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对平淡自然的追寻使得苏轼虽身处逆境,依旧能对人生乐观以待,这实乃宋代权势纷争的官场中一股清流,也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倾向。
关键词:苏轼;文论;自然观;平淡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汉唐时期的气度、浮夸、进取、浪漫精神已大大消退,代之而起的求安静、尚平易的心理。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与豪情,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深沉、浓重的忧患意识,参禅悟道、争相趋禅的风尚,积极入世,却仕途坎坷、命途多舛,故形成参禅悟道、争相趋禅的风尚。苏轼自七岁始知读书,八岁入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可以说道家无为的思想从很早就影响了他。后被贬黄州,此时道家思想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为饱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四川当时佛教很发达,其母及周围很多亲友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使苏轼很小就对佛禅产生兴趣,他曾自称“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①苏轼在为官和被贬期间,与和尚、道士之间的交往甚密,并留下了许多此类作品,他的佛学造诣尤令当时的高僧所钦佩。苏轼的一生虽波折连连,但***治上的失意并未让他一蹶不振,转而从佛理出发,寄情于山水之间,于自然万物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写出诸多富于哲理的作品,同时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此外,苏轼还受其夫苏洵“风水相遭”说的影响,他后来提出的“行云流水”的美学思想,与苏洵的崇尚自然,反对刻意雕琢,其实是如出一辙,从苏轼以后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来看,苏洵的这一文学创作思想对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除了其父苏洵外,对苏轼追求平淡自然的创作实践影响最大的应当属陶渊明了。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苏辙记录了苏轼对于陶诗的评价:“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于陶渊明诗歌的极度地赞赏与推崇。苏轼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陶Y明有一定的相似,他积极入世,空有一腔热血与理想抱负,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饱经磨难。这些相似的经历使得苏轼和陶渊明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表现之一是强调创作上的自然。苏轼自己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③苏轼写文章就像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源源不断地涌出,并能随着遇到的事物变化莫测地变换形式,整个创作过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束缚,却又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行与止都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度。他称赞谢民师的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④文章好比行云流水,开始并无固定的目标,常常是该行就行,不得不止就止,这样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行云流水有自己的行止规律,文章也有自己的行止规律。文章行止受理的制约,文章止于达意。关于自然地创作,他在《 叙》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⑤山川之兴云雾,草木之吐华实,是因为内在生命力充满勃郁,不得不发的产物,而不是为取悦于人而生华实、兴云雾,只有摆脱了现实功利的束缚,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化的自由的精神状态去创作,才能写出“工”的文章。
其表现之二体现在审美境界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⑥苏轼认为自然是平淡和朴素,但这种平淡并非是彻底放弃形声色,而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无限大的形声色。正如青春年少到耄耋年迈,自然是历经繁华绚烂后的平淡朴素。正如他晚年教导其弟苏辙之二子苏适的文章中所讲:“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⑦平淡是一种老成美、成熟美,它既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又是一种超然成熟、造诣极高的人生境界。因此臻于平淡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须经历一个文字与胸襟的双重磨练的过程。
苏轼追求平淡自然的思想不仅让其受用终生,在勾心斗角的权势纷争中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与淡然,也给予当时和后世人很大的启发和影响,然而,要达到“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种超脱之境,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
注释:
①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4页。
② 引自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③ 苏轼著,许伟东注释:《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④ 《东坡后集》卷十四《答谢民师书》
⑤ 《东坡集》卷二十四《 叙》
⑥ 苏轼著,许伟东注释:《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⑦ 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参考文献:
[1]苏轼著.东坡题跋[M].许伟东注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2]苏轼著.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3).
[3]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18.
[4]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
作者简介:吴昊(1991-),女,汉族,山东曲阜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