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力量篇1
刘思彤主要影视作品:
《再见艳阳天》饰文凤,
《牌坊下的女人》饰佟庆,
《宁为女人》 饰李水晶,
《美丽分贝》 饰钟晴,
《铁拳浪子》饰余小凯,
《极度危机》饰屠法中,
《黄金时代》饰叶美伦,
《栀子花白兰花》饰李湘兰,
《换个活法》饰灯灯,
《萧十一郎》饰连城瑾。
这个在荧屏前敢爱敢恨的美丽女子,总让人体会到一种蓄势待发的活力。和她聊开,你才终究明白,那源自她心底里迷人的女性力量。
思彤你好,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你好,我最近在拍一部电视剧,叫做《婚姻那些事》,是讲述不同年龄段的恋爱、婚姻故事的。其实我自己很想演武侠剧(笑)。
有媒体称你为“荧屏豪放女”,你觉得自己的个性适合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吗?
其实我是个很多重个性的人,我觉得自己没有特别鲜明的性格特点,总是有很多矛盾的东西在我身上,让我自己不停地和自己打架。但是我和每个角色都有细小的共同点,我会努力地把它抓住并且放大,所以和我合作过的导演都觉得我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
好友的力量
这几年一直在拍戏,有没有想过停下来,找个归宿?
其实我并不属于高产型的演员,我蛮注意给自己留下私人时间的,一旦觉得累了,我就会休息,去过很平静的日子,远离赶戏的匆忙,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休息的时候我基本是个宅女(笑)。另外我的那些好朋友,从事的行业各有不同,所以我会找机会去接触各种不同的领域,去学习很多有趣的事物,比如财经类的证券、股票、房产,以及服装设计等。
好像你对财经方面挺有兴趣的,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财经?
我最早对基金、股票没什么大兴趣,倒是我母亲是个资深股民,可惜她这么多年努力下来基本持平。后来我自己渐渐注重理财了,而且自豪地认为自己还挺有天赋的(笑),总体来说理财的成果确实是赚到钱咯。
你刚才也提到自己的朋友中有服装设计师,你觉得这些朋友对你最大的帮助在哪里?
应该是审美的提升吧。其实我自己特别喜欢DIY,妈妈教会了我用缝纫机,我们会不时地去布料市场淘些好看的布,回来自己做东西,审美提升后我做的东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赞赏。夏天穿的裙子,还有家里的窗帘啊,桌布啊我们都自己做。我自己最满意的DIY作品就是用改装牛仔裤后多余的碎料,制作了一个拼布牛仔小包,上面缝上亮片,夏天背心里特别美。
你一直合作的男演员,也是你的好朋友吴奇隆和保剑锋,能否告诉读者你对他们怎么评价,你更愿意和谁合作拍戏呢?
有一点很有趣,我们三个都是天蝎座,但他们两个人个性完全不同。保剑锋很热情,是个很外在的人,他是我认为最具有娱乐精神的男演员之一了,别看他老演大少爷,其实私底下他古灵精怪的。而吴奇隆是典型的外冷内热,他绝对是个大好人,堪称极品好男人。
我和他们合作都挺默契的,但是我比较怕和保剑锋拍戏(笑)。因为他太搞笑了,会让你不断地笑场,但是他自己倒可以一本正经地和你对戏,真是让人受不了,和他拍戏的过程简直就是自我磨练的过程。
女性的力量
你经常宅在家里,和你妈妈、姐姐是不是特别要好?
度过了青春期的反叛后,我和我姐、我妈妈反倒是前所未有地亲密了。我大约在20岁的时候慢慢结束了青春反叛期,可能因为我经常在外拍戏,所以懂事得早一些。
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让你感觉自己一下子成长了,能体谅、理解父母了?
大概在我19岁那年吧,我和我姐两人在北京读书,而我爸妈还在青岛。有一次我妈妈来看我,她起得特别早,而我爱睡懒觉,但外间的动静还是把我吵醒了,出了房门,我看到我妈妈把我的整个大橱移了出来,所有的衣服都拿了出来,分门别类叠放得整整齐齐,连衬衫的袖扣都扣上了。但我被吵醒后心里特别烦躁,一看到我妈在打扫,以为她想要找那些她总是说我丢三落四找不到的东西,我不禁发脾气了:“你弄什么呀,我都没法睡觉了!……”她听着我的气话,但手里的活儿没停下,我甚至对她说:“我把垃圾都留好了,慢慢给你找!”在我发脾气的过程中我妈妈一句话都没有说,她只是继续着手里的活儿。但过了一会儿,我好像听到了她抽泣的声音,我突然难受极了!我问我妈,你怎么哭了?她不说话,整理完东西后又去给我做饭。我们两个在饭桌边,谁都吃不下,我妈眼泪就下来了,她说她没有找东西,只是觉得女孩子的衣橱不该这么乱,我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这件事我现在想想都很难受,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对你来说,在一部戏里演女主角和女配角有什么区别吗?
女主角也好,女配角也好,对我来说没有小角色,只是看你能不能诠释好。可能我比较容易满足吧,我并不计较自己的位置,也没有什么一定要有多红的要求。我始终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觉得累了,你内心就会产生排斥感,在这里心态下是绝对不可能演好角色的,所以累了就得休息。
女人的力量篇2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基本内涵
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地域概念,是最古老的社会实体。依据人力资源内涵,所谓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在农村区域范围内总人口中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能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劳动者人数的总和。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农村人力资源可以分为农村男性人力资源和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亦称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两大类。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就是农村女性总人口中具有创造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能力,能够从事智力和体力劳动的女性人口的总称,它是农村女性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从数量上看,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现实和潜在女性劳动力的人数;在质量上则是农村女性劳动力体质、智能和思想等素质的反映。总的来说,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决定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农村女性人口结构决定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结构。我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一个“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层次分化、差异较大”的人力资源群体。[3]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质量作为农村女性劳动力体力和智力的综合反映,它通常与农村女性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技术能力、科技素质和意识理念等紧密相连。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由以下几方面人口构成:1、处于劳动年龄内(16-55岁,后同),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它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被称为“农村适龄女性劳动人口”;2、处于劳动年龄内,长期从事城市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它占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当一部分,被称为“农村适龄女性就业人口”;3、虽然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是却已从事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被称为“农村未成年女性劳动者”或“农村未成年女性就业人口”;4、已经超过劳动年龄,却依然继续从事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被称为“农村老年女性劳动者”或“农村老年女性就业人口”;5、处于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被称为“农村女性求业人口”或“农村女性失业人口”;6、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接受教育、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学习的农村女性人口,被称为“农村女性就学人口”;7、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8、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队服役的农村女性人口;9、处于劳动年龄内的其他农村女性人口。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实际人口构成中,前五部分通常被认为是农村经济活动人口,即现实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后四部分则被看成是潜在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它具有能动性、资本性、增值性、再生性、社会性和区域性等显著特征。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更多地体现于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上。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拥有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是农村经济增长要素的主要供给者。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元经济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视角,系统分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可以看到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塑造者、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在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与进程。(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目标实现的过程,本质上是农村物质资本创造和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增收、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主导性力量,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物质资本的创造和积累离不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正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述,人和劳动是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核心资源,“人口在这里是财富的基本源泉”;[4]101人是劳动的主体,自然资源是客体,资本资源则是二者的中介;近代社会中出现的资本和自然资源高于人力资源,甚至控制人的现象,是一种“异化”现象。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视域中,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源泉。关于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量的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其关键性因素并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指出“人力资本的增长可能是经济系统内最为不同凡响的特点”。[5]综上可见,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生产要素中的主体性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经过开发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随着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将成为农村经济系统中最能动最活跃的要素,是农村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关键。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人力资源素质越高,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反之亦然。(二)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6]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新型农民培养是关键,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二元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无限供给的农业劳动力在高收益的吸引下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工业部门,最后直到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完所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刘易斯,1955);因此,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来保持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的平衡发展(拉尼斯和费景汉,1961)。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引发了农业部门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非农转移,农业生产女性化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客观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和核心力量。没有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不但能使长期束缚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妇女逐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还能通过经营管理素质和现代意识的提高,改变传统低效、自给自足的经营管理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化,农村妇女日渐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甚至必须基于她们的发展和参与。正如同志所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7]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是如此,在管理的过程中既不能出现农村妇女视角的缺失,也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妇女的广泛参与,否则“管理民主”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不仅是劳动者,还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应该是统一的,“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4]486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的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承担各种不同社会职能的人,他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使自己先天的、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地发展;当今社会发展呈现这样的态势,“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22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农村妇女在体力、智力、***治参与和生产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其中农村妇女公共事务参与状况直接反映农村妇女的***治素养,是衡量农村妇女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农村妇女在农村社会地位和***治地位的直观反映。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公共事务参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题中之意,也是提高农村妇女参***水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塑造者。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认为女性能力和社会地位之所以低于或劣于男性,不在其生理特征,而是后天形成(波伏娃,1949);妇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不是女性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生理状况不是妇女命运的主宰,男女性别角色是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改变的;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能保持优势,而妇女创造劳动生产率的价值被贬值,是传统文化所决定的社会性别标志的表现,是社会为他们做出的位置安排。[8]由此,女性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他者”的角色,通过相对于男性的关系被描述和界定,如女性通常被描述为是柔弱的、需要保护的、无能的、不成熟的、非理性的、易哭泣的,男性则是尊贵的、强壮的、有魄力的、成熟的、理性的、坚强的。而这些观点,再与***治、文化、社会以及历史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男主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男女两性差别观念,甚至在现代还在不断被内在化、概念化和大众化。毋庸置疑,这种传统的“女性弱者”性别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妇女成长为新型农民的现实期待并不相匹配;同时,也不利于农村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缔造,需要让农村妇女参与到农村***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农村妇女主动去展现和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新女性形象,***、自主、平等、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激发农村妇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最终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真正成为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展现者和塑造者。(五)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部门是农业部门,它是社会分工和其他非农产业部门存在的基础,“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其他一切劳动部门变为***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9]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绝对过剩的农业劳动人口便流入城市,即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农业劳动力数量和人口有向城市集中的显著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依次转移到工业和非农业生产领域。我国的城市化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随着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农业劳动力数量和人口向城市集中。我国城市化主要有两种途径,[10]一种是内涵式城市化,主要依托现有城市吸纳和转化更多人口,尤其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流动人口,促使他们能平等地获取和利用城市的基本公共资源,转化为真正的市民;另一种是外延式城市化,指通过行***区划变动迅速扩大城镇的地域规模,大量农民就地拥有了市民身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转移上,城市化发展聚集了大量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直接参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集中了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许多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动,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参与和推动。与此同时,城市化也给农村妇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农村妇女不再囿于农村的土地上和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城市化还为农村妇女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优化的社会氛围,为农村妇女获得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六)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关联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天然依赖和利用土地,如农业生产分布受自然环境影响、农业产出规律亦由自然产出规律决定;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过程,实质上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变过程。此外,从资源现实来看,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一直以来与耕地之间供给矛盾突出,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严重不足。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高速增长,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才获得的。随着农业的深化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剧,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危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土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母亲这一社会角色,农村妇女承担着人口繁衍的重要职责,因而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对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首先,由于生物遗传的原因,母亲的素质会进行代际传承,即母亲的智力、体力和文化水平等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子女的智力和体力。其次,子女在社会化过程受到母亲影响。在农村社会中,子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普遍受到母亲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子女成长中品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力量,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其作出的生产决策都会对农村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如耕地的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地荒漠化以及防止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妇女的环保意识,转变其生育观念、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更好地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巢小丽工作单位:中共宁波市委***校
女人的力量篇3
一、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总体偏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育方面
在国内,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接受教育的程度上来进行男孩与女孩受教育的比较:初中,男孩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女孩的1.5倍;中学(指初中、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男孩子的机会是女孩的1.6倍;大学(大专以上)男孩的教育机会是女孩的2.3倍。因此,在中等教育水平方面,性别差异较小;在高教育水平方面,性别差异较大。
2.产业结构方面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5%,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以上,欧盟78%的从业妇女都在第三产业。
3.质量结构方面
女性中高智能人力资本价值量仅占妇女人力资本总量的4.7%,相当男性高智能人力资本价值量的40.1%。在农业和工业劳动者中,尽管女性从业者比例较高,但女性人力资本拥有量只相当于男性的70.2%和55%;在管理层中,女性人力资本拥有量则更低。
二、女性人力资本价值受阻的原因
1.社会与家庭方面: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社会上,受传统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在参***、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权力远远低于男性。受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妇女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盛行,男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古代女子要以男人为中心,“女子无才便是德”,实行“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这种历史文化传统,至今还保留有深深的烙印,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家庭上,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歧视性投资必然会加大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对女孩的教育投资是女性人力资本积累的起点,并会影响女性一生的发展。据全国妇联近几年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对男女孩上学的投资比重是男孩占60%,女孩占40%;城镇家庭对男女孩上学的投资比重为男孩占55%,女孩占45%。
2.个人方面:女性受教育的收益率低
女性在18-34岁之间步入婚姻的殿堂,女性要选择生育及培养下一代,因此这一阶段的女性,面临学业与婚姻的选择、面临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角色冲突异常激烈,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会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及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时,为追逐企业利润,减少成本,往往产生短期行为,歧视女性员工。
3.农村的婚后居住模式与养老方式:对女性观念认识陈旧
尽管目前较发达的地区养女的回报率可能高于养儿,但在贫困的农村,传统的女到男家落户的婚后居住模式仍使养儿的效益大于养女。养一个儿子娶回一个媳妇,家庭的人口效益是1+1=2。由于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女子落户男家成为夫家的劳动力,与丈夫一起承担赡养公婆的责任,很少甚至不能给娘家带来较多的经济回报,常常被认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对女性的认知观念陈旧,必然会降低家庭对女孩的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意愿。
4.男性对女性的压力与态度:阻碍女性事业发展
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正是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倘若女性抢占了社会多半的资源,那么属于男性的资源势必会减少,况且,男性又被社会公众赋与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更高的期望、要求与压力的情况下,基于男性的男权主义思想,女性理应是男性的依附或者是附属品,因此,男性会在事业上排挤与敌视女性,从而阻碍了女性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女性人力资本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国家层面
增加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府需做好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对女性的教育支出。同时,***府也要做好职业培训,让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从事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从而利于实现女性自身的社会价值。
2.社会层面
一方面,在文化观念上,转变对女性的认识,摆脱对女性就业困境的束缚;另一方面加大家***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增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提供更多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培训,源于女性自身的细心、周到。
3.家庭层面
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与理解,给予精神与物质激励,解除心理负担。女性的多角色定位认同,不仅仅要做好事业,同时还要平衡好事业与家庭,家庭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争取家庭成员的认同,使得女性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太多的心理顾虑。
4.女性个体层面
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激发内在潜力。主体意识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创造性的来源,只有让其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的内在潜能。因此,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促进女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而且也提升了女性人力资本价值存量。
四、结论
总之,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促使女性个体的全方面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平衡男女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杨耀臣.论普及教育在人口控制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中国人口科学,1994,(P58)
女人的力量篇4
【关键词】女性形象 母系社会 角色
一、绪论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 1948―)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印第安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印第安文化底蕴,极具印第安文化色彩。
国外关于西尔科的作品的研究也很多。国内对于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还很陌生,关于西尔科的研究也不多。本文主要研究西尔科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很多关于西尔科作品中的女性研究都采用了女性主义手法,这种解读手法不适于应用在西尔科的作品中,因此本文将以新的角度分析解读西尔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母系社会文化特征来理解西尔科作品中印第安女性的社会和文化角色。
二、母系社会及印第安女性社会地位
美洲印第安民族依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传统,在母系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西尔科在她的作品《讲故事的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想要吃yashtoah(一种印第安食物),就要母亲给她做,而母亲不想做,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结果女孩因为母亲的拒绝感到伤心,就投水溺亡了。在一次采访中西尔科这样解释这个故事:
“在母系社会中,特别是印第安这样的母权制,女性,正如我曾经说所说的,掌管着家庭,血缘以及婚姻等的决策权。在某种意义上说,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操纵者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因此女性,母亲,是真正拥有权力的人,她正是那个权威人物。” (Graulich 58)
从中不难看出母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并不屈从于男性,反之她们地位要高于男性。作为母权制的核心,女性特别是母亲这个角色在家族血缘,财产和家庭事务中都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女性,特别是母亲,“可以用她的权力来阻挠或恐吓你”。(Graulich 9)
印第安部落民族对女性力量很尊崇。一方面,部落民族认为女性具有一种创造的或一种原始的力量创造了生命及其他存在;另一方面她们具有思考的力量。 “他们(印第安人)的理论是理性(拟人化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宇宙一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Sitch-tche-na-ko的伟大的意志(a master mind),而这就是思想与理性的女性形式。” (Swan 316) 美洲印第安人认为女性具有两种德行:一是创造者或母亲,因为她们创造生命的力量;二是引导者或启蒙者,因为拥有思考和理性女性力量。部落民族对这种女性力量的信仰赋予了女性作为部落的创造者、守护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三、西尔科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一)黄女―部落的守护者
在印第安文学作品中女性通常被描述为部落的守护者,最为典型的就是黄女。黄女出现在《黄女》和《木棉树》(Cottonwood)中。《黄女》中女主人公离开家人,路上遇到一个陌生男人并跟他回家度过一个晚上,陌生男人称她为“黄女”。《木棉树》中有两个关于黄女的故事。第一则故事中部落遭遇了寒冬,黄女离开丈夫和孩子,去寻找太阳(Sunman)并与之联姻,最终部落得以度过寒冬。第二则故事中,黄女的部落面临饥荒,黄女离开部落寻求解救的方法,她遇到了野牛人(buffalo man)并跟随他回到部落。黄女与野牛人的联姻拯救了她的部落,度过了饥荒。
女性主义认为黄女无法这个忍受家庭的束缚而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自由和幸福。这种观点在西尔科看来是错误的。她在访谈中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美国白人妇女才会有这种逃脱的需要。”( Barnes 76)
黄女的故事其实可以从印第安部落的母系社会传统及部落人对女性力量的信仰来理解。黄女的行为正是印第安民族母系社会赋予女性的责任。黄女在这里承担了部落的守护者和保护着的角色。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黄女的故事更为符合印第安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二) 祖母―部落的引导者
除了部落守护者的角色外,印第安土著女性还是部落的引导者和治愈者。西尔科的小说《仪典》中塔尤的祖母是塔尤踏上治愈之旅的引路人。一方面,塔尤带着创伤从战场上回到家乡,家人对他的伤痛并不在乎,而祖母却十分关心并提议请部落药师医治,姨母坚决反对,因为她认为塔尤不属于部落。祖母坚持请来药师,塔尤才开始了他的治愈之旅。另一方面,塔尤心灵伤痛得到最终治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完成贝托尼的一系列的治愈仪式后,他又重新获得对部落的记忆和认识, 而这些记忆和认识离不开祖母曾经讲给他的那些关于部落的传说故事。“在许多印第安部落中, 听故事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 通常是在漫漫的冬日或劳作一天之后的夜晚 ,孩子们围坐在年长者身边, 神情专注而严肃地聆听他的讲述”。(张冲 2000)
(三)茨亚(Ts’eh)―部落的治愈者
《仪典》中出现的另一个女性茨亚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女性。她是药师贝托尼在治愈仪式中要求塔尤寻找的女人,是治愈仪式的一部分。茨亚的神秘特质,其实正揭示了她的本质。即山之女神的化身。她是山和大地的化身。塔尤与她的结合,就是与土地的结合。
通过仪式部落人与大地实现对话,部落人相信“仪式是人、精灵、岩石、动物及其他存在相互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Allan 118)在美国印第安文学中,这种“人与土地的对话经常以性的形式出现”。( Allan 118) Paula进一步解释:“人类主人公通常自愿与象征土地的神灵交合。这种行为会把土地的力量、精神与孕育力传递给人类,并最终从中受益。”(Allan 120)
在塔尤通过茨亚与土地进行的对话中,他从两个方面受益:其一,在与茨亚的结合中,土地的生命力得以传递给塔尤,这给塔尤注入了生命力,由治愈仪式前的没有任何感觉的行尸走肉变成一个能感受到爱的活生生的人。其二,通过茨亚,塔尤把自己和土地联系起来。通过与土地的结合,塔尤完成了他治愈仪式,实现了身份的认同,回归部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印第安女性是部落民族的守护者、引导者和治愈者。她们 的这种角色取决于她们在母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部落人对女性力量的尊崇。在社会中,女性是社会的核心,承担着守护部落的责任。女性的地位来自于部落人对女性力量的认同,美国印第安人认为女性具有创造力和思想与理性的力量,她们能够教育男人,指导未来和预测社会。这种信仰赋予女性部落创造者、保护者与引导者和治愈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Allen, Paula Gunn. (1993). Earth Relations, Carnal Knowledge: Southwestern American Indian Women Writers and Landscape. Yellow Woman. Ed. Melody Graulich.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p.115-150.
[2] Barnes, Kim. A leslie Marmon Silko Int erview. in Ellen L.Arnold ed., Conversations with
[3] Graulich, M. (Ed.). (1993). Yellow Woman.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4] Silko, L. M. (1977). Ceremon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5] Silko. (1981). Storyteller. New York : Arcarde Pub. Little, Brown & Co. .
[6] Swan, E. (1992). Feminine Perspectives at Laguna Pueblo: Silko's Ceremony. 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 11(2), pp. 309-328.
女人的力量篇5
关键词:紫色 双性同体 女权主义 神化原型
艾丽斯・沃克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的《紫色》荣获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奖,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她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黑人女性形象,展示了黑人女性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思想,从小说中几位主要黑人女性的新形象特点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和对黑人文学的贡献。
“双性同体”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出版的论著《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她用“双性同体”特指作家创作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我们之间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伍尔夫认为既然自然界有男女两性,那么人们的头脑里也有男女两种力量,只有这两种力量的互相合作才能创造出奇迹,进入双性同体状态就是让脑中的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毫无障碍地自由交流沟通,让脑的各种官能有效运转起来,充分发挥效用。伍尔夫肯定两性的差别,但并不苟同社会强加于两性的性别角色。因此,她鼓励作家们,尤其是女性作家努力迈向双性同体的创作状态。而在《紫色》的几位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男性和女性力量的结合,既具有传统黑人女性胆怯屈服的女性特性,又具有刚强勇敢***自主的男性力量,正是这样一个个双性同体的形象将她们从父权制所规定的女性标准中***出来,并有力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论。
小说主人翁茜莉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黑人妇女形象:逆来顺受、忍辱、卑微、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却只能靠“树”的幻想来安慰自己,如果茜莉一直忍气吞声,浑浑噩噩度过悲惨的一生,那么,便落入了传统的黑人作品的黑人妇女形象的模式。虽然茜莉似乎正将在按那些男人所设计好的“真正的女人”的模式中毁灭时,冥冥中,她似乎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拿起了笔――给上帝写信,似乎在这个“完美”的“真正”女人的意识里有股力量在活动,麻木的另一个灵魂等待被唤醒。其实这股力量就是一种像男人一样反抗的精神。
而唤醒茜莉男性灵魂的第一个人就是索非亚,她强健、坚定,从一出场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意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的结合。她像男人一样修房盖屋,开车,什么丈夫能干的不能干的活都难不住她。她男性化的外形就是对父权制规定的女性标准的反叛。男权中心文化总是以娇小柔弱作为女性外表的标准,而索非亚的男性化形象把读者从父权制所规定的女性标准中引导出来,对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起到了有力的颠覆。不仅如此,索非亚还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而非客体。她从小就认识到“一个女孩子在一个满是男人的家里是不安全的”,她必须以反抗和斗争保护自己来生存下去。根据西蒙・波伏娃的观点,“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同样,女性的认识观也不仅仅是生理感受的积累,而是受父权制社会的引导而产生的认识,而索非亚像男人一样决定自己想法,从而表达出了对男性“不安全”的认识,在她看来,***的人格不能为爱情做出牺牲。这是走向******的关键。她决心勇敢地摆脱夫权制的压迫,维护自己的权益。她像男人一样的出走,跟莎格出去发展自己的事业,永远的和自己的过去决裂,这是她自力自强的开端。
莎格也是***女性的代表人物,在美国现实社会里,绝大多数黑人女性都像茜莉那样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忍气吞声,而她却偏要反过来支配男人。她和格拉蒂结婚并把他养起来,“格拉蒂想要什么,她就给买什么”。后来她爱上19岁的格缅,格缅心甘情愿的做她的情夫,享用她的财产。通过莎格这种“男性化”的塑造,她为妇女翻身***也指出了一条道路:经济***。这也解决了女人争取和男人平等,走向社会首先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最后在莎格的鼓励和支持下,茜莉也有了自己的裤子店。裤子本身就是对男权制的有力挑战,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裤子是男人的专利。在小说中,非洲黑人不论男女都穿漂亮的裙衫,而美国的黑人男性效仿白人穿长裤,却不允许女性穿裤子。妇女穿裤子实际上是男女平等的一种表现,让女人穿上原本属于男人的裤子,有着消除两性界限的寓意。当茜莉为身边的人设计并缝制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裤子时,茜莉充满乐趣和希望的新生活开始了。
《紫色》中茜莉等黑人女性形象虽有女性的温柔顺从等特征,但更多的是具有男性一样的坚强勇敢、主动积极等特征。这些黑人女性的新形象使原本对立的二元在和谐的双性同体中消失,当黑人男性,抛弃性别歧视;当主流社会文化,摒弃种族对立,重新审视自己的霸权地位,关注融入自身的异族文化,正视其存在,用双性同体的和谐感悟来融合接纳其他文化,和谐共处将处处可见。
参考文献:
[1]. 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29.
[2] .Elaine Showalter:“Virginia Woolf and the Flight into Androgyny”,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3]. Rachel Bowl:Virginia Woolf:Feminist Destinations. [M] 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8.
[4]. Walker Alice:The Color Purple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Inc,1982.
女人的力量篇6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大学生 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个性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成熟发展的阶段。而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个体所经历应激场景也会有所不同。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应激情景具有独特性,自我体验也有其特点,从而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特定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高效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西安地区大学生508名,其中独生子女213名,非独生子女295名。
1.2评定工具
1.2.1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量表分为5个分量表:学习分量表、生活分量表、社交分量表、发展分量表和家庭分量表,为7级记分,由85个项目组成。分数越高,代表在一段时期内,受测者所承受的压力越大。
1.2.2缺陷感量表(FIS),该量表分为:社交自信、学习能力、自敬(指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肯定和相信别人也肯定自己)、外貌和体能五方面,由36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我体验越好。
1.2.3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量表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分量表组成,为5点记分,1“不同意”―5“同意”,共60个条目,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
1.3评定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
2.研究结果
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应激差异比较
由表可知,在总量表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应激感知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分量表上只有在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上有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应激差异比较
(**―p
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自我体验水平差异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体验、社会自信、学习能力和体能上均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的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自我体验差异比较
(*―p
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适应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在学习适应方面,非独生子女的适应情况要显著好于独生子女。
表3 适应量表平均分标准差是否独生子女组比较
(***―p
3.结语
在心理应激总量表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应激感知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分量表上只有在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上有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外有关独生子女心理优势的研究不一致。我们认为,虽然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和家庭资源方面的优势大于非独生子女,但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得独生子女的优势降低,使得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应激事件一旦出现,便会给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应激。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体验、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和体能上均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的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无意识的话语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他们的社交自信较差。还有独生子女心高气傲,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学习能力上的自我体验也比较差。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体现在学习动机上。独生子女重视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追求,更注重成功,较少害怕失败;非独生子女则相反,更加害怕失败,较少追求成功,成就动机要明显低于独生子女。这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不同心理缺陷开设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开展有效而扎实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用积极的方法疏导消极情绪,建立稳定、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这对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女人的力量篇7
关键词 女性人力资源 开发模式 障碍分析
中***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讲,全社会的女性人力资源占总人力资源数量的一半作用,与男性人力资源相比,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对提高女性地位与实现男女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诸多领域和环节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 。尤其在整个社会都在对人力资源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对女性人力资源给予了深入的重视之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正成为人力资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正在成为国家或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女性人力资源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国***府一直高度重视女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女性人力资源还是会遭遇一定的发展障碍,需要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时下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延续人类文明。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延续人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下一代实现和完成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虽然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正规性、严密性、计划性与系统性,但是这种教育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与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主体便是家庭成员中的女性,这些都对女性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
大量的社会发展实践行业表明,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关系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人力资源的作用就会越发得到凸显,并会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按照社会学的概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不但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女性人力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女性人力资源就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洪流之中。从这个角度讲,对女性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和谐家庭。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稳定的和有序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是其中的基本前提。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和谐家庭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通过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可见,家庭是社会的首要群体。因此,家庭能够在稳定、和谐的状态下运行,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做出努力,其中,女性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和谐与否还会影响到子女的发展和心理,继而间接的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未来 。
二、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分析
(一)社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由于我国社会曾经长期处于男权的树荫之下,人们对女性人力资源能力的评价还是存在一定的传统观念。比如对女性的能力并不重视也不予以肯定,对于女性取得的成绩也是往往夸大外界的因素,而对其自身的努力过程则表示怀疑。这种偏颇的观点也间接的促使女性更加看重外界的力量,对自身的***意识和竞争力则较少考虑,影响到了自身能力的发挥 。此外,当今社会还有部分人群对女性所应该从事的职业表达出了不甚合理的观点,比如,女性只适合在教育、卫生等传统的领域内发展,而在这些职业中的位置往往位于“金字塔”的底部等等。
(二)女性人力资源缺乏充分有效的利用。
虽然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在数量占到了人力资源总量的一半,但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人口数量只占总人口数量的一小部分,在整体上低于男性人力资源的水平。即便我国劳动力市场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实践,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领域,女性还是会遭遇下岗、失业等问题。最为明显的是,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状况更加不乐观,隐性失业在农村较为严重,大部分女性人力资源擦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劳动,数量已经超过了男性。
(三)就业受歧视现象严重。
客观的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间,与精神文明相关的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即便如此,一些传统观念还是在影响着社会公众的思维,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的歧视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有些***策是外表平等的或者内里是中性的,有些***策干脆露骨的表达了对女性人力资源的排斥甚至不尊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男女区别对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三、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
(一)优化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女性就业存在歧视和偏见、在招工中歧视女性、限招男性或提高招收女工标准等。为此,相关的劳动人事管理等部门要对此加强监督,关心女性发展,重视与支持妇联工作,为女性的就业再就业提供机会,为其提高素质创造条件,为女性消除后顾之忧提供帮助。
(二)加强职业教育,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提高女性劳动者素质,促使其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形式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因此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战略重点需要放在发展女性的职业教育上 。为此,应该发展各类适应女性参加的成人业余教育,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的技术素质,逐步成为一支以中高级技术等级为主的女性人力资源队伍。而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重要是使女性能就业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领域,消除职业上的性别歧视,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三)创建多元化的就业模式。
为了构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首先要完善我国目前的用工制度。比如,在家庭成员自愿的基础上,试着推行不受性别限制的弹性工作制度,使女性人力资源既能兼顾家庭也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其次,我国的各级劳动部门需要积极鼓励与支持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根据女性的自身特点,创建符合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渠道;此外,还应该实施职业教育***策,通过积极的措施,鼓励女性进入到男性“职业”的范畴,扩大女性就业的领域,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就业的报酬。
(四)优化和调整女性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源的结构并不合理,这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获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调整和消除结构上的不合理状态。比如,对于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的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女性人才的参与程度,重视女性高级******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点抓好教育、培养、引导和使用、关心、激励高层次知识女性的各种服务工作,为其成长与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持续的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贡献热情与创造潜能,全方位的推动各类高层次女性人才健康成长,为发挥其才干创造良好的机制与环境,带动整个女性队伍的建设。
四、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要以占有与利用有效资源为前提,人力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有效发挥与利用的战略性资源。而女性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总量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还对提高女性地位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给出了创新的开发模式,希望本文的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平煤股份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于艺浩. 关于中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5):150.
[2]巢小丽. 和谐社会与女性人力资源. 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73-74.
[3]李晋丽,李建中.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生产力研究,2007(1):83-84.
[4]潘泰萍. 论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2):59-62.
女人的力量篇8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边燕杰、张文宏的研究证明了强关系假设在市场转型过程中的持续效力,在双轨制和转型时代,强关系仍然起着人情交换的作用,但它是在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展的条件下出现的。[19]其后,不少学者沿袭边燕杰的思路对不同目标群体的职业地位进行研究,如周玉(2006)对干部职业地位的研究,曹子玮、叶静怡、孔建勋等学者对农民工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周大雄、陈海平(2005)对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等,均是从社会网络视角切入研究。这些成果均发现,在中国,社会网络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有着重要影响与作用。三是从社会性别视角对职业地位获得进行研究。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还较少,学者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职业地位获得进行性别比较。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男性较之女性更有优势,但在不同体制类型的组织内或不同背景因素影响下会有不同的表现。[20-21]已有的这些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但同时存在着三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已有研究的目标群体相对集中,多集中于城市居民、本科毕业生、农民工职业地位的研究,而较少将学术目光投向流动女性这一群体。二是已有研究更多地从宏观层面对职业地位进行研究,虽也有从微观层面介入研究的,但多停留于个人社会资本与职业地位关系的研究。三是已有研究构建的理论解释模型中,职业地位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多停留在宽泛的层面上进行,将工作单位确定、收入水平、职业流动等相关内容均纳入其中,缺乏对职业地位具体的、客观的测量与指标设定。鉴于此,本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完善与发展:一是契合当前城市化进程与中国性别平等进程不断加快的宏观背景,将学术目光聚焦于流动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地位研究。二是依据职业地位的科学涵义,对其进行客观测量指标的设定。所谓职业地位就是指具体职业所含有的权力、财富、声望的差别而表现出来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它是由职业权力、职业所能带来的财富,以及职业所具有的声望构成。[1]据此,本研究将从职业声望、职务层次、收入水平这三个指标对流动女性的职业地位进行测量,分别代表职业地位所具有的声望、权力与财富。三是从微观层面构建理论解释模型,对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进行更为合理与科学的解释。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及再社会化理论,我们认为,流动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地位获得不仅受到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还将受到人力资本、城市流动经历的影响。根据以上的思考,我们构建了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理论解释模型(见***1),以检验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性质与程度。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包括职业声望、职务层次与收入水平三个指标。解释变量有三组,分别是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流动经历,体现了我们的三个理论思考,一是人力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和优秀品质,它是一种区别于物质资本的新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嵌入在劳动者身上,它是一种投资,可以增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大的作用。[22-23]因此,在人力资本变量中,我们选择了人力资本中的三个重要变量:体现知识的受教育程度、体现技能的是否掌握专业技能及象征优秀品质的成就动机。二是社会网络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产生价值,是一个重要的资本,它充当“信息桥”,传递比较充分的信息;它发挥着人情网的作用,通过长期互惠和面子机制,完成没有正式规范约束下的社会换,对资源进行重组和配置。同时,社会网络资本对提高个人和家庭的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有重要作用。[24]因此,社会网络对个人的职业地位获得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模型中重要的解释变量。本研究的社会网络资本具体化用三个变量来测量: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多元性与社会网络顶端。三是再社会化理论。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个人在一种与他原有经验不同规范与价值的环境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个人会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重新学习价值、角色及行为,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它能导致与先前社会化过程不一致的新价值观和行为。城市流动经历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全新的经历,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对她们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她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在改变。她们在城市里经历着再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不同的城市流动经历在流动女性的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也必然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的流动经历将由在城市的务工时长、到过的打工地区数来表示。以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具体假设如下:一是流动女性的人力资本与职业地位成正比,即流动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越大;二是流动女性的社会网络资本与职业地位成正比,即流动女性的社会网络资本规模越大或质量越高,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越大;三是流动女性的城市流动经历与职业地位成正比,即流动女性城市流动经历越丰富,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越大。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2012年泉州市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由于泉州市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到此务工、经商,因此选择泉州市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配额抽样与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课题组在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商投资区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区分别抽取3家员工规模100人以上的企业,共选取15家企业。然后,在每家企业抽取40个流动人口作为调研的样本,发放600份问卷。在流动人口居住集中的社区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发放300份问卷。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00份,有效样本758份,回收率88.89%,有效率达94.75%。最后,从758份流动人口数据中选取了375份流动女性样本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职业地位”通过三个指标进行测量,即职业声望、职务层次与收入水平,职业声望分为以下八类:***府机关办事及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商业从业人员;生产运输及有关人员;服务业从业人员;农林牧渔业人员;家庭主妇/失业人员,分别赋值1~8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声望越低。职务层次分为:老板;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一般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普通工人或普通雇员;家庭主妇或失业人员,分别赋值1~8分,得分越高,表明职务越低。收入水平分为5个层次:1000元以下;1001~2000元;2001~3000元;3001~4000元;4000元以上,分别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明收入水平越高。对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分别作以下测量和处理:人力资本变量,这组变量有三个:受教育程度、是否掌握技能、成就动机。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定序变量,是否掌握技能处理为虚拟变量,成就动机通过工作状态来表现,分别为:“我积极追求事业发展、事业成功”、“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安于现状,职业有没发展无所谓”,这三种工作状态相对应的成就动机为:成就动机强、成就动机较强、成就动机弱。成就动机变量被处理为虚拟变量。社会网络资本变量,这组变量操作化为三个变量: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多元性与社会网络顶端。社会网络规模通过问题“您在城市里平时以各种方式交往的亲属、老乡、同学、朋友、同事和相识大约有多少人”来测量;社会网络多元性的测量,在问卷中向调查对象提供类职业,请他们标明在他们交往的亲属、老乡、朋友等当中是否有从事这些职业的;社会网络顶端通过问题“您在找工作或更换工作过程中,对您帮助最大者是何职务”来测量。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多元化为定距变量,社会网络顶端为定序变量,但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将之近似地看成一个定距变量。城市流动经历由到城市的打工时长、到过的打工城市数两个变量组成,这两个变量都处理为定距变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流动女性职业地位状况描述如前所述,所谓职业地位就是指具体职业所含有的权力、财富、声望的差别而表现出来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它是由职业权力、职业所能带来的财富,以及职业所具有的声望构成的。因此,我们将分别从流动女性受调查时的职业声望、职务层次与收入水平来考察她们的职业地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女性在城市的就业率较高,多数集中于职业声望较低的职业,但技术人员的比例比以往研究有显著提高。流动女性进入城市后的就业率高达98.1%,进入城市后成为家庭主妇或失业人员的仅占1.9%。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职业声望较低的生产运输业和服务行业仍是流动女性进入城市后主要的劳动领域,分别占到了23.2%、21.3%,位居流动女性进城后从事职业第二、第三位。但以往研究发现流动女性进入城市后从事技术人员这一职业的为数甚少,不超过5%。[25]而本研究的调查却发现,流动女性入城后职业分布于技术人员的占到了总人数的32.9%,将近1/3,位居流动女性进城后从事职业的第一位。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这些选择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女性,其实大多数仅是低技术、简单工种的工人,甚至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如织布工、针织工、皮革工、缝纫工等,技术含量较低。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女性的职务层次普遍不高。流动女性的工作职务多数为普通工人、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一般技术工人,比例分别为34.5%、21.1%、16.0%,而位居管理人员的仅占16.3%,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更少,仅为1.9%,职务为老板的仅占0.3%。流动女性的收入水平也不高。多数流动女性的收入水平为2001~3000元,占到总样本的45.8%;其次为1001~2000元,比例也较高,为36.7%,而收入在3000元以上特别是4000元以上的较少,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14.0%。可见,流动女性目前的职业地位较低,她们的职业声望、职务层次与收入水平都普遍不高,只有少数流动女性处于较高的职业地位,拥有较高的职业声望、职务层次与收入水平。
女人的力量篇9
【关键词】《魔合罗》;刘玉娘;女性精神
《魔合罗》主要讲了小叔子爱上嫂子却得不到,就杀害哥哥嫁祸嫂子的故事,但结局真相大白,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杂剧最有表现力的就是张鼎为刘玉娘洗冤,而刘玉娘是此杂剧中的关键人物,而且她还是一个女性,那么这个意义就非同小可了,不仅仅如此,在当时的社会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于这个观念的存在也就为这个杂剧中的矛盾奠定了理念基础,而我个人则比较喜欢刘玉娘这个人物形象,那么我就主要分析一下刘玉娘。
从最浅的层次来看,刘玉娘这个人很符合当时社会的观念要求。百善孝为先,李彦实虽然只是她的叔父,但她却恭恭敬敬将其当成爹爹来看,孝和敬充斥着刘玉娘,她的丈夫躲灾而走,她却依然独自带着孩子经营她的店铺,照顾着她的叔父,没什么可说,这绝对是一个孝敬女子的典范。同时她也是一个不是贞洁的典范,而贞洁则主要从她与李文道所引发的矛盾来看,李文道看上了自己的嫂子刘玉娘,想趁哥哥李德昌不在家的时候得到嫂子,但嫂子刘玉娘却坚贞不屈,而这一点恰恰成为后文的一个导火索,可以发现这篇杂剧就是有刘玉娘的性格引起的,足足可见信念、观念对这个小人物的影响是无穷的,为了丈夫、为了孝、为了贞洁,可以连命都不要。
刘玉娘其实也是当时社会小人物的代表,同时也可看出小人物是有力量的,但是这种力量却会被社会认为的压制、埋没了,需要有人帮助才能恢复力量。刘玉娘反抗小叔子,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力量,虽然不是女性外在力量的体现,但是精神意志往往会超越一切,因为思想的震撼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爱,她借头口将已经失去心跳的丈夫从古庙中带回家,这是一个孤女子的作为,在忍着巨大的伤心与悲痛的同时又历尽千山万水,这是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啊!但是这么多的代价却没有换回一点点的帮助,她被小叔子陷害,她仅有的那一点点力量也被五个银两抹杀了,萧令史将其屈打成招,官官相护,即使新来的县令也没能挽救刘玉娘,可能刘玉娘也死了心,丈夫已死,自己留在世上也只会被小叔子欺负,她已经失望了,直到张鼎的出现,她的力量又重新展露了出来,她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张鼎,终于使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邪恶,可见小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从唐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到刘玉娘,还有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她们的力量都是伟大的,但却又被现实的力量打磨得没有棱角了。
女人的力量篇10
【关键词】肌肉力量;年龄规律;性别特点;运动时间;运动负荷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f the Gender Characteristics of Muscle Strength with Age Law
WANG Xia-peng
(Shooting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Force is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 of any movement, the generation of power depends on muscle movement and muscle movement is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the strength development. Muscle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with age, sex change. Summary of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of muscle strength variation 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strength ,age and gender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Keywords】muscle strength, age law, gender characteristics, movement time, movement load
肌肉力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肌肉的横截面积、肌纤维的类型、肌肉初长度、关节角度、肌肉质量、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但是肌肉力量的自然发展则是以上各种因素综合结果反映,它不但从理论上认识肌肉功能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而且在运动训练实践上也对充分运用这一规律来指导运动员选材和科学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力量的年龄性特征
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儿童少年肌肉组织中含水量较多,对于成年人来说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盐类比儿童少年要少,肌肉力量储备较差,收缩能力较弱。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征越不明显。一般来说儿童在10岁之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这一时期的儿童肌肉力量增长得比较缓慢而平稳地增长,两者区别不大〔2〕。从11-14岁起男女生的最大肌肉力量的差异开始明显增大,男生增长稍快而女生增长稍慢。青春期过后,肌肉力量仍在增长但增长速率很低。女生达到最大肌肉力量大概在20岁左右,并且在20岁以前进行力量训练,会收到良好效果。男生达到最大肌肉力量约在20-30岁之间, 成年人肌力在30岁以后开始下降, 40岁以后肌力开始大幅度衰退,50岁以后,每10年肌力下降12%-14%,大约在70岁时人体多数肌肉力量只占最大肌力的30%-60%。
根据科罗布科夫的材料(1958),按体重1公斤折算,13-14岁的少年比8-9岁儿童和18—20岁的青年肌力增长更快;研究得出结论:各种肌肉的相对力量在16-17岁就形成了,而相对力量的水平保持到41-50岁〔3-4〕。原苏联德沃尔·金从握力、背力、原地跳远指标变化进行研究:从1100名12岁的举重运动员、同样年龄的中距离田径赛跑运动员和未训练过的同龄人接受了实验〔3-4〕。结果表明:田径运动员在17岁时才能超过16岁的举重运动员的相对指标,而绝对指标要到18岁。没有训练者的同龄人的相对指标要到21岁,绝对指标为22岁。研究又表明在性成熟时期变化最大的是握力(77.5%)然后是背力(65.6%)最后是速度力量(29.5%)。和原来指标增加比较,下降最少的是背力,第二是握力最多的是速度力量。
国内马云霞,马维民的研究讲到青春期性激素对力量的变化也有所影响。他们提到:由于雄激素的合成代谢作用,对于促进力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性激素的血浆浓度在8-9岁时雌酮和雌二醇女生占20ng/ml、10ng/ml,男生几乎没有;睾酮女为20ng/ml,男为24-34ng/ml。12-13岁男生显著比女生高,这个年龄段女为20-80ng/ml,而男生在131-249ng/ml〔5〕。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男孩肌肉占身体质量的比例从27%增至40%〔5〕。
曹永廉等研究显示:49岁之前的男性和39岁之前的女性躯干伸屈肌群肌力随年龄增长略有增加,在30-39岁间女性及40-49岁之间的男性肌肉力量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力逐渐降低,躯干伸屈肌肌力比值逐渐失去平衡〔6〕。成年前期人体生长发育达到高峰,那些需求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运动可以达到最高的水平。成年后期力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情况也不同,躯干部肌肉所承受的负荷要比肩部和手臂肌肉大得多,到了老年期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衰老,肌细胞退化速度加快不能支持肌肉的正常收缩,肌肉工作能力降到最低点。
Young研究报告表明:老年人膝关节伸肌的最大自主收缩(MVC)低于年轻人,而股四头肌的CSA也比年轻人小,并证实(MVC/CSA)年轻人比老年男性高〔7〕。
Lindle等经过27年追踪研究发现,中年期到老年期,握力每年下降1.0%,膝关节等速向心力矩、等速离心力矩和肌肉质量随年龄而下降〔8〕。
陈桂印,高金铭的研究表明,在性成熟之前男孩和女孩肌肉力量没有明显差异,12-14岁后,男子的力量明显大于女子,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力量低于男子,特别是爆发力明显低于男子。这一时期女子运动能力比男子弱,恢复能力也较慢,出现明显的懒散性,但女子对静力性工作的适应能力比男子强〔9〕。
分析认为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主要是由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造成的。它可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肌肉力量增大。第二,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而女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喜欢静力性和柔韧性运动,结果女子的绝对力量水平低于男子,但经过训练男女之间的差别会逐渐减小。
2肌肉力量的性别特征
如果说用绝对肌力大小表示肌肉力量。一般来说男子的绝对力量通常比女子要大,研究表明:普通组女子上肢肌力力量比同龄男子上肢肌肉力量要低约50%,下肢肌肉肌力量低约30%,形成这一原因的主要结果是青春期后,由于后天影响男子肌肉横断面积增宽,肌肉纤维数量增多,并形成差异所致。
姜红润,王留东研究指出:同一年龄段正常成年男子肌肉重量约占体重的40-45%,而女子则占35%。随年龄增长,男孩手臂的最大功率(PP)和平均功率(MP)平均值显著增加,而女孩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则没有明显变化,最大功率PP和平均功率MP的绝对值男孩比相同年龄的女孩明显要大〔10〕。这一研究结果同张建***等人30S Wingate测试大学生无氧功中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规律相一致,实验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研究结论。
黎鹰研究了性别对最大峰力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指出:在实验显示男生在13-18岁这个年龄段,从14岁开始上臂和下肢最大肌力持续增长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肌力峰值和最大峰力矩各个年龄段增长速度,男生均明显大于女生,且有明显的差异性(P
研究还显示:不论男女生下肢最大肌力明显高于上肢最大肌力。各年龄段的男生最大输出功率均明显大于女生。13-18岁年龄段时男生上臂和下肢肌肉最大输出功率持续增长, 14岁快速增长,而女生在13-15岁肌肉最大输出功率缓慢增长,16-18岁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17-18岁屈肌最大输出功率出现下降趋势。
3运动项目类型对力量的影响
Wingate法是测试人体无氧运动能力最经典方法,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影响Wingate实验的结果,一是运动的时间。经典Wingate法时间为30S,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早在1953年时Simoneau等人选用90秒时做为超高强度运动。而Kateh则认为运动时间应达40S为宜。王忠山等人用60秒奋力蹬自行车,测试受试者无氧运动能力。从运动后血液生化指标上,亦可得到证实:若运动时间过长,则有较多的有氧代谢参与运动,到底用无氧功测试肌肉力量大小时用多久时间为佳,各家说法不一。
二是施加负荷的选择,而负荷的大小是决定无氧功率的关键性因素。通常我们将人体输出最大功率时的负荷定为最适负荷,经典的Wingate法,是以受试者体重的759/kg.BW为负荷。
1981年T.Rantanen等人对运动员进行无氧能力测试中,发现施加负荷应参与体重和大腿体积,其测得结果最适负荷为989/kg.BW〔12〕。
据韦斯科特三年的调查来看,参加力量训练过的妇女能以和男子一样的速率发展肌肉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女子力量能达到男子素质要求〔1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肌肉力量特征主要受年龄、性别、运动项目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结果。一般而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逐渐增大,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同一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力量大,肌力增长速度也比女性快
女性力量增长速度减慢,减弱得也慢,运动项目对力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上,运动时间越短,负荷越小,力量增长得越慢,运动时间段负荷大,可以集中增加肌肉的快速力量的练习,时间长负荷相对来说大,会增加力量的耐力性练习,因此我们在锻炼、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性别、年龄、运动项目类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来达到力量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鹰,罗晓芳,张安民,等.人体肌肉力量自然发展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3):35-37.
〔2〕邓树勋,王建,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6-307.
〔3〕〔4〕德沃尔·金.不同年龄肌肉和速度力量素质的变化〔J〕.北京体院彭可洗译.28-32.
〔5〕马云霞,马维民.力量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特定人群概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7(3):100-102.
〔6〕曹永廉,孙启良,孙乔,等.躯干伸屈肌与年龄变化的关系〔J〕.中国康复医学,1999,14(1):19-20.
〔7〕YoungA,Stokes Mand CroweM.Sizeand Strength of the quadriceps muscle ofold and young women.Eur.J.Clin.Invest.1984,14:282-283.
〔8〕Lindle RS,etal.Age and gend ercomparisons of musclestrengthin654womenandmenaged20-93yr.J.Appl.
Physiol.1997,83(5):1581-1587.
〔9〕姜红润,王留东.决定和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9(3):27-29.
〔10〕陈桂印,高金铭.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力量增长的性别特点初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37-39.
〔11〕黎鹰.中学生动态等速肌力自然发育的年龄规律与性别特点〔J〕.体育学刊,2005,12(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