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设计篇1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5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 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重点: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录音机及磁带 作业本 (有条件的可准备***片或课件)
《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
一、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
《火烧云》重点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形态的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先从整体入手,设计这样的问题:
1.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
2、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作者这种感受的?
然后让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看挂***思考。之后让学生谈谈(先同桌谈,后指名谈)听完老师范读后对火烧云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课文的重点部分,初步领略到火烧云变化奇妙的景象美。
二、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过描写哪此景物来表现的?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感受。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的色彩美。
①指导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挂***体会“极多”和四个“一会儿”都是讲颜色多、文化快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②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重点句,边看插***,边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火烧云色彩变化美。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指导学生品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读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挂***领会“一会儿”、“忽然又”、“接着又”等词语的用法,明白这都是讲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的。然后品读第四自然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在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是写火烧云变化快、开头多,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接头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他们想想哪些词句表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最后让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
4.归纳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使学生明白这既是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美,又是表达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训练说写,落实重点,创造美。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色的热爱。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品赏,充分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之美。通过落实说、写训练,使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1.先引导学生读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着说。先同桌说,再指名说。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美的认识更加深刻。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2
我在上《火烧云》一课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描写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时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烈。现在有较多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火烧云的美丽,这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语言文字的美妙。
一、教学案例《火烧云》
1、导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
(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
(出示几张火烧云的***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
(随即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从这些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师:“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师:自由发言后,请说出自己撕的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二、教学案例简析
这篇课文是写夕阳西下的火烧云,而且是以时间为顺序描述的。语文学习是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云,我从白天的云朵导入,学习傍晚的云霞,最后以夜晚的云收笔。无形之中既教给了学生在写文章是要按一定的顺序,又让学生欣赏了一个连贯的有关云的景象。整个课堂都让学生在看云、赏云、写云,使学生好似一朵云,在云的世界里遨游,让学生感到大自然景色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开拓学生的新视野。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权利,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考虑根据学生的思路走,不要像以前一样,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做好学习主人的辅助工作,去引导、帮助他们。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3
一、选用教学效果最优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所谓最优,是指在某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几种教学媒体都可用的情况下,选用教学效果最好的媒体。如《火烧云》一课,火烧云颜色和形状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我利用CAI设计了9种颜色的投影,将书上所描写的颜色都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于葡萄灰、茄子紫、半灰半百合色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喜爱火烧云绚丽多彩的景色。而形状方面,我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了马、狗、狮子等形状的火烧云,并配以声音。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了解了火烧云变化多端,形态各异。这样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将CAI技术引用课堂教学以后,电化教学的效果大为改观。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古诗教学中,一般都强调通过学习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现在运用计算机教学,我们将诗上的画面制作成一些动画片,通过生动的画面来取代教师枯燥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概念。如教《小池》这首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小池那美丽的景色。然后打开计算机请学生欣赏一个小动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从池塘那小小的泉眼中缓缓涌出细细的泉水,绿树那茂密的枝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荫映在清清的水面上,荷叶刚刚冒出小小的尖角。这时飞来了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上面。为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进行情感朗读打下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技术也要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现代教学服务,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具有发展的功能。所谓发展,是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其智力同时得到开发。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指导。不能是教师拉着学生走一条固定的路,为了学生的智能发展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认真思考,设计计算机软件时充分考虑学生思考的余地,按照各自的思维路线去发展、鼓励创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这样的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如教《那片绿色的爬山虎》时,将文中“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余晖下的爬山虎”设计成小动画,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递进思考、换位思考、总结思考,来深入地理解课文,明白了“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本文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4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火行为可燃物林火强度火烈度烧损量思茅松林
中***分类号:S791.25911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65-04
Research on Combustible Material and Fire Behaviors of Pinus kesiya
ZHANG Wen-jie【sup】1【/sup】, WANG Qiu-hua【sup】2【/sup】, XIAO Hui-juan【sup】2【/sup】, LI Shi-you【sup】2【/sup】,CHEN Long【sup】2【/sup】
(1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Yunnan, Kunming 650021, China2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Disaster Warning and Control,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hrough field surveys, based on forest sub-types, mainly associated species and lower vegetation, combustible material types can be classified within Pinus kesiya forest. Fire behaviors index was induced from burning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e behavior intensity of Pinus kesiya was relatively weak, mainly in low-intensity fire, which was due to forest combustible material, habitat and the site conditions Trees death rate was relatively low after fire, indicating Pinus kesiya have been adapted to fire in long-term succession.
Key words: fire behavior combustible material forest fire intensity fire intensity burning capacity Pinus kesiya
收稿日期:2011-05-31;修回日期:2011-06-16.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科研启动金(111101),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ZK09A209).
作者简介:章文杰(1975-),男,福建大田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省略
通信作者:王秋华(1978-),男,福建长汀人,博士,讲师.从事森林防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植物体,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对林火的发生、发展、控制均有明显的影响.林火行为的强度取决于可燃物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因素 【sup】[1]【/sup】.森林可燃物的配置结构对林火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林火管理的关键【sup】[2]【/sup】.可燃物类型表示不同可燃物的分布位置,即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可燃物的所在位置,也是一个区域火险大小的标志【sup】[3]【/sup】.由于森林的复杂性,可燃物存在地域性与区域性的差异,需要将可燃物进行分类和划分.相关的研究,如陕西针叶林下可燃物类型【sup】[4]【/sup】北京市八达岭林场4种针叶林型易燃可燃物负荷量及空间分布对林火种类、火行为 【sup】[5]【/sup】而云南针叶林可燃物的调查仅见于云南松,对思茅松林的则很少【sup】[6,7]【/sup】.思茅松面积59.02万hm【sup】2【/sup】,占全省针叶林面积的10.09%,蓄积量6 100.22万m【sup】3【/sup】,占全省针叶林蓄积的10.68%【sup】[8]【/sup】,其火灾状况影响到云南火灾的严重程度.研究思茅松林可燃物与火行为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火管理,安全扑救森林火灾. 1研究地区概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总面积45 3385 km【sup】2【/sup】,是云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市.普洱市地处低纬带,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通过,常年受印度洋季风影响,热量高,降雨量大.年均温15.3~20.2℃,绝对高温35℃,绝对低温0℃,年日照数1 900~2 200 h,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为6 000~7 000℃;夏热酷暑,冬凉无严寒.区内年均降雨量1 200~1 500 mm,但分配不均.冬春季干凉少雨,蒸发旺盛;夏秋季湿热多雨,相对湿度大,干湿季明显,呈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海拔由景东无量猫头山的最高点3 037 m,降至江城土卡河口的最低点317 m,相对高差达到2 900 m.由于海拔高差变化大,气候在垂直方向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南温带等各种类型.土壤以红壤为主,占土地面积的77.2%,一般土层厚度在1 m以上,有机质含量高.
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林是云南特有的森林类型,集中分布于景东、墨江、普洱、思茅、景谷、镇沅等地的宽谷盆地周围的低山丘陵以及江河两岸山地.其分布的海拔范围一般为700~1 800 m,个别下降到澜沧江边600 m左右,最高可达海拔2 000 m.分布的上限与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衔接,下连干热河谷灌丛,有着明显的垂直地带性【sup】[9]【/sup】.
思茅松林绝大多数为纯林,约占林分的90%,混交林仅占10%,林相整齐,为单层林,在个别地段与其他阔叶树种混交的林分出现复层的现象,是同世代林 【sup】[9]【/sup】.由于山区在历史上就沿用“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耕作方式,且分布区内林火频繁,这都为阳性树种思茅松的天然更新和扩展创造了适宜条件.因此,目前的思茅松林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有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后的林地上天然更新形成的次生林.思茅松林成长后,林内透光干燥,地表火经常发生. 2研究方法 2.1可燃物的分类
分别于2002、2007年、2010年2、3月份森林火险等级最高时在思茅松连续分布区进行野外调查.根据野外调查,基于森林亚类型,从森林可燃物的角度,以主要伴生树种或下层植被为基础,根据思茅松林分布区的自然条件与林分结构特点以及可燃物的各种特征对思茅松林可燃物进行划分.根据思茅松林的生态习性、可燃物的配置结构等将可燃物类型进行简化,以便于量化研究其火行为. 2.2试验火烧
试验火烧选择在火险等级较高的防火期进行,目的是为了确定林分、地表可燃物、地形因子与火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了得到不同火险天气条件下的火行为数据,在2002年2、3月份进行了10次火烧试验.其中的4次点火分设在同一天的上午火险等级较低,下午火险等级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
设置30 m×30 m的思茅松林试验样地,并沿四周开设5~10 m宽的防火线,派扑火队员守卫以防止跑火.在火烧中采集火的蔓延速度、火焰高度、火焰倾角等火行为指标,火烧过后测定烧黑高度、烧焦高度,通过火烧前后的可燃物载量变化来计算烧损量.对试验火烧的全程进行录像,用于对比研究. 2.3火烧结果评估
2003年6月回访试验地,测定林木烧死高度、落叶高度以及树木的死亡率等,计算林火烈度,评估火烧后果. 3结果与分析 3.1可燃物分析
思茅松林可燃物可简化为灌木―思茅松、草类―思茅松2个主要类型.具体特征如下.
1)灌木―思茅松林(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 -with shrub)
在表1的12个灌木―思茅松林的样地中, 1 h可燃物的载量为12.6t/hm【sup】2【/sup】,灌木的载量为7.2 t/hm【sup】2【/sup】,可见载量比较大,这与思茅松的生境有关.思茅松自然分布于云南热带北缘和亚热带南部半湿润地区,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和控制,具有平均温度较高、年温差小、雨量较充沛的特点,林木生长季长.思茅松林木生长迅速,特别是树高生长,1年可出现2次抽梢现象,1次为春梢,1次秋梢,每抽1次梢就形成1个轮枝.思茅松林的灌木组成种类和结构都比较复杂,林下有下木53种,草本植物117种,藤本植物10种,尚有少量附生和寄生植物.常见有圆锥水锦树(Wendlandia paniculata)、乌饭树、珍珠花等.在中幼龄林中,下木种类较多,覆盖度多在30%~40%.除成熟林中的种类外,尚有渐光五月茶(Antidesma calvescens)、假木荷(Craibiodendron sp.)、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大叶千斤拔(Flemingia macrophylla)、地桃花(Urena lobata)、黑面神(Breynia patens)、渐尖算盘子(Glochidion acuminatum)等,这些种类具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同时,由于思茅松林区温度较高,湿度也较大,可燃物腐烂、分解较快,雨季积累较少,但干季可燃物的载量较大.思茅松林的灌木大部分终年常绿,水分含量较高,为85.7%~121.1%,平均为118.5%.
2)草类―思茅松林(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 -with grasses)
在表1的5个草类―思茅松的样地中, 1h可燃物的载量为14.4 t/hm【sup】2【/sup】,活草本7.6 t/hm【sup】2【/sup】,可燃物的载量也较大,主要原因是思茅松林的草类较多,常以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如石芒草、姜花、紫茎泽兰、中国宿苞豆(Shuteria sinensis)、野姜(Zingiber striolatum)、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红果莎、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翅柄兔儿风、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蔓生葫芦茶(Desmodium pseudotriquetrum)等.有的地段禾本科和菊科种类甚至可以呈现背景化,它们非常清楚地指示林内环境中的干湿季节变化和旱生程度.在干季,草类的地上部分枯萎,与外界的水分交换较快,形成有效可燃物,但思茅松仍在旺盛地生长,枯枝较少.
表1 思茅松林分因子与可燃物特征
Tab.1 Forest factors of 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
and fuel characteristics 注:载量、林龄、郁闭度、树高和胸径的单位分别为kg/m【sup】2【/sup】、a、%、m、cm. 3.2火行为分析
火行为表征火从引燃、着火、发展、传播直至熄灭一系列连锁过程的总体,也就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火的强度、蔓延速度、火焰长度和深度等方面【sup】[10]【/sup】.火行为研究每次林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sup】[11]【/sup】.火行为的参数包括火蔓延速率、火强度、火烈度等以及火焰高度、火焰深度、火场形状、火场面积、周长等.研究林火行为有利于更好地预测林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更有效、安全地扑救林火,避免事故的发生【sup】[12]【/sup】. 3.2.1林火强度
林火强度指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的热量释放速度,包括辐射强度、对流强度、反应强度和火线强度.火线强度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火线长度上产生的热量,即单位火线长度.向前推进发出的热量用白兰公式计算,公式为:
I【sub】L【/sub】0.007WHR
式中:I【sub】L【/sub】为火线强度(kw/m);W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重量(t/hm【sup】2【/sup】),H为可燃物的平均发热量(J/g)R为火线前进速度(m/min).
表2 试验火烧的火行为参数
Tab.2 Indexes of experimental fire behaviors
林火强度是林火行为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火强度的变化幅度很大,相差能达到5 000倍.森林燃烧时,只有火强度小于4 000 kW/m时才有生态意义.一般将火强度分为:低强度(750 kW/m以下),中强度(750~3 500 kW/m),高强度(3 500 kW/m).在计划烧除时,应把火强度控制在750 kW/m以下,并根据树种、树高、树龄来调节用火强度.
火焰是可燃物在气相状态下发生燃烧的外部表现,不仅具有放热、发光的特征,还有电离、自行传播等特点.火焰高度是林火中较容易观测到的数值,但火焰是随意的、***的和暂时的.因此用多次观测取平均值来表示.表2中火焰高度为0.9~2.2 m,表明全部是低中强度的火灾,可以用人工与机具扑灭.80%的试验火烧的火强度都在750~3 500 kW/m,为中强度的火烧,其余的为低强度火烧.这与思茅松林的可燃物有关,思茅松生长迅速,且所处地区干湿季节明显.在干季,可燃物分解慢,积累较多,同时含水率又低,有利于火灾的蔓延,但在湿季,由于水分充足,几乎没有火灾发生. 3.2.2火烈度
森林火灾是失去人为控制、自由蔓延的森林燃烧,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的程度取决于释放能量的多少、释放速度的快慢和释放时间的长短.火烈度是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可用烧入有机土壤的垂直深度、可观察到的烧焦程度和植物可燃物消耗的比例来描述 【sup】[13]【/sup】.依据火烧后的可燃物变化,可分为未烧、烧焦、轻度、中度和深度5个等级【sup】[14]【/sup】.火烈度灾变阈值与林火面积有关,一般大面积林火持续时间愈长其破坏力愈大,带来的损失也越严重,使森林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sup】[15]【/sup】.火烈度有2种表达方法:以火烧前后蓄积量变化或火烧前后林木死亡株数变化来表示.在此用火烧前后林木死亡株数的变化来计算:
P [ ( n【sub】0【/sub】-n【sub】1【/sub】 )/n【sub】0【/sub】 ]×100%,
式中: n【sub】0【/sub】 为火烧前林木株数 n【sub】1【/sub】为火烧后林木株数.
当n【sub】0【/sub】n【sub】1【/sub】 时,相当于森林火烧后无损失,此时火烈度P0
当P>50%时,为大火 当20% ≤P ≤50%时,为中等火 当P
表2中思茅松林10%的火是大火,40%的火是中等火,剩下的50%为轻度火.也就是90%的火是轻度和中度火,火行为较弱,这与所处的区域高温、高湿有关,不利于火灾的蔓延. 3.2.3烧损量
可燃物烧损量是在一定的火环境条件下实际被烧掉的可燃物数量,包括地下层、地表层和树冠层的烧损量,烧损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燃烧能量释放的多少【sup】[3]【/sup】,是表征林火行为特别是火强度和火烈度的重要参数.烧损量主要决定于可燃物负荷量,受火环境因子的影响也较大 【sup】[16]【/sup】.烧损量是可燃物消长变化的参数,是研究林火强度和林火烈度的一个重要参数【sup】[17]【/sup】.在试验火烧前后详细记录可燃物的变化,采用花脸率、灌木去除率和凋落物去除率作为评价指标.花脸率过大,表明没有被火烧的地方太多,可能连很多细小可燃物也没有烧掉,导致林分内残留的可燃物载量过大,达不到烧除的目的;花脸率太小,表明地表的可燃物烧损过多,在雨季来临时也不利于水土保持.表3的10次火烧试验中,花脸率都比较小,都低于20%;同时,去除率也比较高,特别是凋落物的去除率更高,都在70%以上,表明在试验火烧中,凋落物都被烧掉,但灌木的去除率都低于30%.主要是因为试验火烧是在干季进行,这时思茅松林内地表可燃物含水率较低,容易燃烧和蔓延,但灌木基本上都是常绿的,燃烧较难.
表3 试验火烧的可燃物烧损量
Tab.3 Fuel consumptions of fire sites 4结论与讨论
根据思茅松林的生境特征、林分特征以及林内的可燃物配置结构等,把可燃物类型简化为灌木―思茅松,草类―思茅松2个主要类型,但也不是绝对的.
思茅松林的火行为基本都是中、低强度的,大火较少,这和林内的可燃物有关,也和所处的生境条件、立地有关.由于水热条件好,生长迅速,干季时可燃物多,分解慢,载量大,很容易着火.在旱季即森林防火期特别是紧要期内加强可燃物的管理可以降低森林火险.
思茅松林的火行为较弱,火强度也较小,火烧后的树木死亡率比较低,这也表明思茅松在长期的演替中已经适应了火,且把火视为更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可以在思茅松林内开展计划烧除.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火降低森林火险,并减少病虫害,增加林分质量,使思茅松达到最佳状态,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文定元.森林防火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73-90.
[2]董广生,葛学林,金晓钟,等.林火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35-76.
[3]单延龙,张敏,于永波.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30):264-269.
[4]韩恩贤,薄颖生,韩刚.陕西针叶林下可燃物分布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3(2):38-39.
[5]王晓丽,牛树奎,马钦彦,等.北京地区主要针叶林易燃可燃物垂直分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2):31-35.
[6]唐荣逸,周汝良.云南松可燃物载量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1):1-4.
[7]李世友,张桥蓉,蔡德稳,等.滇中云南松和华山松林林窗与林缘主要易燃植物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89-2490.
[8]国家林业局中南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成果(2002-2007)[R].2008:19-61.
[9]云南森林编写委员会.云南森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69-175.
[10]骆介禹.森林燃烧能量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22-101.
[11]Chandler Craig, Cheney Phillip, Thomas Philip, Trabaud Louis, Williams Dave .Fire in forestry, VolumeⅠ, Forest fire behavior and effects[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3:21-68.
[12]朴金波.林火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89.
[13]K. C. Ryan.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est Structure and Fire Behavior in Boreal Ecosystems[J].Silva Fennica, 2002, 36(1): 13-39.
[14]B. Pérez and J.M. Moreno.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Fire Severity in Shrubland Fires[J].Plant Ecology, 1998, 139: 91-101.
[15]郑焕能,温广玉,柴一新.林火灾变阈值[J].火灾科学,1999,8(3):1-5.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6
一、电教引趣,渲染气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电教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把抽象的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色彩的冷暖、声音的高低、光线的明暗、物体的静动等方法,将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变生动,渲染了教学气氛,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多年的实践证明,各种年龄的儿童都喜欢看电视、看投影、听录音、听广播、玩游戏。我们经常发现只要运用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顿时就会精神抖擞,劲头十足,兴趣髙涨,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如果教师这时抓住学生想看教师将给他们展示什么电教情境的迫切心理,不失时机运用电教手段讲课,就会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髙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这课,教师出示投影片,问学生:“什么叫火烧云?”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这一问题学生一读就懂,就勿需教师作详细讲解。但如果进一步问:“把‘烧'字换成‘红'字可以吗?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让学生读书比较,教师采用复合抽拉片演示火烧云的变化过程,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再分组讨论,让学生涌跃发言,各抒己见。学生在观察投影和讨论中就会知道,用“烧”给人一种动的感觉(一会儿红的,一会儿黄的,一会儿金的,给人一种变化的感觉),用“红”字就没有这种“动”的感觉。并且用“烧”还跟后面的“着了火”照应,起到点题的作用。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电教释疑,突破难点
我们知道,根据教材内容,每节课都有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在备课中已经确定好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重点内容突出,对难点问题巧妙突破,而并非面面俱到地泛泛空谈。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运用现代电教媒体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对重点、难点进行探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思维,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战友》一文时,被烈火烧着身子,作者“我”想救而不能;不救,怕这个年轻的战士面对烈火难以忍受时会叫起来、跳起来:“我”不忍心看,又不能不看的矛盾心理,都是通过看到被熊熊烈火团团包围住的投影而想象出来的。文章的这一侧面描写,就把战友们看到壮烈牺牲时的极度痛苦的心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烘托了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度打出投影,让学生观察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战友的担心。“他趴在火堆里一动也没动,如千斤巨石,直到牺牲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在硝烟滚滚、冲天大火中壮烈牺牲的画面,钢铸一般的伟大战士的形象树立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在孩子们看投影时,为什么不叫、不跳的难点,战友们为什么不去救他的疑问被伴随着“严守潜伏纪律,是战斗胜利的保证”这个钢铁意念的深入理解而解决了。文章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主人翁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上的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三、电教激情,加深理解
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髙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现代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情感,对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起到了桥梁作用。
如教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一课,一开始使用投影映出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学生通过看、听、想、思,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知道了当时天又阴又冷,却有那么多人来送***灵车;灵车来时,大家又不约而同地站直身体,放声哭泣;灵车过后,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久久不愿离去。这一切都是因为是我们的好***,他一生为人民。人民送灵车,表达对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
四、综合运用,巩固练习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7
片断一:脚踏祥云,点燃火炬
2008年8月8日晚,“鸟巢”中央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祥云”背景的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奔跑”的李宁来到主火炬塔旁,点燃引线。绚丽的火焰沿火炬塔盘旋而上,熊熊奥运圣火将整个体育场映照得一片辉煌。全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片断二:突破极限,百米夺冠
8月16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发令***响后,牙买加人博尔特如离弦之箭,很快确立领先优势。9秒69,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博尔特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奥运男子百米冠***。全场9万观众掀起了巨大人浪,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问题设置与分析
例1 北京奥运使用燃料为丙烷(CH),是一种低价燃料。丙烷燃烧火焰呈亮黄色,可视性好,且燃烧产物符合环保要求,这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本题没有直接给出丙烷燃烧的生成物,似乎无法书写化学方程式。但是由丙烷的化学式知道,丙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而碳完全燃烧后生成CO,氢完全燃烧后生成HO。在明确反应物、生成物的基础上,首先从氧原子数着手,用奇偶法进行配平,然后再确定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答案:CH+5OCO+4HO
例2 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后会上,博尔特说:“……感谢教练对整个赛季的安排,他帮助我克服肌肉方面的困难,给我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我只是来执行。”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酸(化学式为CHO),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由题给信息知,放松一段时间后肌肉的酸痛感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CHO与O反应生成了CO和HO。配平该化学方程式宜采用归一法,即首先设定CHO的化学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碳、氢原子数分别推出CO和HO的化学计量数,最后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变确定O的化学计量数。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8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译古诗,发挥想象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学生把诗的每词每字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发挥想象,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
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烧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老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到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想象,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二、画古诗,抒发创意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如果教学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由诗作画,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农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演古诗,寻求新异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鼓励创新,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
四、改古诗,体验创新
对于已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改写,扩写诗句或者如“××之后”一类的题目,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五、唱古诗,展示创造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首先应该是歌,然后才是诗。中国的传统文学向来与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以吟唱,西方教育认为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而音乐的失落似乎也失落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金钥匙。音乐给人美的感觉,使人舒畅,人心情愉快时,各种神经系统都高度兴奋,外来刺激容易留下印记。一首诗通过谱好曲,可以使学生终身难忘。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诗歌教学已经突破一般囫囵吞枣的方式,而是运用生动有趣的唱诗的方法。教师给古诗配一定的调子,编排相应的肢体语言,并带着孩子甚至家长一同吟唱,其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不求自来。学生也能在唱古诗后学习给古诗谱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感悟 情境 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我在教学时,先注意指导他们思考一件事情时的思路,围绕一件事情搞清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读、写记叙文培养思维条理性的基础,也是人们在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时通常都需要遵循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次把握和领会。
在阅读教学中,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且让学生在练中掌握。从审题开始,根据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思路,按照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而领会全文。如《鸟的天堂》一课,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接着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比较“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和“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最后思索,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体会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而写鸟则抓住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根据课文思想意义和中心内容的关系,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题为感悟点,学生尝试后,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从中感悟这部分内容的内涵。这样,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大大加快了语文教学的进度。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在通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母爱在这篇文章中是不言而喻的,时时刻刻都闪现着光芒。我通过多次朗读,进行疏理,从文本到字里行间内在的意义:今天的文章讲述的是母亲的爱、儿子的思,那老师就应当激活、唤醒和调动这本有的感情,让他们触摸文章深层次的含义,领会、把握文章的脉动和心跳。老师的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升华,让学生的感性积累跃上新的台阶。每一次读都让学生仿佛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近一步,仿佛离母亲的精神家园更近一步,读是引发学生感悟的最好途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悟文的魂。遗憾的是我入情,学生并不入情,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影响了学生的认识,朗读的味并没出来。感受,可从结果引发多思,深化主旨。
合理组织课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组文章,有的精讲,有的略讲,不仅使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面扩大,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从同类的一组文章中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火烧云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现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教学内容更得以丰富、直观、迅速地呈现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快速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优势。
1.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更容易理解。比如《将相和》一课,其中一词“负荆请罪”让学生说,学生很难理解。当看过画面之后,他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轻而易举的就说出来了。又如《威尼斯的小船》一课,因为我们不了解外国风情,所以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可借助投影和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威尼斯小艇的美丽,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情练笔,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针对性练笔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出效果。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多媒体,让他们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练写,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学生视野。根据教学要求达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二、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课堂激趣
如在教《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我选播放美丽海边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海浪声,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海的博大、壮丽,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2.课堂教学具体、生动
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过程具体,也可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现真实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与壮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1.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
如学习《火烧云》。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时,适当地调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片;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也适当地调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再仔细读课文,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2.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在教学“影”字时,老师根据“景”字的形貌,利用多媒休放一座亭子,亭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了影子。学生把***和字进行比较,观察,发现亭子就像“景”字,地上的影子就像那三撇儿,学生在欣喜之中牢牢地记住了“影”字。又如,在教学“鼠”字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出“鼠”字从***形到字的演化,这样的识字教学既轻松,又有趣。学生由此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网上丰富真实的声像***文资料,是小学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如在学习课文《东方之珠》时,学生对香港的美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香港旅游一趟,亲眼看看这个经济繁荣、景色优美的大都市。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作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香港的美景,一边听一首优美的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入画面和歌声中,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魅力之都――香港。使学生在画面和歌声中对香港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火烧云教学设计10篇