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力量10篇

自然力量篇1

今天是我来到台湾的第二天,我们乘着汽车来到了台北的野柳,欣赏台湾太平洋的热带自然风光和海岸上耸立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礁石。

阳光烘烤着大地,浩瀚的太平洋是那样的碧蓝,海水无边无际,一层又一层的海浪卷向礁石,泛起了许许多多的浪花。听导游说这些***作“疯狗浪”,我连忙到前面的望远镜望去,哇!真的象是疯狗一样的海浪向岸边打去,只看见我们团的叔叔阿姨们还在岸边尽情的拍照,可一旁的导游叔叔却紧张的不得了,因为当“疯狗浪”发威的时候会把岸边的人都卷走的。

忽然,我发现自己的脚下有个大大的脚印,我想:“是谁留下那么大的脚印呀?”导游叔叔告诉我:“这是大自然的脚印呀!是因为海浪长年累月冲向礁石,使得海边的石头有了自然的痕迹。”有象梅花的、象蜡烛的、还有象海龟的、象蘑菇的等等,据说每块石头都有一段传说。咦?那边怎么有一只大鞋子,原来是仙女留下的:“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仙女,偷偷下凡游玩,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将她抓回去,小仙女在慌忙逃跑中掉了一只鞋子在海石上,终于那只鞋子也变成了石头。”但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其实那只鞋是大自然的杰作。

在野柳风景区的奇石中,“女皇头”是最为著名。远处有一个象女皇头一样的石头屹立在海边,再走近一看,哇!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细长的脖子、还有那高耸的发髻,神态端庄,宁静安详。我们大家都忍不住惊叹,导游说:“再过五、六年,被海水不断的冲击和游客的触摸,这美丽的“女皇头”就可能不存在了。”真可惜啊!

看!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力量,那无比强大而神奇的力量。

自然力量篇2

1、阅读超心理学书籍及期刊,认清自身拥有哪些特异功能的潜力。常见的能力有千里眼、通灵、念力取物、心灵感应。

2、在阅读了各类超自然能力书籍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测试。这个测试找一个搭档配合,而你则需要集中精神,持续的测试你的超能力。

3、学习冥想和自我催眠,这样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

4、如果你感到自己的能力源自精神层面,如瑜伽飞行或是信仰的某种形式的治愈,那么加入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中寻找精神导师的指导。

自然力量篇3

回望历史,在怎么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写大自然方面,中国文学是存在缺位和错位的。一言以蔽之,就是难以避免将大自然符号化。不是认真地观察和描写对象,而是在“浇心中之块垒”,强调的是寄情言志、陶冶心灵、涵养性情,说到底是不及物的。及至当下,当消费式阅读、浅阅读流行的时候,考虑到很多普通读者处于现实的困境之中,出版者、作者、媒介便联手适时地端上以谋术和成功学为内容的“心灵鸡汤”。这种鸡汤花样不断翻新,十分可口,可以解馋甚至上瘾,但终究是营养价值不大的快餐。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经具有相当的紧迫性,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是极端自然天气的不断增加。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日前爆出“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的惊人言论,伴随着我国经济高增长的也是资源环境方面付出的巨大代价。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什么要强制性推进节能减排?因为那条高耗能、高耗资源、低附加值、缺乏创新力、依赖“人口红利”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已经行不通了。中国人在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审视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强调“人定胜天”的意志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理念,从求“温饱”到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后,是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深刻转变。

应当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人类的前途,而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起因并不在生态系统本身,恰恰在文化系统之中。文化对于自然的影响是关键所在。对于作家、出版人、媒体等文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来说,多一些清醒的认识,也会多一份责任和自觉。

由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大自然文学创作的意义。近两百年来,在俄罗斯及英、美文学中,大自然文学或者说生态文学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脉络。这类文学创作有精神源头、代表作家、经典作品,并且以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公众影响力,蔚为大观。那些经典作品所秉持的生态系统整体观,作家在大自然中的身心双重体验,包括作家长年在沙地、湖畔生活观察的过程,尤其是对现代工业所造成的环境危害的抗议,常常给世人以警醒和震撼。举例来说,在俄罗斯有近90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俄罗斯人在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中体现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乌申斯基、普里什文、比安基、艾特玛托夫等作家逐步将大自然文学推向高峰。在美国,诗人、散文家、思想家爱默生于1836年出版的《论自然》被称作是“十九世纪美国文艺复兴的宣言”,此后美国文学进入成熟期,诞生了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等名篇。1962年出版的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则是一部震撼时世的代表性作品,影响力至今不衰。

自然力量篇4

作为此次特别受邀的嘉宾,我们有机会通过自然堂雪域精粹系列见证之旅,领略到源自喜马拉雅5000米雪域的巅峰自然力量。在“喜马拉雅500()米的保鲜力量”主题见证会上,“永恒的少女”徐若碹携手资深美肤专家玮红老师惊艳亮相,和大家分享护肤心得,传授肌肤保鲜的秘密。主持人袁成杰、自然堂品牌方嘉宾以及众多媒体朋友,也在现场积极互动,并在自然堂10周年之际,亲眼见证了自然堂雪域精粹系列来自天然的保鲜力量。

见证自然堂10年美丽传奇

从2010年10月开始,自然堂的“见证喜马拉雅5000米的保鲜力量”活动在全国各地从线上、线下各渠道同时展开,迄今为止,已有329万余人参与其中,体验了来自雪域高原最天然的肌肤保鲜之美。而本次见证之旅,更是让参与者在拉萨干燥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切实体会了自然堂雪域精粹系列超赞的肌肤保鲜能力,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拥有少女般鲜活肌肤的徐若碹在采访中坦言,忙碌的工作和不规律的作息曾让她担心自己的肌肤状态会受到影响,所以选用一款有效保鲜的护肤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肌肤的呵护不仅需要补水保湿,更需要深层保鲜,只有自然纯粹的护肤品,才能真正使肌肤时刻展现最佳的健康状态,持久鲜活细嫩。一款具有保鲜修护功能的护肤品,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值得推荐的护肤品了。

今年是自然堂品牌成立10周年。10年来,自然堂秉持“你本来就很美”的理念,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天然的美肤之道。虽然这次拉萨见证之旅只有短短的4天时间,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觉得非常值得。在5000米的高度,见证喜马拉雅5000米的保鲜力量,相信这段自然、自信的美丽传奇,将会不断继续下去,不断让人赞叹和选择。

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成就雪域保鲜力量

自然力量篇5

关键词:放松;重要性;力度;控制;发声

首先,我们先了解钢琴师如何发声的。演奏者通过敲击键盘上的琴键,牵引了包着绒毡的小槌,而小木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演奏这样的乐器,要求演奏者在极短的瞬间,将全身力量集中在指尖敲击琴键,而用力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发出的音质,而力度的变化决定了音色的饱满度和润泽度,要严格控制指尖触键时的状态和力量,才能弹出好听的音色。这中间包括了力量的控制、触键的控制、而这些都要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放松。放松,是自然力量的流动,让力量更好地传递到手指,以下从静态放松,动态放松两方面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浅析。

一、静态的放松

(1)静态放松的含义。静态放松是持续的放松,就是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就像睡眠过程一样,正确运用自身的力量,可以使演奏从始至终都保持这个状态。

(2)静态放松,上琴前的准备练习——落大臂。幼儿一般指3岁~6岁的小孩,他们的特点是手特别软,而下键要求将全身,特别是大臂的力量靠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撑起来。这对小孩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在上琴之前就要先做好准备练习。落大臂,家长在孩子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抬起孩子的大臂。孩子将整只手的力量吊在家长提起的手上,然后家长松手,孩子的整只手臂自然落下。就像一根线栓在大臂上,而手完全被这线提起来,而不要使用任何的向上的力量。将线剪断,手这个时候的状态是自然地垂下来。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孩子感受力量从上而下到指尖。将力量集中在手指,就像走路时手自然下垂的摆动。做好这样的准备练习后孩子已经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然落下。然后将落下的方向换到钢琴上。如果能自然地完成这个动作,就能运用到按琴键时手臂自然落下来的力量,而不是单用大臂或肩或手腕或手掌等任何一个地方的力量,这是从上而下的自然垂落。

(3)掌握正确的手型,以保证力量运用的流动性。做好前期的练习,接着就是上琴,而第一件要完成的就是手型。敲击键盘的瞬间,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撑住落下来的力量,发出清脆的声音。而孩子的手像海绵一样,即使前期力量的运用已掌握很好,也会在触键的瞬间失去作用。所以,一开始上琴就要求手型是很有必要的。手型,要求第一关节和第三个关节要突出来。掌心要空,像一座弯弯的拱桥。这样才能承受下键时力量对手指的冲击力。但是孩子因为手指过软,无法受住这样的冲击。所以为了让琴发出声音,就会故意砸下去,或者靠手掌使劲压。这样就会造成手臂、手掌的高度紧张,甚至连肩膀也高高耸起。这个时候孩子的上半身完全处于一个极度僵硬的状态,长期这样的练习会让手臂酸痛,甚至动不了。因此,上琴之前练习落大臂学会力量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4)正确的触键位置和方法。手型站好后就是触键,用手指尖触键,手指尖完全充分地接触键盘,可以避免一些孩子手倾斜的问题。这时候可以不必刻意要求孩子的手型了,他有可能会故意用力将手掌立起,这样会使手掌紧张,只需要求用手指尖完全接触键盘。第一关节撑住,第三关节再尽量突出,那么手型就有了。这一切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不是故意去做出这个形状。

二、动态放松

(1)动态放松的含义。动态放松时指动作张弛的瞬间,它包括了紧和松,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局部的、积极的休息。

自然力量篇6

摘要 近年来,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巾,部分地Ⅸ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不足,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环境质量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突出。通过对当前可能造成资源环境超载的主要原因和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部署,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延续了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因素的考虑不足,在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致使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人和贯彻到其他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新常态”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理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由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特别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科学文化成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地开发,致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趋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愈发强烈的制约效应。

要摆脱当前的资源环境危机,就必须摒弃工业文明的“掠夺式”发展模式,转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更多从协同推进的角度来把握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间的关系,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差、发展不平衡,还面临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决定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生态环境超载的问题愈发显著。生态环境愈发难以支撑如此大的经济总量按照传统粗放的模式快速增长,资源供给面临着严峻挑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长期不达标,区域生态功能弱化。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遵循自然界具有有限的承载能力这一客观规律,亟需破解资源环境的超载问题。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

为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考量融人和贯彻到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专门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做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实行限制性措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法理依据,要求“省级以上人民***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运转的条件下,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对人类经济社会子系统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资源环境作为承载体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支持能力,并且资源环境承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不影响人类健康生存的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阈值范围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以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二是以重要的资源要素为主的资源承载力,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等;同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资源使用和人类活动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内容,甚至以破坏和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以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在这一过程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关键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顶层设计未能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角度进行合理规划,违背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关系的重要切人点。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控制在自然界承载能力之内,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可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的发展价值观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应该抓好以下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脱节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等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规划,多数与环境保护规划未能很好地衔接,致使区域的开发、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难以从长远角度通盘考量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在长期累积效应下,导致环境质量不达标,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发展规划之间缺乏协调性和一致性分析,未能真正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的转变。大多数环境保护规划关于污染物减排指标的设置,没有真正体现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性作用,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与当地环境容量的有机结合还十分不够。

未能厘清环境污染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增量与存量是环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当前很多地区存在环境污染物增量继续增加,存量削减力度不够的情况,导致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累积,环境容量使用殆尽,部分地区出现了环境质量长期不达标的现象。如果不能厘清环境污染增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载的地区,要实现环境质量达标就无从谈起。增量与存量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它们之间蕴含着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同的实际情况又会存在具体的差异。必须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深化研究,全面、系统、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两者间关系,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了解还很不够,相应的评价方法和管理制度仍不健全。

制度体系不健全

一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健全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甚至丧失。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并未能在顶层设计和决策部门的管理机制中体现出来,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关系不明确,不同部门和主体之间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和消耗生态环境。二是地区的差异性未能体现。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加上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等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建设未能很好地反映地区间的差异性,不同污染物的指令性控制指标未能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这就导致部分环境容量已经超标的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变坏。

对策建议

顶层设计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性因素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底线思维,将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和发展规划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本约束条件,抓住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予以综合考虑,突出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探索完善“多规合一”,使资源、环境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考量,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考虑不足的问题,以解决规模、结构和布局性资源、环境问题。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空间保护、耕地保护等约束性条件融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由***府协调各部门统一制定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考虑在行***区域的空间范围和生态范围内实行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土地等资源的配置优化。同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以确保规划的实行。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引领,不断提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科学问题的认识水平及应用能力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然而,人类对于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类不可能完全了解、支配和征服自然。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形势,我们可以在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中,不断提高人类对于自然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强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探讨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着力点,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内涵的认识水平,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依靠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考量和约束性因素,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以保障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约束性条件有效“落地”。这里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为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具体包括了生态功能红线,也包括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尽快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技术流程和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生态功能要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区域环境管理要求等,划定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严格保护,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必须遵守的“底线”。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以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为基础,以环境质量达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保障为目标,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环境影响可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阈值时提前产生预警。按照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影响过程,建立不同类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开展评估,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发展的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预警。通过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把握住资源环境超载的真正原因。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和核算体系,同时加强其监测评价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工作,科学开展区域承载力监测评价与示范。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使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从而使资源的节约利用、反复利用、多次利用和资源化后再利用在经济效益上形成内生驱动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自然力量篇7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 ,“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着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文秘站: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 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着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场从数学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 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 -2和ιt -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 “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 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自然力量篇8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 ,“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场从数学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 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 -2和ιt -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 “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6、(英)霍金著《时间简史续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自然力量篇9

摘 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在学术界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考察、探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以及美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阐明该命题的确是揭示美的本质的科学命题。

关键词:美;人的本质;社会美;自然美

作者简介:顾莎(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193-01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曾在他的作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认同其他动物的最后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这里的劳动是现实中具体的,是人类掌握制造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及努力改造客观存在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随后,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切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以及本质力量的涵义和特征。恩格斯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这是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费尔巴哈口中的抽象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所说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创造活力。

那么,美与人的这种本质与劳动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给予了回答:“劳动创造了美”。美存在于人和动物产生区别的生产劳动中,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历史积淀于人的意识中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原始的关系,劳动是一切进步的根源,劳动的日新月异促使交往和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猿进化为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在人的智力情感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又创造了美和艺术。这样,劳动不仅给人打上了最本质的烙印,而且也给劳动的创造物打上了美的印记。由此可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社会美

下面,我们从美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说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首先表现在社会历史动态的趋势上,即在人类文明成长进程中,群体或个体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那种群体或个体改造大自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有一种人类相信自我,持之以恒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希望。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的“不吃嗟来之食”塑造了高傲的知识分子形象。“万里黄河路,到中条,重峦走峭,狂涛飞雾,画角连营排铁阵,猎猎旌旗漫舞”彰显了抗日大***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气势,都反映了一种社会的美。其次,表现在积淀着人类历史文化意识的静态劳动成果或产品痕迹中。商周时期的铜器,无不充斥着狰狞,但它也是美的,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凝聚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秋天田野黄灿灿的的麦子让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蜿蜒盘曲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感到自豪,雄伟高大的长江大桥让我们感到震惊,精美绝伦的现代建筑让我们感到美好,因为在它们身上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飞进,在它们的身上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先进因素,也同样体现出一种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也创造了大量精美的产品,但是他们属于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统治阶级拥有。劳动活动虽然还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但是对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来说却是不自由的,这样的劳动就失去了成为劳动者的审美对象的可能。

三、自然美

自然美同样要从劳动上去考察。自然美,有“自然的人化”一说。狭义的“自然化”指通过劳动技术得到改造的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指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

无可厚非,堆砌小桥流水的假山是美的,经过人工修葺的花草是美的,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也是美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类运用智慧经过一定的劳动技术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们的美是劳动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远古时代,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些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人类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天地奉为神明,用虔诚的心祈祷年年的风调雨顺。流星的消逝,彗星、日食、月食宇宙的自然现象在古书上被记载成是一个时代、国家兴盛衰亡,吉凶的征兆,这是因为在当时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智力和审美能力的日渐进步,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解了大自然,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范畴中的一部分。人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感受自然界,这时的自然界对人而言就是美的。

同样,如果我们将一头大象或一树绽放在寒冬的腊梅仅仅看成健硕的体型或独特的芳香的标志,抑或看成高大雄伟与孤傲坚韧的品格象征,就有失偏颇了,它们是人类长时间驯化和精心栽培的结果。星空皓月沙漠青山森林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它们的身上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体现了人类劳动发展的水平状态,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人类由崇拜敬畏大自然转变为把自然当作“材料,对象,和工具”的变化是由劳动决定的。可见,一切自然美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命题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自然力量篇10

1、个别百姓想告倒个别干部,简直就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2、你们这群乌合之众,竟想打败我吕布,真是痴心妄想,自不量力!

3、你们这些人真有些自不量力。

4、小明自不量力,向我们的篮球教练发出挑战。

5、刚入门的小木匠非要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当然显得有些自不量力了。

6、印度阿三自不量力,不断往藏南运兵,想威慑天朝达到其永久霸占藏南的目的。

7、《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8、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自不量力,那样只能是失败。

9、李花主任是谁,自己在李花主任面前卖弄,真是不自量力。

10、鸡蛋碰石头根本就是自不量力。

11、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12、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3、一个小伙子千里迢迢的从云南来到这,只见他拎着两个大包,汗流浃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马当先替他拎包,谁知包太重,那汉子自不量力,被累倒在地。

14、哎,他这么瘦弱竟然跟健壮如牛的老师打球,真是不自量力。

15、潮州小桥贵过故宫,高价门票自不量力。

16、小丁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和石头碰,怎么肯能不失败那?

17、小桃才学了几天的模特就想去参加国际模特大赛,也太自不量力了点吧!

18、凡事我们都要量力而为,绝不能自不量力。

19、在这期节目中,电视台邀请到的两名社会学者当面对张尚武发难,质疑他的动机,并直言张尚武对不起每月万余元月薪,称其不自量力,只是陈光标炒作自己。

20、你这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21、我实在自不量力,居然在校明星篮球运动员面前,想运球过人,失败失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自然力量10篇

学习

督查情况汇报10篇

阅读(211)

本文为您介绍督查情况汇报10篇,内容包括督查检查情况汇报10篇文库,督查情况结果怎么样汇报。核查发现区内定点医疗机构认真履行协议,认真对照医疗服务协议,做好相关医保工作。定期对区内定点零售药店进行抽查,重点针对定点零售药店工作中容

学习

秋天的落叶作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落叶作文10篇,内容包括秋天落叶作文范文全篇,秋天的落叶作文300字。快看!这儿有香山红叶,远看就像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近看,其实是很多香山红叶聚集在一起。太阳照在叶子上面,金光闪闪,就像天边晚霞一样美丽。【比喻形

学习

中学生社会实践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社会实践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例,中学生社会实践文并茂范文。2.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保障。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上不够健全。从高校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情况

学习

母亲节快乐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快乐10篇,内容包括老妈母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我一直在心里面想,到底要怎么去和你说,我不知道,在夜里,有时看着你和孩子熟睡的样子,我都在想,我能给你们想要的幸福吗?试问自己真的不能够确定我究竟能给你些什么?我不明白为

学习

火烧云教学设计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火烧云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火烧云教学设计完整版,火烧云教学设计优秀范文20篇。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4、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教学重点:会把提纲补充完

学习

品茶论道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品茶论道10篇,内容包括品茶悟人生心得,品茶之道深度解读。品茶也有讲究,论茶名,闻茶香,观茶形,品茶味,都是茶道,首先当然是点茶。茶庄老板起的茶名可谓是妙不可言:冰清玉露、国色天香等。接下来是冲茶,每个环节都有名字,温杯最为讲究

学习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工程承包合同10篇,内容包括有关工程承包合同模板集锦十篇,施工承包合同十篇。上述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共同达成如下合同条款:第一章合同一般规范第1条词语涵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由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以下简称合同条件)

学习

记住这一天作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记住这一天作文10篇,内容包括记住这一天作文范文,记住这一天作文摘抄。2008年,这一个令中国人民热血沸腾的一年。因为奥运,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飞向科技的高空;因为奥运,中国人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奥运做贡献;因为奥运,和谐之花的

学习

两人合伙协议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两人合伙协议10篇,内容包括两人合伙承包土地协议最新格式,三人合伙协议书最新10篇。(其他合伙人按上列项目顺序填写)第一条合伙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条合伙名称、主要经营地:____________

学习

生活就是舞台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就是舞台10篇,内容包括生活就是舞台央视群星,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即兴舞台完整版。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他不会青睐任何一个人,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上天的恩赐。刘伟正是如此,他用坚强不屈的毅力,为我们演奏了一首又一首精

学习

我的自白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自白10篇,内容包括我的自述摘抄,我的自白书美文。

学习

小木偶的故事续编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木偶的故事续编10篇,内容包括小木偶的故事新编100个字,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续编300字。它边走边想:穿过这片森林,会看见什么呢?是大海?是草原?还是另外一片森林?小木偶正想得出神,树丛里突然蹿出一个小妖怪。小木偶定睛一看,那个小

学习

大班班务计划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班务计划10篇,内容包括大班班务计划10月份,大班班务计划范文。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幼儿四十四名,经过两年半的在园学习,全班幼儿各项能力都有所增强。全班幼儿都愿意上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喜欢和班上的老师小朋友一起学本领。

学习

自我介绍的作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介绍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作文十篇,自我介绍作文的评语。要说哑剧可不是谁都会,我们班里的同学就不会,但作文班就有一位,她左顾右盼地走上讲台,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看着她,只见她嘴巴一张一合,就跑下来了,嘿,谁把“音响”关

学习

人与自然的和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人与自然的和谐10篇,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美文。我躺在床上,想象着……突然,一只白鸽落在我的肩上,我似乎变小了许多,白鸽载着我飞向天空。我抬头仰望,啊?我不由自主地揉了揉眼睛,怎…怎么天空变得那么蓝啊!?我又

学习

写大自然的作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写大自然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大自然的作文范文6篇,大自然作文十篇。枯叶争先恐后地从树上飘落,为大地织起了金黄的地毯。这是在告诉人们,秋天伴随着那叶子降落。你看那一片一片雪花,这是大自然的信使。大自然要告诉人们,寒

学习

自然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然教育论文范文,自然最新论文。3、教师教法陈旧单一,较少使用***文并茂的挂***、地球仪、剖面***、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直观教学,在灾害教育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不适应和

学习

论老子的自然与孔子“仁礼”中的自然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论老子的自然与孔子“仁礼”中的自然,内容包括老子哲学中的自然,老子仁礼名言。自然因其蕴涵人类自由本质的概念而成为古代审美的重要范畴。提及“自然”,多数学者将目光投向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是自然哲学的本源,孔子则强调

学习

竹与纸的力量

阅读(41)

湖南馆主题:都市桃花源解读关键词:魔比思环柔弱的竹,吹弹可破的纸,带着浓郁的湖湘印记,以微弱而强大的力量成就了一座都市桃花源。一张普通的纸条,扭转180度后再两头粘连起来,原本的正反两面变成了一个曲面。如果某人站在一个巨大的“∞

学习

实现全员参与 凝聚团队力量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实现全员参与 凝聚团队力量,内容包括凝心聚力发挥团队力量,突出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总结。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是集炼油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石油石化企业,在册员工1.13万人,平均年龄40岁,固定资产原值162亿元,可生产39个品种236

学习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自然主义特征的体现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论凯特.肖邦《觉醒》中自然主义特征的体现,内容包括凯特·肖邦的觉醒有电视剧吗,凯特·肖邦的觉醒有声听书。《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坚强勇敢女生通过对美国维多利亚社会传统道德的

学习

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内容包括苏轼自然观的形成,苏轼文论中的自然之理。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对平淡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