉。
色彩与人的情绪
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会使人感到活泼,而黑色则是忧郁的色彩。这种心理效应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例如,自然光不足的客厅,使用明亮的颜色,使居室笼罩在一片亮丽的氛围中,会使人感到愉快。
墙壁用色
墙面的色彩,构成了整个房间色彩的基调,其次,如家具、照明、饰物等色彩分布,都受到它的制约。墙面色彩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居室的朝向。南向和东向的房间,光照充足,墙面宜采用淡雅的浅蓝、浅绿冷色调;北向房间或光照不足的房间,墙面应以暖色为主,如奶黄、浅橙、浅咖啡等色,不宜用过深的颜色。墙面的色彩选择要与家具的色彩、室外的环境相协调。墙面的色彩对于家具起背景补托作用,墙面色彩过于浓郁凝重,则起不到背景作用,所以宜用浅色调,不宜用过深的色彩。如果室外是绿色地带,绿色光影散射进入室内,用浅紫、浅黄、浅粉等暖色装饰的墙面则会营造出一种宛如户外阳光明媚般的氛围;若室外是大片红砖或其它红色反射,墙面以浅黄、浅棕等色为装饰,可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
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有差别。
暖色系列: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而青、灰、绿色等冷色系列则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白、黑色是视觉的两个极点,研究证实:黑色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郁闷、乏味的感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瞳孔极度放大,感觉麻木,久而久之,对人的健康、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把房间都布置成白色,有素洁感,但白色的对比度太强,易刺激瞳孔收缩,诱发头痛等病症。
正确地应用色彩美学,有助于改善居住条件。宽敞的居室采用暖色装修,可以避免房间给人以空旷感;房间小的住户可以采用冷色装修,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大些。人口少而感到寂寞的家庭居室,配色宜选暖色,人口多而觉喧闹的家庭居室宜用冷色。同一家庭,在色彩上也有侧重,卧室装饰色调暖些,有利于增进夫妻情感的和谐;书房用淡蓝色装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餐厅里,红棕色的餐桌,有利于增进食欲。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运用不同的色彩也可一定程度地改变环境气氛。在严寒的北方,人们希望温暖、室内墙壁、地板、家具、窗帘选用暖色装饰会有温暖的感觉,反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采用青、绿、蓝色等冷色装饰居室,感觉上会比较凉爽些。
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声色迷离
如果黑暗是音乐的形体
朋友们约我谈音乐与色彩的关系,有点赶鸭子上架,因为我自忖是个“乐盲”――此时忽觉这个词格外有趣,为什么不说“乐聋”呢?构造法似乎也暗示着“看”的优先性,更准确地说,是人的生活状态对“看”的更深的依赖感。但我在懒散中忽然读到张爱玲的《谈音乐》,有段文字触动了我:
“气味总是暂时,偶尔的,长久嗅着,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味的愉快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张爱玲在文中漫无边际地扯着洋腔土调,似乎都不如在开篇谈气味谈色彩时那般痴迷,让人可以觉察到肌肤上纤毛的微颤。回顾起来,我对色彩的好感逊于文字,对音乐的好感逊于色彩,这种感官的偏好,本是天生的。但好事者往往喜欢让感官们弥漫一气,探究起色、味、音,眼、鼻,耳的暧昧关系来。而诸多窜来窜去的讨论,大都离不开对“通感”的阐释。
许多时候,我们把“通感”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被频频引证的一句话:“塘中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理解这种层次的通感,在一个“像”字。“像”是一座桥,使听觉与视觉之间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转化,转化的基础在我们的智力结构。爱伦。坡说,光谱中的橙色光线和蚊蚋的嘈嘈之声,给他的感觉几乎相同,只因我们的感官就是一个共鸣腔。或许“通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最本然的规律,以至于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万能钥匙,且时时做偷机取巧之用。大学时听一位音乐教授讲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画》,他诱导我们动用形象思维,去想象出神灵活现的侏儒、古堡、牛车、基辅大门――并告诉我们这些形象就是乐曲的内涵。虽然素材与作品之间并非隐喻关系,但我总怀疑那位教授的潜在动机是他的“通感”情结。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我读到了对通感的创作本体论意义上的阐述:“现在,在心理学领域内”联想“理论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我想,康定斯基所说失效的“联想”,就是修辞意义上的“通感”;富于意味的是,康定斯基也只能用“好比”来结构。
形式跃居为内容(而成为内容的形式将受到新的瓦解),康定斯基完成了令人振奋的一跳。虽然德拉克洛瓦早就说过:“众所周知,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义”,但在跑道上运势滑行和腾出地面的一瞬毕竟不同。这一跳是如何完成的呢?我发现“形式”的色彩是踩着音乐摇摆的荷叶跳上“内容”的宝座的――这只宝座也是荷叶做的。因为“乐曲声直接作用于心灵并在那里激起回响,因为乐感是人所固有的”,只有和音乐相通,色彩才能“直接”地作用于精神。这里,“像”字那座桥梁从平卧忽而竖了起来,音乐变成了雅各的天梯。
似乎是宿命,在上世纪之交,艺术的各领域都有着“九九归一”的抱负。任何艺术形式,都希望无限地接近音乐,这一思想似乎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里得以完成。在诗歌领域,比如马拉美对音乐性的追求,远远不是寻个押韵、悦耳了,而是一种在“音”中忘却“义”的诱惑。这种诱惑,会让诗歌消弥于乐音之中,会让生活的脚掌脱离尘土,正所谓“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马拉美是造梦的高手,但我更信服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词汇的音乐性在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中永远不是单纯发声问题。它也不仅仅产生于元音和辅音的和谐上。它产生于语言与它的意义的关系上。所以意义――即内容――应当永远占主导地位。”当“音乐性”这个词泛滥成灾,在消费者的狂热中贬值之时,我更愿意保守地坚持,每种感官每种媒介的***性,因为“像”不是“是”,爬上“梯子”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望见天堂;都上了天堂,人间岂不寂寞荒凉?
攀上音乐梯子的色彩是什么样的色彩呢?康定斯基举了红色为例。“这种红色没有任何***的冷暖过渡;而且我们应该这样设想:红色调里的各种微妙的变化也是如此。为此我才说这种精神视觉是模糊的。但是既然这种内在声音在没有冷暖倾向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下去,我们同时也可认为它是明确的。”柏拉***的理想我想在这种奇妙的色彩中实现了。它既为人世所无,又分明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声音;它既有理性的冰冷明晰,又有感性的温情脉脉,撩人心扉。在我们说“蓝调音乐”时,我想就是康定斯基的蓝。
如果说康定斯基是让色彩向上爬的话,兰波则是让音乐向下滑。因为,对音乐色调的直觉把握并不足以催发我们的想象力,奇妙的是色彩的繁衍能力。“A黑,E白,I红,U绿,O蓝:元音,终有一天我要道破你们隐秘的身世。”元音隐秘的身世是什么呢?如果仅停留在寻找色彩的对应上,兰波的发现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就像只找到通往家园的路径,而对家园的门廊仍然一无所知。于是兰波接着想象到:“A,苍蝇身上的黑绒胸衣,围绕着腐臭嗡嗡地飞行。”“A”找到了黑色,黑色在人世上找到了一只苍蝇,有点借尸还魂的意思。找到了尸,黑色才不会空虚,“A”才能有安稳的感觉――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做一次尼采式的形而上学的颠覆:如果没有繁复的生活经验,没有无意识的沉积,我们是否可能对色彩、对音乐的色彩有起码的感知?那么,什么找到了“A”呢?在康定斯基的论证中,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引述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词:
“灵魂里没有音乐的人,
不会为甜蜜和谐的乐声所感动,
他们为非作恶,使奸弄诈,
他们的灵魂象黑夜一样昏沉,
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
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
听这音乐!
“他们的灵魂像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我觉得是这段词里最有“音乐性”的两句。出现这两句时,我忽然预感着琴弓绷紧,第一声乐音将从黑暗中勃然而发。没有这两句,那么再“甜蜜和谐”的乐声也会象吊死的幻影一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诗的结构,头三句只是为后两句作铺垫,这是莎士比亚惯用的花招,你会感到,不是“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而恰恰是说话者对音乐一无所知。只有当说话者一步一步走过了“他们的灵魂象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这两句后,他才察觉到自己对黑暗的胆怯,对音乐的胆怯。他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因为开始他在贼喊捉贼。这时,他听到了黑暗中发出的声音:“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听这音乐!”
音乐从黑暗中发出,但我们无法把黑暗理解为色彩,正如黑暗中的无声,我们无法把它理解为音乐。大音虚声,大象希形,我们触到了象与声的极限;太初有道,太初有光,但道人听不见,光人也看不见。我相信,在神的王国里,音与色,本是一体;只有到人的王国,才有音与色的等级。
色彩叫人安心,音乐让人心慌,张爱玲说的是实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常识,常识是人的本性。但人的本性还有一条,就是他总想超越自己的本性,老歌德一年只敢看一部莎士比亚,不知他听贝多芬时会不会战战兢兢。听音看色,是人的本能;听音有色,看色有音,也是人的心灵的本然构造。那么我们在什么层面上谈论音乐与色彩的问题上才能有些意义呢?我好象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在此,我想引一段杨小彦在《读***时代》中的话:“长久以来,我总是把莱辛所写的美学著作《拉奥孔》看作是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一个象征性转折……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描写死亡可以尽可能地使用想象力,极力去渲染其中真实的恐怖气氛,人们在阅读当中自己去体会这种气氛并在体会当中去获得审美的升华。可是,如果画家们真的把死亡的景象如实地画出来,人们就会受不了,因为视觉本身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直接性,会导致生理而不是心理的不良反应。所以,莱辛对于”美“的最后规定是在视觉上以不导致生理刺激为底线。的确,从古希腊开始的艺术,为了视觉上的愉悦感,画家们发展出了一种样式,雕塑《拉奥孔》便是这种样式的一个著名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奥孔和他的三个儿子的垂死挣扎是如何变成了优美的形体展示。”
今天,“***已经成为千变万化的足以和文字抗衡的另一类存在,成了文字真实意义上的异化物”。而我发现在人们对文字与***像――当然***像的外延远远要广于色彩――的争论过程中,音乐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不知它欲当旁观者,还是当大法官。所以,当我们把音乐引入这场注定要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时,无疑是一次冒险,而新的生机和意味将在冒险中被发现。
色彩与视觉
颜色感觉要素
一个物体在视觉上引起的颜色感觉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l)物体表面将照射光线反射到主间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表面物理与表面几何特性。
(2)照明光源的性质,即光源的波长构成特性一光能在相关视觉波段范围内的能量分布,从光源的色品质量而言,也就是它的色温。
(3)眼睛的感色能力,主要决定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系统的光线感受能力和处理与传送光刺激的能力。
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采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使无所谓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样、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体系:有彩色系与非彩色系。
(l)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觉。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备色相属性的色觉。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
2.饱和度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做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正如同我们在彩色显示器上将色彩逐渐调淡,到最后便成了黑白画面一样。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眼睛对红色的光刺激强烈,对绿色的光刺激最弱,饱和度低。因此,中国满大街小巷里跑的红色出租车。从视觉科学来讲,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盯着红色的出租车,这么多的红色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司机之所以选择红色的理由无非有两条,一是红包车价格便宜(红色染料易得到),另一个理由即是所谓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吉利。其实真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毫无科学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种可以使我们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请注意:不要对这一定义产生误解,即并非有彩色系便没有明度属性,只是强调明度这一视觉属性是排开色相属性,只涉及明暗层次的感觉,就像用黑白全色胶卷拍照片,只记录明暗层次而不记录色相那样。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宽;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层次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研究也发现,人眼睛在555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光最醒目。人们还发现。人眼的光谱敏感度也是与亮度水平有依赖关系的在低亮度水平下这条光谱机敏度曲线将会向短波方向平移。使人眼对短波系列的色彩变得相对地更为敏感起来。这使得拂晓之前和日暮之后,室外景色变得幽蓝,蓝紫色的花草或物体变得醒目起来。夜色总是一派乌蓝景象便是这个道理。这为我们设计户外广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日照特点和不同的环境,设计选择醒目的色彩基调,同时根据广告的面积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视觉适应效果
视觉适应主要包括距离适应、明暗适应和色彩适应三个方面。
l.距离适应人的眼睛能够识别一定区域内的形体与色彩。这主要是基于视觉生理机制具有调整远近距离的适应功能。眼睛构造中的水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透镜,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由于水晶体能够自动改变厚度,才能使映像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这样,人可以藉水晶体形状的改变来调节焦距,从而可以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
2.明暗适应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视觉状态。例如,从黑暗的屋子突然来到阳光下时,人的眼前会充满白花花的感觉,稍后才能适应周围的景物,这一由暗到明的视觉过程称为“明适应”。如果暗房亮着的灯光突然熄灭,眼前会呈现黑黝黝的一片,过一段时间视觉才能够调整到对这种暗环境的适应上,并随之逐渐看清室内物体和轮廓,这是视觉的“暗适应”。视觉的明暗适应能力在时间上是有较大差别的。通常,暗适应的过程约为5~10min,而明适应仅需0.2s.人眼这种独特的视觉功能,主要通过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以适应外部明暗的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扩大;而光线强时,瞳孔则缩小。因而在任何光亮度下,人们都能较容易地分形辨色。
3.颜色适应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法国国旗为红白蓝三色,当时在设计时,该旗帜的最初色彩搭配方案,为完全符合物理真实的三条等距色带,可是这种色彩构成的效果,总使人感到三色间的比例不够统一,即白色显宽,红色居中,蓝色显窄。后来在有关色彩专家的建议下。把一者面积比例调整为红:自:蓝=33:30:37的搭配关系。至此,国旗显示出符合视觉生理等距离感的特殊色彩效果并给人以庄重神圣的感受、这说明光的颜色会使人的眼睛产生形状大小的错觉。
受色光影响而发生视错的现象还有著名的柏金赫现象。据国外科研机构测定,红色在680nm波长时,其在白色光照中的明度要比蓝色为480nm波长时的明度高出近10倍。而在夜晚,蓝色明度则要比红色的明度强出近16倍。对视觉来说,白天,光谱上波长长的红光其色感显得鲜艳明亮,而波长短的蓝光则显得相对平淡逊色。但到了夜晚,当光谱上波长短的蓝光色感显得迷人惹眼时,而波长长的红光色感则显得惨淡虚弱。换句话说,随着光亮条件的变化,人眼的适应状态也在不断地被匡正与调整,对光谱色的视感也与之同步转换。由于这一现象是1852年捷克医学专家柏金赫在迥异光亮条件下的书屋观察相同一幅油画作品时,偶然发现并率先提出的,故此而得名。研究柏金赫视错的现实意义,就是引导色彩应用者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活动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地组合好特定光亮氛围中的色彩搭配关系,从而尽量避免尴尬色彩现象的出现。如在创作一幅用于悬挂在较暗室内环境中的磨漆画时,在色彩构成万面,不宜配置弱光中反射效果极差的红、橙等暖润色,否则不仅起不到任何装饰效用,反而会使墙面显得更加沉闷。但是如果画面选用少许光亮便能熠熠生辉的蓝、绿等冷调色搭配,就会使整个作品充满美丽诱人的意趣。这对于幽静的环境而言,无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烘托与渲染。
心理性视错
色彩视觉因主要受心理因素一知觉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色彩感应现象,称为“心理性机带或视差”。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都属于心理性视错的范畴。
l.连续对比连续对比指人眼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从生理学角度讲,物体对视觉的刺激作用突然停止后,人的视觉感应井非立刻全部消失,而是该物的映像仍然暂时存留,这种现象也称作‘视觉残像“。视觉残像又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视觉残像形成的原因是眼睛连续注视的结果,是因为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而引发。
所谓正残像,又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现象。它是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仍然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兴奋有余的产物。如凝注红色,当将其移开后,眼前还会感到有红色浮现。通常,残像暂留时间在0.1s左右。大家喜爱的影视艺术就是依据这一视觉生理特性而创作完成的。将画面按每秒24帧连续放映,眼睛就观察到与日常生活相同的视觉体验,即电影或电视节目。
所谓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的又一种色觉现象。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与原有物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状态。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物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鲜明。例如,当久视红色后,视觉迅速移向白色时,看到的并非白色而是红色的补色一绿色;如久观红色后,再转向绿色时,则会觉得绿色更绿;而凝注红色后,再移视橙色时,则会感到该色呈暗。据国外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这些视错现象都是因为视网膜上锥体细胞的变化造成的。如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把眼睛移向白纸,这时由于红色感光蛋白元因长久兴奋引起疲劳转人抑制状态,而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绿色感光蛋白元就会“趁虚而入”,故此,通过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白色就会呈现绿色的映像。除色相外,科学家证明色彩的明度也有负残像现象。如白色的负残像是黑色,而黑色的负残像则为白色等。
利用眼睛的这个特点,在设计户外大型喷绘广告时,可以采用大对比颜色,以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高速公路旁边的立柱广告。
2.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指人眼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即眼睛同时接受到坦异色彩的刺激后,使色觉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而造成的特殊视觉色彩效果。基本规律是在同时对比时,相邻接的色彩会改变或失掉原来的某些物质属性,并向对应的方面转换,从而展示出新的色彩效果和活力。
一般地说,色彩对比愈强烈,现错效果愈显著。例如,当明度各异的色彩参与同时对比时,明亮的颜色显得更加明亮,而黯淡的颜色则会更加黯淡;当色相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邻接的各色会偏向于将自己的补色残像推向对方,如红色与黄色搭配,眼睛时而把红色感觉为带紫味的颜色,时而又把黄色视为带绿味的颜色:当互补色同时对比时,由于受色彩对比作用的影响,而使双方均显示出鲜艳饱满的魁力,‘如红色与绿色组合一块,红色更红,绿色更绿,在对比过程中,红与绿都得到了肯定及强调:当纯度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饱和度高的纯色将会更加艳丽,而饱和度低的纯色则相对黯然失色,霓虹灯的色饱和度最高,因此霓虹灯的色彩在晚上也最诱人、最醒目;当冷暖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冷色让人感到非常的冷峻和消极,暖色令人觉得极为热烈与主动:当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颜色同时对比时,有彩色系颜色的色觉稳定,而无彩色系的颜色,则明显倾向有彩色系的补色残像。如红色与灰色并列,灰色会自动呈现绿灰的效果。
同时对比这种视错现象曾被许多艺术家们关注及运用。而真正以科学的观念去系统地认识、表达和总结这种色觉现象的画家、科学家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把具有同时对比性质的黑与白、黄与蓝、红与绿等各颜色从其他色彩中分离出来,并根据主题和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它们巧妙地构成到给定的造型中去,从而使画面展示出不同凡响的色彩美感。
综上所述,无论是同时对比还是连续对比,其实质都是为了适合于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平衡的需要。从生理上分析,视觉器官对色彩具有协调与舒适的要求,凡满足这种条件的色影或色彩关系,就能取得色彩的生理和谐效果。
视觉观察特点
1.视觉光和暗适应由于人的眼睛存在视觉的光适应和暗适应,因此这一过程表现为视觉的劣化,这种现象有助于为照明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两个相临的环境中,照明的光源亮度对比不要超过20倍,提倡局部照明与整体照明相结合的环境设计。如,看电视时不将所有灯都熄灭。在地铁和一些地下走廊的灯箱广告的设计中,就必须考虑照明的适应性和局部灯光的亮度选择。
2.眼睛的注视注视是一种发挥中央视觉分辨能力的视觉功能,即将被观察点聚焦在中央凹处。在注视中,被注视的目标虽然应被聚焦在中央凹处,但仍然伴随有一种不随意的眼动,这种眼动主观并无意识,而是下意识的。将眼睛不动地盯住远处某点坐着发愣的时候,不一会儿功夫你就会感到周围一切都从视野中消失,留下一片茫然。此时若你猛然清醒而将视线从原来盯住的目标移开,便又会恢复原来的清晰视觉来。这便是视网膜上视像固定便会导致视像消失的现象,这从反面证明了这种不随意眼动对于维持视觉的作用。
3.视觉的跳跃性人的眼睛在观察对象的形态时,例如看一件物体的外形轮廓或它内部各部分的细节时,视线总要从一处移至另一处,便需要配合以眼动使观察点一个接一个地相继落在中央凹处上。研究发现,便视线移动的眼球运动是不平滑的,而是跳跃式的,即视线不可能沿着对象的外形轮廓平滑地移动。研究测试的结果显示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眼睛观察物体时,视线在那些最具特征的部位停留的机会最频繁:二是观察时视线移动是跳跃式的。研究还发现,视线的跳跃式移动速度很快,水平方向移动5~20°,视角仅需35~96μs;垂直方向移动5~20°,视角则时间长些,需35~108μs.在两个注视点的移动之间,即在视线跳跃过程中视觉是模糊的、这个研究结论,对于我们在设计户外大型广告非常具有指导作用,即,广告版面有主决之分,突出特点,通过文字、色彩、人物或醒目的对象制造视觉停留点,吸引顾客的注意,避免大面积背景色彩过强。
4.空间分辨率指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即分辩视野中最小空间距离的本领。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不仅取决于物体的大小,更决定于观察物体的距离,因此眼睛判断物体细节不是根据物体大小,而是根据视网膜上的物体的***像来判断。因此广告设计中,特别是大型广告,由于观察距离较远,必需减少版面的复杂程度和局部细节,以方便行人远距离观察的视觉特点。
5.视觉观察距离人的眼睛在观察距离中,比较适宜的观察距离的范围一般为2~20m,因此广告的设置高度和距离要充分依据人的身高和平视效果。如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cm,然而具体由于环境的因素,广告媒体的安放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想的进行。因此就必需依据广告内容进行版面的协调,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使其设计更具人性化,更具融合性,更具吸引力。
音色与颜色
就象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而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从物理角度上说,它们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人们耳朵能听到的声波大约从每秒十六周-每秒二万周左右,人们眼睛能看到的光波(电磁波)大约从每秒四百五十一万亿周-每秒七百八十万亿周之间。
在音乐作品中运用不用的音色与在美术作品中运用不用颜色是极为相似的。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暗淡等感觉。有许多音乐家把音乐与颜色相比拟,把它们分别联系起来,1876年,当时著名音乐家波萨科特提出了一个音乐家们可以接受的比拟:弦乐、人声-黑色。铜管、鼓-红色;木管-蓝色。而指挥家高得弗来提出的见解是:长笛-蓝色。单簧管-玫瑰色。铜管-红色。这种比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时,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明朗的长笛声部吹出了蓝色的天空,而单簧管的独奏乐句,从它那纯净而优美的音色中。似乎呈现出了玫瑰花一般的美丽色彩……。
至于铜管的音色与红颜色联系起来的确是很恰当的。它强烈、红火、振奋而又雄壮。另外,我觉得双簧管的音色常常是绿色的。这种音色与颜色的联想是人们在艺术欣赏中逐渐获得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过去研究过色彩与音乐的人也指出这种联想往往是随意的。著名作曲家柏疗兹的乐器法中说:“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而他的作品在音色上确实是很丰富多采的。他和瓦格纳、德彪西等人被认为是色彩感强的作曲家。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想,产生于生活实际和艺术实际。又了这些联想我们可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二)色彩音乐
色彩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音乐与色彩在人的感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有曲调、和声、节奏、掉性、音区等等。它们都能使人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人们提出这种联系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早在二世纪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托勒密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以后就陆续不断地有人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早指出音乐与色彩(光)在性质上有联系的要算阿其那修斯。柯撤尔,他认为音乐是光现象的模仿者。1697年,沃根里尔在他的《名歌唱家》一书中有这样的形容词:“晚会上的红色音调”、“蓝色的矢车菊般的音调”,“黑琥珀色的音调”等等。
十八世纪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光的粒子性质以后,不久人们又认识到光的波动性质,并从白色光中析出了七种色彩,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从此人们就试***找出音频与光波之间的联系规律,最简单的是把音阶中七个音与七种颜色联系起来,但那毕竟没有什么意义。其它有许多作曲家、美术家也进行了各种探索,在1720年路易斯。卡斯勒就写过一本《现代音乐与色彩》的书,有的人曾把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与可见光的光谱色带按比例地联系起来,即最低音开始是红色直到最高音紫色。这仍然一种机械地联系。还有许多人从节奏、曲调、掉性、和声等多方面去寻找音乐与色彩的联系,而且想找出一个规律能使音乐与色彩可以互相“反译”,在这种意***下,第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了。
1789年,科学家、诗人达文一一个油灯的光线通过可以活动的彩色玻璃射到银幕上,它可以随意变换色彩,然后将它与一架竖琴连结起来,使琴声与色彩按设计好的联系规律而同时改变,这样就产生了称为“可见的音乐”。这可以说是色彩音乐的开端。在历史上有人把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与色彩联系起来,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瓦格纳的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古诺的音乐引起紫色的联想等等。这些说法虽然有些过于笼统,可是却说明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是可以理想到丰富色彩的。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对音乐与色彩的关系都发表过各种见解。譬如,他们都认为调性的色彩是明显的,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见解:调性里姆斯基斯克里亚宾C大白红G大棕、金色橙、玫瑰色D大黄、明朗地黄、辉煌A大玫瑰色、明朗绿E大蓝宝石般的色彩浅蓝B大铁青、暗(同上)#F大灰、绿湛蓝的bD大暗淡紫bA大暗紫色紫红E大黑、沉闷铁色、有光泽bB大(同上)(同上)F大绿红我们可以从上表中斯克里亚宾对调性色彩的见解中发现,随着升种调号的增多,它的色彩感由红向紫按光谱顺序移动,这恰巧符合两者自然的联系,可见人们主观感觉和现象,也往往能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斯克里亚宾是色彩音乐的理论家和倡导者之一,在这方面他作过许多实验
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各种艺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色彩音乐也就形成了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人们不再去分析音乐(声音)与色彩(光线)的具体联系了,而着重研究色彩本身的艺术性,音乐家们以各种色彩光,以及通过不同折射二产生的***象去伴随音乐演出。在二十世纪初,这种色彩音乐表演颇为流行,有许多音乐家与美术家,以及科学家进行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这种表演最初要算里明顿***教授于1895年在伦敦皇家学院进行的“彩色风琴”表演,这架“风琴”以它所产生的彩色光线映在乐队和钢琴上方的银幕上,以它伴随乐队所演奏的肖邦、瓦格纳的音乐。到1911年,他还写了《色彩音乐-流动色彩的艺术》,同时他还在音阶的12个半音上拟出一个色彩音阶,这个音阶不只是一个8度,而是好几个8度。色彩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创造是制成了Clavilux(克拉维拉克斯)色彩投影机,它是一个能调制出各种彩色光与***象的仪器,由一个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威尔弗莱德创造的,形状有如一张斜面的写字台,面上有产生各种色彩、***象的控制开关、旋扭等装置,它能放映出富有幻想性的彩色***象,有的如轻纱飘渺,有的如动物轮廓,这些富于变化的彩色影象伴随音乐演奏,使人们感到音乐与色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1922年在美国公开表演以后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人们形容音乐与色彩是“在感情的平行线上奔跑”的,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声音与色彩的具体联系和互相“反译”了。1926年威尔弗莱德在费城交响乐队的合作下演出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取得很大成功,听众形容现场色彩气氛时说:“音乐几乎被一种俄国芭蕾舞式的鲜明节奏和流动的激情所融合”,在广大群众中也普遍确认了由文学、美术、新的色彩艺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色彩音乐。在色彩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音乐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创作,著名的如:亚历山大。拉兹罗发明的色彩钢琴,它能在演奏过程中射出彩色***象到银幕上以伴随音乐,他还著有《彩色光线-音乐》一书。弗里德里克。本顿发明了色彩控制台。阿德里安。伯尔纳德作了一个练习曲《色彩音乐-光的艺术》,1913年出版了他的《色彩音乐的作曲》和《线条和形象的练习》。弗。斯契尔巴契夫写了一个钢琴、竖琴、弦乐四重奏、小提琴、舞蹈和光的“九重奏曲”。1922年布利斯写了《色彩交响曲》,乐章标题是:1.紫色,2.红色,3.蓝色,4.绿色。并寄各种颜色以特定感情,如他认为:艳绿表示希望、幸福、春天、胜利等。色彩音乐的名著-斯克里亚宾的《普罗米修斯》(即火的诗)与勋伯格的作品联合表演,使色彩音乐获得了更丰富的艺术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光技术也应用到色彩音乐中,在1973年美国芝加哥天文馆内就表演了激光色彩音乐,由于激光具有与普通光线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使色彩音乐又进入了新的领域。
色彩音乐在我国还未有过有影响的实验与创作。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我认为音乐家们也不妨同美术家们合作,进行一些尝试,说不定它真的会使我们的音乐生活名副其实地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哩!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听觉: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描述过一个完全色盲的病例,这个罕见的病却不幸地降临在一位抽象画家艾先生身上。他于一次车祸意外之后完全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从此陷入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电视机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然而更奇怪的是,在丧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时,他也丧失感受音乐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伴生现象)的画家,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如今他已没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音乐变得贫乏至极。”
艾先生的眼睛不仅丧失了看的能力,也丧失了听的能力。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证实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紧密联系的存在,它也说明了眼睛不仅仅具有观看的能力,也具有倾听的能力。艾先生并不是具有视觉与听觉的“共感觉”(synesthesia)的唯一一人,许多艺术家(波特莱尔、乔艾斯、吴尔芙)都具有这个被俄国小说家纳博可夫称之为“彩色听觉”的能力。在音乐领域里,最知名的就是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A.Scriabin,1872-1915)。他试***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融的构想”。他并精确地罗列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
C调256次红色
升C调277次紫色
D调298次黄色
升D调319次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F调362次暗红色
升F调383次水蓝色
G调405次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447次绿色
B调490次珍珠蓝
这首交响曲在演出时,“除了安排完整的交响乐团之外,还需要用到一架钢琴、合唱团,和一部能将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风琴。”可惜首演时,这部色光风琴的装置被人以“不切实际”的理由删除了。
然而这个对应表后来得到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睐,并引为其绘画理论的根据,还指出我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听见”颜色,并且也能从色彩中“看到”声音:黄色具有一种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达到眼睛和精神所无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会变得愈来愈“尖锐”,刺痛耳朵和精神。蓝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会“降到”无限深,以其雄伟的低音而发出横笛(浅蓝色时)、大提琴(降得更低时)、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风琴的深度里,你会“看到”蓝色的深度。绿色非常平衡,相对于小提琴中段和渐细的音色。而红色(朱砂色)运用技巧时,可以给予强烈鼓声的印象。通感并不只发生于视觉与听觉之间,还发生于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之间。
味觉:
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会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映,农贸市场中许多出售肉食的摊位用红色玻璃纸包裹灯泡用红色灯光照射食物,就是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鲜,引起人的食欲。
嗅觉:
色彩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从花色联想到花香,根据试验心理学的报告:通常红、黄、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败的臭味。深褐色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色彩窥视心灵的颜色
依色彩喜好度做性格测验,目前在世界各地可谓风行不衰,极为流行。
第一位以心理学方式延续研究这项测试的卢休指出,颜色的嗜好也显示出其人对异性的态度和日常生活的形态。换句话说,对于色彩的喜恶,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心中潜藏的愿望。这里有八种颜色,依你按由强到弱“讨厌”的颜色的顺序,选择你排列第八的颜色:A、绿色B、茶色C、蓝色D、紫色E、红色F、橘色G、白色H、黄色你选择了哪种颜色?
最后选出的第八种颜色,是了解你的性格的关键。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不要与喜好的服装颜色相混,请你直接选出感觉深刻的色彩作答。
最后选择绿色的人绿色是“红”与“蓝”的中间色。挑选绿色的人性格上也居于两者之间。既有行动力,同时又能沉静思考,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特质。也就是兼具优雅与理性,喜好寂寞又谨慎保守。行事不会逾越本分,非常明白自我的立场。由于性情冷静,无论面对任何事都能冷静处理,而且绝不感情用事,所以深受别人信赖。对于别人的请求或委托,总是欣然接受。
最后选择茶色的人茶色是深沉而朴素的颜色。喜欢这个颜色的人,服装嗜好也偏爱不华丽但富有韵味的款式。正因为这种倾向,你很在乎事物内层的精神性表现,所以很能了解人世间的寂廖、孤寂。虽然你的存在并非引人注目,但是内在却具有良好的潜质。由于诚实又富有责任感,很容易被别人接纳。但是,有时太过于孜孜不倦,而显得有些不知变通。此外,对于容易明白的事情,偶尔会用力过度,做无谓的深刻思考。
最后选择蓝色的人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正巧和红色所具有的形象相反,它象征冷静和浪漫。一看到蓝色,就令你心情安定沉静,同时提高想象力。喜好蓝色的女性,多具有女性善良和丰富的感受力。神经纤细,容易感伤,对人也十分敏感,一个人独处时,常无法忍受那种孤寂。经常渴求恋爱的对象,而且也希望为温暖的爱所包围。是与其爱人而宁愿被爱的典型。个性朴实,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
最后选择紫色的人紫色,是红和蓝两个性格极端的颜色混合而成,因此,这个颜色充满着神秘不可理解的复杂情调。喜欢这个颜色的人,可以说艺术家类型的人,内心强烈渴求世人肯定你的才能,有时显得太过虚荣,装饰过度。面对知心朋友,不妨坦率以待,但是由于平时内向又性情不定,旁人很难理解你真正的想法。此外,有时你也会大发雷霆,但决不至于歇斯底里。
最后选择红色的人红色是代表精心和行动的颜色,而红色的食物或饮料也通常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喜欢红色的人,个性积极,充满斗志。而且意志坚强不轻易屈服,凡是依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一旦无法实现便觉不顺心。如果完全不依原先所预期,会又猛烈反弹的举动。尽管如此,碰到多少困难,都不能轻易打倒这个精力充沛的人。
最后选择橘色的人橘色是不太讨人喜欢的颜色,特别是不受女性欢迎。可是,喜欢橘色的人却具有出众的社交性格,可以与任何人融洽相处。这种人最舍和从事推销员、空中小姐、旅馆服务员的工作。经常笑脸迎人、先向人打招呼问好。喜欢与人相处,不喜欢独处。喜欢上别人时,通常以朋友的身份爱慕对方,而不会以大胆热情示人。另外,这种人非常喜欢新鲜事物或是稀奇古怪的东西,对人生拥有永不熄灭的情趣。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6
关键词:科幻电影海报;色彩;美
一、 科幻电影海报概述
1. 科幻电影的界定
科幻电影植根于文学作品,如果把柏拉***具有空想色彩的《理想国》也算作科幻作品,则科幻文艺甚至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科幻电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样式之一。美国科幻文艺家弗兰克・赫伯特曾对科幻电影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这个论点得到许多科幻电影专家的赞同。科幻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文艺,它当然离不开虚构,但它虚构的故事情节,它虚构的人物等等,根据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原则来看,大体应该是可能产生的,而不是同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的。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必须能做出现实的解释,即必须有相应的科学依据。但作品自然会涉及到伪科学,但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样我们知道,像影片《吸血鬼》等,一些虚构出半人半兽,互变,或妖魔鬼怪之类形象,而毫无科学根据的电影就不能算作科幻电影,当然,那些描写由于科学实验而产生的怪物的变形,仍然可以算作科幻电影。所以在选择本论文所要介绍的科幻电影海报时,不能不首先确定科幻电影的概念原则,必须清楚了解为科幻电影划定的界限。
2. 科幻电影海报色彩的特点
海报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其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风格、美学特征及工艺特征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趣味,受着当下各种艺术及其创作思想影响。海报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的意义与审美的价值能恰当地表现主题,清楚地传递信息,使观赏者产生共鸣。
电影海报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历史上最早的电影海报是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的一间咖啡厅里,卢米埃兄弟向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等短片,并且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电影海报。
科幻电影海报是运用平面设计的手法将电影转换为一种视觉的***像。最早在电影里尝试色彩规则的是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丽爱。第一张科幻电影海报则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在1902年,法国著名的魔术师梅里爱在他经营的由罗格尔乌丹剧院,改造成的电影院中,放映了他的著名作品《月球旅行记》,其海报采用传统的手绘画工艺创作,文字与***形均使用象征天空的蓝色进行绘制,月亮人脸的形象怪异并带有滑稽意味。正如洋河梦之蓝,广告语说的那样“梦之蓝,动天下”,在科幻电影海报中蓝色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它不在是一种色彩,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梦想,一种憧憬与向往。可以说,《月球旅行记》海报色彩的使用为以后科幻电影海报奠定了一种色彩基础。
科幻电影海报色彩形式的日渐完善,是在借用、融合与改变传统绘画色彩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色调”这一术语,正是从绘画中移植过来的。最初,导演常常直接借鉴画面色彩的经验,作为在平面之上再现出来的空间幻象,电影海报的色彩和绘画色彩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二者都用于视觉感官系统,都离不开色彩的认知、色彩的生理心理效果、对比与和谐、色彩构成法则以及色彩的情绪、象征意义等等。但科幻电影海报的色彩从来就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在科幻电影海报诞生的一百一十年中,对于色彩的应用风格变化多样。安德烈・巴赞说过:“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观众感受的是这种新生事物的新鲜与好奇。相比之下,绘画中的色彩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通过画家的脑、眼、手把现实景物反映在画面上,因画家的感觉、印象、理解、爱好和技巧、技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不同的是,科幻电影海报比一般电影海报更具有主观性,海报所使用的色彩大都脱离实际的色彩基调,而是去创造一种非现实的色调倾向。(如***所示)
如果概括二十世纪科幻电影海报的特点是画面多表现紧张感与神秘感,并具有客观性,那么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科幻电影海报更多加入科技感与性感元素的色彩,并更加具有主观性。科幻电影海报中的色彩被赋予具有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同时,迎合了人们的思想、兴趣、愿望等心理需求。我们只有了解电影色彩的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主动在电影海报中运用色彩,创造科幻电影海报的独特效果。
二、 科幻电影海报色彩的性格与表现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说到:“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是最能吸引人们眼睛的诱饵,因此人们视觉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而且能唤起人们的各种不同的情感联想。在科幻电影海报中蓝色、黄色、银色表现的最为突出。
1. 蓝色作为海报背景色的性格与表现
蓝色是纯净的天空的颜色, 是广阔大海的颜色, 意味着幸福和希望。蓝鸟就象征着幸福, 而圣母玛利亚的蓝色服装则是希望的化身,以至于在拉斐尔笔下圣母的衣裙是那样的美丽。在基督教中还把蓝色作为到达天国的色彩象征。歌德在《色彩学》里说:“蓝色给眼睛一种特殊的几乎无法言说的感觉,如同看到从眼前飘过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它。我们喜欢蓝色,并不是它强迫我们去看,而是它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从1890年西方兴起的“民意测试”以来,无论是在那个国家,蓝色一直占据着色彩排行榜的第一名。
蓝色自然物的天然属性,给予人类各种感受,这种感受就是人们对蓝色的感觉,也就蓝色的象征意义。蓝色大都以自然色为名,如以自然景色命名色彩:天蓝、湖蓝、海蓝;以金属矿物质命名色彩:宝石蓝、钴蓝。在科幻电影海报中蓝色最能使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情感。在我国古代蓝色代表东方,表示仁善、神圣和不朽。在西方,蓝色是贵族的色彩,意味着名门血统,美国人则认为蓝色代表哲学。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这样描述蓝色:“蓝色是天空的典型色,蓝色是庄严辉煌的、超大地的颜色。当它接近于黑色时,就成了超脱人世悲哀的伴音,它无限地深入进没有也不可能有终结的凝神状态。当蓝色转成鲜亮颜色,就具有了较多的漠然特征,正像高渺蔚蓝的天空,在人看来时那么辽远,那么飘逸,它越鲜亮也就越宁静。” 在科幻电影海报中深蓝色使人联想到万籁俱寂的黑夜,代表黑暗、超俗、神秘莫测等意义。蓝色是那样的神秘,在科幻电影海报中的蓝色,象征着“宇宙的颜色”,标志着新的科学时代的到来,受人类新科技成果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在科幻电影海报中甚至没有任何其他的颜色会像蓝色一样本身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安的活跃结构,很多人喜欢蓝色,完全是因为它可以在不招摇中令人产生无尽幻想,这样的幻想正是思想无束缚的驰骋,自由的梦想由此而生。
2. 黄色作为强调色在海报中的性格与表现
黄色在所有色相中为最富有光辉的明色,最能表现一种辉煌欢快的情调。太阳光本来是无色的,但它仍然让人感觉是黄色的。人们把通用于太阳的经验加以普遍化后变为黄色的象征效果。在古代罗马,黄色被当作高贵的颜色,象征光明和未来,在这个层面上黄色具有与蓝色相似的色彩特点。在科幻电影海报中它的象征意义是积极的,它象征光明和黄金,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色彩感觉。金黄色象征高贵庄严。
作为光的色彩,“光”和“轻”是它具有共同特征,黄色是彩色中最轻的色彩,它显得轻视因为它似乎来自上方,在这里可以引申为天上,在科幻电影海报中扮演着重要的色彩效果。黄色具有远距离最佳观看的效果,是因为它无论白天与黑夜都明显地有别于天空的颜色,黄色与蓝色组合在一起时是代表有好的色彩,使得科幻电影海报的色彩更具有醒目性。
3. 随光起舞的银色
银色是得自古代神话中的巨人阿尔戈斯的名字,阿尔戈斯是个能看到万物的守护神,他有一千只眼睛,它们睡觉时从不会同时闭上,人们可以在夜晚的星空中观察到阿尔戈斯银光闪烁的眼睛。同时也是月亮的颜色,银色属于夜晚的力量。清凉的月光,属于冷水的特征,属于冰冷的理智。银色总给人以距离感,它是介于近与远之间的色彩。银色毫无疑义是代表速度最快的色彩,人们会联想到飞机、火箭想到现代一切高科技元素。所以它更具有时代性,属于现代的色彩。在徽章的色彩中,银色象征谦恭、正直、纯净,象征着和平的色彩,在科幻电影海报中银色与蓝色协调配合,能增添色彩的辉煌,表现速度感与神秘性象征超脱世俗的境界。
科幻电影海报中的银色更多象征着“光”。光的存在时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不仅带来了一切生存的必须条件,而且为人们带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与活力。印象派画家认为“色彩是光之子”。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写道:“光线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正是因为这样科幻电影海报最能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使其具有其他电影海报所不具备的色彩特点。
“光效应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美的现代艺术形式,又称欧普艺术,是一种人造幻觉艺术。科幻电影海报中常使用银色的光效幻象形成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海报意在表达梦境般超凡脱俗的***形和色彩的表现能力,利用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的变化使眼睛产生错觉,形成“光效幻象”如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海报中,使用蝙蝠侠飞翔的英姿作为海报的主体内容,并且运用深蓝色的背景尽量放大空间,巧妙利用刺眼的阳光突破画面,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展示了正义力量的无比强大和必将战胜邪恶的强悍形象。而深褐色的主调和突破常理的形态即科幻又神秘。对称构***与色彩的光影对比,是科幻电影海报常用的表现手法,用来表现海报的空间感、秩序感与三维效果。
结语
科幻电影海报的色彩,通过审美经验中的感知、想象、理解等过程,更进一步的原因是它的色彩使我们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触动观赏者审美经验中的情感,以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科幻电影海报的色彩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更主观的表现出具有诗意的隐喻性,色彩在科幻电影海报中呈现出一种强大的视觉震撼力,并且表现出多层次的意念与视觉感受。
参考文献:
[1] 刘雨 著.[M]《欧洲经典海报收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王受之 著.[M]《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9月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7
问得好,因为小酷龙刚刚弄明白关于光与色彩上演的魔术,正好可以在可可豆们面前过把讲师瘾。其实,我们能感受到缤纷的色彩,得先说两声“谢谢”,感谢两位重要人物。这两位重要人物是谁?赶快跟我来!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如果地球上的所有光都逃跑了,世界会是什么样?
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没有了光,我们就真掉进了黑洞洞的世界,伸手不见五指,更别说色彩了。即便在微弱的光线下,咱们也只能辨别明暗,无法识别色彩。光,在色彩魔术中必不可少。所以,光线是我们要感谢的第一位重要人物。那有了光线,我们又是怎样看到色彩的呢?接下来,咱们得感谢第二位重要人物――你的眼睛。
走,一起去看看眼睛是怎么帮助我们感知明暗,并辨别色彩的吧。
眼睛本领大
在我们眼睛内部的眼球壁内层,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这就是视网膜,视网膜上分布着能让我们感受到明暗的视杆细胞,以及能辨别色彩的视锥细胞。
在光线微弱或是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视杆细胞虽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但只能感知明暗,而视锥细胞则无法辨别色彩。
知道多一点
在我的视网膜上,有对红光、绿光、蓝光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所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所以,红、绿、蓝被也称为光的三原色。
那色盲,应该就是视锥细胞缺失造成的吧?
没错!正是这样。红绿色盲最为常见,他们的红色和绿色视锥细胞存在缺陷。如果一个人的红、绿、蓝色三种视锥细胞都有缺陷,他们眼中的物体就会失去色彩,只有靠明暗感知世界了。
阳光变魔术
说到这里,爱思考的可可豆肯定又有一个小疑问:要我们的眼睛辨别色彩,必须要有足够的光线进入咱们的眼睛,但咱们通常看到的光都是白色的呀?
才不是呢,阳光可是个会变魔术的家伙。大家唱歌或写作文时,不都会提到“七彩阳光”吗?没错,通常我们看到的白色阳光是综合了多种色彩形成的,彩虹不就是多彩阳光的体现吗?只是,咱们人类的眼睛只能够感受到彩虹中的七种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当然,爱探索的你,通过三棱镜也能看到被分解的七彩阳光。
白色光能被我们分解成肉眼可见的七色光,那我们可以再把分解的彩色光合成白光吗?
简单!你只要准备一个陀螺,一张纸加彩色笔。
动动手
在陀螺表面贴上一张白纸,然后如***将白纸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快速转运陀螺,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会看到什么呢?没错,你看到的不是一只旋转的彩色陀螺,而是白色的陀螺。
解密 这是因为彩色的光快速旋转,我们的眼睛跟不上陀螺的转速,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就混在一起,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便是白色陀螺了。
知道多一点
可可豆们最爱的汪星人,还有牛和马都不能分辨颜色,它们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灰。
什么?你找不到陀螺?没关系,那就用三把手电筒做实验吧。分别给它们蒙上红、绿、蓝色的透明薄膜,打开手电筒,你会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将它们照***右所示重叠在一起。你一定会惊呼,因为你不止看到了白光,还有更多。
有了多彩的阳光,咱们要看到色彩有眼睛的辨色细胞还不够,还要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物体本身及其散射的光线。就好比,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朵,那是因为多彩的阳光照到红花上,花朵本身吸收掉除红色以外的光线,再向四面八方散射红光,于是进入咱们眼睛的光就只有红色了,所以你看到的花朵就是红色的。
那牛奶为什么是白色呢?
问得好!豆子,你的水平提升了不少嘛。牛奶和雪、云一样,是由透明物质构成的,它们本身并不吸收任何一种色光,而是将照射它们的白光反射或折射出去,所以你看到的牛奶或雪就是白色。
玩一玩
有时候,眼睛和光也会戏弄我们,让我们的视觉出错,来,一起玩一玩吧!
光与色的魔术
你相信***中A和B块的颜色一样吗? 你肯定非常坚定地说:当然不一样! 但是,如果你蒙住***的其他部分,只留出这两块,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8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色彩匹配 色彩校正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simply the importance and the work flow of the colour adoption and adjustment in special effection of animation movie and digital movie.
key wordsanimation moviecolour adoptioncolour adjustment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形***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于影视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匹配与校正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wwW.133229.CoM
在数字电影色彩的运用和创作方面,现代的数字电影制作者有很多新的认识。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教授在《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写道:“色彩的应用,实质是一种经验”。这种强调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对创作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一个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对色彩的敏感度,色彩捕捉能力通常强于初学者。但当进入数字影像制作时代,这种理念将无法指导数字化的影像后期制作。
数字影视制作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数据化、需要量化,需要有明确的制作目的性,如果仍旧单纯套用经验进行制作,不仅很难达到作品的预期艺术性,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本文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规律,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1.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从原理上讲,单一波长的电磁辐射所发出的可见光称为谱色光或单色光。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
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亮度表示彩色光对人眼刺激的强弱,与进入人眼的色光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光源的发光强度越高和彩色物体表面的光谱反射率越高,物体的亮度越高。
色调是彩色之间相互差异的重要特征所在。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谱色光有不同的色调。人眼大体能分辨出200多种不同的的色调。
饱和度表征色彩的纯粹性,即某种色调的浓度、深浅程度。
正是由于人眼对不同颜色在识别上的差异性,因而在创作上,对于不同的颜色应该区别对待。例如:人眼对蓝色区域的饱和度分辨阀和色调分辨阀都是比较高的,在色彩的控制和处理上,蓝调的控制是比较容易的,而黄绿色调的控制是最困难的,稍稍不慎就会造成层次的丧失和色调偏离。
2.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像。任何***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像或黑白***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
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yuv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比较常见的色彩监测设备有luma wfm波形显示器、 vectorscope矢量显示器、histogram直方***显示器。
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三、色彩匹配思路及实例分析
1.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断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势必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断间仍然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在颠覆原有世界的色彩观的基础上,每一部动画电影都可以创造自己本身的色彩识别系统,从而表现自己独特的色彩性格。
2.色彩匹配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中的色彩匹配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或者是基于演员在蓝/绿屏背景前实景拍摄与实拍素材结合时,由于蓝/绿屏背景素材与实拍背景素材间的色彩不一致而需要进行的色彩匹配。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计算机生成的cg***像,和蓝/绿屏拍摄所得的实拍影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3.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的素材分为目标素材和源素材。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则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匹配制作之前,我们需要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利用通过色彩吸管进行前后景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比较。比较前后景暗部与亮部的色差,以及相应的r\g\b的色彩差异。(参见下***)
然后在色彩匹配制作中,通过对素材色调的整体匹配调整以及对亮部、中间层次、暗部色彩、亮度的分区域二级调整。
四、色彩校正的一般规律
色彩校正主要对同一部影片中的色调进行客观技术与主观艺术层面上的进行色彩校准。
客观技术层面的色彩校正主要是依据电影、电视色彩还原的相应技术指标参数的校准,对前期拍摄中的瑕疵如偏色、曝光过度等进行弥补,使前期拍摄的画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色彩还原,以期达到电影、电视的画面播出的指标要求。
而主观艺术层面主要是基于影片整体基调、风格、情绪等因素对视觉色彩的调整。正如影片《三百斯巴达勇士》为了呈现出及具史诗感的惨烈历史时刻,影片影调运用了浓烈的史诗油画感觉,全片影调色彩的二次创作,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视觉感受。这也是色彩校正的魅力之所在。
影视画面的色彩校正主要就是对真实场景色彩的正确还原,并对前期拍摄中的瑕疵如偏色、包光、曝光过度等进行弥补,在数字色彩校正,则可对灰度、亮度、对比度以及在***的rgb通道内,对画面进行像素级的修复。但是由于技术指标的限制等原因,要做到真实现场的色彩还原是不可能的。
因此画面色彩校正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中色彩真实感,及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色彩真实。但是作为数字调色师来说,在画面瑕疵得以修复的前提下,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化的画面色彩处理,通过画面色彩,控制画面情绪,形成影调风格,从而创造出影片整体的视觉效果和气氛,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和心理感应,达到影像色彩的艺术“表现”。
因而,我们应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色彩校正这个问题,对于所要处理的影片类型不同,色彩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对画面精修和处理的步骤与有所不同。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色彩还原和修复,而是有目的地运用色调来吸引观众视线,发挥色彩的心理特征,将画面中最具美感、信息最为丰富的地方展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
在了解色彩处理上艺术“还原”与“表现”的关系,色彩校正的基本思路也就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步骤:1:一级调色阶段,色彩整体还原阶段;2:二级调色阶段,细节调整,分色调整;3:艺术表现阶段。
对于不同的景别镜头,色彩校正时的侧重点也是不同。一般来说,远景重气氛,以整体环境氛围烘托出场景所要表现的气氛,突出主题所要塑造的情景。近景重层次,观众对于近景的物体会更为留意,要特别注意主体元素的色彩层次、质感、影调等方面的体现。上述是色彩校正的一般规律。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现代的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本系列论文分别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工业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所苛求的各方面元素进行了详细阐述。
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宏观几何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色彩影片赋予了影视现代电影艺术对于色彩的运用已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作客观视觉再现的技术现象了,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电影更多地利用色彩的本性进行视觉的诉说。
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这一事实是无可非议的。同时一部优秀的电影中的色彩会返回给观众一种深刻的心理效应。从心理学角度看,色彩效应是指在色彩元素的作用下,人类通过脑神经对色彩效应的反应过程和思维内容想象在连续放映的过程中,观众对银幕色彩产生了不同的直观感受和情绪变化,不断地形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觉思维。但银幕色彩有时写实,有时虚幻,有时两者融合出现,这样便形成了不同分格样式的影片及具有其自身特殊规律的色彩组合,因此便出现了色彩心理效应和视觉感知的不同功能。
所谓电影的色彩基调,是指为影视片的整体风格、类型建构,而在色彩造型与表现方面所作的基本调子配置的色彩。它是导演前期创意构思和后期视听语言合成时总体把握的产物。影视色彩创建应使影视色彩造形既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蕴,又有鲜明的视觉语言特征。
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而相对于动画电影,其本身就是色彩的创造。在以观众所体认的现实空间视知觉基础上,以独特的手法表现着自己的色彩空间。无论数年前的《怪物史莱克》;《汽车总动员》,还是新近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料理鼠王》,以及提名的《冲浪企鹅》,其中对于颜色和光的运用已臻化境。《冲浪企鹅》中,对于海滩的色彩刻画,体现了浓郁的类夏威夷海岛风情,而在海面上冲浪时,阳光和海浪所产生的唯美色感,在动画片所特有的机位下显示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片中主客观色彩交替、融合的色彩结构形式,建构起现实与梦幻交错的视觉节奏,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
近些年来,数字化电影技术不断实现新的组合与突破,电影美术师可以通过 discreet公司的lustre 或da vcihi等硬件设施,对影片的色彩、特技、剪辑产生全局性的个性化调整,可以对每一场的数字化镜头实现色调、氛围上的统一,可以将传统胶片扫描后经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前期拍摄中的瑕疵与缺陷进行弥补。在2007年国产大片《集结号》中就在邀请韩国的团队进行场景搭建和爆破特效制作的同时,大量运用了数字调色技术。经过调整后的影片镜头都与实际拍摄的效果大相径庭,无论从色彩饱和度、画面精致程度,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片的画面与色彩达到空前的饱满与统一。电影美术师或者说画家们可以在“电脑”上直接将电影“画”出来。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平衡和保持相同场景之内的和谐性,以及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发展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总结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
“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9
关键词:色彩感受 美术教学 培养
中***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色彩在美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数个艺术家们并以此为人们耕耘出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财富。特别是大胆抛弃传统色彩观念的印象派画师,他们致力于研究风景画中的环境与光线,利用鲜明的色彩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给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1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色彩感受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我们综合俄罗斯画派以及印象派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作为美术色彩教学的理论基础。这种教学理论以“色”作为其核心内容,在他们看来,经过环境色以、光源色在加上物体本身颜色之间的像话综合从而产生出我们肉眼可辨的色彩【1】。并且在色彩的对比上还存在一定的规律,即冷色调代表光亮部分,暖色调代表黑暗部分;同时,训练色彩的过程也注重强调依照程序来进行作画,即先对大关系进行绘画,接着逐层深入,最后再次回到大关系之上。该色彩理论以及训练技巧,固然在学生对训练规则以及技术要素的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长处,然而却也受到一定的束缚。原因是,这种方法对技术要素及训练规则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强调绘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能力。但是这种感应能力却又是绘画中的极为关键的元素,缺少这种元素,一件艺术作品便没有了灵魂和生气,变得尤为单调无趣。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训练时,首先便要主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直接感应能力,指引学生去全方位地认识绘画的精髓,脱开思维枷锁,放胆作画,绝不应当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某一点而束手束脚,最终令绘画失去灵性。
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均受到色彩恒常性基本规则的限制,导致许多人难以用自己真实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颜色的变化,即我们的左脑视觉功能被右脑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因而使得不少学生缺乏对周围色彩变化的感应,如粗创造出来的作品便显得色彩单一,缺乏格调和生趣。因此,作为色彩教育者,首先所要面临的困难就是从旧有的色彩恒常思维定式中脱困除去,挑战我心恒常的眼不见为真的固有思维。一位德国色彩学家曾经说过,若想使自己绘画的状态处于“无知”的境界,就必须要容纳足够的知识【2】。而他口中所谓的知识指的便是色彩感受能力。因此,在色彩教学时,首要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色彩,并让他们充分理解色彩的变化,令他们能依照自己的意志来感受变化的色彩,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将这种变化的色彩大胆地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提高感受色彩的能力,有人曾经试过在教学中利用欣赏、临摹以及比较等法,然而这些方法并非适合于所有的学生,甚至有时还会令学生对色彩的感应起着负面作用,使得学生在运用色彩是变得更加迟滞和失灵,非但弱化了他们表现色彩的胆量,同时还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对绘画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如何去看待一项事物,以及如何对该事物做正确的观察,所有的这些都告诫我们色彩并不只是通过眼睛观察得到。有时候,感受与直觉才能真正表现出色彩的真实内涵。所以,需要在转换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实现在美术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2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第一,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绘画中和谐色彩的重要性,可以在美术色彩教学时,加入一些色彩的小练习【3】。例如加入补色练习的色彩训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将各种颜色的补色选调出来。非但要选出纯颜色的补色,同时还要将灰颜色的补色调出;加入明度反差练习,这种方法是为了避免学生局限于对物体的黑白灰进行照搬找抄,便通过对明度加以转换来确保色彩的协调;为了让学生对色彩三要素间微妙的变化关系加以深入掌握,可以在色彩教学中加入纯度颠倒练习,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应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令学生对自己艺术作品变得精妙绝伦而惊叹不已,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第二,制作色彩、明度及纯度识别卡并加以有效应用,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绘画中的错误现象。如此便可充分指出学生在绘画中的不足,令他们及时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促使他们大胆展现色彩的心理。
第三,通过自制的色卡,在课堂内外加入一些趣味练习,令学生业余时间通过多方面练习,来有效掌握色彩的变化。例如将自己身边色彩最亮或最暗物体与色卡相比较,指出与之匹配的色彩。长此以往,便会令学生掌握到更多意想不到的色彩,从而有效提高他们感受色彩的能力。
第四,掌握运用补色对大量灰颜色进行选调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并非是看不出外界的色彩,只是不善于运用补色来选调灰颜色,因而导致绘画的色彩不够协调。故而,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到造成色彩不协调的真正原因,教会他们选调灰颜色,让他们绘画时大胆着色。
第五,着重强调色彩中冷暖之间的不同,不仅能令学生可以有效选择色彩来造型,使同时还让他们充分掌握色彩冷暖变化的色调。
结束语:采取适当的美术色彩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误区及时加以纠正,便可充分提高学生捕捉色彩的能力以及着色的能力。舍弃过去传统以“色”作为其核心内容的教学观念,在美术色彩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在提高学生绘画质量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灵.文学之光――浅淡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表达[J]. 黑河学刊,2007,(04):121-122.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篇10
色彩美丽而珍贵,五彩缤纷,转瞬即逝。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色彩的存在。是如此的幸运男的,每种色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独一无二彼此珍惜。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二色彩作文600字,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二色彩作文600字1人间因为有了色彩,才会褪去那么沉重的暗色;因为有了色彩,才会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单纯的黑白连环画;因为有了色彩,才从冷漠变成了温柔,才使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沉浸在色彩中的人类,对色彩是种什么样的看法呢?
初来乍到的婴儿,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他们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好奇的看待这个世界,包括这个世界的色彩。大多数树叶为什么春天是绿色的,秋天就会变成黄色或者红色的呢?花儿为什么是五彩缤纷,而不是一种颜色的呢?蝴蝶为什么一身花衣,却不是暗淡的灰色呢?
长大后的人们,往往会不在意色彩带给人间的美好。色彩带给他们的,很多都会被忽略掉。繁重的工作,家庭的矛盾,常常会让他们感觉烦躁。他们,无心去欣赏美丽的色彩。
老年时期,很多人又开始欣赏起色彩。直到老了以后,他们才会感叹,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道风景。他们开始懂得观赏色彩带来的美,他们会有千万感慨。
然而,错过的最多的,是双目失明的人。失明的人,一定会很想看见美丽的色彩,想看看地球母亲的容貌。
就像海伦·凯勒,她是多么的希望,能给她三天光明。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摸索着,寻找着,那充满着色彩的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就是她怀着想看见世界绚丽多彩的希望,所著的吧。希望,或许是一种奢望,难以实现。每天早上,迎接他们的还是无尽的黑暗。虽然现在有先进的科技,但是不能让每一个失明的人都可以看见色彩。
色彩,是种最纯真最自然的美,却往往被人忽略。能注意到它的,到底有多少人?挂念它的,又有多少人?
高二色彩作文600字2秋天,这个端庄而又沉静的季节,你们仔细瞧,她与别的季节不同,没有春天那样的柔情,没有夏天那样的粗狂,没有冬天那样的自然。但她却令我陶醉。
秋天的绿,没有春夏天那样的勃勃生机,但你仔细瞧,那枯黄的叶片中带又一丝深深的绿脉,你会发现它比所有的绿更有一番韵味,更让人夺目的是哪“攀山岭”边的,一大片一大片的,满是的爬山虎,一到秋天,它们好像被蜥蜴复了体似的,那穿着绿鞋子的小脚,在墙上爬来爬去,直到爬满整片墙,才肯罢休。
秋天的黄,没有春天那么多花的嫩黄,但你仔细瞧,那一簇簇一簇簇,小小的,嫩嫩的桂花,正混身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使你总想伸出手去摘下一簇来,放在手掌精心“呵护”它,或是放在鼻前闻。桂花树就在我们教学楼的旁边,早晨路过那儿,我就会伸出手摘下它,放在鼻子前面闻,我闻出了它带来的秋天的气息,我闻出了它默默无闻的精神的味道。
秋天的红,校园里有一颗枫树,每当秋天来临时,它马上穿上火红的舞衣,擦上嫩红的胭脂,好像要进行一场很久的大型演出并准备迎接秋姑娘的到来。
秋天,让我想起了我童年的乐趣,梅梅闻到金黄的桂花香时,我的脑海里总能回想起一些美好的画面,我喜爱秋天,这个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季节。
秋天像一个小孩子,活灵活现的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淘气地想把我们的心留住。
秋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向我们展示她那娇媚的舞姿和缤纷的色彩。
秋天像一位油漆工人,让本来枯燥无味的秋千,变得那么多姿多彩!
秋天,我喜爱的秋天,这个让人耐人寻味的季节!
高二色彩作文600字3冬霖如同银屑般恣意飞舞,寒风呼啸,玻璃窗上蒙上一层水雾。我用手擦去,窗外,是城市令人讨厌的灰暗色的冬。
社会经济极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高昂的经济效益,还有严重的污染。在这城市里,哪里还有我喜欢的色彩?剩下的,只有雾霾的灰暗。
透过时光的毛玻璃看向曾经,模糊中,有清晰的老屋的身影。童年的老屋,有我所喜欢的颜色。
推开斑驳的不知道油漆了多少次的铁质大门,院子里一切安好。青砖红瓦筑起的墙上,鱼鳞瓦沟之间,青苔自然地生长着。院子里的地板,是用一块块大石铺砌的,雨水冲蚀过后,细纹密布,好像老太额头上的鱼尾纹,可是踏上之后,却分外踏实。两边还摆放着以前用过的煤炉,地上隐隐还有黑色的星星点点的煤灰。这些,是回忆,更是我喜欢的老屋的色彩。
想起孩童时光,外婆骑着粉红的凤凰自行车接我从幼儿园放学。我坐在自行车后的红色的儿童椅上,发着呆。回家的小巷之中,道路十分不平整。我坐在儿童椅里,紧抓扶手生怕自己掉下来。因此,外婆总是说我太谨小慎微,不够大气,我哪里懂这些东西,就只是抓紧扶手,在夕阳之中,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之下,或是回忆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新鲜事儿,或是期待着早些回到老屋,回到那些我喜欢的色彩身边。
此时家里,总是早已摆好了丰盛的晚餐,美味放满桌面,香气充盈房间。匆匆洗完手,端坐在我的小板凳上,一家人整整齐齐,围坐在桌边。饭后,又回到小院,大人们娱乐消食,打打牌,享受夜晚美丽的色彩。我坐在外婆腿上,昏昏欲睡,听着外婆轻声的吟唱:“夜光光,月光光,伴随我家娃娃郎。”我悄然睡去,那些我喜欢的色彩又在我的梦中浮现。
如今,老屋在繁华中隐世,我也有了城市里的新居,却总不如老屋住的愉快,不知从何开始,老屋也成为了我的家人,成为了我喜欢的色彩。
高二色彩作文600字4一直以为云是白色的,今天才知道,云是彩色的。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东边的云被染成了桔红色,西边的云却还是淡紫色。几分钟后,不同方位的云就拥有着不同的色彩,从早晨就开始丰富我们的视线。这或许应该归功于阳光,但我还是认为云有色彩。
这是自然之彩。
一直认为喧嚣的城市是灰色的,今天才晓得,城市是彩色的。夜,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望向窗外,幽蓝深远的天空中嵌着几颗明亮的星星,那是黄色的。天之景是美丽的,但却远不及地上的景色诱人。一辆辆车飞驶而过,黑暗中,辨不清车型,惟一吸引我的是车灯。红与黄交相辉映,就连平日讨人嫌的红绿灯也散发着动人的色彩。街边,一幢幢楼房中的灯火,像一双双眼睛,无声地倾述着一个个平淡而又真实的故事。马路两旁,那些营业性的场所打开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缤纷中透着宁静,又美得摄人魂魄。
这是城市之彩。
一直以为现实生活是无色的,西方人有面具,东方人有脸谱,大家都自然而又不自然地成为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善意地自我保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生命的种种。在泪水中来来去去,在金钱中泯灭着人性。今天才明白,生活同样是彩色的。那些违背道德、损害他人利益的事固然是黑色的,而寒冷冬夜,亲人放在桌上的一杯热茶;伤心哭泣,朋友递上的一方手帕;快乐愉悦,围绕在身边的开怀大笑,和那一声短而真挚的“对不起”、“谢谢”,何尝不是生活中的暖色调,何尝不勾起我们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感动呢?
这是人性之彩。
与其说世上缺少色彩,不如说我们缺少发现。
自然之彩,源于一颗绿色的心灵,在赞美它的同时,更应自觉地保护它,珍惜它;城市之彩,源于一颗蓝色的心灵,以一份闲适的心情,漫步于其中,欣赏这场免费的电影;人性之彩,源于一颗红色的心灵,多一些沟通和理解,少一些埋怨与争吵,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把人生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之彩,源于一颗彩色的心灵,它就像一个调色板,有着明快的红,有着忧郁的紫,有着生存的价值,有着生命的意义。
我,站在风中看着你的来临,我想要问你为的是什么,你让我轻轻闭上双眼,聆听大地万物心中的话语。于是,我眼前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我的心灵变得有喜有悲,有笑声有泪水。
你,给我,带来了生命的色彩!
高二色彩作文600字5人们如今所享受的物质生活已可用“饱满”一词来形容。金钱堆砌的骄奢逸侈甲,似乎又少了许……对,就是情感,忙于敛财的人们,已将这一人的本性抛在脑后。不知何时听到这么一句话:“电视机变成了彩色,人情味却变成了黑白。”当初觉得不可思议,如今看来,却很精辟。
对与那种七八户人家在一起的老墙门,我没体验过,但从长辈的留恋的话语中领略到一点:夏日傍晚,吃完饭领着孩童,带一把有靠背的竹椅,大蒲扇必不可少,老人青年聚在一起,吃着西瓜,拍着蚊子,惬意呀!而现在的楼房中,仅有的对门两户也是反盗门紧闭,生怕陌生人看见。别说一起聊天,甚至遇见时连眼睛都不会去瞟一眼。“老墙门”时代,如有一户家中无人,那么,连说都不用一声,邻居就自愿充当起“门神”。但“水泥森林”中,邻居家进了盗贼还浑然不知呢!
原本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很淳朴,乐于助人,。这“助人”不仅仅局限于墙门里,大街上,只要有人有难,八方来支援。现今社会里,不是这种现象不存在,而是稀罕了。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老人摔倒在地,周围驾车驶过,行人走过,竟无人出手相助。最后一位民警将其扶起,我不禁想问:这就是“爱老社会”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