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读后感篇1
读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让我想到老师,课文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比喻成人的成长。而老师,如春蚕,牺牲自己,把温暖给别人。如粉笔,给了我们知识,而自己却因而牺牲。老师如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而桃花心木手受种树人的影响,才可以长为参天大树,正如种树人所说的那样,树木要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木自然就枯萎了。
没有枯萎的桃花心木正是因此,自己学会生长,找到水源,而拼命生长。汲水生长。正是因为没有被这些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所打倒,所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而枯萎的桃花心木是因为没有克服这些坎坷、曲折、磨难,是因为它们不去努力,因此,本来,可以长成百年大树,可是却给枯萎了,正是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最美好的机会。
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恍然大悟,让我知道人应该多经历那些坎坷,多经历那磨难,多经历那些曲折,才可以为我们的后路做下永不堵塞的准备,也只有这样,展望未来才会像蓝天上的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近,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做长远打算,而不会像一些不坚强的毛毛虫一样,永远只是好吃懒做,而不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完这篇文章后,文章的意思在最后的话里一目了然,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多经历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就像桃花心木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激发出内心的潜能,比如,父母不在的时候,要自己试着自己做一做,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有如果这次成绩下降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不是粗心大意,是不是因为题太难,找到这些原因后,及时的改正,不能依赖别人,说别人没教好,因从我们身上找原因,这样,才可以从失败的隐影里彻彻底底走出来。
我们应该学习种树人,学习他的精神,按他说的话去做。只有这样,我们长大以后才会无愧于心。
桃花心木读后感500字(二)
当我再一次读完《桃花心木》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种树人的一番话,不仅使作者感动,也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作者说得是对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生活就如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有成功,更有失败;有胜利,更有挫折。它能让人们尝试喜悦和痛苦。
其实,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就像一条路,有弯有直,有高有低,还会有坑坑洼洼的地方,每个人偶尔也会摔一跤,但是这一跤是你走完这条路的"必需品",我们只有再爬起来,振作起来,努力走完这条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在五年级时,我有过很多次失败,考试没有一次不出错。学习粗心,不踏实的毛病使我在考试中频频失利,苦恼常常缠绕着我,一次次思考之后,我忽然醒悟道,我应该做个善败者。进入六年级,我命令自己一定要细心,有问题就问。忘了以前的成绩,记住以前的毛病,现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每位同学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只有努力再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同学们,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必须要学会迎难而上,做生活的主人。
桃花心木读后感500字(三)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看到一个人栽种桃花心木苗。奇怪的是,这个人浇水的时间很不规律,而且浇水的量也是多少不一。作者好奇地问那个种树人,才知道如果有规律地浇水,树会慢慢地长得柔弱不堪,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成活率才高,也会很强壮。
读完这篇文章,带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就像文中的一段话"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想不到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雨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2
桃花心木——一种特别又美丽的大树。它的美丽不是天生的,而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换来的,其中有一半的是种树人的功劳。种树人辛辛苦苦的将他们播种在地,每天给它们定时定量的浇水,而树木也在种树人的细心呵护下一天天成长。它们变得美丽而高贵,气质非凡,矫首昂视却没有了树应有的坚强品格。而文中的桃花心木却与别的树不同,种树人没有定时定量给它们浇水。但它们却在这种不确定中坚持不懈的寻找水源。哪怕是风吹雨打,也要拼了命的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并且学会坚强的运用水源,使自己不枯萎。
就像文中说的一样:“不知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一般人经历的风风雨雨要多得多,他们有着成熟的心理和***思想,学会判断对与错。我们也应该像它们那样坚强的面对困难和挫折,遇到困难永不退缩。智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困境中徘徊,聪明的人永远不会总在困境里放声哭泣。
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3
如此说来,这一类叙事性作品在教学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例,浅要谈几点观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寓高洁,似乎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但这需要一定的认知阅历和言语积累。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仍需要从事物本体说起,引导学生从形貌、内质和特征等方面来认识它。因为只有对本体的了解和认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请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的模样,或者联系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长在非洲,后来台湾也有了。这种木材适合做家具。
生:我觉得这种树亭亭玉立,很漂亮。
师:又实用,又优美。你很有审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树种,学生对它的认知又有多少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己在预习中又了解到什么,综合起来就是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而探寻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质而被寄寓的“寓意”,才是坚实的,否则就舍本逐末了。譬如《落花生》中,父亲引导我们评议花生的“好处”,并不否认它“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从而得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即“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谓“有用”就涵盖了以上的优点。试想,不认识白杨“高大挺秀”、耐寒耐涝等特点,又如何理解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可贵品质呢?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首先需言之有“物”,对“物”有所认知,进而寻求作者的寄寓所指。这既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
二、目中有“人”:探究“人”的情怀
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探求作者表达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借物喻人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意蕴或浅显或深奥,或直白或隐晦,如之奈何?这就需要目中有“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连接“人”与“物”、“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寄寓的情怀,理解作品蕴含的旨趣。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
师:在你的理解里,“***自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呗!
师:噢,假如自己的事不能解决呢?
生:请大人帮忙!
师:那还是“***自主”吗?谁可以补充?
生:请大人指导一下,尽可能自己去面对!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观点。合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完成,请别人帮忙或指导,但勇敢面对。在作者的认识里,一颗***自主的心是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大家又是如何理解“不确定的生活”的?可以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生:以前是妈妈送我上学的,后来我自己乘公交车上学了。有一次我的公交卡掉了,我借手机打电话给我妈妈,让她来接,可是她没时间,让我自己解决。于是我借了钱乘车回家了。
师:呵呵,你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生:其实我原来想只好自己走回去了,但很远啊,我也不敢向别人借钱。但是后来想想这经历还是不错的。
师:锻炼了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你就不会着急了。其他同学呢?……
【解析】
《桃花心木》以树喻人,说明人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锻炼下***自主地成长起来。作品言简意赅,学生则需要具体化乃至具象化地进行阐释和描绘,也许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上关于中心句的教学中,从“***自主”“不确定”等方面予以分解和讨论,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有相对准确、清晰地体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是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浅显明了,用以阐释“***自主”,再贴切不过了;用丢失公交卡而面临的困境来说明“不确定”,由此想到多种解决方式并作出适当选择,不正是说明“经得起生活考验”,从而“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吗?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释作品简约而深刻的道理,教学至此,已保无虞。事实上,诸如《落花生》或者其他类似作品的教学课例中,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理解、说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见,此类作品主题山重水复,但放置在生活背景下则柳暗花明。
三、叙之有“节”:联结彼此关系
跳脱或割裂“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直接指涉“寓意”,大讲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之类,那么,所谓的以物喻人也就堕入了说教的窘境。只有建立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才可能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其间的意趣。
【片段三】
师:好的,这姿态!这精气神!老师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生机勃勃。(请看投影)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师:眼尖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老师把其中的两组词语调换了位置。联系课文,你觉得可以吗?你有何感想?
生:“树形优美”和“高大笔直”是写桃花心木的外貌的,而“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是写它的精神的。我觉得外貌应该放在前面……
师:为什么要先描写外貌形态,而后再写内在的精神特点呢?
生:……
师:联系课文,作者对桃花心木的认识是一步到位的吗?还是……
生:作者先看到桃花心木的外形,“树形优美”“高大笔直”,通过和种树人的一番对话才发现了树的精神,“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是啊,这里是有一个发现的过程的!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发现过程!现在你觉得这两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换回来(投影出示)。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次令人喜悦的发现啊!你们呢?再读一次!(生读)
师:先前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过写桃花心木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人更要学会“***自主”。一个人仅仅有体形优美的身材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
生:***自主的心!
【解析】
《桃花心木》蕴意的开掘就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法则。先记述桃花心木的形貌,进而认识到其“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再由树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养育和发展,告诉读者,“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教学中,通过语序的置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认识过程,也发现文章的表达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还点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作品和生活中同时走一个来回,出入之间,领会文章的意蕴所在。同样的,在《落花生》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花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而后再建立花生与人的联系――做一个不讲外表而求实用的人。至于在过往的教学中出现对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予以批判的情况,也正是对作品理解的偏颇和未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所致――仔细解读作者笔下的桃子、石榴、苹果之类,是指涉“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吗?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需要打通事物表里、作品内外的联系,节节推衍,彼此关联,才不至于高头讲章空洞说教!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开展大胆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欲望,使思维活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起初,学生提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倾听,给予肯定。由于问题提得多,课堂教学时间会受到一些影响。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过于简单,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并能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质疑,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了课题,看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读后的认识,同时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关键吗?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鼓励学生在读中悟,发表独特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要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再次朗读,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是美丽的。”“我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但表现在她的外表美丽,还表现在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课题中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这种‘美丽’是长久的,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些不都是孩子们自读、自悟的结晶吗?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我指导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深深的为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感动,这种信念和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她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我觉得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正是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课本成了同学们抒感的舞台,记录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分组合作讨论读书心得,提升读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及探究精神。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让学生就“种树人给桃花心木苗不定时、不定量浇水,桃花心木能从仅及膝盖高的小树苗长成百年的大树吗?他这样做对不对?”一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视野的种种不足,所以回答时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经过交流,在后面的小组汇报中学生大多持赞成观点,理由是:“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地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们也能像桃花心木一样,经得起生活的磨炼,长成栋梁之材。”……面对如此充分的理由,我又何必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利。参考文献:
[1]孟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5).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5
四月,带着三月的清冷,毫无预警的跌进了我的时空,花季来的太快,我有些措手不及,更让人慌乱的是,我想要的花开,早就终了生命。
四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本应安定的心却是躁动了起来,我想要离开,兴许是执拗的做了这个决定,对周遭的一切便淡然了不少,很多事情,便也不放在心上了。朋友给我短信,说去看樱花,记得两年前他给我传过交大樱花的照片,美的不可方物,一阵清风,花瓣飘落,树下的人,清冷孤寂。
我没看过淹没了整个时空的花海,没感受过花瓣跌落肩头时的欣然,我无法把自己融入画中,却是喜欢将未见过的景色幻化成一副淡染心绪的画卷。
我喜欢黄昏,尤其是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常幻想着这么一个场景,残阳晕色的天际,云朵拉长了傍晚的刻度,大片染色的天空,从静美到祥和,宛如从豆蔻到迟暮。树枝把夕阳揉碎,细细密密的洒在街道旁,柔和的清风带落了片片樱花,细碎的夕阳竟也在花瓣上泛着光泽,树荫下的小道,便浪漫了起来。
我甚至想着,画里有个女孩,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慢慢的行走在樱花道上,身着水绿色的及膝雪纺连衣裙,米白色系带凉鞋,头发干净利落的梳成一把马尾,身材娇小纤瘦,长着一张娃娃脸。背着的暗红色双肩书包,戴着耳机,嘴唇翕动,轻轻地和着歌曲,我想这样的画面一定很和谐。“叮铃铃——”清脆的单车铃声在女孩身后响起,一辆自行车从女孩身边飞驰而过,带来的风吹起了水绿色的裙摆,女孩看向始作俑者,却只见拐角处一闪而过的一抹衣角。
画面就此定格,我敲打了下脑袋,打住,这不过是你幻想的青春,你的青春,苍白得留不下记忆,而你,早已老去。
青春留白,也早已忘记自己曾经要追寻的是什么样的人生,朋友说去看樱花,到我中学的门口看樱花,中学,好久远的记忆,记不得中学门口是种了樱花的,我说我想看桃花,还有木棉。
突然想到被问到多次的问题,你为什么叫木棉殇呢?
半借半改的为木棉写过一首诗:“绛珠芸瓒绝尘烟,黛浓翠影耸云天,几树半天红似染,却是落英错弄弦。”我喜欢红色,喜欢桀骜不羁的性格,喜欢木棉花叶不相见的残缺,喜欢木棉花不枯萎不褪色的倔强,喜欢木棉花落的豪气,最喜欢它是以最美的姿态消亡。
办公室前有颗木棉树,偶然的一天,居然看到了木棉花开,葱葱郁郁的树木中突兀的缀着几支妖艳的红色,没有章法的格局,凌乱不堪的画面,这样的格格不入,却让我真实的感觉到了她的特立独行,原本因工作的事情而烦躁不堪的心情瞬间消散,我,该得为自己好好的考虑。
朋友问我为什么想去看桃花呢?为什么是桃花呢?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想念大学时光而已,记得大二下学期,三月份,我跟寝室姐妹们在教学楼B栋后面的空地种了五颗桃树,桃树歪歪扭扭的样子,我甚至一度认为它不能够存活,然而大三那年的春天,我看到了桃花开得很美,也看到了有一颗桃树安静的死去。大四毕业照,身后有一片桃林。我问还在读研的三姐,我们种的桃树是不是开花了?三姐说B楼后面已是一片更大的桃林,春天便能看到一片花海,我们种的桃树淹没在林中,早已分不清哪棵是自己种的。
飘忽的时光掩藏了不少秘密,也淡化了不少记忆。今年的四月,我有些懒散,生活平淡无味,却也揪心得紧,想给自己休一个长长地假期,想真正进入一片花海,也想一个人完成一场万水千山的旅程。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6
一、品文析句,学习表达的基本方法
1.品文意,抓关键词语
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准。比如六年级的《半截蜡烛》一课,其中有一句:“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为下文更紧急情况的出现埋下了伏笔。着力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精准的表达。
2.悟文情,抓表现形式
好文章的作者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力求完美地表达,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夹竹桃》这方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毋容置疑,文章是写夹竹桃的,但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夹竹桃,却足足写了与之看似毫无关系的另外14种花。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季老先生这种衬托对比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我在学完描写夹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请学生质疑。果然有学生问道:“课文明白着是写夹竹桃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另外的花,增加一个毫无意义的第3自然段呢?”这位学生一提出问题,立即招来了不少的反对意见:“如果没有第3自然段来写其他的花,怎么能够衬托出第4自然段中夹竹桃花期长和韧性可贵呢?”甚至有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释疑:“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中,作者不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为的就是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坚强不屈吗?本文当然也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在争论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情感的适切方式,言语能力的建构在相互争鸣中得到发展、提升。
3.析文趣,抓篇章结构
作者选用不同特点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讲究的。比如三年级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是学生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关键,抓住这一典型的结构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而《花瓣飘香》一课的提示语很有特色,有时在前,有时在中间或者后面,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特点的老师就会充分关注这一方面,进行独特有效的训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类比,不断强化,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提示语的用法。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篇章结构的引领,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剖析语言文字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合适的表达之法。
二、扶放结合,尝试表达的基本形式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的锤打,言语能力的建构也不例外。成功的读写结合,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文本中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付诸实践的重要路径。
1.模仿式表达
学生的表达,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木兰从***》课后有一道练习: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木兰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学习课文中木兰“想”的语言:“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以及“做”的语言:“女扮男装,替父从***。”这样一个读写训练的设计,既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解了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又让学生逐步学会了运用文本语言合理规范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方法。
2.迁移式表达
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叶圣陶爷爷写金华双龙洞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写一写身边的特色景点,一方面抓住景点的特点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另一方面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学生以后在写参观类、游览类的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见闻加感受的表达形式了。
3.创造式表达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7
于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们,就常常面对一棵树,静静地倾诉心事,或者轻轻地生发感叹。
中国最早的草木情怀诗,是出自《诗经・桧风》的《苌楚》。桧(kuài),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故都在今河南的密县与新郑之间,《桧风》就是桧国的诗。苌楚(cháng chǔ),又名羊桃、猕猴桃。陈之《花镜》记载:“猕猴桃一名羊桃,生山谷中。藤着树而生,枝条柔弱,高二三尺。叶圆有毛,花小而淡红,实形似鹅卵,十月烂熟,色绿而甘,猕猴喜食之。皮堪作纸,今陕西永兴***南山甚多。”
猕猴桃,褐色的表皮,鲜绿的内瓤,酸甜的口味,丰富的营养。这是我们对于这种植物的全部认知。原来它在结果前曾经开过小而淡红的花,原来它得名的原因是“猕猴喜食”,原来它的皮可以作纸,原来――上古时代它就存在。
在那遥远的古代,一个诗人会对一棵或者一片猕猴桃树说些什么呢?我们慢慢看来。
中国最早的草木情怀诗
《苌楚》共有三节,非常短。第一节由四句组成,前两句是: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隰(xí),低湿的地方。猗傩(ē nuó),同“婀娜”,柔媚的样子。这句的意思是:低湿的地里长着一片羊桃,妩媚的枝条随风飘拂,身姿婀娜。诗人站在平地上,目光向下,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致。人常说“景为情设”,这片羊桃树,唤起了诗人怎样的情绪?第一节的后两句是: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夭,柔嫩而和舒的样子。沃沃,肥美而有光泽的样子。子,你,这里指羊桃树。这句是诗人对羊桃树的直接抒情:羊桃树啊,你柔嫩的枝叶肥美而富有光泽,我真替你高兴啊,你没有知觉。
人羡慕草木,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羡慕草木比人活得长久,但为什么,诗人会羡慕羊桃树的没有知觉?细细想来,人的痛苦,其实都是因为人的有知有觉,人有着对现实世界过于清醒的认知,有着过于敏锐的感受力。如果没有这些,人又怎么会痛苦?所以,从第一节的后两句里,我们能够想象到诗人在羡慕羊桃树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是心灵的痛苦。
后两节和第一节结构相似,属于复沓结构,只改了其中几处: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华,花。实,果实。家、室,都指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家”“无室”指无家庭拖累。后两节里,诗人羡慕的是羊桃没有家室。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有家,男有室”,这是人生的必然,也是人生的归宿,是人生幸福之所在。但为什么,诗人会羡慕羊桃树没有家室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也许是因为繁重的赋税,也许是因为国家局势的动荡,也许是因为个人命运的流离,也许是因为将要去打仗生死未卜,也许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公平导致的贫穷,也许是因为家庭不睦带来的心灵伤痛……诗人没有写,我们也不能妄加揣测。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猜想说:“***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这种猜想,只是种种猜想中的一种,我们姑且认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千百年来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陈震《读诗识小录》如此评价:“只说乐物之无此,则苦我只有此具见,此文家隐括掩映之妙。”意思是说:这首诗,诗人只说为苌楚没有知觉、没有家室而高兴,那么为自己有这些而感到痛苦就非常明显了,这就是写作者隐括掩映的妙处啊。这种含蓄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诗经》里的植物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深圳一石的《美人如诗,草木如织》一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诗经〉里的植物》。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经》里的植物非常之多,多到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尽管这些植物的名字,古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但它们在上古时代就曾与人们共生共处,并为诗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心灵启示,确实很让人惊讶。
我们说《苌楚》是第一首草木情怀诗,是因为这首诗全诗都在写苌楚,有客观的描述也有直接的抒情,而在《诗经》的其他的诗歌里,植物大多只是用来起兴,为了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还有的植物只是人物命运的“道具”,推动着或者暗示着人物命运的发展。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为了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的女子,总是在采摘植物。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比如“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比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比如“于以采?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比如“采采苡,薄言采之。采采苡,薄言有之”,比如“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比如“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这些采摘是她们劳动的内容。她们的美,她们的情绪,也便在采摘中尽情流露和释放。
《诗经》中的男子,总是在借助植物抒发家国之思。比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便让诗人产生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亡国之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让诗人产生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战士悲歌;比如“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便让诗人产生了“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的孝子愧悔。
植物还往往被用来表达爱情。比如“芄兰之支”,比如“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比如“赠之以芍药”,比如“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比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植物也常常用来表达女子被离弃的悲伤,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以桑叶的变化,表示男子情爱的转移。
除此之外,植物还被用来表达多种情怀: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竹是对君子的由衷赞美。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花。像木槿花一样的女子,能不美吗?和这美女同车的男子能不感到幸福吗?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忘忧草。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希望能把忘忧草种在房子的背后,从而忘记思念的忧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女子要出嫁,诗人希望女子出嫁后能像桃子一样多生贵子。“椒聊之实,蕃衍盈升”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因为这甘棠树可是召伯种的呀,爱护这甘棠树,就像人民爱戴召伯一样。
“绵绵葛,在河之浒”,葛就是野葡萄,这些野葡萄长在水边,而女子却要出嫁;“终远兄弟,谓他人母”,离开自己的兄弟,把别人的父母叫成父母,多令人伤感!
“南有木,葛之”,南山上的木被野葡萄缠绕着,表明君子被人爱戴,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祝福:“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而“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山有漆,隰有栗”这六种植物,各居其位,各享其春华秋实,人呢?诗人借这些植物对诗中的“子”表达一种劝导:你有衣裳舍不得穿,你有车马舍不得驾,你有钟鼓舍不得奏,等你死了,就全由别人享受啦。
我们一定没有忘记“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那些错杂丛生的葛条,陪伴着诗人的爱妻,寄寓着诗人的悲伤:“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一部《诗经》,处处有绿树摇曳、繁花盛开,也处处有果实累累、落叶纷纷。可以说,植物充斥于大半部《诗经》,也将一部《诗经》点染得美好丰饶,诗意盎然。
《诗经》之后的草木情怀
《诗经》之后,草木依旧葱茏。
离《诗经》最近的,屈原的《楚辞》里,据统计涉及到了楚地植物105种,比较著名的如江离、秋兰、杜蘅、秋菊、荷、幽兰、艾、茅、萧、宿莽、申椒、菌桂、辛夷、松、柏、篁等。后世还有学者专门就其中的植物作研究,比如南宋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及当代潘富俊的《楚辞植物***鉴》。这些植物,大都有所寄寓,表达了屈原的一种情怀。佩香草,表达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香草变质,表达的是人心变坏;“滋兰九畹”,表达的是屈原潜心培育人才;而“众芳之芜秽”,指这些兰竟然变质。屈原在伤心之余说:“虽萎绝亦其何伤。”即使枯萎、死亡了,我又有什么伤心的呢?《楚辞》里的植物,和屈原一起,摇曳千古而不朽。
《楚辞》之后,草木情怀在诗歌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诗歌中的草木,我们梳理一下,大致有柳、兰、竹、莲、梅花、、桃花、松柏、梧桐、芭蕉、红豆、豆蔻、丁香、牡丹等。
诗人将草木入诗,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也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诗意诗情,千百年来令人吟咏不尽。
草木是四季的信使,因而诗人们总是能敏锐地感觉到草木的色彩变化中所传达的季节信息。春天的诗太多了,只“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便使我们眼前一片新绿;还有桃花和李花,“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别忘记杏花,“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夏天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浓郁的绿与娇艳的红,装点了整个夏日。秋天有梧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还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冬天有梅花,“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怎么样?是不是色彩缤纷,姹紫嫣红开遍?
诗人对草木的感知里,自然包含着对草木的情怀。草木有多情聪慧的:“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木知春将归,急急地将花开遍,且你争我斗,这里更多的是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敏感体味吧?草木也有痴憨愚笨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淡淡的谴责里,其实是淡淡的喜爱。
正因为诗人如此敏感,草木的繁盛便令他们惊喜,草木的飘零自然会令他们伤感。人们把这种情怀,叫作“伤春悲秋”。春天,诗人们因繁花的摇落,感叹好景不长在;秋天,诗人们又因为天气的萧瑟和草木的枯黄凋零感叹生命的衰败。战国时代的屈原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草木飘零凋谢,美人也会日益衰老,诗人由此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三国时代的曹丕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种萧瑟,怎能不令诗人感伤?到唐代后主李煜,因为做了亡国的君王,伤春悲秋的情绪就更为浓刻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暮春的落红无数,清秋的梧桐夜雨,加上身世之悲,都令诗人伤感。后来,“花落”成为了伤感的代名词,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辛弃疾的“何况落红无数”,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除了用草木来表达与自然的息息相通,诗人们更多的是用草木来抒怀的。诗人常借草木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比如梅花,因其“凌寒独自开”,常常表达一种脱俗高洁的贞士情操,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便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概括。再比如兰和松,李白写道:“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这其实都是诗人高洁志趣的象征。再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代表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再比如竹,郑板桥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8
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不仅是人,树木也是一样的。自从我读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的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是啊只有经的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就比如说《喜羊羊与灰太狼》,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了吧。里面的灰太狼他每一次失败都不气馁,吃一堑长一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还是被聪明的喜羊羊给打败了。灰太狼就好比是桃花心木一般,他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成为了一个坚强的狼。我相信他以后一定能吃到羊的。
记得李贽说过:“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啄,终不成人。”他说的多么有道理啊,是啊!我们应该做***自主、能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考验的人。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9
袁枚十二岁中秀才,二十一岁被保举应征博学鸿词科,二十四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知县。乾隆十九年(1754),三十九岁的袁枚辞去官职,隐居江宁随园,直至八十二岁病逝。袁枚在隐居期间,畅游东南山水,以诗文自娱。乾隆四十四年(1779)春天,六十四岁的袁枚游绍兴、杭州,在杭州西湖边写了《湖上杂诗》二十一首,本文所选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袁枚个性极强,面对当时的士林习气,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态度。
时人重经学与考据,他却说“试问今之世,周、孔复生,其将抱《六经》而自足乎?抑不能不将汉后两千年来之前言往行而多闻多见乎”(《答惠定宇书》),“《六经》之言,学者自宜参究,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答定宇第二书》),他还写诗道:“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一帆直渡东沂水,文学班中访子游。”(《遣兴》其二十二)袁枚甚至还写了一首题为《考据之学莫盛于宋以后,而近今为尤,余厌之,戏仿太白嘲鲁儒一首》的诗对于当时的考据学者进行讥讽。
时人重讲学,袁枚却说“惟讲学近伪,且大妄,断不可行”(《与是仲明书》)。
时人重参禅,袁枚却说“如来、释迦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答彭尺木进士书》)。
时人讳言声色、财货,袁枚却说“解爱长卿色,亦营陶朱财”(《秋夜杂诗》其五),又说“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尊彝、名人字画,又好书”(《所好轩记》)。袁枚对于自己的嗜好毫不掩饰,他认为“人欲当处,即是天理”,“圣贤教人,不过如是”(《再答彭尺木进士书》)。
袁枚激烈地反对当时沉闷迂阔、虚伪忸怩以及扼杀人性的环境和风气,他针锋相对的各种意见彰显出强烈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实际上植根于他对生命个体的欲望和情感的正视与尊重。因此,袁枚论诗独主性情。他说“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玙沙方伯予告归里》),“提笔先须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答曾南村论诗》)。所谓性情,自然是指作者内心中的真正感受,袁枚以为好的诗歌必然是抒发真性情的作品,而要写出这样的诗歌,作者必须尽力摆脱种种限制,保持真我的纯洁,并学会体认和捕捉真我的情感流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作者的性情本身就成为诗歌写作所关注的对象,外界的环境只是为这一瞬的感动构建出一个可供描述的外形和可供追寻的线索。因此,袁枚在《续诗品》中列《崇意》条强调“曰诗言志”,列《斋心》条强调“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列《神悟》条强调“但见性情,不着文字”。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10
济南周边的春季赏花线路很多,不管是自驾车出游还是徒步踏青,甚至骑自行车出行,都很方便。
迎春花
迎春花又名金腰带,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华北、辽宁、陕西、山东等省。因为早春2-3月开花,故名迎春花,被称为“春天的使者”。白居易在《玩迎春花赠杨郎中》一诗中这样赞美迎春花: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迎春花的盛花期在2月底至3月底,遍布济南南部山区。被称为泉城后花园的南部山区,以石灰岩山地为多。不论是近郊的乡义寺、龙洞、黄石崖,还是远郊的梯子山、千条沟都可观赏。
杏花
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漂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蒙蒙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唐代诗人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通过对比杏花和幽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杏花的盛花期在3月中旬,在济南南部山区的林果种植带分布较多,尤以长清区张夏镇焦台村至于家盘村一带较为集中,每年3月中旬当地举办杏花节。自驾车经104国道张夏转经莲台山景区路口前往,也可经仲宫-高而-诗庄前往;在济南长途汽车站乘济南至泰安的客车到莲台山下车转乘旅游专车可进山游览;也可在青龙山客运站乘济南至诗庄的客车直达风景区;喜欢徒步的朋友可以从四道沟(卧虎山滑雪场往西南翻过天马寨山口)到于家盘村。
桃花
桃花总是随处可见于乡村。她的普通与平凡来自于桃树的绝对民间性。不管天南地北,不讲气候土质,只要与民间百姓一同落地就能生根、开花和结果。因此,即便再孤寂和再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一树桃花开放,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桃花就是这样陪伴着人间百姓走过了数千年。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树桃花的美丽之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外桃花还纷纷开放在唐诗宋词以及历朝历代的众多美文天地里。杜甫的“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王维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以及李贺的“桃花乱落红如雨”等等歌颂桃花的诗句,今天读起来还是四个字:妙不可言。而晋代的陶渊明则干脆在其《桃花源记》中幻化了一个世外桃园的理想乐土。即便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当现代游子引发思乡和归乡之情时,也常常借桃花以寄情。歌唱家蒋大为的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常让今天的许多听众产生共鸣而动容。
桃花的盛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按不同品种略有先后,在济南南部山区的林果种植带分布较多。历城区彩石镇玉龙村的玉龙雪桃盛开于3月底,自驾车沿经十东路到彩石路口右转过狼猫山水库大坝,经大龙堂往东即可,或乘3路历城公交车前往。顺便可以游览仙人堂或虎门空心山。
肥城十万亩桃园,盛花期在4月中旬,自驾车经泰安转肥城或长清、马山、老城到肥城转桃园镇,全程140公里。也可在济南各长途客运站乘长途客车到肥城转乘短线车。
连翘
连翘又称黄金条、黄寿丹,属木器科落叶丛生灌木。连翘株高八至九尺,茎丛生直立,枝条开展而下垂,节间中空,节部有木髓。三四月先花后叶,花可开至五月。花一至数朵腋生,花冠金黄色,长约半寸余,花冠内有橘红色条纹。
连翘药用部分主要是果实。它的果壳,即“羚翘解毒丸”中的“翘”,含有连翘酚、香豆精、齐墩果酸、皂甙、维生素P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等功效。
连翘花的盛花期在4至5月初,多生长于济南南部花岗岩结构深山区,以梯子山和泰山最为集中,花型如迎春但较大,色嫩黄。自驾车经西营、降甘到梯子山村,徒步登山观赏。或乘65路公交车、12路历城公交车到西营租面的前往。泰山连翘集中带在樱桃园-腰边-龙角山,岜山至北猎石屋一带,或玉泉寺-老平台途中,均需徒步进山。
梨花
梨花有花团锦簇、洁白如雪的壮观,有随风飘零、满目破碎的凄凉,也有沐浴朗月、临溪绽放的高洁……凡此种种,千姿百态,意趣万千,构成了一个充满奇情异彩的世界。一树梨花,一段风月,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处客栈,每一座庭院,每一条小溪,每一缕春风,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颗心灵,就那么静静地凝固在梨花的意境里。梨花也开在唐诗宋词里,一千年过去了,又一千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候你的到来,等你来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
梨花的盛花期在4月上旬,广泛分布于济南南部山区,重点在仲宫镇南,西起卧虎山水库南岸东到锦绣川水库一线,以太甲山、透明山之阴最为集中,距济南市区20公里,自驾车很方便。乘88、65、67路公交车可达。
暗香透春杜鹃花
杜鹃花有“花中西施”之称。白居易曾赞它“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艳山红,为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我国有650多种,大部分生长在西南部的高山地区。杜鹃花为常绿直立小乔木或大灌木,高1-5米,主要在春季开花,花开季节,千姿百态的花朵挂满枝头,五彩缤纷,艳丽可爱,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杜鹃花的盛花期在5月上中旬,品种为灌木小叶迎红杜鹃,在泰山北侧固顶山药山一带多见集中生长。
刺槐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桃花心木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