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本文系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部级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计划的养老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613218020)
中***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一、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养老场所不同,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时代在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机构养老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并被普遍接受。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其中不乏需要照料又缺乏家庭养老条件的“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承载量不足,而老人本身又往往排斥离开家庭或无力支付机构养老的高额费用。在此背景下,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首创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填补与拓展,提出了依托社区服务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所谓家庭养老,是指由老人自己、配偶以及子女来提供养老服务,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将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慰藉完全依托于家庭。而居家养老则是在我国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家庭养老的延伸,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养老福利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以国家制度***策法律管理为保障,以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是未来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属于公共福利的范畴,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是由***府购买推动,由社区服务支持,由老年人自行购买,***府给予适当补贴。2008年***府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其后在2011年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写入“十二五”规划。推动居家养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府重点强调的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一)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三)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四)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τ诰蛹已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三、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建设社区养老机构,目前大中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形式多样化,生活、娱乐、医疗全方位覆盖的良好格局,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及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平台。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为主,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精神娱乐和生理健康的保障,是居家养老得以初步建立的基础条件。而我国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对于有力地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统一指导。目前,普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多数社区选择以设施服务为主,停留在为老人提供服务场所,而不是主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这种缺乏主动性的设施服务往往存在着实际效果较差的问题。另外,由于设施使用率低,老年人很少接受服务,且服务辐射范围有限,设施的资源也一定程度上被浪费。这种社区养老模式对居家养老所提供的只有最基础的保障,无法对居家养老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不足,服务人员、设备不能满足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需求。由于社区自身人员有限,很难分配足够人手负责养老服务,更无法提供及时充分的上门服务。此外,有限的人员和资金也限制了服务设施设备的规模,现有设备也缺乏保养。在这种背景下,居家养老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社区养老服务层次单一。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出其福利性和自,同时也应兼顾市场化。社区养老服务中,纯公益性的基础服务可以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有偿服务丰富居家养老内容。现有的社区养老模式基本停留在公益性的基本保障,甚至有些地区存在着利用营利性过强的有偿服务挤兑公益养老服务的情况。这种单一或过于极端分化的服务层次使得居家养老的受众对社区养老服务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害无利。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信息化平台。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养老服务方面,信息化平台的缺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法利用信息化平台为老人提供及时高效的点对点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与社区的对接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平台,居家养老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五)社区养老服务规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普遍缺乏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的诸多方面存在着空白,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服务效果反馈方面。制度是一项服务长足发展的根本,在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很难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期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社区甚至同一社区各户对居家养老评价参差不齐,影响公众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认可。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居家养老模式的兴起有赖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而居家养老要取得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一)发挥***府主体的指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社^养老服务以***府购买为主,***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详细考虑社区养老服务的辐射范围,确保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类养老服务有序进入社区,并对进入社区养老体系的第三方养老服务统一监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二)扩大服务规模,拓阔服务人员吸纳渠道。居家养老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除了现有的医疗保障设施及老年活动中心之外,老年食堂、文化中心等全方位的服务设施也应当逐步投入建立,构建一个覆盖吃穿住用行的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同时,为了支持相应设施的建立,人员的吸纳不可或缺。在使用社区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应积极借鉴大连、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将社区内的失业群体、社会志愿者集体纳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同时也要招募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为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三)形成多层次服务网络。居家养老是一种由老人自行购买、***府提供补贴的养老服务。因此,面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网络还是有必要的。在福利性的公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之外,还应设立帮扶和有偿服务。福利是为全体居家养老的老人公用的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帮扶则由社区成员自愿为老人提供服务,或居家老人间互帮互助;而有偿服务可以将企业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或由***府兴办,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并适当收取服务费用。
(四)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是时代的整体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也应引进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传递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实现更及时、更准确、更具影响力的养老服务。通过平台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接,利用预约设施、呼叫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更重要的是,居家养老最难以解决的突发疾病等问题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紧急呼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五)制定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规范服务制度。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完全由各社区自发运行,既缺乏统一的运营制度又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使其可以在统筹管理下获得长足发展,与其相配套的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对人员管理、服务流程、反馈机制做出明确的约束。制度是一项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在统一制度的管理下社区养老服务才能高效切实地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
五、小结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就业形势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应对激增的老年人口,我国的机构养老模式也存在着先天缺陷。因此,作为一项折中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将是我国老龄化社会未来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的主流模式。而随着居家养老的建立与兴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居家养老需要依托于社区组织,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要以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为前提,只有充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才能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卫红.居家养老模式[J].老龄问题研究,2005.3.
[2]王承慧.全面连续、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
[3]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2
社区既是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西安市老旧社区主要有两大类:街区型社区是以地缘社会关系为基础,在城市道路划分下形成的居住单元。这类居住街区往往蕴藏着西安的历史发展痕迹。其街区规模一般较小,约3至5公顷。建设年代一般较为久远,缺乏统一规划,街区内基础设施落后,养老设施匮乏,很难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整体环境日益恶化。街区型社区是一个纯粹的地缘组织,居民之间彼此熟悉,大多经济条件、生活需求相似,有利于共同组织活动。另一类住区的社会关系以业缘为基础,老住户们往往有统一、固定的单位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企业的“退休办”共同协作。这类住区以五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各工业住区、企事业单位家属院为主。社区规模一般较大,社区有“企业办社会”的基础。社区内居住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率高,社区内居住的老年人口多为原单位老职工,彼此较为熟悉,其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居家养老模式、养老服务需求等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这类住区多也较为破败,缺乏应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及良好的养老环境。据统计,西安市内现约有30%的老年人居住于老社区中:莲湖区老社区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56%,老社区的老龄化率达到29.86%;新城区、碑林区中,老社区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50%,而老社区的老龄化率也远高于西安市16%的平均值。老社区中大部分的老年人是原住民,经济能力有限,地缘业缘情节浓,选择在老社区中养老是最经济、现实的养老方式。因而在居家养老的大背景下,老社区是城市养老建设的重要环节。
2西安市街区型老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2.1西安市街区型老旧社区特点
(1)地块相对较小。一般来说,越接近城市中心,交通需要越大且地价越高,地块划分也越密。根据该特点,街区型社区的服务设施一般为几个社区共用,道路不但起到输送交通的作用,更是联系各个住区的核心。
(2)建筑质量较低。由城市道路直接划分的街区型住区往往开发年代较为久远。因此大部分的街区型住区建筑质量较低,环境较差,设施配备不齐。
(3)与城市联系紧密。由于地处城市内部,街区型社区可以便捷地借用周边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社区的界面直接面向城市,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种公共空间常常容纳了多样化的日常生活功能,体现了住区与城市在功能和形态上的连续性。
(4)各项功能复合性强。街区型社区的各项功能内容相较其他小区更加丰富、混杂。住区内广泛存在各种非居住形态,如办公和各种类型的服务业。
2.2西安市典型街区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安东街社区、经九路社区等六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街区型社区进行调研,基本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西安市街区型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特点。街区型社区由城市道路划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一般沿城市道路布局。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多与社区中心或居委会合设,服务半径大小不等,多数在500米之内。如安东街社区被一条城市支路划分为两块,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集中在这条生活性质的城市支路上。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与安东街居委会合并设置,位于居委会楼上,服务半径较大。铁路局社区被两条城市支路划分为三部分,这两条城市支路支撑住区的车行交通系统,同时,大部分的生活服务设施沿街道两侧布局。老年活动中心则为住宅楼旁加建建筑,服务半径为600米。西安市大多数街区型社区一般都比较缺乏养老服务设施,现有服务设施规模差异较大,调研中最大的700m2,最小的仅40m2。近半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满足西安市***府规定的100m2的最低面积要求。普遍人均面积不足,近八成养老服务设施人均面积不足0.2m2。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功能配置上各有不同,如安东街社区配置有老年公寓、老年活动站、室外活动场地、老年大学以及老年餐桌;经九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置有老年教室、象棋室、舞蹈室、麻将室和阅览室;铁路局社区设置有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有乒乓球室、室和阅读室),以及一处专为老年人开放的室外活动场地。多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配置不齐全,除了能满足老人日常娱乐活动的室、麻将室一般是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必配内容,多数养老服务设施缺乏医疗保健、日间照料功能空间,室外活动场地也较为缺乏。
3西安市业缘型老旧单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3.1西安市老旧单位社区特点
(1)相对***、封闭。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建设之初多方面考虑职工的工作及居住需求,形成了生产、居住、配套娱乐、商业等设施的综合片区,并成为***、封闭的社会活动区域,通常用道路和围墙作为边界进行界定。到今天,这些相对***、封闭的片区中,部分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空间已迁址或破败,原有的厂房停用、空置,居住空间也日益衰落。
(2)居住环境差。这类住区最早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建设,在整个居住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老旧建筑,建设标准较低,居住质量差,很多住房年久失修,环境与服务设施老化破旧。
(3)居住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率高。这种老旧单位社区普遍居住人口密度大,居住其中的老职工多已步入老年,其老龄化率往往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老居民在此社区中生活时间久,地缘情结浓厚。
(4)独有的“三老因素”与住户同质性。业缘型老旧单位社区往往有“人老、环境老、生活模式老”的特点。而这种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的稳定邻里关系,以及住户同质性有利于社区和谐氛围的产生。陈旧的住区设施充满“旧景”回忆,老环境氛围有助于老年人安静、祥和地养老,保留着的独特的旧有生活模式、闲慢的生活节奏与老住户的生活习惯契合紧密。
3.2西安市典型老旧单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本研究中主要选取了纺织城老工业住区为研究对象,老工业住区在业缘型老旧单位社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西安纺织城住区养老设施极为匮乏,居住区级养老服务设施仅有两处,且用地受限、建筑面积小;12个社区仅有四个小区级老年活动室或***书室,一个养老服务站与一个养老体检站,并且也多规模小、设施旧、质量差、没有无障碍设计、缺少管理及服务,使用率较低。社区内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人均建筑面积均远低于规范。此外,老龄设施服务水平低下。养老设施内无或少服务人员,而服务对象仅限于身体健康无需介护的老年人,对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无相应的社区养老服务。纺织城老工业区以及其他业缘型单位社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社区封闭性强,老龄设施不共享。计划经济下产生的社区具有很强的自我封闭性,纺织城老工业社区都有明确的边界,围墙内是本单位内部空间,围墙外则是单位外的世界,内外分明,管理也互不干涉,设施也各自服务本社区人员不对外开放。在市场经济主流的今天,这种各自为***的状态势必会造成很多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结合现状,应积极考虑住区老龄设施的共享问题,集约各类老龄设施的建设。
4西安市老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善策略
4.1老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善更新原则
(1)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老年人心理生理需求与其他年龄阶层有很大区别,在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上要以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为依据,加强阳光、场地、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满足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诸多要求。
(2)以老旧社区现状特点为基础老旧社区不同于新建小区,其复杂性、多样性、现实性等现状问题,必须在养老服务设施改善中充分考虑。例如街区型社区多功能复合性强,且与城市联系紧密,根据这一特点,其服务设施可以考虑多社区共享及与城市配套共享;再例如老单位社区多封闭、***,且往往存在空置建筑,对旧建筑加以改造利用,成为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良好途径;此外,在老社区发展互助养老,既可节约成本,又可加强住区凝聚力,让老年人“老有所为”。
(3)以补充、完善老年服务设施为重点老旧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往往不再满足当今的生活需求,也无法符合住区规划的相应规定。因而在进行老龄设施配建时,应首先对住区内旧服务设施进行整合,再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完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与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中的养老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整体老年居住环境质量。
4.2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建内容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设置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娱乐健身、文化教育。根据对现有地缘型和业缘型两大类老旧社区的调研及特点总结,提出老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内容:生活照料类包括日间照料服务、餐饮服务、家***服务;医疗保健类包括医务室、康复室、医疗咨询室;娱乐健身类包括麻将室、室、球类活动、健身设施;文化教育包括书画室、阅览室、老年培训空间等。老旧社区往往用地资源紧缺、资金不足,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又十分急迫。在这种现实状态之下,可按照需求与优先性原则,有时序地逐步完善。首先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完善托老所、社区卫生老年人服务站、老年人服务中心等基础性的养老设施;其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年康复保健站等;最后,满足老年人舒适生活的需求,建老年体育活动场馆、夕阳就业服务站、老年问题咨询中心等。
4.3老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善途径
(1)远近期结合,充分利用旧有建筑街区型老旧社区一般位于城内,用地紧张,很难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新的建设用地。因此,充分利用废旧建筑将成为主要手段,如利用社区空闲的办公室、住宅底层空间等,通过更新改造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改善与补充。而许多老旧单位社区周边,往往存在停用、闲置的老厂房或办公空间,将这些老建筑改造成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及居家养老服务站,是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良好途径。
(2)原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共建利用现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内容,增加无障碍设计等,尽量使原有公共服务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共建共用,以减少老旧社区的建设压力。同时,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共享,也有助于促进老年人与其他代际人群之间的交流,利于保持老年人活力。
(3)实现社区之间的养老服务设施共享老旧社区规模不同,养老服务设施功能现状也有较大差异,如果在改造更新中,社区无论规模大小均配置一套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设施,既会资源浪费,也为社区带来用地、资金等各种压力。因此可以视社区规模,分级别、分体系地对各类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根据现状整合已有设施,跨社区地配置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尤其是规模较小的街区型社区,可以在统筹规划下配置相应级别的设施,并将设施开放性管理,构筑共享化的设施网络体系,以达到资源使用最大化及公平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统计局,2015年西安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16.12
[2]陕西省民***局,西安市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状况调研报告,2016.1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3
社区隶属于市区街道,位于城东城乡结合部,占地面积约0.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62户,5129人。其中在册的60岁以上老年人__人;70岁以上高龄老人146人,80岁以上老人118人。90岁老人4人,空巢老人120余人,约占辖区总人口数的2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顺应社情民意,利国利民。我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单位,我们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上级民***和老龄部门的指导下,我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居家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精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关爱和慰藉,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
一、认真做好居家养老调查
我社区是居家养老的试点社区,我们积极探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建立以社区主任挂帅的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专项入户问卷调查,摸清了社区中的老年人情况,为户籍在本社区的60-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老年人档案,并从老年人的需求和需要开展服务等方面着手,对社区400多位60-100周岁的老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中,整理出了老年人的最需:一是家***服务,主要是有疏通管道,电力维修,代为购物,上门服务等。二是医疗服务通过摸底调查,详细的了解到了老年人服务需求。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制订出了有所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全方位高质量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二、积极营造居家养老氛围。
我们首先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文件,派出专项工作人员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养老服务工作培训,提高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新养老服务工作理念。同时利用社区市民文明学校、老年科普大学、墙报、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文件精神,在全社区宣传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增强社会各界和社区居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全社区关注、关心养老事业的浓厚氛围。
三、努力丰富居家 本文来自文秘站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养老服务
一是志愿者服务。我社区有一大批助老志愿者,为社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困难老人服务。其中有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一些买菜,联系子女,照看关闭门户等服务的银龄志愿者;与社区中10对空巢的独居老年人开展一对一的爱心志愿服务的爱心志愿者;还有利用法律、医疗、便民等专业特长的专业志愿者。象社区中的医疗志愿者,经常为社区中的老年人看病,量血压。如东方医院退休的志愿者王仁医生,他经常上门为社区中的老年人看病,不分昼夜,义务出诊午;又如家住中国机械堪察院的空巢老人黄如泯,她家厨房的厨房溢满了水,老人急得是不知所措,她找到了社区志愿者,志愿者上门认真检查,发现是自来水管破裂,志愿者迅速拔通了社区发放的“便民服务卡”维修电话,修理工以最低的费用,上门给予了修复。一张小小的服务,不但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也为老年人带来了最大的实惠。
二是精神慰藉服务。我社区辖内单位拥有西安市社会科学分院、省级重点中学83中学、西安财经学院、聋哑学校等单位,是知识分子相对聚集的社区。这些退了休的老同志,文化层次高,求知欲望强。根据这一特点,我社区在西安市老年科普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办了社区老年科普分校,努力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的精神慰藉。社区老年科普分校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全由市科协安排,每学期定期为我们制定课程表,每周一课。我们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每次课程的内容不同,先后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抗衰老从现在开始、西安历史文化、谈如何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生活常识、谈修身养性、等等。社区内的老年人,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前来听课和活动。目前,参加社区学校学习、活动的老年人有上千人次。社区老年科普学校成为老年人学知识、求上进、交朋友、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学习、再教育的大课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4
关键字:居家社区养老;现状;问题;完善对策
成都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加高新区)现有人口301.8万人,60岁以上人口48.8万人,占16.2%。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成都市对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主要探讨了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这几个方面。
一、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原因
(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1.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挑战,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长处与社会化为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据统计,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2.“空巢老人”问题严重
在成都这座现代化城市中,“空巢老人”问题相当严重,据成都市老龄办2006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14万老人独守“空巢”,比例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以上,所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二)机构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机构养老活动少,家人探望次数也少;子女怕被“不孝”罪名,在成都选择把老人送入机构养老的不足0.5%;老人怕耽误子女工作或影响子女生活,“被迫”留在养老院。
二、成都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低
从目前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对象仍然主要是独居、孤寡、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扩大服务范围,即不仅为“五类”老人提供服务,也要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既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二)没有考虑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成都市广大农村老年人目前大多数是靠家庭养老,即在家里居住,同时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与城镇居家养老模式比较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已经具备了在家居住的条件,但是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并非是成都所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没有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
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就业无论是对自身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予以支持。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踏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老年人才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工作年限在不断延长,所以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成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三、完善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宗旨不仅仅是解决部分特困老人的问题,而且还面向社会为全体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应不断完善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一体的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二)切实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以来,如同全国情形一样,成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家庭居家养老,因此农村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农村,首要的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府应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逐步完善并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民养老的责任。其次,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的机制。
(三)加强老年群体就业制度建设
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府会运用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度性约束,比如: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制度,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确认以及对垄断和歧视的限制等。由此,在鼓励老年人进行积极就业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如可以具体采用以下措施保障老年人再就业:大力宣传、消除偏见、更新观念,树立老年人才观;就业制度要兼顾老年人口;制定老年人再就业保障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朱宝安.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现代财经,2009,(2).
[3]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4]沈瑞英,胡晓林.浅析中国城镇养老模式――居家养老[J].前沿,2009,(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5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
中***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88-04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与日俱增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问题及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问题在21世纪的中国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处于“高龄化”、“又分又离”代际居住模式的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更为突出。虽然家庭照料是主流,但人们也开始接受社区照料、养老机构照料和市场照料。机构养老服务方面供给不适应,而社区养老一枝独秀,显示出强大的综合优势。民***部在2008年《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特殊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的养老方式。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契机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及服务正在转型,社会福利将由***府部门、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府将逐渐退居幕后,只扮演福利服务的规范者、购买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福利服务的提供将由社会成员与社会机构来担当,这种转型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一。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大学生就业和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问题等,这些都导致社会福利需求的内容产生新变化。即社会福利服务不仅要提供经济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提供社会精神层面的支持。社会需要一种高层次专业化的福利服务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问题,这种发展背景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二。
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工作视角和工作方法,这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三。社会工作是将社会福利***策、项目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服务的过程,是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社区内照顾”方式进行。“社区内照顾”是为了避免大型照顾机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机构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效应,由***府及非***府的服务机构在社区里建立小型、专业的服务机构,为人们提供更贴近正常生活和真实需求的福利服务。如可以通过日间照顾中心、居家照顾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工作坊等,为老人提供各种照顾和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角色和工作能力的质疑
一方面,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处于比较初级的理论探讨阶段,专业实务优势还未完全呈现,专业老师和机构督导的专业服务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这使学生很容易对专业质疑。另外,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多种多样,个性化特色明显,课堂上的抽象的、总体性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们迅速与对象具体的复杂情况结合起来,开展服务只能是浅层的,一般性的,使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
2.学生对自身社工职业发展的质疑
国家从***策层面已经提出要构建一支庞大的社工人才队伍,但目前的社会工作队伍的待遇不高以及职业化的身份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必然影响到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学生进入学校时的第一志愿比例不高,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学习.他们虽然对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对学生而言仍难以建立专业认同感,难以确保其将社会工作作为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3.目前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困惑
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就更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不少老师由于在课堂上采取灌输知识的方式授课,或由于课时紧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多,师生之间缺乏了解,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疏离,即使发现学生问题也难以找到适合有效的切入点加以指导;另外,现有的实习时间较短,在辅导学生设计方案时不好把握实习的深度和难度,使服务难以符合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社区以及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质疑
社会工作的很多理论借鉴于西方文化,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文化和情境。课程的内容容易流于形式,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难以直接运用,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开展服务时,强调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造成专业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比如,实习基地是老年社会工作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实习基地的非专业化与管理力度的缺乏在较大的程度上使实习流于一种形式。比如说,很多社区及其机构工作人员都反映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开展的活动注重形式,不注意对象的需求,他们把实习学生看做是帮忙打杂的,不把一些实际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引起了学生对专业和实习的不满。
二、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
(一)服务一学习模式的理念介绍
服务―学习是源自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服务一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的互相结合,即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对服务―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同时,服务性学习不用打破学习的严密性和学科目标,就能够提供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的理由。学生在服务一学习中进行有计划的对服务体验的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工作之“服务―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1.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地点的选取
服务一学习项目自2008年1月在重庆市南岸区具体实施。实施过程中结合老年社会工作课程特点,初步尝试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探索。我们设想通过学生在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开展服务,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一学***历,让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社会实际需求,并为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服务中增加学习信心与专
业成就感,对专业和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南湖社区与本校社会工作专业有长期的合作和联系,由社工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义工组织长期自觉前往该社区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南湖社区隶属于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成立于2001年11月。辖区内共有企业事业单位100多家,居民4406户,人口约13200人。南湖社区的老年人相对比较多,在老年人服务方面,于2007年3月建立200多平方米的“九九”公寓,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接收社会代养老人,***烈属、孤寡、残疾、低保户老人优先入住。
2.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过程策略
实践过程中,先安排1/3课程时间,从定义分析和基本理论讲解人手,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案例分享,逐渐把握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后2/3课程时间用于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第一阶段是与南湖社区居委会协调,进行机构探访,做服务前的需求评估,学生分组,合作规划,制订服务一学习计划。服务一学习计划设计如下:首先教师联系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阳光公寓,了解南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其次根据需求,教师、学生及南湖社区居委会一起设计服务一学习计划,具体设计如下:全班45位同学分为两组,运用所学知识分批到福利院为老人提供服务。第一组同学(28人),以两位学生对应一位老人的方式,尝试运用老年个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与老人建立关系,收集资料,评估老人是否需要个案辅导,需要的继续后期的个案工作实施计划,如不需要则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第二组学生(17人)分为两组,在任课教师及同辈督导(专业学姐、学兄督导),均在南湖社区进行两个月的实践活动,每组根据前期的需求评估设计实践活动(针对老人、老人家属及工作人员均可),每个小组至少开展六次活动。
第二阶段是全班学生分成四批到南湖社区阳光公寓提供专业服务,每周回到课堂相互分享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1)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实施服务计划,每次活动需写活动日志。(2)每周回到课堂分享小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感受思考内容,教师结合课程知识给予回应,引导同学讨论、思考。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原则
(1)实践中应与社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并积极回应社区真实需求。服务一学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本身也非常强调实务,特别是很多课程都有系统的实习环节,那么服务一学习模式与实习的区别主要是什么?服务一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中满足社区和对象的需求,并从满足服务的构建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非常关注“反思”与“互惠”这两个关键概念,其出发点不仅试***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使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共享服务的成果,通过相互的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在促进养老服务的人性关怀方面值得大力推广,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体而言,服务一学习强调学生设计的服务必须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反思课程知识及个人与社区服务对象的关系,达至多方互惠的结果。
实习则是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运用与检验,最终促进学生更多地获得专业训练和能力提升,侧重于学习目的。根据实习的要求,学生先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规划实习方案,但是,当他们进入社区机构后,发现原来通过课堂获得的知识体系而设计的专业实习计划跟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造成学生实际实习开展的盲目性,机构和社区对专业学生的失落感,这会直接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善社会工作实习的困境,我们引入服务一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服务计划需要回应服务对象和社区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以前,专业教师按照服务一学习模式的要求,带领学生与社区、机构、服务对象进行详细的前期沟通和需求调查,并积极邀请社区和服务对象参与服务一学习计划的设计,使服务计划真正符合社区和服务对象的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老年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设计开展之前,专业老师与社区和机构进行全面的沟通,了解阳光公寓在现有工作范围内哪些工作学生可以参与,并通过对他们开展培训,使他们了解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优势以及课程特色,结合课程进行的各个环节,分成不同小组分批次进入机构开展服务。在计划实施开展过程中,各小组根据活动的特点适时地邀请社区和机构工作人员参与或观察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并获得较多社会工作专业手法,通过互动和共同参与服务,社区和机构工作人员与服务小组建立了更亲密的专业关系。在整个计划结束之后,学生的专业服务得到了社区老年人和机构工作人员的认同。因此,“在积极回应社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与社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并”是服务一学习模式的重要原则。
(2)实践中强调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所谓结构化的反思是指服务者在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的每个阶段都应进行审慎规划的反思活动,以提升学生对服务学习的认识、增加收获。服务前的反思要求服务活动开始前,服务者需对自我假定、刻板印象和先前观点进行反思,并鼓励服务对象中的个人与团体设定目标,进行服务学***验分享,学生在进行活动前就需要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服务单位的代表、社区成员和有经验的学生干部也可以教导学生怎么做才正确,并指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愤怒、快乐和希望等情绪。服务中的反思,即当学生突然碰到与服务前假设相左时,协助学生领悟差异的存在并改变这种差异。服务后的反思,服务活动结束后,让参与者一起讨论这次服务活动,分享心得、情绪和疑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服务的开展。服务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和厘清服务对象的范围,需要通过哪些方法了解他们的需求,借助哪些方法可以了解服务对象和社区已经拥有的可以在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如何开展服务能够比较符合协同与互惠原则,使计划更能符合实际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围绕原来方案设计的理念是否适用,实际服务与预期的不同点,服务中的发现和收获对他们有哪些改变等方面,定期回到课堂与老师、同辈督导、同学结合课程知识进行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学习与实践之间互补关系。并在服务一学习结束时,让大家发现通过这次服务还存在哪些可以继续深入服务的机会;在某些过程中存在什么让我们困惑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于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各有哪些影响;由此,我们发现开展服务与学习这种模式的意义有哪些;通过老师引导下的这一系列的反思,使学生在对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中提高了他们***思考的能力。
三、总结与反思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总结
通过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使学生真切了解社会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
1.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老年人由于身体、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等具有差异性,因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社区面向老年人也应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方方面面的需求,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实践活动中个案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小组(团体)工作的理论和技巧、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技巧都得到运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2.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
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情境中,体会到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巧、成熟的态度与情绪是确保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从而激发专业成长的欲望,除了培养起对新知识的追求学习的兴趣,还能养成不断反省自己工作表现的习惯,能为将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进步和个人的成熟。
总之,该模式能整合课堂和实习所学内容而促进知行统一,便于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习情境的服务中去,同时也便于学生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获得的感受及时拿回课堂中来,得到教师的指导支持,通过教师的指点而上升为理论知识,避免理论与实务的脱节以及减少挫折感。促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及把握社会工作的价值上,在整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能力上,在社会管理和福利服务领域的竞争力上,在专业成长上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困境
1.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能
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资源稀缺的老年人群来说,不仅需要宏观的社会***策支持,也需要微观上对个体和家庭的支持;内容上,不仅有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慰藉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对象上,不仅有老年群体的共同需求,也有不同特征老人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特别是个体的养老需求。这需要一种针对不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及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服务――习教学模式的开展,虽然从微观角度起到了一定的效用,但是相对于养老服务面临的全局性问题,短期内尚难起到实质的显著效用。但是,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服务一学习模式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可以推动并构建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府资源三方面良性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从现实来看能否针对服务对象需求设计服务一学习计划将直接影响着服务―学习成效
如何才能设计有效的服务一学习计划,这需要服务一学习参与者: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机构)三方来共同努力。
(1)如何激励更多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服务一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服务学习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理论讲授与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两部分内容。在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之前以及服务的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根据社区真实服务需求以及需求的改变,与学生一起策划服务―学习计划和调整计划的内容。老师在跟进学生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总结和提炼学生及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到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反思。另外,教师还要及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疏导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服务一学习模式的开展,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学评估体系主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讲述,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占有整个教学环节的绝大部分,除此之外的环节很少被考虑,那么,教师参与服务学习模式在物质、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和付出还没有获得现有教学评估体系的认可。这就需要从较高层面(至少是学校),对传统教学环节的评估理念、模式和体系进行改革,以鼓励更多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服务―学习。
(2)如何与社区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服务一学习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就是社区及其相关机构。第一,目前的社区工作者人员较少,工作非常繁忙,头绪较多,如何让社区在保证常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服务与学习模式的开展是双方受益,并接受服务学习的模式的实践,需要专业教师投入较大并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第二,目前的社区工作队伍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和课程了解不多,很多机构接受学生实践不仅处于被动状态,甚至部分机构还要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这给服务―学习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机构的专业督导匮乏、服务内容不成体系以及经费严重不足等;第三,服务与学习模式的效果需要有效开展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这与学生的课程教学学期较短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有效的服务―学习计划需要学校、社区机构以及学生三方达成共识,制订长期的、专业的合作计划,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社区提供需要的服务。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培养良好的社区合作关系,促进服务与学习服务模式稳定运行,需要长期投入专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目前由于条件限制,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协调联系主要由课程教师***完成,这对课程教师而言是一个较大压力,阻碍了服务与学习模式的推广和深入。因此,需要从较高层面(比如学校)制定相关***策和措施,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服务与学习模式的运行,促进与社区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3)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服务――学习模式实践。服务――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与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区别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不仅要求学生投入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快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更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在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着学分及就业的压力,专业学习与就业是否对口的矛盾,以及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弱与实践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差距等方面的问题。服务学习模式实践的开展在学生面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服务一学习动力。因此,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一方面需要让学生认同服务一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及动机。
参考文献:
[1]王珩.“服务学可”视阚中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1-24
[2]王炜.服务性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6,(3):35-36
[3]蓝云曦,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福利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to):26-2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6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家庭养老功能处于弱化的状态。随着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策,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
家庭养老的困境,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需求的增长,机构养老是目前***府与社会大力推进的一种养老模式。但机构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而机构养老的规模也很小,目前全市共有7家老年人养护中心,总床位数不到1200张,床位仅能满足2%的老人养老需求,机构养老缺口非常大。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于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和优势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的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感情需求
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与西方不同,家庭能给予老年人带来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只有在家庭的范围内,老年人故土难离、亲情难舍的恋家情结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
(二)符合社会发展状况
居家养***机构养老的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服务方式更灵活,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基本状况。就近为老年人服务,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老年人可以以较低的费用获得周到的服务。
(三)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在社区内开设老年人中心厨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就业岗位。
二、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乌海市***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在三个试点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辖区老年人档案,通过与辖区超市、家***等服务网点签订服务协议,采取低偿服务方式,为社区老人开展长期的帮扶和救助服务。经过一年的运行,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我市又建成14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为小区内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餐饮、康复、健身、文化、日托等不同需求的日间照料服务。乌海市***府把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予以高度重视,还制定出台了《乌海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5年规划》,并计划投资1600万元在三区新建、改(扩)建16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力的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总的来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总体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在建设和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服务设施短缺。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社区内文体娱乐设施陈旧、单一,活动场所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及社区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等,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其次,服务项目单一。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极为有限,多数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无法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调查中发现,社区内的老人对家庭病房、陪护照料、情感倾诉、兴趣班及培训班需求很难达到,而这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多数都未建设或尚待建设。在服务内容方面对高龄老人、病患老人开展养老护理服务项目较少。
再次,服务者队伍不健全。社区工作是一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目前,我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一般的家***服务,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三、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资金来源渠道窄
社区居家养老往往是靠“***府买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的经费主要是来源于***府和民***部门的投入。我市部分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居家养老工作,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展了针对社区老人的一系列活动。但***府的有限投入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展开犹如“杯水车薪”。因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服务继续注入资金,使得一些后续工作受到制约。
(二)社区服务定位模糊
首先,目前社区服务是福利还是营利的性质存在模糊性,导致社区服务共同的目标方向难以形成。
其次,城市基层***府往往把社区居委会作为自己的下属职能部门,这样社区组织实质上就是一种“准***府组织”,承担着许多***府的职能,在某种程度扮演着***府基础活动的代言人,其职责不清直接导致职能的错位。很多工作应该是各行***部门的事情,硬是派给了社区,外加“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问题落实不到位,出现部门管事、社区干事,或者社区管理、部门受益等情况,责权利分离,不仅使社区承担的任务过重,呈现“小马拉大车”疲于应付的现象;而且使社区服务带上了浓厚的行***色彩,原本应为社区和居民负责转为***府负责,使社区服务失去了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能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
(三)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思想,不仅是普通百姓,甚至是一些相关的职能机关和管理部门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在当前开展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关注度不高,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区组织对居家养老服务意识还很薄弱,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完善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构建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体系
居家养老在今后会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主流,而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运转有赖于城市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支撑。
1.建立相关***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实现多方力量参与与支持的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服务围绕老年人生活需求而开展,是一项广泛复杂的工程,从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到医疗保健,涉及众多部门,因而要建立一套有关部门协调合作的运作机制,从形式到内容就居家养老工作开展给予一定的***策指导和监督考核,推动居家养老工作朝规范化、法制化、社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要让更多的民间社团组织和自治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以往由单一***府组织包揽的局面,建立***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公益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实现多方力量参与与支持的服务体系。
2.提供***策支持与资金方面的保障
***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和有关监管工作。其中也包括***府在财***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对那些经济困难老人,***府和社区更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
3.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照顾技能、法制教育和家庭消防自救等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应逐步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在社区内大力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提升服务水平。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努力造就一支由社会各界参与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大力倡导居民间的互惠服务,建立“劳务储蓄”制度,即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健康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或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提供服务,将服务的时间记录、存档,待服务者需要服务时,再由别人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缓解社区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
4.扩大宣传,整合社会资源
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市还属于一个新鲜事物,我市居民对居家养老服务还不了解,参与度也不高。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居家养老模式,改变养老观念。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二)开展个性化需求服务
首先,要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建立社区老年人电子信息库,将他们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亲属的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等相关资料列入信息系统,一户一档。并经常回访不断更新,实施动态化管理。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水平。
其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老年人的需求因人而异,要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不仅要满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生活照料方面服务,而且要提供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不仅着眼于低龄老人、健康老人,更要关注高龄老人和患病老人;不仅关注高收入老人消费,也要为低收入老人提供相应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使老年人普遍能够接受。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7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对策
一、社区居家养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及优点。社区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机构养老形成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社区居家养老是在***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在社区建立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的,以社区老年人为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三个层次的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的包含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主要内容的新型老年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的特点:社区内的老人在经济上以家庭供养和自养为主;社区发展处于起步极端,资金严重缺乏;社区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从物质、精神上的不同服务;社区要逐步做到信息化养老。
(二)社区养老同其他养老的对比。社区养老同家庭养老的对比:从传统观念上讲,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更是中国人主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从法律角度讲,《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家庭养老是养老的前提乃至基调。家庭养老就是在家中养老,由子女承担大部分赡养费用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转变为“421”,子女的尽孝必然会力不从心;因人口流动无限制,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化导致年轻人集中到大城市拼搏,每年回家的次数和天数十分有限,家庭养老就没办法实现。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或其家庭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享受住养、生活护理等多种服务的机构。提供的床位、服务根据交纳费用的高低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机构养老可以使老年人得到专业的、科学地、及时的护理,但会增加***府和社会的负担,最重要的是与我国的尊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及现状是不相符的。而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高效化的服务网络,可它使老年人在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环境的同时就可获得专业化的及时的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一)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目前太原市的养老现状是:2010年12月份开展对无证擅自执业的养老院进行清理整顿,此后保证每年都要在10月10日至11月底期间对辖区进行一次清理,动态掌握辖区内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确保养老机构的合法、合理、有效。2011年又对有资格的养老机构实行新增床位补贴每张床位500元,但每个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不得低于30张。
2010年10月11日太原市开始实施社区虚拟养老服务。即“以***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服务,虚拟养老为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将老人分类给与不同的***策安排。同时在2010年12月开始针对社区内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开展志愿亲情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首先,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系统性,***府、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有效、快捷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大量缺乏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第三,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没有同意管理,资金来源也各不相同。太原市社区活动资金大部分依靠街道没有拨付的2000元和自助筹资只占一少部分。资金的缺乏、管理使得社区养老很难具体的落实。第五,社区地位低权力小但职责多,社区没有全面理解到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管理、实施经验,且同时需要处理太多的行***事务。第六,缺乏有效的监督。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在2010年开始实施,总结经验后没有的到很好的推广和落实。
三、建立符合太原实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通过分析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为:首先,重新定位***府角色,做好主导和监督。太原市***府应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使广大群众对新型事物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策扶持要做到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本市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将其列为一个重大项目;在摸清老龄人数量、居住区域、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后建设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本身的福利性质就决定***府应给与财***支持,要作出与五年规划相匹配的财***预算;***府购买使用券、拨付资金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商家的服务、社区的落实程度等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第二,非***府组织的专业化运作。***府应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面,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和非***府组织的参与,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成专业化、社会化。只有在***府主导、监管下,由市场进行运作才能保证高效率、人性化服务。
第三,做好城市社区服务的运作与管理。一是,提高社区服务人员关于养老方面的素质,并进行专业化培训。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把老年人的需求同信息服务平台紧紧联系起来,并且建立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信息的电子档案。
第四,完善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工作队伍的建设。***府主导开班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护理。心理学等相关服务的培训基地;***府引进社区养老相关方面的人才;与医院、理发店、餐厅灯服务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充满爱心大学生,完善社区养老的服务。
最后,多渠道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太原市形成表扬养老、抨击不孝的社会风气;增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认同感;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补助,保障老年人在养老上的经济***。
参考文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8
[关键词]***府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评估
中***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67-01
当今社会,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子女无法承担起传统的抚养老人的义务。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承接机构,直接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由此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可以保障承接服务质量,使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福利。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支撑理论
理论差异性上,首先,从服务管理角度出发。章晓懿、梅强(2012)提出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其次,从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章晓懿,刘帮成 (2011)提出“根据客户服务的差异的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认可与服务期待感与实际接受之间相差度”结论。陈竞,文旋(2014)提出构建和谐的服务供需关系,打造稳定的口碑网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者客观公正,后者从二者关系出发,减少了评估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矛盾的发生。最后,从服务时间角度出发,孙文灿(2013)提出评估时间理论。同人同地不同时的评估,分为准入评估和延续评估。
评估技术上,针对评估数据复杂的逻辑关系,刘晶(2005)提出数量化评估。赛明明(2013)提出网络化治理评估。在评估执行时,增加被评估人的选择机会。相比之下,后者通过管理技能和先进的数字化沟通使处于网络中的***府部门,私人组织及社会团体高效合作。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实践经验
资金需求上,资金投入是所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否能实现正常运营的保障。现今,***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学者建议,首先,机构开办前,孙慧峰(2010)建议***府依据机构规模给予资金作为开办鼓励,并优惠税金、生活费用。然后,服务提供中,董红亚(2014)建议制定补贴顺序及标准进行依分级补助。最后,胡光景(2012)建议评估后,实行资金奖惩,鼓励先进,督促落后,并二次验收。此方法实现优胜略汰,激励机制,机构间的竞争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步的更快。
另外,赛明明(2013)更建议采用网络化治理模型进行资金评估。共分为三层。筛选非盈利组织;***府出台正式的招标、评标文件;***府依据业绩考核,决定奖惩和是否续约。
服务的科学性上,服务评估方式上,第一,评估问题设计时,章晓懿,刘帮成 (2011),设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维度。第二,评估执行时,江海霞,陈 雷(2010)提出根据分数设定服务,以确定机构和从业人员合格率。
此外,对评估者评估过程的监管必不可少。杨金志,万一,刘元旭(2006)建议应完善监督机制江海霞,陈 雷(2010)建议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此来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徇私,片面性等现象。
综述所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评估,总结关键经验教训,避免受制于各自的主体利益和行动者的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因素,避免许多地方做法各异,各自为***,产生许多冲突。
3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可持续发展
保障机制上,首先,杨春华(2009)提出“标准化”概念。其次,姚轶蓝(2014)提出四大标准化保障工作点:确保财***支撑;***府落实补贴、激励***策;加强评估执行者的职业化素养;评估流程标准化。最后,陈竞,文旋(2014)以资金保障标准化为例,提出***企共建,扩大服务资金来源。
方法创新上,孙泽宇(2007)提出,在建立结果导向评估,同江海霞,陈雷(2010)所述,***府开设监督管理和投诉受理部门并追究责任,让服务接受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章晓懿,刘帮成 (2011)构建服务质量模型。然而此方法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估标准较笼统,缺少可操作性,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维度统筹。
国内外学者思考以“服务提供方为受众”进行评估创新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条理性。孙慧峰(2010)把评估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前,服务中,事后。运用***府全程监管,避免虎头蛇尾。陈竞,文旋(2014)创新提出社会与义工联动理论。
国外学者倾向于整体性,建议将各个评价要点汇总成网络。如Winglam W.L. (2009)介绍香港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创新点:鼓励社会组织之间合作,营造竞争间合作机制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被评估者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章晓懿,梅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4:73-75.
[2]杨鸿燕. 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03:61-66.
[3]刘晶. 城市社区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估和改善的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5,02:67-71.
[4]赛明明.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模式之构建[J]. 西北人口,2013,03:107-111.
[5]章晓懿,刘帮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2011,03:83-92+112.
[6]张国平.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3:56-62.
[7]杨春华.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 前沿,2009,08:161-163.
[8]孙慧峰.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 兰州学刊,2010,04:86-89.
[9]杨金志,万一,刘元旭. 上海:居家养老三大体系[J]. t望新闻周刊,2006,47:25-26.
[10]董红亚. 我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源起和发展路径[J]. 中州学刊,2014,08:82-86.
[11]胡光景.***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05:93-98
[12]孙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J] 社会福利 2013,19-21
[13]姚轶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的系统化与***策保障――浙江杭甬典型社区调查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07:68-72
[14]陈竞,文旋. 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43-4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9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影响因素;电话订购意愿;上网订购意愿
中***分类号: C971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1.009
0 引言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对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式及现有的养老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养老设施和服务提供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老年人既希望能够***、自主的在家中养老[1],又希望能够得到医疗、照护、保健、娱乐、维权等全方位、多方面、专业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协同工作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较好的实现这些目标[2],因此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提出了远程照料系统(Telecare system)、远程照料平台(TeleCARE platform)[3]、居家照料系统(home care system)[4]的概念,用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health care)和社会关怀(social care)问题。这些远程照料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1)在家中对老人的安全监测,如跌倒探测器;2)生命体征检测(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3)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提供信息和支持[5]等。
在我国,这种应用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求助、便民家***、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等服务的系统通常被命名为“虚拟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等,让老人在家里按下呼叫按钮、打个电话或上网下个订单便可以轻松解决买菜订餐、洗衣送货、水电缴费、修理水电气等问题,使老人居住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机构养老所具有的规范化服务,并且还能较好地克服机构养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弊端[6]。然而,这种能够满足老年人全方位需求的养老模式是否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采纳呢,影响老年人采纳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现有文献已经广泛的研究了远程照料系统的功能设计[7, 8],远程照料系统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 10]、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11, 12]等的影响,以及远程照料系统自身的优势,如降低医疗保健成本、提高临床诊断结果质量、减少对医疗服务的使用[13-16]等。但是关注影响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养老服务平台的研究还较少[17-19],而老年人是否愿意采纳是决定技术是否成功的关键[20],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影响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及其因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在收集了山东省济南市286位老年人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交叉统计的方法分别刻画出了愿意电话订购和上网订购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然后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找出了影响老年人电话/上网订购意愿的因素,并根据研究发现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现有文献中对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或养老服务平台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描述了数据来源,并用交叉统计和卡方分析的方法刻画出了愿意采纳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第四部分分析了影响老年人采纳意愿的因素,最后讨论了本文的研究发现、意义及不足。
1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21, 22]等因素对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有着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时尚性[19, 23]等用户的特征对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对于技术本身及相关技术的使用经验[24, 25]以及对系统的新功能和新变化的了解[26]也是影响老年人采纳和使用技术的重要因素。
与服务相关的服务安全性、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特征[6, 27]是老年人采纳社区养老服务时普遍关注的问题。另外,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技术的使用意愿强烈的依赖于对该技术的感知有用性[18],在老年人接受远程医疗等电子服务方面,感知有用性也被证明是一个决定老年人采纳意***的重要因素[28]。而且,远程照料系统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并不在于技术的失败,而在于不被用户接受[20, 29, 30],只有当老年人对该技术感知有需求时,该技术才更有可能被接受[25, 26, 31]。除此之外,感知易用性对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18, 26]。根据这些已有研究的结论,我们把影响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的因素划分为用户因素和平台因素两个方面,建立了如***1所示的研究框架。
对上述已有文献分析可知,针对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y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定性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定量研究的文献还较少;关注技术与用户生理、心理特征的文献较多而关注用户需求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希望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个人、技术、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影响用户采纳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的因素。
2 研究方法
我们开发了一份调查问卷来研究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由于大多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既可以通过电话(呼叫中心)接入,也可以直接通过登录网站接入,因而根据平台的这两种不同接入方式,我们将采纳意愿分为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用0(不愿意)、1(愿意)来衡量被试的采纳意愿。
2.1 变量定义
我们将***1中涉及到的13个问题定义为13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来检验这13个变量中哪些因素对老年人的订购意愿起到了影响作用。
2.2 数据来源
为了探究本文的研究问题,我们于2014年6月间,对山东省济南市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共发放问卷387份,回收387份,剔除关键数据缺失的无效问卷和填写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86份。
山东省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截至2012年底,济南市全市共有户籍人口609.2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0万(全国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6.4% (全国为14.3%)[32],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的阶段。截至2012年底,济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36 24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57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20 032元[32],这些经济指标都略高于同期的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情况(26 959元,24 565元,16 674元)[33],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济南市城镇居民能够代表我国中高收入水平居民的一般情况。另外,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济南市已于2013年9月引入了山东省首个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计划逐步向全市推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济南市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应用基础,而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就有必要了解老年人的采纳意愿如何,该情况也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国的推广、发展状况相似,因此,对济南市的数据调查和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的整体情况。
2.3 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者中包括150名男性(52.4%),136名女性(47.6%),其中60-65岁之间的有128名(44.8%),80岁以上的有18名(6.3%),29%的受访者曾经是工人,32.2%的人拥有小学及以下的学历,59.8%的人收入在3万元以下,38.5%的人与老伴儿和子女一起居住,有86%的人表示不需要人照料,31.1%的人表示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有63.6%的老人家中有电脑,43.7%的老人家中有智能手机。
从***2-***5可以看出,已经有近30%的老人表示会上网,接近20%的老人表示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有接近1/3(33.2%)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电话订购养老服务,有接近1/4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上网订购养老服务。这些数据说明,已经有比较大比例的老人具备了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虚拟养老院在老人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晓度,并且已经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有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意愿。
2.4 愿意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分析
人物角色(Personas)方法是目前人机交互领域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是作为用户模型能够代表的具体个体,人物角色的用户模型不是真实的人群,但他们基于人们真实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着真实的人群。人物角色是在调查收集到的实际用户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原型(Composite Archetype),概括描述了用户研究的成果,通过刻画人物角色,设计师及研究者可以理解在特定场景下的用户目标。
为了对采纳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特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檠老平台的提供商和服务商提供借鉴和参考,我们根据描述性统计和卡方(χ2)检验的结果,刻画出了愿意电话/上网订购的老年人角色模型。为了更清晰的刻画老年人的特征,在老年人特征刻画时我们进一步将老年人的特征细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身心状态和使用经验等四个方面加以描述。具体的刻画方法如下:在样本描述性统计和卡方(χ2)检验(见表2)的基础上,根据卡方(χ2)检验结果中愿意订购的比例显著的大于不愿意订购的比例的特征来构建愿意电话/上网订购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发现愿意电话订购和上网订购的年人特征分别如下:
2.4.1愿意使用电话订购的老年人的角色模型
愿意使用电话订购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技术人员,年收入在5-10万元间,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会上网。具体如***6所示。
2.4.2 愿意使用上网订购的老年人的角色模型
愿意上网订购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年收入在三万元以上,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会上网,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具体如***7所示。
2.4.3 电话订购与上网订购的老年人特征比较
比较有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的老年人特征,发现除了电话订购所拥有的特征外,“企业管理者、年收入在3-5万元和10万元以上、完全跟得上时展、拥有平板电脑、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这样一些特征的老人也显著愿意采用网络订购的形式。
3 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找出对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我们采用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作为因变量,将***1的研究框架中列出的13个特征作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3.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为了尽量避免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我们先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影响老年人电话/上网订购意愿的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参见表2)。相关系数R的范围一般在-1到1之间,当R=1时说明完全正相关,当R=-1时说明完全负相关,R=0时说明不相关,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范围在0.3-0.5之间为低度相关,在0.5-0.8之间为显著相关,0.8以上为高度相关[34]。
从表3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选入的自变量中没有呈现高度相关(即大于0.8)的变量,说明自变量中的共线性问题不会严重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另外,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X7使用过社区养老服务,X11服务价格和X13感知有用性与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都不显著相关,因此在下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将其剔除。
3.2 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方法可以有效的检验二分类因变量(dummy variable)与一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通常通过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作为参数估计的方法。因为本文的两个因变量(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均为二分类变量(不愿意=0,愿意=1),所以我们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对它们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向前条件回归的方法。表4反映了Logistic回归分析的部分结果,其中包括了最终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常数项的系数值(B)、标准误差(SE)、Wald值和Sig值。在Logistic回归中,Wald值越大,表明该变量越重要,Sig值越小表明该值越重要;因为没有线性回归那样的标准化系数,所以只能通过Wald值和Sig值的大小比较该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电话订购意愿来说最重要的是会上网、其次是服务安全、再次为了解虚拟养老院;对上网订购意愿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程度、其次为会上网、再次为服务安全。
3.3 模型的检验
似然比是判断Logistic回归模型与样本的相似度的重要指标,似然比表示利用已有参数得出观测结果的可能性,似然比越高说明模型越好,而似然比值的变化说明了变量进入模型与被剔除模型在数据拟和度方面的变化。表4中显示了模型的似然比检验。习惯上,我们用对数似然比值乘以-2来测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记做-2LL(-2 Log Likelihood)。好的模型的似然比值要高,而-2LL值要小。每引入一个新的自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2LL都减小, -2LL越小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越好[35]。另外,Cox & Snell R Square是Logistic回归中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方差)的解释度的重要指标。从表4可看出,通过三次筛选后筛选出的因素对电话订购意愿变异的解释度达到了16.2%,对上网订购意愿变异的解释度达到了21.4%。
4 讨论及对策建议
4.1 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对286位老人的有效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愿意使用电话订购养老服务平台的老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技术人员,年收入在5-10万元间,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设备,并且会上网。
愿意上网订购养老服务的老人则通常为: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年收入在三万元以上,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设备,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会上网,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使用是老年人订购养老服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36]。互联网的使用之所以成为老年人订购意愿的决定因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进行信息的搜索[37],会使用互联网的老人,经常能够从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到有关养老服务平台的情况及其他老年人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效果,增进了其对养老服务平台的了解度,从而增强了其使用养老平台的意愿;另一方面可能是会上网的老年人会感到上网订购是一种更方便、快捷的方式[38],从而消除了老年人对使用网上订购需做出很大的努力的顾虑。
服务安全也是决定老年人订购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说明在采用养老服务平台时,老年人最关注的还是服务提供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既包括了对养老服务平台服务效率和服务功能的信赖程度,也包含了个人的隐私和安全问题[39],这也与其他学者对老年人接受电子服务系统的结论一致[39]。
在电话订购意愿中,对虚拟养老院的了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因为现有的虚拟养老院平台的主要接入方式就是电话订购,因此,了解虚拟养老院的老人电话订购的愿意也越强烈。
在网络订购意愿中文化程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对技术的态度越积极[40],也越愿意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从而网络订购的意愿也越强。
4.2 理论意义
本文从用户特征与系统平台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老年人采纳社区养老平台的因素,发现网络使用经验、服务安全、文化程度、了解虚拟养老院等因素对老年人的采纳意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发现补充和完善了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居家照料技术等的相关研究。
其次,服务价格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中被发现与老年人的订购意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中发现:高成本是社区居家老年人不采纳宅老化技术的一个主要原因[41, 42]的结论相违背。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采取***府购买的形式,老年人使用的呼叫器、老年机等很多设备都是免费配备的,老年人支付的服务费用也都普遍的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在这里服务价格并不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的采纳意愿。
最后,感知有用性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中被发现与老年人的采纳意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已有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在影响老年人采纳远程医疗、远程照料系统等技术中存在显著的影响[18, 28]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有71%的老人表示国家或有关的***府部门应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有用的,但由于自己的身体还很好或自己的家人就可以照料自己,因此目前还不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以不愿意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只有当老年人对该技术感知有需求时,该技术才更有可能被接受[25, 26, 31]的论断。
4.3 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相关方给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本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经验无论对电话订购意愿还是上网订购意愿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和部门可通过电脑培训、开设相关课程等方法,让更多的老人接触网络、学会使用网络,从而提高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
第二,服务提供商应对系统的质量、可信赖度和服务的安全性给予承诺,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投诉机制,消除老年人对服务安全性方面的疑虑,提高老年人采纳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意愿。
第三,社区等养老服务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及养老服务平台的宣传和介绍,通过其他老年人使用养老平台的案例介B等,让更多的老年人知道并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养老服务平台(虚拟养老院)的使用及操作方法,感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性、专业性等优势,从而增强他们的养老服务的订购意愿。
另外,养老服务平台/系统的开发商还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等特征,开发出简单、易学、易于操作的系统,消除老年人对于系统操作复杂、不方便等的顾虑。
5 结论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统计的方法刻画了愿意采纳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并且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电话订购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使用经验、服务安全性、了解虚拟养老院等;影响上网订购意愿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网络使用经验、服务的安全性等。服务价格、这些研究发现将会对养老服务平台的提供商和服务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但是,由于本文只收集了山东省济南市一个地区的286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有效问卷,还不能充分代表全国老年人的整体状况;另外,本文只是采用了Logistic向前条件回归的方法,对影响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对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路径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未来能够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本文发现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路径。
参考文献:
[1] Lanspery S, Hyde J. Staying put: Adapting the places instead of the people[M].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 Barlow J, Bayer S, Curry R. Flexible Homes, Flexible Care, Inflexible Organisations? The Role of Telecare in Supporting Independence[J]. Housing Studies,2005,20(3):441-456.
[3] Camarinha-Matos L M, Afsarmanesh H. TeleCARE: Collaborative virtual elderly support communities.[C]. Citeseer,2004.
[4] Mcgee-Lennon M R, Gray P D. Including stakeholders in the design of home care systems: Identification and categorisation of complex user requirements[C]. 2007.
[5] Commission A. Implementing Telecare: Strategic analysis and guidelines for policy makers, commissioners and providers[J]. London: Audit Commission,2004.
[6] 刘红芹,包国宪.***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2(1):67-70.
[7] Lee T. Community-Based Home Healthcare Project for Korean Older Adults[J]. Osong Public Health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2013,4(5):233-239.
[8] Lin C, Lee R, Hsiao C. A pervasive health monitoring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ubiquitous network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8,77(7):461-469.
[9] Doughty K, Costa J. Continuous automated telecare assessment of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1997,3(suppl 1):23-25.
[10] Damant J, Knapp M, Watters S, et al. The impact of ICT services on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J]. Journal of Assistive Technologies,2013,7(1):5-21.
[11] Botsis T, Demiris G, Pedersen S, et al. Home telecare technologies for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8,14(7):333-337.
[12] Barlow J, Singh D, Bayer S,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home telecare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and those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7,13(4):172-179.
[13] Jerant A F, Azari R, Nesbitt T S. Reducing the cost of frequent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home telecare intervention[J]. Medical care,2001,39(11):1234-1245.
[14] Alwan M, Sifferlin E B, Turner B, et al. Impact of passive health status monitoring to care providers and payers in assisted living[J].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07,13(3):279-285.
[15] Bayer S, Barlow J, Curry 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e innovation: telecare.[J]. System Dynamics Review (Wiley),2007,23(1):61-80.
[16] Davies B. Securing good care for older people: taking a long-term view[J]. Ageing Horizons,2007,6:12-27.
[17] Peeters J M, de Veer A J, van der Hoek L,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home telecare by elderly or chronically ill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2,21(21-22):3183-3193.
[18] Huang J. Innovative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 individuals' acceptance of telecare[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43(4):281-286.
[19] 窝Ь玻丁一. 北京市老年人网络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网络养老需求意愿” 调查数据[J]. 社会保障研究,2013,1:17.
[20] Demiris G, Rantz M J, Aud M A, et al. Older adults'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smart home'technologies: a pilot study[J]. Informatics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2004,29(2):87-94.
[21] 李敏. 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J]. 人口与发展,2014(2):102-106.
[22] 张国平. 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社会调查[J]. 人口与发展,2014(2):95-101.
[23] Evashwick C, Rowe G, Diehr P, et al. Factors explaining the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by the elderly.[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84,19(3):357.
[24] 谢立黎.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老年人网络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2014(4):50-59.
[25] Hanson J, Percival J, Aldred H, et al. Attitudes to telecare among older people, professional care workers and informal carers: a preventative strategy or crisis management?[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7,6(2):193-205.
[26] Peek S T M, Wouters E J M, van Hoof J,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for aging in plac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4,83(4):235-248.
[27] 李敏. 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2014(1):10.
[28] Sintonen S, Immonen M. Telecare services for aging peopl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inten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4):1307-1317.
[29] Levy S, Jack N, Bradley D, et al. Perspectives on telecare: the client view[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3,9(3):156-160.
[30] Sixsmith A J. An evaluation of an intelligent home monitoring system.[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0,6(2):63-72.
[31] Percival J, Hanson J. Big brother or brave new world? Teleca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lder people’s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inclusion[J]. Critical Social Policy,2006,26(4):888-909.
[32] 济南市统计局. 济南市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4] 陈晶璞,闫丽莎.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2(24):132-134.
[35] 杨蓬勃,张成虎,张湘.基于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上市公司信贷违约概率预测模型研究[J]. 经济经纬,2009(2):144-148.
[36] 张硕.中国城市老年人电脑/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J]. 国际新闻界,2013(7):51-61.
[37] Wagner N, Hassanein K, Head M. Computer use by older adults: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5):870-882.
[38]Lian J, Yen D C. Online shopping drivers and barriers for older adults: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7:133-143.
[39]Walker R H, Johnson L W. Why consumers use and do not use technology-enabled service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6,20(2):125-135.
[40]Wilkowska W, Ziefle M. User diversity as a challeng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into future home environments[J]. Human-Centred design of eHealth technologies.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2011:95-126.
[41]Cohen-Mansfield J, Creedon M A, Malone T B, et al. Electronic memory aids for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ttitudes, preferences, and potential util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2005,24(1):3-20.
[42]Steele R, Lo A, Secombe C, et al. Elderly persons’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of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o assist healthca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12):788-801.
(辑:龙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篇10
一、对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非常满意
依据老年人生活居住形式可分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接受问卷调查的100名老年人在回答“你希望哪种方式养老? ”这一问题时, 92人选择了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比率达到了92%;在回答“你对家中现在的养老方式满意吗?”选择“非常满意”达到99%。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高度认可和赞同完全取决于社区为老年人精心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各种即时的热心服务。该社区在2006年9月就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了大家庭食堂、老年接待室、日托休息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室、谈心室、练舞房、老年电大教室等。为营造关爱老年人,构建和谐社区的宣传氛围,还新建了宣传长廊99米,制作了相关宣传标语牌。现在服务中心每天要接待大约200名老年人,其中大合唱队老人有72名,戏曲队有43名,戏曲队特意聘请了越剧老师现场辅导。室每天接待40多位老年人参加活动,阅览室里有30多种杂志、报刊、书籍,每天有50多位老年人定时前来读书阅报,乒乓球室每天接待10多位乒乓球爱好老人,大家庭食堂有20多户老年家庭享受就餐,为改善他们的饮食习惯,大家庭食堂里有专业人员制作菜饭、豆浆、馒头、包子和丰盛的午餐,并对老人实行优惠价格供餐,使他们既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又能聚集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在欢声笑语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另外,老人们聚在一起就餐、娱乐,找回了以前“老街坊”的感觉。国贸街128号的离休老人李玉淑几乎每天都在大家庭食堂用餐,他亲切而感慨地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真是邻里相聚一家亲”。
二、高度认同、依赖社区的各项服务
100名受访的老年人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生活与社区的关系”时,94老人选择了“非常大”,比率达到了94%;在回答“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你希望有哪些服务”时,其中选择了助医需求39人、助急23人、助洁需求20人、助餐需求10人、购需求4人、助行需求3人、助陪需求1人。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南苑社区开展了各项服务活动。
1.开展“黄丝带”助老帮困活动
根据“独居老人多”的实际情况,开展远亲不如近邻、老人需要关心的“黄丝带”活动。社区将52名独居老人按不同情况分类建册,针对老年人有需要社区提供帮助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卡一带”联系制。“一卡”就是友情联动卡;分为A卡和B卡,针对人员和老人各自保存其中的一张卡,卡上注明社区居委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报警、火警以及邻居、卡片联系干部及老人子女的电话号码,有事可随时打电话联系。“一带”就是黄丝带,由社区统一对独居老人发放,当他们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求助时,只要将黄丝带挂在门窗上,左邻右舍及过往居民就可马上与社区取得联系。社区还向居民群众发出提倡书,辖区***员和热心居民积极主动与独居老人结对,增加他们与外界接触交往的机会,切实解决独居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全体***员积极带头开展为民服务,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特别为社区独居老人开展“黄丝带”结对帮扶活动。一天,西3幢3单元602组长周金英的来电反映,该楼道201的独居老人方绍生已经一天没看到开门了,也没什么声音,好像有异常现象。社区365服务窗口接到来电后立即赶往现场,一边报警,一边找来开锁师傅强制把门打开,发现方绍生老人在地上爬不起来,身上多处皮肤破烂已发臭,他本人说跌在地上已一天。我们立即一边通知120急救车陪同他到金华中心医院抢救,一边通知远在深圳的子女,最后医生告诉我们,如果再迟送医院方绍生就有生命危险。晚上12点方绍生的女儿方正赶回金华,对我们社区干部及楼道长的助人为乐深表感谢,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2.开展各种专业服务活动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一支专业服务队伍,兼职人员中有家***服务员3名、水电维修工3名、律师1名、医务人员2名、理发师1名;其它专职服务人员3名。这些服务人员者是社区有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和辖区愿意从事社区服务的业务骨干,他们都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具备了专业服务技能,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种方面的专业服务。
3.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以社区***员和热心老年事业的志愿者为骨干组成的这支队伍,主要是帮助特殊群体的老年人,以低偿和无偿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上门陪老年人聊天、表演节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应急救助和帮扶等事项。
三、提供了真实、典型的活的教育素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