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论道篇1
茶室走廊古色古香,也可以看出茶庄老板对古文化研究颇深。茶室与茶室之间被透明的玻璃隔开,玻璃间夹着古代的竹帘,甚是优雅。走廊墙壁放着仿古的书柜,书柜上还放上几本古代名著,让人仿佛进入了古时的茶馆。墙壁上挂着苏州的刺绣,甚妙。
茶庄老板虽未曾见面,想必也是诗作大家。茶室的名字起的古色古香。中式茶室的名字用的是苏州名胜:沧浪亭,藕园、拙***园等;日式茶室的名字也优美之至:清风、明月等。
品茶也有讲究, 论茶名,闻茶香,观茶形,品茶味,都是茶道,首先当然是点茶。茶庄老板起的茶名可谓是妙不可言:冰清玉露、国色天香等。接下来是冲茶,每个环节都有名字,温杯最为讲究,紫砂壶里外都要温。其技巧的名字更是绝,倒茶有高山流水、乌龙吐珠等。
茶冲好了,可我这个茶界新手却手足无措了。还是田伯伯指点迷津,教我先闻茶香。哇!真香!原来茶道不但体现在冲茶上,更表现在品茶上啊!
正当我沉静在茶的芳香中,田伯伯提醒我要喝茶了。对啊,我的眼睛鼻子享受了,可别忘了嘴巴啊!我轻轻呷了一口,一股清香沁人肺腑,令人精神振奋,头脑清醒,好茶!茶叶细嫩,茶香迷人,茶味清凉。茶道原来如此!
论茶庄,在于茶庄的美,
品茶道,却在于心灵的投入!
投入茶名之中,体会茶的魅力;
品茶论道篇2
在整个世界经济驶上高速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下,茶,一个拥有千年传统的行业,它的步伐却十分缓慢,尽管茶业发展先后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但中国茶业目前依旧很原始,尚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茶业如何迎战世界经济潮?这成为所有茶人、茶企及茶区***府苦苦追寻的问题!
为引领行业发展,探寻中国茶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深圳茶博会继去年成功举办中国茶界领袖交锋论坛后,今年推陈出新,举办“茶道・人道・商道”――中国茶界领袖2011年度高峰论坛,以中国茶业如何迎战世界经济潮为议题,从茶道、人道、商道三方面解析中国茶业发展之路。茶道:阐释千年中华茶文化精髓
发展茶产业,文化须先行。因为文化的升值空间和持久魅力暗示着任何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这一点对于茶业发展来讲尤为重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神农氏尝百草”之说。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茶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民族文化中茶文化究竟占据何种地位,有何意义?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品牌角逐的时代,又该如何弘扬悠久的茶文化,如何利用茶文化推动整个茶产业的发展?论坛将拟邀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寇丹、香港著名茶业专家叶荣枝等做客鹏城,与广大茶人分享几千年的中华茶文化精髓。
人道:剖析茶人精神品质
常言道“事在人为”,茶业、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茶人的付出,在茶业迎战世界经济大潮中,茶人担当着主角。回首茶业发展的历程,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浮现,从最初的茶圣陆羽到今天涌现在茶业链各个环节、各个阶层的人士,一直在苦苦追寻茶业的突破之路。在经营茶产业的过程中,全体茶人应以何种精神品质去面对世界经济大潮呢?本届论坛上,拟邀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侯***、商界杂志社社长刘旗辉等资深媒体人畅谈茶业特色文化与立业哲学,传播如何维持和发扬茶道精神。商道:商界名流解析中国茶
从产业发展来看,茶产业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小散乱弱,难以抵挡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因而“品牌营销”等经济话题一直为广大茶人、茶企所关注。为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先进理念引入茶产业,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指路。论坛拟邀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IBM全球企业咨询部首席顾问白立新等商界名流共聚12月鹏城,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及中国经济发展风向展开辩证分析。分析中国茶叶及众多附属产业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特色文化的大背景下,指导中国茶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去留之路;从品牌营销与管理的角度,就茶业特色的品牌建设之道在以深圳为代表的大中城市的消费地位与特色展开分析,并就该产业的品牌、营销、贸易展开讨论。
品茶论道篇3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环境的选择总是一种要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口感轻浮尚且不论,含香梅润,亦且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品茶论道篇4
中国茶叶有60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品质特点、历史文化,但随着英国“立顿”进入中国市场,许多人认为,中国茶叶只有实现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迅速走向国际。对此,论坛上诸多茶人提出异议,认为“立顿式”道路固然可取,但符合中国实情的首选,当属特色鲜明的小产区茶。
鲁成银是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国家一级评茶师,他将茶叶产品分为“地缘”和“非地缘”两种。前者如西湖龙井等,由于品种、品质、品牌的鲜明特征,虽然产量不高,但特色鲜明;后者如“立顿”等,系工厂化拼配而成的产品,虽有规模和标准,可以行销全球,但因品质高度趋同,只能满足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鲁成银分析认为,中国茶业要走出国门,“大而全”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道路并非主路,中国茶业应当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名茶变为名牌,将“地缘茶”发扬光大。
但鲁成银同时指出,“大而全”和“小而美”两条道路,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茶叶品牌主体基于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以及对未来茶叶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对自身发展路径的一种合理选择。
这一观点得到阮浩耕的力挺。作为知名茶文化研究专家,这位75岁的老人,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茶叶应走“小产区”道路。他认为:“小而美”因讲究个性发展,更适合中国茶业规模不大、种类繁多、但特色鲜明的本质特征,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为这种个性茶提供了渠道和舞台。
“中国茶业‘低、小、散、弱’是一个现实,但如果中国要成功打造茶企品牌,实现茶业强国,唯一的出路只能是集约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那从国情上就难以实现,这将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未来。中国茶企的品牌打造和产业做强,是否还可以有一条类似于家庭庄园的特色化、精品化的‘小而强’之路!”阮浩耕说。
品茶论道篇5
这是“湖北绿茶”这个概念正式公开亮相。它由如下关键因子构成:“神农”、“陆羽”、《茶经》、“东方茶港”、“重要绿茶大省”、“第一方阵”、“四座茶山”、“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第四”、“鄂茶崛起”。
概括起来,“湖北绿茶”的内涵就是“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强大的茶产业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
省报如何成为“湖北绿茶”概念的主推手
11月4日,《湖北日报》采用四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鄂茶产业竞争力报告》,由一系列文章和言论构成,包括:《为什么我们关注茶产业》、《鄂茶期待全国话语权》、《省内名茶,孤芳自赏没有出路》、《谁来抗击“立顿”》、《立顿,不应成为国茶竞争力落后的遮羞布》、《“湖北绿茶”的世界机会》、《“中国因素”推动世界绿茶消费》。
这组文章以全球的视野。对中国绿茶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随着科技进步,世界对茶叶保健、药用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功能性饮料的较量中,茶饮料必然会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饮料;茶饮料内部,红茶将逐步衰落,绿茶将不断崛起;茶叶的多元化利用,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绿色产业链,市场价值巨大;中国绿茶产业将迎来全盛时期,作为全国重要的绿茶大省,湖北将赢得全球性机会。
同时,这组文章也点出了湖北茶产业发展的软肋:规模庞大,力量分散,缺乏基础品牌等。
这组文章,构思精巧,叙事严密,论证充分,刊出后,迅速受到国内外茶叶界的热捧。每篇文章转载都在千次以上,点击量超过百万次。
到了11月9日,“湖北绿茶”首届高峰论坛召开。“湖北绿茶”的整体营销,被推向新的高潮。
这一天,国内顶尖茶叶专家云集武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和副所长鲁成银、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浙江茶叶学会理事长毛祖法及省内的茶界精英。
利用“湖北绿茶”高峰论坛,专家们对“湖北绿茶”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鲁成银说。“湖北绿茶”是湖北的基础品牌。只有这个基础品牌受到人们关注,各市州的茶叶品牌才有可能让全国消费者感兴趣。其道理,就像法国的葡萄酒。全世界都知道法国产好葡萄酒。只要产地是法国,即使一个不出名的品牌,大家也会认为它差不到哪里去。
毛祖法则以浙江绿茶为例,进一步将“湖北绿茶”与“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等品牌之间的关系。形容成为“母子品牌”。他认为,只有“母品牌”强大了,“子品牌”才能受益。
周普国则以全国茶产业主管部门的权威身份,高度肯定湖北塑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的做法。他说,湖北茶产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第四,中部老大。“湖北绿茶”概念的隆重推出。是促进全国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陈宗懋院士则建议,塑造“湖北绿茶”,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突破口:用新品种来提高单产,用新流程来把控质量安全,用新技术来提升茶产业链的价值。
这些推介,被到场的全国和省市媒体精心捕捉。
9日当天和次日,这些媒体通过各自的渠道,将论坛的成果迅速向全国。
对论坛的报道,《湖北日报》当仁不让地浓墨重彩,推出4个整版、18篇精彩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茶叶品质是靠设计出来的》、《省委***张昌尔: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茶产业的发展》、《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湖北绿茶需要树立整体形象》、《省农科院院长冯祖强:鄂茶跻身全国“第一集团”》、《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小茶叶是中郑崛起的大推力》、《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毛祖法:“母子品牌”培植市场合力》、《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不能把茶叶神化》、《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注入茶产品无限“灵魂”》、《恩施州副州长董永祥:差异化中找发展空间》等。
在《湖北日报》牵头谋划下,新华社、《人民日报》、腾讯网、湖北电视台等15家省内外主流媒体积极配合,2000家网站跟进。“湖北绿茶”这一全新概念和它的关键因子,从茶产业界延伸到茶饮料爱好者再到普通大众,从国内到国外,形成一轮轮不断向外放大的传播涟漪。
省报如何成为“湖北绿茶”的全国经营平台
应该说,这次论坛成果丰硕:
推出了一个全新概念,也就是“湖北绿茶”概念。今后,它将成为湖北茶产业的基础品牌,最终会和“浙江绿茶”、“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湖南黑茶”等一起,成为“中国绿茶”这个更大“母品牌”中的重要子品牌。
打了一场鄂茶话语权翻身战。近几年,全国主要的产茶大省,纷纷大动作、大手笔推介自己的茶文化、茶品牌。云南利用马帮进京的方式营销其普洱茶,福建开展了传播“和谐健康新生活”为主题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活动。连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也连年召***际绿茶博览会。而鄂茶却一直默默无闻,与自己实力严重不相称。这次“湖北绿茶”高峰论坛,借势全国茶产业发展浪潮,巧妙地冲向浪尖,成为受全国瞩目的新势力。这次成功的营销,堪比拿出百万广告费,推销“湖北绿茶”。
组建了一个省级平台。也就是“湖北绿茶第一方阵”。这将成为今后推动鄂茶发展的主平台,在这个基础上,省里将整合资金、文化、智力、品牌等各种资源,集中注入这个平台。“第一方阵”成立后,三家单位将优先组织成员企业。统一在“湖北绿茶”旗帜之下,集体赴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茶叶消费大市开展营销活动,推介“湖北绿茶”独有的文化。
推介了一批重点企业。这次选拔宜昌萧氏、湖北采花、恩施润邦、竹溪龙王垭等14家知名的茶叶企业,作为“第一方阵”品牌企业,使“湖北绿茶”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实实在在的市场主体身上。他们将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全省5000家茶叶企业的力量,形成带领鄂茶发展的真正龙头。
网络了一批全国大专家。陈宗懋、杨亚***、宛晓春、毛祖法等顶尖茶叶专家的到来,亲眼目睹了湖北茶产业的实力,感受了湖北茶人的高涨士气。对湖北茶产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也倾心演讲,将毕生学识倾倒而出,拓宽了湖北人的视野,开启了新思路。有助于湖北茶产业发展跃上新水平。
提升了湖北茶产业在全省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这次论坛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湖北日报共同主办,省委***张昌尔、省人大***会副主任罗辉出席,三家单位负责人分别致辞,26位县市负责人到场。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在湖北茶产业近60年发展史上
前所未有。
鼓舞了茶产大县的士气。“湖北绿茶”高峰论坛,全省22个产茶大县均由副县级以上的领导率团参加。其中,恩施州由副州长带队,谷城县由县委书记带队,五峰县、竹溪县则由县长带队。全省茶业精英聚集一堂,相互切磋经验,交流心得,既看到整体趋势,也了解各自发展状况。
影响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提升了论坛的娱乐性、观赏性。配合这次论坛,我们在论坛举办地楚天传媒大厦内举办了湖北名优茶展览,请青春靓丽的茶艺员、专业古筝表演者,进行精湛的茶艺表演,效果良好。除了参会的500多名嘉宾外,大楼内十几家媒体和三家金融机构的2000多名工作人员也被吸引过来参观、品茶。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群,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湖北茶产业,是湖北茶产业发展的幸事。
意外的二次售卖。论坛到了最后筹备关头,突然闯入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武汉竹叶山中环商贸城有限公司。他们主动提出,要赞助20万元。原来,这次论坛聚集起来的500名湖北省内外茶叶精英,正是其新开的茶叶批发市场要全力争取的对象。
取得了“多赢”的结果。对省农业厅而言,这次论坛的举办,对其主管的种植业工作是一个极大的宣传;对省农科院而言。为其进一步服务经济提供了新的平台:对于各县市而言。交流了经验。取得真经;对于企业而言,开启了思路,找到了发展方向,获得了***府、科研单位和媒体的支持:对于参会专家而言,在中部这个重要的产茶大省,宣传了个人的品牌,传播了自家的思想;对媒体而言,一方面充实了媒体的内容、信息,提供了高端资讯,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媒体在企业的影响力、公信力。
上述这些成果的取得,必然使“湖北绿茶”首届高峰论坛成为湖北茶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省报如何成功实现公共品牌影响力的位移
这次向全国成功地整体营销“湖北绿茶”,有这么几条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充分利用省级***报这个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科研、媒体、企业四方面的资源。
核心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人们聚集到一起,就如何管理社会展开相互讨论。
这次论坛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湖北日报三家共同主办,前后谋划一年,各自承担一方面职责。论坛聚集茶产业发展涉及到的行***、科研、媒体、企业四方精英,将“湖北绿茶”原本分散、微弱的声音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同时透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形成社会焦点话题。
论坛将省级***报的公信力、行***主管部门的权威性、科研单位的引导力、专家们的创新力和企业家们的市场竞争力,成功地位移到茶产业上来,使湖北绿茶这个相对弱势的产业被推向前台,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第二,发挥媒体的优势。有选择地强化关键概念。
实践证明。媒体是任何一个论坛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由媒体参与主导的论坛,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自身作为信息的采集、加工、者,自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知道那些话题是媒体关注的,如何将论坛的主题与媒体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
品茶论道篇6
众多饮品中唯喜茶,众多茶类中独爱乌龙茶。可能是近水楼台,打小在茶乡里长大,就没有理由不喜欢。
不是茶仙,亦不是茶圣。只是喜欢茶,空闲了就摆上茶具泡壶茶,人来客往的更是如此,来客人了先泡壶茶喝,在细说闲话。上班忙了没时间,那就抓把茶叶往茶杯里一放,倒上水,一杯热茶就出来了。虽然没得细细品尝,只能算是解渴的蠢物,但对比那白开水,也是好喝得多。
茶叶喝多了自然也能评判出些茶叶的品质。我们喝的大多是普通的茶叶,何为普通就是一般的茶叶,能上也能下。很少有人能喝上那真正的茶。真正的好茶在哪?在茶王赛,每届茶王赛评出的茶王一斤能卖到几万甚至十几万。至于那么贵泡出来的有多好喝,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人家喝的那是权贵,是我们一般的市井小民所无法望尘的。但也不会是最差的茶,最差的应该算是茶沫和茶角了,茶沫大多被加工成袋泡茶,就是连带子一起方进去泡,边上还有条细线能拉动的。茶角也是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被筛出来比茶沫粗点的颗粒。曾经有网友戏称我寄给他的茶叶是茶角,我只是浅笑而过,对于连茶叶茶角多分不清的,又谈何泡茶。在贵的茶叶也有人喝,在便宜的茶叶也有人在消费,应该说茶叶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只要喝上对味的就是好茶。
谈笑无间,细论茶。最喜欢的还是三五好友在一起,泡壶茶。然后开始品评,有的说这茶的优点,有的道这茶的不足。然后开始持自己的观点,辩论来。茶水也一直的倒,随着茶水的淡化,辩论也同归一处。在好的茶最后多是一样的,索然无味,最后被倒掉。
品茶品的是一时的心境。一份闲情,一份好的心情,更能品出一壶茶的原味。一壶好的茶更能领引一份好的心境。
品茶论道篇7
关键词:美学文化;茶文化;形式;内容
中***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10-02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一、茶文化的纪录片传播的形式美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传播的语言美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2.传播的节奏美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3.传播的结构美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二、茶文化传播的独悟茶道与人生的内容美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传播的自然美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2.传播的情感美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三、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格调决定品质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2.人生哲理与“茶文化”的完美升华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品茶论道篇8
63000m2顶级茶业盛会联袂营造了一个悠然恬静的意境。品茶赏器话友,共享茶文化之美,同享慢生活之乐。10月12-16日,厦门国际茶博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全球茗茶・精品荟萃
茶叶飘香,茶韵悠悠。置身厦门国际茶博会,不仅可以品尝到来自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潮汕单枞、武夷岩茶、祁门红茶、英德红茶、正山小种、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安化黑茶、西湖龙井等国内20多个茶产^的六大茶类,各色茗品;还能品味享誉国际的印度阿萨姆、大吉岭、尼尔吉里等地高品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马来西亚大马仓仓储老茶、尼泊尔喜马拉雅高山茶、德国花草茶、台湾的高山乌龙、梨山茶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异国茶品。
包装设计・别具一格
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厦门茶叶包装设计展览会,规模达15000m2,包装企业产品争芳斗艳,不仅从外形、材质、造型等各方面入手,更是将多元文化、思想蕴含成内核,搭建茶包装生产商、茶企、茶包装销售商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平台。厦门茶叶包装展以交流展示,新品,订货采购等形式,为中国茶包装产业发展助力,是茶包装行业的顶级年度盛会,传递业内最新资讯,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缤纷茶器・匠心独运
厦门国际茶博会齐聚全球高端茶器,涵盖景德镇陶瓷、德化陶瓷、潮州陶瓷、宜兴紫砂、台湾莺歌陶瓷、台湾柴烧、云南建水紫陶、广西坭兴陶、河南钧窑、汝窑、河北定窑、漆器、石制、竹制等品种齐全的茶具,设计独特、品质精美、琳琅满目,共同在展会上描绘了中国茶具地理***鉴,营造了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殿堂,时尚且典雅,弥漫着茶文化的和美与恬淡。
国际贸易・汇聚商机
厦门国际茶博会引领茶企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道路。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德国、日韩、港台等15个国际和地区的海外优质茶企汇聚,国际臻品佳茗荟萃;境内品牌出口茶企云集,以“更高、更强、更美”的姿态带着中国特色茶品走向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丹麦、俄罗斯、波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国,并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至全球各地;台湾茶企活跃于厦门国际茶博会这个国际商贸平台,彰显台湾特色,促进两岸茶文化交流。厦门国际茶博会大力推广茶出口知识,在带领国内更多茶企“走出去”的同时,大力引进境外知名茶企,为境内外茶企打造高效、专业的进出口贸易平台。
品茶论道篇9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部分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细观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 一、儒家之“仁”与茶人精神 儒家极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从自身做起。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孔子仁学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与伦理原则,仅在《论语》当中就被提到109次之多。以礼达仁,是儒家文化对茶道的最大贡献,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为中国茶人精神的基础。茶的特性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其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首先,这是由其本性决定的。茶性温,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驱病健身,茶对人可谓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誉。其次,茶的“君子性”还表现在茶的诸种属性上。茶的属性之一是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北宋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茶的属性之二是茶作为人间纯洁的象征。茶从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饮,均须十分洁净。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总是将茶品与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说法,这茶德正是寄寓着儒家追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品饮活动向来具有内涵深刻优雅的文化情结,因为茶清廉、高洁的品性,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对君子之风的崇尚心理与饮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首先追求引入茶文化,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一之源》中就认为真正的茶人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可以说,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唐人斐汶在《茶述》中也表述得非常明确:“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在唐代刘贞亮所总结的茶的“十德”中,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进一步综合了前人的说法,总结概括了儒家的茶人精神:“至若茶之为物,擅甄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追速之时可得而好尚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先生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 总体而言,孔子与后儒的道德修养理论,一般都坚持首先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而及于社会***治的修养路线。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儒家将道德摆在首位,必须保持高洁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 二、儒家之“和”与茶的社会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处在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和”的作用。“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美学境界。“和”在儒家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不但显示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体现了儒家的艺术情调。“和”可用于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是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理想中拯救社会的一剂良方。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是相应的纯洁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可以说讲究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认为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因而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可见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如果说“和”可以代表茶性的核心,那么这个“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对自然与人文统一的追求。儒家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饮茶营造了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正是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茶在民间作为习俗出现,首先是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进友谊的象征。饮茶风俗作为睦邻之道,可以从钱塘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找到相关的记录:“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通过清茶一杯,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进友谊。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 三、儒家之“中庸”与行茶之道 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中庸之为德”这句话出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应该说,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中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p#分页标题#e#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中庸之道乃是一种修身之道,是处世做人的态度与方法。有中庸这种善德的人格,处世为人处处得乎中道,恰如其分,可见它是一种不偏不激的高贵的君子人格。在修身律己的过程中,只有保持中庸精神,中言中行,“允执其中”,不走极端,避免“过”与“不及”的片面和偏激,才能把握住“度”,才能造成社会的和谐。生于山野之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茶的本性。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道,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在儒家茶人眼里茶代表了中,代表了度,代表了宜,代表了当,代表了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茶人对自身的要求是保持高洁的情操,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至高的艺术,反映出自然的四时有序,万物和一。 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中茶具茶器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中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风韵,正如儒家“中庸”之所谓“发而中节”,符合规范。从这一点看,儒家茶人的行茶之道,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的途径、格物致知的方法,比之道家的“自然之道”显得更为讲究。从实践的角度看,行茶要取得完满的结果,关键在于把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首先,礼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礼茶的动作,既要突出仪式美,又不过于夸张;选择茶器时融贯美的追求,既讲究了造型与材质,又不失端庄;沏茶过程中,碳火煮水的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置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斟茶时,也依照了同样的原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虽然具体的量是因人而异,但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 四、儒家之“礼”与茶的礼仪性 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融洽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以重视礼的原因。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言行举止都力***讲礼、合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地以礼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其礼仪教化,力***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此,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礼仪之邦”。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民间甚至有“无茶不成仪”的说法。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成为相互交往、相互敬重、增进友谊的象征。“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其次,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必按长幼尊卑顺序。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饮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以茶叶相馈赠,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还记述不多,从《全唐诗》中便能发现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一般平民百姓也用茶来相互请托,互致问候,来表达和睦相处之情。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可见,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南宋时,临安(现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都会各自烹了新茶,再配上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直到今日在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 自古以来,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居家茗饮更是皆有礼仪制度。比如明代《家常礼节》中提倡奉茶明礼敬尊长,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茶礼,深入人民生活之中,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受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之深的中国文化,历来主张长幼有序,敬老抚幼。居家生活常以差表示相敬相爱,明礼议论序,向长辈敬茶已成为家里的重要形式。 茶的礼仪性还体现在茶在婚礼、祭祀等特殊的礼仪活动中的地位。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茶的许多特性都暗合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儒家向来有祭祀的仪俗,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
品茶论道篇10
一、鉴水:讲究“水轻”“茶淡”
陆羽《茶经》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曹雪芹在运用烹茶用水时不多言陆羽的“三水”。而唯独在雨雪上下工夫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雨雪水是“天泉”,是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滋味鲜爽,自然可贵。况且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红楼梦》中写到了妙玉煎茶用水的情节,她煎茶时非常讲究水质,请看第41回: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特意突出妙玉烹茶是用“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其意当然是为了让妙玉显示自己的高沽和不同流俗。同时也借妙玉表达自己在鉴水上的主张。刘姥姥认为雨水茶“淡”,宝玉则赞雪水烹茶“轻浮无比”。这里的“淡”和“轻”都是品茶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这不但需要味觉上的细腻,而且也需要精神上的契合,否则就不能体会。曹雪芹对水的见解代表着清代文人鉴水的倾向。
二、论器:崇尚古道(以古为美)
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具之美。在传统茶文化里,器与道是相通的,因此,历代的茶人对茶具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除了煎茶用水用了一番心思外,那就要算写茶具了。妙玉一口气拿出数种并不常见的珍贵茶具,有“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绿玉斗”、“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以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晋王恺珍玩”的“ban(左分右瓜)瓟斝”和镌着三个垂珠篆字的“点犀qiao(上乔下皿)”。翻遍古今中外的茶具谱,我们还找不到一件茶具能与妙玉所用的茶具相媲美。贾府是国公爷的后代,宝钗是皇商的后代,见识广博,然而在妙玉面前论起茶具来,则显得知识贫乏得很。在《红楼梦》中。妙玉究竟给贾宝玉等三人泡了什么茶并没有说,可见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茶而在器。在作者的审美世界里,古就是一种美,用古器就是行古道。这正代表了清代文人对茶具的审美倾向。同时,它也表示着陆羽所创立的“因茶择器”原则到了清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了。
三、择境:注重美感
冯正卿在他的《芥茶笺·茶宜》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如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嘉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吟诗,激发诗思等。
妙玉可以说是条条具备,四十一回中紧接着贾母饮茶后的着力描写:“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已茶呢……”’于是四人一并边说笑一边饮茶。因为是“知己”,妙玉不惜拿出了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水来招待。外边的贾母、刘姥姥等人均不在其列。而且因为刘姥姥的到来。妙玉甚至要打水洗地,还要叫提水的小斯将水放在门外。茶是至清至洁之灵物,当然讲究洁净。但妙玉的“洁”实际上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而这恰恰是清代文人茶文化的最为主要的特征。
四、品茗:追求幽趣(以茶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